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患者护理要点范文

时间:2024-05-30 17:2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贫血患者护理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贫血患者护理要点

篇1

【关键词】内科、安全输血、评估、应对措施

输血是一种治疗措施,可算是一种支持性与代偿性的疗法,出现场合包括了外科手术备血以防术中失血过多、严重贫血等[1]。输血是内科中治疗贫血者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输血护理质量不仅仅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更关系着患者生命安全。而输血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输血过程中出现差错导致的医疗纠纷等,往往成为输血的不利因素。因此为保证输血安全,在输血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解释和签订同意书,了解贫血原因和输血目的,做好针对性的输血,遵守三查八对,仔细观察输血过程,严格执行输血程序并做好相关记录等[2]。现对我院2007年10月至2012年9月500例输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评估护理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7年10月至2012年9月500例输血者,其中男性320例,女性180例,年龄在18至90岁之间,平均年龄52.6岁;急性贫血50例,慢性贫血450例;慢性贫血主要有缺铁性贫血1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80例,地中海贫血100例以及由其他疾病所导致的慢性贫血50例;急性贫血主要有急性溶血性贫血21例,急性失血26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

1.2评估护理

1.2.1评估要点①输血前评估要点主要包括病史、临床症状、输血目的、输血史、生命体征、血细胞计数、心肺功能、受血者血型、履行告知义务、对受血者及其家属讲解输血治疗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引起的传播疾病、HCV和梅毒等检验结果、受血者或其家属是否愿意在同意书上签名、需要用血量和血液成分、交叉配血结果、配套的输血器材、对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等[3]。②输血中评估要点包括不同受血者所需的输血速度、

输血通路是否通畅、输血过程中有无不适、失血者血容量补充情况、是否有继续失血、贫血者症状改善情况、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室温过高与输血速度过慢对血液质量及输血效果的影响、输血速度过快是否导致心肺功能恶化、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合作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情况等。③输血后评估要点主要包括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输血目的是否达到、生命体征的变化、输血记录情况、导致输血无效的因素、贫血等症状是否得到改善等。

1.2.2护理要点①输血前的护理 护士在输血前应充分掌握病人的病情、输血的目的、输注的血液类型等资料,有助于护士在输血前合理安排输注的顺序、速度和时间,预计输血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护士应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针对病人及其家属有关输血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进行必要的输血前心理护理,特别是要说明输血的目的和必要性,以消除病人对输血的恐惧心理,增强对输血治疗的信心;向受血者及其家属讲明输血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4]。②输血护理技术操作程序Ⅰ采血 据文献报道,输血失误10%在于护士采样,51%在血样收集和管理。护士在抽取交叉配血标本前,必须事先将试管贴上条型码或交叉配血通知单上的联号;检查病人在输血前,是否已检测输血前五项,医生是否已履行告之义务,并按要求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准确、无误采集患者的交叉配血标本[5]。抽血完毕,应记录采血时间,并将标本尽快送输血科或血库。Ⅱ取血 护士接到取血通知,应尽快到输血科取血,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共同核对输血科的登记、交叉配血单、血袋标签等内容,并仔细检查血液质量。确认无误后应签名并登记取血时间,以备查验。Ⅲ输血取回血液后,应尽快输注。有文献报道,床边核对环节失败,占所有输血操作程序错误的25%。护士在病人床前应严格、认真履行“三查八对”程序,即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所以输血前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进一步仔细核对有关信息,特别是对病人的信息一定要认真核实,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并记录核对和输血护士的姓名及输注时间,以备查验。在输血过程中必须经常询问病人有无异常感觉,以尽早发现异常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病人对输血的恐惧。

2结果

500例贫血者输血后无任何差错和纠纷产生,均得到理想的输血效果,其中仅有1例产生轻微的输血反应,经治疗处理后得到缓解。见表1

输血后受血者的反应情况例(%)

贫血症状 例数 输血反应例数 反应率

慢性贫血 450 0 0.00%

急性贫血 50 1 2.0%

3讨论

输血是一种治疗措施,可算是一种支持性与代偿性的疗法,出现场合包括了外科手术备血以防术中失血过多、严重贫血等。输血是内科中治疗贫血者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输血护理质量不仅仅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更关系着患者生命安全。而输血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输血过程中出现差错导致的医疗纠纷等,往往成为输血的不利因素[6]。因此输血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这些不利因素的产生,降低输血后的不良反应率。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①熟悉患者整体情况及护理要点,充分了解受血者的病因等情况,以便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②掌握常用血液制剂贮存条件和输注的要求,正确的贮存可有效避免血液制品细菌繁殖,防止功能的丧失③严格遵守输血护理技术操作程序④掌握输血中的相关知识⑤提高护士输血技能与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丁国良,赵树华,王珍.实用输血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167.

[2]魏小斌.输血人为误差和输血安全[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3):251-253.

[3]段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0-383.

[4]张印则,章昊,孟庆宝,等.临床输血规范管理化的必要性及其解决方案[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3):214-215.

篇2

【摘 要】目的:对案例导入方式应用到内科护理教学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12级的60名学生为观察组,选取11级的60名学生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学生测试成绩。结果:以糖尿病护理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护理为例对比两组学生阶段测试成绩,观察组学生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学生反馈案例导入方式教学可显著提高学习兴趣、教学参与程度和提供展示自己想法的平台。结论:案例导入方式可显著提高内科护理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成绩。

