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来范文

时间:2023-04-08 09:5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中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中来

篇1

口语交际是一种生活交往活动。口语交际训练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充分凸现其生活化的课程理念,让生活感受与口语交际训练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让学生乐于参与口语交际活动。

2.在交际活动中渗透表达方法。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说通顺。

3.培养学生养成自然大方、文明得体的交际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课前,精心布置教室。教室里可挂些七彩球,在墙的四周张贴一些有关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对话的卡通画片,积极营造一种现实生活中交际的氛围)

1.播放录像,让学生有话想说

录像播放了外地插班生董艳琳、覃妮两位同学在三(1)班举行的欢迎会上自我介绍的真实情景。教师一边引导学生仔细看,认真听,一边自然地引出了交际话题――怎样来作自我介绍,激起学生参与到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中来,变要“我”说为“我”要说。

2.说说议议,自我介绍要做到的基本要求

结合录像,通过学生的发言,让学生了解懂得自我介绍时的基本要求。

(1)说得要具体,介绍清楚自己叫什么名字,几岁了,是谁起的名字,为什么起这样的名字及自己的兴趣爱好等。

(2)说得要清楚,声音不要太小,要让大家听明白你说了些什么。

(3)说话时态度要大方,有礼貌。

(给话题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吻合的交际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易于把学生带进生活场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交互性。)

二、示范引路,互相练习自我介绍

1.教师示范表演

教师先作自我介绍,用真诚的感情,平等的态度,朴实幽默的语言,配合得体的肢体动作,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交际氛围,消除学生紧张心理。同时教师作为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指导者、交际者,要授之以法,让学生感悟自我介绍的方法。

2.互相练习《自我介绍》

同桌学生你说我听,我说你听,互换角色,在练说中达到心理的互动、情感的互动。

3.学生上台自我介绍,师生进行点评

在充分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进行自我介绍。介绍过程中,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和评价。

(低年级学生生活、阅读经验不足,口语交际训练要重视示范引导,通过教师的交际语言、态度、行为方式的示范,让学生真正成为口语交际的学习者,同时同桌的互动又让学生成为交际者、欣赏者。)

三、体验角色,学会自我介绍

1.创设多种交际的情境

课件出示:去同学家里,怎样向同学的爸爸作自我介绍呢?春游中,结识新朋友过程中怎样介绍自己?迷路时,怎样向警察叔叔介绍情况?竞聘班干部时的白我介绍……以四个学生为一组,请选择上面其中的一个场景进行合作交流。然后选出自己的代表在全班交流。

2.汇报展示,嘉宾点评

由五位嘉宾现场点评,各组代表上台作精彩表演。(课前,先邀请五位家长代表组成评委。)

3.举行颁奖仪式,激励学生主动交流的积极性。由评委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口才奖、最佳配角奖和最佳潜能奖,并授予奖品。

(由于交际角色的多元化,当学生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不同的场合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其交际时语气语调的各不相同,从而拓展视野,发展交际能力。)

四、生活延伸,提高自我推荐能力

1.教师播放学校竞选标兵活动的录像,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口语交际。

篇2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如果过于注重新单词新句式的操练而弃对话的整体于不顾,甚至为了一个个语言点的操练而重新设置多个情景开展操练,就会让我们的对话教学耗时费力,而学生学到的却往往是支离破碎的语言。谷晓婷老师的对话教学首先是基于文本的,也就是说对话教学是“从文本中来”的。

一是紧扣文本难点,教学铺垫“从文本中来”

在Warming up阶段,谷老师紧扣本课话题,结合学情,设计了三个“智力大闯关”的阶梯式活动,逐步解决了本篇对话中的难点:时间的表达。上课伊始,孩子们是紧张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授课教师,还有一群同样陌生的听课教师。谷晓婷老师的“骑马舞”,看似与本课内容没有关联,但是作为开篇的一个暖场活动,有效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了一种较为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也让听课老师由衷地微笑了。在开场的三个活动中,我最欣赏的是第三个活动:Can you try to find how to use“to”and“past”?引导学生在前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自己归纳总结新的时间表达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个活动为本篇对话教学做好了语言的铺垫。

