创新标语范文

时间:2023-04-05 04:4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标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标语

篇1

1、今天的小发明家,明天的大科学家。

2、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3、科学理想浩瀚创新之星璀璨。

4、用创新点缀人生,让科技融入理想!

5、注重科技创造传奇。

6、不当科技成果的享受者,要当科技探索的实践者!

7、加强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8、崇尚科学,探索创新,挑战新科技。

9、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10、科技--雏鹰飞翔的翅膀。

11、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促进科技大发展。

12、增强全民科技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13、今天奇思妙想,明天硕果累累。

14、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营造科技发展环境。

15、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16、知识改变人生,科技创造未来!

17、科技创新----激扬创想的天地。

18、触发青春灵感点亮科学生活。

19、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

20、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1、科技创造超越梦想。

22、激扬创想的天地。

23、专利法是保护企业创新成果的有效武器。

24、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25、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

26、人生因创造而精彩,民族因创造而永恒!

27、体验科学,快乐成长!

2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9、生活需要科技,科技改善生活。

30、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31、你因科技而精彩,科技因你而腾飞!

32、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

33、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34、今天奇思妙想,明天硕果累累!

35、努力学习科学,迎接未来挑战!

36、展开科学的翅膀放飞科学的梦想。

37、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走开放型科技发展之路。

38、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

39、绘制新世纪科技蓝图,展现新时代学生风采!

40、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41、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推进知识经济发展。

42、科技之光,创造未来!

43、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44、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篇2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创新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致力于受教育对象创新思维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新的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内蕴丰富,知识层面复杂,既具体生动、血肉饱盈,又思想深厚、风光蕴藉。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自觉摒弃以分数、应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职称论文。

一、语文创新教育的目的

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一味地接受,为学生创造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触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能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初步的问题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从而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成的教育真谛。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由单一的线性结构模式向多元的立体结构模式转化。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更多的学习知识,掌握信息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交流方式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单向交流,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所有问题是老师提出,学生没有质疑,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主动探究思考,思维停滞、萎缩。

其次是语文课堂授课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死记硬背的多鼓励创新的少,没有很好地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表达独到的见解。在写作的练习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教师分析的内容。学生在笔记本上所记的也是教师讲授的内容,没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丧失了话语权。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学习不够深入。

三、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策略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角色转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互主体性”关系,以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优秀的人格品位。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或精心启发、悉心观察,或耐心等待、有心保留、导而有方,营造最佳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都学有所得。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它自身的特色。语文学科的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可以是校报、校刊、学校美化校园的标语、征文比赛等,这就要求学生勤于观察,写日记、作笔记,平时有所积累,在需要时才有好的东西利用。第二课堂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巩固了所学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了更多的比语文教学中更为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具挑战性,促使学生大胆思维,转化角度,变化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第二课堂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最宝贵的机会,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3.重视人文特点,增强创新内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注意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材中有许多充满人性美、人情美与语言艺术美的风光蕴藉的华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崇高的审美趣味和愉悦的审美感受,则必将加速学生精神自由的回归。加快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想道德、个人信念、审美趣味的回归,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教学就要通过语言载体,充分挖掘依附其中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对他们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情操得到陶冶,兴趣得到激发,意志得到锻炼,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认识需要和审美需要。而这种内在动力一旦充分发挥出来,就会表现为一种创造渴望,从而形成语文教学与创造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告别传统模式,勇于创造,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缪克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浅探.作文教学研究,2007.4.

篇3

创作木偶独舞《月光光》的过程是艰辛的,而要创作这样一个节目的冲动和想法却是一直深深埋在我心里。早在2001年,我和同事们参加“杭州国际桂花节”的演出时,萌发了创作“绸舞”的创意。随后便着手编排了木偶双人舞《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并参与到了演出中。当时双人舞并不属于剧院的新剧目生产,但被院团看好认可并参与演出70多场,这令我非常高兴。

