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范文
时间:2023-03-15 21:0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成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特殊学生学生成长导师制教育改革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普及化、均衡化、优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然而,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总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智轻德、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导致了在思想、学业、心理、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特殊学生的出现。因此,要求教师顺应当前的教育形式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健康新机制,大胆探索新的教书育人模式,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在新课程理念下寻找适合特殊学生发展的“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践与研究。
一、操作方法
针对调查我们了解的现状,我们将学习有困难的、自控能力有偏差的、家庭教育背景不良的、单亲家庭的特殊学生群体列入关注的范围。通过课内外“一对一”、“面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促进特殊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身心的健康发展。
1.一个理念
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得到关爱。导师应具备的新理念: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关注特殊学生整体成长发展的同时,特别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教师变成导师,不仅要关心特殊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关心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学习习惯、心理状态、交友、生活等,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真正为学生的前途命运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使教师从学生的“学业导师”真正变为“学生成长导师”。
2.两个目标
两个目标是: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注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把教师的关爱深入到特殊学生的心灵深处;善于发现每一个特殊学生的潜能,寻找发展其潜能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
3.三个制度
(1)建立特殊学生成长档案袋制度
为每一位特殊学生建立成长纪录档案,追踪特殊学生成长轨迹。包括:特殊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特殊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特殊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特殊学生的长处、短处及潜在优势分析;特殊学生的发展目标,发展措施;对特殊学生每月的表现及每次模块考试成绩逐一记录,分析对照。
(2)建立家长联络制度
导师每周至少一次对特殊学生进行电话家访,每半学期至少一次上门家访,及时对特殊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状况进行了解,并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作出相关判断,并取得家长的配合,导师每次的家访内容要有记录。
(3)建立考核评价制度
学校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对师生进行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定和质性评定。以是否有利于指导特殊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促进指导特殊学生的品德与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特殊学生的精神成长为主要依据,建立和完善师生绩效评定内容和评定方式。
4.四个职责
四个职责是:帮助、指导特殊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关注特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防止和纠正特殊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关心特殊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合理指导特殊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困惑;关心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指导特殊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指导特殊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特殊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实践过程
1.宣传推动
学校校刊开辟“学生成长导师制”栏目,鼓励导师们发表文章,及时刊登开展“导师制”活动的经验和典型个案,并配合“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举办由名教师骨干教师主讲的“如何关爱特别需要关爱的学生”的主题论坛,推出“争当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师德教育主题活动,给教师们展开导师制工作予以积极肯定,也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
2.科研推进
围绕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与探索、学生心理疏导有效性的研究、闲暇生活指导对学生成长作用的研究等小课题开展实践研究。这些课题有的已经立项,有的成为教研组的小课题,以教科研带动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措施保障
关注特殊,面向全体生,关注特殊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通过实施教育助学制度,积极建立帮困扶贫的长效机制。每年学校与各个贫困学生建立档案,提供经济帮助,譬如对贫困生的资助。
建立校级特殊教育指导小组,指导学校全面开展特殊教育活动。坚持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校长亲自任指导小组组长,还担任一个特殊学生的帮扶工作,以此来带动全校教师的积极性,随时与老师们交流、切磋导师的乐趣与困惑。
拓宽导师队伍。导师从开始清一色的校内教师延伸到校外热心特殊教育的人士,极大地丰富导师的资源。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这一方针,让骨干教师做先遣部队,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方法,在本校开展示范课活动,让更多的教师吸收先进思想。
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其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引导功能。学校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每周六,导师们牺牲休息时间,为各个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无偿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开展“争当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加强导师业务培训与交流工作,促使广大教师提高业务素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教导处给每一个导师都安排外出学习的机会,让全体导师都能呼吸到外面教育的新鲜空气,及时补充导师教育能量,使更好地开展导师制工作成为现实。
