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学规律范文
时间:2024-05-30 17:2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教学规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探索规律自主合作
课前思考
数学规律的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发展其抽象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数学规律具有抽象、严密和高度概括的特点,它的教与学往往会成为课程实施的难点之一。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提高规律教学的有效度呢?笔者认为,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点,从规律产生的背景、规律本身的内涵和规律隐藏的思想、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教学思考与设计,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以及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
课堂实践
一、 口算竞赛,引出规律
(一) 口算竞赛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口算能力最强。(课件出示口算题)预备,开始!做好了,就坐正。
16÷8=200÷20=6÷3=
200÷2=6000÷3000=320÷8=
200÷40=60÷30=160÷8=
600÷300=
让最快的学生汇报答案,集体校对,做得好的同学加20分。
\[设计意图:小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和竞争意识,通过口算竞赛既能考察学生的口算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算式分类
师:你能根据算式的特点把这些算式进行分类吗?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分?把每组算式根据被除数或除数的大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设计意图:学生在分类、排序的过程中,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能初步感受商的变化规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 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一) 探索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1. 观察这三道算式,它们的除数不变(板书:“除数不变”),从上到下的观察,看看被除数和商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吗?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追问:你是怎么发现的?(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用彩笔标出变化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表述完整。)
① 16÷8=2
② 160÷8=20
③ 320÷8=40
[设计意图:教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大多数会直观觉得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大,商也变大。进一步引导学生会说出第一个算式到第二个算式除数不变,被除数乘10,商也乘10;第二个算式到第三个算式除数不变,被除数乘2,商也乘2;第一个算式到第三个算式除数不变,被除数乘20,商也乘20。也有少数好的学生会直接说出: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师:谁能把从上到下观察到的变化规律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生: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师:如果从下到上的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从上到下的观察经验,大多数学生会说出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几,商也除以几。也有学生可能会一句一句的说出变化规律。]
生: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几,商也除以几。
师:这里的几可以是0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0不能作除数。
[设计意图:0不能作除数,在学生心里是根深蒂固的,学生通过老师的反问,能很快意识到除以0不行。]
师:你能再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几(0除外),商也除以几。
师:你能把刚才的两个发现并成一句话吗?同桌讨论一下。
生: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几。(板书)
师:你们真棒,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地发现了这组算式中蕴藏的规律,这只能算是你们对这组算式的一种猜想。你还能再举出一组算式来验证你的猜想吗?(学生举例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归纳出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感受归纳、推理、验证的全过程,充分体现科学的严谨性,为下面规律的探索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
(二) 探索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商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来观察这组被除数不变(板书:被除数不变),商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吗?你能从上到下观察、再从下到上的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吗?
① 200÷2=100
② 200÷20=10
③ 200÷40=5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刚才的活动经验,大多数学生在交流时会直观说出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大,商反而变小;除数变小商反而变大。具体说就是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商反而除以几或乘几。当然不排除还有学生在交流时会一句一句说变化规律。]
生汇报整理交流成果: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商反而除以几或乘几。(板书)
师:你能再次举例验证你的发现吗?学生举例验证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第一个规律的探索、发现过程,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适当放手,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利用刚才积累的活动经验,去归纳、总结、概括出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体现知识的迁移规律。学生在汇报时加以引领、提炼,要求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述。最后通过举例验证将规律从特殊推广到一般。]
(三) 探索商不变的规律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又研究了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继续来研究最后一组除法算式。
① 6÷3=2
② 60÷30=2
③ 600÷300=2
④ 6000÷3000=2
师:你有什么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变了,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才会不变?就请你们带着这个问题,先从上到下观察、再从下到上观察,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前两次的活动经验,大多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能很快发现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一个数,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一个数,商也不变。]
全班汇报整理:
从上到下观察: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一个数,商不变。
从下到上观察: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一个数,商不变。
讨论:
如果被除数乘4,除数乘2,商是不是还不变?
如果被除数除以10,除数乘10,商是不是还不变?
被除数和除数乘或除以的数,可以是0吗?
讨论后完善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板书)
师:你还能举例验证你的规律吗?