通过实践、创新,我开始思索怎样在继承传统的表演基础上创作高难度技术的长绸舞。我参考其他艺术形式,比如许多京剧剧目及舞蹈《飞天》等等,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吸取了许多营养。但是这些要用木偶来表演则存在很大的差别,如果是本人表演只要演员自身理解了,用自己的形体直接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而木偶表演则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度创作,通过木偶演员操作木偶把这种理解传达给木偶,再由木偶的形体表达出来达到彬彬如生的演出效果。在练习“长绸”这个技术的基本功时,刚开始绸子飘不起来,总是缠绕,我认为技术不到位,必须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其“手签”(木偶行语,指操纵木偶的签杆)一定要灵活,开合自如,举心一定要稳。首先是左右手原地抛绸的力度练习,我反复地练习,细细地琢磨,领悟到台步是基础,抛绸力度的根本在于手签的灵活;同时木偶装置也很重要,绸子每加长一米,力度的把握都要相当小心,因为力度的把握决定绸子在空中停留的时间,反反复复,一次又一次地练习,双手磨出水疱,最后变成茧,我才能灵活运用长绸抛洒技术。然后再练旋转、翻身等动作,这一系列的动作稍有不慎,绸子就会缠身,只有把手签完全打开让木偶手的位置拉平才行。旋转、翻身的速度也很难掌握,只有反复不断地练习,不停地体会木偶与人的合力,才能准确无误掌握。这段的练习是艰辛而又枯燥的。在创作与练习中我曾动摇过,但每一点点进步与领悟却又让我无比的激动和兴奋,欲罢不能。当绸子加长到12米时,更让我看到了希望,老师和领导的认可与肯定让我坚定了练下去的信心。

《月光光》的意境就像是一个美丽的梦境:皎洁的月色下繁星点点,少女从梦中醒来翩翩起舞,她的舞姿打动了月宫里美丽的嫦娥,嫦娥飘然而下,与少女合二为一,为美好的生活而舞蹈。梦醒时,偶与演员离别相对的视线里表现出难舍的无奈,演员双手抱绸,嫦娥叹息声中隐退……整个舞蹈明快、清晰,极易带动观众的情感。我在演出中不断地总结:眼、手、身、步得以配合,韵味也就体现出来了。

人偶合二为一的舞蹈与以往的木偶操纵有所不同,我把木偶带到了台前,走出了帷幕,演员在舞台上既是操纵者,又是剧中人,表演的形式变了,改进了传统的操纵方法,如果按传统的操纵方法,演员的眼睛始终看着上面的木偶,以确保木偶视线和动作的准确,但这样的表演就会产生人偶视线上的不协调。如何才能把观众吸引到剧中来?只有采用人偶同步表演方法,这就要求操纵演员必须注重自身的形体和神情以及表演。以娴熟的操纵技艺加之熟能生巧、运转浑圆的基本功,凭意识与控制上的感觉指挥木偶,舞台上出现双重表演。人偶互补、合二为一的整体形象,让观众进一步领略到木偶艺术中新的表现形式――人偶同台表演的艺术魅力。这个节目的精心磨励中,也使自己的木偶操纵技巧以及我在台前观众直观下的表演能力得到了提升。

2006年12月,我创作的长绸舞《月光光》在首届中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演员技艺大赛中荣获“优秀表演奖”;2007年应中演圣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及文化部的邀请,参与到中国秀《美猴王》的演出中,并出访美国,让国外的观众耳目一新,深受欢迎。2008年《月光光》长绸舞被邀请到中央七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演出。

篇4

关键词:创新;创新教育;创新思维

一、引言

什么叫创新?对创新我们有多方面的理解,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的东西叫创新。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那什么又叫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安徽省也从2007年9月进入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验,我们也踏上了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的探索之旅。

二、目的与意义

新课标对中学数学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时代的发展对创新的需要,科技的发展、国家的强盛都对创新充满了渴望,而数学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块重要阵地。

三、主要结论与体会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创新思维形成提供契机

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追求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设立“数学文化”“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并且把它们作为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从数学课程内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个理念挑战了长期以来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的被动学习方式。端坐静听、模仿记忆的方式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培养人才的需求。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高中数学新课标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创新思维创造动机

很多教育家和现行的中学教材都明确指出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思维和方法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平常教学过程中强调能力培养,其核心应该是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传播和再现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再具有首创性,加上其自身严谨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要求高中数学的创造性教育必须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不够用,模仿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3.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思维定势是创新思维的绊脚石,它往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习惯方法和思路去分析事物的现象及原因。学生只会按照老师所讲和书上所写进行机械模仿,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的知识遗产的传递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沿不同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式思维,是检测学生创造力的标志之一,是创新思维中的主要思维方式。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方案,防止照猫画虎、生搬硬套。这样才能为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提供可能。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要辩证地对待,取其精华。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交流;教师要鼓励、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求新、求异的学生要大加赞赏,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要合理肯定、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维忠.点评:引导学生品味数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9).

