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5-30 17:2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的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的发展规划

篇1

【关键词】低碳供应链 企业战略 供应链管理 实施

一、引言

在企业市场经营的过程中,低碳供应链的概念指的是:在系统环境中综合考虑能源应用效率、环境影响力的企业管理模式。低碳供应链是以绿色制造理论为基础,关系到生产商、供应商、消费者、产品回收等一系列的企业。相互联系的各个企业其关系是相互合作的,加大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最大程度上降低产品生产等环境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企业市场经营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市场中的各个企业在无成本的享受这一条件,各个企业也都希望最大程度上使用共有资源来提升经营的效益,也希望其他的企业来承担因为污染造成的费用。企业的这一搭便车的心理会导致环境的不断恶化。政府需要借助立法、罚款等措施来加大对高污染企业的限制,也会以补贴、优惠贷款等方式促进绿色环保企业的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的主题,为了在技术革新的过程中,积极的相应国家的政策,需要充分的利用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等收单,向高能效、低污染的低碳供应链方向发展。 耐克作为全球知名的运动鞋服生产企业,凭借环保减排的意识,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开创了鞋类产品的光明前景,耐克的低碳环保生产、销售、回收等环节给其他鞋企带来了良好的启示。

二、企业低碳供应链的路径选择与优化

(一)选取低碳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

在企业分工不断细化的背景下,企业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消费者购买产品是在企业产品供应链范围内的行为。因此,每个企业要对本企业上游的供应商负责,企业在开展上游企业评估的时候,需要将低碳排放的因素进行统筹考虑,要选取社会责任感高的企业作为合作企业。而在企业自身的减排方面,企业要通过提高近岸采购的比例,来降低采购过程中的能耗。近岸采购在提升企业产品与原料供应效率的同时,能有效的降低采购等过程中产生能耗,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近岸合作伙伴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提高产品物流环节的低碳管理效果

企业低碳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运输、仓储中心的能耗作为企业物流能耗的两个主要内容,在运输产品的过程中,汽车等燃油类设备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尤其是公路运输的高能耗。因此,企业在进行原料、产品运输方式的时候,要以降低能耗为目标之一,提高对清洁能源类运输工具的使用,最大程度上降低碳排放与产品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在产品仓储中心使用的过程中,仓储中心的建筑材料要更多的选用绿色的、环保型的材料,有效的提升仓储建筑的低碳化。

(三)加大企业经营等商业模式的优化

当前,在鞋类企业产品的分销基本上是以生产商、经销商、零销、消费者为主的产品销售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供应链,由生产企业到消费者需要多次的运输中转,而这一过程将会造成较高的能源消耗。因此,在企业低碳供应链发展与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优化商业发展模式,以电子商务平台等手段,让消费者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订购所需的鞋品。同时,企业可以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数量来生产与配送,这一模式的采用,将可以有效的降低中间环节的能源消耗,促进企业低碳供应链的管理效果。

(四)做好业务流程与低碳供应链管理的整合

企业的低碳供应链管理活动,一方面注重企业内部的高能效绿色生产,另一方面也在追求与企业紧密相关的供应链低碳环保,这就使得整个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都需要积极的参与到各个环节中。借助企业的业务流程改造、升级等,对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业务流等进行有效的优化,在降低企业供应链运营成本的基础上,降低生产能耗、提升供应链运行的效率,为整条供应链全局的最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建立健全企业低碳供应链评价的体系

企业在低碳供应链的发展规划与实施的过程中,构建有效的低碳供应链评价体系,是促进企业低碳供应链管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一套高效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监督调控供应链内部各个合作伙伴的负面效应,提升企业的低碳供应链的发展规划有重要的意义。制定有效的低碳供应链评价体系,提升企业低碳产品的市场容量,针对那些非低碳的产品制造相关的壁垒,在绩效评估上鼓励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来发展低碳生产等,以供应链企业的合理来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环境问题,从系统的视角出发来优化低碳供应链,进而为企业整体运营成本的降低,提供有效的手段。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低碳供应链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将环境因素落实到供应链的每个环节中,企业在遵循低碳、环保、节能的市场行为基础上,加强对上下游合作者的低碳监督,实现供应链系统的高效环保。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加大对内部和外部的低碳供应链管理,以此来提升企业低碳供应链的发展与规划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庆华,窦一杰. 基于政府补贴分析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博弈模型[J]. 管理科学学报. 2011,(06).

篇2

关键词:经济环境;电气企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优质服务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对于电气企业来讲,优秀服务是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当前电气市场的不断完善,电气企业的工作重点也开始向服务型转变,这就需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气企业在加强自身改革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强化服务,以优秀服务为企业管理的宗旨,从而树立全新的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占领市场。

1、概述

中国电气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资金投入严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效果和自主设计的产品数量少,电气工业的许多装备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这导致入口市场接受范围窄,内需市场被排斥的尴尬局面。尤其是某些企业把有限的科研资金投入到地产、股市之中,这更加限制了产品、工艺、技术、装备的水平。

对于电气企业而言,技术是由为重要的例如:1992至1993年,经济疲软曾导致欧盟电工行业的危机。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电工行业需要大批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然而在欧盟经济不景气时大量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离开了电工企业,这对电工行业的恢复带来极大的困难,这一问题临时影响着欧盟电工行业的发展。由于受1992、1993年的影响,1995-2008年欧盟电工行业的年增长速度始终徘徊在3%左右。

2、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思想落后

电气企业有着垄断性的特征,几乎不存在竞争对象,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电气企业的管理模式也一直停滞不前,企业的管理效率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下,电气企业始终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开展管理工作,并未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现行的管理制度也存在一些漏洞,这就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性效果。此外,由于企业缺乏自我管理意识,久而久之,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越来越差,这对于电气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经营模式单一电气企业有着垄断性的特征,企业不需要对电能进行加工就可以获取到相应的经济效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改革工作的开展。在现实经营活动之中,电气企业也不需要进行经营,只需要保障电能输出质量就可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这就导致电气企业失去了改革的动力。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该种传统垄断性经营模式是不利于电气企业的发展的,还会导致资源出现浪费,影响能源利用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电气企业也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如果电气企业不进行改革,必然会影响其长久发展。

2.2战略管理并没有制定完善的长效机制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过于强调战略管理形式,忽略管理机制的现象。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很多上市公司在第一次进行公开募股时都会严格根据相关规定真实披露自己的战略发展机会,但是实际上很多企业后期并没有严格按照当时描述的战略计划一步步去实施。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表现得更显著。首先,很多企业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的例行审查,或者争取银行贷款,从而制定战略规划。这些战略规划一般也是企业家花钱专门聘请一些“学者”或者“专家”花几天时间来完成,这显然是一种敷衍性的应付态度。同时,企业并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系统的战略管理制度,战略管理的非制度化、人治化现象比较严重。这主要体现在,基本上都是由企业家独自负责企业决策,因此并没有制度可言,企业家的价值观、工作态度变化,都会影响企业决策。其次,战略管理计划的执行力度低下,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很多企业领导者制定战略目标后,很多员工并不当回事,执行力度较差。加上,企业尚未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并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如何提高电气企业的发展

3.1当前全球经济漩涡迸发的大环境下,中国电气企业保证技术能力是首要的选择,其次应当下大力气寻求技术升级。而经济漩涡的迸发事实上为中国电气企业制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企业间的资金和技术控制壁垒因危机的来被打破,技术并购式重组“与以技术为引导的合作式重组”将频频发生。中国电气企业如果掌握得当,将系统改善技术、工艺、装备的综合水平。尤其是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政策环境下,较大型的电气企业利用外乡优势结合具体项目开展“重点技术”合作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3.2明确企业战略体系之间的层级关系