二是找准文本关键点,问题设计“从文本中来”

在对话学习阶段,谷晓婷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What is David busy with?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David一天中忙些什么,再通过Listen and tick,整体理解对话内容并验证各自的猜测;问题二,What time does David do these things?通过Read and complete,细读对话,了解细节,并推测出对话中部分没有明确提及的信息。以上两个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对话的整体理解与分步学习,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与语言表达。在对话学习之后,谷老师又通过引导学生复述David的一天,强化对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与表达。

我们的对话教学,应基于文本,但更要超越文本,回归生活,也就是“到生活中去”。谷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样的教学理念。

一是注重课堂生成。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对话过程,如果课堂上教师心里只有课文、教案和自己,与学生的对话就必然是机械的、生硬的,没有生活气息的。谷老师虽然是一位仅有四年教龄的青年教师,但是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意识让我印象颇深。她是我很喜欢的那种类型的英语老师——没有“舞台腔”,不端架子,“目中有人”。从上课开始至结束,她始终发自内心地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她始终含笑注视着对方,这是开展真正的、平等的师生对话的前提与基础;课堂上常有学生的应答超出课文的对话框架,面对这样的情形,谷老师也总能及时生成,用心应对,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在生活中真实运用的魅力。

二是不拘泥于文本。今年的赛课教师都十分重视对课本内容的学习,但有些对文本的解读却又显得过于零散,使得学生在整个对话教学中亦步亦趋,成了没有思想的木偶。如:纠缠于David中午至下午期间need to do还是want to do的问题;再如David这一天为什么这么忙,甚至,每天必做的起床、刷牙、洗脸、吃饭、做作业都成了这一天特别忙碌的原因……这显然是对文本的误读或者说这个文本经不起也不值得我们这样“推敲”。同课异构,是最能看出差异的,相较于有些参赛教师对文本的过度解读,本课的教学设计简洁明了,举重若轻。尤其是对课文中两个主要问题的提炼,既基于文本,更超越文本,更为注重学生基于生活的自主思维与表达。

篇3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经常发现学生在解答题目时,会出现一些比较偏离生活实际的现象.比如,爸爸今年15岁,教学楼高9千米,三年级平均每班学生有61.5人,铅笔长20米,我的体重是35克……诸如此类明显的错误.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的?是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我们的数学教育出了问题?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解读,我觉得是学生缺失良好数感的一种表现.

二、什么是“数感”

众所周知,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数学同样也有“数感”.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把“数感”作为十个核心概念第一个提出来,这是新课程的一个开拓.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感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可以这么理解,数感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也是将数学问题与现实问题建立起联系的桥梁,是人的最基本的一种数学素养,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因此,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完成并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寓学生的数感培养于数学教学之中.

三、教学中如何落实“数感的培养”

数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种先天的才能,它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数的概念、数的运算、解决问题等)持之以恒地加以培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下面,我借用一些教学例子,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切实理解数的概念和意义

例如,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首先让学生们动手数一数,数出10根小棒(数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数的时候让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数:先是1根1根地担2根2根地数,5根5根地数……数出结果有10根,然后,捆成一捆,变成1个十,从而使学生明白10个一也就是1个十.

2.在学会数10的基础之上,再数出11根.这些小棒怎样能一眼看出是11根呢?接着引导学生先数出10根捆成一捆,再数出1根,容易看出是11根.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把10根捆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也对“10个一是10”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为以后认识更大的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进行比较大小这一教学活动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大家高兴吗?(生齐答:高兴.)在后面还有120位老师在听我们的课呢,看看哪名同学表现得更出色.(生:哇!回头看.)那你们说120这个数是大还是小呢?

生1:我觉得大,你看咱们班才30多个人,那120比我们班的人数多多了呀.

生2:我觉得小,咱们学校有一千多人呢,120算不了什么!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120是大还是小要看它和谁比,和30比起来当然大了,如果要是和1000或是10000比起来,可就小多了,所以,120自己不能说大还是小.

