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4-05-30 17:2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低碳新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ZigBee技术;GPRS技术;智能控制;无线监控系统;LED路灯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8166-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道路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道路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道路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对路灯系统的管理,传统的监控方式只有通过利用人工方式对各道路进行巡逻,以此来检查路灯的运行状况,这样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大量的成本。而且当路灯发生故障时,很难及时处理,必须要等巡查人员发现问题之后才会进行处理,这为城市交通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随着“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传统的路灯系统的能耗较高,这已经不符合“低碳经济”的标准,因此,需要重新设计路灯系统。基于ZigBee和GPRS通信技术的LED路灯远程无线监控系统应运而生,它具有高度的自动化、高效节能、管理方便,这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1 相关概念
1.1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技术进行改革创新、对生产制度的创新以及对新能源的研究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降低煤炭石油等多种高能源消耗、降低CO2气体的排放,使社会处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式。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指标中的要求,同时还需要对经济的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提高对现有能源的利用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1.2 低碳经济与LED照明
在传统的高能耗发展模式广受诟病的今天,全球各地的政府部门根据低碳经济的相关要求,逐步推出对绿色照明产业的扶持性产业政策,LED照明技术即是指发光二极管照明,它是第四代照明光源,也是绿色光源,它在未来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2 通信方式的选择
在远程监控系统中,主要利用GSM短消息通讯、GPRS分组以及ZigBee无线组网等技术实现通信。线面分别对这三种通信技术的优点和弊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在远程监控系统中主要利用GSM短消息通讯、GPRS分组无线业务及ZigBee无线组网通信技术等无线通讯方式。下面分别对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2.1 GSM短消息通讯
GSM短消息通讯技术是一种使用范围较广的无线通讯技术,其具有传输快、质量高、成本低等特点,但在利用该技术进行数据传输时会存在一定的网络延迟,尤其在短信息使用高峰期,其延迟情况特别严重。另外,在进行大量数据的传输时,其价格优势也荡然无存。
2.2 GPRS分组无线业务
GPRS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的简称,它是GSM中的一种数据通信方式。GPRS不同于传统的连续传输方式,其主要适用于间断的、突发性或者频繁的少量数据传输。由于利用该技术使需要在每盏路灯上都绑定一个GPRS模块,且城市路灯系统通常规模较大,这会在无形中增加整个无线通信系统的成本,这违背了“低碳经济”的原则。另外,由于GPRS在进行数据传输时通常需要数十秒的时间进行连接,这对监控数据的实时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3 ZigBee无线组网通信技术
ZigBee无线组网通信技术是一种低功耗近距离通信的新兴技术,在利用该技术进行通信的过程中,由于采用组网方式,不会收到外部频率的干扰,同时该技术所使用的频带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能够直接使用,因此非常方便。
通过对上述技术的分析,可以将ZigBee技术及GPRS技术相结合,通过两种技术之间互相弥补缺陷能够实现一种高效、快速、低成本的路灯监控系统。
3 系统简介
LED路灯无线监控系统主要包括无线终端、路灯控制器及监控中心软件三大部分组成,具体结构如下图:
3.1 无线终端
该系统中的无线终端主要由ZigBee无线组网通信模块、增益天线以及电路控制系统组成。它主要负责监控系统中控制功能的实现,同时负责对信号的采集。通过该技术实现的网络,无线终端可以执行控制系统所发出的指令并实现与控制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以达到通过指令对路灯进行控制的要求。
3.2 路灯控制器
路灯控制器是由单片机、无线通信模块以及天线等构件所组成的,该控制器以UC/OS操作系统为基础进行搭建,这能充分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无线通信模块中的ZigBee模块主要负责与无线终端进行数据交换,并将所收集的数据发送到单片机,然后由单片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LCD显示屏显示出来,实现人机交互,以此来实现对路灯的控制和检测。GPRS模块主要负责控制器与监控中心的数据交换。可以提前利用路灯控制器设置好数据接受的时间周期,以及数据上报的时间周期。当路灯出现突发故障时,路灯控制器应将故障信息实施发送给监控中心,以此保证路灯故障的及时排除。
3.3 监控中心软件
1)监控中心利用GPRS模块实现与道路路灯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交换,并对路灯控制器发送命令,同时对路灯控制器所发送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处理。
2)监控中心软件能够根据地理位置计算出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这样能够实现对路灯开着的自动控制以及亮度调节。
3)监控中心软件通过建立相关数据库,能够对每盏路灯的完整信心进行储存,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统计和分析,能够实现对路灯的更好控制。
4)监控中心软件能够通过对检测控制数据的分析自动生成曲线报表,这样能对每盏路灯的状态变化进行有效的统计。
5)监控中心软件能够实现自动报警功能,当路灯出现突发故障,而有没有工作人员发现的情况下,监控中心能共通过报警的方式来提醒监控中心工作人员。保证故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3.4 运行实效分析
1)从系统运行之后的情况来看,通过对安装该系统的路灯和未安装该系统的路灯的用电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这其中的巨大差距。以某地区一主干道中的500盏LED路灯为例,我们分别对两种情况下的用电量进行统计,在路灯未安装控制系统之前每天用电量为1380度,在安装控制系统之后每天用电量为966度;电费按照每度1.2元计算;人工费用2000元/月,共2人;折旧费8000元/月,具体数据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已安装控制系统的路灯每年可节约费用362.6元,而控制系统的建设成本为每盏路灯150元左右,这样通过半年左右的时间就能收回建设成本,通过长期的使用,便能达到大量节约投入的效果。
4 结论
本文对基于ZigBee和GPRS的LED路灯远程无线监控系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通过对实际使用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安装该系统的路灯成本更低、实用性更强、管理方便,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照明所带来的高能耗问题以及难以维护的问题。通过全面建立LED路灯远程无线监控系统能够促进“低碳经济”理论的快速发展,是城市照明系统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发展方向,它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李铁楠.CJJ45—200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7.