关键词 案例导入方式;内科护理教学;教学效果

目前,护理教育的主要目的为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专业态度、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高层次的认知技能和组织能力等。在整个护理学中内科护理为核心主干课程,为各专科护理基础。同时,内科护理教学方法的改善,对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案例导入方法教学,将实际和理论相结合,继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引学生追求和探索所学专业,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进一步了解案例导入方式应用到内科护理教学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12级的60名学生为观察组, 年龄18—24岁(21.01±2.01) 岁;选取11级的60名学生为对照组,年龄19—24岁(21.51±1.96)岁。两组学生年龄、已学课程和基础文化等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通过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2.2观察组:通过案例导入方式进行教学,其教学过程包含以下几方面,①根据教科书内容布置学生预习,并让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上交。②课堂上教师应先集中对学生讲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相关知识,之后选取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疾病发展录像放映,对案例中的要点进行总结。③每组学生6—8名,指引其进行讨论,讨论内容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几次实验室检查项目是什么”“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身上出现了哪些典型临床表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如何进行护理”,根据患者发言状况进行纠正和点评。④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表现拟制一份护理计划书。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阶段测试成绩和观察组学生对案例导入方式反馈,通过案例导入方式教学的章节实施阶段测试,试卷满分为100分,包含名词解释、填空、简单题和案例分析等内容,得分越高,患者对知识掌握的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选学生资料,用“x±s”表示正态计量资料,为t检验。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两组学生阶段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以糖尿病护理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护理为例对比两组学生阶段测试成绩, 观察组学生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分析观察组学生对案例导入方式教学的反馈

观察组学生对案例导入方式教学的反馈见表2:

3.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显示,案例导入方式教学可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教学程度,证明,案例导入方式教学可调动学生自主能力。基于中专课程设置的限制,因此,学生不能临床见习和实习,进而不能全面了解医院的工作。同时,学生对课堂教学具有较低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效果较差。案例导入方式教学可有效避免传统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其指引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讨论案例等,将重点和难点消化在自主学习探索过程中,将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提高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案例导入方式教学可促使教师发展,该种教学方法力求真实,选取典型案例,并编有明确目的和启发性,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师在编写案例时,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教学内容,并客观和真实的启发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本次研究中,通过案例导入方式教学的阶段测试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综上所述,在对内科护理教学时案例导入方式获得良好效果,提高学生阶段测试成绩,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成为学习的主导。同时同多媒体教学工具相结合,将病患状况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3

慢性骨髓炎多数是由急性骨髓炎迁延来的,是由于急性骨髓炎未能彻底治愈遗留下死骨,无效腔,分泌物,以及窦道,和瘢痕,长期不愈,反复发作,少数病人是由低毒性病菌引起的。开始表现即是慢性过程。多数病人都有贫血,消瘦,营养不良,急性发作时患肢有红肿热痛,压痛明显 ,结合以上症状护理要点如下:

【病情观察】

1 应每日测量、记录体温、脉搏、呼吸,发现有异常时应及时症处理。

【护理措施】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做好口腔卫生,经常翻身,预防褥疮。

2、注意患肢疼痛、如遇急性期应抬高患肢,下肢用枕垫起,上肢用三角巾悬吊,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为了限制患肢活动,减少疼痛和减轻炎症,防止病理性骨折,一般用石膏托或皮肤牵引固定患肢。石膏固定及牵引要注意肢体血液循环,凡发现肢体皮肤发紫、发冷、肿胀、麻木等,说明有血液循环障碍,应找医生及时处理。

3、慢性骨髓炎没有急性的全身症状,主要有面色苍白、消瘦等营养不良表现。可协助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功能锻炼,如让其散步等,炎症控制后,应指导和协助病人进行关节活动,防止关节强直及肌肉废用性萎缩,恢复运动功能。

4、注意调理患者饮食,多食滋补肝肾及补气养血的食品,如动物肝、肾、瘦肉、牛奶等,提高机体素质,增强抗病能力。纠正营养不良:慢性骨髓炎病程很长,长期消耗,容易造成体质弱,贫血。手术前应加强营养,以增强病人抵抗力,鼓励病人多吃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如糖、鸡蛋、牛奶等,同时补充大量维生素C, B 。

5、因病程长、反复发作,患者易产生苦闷、悲观等情绪,所以应注意心理护理,精神上多加安慰,使之精神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恢复健康。

6、根据医嘱用药,并做好用药护理

7、出院后注意不要剧烈运动,坚持治疗,防止复发。

篇4

关键词 克罗恩病;治疗;护理

克罗恩病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以腹痛、腹泻、肠梗阻为主要症状,具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病程多迁延、反复、不易根治。本病国内临床资料少见。

1资料与方法

患者,男,38岁,因慢性腹痛、腹泻2年入院检查治疗,入院时神智清楚,精神差,呈贫血貌。经实验室检查,肠道x线检查,内镜及粘膜活组织检查等一系列临床检查确诊为克罗恩病。

2治疗

2.1一般治疗

加强营养、改善贫血与低蛋白血症,纠正代谢紊乱。同时予抗胆碱药,止泻药及广谱抗生素。

2.2药物治疗

2.2.1氨基水杨酸制剂

适用于慢性期和轻,中度活动期病人,也可用作缓解期或手术后的维持治疗。SASP在肠道内由细菌分解为5-ASA和磺胺吡啶。前者是SASP的有效成分,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减轻其炎症;后者能引起胃肠道症状,白细胞减少、皮疹、异常等不良反应。治疗剂量为4~6g/d,分4次服用,3~4周见效,病情缓解后逐步减量至1~2g/d,维持1~2年。

2.2.2肾上腺皮质激素

用于中、重型或暴发型患者。强的松40~60mg/d,10~14天后75%~90%患者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至5~15mg/d,维持2~3个月。用药过程中警惕肠穿孔、大出血、腹膜炎等并发症。长期激素治疗应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

2.2.3免疫抑制剂

对以上两种药物无效者,可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6-MP、环胞素、MTX等。硫唑嘌呤和6-MP能竞争抑制嘌呤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常用剂量为1.5mg/d,起效时间约为3个月。此类药物副作用有胰腺炎、骨髓抑制、肝损害等,并有诱发肿瘤的可能,不适合肿瘤高危人群及妊娠妇女。

2.2.4某些抗菌药物如甲硝唑(10~15mg/d)、环丙沙星(500mg/d)对控制病情有一定疗效,且对并发症也有治疗作用,甲硝唑对肛周瘘管疗效好,喹诺酮类对瘘有效。