学生举例证明。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两次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归纳总结商不变的规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要学生完整、准确地表达商不变的规律就有点难度,因此通过讨论题,让学生去修正他们的发现,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一门严谨的学科,语言要精练、准确。最后通过举例证明规律的普遍性,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研究探索的全过程,掌握方法。]
三、 巩固新知,应用规律
1. 课件出示题目:
根据每组题中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36÷3=80÷4=
720÷90=360÷30=800÷40=
7200÷900=3600÷300=8000÷400=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我们可以根据什么很快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清楚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每组下面两题的商都与第一题的商相同,以后再做720÷90、7200÷900这样的题目时就可以当做72÷9来做就行。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商不变的规律,体会到商不变规律的应用价值。]
2. 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画“√”,错的画“×”。
(1) 一个除法算式,被除数乘15,要使商不变,除数也要乘15。()
(2) 两个数的商是8,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乘4,商就变成32。()
(3) 一个除法算式的被除数、除数都除以3以后,商是20,那么原来的商是60。()
(4) 两个数的商是3,如果除数不变,被除数乘2,商就变成了6。()
课件逐题出现,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让不同答案的学生说自己的判断理由。
[设计意图:小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容易产生疲劳、注意力分散,通过手势来表示对错,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考查学生对商的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尤其是可以对生成的错误资源及时加以分析,更能帮助学生掌握商的变化规律。多加一题的目的是要题型更全面一些。]
教学感言
1. 创设竞赛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这节课要研究三个商的变化规律,容量比较大,为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者创设了一个口算竞赛的情境。这样既节约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竞赛之后通过对算式分类、排序,初步感知商的变化规律,为下面的自主探索研究做了有效的铺垫。
篇2
三 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柳老师在教学中,很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为了弄清例2怎样计算,让学生运用例1探索的方法,类推迁移,尝试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习之中。
四 积极引探,发挥两主作用。教学大纲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如教师出示例2时,问与例1相对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出:分数四则运算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五 精心设计练习。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柳老师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教师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1.基本训练。2.变式练习。3.游戏练习。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六 加强了信息交流,促进尝试成功。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生讨论,是在学生获得自己的努力结果之后进行的生动活泼、独具一格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这种讨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柳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输送的信息,针对学习新知识的缺陷,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柳老师也参与讨论,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输来的信息,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成功。
篇3
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①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②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③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④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①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①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④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①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②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①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②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①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③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①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③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①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②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③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④
课外辅导
⑤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①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③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⑤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①
严要有度
②
严要有方
③
严要有恒
④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①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②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③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④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⑤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②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③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④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⑤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①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③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④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①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②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③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⑤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⑥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①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②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④
不利于因材施教
⑤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①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②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③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④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①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②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③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
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③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④
实际的方法
⑤
时间因素
⑥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②
记得有意性加强
③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④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
7
岁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篇4
下面着重就课标的研读、教材的处理、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作一阐述。
1 课标的研读
“染色体变异”是了解层次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切忌随意拔高要求。该部分内容在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的描述为“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细化为学生视角的“学习要求”,可以界定为:简述染色体变异的几种类型,举例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简述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定义,尝试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辨别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
2 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遵循教材是必须的,但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处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这部分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教材中图片的变化处理与变式呈现,突出了“缺失、重复、倒位、易位”这些主题,且每一主题都分步骤1、2、3,并作必要的文字注解。如“倒位”处理见图1。
这样的处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思维的深入。
在“染色体数目的变异”部分,先以“21三体综合症染色体”图例及智障“天才”舟舟图片点题,接着再以果蝇为例,解析“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这个课题,并由浅入深学习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等。
3 策略与方法的采用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安排,“染色体变异”内容的学习在高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相对于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智能结构而言,教学难度较大。因此,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抽象概念与形象教学之间的关系,注重教学难点的突破,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单倍体等多个核心概念。
3.1 以辨图、设问、讨论的方式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针对图2,设问并讨论。
①该体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
②其中有几对常染色体、几对性染色体?
③染色体Ⅱ与Ⅱ是什么关系?类似关系的还有哪些?
④染色体Ⅲ与Ⅳ是什么关系?类似关系的还有哪些?
雄果蝇在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如图3所示。
针对上述图2、图3,设问并讨论:
①甲、乙分别含有哪几条染色体?
②在同一组中,它们之间互为——(同源、非同源)染色体。
③在同一组中,几条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功能有什么特点?