篇2
一是推动已建园区与新建园区的绿色化转型。循环经济生态园区规划涉及四大体系: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人居环境体系和社会消费体系。对于已建的工业园区,在现有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一方面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生产和治理技术,建立绿色、低碳产业排放标准和产品标准;另一方面注重使园区的绿色化发展与区域低碳发展等规划相协调,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园区绿色核心竞争力。对于新建园区,以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为目标,在园区规划设计时就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不同企业联结起来, 以核心企业为主体,在企业之间建立工业代谢和共生共存的关系,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组织,使企业之间不仅具有竞争关系,更形成互惠互利、共生共存的产业生态链,实现园区的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开发利用。
二是促进不同行业类型的工业园区的绿色化转型。目前,我市的工业园区主要有综合类、行业类以及高新技术类三种。对于综合类工业园区,一方面,将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和产品纳入园区产业结构调整范畴,尽快培养园区的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强化质量、安全、能耗、环保等约束性作用,进一步提高园区准入门槛,严格控制“两高” 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对于行业类工业园区,如长寿化工园、西彭工业园等,应注重园区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源头减量化、资源化、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行业新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对于高新技术工业园,如物联网、云计算、数字虚拟产业园等,一般位于都市发达区,则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顺应城市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发展与城市需求密切的产业,主要提升产业链中的层次和水平,创新产业组织模式,培育新兴服务业态,这类园区对环境的影响整体较小。
三是提升园区绿色管理水平,完善园区生态管理体系。一是科学制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中长期规划。因地制宜对园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进行详细规划,将产业的生态化建设融于园区整体绿色发展规划和城市生态发展总体规划中。二是提高园区准入门槛管理。制定产业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准入标准以及排放标准等标准管理,鼓励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和建筑领域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循环利用闭环管理等。三是建立多层次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体系。从产品层次着手,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和环境标志产品要求,开发和生产低能耗、低污染、经久耐用、可维修、可循环和能够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从企业层次着手,尽可能在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并建立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
篇3
2017年节能宣传周活动时间为6月11日至17日,其中低碳日时间为6月13日。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节能有我,绿色共享”,低碳日活动主题为“工业低碳发展”。
二、总体要求
宣传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相关要求。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线,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普及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知识,营造崇尚节约、合理消费与低碳环保的社会风尚,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微信、微博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降碳。加强与网络、通讯、城管等部门的衔接,妥善做好相关宣传材料的推送、及张贴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节能低碳宣传活动。
三、主要内容
(一)宣传周启动仪式及相关活动
1.2017年xx市节能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6月11日(周日)上午9:00,在文城镇xx公园举行。以简洁方式,启动我市2017年节能宣传周活动。(责任单位:xx市科工信局、xx机关事务管理局,承办单位:xx靓菲招牌制作中心)
2.节能科普及节能技术产品宣传展示。6月11日,在xx公园,以宣传画板、摊位展示、现场演示、技术交流、互动体验等方式,宣传节能科普知识、节能降碳成就和典型案例,推广高效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展示推广新能源汽车,开展节能减碳咨询活动,发放《节能降碳宣传手册》等宣传材料。(责任单位:市科工信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协、市国土资源局、市住规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市旅文委、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总工会、共青团xx市委、xx供电局、文城镇政府)
3.绿色出行、新能源汽车宣传推广活动。配合宣传周启动仪式,6月11日在xx公园,组织海马、小二租车等公司开展电动汽车绿色低碳出行宣传活动。(责任单位:市科工信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二)宣传行动
1.部门行动。宣传周期间,主办单位在办公楼醒目位置悬挂内容为“节能有我,绿色共享”等宣传条幅;利用电子显示屏播放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及口号;在电梯间、会议室、宣传公告栏等位置张贴宣传海报。(责任单位: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局域网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科普知识、技术及产品宣传。在校园、社区、商业网点和长途客运站、码头等地方悬挂宣传条幅。编印节能降碳技术产品推广案例等资料,印制节能宣传周海报及宣传单,向社会发放。(责任单位:市科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市科协,文城镇政府)
2.媒体行动。宣传周期间,在《侨乡xx》等报刊等上刊发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有关内容、开设节约用电宣传专栏。(责任单位:市科工信局、市旅文委)
以“节能有我,绿色共享”为话题,在微博、微信上进行节能低碳的互动讨论。(责任单位:共青团xx市委)
(三)节能进机关活动
1.参加主题宣传活动。宣传周期间,市级公共机构组织参加xx市节能宣传周启动仪式,要求市直机关结合实际认真组织本级和下属单位开展好节能宣传活动。各镇级公共机构要组织开展一批影响较大、氛围浓厚、参与率高的宣传活动,增强节能宣传效果。
2.营造活动氛围。宣传周期间,公共机构要通过悬挂主题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海报和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栏及利用电子显示屏,同时组织相关媒体宣传节能工作,营造浓厚的节能宣传氛围。
3.举行“低碳日”能源紧缺体验活动。6月13日全国低碳日当天,全市各公共机构将同时举行能源紧缺体验和绿色低碳出行活动。以停开四层以下办公楼电梯、关停办公区空调和关闭公共区域照明等方式开展能源紧缺体验;倡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等绿色出行方式践行节能减排;通过日常办公尽量采用自然光,办公室无人时及时关闭办公电脑、空调及照明开关,减少办公设备的待机能耗和一次性办公用品消耗等绿色低碳的办公模式支持节能工作。
4.开展节能政策法规宣讲。宣传周期间,各公共机构安排专门时间,学习贯彻《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等指导性文件,学习贯彻情况纳入节能工作考核内容。
5.宣传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制作示范单位创建宣传展板,大力宣传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事例,推广节约型机关、学校和医院的先进经验。
6. 开展节水型单位创建宣传活动。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节水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和器具,积极推进直饮水和电开水器改造项目。
7.开展废旧商品回收利用及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引导公共机构工作人员形成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的办公和生活方式,培养节能环保理念,提高公共机构工作人员的节能环保意识。
8.组织创建节约型校园、节约型医院宣传活动。教育系统、卫生系统要积极开展创建节约型校园、节约型医院宣传活动,倡导广大师生和医务工作者积极参与节能节水实践,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和节约型医院。(责任单位: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四)节能进校园活动