2.3手术治疗

对内科治疗无效及合并有严重并发症者可选择外科手术切除病变部分肠段。

3护理

3.1心理护理

患者因病程长,反复发作,有焦虑、恐惧等复杂情绪。应主动关心患者,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特点、治疗方法、注意事项,鼓励安慰患者,消除其焦虑、恐惧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了解家属的想法,指导家属在治疗及生活上支持、鼓励患者。

3.2饮食护理

患者因长期腹泻等慢性消耗,营养低于机体需要量,应注意饮食调理和营养补充,予高营养低渣饮食,同时予叶酸、维生素B12等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必要时输血、血浆、白蛋白、复方氨基酸,甚至要素饮食、TPN。

3.3腹痛护理

倾听患者主诉,正确评估疼痛程度及性质;鼓励安慰患者,向其解释疼痛原因,协助取舒适;利用音乐分散注意力等非药物止痛方法;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疼痛间隙期间,充分休息,保持良好体力。

3.4腹泻护理

观察并记录大便的次数、颜色、量,评估腹泻程度;注意保护肛周皮肤,使用后用温水清洗;饮食宜易消化、少渣,忌生冷、刺激性食物,多饮水;按医嘱补充液体及抗生素。

3.5药物治疗的护理

告知患者用药的名称、剂量、用法、疗效及不良反应,应用SAPA者注意观察胃肠道副作用,嘱其多饮水,定期检查尿液;加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患者定期检查血压、血糖、血钾、血钙等,严密观察是否有骨髓抑制现象,是否诱发、加重感染与溃疡。

篇5

[关键词] 高龄产妇;妊娠;尿路感染;危险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1-0020-03

妊娠是大多数女性所必经的生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激素的影响,孕妇的尿液排出速度减慢,容易造成细菌繁殖,从而增加尿路感染的几率。特别是在妊娠后期,增大的子宫会对输尿管造成压迫,进一步加重尿流不畅,增加感染的可能[1]。而为了不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发育,很多孕妇在感染之后不能或者是不愿意用药,这就更体现了预防的重要性。本研究对1 242例有尿路刺激症状的高龄孕妇妊娠期感染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有尿路刺激症状的高龄孕妇1 242例,年龄(35~43)岁,平均(38.48±2.18)岁。所有孕妇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感,且排除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及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

1.2方法

根据研究结果,对2013年2~6月于我院行妊娠咨询以及产前检查的高龄产妇441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7例,观察组224例,使其在上述研究中各危险因素均无明显差异。对其中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指导[4],在后期产检过程中了解两组孕妇发生尿路感染的情况,方法同前[2],请两组孕妇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

以患者有尿路刺激征,且实验室检查尿白细胞>5个/HP,尿培养病原微生物阳性。根据孕妇是否发生妊娠期尿路感染将其分为尿路感染组和非尿路感染组。其中尿培养的方法为常规进行外阴清洗,以碘伏原液进行消毒后留取清洁中段尿,放置在无菌试管中送检。经过离心和沉淀处理之后,将沉淀物在血琼脂平皿中进行接种,并放置在(24~48) h的温箱内进行培养[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生育情况、妊娠期性生活史、尿路感染史进行调查和统计,通过血常规检查了解孕妇的血红蛋白水平,并进行记录[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对上述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 妊娠期尿路感染单因素分析

经单因素分析,尿路感染者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非感染者,妊娠期有性生活、有尿路感染史、合并贫血者明显多于非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妊娠期尿路感染多因素分析

经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妊娠期是否有性生活、有无尿路感染病史、是否贫血均是妊娠期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表2 妊娠期尿路感染多因素Logistie回归分析

2.3 护理效果

观察组孕妇发生尿路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护理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尿路感染是妊娠期常见的感染,发生率约在10%左右。这与妊娠之后女性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情况有所改变,导致尿路平滑肌松弛,肾盂、肾盏以及输尿管各段在骨盆入口以上都有所扩张[4],加上随着子宫的不断扩大,对膀胱和输尿管造成压迫,机体排尿功能障碍,甚至还会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在这种情况下,泌尿系统就成为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场所[5]。加上与其他人群相比,孕妇泌尿系统中的氨基酸、葡萄糖以及水溶性维生素等物质相对较多,这又给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因此感染几率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高龄产妇,机体免疫力往往下降,更容易发生感染。

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相结合的方法,对1 242例有尿路刺激症状的高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妊娠期是否有性生活、有无尿路感染病史、是否贫血均是妊娠期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6]。这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在妊娠之后往往愿意通过大量的阅读、上网等途径了解妊娠的相关知识和保健要点,因此对妊娠期尿路感染认识相对较多,自觉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7]。妊娠期有性生活者性生活本身有可能将病原微生物带至会,通过尿路逆行感染。曾经有尿路感染史的孕妇,在怀孕之后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免疫力降低,都有可能导致原来携带的非致病性病原菌转位致病性病原菌,引起尿路感染。血红蛋白水平是评价是否贫血的重要指标,而贫血者多意味着营养状况较差,机体抵抗力低下,在有外来微生物入侵时,或者是体内本身就携带潜在致病微生物时就有可能发生感染[8]。

我们在认识到尿路感染的高危因素之后,对部分孕妇实施了健康教育,包括加强孕期保健,避免反复流产。注意局部卫生习惯,每天清洗外阴,并更换内裤。孕期避免性生活,或在性生活后排尿[9]。睡前排尿,睡眠以左侧卧位为宜,以利于尿液引流,尽量避免采取仰卧位。合理进食,加强营养,纠正贫血,避免抵抗力下降。多进食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多喝水,每(2~3)h进行一次排尿,加强对膀胱以及尿道的冲刷作用,从而避免或者是减少细菌繁殖[10]。在产前体检的过程中,各项外阴或者是阴道的检查操作均应严格无菌操作;提醒孕妇要重视尿路感染的筛查,如果尿液细菌培养为阳性,无论其是否有症状均应采取积极治疗。通过上述指导,在2013年2月~6月期间于我院进行孕前咨询及产前体检的孕妇发生尿路感染者明显降低,且由于患者感受到了护理人员的关心,其对护理满意程度也明显提高。

总之,高龄产妇妊娠期尿路感染与多因素有关,通过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妊娠期尿路感染率,并改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洪战锋. 输管尿镜在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合并感染中的应用[J]. 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2):62-62,55.