企业战略管理以及实施现已成为动态提高电建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电建企业的战略体系一般涵盖公司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纲要、职能战略和子战略。如某电建单位职能战略就是总部各职能部门根据该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制定,包括:经营、人力、财务、常规火电、科技等8个职能战略。子战略指各专业子公司根据总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职能战略,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的自身发展规划。该企业据此形成了由基本职能战略和子战略有机组成的独特的金字塔形战略层级关系。

3.3内求生存外发展

国内,国家制定了诸多行业的振兴计划,组织一些如:西气东输、智能电网、新能源、装备制造、大型水面舰只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更积极制造如:电脑下乡、家电下乡等广阔的市场消费机会。这些国家项目、社会工程将对“电气企业”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大到成套设备,小到电器开关,只要电气企业积极参与,生存与发展都不存在问题。

3.4制定出科技发展管理制度

科技是企业的创新动力,电气企业需要在科学技术水平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与突破,才能够实现自身经营效益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其科技人员,促进内部科技创新工作的创新,将科技人员的收益水平与企业收益挂钩。打造出一支优质的科技创新团队,建立起成效机制,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专门的资金,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

3.5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中小企业要在世界经济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转变企业发展模式,加大科技资金投入,通过科技创新来增强企业实力,以市场为主导,积极研发符合市场需求产品,形成企业自身的品牌文化,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中小企业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些机构没有能力设置,企业可以在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下和有关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等组织形成合作关系。共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既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又可以降低创新风险,同时,要注意创新人才的引进,建立创新培训学习的长效机制,使企业始终走在自主创新的前沿。

3、电气企业战略体系搭建的重点

企业战略体系搭建的重点应为战略的贯彻实施工作,即战略的执行。尤其针对电建企业项目部点多面广,组织层级多的特点,对战略的执行影响较大,因此要尤其注重在执行以及执行中的方式、方法:(1)清楚地认识到企业战略的实施工作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它不能简单地通过道听途说的管理要点加以解释;(2)要清晰地理解战略实施工作的过程,必须要建立一种逻辑模式和有章可循的方法。(3)决定企业战略实施工作的成败的关键要素包括就战略、组织机构、协调、信息分享、激励措施和控制等问题做出的决策,并了解这些关键性工作决策和背景因素如何相互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发展战略体系的搭建是一项较为精细和复杂的工作,体系搭建的有效性及预见性,对于企业未来战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电气企业的战略体系由于其行业的独特性,对企业战略体系搭建的要求纵向层次更高,战略分析及实施要求更为精准。因此,在搭建战略体系时要精准把握企业特点,才能更契合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秋生.论企业发展战略与内部控制的关系[J].企业经济,2012,10:5-9.

[2]何蛟.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分析评价体系[J].经营与管理,2011,02:65.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规模化发展;组织架构;发展与组织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1

笔者认为,在实现国有企业发展规模的前提下,战略规划与组织配置的关系表现是战略规划应当从组织配置出发,而在战略实施过程当中是组织支撑起战略落地。

一、国有企业实施规模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实施规模化发展战略是国有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国有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国有企业规模化经营的深刻意义。

首先,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收益水平的提高。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各自为伍,资源分配不均使全国和各地产业布局及产业结构不合理。其次,可以避免企业恶性竞争,提高国有企业整体实力。改革开放后,经济主体趋于多元化,地方经济发展迅速,一时间家电、机电等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于是造成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态势,最终导致一些不正当竞争出现。所以,对国企进行规模化经营,增强企业实力显得尤为迫切。最后,有利于培育我国的大企业集团。要对国企实施规模化经营就需要对现有国企进行优化重组,这也为我国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组建大企业集团提供机遇。培育和组建大企业集团是形成国有企业新优势的需要,它既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有利于实现“两个转变”。

从上述阐述中看出国有企业规模化发展和做大做强的必要性。但是国有企业要做大做强需要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市场、产品、管理、品牌等等,但归根结底人的因素才是首要的,不能忽视。组织规模应和国有企业的发展相匹配。

二、战略规划从组织出发,组织支撑战略落地

国有企业要想适应不断扩大的生产经营规模需要,组织管理结构的配置应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扩大,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结构适应国有企业的发展需要。

企业组织结构是保证战略实施的手段,它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主要起发展协调的作用。组织机构可以将战略计划体系融入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从而使战略和发展规划转变为实施行动。“没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战略实施就成了‘无本之木’。企业应根据战略要求,适时调整组织结构,真正做到组织支撑战略”。

钱德勒有一个著名结论:组织结构服从战略。①它指出当企业选择了一个新的战略以后,由于管理人员在现行结构中拥有既得利益,或对经营管理以外的情况不够了解,或缺乏改变结构必要性的认识,使现有结构不能较快发生变化与新战略同步。直到管理问题暴露无遗,企业才把组织机构问题提上日程。经过对组织机构的变革,战略实施的效果才能得到改善。组织机构需要适应战略的需要,当战略变化时企业的组织机构也要随着改变,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是相匹配的关系。

组织是一个由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结构的人组成的队伍。这个队伍因为有明确的分工,各人会有相应的职责,也会有相关的约束机制,以此保证队伍及时完成工作任务。所以如果战略确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需要根据战略需要来组建相应的组织,组织的组建就要根据实际的工作任务来对工作流程进行梳理。根据流程需要确定组织的职责、权限、资源投入,最后决定组织的各层级关系和人数的配置。所以两者的关系是战略决定组织。但是,我们在对战略和组织的理解时,一定要注意:战略决定组织,但组织同时是支撑战略落地的,它会直接影响到战略的执行;在制定战略时要把组织当成战略的一部分;若组织因为人才问题而不能组建时,公司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人才引进策略,必要时对战略本身给予调整。

综上所述,企业的发展规模除需要有可行的战略规划以外,还必须有相应的人力资源平台支持。所以企业要进行规模化发展应当建立起适应自身发展的高效组织结构。

三、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的配置

企业的发展壮大关键的因素是人,企业的发展规模有多大,人力资源的配置和组织结构就需要科学配置多大,在制定战略规划的时候,应将组织作为战略的一部分来考虑和合理配置。组织结构的配置原则,既要避免人浮于事,又要使组织中的每一个人感到压力,建立适应自身发展的高效组织结构。

首先,没有组织架构支持的战略目标一定不会长远持续发展。某家电子企业预备再签两家新店,开业的时间都已确定下来。但是由于老板失误在距开业不到一个半月才找到人力资源总监上任,针对老板要求的150名销售人员的招聘计划最终还是没有如期落实到位,以至于开张的计划一拖再拖……这个案例很明显告诉我们只有空头战略没有有力的组织机构做支撑,战略目标只能半路夭折。其次,组织与人力资源配置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满足增加人员数量就足够了,真正需要解决的是要培养和引进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并形成科学有效的组织结构。组织是保证,组织的有效配置决定企业战略规划的推进和落地。

四、结束语

组织和战略与国有企业壮大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本文讨论中,组织是资源,战略是目的,战略实施需要组织来支撑。反过来,组织必须为战略做出贡献。所以,我们的企业在考虑企业的发展规划时,一定要同时考虑组织结构的科学合理配置。

注释:

①钱德勒.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325.

参考文献:

[1]李一鑫.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的构建[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3):90.

