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基本规律范文

时间:2024-05-30 17:2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的基本规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的基本规律

篇1

电化教学 基本规律 模式

我国外语电化教学从起步至今已经历24年。24年来,外语电教工作者对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总结,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理论财富和实践经验。笔者就上述主题谈些看法。

外语电化教学本身包含着语言教学和媒体应用两大部分。因此,它首先涉及到电教手段与语言教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我们知道人们的认识和思维过程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然后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外语电化教学完全符合这一认识规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和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原理,通过电教媒体来沟通和控制教学信息,以创造最佳教学效果。也就是说,电教手段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把抽象的材料形象化,利用声、色、形、景来强化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并建立起信息联系,从而诱发大脑迅速反应,加速记忆过程,提高记忆效率,达到缩短教学时间,增大教学信息容量的目的。这个过程,就是在有关教学法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学媒体自身的功能和特点,把设备的功能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过程。因此它展示了电教媒体与外语教学之间业已存在的内在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不断的磨合中得以巩固和完善,并为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这一基本规律

其次是外语电教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外语电化教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它是科技成果在教学领域的实际应用。正如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是以工具的革新为主要特征一样,外语电化教学的每一步发展同样离不开教学媒体的更新。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往往是创造和推动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的直接动力。以听说教学法为例,行为主义教学流派根据“刺激-反应”理论提出的这一教学法则,要求学生通过大量机械性的句型操练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应运而生的语言实验室成为从事这一活动的最佳“工具”。由此可见,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从根本上增强了电化教学的力度,推动它向更深层次发展。另一个方面同样不可忽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周期不断缩短,促使外语电化教学手段与技术的发展节奏日益加快。从教学媒体的沿革及其进展速度可以看出,从幻灯、唱片、电影、广播、录音、语言实验室、电视、录像、卫星传播、计算机一直到目前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演变中,这些媒体已经从原始的单一信息形态发展到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全息形态,变革的周期在不断加快,新老交替的时间由初期的几十年逐渐缩小到十几年,甚至更短,形成一种日新月异的快节奏趋势。这种趋势给外语电化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认识和掌握外语电教与科技发展之间的这种规律能推动我们所面临的工作。

第三是外语电教与人才素质的关系。电化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与机之间需要相互适应,然而人是处在主导地位的。因此首先要在人这个因素上下功夫。要发挥好人的作用,首先要根据总体工作规划和要求,设定相应的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任务和职责,根据不同岗位的各自特点选择相应的工作成员。在人员的物色和调配中,充分考虑其专业特长,学历层次和新老梯次,从整体上把握好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人员配备。同时,在工作实践中,注意选拨和培养知识面广并突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在管好用好现有媒体的同时,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努力成为新手段新技术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的手段和技术不仅能为我们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而且也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他们在适应新的工作手段中锻练自己,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他们所从事的科研革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因此,人员素质与设备技术之间存在的这种互为转化的辨证关系是直接影响到电教事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发挥人与机这两个参数的最大效率是我们电教工作者永恒的目标。

从上述关系中得出的几条基本规律为外语电化教学勾画了粗略的轮廓。从总体上看,目前外语电教正朝着教学、科研与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型模式发展。然而,事实上每个单位的规模层次和工作任务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基本模式相近的同时,各显自身特色。比如有的突出声像资料的收集、积累与播放,为外语教学开辟第二课堂提供丰富的资料,营造出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视觉氛围;有的集中精力搞教学片摄制,拥有一支精悍的编导队伍,为教材的立体化而努力;有的则大力加强语言实验室和视听教室的建设,为语音练习、口语实践以及视听资料的消化吸收创造条件;还有的充分利用设备和技术优势,在保障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创收活动,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弥补原有教学经费的不足,摆脱经济困境所带来的种种束缚。目前电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特点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显示了它的功能和作用,为它今后的标准化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矗。

那么,从理论上说标准化模式应该具备那些条件和功能呢?我们不妨在这里作些探讨。

1、从工作性质上看,它要有:1)声像资料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卫星地面接收、无线电广播、资料采购(录音、录像、电影、光盘、磁盘等)与贮存管理,声像软件制作等。2)传播系统。它包括闭路电视播放,声像阅览中心,计算机网络等。3)语言实验室群。包括各种档次的听力室、视听室、综合型高级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室等。4)教学与理论研究。包括外语教学(口语、听力、视听说课等)、电教基础课教学、电教理论研讨、教材与教法研究、课程教学设计等。5)设备技术保障与科研革新。包括所有硬件设备的保养、维护修理、改造与革新,以及技术开发应用、设备的研制与试验等。

