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4-05-30 17:2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新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信息经济的内涵
“信息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和波拉特对于知识生产的有关研究。马克卢普1962年在《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中建立了一套关于信息产业的核算体系,奠定了研究“信息经济”概念的基础。1977年,波拉特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分类的四次产业划分方法,获得广泛认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尔・霍肯在《未来的经济》中明确提出信息经济概念,并描述信息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贯穿于整个社会活动的新型经济形式,其根本特征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占主导地位,以及信息要素对经济的贡献。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拉开了讨论“信息经济”概念及理论体系的序幕。目前,比较成熟的研究观点认为信息经济可以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理解。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主要研究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系统中的运作规律。这种观点同知识经济相通,属于同一个范畴;而从微观经济角度看,信息经济所涉及到的重点研究内容是分析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以及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这种观点强调信息经济是信息产业部门经济。由于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微观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相当多的专家学者更倾向认为信息经济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指信息产业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内涵
“网络经济”概念的提出同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因特网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网络经济又被称为因特网经济,是指基于因特网进行资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主的新形式的经济活动。在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伴随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大量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资源配置得以进一步优化,构成网络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带来虚拟网络交易模式,传统交易活动演变成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交易活动,构成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数字经济相比,网络经济这一术语的区别在于它突出了因特网,并将基于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电子商务看视作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
三、知识经济的内涵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全球知识生产、流通速度不断提高,分配范围不断扩大,社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在此背景之下,相当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知识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知识经济的概念逐渐形成。例如,美国丹尼尔・贝尔和日本屋太一等学者分别从“后工业社会”、“知识价值社会”的角度论述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这些论述虽然还没有提出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但却已经涉及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内容。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因而“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为基础要素和增长驱动器的经济模式。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明显,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正如美国学者美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言:信息科技强化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换言之,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识的创造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重大幅度地增加了。
四、比较及总结
通过上述各概念分析,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之间的确存在差异。知识经济强调知识作为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网络经济强调因特网进行资源分配、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则突出表现在整个经济领域的数字化。但正是存在差异,才产生必然联系性。虽然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已提出,但是“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并受到重视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知识经济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并最终孕育了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诞生。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更加促进人类知识的积累,并加速人类向数字时代的过渡。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这些概念在同一个时代提出并不是相互矛盾或重复,而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当前正处于变化中的世界。“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数字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基础内容――催化中介――结果形式”。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当今世界变化的基础;信息产业、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催化剂;数字经济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因而这几个概念相辅相成,一脉相传。
图1 数字经济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文献
[1]乌家培,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乌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4]纪玉山.网络经济学引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5]刘列励.信息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1-0194-01
电子政务信息与国家安全、国家经济以及公民隐私等诸多方面联系密切,一旦一个国家的电子政务信息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安全,因此提高我国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保障系统至关重要。解决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问题首先要满足《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规定,其次,需要提升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的技术人员的能力。信息通信新技术作为21世纪人类的一大进步事件,需要我国相关技术人员,能够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以国家为主。保证技术的情况下,完善管理体制,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题提供保障。
1 信息通信新技术的推进
更快、更强、面向应用是信息通信新技术的一大特点,在现代社会,信息网络越来越大程度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本文建议电子信息政务组的相关人员能够对3G、WiMAX等宽带无线移动网络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其重视程度,对于最后一英里的接入问题以及安全保障问题切实的推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电子政务网络中应用 WiMAX(Wor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技术可以有效解决3G网络的劣势问题,原因如下:
1.1 技术优势
城域网建设中“最后一公里”无线接入问题,采用WiMAX能够有效的解决,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改善传统电缆、DSL等方式接入手段的弊端,更有助于消除偏远地区不具备条件的数字鸿沟问题。
1.2 产业动态
最具发展潜力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是WiMAX,在业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国WiMAX基础研究差,但产业规模增长快。
1.3 安全性能优势
WiMAX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不仅具有X.509公钥证书的单向认证,还具有RSA和三重DES密码的连接模式。加密子层的设置,使其能够支持更多的系统,包括128位、192位以及256位加密系统。另外采用数字证书进行认证,更保证了无线网络内传输的信息安全。
2 安全保障策略的强化
对于信息通信新技术的安全保障策略的强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强化网络、信息和人设计。划分好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区域,对于敏感信息做好分类以及相关人员身份的切实管理。
2.1 网络安全域分类
安全域可以定义为一种由主体与客体的集合,主要为实施共同或相似安全策略。划分安全域需要注意四个相似,分别是系统功能与应用、信息资产价值、安全需求以及环境威胁。安全域的划分标准分为两类,分别是物理与逻辑。按照网络系统所处的物理位置的划分方法是物理划分,包括地理位置、建筑大楼等。依据国家政策与管理规范的划分方法是逻辑划分,包括政府专网,政府外网等。逻辑划分更适用于安全政策的保障。
2.2 敏感信息分类
政府信息的敏感类型较多,通常分为四种,分别是完全公开信息、系统与系统(部门与部门)共享信息;本系统或本部门的共享信息;特定个体公开信息。不同的信息资源会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公开,由于其保密级别、需求程度和共享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政府信息需要更好的互操作性。
3 自主可控技术的推动
由于我国电子政务的自主品牌、相关技术、采购情况等方面较差,在信息通信新技术环境下,自主可控技术的推进成为了信息通信新技术的一项基础保障,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1)统一设计信息技术安全标准以及知识产权政策,制定两者的垄断路径,找到可以攻关的几个核心技术点,与有实力的相关企业共同针对所掌握的核心专利制定技术标准;(2)加大科研机构与重点院校对新技术的预研投入力度,使之在技术创新方面能够占有一定高度;(3)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找到典型系统,开创主体地位,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进行有力的推广,并将其实践于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中,做到对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提高相应的竞争优势。
4 结语
随着科学的发展,信息通信新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而这种应用对于电子信息通信的安全保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同时也引出了更多的机遇。通常情况下,一项新技术的出现,会在整个市场上掀起波澜,但刚刚出现的新技术,尚未经过大量的验证,会存在很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经验。就信息通信新技术的安全保障问题而言,其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便存在了很多问题尚未解决,更未验证,带来挑战的同时,更引人深思。在国际产业链与专利控制格局方面,信息通信新技术尚未占有一席之地,为了使我国能够在新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取得优势,占有一定的地位,需要加强信息通信技术的相关理论与研究,积极主动的参与国际合作,并与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交流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吕欣,杨月圆.信息通信新技术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J].中国信息安全,2010,23(07):74-77.
