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规律原则范文
时间:2024-05-30 17:2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规律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认知负荷理论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Multimedia Teaching Design Principles Based on Cognitive Learning Rule
LIN Jing, GUO Hailing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 Cultures,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The us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teaching has gained popularity, however, is faced with multimedia teaching courseware too dependent on teachers, teachers and lack of communication, teaching students to keep up with the speed of other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oad theory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having a universal regularity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according to the learner's cognitive load regularity, try to find effective multimedia courseware design.
Key words multimedia teaching; Cognitive Load Theory; teaching design
1 多媒体教学面临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环境是指“一个教学材料(如一个科学或数学的解释)以视觉(如动画或插图)和言语(如解说或文本)的表征形式赖以呈现的学习环境”。①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能够以视图和声音的方式更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用插图的形式有效地解释了文本中比较抽象和晦涩的内容,更能够引发学生的联想与学习兴趣。根据心理学家特瑞赫拉的心理实验,“人类获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来自嗅觉,2%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他的另一个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2小时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听觉信息的70%,视觉信息的72%,视听结合信息的85%,72小时后人们就只能记住听觉信息的10%,视觉信息的20%,视听结合信息65%”。②因此,用图像的方式来加强学习过程中获取信息与保持相对长久的记忆力是有效的途径。
然而在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其缺点也渐渐显现出来。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提前把教学内容做成PPT,上课时教师只用跟着PPT的播放顺序进行教学即可,这样很多教师对多媒体课件产生了较大的依赖性。传统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多媒体教学的“工具性”,使得师生关系从原来的情感交流变成了人机对话,传统的教学中师生均为课堂中心,而多媒体教学中,课件和大屏幕成为了课堂的中心,这样正常的师生交流不能够实现。多媒体课件的丰富多彩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艺术性发挥。学生思维过程被“课件流程”所取代,课堂变得平面化。③多媒体教学的“画面化”使教学变得直观化,破坏了教育中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尤其是某些比较抽象的理论性的课程,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来充分消化的学习内容很难由“画面化”的教学方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虽然获得了视觉与听觉上的享受,然而缺乏身心投入的真切体验。课程性质从传统的“听”变成了“看”,释放了教学的速度,同时引起了其他问题:教师授课速度加快,单位课时内知识量增大。课件转换速度大于学生的接受速度,学生无法内化学习内容,反而造成了学习效果肤浅的后果。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可以趁老师板书时消化学习内容。现代教学中,由于学生无法跟上屏幕切换速度,理论性的文学概论课容易上成文学欣赏课。④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还产生了教学感受和学习感受不同步的问题。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往往自认为教学效果良好,而学生的反馈则有着不同的结论。根据西北工业大学进行的一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调查,结果如下:“4.2%的学生对课堂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更好地与教师交流’持中立态度,27.4%的学生选择‘同意’,说明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的使用并没有提高与教师交流的程度;对于‘有助于与同学更好地交流’,37.5%的学生持中立态度,31.3%的学生同意,说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没有太大的提高”。⑤这一结果表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无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根据另一项针对河南省各类本科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的调查,则可以看到教师和学生在多媒体教学效能上存在明显的认识差异。在“多媒体是辅助课堂教学的手段”、“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多媒体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课件内容能代替板书”四项中,教师/学生的认可分值分别为:4.58/4.15、4.33/3.98、4.22/4.13和3.23/2.63,这表明教师比学生更多地认为多媒体教学效果较好。而在多媒体课件的学习效能调查中,在“脉络清晰”、“信息量适中,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提炼、加工和补充”、“图、文、声并茂,使课堂生动活泼,提高了学习积极性”、“画面清晰,文字大小适中,色彩搭配合理,适合在多媒体教室投影教学”、“页面信息量适中,文字清晰明朗”这几项中,教师/学生的认可分值分别为3.87/4.23、3.69/4.10、3.69/4.08、4.03/4.28、3.70/4.10、 3.84/4.13和3.85/4.10。这表明在教学效果方面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受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出现了不同的认识偏差,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效果较好,而学生的认可度则没有教师那么高。⑥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的教学技术,它的出现无疑对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然而如何运用好它,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方法,如:(1)纠偏。纠正对多媒体教学的过度依赖;(2)留白。注意适当、适度安排技术手段的运用。(3)互动。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4)人文。处理好“道”与“器”的关系,把大学生人文价值的形成与培养放在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位置。⑦这些的方法固然有道理,但由于没有理论的支持,显得过于感性。
2 认知负荷理论与多媒体教学设计
上述部分提及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研究者们提出的解决方法,根据人们学习认知规律,是可以找到多媒体教学问题的原因和应对方法的。本文拟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2.1 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 是指人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认知资源的总量。就信息加工而言,“认知负荷是指工作记忆的负荷,即同时被要求施加在工作记忆上的智力活动的全部数量,是一个表征学习特定材料或完成特定任务时需要的工作记忆资源的概念”。⑧认知负荷理论建立于“工作记忆的有限性”这一基础之上,它强调人的工作记忆只能有选择地注意并加工一定量的传入的感觉数据,超出的感觉数据不会被有效地记忆在人的大脑之中。这就使得如何有效地设计能传入人的记忆的教学材料成为重点和关键。在教学当中,个体先前的经验、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内在本质以及教学的组织这些影响因素把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分为三类:内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外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和相关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⑨内部认知负荷主要由学习者本人以前或已有的知识经验构成,它不直接受到外部教学设计的影响,然而它依然是教师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外部认知负荷则主要由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呈现为中心因素,为了有效地在人们有限的工作记忆中传入有用的信息,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不能加入过多的无用信息,哪怕这些信息本身是有趣的。相关认知负荷指通过教学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引起有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在以上三种认知负荷中,外部认知负荷与相关认知负荷是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手段得到有效提高的。三种认知负荷相互叠加交错,但要是促使学习发生,三种负荷总量不能超过记忆资源的总量,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多媒体在释放了教学速度之后,学生无法跟上教学步骤的原因:多媒体课件制作者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记忆资源总量的问题,课程内容大于学生的记忆资源总量,因此导致学习者无法加工并记忆信息。