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病急也不能乱投医,可不能完全丢了传统好的东西,须围绕抓好课前预习,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重视朗读的训练;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这几方面去实施教学。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对课文的知识事先做个先知先觉的过程,学生预习时会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对于困惑或疑问的知识点会有深刻的印象,学生往往经历了一个自动获得知识、解决疑难的过程。学生带着疑问上课就会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如学生在预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钦佩不已的同时也产生了几个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去借箭的时候故意一边擂鼓一边呐喊?为什么诸葛亮知道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为什么诸葛亮只要二十条船,不要多点或少一点的船?……因此,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在上课时迫不及待地要求解决。在集体讨论和教师点拨中,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顺利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大量的事实证明,凡优秀的教师,在课前都会很认真地做好课前准备。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有的细细斟酌考虑,他们所做的教学设计方案,许多都成了青年教师学习参考的材料。因此,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备课,因为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了解学生的情况,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该怎样教。可以说,一堂课就是一盘棋,我们要下好这盘棋,就得在踏上讲台之前有一盘计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对,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创设和谐的氛围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心灵碰撞的过程,不光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合作的运用,因此,我主张教师本身首先是一团火,并把这一团火化成对学生的情和爱带进课堂,尊重、理解、宽容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热情服务中、关心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老师可亲、可信。 教师要因“学”论“教”,设计教的过程,课堂上打破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围着教案转,而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教的过程。

四、重视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像《给予是快乐》、《去年的树》这类课文,通过朗读就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像《火烧云》、《观潮》、《鸟的天堂》等这类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积累优美词句,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爱国之情。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重点段,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不但可以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然,朗读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比赛读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五、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和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要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与作者对话,明白文本的主旨,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段,老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联系有关背景资料进行深入理解。如阅读《匆匆》这篇课文,读懂了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产生的感受,可以联想到自己度过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从而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也悟出一些道理。在阅读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动笔画一画、写一写、与同学议一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只有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具有实效性。

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篇3

《数学课程标准》将以往的“双基”变为“四基”,即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增加了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至此,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成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因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比数学知识更具有生命力。正如日本教育家米山国藏所说的:“学生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数学课堂上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下面,我以“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找准起点,激活已有经验

教学片断1:

师:你们能直接算出111111111×111111111等于多少?(生摇头)

师(课件依次出示以下算式):如果告诉你们下面各算式的结果,你们能知道111111111×111111111的积吗?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23454321

……

生(大多数):111111111×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

师:你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根据规律推算的。

师:你们是怎么找到这个规律的?

生1:先从小数开始。

生2:从简单的开始想起。

生3:多举一些例子。

……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学习数学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置之不理,应在学生已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设计活动,生成新的经验

教学片断2:

师(出示例题):下表粗框中的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需要平移多少次?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生1:可以动手去移一移。

生2:可以一个一个列举出来。

生3:这样太麻烦了!

师:那怎么办呢?

生4:能不能把数的个数减少一些,去找一找其中有什么规律呢?

生5:可以先把数的个数变成5个数、8个数、10个数……

教学片断3:

师:谁来说说我们刚才的发现?

生1:平移的次数=数的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

生2:不同和的个数=平移的次数+1。

生3:不同和的个数=数的总个数-1。

师:如果每次框3个数、4个数、5个数……还有这样的规律吗?(学生自主探究)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4:平移的次数=数的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

生5:不同和的个数=平移的次数+1。

生6:不同和的个数不等于数的总个数-1。

……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发现、一次次的验证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获得经验的积累,从而获得发展。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不同和的个数=数的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验证、去完善自身的经验。学生的活动经验,就是在一次次发现、验证、完善的活动中不断丰富和积累的。

三、巩固应用,改造新的经验

教学片断4:

师:会议室里有一张50人座的圆形会议桌,张华和李明想坐在一起,并且张华在李明的右边,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生1:49种。

生2:不对,这道题和刚才的不一样了。刚才是在一条直线上,现在是一个封闭的图形,不能用刚才的规律了。

生3:50种,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生4:我的答案也是50种。如果圆形会议桌是3人座就是3种,4人座是4种,5人座是5种……座位的总个数和不同的坐法是一样多的。