1.利用周一升旗时间,举行节能宣传仪式,向全体学生发出宣传倡议,通报活动安排。依托学校LED屏幕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宣传标语;通过校园广播站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相关信息;在宣传栏、校园内适当处悬挂节能宣传条幅、节能宣传海报,整体营造倡导节能低碳宣传氛围。
2.以宣传节能减排相关法规为主线,依托学校官方及各单位“双微”渠道,开展节约用水、用电、粮食宣传教育微活动。
3.开展绿色低碳体验活动。6月13日举行能源紧缺体验和绿色低碳出行,停开学校4层以下办公楼、教学楼及学生宿舍电梯、停关办公区空调等方式开展电力紧缺体验,倡导步行、自行车或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4.学生会积极行动,开展校园节能活动周的各种宣传活动,加强宣传教育,组织志愿者到食堂、教室等地,张贴节约用纸、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空调控制温度26度以上等节能宣传标语,开展以“四个一”(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为主要内容的主体实践活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共青团xx市委)
(五)节能进企业活动
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有企业创建活动。动员国有企业深入开展节能和资源节约宣传活动,加快实现能源结构清洁化、低碳化。加大国有企业节能减排低碳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提高节能减排低碳专业技能。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工艺装备,带头履行节能减排低碳的社会责任。(责任单位:市国资委)
2.在企业职工中开展“我为节能减排献一计”活动,动员广大职工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和知识,推动广大职工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崇尚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宣传低碳发展理念,提高职工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意识。(责任单位:市总工会)
3.开展全市燃煤锅炉淘汰督导工作。(责任单位:市科工信局、市质监局、市环保局)
(六)节能进社区活动
1.组织宣传居民阶梯电价政策。利用社区宣传栏或设立展板宣传居民阶梯电价、水价政策,推动居民合理用水用电、节约用水用电。
2.社区节能低碳宣传。宣传周期间,到社区派发节能宣传手册、传单、宣传品,现场咨询家庭节能节电及低碳有关知识。(责任单位:文城镇政府)
(七)节能进农村活动
1.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新技术推广力度,积极运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等;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农业节能减排新技术研究与开发。
2.推行节肥、节药、节水生产方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节水农业技术,实施保护性耕作,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科学施用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科学合理使用新技术,推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研发。通过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实行统防统治,大力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提高综合防治水平。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
3.引导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农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蕴藏着能源资源,引导采用沼气发酵技术处理后,能产生高品质的清洁能源——沼气,以及优质的有机肥——沼渣沼液。(责任单位:市农业局)
(八)交通节能宣传活动
1.充分发挥公交、港口等公共场所及车船的宣传阵地作用,在出租车、公交车、客运站、码头LED 显示(宣传)屏及公共交通工具、客货运站场张贴宣传节能标语标识,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引导社会公众绿色低碳出行。
2.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大力宣传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效,积极宣传交通节能低碳技术、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推广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九)建筑节能宣传活动
1.广泛宣传装配式建筑应用知识,组织各建筑设计单位、图审机构学习《关于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琼府办〔2017〕8号)等。
2.组织绿色建筑(小区)知识宣传。宣传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小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政策、知识,提高公众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认识。组织开展绿色建筑政策标准宣贯培训会,宣传培训《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意见》(琼建科〔2017〕x号)、《xx省海绵型建筑与小区设计导则》等内容。
3.组织学习《xx省太阳能热水系统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目录(2017修订版)》,提出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多元化方面引导政策,鼓励发展太阳能光伏应用。
4.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xx省商品住宅全装修管理办法(试行)》。(责任单位:市住规建局)
(十)绿色商业宣传活动
1.加大绿色商业宣传力度。在流通行业、商场、超市等的基础上,把宣传范围扩至居民小区各社区,加大绿色商场创建工作宣传力度,鼓励流通企业按照《绿色商场》标准促进绿色供应链建设,采购绿色商品,开展节能产品促销,在营业场所布置节能环保宣传标识标语,引导绿色消费行为。
2.增强绿色商业宣传手段。鼓励流通企业使用节能技术、产品、设备开展节能改造,组织节能技术产品设备供应商与流通企业对接,举办节能技术交流会、改造案例分享会等,促进流通企业发现节能机会,挖掘节能潜力。举办社区绿色兑换活动,采取散发宣传册、图版展示和技术人员现场专题讲座等方式,增强社区居民对再生资源回收的认识。(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十一)低碳专题活动
1.低碳知识宣传。以宣传展板、节能低碳产品展示等方式,宣传低碳知识及我市推进低碳发展工作进展情况。
2.组织宣传节能减碳适用技术。开展科技示范宣传,普及节能减碳实用技术,组织太阳能技术和产品体验周活动,提高公众节能减碳科技意识和能力。(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工信局、市科协)
(十二)资源节约宣传活动
1.宣传散装水泥政策法规。总结近年来我市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及建筑产业化成果,宣传专项基金征收规定调整情况等。(责任单位:市住规建局、市商务局)
2.限塑及空调温度控制专项检查。采取现场抽查等形式,对大中型购物商场、超市塑料袋有偿使用、超薄塑料袋使用及温度控制情况进行检查、宣传。(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科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文城镇政府)
3.“城市限粘 县城禁实”专项检查。采取资料核查、建筑现场抽查等形式,对“城市限粘 县城禁实”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进度进行专项检查。(责任单位:市住规建局)
(十三)节能知识普及活动
1. 组织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员培训班,开展节能法规及节能业务知识培训,推介节能技术。(责任单位:市科工信局)
2.组织开展节能“四个一”实践活动(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志愿者活动,引导青少年增强资源节约意识,强化青少年节能减排实践,从小培养节约意识。(责任单位:共青团xx市委)
3.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理念宣传教育。结合“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教育,进一步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科学素养。(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四、组织机构
2017年我市节能宣传周及低碳日活动由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节能办公室牵头(办公室设在市科工信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工信局、市发改委、市旅文委、市教育局、市国土环资局、市环保局、市住规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市文体广电出版体育局、市机关事务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科协、xx供电局、文城镇政府等为主办单位。xx广播电视台、《侨乡xx》等新闻媒体和市政府网站负责宣传工作。