2.2 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原则
2.2.1 三种认知加工
根据以上的三种认知负荷,在面对多媒体学习时,人们要经历三种类型的认知加工过程:必要加工、外来加工及生成加工。必要的认知加工是指学习者为了理解学习材料而进行的认知加工;当材料同步并持续出现时,学习者能够处理更多的信息。外来认知加工是指学习者会被外来的无关材料所影响,当排除这些无关的材料时,学习者能够更有效地获得信息。生成认知加工是指当学习者和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时更能够有效地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加工,因此如果能把词语与画面结合起来,学习者能够记忆更多的知识。⑩多媒体教学设计主要着重于“词语”与“画面”两个方面,因此当利用这两个因素进行教学,如果学生有效获得信息和知识,便可以证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有意义学习包括注意到呈现材料的重要方面,将所选择的材料组织成相关的认知结构,并将其与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等几个基本过程”。 要达到有意义学习,教学设计上就要有效地解决认知加工负荷超载的问题,要减少学生的外来加工,增加生成性加工,并保证三种认知加工的总和低于认知容量总和。
2.2.2 减少外来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设计
外来认知加工超载源于无关材料太多且布局混乱。与教学无关的材料却要学习者分散注意力去进行认知加工,尽管有的材料非常有趣,然而它会占据一定的认知容量,因此应该摒除。很多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抱着增加课堂有趣性的目的,加入了很多有趣的图片和音视频,然而这些材料和教学内容并无多大关系,而学生还要分神去处理这些无关的信息,造成了实际学习效率低下的后果。这就是为何教师和学生在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感受上出现了认知偏差的原因。减少无关材料的教学设计原则有一致性原则、信号原则、冗余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排除与教学无关的材料,因为它们会占用学习者的认知容量,干扰学生的注意力。所有的材料都应该指向教学内容,无关的材料一律排除。信号原则是指某些重要学习材料应该给出提示符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如用重点符号标注,或者使用不同字体或颜色等方式,当学生看到这样的符号,都会加大专注力,有利于他们学习处理较重要的知识点。冗余原则是指多媒体课件应该只包含动画和解说,而非动画、解说和屏幕文本都包括在内。如果学生同时要运用看图、听音、看文本三个渠道,就会占据学生的认知容量,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学生在画面和文本之间游移目光会造成视觉通道超载,消耗大量的脑力。很多教师把大量的文本写在PPT上,学生无法同时看文本、抄笔记、听教师讲解。而由于教师本人不用抄写文本,因此他会无意中加快PPT的翻页速度,造成学生应接不暇,疲劳不堪的后果,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有效地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为了减少认知加工负荷,有效的手段有空间接近原则与时间接近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是指应同时呈现相关的文本和图画,文本应该靠近或镶嵌进图画当中。如文本与图画相隔过远,学生要不断搜索并匹配相应的文字与图画,会消耗过多的认知资源,从而导致认知超载。如在文学课上介绍某一作家,应把他的照片与简介放于同一张PPT上,以便学生同时获取知识与直观的印象。时间接近原则多指学习材料组织的“共时性”,即同时呈现画面与解说效果比相继呈现要好。如果先出现画面再出现声音,学生就要先保有前者的记忆,还要和后者所听到的信息联系起来,这样容易造成认知超载。认知超载的后果就是无法获得有效记忆。
2.2.3 管理必要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设计
针对文章开头提到的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翻页过快,学生跟不上的问题,有以下的方法进行改善。根据理论,必要认知加工超载往往与学习材料复杂、学习者没有经验以及学习材料呈现过快有关。当图画与文本快速呈现时会引起视觉通道超载,造成学习效果不佳的后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运用听觉的解说比运用视觉的文本呈现效果要好。用听觉形式代替视觉形式呈现语言材料,有效地把视觉通道上超载的内容转移到听觉通道上来,从而实现有效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应注意不要过多地呈现文本材料。图片信息清晰时,没有必要运用文本进行解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信息重复,增加学生的认知加工负荷。图片需要解释时,多用语音进行解释,而不要呈现大量文本,而教师仅只是照着文本念一遍,这样会造成学习者的视觉通道超载,从而影响实际学习效果。
当出现快速且复杂的动画以及学习者对学习材料不熟悉时,为了减少认知加工超载的问题,可以运用分段原则、前训原则与通道原则。分段原则是指用片段代替连续的材料呈现,学习效果会更好。前训原则是指在材料呈现之前,先让学习者熟悉相关的概念,学习者会学得更好。通道原则是指在学习材料上打印出词语,适用于对词语不熟悉的学习者,或者课程中包含有专业词汇、符号,亦或学习者是非母语人士或者听力障碍者时。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出现了较难或生僻的词汇,因学生运用第二语言学习的缘故,可以在词汇旁边打印出中文释义,以减低学生的认知加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这是符合学习规律的。
2.2.4 促进生成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设计
为了激发学习者的有效学习,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原则、人性化原则、语音原则与肖像原则等教学设计原则。多媒体原则是指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如图画、声音、文本等来设计课件。这个原则的理论基础在于:当文本和相应的画面同时呈现时,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建立两者之间的联接;当只出现文本时,学生只能运用想象来联接文本,这对大多数学习者有一定的难度。多媒体原则更适用于知识水平较低的学习者,他们更需要图像化指导。人性化原则是指用口语讲述比用书面语讲述学习效果更好,学习者会把讲述者视为对话伙伴。语言原则是指在讲述中运用本民族语言效果优于运用外国语言。而如果讲述者的肖像呈现在屏幕上效果会更好,这就是肖像原则。如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注意到人性化原则,应有效改善文章前部提到的多媒体教学使师生关系陌生化的问题。
3 结论
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出现,为课堂教学增加了很多生动活泼的方式。但是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却涉及到人类认知的特点。如果忽略了这些特点,多媒体教学就会出现一些偏差,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后果。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而非以技术为中心,这两者的偏重,造成了当前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多教学人员陷入了用技术驱动教学的认识误区当中,没有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局限性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而一味以技术来包装课程,造成了课件虽好,效果却差的局面。多媒体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教学方法方面,而非技术方面。技术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应理解真正引发学习发生的不是媒体技术环境,而是学习者内在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多媒体教学课程的设计应立足于对学习认知过程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基金项目:本文为昆明理工大学教育技术研究项目(2013-2014年度)的子项目“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英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项目编号:2013122)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⑧⑩ 严莉,苗浩,王玉琴.梅耶多媒体教学设计原理的生成与架构.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4):38-45.
② 王彤.新媒介视域下外国文学经典教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12):51.