生5:我还发现如果有3个人坐在一起,只要座位顺序不变,座位的总个数和不同的坐法是一样多的。

生6:4个人坐在一起,只要座位顺序不变,座位的总个数和不同的坐法是一样多的。

生7:5个人、6个人坐在一起都行,但不能超过座位的总个数。

……

数学学科就是以经验为基础并不断发展与完善的,所以数学教学也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在巩固提升阶段,不仅要让学生用获得的经验解决问题,而且要引导他们改造、完善自身的经验,甚至创造出新的经验。

四、反思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片断5:

师:学到这儿,让我们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的?其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1:遇到复杂问题,要先转化成简单、容易的问题。

生2:举例时要多举一些例子,不能只举一个例子。

生3: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是对的,如果条件变了,规律就有可能不对了。

生4: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重在积累与提升。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发展,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点拨和训练。引导反思是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一般都是模糊的、零散的,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如上述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总结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数学知识产生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主动反思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能将这些经验表达出来。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良好的培养与发展,才能逐步提升和完善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

篇4

心理学有关的研究表明,影响学习迁移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新旧两种情境之间所具有的共同因素;二是学生掌握的知识经验所具有的概括化水平;三是学生对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觉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地利用积极方面的影响,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不断地提高物理学的教学质量。

一、找出新旧知识的共同要素,设置正迁移的情境

在物理学中,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有许多共同的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共同要素,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正迁移的情境。物理学的一些概念,都是从实际物体中归纳、抽象而形成的,往往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掌握,但这些概念能反映物质运动的本质,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学生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它。

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习正迁移提供有利条件

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是产生迁移的重要客观条件,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学习的指导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师可课前让学生预习,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讨论,然后由教师讲评、归纳、总结。上新课前,对旧知识进行适当的回顾复习,还可以通过习题课、阶段复习、总复习等强化学习的手段,使学生对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并能熟练地掌握应用。

同时,根据物理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实践课的指导,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验技能,帮助他们对在实验中获取的数据进行正确的处理、归纳,总结出相应的规律。

对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和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原因,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些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而加深对所学的相关物理学的基本规律的理解。

通过引导、训练,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形成学生的联想。学生的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是影响知识迁移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训练,形成具有独立地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能掌握新旧知识、新旧课程的共同特点,善于分析物质运动发展的过程、条件,及其各物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正确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于刚结束初中阶段学习,进入高中或中专阶段学习的学生,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解物理习题时往往还停留在记公式的简单过程,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习题时就感到束手无策。这与在初中阶段学习物理时,缺乏分析和概括能力方面的训练不无关系。因此,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讲解,还是用例题说明相关基本规律的应用,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使学生从中概括形成能掌握自如的知识。

三、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实现正迁移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解题能力;提高方法

教育是一项未来工程。初中物理解题教学,不光是解题 能力的训练,而是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运 用、科学思想的灌输。随着近年来物理教学改革的深入,中考物理卷的命题逐年增了基础知识与科技相结合,物理模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问题解决过程与科学思维方法相结合的试题,所考查的能力,除继续保留了重点考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实验能力的五大能力外,还增加了阅读和信息转换能力、开放性的发散思维能力、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不光是物理解题教学,不光是解题 能力的训练,而是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运 用、科学思想的灌输;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过程。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呢?

一、充分理解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解题

学生解题中出现错解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认识模糊 ;二是对物理过程不明,思路不清。故要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前提是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熟练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强化知识间的综合联系。这就要重视教材认真阅读教材,构建学科的知识网络。读教材时要重视物理概念 、规律的建立过程 ,弄清每一个概念 、规律是怎 样 引入或得出的 ,它们 的内容、物理意义如何 。对相互关联的概念 ,要辨析其 异同。对于物理规律,要掌握它的公式表达、适用条件,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等,不仅要记住知识结论,更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只是 死记了一些定义 、公式和一大堆所谓题型,那么碰到具体问题时,就可能不会用科学的物理眼光去分析问题 ,或不顾题意和题给条件而乱套公式。

二、认真审题

解题时我们应认真审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和挖出题中的隐含条件。物理解题的过程又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当我们面对一个物理试题时,关键就在于能否将 头脑 “记忆库 ”中的相应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知识与题目建立正确的联系,在读题过程中思考,初步明确题意,有哪些已知和未知 ,判断属于什么知识范围的问题和应用哪些知识 一一 是力、热、光 、电、原子哪一大部 门,哪一部分的知识, 还是若干部分知识的综合,并进一步应用这些知识分析、推理、最后完成解题 。