篇3
关键词:发展;前景探讨;电子技术
如今我们身处的这个信息时代,当然不能缺少信息科学与技术这方面的人才,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前景是不错的。展望未来,电子产业(包括方兴未艾的光电子专业)还将继续站在世界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一如既往的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一、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从事以下领域的研究:通信与广播电视、厘米波与毫米波技术、传感与自控、雷达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超导电子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集成电路系统的研究、微电子技术、电子离子光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显示、光电子技术和真空微电子学、传感技术与应用系统等方向。
专业基础课程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编程语言、英语、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
专业主干课程为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数字图像处理、信息论基础等。
我国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曾经在“信息技术与微电子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表示,未来10年是我国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关键时期,国家将微电子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优先扶植发展。而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产业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无疑是国家加速结构重组进程的重要手段。现在电子信息产业对GDP的贡献也逐步提高,邮电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就由1994年的1.10%上升到1998年的3.03%。电子信息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
麻省理工学院是世界上最早开设电子信息学专业的学校,并且一直与世界最新科技发展保持同步,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培养出了许多著名人士,例如我国搜狐的总裁张朝阳就是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我国最早开设本专业的是清华大学,并且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1999年招生34342人,占招生人数的2.24%,并且每年的招生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二、本专业在国防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技术无论是在国防还是国民经济中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据我比较了解的通讯行业和信息产业来说,人们常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在通讯行业中,十几年前手机还是人们炫耀的资本,计算机还是不为人们所熟识的陌生物,但是今天,手机和计算机已越来越多地走入寻常百姓的家庭,渐渐地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期间,微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模拟电路、以及集成电路系统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十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光令人们诧异,更让人们看到未来的希望,下一个十年会是什么样,没有任何人可以精确地做出预测,因为发展的速度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
而信息产业可谓是国家鼎力支持的一个产业,几年前部委改革时就单独成立了一个信息产业部,而且信息产业部的地位一步一步地在提高,这当然不是国家行政干预的结果,而是政府积极适应市场的一种行为。国家已经预见到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而且预见到信息产业在未来经济地位中重要作用,所以国家积极调整政策,以顺应这种发展的趋势。国家对信息产业的大力扶持可以说就是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毕业生的最大鼓励与帮助,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市场做大了,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也就增多了。虽然从根本上来说是市场自发运作的结果,但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也是功不可没。对于高速发展的信息产业来说,人才可说是必不可少的剂;同样的,迅速扩大的信息产业市场也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毕业后从事任何与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相关的工作,就业前景广阔,社会需求量大,可以成为:
通信系统设计工程师――各种有线及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
电路设计工程师――各种电子电路、设备及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
计算机开发人员――计算机应用领域的软硬件开发。
信息技术已是经济发展的牵动力量,而在关系到一国生死存亡的军事领域,电子工业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现代战争越来越向高技术、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电子战已经成为杀伤敌人的一种强大手段。任何国家都不想在全球的信息战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比较有“实力”的国家,对于信息技术的投入都非常大,即便是非常“烧钱”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家也不惜重金投入,以期在新时代经济及战略争夺中居于主动地位。下面我就谈谈本专业在当代军事高技术中的应用。
篇4
一、国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情势在我国的现状
随着技术创新进步和扩散速度的加快以及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不仅继续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且将配套的零部件生产、物流、营销甚至部分研发活动等也通过项目外包和业务离岸化等方式向外转移,主要表现在:
(一)加工贸易的继续发展
发达国家在把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关键零部件生产等高附加值部分留在国内的同时,继续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00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是计算机、通讯设备和电子类产品)出口额中,加工贸易产品比例高达88.6%。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短期内难以占据主要地位,出口企业短期内难以形成自己的全球营销网络,就业压力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使我国发展以劳动密集为特征的加工贸易具有比较优势,再加上跨国公司将全球生产基地和采购中心加快向中国转移,因而加工贸易将长期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
(二)项目外包的蓬勃兴起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大型跨国公司越来越专注核心业务,而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等分包给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完成。
以IT市场的外包为例,IT业务外包在众多大型跨国制造企业中业已蔚然成风,爱立信、诺基亚、宝洁和波音等世界500强都已加入外包IT业务的行列。我国IT外包市场真正开始于1998年,根据专业机构的研究报告,中国外包服务业规模还很小。2005年,中国软件外包出口的总量大约为9.6亿美元,仅占全球软件外包出口总量的2.3%,其他外包服务业的市场份额更小。在生产者服务中,以IT为基本手段的研发和IT本身的设计、研发是我国服务加工贸易的核心。因为在所有服务加工贸易中,IT服务加工贸易的市场量最大,行业涉及面最广,在我国也具有比较优势。
(三)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深入开展