[2]辛小柏.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情况分析[J].经济管理文摘,2007,4(2):15-17.

[3]李纲.新加坡的国有企业管理[OL].中国市场营销网,2006.

篇4

关键词:企业工程学;SWOT分析;KSF分析;企业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49-02

一、企业工程的概念阐述

企业工程学故名思议就是工程学中的一种。工程就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客观对象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实施、制造或运行、评价实践活动。企业工程学通俗的理解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企业这个客观对象所有部分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实施、制造或运行、评价。1995年Liles教授最早提出了企业工程学这个概念,它对企业工程学有着精辟的定义,其定义为:企业工程是通过运用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以一组特定的工程学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设计、维护并连续改善企业系统的功能和组织运行状态的过程或行为的集合。美国企业工程协会从功能和结构分别对企业工程的进行了定义。其企业工程功能的定义为,运用工程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对企业的所有组成部分进行设计和改进提高。其企业工程结构的定义为,对一个企业的所有组成部分进行分析、设计、实施、运作所需的所有方法、理论、知识的集合。企业工程也可以看成人、企业运作流程、技术的集成。

二、具体方法介绍

企业工程学是一门正在不断完善的学科,从1995年首次提出到逐渐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也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企业工程学的主要思想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要素包括企业组织、管理、过程(流程)、产品以及将这些要素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进行整合,并在经营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工业工程、系统工程、管理工程、制造工程、产品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支撑的新的工具。但由于其复合型及与传统的分析框架不同,在实务中使用企业工程学的案例比较少见,将其作为战略制定的基础理论也十分欠缺。

企业工程学从系统和全面的视角来审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将企业经营的职能统筹于企业经营要素。在企业经营的实务中,企业经营的要素必须转化成企业的不同职能,才能使企业工程学的思想得到实践。通过对企业工程学文献的梳理,并参考同行业的标杆企业的成功案例,结合企业战略制定的方法、工具与流程,提出“基于企业工程学的战略分析模型”,并将标杆管理、SWOT,KSF等一系列战略工具整合进了整个战略制定过程。

提出的模型中,将企业工程学的企业的组织、企业的管理、企业的过程、企业的产品与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通过映射的方式分别对应于企业的公司治理、财务管理战略、运营管理战略、产品战略与ERP(与运营战略整合)对应,提出公司战略制定的方案,并将其运用于力先达公司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实践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检验,并通过PDCA的循环方式修正发展战略,以期是发展战略能够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实践证明,企业工程学的思想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有其独到的价值,其价值主要体现为:(一)企业战略的制定应通过企业工程学所倡导的系统的是视角进行,特别注重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短板及其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联系;(二)企业工程学以一种新的视角提出问题最终应转为企业管理实务中的职能中去才能真正实现其作为管理思想的价值,将思想转化成生产力。

创新点主要有两点:(一)首次尝试构建“基于企业工程学的战略分析模型”,并企业工程学的思想转化为企业可实践的职能。由于企业工程学中信息技术是战略性的,在过程中将企业应用的ERP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二)在进行战略分析的时候,使用两个工具KSF与SWOT,KSF主要分析行业成功的关键要素,而SWOT则主要从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两个角度来审视企业经营的全部环境。因此,将两个工具结合起来有助于更清晰的实施战略制定,将KSF作为第一指标,确定SWOT中所包含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战略选择。

三、方法的全面总结

企业工程学以工程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将工程领域的思维和方法引入企业经营过程中,为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和创新的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企业工程的相关文献中,对企业工程的讨论主要是在进行理论构建,并以逻辑推演的方式来构建企业工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框架,将企业工程作为一种工具和视角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尚属首次。随着企业经营形态的变化与社会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经营逐步呈现出新的特征,如敏捷制造、看板管理、虚拟组织等,但有一点始终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始终:企业经营职能的实现还是给予企业的部门分工,包括产品生产、营销、财务、公司治理等方面,因此可以构建一个连接企业工程学与企业经营实践的“基于企业工程学的战略分析模型”,将企业工程学的思想融到企业经营的实践中去。为了完成“基于企业工程学的战略分析”并制定出力先达公司的战略,可以采用标杆管理的方式,研究其他同类型的企业,并对公司所属的行业进行深度的行业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SWOT、KSF等战略工具来制定了企业的总体战略,并根据总体战略制定相应的职能战略,包括产品战略、品牌战略、运营战略与ERP系统的构建、财务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等。在方案的实施的两个阶段的过程当中,通过对实际经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借用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进行战略的修正,使战略管理动态进行,符合企业经营过程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孙晓岭.企业竞争新思维:超越“顾客导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1.

[2]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版,1997.

[3]林坚.企业文化修炼[M].蓝天出版社,2005年版.

篇5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启示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入,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模式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包统配就业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供需双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带来大学生择业难与就业后暴露出的信心不足、缺乏职业能力、大学生自愿性失业和啃老族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的问题凸显,成为社会和高校关注的焦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在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自2003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12万人,增加到现在的680万人,10年间翻了3番,在当下的中国高校扩招浪潮中,如何指导毕业生正确就业,掌握科学的就业理念,具备良好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目前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新形势,国家教委开始认识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存在的重要性,1996年起就开始督促各高校建立就业指导中心,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从指导理念、组织机构、人员素质、专业背景、方式方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都满足不了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各方的需求,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亟待改进。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偏重于对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例如为他们提供就业政策解读,招聘信息和提供就业咨询,进行求职技巧辅导,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忽视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就业指导工作偏重于高年级就业指导,忽视低年级的职业生涯教育,这使得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美国不仅是全球最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职业指导的国家,其对大学新生从入学开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形成一套规范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以高校为中心,社会各方通力合作,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卓有成效。因此,通过借鉴美国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经验,对我国高校更好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 美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就业指导的国家,20世纪初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就在美国产生,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随着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取代职业辅导的地位。70年代,生涯规划教育在美国得到推广,也传播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前苏联等国;8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长期的实践中,国外学校确立了以形成“自我概念、发展潜能”的全人辅导模式,并辅之以矫正、补救的心理咨询和训练项目。

针对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美国在遵循市场调节就业原则基础上,通过政府、高校、社会机构和用人单位四方配合形成社会各方参与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积极开展大学生个性心理测试和培训,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塑造完善人格和发掘学生的职业兴趣,就业指导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美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专业水平高,高度职业化,学历层次高

美国大学比较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除了在高校建立就业指导中心,还配备齐全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一般按照学生人数1:200配置,岗位分工明确,有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秘书等。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呈现出高学历、专业化、职业化的特点。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需具备高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等硕士或博士学位,为学生提供诸如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服务,而就业咨询人员必须要拥有教育学、心理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此外,一般工作人员需具备学士学位。所有的工作人员多需经过培训和考试,持证上岗。

1.2 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学习生涯始终

美国大学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生涯,从学生入学开始,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就开始着手收集学生的个人信息,并提供心理测试、能力评估、个性特征、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大一就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树立职业意识和人生理想。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结合学生的特点,拟定计划,提供可行性的就业指导。例如在大三,学校通过多方渠道收集企业、雇主信息,告知学生针对企业需求,及时强化自身知识结构,同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在大四,对学生制作求职简历、面试技巧提供培训,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

1.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处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

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中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评估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缺点,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学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出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理想。

2 对中国的启示

2.1 加强就业指导,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篇6

人力资源是当前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永恒性主题。“十二五”时期,要全面实现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高现代化水平,特别需要在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上有更大提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现状,分析人力资源发展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优化企业人才管理的方案,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的优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规划;整合