三、实践成果
1.教师的教育理念变了
“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十个手指有长短”,教师开始能正确的看待特殊学生,遇到问题学会了换位思考;能承认学生的差异,善于倾听学生心声,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2.教育方式得以创新
“导师制”活动采用师生结对的形式,引起了特殊学生的重视和家长的关心,在活动中,导师自觉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方式得到创新;从原来单一的口头教育,拓展到利用电话、网络、书信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对特殊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师生感情更加融洽
导师制活动中,导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特殊学生的朋友、参谋,与特殊学生平等相处,坦诚以待。导师经常用谈心形式关注特殊学生的生活,师生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4.育人氛围更加和谐
“导师制”活动开展后,家校联系频繁,导师以电话、家访、书信往来等多种形式与特殊学生家长沟通,取得了家长的信任、支持和理解,使家长确立了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了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篇2
关键词:班主任;职业教育;学生成长
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旨使班集体建设卓有成效,以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一、班级背景
我所管理的高一(4)班,共有学生55人,我们班的特点是:男女生比例比较平均,但男生思想活跃者居多,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但又对现实缺乏辩证认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差,学习主动性意识薄弱,纪律散漫,这无疑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另外,班里基本上没有尖子,尾巴却是挺重的,这也加大了成绩提高的难度。于是,在这么个大框架下,班里同学的问题也就相应的复杂一些。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很明确的一点是,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既有各种信息的发出和反馈,又有情感的相互交流。教育学生的前提是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所以,一切当从“了解”开始。如果老师不能了解、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的难度。无数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或教育氛围,是使德育“入心”、“入脑”的基本前提。而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就要尽力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感受着学生的感受。有这样一个学生思想态度的成功转化让我记忆犹新。
二、案例描述
班里有位同学,名叫小罗,平时和同学关系不错,有很多朋友,性格很开朗,很喜欢打扮自己,她的衣服很时尚,特别是她的头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的头发很明显时烫过的,并且是盘起来的,很像一个蘑菇,所以同学们都说她蘑菇头。我开始接手这个班时就觉得这个孩子的头发不合格,作为一名高中生时绝对不可以烫发的,但是爱美是每个人都去追求的目标,我该怎样去教育这个孩子呢?怎样改变她的衣着呢?这两个问题一直在我的心里不断的回响。首先我把她带到办公室给她讲了学校的有校纪校规以及我们的班规,作为一名学生是绝对不能烫发,你的发型很时尚,也很适合你的脸型,但由于你身份的特殊,所以老师希望你换一个更能体现你青春和活力的发型,还有就是你的衣着,你的衣服很漂亮,老师也喜欢,但你是一名学生,要穿符合学生身份的衣服,把你的漂亮衣服留到周末或者假期中穿,在学校就穿学生服装,周末回家就把发型和衣服换掉,然后微笑的望着她,希望她能从这次谈话中会有所改变。然而我错了,星期天下午集合时她任然是以前的打扮,散会后我又把她叫到办公室来耐心的问她为什么不换掉发型和衣服,结果她却说:“老师,你太严格”,然后就离开了办公室,听了她的话,我真的生气了,给她爸爸打电话说明了情况,他爸爸在电话里说他会和她沟通和教育的。接下来的生活一如既往的进行,星期四早晨跑操,体育委员给我汇报早操情况,今天早晨早操很差,首先是纪律不好,步调不整齐,口号不响亮,说话现象很严重。然后我宣布违反纪律的同学重跑2圈,其中就有她,别的同学都开始跑了,可她站在原地不动,我问她原因,她>中着我大吼,哭着说我对她有意见,故意在整她,还质问我为什么给她爸爸打电话说她的发型和衣服不合格,我听了她的话很生气,直接在操场上就训了她一顿,她看见我发火了,然后哭着给我道歉,并且给我说了她的家庭情况,原来她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她和新妈妈住在一起,新妈妈对她很好,听了她的诉说后,心中的火一下就消失了,反而从心中产生了对她得怜爱,我们又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在谈话中我教育她要学会坚强,要学会独立,并且相信她会做的很好。有了那一次的谈话,我们成为了生活中的好朋友,她很愿意给我讲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且答应我一切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星期天下午集合前,她来到我办公室高兴的告诉我说:“老师,我把头发拉直了,也穿校服了,你看我漂亮吗”?我开心的看着她并对她说:“你本来就漂亮。”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不断的给她帮助并教育她要学会包容别人。从此以后她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和积极进取,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名列我班第二名,在这学期第一次月考名列我班第一名的优秀成绩。
三、案例分析及反思
我认为,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心理相容、双向交流、相互尊重和信任的过程,像案例中的小马这样的问题学生平时多遭老师的冷漠,自卑有余,信心不足,对老师也没有好感。如果班主任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尊重他的人格,尊重他的权利和义务,与他心心相通,以诚相待,给他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这对于激发他们的自我转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很有效果的。
篇3
一、感悟默读的价值
1.默读能更深刻地感悟文本。
读,是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朗读是读,诵读是读,默读是读,浏览是读……读的方式不同,价值也不一样:朗读可将无声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还原文本描绘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画面,获得美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默读呢?默读能更加深刻地感悟文本,从而更好地实现文本的有效价值。究其原因,因为在默读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想;可以扣住关键词句反复读、反复想;可以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揣摩,用心去探究,用心去想象。所谓“潜心涵泳,细细体察”就是这种动人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怎能不会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呢?