随着世界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品的开发周期进一步缩短,更新换代愈来愈快,研发成本愈来愈高。以海外研发支出的增加、海外研发机构的迅猛发展和专利的国际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研发全球化是全球新一轮先进生产力转移的必然趋势。随着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不断加强,受潜在的巨大市场吸引、当地研发成本较低、丰富的人力资源、政府公关的新手段和信息情报站的功能等因素的影响,根据科尔尼的统计预测,跨国公司在今后三年,会进一步将IT、业务处理、联络中心、知识管理和分销物流等职能转移出去,但这些显然都不如研发转移的吸引力来得大。根据科尔尼信心指数的统计结果,在“未来三年最受青睐的研发投资目的地”一项中,中国和印度分别获得了17%的支持率。2005年,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发机构已达600多家。同时,尽管面临印度和东欧等地的挑战,我国在吸引研发投资上的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这甚至会带来FDI在中国流动的结构性变化。根据科尔尼的统计预测,未来三年中,在全球离岸业务中,中国的研发和工程项目将占到其吸引的全部业务总量的18%,而在印度这一数字仅为10%。
二、内资企业的具体表现
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到4159.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7.3%,继续保持了高增长,同时扩大了自2004年才开始的顺差,从40.2亿元达到205.4亿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商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8年的15.3%上升到了2005年的29.2%。从企业类型看,三资企业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如图1所示,三资企业在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98年到2005年逐年上升,尤其是外商独资企业发展迅速,从1998年的近40%上升到了接近七成,这也说明了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外商独资化的倾向正在加强。虽然内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出口的绝对数量在增长,但是比例一直在减少,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属于内资企业的空间越来越小。
三、内资企业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从成本与专业化水平的角度来看,在目前跨国公司面临激烈竞争的情况下,许多跨国公司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业务的培育上,如果内部成本大于外包成本,他们就会把这部分分工外包出去。同时,内外资企业分别独立从事各自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更具专业化,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2.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产业分为幼小产业、成长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在幼小产业阶段,由于市场容量小,产品还没有实现标准化,这个时候跨国公司具有自制倾向;等到了成长和成熟阶段,由于产品逐渐实现标准化,国外模仿能力的不断提升,这时价格的竞争就成为了主要方面。所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寻求低成本的生产地,这为内资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3.从产业集群与技术外溢的角度来看,基于产业的本地联系、企业的衍生、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过程和知识外溢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为提升聚集区内企业的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国目前许多大城市中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这种聚集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4.从转移情势的角度来看,当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进入,跨国公司开始将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向外转移,这为拓展加工贸易的空间、提升加工贸易的层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比较优势。
(二)劣势分析
1.从加工贸易方式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加工贸易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只是低技术水平的一般加工装配生产规模的扩大,产业关联度低,产品配套能力差,中间产品国产率不高,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未能达到利用加工贸易提高产业结构,波及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的目的。以电子产品为例,生产高附加值的芯片、软件的美国获得全世界电子行业60%左右的利润,生产关键性电子器件的日本、韩国等国家获得20%左右的利润,而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从事一般部件生产及装配工作,只获得10%左右利润。
2.从技术存量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设备投资60%依靠进口,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有39%,由于“技术空心化”,在短时间内实现自身技术的替代几乎是没有可能的。我们存在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缺乏自己的营销网络,加工贸易附加值低等深层次问题。例如我国的手机产业,很大一部分制造企业以CKD、SKD为主,甚至OEM国外的品牌,大多数国产品牌手机采用国外设计公司提供的参考设计,手机的核心芯片(基带、射频芯片)更是绝大多数靠从国外采购。我国目前由于国内软件市场特别缺少含有高附加值的通用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流软件产品较少,其市场占有率仅占到1/3左右。我国软件市场的高端产品如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行业应用管理软件基本上为国外企业所垄断,国内企业只在低端产品如杀毒软件、中文信息处理及部分行业应用等领域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3.从技术增量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相关资料表明,目前全国大中型企业中71%没有技术开发机构,2/3没有技术开发活动。特别是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尚依赖进口;即便一些国企引进了技术,但是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陷入了“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陷阱。基础研发费用投入不足是目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软肋。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根据经济普查的数据,我国仅有一成工业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研发经费只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56%。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难以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目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申请的专利数是中国企业的两倍。其中计算机类占70%,生物技术类占87.3%,信息类为92.4%,半导体类为90%。显而易见,跨国公司在高新技术领域已经对中国的专利市场形成垄断。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事实告诉我们,先进技术是买不来的,要想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只有着力于自主创新。这主要体现在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扶持以及创造良好的风险投资体系,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的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等方面。
(二)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建立跨国研发联盟
篇5
【关键词】北宋 经书典籍 刊刻 宋学
【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2)03-0099-06
谈到北宋经史子籍刊刻,就不能避谈中国学术一以贯之的传统。什么是中国学术的传统呢?答案无疑是“经学”和“子学”。然而中国学术的此种传承,依靠的却是经书子籍的历史累积和注疏支撑。由此就隐含着一层深意:即中国学术讲究的是典籍的连贯性,而非“主义”的连续性。或者说,中国学术自古贯穿的是以“典籍”为中心,而非以“问题”为中心的主义。一方面,中央集权制度认可的典籍支撑了中国学术的历史主流。另一方面,以典籍为中心,纸张、书写、印刷等技术更新又推动着学术的发展进步。
1 典籍中心:经子学问的历史迷失
鲁迅说:“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由来已经很久了”(《十四年的“读经”》)。而由来已久的,更表现为古代典籍的累积传承。