“十二五”期间,人力资源的建设的优质规划和管理,成为推进人才强国和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人力资源的规划是个长期性的战略规划,通过国家、企业和人才的三方努力,从政策上进行转变提高管理效率,提升职业道德和思想修养。另外,我国当前的人力资源现状呈现出人口多、底子薄的特点,客观上需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积极效用。同时“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坚实的人才发展战略。所以,当前的国际局势影响下,人才竞争已经逐步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流,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更多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势在必行。

1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作用

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人才自身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源规划具有的战略性、先导性是企业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和规划的决定性特征。在实现企业规划的过程中,人力资源规划还能够有效的指导企业活动,实现企业员工的整体诉求。当前市场经济的特征决定,任何企业的发展都需要优质的企业人才的推动。在企业规划和管理中,如何吸收优秀的人才、留住人才并且使其发挥最大效用,都是企业管理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以企业员工为本,来获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当前企业建立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但是在一体化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单靠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不够的,需要结合科学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措施,实现人尽其才的规划。在处理好日常的企业管理协调工作之外,还要对其发展进行有效的研究和预测。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1 人力资源规划提供战略性的企业规划

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本质体现于企业对其未来组织任务和环境进行科学的预测,通过合理的安排企业人才,使企业的发展实现科学化、效益化和高效化。通过满足企业员工的当前需求,结合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采取一种预测性的、科学严密的发展策略,对人才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划。但实际上,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不仅仅限于对企业人才的需要得到满足,本质上,是通过实现企业员工的需求来达到企业价值实现的终极目的。所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整体发展具有指导性和战略性的作用,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合理吸收、科学分配、有效培养,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具有持久性的影响。

1.2 人力资源规划促进了企业的合理性发展

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是随着企业的根本属性和经济社会的本质特征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作用的规划措施,具有灵活性的特点。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是对组织的发展战略、任务以及目标计划进行合理的制定,在人才后盾的支持下,实现企业的整体规划。人力资源的规划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在招聘和培育人才的目的和要求,对人才的分配和规划具有一定的原则,规划的先导性和执行的灵活性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其他资源管理的一般性特征,在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合理的预测分析,及时应对变化。

1.3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可靠性决定企业竞争力

在现代企业资源规划管理中,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奉献率是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结合企业的自身发展,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功能发挥。首先,有效预测企业员工的供求差异,在企业组织管理中,组织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合理的发展环境中,而人力资源规划则是对当前组织的合理性规划,在组织模式一定的情况在,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合理的安排,采用创新性的措施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效用,有效的预测企业员工的供需变化,在掌握一定的规律的前提下,实现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万无一失,保障企业凝聚力的迅速形成。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还是企业措施的有效依据,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决策往往要依据其企业性质和发展状况,在市场经济环境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实现有效的举措创新,而人力资源规划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企业的发展和需要,企业的人才储备状态是企业实力的一种表现形式,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使得企业的内部结构一目了然,企业管理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什么岗位的什么人才具有什么样的工作能力,对于企业的真实实力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策略的提出。

2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当前的缺陷

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成分,对企业发展和人才自身的价值实现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当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规划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想的目标,这是为什么?需要从当前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寻求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缺陷和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其问题的症结,并通过恰当的措施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促进其价值最大化的实现。而今,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主要存在管理理念不强、机制不够完善和凝聚力不够的缺陷。

2.1 理念不强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市场规律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了当前企业的转型,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坚实的人才建设队伍。所以在政策上,人力资源规划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但是,受到传统经济模式发展的影响,模式化的企业发展形式约束了人才的发展,不利于创新,从观念上束缚了对人才资源的有效管理。目前,要转变企业的人才规划发展观念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在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下,企业会逐渐加大对人才队伍的建设。而当前,企业管理者则过于关注企业的短期效益,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储备观念都比较单薄,在规划过程中,容易过于关注资产的回收和回流,缺乏对人才资源的心理重视。

2.2 机制不全

企业的有效管理是建立在合理的人力规划的基础上的,在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上,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通过创新型道路的选择和高技术人力资源的双重推动,赢得企业的长足发展。当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缺陷着重体现在缺乏一个完善长效的管理机制。首先,人才引进的渠道不全,针对性不够,一般根据管理者的喜好进行人才引进;其次,培训机制、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缺乏,企业吸收人才而不进行专门的培训或者培训力度不够都是造成人才不能充分发挥潜力的主要原因;最后,人才分配不合理,没有科学的职位分析和配套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在进行人才管理规划过程中,没有严格科学的绩效考核,企业监督管理的力度不够,人才在企业中既没有满意的工作环境,心理上得不到满足,难以形成具有竞争性的凝聚力。

2.3 凝聚力不够

当前的人力资源规划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资源分配上,随意性比较强,大量的学历低、能力不强、缺乏上进心、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的企业人员都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造成障碍。而潞安战略发展中,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坚持年轻干部优先、高学历者优先、工作阅历丰富者优先、业绩突出的优先、群众反映好的优先、基层干部优先、来自先进单位的优先等“七优先”原则,以品行辨人才、按能力论英雄、重实绩用干部,给德才兼备的人压担子,给实绩突出的人搭台子,给群众公认的人铺路子,让越来越多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为战略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最后,没有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在部分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员工缺乏一致的企业价值观,对企业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不高。

3 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重要作用的策略分析

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针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缺陷,需要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促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3.1 需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

重视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建立正确的人才价值观是基础。人力资源往往处于一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需要管理者从根本上引起重视,同时融入企业的总体战略和决策。人力资本理论的先驱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知识和健康提高表现,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劳动力对其的作用,因此,建立合理的人才资本论,是有效发挥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前提。

3.2 完善企业人力资源机制

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机制需要一定的培训机制管理和规范化的阶段分析,促进企业人力资源从选拔到任用到培训、分配等各个阶段的科学化,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潞安集团近年来将省里的考核压力进行传递、责任进行分解,对各单位、各部门、各级班子、各级干部进行绩效考核,真正把真干、实干、大干、快干的人用起来,把光说不练、作风漂浮的人调出去,把不作为、胡作为的人撤下来,让吃苦的人吃香,让有为的人有位。

3.3 加强企业的凝聚力

利用企业文化强化企业凝聚力的提升是有效实现人力资源规划的措施。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的运营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企业价值观和核心精神,对企业员工的工作作风和习惯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利用企业文化的影响作用,实现企业员工的合理规划,是企业发展实践的科学选择。

4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则对企业的竞争和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针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现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管理理念,促进企业人力资源重要作用的发挥,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改进措施,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一、我国国有企业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现状

我国国有企业基本都有上一级主管部门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有一套系统的企业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程序及要求。如“十三五”发展规划是自上而下进行编制的。首先,各省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率先制定国有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包括编制背景、编制原则、总体和专项规划体系、编制程序、编制要求、进度安排、保障措施等七部分内容。其次,各层级国有企业自上而下传达规划编制精神,部署规划编制工作。第三,各层级国有企业按照上一级主管部门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编制本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并自下而上逐级上报。最后,上一级主管部门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修改意见或者出具批复意见后,下一级国有企业调整修改本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并确定最终版本。

从以上“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可以看出,一是我国国有企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不是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主动性需求,而是按照上一级主管部门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的一项行政性工作,也是一项临时性工作,因此企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企业发展规划的编制链条过长,审批环节过多,在逐级以及逐环节信息传递过程中,会出现信息滞后和信息失真等问题。三是缺乏对企业发展规划实施的强调和重视,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致使发展规划只停留在书面而未付诸行动。