篇5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必然趋势。我们不妨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入手来探讨一下这一难题。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一种生活体验,更是一门艺术。故而语文阅读教学要全面有序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更要结合各种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建立民族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满激情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许这是古代的老师职能作用,现在的教师应该迅速的转变观念。专家认为。在新课中,教师头脑中要有儿童意识,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一切为了儿童的学习。不能光考虑教师怎么教,还要考虑儿童怎么学?要用体现儿童特点的教学方式,关注儿童的生活,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通过与儿童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变化是课堂环境改变的基础和推动力。老师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着“师道尊严”不放的老师,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永远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课堂上,老师完全是“学长式”的,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交流彼此思想。老师更多是指引者,学生像车,老师往车上加的是油,而不是上货,学生意犹未尽,课堂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望。相比之下,我们才真正明白在课堂上摆正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老师要蹲下去看学生,只有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对等的位置上,才能赢得学生。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圈内的事,我们应知道学生喜欢看什么书,喜欢听什么音乐,他们都谈论些什么话题等等,并力求走进他们的心里,去切实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觉得我们的教育、教学是孩子的自身成长与发展相协调一致的。

二、要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

在强化互动教学课堂时,应根据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所谓三位一体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心中始终要想着学生,人的发展是设置一切目标的依据。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体验,才是可持续的有远见的。

我们设计每一堂课的时候,都要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体验课堂内容,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大胆放手让学生体验的同时,强化互动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多讨论。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都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中产生的,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展示的平台。

“互动”是新课改中的热点话题。什么是互动?互动就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融合。所谓师生“互动”,从宏观来看,师生一起努力营造一种亲密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从微观来看,教师对学生学习中的分组、讨论、事件等进行密切关注,给予适当指导,学生对教师启发作出回应,师生持续地在交流中走向完善和深刻。

新课改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理解或者观念的偏差,师生互动关系往往存在一些问题:要么教师过于热情,纵容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缺乏主观能动性,互动的重心偏向于教师的讲授;要么师生只重形式,单一机械的“一问一答”的固有模式,使课堂成为“教师问学生答”的流水程序;要么师生没有共处一个平台、同设一个情境来合作,教师没有激情及时应对学生的阅读事件,学生针对教师的引导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思考;要么放任学生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教师只充当旁观者和“巡逻队长”。综上种种,都是教师和学生的概念孤立、单一地存在,师生之间互动得机械、形式、冷漠,为了互动而互动,无法就同一个主题、话题、情景进行良好而平等的有效对话和交流,而实现师生共同研究、相互促进的效果。课堂形式算是新一点,但是从师生互动方面来讲,达到了交流、沟通、融合的效果吗?双方地位对等吗?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师生互动行为,很难简单地分为教师一方或者学生一方,两者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融合一体的。师生互动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师生共同建立一种良好平等的学习氛围,针对文本进行多重对话。单纯的师生问答不是真正的互动,表象的热烈合作不是真正的互动,“花架子”下漫不经心的讨论交流不是真正的互动。什么是真正的互动?真正的互动是师生共建亲密朋友型氛围,教师善于担任优美情境的设置者,教学目标的确定者,讨论交流的主持人,通过阅读挖掘文本中的人性、生命、伦理、情感等等,让生命闪光,让心灵流淌,让情感律动,达到精神的接纳和人格的对话,师生在同一个平台下平等对话,在同一个情境下共话人文,使教师的角色得到改变,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真正的互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

三、灵动鲜活的课堂教学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譬如语文,除了一本课本外,就是一大堆练习,其它什么也没有了。现在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就语文而言,它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老师更多地引导学生进入“大语文”的天地。

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课程的“教学过程”变得灵动活泼,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而是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篇6

摘 要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如何营造宽松、自主、而又有个性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努力的方向,而创设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又是一条有效的新教学途径,是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个体发展出发,转换师生角色,重视学生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理念。