如在执教《爱如茉莉》一课时,我让学生默读,找出反映爸爸妈妈之间真爱的句子,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默读着,思考着,想象着……亲眼看到学生读到“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一句时,小手圈画着“没有”、“也没有”、“直奔”、“每天”四个词语上,并且在下面重重地加上“小黑点”。也许他们在思考着:爸爸为什么不吃,不听?哦,爸爸妈妈之间好像有心灵感应,爸爸看到妈妈不在,没有亲自煮饺子,肯定是住院了。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之间的爱有多深哪。……他们想象着:爸爸当时是多么焦急啊。仿佛看到爸爸直奔医院,仿佛看到了爸爸每天去陪伴妈妈的身影……多么真实,多么动人的默读情景。
2.默读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老师们都在研究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加强默读也是重要的方面。因为效率原则需要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全员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参与面越广,效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在语文课堂上,似乎共同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往往只与极少数学习尖子进行对话,而大多数的学生则是旁听者,根本没有进入学习状态,完全游离于学习之外。这样的课堂能有效吗?而默读则不一样,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人人都参与其中,人人都进入文本,人人都有学习所得。虽然所得有多有少,但是至少人人有得。这样,教学效率就会倍增。再者,从交流的层面看,个体无学习所得,又何来同伴之间的交流呢?即使有交流,也是几个尖子生们的一番叙述罢了。
如我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三自然段时,在朗读感知本段内容后激励同学:“同学们,如果你们用‘心’去读,抓住关键词语细细地读,你一定会对谈迁有更深刻的了解。请大家默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语并加以体会,望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随后,学生立即进入研读状态,10分钟后,让学生交流,课堂上小手如林,一段段精彩的“演说”令人欣喜,标志着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谈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崇高精神,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从“动”与“静”的角度,先有前这10分钟的“静”,才有后10分钟的“闹”。一“静”一“闹”相得益彰,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和谐乐章,飘溢出浓浓的语文味。
3.默读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分析,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的生活、工作与阅读息息相关,而阅读的基本形式是默读。茶前饭后,人们在安静的环境中,默读着、思考着、想象着、批注着、摘抄着……在默读中吮吸知识的甘霖,在默读中诠释着心中的疑问,在默读中感受着人文精神……是的,缺乏默读能力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是难于立足的,而默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默读,培养能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二、创设默读的场景
1.留给默读的时间。
默读的过程,是一个“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心理活动过程。要完成这个心理活动过程,必须有足够的读书时间。只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学生才能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步步深入地读。也只有这样读书,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启迪,从中获得读书的乐趣。再从上述教例分析,学生首先是逐字逐句地读,再是关注重点地读,心中产生疑问,而后静静地思考、琢磨,最后呈现答案,期间没有时间怎么行?当然,从训练默读速度的角度来说,并不是留给学生的时间越宽松越好,在默读训练中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已有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
2.留给默读的空间。
这里所说的“空间”指的是思维空间。根本的方法是整合有价值的阅读问题,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默读。这样,默读才会在任务的驱动下产生内在的动力,才有明确的心理指向,才会真正“沉”入文本去读、去想,去发现“真理”,如果没有问题的引领,默读也就失去了价值。如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初读感知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深爱着他的大黑骡子,既然这样爱大黑骡子,为什么把它杀了?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默读,去思考,就会收获多多,就会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3.创设安静的环境。
默读,是阅读个体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需要集中心智,才能有所收获,如果注意不集中,有杂念,文字就不会进入心坎里,貌似默读,实则浪费时间。因此,默读需要安静的环境,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安静的环境,让学生默读时,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体会也就更为深刻。
三、赋予默读的方法
给予学生默读的场,还需要教会学生默读的法,方法得当,默读的效率就会更高。
1.“瞻前顾后”法。
即联系上下文去思考、揣摩。《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呈现问题情境:“厄运”指什么?为什么说原稿被偷走是“厄运”呢?面对“厄运”,谈迁心情怎样,又是怎么做的?联系上下文默读并思考。学生联系上文,读懂了原稿的诞生倾注了谈迁毕生的心血,联系下文读懂了谈迁的悲痛欲绝和坚定的信念。
2.“圈画批注”法。
即圈画关键词句,写上自学所得,可以写写对词句的理解,可以写写对文本的感悟、体会,可以对不懂的词、句表示质疑,可以欣赏文本的语言……因为课本是美丽的。
3.“探究发现”法。
即在默读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是词句方面的,可以是内容方面的,可以是文义方面的,可以是表现手法方面的,可以是相关知识方面的。
篇4
一、发现亮点,建立自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亮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典故“周处除三害”中的周处,年少时,为人蛮横强悍,打架斗殴,为当地“三害”之一。乡民为其死而后快。但陆机发现他的“讲道义”的亮点,晓之以“朝闻夕死”的教育。周处因此自信心大增,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孝子。陆机的成功在于及时发现周处的亮点,及时培养他的自信。这个典故成为中国历史上成功教育的一大范例。因此教师应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以学生的亮点为学生成长的亮点。建立该生能力的自信,并在表扬中逐渐转移他的自信。让他认为自己没有不行,只是暂时还没有认真施行。
二、循序渐进,不惜美誉
对学生进行自信转移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是要体察入微的。不要有“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想法。学生的个性特点各不相同。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对每个学生建立个性档案。学生稍有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我们经常听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无非就是说经常表扬学生是学生学习动力和信心的来源。