五、有关要求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业;现状;对策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滥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不良的经济影响逐渐被人们熟知,尤其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世界经济加速向如何合理运用能源使经济社会低碳化的方向深入发展,而低碳经济则成为实现全球减排目标,促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低碳经济主要的涉及部门,建筑业如何在全球低碳化的大背景下,结合自身发展特点,适应社会经济进步,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我国建筑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建筑设计、规划不合理、耗能量大
在我国,住房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的居多,尽管国家在2006年时曾经规定在新建商品房中90平方米以下的房屋要占到总建筑面积的70%,但是少有城市能够达到这一标准,既是个别地区能够达到,那些符合标准的房屋也多数存在着采光不好,通风不好等设计上的严重问题。
(二)建筑材料和能源利用方面存在隐患
目前,大多数被建筑工地所采用的建筑材料都是消耗高,污染高,效果差的材料。在能源的利用上很少采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型能源,煤炭和石油仍然是建筑能源的主要来源。
(三)我国建筑节能标准和国际节能标准之间存有差距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新建工程面积虽然占到了世界新建工程的一半,但是80%到90%都没有达到国际节能标准。我国现在的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仍然是发达国家的3倍。因此,虽然说上海等一些先进大都市已经在推行低碳经济,但是从本质上而言,我国的低碳建筑依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没有一个成熟的运行体制和成熟的路线技术图,也没有相当清晰的低碳计算体系。
(四)大众参与度低,相关政策和法规未出台
目前,低碳经济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对应的绿色建筑,建筑企业的低碳增长方式也正值一个雏形阶段。因此,在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并没有形成一支的向心力。对消费者和企业并没有完全普及环保的绿色观念,而政府虽然从宣传整体上日渐注重环保,但是与此相关的有效管理体制仍然没有强制的实施。
二、我国建筑能耗不合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初级阶段
据相关资料的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15万以上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同时,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条件的改善有着迫切的要求,均推动了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全国城乡到处大量开展新建房屋。近几年,全国每年竣工的房屋面积约20*108m2,并且继续快速增加,但是由于建筑用地的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不合理,导致浪费严重,采暖燃煤排放物对空气的污染度高出国际标准2至5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和附属设施。目前,建筑业已是国民经济中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增长最快的行业,我国建筑钢材的消耗占全世界总产量的50%,建筑能耗占国民总能耗的30%。这与全球正在大力提倡和我国政府努力推行的“低碳建筑”、“节能减排”等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存在尖锐的矛盾。
(二)行业管理监管水平较低
新开发的建筑中,开发商未来降低成本扩大利润,使得高耗能建筑纷纷上马。开发商尽量减少使用高质量、节能效果好的建筑材料;甚至偷工减料,本应该两层的玻璃幕墙设计成一层,大大降低建筑的保温隔热效果,造成能源浪费。此外,商业建筑中过多选择高耗能的空调方式,造成冷冻机和冷却塔效率低、输配系统能耗高、过渡季节大量运行空调;很少安装热回收措施、造成能量“跑冒滴漏”严重。
(三)新技术开发与应用滞后
新技术开发与应用滞后突出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建筑业智能建筑开通率有待提高。目前,国内很多智能建筑项目设计完全达到了5A标准,但在项目建成后,开通率却很低,智能化系统的实际应用程度也很低。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IT服务商的后期支持和维护服务滞后。项目交付之后的智能化系统使用和维护,通常不是专业人员,而是物业单位。楼宇自控领域对管理者和使用者的专业水平要求比较高,一旦发生问题,不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整体智能化系统或子系统功能的发挥。很容易造成应用不充分、设备系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等能源浪费现象。
另一方面是老化建筑“无力”高效利用能源。在老化建筑中,节水器具难以推广,污水收集管网不配套,供水管网老化,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递增,再生利用率低;供热采暖系统垂直单管串联方式,用户无法自行调控供暖量,致使能源浪费更加严重。
三、我国建筑业低碳化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1.完善绿色建筑法规体系。完善《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配套措施。
2.出台强制推广与激励先进相结合的绿色建筑政策。以政府投资的建筑为突破口,规定必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要求,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在部分有积极性,有工作基础的地方试点,要求新开发的城市新区新建建筑必须全部满足绿色建筑技术标准;研究出台绿色建筑财税激励政策,制定财政资金的扶持和鼓励。
3.进一步扩大绿色建筑示范。争取利用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组织实施绿色建筑相关的示范工程,一是单体绿色建筑的示范,二是城区或小城镇的区域性示范。
4.提升全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建立绿色建筑理念传播、新技术新产品战事、教育培训基地、宣传绿色建筑的理论基础,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普及绿色建筑知识、提高全民意识。
(二)产业层面
1.构建全寿命周期的标准体系。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标准规范,完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竣工验收、维护、使用等各环节的标准,建立既有建筑的绿色建筑改造评价标准体系。
2.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相关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建设绿色建筑材料、产品、设备产业化基地、形成与之相应的市场环境、投融资机制,培育和扶持绿色建筑服务行业的发展,加强人员队伍培训。
3.建筑行业应当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大力发展交易市场。目前,我国交易全是在现货市场里面,没有开展期货交易。对此,上海期货交易所指出,相比一般商品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存在着更大的政策性和技术性的风险,故而国际市场对于期货、期权等碳金融工具的需求日益显现。所以,自2006年起上海期货交易所便开始研究碳排放权期货,希望通过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帮助中国提高碳资源定价影响力,建立符合国内需求同时对接国际规则的碳市场交易。
(三)企业层面
1.研究完善绿色建筑产品技术支持体系。编著《绿色建筑技术产品推广目录》,建立健全相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机制,组织技术研究,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和消化国际先进的技术理念,融合自主创新,发展适合国情的绿色建筑新型材料。
2.采用新型环保建材,新技术和清洁能源。大量使用环保节能的新型施工技术,广泛推广绿色建筑,加强绿色建筑理念在建筑施工中的利用。进一步促进建筑行业碳排放的降低,将低碳经济贯彻始终。
3.通过主营业务的调整,实现经济效益和低碳的双赢。建筑施工企业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并且经济效益较差的业务,增加碳排放量较小并且经济效益好的业务。将建筑施工企业从过去对煤炭和石油资源的过度依赖转向水电投资、风力投资、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促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加,碳排放量不断减少,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资源,推进结构的调整以及力图在经济增长方式上求得转变。
综上所述,在全球低碳经济化潮流的巨大趋势下,我国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要充分意识到低碳的重要性,还需要彻底地施行绿色建筑和低碳增长方式,在满足自身经济利益,为国民收入的增长贡献力量的同时,也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生活环境。经过不断的探索,建筑行业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和改善,我国建筑材料市场和施工市场也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群胜,罗兰.环境友好设计与低碳经济[J].工业技术经济,2009(9):127-129.
[2]王有为.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浙江建筑,2008(9):1-4,9.