关键词 自主 合作 创新 开放

新课改所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是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它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乐于教育中,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得以培养,是适应新时期教育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摸索、实践这种新的课堂学习方式,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充满生命力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对体育课有了新的理解:体育课是要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从单纯的“身体锻炼”和“体能达标”转变成把体育当作学生个体发展地延伸性学习活动。在体育课中能有意识地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别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树立了学生发展第一的意识,把怎样才能把学生教好,我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愉快、扎实地学好、练好,让学生喜欢体育,同时更喜欢上体育课,作为教好体育课的首要任务。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首先、自主学习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目标、把握学习进度和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质疑,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作主张”,谈话时学生可以提出批评,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游戏。教师则积极引导,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得以充分发展。这里的“自主”就是要多给学生一点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作主张”与“任性”得到心理与生理上的满足,而不是始终在教师指导与安排的阴影下学习与锻炼。

其次、合作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一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协调的活动,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合作教学也是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走出“自我为中心”的局限心理。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体育教学中从以下几点着手,使学生在自主获取、主动合作、自由创新的新课堂教学境界中学习与提高。

一、要构建开放型的体育教学课堂环境,让学生在主动自主中学习

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认为体育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不认真的表现,所以体育教师不敢“放”,惟恐沾上“放羊”式教学之嫌。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课前没有准备,上课时仓促上阵,让学生无目的、无组织地自由活动,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教学方式。而这里所说的“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放”,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的锻炼,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与约束。如:投掷教材,我不拘于以往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进行集体练习,这样学生显得十分被动、练习密度较小,学生的个性也得不到发展。因此,我是先让学生各自分散进行投掷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点拨。

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参与到集体学习当中

合作交流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增强师生、生生之间情感;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排球垫球的教学中,由于动作细节性与手部有一定的疼痛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女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难掌握垫球的技术,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了“忽视教学法”,有意的忽视“问题学生”的所在,并通过对掌握动作较好的学生再进行较为细致的指导,然后按不同的水平分组结伴合作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自由结伴练习,他们在合作练习中各自交流了自己垫球的方法和技巧,出现了“水平低的学生学的积极,水平高的学生教的认真”的课堂氛围,练习的密度与效果也明显增强,在同伴的帮助下那些没有掌握垫球技术的学生慢慢地学会了垫球,此时发现他们同伴之间的友情倍增,每位学生的长处发挥的淋漓尽致,个个脸上露出了成功的笑容。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创新带动学习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之一。而现在的学生的兴趣激发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课的情境或是项目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从而来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浅层的兴趣激发,维持的时间与整体效果性并不是太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来兴趣更强、效果更好。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坚持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小主人”,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优质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为今后的终身体育创造条件;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学练,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陈安槐.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体育课程与教材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1.

[2] 周晓明.中学“开放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几个基本要素的探索[Z].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网络资源.

[3] 杨楠.体育教学模式与主体教学浅论[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1):1-11.

篇7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教育;创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3.5

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飞跃性的提高,在国际上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而教育的发展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教育的改革首当其冲,在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去粗存精,积极创新教育理念,转化教育模式,确立小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打好基础。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正如一座高楼建筑的地基,唯有夯实的地基才能确保高楼建筑的稳固,小学教育发挥作用正如地基的作用。因此,作为小学的教师,要创新自己的教育模式,更新自己的教育观点,同时也要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与学生们一起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够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一、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理念与态度

在小学阶段中,小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观念或者学习观念比较偏颇,所以对知识的吸收缺乏一定的自主行为。因此,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通过平等沟通、友好交流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消除传统师生之间的鸿沟,与他们成为好朋友,其后对学生们逐步渗透学习的重要作用,将学习与日常生活充分结合起来,与他们身边的发生的事物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们对学习形成初步的认识,并获得学习能够有效解决许多生活问题的感受,从而逐渐培养起学生们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习惯,培养了他们对于学习的主动性。

二、充分激发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哪一行哪一业的人,如果想做好一项工作或者一件事情,必须对这项工作或事情产生兴趣才能高效完成。对于一名小学生来说,在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那么只有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才能使学习过程顺利完成,学习效率得以高效化。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任何事物极易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个性特征,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大胆创新教学模式,设置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为这些问题寻求答案。这样,不仅能够大大的提高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的课堂效率,还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创新想象的能力。