师:说得好,看来一个数我们不能准确说出是大还是小,需要两个数相比较.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合理的推想,比较数量间的大小关系,从而培养了数感.

(三)合理提供学生交流的机会,提供用数描述信息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用数表达信息,学会用数与人交流

例如,在100以内的数的认识的练习中,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习:

师:请用所学过的100以内的数,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组成一句话,每一句话里必须包含一个数.比如,我们一(4)班有62名学生;教室里有4台电风扇.

生:我家有5口人.

生:我家养了32只兔子.

……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真精彩,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用上我们学过的数.现在请你把刚才所说的数字去掉,再说一说刚才的句子,你有何感想?

生:我家有人.

生:我家养了兔子.

学生重说,体验感悟出,缺少了数字,在表达信息、事情的时候,不能把信息传达清楚.这体现出来数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性.

(四)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例如,在估算教学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小红的妈妈买一台洗衣机3025元,一个电饭锅204元,请你帮助小红的妈妈想一想,她大概要带多少钱才够呢?弟弟说大概要带3200元,姐姐说大概要3300元,小红说大概要3230元.你比较认同谁的说法?为什么?

生1:我认同弟弟的说法.把3025看作3000,204看作200,大约是3200元.

生2:我认同姐姐的说法.把3025看作3100,204看作200,大约是3300元.

生3:我认同小红的说法.把3025看作3030,204看作200,大约是3230元.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道理.我们来看看营业员是怎么收钱的?最后营业员只收了妈妈3229元钱.同学们,谁的说法比较接近啊?

生:小红.

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高效课堂教学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那么,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呢?笔者认为应从课堂教学入手,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一、教师树立生活服务观念

树立生活服务观念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服务于学生的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难以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也只有确立生活服务观念,让教师服务于学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点拨、引导、创设情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如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们用纸剪12张边长是1厘米正方形,让学生们自主拼长方形,结果有的6×2=12,有的3×4=12,有的1×12=12,经过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与宽的乘积。此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实践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

二、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2.1 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诱发数学兴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所以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2.2 感受生活经历,研究数学新知,体验数学乐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背向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表演,过几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解说。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课前做了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上课时我带着他们到操场上去“玩”装沙游戏。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只见他们有的先在圆柱里装满沙,再倒入圆锥;有的先在圆锥里装满沙再倒入圆柱。一会功夫孩子们就得出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关系。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设计成动手操作的具体活动,有趣易理解,获得的数学体验更是无比的深刻。

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验亲身经历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 让触角伸向生活的每个角落,巩固新知,升华数学知识。

学生经常把课堂上的作业视为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而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它的这一性质给其课堂作业的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另外也可以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发动学生拓展设计这样的练习:配制含糖20%的糖水,可以怎样解?这是数学问题,也是科学问题还是化学问题已不再重要,而这正是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的体现。

数学课堂作业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整体素质,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了《年、月、日》课后,就可以请同学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你需要的年历。学生在这样的经历活动中,要观察、测量、绘图、检查,此时,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丰富的情感得到了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三、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中去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生活即教育”。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 “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3.1 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又如,在学习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门是用24时记时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又是用普通记时法的?

3.2 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

3.3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能力。如,学习了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后,学生学会量窗户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而后再导入生活,引导学生实际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这就应考虑到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面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又如:学习“正方形的认识”后设计如下情境:这是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同时使他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今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我的小侄女从外省回来了,你说我能不高兴吗?