[2] 林萍,李泳,郭晓奎,等. UF-100尿液分析仪在筛检妊娠早期妇女无症状尿路感染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2010, 25(1):46-48.

[3] 杨同怀,李倩,章静,等. UF-500i型尿流式分析仪在筛查妊娠期无症状泌尿道感染中的应用[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2):208-209.

[4] 林萍,孙阳,李泳,等. 社区与院内妇女妊娠早期无症状尿路感染的筛选与分析[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0, 25(1):109-112.

[5] 叶珊珊,邢秀伟. 非淋菌性尿道炎孕妇感染病原情况的调查分析及治疗[J]. 中外医疗,2012,31(6):76-76.

[6] 李高辉,张莉,李世江,等. 输尿管内置支架管治疗妊娠合并肾绞痛40例报告[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1):135.

[7] 高少波,徐美玲,李欣,等. 个性化饮食和运动疗法对妊娠期糖尿病母婴结局影响[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 48(6):533-535.

[8] 蒋莉,杨幼林,丁佳锋,等. 妊娠期氧化应激水平及其与泌尿系感染的关系[J]. 中国医师杂志,2013,15(4):490-492.

[9] Cocuzza M,Colombo JR Jr,Lopes RI,et al. Use of inverted fluoroscope's C-arm during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urinary tract obstruction in pregnancy:a practicable solution to cut radiation[J]. Urology,2010,75(6):1505-1508.

篇6

【关键词】 小儿;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护理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贫血, 临床上具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血清铁和铁蛋白减少、铁剂治疗有效等特点[1]。本病不仅患病率高, 而且影响小儿的智力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为减少缺铁性贫血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本文对缺铁性贫血的护理体会做如下报告。

1 临床资料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60例。年龄:6个月~13岁, 喂养史:未及时添加辅食42例, 其他原因18例;生产史:早产及低体重儿13例, 正常出生儿47例;贫血程度:轻度贫血(血红蛋白110~90 g/L)44例, 中度贫血(血红蛋白90~70/L)13例 重度贫血(血红蛋白

2 缺铁性贫血的护理

2. 1 护理要点

2. 1. 1 生活护理 观察评估患儿的病情及贫血程度, 安排适当的活动。轻度贫血者, 应避免剧烈活动, 同时要保证充分的休息和足够的睡眠;严重贫血者应根据患儿活动耐力情况制定活动强度、时间以及休息方式。严重贫血伴缺氧者应卧床休息、保暖、给予吸氧,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输全血或浓缩红细胞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2]。因贫血患儿常有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易烦躁的情况发生, 应安排固定的照顾人员, 减少患儿哭闹、焦虑, 减少小儿发生缺氧的机率。

2. 1. 2 饮食护理 缺铁性贫血患儿大多食欲不好, 应向年长儿指出偏食、挑食的危害, 配合治疗和护理。制定饮食计划, 设计患儿爱吃、富含铁质的菜单, 以达到治疗贫血和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目的。在纠正饮食习惯同时, 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逐渐增加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铁质的食物, 以供机体有足量的铁摄入[3]。

婴儿应及时添加辅食, 6个月后应指导家长逐渐减少奶类的摄入, 以便添加辅食。添加辅食应注意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4个月或早产儿和低体重儿2个月开始供给蔬菜汁、果汁等;6~8个月可喂肉末、菜末、肝泥、鱼泥、水果泥, 也可吃整个鸡蛋;其中肉末为小儿常用辅食, 含铁量和吸收率高, 可优先选用, 忌单一辅食。9~10个月的小儿每天可喂l~2次稠粥、1次薄面片汤等,逐渐增加食物的形式和种类。断奶后不宜吃刺激性强的食物[4], 宜食用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一般婴儿每天需7~10 mg的铁质, 小儿其他各时期每天铁质, 以饮食供给为主。根据小儿不同年龄喂哺含铁丰富的食物。吃红白豆腐(血豆腐), 可直接吸收血红素(即铁)。宜用铁锅炒菜,少用铝锅.以防铝中毒引起的非缺铁性小细胞贫血。富含维生素C、稀盐酸、氨基酸、果糖等的食物有利于铁的吸收。禁忌富含铁的食物与可抑制铁吸收的食物同时食用。提倡母乳喂养, 增强患儿的免疫抵抗能力, 减少感染。

患儿多厌食, 可给以少量多次喂养。经常调换食物, 以增加食欲,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矫治贫血, 提高患儿机体素质。经饮食调整无效者, 应给予治疗。

2. 1. 3 药物护理 铁剂是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 应选择溶解度大、易吸收的二价铁盐进行治疗, 常用的铁剂有:硫酸亚铁和乳酸亚铁、富马酸铁、葡萄糖酸亚铁, 计量按元素铁计算, 4~6 mg/kg·d, 分3次服用[5]。口服铁剂时注意观察:①口服铁剂会引起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腹泻等消化道不良反应, 两餐之间服用, 不仅可以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 也可以提高铁的吸收。开始小剂量服用, 渐增至足量。②服用铁剂时, 避免与抑制铁吸收的物质同服, 禁忌与乳汁同时服用铁剂, 以免乳汁中的磷酸与铁结合, 既影响铁的吸收,又影响乳汁中磷的吸收[3]。可选用富含果糖、氨基酸、维生素C等食物同服, 以促进铁的吸收。③口服液体铁剂应使用滴管或吸管服用, 加强口腔护理, 防止口腔感染。并说明出现黑便的原因, 以消除其紧张、焦虑心理。④铁剂不能服食过多, 以免引起铁中毒。