篇5
【关键词】陕西省;低碳经济;战略
1.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型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其实质在于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使用、追求绿色GDP,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具体内涵包括:首先,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甚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次,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控制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抑制全球变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2.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陕西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CO2排放强度相对较高,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为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推动陕西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的根本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
2.1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能有效地促进陕西省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绿色发展。
2.2 减少能源污染、提升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陕西省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煤炭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2.3 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重要手段
虽然我国工业化具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有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3.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3.1 改变思想认识
首先,要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使在全民心目中牢固树立低碳经济观念。其次,要摒弃传统的低碳经济是贫困经济的观念,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最后,低碳经济不一定要提高成本,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
3.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3.2.1 要从源头减少碳排放
在保证GDP稳步增长的同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降低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陕西的产业升级转型,可以理解为发展具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的先进制造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那么,在产业发展方面,如,新能源汽车、数码产品和节能建筑等,以及现代服务业,比如旅游、金融、物流、信息、文化创意产业等,围绕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着力发展高效低耗产业,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产业。争取做大做强陕西企业,着力推动陕西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
3.2.2 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
国际社会提出的主要减排措施之一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上述分析可知,能源效率对抑制陕西碳排放作用显著。因此,在能源结构调整困难的情况下,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应作为陕西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3.2.3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要设法增加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所占比重。通过能源替代,增加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所占比重,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陕西碳排放将得到极大的缓解。积极开发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积极发展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在增加能源总量的同时,更注重能源的品质。
3.2.4 要加大投入建设生态城市,把陕西建成低碳生态家园
森林是天然的大氧吧,又是大自然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变暖,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因此在建设生态陕西中,要大力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的青山绿水工程,应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把绿色生态环境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城市建筑要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模式。房屋建设使用再生能源、特殊的绝缘材料,及先进的再循环系统,将大大减少每年的碳排放量。
3.2.5 依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低碳经济
农作物在控制温室气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土壤碳汇,如采用免耕耕作;生物质碳汇,如造林、种草等;改变对牲畜粪便的处置来减少沼气排放;改变农业耕作方式以减少甲烷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等四方面为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通过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清洁能源革命,可以极大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2.6 绿色金融
各大银行均在陕西设立分支机构,陕西要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型过程中借助便利的金融服务。通过“绿色信贷”支持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项目的实施。
3.3 企业自身的转变
陕西必须通过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与国际合作,形成低碳技术体系,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低碳经济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因此,新型工业化要体现在新能源上,体现在新材料上,体现在新技术上。要大力发展再生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要大力发展新型再生生态材料,减少对资源的消耗;要大力推广新技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此外,在产品制成品上要标明碳排放量,便于消费者比较参考。
3.4 应发挥家庭、个人及中介组织的作用
在家庭和个人生活上,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杜绝奢侈浪费。要实现低碳经济、节能降耗战略,和很多细微之处息息相关。这里的“细微之处”不仅仅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要通过各种政策促进公民自发、自觉地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
4.结论
低碳经济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形成,得益于新能源产业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人们对发展理念更深层次的思考。低碳发展格局的形成需要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及全社会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
[2]冯之浚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2009-4-21.
篇6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研究
【摘要】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以文件形式确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形势下,农业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显得更加重要。而;绿色农业、低碳农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大力倡导经济发展转型调结构,农业经济发展必然要争当转方式调结构的排头兵,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环保模式,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目标,最终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笔者围绕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循环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推动措施。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一、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三、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队”,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四、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基层推广。
五、结语
我们必须推进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并保护生态环境,突破现有农业的发展瓶颈,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2]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14(7).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下,世界农业经济逐渐开始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低碳农业这一生态革命产物被广泛关注和推崇,这就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向生态、低碳、友好模式的转变。本文主要探讨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途径,实现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造成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使用逐渐增多,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碳足迹”等概念应运而生[1]。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通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必然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重大进步,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及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开发低碳能源系统,研发低碳技术并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
目前制约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已经实现农业大规模生产,但基本生态生产单位仍是农户小农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例如农村地区仅只有一户或几户开展低碳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户依旧仍采用粗放生产,碳生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化,这种情况下依然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增加推广和开展低碳农业的成本。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基础设计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设施出现设备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这是由于水利投资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较小,资金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
2.3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业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完善等,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例如沼气的开发和使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只适用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生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还不完善,使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4农业生产方式还未完全转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污染土壤的资源的依赖性依旧严重,导致农村污染仍在加剧,造成土壤结块、肥力下降等恶性循环。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西方国家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打破传统的额“种地必须先耕”的现状,有效的保护土壤面积;巴西政府在2010年实施低碳排放农业计划,运用生物固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我国人口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且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因此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固碳技术,减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的使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降低资源消耗率。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加强对情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3.2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首先要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屏气原有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坚持集约化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农村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其次,坚持资源的多层利用,实现资料良性循环,例如发展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农田平原、水体立体等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低消耗、高产能[3]。
3.3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积极开发新技术,整合现有的先进技术,降低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同时要注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强安全意识,更好地发挥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的推广,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
3.4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加强树立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再次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耗,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后,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经济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民逐渐转变生产理念,坚持低碳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5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
农业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农业文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休闲观光作用逐渐显现。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模式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还能够在农村形成品牌经济,带动品牌效应。要以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开发和发展基础,加强对低碳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力度,构建农家乐旅游的新形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护农村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础上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将农产品作为农业加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务,将旅游业融入至低碳农业经济之中,带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发展农业生态种植园参观、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等旅游业务[4]。
4结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低碳农业的发展应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加强开发和利用清洁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从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强农业低碳生产、环境保护、生态涵养、文化旅游等各项功能的融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蛟.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看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宁夏休闲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导向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114-120.
[4]张蓓.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J].农业改革,2011(2):62-68.
[5]涂洪强.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构想与建议[J].中国市场,2015(16).