她才六个月,叫语欣,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她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个小的扁鼻子和一张樱桃般的小嘴。

她很文静,不爱哭,是个很容易带的小孩,你只需要抱着她,逗她玩,和她说话,她就不会哭了,怎么样,很好带吧。可就在今天下午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觉得不管是不是好带的小孩,都一定要时刻关注。几个小时前,姐姐把语欣放到楼上睡觉,她睡着后,姐姐在厨房里做饭,我在客厅里做作业。突然,姐姐听到小孩的哭声,以为是语欣在哭,急忙让我去看看。我上去后,看到语欣睡得正熟,也就没太在意。过了许久,姐姐给姐夫打电话,我饿了,就去厨房里炒饭,隐约听到一阵哭声,不过我当时想;语欣睡得那么熟,应该不是她哭。又过了一会儿,我又听到了哭声,这让我觉得很不安,我想还是去看看比较好,毕竟【狼来了】里总有一次是真的,我一上去,眼前的一幕令我目瞪口呆,语欣既然已经掉到了地上,无奈地哭着,我立马意识到刚才听到的哭声不就是语欣的吗?我赶紧抱着语欣离开这个不幸的地方,到了姐姐面前,我发现语欣的声音已经哭哑了,可她任然在哭,我感到我的良心受到了谴责,我的心里只有痛苦和愧疚,为什么我当时不去看呢?如果当时去了,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她只是六个月大的孩子而已,我为什么会认为她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看到语欣那样痛苦地哭着,我再也抬不起头来看她,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让她开心和祈祷上天愿她能够原谅我。而现在,语欣正和我玩得高兴呢,看到她开心的笑容,我的脸上也不由得露出一丝笑意。这让我感受到孩子是多么的天真无邪啊。

经过这件事后,我明白了无论是多么好带的孩子都要一定要时刻关注,因为他们都还是个孩子。

篇6

【关键词】品德 生活 活动 基本理念 价值追求

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孩子具有好动性和对周围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的特性,针对这一学段的学生学情,品德课究竟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材作为载体怎样能更充分的发挥其作用是本篇文章重点研究的内容,除教材内容之外,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开展哪些助益于品德养成的活动。对低年级学段的教材认真研究,吃透教材理念,把握其价值追求,研究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希望对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品德课的实践提供有效的帮助,对于一线的品德教师教学有所启发。

一、教材编写理念与价值追求

1.生活性

人教版品德课将小学低年级学段和高年级学段的教材版本分别命名为《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可见生活性是低年级学段品德课的最根本特性。《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品德与生活课程定义为“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教材内容例如《我的一家人》《家人的爱》都充分地体现这一特性。

2. 活动性

《品德与生活》以活动单元分类,每一单元下再分设小标题。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感悟,让活动成为中介,分析教材学生的活动主要为问答式,常识性问题涉及较多,关注于儿童的自理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知识储备,主要涉及家庭、自然和同伴关系。

3. 综合性

以一年级下册《走进大自然》为例,让学生通过寻找春天,喜欢春天的什么并画下来,开展种植小实验,观察光影,将品德与绘画、科学常识有效地结合,并力求贴近于学生的生活本身,亲近生活。

二、 《品德与生活》教学实践问题

1.学校教育和生活实践容易脱节

在《小苗快快长》一课中,同学们都表现出对于植物种植的乐趣,并纷纷表示愿意回家开展种植小实验并会把小苗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来。但半个月后,能够记录并把小苗带到展示会的学生并不多。 由于处于低年级学段,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薄弱,无法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对于老师课堂上布置的任务很多学生放学回家后就已经抛诸脑后。大部分家长也未能对孩子在家中的品德实践进行及时地指导帮助和监督。对于过程性的活动,家庭和学校还是处于脱节的状态,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教育合力。

2. 评价机制过于单一,远离生活

在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品德检测进本上都是常识性知识的检测,在起始的一年级阶段,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检测的环节,这样对品德课的实施情况没有一个很好的考量,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形成不了有效的监督。基于书面形式的考核,也很难对学生的品德素养进行有效的考核。书本内容也很多脱离了生活本身,呈现出一种知识体系,主要以学科的知识形态的呈现,在教学上不能很好地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内心感受,强调概念地讲解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传授。学生主要表现为对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却缺少实践这些道德要求的机会。

三、 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有效策略

1.教学目标的制定可操作化、生活化

“我们一开始生活 ,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1] 生活的教育当然包括道德的教育 ,或者说道德的教育占有很大的比例。真正的道德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好动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特性,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其应适合低年级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尽量设计一些易操作的活动,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这些活动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指导策略,避免过多的常识性和逻辑知识的教学,教师眼中有儿童,让孩子在活动中,在生活中成长,在活动中提高品德素养。