二、我国国有企业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企业领导不重视、不参与

在实践中,我国有的国有企业领导不重视也不参与战略规划的制定,基本是执行完所有既定程序,按要求、按时限上报应该上报的发展规划就算完成任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他们清楚战略规划本身只是?划,而不是实实在在的每年度业绩考核指标,基本不具有约束力。二是领导本身的原因,如马上到退休年龄,整个“十三五”发展规划还未实施完毕就退休了,发展规划制定的怎么样,基本和他本身没有太大关系。三是由于领导本身的战略管理意识不强,主观上认为企业制定发展规划作用不大,因此也就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2)无战略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履行相应职责

我国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水平参差不齐,相互之间差异较大,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运行良好的国有企业,会在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并有相应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等。但对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以及现代企业制度流于形式的国有企业,一般没有所谓的战略委员会或者类似机构履行相应职责。

在编制发展规划过程中,多数情况是临时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或指定某一职能部门负责所有工作。临时工作小组,在企业发展规划制定完成后,自行解散,不参与后续的规划解读、实施和调整等工作。某一职能部门多属于执行层面而非决策层面,缺乏明确的议事规则,而且受制于原有的管理层级。

(3)未真正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缺乏调研

企业应当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预测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不去市场中调研、不去所属企业中调研,仅凭对外公开的宏观经济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所属企业上报的材料,就制定集团公司的发展规划。这样制定出来的发展规划,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未真正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与企业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不符合企业长远发展需求,可行性不强。

(4)数据不准确,更新不及时

编制企业发展规划应尽可能依据相对准确的数据,并对数据及时更新。譬如,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一般在2015年上半年启动,并在7月份确定初稿。在2016年下半年最终定稿时,企业的2015年年度财务决算数据已经确定。这种情况下,应该依据最新的财务数据及时同步更新企业发展战略数据。但是,企业领导在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后,却不一定按照最新的数据修改发展规划,一是可能数据不理想,易否定以前的成绩;二是数据的更新程序过于繁琐,怠于更新。

(5)发展规划缺乏论证、审议和审批程序

从公司内部决策程序的角度分析,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应该经过董事会的严格审议,如果发现重大问题,还应当责成相关机构进行调整。董事会审议通过后,还应经股东(大)会批准后才能实施。

有的国有企业,企业发展规划制定完成后,不经过董事会审议就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就最终定稿,就开始宣贯和实施,严重缺乏相应的论证、审议和审批程序,随意性较大。

2.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宣贯不及时、不到位,知悉范围过小

企业发展战略按照程序,经过逐级论证和逐级审批后,应在企业全体员工范围内进行宣传、贯彻、解读和动员,让每一名员工都能够知悉企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

在部分国有企业中,基本或者很少有意识、有计划地对企业发展规划进行宣贯。即便是宣贯,也可能是迫于上级要求。宣贯也不及时,发展规划所涵盖的时间都过去一年多了,才开始宣贯。在实际宣贯中有的也只是进行泛泛介绍,缺乏深入、全面、细致的解读和分析。宣贯范围受限,有的只是领导班子成员,有的只是中层干部以上成员,很少在全体员工范围内进行宣贯。

(2)没有根据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及时调整

宏观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技术进步出现替代产品、行业竞争对手进攻、企业内部调整转型等都会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变化,导致无法实现企业发展目标,需要对发展规划进行及时调整,但在实践中,企业却不及时进行调整。企业不及时进行调整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企业之前并未按照发展规划执行、调整程序过于复杂和上一级主管部门不同意调整等。

(3)分解和落实不到位,缺乏相应预算

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是一个总的统领性的规划,需要逐层逐级逐项逐年进行分解和落实,否则就是一纸空文。实践中,部分国有企业只是以泛泛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目标责任书或者折子工程的形式对发展规划进行分解。对每一项工作的描述不具体、较笼统,对完成时限留出了足够的富余时间,确定责任人时存在多人共管的现象,总之工作完成与否的自由度比较高,自由裁量权比较大。规划的落实,需要匹配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相应的预算保障,否则就是空谈。

(4)跟踪监督不到位,缺乏反馈机制

企业战略委员会及相关机构应当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控,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对于明显偏离发展战略的情况,及时进行内部报告。实践中,一般会在每个季度、半年度或者年末统计汇总年度工作计划、目标责任书或者折子工程的完成情况,但是缺乏日常的跟踪监督。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层级过多,逐级决策,逐级传递,到上一级主管部门收到反馈信息时,时效性已经大大削弱,基本起不到跟踪监督作用。另外,由于负责某些事项的人员基本都是一个所属企业的厂级领导,集团公司某一职能部门的员工,根本无法有效监督所属企业的领导们。职能部门的员工向其主管领导反馈后,主管领导很可能拦截或者直接回绝,无法将信息有效传递给主要领导或者更高级别的领导。企业运行机制不鼓励反馈,缺乏信息反馈机制,下级也就逐渐丧失了反馈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上下级之间、母子公司之间、总分公司之间的信息脱节。

三、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我国国有企业战略规划的对策建议

1.领导要重视,要全程参与制定和实施

在我国国有企业中,领导是否重视某项工作,是某项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领导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企业编制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要有战略管理意识,不应只是应付差事而已。其次,从行动上,要能够全程参与发展规划的制定、宣贯、实施和调整等过程,这样既能保证科学制定又能有效??施发展规划。最后,要在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严格把关,确保制定的战略规划具有可行性,又可以有效地得到实施。

2.设立战略委员会,明确相应战略职责

企业经营中,组织机构有效,有明确分工和明确职责,并能责任到人,企业发展规划的目标才能更容易实现。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基本已经完成公司制改制,设立了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企业发展规划的职能需有相应的组织机构来实现,即需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发展委员会或者类似机构,明确应当履行的战略职责。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负责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组织机构的层级,提供层级保障;另一方面可以确保企业发展战略有明确的负责部门,明确的战略职责,明确的责任人,提供组织保障。同时,也有利于对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跟踪监督或者绩效考核。

3.务求实际,加强调研,确保可行

企业战略规划不是一纸空文,不是应付上级的一大堆文件、资料,应是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和设想,是指引企业积极向上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蓝图。因此,在决定制定和制定企业战略规划阶段一定要务求实际,一定要把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即SWOT分析)分析清楚、研究透彻,弄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知道自己怎么干能干成,切忌闭门造车、纸上谈兵,脱离实际,使战略规划完全不具可行性,无法操作。

4.强化宣贯力度,扩大宣贯范围,保证全员知悉

针对国有企业的不重视宣贯和宣贯范围受限问题,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改变,转变观念,规划需要宣贯才能得到良好的实施,规划不是一部分人的事而是全体员工的事;其次要从行动上改变,能够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以及途径切实强化宣贯力度,扩大宣贯范围,确保全体员工能够知道、熟悉、掌握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持续不断地提高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每一名员工都能够说清楚我们企业是什么样的、是干什么的、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和努力可以干好,以企业为荣。

5.主动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规范调整

企业制定的战略规划一般是3年或者5年的长期规划。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调整、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波动、国家财政、货币、税收政策不断更新,以及企业本身的产品更新换代、调整转型、技术研发水平不断升级,都可能影响企业原有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企业不要死守原有的发展规划不变,而是应该主动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主动调整转型,主动作为,不应被动调整。