需要注射铁剂者,注射前应计算补铁剂总量, 避免致铁中毒;选用深部肌内注射, 更换注射部位, 抽药或给药必须使用不同的针头, 并以“Z”字形注射方式进行[2], 以防铁剂渗入皮下组织, 造成注射部位疼痛硬结;不良反应除局部肿痛外尚可发生面部潮红、恶心、头痛、肌肉关节痛、淋巴结炎及荨麻疹, 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注射时最好备用肾上腺素以便抢救。

服铁剂后, 观察消化道反应, 并对症治疗。同时应注意观察铁剂的疗效, 铁剂治疗l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 网织红细胞数量增多, 可作为有效指标;用药8~10周血红蛋白达到正常之后仍需继续服用铁剂1个月, 以补足体内储存铁[6]。若无效者可考虑:患儿未按医嘱服药;诊断有误;病因治疗不彻底;有腹泻、肠蠕动过速, 影响铁的吸收;药片过期等[7]。

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展间断补铁的方法。间断补铁的方法是每周补铁一次或两次与每日补铁在改善贫血及铁营养方面效果基本相同[8]。

2. 1. 4 预防感染 患儿由于贫血, 免疫功能低下, 易发生感染。所以应注意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控制感染。保持病室内环境温度适宜, 每天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并每天用紫外线灯消毒病室, 减少探视人次, 搞好患儿个人卫生,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预防感染。如有口腔感染的患儿应在饭前、饭后、睡前用生理盐水或用漱口液交替漱口, 感染严重时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 局部可涂抹金霉素甘油、中药养阴生肌散、以及2%利多卡因止痛[9];有舌炎的患儿可用洗必泰漱口液或西地碘含化, 局部溃疡者可用l%的龙胆紫涂抹[10]。嘱咐家长在小儿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肛周, 预防肛周感染;定时检查大便, 驱虫、防止寄生虫感染;有呼吸道感染者应及时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预防发生心力衰竭。

2. 1. 5 心理护理

2. 1. 5. 1 为消除患儿家长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向患儿家长进行说明, 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

2. 1. 5. 2 缺铁性贫血临床病程较长, 我们应向患儿家长讲解疾病的特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要点和护理重点, 并交代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家长对患儿治疗有较为恰当的评估。

2. 1. 5. 3 多与家长交谈,了解家长的心理特点, 让家长愿意和护士诉说, 把护士作为知心人。同时, 护士恰当支持、鼓励和抚慰等手段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使治疗顺利进行。

2. 2 健康教育

2. 2. 1 做好疾病知识指导。首先使家长了解贫血产生的诱因。同时使患儿父母了解缺铁性贫血的主要表现, 使患儿父母对缺铁性贫血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2. 2 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 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 传授辅食制作方法。

2. 2. 3 科学膳食对预防缺铁性贫血极为重要, 做到粗细粮及荤素搭配, 便能提高铁的吸收率及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小孩应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不给幼儿喂茶水。牛奶喂养者必须加热处理, 以减少因过敏导致肠道失血。

3 结果

通过精心护理, 60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未出现感染、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56例小儿全部贫血症状消失, 食欲恢复正常, 血红蛋白达到正常水平, 其中40例2岁以下小儿血红蛋白>110 g/L;16例2岁以上小儿血红蛋白>120g/L。4例好转患儿, 食欲增加, 无不良反应, 血红蛋白水平回升20 g/L以上。

4 讨论

小儿缺铁性贫血一般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可逐渐恢复正常, 如果经饮食调整后效果不明显, 应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但同时不能忽略护理的重要性。在做好生活、饮食、药物、心理和预防感染等护理的同时注意观察小儿贫血恢复的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并作出针对性的处理。通过以上精心护理提高了患儿的治愈率,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再者做好家长的健康宣教工作, 让家长、患儿了解到注意饮食平衡、不偏食的重要性;知道哪些食物中富含铁质, 使其认识到本病对小儿身体的危害性及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并对预防措施有所了解。从而有效地防治儿童缺铁性贫血、降低其患病率。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 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 何国平, 喻坚.实用护理学.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1928.

[3] 潘仙利.缺铁性贫血患儿饮食护理.工企医刊, 2002, 15(4):64.

[4] 珊丹, 李秀兰.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护理.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6, 8(1):80-81.

[5] 赵新民.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中国全科医学, 2006,9(19):1584-1585.

[6] 张传玲,孙艳秋.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护理指导.哈尔滨医药, 2005, 25(3): 72.

[7] 寇伟莉.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护理.实用医技杂志, 2002, 9(10):781.

[8] 刘戌年, 李义民.每周一次补铁与每日补铁防治儿童铁缺乏症效果的比较.中华儿科杂志, 1998,36(1):48-49.

[9] 苗芙蓉.新生儿的口腔护理.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2008, 17(22):34

篇7

【摘要】目的 通过对老年患者手术前后的精心护理,进一步认识老年患者实施外科手术的危险性及规范手术前后配合护理程序的重要性,提高护理配合质量,提出手术前后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100例老年患者实施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总结临床护理要点。结果 做好老年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安全和手术成功率。结论 掌握老年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配合要点与外科手术的成功是与手术前后正确而周密的护理配合分不开的。

【关键词】老年患者 手术前后 护理

对于一个患者来说,不仅躯体发生某种病理变化,其精神状态也随着疾病的变化而变化。尤其对老年患者来说,不仅要经历疾病的痛苦时期,更重要的是经历手术,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会给老年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医护人员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身”“心”兼治,这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随着老年患者寿命不断延长,需要手术者逐渐增加,年龄范围和手术范围也在扩大,手术危险性也在增加,手术能否顺利进行,从而使得拥有满意结果,手术前后护理配合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我科自2008—2010年共施行各类老年患者手术10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前后配合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病种100例;年龄65—69岁:55例;年龄70—79岁45例;手术种类主要来源于泌尿外科手术。

2 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

老年患者听力差,反应慢,手脚不灵,行动不便,记忆力减退,对他们的护理要根据这些生理特点采取适当方式。如对老年患者进行治疗时,按照“3”查“7”对内容仔细地查对病人,询问时语言清晰热情,消除患者对治疗时的紧张心理。