2.家校结合,使用多种方式对学生活动监督、评价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应更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2]我们的品德课的考评方式需要改革,很多老师抱怨过程性评价难以量化,可操作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智慧,例如学生作品档案袋地制作,学生在校外开展的活动,可以利用家校互动平台对学生活动成果进行展示,教师也可将具体明确的要求发送给家长,这样有效的家校合作,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并且提供有效的帮助。

3.开发多种资源,丰富学生实践形式

现阶段教师的教学主要以品德课本为依托,但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有其特色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这些资源地开发,[3]并有意识地和品德课进行有效地整合,开发出更具有特色的品德课程,例如芜湖地区的奇瑞汽车、傻子瓜子这些资源都是品德课教授可以利用的地方特色资源,并且学生对本土的课程资源都有着很大的兴趣,并乐于接触了解。

总而言之,品德课终究应当植根在生活的土壤中,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养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成长,让品德课高效有趣起来。

【参考文献】

【1】卢梭. 爱弥儿【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13)

篇7

【关键词】激发兴趣 易懂易学 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我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进行了“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教学实践。

1、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

我在教学《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正临“十、一”国庆节,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过些天是什么节日吗?”学生兴高采烈的说是“十、一”国庆节。我问:“十、一”国庆节时你有什么打算吗?学生纷纷提议,有的说去公园,有的说要去肯德基吃一顿,等等。这时,有个学生说要和老师、同学们开个联欢会。我顺势说:“开联欢会就得布置会场,看来我们得买一些装饰物。那么,在购买装饰物时,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呢?”学生说:“物美价廉!”接着,我出示了准备好的市场调查,让学生看屏幕:(课件略)

我问:“你认为我们应该到哪一家去买彩带呢?为什么?学生听后各抒已见。

这样的导入减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唤起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生活事例,易懂易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应用教材时,要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重量:120克面饼+配料:117克面饼:86克,从而知道包装袋重3克,配料重31克。不同的方便面厂家,生产的方便面的重量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方便面学生经常吃,但一下子进入数学课堂后,引来许多数学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相应的调动起来,学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3、生活练习,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1、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策略研究。如教“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元旦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孔田;田光芳;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师)

[2]韩文娣;好习惯,高效率——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考试周刊

[3]沈亚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

篇8

何谓幸福?此乃吾生之惑。游过山,涉过水,经过挫,品过乐,方知幸福在感悟生活中。

悟生之乐乃幸福。陶渊明,隐逸者,生活中自得其乐。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皆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虽“夕露沾我衣”,却“衣沾不足惜”。这种“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坐望天上云卷云舒”的 淡然怎能不是幸福呢?

悟生之苦亦谓幸福。贝多芬,音乐巨匠,生活中多难,却欲扼命运之咽喉,不为难所屈,不被挫所服。耳虽失聪,却谱写出盛世之篇。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拼搏亦何尝不谓之幸福?

幸福是一缕风,是一滴水,幸福更是那生活的一点一滴。

篇9

关键词:数学;日常生活;应用

数学是一门抽象、严谨的科学,很多学生认为这门学科过于枯燥、乏味,因此,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致使老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中职学生偏重于学习专业技能,对单调的数学更加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对症下药,改变这一境况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数学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性这一特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努力让数学知识走进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的力量之美!

下面用几个教学实例展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一、在学习“平面向量”一章时,展示一张带有向量箭头的路标图片:某人去四川成都旅游,开车来到一路口,欲去往一环路,则按照指路牌指示,应该向右侧行驶0.5 km,欲去往大石西路,则应向前行驶0.7 km,欲去往双元街,则应向左行驶0.5 km。该指路牌标明了各相邻道路的方向以及距离,而方向和距离正是向量的两个基本要素,所以,指路牌形象而又直观地体现了向量的概念,是向量在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应用,学习本节之后请同学们为学校做一个指路牌,做到学以致用,并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到向量的地方。