三、多方合作,合力经营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其中包括与家长、学生、其他教师的合作,也包括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教师应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应捕捉社会、学校、班级及学生家长的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诱导学生建设良好的、阳光的成长环境。不给学生造成阴影,不让学生孤立,让他们知道整个社会、学校、班级、家庭都在期待他的进步,都在呵护他。因为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有个学生胡某,成绩优异。初一下学期开学,胡同学上课神情萎靡,一周里以身体不适的原因请假了三次。我怕孩子身体有问题,就督促胡同学母亲及时带她去医院。可第二周胡同学又以相同的理由请假。为了了解胡同学的身体状况,我给胡母打了电话询问,而胡母则敷衍地说没什么大事,匆匆挂断电话,似乎不愿意跟我多说话。由于感到事有蹊跷,我立刻找来一位与胡同学关系很好的学生来了解情况。这位学生告诉我,胡同学父母正在打官司闹离婚,而今天就是开庭的日子。了解到情况后,我的心情异常沉重,虽然很不愿意再触及她的心痛,但还是要想办法让她坚强面对,更重要的是,要让她感觉到她一直被关心着。我决定以探望胡同学病情的理由与她家长好好谈谈。胡母对人冷淡,有很强的戒备心,极难沟通。而我力争,从生活上找到话题,拉近距离,从物价飞涨,到生活艰难……慢慢地终于有了共同语言。我告诉胡母:为了孩子,自己要尽快从离异的事件中走出来,认真安排新的生活,稳定自己的情绪,振作精神。对孩子由于父母离异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要给予理解。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对待,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安慰。不要因为孩子心灵上受到创伤就百般袒护溺爱,否则将会使孩子骄横任性,使其个性得不到正常发展。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以淡化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的创伤。胡母答应认真考虑我的建议。我也加强了与胡同学的交流,指出应面对现实,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我和胡同学家长共同努力,慢慢使其消除了心中的顾虑,我又让他的好伙伴加强与她交流,多方关心,又唤起了她的斗志,情况明显改善。她后来在日记中写道:感谢呵护我的亲人、恩人。我从黑暗中走进了光明。我又是一头雄狮。一个学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对他来讲十分重要。
故此,教师应积极与学生家长、学生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帮助学生。做到要求一致,方法一致,并及时表扬,扩大学生成长中的成就感。
篇5
一、重塑教育观,确立师生关系
建立共情性的学生观。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导师要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以此来体会学生的思想感受。当学生出现某些问题时,教师不应该首先进行批评,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以朋友的身份去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宽容理解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这对于学生应对高考压力,提升自信心意义重大。
建立研究探索为主的课程观。在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科学引导,使学生获得符合各自身心发展特点的全面发展。所以,传统的课程观念必须有所转变,通过积极引导,根据不同个体的自身特性,使他们掌握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不断提升各科成绩。如果学生喜欢小组探究,那么就将这一类学生聚集到一起来学习,遇到任何问题,通过小组探究来解决,通过这种方式,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而对于那些喜欢自主探究的学生,导师要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以供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究,进而不断提升自己。
二、实施行政保障,强化管理职能
实施行政保障对于学生成长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在实施行政保障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管理职能,根据国家的相关工作规定,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导师的职责和权利。不仅班主任可以作为学生的导师,任课教师也可以加入到导师队伍中,而且教师的管理职能要从制度上得以保证,通过这种方式,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帮助。其次,细化教育功能。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一个体系,包括了两个基本的方面,即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和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功能。“中学生成长导师制”主要关注的是微观方面的功能,也就是教育的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功能。
在这一制度下,学生在接受班主任管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课业需求,自主挑选一位导师,在与导师的交流、探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而且在此过程中,要对自己的人生观进行适当调整,为自己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学生的导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课业,因为高中生面临着高考,这对其人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深远,在完善其课业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缓解其内心的压力。在教育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特长的发挥,实现了学生身心的发展。这种方式的运用,为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保障,通过科学引导,使学生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且对于缓解其承受的压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强化教师反思,实现自我提升
篇6
感悟・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理解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教师是人梯、是铺路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以上是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形象地认识和评价。而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总觉得它反映的就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光荣与伟大。而在我看来,它不仅折射出这一职业的光荣与伟大,同时更体现出教师在从事这一职业时所承担的重要责任。
何谓灵魂?指人的心灵、思想和人格。
何谓工程师?指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专门技术任务的设计、施工工作的专门人员。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人,一个个有灵魂的个体,既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要技术性地完成净化人的心灵、端正人的思想、培养人的人格的任务。
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在我看来,能够让一个人的灵魂积极而又健康的发展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天职。相对于一个机器零件的设计师技术性地完成一个部件而言,教师的工作更应注重技巧性、方法性和灵活性。我当了很多年的班主任,也当了很多年的课任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我更注重对他们的思想和人格的培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那么灵魂坏了呢?不言而喻。
只有用责任心、用爱、用情去技巧性地完成帮助学生灵魂健康成长的伟大任务的教师,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体验・用心灵开启心灵