三、正确领会问题的情景,恰当还原物理模型

中考命题侧重能力的考查, 以问题的变化为切人点 。千变万化的物理命题都是根据一定 的物理模型 ,结合某些物理关系 ,给出一定的条件 ,提出要求的物理量。而我们解题的过程 ,就是将题目隐含的物理模型识别、还原的过程。 因此,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并善于分析,通过对具体物理问题的分析,我们还要即分析题目涉及的物理情景、物理过程和状态,分析各种条件下可能出现的结果和变化,以及导致这些结果和变化的原因。通过这些分析,还原题目对应的物理模型 , 结合模 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根据需要寻求的关系 ,写出符合题意的物理方程 。

四、注重反思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正确解答出一道题并非是对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明白 “ 为什么要出这道题?”、 “ 这道题考察了我什么知识点?” 、“有几种解法?哪N是最优解法?” “ 如果在遇到类似问题我会如何解答?” ,这时物理习题出题者的用意,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解题后的反思是取得较大收获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反思的手段,达到“ 做一道物理题 ,会一类物理题,理解一系列物理知识,掌握一两个物理规律的目的”。培养学生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解题的认知水平。而且是提高解题能力有效的方法之一。

随着物理学科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所面临的物理知识必然会变得越来越难 ,题目类型越来越多,面对难度和题型都逐渐增加的物理知识,如果教师不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教学指导与解题能力培养 ,那么学生就很容易陷入题海战,出现畏难心理。畏难心理的出现对于学生物理方面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初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加强学生的物理思维 、物理解题能力及解题技巧,通过不断的思维的训练物理解题技巧的培养,进而提高初中生物理解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莫伟炎.解题后反思――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捷径 .珠江教育论坛,2015. 04 .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高中物理是相对较难的学科,太多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难以记忆而且容易混淆。正因为如此,一部分学生感觉学习物理越来越难,越来越吃力,慢慢地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学习兴趣越来越低。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始终保持对物理的浓厚兴趣,相信这样坚持下来学生的物理成绩会越来越好。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认为对学生进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不管是课前预习,是上课,还是课后复习。下面我谈一谈我对物理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要让学生理解清楚, 弄清本质, 理清相关概念和相关规律之间的联系,对物理概念从定义式、变形式、计算式以及物理意义、单位、矢标性等方面全面掌握, 对定理、定律的理解从实验基础、基本内容、公式形式、适用条件等全面分析。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概念有严格的科学界定。 同一物理概念在不同的物理学识水平阶段严密的程度不同。 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 思维混乱,解题注意分配不合理。 如: 质点的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及其时间是描述运动学的物理量, 几个物理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 位移是描述物置变化的物理量, 速度是描述物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而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匀 变 速 直 线运动公式, 抛体运动公式, 匀速圆周运动公式等,都是我们在研究运动学动力学问题时常常要用到的 。从动力学角度看运动学概念、规律能加深理解, 能知道它的本质。 如:加速度是力产生的,它建立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联系;抛体运动是质点在恒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恒定的曲线运动;简谐运动是质点在线性回复力作用下的运动等.

二、注重物理思想、解题方法的指导

物理方法是物理思想的具体表现。 研究物理的方法很多,如有观察法、实验法、假设法、极限法、类比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控制变量法、图象法、归纳法、总结法、发散思维法、抽象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模拟想象法、知识迁移法、数学演变法等。

极限法是利用物理的某些临界条件来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也叫临界(或边界)条件法。 在一些物理的运动状态变化过程中,往往达到某个特定的状态(临界状态)时, 有关的物理量将要发生突变, 此状态叫临界状态, 这时有临界值。 如果题目中出现如“最大、最小、至少、恰好、满足什么条件”等一类词语时, 一般都有临界状态,可以利用临界条件值作为解题思路的起点, 设法求出临界值, 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此方法是一种很有用的思考途径,关键在于抓住满足的临界条件,准确地分析物理过程。

类比法是指通过对内容相似、或形式相似、或方法相似的一类不同问题的比较来区别它们异同点的方法。 这种方法往往用于帮助理解, 记忆、区别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很有好处。 通常用于同类不同问题的比较。 如: 电场和磁场,电路的串联和并联, 动能和动量,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单位物理量的形式(如单位体积的质量、单位面积的压力)等的比较。