三、对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与理念进行创新

(一)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小学阶段的课程中,语文的趣味性相对较高,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其中的篇章像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故事的内涵足以引发人深度的思考。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乏味、枯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引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开展教学。比如在课堂上设置情境化的教学形式,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将课文以情景剧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要想演好情景剧,就需要学生们对课本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在这其中,也就加深了学生们语文课文的理解,以这种新颖的方式去讲解语文课文, 在下面欣赏课本剧的同学们也会提起兴趣,并且给他们找缺点,这种方式,调动了全班级同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锻炼了学生们的表演能力,成为一名全才的小学生。

(二)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人们往往片面的认为,数学学科比较理性,逻辑性强,学起来没有趣味性,只靠死记硬背勤练习。但是真正意义的数学具有的趣味性非常高,在实际数学教学中,首先将数学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们获得学习数学知识更多地是为了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的感受。例如,在讲授几何内容时,以正方形为例,学习之前先让学生列举那些物体是正方形,告诉学生这些物体均是利用数学中的几何知识来制作的,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正方形的所具有的特点;再比如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个问题,一个蛋糕,怎么分才能分得平均,我们也要用到数学的知识去解决。所以说,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样,也会培养了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方法上,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不同,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学生们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习效果得以有效提升。小学阶段的孩子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并不了解哪一种学习方法适合自己,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找到与自己相宜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听讲的时候,学生要明白教师授课的内容哪些为重点知识,哪些为次重点知识,这样才能在复习过程中有效掌握学习内容;另外,还要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思维,学会开发大脑,学会分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总结问题,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在一起,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五、与学生家长多交流、多沟通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家庭教育,殊不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因此,为了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特征及性格特征,教师要多与学生的父母多交流、多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形成有效的家校互动模式,这样,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而去创新适合自己学生们的教学方案。通过上述方法,间接的提升课上效率,从而激发出学生们对学习的热情。在平时,教师要注重多以鼓励和赞扬的态度激励他们,

他们也会用更饱满的态度去面对学习。

结束语

现阶段,在创新小学教育的过程中,要想做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仍然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等多方面的努力。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逾越传统的教育鸿沟,与自己的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取得他的信任,与他们多交流、多沟通,为教育事业迈向一个新台阶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楠.小学教育教学情境课堂的探究和创新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

学刊),2015,(08)

[2]王德玲.新课改下的小学教学方法探究[J].成功(教育),,2010,(05)

篇8

随着各种手段纷纷登场,语文公开课的课堂教学都是那么华丽,那么热闹。我们听课者都会陶醉于小手常举、小口常开的气氛,满足于多媒体全方位轰炸和教师的激情奔放,欣赏于皆大欢喜的评价艺术。当我静下心来时,常常在思索:语文课堂上五彩缤纷、沸沸扬扬的表象里,涵盖的究竟是什么?学生们在这样看似热闹的课堂里.学到的又是什么?

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与乏味,然而,面对缺失,笔者不禁要问:首先,这是否与没有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关呢?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而读与写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加强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重视了“全面”,而对“核心”问题却有所忽视。

不要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理解课。大家知道,阅读理解与阅读教学有不同的目的任务。阅读理解是“通过书面言语的感知获得意义的思维过程”(《教育大辞典》),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这是每一个阅读者阅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必经的过程。简而言之,“读瞳了”,阅读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而阅读教学就不同了.它是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今后的独立阅读打基础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学会阅读。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仅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载体理解内容,而且要关注语言文字载体本身的物质存在。其实,所谓课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章”)的意义就包含着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两个方面,只要内容意义而忽视形式意义,是不完全的阅读教学。

两者统一得好,教学得法,是可以达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胜境界的。多数情况下,教学还是要走一个来回.即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人手理解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看看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

不要淡化教学过程中的语文意识。语文意识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有清醒而明晰的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意念.始终不忘记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

一是学生在个体阅读以后交流感悟体验的时候.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所说的内容,如意思是否正确,是否有创意,至于语言表达得如何就不计较了。

二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的时候.有时利用文本表达上的含蓄蒙咙或留下的空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诠释去补充,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充盈去丰富;这些时候往往时间仓促,不容学生经过比较鉴别、分析归纳的思维活动,然后付诸言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好事没有做到位,没有做踏实,拓展性阅读徒具形式而已。