教师要有一颗真挚的爱心,用心灵开启心灵。这是一颗饱蘸着热爱学生情感的红心,这是一颗凝聚着教育教学思想光辉的决心,这更是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无私奉献的恒心。有了这颗真挚的爱心,一些快要枯萎的幼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一些被称为无可救药的顽童,可以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我以前的班级里有一个姓张的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缺少温暖,放学回到家中没人管。他穿衣无人管,作业无人问,有苦无处诉,有话无处说,形成了一种孤独苦闷、痛苦彷徨的性格。来到学校也不合群,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上课不举手发言,作业也不完成。老师提问他的时候,他只是低着头,一言不发。发现了这个情况后,我就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了解情况。开始该学生还吞吞吐吐,经过多次耐心的询问,他才说出了实情,与他同住一个地方的同学也提供了一些情况。怎么办?用爱心去感动他!于是我就经常利用空闲时间,鼓励他克服困难,独立自主,坚强起来,迎接挑战。同时还抽出时间给他补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渐渐地,这位学生重新振作精神,从严要求自己,作业逐步能交了,在课堂上有时也能举手发言了。我马上抓住这些闪光点,给予表扬,给他鼓励打气。我的做法,深深地感动了他那幼小的心灵,他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克服了以前那种自暴自弃的缺点,终于赶了上来,成为一名心态健康的好学生。
我只是用我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心改变学生的故事。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世界的希望,教育和培养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作为老师,我们就是要用用心灵开启心灵,用爱心浇灌心灵,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最健康最适合他个性发展的途径,让每一朵花都绽出最灿烂的花蕊!
探索・也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曾经一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教育界引起争论,这里“好”学生的定义似乎只是学习成绩优秀,听话等等,那么在倡导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这个理论显然更有现实意义和发展空间。
“人人都可以成才”是科学人才观的重要内容。一个人,不论其知识水平高低、能力大小,只要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就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以此来衡量,就应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在新型的“人才观”的指导下,教育就应该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就应该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人人都可以成才”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人人都可以成功,而从教育层面来说,就是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应是从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与认可,“好”的标准不再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高分数、老实、听话等,而是多角度地去发现,去培养。即使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比如:以身体素质、思维方式、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或动手能力、人际关系、面对挫折的心理素质、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学生的个人潜质、素养来划分评价学生,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可以称为“好”学生,每个孩子都会成为“好”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新课改的今天可以说既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教师应把握和遵循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从实践出发,用系统的发展的眼光来培养学生,应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篇7
没有“社团”经历的学生生活是苍白的,或者说是狭隘的。这种说法或许夸大了,但我们无法否认,社团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以及社团建设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指在校学生为实现成员的共同意愿和爱好自愿组成,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它是青少年自己的组织,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和尊重了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使孩子们能在自主、自信、自立中不断体验生命快乐、实现生命成长、享受生命之美。同时也使天赋、智力、才能极不平衡的学生找到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舞台,从而树立自信,成为充满创造激情的创造者。
学生社团还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名校的构成要素中,有名师,名校长,更有知名的社团品牌。社团建设与社团活动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个性发展,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可以因地因时因人地进行课程创新,从而提高办学效能,创立自己的办学特色,促进自身发展。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与行动也在全面推进,中小学校的社团活动日渐丰富,社团类型也日渐多样。但在应试教育阴影下,学生社团的发展也面临一些瓶颈,存在一些问题。在目标上,社团建设在强调德育首位的同时,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空洞,使社团活动无法持续吸引学生;在内容上,社团活动功利性过强,过度注重教学内容的学习(拓展)或竞赛项目的开设,丰富性、实践性不够,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管理上,缺乏具有学校特色的社团建设理念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社团运行体系,因而社团工作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等等。
所以,如何创设良好的社团活动环境,搭建更加宽松自由的平台,完善社团管理机制、评价体系等,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本期策划,我们约请几位校长与研究人员对社团建设的价值取向、策略以及社团活动的开展等进行研讨,目的是为社团的发展找准方向与定位,使团队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素质的园地,成长成才的沃土,完整校园生活的补充,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基。
篇8
岁月总是伴随着磕磕绊绊的那些人那些回忆,那些构建起我们以及的人或事像火车一样从我们的生命中轰轰烈烈得轧过去,留下一条条或明或暗清晰或模糊的印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长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成长观后感1有人说过:成长是跌跌撞撞还依然向前的勇气,它包含着酸甜苦辣,却总让人难以忘怀。翻开一页,那些成长的点点滴滴勾起了我的回忆,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学溜冰。
在我6岁时,看见邻居姐姐穿着溜冰鞋自由自在地滑来滑去,心里羡慕极了,盼望着也能像她一样,于是就缠着爸爸给我买一双溜冰鞋。爸爸一口答应下来。
穿上崭新的溜冰鞋,我兴奋极了,心想:太棒了!我要赶紧溜起来,让他们(小区里的人)看看我的威风。我飞快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咦,穿上溜冰鞋的感觉怪怪的,脚有点站不稳,没等我调整好姿态,脚下一滑,“啊!”我摔了个四脚朝天,屁股也被摔得痛死了。“呜—呜—,我……我不练了!”我坐在地上,索性哇哇大哭起来。哭声引来了爸爸,他扶起我,他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你学习本领怕吃苦,那你怎么会成功呢?你好好想想吧!”