③ 陈毓文.谈古文教学与多媒体的使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专刊:33-34;方明建.大学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困境与突破.中国大学教学,2013(2):65; 刘昕.高校多媒体教学研究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14(14):164.
④ 王泽庆.视觉文化背景中的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4):137-140.
⑤ 高惠莉.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常态化探究――基于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实证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3(2):85.
⑥ 郑磊.多媒体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03(11):76-80.
篇2
关键词:立定跳远;发展规律;教学设计
一、高中生立定跳远动作发展规律分析
(一)准备阶段动作发展规律
立定跳远的准备阶段也称为预摆阶段,即两腿自然直立,上体前倾,两臂由下向前再向上慢慢摆动2~3次,之后迅速举过头顶,深吸一口气并憋住,踮脚抬高重心。在准备阶段,核心关键是上肢配合下肢蹬伸协调摆动,上肢的预摆对提高立定跳远成绩具有显著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师在示范之后,学生能初步掌握上肢摆动的技巧,但处于被动模仿的状态,对动作之间的相互联系不理解,容易出现上肢摆动与下肢蹬伸协调性不够的问题。在通过逐步的练习之后,上肢摆动与下肢蹬伸协调性提高的同时,则容易出现上肢摆动幅度不够大,下肢蹬伸速度不够快的问题。
(二)起跳阶段动作发展规律
在起跳阶段,学生迅速下蹲成半蹲状,双臂摆至臀后,然后两臂从后向前上方做有力摆动,两脚用力蹬地,向前上方跳起。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高中生在立定跳远起跳阶段的动作发展规律为首先双脚依次起跳,髋膝踝关节成一条直线,再到双脚同时起跳,膝关节弯曲。在上肢动作方面,一般为先存在耸肩、两臂外展不过头的问题,再到两臂外展过头,到直臂侧摆成屈臂外展不过头,到最后直臂前摆成屈臂外展不过头。因此,从以上立定跳远动作发展规律来看,立定跳远的起跳阶段重在平衡性的把握和上肢的快速摆动及下肢的充分蹬伸。
(三)腾空阶段动作发展规律
在腾空阶段,身体向前倾,两侧髋关节和膝关节迅速蹬伸,两臂前摆,双腿用力蹬离地面。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高中生立定跳远腾空上肢出现了四种状态,从低到高四个层次依次为上肢没有动、上肢展开在身体两侧、上肢在身体后、上肢在身体前方;下肢出现的四种状态从低到高三个层次为大腿上抬小于45°、大腿上抬大于45°、大腿上抬接近90°。该阶段,下肢充分的爆发力和身体的平衡性是影响腾空动作和腾空高度的关键因素。
(四)落地阶段动作发展规律
立定跳远落地阶段的身体基本动作为两腿屈膝高抬,上体前倾,在脚触沙坑前,两腿尽量向前伸直。在高中生立定跳远落地阶段动作发展规律中,双脚落地次序一般为先出现双脚依次落地的状况,再出现双脚同时落地;在小腿前伸方面,先容易出现小腿前伸不明显,后逐渐发展为小腿前伸;在上肢位置发展方面,先出现上肢在身体重心后,接着发展为上肢在身体侧,最后发展为上肢在身体重心前。在落地重心移动中发展规律为,先出现落地后重心不稳定、身体后倒或前移,经过训练发展为落地后身体重心稳定。
二、高中立定跳远教学设计探索
高中生立定跳远动作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下肢动作较上肢动作发展快,原地动作控制能力较空中动作发展较快,协调性和平衡性以及下肢爆发力是立定跳远成绩的关键。高中立定跳远教学中,要结合立定跳远的动作发展规律,合理设计教学方案、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上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规律性原则,要遵循立定跳远动作发展规律,依据规律制定教学方案。第二,针对性原则根据动作发展规律,安排好教学的顺序以及重难点。第三,发展性原则,既不过度超出学生现有的立定跳远运动发展水平,又提供适当的关键发展区,给予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高中生立定跳远教学模式设计为:根据学生立定跳远运动能力分为两个运动水平。两个运动水平的学生均对立定跳远整体动作进行连贯教学的基础上,水平一以上肢动作教学为主,主要包括摆动、屈伸、绕环,对这些动作的用力顺序、动作轨迹、动作速度以及动作力量等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水平二以立定跳远腾空环节的上下肢的平衡、控制能力锻炼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水平一、二两个层次的学生可以双向流动。
参考文献:
[1]巩怀增.提高中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的方法[J].田径,2019(11):35-36.
篇3
关键词:高中政治;概念教学;问题;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60-01
一、高中政治概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有待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政治教材编写中,有淡化概念的倾向,于是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概念不再作深入分析,这是认识上的重大误区。概念是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细胞,学生只有正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进行判断、推理、形成知识体系,各种能力才能在学习中增强,兴趣才能在学习中培养。
(二)力度有待定位
看高中政治新教材,我们深切地感到教材内容多、课时少、时间紧。在教学中,哪些概念要讲深、讲透,哪些概念可以轻轻带过,我们一定要认直地去研究,轻重不分,定位不准,教得累,学得也累。如何来实位,翻看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稍作解读便可明了。
(三)方法有待改进
高中政治教师许多时候会用“扫描式”讲解,讲完要点后,就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背一背,然后来得及就默写一下。没有注意把重点概念与实际运用挂钩,没有追溯概念的根本,所以有的学生能背出概念,但不知如何来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正确把握和运用政治概念教学。
以上的三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新课程的改革。
二、高中政治概念教学的主要原则
“抓大放小”,是高中政治概念教学的主要原则。“大”是什么?“大”指的是核心概念。以《经济生活》为例,课本上有十几处“名词点击”,涵盖28个概念,大多数都是用描述性定义来表述。教师在教学中,只需要对其中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法人”、“利率”、“所得税”、“国内生产总值”、“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倾销”、“反倾销”等向学生进行解释。
抓“大”如何抓?如:国家的概念:“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可以通过采用语文的语法分析法,让学生分清概念描述中的主语、谓语、定语,层层推进,掌握概念。引导1找宾语:国家是什么?(是工具) 引导2找定语:什么样的工具?(阶级统治的工具)哪个阶级统治哪个阶级?(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引导4:在社会中,那些人才是统治阶级?引导5:经济与政治是什么关系?引导6:由此推断:存在全民的国家吗?(不存在,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引导7: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那我国有阶级性吗?(我国是人民民主,对少数敌人实行,当然有阶级性,不是全民国家)
“小”是什么?是一般概念。教材中的有些概念无需进行解释,因为学生不知道它们的定义,并不妨碍对理论的理解,不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对这部分概念教师可以彻底放开。如 “国体”、“政体”、“民族”、“宗教”等,这些是一般概念,按新课程要求都删去了,如果再去强化,就有点剑走偏锋了。虽然在课文中多次出现“民族”和“宗教”的概念,我们不必把这些概念再在课堂上加以解释,我们教师只要“点到为止”。
三、经典概念案例解读
如:规律概念是高二思想政治教学重点。学生在理解时往往把它与规则、具体规律、规律的表现形式、日常用语中的规律混淆起来。因此,讲清这个概念非常重要。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本质的联系,是必然的联系外。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规律”与“规律的表现形式”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哲学上讲的规律是相对平静和稳定的,而规律的表现形式则是多变易逝的。如价格由价值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里的价格、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价交换之间的本质联系是固定不变的,这是哲学上讲的规律。商品的价格在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状态下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这就是规律的表现形式了。
第二,规律是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东西,它是无形的,它只能依靠抽象思维能力的揭示,而规律的表现形式则是经常出现在事物的外部的东西,人的感官和仪器可以直接感知它。如月亮绕着地球转,水往低处流这些都是合乎规律的现象间的联系,人们完全可以凭着感官直接感受到,但是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万有引力规律则是人们凭感官或仪器无法直接感知的,它必须借助于人的抽象思维去完成。
可见,规律与规律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本质总是通过大量的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也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着本质,并被本质所决定。作为本质联系的规律也是通过合乎规律的现象间的联系表现出来,并决定着这种现象的联系,而规律的表现形式又总是体现着规律的本质联系。
篇4
一、紧密配合概念、规律、实验教学的原则
概念、规律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物理习题教学是巩固概念、掌握规律、辅助实验的重要环节,是物理概念、规律和实验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故物理习题教学要服务于概念、规律、实验教学,与之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选择习题的要围绕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习题的解决过程要能够促进学生巩固、深化和活化这些概念和规律;实验习题的设置要符合实验的操作要求和实验原理,能达到掌握实验原理、方法及数据处理、结论分析等目的。