而比较法可以是不同类的比较,更有广义性。 比如数学中曲线的斜率在物理图象里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不同的, 应学会比较, 有比较才能有区别。

三、引导、鼓励学生表述解题过程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教育开展手段

1、 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1.1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用一些生动语言将学生带入到美好神奇的自然界及现实生活中。例如,成熟的苹果为什么落向地面,而不是飞向空中;下雨的闪电、打雷等现象的本质是不是像神话传说一样;雨过天晴后的彩虹是什么原因出现的等等,这些精彩的实验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再如,可以用茶杯倒满水,然后盖上硬纸片,再倒置过来悬空而水不会洒到地面上,把新鲜鸡蛋放入烧杯的水中会下沉,连续向水中加盐并搅拌,鸡蛋却会慢慢浮上来。通过以上这些让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一开始就感觉到物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产生自主动手参与实验的兴趣,为今后学好物理打下心理基础。

实验教学过程的引入也很重要,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中要的是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环境中。具体生动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探求真理,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入到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

1.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定环境引起学生新旧概念的冲击,从而感到原有知识的不足,造成认知的不协调,激起学生的疑惑,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愿望。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将小车轮子朝上放在桌上,问学生:“怎样才能让车子动起来?”大部分学生都会说:“用力推小车就能动起来。”教师边演示边问:“用手推小车,小车运动,当手停止推小车以后,小车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时候学生们都会说静止。这时可以让学生们展开讨论,最后让分组后的学生总结他们的看法,让学生们找出静止的原因。教师再做引导,让学生最终知道原理。然后再将小车放在桌上,轮子朝下,用手推动小车达到较高速度时,使手与小车脱离,小车继续往前运行,这就又引出了惯性的概念。如此这般,引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般让学生兴趣盎然,急于知道答案,自然就会产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好物理课本上编写的一些科学家好学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对于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还要讲究艺术,例如实验因不可抗拒力失败等,教师要处变不慌,随机应变。

2、 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已经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不断提升学生水平,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和课标预订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通过自我开拓,举一反三,加深对学到的知识和内容的理解,并在这种自我开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不求过细,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并提高自学能力。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3、改进传统教法,提高课堂实效性

课堂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力求理解更深一些,并充分发挥这些重点的概念和规律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

在讲解物理概念时,教师一定要重视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过程,要通过实例、演示或实验的分析,或者理论的推导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结论,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注重通过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讲解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要逐步积累、扩展和加深,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逐步提高,不能要求过快、过急,否则就可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对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和基本概念的讲解上,绝对不能用讲解大量例题,来代替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述。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而不应急于做大量的习题。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果对学生的要求太高,而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这样不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削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

4、结论及建议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教学与管理的征途中,物理教师也要以新思想、新人才、新教育、新世界的理论来武装自己,不断与时俱进,深入理解并贯彻好教法与学生学法的辩证关系。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出新课标指引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在无愧于职业光环的同时,为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1、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幼儿教育心理学根据幼儿发展特点,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特点与规律,游戏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幼儿认知、语言、社会性等领域学习与发展的特征与规律都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

2、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基本规律研究和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形成富有幼儿学习与教育教学特点的理论体系,不能完全借鉴和依赖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框架体系,要体现中国的地域的特殊性与文化的独特性。

3、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幼儿教育心理学要帮助幼儿教师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学习特点以及科学的幼儿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幼儿的学习,实施有效教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归纳;基本理念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已经必不可少,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数学归纳演绎方法虽然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却没有受到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以应对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

一、数学归纳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1.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向是对表面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也就是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数学思想方法被严重地忽视,这样下去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固化,因此,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2.归纳法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归纳法是一种可以将不同的数学理论综合起来去看待的数学学习方法,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其也可以成为进行数学探索发现的重要形式,同时数学归纳思想也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该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特定的知识内容进行全面构建,特别是在初中数学学习的特殊时期,一些数学理念的建立都是靠归纳法发现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基本上是依靠归纳,所以说在学习中一旦没有归纳很可能就会丧失创新能力,而创新作为国家民族发展重要的推动力,必然不能被忽视,作为初中生必须很好地具备这种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在解答一些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不仅可以很好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基本规律,还可以在自身已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发掘该问题所透露出的客观存在的规律,并且可以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命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同时在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归纳法是看待事物发展中透过普遍性去认识特殊性的,只有看到了事物发展中的特殊性,学生的归纳能力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必须把这种思想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二、数学归纳思想的基本特点