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调整企业发展规划时,也不应随意调整,要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宜的调整,而且还应该按照企业的内部决策程序逐级上报逐级审批进行规范调整。

6.细化发展规划分解和落实,合理匹配相应预算

企业总体发展规划是一个多年的总的目标和计划,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年度或者分阶段逐步推进,逐步进行,逐步实现。实践中,较为有效的战略规划实现方式就是合理有效地进行分解,分年度、季度、月度或者按照某一项重点工作的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分解,既要分解工作又要分解到人,之后再进行有效的跟踪监督落实。

发展规划的实现不是说说而已,而是需要相应的人财物配套支持,需要相应的人财物预算。没有相匹配的人财物支撑,企业战略规划也不可能实现。在匹配预算时,既要考虑企业实际又要合理科学的预测实现发展目标的人财物需求,确保资源的合理有效匹配。

7.加强跟踪监督,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

企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有效的跟踪监督机制,需要快捷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如果企业发展规划没有有效的跟踪监督机制,则无法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我国国有企业中,一是要尽量压缩管理层级,不断使集团公司实体化、扁平化,逐步减少逐级传递、逐级上报致使信息失真的现象发生;二是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和技术,使上下级之间、母子公司之间、总分公司之间以及与国有资产监管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扁平化、直接化;三是逐步摈除官僚主义思想,上一级主管部门多到企业调研,下一级企业人员可以得到更多的提拔和任用,不同层级之间可以实现有序良好互动。

四、结论

篇8

论文摘要:试图探究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需求之间缺口及对研发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对中关村研发人员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各个不同职业时期的不同职业需求,尤其是深受职业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之间缺口影响的人,其工作满意程度取决于职业阶段。因此,为了提高研发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应针对其职业需求提出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

0引言

知识经济的兴起,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尤其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其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的价值更加凸显。研发活动被广泛地认可为是一种创造竞争优势和支撑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以研发人员为代表的知识员工越来越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性因素。随着企业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能够吸引并保留研发人员的能力越发重要。但是,与高教育水平和知识水平相伴随的是其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偏好以及高成就导向,研发人员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普通员工回。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核心人力资源之一的研发人员的流动性比整体产业水平更高,是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留住研发人员,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对上海信息产业146家企业技术开发人员的网上定向抽样调查结果表明,91.43%的被调查者希望流动。

Leavitt认为,缺乏职业发展机遇是导致研发人员流失的主要因素。现实中,大量研发人员碰到技术发展瓶颈,阻碍其在岗位上有效工作和顺利发展个人职业生涯,工作满意度降低。Leavitt(1996)还认为,即使没有高薪,采用适宜职业发展规划的公司也有能力提升内部工作满意度。不过,职业需求的重要性和动机会随人、环境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因此,需要深入客观地了解研发人员职业需求,并针对其提出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提高其工作满意度,更好地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

1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1.1不同生涯阶段的职业需求

Super(1976)认为,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情、状态的连续进展,综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个人对工作的贡献而呈现独特的自我发展形式同。虽然员工为企业服务能提升个人潜力,但是个人会有特殊的职业关注、待着手的发展任务和想要克服的个人挑战。因此,员工是否愿意留在企业,取决于企业是否采取具体的满足个人职业需求的措施。Super(1957)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期、探索期、确立期、维持期和脱离期5个阶段。后4个阶段是在正式进入职业之后,随着职业不同阶段角色和工作内容的变化,员工的心理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在探索期,建立职业自我意识,确保自己工作表现优秀,有效地为企业做出贡献;在维持期,保持以前建立的基础和现有表现的同时找到更多工作和发展机会;在脱离期,大多数员工随着退休年龄临近,责任感开始减弱,只关心怎样成功完成职业目标,在准备退休的同时保持一定的表现水平。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l:在不同生涯阶段,研发人员对其职业需求有不同看法。

1.2职业发展规划与工作满意度

持续的员工职业开发经常被企业当作一种积极的投资,而且能够产生积极的工作态度。C0rder0等(1994)也发现,满足科技人员期望的发展机遇会提高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㈣。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研发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对其工作满意度有积极影响。

1.3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需求间差距与工作满意度

然而,让很多专业人员失望的是,现有管理政策没能理解他们的需求,更未能与他们作为专业人员的期望相融合,而缺乏对期望足够的理解与他们对职业方向的不满意度有密切联系。这种与抱负相匹配的规划很明显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是否留在某一企业或寻找第二就业单位的决定㈣。如果员工认为职业规划的投入是徒劳的、不能产生实际利益或无法存活下去,那么不管企业提供和主动追求的职业发展实践是什么,这整个过程都会是完全无效的。而通过准备适当的职业发展规划来满足未达成的需求,企业有能力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或提前有所预测。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研发人员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对其工作满意度有消极影响。

1.4不同生涯阶段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需求间差距

在确立期,研发人员希望稳步前进,关注职业需求与职业发展规划间的协调水平;这种协调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整体的工作满意度。相比之下,那些在探索期、维持期和脱离期的人,或者是新人,或者是保持早先地位的人,再或者是为退休做准备的人,他们不会更多地关注职业需求与职业发展规划问的协调水平。所以,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更大程度地是影响确立期。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不同生涯阶段对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需求间差距的影响不同。

2研究设计

2.1调查对象

中关村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和先驱,从“两通”、“两海”到联想、方正、四通,再到新浪、搜狐、网易;从电子产品到电脑一条龙,再到多层次综合性软件园,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典范,是全国科技人员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本文选择中关村研发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2.2测量方法与工具

(1)职业生涯阶段。职业生涯阶段的可操作性定义包括:Super(1957)的成人模式包含的四个阶段、任期理论、年龄理论。采用年龄代表职业生涯阶段与Super(1957)的模式采取的方法相似。Weeks等(1999)认为,由于年龄能被测量得非常准确,使得测量年龄与关注职业阶段其它方面的测量相比,有足够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对研发人员而言,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并进而提升职业生涯阶段。将样本分解成Cr0n(1984)职业生涯阶段分类中的四个年龄组,即小于等于30岁为探索期,30至45岁为确立期,46至65岁为维持期,大于等于66岁为脱离期。

(2)职业需求。职业需求被定义为:个人对职业目标、任务和挑战等的个人需求;随着职业生涯阶段的变化而变化。Chen,Chang和Yeh(2003)对应于多种职业生涯阶段的多种主要的职业需求,为测量这些职业需求开发了一个量表,为被试提供一个从“强烈不同意”到“强烈同意”的五点线性反应等级,内部一致信度(系数)为0.737。

(3)职业发展规划。基于研发人员的职业需求,职业发展规划被分为三类:面向目标的职业发展规划,面向任务的职业发展规划和面向挑战的职业发展规划。Ivance—vich和Glueck(1989)开发出测量具有前瞻性的职业发展规划量表,为被试提供一个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的五点线型反应等级,内部一致信度(d系数)为0.856。

(4)职业发展规划与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职业发展规划与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被界定为研发人员的职业需求与其对公司采用的职业发展规划的意识水平的差异。通过从平均的职业需求值中抽象出职业发展规划的意识值来测量二者之间的差距。

(5)工作满意度。Gregs0n(1987)将工作满意度定义为对一个人工作或经验评估得出的积极情感状态。工作满意度的准度主要包括:工资、工作本身、提升、主管监督以及同事。来自Smith等(1969)描述工作的30个项目指标。Chen,Chang和Yeh(2003)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项目,评价被试对以下目前工作方面的满意水平:①工作内容;②监督;③同事关系;④晋升的机会;⑤薪资;⑥对所在组织的满意水平,提供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的五点线型反应等级。这六个项目的加总平均分即工作满意分数,内部一致信度(仅系数)为0.920。