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原则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想方设法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维,充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学生学习知识很轻松,但在运用知识解释物理现象或解答物理问题时,往往受到阻碍,主要原因是缺乏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只要教给学生识别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运用数学等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学生就具备了运用知识的基础,就能向独立解决问题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
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自己编制习题等方式发挥学生在习题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习题教学中主动地获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习题的解决方法胜过教师的直接讲解,讨论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思考,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己编制习题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编制习题的过程中,联系生产生活实践、搜寻分析素材,既运用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解题思路、方法和发展思维的原则
在习题教学中,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学生都要以思维发展的规律为导向,发展创造性思维,并不断加强对解题技巧、规律和方法的归纳、概括,努力提高解题能力。在解题的教与学中,要突出求异思维,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分析,寻找思路、开拓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不断丰富对物理习题解题思路共性的认识;然而在解题训练方面,又要注意求同思维的应用,通过专题训练,不断地探索并揭示出物理习题的规律性,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解题技巧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拓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发展思维,就要在解题的过程中突出思维过程。以探究性物理习题为中心展开习题教学,对练习训练题则可以通过改变表述方式、隐含结论、增减条件、逆向改编等方式扩大问题的探索的宽度,增加探究的深度,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思维训练机会,提高思维训练的质量;在解题过程中要突出探究和反思,探讨解题思路,寻找解题方法,反思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并推广解题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在思维层面上注重归纳、类比等非逻辑思维方法的应用。在习题教学中运用启发讨论教学法,实施启发式的形式主要是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实施启发式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科学思维的训练。[8]
四、实现教学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物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有利于有效的达到课程目标。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如何设计习题教学的内容与过程,让学生从事某些活动(比如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对习题进行讲解、自己编制习题等),在这些活动中激发并引起与能力培养相关的行为,这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提高学生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习题编排上,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领悟的过程,不断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内容设置上,要趣味性与完美性相结合,让学生充分领略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欣赏科学的优美,体会科学规律的简洁与普适,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9]习题及结论中要渗透科学的价值观,尊重事实和证据,不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习题教学的形式上,讲练结合,善于引入小组讨论学习和全班共同探究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展现自己能力,分享智慧、协同工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协同意识。应该指出,同样的知识点,除了实现相同的知识目标外,不同类型习题的选择,可以实现不同的过程和情感目标。
五、精炼知识、优化选题的科学性原则
篇5
(一)语文教学程序规范化
一些学校和地区在推进语文教学程序规范化的过程中时常遭到非议。语文教学能否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我国当代一些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的经验证明这样做不仅可行,而且非常成功。
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程序,钱梦龙的自读教学五步程序,林伟彤的五环形教学程序,欧阳代娜的阅读教学四步程序和作文教学六步程序等。江苏泰兴洋思中学按四步程序规范(述标、达标导学、测标、补标)组织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
语文教学程序包括课前准备(例如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例如个别指导和提优补差)三大环节。语文教学程序规范化实质上就是将有关语文教学过程的成功经验和内在规律用“规范”固定下来,形成制度,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实施,使教师能够按照规范的语文教学过程的先后次序或前后步骤开展教学活动。
(二)语文训练任务规范化
语文训练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表现为或书山题海过度机械操练,效率不高又有损学生健康;或训练任务忽多忽少忽有忽无,学生忽疲于奔命忽清闲无事;或训练少而无序使得学生不能达到应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准;或语文训练完全应试化,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此,有必要将语文训练的项目和内容,训练的数量和质量,训练的时间和序列等用一系列的期量指标加以规范。期量指完成具体语文训练任务的期限和数量,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语文训练任务的期量指标,它反映着全面完成各项语文训练任务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对语文训练任务用切合实际的科学的期量指标加以规范,可提高语文训练的全面性和计划性,克服语文训练的盲目性、片面性和随意性,去除低效或无效的语文训练任务,使学生的训练负荷均衡,使语文训练处于有期有量比例恰当井然有序的状态。在这方面魏书生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他把6类34项语文训练任务落实到每天每周每学期每个学生身上,要求定时定事定人定质定量完成训练任务。
(三)语文教学的检查反馈规范化
它体现在建立并实施了一套对语文教学进行检查反馈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检查反馈的内容,如备课检查、作业检查、听课检查、教学计划完成情况检查、课外活动和课外阅读情况检查,课后辅导和提优补差情况检查、课堂常规检查等;包括检查反馈的方法,如教师自查互查、教研组检查、领导检查以及学生反馈、教师反馈、个别反馈、座谈会反馈、家长反馈以及包括检查反馈的计划、时间、次数。检查反馈规范化对于遏制随意的过多过滥的重复低效的检查反馈活动,及时真实地了解语文教学情况,及时改进和调整语文教学方案,纠正违规行为,遏制马虎偷懒现象,实现对语文教学全过程及时有效的系统控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语文教学规范化管理的基本性质
(一)概括性
它是在对零散的语文教学经验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将认为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用规范“固定”下来并加以实施后形成的一种语文教学的管理模式。这种规范要求应当是概括性的,是属于相对粗线条的一般性原则性的规定,这使得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有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否则就会统得过细过死,束缚教师手脚。
所以,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在内容、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三个方面都具有概括性的特征,它使语文教学由无序变为有序,由无章可循变为有章可循。师生据此知道何时何人应当做哪些事不应当做哪些事,哪些事应当多做,哪些事应当少做,哪些事应当先做,哪些事应当后做。如果把语文教师的组织教学看作是一种微观管理行为的话,那么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实质上就是运用规章制度对语文教学进行的宏观管理。
(二)系统性
每种教学管理模式都有特定的基本结构,具有相对稳定的格局或框架。某一点两点片面孤立的规范性要求是不能构成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的管理模式的。所以,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应当是在语文教学程序、语文训练任务和语文教学的检查反馈等方面由其中诸多规范性的要求构成的较为全面的规范化的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规范化管理的整体效能。
(三)可行性
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应当具有可行性。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要做到切实可行,必须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1.不违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语文教学大纲。