我听了,感到十分惭愧,心想:爸爸说得对,学本领是不能怕困难的,我要勇敢!我抹了抹眼泪,对爸爸说:“对不起,爸爸,我错了。”爸爸见我认识了错,脸上又露出了笑容:“爸爸教你滑。你的脚要成八字形,然后一只接着一只地去滑。”说完,他就给我做了一个示范。我按照爸爸说的,一只手抓住扶手,慢慢地向前挪动脚,学着大姐姐的样子往前溜。由于掌握不好平衡,我总是摔跤,但每次我都艰难地爬起来继续练。溜着溜着,我突然会溜了,虽然身体姿势还显得那么僵硬,但却让我挺有成就感。
从此,我每天都练习。一个星期过去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不但能熟练地溜,还会溜出些花式呢!
学溜冰不仅让我掌握了一项本领,还使我懂得了:做事不能半途而废,不要怕吃苦,要努力坚持下去,才会成功。
成长观后感2有人说成长是痛病快乐着的,如果整是那样,那痛失刻骨铭心的,而快乐会随风逝去,因为毕竟不是所有的无奈我都有勇气一笑置之。
我乘着属于自己的成长专列观望者窗外那渐渐后退的风景。人们常常说:“成长是美丽的,也是永恒的,就像那幽蓝夜幕里绽放的烟花,绚丽缤纷。”可是我却固执的钟情于“成长是一道明媚的忧伤。”
记忆的录像回放着,我的头脑始终混乱不堪,过去的一切我忘却了很多,零零碎碎的记忆……
我不喜欢长大,因为长大有太多的痛苦,长大后就会变得麻木。虽然我长大着,但是我却不喜欢长大,因为长大是以快乐为代价的。长大后的我们,虽然成熟了许多,但是失去了快乐,世界仿佛不再美好。
在我们成长的路途中,我们拣到了很多,同时也遗失了很多,拣到的是我们所需要的,遗失的诗我们所不能割舍的。我们拣到了又遗失,遗失了又拣到,随着时间的变迁,我们的年龄增长了,也意味着我们长大了!
在成长的路上,我拣到了忧伤,放弃并丢掉了快乐。我试图拣回快乐,装起快乐,可是我失败了,我这样做只是徒劳,只是徒添忧伤,忧伤遮住了我们的视线却遮不住我们的快乐。我们的成长就是我们在慢慢长大,在忍受着一切不快乐,习惯着每一次忧伤。因为我们在成长,所以隐忍了一切,收敛了自己同时也收敛了快乐。用苦涩和忧伤包裹着快乐。
依旧喜欢听SHE的不想长大,因为我就是这样不想长大的孩子。
尾声
季节的美丽在于它的变化交替。当你厌倦时,自己悄然离去,当你怀念时,它又翩然而至。成长又何尝不是这样?它不会停滞,不会消逝,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青涩的果子是如何成熟在枝头的。
成长观后感3脱离幼年时期的稚嫩,悄然换上青春的外套,反反复复思考着一个词语:成长。
那么,何为成长?何时成长?