3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老年患者一方面由于各种生理功能衰退,器官结构发生变化,体弱多病,情绪低落,心理机能逐渐衰退,怕孤独,怕寂寞;另一方面患者经历了几十年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喜欢周围的人尊敬他们,恭顺他们,对护理的要求也较高。所以我们就要关心和尊重老年患者,应通过诚挚和具有说服力的语言,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谈话态度和蔼,语言清晰,反复解释,不急不躁,直到对方听懂为止。

4 老年患者手术前的护理

4.1 做好心理护理,应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的优点及护理知识,消除患者对手术的顾虑,确立治疗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和护理。

4.2 保持病房床铺整洁,对尿失禁、尿漏及留置导尿管的老年患者,我们要做到及时更换被污染的床褥和衣裤,保持病床整洁,使老年患者心情舒畅。

4.3 对留置导尿管的老年患者,应加强尿管的护理,防止尿路感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使尿量增加。

4.4 对手术前合并感染的老年患者,应给予抗生素治疗,增强老年病人抵抗疾病的能力。

4.5 对年老体弱者,应注意是否有其他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护理,待病情好转后再行手术治疗。输液速度不可过快,随时观察病情,听取患者主诉,防止意外。

4.6 由于老年患者胃肠功能减退,对经腹腔手术的病人,应认真做好术晨的清洁灌肠,保证肠道空虚。同时认真做好术野皮肤的清洁工作。

4.7 对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应督促患者保持个人卫生,协助患者保持皮肤清洁,以防止褥疮的发生。

4.8 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患者,尽量将病人安置在小房间内。保持室内安静,减少探视人员,叮嘱其家属不要当着患者过多的议论病情,以免增加思想负担。如随时有发病的可能,不得让病人独自离开病室,以保证安全。

4.9 对嗜铬细跑瘤病人,术前护理应尽量减少搬动病人,避免腹部加压,以减少对血压的影响。密切注意血压、脉搏的变化,发病期随时测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用物。做各项检查,如拍片、透视、心电图等,护士应陪同前往,以防发生意外。

5 老年患者术后的护理

5.1 静脉输液的配合

老年患者血管脆性大,充分暴露,尽量保证一次穿刺成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严格控制好出入量,了解血容量多少,及时为医生提供以上信息;老年患者体质弱,并可能患有一项或多项基础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应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心功能不好要特别注意输液速度的调节,防止发生心衰。

5.2 褥疮护理

老年患者的皮肤从生理上来看,功能下降,皮肤组织水分减少,微循环及组织供氧量降低,弹性纤维的退行性改变使得弹性变弱,特别是瘦型老年患者,要注意骨骼隆突出四肢垫海绵或胶垫,定时检查,按摩身体受压部位,防止皮肤损伤。

5.3 心电监测

老年患者术后用心电监护,及时给予低流量吸氧,严密观察变化,如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缺血、心律改变,及时通知医生做好急救准备。

5.4 呼吸监测

局麻手术患者,因术前用镇静药,术后进入睡眠状态,护士要经常巡视患者,老年患者特别是肥胖者最好不要处于睡眠状态,严密观察呼吸的快慢,深浅是否规律,有无舌后坠的声音,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5 尿量监测

护士应准确记录出入量,尿量监测极为重要。护士用量杯定时测量尿量,为补血补液提供依据。如无尿及时报告医生,考虑血容量不足,尿管不畅通时,应及时检查尿管连接是否正确。

5.6 防止老年患者手术后感染发生率高于年轻人,这是因为老年患者中营养不良所占比例高和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所致[1]。如手术前后加强营养,防止感冒,室内通风良好,温度、湿度适宜,严格各项无菌技术操作等。

5.7 原发病的护理

积极控制血糖、血压、使术后血糖控制在7.0—11mmol/L,血压控制在130-140/70—80mmHg,积极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有效咳嗽、深呼吸、防治肺炎,肺不张的发生,加强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量的变化,引流管脱落及时更换。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对烦躁不安的患者,需按时使用镇定剂,本组100例老年患者经积极治疗,症状得到控制。

6 体会

通过对老年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配合,我们体会到:术前认真细致精心的护理及心理护理;术后输液的控制,呼吸、尿量、心电监测、防褥、防止感染、原发病的护理等,可提高手术患者安全和手术的成功率。掌握老年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配合要点与外科手术的成功是与手术前后正确而周密的护理配合分不开的。

篇8

【关键词】静脉输液;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61-0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中最常用最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我们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有关输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治疗疾病、保证患者安全和挽救患者生命过程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共行静脉输液8230例次,发生故障90例。

1.2护理方法及要点

1.2.1儿童及妇女患者,皮肤薄嫩,血管多数过于细小,呈花纹状,穿刺时宜选用细小的针头并可在穿刺前做好局部准备,例如,可用热毛巾湿敷手背,使血管充盈易于穿刺。穿刺成功后,要固定好穿刺点下方的皮肤,防止血管被牵拉滚动,同时做好针柄固定以防针尖滑出血管外。

1.2.2年老患者的血管本身弹性较差,血管坚硬易滚动,穿刺时要扎止血带距离穿刺点近一些,左手拇指固定血管下端,金针角度为30度,采用梁孝梅等研究的负压进针法。[1]

1.2.3失血或休克患者的血管空虚,扁平,不充盈,在穿刺前需热敷,按摩,轻拍局部血管使其充盈;穿刺时用上挑进针法。营养不良、贫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的血管脆性高且充盈不良,亦可按上述方法穿刺,且亦细小针头。

1.2. 4浮肿肥胖的病人血管触之有弹性感,用止血带后血管不易看清,我们护理人员要精炼穿刺技术,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和压力,按杨梅主张的[2],让患者的手在穿刺时自然放置,护理人员用左手将患者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进行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1.3穿刺后出现意外症状的护理