如果在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中有各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有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规定,有对迟交作业不交作业不认真做作业或成绩不好的学生采取的罚款或“错一罚百”等种种以罚代教的规定;有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采取的过份加重课业负担有损学生健康的规定;有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师的工作好坏、奖惩教师和决定教师上下岗及职务晋升的最主要依据的规定等等,那么这些与有关政策法规和语文教学大纲相抵触的规定就不会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和鼓励,它必然会被遏制、取缔,因此它是不能合法存在,不具可行性的。
2.不违背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具体地说是不违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违背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因为这些原则必定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比如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精讲多练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听说读写相结合原则、文道结合原则、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活动相互促进原则和双基并重原则等等。我们即使在优秀语文教师自定的教学“规矩”中也不难发现体现这些原则的踪影。对于教育教学规律我们只能遵循,否则不会成功,因而也就无可行性可言。
3.不脱离师生实际
篇6
钢琴教育活动实质上也是一项教育管理活动。它是发生在音乐教育领域内的,对人实施钢琴的技能、技巧训练的活动。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提高人的钢琴演奏水平、审美水平的目标。它是一项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教育管理主体的钢琴教师与教育管理客体――学生相辅相成,教学相长。在钢琴教育领域中教师如何灵活、正确地运用教育管理学原理对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手段,使之能多、快、好、省地达到教学目的,对解决近阶段钢琴教育领域中存在的因教学管理不力导致出现的种种不利迹象具有重要作用。
一、教育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是钢琴教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教育管理的人本原理是指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其教育行为是教育过程中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所在。就现代教育管理而言,使教育主体(教师)和教育客体(学生)在人本问题上得到最完美的结合是其核心问题,也是教育管理活动存在的基本价值。只有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真正贯穿于教育活动过程始终,才能使教育活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在钢琴教育领域中,教师应当紧密围绕着教育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的中心,坚持“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改善单一传授钢琴演奏技能技巧而忽略对学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的不良状态,改变追求钢琴教育活动所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的做法,使以学生为中心所开展的钢琴教育活动能发挥出其本身所具有审美功效、德育功效及智育功效。虽然,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以钢琴教学活动为主体,然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完全有必要也应该借助钢琴――这一教学载体对学生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和心理引导活动,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使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隋来接受钢琴技能技巧训练,接受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在钢琴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各自开展的教与学的行动的结合程度,不仅体现在钢琴演奏技术传授过程中,更反映在双方教育与被教育的心理状态上。惟有使学生能在技术上和心态上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才是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
此外,教师在开展钢琴教育活动时也应该将“人本原理”运用到师生交往的过程之中,在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的同时,更应特别注意尊重学生本人观点、习惯,而不应将教师本人的意愿和思维模式强加给学生,造成其在生活、学习心理情绪上的压抑感,从而产生对教师和钢琴学习的反感、抵触情绪,以导致阻碍钢琴教育目标的实现的后果。
二、教育管理学中的科学性原则是有效推进钢琴教育发展的动力
教育管理学中的科学性原则是指教育管理活动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注意采用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使教育管理活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要在实施教育活动中贯彻这个原则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教师应在整体最优化的观点的指导思想下,使教学内容跟上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步伐,采用先进的管理理论,特别是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使教育管理活动具有合理的结构,注重教育管理活动的层次性,并能使教育内容及其形式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相适应。
钢琴教育是建立在音乐学、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哲学和生理学等多项学科的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教师对教育管理学中的科学性原则在钢琴领域中的准备把握和妥善运用可以有效推进钢琴教育发展。在钢琴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以经验主义代替教育过程中的科学性原则的现象,教师习惯于将同一教学经验对不同条件、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培养,而忽略了其中的科学规律。而对于同一学生,教师电容易轻视以科学原则中的“最优化”观点来指导教学工作,造成钢琴教学形式单一化,钢琴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理论性指导的经验化现象,导致钢琴教育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后果。
事实上,钢琴教育无论是教学理论上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还是在教师对学生的音乐教育管理方面,都应该以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原则为基本指导思想。换言之,也就是教师不仅应当探究与钢琴教育相关的理论、实践知识,更应该选择最优化的音乐教育管理方式来抉择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形式,制定既符合社会及其相关学科发展趋势,又与学生相适应的钢琴教学内容,才能有效推进钢琴教育发展。
三、把握教育预测性原则是钢琴教育工作良好开端的有力保证
由于教育现象存在延缓性、相关性、相似性等特点,因此,教育管理中的教育预测工作也存在与之相对应的规律。在钢琴教育工作中,这些规律都在相异时间、相异地点,对相异对象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1 教育预测性原则中的延续性规律
钢琴教育中的教育预测性原则中的延续性规律是指钢琴教育的现实状态是学生与生俱来的音乐才能、学生过去学习状态的反映。教师可以根据延续性规律,根据钢琴教育现象,对学生的未来的钢琴学习状况,作出有价值的推测,并以此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计划。
2 教育预测性原则中的相关性规律
钢琴教育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常常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针对这些因素所出现的现象及其因素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出钢琴教育活动中的教育现象的发生与其他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就是教育预测原则中的的相关性规律。钢琴教师可以根据教育预测性原则中相关性规律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以之作为选择钢琴教学手段、钢琴教育模式的有力依据。
3 教育预测性原则中的相似性规律
一般而言,钢琴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教学现象在时空条件不相同的状况下,很少出现完全相同的情况。然而,当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和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的内部条件,及其教学外部环境条件基本相似时,也难免出现相似的发展过程。钢琴教师根据教育预测性原则中的相似性规律,对类似教育现象的发展状况进行相应的预测,以此作为尽快寻求到消除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障碍的良方的依据,进而保证钢琴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篇7