每个人的每时每刻都在成长,无论是初生的婴儿,还是儿童、成年人,甚至是老人。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成长亦如此。成长,也是一种学习。人可以在任何时候学习,成长。
比如,在平常的生活中,悄悄观察某些事情,然后在脑子里记录下来,久而久之,自然就总结了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这就是一种成长。
比如,读一些优美的语句段落赏析,或者看一些小说,也会积累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这也是成长。
比如,犯错误后受到了教训,从而记住这次的不该,也是成长。
比如,学一些知识,熟知并可以掌握之后,可以用这些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也就是成长了。
世间万物,成长无处不在。重要的是,是我们有一颗能明辨是非的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有好的成长。
好的成长使你受益匪浅,而坏的成长只能使你变得糟糕;好的成长使你连连进步,而坏的成长只能让你走向黑暗;好的成长使你走向成功,而坏的成长只能让你转为失败。
所以,我们应该多结交一些拥有好的品质的朋友,这样就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自己也就成长很多了。
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往好的未来走去。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好的成长,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成长观后感4成长是每人都会经历的,成长中一定会困难。也许会成功;也许会失败;也许很快乐;也许有的时候会伤心难过。也许一次次的失败会让你失去信心,失去勇气,但是一定要坚信,伤心过后是快乐,失败过后是成功。只要你坚定自己的志向,理想,有勇气,有信心的去面对,最终会走向成功,完成自己的理想。
成长的过程中,一定哟哟默默鼓励你的人,这些人就是家人,家人是从小到大一直陪着你的人,因为有了这些人,你才会变得坚强,更有信心。因为家人是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你也很了解你的家人,从小你的家人就陪你玩,非常疼爱你,家人在成长道路上也一直帮助你。在你伤心难过,家人是第一时间来帮你,来教你说:“我相信自己!”在你成长道路上因为他们,才会非常快乐!
在你人生成长过程中,还有一些人,他们就是教我们的老师。有人吧老师比作辛苦的园丁,我觉得这样比喻是正确的,因为你除了在家以外,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学校,在学校你可以学到很多人生大道理,而教我们的这些人就是每天在学校陪我们一起起床,一起睡觉,一起学习的。的老师。老师把青春给了我,把自己这一生所学得知识给了我们,老师把汗水滴在我的身上。在成长的道路上,因为有他们这些为我们天天起得早睡的晚的老师们,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才会快乐!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为我们感到自豪,我为他们感到快乐。
在成长的道路上,有很多困难,也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我们才会重新站起来:也因为有了这些人我们才会知如何做人:因为有了这些人,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才会快乐!
成长观后感5书是我人生路上的好伙伴,是读书伴着我逐渐成长起来的。
自从牙牙学语开始,我就结识了书本。那是一个布满拼音和各种图画的王国。稍微大一点之后,我又结识了童话和科普书。童话书中的故事是那样梦幻,那样神奇,以至于我有时也想到童话世界中去,和小木偶一起逛街,证实他的清白;和7个小矮人一起,过着质朴的生活;如果可以的话,顺便还能碰见小红帽,和她一起去外婆家饱餐一顿……那一个个童话故事令我陶醉其中。科普书中的知识丰富多彩,金字塔是如何建造出来的,飞机上的黑匣子有什么作用……许多奥妙让我思索。
篇9
关键词:法官――客观 公平公正 裁判――促进者
长期以来,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是把学生期终考试的分数作为本学期学习的成绩。这种评定方式存在如下弊端。
第一、缺乏客观性。无论考试题目多么科学,它也只能是一定时期内学生所学知识的一部分。因此,考试得一百分的学生,并不表明这一时期所学知识已全部掌握,且会运用。而得零分的学生,也决不能说这一学期所学的知识,他一点也没有掌握。
第二、缺乏公正性。众所周知,历次考试,总有异常情况存在。如有的学生考试时生病,有的学生怕考分低了受家长的处罚,考试时设法作弊,且作弊成功等意外情况都会发生。但是,教师评卷时,只能按答在考卷上的内容评定分数。这些不公正的分数给学生造成的伤害或误导是不可低估的。
第三、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由于学校向家长展示的是学生期终考试的分数,因而,学生往往对日常学习淡漠,作业不认真甚至出错了也不改正。而到考试的时候却孤注一掷。
以上这些评定学生学习成绩中存在的弊端,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自我发展。再者专家认为考试只是课程评价的一中方式,要将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才能见证其公正、公平。更何况笔试也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要改变目前将笔试作为唯一手段,过分注重等级,过分注重量化的做法,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选择具体的方法、手段,并多考试的结果进行不同德处理,尽可能减轻考试对学生的压力,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存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教师不但不再把考试和排榜作为评价学生的法宝,而且由高高在上的裁判学生的法官,变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说了这么多,具体该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创新性地发展呢?首先应加强学生的过程评价,其次应淡化考试分数的评价,再者评价结果应取消百分制最后实行能够增强学生自信心的等级评定。
具体做法分五步:第一步,教学新课后,留给学生一定数量的阅读分析,理解运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亲自试验来解决。这类作业不要求学生逐题作书面解答,但要求学生逐题会解答。检测方式为:抽其中有代表性的题目作为课堂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步,精心设计作业,准确评定作业。每次课堂之作业,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力求达到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为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取得成功,作业题目分两类,A类题目,难度一般,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对。B类题目,难度较大,供学生选做。课堂作业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教师必须亲自阅读,以掌握真实情况,教师批阅时仍按百分制评分,以便学生自评等级。第三步,学生自己评定自己作业的等级。作业下发后,学生先改错,然后,根据老师评定的分数,自己评定自己作业的等级。标准为:八十分以上记为优,60-79为良,60分一下记!以示警惕。并把这个等级亲手记到自己的《作业评定表》上。(《作业评定表》设计在学生作业的首页)。第四步,每周一次综合分析评定,每周末,每个学生将自己一周的作业情况进行一次综合分析评定。以得优率为标准,优超过70%的记优,优为50%-60%记良,优低于50%记!,以示警惕。第五步,期终学生各科学习成绩的评定。学期末,将学生各州的综合等级进行结合分析,得出相应的等级。标准为:优超过60%的记优秀,优低于60%的记合格。期终考试的分数不再作为学生本学期的学习成绩来体现,只作为一次作业的等级参与评定。