二、在学习“概率”的时候请同学们看一张市民在体育彩票中心购买彩票的图片。

请同学们说说你身边买彩票的人多吗?讨论一下各种彩票中奖的可能性有多大?引发学生对“概率论”学习的兴趣,学习本节之后让全班同学报出自己的生日,计算一下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概率是多少。

三、在学习“数列”一章时,和学生一同背诵那首耳熟能详的儿歌:“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学生大声地唱诵着,老师指出即使我们唱到一万个也毫无意义,接唱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请同学们通过接唱填写下表,找到这个儿歌一般的规律

同学们填写完左表,最终找到了规律:蛤蟆:1,2,3,4,…,n;嘴:1,2,3,4、…,n;眼睛:2,4,6,8,…2n;腿:4,8,12,16,…,4n。从而引出数列的概念,这种由生活中脍炙人口的儿歌出发推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学生比较易于接受,学完此章,请同学们计算这样一道问题:过年长辈都会给我们压岁钱,我们每年将压岁钱1000元存入银行,年利率为3.5%(按单利计算),经过5年之后一次性取出本利和为多少?同学们争相计算,都想知道最后的结果。

四、在讲授数学归纳法时,如何将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是本节的重点。老师可以随机在同学的课桌上拿来10本数学书,按照一定的间距整齐地竖立起来摆成一排,这时,老师让大家思考,若第一本书不小心被撞倒,其余的书会怎样?同学们踊跃发言,随后,老师将第一本书推倒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接下来以此例切入话题,告诉同学们数学家就是通过类似的实验而归纳总结出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归纳法。这种通过生活中的实验来引入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方法,学生都感觉容易接受、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和热情。接下来,让同学们运用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来思考微软面试时的一道著名的题目,同学们都感觉到数学思想原来就在我们身边,以后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五、在学习“逻辑”时,首先给学生看一段电视剧包公断案的片段,学生们个个都钦佩包青天的英明神武,聪明正义,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告诉学生包青天之所以可以屡断奇案,都是因为他是运用逻辑的高手。学生一下子对逻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完本节之后,有个同学去电子厂面试,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

若风大,就放风筝,若气温高,就不放风筝,若天气不晴朗就不放风筝。如以上说法正确,若放风筝,则以下说法哪些是正确的?(1.风大 2.天空晴朗 3.气温高)( )

A.1 B.2 C.3 D.1和3

因为这名学生学习了逻辑,很轻松地就选出了答案,顺利得到了面试的机会,回来后兴奋地和我说起这件事情:“老师,看来这数学还真没白学!”

篇10

“让学生习作在生活中走个来回”,是指在习作前指导学生带着命题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学生个体完成习作后,指导学生带着习作走进生活,把习作运用于生活,使生活因为习作而更美好。我将从以下两方面谈谈我的实践与体会。

一、带着命题走进生活

谁掌握第一手资料,谁才有发言权。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的产生,无不是作者体验积淀,厚积而薄发的产物。要让学生进行习作,就必须调动他的生活积累或引导他去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唯有如此,学生习作过程中,才会“有话可说”。《新大纲》明确指出:“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和热爱,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

在本学期习作指导中,我有效地引导学生带着命题走进生活,学会观察,体验情感。当学生获得了最直接的、最真切的生活体验,再让他们进行写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怎样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生活呢?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引导。

1.比较练习,提高认识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对学生说:“今天进行一次作文测试,要求当堂完成习作《我们学校的塑胶操场》。”“啊?!”学生一听,大吃一惊,个个面露难色,一个个搔头摸耳,不知如何下笔。因为有任务,只能绞尽脑汁,硬着头皮,把它完成。学生完成后,我问:“今天的习作难吗?”“难!”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喊。我又问:“难在哪里呢?”不出我的所料,学生的难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虽然看见过塑胶操场了,可是没有用心观察过,二是觉得塑胶操场没什么可写的,只能写写它的样子,几句话就写完了。