2.3抽样与调查方法

由于研发人员工作非常繁忙,为提高被调查者的配合度,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与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混合抽样方法,由在中关村若干家重要高新企业工作的朋友在其同事、同行中帮忙发放,采用电子邮件调查与现场纸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整个问卷征集过程持续了较长时间,避免因时间急迫而造成无效问卷或样本数量不足。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83份,回收率为95.7%;虽然收回的问卷中较少存在不看题目就填的现象,但仍按以下原则剔除无效问卷:(1)有规律填写,如整套问卷要么选3,要么选5;(2)由同一发放者发放且回收后发现答案几乎完全相同者。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64份,有效回收率为95.0%。

3实证结果

3.1量表信度分析

本研究所用量表均为被较多研究者使用过的量表,效度较高,此处不再重复测量。为检查测量工具所得到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反映被测特征真实程度,本研究进行了信度检验。信度有外在信度和内在信度两类。在“多选项量表”(Multiple Item Scales)中,内在信度特别重要。Cr0nbach仅系数是应用最广泛的检验问卷内在信度的指标之一。

职业需求量表按职业生涯阶段划分为探索期、确立期、维持期和脱离期四个分量表,其信度系数分别为0.713,0.801,0.753和0.869,四个阶段的职业发展规划分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01,0.790,0.739和0.812,工作满意度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648,基本满足统计分析要求。分量表的信度系数最好在0.70以上,0.60至0.70之间亦可接受。

3.2职业生涯阶段分布

被调查者中,处于职业生涯探索期的占58.4%,处于确立期的占38.4%,处于维持期的占10.2%,处于脱离期的仅占3.0%。

3.3假设验证

本研究利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单一主效应分析等结果来对上述假设进行检验。

3.3.1不同生涯阶段研发人员职业需求不同

首先运用SPSS的Mean过程,检验不同职业阶段上的不同职业需求的均数。结果如表1所示,职业需求随着职业阶段的变化而变化。以职业目标需求为例:确立期(4.353)>探索期(4.271)>脱离期(4.103)>维持期(3.839)。而且在同一职业生涯阶段,各种需求之间也存在差异,以探索期为例,任务需求(4.531)>目标需求(4.271)>挑战需求(4.193)。

Mean过程还不足以肯定地说明不同生涯阶段研发人员的职业需求会出现明显不同,为了进一步说明,需进行方差分析,以检验职业阶段和职业需求之间的区分度和相互影响程度,以及职业阶段和职业生涯的单一主效应(见表2)。

从表2可知,不同生涯阶段的职业需求存在显著差异(F=14.083,P=0.001),同时不同职业需求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F=18.93l,P=0.001)。这就证实:研发人员在不同职业阶段有不同的职业需求。同时生涯阶段和生涯需求相互影响,且这种影响也达到了显著水平(F=2.275,/P=0.031)。为了区分是单一成分产生的影响还是交互效应产生的影响,需进行单一主效应分析,结果证实,在不同生涯阶段,研发人员有不同的职业需求;也可以说明:不同生涯阶段研发人员对于三种不同的职业需求也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假设1成立。

3.3.2目前研发人员职业发展规划对其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不显著

为了研究职业发展规划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对二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职业发展规划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并没有统计意义,所以,假设2不成立。这与Schein(1978)的研究结论一致,即职业发展规划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创造力和长期组织效率这一说法仍存在争议。

3.3.3职业发展规划与各职业需求间差距与工作满意度显著负相关

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与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职业发展规划与各职业需求之间差距与工作满意度都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假设3成立。

3.3.4不同生涯阶段对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需求间差距有不同影响

职业阶段能否缓和来自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对工作满意度形成的直接负面影响,即不同职业阶段是否对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需求问差距带来不同影响,需通过方差分析进行验证(见表5)。

从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与生涯阶段间的交互作用对工作满意度都有显著影响。为了证实生涯阶段对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需求之间差距的影响,需进行单一主效应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以看出,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需求之问的差距在不同生涯阶段具有显著意义,既不同生涯阶段对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有不同影响。因此,假设4也被证实。

4结论与讨论

4.1研究结论

本文以北京中关村研发人员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回顾,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检验假设,得出结论;通过抽样回访探讨结论的可能原因,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启示。

(1)不同生涯阶段职业需求不同。研发人员在不同职业阶段会有不同的职业需求:确立期最高,其次是探索期,维持期最低,脱离期较低。具体而言,研发人员对任务需求更加关注,无论是从整体还是在上述四个职业阶段都高于其他需求,其次是目标需求,最后是挑战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工作岗位上必须先要完成工作任务,所以职业任务需求是最基本的。只有经历了任务需求阶段,才能达到目标需求层次;等达到职业目标,就开始进一步规划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形成挑战。

(2)职业生涯规划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不大。通过回访被调查者发现,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工作满意度并不单单依赖于企业所采取的职业生涯规划,即使企业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做得很好,但是研发人员对工作并不喜欢,可能满意度还是低。事实上,研发工作具有高挑战性,研发人员总是高度敏锐并且繁忙,工作压力巨大是其普遍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厌倦心理。另一方面,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普遍开展得不尽如人意。

(3)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需求间的差距对工作满意度有负面影响。研发人员有自己的职业需求,最终是否继续服务于企业,基于企业是否会采取促使其职业需求获得满足的职业发展规划。当企业所采取的职业发展规划与研发人员的职业需求高度一致时,研发人员的工作满意度高,企业就可能减少人才流失,赢得竞争优势。

(4)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需求间差距随着生涯阶段不同而变化。因为其职业需求随生涯阶段不同而不同。如果职业发展规划一成不变,其与生涯阶段的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工作满意度。因此,企业不能一劳永逸,管理者不仅要仔细考虑应怎样开展组织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而且要清楚其与个人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尤其应随个人生涯阶段发展而及时调整职业发展规划,以提高工作满意度和企业认同。

4.2研究不足与展望

篇9

关键词: 师资培养 职业发展规划 双师素质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文中指出必须把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全面推进和落实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试从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中师资培养的角度谈谈教师的职业发展。

一、高职教师普遍存在问题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院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其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这就要求学校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操作、应用技能的培养,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学校教师要具有“双师素质”能力,即除了要具有系统的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素养,而这正是在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我校某系为例,38名专业教师中直接来源于大学毕业生的教师33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6.8%,只有13.2%的教师来源于企业,而绝大部分的专业教师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培训,这显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原因,因此如何更快更有效地促进职校教师职业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内涵

由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决定,教育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也明确了“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因此高职教师职业发展应当从“双师素质”角度出发,既要包括学科技能专业性,又要包括教育教学专业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思想品德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完善。教师必须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操和人格,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执著的事业心、顽强的工作精神、科学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关系,才能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科技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更新。教师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及人文教育知识,走综合发展的道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全面发展的教育者。

3.实践能力与研究创新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使教师除了传授专业基本知识理论外,更重视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师要向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训练操作的“双师型”方向发展。

三、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

教师职业生涯是与教师本人在学校教书育人等一系列活动相关联的职业经历的模式,它包含两重含义:

一是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指教师本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实施的管理,它是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的,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管理实现个人的发展愿望。