篇7
一、低碳经济时代,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的迫切性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都是我国对外贸易开展的最前沿阵地,外贸蓬勃活跃,不仅是促进广东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也对全国的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从近几年全球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后,广东的对外贸易也因新式贸易壁垒的出现和经济转型时期的到来而深受影响,实现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型已是迫在眉睫。
(一)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是低碳经济环境下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大潮流,被更多的国家提倡和采用。长期以来,广东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粗放型发展对外贸易,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特点,这与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相悖,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首先,低碳经济时代使许多发达国家纷纷采取“碳关税”政策对本国实行贸易保护,“碳关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碳壁垒”。这使得广东省出口的以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产品销售成本大大增加,丧失了过去价格优势的地位,使广东省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其次,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面临严峻的壁垒问题。比如在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占有主导地位的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产品,在2009年上半年出口564.7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19%,深受新型技术性壁垒的影响。
(二)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是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选择
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转变。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广东要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外贸发展模式与我国环保的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可以保持广东省对外贸易优势,即减少产品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降低由于环保标准提高而增加的生产成本;同时,因为低碳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内核,可以促进广东企业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损耗、保护资源、运用科技手段发展绿色生产优势,创造竞争优势,推进产业升级,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增加广东省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省经济转型的关键之举就是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调整。近几年来广东省过高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带来贸易摩擦增加,极易遭受国际经济与贸易环境的影响和冲击,这迫使广东必须调整现在的外贸发展战略,实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这无论是应对国际新式贸易壁垒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广东省经济整体转型,都显得十分紧迫,十分重要。
二、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简析
(一)加工贸易发展模式简析
加工贸易是广东吸收外资和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和重要方式,其出口产品从以传统产品为主发展到以电子、通讯、信息产品等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为主,逐步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2010年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38.5%。同时,加工贸易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充分发挥了广东人口大省的优势,缓解了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稳定。虽说广东省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广东加工贸易整体仍处于加工制造和零部件配套等中低端环节,附加值还不够高,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品牌等环节大部分还由跨国公司母公司控制;二是近年来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69.1%,到2010年降至56.85%;三是广东加工贸易主体仍没改变以外资为主的状况,目前广东加工贸易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0%的绝对比例,内资企业占20%,其中民企只占5%。内资加工贸易企业比例及规模偏低,反映出本地企业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优势不足。
(二)一般贸易发展模式简析
与加工贸易相比,一般贸易对外依存度相对较小。从数据显示来看,广东省加工贸易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一般贸易虽然在广东外贸中比例较低,但比重却在逐年上升,从2006年的26.49%上升至2010年的34.21%,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所以在低碳经济时代,在加工贸易面临严峻挑战时,一般贸易成为广东外贸的突破口。但是,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知名度、销售渠道不畅,而加工贸易已由母公司在国际市场建成较固定的销售渠道和稳定的市场,这致使有技术的企业仍更愿意选择贴牌出口。与此同时,企业担忧的另一个问题是在国内建立销售渠道和品牌并不容易。对此,一般贸易出口企业要加强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国际国内知名度,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而这又是一般贸易出口所面临的巨大困境。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策略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在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中的作用
政府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制定相应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在立法思想、立法原则以及立法内容上体现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的内涵。同时在国际上也要通晓国际法律,做好环境外交。目前国际上已经签订了约200多个多边环保公约和协定,各国也纷纷制定一些政策法规,来加强对全球环境的保护。因此,政府必须充分掌握以争端解决机制为代表的WTO系列协议文件的内涵,熟悉其约束性规则,这样才可以在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基础上客观公平地维护我方利益,并在国际社会中尤其是在与发达国家的双边对话机制中增加谈判的筹码。此外,做好环境外交,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参与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树立负责任的中国出口大省形象,为实现互利双赢战略而努力,从而为广东对外贸易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还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支持低碳出口产业顺利过渡到可持续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上来。建立绿色产业的技术支撑平台,提供绿色产业建设中所必需的基础性、共同性技术并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和技术支持等政策手段激励企业的生态建设。通过弥补企业的生态建设成本,从经济效益方面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态化建设,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省内商务环境。同时还应密切关注国际标准,尤其是国际环境标准的动态演变,引导企业按照绿色要求改进外贸产品种类、生态设计、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推动企业的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促进企业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可持续型转变。#p#分页标题#e#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在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中的作用
1.出口产品结构多元化,进行绿色营销
面对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的巨大成就和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广东应该高度关注目前贸易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积极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由于服务业所排放的污染远远小于制造业,鼓励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可以优化贸易结构,有效减少广东的污染排放,改善“生态逆差”。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要采取绿色营销策略,强化绿色观念,不断推出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市场,实施绿色公关,树立绿色形象,系统推行绿色市场策略,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
2.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制度创新
广东企业应借世界发展低碳经济之际,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加强管理,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有能力的出口企业要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不断更新技术,改变产品生产方向,尽力实现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的转变,使产品的品质升级,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中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完善产业链的结构,以设计水平、研发能力、品牌效应、服务质量、销售策略等为中心向外扩展。这样,外贸企业的技术会越来越高,获得的收益会越来越大,企业的竞争能力会越来越强。
3.掌握低碳技术,培养低碳人才
广东外贸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的能源清洁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低碳人才。企业所需的低碳人才极其紧缺,可以通过培训来进行对企业自身员工的培养,也可以请高校代为培养。政府应大力支持、鼓励企业与院校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开展可再生能源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进新能源产业化。“产学研”合作的内容不仅包含科技成果转化,也包括产品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更包括人才培养。企业和院校的人才形成一种互通的良性合作,既能弥补企业低碳人才的不足,同时也能弥补院校教师技术方面的不足,因此需要以适当的途径和方式促进合作双方的互动,实现互利多赢的格局。此外,企业还要构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完善的管理机构,吸引大量的国外投资,着力将一流的低碳人才吸引到广东。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行业协会在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中的作用