在抄写时代,“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说的是子游、子夏掌握典籍文献最多,而孟子出于说理需要,也多引述《尚书》《诗》《论语》等典籍。自从某些儒家书籍在汉代成为官方经典,历代儒经注疏的工作就一直在进行。这在客观上造成典籍及其疏证受政教的需要,不断累积增厚。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儒学十三经。前人统计“十三经”字数为147560个字。到清代阮元主持校刻时,其收录汉至宋代经学家对“十三经”的注疏,总字数已有一千万字,成为卷帙浩繁的巨著。而《老子》《庄子》等子籍经过历代学者如王弼、郭象等人的研读阐释,也出现了多家注本。历代解经、注经的持续,中国学术才形成以典籍为中心的“经书子学”。对此,黑格尔也说:“中国人存有若干古代的典籍……中国人把这些文书都称为‘经’,做他们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础。”因为中国传统思维是主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意向型思维,而不是以自然为对象的认知型思维。人们遵循“述而不作”的传统,而非根植于现实恒常问题的自我生发和创造。加之,社会文明初始阶段,兼有文字载体简陋、书写困难、词汇有限等客观条件限制,也导致人们思想即便有发明,亦不能详尽阐述。故先秦以来,诸子百家撰述的著作相比于今天并不长篇浩繁。然这些著作历经“焚书坑儒”,口耳相传,孔宅坏壁,其传承之艰难,使后世学者对于残存的古籍累增崇敬。阐释起来尚嫌不足,更遑论修正与发明。于是,历代学者所关注的不再是现实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而是固化在典籍中的疑惑,他们所做的工作仅是对流传的“经典”予以注释或阐发大义微言。具体到某个朝代的学者,其注解与前人不同的只是文字多寡及程度上的差异,彼此没有本质性的区别。这就导致春秋争鸣以后,中国就少有自我生发的“主义”,缺少原创性的学术及思想。因此,关于“经书子学”,与其说是关于“经书子籍内容”的学问,毋宁说是一种“研究经书子学的历史”。由此,章学诚才提出“六经皆史”的观点。
事实上,从周公、孔子直至秦汉,中国人的学问中就没有“史学”这一类别概念。《汉书·艺文志》将天下图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等七略(类),并无“史略”。《春秋》这类史书由此被归属到“六艺略”中。由于班固是根据刘歆《七略》撰写《艺文志》,将官方的“王官学”和民间的“百家言”严格区分,故天下学术也就此分为“经学”和“子学”两类。自此以后,中国学术主体就是关于“经学”“子学”两类典籍的历史性研究。随着典籍注疏的历代累积,这就逐渐形成中国学术的显著特点——即典籍历史化。对于这样的学术,黑格尔建议西方学者“用不着深入考究,因为这种历史本身既然没表现出有任何进展,只会阻碍我们历史的进步”。
当然,仅是说明典籍注疏的历史累积还不够,我们还要看到此种“专经”学术的内趋动力所在。究竟是什么导致“崇儒、专经”的学术传统呢?自西汉以来,由于官方集权政治的需要,汉武帝发现儒家学说对于皇权独尊的肯定。于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幌子下,汉武帝故意迫使士人进行“皓首穷经”的阅读,抑制异端思想的产生,强化自己的集权统治。一旦研读儒家典籍成为士人仕宦当官、实现社会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学术研究的动机就更加远离“解决问题”的初衷。读书人对于社会、人生,没有怀疑,没有分析,也自然谈不上批评与反叛。如此一来,汉朝皇帝就摆脱了秦人当初“焚百家言,以愚黔首”的简单草率,更具有一种思想舆论导向的智慧。因为长期研读某一类典籍,对于思想所产生的抑制作用更甚于禁止读书地“愚民”。北齐颜之推曾举邺下谚语,说“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颜氏家训》卷3),借以嘲笑儒生的迂腐。以此为例,很能说明中国学术本源性的迷失。
自汉以来,儒家经典对于学术起着绝对标准的作用。人们惟有通过对古代经典的学习,向古人求教如何解决今世的问题。面对如此“崇儒、专经”的结果,颜之推总结说:“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颜氏家训》卷3)这句话的意思是,学问的兴废,不同时代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汉代学者只要掌握某一种世人认可的所谓“圣人”经典,就可升官发财。此情况沿续到宋代,名利诱惑之下,苏轼认为惟有人君才能做到“不在求名与求知,不为章句科举计也”。而世俗之人多是由习学“典籍”直接联想到“卿相”,反而跨越“圣人之道”,失却了学术的纯粹。故宋人陈鹄也说:“学问当以《孝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为主。此数书既深晓,然后专治一经,以为一生受用。”人们视“经典”高于一切,其流俗泛滥的后果必然是对名禄的追求。
面对此种问题,就要反思中国学问出发的本源。无疑,谈到本源,任何学术最初都是因人而存在,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存在的。假若没有关注社会生活中人的问题,学问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从“圣人”身份的确认,我们或可窥见中国学问的初衷。《周易》解释道“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意谓圣人制作(创造)为万民所仰望。《风俗通》有言:“圣者,声也。言闻声知情,故日圣。”《洪范》说,“思日睿”“睿作圣”。《说文》解释,“圣,通也。”孔子也认为,所谓圣人者,其“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孔子家语·五仪解》)。缘此,冯友兰认为,“中国的圣人,不是高高在上,不问世务底圣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底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底功用说。”这些记载,一则说“圣人”通达事理,具有较高智慧及
思维能力,二则说圣人还能顺应自然法则,掌握自然规律,和顺地影响其所处的世界且惠及他人。按古人的认识,要想成为圣人,除了天赋异禀之外,更重要是学结前人留下的经验教训,并用之以实践。故孔子说:“夫不读《诗》《书》《易》《春秋》,则不知圣人之心,又无以别尧舜之禅、汤武之伐也。”(《孔丛子·论书》),自称从《尚书》中的《尧典》《舜典》,看到了尧、舜的圣道。然而,毕竟普通民众多目不识丁,更不能知晓古代文献的奥义。如此,掌握文献的圣人逐渐被赋予神的色彩。是故,“圣人之道”本应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只是在没有实证思想方法的古代,圣人之言作为过去经验的总结,自然被视作“真理(神喻)”,成为推证的前提、证明的论据或作为思维活动的结论。于是,学术步入权威崇拜和信仰的歧途,“唯圣”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开始左右或压抑着人们的创见。
众所皆知,如果学术不关心现实问题,仅作为书籍本身而存在,加上书籍数量稀少,知识阶层局限在少数特殊人群,那么学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学术典籍固化流传千年,没有突破、质疑的结果,必然失去原生活力。虽然学术以“问题”为中心,问题尽管有其恒常性,但是人们对于问题的关注,更应体现为人类在不同的历史生存语境下的深化、发展或变形。然而,中国学术奉行的“典籍中心主义”,恰使得学术本身缺乏这样的变化和关注。德国学者韦伯认为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因为“一个处于绝对的权力地位,同时又垄断官方祭司功能的世袭官僚阶级,除了保持一种注重典籍的传统主义的心态之外,别无其他选择。只有典籍的神圣性本身可保证支撑官僚系统之地位的秩序的合法性”。于是,“官僚体系就必须限制它(典籍)本身的理性主义”,他们仅是希望天下士人对典籍奉若神明,没有丝毫理性的质疑。此种情形发展到宋代,由于印本传播的繁盛发展,阅读(质疑)人群的扩大,垄断被打破,学术才恢复些许原生的活力。
宋代作为经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得益于雕印技术的普及。这一时期,中央及地方印书机构对于经子书籍印刷尤其热衷。宋代科举虽屡经改革,但推崇经义和诗赋的格局并没有变。这在客观上也导致整个社会对于经书文献有着广泛的需求。所以,在印本诞生之初,这类书籍的印刷自然成为优先重点。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经学的师徒相承虽然在形式上依然存在,但是印本经典的广泛传播,使得这样的师徒关系遭到了严峻挑战。师傅所说的并非绝对正确,因为印本书籍的流传,学生有更多的渠道获取标准的典籍来验证师傅解读的对错。陆游记载,北宋实行三合法时,有教官以《易义》出题,问为什么“乾为金,坤亦为金”?有学生怀揣国子监版本的《易经》到老师面前,忐忑请教:“先生恐怕是看了福建的麻沙印本。如是监本,这句应是‘坤为釜’。”教授对照监本后,惶恐愧谢学生(《老学庵笔记》卷7)。这个事例说明,普通学生有经书印本在手,就可较为容易地发现教师的错误。由此,表面上似乎维护了典籍尊严,实则上打破了典籍的权威,提升了质疑的勇气。因为典籍在流传过程中,从写本传抄到多种印本的印刷,这样的错误事实上是无法避免的。假若有这类舛误产生,人们又该如何对待这类经典呢?如此一来,最终启发的是宋人“问古疑经”的精神。故钱谦益说:“十三经之有传注、笺解、义疏也,肇于汉、晋,粹于唐,而是正于宋。”。钱谦益“正于宋”的说法,一是指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朱熹等人对十三经的怀疑和修正:另一个即是暗示十三经在北宋均得以定本、版印成书,天下学人得以是正。
2 北宋经子印本与“碘籍中心”思想修正
我们知道,自有印刷技术后,经书子籍的传播情形出现了重大变革。首先,只要刊刻无误,印本载体保证典籍的正确流传。在印本出现之前,经书传播依靠人们的背诵、手抄。这样的传播方式,很难保证经书准确无误。东汉熹平年间,为了维护儒家经典的正确流传,蔡邕曾“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特地在太学门外立下石经。然而,这样的典籍传播仍需学子现场背诵摹写,结果是“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后汉书·蔡邕传》)。
信息多元、文化多元终会导致思想多元,这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晚唐五代有了雕版印刷之后,时空限制被打破,传统学问以师徒口耳相传的界限也被打破。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印本典籍,从而达到更为有效的知识传播。北宋延续了五代以来的儒家经典刊刻和传播工作,并且更加卓有成效。