我见时机已到,便“沉思”了一会儿,说:“看来,是我疏忽了,我本来以为同学们天天看到塑胶操场,应该对它很熟悉的。没想到,大家并没有仔细观察过。既然这样,这次考试就不算,我给你们三天时间,全方位地了解塑胶操场,比如:自己去观察,向有关老师请教……看谁搜集的信息多,写出的习作具体、生动、与众不同。不过,我还有一个额外的要求,就是要针对这次习作交一份习作心得,可以吗?”学生欣然同意。

通过这次习作,学生普遍感受到了写作一定要走进生活,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作文不是“无中生有的文字把戏”,也不是为老师完成一件什么任务,更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神圣事业;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只有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才能“我口写我心”。

2.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全面观察

观察是一个知觉、思维、语言相结合的智力活动过程,是人们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的发展是思维、表达等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作文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对于客观事物,只有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才会有深刻的理解,才会在大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

在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学生的观察往往局限于去看一看,不善于调动各方面的感觉器官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更谈不上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丰满自己的习作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边观察边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带着思考再进行观察。

在带领学生去南山游玩时,我引导学生在游玩时,边观察边动脑,多向他人请教,多向相关的文字说明“请教”,看谁对南山了解得多,能被评为“南山小导游”。在边观察边思考中,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能从多方面去观察了解南山,有的回来后还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请教了他人,在这样的有意观察中,学生对南山有了全面、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自由命题习作,学生觉得特别轻松和兴奋。

3.学生走进生活,体验情感

“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是叶圣陶先生的实践感悟,这说明创作的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的确,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心中不快,通过作文宣泄,达到心平气和,心中欢喜,通过作文诉说,心情恢复平静。在作文里,可以上天入地,呼风唤雨,可以连接千里,审视古今;可以嬉笑怒骂,痛快淋漓......如果没有下笔前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就不可能写出好作文来。因此在习作指导中,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抓住一些学生周围随机发生的事情,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例如:有一次,我班在“八星级班队”评比中仅仅获得了六颗星,学生当时都闷闷不乐,有的女孩子眼泪都快流下来了。我意识到,这是引导学生练笔的好机会,于是轻轻地说:“请同学们轻轻地拿起笔,写下你此刻最想说的话。”学生动情地写起来,有个女生是这样写的:

天哪!六颗星!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那曾经因早到而被扣分的冷夕炜趴在了桌子上,我想他一定非常后悔和难过,嗨!冷夕炜呀冷夕炜,你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再抬头看看袁老师,她一脸的严肃,她开口说话了,可是她没有批评我们,而是叫我们写下此刻的感受,可是这比骂我们更让我难受,袁老师为我们操了多少心哪,可是我们却又一次让她失望了,我忽然又傻傻地想:袁老师会不会被扣奖金呀?唉,我们呀……

在习作指导中,我更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写出自己真实的独特的感受。在一次写《我的家》的过程中,学生在习作中只是有条理地介绍了自己的家中各个地方有什么,很少有学生能在介绍中融入自己的情感。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如下的引导:同学们,我们在这个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了两年了,这儿的一桌一椅,一字一画,都是那样的熟悉。比如说看到这图文并茂的黑板报,我就不由得想起了出黑板报的三位同学,翟慧文是我班的“大忙人”,可她总能挤出时间来,按时把黑板报完成;周子杰呢,为了出黑板报,不知被我批评了多少次,可他总能笑嘻嘻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现在想来,我当时真有点急躁与苛求;杨玉倩呢,记不清有多少次,她为了出黑板报而迟归了,可她毫无怨言。这些同学是多么可爱呀,我从心底里感谢他们!同学们,当你们站在家中,家里的一切一定也勾起了你们许多回忆,或甜,或苦,是吗?请你们带着这份回忆修改自己的习作。

学生修改后,大多能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了。有的由家里的整洁体会到妈妈的辛劳,为自己平时的娇气而后悔;有的由自己的小书房里的一本本书领悟到父母对自己的希望,下决心以更认真的态度学习;有的由客厅里的“欢乐一刻”感受到家庭和睦的幸福,悄悄地给寄给正在“离家”的父亲,据说那位父亲流泪了……

二、带着习作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