一、多媒体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本、图表、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有机整合,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即时、交互操作的信息技术。它具有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的特点。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来获取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同时,由于采用了图形交互界面、窗互操作、触摸屏幕技术,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有利于知识的获取,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再现。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模式的探讨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教学信息传播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设计时,应该系统科学地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做出整体安排。在众多的物理教学模式中,既符合“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又较好实现多媒体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有两种:以教师使用课件为主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使用课件为主的“协作式”教学模式。
1.以教师使用课件为主的“探究性”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可以动态呈现物理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将缓慢的变化和高速的运动清晰表现出来,将实物放大或缩小,为全体学生的充分感知创造条件;还可以重新组织情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形成稳定清晰的表象,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以教师使用课件为主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主要应用于概念课、规律课、习题课、复习课和讲评课。
(1)概念课的模式。概念课的教学模式就是在用多媒体创设物理问题情景(或者演示实验)的基础上,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现象的物理过程,从而强化学生的表象,促进学生识别实验现象发生及变化的条件,然后再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规律或找出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的观察具有滞后性和被动性,并且实验现象往往很快消失或者不清晰,容易造成学生的观察困难,难以形成鲜明丰富的表象。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2)规律课的模式。每个物理规律的发现都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规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循着前人研究的思路来重新“发现”这一规律,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有些规律的发现要经历十分漫长的过程(如牛顿第一定律),有些规律的探索实验因为受中学实验条件的限制,无法重复(如α粒子散射实验、库仑定律等),都需要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3)习题课的模式。在习题课中,计算机主要用于展示问题情景,动态模拟问题情景中包含的物理过程及物理模型,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理清解题思路,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习题教学的效率。如受力分析、分析电场、磁场等抽象问题的多过程的变化等等。
(4)复习课的模式。在复习课中可以利用计算机在短时间内重复出现彼此相关的物理现象、公式、图表、图线,以激活学生的记忆,对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进行“刷新”,然后提供典型的物理问题情景,分析解决问题,总结方法规律。
2.以学生使用课件为主的“协作式”教学模式
以学生使用课件为主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在目前物理教学中还比较少见,仍处于探索中,主要有两种模式。
(1)网络化教学模式。这是在网络教室,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可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该模式可应用于一些实践活动课,如航天技术的发展,移动通讯技术的应用等等。
(2)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模式。这是采用计算机、无线数字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基于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实现实时控制、实时测量、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图像处理、实验模拟、实验评价〔报告、结果分析〉、学生自测、问题答疑等功能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是现代化手段与传统的物理实验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多媒体实验教学环境。扩展了传统的物理仪器的功能,赋予基本的物理实验新的内容,突出了现代化测试手段和方法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其适应科技发展的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原则
1、必要性原则。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之前,要充分论证这节物理课的内容是否有必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实验必须通过学生的亲手做或教师的具体演示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如果把真实的实验全部用电脑加以模拟,势必降低实验的可信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这样做有悖于素质教育理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主导性原则。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教师、教材、媒体四个要素的各自地位和作用,不能离开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来进行多媒体教学,不能只追求形式,而忽略学习的对象和主体。
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自然科学中首先必须具备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性质。因此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课件进行物理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犯科学性错误,否则不但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会给学生学习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篇8
关键词:具身认知观;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第二代认知科学提出三个基本观点:认知是具身的、认知是情境的、认知具有动力系统。认知的具身性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为什么具有极其重要性的原因提供了充分和科学的解释。因此,本文在具身认知观视域下对当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实验教学的功能及其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等问题展开分析,试图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应有的地位。
1当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尴尬地位
1.1国家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出的要求
众所周知,国家历来在各种文本中都明确指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拥有重要的地位。比如教育部制订的关于课程的纲领性文本———《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具体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分别做出规定:“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1]从国家对高中物理课程目标的规定里反映出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绝不是可有可无或者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关于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要求,在其他各级各类的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出台的文件中也是明确无误地做出相应的具有很重要地位的规定和要求。在各种物理教科书的前言中,都会不约而同地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那么,物理教学是毋庸置疑要高度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
1.2高中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师教学中的尴尬地位