1.3.1血管疼痛:由于长期多次穿刺,寒冷或低血压引起,遇到这种情况,应给予局部热敷和全身保暖,也可在输液过程中给予局部血管保暖。

1.3.2药液外漏:由于各种原因针头脱出或刺破血管致使药液漏入皮下所致,发现此情应重新穿刺。如果一般的药物外漏发生后,可在24―48小时给予热敷,以帮助吸收。如果刺激性强的药物,可立即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以防组织坏死变性。

1.3.3局部疼痛:要检查针头位置是否固定牢固,针柄固定是否合适,可适当放慢输液速度,避免穿刺部位针头活动。有些药物如;甘露醇、氨基酸和含钾溶液在输液时都会引起局部疼痛,可根据具体情况给患者以解释和处理。

1.3.4穿刺部位出血:由于凝血功能障碍,静脉硬化或拔针后压迫不良所致,拔针时应压迫局部静脉穿刺点,以防出血,不要在已破的血管处穿刺输液。拔针时不将输液阀(调节器)并闭,左手拇指轻轻按在无菌输液贴上,然后在距针翼约1cm处将输液管反折,用右手拇指、食指将其捏紧,快速将针拔出,同时左手拇指迅速按压,将针插入莫菲氏管上部的瓶塞内,以免锐器外露伤人,拔针前不关闭输液阀,可以防止血液回流,反折输液管可防止血液流出滴在床单或地面上,造成更大的污染,特别是传染病病人的血液 。

1.4输液过程的护理

1.4.1根据液体质量应注意:先输浓度高的,后输浓度低的液体,先输盐溶液,后输糖溶液,输入含钾液体要控制速度和浓度,以防血钾过高和局部疼痛。输脱水剂时宜快,否则达不到药效。输入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输升压药物时要随时测量血压,调整速度。

1.4.2 输液过程的观察:输液时突然发冷或发热,体温升高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新的输液器和可靠性液体。持续输液24小时以上应更换输液胶管,输液过程应注意三勤,勤看有无反应,勤问有无不适,勤查有无异常。切不可穿刺成功后就认为大功告成,而掉以轻心。

1.4.3 及时处理输液过程故障:如果发现液体不滴或输液不畅,应仔细查看原因,及时正确处理。如果发现针头阻塞,应拔出针头更换新针头另选静脉进行穿刺。处理故障后要给病人解释安慰,防止病人过分紧张。

2效果

患者8230例,对输液全过程较满意,提高了他们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为医院争取了好的声誉和社会经济效益。

3讨论

临床上,在给患者输液的过程中,虽然各个步骤都按输液常规做到位,但仍会出现液体不能正常滴注的情况,而使患者感到不安。因此,做好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强护患关系,提升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1.1一般资料:自2005年1月-2008年1月共收治妊高征患者150例,发生产后出血者40例,约占26.7%,其中初产妇33例约占82.5%,经产妇7例约占17.5%;而产后出血发生在2h以内者37例,约占92.5%,产褥期3例,约占7.5%。

1.2产后出血诊断标准[1]:胎儿娩出后产妇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

1.3方法:对产前、产时及产后严密监护,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积极处理好三个产程。

1.4结果:40例产妇中有两例经积极救治后仍出血不止,行子宫全切术,余全部治愈出院。

2观察及护理

2.1心理护理本组资料中初产妇占82.5%,由于产妇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分娩经验,加上对自己的病情不甚了解以及宫缩引起的疼痛等因素导致临产后精神紧张,不能很好地配合而导致产程延长。因此,护理人员应在产前将精神紧张对血压的影响、分娩过程中配合宫缩用力的方法、呼吸的自我调节等知识用安慰、鼓励的方式,讲解给患者,增强其对顺利分娩的信心。

2.2产程监护:患者进入第一产程时严密监测产妇的血压、脉搏、尿量、胎心及宫缩情况。血压高者应遵医嘱应用镇静剂及降压药,以防子痫的发生。应用缩宫素时要专人守护,确保产妇安全,并指导产妇合理休息及补充能量;进入第二产程后严密观察宫缩及胎心情况,严格无菌操作,正确掌握会阴侧切指征和时机,指导产妇正确应用腹压,避免胎儿娩出过速导致产道裂伤。合理限制第二产程时间,正确处理第三产程是控制产后出血的关键[3],胎儿娩出后及早应用宫缩剂,注意胎盘剥离征象,正确协助胎盘娩出。在接产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准确测量出血量。如2h内出血量大于200ml者,应积极查找原因给予急救处理,同时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子宫收缩情况、宫底高度,阴道出血量等,并嘱产妇要及时排空膀胱。

2.3急救护理2.3.1妊高征患者一旦发生产后出血立即就地抢救,取头低足高位,大流量氧气吸入,并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尽快恢复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同时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神志等变化,并准确记录出入液量。

2.3.2迅速准确地执行医嘱:及时查找出血原因,给予有效止血。如因宫缩发力所致出血者,首先应按压宫底,排出积血块以免影响宫缩,同时按摩子宫,刺激子宫收缩,及时应用宫缩剂;若宫缩好但仍出血较多时可考虑其他原因,如系软产道损伤应立即在无菌操作下行缝合术;如系胎盘因素,给予导尿排空膀胱后在无菌操作下取出胎盘或行清宫术;如果是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出血,应积极行抗凝治疗。经上述措施积极治疗后仍出血不止者,做好术前准备行子宫全切术以挽救产妇生命。

2.3.3做好心理护理:产后出血患者对出血有恐惧心理,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应做好产妇及家属的安慰解释工作,态度要热情、耐心、细心,讲明出血原因,解除患者紧张心理,使其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抢救人员应表情镇定,沉着果断,工作有序,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不随意说出对预后或抢救不利的语言,以免给患者以精神打击而发生意外。

2.3.4预防感染:产后出血患者由于贫血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以及多种侵入性操作而容易发生感染,所以应认真监测体温、恶露、血常规情况,及时发现感染征象,遵医嘱应用抗菌素,并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室内空气流通。体温正常稳定后,嘱产妇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铁丰富的食物,以补充营养,纠正贫血,增强机体抵抗力。