北宋国子监作为中央机构,因负有更多社会文化传承的责任,其印刷主要以经、史、医三方面书籍为主,而地方机构印书则是经、史、子、集多有涉猎,尤与中央机构所印书籍加以区别。由于官方的书籍刊刻主要以经史书籍为主,从《周易》《周易正义》《尚书》《尚书正义》《左传》《论语》《孟子》等经传注疏,以及辅助阅读的《九经字样》《礼部韵略》《经典释文》等宋版的经类书籍中,我们可以察觉到经书刊刻对于支撑宋代经学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根据《五代两宋监本考》《读书敏求记》《皕宋楼藏书志》《经籍访古志》《日本访书志》等书记载的宋版书籍,我们可以看到北宋官方几乎出齐《诗》《书》《礼》《易》《春秋》在内的历代所有经书子籍及其注疏刊本。据说,宋人刻印书籍约有数万部,虽然历经千年,频遇战火,十亡七八。据统计,幸存至今,仅署名宋人的著作就有4855种,这还不包括那些从先秦流传下来、历朝历代不断增添的典籍。就目前所看的北宋经部印本书籍,也仅仅是北宋当年大量经籍印刷的九牛之一毛。
北宋科举与印本典籍的平民化普及,也客观上导致“治学”若没有经学书籍征引,文章引文没有出处,在当时宋人看来,成为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石林燕语》(卷8)记载苏轼当年参加省试时,“梅圣俞作考官,得其《刑赏忠厚之至论》,以为似《孟子》”。然苏轼文章中,“引皋陶日‘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事不见所据”。等到放榜,苏轼中了第二名。梅尧臣终以所疑问之。苏轼却回答:“想当然耳,何必须要有出处?”梅尧臣大骇,然人已无不服其雄俊。梅尧臣“大骇”的原因,当然是苏轼引述的内容居然没有出处,全凭自己“想当然”。这则事例,一则说明当时由于北宋科举与印本书籍的普及较广,以致梅、欧等人见到苏轼文章所引内容时,首先考虑到典籍中必定有。如果没有,除了所看版本不同外,还有可能是自家看书时不够仔细。所以待到考试结束后,欧、梅等考官马上去问苏轼“典出何处?”再则,科举与典籍平民化也透露出以苏轼为代表的创新派人物对于典籍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这种转变即是典籍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不是拘泥于典籍,而是它在具体实践中的“经世致用”。如此转变,也验证了北宋涌现出二程、张载、邵雍、周敦颐等儒学大师也并非偶然。
据记载,当年“苏季明尝以治经为传道居业之实,居常讲习,只是空言无益,质之两先生(二程)”。
正叔先生(程颐)日:“治经,实学也。‘譬诸草木,区以别矣。’道之在经,大小远近,高下精粗,森列于其中。譬诸日月在上,有人不见者,一人指之,不如众人指之自见也。如《中庸》一卷书,自至理便推之于事。如国家有九经,及历代圣人之迹,莫非实学也。如登九层之台,自下而上者为是。人患居常讲习空言无实者,盖不自得也。为学,治经最好。苟不自得,则尽治《五经》,亦是空言。今有人心得识达,所得多矣。有虽好读书,却患在空虚者,未免此弊。”
程颐与弟子苏季明的答问,一是说北宋治经被称为实学,为当时学术之首要,二是苏季明发现每天讲习经书,未切要实际问题,只是空言无益。而程颐的回答却是“苟不自得,则尽治《五经》,亦是空言”。此语何意?按程颐的看法,“治经”的确是实学,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治经”要方法得当。所谓方法得当,即是“自至理便推于事”。意思是要从经书中发现其理(道理)而推及于事(实际问题)。因为“道”,本来就在经书之中,只是有人可见,有人看不见而已。重要的是自己要极力穷究,自见其理。这个说法后来被朱熹推衍为“格物致知”。苏、程二人的对话恰可说明,经籍在北宋的传播甚广,使得相关学问在当时得到很大的提升。二程等人正是基于这样的典籍普及程度,才能跳出“典籍中心主义”的窠臼,从经籍中见他人所未见,得他人所未得,脱颖而出,成为北宋一代儒学大师。总之,北宋由于印本的普及,科举平民化的追求,使得北宋士人多有机会和条件得以广泛研习经籍。
《石林燕语》(卷8)载:“熙宁以前,以诗赋取士,学者无不先遍读《五经》。余见前辈,虽无科名人,亦多能杂举《五经》,盖自幼学时习之尔,故终老不忘。”北宋典籍“阅读门槛”和“科考门槛”的降低,导致北宋官方拥有如邢昺、欧阳修、司马光等饱学之臣,民间则出现二程、张载、邵雍等鸿儒大师。
承上所说,我认为印本经籍的广泛传播最大的益处是,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挑战传统私塾式口耳相传的师徒传承制度。由此,自有印本传播以来,学生除社会生活、私塾业师之外,得到额外获取真知的渠道。由于媒介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导致信息由过去单一的口耳相传变为眼睛、文字、书面的传播。信息多元导致接受者必须对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并做出自己符合理性的判断。这也成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最好注解。如此一来,也逐步开启北宋学术发明或改善发明的源头。
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按培根的观点,如果学术的传承仍是传统“师徒的传承,而不是发明者与进一步改善发明者的继承”,那么,由此“流行的知识必然大多是只供争辩和文饰之用的、停滞的、僵化的,如同偶像,只受人崇拜的知识,不能帮助人们寻求真理、征服自然”。经学发展到宋代,其学术发展的确呈现出与前代异样的特点。过去,汉儒讲“章句之学”,特重“师法”,学生要遵守老师的传授。宋儒则讲“义理之学”,主张依个人的心得体会来解释古代经典,力求从“圣经贤传”中寻找立说的根据。清代经学大师皮锡瑞曾说:“宋人不信注疏,训至疑经:疑经不已,遂至改经、删经、移易经文以就己说,此不可为训者也。”又说:“且宋以后,非独科举文字蹈空而已,说经之书,亦多空衍义理,横发议论,与汉、唐注疏全异。”因而,虽然宋代与汉唐相比,版图和气势都逊色许多,但作为传统的注解经书的工作却是更为出色。由于印本书籍在北宋大量存在,造成北宋文人相比于唐代文人,一方面拥有更多的书本获取途径,宋人书籍阅读的范围也更为广博。由此,客观上也造成北宋拥有比唐代更为普及的文人阅读和创作群体。另一方面,因为北宋科举录取及文人创作的数量要超过唐代,识字文化阶层的扩大直接导致他们的作品拥有更多的、更大范围的读者层次与数量。
随着读者水平和数量的提高,追求原创、追求超越的北宋学人开始普遍质疑某些儒家经典的正确性及其章句的真正含义,其出色之处正如刘子健所说:
同前代相比,宋儒将经作为阐发自己理论的基础,更加孜孜不倦地为这些权威书籍讲解作注。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北宋经学研究令人耳目一新,具有挑战性和原创性。而到了南宋解经著作的质量开始下降,变得喜欢争辩,过于关注细节,研究的范围趋向狭窄,文字冗长啰嗦,缺乏学术的多元性和创造性。
刘子健认为,宋代经学尽管仍将经学作为自己阐发的基础,但是经学有了挑战性和原创性。“原创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评价。事实上,经学发展到宋代,由于经学典籍的广泛印刷和传播,才从过去的“我注六经”发展成为“六经注我”。这或许是信息传播快捷多元催生思想多元的一次成功范例,其原因当然并非仅是印刷术那么简单,但是印刷术的出现,所导致的印本典籍的广泛传播,无疑对宋代经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皮锡瑞考查了《唐书经籍志》,认为“唐人自为之书二万八千余卷,《五经》义说著于录者凡数十种,则亦未为匙矣。而今所传不及什一,由于其时刊本未出,传钞不易,一遇兵燹,荡为煨烬”,而“宋则刊刻已行,流传甚易,宜其存多佚少。今所传宋人文集说部皆十倍于唐人,非止经说”。因此,皮锡瑞总结说:“宋人说经之书传于今者,比唐不止多出十倍,乃不以为盛而以为衰者,唐人犹守古义而宋人多矜新义也。唐人经说传世绝少,此亦有故……逮两宋而刻本多。此宋以后之书所以多传于今日也。”
自然,历史上对于典籍的理解,还有一点需要了解。这就是“作为儒家编著书籍通称的‘经’这一名词的出现,应在战国以后。而‘经’的正式被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为‘经典’,则应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那些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的书籍尽管也可以自称为“经”,但它只能在狭小的范围内发挥一点作用,不可能对社会人生发生重大影响。故所谓“经学”概念中的“典籍”,只有在它具有法定地位,被官方认可后,才拥有其法定性、权威性和适用性。“经”固然是具有法律涵义的文化表征,但是“经”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经”的地位和权威性会随着时代需要而不断变迁。原先不是“经”的可以成为经。比如《论语》《孟子》在宋代以前一直位列“诸子”之中,只是到了宋代才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经典。而原来位列经典的“五经”及其义疏,在宋以后则被长期束之高阁,虽然名义上仍然是“经”,但实际上已经无人问津,实际上失去了经典的现世权威性。此种情形与中国社会的文化惯性需求密切相关。由于中国社会自汉朝开始就奠定了思想上“儒家独尊,诸子辅佐拱卫”的集权格局,这就导致中国的经史子集书籍贯穿千年,流传绵延不绝。
篇6
[关键词]数字岩心;测井;应用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P618.13;P63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393-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油气资源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我国对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已逐步由常规储层转向非常规储层,开展了对岩石物理更为广泛的研究。然而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时,却遇到了诸多困难,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岩心技术出现了,它可根据岩石微观结构信息构建反映岩石真实孔隙空间的三维数字岩心,对进行岩石物理实验模拟意义重大。我国在数字岩心技术研究领域起步较晚,但它已成为当前一些科研机构特别是石油科技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数字岩心技术研究概述