物理学本身的学科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都要求学习物理要重视物理实验的学习和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物理教师往往是严重地忽略了实验教学,导致高中物理实验在教学中处于尴尬地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不是实验仅仅是物理学家在探索物理规律的时候所需要的,而在学习物理时是可有可无的,或者是对学好物理并没有真正的帮助。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访谈了一些高中物理教师,有的教师坦诚地认为,对物理学的发展来说,物理实验是很重要的,对物理教学来说,由于国家的规定和要求,物理实验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他们认为对提高学生的物理考试成绩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在他们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是十分轻视物理实验的教学,尤其不重视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一些物理教师为什么持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他们发现许多学生在实验室往往是带着玩耍的态度做实验,对通过实验习得物理概念和规律不感兴趣,没有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物理现象,更谈不上有科学家那样严谨科学的态度。从教师的角度看,与其让学生在实验室闹哄哄地玩一节课,还不如教师自己在黑板上讲解一下实验,多讲几道习题,似乎这样的教学效率更高。除了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表面现象看起来乱哄哄的会让物理教师不愿意花更多时间进行实验教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下的物理测试题在考查物理实验维度上的效度非常低,比如一些实验测试题学生只是通过题海训练而没有动手做过该实验的情况下也能正确回答。此外,影响学生能否正确回答各类测试题的因素非常复杂,表现在因素多,而且多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难以直接揭示出来,导致教师无视或体会不到物理实验对学生真正学好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性和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导致一些教师不明白物理实验对提高学生学好物理知识与技能以及考试成绩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宁可采取题海战术———一种短视行为,认为题海战术对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具有更直接、高效的作用。殊不知,题海战术往往导致学生机械解题,并不能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当问题的情境改变了以后,许多学生就束手无策。忽视实验的物理教学,既不能提高学生的物理考试成绩,又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2具身认知观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应有地位
2.1具身认知观视域下认知过程的基本机理
认知的具身性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所谓认知的具身性是指:“心智有赖于身体之生理的、神经的结构和活动形式。如果说‘活动’实际上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那么,也可把心智理解为深植于人的身体结构及身体与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2]首先,这里说的“心智”和“认知”是同一概念;其次,身体结构除了人的大脑之外,还包括人的所有其他器官在内,那么,认知不但与大脑有关,还与身体其他器官有密切的关系;再次,认知与人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息息相关,承认了这一点,就是承认了认知与主体经验的密不可分,因为人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相对于人来说,就是经验的获得或者说体验的增加。认知的具身性在第一代认知科学中被严重忽略了,然而,认知的具身性思想却是有渊源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认知的具身性强调的是整体思想,与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与西方19世纪格式塔学说主张的“现象的经验是一个整体,不可分解为感觉元素,因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总和”[3]的思想一脉相承。此外,西方一大批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像杜威、胡塞尔、海德格尔、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人也持有认知的具身性观点,并为认知的具身性理论的兴起开创了先河。
2.2高中物理实验在学生习得物理概念和规律过程中的功能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说,人的认识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高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无不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要充分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也只能从实验开始,从实验现象的观察开始,把感觉器官感知到的信息通过抽象思维逐步上升到理论性认识。因此,高中物理实验在学生习得物理概念和规律过程中具有打基础的作用,是物理抽象思维的逻辑起点。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认知的具身性来看,高中物理实验是深度调动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尤其是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不仅是大脑器官参与了学习,而且是全身心地参与了学习,涉及到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器官,还会激发学生的第六感觉———直觉的参与,总之,是具身性参与。学生在这些感知过程中获得的不仅是收集了实验资料和观察到实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由于认知过程的具身性和情境性,给学生后续的抽象思维和意义建构过程提供了必需的丰富的素材和背景。这些素材哪怕是零散的、细微的,背景哪怕是模糊的、变动不居的,按照第二代认知科学理论,这些素材和背景却是学生展开思维过程和意义建构不可或缺的条件,它们在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和掌握物理规律和原理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和时机往往是非线性的、混沌的,因此,它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条件性和支撑性作用。假如缺失这些条件,学生实际上没有发生真正有物理意义的学习。假如是几个学生一组进行合作实验,还会涉及到其他很重要的学习目标,比如学生间的交往、合作等能力目标。
2.3高中物理实验在学生形成科学精神过程中的功能
科学精神的核心要素当首推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物理学的领域里,就是尊重物理事实、客观对待实验现象、遵循物理规律进行实验设计、忠实记录实验数据、探究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物理学本身具有的独特品格及其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精神恰好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精神的绝佳契机。新课程设计了许多探究性的物理实验,学生在探究性的物理实验中,要亲历物理研究过程,亲自解决自己特定的问题,亲自动手做物理实验,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预想不到的现象和困难,解决过程往往不是线性的,要经历种种曲折,要尝试运用各种假设[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否秉持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学生能否真正学好物理学就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学生能否忠实于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尤其是当实验事实或数据与预想的或教科书上的结果不一致、不吻合的时候,对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形成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假如学生在这个时候坚持自己的观察结果,那么,学生就不会轻易放弃,就会追根究底,要么现成的结论有偏差,要么自己的实验存在不合理因素,要么两者都需要修正,这就是探索自然规律的真实过程。换言之,学生的科学精神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应该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形成,而不是靠无效的、生硬的说教和灌输来培养。
3具身认知观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原则
3.1学生分组实验优先原则
当物理教师遇到某一节课需要进行实验教学时,而教师又有条件可以在两种方案中选择:学生分组动手做实验,教师课堂演示实验。按照具身认知观,教师应该采用学生分组实验优先原则,即选择学生分组实验方案。即使学生分组实验可能会花费更多一点时间也在所不惜,因为学生亲自动手获得的体验是教师无法传递给学生的,在更多主动、独立的体验中获得的知识的质量往往也是远高于用其他方式获得的。这与学生仅仅观察教师的演示有本质的区别。再者,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对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的产生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习物理学的难度。
3.2真实实验情境优先原则
当物理教师遇到某一节课需要进行实验教学时,而教师又有条件可以在以下几种方案中选择: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观看录像中的演示实验、观看实验挂图或PPT上的图片、观看屏幕上的动画。按照具身认知观,教师应该采用真实实验情境优先原则,即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的方案,而不能贪图简便,让学生看一下录像算完事,更不能选择PPT图片或动画,尤其是动画的方案是下下策,因为是假的。即使录像中的演示实验做得比教师亲自动手做得质量要好一些,也不轻易采用录像视频的播放方案,因为学生在真实实验情境中观察自己的老师做演示实验,除了习得知识与技能之外还有助于形成正确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3学生生活体验素材优先原则
当物理教师遇到某一节课需要给学生进行举例说明教学时,而教师又有条件可以在两种方案中选择:学生普遍在生活中可能体验到或观察过的日常物理现象素材,学生几乎没有观察过的物理现象素材(比如,只有在生产或科研过程中才有的物理现象)。按照具身认知观,教师应该采用学生生活体验素材优先原则,即优先给学生举例普遍在生活中可能体验到或观察过的日常物理现象素材,即使举例的日常素材是司空见惯的也比教师凭空给学生描述的要强,因为学生曾经体验或观察过的现象,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很可能会重新激活体验,一旦学生过去曾经的体验被激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学生由于此刻没有做实验所造成的缺陷(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把学生生活体验素材优先原则也归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原则),再者,抽象难懂的原理更需要具象化的、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作者:卢尚建 单位: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40(12):1306—1327.