三是把上述口语交流的内容转化为书面文字的时候.以为内容基本正确就可以了,文字表达方面的评议往往敷衍了事、马马虎虎,甚至就根本不加评议。

加强语文意识.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树立“无时不语文”的思想,时时处处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首先有明确的语言表达训练意识。学生无论是口头说还是书面写,都是训练语言表达。既然是训练语言表达,都必须有内容和形式上的要求,就得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语言流畅了就是思想舒展了。

其次是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实践时间.有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意识。教师有意引导学生不断内化书面语言,不断丰富充盈自己的语言库存。学过的词汇和句子在练习表达时,能不时显于笔下或口语之中。而不是一味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即头脑里固有的语言)来表达,与吸纳书面语言脱离开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最后.教师对学生语言的生成与发展有强烈的指导和相助意识。教师应十分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表达的欲望与困惑,在师生共同参与中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与必要的点拨,使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由不准确到准确、不熟练到熟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登山.正是在教师的指引扶助下一步一步.逐步到达理想的境界的。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改;创新改革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才是发展必不可少的源动力,而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就要依赖学校的教育。但是,就近几年的教育现状来看,我国的教育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教育模式相对比较落后,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脚步,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就最基本的语文教学而言,我国传统的以老师为主进行灌溉式传授的教育方式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培养人才的作用,甚至还限制了对人才的培养。语文,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如果,一个学生连最基本的语文学科都没有学好,就更别提其他学科的学习了,故我国现在的教育教学模式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尤其是语文的教学。

一、新课标下创新教学的新理念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走过来的,所以,对于我国这种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育,我们有着最深切的感受。枯燥、死板、对知识缺乏应有的消化理解的过程,就是我国传统教育所存在的最大的也是最致命的缺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自然就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所以,在新课标下的创新教学,语文教师要突破陈旧的、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摆脱以往以教师为主体进行传授的形式,改善学生被动接受的、枯燥的传统课堂教育状态,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讲解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的情况下,积极学习,自主追求知识。在课堂上,教师最好是以一个配角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去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然后,老师再在学生自己探索总结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点评,对学生理解不精确或者是需要强调的知识点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使学生理解消化的目的。

只有教师先转变观念,用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才能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天地。尤其是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其心理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成长,他们对于外界的一切感知都有自己一定的判断,而且,由于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所以初中生大多数是很叛逆的。如果教师不能够在课堂上成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接受课堂教育,那么,在接下来的教育中就会面临更大的困难。教学中,老师要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自我肯定,从心底燃起对知识的渴求,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实现语文教学创新的基本做法1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一种轻松的感觉,进而喜欢上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自身对知识的渴求欲望,使自己融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老师要对课堂进行充分的把握,要引导着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不能因为过度轻松而脱离了学习的宗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下的创新教学,除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通过活跃学生的思维来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同时,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前作业来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多方性思维,以求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

在时代的印证之下,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一个接一个地被无情地披露,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语文教学方面,影响更为严重。所以,为了保证我国语文教学的新鲜性和高效性,保证我国文化的有效传承,语文教学的创新改革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篇10

(南昌外国语学校 江西 南昌 330025)

摘 要:结合新的课程标准下对高中课程教学和高中生的要求,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学会创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展开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得学生在各方面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5.030

收稿日期:2015-05-16

生物是一门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和研究的学科,《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的课程理念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然而由于不同地域教学资源的差别以及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教学缺乏主动性等原因,导致高中生物教学出现重成绩轻过程,学生缺乏创造力和质疑精神,生物学习脱离生活实际等问题。如何在教学工作中更好的践行并深化新课程理念,笔者认为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最重要的就是要“走出去”走出课堂,从课本走向社会,使得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变化,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如何实现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走出去”呢?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提出以下建议:

1 走出课本,体验质疑探索之乐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课本为标准,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来被动接受知识,为了解题的标准化,对教科书上的内容死记硬背,学生不会主动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会不会还有别的可能结果”,这种方式最终就变成了死读书,读死书。新课标提出: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他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最终目标是学生具有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应该允许和鼓励他们对教科书中的观点甚至是权威实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于教科书中的某些未详细介绍的内容,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例如,“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节里介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通过分析摩尔根的实验一:将红眼雌果蝇和他意外发现的白眼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的F1全为红眼,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接下来将F1的雌雄,发现F2中红眼和白眼的数量比为3∶1,符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说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观察F2发现果蝇的白眼性状总是和性别相联系,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大多数教师课堂讲解的时候都只是提到摩尔根及其同事的设想,他们认为: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然后摩尔根等又通过测交实验验证了他的这一假说,这种方法就是假说演绎法。似乎到这儿这个知识点已经介绍完了,学生也学到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以及假说演绎法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些全盘接受并且毫不怀疑。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并不能让学生学会真正的方法和创造性的思维,学习只会变得枯燥无味缺乏乐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提点学生学会质疑:为什么白眼基因不能只位于Y染色体上或者在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仅仅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方法,这两种情况能排除吗?学生通过比较很快发现,假如只有课本的实验一和实验二,这两种情况都是有可能成立的,而课本只有一句话:摩尔根等人又通过测交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这些解释。那么摩尔根又是怎么验证的呢?这时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作为教师继续提问:如果你们是摩尔根,你会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来排除其它两种情况?你们可以把同桌当做自己的团队,互相交流探讨一下。此时的课堂就真正交给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通过交流探讨,学生之间可以碰撞出火花,最终最合适的方法不是老师教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讨论出来的,学生具有无比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走出课本,不仅让他们学到方法,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探索的快乐。

2 走出教室,体会动手操作之趣

生物以实验为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很多实验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学到例如:做这个实验,用多少材料,加多少试剂,能的得到什么样的实验结果。然而这是考试需要的,并不是学生自己得出的。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意外结果,有的学生就通过不停的重复,想得到课本的实验结果,这种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很常见的。笔者认为,实验过程中任何实验结果的得出都是可能的,高中生物实验应该是开放性的,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讨论,进而对实验进行改进或者是创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应该走出教室,在实验室自己动手设计和操作,体验动手和实验探究的乐趣。例如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有的学生出现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很浅等实验现象,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很浅有可能是用的材料不新鲜,或者研磨不充分等等原因,排除掉这些因素,有的学生的实验结果还是不明显,这时候就要提醒学生要改进实验而不是一味遵循。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以及对实验过程中的意外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学生能够对实验原理步骤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 走进自然,感受科学生态之美

自然是生物最美的归宿,学习生物需要多和自然交流,充分利用自然提供给我们的有利资源。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需要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进自然,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开展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例如要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就选择了校园内一块草地,让学生自己制定计划,准备方案,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学生都能够完成的很好。在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过程中,还可以带领学生对校园植物进行识别和分类,学生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观察比较,在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以及网上查阅资料图片等方式,将学校里面的植物详细分类,并且挂牌,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认同和赞赏。

另外,学校里面有一个学生自己创办的社团——“昆虫社”,这是一群对昆虫和昆虫保护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创办的,并且一届届的延续下来,笔者会鼓励学生们积极加入昆虫社,参与昆虫社的各种活动,注意观察生物。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有的时候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将他们的所闻所见描述出来。例如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这一节中给他们布置任务,让他们注意观察自然环境中昆虫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方式,然后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描述或者模仿,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而听课的同学从他们绘声绘色的讲述和生动的模仿中也体会到大自然的奇特,开始对生物越来越感兴趣。这些方式不仅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还对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提升作用,丰富了课堂教学氛围,弥补了教科书的不足。

4 走进社会,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STS教育理念,通过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学生应该认识到生物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生物同我们的社会文明、经济生活的密切联系。新课标要求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引导性教育,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例如,学校外面有一条护城河,近年来,该河流污染越来越严重,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对该河流进行水体采样和分析,并从经济、人口、城市建设等方面对河流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可行的治理方案,同时还会鼓励他们把他们的方案提交给相关部门,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和信心。将教科书上的知识跟生活贴近的问题作对比,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解决,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还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笔者还会经常关注社会上与生物相关的一些环境方面,生物方面,包括诺贝尔奖等方面的报道,将这些材料作为学生课堂讨论的素材,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活跃,思维开阔,各抒己见,对生物科学价值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之,高中生物课堂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单一的教学形式,而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进社会,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继续学习和走进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丁志锋. 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中学生物学.2014,3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