作为同行业、同地域的代表,以及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行业协会在促进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中同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广东省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实施相关低碳政策
广东省相关协会和研究中心应该积极协助政府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充分有效地利用政府和民间基金,特别是在对低碳技术研发和技术商业化运作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辅助力度。同时,还要协助政府拓宽碳基金的筹资渠道、运作方式等,发挥好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与广东省之间的技术转让与合作的桥梁作用。
2.广东省行业协会协助企业使用低碳技术创新
行业协会应该掌握并提供给外贸企业大量的最新的有关国际市场需求未来发展趋势、贸易伙伴国的主要消费需求偏好、关于广东省外贸产品主要的低碳技术法规、标准以及质量认证制度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料,为行业内企业的低碳技术使用和创新以及创立自主品牌的活动提供信息咨询并进行引导和监控,以使外贸企业的低碳产品能够有的放矢、少走弯路、早见效益。
3.广东省行业协会应加强自身行业自律
篇8
成立山东省低碳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研发、资金筹措等重大支持政策,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成立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同时,组建由大学、科研机构等相关专家共同参与的山东省低碳经济专家委员会,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依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适时出台或修改有关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加速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化、标准化、常规化进程。建立碳减排协会、碳交易平台。按照国家碳排放有关规定,出台碳交易管理办法,鼓励企业自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碳减排协会,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发展;组织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摸清“家底”,确定各主体单位的碳排放额度及其减排的目标任务。
构筑发展低碳经济规划体系
借鉴先进省市发展低碳经济专项规划编制的经验和做法,调整规划思路,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山东特色,尽快研究和编制中长期的《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战略布局和战略措施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同时,做好发展低碳经济规划与各类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统筹分类制定减排重点行业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交通、绿色建筑、森林碳汇等专项规划,促进重点领域的发展模式向低碳型转变。
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绿色产业体系
以技术创新实现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升级,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的整合与重组,以集约化、专业化、高端化和绿色发展为方向,引导企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培育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电子信息等战略性绿色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增加碳汇。
开展低碳试点,探索有山东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重点选择低碳特征比较明显、低碳产业发展和低碳产品应用已有一定基础的城市,在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绿色发展配套政策、产业体系建设、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方面开展工作。依托现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按照“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原则进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设以低碳、清洁、高效为特征,以低碳能源、低碳物流、低碳建筑为支撑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在钢铁、建材、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行业选择示范企业,推动低碳化发展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选择居住相对集中、设施相对完善、环境承载量大、群众基础较好的社区(街区),推广绿色建筑,提倡绿色出行,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制定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规范,引导社区居民普遍接受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以绿色、便捷、节能、低碳为特征的低碳社区。工业领域,组织实施电力、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建筑领域,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加快建筑节能低碳整装配套技术、低碳建造和施工关键技术及节能低碳建材成套应用技术研发应用;交通领域,加快淘汰老旧高耗能车辆,适当投放混合动力公交车;公共机构,增强低碳意识,抓好节电、节气、节水综合改造。
篇9
上海港现已开展了绿色港口建设规划研究,并采用新型节能减排技术设备。2010年7月,上海港与中国海运集团联合发表港航携手共建绿色水运宣言,启动岸基船用供电系统,中国首个港口移动式岸基船用变频变压供电系统投入使用。以港口岸基供电取代船舶油料发电的形式,减少港口碳排放,实现绿色港口的发展目标,在洋山三期配置混合动力RTG71台。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若将该技术推广至全国,则可减少CO2排放917万t,效果十分显著[2]。
天津港从2006年开始应用集装箱轨道式场桥,三年累计节约能源1.29万t标煤;在此基础上,集装箱轮胎式场桥“油改电”工程,每年可节约能源约1.31万t标煤;与此同时,天津港还大力推广应用PLC变频调速技术,既有效降低了能耗,又实现了港口装卸设备工艺水平和技术含量的新提升。在开展节能技术改造的同时,天津港不断加大节能科研投入,推动节能技术进步。成功完成了“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天津港区的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等三十余个节能项目的研究与应用。现今,天津港保税区已经形成七大低碳产业集群,汇集大批节能环保型企业,初步形成高端化、精细化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格局。
青岛港开启生产效率“秒时代”,优化经济结构,积极推进低碳与生态经济发展,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果。“十五”以来,港口年吞吐量增长了近三倍,综合能源单耗却下降了29.7%,年均降低4.1%,实现了港口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同时,青岛港对矿石码头实行流程化技术改造,一年就减少了矿石搬倒720万t,节油79.2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74t,节支1,245.6万元。通过开展“油改电”的技术,使单箱能耗下降了40%以上,单箱的成本节省了70%以上,基本实现了废气的零排放。这项技术在国内外十几个港口,200多台设备上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年节油约2,000万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此外,连云港港、蛇口港、武汉港、大连港等港口,也采用船舶岸电技术、码头船用供电系统节能减排改造技术、“油改电”技术,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随着我国低碳港口的不断发展,2012年3月,交通运输部在《关于组织开展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区域性和主题性管理试点的通知》中,提出天津港、连云港港、青岛港和蛇口港四港为“低碳港口建设”试点单位,标志着我国港口步入低碳经济发展的新里程。
低碳视角下中国港口发展的挑战
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我国港口实行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道路,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运输工具低碳化给我国港口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运输工具的碳排放量自然引起人们的关注,相同条件下,柴油动力机车比电动机车碳排放量要多得多,燃油中硫含量越高的动力机车碳排放也相应高。由于港区内有较多运输工具进行作业,如吊车、叉车、拖车等,而目前这些运输工具基本是燃油驱动,碳排放量较大。因此,运输工具的低碳化发展对港口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现代港口的低碳发展中,选择碳排放量较小、综合成本较经济的运输工具以及运输线路,或者对现有运输工具进行改造或者清洁化,是现代港口在低碳时代谋求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物流环节减碳诉求为我国港口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巨大挑战。众所周知,物流活动包括储存、运输、包装、加工等环节。其中,为保证货物质量,需要对货物进行包装,有的包装在环保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应满足安全可靠、地碳排、可循环利用的要求,以实现低碳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此外,港口有时会对货物进行加工处理,虽然该过程较为简单,但是中间仍有可能造成污染和增加碳排放。例如,很多的货物(水泥等)在分拣、加工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人力、物力等,甚至有的会造成二次污染,增加碳排放。因此,在加工环节也对港口的作业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本着少消耗、少污染、少碳排的准则,以期实现港口的低碳发展。
再次,能源结构的高碳化对港口低碳发展带来了较大挑战。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大约占总量的70%,石油和天然气次之,虽然水电、风电等新能源的利用量逐渐增长,但所占比较仍旧较小。对于港口来说,其对石化燃料的依赖度十分高,较少利用一些可再生清洁资源和新能源。煤炭、石化燃料是产生大量CO2的源头。因此,这种不合理的能源结构,不利于港口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其发展提出了较大挑战。
中国港口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与建议
首先,完善我国低碳港口管理机制。港口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在低碳发展中,应首先从国家宏观角度出发,建立健全港口节能减排管理体系,逐步淘汰排放超标设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颁布港口行业发展的耗能标准和碳排放标准,以减少能耗和碳排放。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节能减排监督制度,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以推动我国港口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做好低碳港口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港口建设掀起热潮,对于新建港口,要从港口布局规则着手,进行合理选址,合理规划各功能区,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设计理念,以及采用轻型、高效、变频控制的设备,构筑能耗小、排放少的港口低碳发展体系。