篇10
关键词:孤儿学生;教育;教师作用
孤儿教育是一项很重要的工程。因为孤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我国这个群体并不小。孤儿教育好坏关系到孤儿将来的命运,长远点说也将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健康发展。所以,摸清孤儿们的各方面表现,了解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喜欢什么,他们担心害怕什么,通过努力,特别是教师的努力,走进他们的心里,帮助他们成长。教师在和孤儿的交往中,要明白自己的言行举止会给学生带来怎么样的影响,自己能给学生什么帮助,努力探索有效的方式去面对孤儿,去帮助孤儿。让孤儿们体会到温暖,体会到属于他们的快乐。弄清楚这些情况,对孤儿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1 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与异往比同龄人早: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双亲的关爱,使得孤儿孩子必须面对一些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他们过早从异性身上寻找温情,求得依托。但由于他们心理、生理的现有特点,当爱情不顺意时,就会变得鲁莽起来,随心所欲的去结交朋友,有的学生甚至辍学。
(二)自卑:由于从一出生就始终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受到父母的呵护,过着幸福无忧无虑的生活,突然间失去了双亲,他们接受不了这种巨大的沉重打击,也适应不了失去父母后的生活。时间一长,就会产生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对生活失去希望,严重自卑的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
(三)自闭:这些孤儿孩子由于失去双亲,性格变得孤独起来,心理有什么悄悄话,不愿意和同学更不愿意和老师主动说。缺乏主动与他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他们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
(四)易冲动:同普通人家的孩子比较,孤儿孩子比较任性,对自己持放纵态度,对自己的言行不加约束,任意胡为,不考虑行为及后果及事态带来的影响。他们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诲,认为没人爱护、没人呵护,只有自己才能保护自己。
2 孤儿教师对孤儿学生成长的作用和影响
(一)注重塑造健康思想品质。教育家列・符・赞科夫曾说:"不应当把孩子在课堂上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的紧张状态。"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是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的关键。孤儿教师对孤儿学生的爱,是孤儿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孤儿学生向上的动力。孤儿教师对孤儿学生的爱,不仅是是对心灵的呵护,更是一种激励、一种引导。因此,可以说面对孤儿教育的教师是孤儿学生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此外,孤儿教师对孤儿的健康成长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孤儿教师是塑造孤儿学生灵魂的园丁,是保证孤儿学生健康成长的保健师。
(二)学习上能排解孤儿学生的烦恼。教师术有专攻,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因此要针对孤儿学生的实际,不仅用丰富的知识观点哺育学生,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正确方法。在对孤儿学习上,要多给予指导。
(三)行动上能鼓励其战胜困难。孤儿学生因为不自信而不敢挑战困难。越是逃避,也是解决不了问题。作为孤儿教育的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勇于去挑战困难,鼓励学生想方设法去战胜困难。
3 教师在孤儿教育中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
教师既要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又要规范个体行为。人是有情感的人,在人的情感当中存在着愿意与不愿意、喜欢与不喜欢。一个个有个性而又相对特别的孤儿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是每个面对孤儿教育的教师都要直接面对的问题,师生情感融洽与否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一)多与孤儿学生交流。孤儿学生的不自信,不相信别人都是缺乏交流造成的,虽然他们不愿意主动去交流,但是作为教师,多找学生小范围的讨论或单独交谈,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二)多鼓励孤儿学生。学生都不是笨,他们都是聪明的,因此要适当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做得更好。
(三)多出手相助。孤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是要比普通健全家庭中成长的学生有困难的,加上他们心理经常蒙着一层阴影,因此需要教师多多伸出援助之手,也许是鼓励的话,也许是送一本书,都能让他们体会到爱的存在。
孤儿学生的教育问题,要发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参与。只要我们教师和相关人员都献出一点爱心,教给孤儿孩子正确的生活和学习方法,不断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一定能够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想方设法用真情去打动内向的孤儿学生,走进他们的心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未来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孤儿教育事业,有利于国家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