数字岩心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分析岩心的有效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二维扫描电镜图像或三维CT 扫描图像,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通过一定的算法完成数字岩心重构,该技术主要应用在常规碳酸盐岩和砂岩等领域。数字岩心的建模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物理实验法,利用CT成像仪、扫描电镜、高倍光学显微镜等高精度仪器来获取岩心的平面图像,之后对平面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来获得数字岩心;其二是数值重建法,利用岩心平面图像等少量资料,通过对图像进行分析来提取建模信息,再采用数学方法建立数字岩心。
二、基于数字岩心技术的岩石物理数值模拟研究
(一)声学特性模拟
物理领域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研究热点,即探索岩石孔隙结构与岩石声学特性之间的关系,弄清岩石骨架、孔隙结构和流体如何影响岩石声学参数。与传统的岩石声学实验难以定量研究岩石各种因素对岩石声学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相比,三维数字岩心技术能较为准确地反应岩石的孔隙结构,并定量计算出孔隙特征参数。另外,利用数字岩石物理实验,还可以研究流体替换对岩石弹性参数的影响,找出对流体变化敏感的参数,以对流体性质进行更有效地识别。
(二)电学特性模拟
孔隙空间流体的性质和分布以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都决定了岩石的电学特性,三维数字岩心中,每个像素代表了不同的岩石组分。假设岩心骨架中不含导电物质,数字岩心则由绝缘的孔隙流体和岩石骨架组成。并且对于单相流体饱和岩石而言,三维数字岩心可视为由单相岩石骨架和孔隙流体组成的双相复合材料;而双相流体饱和岩石则可视为由岩石骨架和油、水组成的复合材料。
(三)渗流特性模拟
基于数字岩心渗流特性模拟主要是计算岩石的绝对和相对渗透率,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格子波尔兹曼方法进行计算,该方法是一种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二是提取反映真实孔隙空间的网络模型,采用逾渗理论计算,由于该方法进行渗流模拟速度较格子波尔兹曼方法要快,已成为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
(四)核磁共振特性模拟
基于数字岩心模拟岩石的核磁共振特性,目前主要采用随机行走算法,该方法由Arns等人首次提出,通过对大量数字岩心样品进行数值模拟后,他们得出了核磁共振的T1和T2弛豫时间。其具体模拟步骤为将粒子随机放在孔隙空间中,若粒子进入岩石骨架后存活下来,那么它的位置就不会发生改变,与此同时进行时间的更新。通过对大量粒子重复这个过程,就可以得到随机行走粒子的生命分布曲线,进而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到核磁共振的T2谱分布。
三、数字岩心技术在测井中的应用
(一)实现对页岩评价的有效分析
由于页岩岩石的强非均质性以及油气在页岩的储存空间与渗透主要是微小裂缝和孔隙,因此页岩岩石物理研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三维数字岩心由于其高分辨率的独特优势在页岩储层评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数字岩心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包括有机质孔隙、独立空隙和连通孔隙度的分析,也可以实现对有机质含量和干酪根含量的分析,并计算出气水相对渗透率和绝对渗透率,测试毛细管压力。
(二)求取复杂条件下的测井解释模型参数
在对一些处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井进行测井解释评价时,求取其模型参数是非常困难的,而数字岩心技术则可以将岩心与岩石物理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数字岩石物理实验,可对测井资料进行精细化、快速化的处理与解释评价。
(三)分析研究低电阻率储层成因机理
岩石的岩性、润湿性、微孔隙、导电矿物和孔隙结构等这些微观因素会对岩石的电性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数字岩心技术则实现了对这些因素的充分考虑。地层水电阻率是测井评价中的重要参数,利用电阻率测井资料可以计算出含油或含水饱和度,采用数字岩心技术可以模拟低电阻率储层的电学特性,并对其成因机理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测井评价,提高电阻率油气层的符合率和解释水平。
四、数字岩心技术测井展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岩心技术在测井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①针对页岩、碳酸盐岩、致密砂岩这类非常规油藏,由于其孔隙空间都在纳米尺度,为了更好地研究它们的孔隙结构特征,应建立适合于这类储层纳米级分辨率的三维数字岩心。②由于储层孔隙结构的多尺度特性,为了全面研究孔隙结构,需要建立包括宏观次生孔隙和微观基质空隙等多分辨率的三维数字岩心。③结合核磁共振和电成像等成像测井技术,利用数字岩心技术实现全三维数字测井模拟;④开展更加深刻和广泛的数字岩石物理实验,实现测录井等多学科的结合;⑤丰富的测井资料可以保证测井解释与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利用多种手段收集测井资料,如核磁共振资料、压汞资料、录井岩屑资料、粒度资料、电成像测井资料等,以构建一个更为精确的数字岩心。
结束语
数字岩心技术在测井中的应用能够为油田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数字岩心,利用数字岩石物理实验不仅可建立多种物理属性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对一些如页岩、碳酸盐岩等取心困难的岩石物理属性的分析,对了解储层参数对岩石物理属性的影响也有很大帮助。总之应用数字岩心技术我国的油田勘探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建孟,姜黎明,刘学锋等.数字岩心技术测井应用与展望[J].测井技术,2012,13(01):1-7.
篇7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我是__学校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在经济信息管理及计算机应用专业通过三年的学习,我已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功底。我有信心接受贵公司的任何面试与考核。
在校期间,我始终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获奖学金),掌握了pascal,c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微机系统,等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大量的上机操作,我熟练掌握了dos,windows操作系统,并对unix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独立运用word。photoshop,excel等应用等软件,有一定的语言编程基础,具备了网络操作能力。
作为一名经济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我认识到互联网将在未来经济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业余时间我刻苦自学了很多网络知识。首先,在internet基础应用方面,比如浏览网页,搜索引擎的使用,网上查找,下载所需信息等都很熟练 。而且,我还不满足于此,进一步学习了html语言,和frontpage,dreamweaver,等网页编辑软件,firework,flash等网页图形处理软件,可以自如的进行网页编辑。现在我在互联网上,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个人主页***,并用远程文件传输协议(ftp)进行维护和管理。不断的努力使我的网页日趋成熟。
当然一个高素质人才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我从小热爱文学,广览群书,为我的写作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书以来,不断参加校内外征文活动,发表过作品数篇。特别在大学期间,被特邀为校报记者,参赛文章多次获奖。此外,在英语的学习方面,我已具备了一定的听,说,写和会话能力,可以用英语进行日常的交流。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学习之余,我参加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家教,去商场做过促销员,从而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工作做风。
鲜花和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社会于我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年轻的我,有的是旺盛的精力和不服输的信念,但却缺乏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没有您伯乐的眼光,我将无法施展自己所学的知识。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够成为贵公司的一员。我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去,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
愿公司的明天更美好!
恳盼回函
此致
敬礼!