归纳思想是对事物规律总结和认识的过程,归纳思想的运用通俗来说就是在认识一些数学理念时,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并对其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去总结其一般规律的过程,比如在分析a、b、c三者的基本规律时,a具有性质Z,c和c同样具备c的性质,此时学生在归纳时就可以看到这三者之间的共同规律,这样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思路就会清晰明了。根据归纳方法的对象是否完全,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其中完全归纳法指的是在认识数学规律时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该对象所拥有的性质,并且根据该规律进一步推测出这种性质的一般结论,由于完全归纳法所分析的对象十分全面,因此,结论往往是正确的。不完全归纳法指的是在观察和分析数学理论时所考察的对象具备或者不具备某种性质的方法,从而去认定事物是否具备或者没有具备其基本属性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所考察的对象不够全面,因此这种结论值得进一步推敲。

三、数学归纳思想给予教师的基本启示

首先根据教学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对初中各个阶段的数学教师进行访谈,分析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教学中是否运用了归纳思想、归纳思想教学的难点以及针对难点所采取的基本策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针对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而言,如果在教学中直接讲归纳思想,这样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学生而言,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比如,在学习代数的因式分解时,展开和合并的规律,有些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可能看了一遍后就能马上领悟,但是一些学生可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才会逐渐明白,其实归纳思想的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如何让学生发现不同数学问题中的共同点,这就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到了初中学习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不够成熟,这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归纳推理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对于一些数学理论理解力比较强的学生而言,可能很快就找到了基本的内在规律,比如,一次函数的象限分布规律,只需要将k、b的正负关系弄明白就可以很快归纳出共同的规律,并且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善于观察不同函数图象的异同点,比如,反比例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异同点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初中各个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其对归纳思想的认识是随着不同年龄段和年级所学的知识不断产生变化的,总之是随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基本呈现正比例发展的,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而言,其归纳能力和意识还比较弱,即其发展了基本规律但是还不善于运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被动,教师给学生的一些数学概念和理论往往都是自己事先演绎好后给到学生的,学生归纳的机会比较少,因此,教师需要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平台,最后让其在实践中印证其归纳的理论。这样学生的归纳思想才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同时给教师的教学启示也会通过学生的学习状态展现。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物理;规律教学;思维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公式等)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物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理学科结构的核心。整个中学物理是以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的一个完整体系,物理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规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纽带。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必须让学生学好基本规律。

纵观整个初中物理,可以将物理规律分为以下三类:

1.实验规律

物理学中的很多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如杠杠平衡原理、欧姆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

2.理想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这样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真空不能传声等。

3.理论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如并联电路中电阻大小的计算等。

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

1 联系新旧知识、收集事实依据,学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物理规律本身反映了物理现象中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和有关物理量间的严格数量关系。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必须将原来分散学习的有关概念综合起来。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研究新课题提出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与新的兴趣。另一方面物理规律本身总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也必须在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关的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2 建立思维方法,理解物理规律

初中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着重于用文字语言加以表达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述出来,有些规律还用公式加以表达。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认真加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结论。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理想规律的教学就可采用“合理推理法”,即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想象,由有摩擦的情况推想到无摩擦时的运动情况,最后把这一规律的内容表述出来。在理解时要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正确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它就保持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许多理论物理规律的内容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公式。要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对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应当使学生理解这一公式表达了电流的强弱决定于加在导体两端电压的大小和导体本身电阻的大小,即某段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中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中的I、U、R三个物理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的。把公式进行变换得到电阻的定义式R=U/I。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就可能得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这一错误的结论。

3 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反映某个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变化规律,而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因此每一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是一定的。学生只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乱用规律、乱套公式的现象。例如,欧姆定律I=U/R,适用于金属导体,不适用于高电压的液体导电,不适用于气体导电,不适用于含源电路或含有非线性元件的电路。而且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

4 认清关系,加以区别

物理规律总是与许多物理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某些物理规律也是互相关联的,应当使学生把物理规律与同它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如:牛顿第一定律与物体的惯性虽有联系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把惯性与运动状态等同起来,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成是“保持物体的惯性”。我们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是否受力,任何时候都有惯性。而牛顿第一定律是一个反映这些客观事实的物理规律,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5 联系实际应用,掌握物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