篇9
一 贯彻“听说领先”的原则
首先,词汇教学一定要贯彻“听说领先”的原则。按照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初中,特别是一年级,一定要贯彻“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即教师在教单词时,先让学生听,让学生去辨音,其次,在听的基础上加强读音规则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这是因为,英语属于拼音文字,虽然字母的名称音和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不同,但是,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词汇教学中,可先让学生通过听英语单词分辨出单词的读音之后,再进行读音规则的教学,使学生能根据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规律把单词拼写出来。
二 注重词汇教学的科学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词汇教学时,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词汇教学中知识的科学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首先教师在教学前,做到先学生学之学,力求词汇知识的准确科学。认真听录音,跟读纠正发音;查字典明确单词的各种含义和书中的特殊含义。在用课件、情境以教授词义时,应细化处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及使用的道具;力求情境设置的真实性。从而使学生易于掌握正确的词义。
三 增加词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学重在学生的发展,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孩子们的心理、喜好增加词汇教学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多样化、生动直观的形式和科学、准确地引入词义
在教授新单词时,首先让学生准确了解词的含义。这一过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融入其他过程中。运用最多的是在对话情境,在原有语言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
2.设计多样的操练形式使学生读准词音
在正确掌握词义的基础上,读准词音也很重要。最关键的是教师的示范读音。强调听,模仿口型,跟读,这是在教学新词汇时一个重要的环节。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操练读音。在人数多与少可分为齐跟读、齐读、小组读、个别读;形式在读的变化上,有由轻到重、由重到轻、有节奏、无节奏等。在教学中,由轻到重和有节奏的读法很受学生的喜爱。
3.在愉快的游戏中复习巩固词汇
纯粹地记背词汇,是一件很乏味枯燥的事。怎样把乏味枯燥变成生动有趣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愉快的游戏中复习巩固词汇,“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比较有效的游戏有Guess(猜一猜)、Find the missing(找丢失的)、Pick up apples(听音摘苹果)、Heart by heart(心心相映)等。教师应开拓思路创造行之有效的游戏,不光玩到了,更重要的还是学到了。另外还需注意三点:(1)活动要简单,便于操作;(2)给学生简单、清楚的范例;(3)在学生失去兴趣前,停止活动。
四 探究词汇教学的规律性,教授学习英语的策略
词汇教学中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根据词汇的某一相同特征归类。如语音方面:ee发[i:]的单词归类:sheep beef keep see等。在课堂词汇教学时,可先教授sheep的发音,教授ee发[i:],通过ee的发音,教师读[bi:f]音,学生就可拼出beef,从而掌握了ee发[i:]。语法方面:an放在以元音开头的单词前的这样的单词归类:umbrella,elephant,orange,apple等。在教学时,出示an umbrella,an elephant,an orange,an apple等,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掌握规律。词汇记忆方面:可按种类分类。如水果类的词汇有:apple,pear,banana,orange等;可按反义词成对记忆:old——new white——black等。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词汇学习的规律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策略和方法。
五 词汇教学与其他教育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素质
篇10
[ 关键词 ] 高职 教育教学管理
我国已经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时期,经济水平较之改革开放初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形势下如何搞好高职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原则
1.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原则。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正确认识教育教学各发展要素之间的关系,理顺他们之间的轻重主次,依据可循规律进行有效管理。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从大教育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教育目标。教育教学管理要尊重教育本质及其规律,尊重人的本质及其成长规律,统筹规划,确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二是要遵循教育功能的整体规律发展。教育教学管理要统筹兼顾教育的所有功能,不能片面地追求教育的经济促进功能,同时要有教育全球化的意识。三是要追求学生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学生只有知识、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追求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学校教育的归宿。
2.坚持以人为本和全员参与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全员参与,落实在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中,就是要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以学生为关注焦点,实施以预防为主,全体人员参与的管理过程,并持续改进管理过程和组织功能,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要求。“以学生为关注焦点”,即以学生为本。预防为主,即采取切实可行的和有效的预防措施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过程之中”,消灭在萌芽状态;“全体人员参与”,即全体有关教育工作者、全体学生,甚至家长和社会的参与才能确保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成功和实效。
3.追求最佳教育效益原则。教育效益原则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必须坚持健康、正确、科学的办学方向,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获得最佳教育教学管理效益。教育效益原则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积极、健康和先进的文化;其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最后是要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二、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优化途径
1.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体系
(1)正确的人才培养计划制订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计划是指导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根本依据,是高职院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进行的指南。因此,人才培养计划要具有前瞻性,对促进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对未来就业所具备的技能,都要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实际为依据,再把培养目标细化到具体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
(2)合理认识高职教育社会评价标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评价毕业生就业的标准是看毕业生是否为社会做贡献,能否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和发展的条件。过去那种只有到大城市、大机关、高薪企业才算优质就业的观念,逐渐向自主创业和民营企业、个体企业甚至家庭作坊拓展;从注重签约率和完全就业向注重优质就业率和充分就业转变;从关注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向就业与创业并重、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并举转变。
(3)重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创新的实践过程。实践表明,开展具有创新意义技能竞赛是推进创新型学习的手段。近年来,我们积极组织并参加了全省、全国的各种形式的技能性大赛。这其中,既有教师参赛,也有学生参赛,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参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型学习热情,也锻炼、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并建立了一批学科竞赛训练基地,形成了富有特色和成效的竞赛组织、管理办法。
2.加快高职教育教学重要环节的改革
(1)创新高职学生管理模式。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而来,在中专时期长期形成的以教育管理者为中心,以命令式严格管理为主要或唯一管理方法的模式,已经不适合高职发展需要。普通高校过于宽松的管理模式也并不适合自控能力差、自理能力弱的高职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的“信任”管理和中职的“规范”管理模式,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建立介于两者之间的“引导”管理模式。
(2)高职高专课程教材改革。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偏重职业性、应用性,专业口径窄,针对性较强,更着重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但是由于许多教材、课程开设不合理,开设的课程顺序不当,造成教师授课的困难,知识的关联度不高,致使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脱节。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有针对性地使用适合的教材,鼓励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适合专科学生的教材是很有必要的。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外应该更注重于实践教学环节。
(3)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和其它所有管理一样,必须强化质量意识,明确教学管理中的职责确保教学管理高质、高效。首先,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增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要改善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不断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开展“示范课”和“精品课”活动,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提升的过程。其次,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职业人,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中,新课程的设置需要体现个性化的教育,在做好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下,必须重点加强工学结合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