3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一般都有低蛋白血症、各脏器水肿、子宫肌纤维收缩力差,加之用硫酸镁解痉,更易抑制宫缩引起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危及产妇生命。因此,针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家族史,以确定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还是继发性高血压引起的疾病,以便治疗。积极推行孕期健康教育,切实开展产前检查,做好产前保健工作。通过孕期宣教,促使孕妇自觉从妊娠早期开始做产前检查。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并给予治疗和纠正,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加强产前、产时、产后护理,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护理,积极处理好三个产程。对存在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产妇,应做好交接班,详细交待病情、用药及观察要点,做到环环相扣达到预防目的,全面降低孕产妇和围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4-123

篇10

【关键词】 大肠癌; 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3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5-0119-02

大肠癌包括结直肠癌和结肠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也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对我国人体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根治性手术是大肠癌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必须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做好术前准备,减少术后并发症,从而提高治愈率。回顾性分析50例老年大肠癌患者的护理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大肠癌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60~73岁,平均66.5岁。其中直肠癌22例,结肠癌28例。50例患者术前均经电子肠镜检查、组织病理活检确诊为恶性肿瘤。术前合并高血压15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5例。50例老年大肠癌患者完善相关检查进准备后,均在静脉复合气管插管麻醉下行肠癌根治术。

1.2 围手术期护理

1.2.1 术前护理

1.2.1.1 缓解不良心理 术前绝大部分患者会出现悲观、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这不仅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而且会干扰手术与麻醉等医疗活动的顺利实施,从而间接地影响治疗效果[1]。因此,护理人员要以真诚的态度、中肯而温和的语言主动与患者多沟通,贴切、合理地介绍疾病知识,加强有效的心理疏导,使患者对手术治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手术,以积极的态度依从治疗、配合护理工作,有质量地落实各项护理措施。

1.2.1.2 做好手术相关检查 详细说明各种相关检查,如肝肾功能、出凝血功能、血常规、血糖测定、生命体征,X线胸片、B超检查,必要时行CT检查等,还有检查的目的、配合及注意事项。

1.2.1.3 术前准备 遵医嘱按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1)严格的肠道准备,术前3 d遵医嘱给予肠道抗菌素,如庆大霉素8万U,3次/d,甲硝唑0.4 g,3次/d;术前3 d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忌食使肠道产气的奶类及豆类流质饮食,以免肠道产生过多气体,引起患者腹胀不适。(2)根据检查结果及患者身体情况,适当补充全胃肠外营养,对贫血患者及时输血,对低蛋白血症患者输入人血白蛋白,及时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增加对手术的耐受力。(3)根据检查结果,对有其他慢性病的患者,要及时治疗慢性病,本组有5例糖尿病患者,术前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0 mmol/L,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术前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15例高血压患者术前用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以保证手术成功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2.1.4 健康知识宣教育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目前治疗的方法,术后康复过程,在康复过程中需要患者配合的要点,如要求患者掌握在床上翻身、深呼吸、有效排痰保暖等方法。

1.2.2 术后护理

1.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麻醉未完全清醒时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2],防呕吐物反流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给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以增加新氧饱和度。

1.2.2.2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严密观察患者神志、血压、脉搏、呼吸、中心静脉压及新氧饱和度的变化,每1小时观察记录一次,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2.2.3 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允许后给予有效的低坡半卧(30°),以利呼吸,减轻腹部切口张力,减轻切口疼痛,便于各种管道的引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1.2.2.4 各种引流管道的护理 将引流管分别标识,妥善固定,以防扭曲受压、堵塞、脱落,保持引流管通畅及有效负压,护理人员详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质、量、色等[3]。

1.2.2.5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 麻醉清醒病情允许后协助患者早期床上活动,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注意引流管固定,避免牵拉、脱落。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功能快速康复,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和褥疮发生。

1.2.2.6 肠造瘘口的护理 术毕根据造口的大小选择适合的造口袋,为了便于观察造口周围皮肤及黏膜血运、排便情况,要求造口袋无色透明。在护理过程要随时观察造口有无坏死、水肿、狭窄及造口周围皮炎等并发症,正常造口外观为粉红色、表面平滑且湿润,突出皮肤1~2 cm[4]。本组共有8例造口患者,护士在更换造口袋时一边讲解,一边示范。讲解更换造口袋的护理知识及注意事项,示范更换造口袋的手法及技巧,让患者及家属尽快掌握护理造口袋的要领及方法,8例造口患者在出院时基本掌握造口的护理。

2 结果

50例患者在围手术期有2例出现肺部感染,均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感染率为4%,经及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配合对症治疗痊愈。2例出现切口感染,感染率4%,其中1例为身体肥胖者脂肪液化引起感染,1例为糖尿病患者,2例均延迟愈合。本组患者在围手术期未出现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时间10.5 d,全部康复出院。

3 讨论

笔者所在科在围手术期护理体会如下:(1)做好心理护理,一方面赢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有安全感,消除或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以积极的态度依从治疗、配合护理工作,有质量地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另一方面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消除或缓解了抑郁、不安、焦虑、甚至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战胜疾病的信心。(2)完善相关检查、治疗慢性病、加强营养等是保证手术顺利、提高免疫力、增加抗病能力、减少并发症、快速康复的基础。(3)健康宣教可以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要,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有利患者术后康复。(4)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关键;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是保证患者术后安全的重要环节;各种引流管的观察、记录是为医生提供医疗信息的根据;鼓励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切入点,是疾病康复的最早亮点;造口会陪伴患者下半生,掌握造口护理是患者的必须,掌握好护理和更换造口袋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保障。

本组50例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5 d,2例腹部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为4%,肺部感染2例,发生率为4%,无吻合口漏,无死亡病例,经及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和治疗,50例患者均如期康复出院,说明在围手术期的护理过程中,对老年大肠癌根治术患者给予全面、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袁燕.65例大肠癌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8):124.

[2]吴惠芳.36例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结直肠外科,2012,18(2):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