篇8
论文摘要数字化校园网的不断发展改变了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对校园网中出现的网络新技术进行阐述,继而论述其对创新环境建设所起的作用。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数字化的校园环境。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是IT,而IT的发展有赖于持续的、无止境网络技术的发展。因此,网络新技术的发展会给数字化校园网创新性环境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
校园网建设中出现的新一代网络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现代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崭新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是一个新老更替、优胜劣汰的发展过程,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新技术的发展是以应用为目的,因此以Internet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技术革命正逐步走近校园网的建设。
一个复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物联网走近校园网
物联网的完整定义是:指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目前,物联网已用于校园网的安防管理,着手建立基于校园网的信息管理平台。然而,随着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在学校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深入。将物联网应用于专业教学和建设,为相关专业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模拟实训基地提供技术保障成为可能。
新一代网络技术——三网融合应用于校园网
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网络资源融合[2]。其目的是通过优化现有网络配置、综合利用、整合现有网络资源、采用全数字化连接、宽带数据交换与传输、高度集成业务、简化终端接口、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体信息网络,向用户提供视频、数据、语音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三网融合”利用原有的电视设备对其进行改造,形成数字化电视网,实现宽带接入、程序下载、多应用多业务等功能。在此基础上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结合,相互补充,实现基于“三网融合”技术的校园网由光纤以太网、闭路电视网升级的HFC双向网络组成,即电视与广播子网采用数字技术与数字广播技术,把电视信号与广播信号转为IP包,在局域网内广播,形成校内的广播与电视台,网内任何一台电脑终端都可接收。
无线局域网与3G入住校园
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是相当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它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RF)的技术,取代旧式碍手碍脚的双绞铜线(Coaxial)所构成的局域网络,使得无线局域网络能利用简单的存取架构让用户透过它,达到“信息随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目前,无线网络已应用于高校校园分布较远的校区之间、分布不规则的校园建筑物和建筑物内部、会议厅、校园公共休息场所、教工宿舍楼及各学校与教研网中心的接入和互联。
3G即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的典型特征是能够同时提供语音及数据的高速无线移动服务,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校园网利用3G网络为基础建设,以TD-HSDPA网络作为主体网络,以WLAN网络覆盖方式对于宿舍、图书馆等室内热点地区进行辅助补充,使得“无线校园”网络具有灵活布设、高带宽和无线接入优势。
新一代网络技术——云计算探索校园
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它是网络中协同工作的一组虚拟的服务器群,通过网络强大支持,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提供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应用服务来实现特定连接后在网络中的分布式数据处理[3]。它是一种基础架构管理方法论:把大量的高度虚拟化的资源管理起来,组成一个大的资源池,用来统一提供服务(IBM)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Google)统一的特征。
云计算应用于校园网需要其提供IT基础架构,而不需购买昂贵的硬件设备。可以在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实现覆盖全面化、性能最优化、规模最大化、费用最低化,同时还能满足教育网络所需的实用性、稳定性、安全技术先进性等多方面需求。 校园网中新技术对创新环境建设的影响
在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需要建立创新教育环境,特别是学校创新环境。网络新技术应用于校园网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校园教学、学习、生活环境,利用系统设计的思想将新技术运用于校园的创新环境建设成为可能。
物联网建设智能化教学
创新环境首先是课堂环境的创新。利用物联网对传统课堂和虚拟实验进行拓展:可以利用智能标签识别需要学习的对象,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调整学习内容;建立泛在学习环境;在空间上和交互环节上,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增强学生的体验。例如,实验教学中需要学生运用各种实验器材,可以为每种实验器材粘贴带有二维码的标签,学生看到这种器材后,除了可以知道它的名字,还可以用手机识别二维码从教学平台上获得其相关扩展内容。物联网还解决校园网的安全认证问题,创新性环境建设需要一个开放的网络资源系统,然而开放必然会引发不安全因素。而网络新技术物联网提供了校园安全认证。
三网合一创建全面的资源利用平台
三网融合进入校园是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进信息化战略的必然选择。它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在原有的视频网基础上采用数字技术改造,使其适应于IP网络。通过改造电视网络或终端,与电信网、互联网重新组成一个新的系统。新网络可以承载更多的业务、实现更多的功能,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上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最前沿的知识、技术,从而影响改变人的思维。创新环境的建设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观念的转变,三网融合实现了多种途径、方式获取知识。而且三网融合可以更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
无线网络与3G技术创造普适学习模式
普适学习是普适计算环境下的学习方式,透过无所不在的运算环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提供给学习者持续而合适的学习资讯。普适学习的主要特征在于:永久性,易于获取,即时性,交互性,教学活动真实性,适应性,协作性。普适学习环境应该是多维度的,能提供视、听、读或者其结合,才能对知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超脱其原有学习情境,才能给人以更广阔深远的思考,继而扩展迁移到其他领域,实现创新。无线网络与3G技术实现了校园内随时随地都能上网,并且可以多人同时上网,并提供了更快的网速,创造了校园普适学习环境。
云计算构建更新的网络学习环境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是将设备的更新换代的任务交给了服务的提供者——数据中心的建立者或者是相关服务的提供商。这样,云计算模式就为教育领域扩展出一个崭新的学习空间,也为信息共享、信息协作和学习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即可以使学习者通过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和服务。
结束语
置身于最尖端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创新。新一代网络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在校园网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入。技术重在应用,随着网络新技术更好地发展,如何能更好的应用校园网创建校园的创新性环境值仍需要我们努力。
参考文献
[1]杨丙根.物联网在平安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93-95
篇9
关键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天使投资;融资需求;融资渠道;风险投资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小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结合,它融合了中小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的优势,近年来,已逐渐成长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实现技术进步的生力军,在缓解就业压力,扩大需求和拉动民间投资,改善现有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目前却正遭遇资金难题,一方面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极其旺盛;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又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其融资需求。化解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题,对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意义重大。
一、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动机
作为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的一类企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高科技领域拥有一定的知识产权,固定资产比例小,研发投入大,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但在目前,许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正遭遇资金瓶颈,融资动机明显:
1.技术研发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成果研发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但目前,国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来源单一,绝大多数企业的R&D资金来自于留存收益且普遍投入不足。在R&D阶段,时间跨度较大,而外界环境变化迅速,现金流匮乏的高新企业管理者很可能会为解决债务危机,中止甚至放弃暂时未见效益的技术研究项目,将项目资金投向高额回报的短期投资市场,导致资金浪费甚至错失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良机。如果能顺畅弥补资金缺口,就能维护R&D的继续进行。
2.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缺口巨大。一般把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实验室阶段、研究与开发成果产品化阶段、成果商业化阶段和产业化阶段。为保证技术成果转化过程顺利进行,必须连续不断地为各个阶段投入资金。