二是组织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指组织针对个人和组织发展需要所实施的职业生涯管理,组织从本组织成员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出发,有意识地将之与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和规划相联系、相协调、相匹配,为成员职业上提供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帮助、支持成员职业生涯发展所实施的各种政策措施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实现成员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研究》课题组曾对江苏省33所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3所学校中75.8%的学校曾经要求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是仅有9.1%的学校对一些关键性的岗位人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职业发展规划方案。同时通过对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校的130名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在118张有效卷中认为学校提供关于教师职业发展信息的占37.3%;学校对青年教师有一套有效的指导措施的占33.1%;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提供机会的占31.3%。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学校均对教师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但是能够根据高职校发展和学校人才需求制订相应职业发展规划,并对教师进行倾向性引导培训的并不占多数。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他对“双师素质”教师的需求,如果仅凭教师一己之力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摸爬滚打,势必造成教师对职业规划的盲目性和所取得职业目标满意度的低水平。因此高职校管理部门根据学校发展和人力资源规划的需要,在学校中制订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相适应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引导教师主动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使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组织生涯规划管理和谐发展,将会更有效地推进学校师资培养的建设,推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四、高职院校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教育教师既面临着一般教师的专业成长任务,又有着特殊的专业成长轨迹,从高职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角度出发进行高职校职业发展规划,应当在职校教师的教育性、职业性和学术性三方面出发进行规划。

(一)教育教学发展规划

教育教学能力包含教师的基本素养、学科知识背景、对学科知识结构的认知、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认知、学科教学的各项能力等五项内容。在教师发展初级阶段,尤其对青年教师要加强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目的是让年轻教师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念、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师基本素养,为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基础。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岗前培训机制,使青年教师有培训渠道;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使青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有压力、有动力,以激励青年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的自觉性。

我校从2008年开始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尤其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制定了完善的培训培养和考核管理办法,使青年教师在相关机制的引导下很快地完成从职业准备期到职业适应期的转变。

职业学校的教育特点与普通学校的教育特点有着明显的区别,职业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传授一个职业,教师在学习传统的教育方法理论的同时也要进行《职业教学论》和《职业科学》两门职业教育关键学科的学习。学校在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管理时要将这两门学科的学习纳入教师职业生涯学习内容进行培训。

(二)职业能力发展规划

《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职业教育对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职教师资的职业能力培养对职教教师的成长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它包括教师对职业活动的了解,对职业活动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学校在进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规划时应突出培养教师职业技术科学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

由于我国对职教师资培养的制度的暂时不够完善,我们无法完全借鉴德国职教教师的定期企业顶岗制度,以全面获取本专业范围内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了解企业内部问题和社会状况。但是学校在进行师资培养时应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深化校企合作关系,重视对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对行业的指导作用,建立职教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将企业顶岗制度化。

我校在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教师的企业顶岗制度,近几年一直采取“请近来,走出去”的教师培养方式,对专业教师进行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工艺路线、岗位人员职责和需求等进行培训,同时将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岗位顶岗,与企业亲密接触,采用“培训归来话感受”的方式让大家共同分享所获取的企业文化、实践知识等内容。通过这些对教师的培训培养方法让职教教师逐步向“双师素质”转换。

(三)终身学习发展规划

对教师终身学习发展规划的制定也是对教师学术性的培养,职教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全面学习观念,才能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教育者。广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学科基础、基于实践的科研能力是一名教师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基础,终身学习发展规划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学校职业发展规划的基础。

五、结语

师资培养是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校师资培养的研究有助于激励教师潜在的寻求发展欲望,使教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依托,有助于推进学校人力资源层次提升,加强高职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学校做到“职得其人,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1]蒋旋新.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展望,职教论坛,2006,VOL20.

[2]王维婷.五年制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联动的调研报告,江苏教育,2012(06).

[3]朱懿心,宇.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谈职教师资的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篇10

根据《国家粮食局办公室关于编制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粮办展〔2009)178号〕要求,现就编制《*市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完成编制工作

各区县(自治县)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2009〕47号)精神以及国家和*市有关法规和政策,按照《*市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编写提纲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粮食资源情况、利用现状,以及加工业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认真做好本地(公司)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专题规划和单项规划,要求做到进度快、质量高、效果好。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为切实加强全市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我委成立了由委领导任组长、相关处室为成员的规划编制组。各区县(自治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在规划编制组的组织协调下,把规划编制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三、正确把握方向,提出基本要求

编制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把握发展内涵,始终把“一保一建三打造”贯彻在规划中;要突出针对性、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要本着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提高规划质量。

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分正文和说明两个部分。正文包括粮油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布局、行业准入、重点项目投资分析、政策措施等。规划说明要重点阐述粮油加工业与相关领域的关系、粮油加工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面临的形势、发展趋势、目标指标预测分析以及有需要说明的问题、履行的有关程序等。基本要求是:

(一)做好与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衔接,并加以细化和落实,使粮食加工业发展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宏观调控有效结合起来。

(二)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编写工作,充分吸纳促进玉米、大豆加工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成果,并借鉴国外粮食加工业健康发展的经验。

(三)加强粮油加工业发展重要问题的软科学研究。注重从宏观、系统的角度,研究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立足近期,要突出操作性;着眼长远,要具有前瞻性。要认真总结近年来粮油加工业发展基本特点、主要经验,针对粮食加工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建议,为规划编写提供理论支撑,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写工作。

(四)鉴于粮食加工业市场化程度高,规划实施的主体是企业。各区县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多与粮食加工企业沟通,可组织有影响力、有特点的粮食加工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子公司、产业园区)、放心粮油企业编制本地区、本单位的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

(五)加强与有关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和衔接。各区县和有关单位规划编制组要加强与市商委粮油管理处的联系配合,保持规划的一致性。要主动听取当地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统计、经信等部门关于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密切配合,多协商、多沟通,建立高效、良好的部门协作机制。广泛听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专家的意见,确保规划质量。

(六)加强重大项目研究。“思路决定规划,规划决定项目,项目决定投资”,准确把握中央和我市粮食加工业发展方向与投资建设重点,结合当地实际,研究提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要求的粮食加工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健康全谷物食品工业化和现代化示范、食品装备自主化、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节能减排等重点项目。强化项目意识,精心策划一批高质量的重大粮食加工业闪光点项目,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需要办的具体项目,建立市级“十二五”项目储备库。

(七)《规划》中的目标设为2012年、2015年、2020年,同时“十二五”期间规划内容应更具体。规划编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目标指标须有定量预测分析及说明。规划中所涉及的数据要采用国家统计局数据,迄始年份统一使用2008年数据。

(八)鉴于《规划》的编制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粮食加工业涉及面宽,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强协调沟通和组织保障,抽调业务骨干参加。严格按《规划》提纲编写,突出重点,确保按时完成规划专题报告起草工作。市商委将在市粮油质检站、市粮油行业协会、粮食集团、红蜻蜓油脂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全国放心粮油企业、中国名牌企业等单位抽调有关专家和业务骨干进行规划的集中修改。适时请有关单位给予支持。

(九)市商委将组织编写组针对具有闪光点的重点项目,如大米、食用植物油、小麦粉、玉米、杂粮、健康全谷物主食品、粮食及其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等。组织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专家到全国领先企业进行考察和调研。赴有代表性的区县(自治县)、企业开展粮油加工业规划编制专题调研,召开若干专题性片区座谈会。各地应积极支持和配合做好相关专题调研工作,及时报送有关材料和数据。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撰写调研报告,要求情况详实、措施具体、分析深刻、文字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