第三,应用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由于港口辅助生产生活建筑的耗能量在港口能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例如建筑物的供热及供冷能耗,因此,采用节能新技术实现港口辅助生产生活建筑物能源供应是港口企业节能工作的重点之一。港口应大力开展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利用工作,将太阳能、地源热泵及海水源热泵技术用于采暖、制冷等方面在港区内的建筑工程中应用,并从中摸索出一些解决方法,为淤泥海岸推广使用海水源热泵系统提供可借鉴经验。
第四,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通过港口低碳技术的研发,可以降低港口能耗,有效的降低碳排放,为低碳绿色港口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例如,开发应用港口能耗自动采集系统,推广码头RTG(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油改电”工程,研发移动式岸基船用变频变压供电系统,以及港口运输工具的低碳排放改造技术等,我国港口应因地制宜,研发适合自己发展的低碳技术,为其低碳化、绿色化发展奠定基础。
篇10
一、辽宁绿色技术创新的需求分析
(一)产业类型上的绿色技术创新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五个重点发展区域和沈阳经济区十个重点产业群中,有许多属于传统的“三高一低”类型的产业,如传统的能源、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等,承载着辽宁“支柱产业、纳税大户”的职能, 是辽宁“十二五”期间绿色技术创新的关键和希望所在。按照省政府的规划,这些地区和产业集群内, 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低碳产业布局, 将传统产业向新型低碳产业转型, 以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工业结构,最终目标是将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建设为先进的低碳发展示范区。
(二)生产方式上的绿色技术创新
1.第一产业的技术创新。辽宁是一个农业大省。城乡能源发展是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城镇发展低碳经济、进行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要将着力点放在提高城乡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上。一是研究开发农村废物处理的新技术,通过开发利用新技术将城乡的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转化为“沼气”等新能源或加工成各种肥料。二是研究开发节能节水技术,包括节能节水式灌溉、生活取暖、做饭等新技术。三是研究开发“节能减排”的养殖和饲养技术,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
2.第二产业的技术创新。改善工业电机体系的能源效率, 是工业部门必不可少的低碳技术取向。一是材料生产绿色技术创新,通过制定绿色材料标准,对材料生产企业提出严格的要求,引导其采用先进技术工艺。二是工业品生产的绿色技术创新,包括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使用的“节能”要求。三是绿色的建筑技术的开发,为使新建、在建的建筑项目严格执行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法》,建筑业急需一批绿色技术创新成果。
3.第三产业的技术创新。第三产业是辽宁发展最快的行业,开发绿色技术的前景广阔。一是进行绿色设计,节约能源,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十一五”期间,辽宁省民用汽车年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0%, 预计“十二五”期间还会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沈阳、大连等大城市,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主要有害气体的来源。所以政府势必会加大这方面的整治力度,行政手段效率有限,主要应采取市场化的利益导向,进行绿色设计使城市交通更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二是开发绿色服务技术。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销售、绿色物流、绿色邮政等技术。
(三)能源消耗上的绿色技术创新
1.能源结构。辽宁省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大省,能源消耗摆脱不了对煤炭的依赖,而使用煤炭资源必然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对空气产生污染。辽宁省风能资源丰富,省内沿海六市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临海强压型风能丰富区。根据初步测算,辽宁省陆地风能资源约为5 400万千瓦,其中可利用资源约1 100万千瓦,近海风能资源尤为丰富。在辽宁沿海地区和康平、彰武等西北部地区风能都属丰富地区,可大力发展风能,实现低碳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2.节能技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都将是我国能源的主体,提高煤炭等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将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1978—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费总量中,煤炭比重从70.7%下降到68.7%,石油消费由22.7%下降到18.7%,天然气消费由3.2%提高到3.8%,水电、核电和风电的比重则由3.4%提高到8.9%。虽然能源结构改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任重而道远,应加大对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利用技术的开发力度。
(四)公共部门的绿色技术创新
公共部门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提高辽宁省绿色经济水平。第一, 辽宁城市道路照明灯的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0.86% ,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441.82%。而针对这种高水平的路灯照明状况,城市急需用太阳能LED 路灯照明逐渐取代传统路灯照明。第二,辽宁还需集约利用土地,以再城市化为手段, 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加大城市绿化面积, 增加碳汇,改善人居环境;充分利用辽宁煤炭城市多的优势, 积极开展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在减少煤层气排空对气候变暖造成影响的同时, 冲抵天然气的使用量。第三, 在现有条件下, 利用电厂余热实现集中供热, 是提高能效的手段。从长远看, 当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上升到一定比例后, 用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光热技术取代传统供热和空调技术, 是辽宁绿色城市建设的方向。
二、辽宁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财政体制不支持需求导向
在发达国家,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承担着不同的职责,高校主要从事以自由探索为主的基础研究,同时为科学研究培养高素质人才;企业系统主要从事技术应用与产品开发;而政府研究机构则以国家的战略需求为导向,主要从事创新过程“中游”阶段的科学研究。而辽宁的绿色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以政府为主(企业的研究资金也主要来自政府),研究开发对政府负责,绿色技术创新不是按市场需要进行细分,缺乏技术创新的原动力。粗放经营、各自为战、重复研究的现象大量存在。
(二)现行的财政政策未体现需求导向
在发达国家,中央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减免、资助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和推动创新成果商业化三种手段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活动。而辽宁省的绿色技术创新工作是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将项目发包给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然后由承包人按规定拿出成果,再由政府组织推广应用,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并产生了时滞效应,导致许多研究成果无法及时推广应用。
(三)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利于需求导向
从现行辽宁省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来看,存在着政策层次低、政策单一的情况。一是层次相对较低。促进技术创新方面的相关政策多是通过办法或是意见的方式下发,没有形成专门的地方法规或者专门的类别。二是税收及其他政策工具运用有限。财政方面的政策较多,税收及其他方面相对较少,没能将财政、税收、信用以及行政和法律手段很好地统一起来,且政策口径不统一、规定不透明、内容不够集中。
三、完善辽宁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的思路
(一)“合作开发”机制的形成有待政策的支持
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下称“科研主体”)是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但他们的体制与机制不完全适应社会对技术的需求。要想与国际上的知名企业开展竞争,实现市场价值,必须大力倡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科研主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传播创新理念,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益,不断化解企业技术上的矛盾,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使企业在国际创新竞争中成为赢家。由企业出题目、出资金委托科研究主体承担研发任务,是绿色技术供需双方互相配合、共同成长的双边创新活动。
(二)良好“利益机制”的运行需要政策的支持
市场经济下,利益机制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资源向最有效率的领域“融合”、“配置”,需求导向下的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在创新过程中,要把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有效整合到一起,涉及到诸多问题,如资金投入、利益分配、经济效益和产业化运作等方面,因此,利益机制的设计至关重要。需要政府制定各种“规制”规范运作,并对于实践中运行良好的创新模式给予财政上的支持。
(三)创新“质量工程”的建设亟待政策的支持
财政支持绿色技术创新重数量更应重质量和效率,切实发挥财政支持的作用。一是各类专项资金要更多地转向商业性资本不敢或不愿意投入的方面,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二是把目前奖励性资助为主的方式转向风险补偿为主的方式,将政府资助作为导向和补偿金,通过降低社会资本进入的风险,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增加对科技创新的资本投入。三是要有效利用国际资金。建立政府引导和调控下的市场化投资体系,力求做到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法规约束与政策激励有机结合,加大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四)完善支持体系,发挥政策的合力
制定政策的目标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和充满活力的商业环境。一是不断调整有关企业竞争和投资方面的政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刺激投资,保护消费者。二是降低绿色技术创新公司的实际负担,实行轻税费。三是实施科学研究与实验设备的税收鼓励计划,使企业易于获得政府在研发方面的财政支持。四是让新建技术型企业获得投资更加方便、快捷,促进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兴中小公司的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延庆.加拿大的科技创新对辽宁经济发展的启示[J].国土资源,2011,(12):46-48.
[2] 廉佳.辽宁省低碳经济的科技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事,2010,(24):347.
[3] 李忠华,程海涛.辽宁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支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7).
[4] 王志,武献华.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中的自主创新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5).
[5] 2011年辽宁风电网风电装机容量情况调查分析[EB/OL].中国行业研究网,2011-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