二、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困难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高成长性决定了其需要资金的高投入;高风险决定了其融资的高难度;资金需求数额少,频率高;自有资本金偏少,抵押担保落实难。纵观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现状,呈现出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内部融资乏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自有资金缺乏。据国际金融公司的最新研究资料,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严重影响了企业内在的发展要求。
其次,债务融资障碍。(1)风险承受限制。银行贷款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是,由于其初创期风险大,银行对企业信用评级缺少评信数据,也难以找到公认的权威评级机构。为减少坏账损失,银行一般不愿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放贷,即便放贷获批,银行主要提供的也只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2)抵押资产限制。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不会接受大风险的无形资产作为抵押品,一般只会接受具有价值增值性的有形资产。而对于中小高科企业来说,其核心生产能力的结构构成往往是技术、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有形资产所占比重很低,不能满足银行抵押贷款要求,无法取得银行贷款。
再次,资本市场约束。目前,我国沪、深两大证券市场的功能主要是扶持大中型国企改制,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融资倾斜。相对于国际股权融资市场的较为宽松的上市条件,国内对在正式的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有十分严格的资格条件限制,如达到一定的规模、经营年限、连续盈利年限等。这些要求对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来讲股票上市的“门槛”太高,对具有高成长、效益前景好但尚未取得成功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很难在股票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
最后,风险投资阻力。风险投资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外部融资的困难,但规模有限,且投资方向、数量、运行机制等有着严格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非对称信息的影响带来融投资运作摩擦。高技术项目的know-how需要保守秘密,而为技术项目融资却需要对外一些重要的信息,因为风险投资者若不掌握有关这一项目的详细信息,他们就不能决定该项目是否值得冒险去投资,二者的矛盾持续不能得到单方或双方妥协解决,就会造成许多项目缺乏资金支持。(2)由于风险投资者承担了高于银行贷款产生的信贷风险,通常要取得更高的回报。因此,风险投资现在更多应用于特定的经济部门和行业。(3)风险投资通常在所投资企业运营一段时间后通过所投资公司上市而置换出原始投资。这样,就要求风险投资所投资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较高的成长性,并有极其严格的选择条件限制,这就使大多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被风险投资者排除。三、突破融资瓶颈的四大融资政策
(一)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资本市场是企业直接融资的理想场所,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筹集长期资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积极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建立加速科技产业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在路径选择上,首先,做大做强国内主板市场,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其次,以中小企业板为基础,研究和创造条件,建立真正的创业板市场,向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上市提供“绿色通道”。再次,加快建设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包括柜台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为达不到上市资格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二)以高经济回报,吸引天使投资
篇10
【关键词】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系统 应用途径
1 前言
汽车类电子通信系统是指一种建立在传感网络技术以及智能交通系统上的,应用于汽车上的技术手段,可以利用无线电通信技术实现交通智能化以及信息化,达到安全、便捷驾驶的目的,有效的减少手机通信带来的危险驾驶行为、避免经过拥堵路线等,同时还可以通过系统实现导航、定位、上网以及邮件等功能。
2 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技术
2.1 安全协议
常见的安全协议有三种:
2.1.1 SAODV
其验证手段是数字签名,可以起到有效防止修改、攻击链路等行为。
2.1.2 SRP
是指通过安全连接以及共享密钥来验证信息,保证信息的安全级别以及转发的优先级别,从而完成节点身份的认证,到达阻止攻击的效果。
2.1.3 Ariadne
其主要通过单向散列消息鉴别码进行验证链路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起到确保节点身份可信度的效果,通过发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间的身份认证来起到对黑洞攻击等恶意行为的阻止效果。
2.2 密钥的管理安全技术
最常见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之一就是加密,通过使用加密技术来实现身份认证,确保信息的隐私、完整以及安全性,防止信息外泄或者确实对车主造成损害。加密技术需要有效的密钥管理安全技术,而传统的密钥管理技术有两种,证书认证以及密钥分发。实现秘钥管理的途径有三种:
2.2.1 局部分布式认证
其利用公钥加密后通过Shamir的计算方法来分配私钥并且进行证书签部,从而组成完整有效的证书,并且对其进行定期更新。
2.2.2 完全分布式认证
其利用Shamir密钥共享的机制进行各个节点的私钥分配,从而达到离线反应能力的提高效果。
2.2.3 自发式证书认证
这种管理方式是指节点自行证书,这样有利于系统安全性以及灵活性的提高。
2.3 入侵的安全检测技术
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除了要做好安全防护外,还需要充足的补充措施,如:入侵检测等。即通过数据的分析进行行为是否安全、合法的检查以及法桐是否遭受攻击的检查,从而达到有效保护通信安全的效果,对信息的安全提供实时的保护。
3 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技术的应用途径
3.1 私家车的应用
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技术应用于私家车上可以使得车主一方面能够对路况进行实时了解 ,帮助车主避免拥堵的路线,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行导航,帮助车主选择最佳的驾驶路线。除此之外,还能将通信从手机中解放出来,实现便捷沟通,避免因为手机通信造成车祸的后果。总而言之,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技术应用于私家车上保证了其出行的安全以及便捷性。
3.2 公交车的应用
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技术对公交车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公交的工作,也有利于市民的出行,如:第一,可以通信安全技术将客流信息以及路况信息反馈给公交公司,以便车辆安排管理,进行合理的预报以及调度。在客流量较多的时候合理多给予车辆,在发生交通拥堵的时候,适当的改变路线,避免路过拥堵路口,即满足人们出行,又提高交通效率。以此第二,可以通过导航以及GPS定位技术,公布公交车的位置,方便市民进行实时查询,使得市民能够清楚公交车的位置,确定等待的时间,方便市民的出行。
3.3 轨道交通列车的应用
轨道交通列车的载客量比较大,是群众远行的首选,所以对于轨道交通列车的合理调度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安全系统可以使得列车驾驶员以及总调度室对列车实行实时监控,可以及时发现列车的运行情况,列车上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可以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
4 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技术不足之处以及解决方法
4.1 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技术在判断外界入侵中存在缺陷
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技术需要对外界的入侵进行不断地检测,才能保证其通信系统的安全以及稳定性。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系统不断的检测以及分析数据,当发现外界的入侵时候,可以以及进行有效的实时防护。然而目前的技术只能实现本地入侵的检测,对于外界入侵以及一些异常情况无法进行准确的判断。
4.2 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存在缺陷
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技术对于信息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密钥来确保信息的安全以及稳定性,但是目前的密钥管理安全技术更多是实现身份认证这一功能,对于信息不能给予更强的保密性。
4.3 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技术其他方面的缺陷
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技术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缺陷,如:防范意识差、管理松散,对于信息的辨识能力差,其安全性以及效率有待加强;由于信息的不及时等造成无法及时了解路况以及车辆情况,造成对车主、乘客的困扰,信息的及时性以及准确度有待加强等。
4.4 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技术缺陷的解决方法
有以下的解决方法:
(1)通过不断提高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技术,完善其安全机制来确保其通信系统的安全性。
(2)通过完善汽车类电子通信密钥的管理制度、建立相对应的网络防火墙来确保信息的安全以及稳定性。
(3)通过加强对于信息的保密力度以及对传播虚假信息、入侵他人系统的违法犯罪手段的惩罚力度,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5 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技术的出现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其他的隐患,比如信息的泄露以及由于信息的延迟以及不准确造成人们的困扰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技术,在开发其更多功能的同时确保其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准确性,才能使其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复服务。
参考文献
[1]高强.基于光纤通信技术的车载电子通信安全技术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1(06):158-159.
[2]杨波.车载电子通信安全技术研究[J].信息通信,2013,21(03):186.
[3]孙龙君.车载电子通信安全技术分析[J].科技视界,2014,02(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