归纳:像这样,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3.2 通过具体实例、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认识二倍体和多倍体
对比和辨析是理科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对比中,学生可以发现知识的异同点;辨析中,学生可以明了概念的混淆点(表1)。
3.3 用图解、图表和事例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加强直观教学,其中图解、图表和事例,是通过生命现象反映或揭示生命本质和规律的极好呈现载体(表2)。
3.4 做好“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
“实验”是生物教学中的主要组成板块,在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精神,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和方法,习得科学学习习惯等方面,及切实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生物教学中理应重视并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本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如复习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染色体组等一系列核心概念,重点讨论并认同:低温的作用与秋水仙素的作用基本相似,且有自身的优点,即容易创造和控制,成本低、对人体无害、易于操作。
篇5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试题
课程代码:0927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二学段的内容是( )
A.实践活动 B.探索规律
C.综合应用 D.课题学习
2.从狭义上来说,小学数学教科书是指( )
A.教材 B.参考书
C.教学挂图 D.音像教材
3.反映人对客观事物中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抽象的是( )
A.数学命题 B.数学公理
C.数学定理 D.数学概念
4.数学操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是( )
A.动作的定向阶段 B.动作的熟练阶段
C.动作的整合阶段 D.动作的分解阶段
5.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斯金纳 B.皮亚杰
C.加涅 D.奥苏伯尔
6.学习了长方形的有关规则后,再学习正方形的有关规则,这是属于(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例—规学习
7.提出“无论教什么学科,务必要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是( )
A.布鲁纳 B.罗杰斯
C.加涅 D.奥苏伯尔
8.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
A.要采用以“小步子”为特色的程序教学模式
B.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情景的整体性了解
C.要重视动作和感知等直观活动
D.要重视学生的认知过程,强调认知结构的形成
9.教师应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解释概念、说明规则和规律性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
A.谈话法 B.演示法
C.讲解法 D.讨论法
10.下列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B.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
C.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D.引导有效的探索,组织有价值的合作
11.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或者借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进行的复习方法适用于( )
A.低年级 B.低中年级
C.中年级 D.高年级
12.上好练习课的关键在于( )
A.课堂指导 B.练习设计
C.练习讲评 D.练习形式
1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使用了( )
A.函数思想 B.解方程思想
C.代数思想 D.极限思想
14.数学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是( )
A.无意识的内部言语阶段 B.示范模仿阶段
C.认知阶段 D.有意识的言语阶段
15.“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的具体模式为( )
A.诱导—尝试—概括—变式—回授—调节
B.尝试—诱导—概括—变式—回授—调节
C.诱导—回授—尝试—概括—变式—调节
D.诱导—尝试—概括—回授—变式—调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6.大众数学观强调小学数学的( )
A.思想性 B.基础性
C.生活性 D.发展性
E.普及性
17.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主要包括培养( )
A.数学观察的兴趣 B.数学应用的兴趣
C.数学思考的兴趣 D.数学学习的兴趣
E.数学交流的兴趣
18.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 )
A.艰苦的过程 B.生动活泼的过程
C.主动的过程 D.富有个性的过程
E.有挑战性的过程
1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则包括( )
A.启发性原则 B.教学方法整体优化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原则
E.直观性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原则
20.《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从下列哪些方面进
行进一步详细阐述的?( )
A.知识与技能 B.数学思考
C.解决问题 D.情感与态度
E.应用能力
21.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形式的( )
A.多样化 B.开放化
C.条理化 D.单一化
E.生动化
22.数学知识主要包括( )
A.数学概念 B.数学方法
C.数学规则 D.数学问题解决
E.数学技能
23.数学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动作定向阶段的学习包括( )
A.形成整体动作的连贯和协调 B.明确学习目标
C.知道技能的操作程序和动作要领 D.了解与数学技能有关的知识
E.知道活动的最后结果
24.常规教学手段主要有( )
A.电子幻灯片 B.万用拼图实验室
C.教具 D.学具
E.电化教学手段
25.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程序包括( )
A.教学目标的设计 B.教学对象分析
C.教学任务分析 D.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设计
E.教学评价与测量的设计
26.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反映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界定为( )
A.经历(感受) B.理解
C.探索 D.体验(体会)
E.灵活应用
27.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有( )
A.甄别功能 B.选拔功能
C.导向功能 D.调控功能
E.激励功能
28.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素包括( )
A.教学目标 B.多媒体使用情况
C.教学流程 D.教学效果
E.教学准备和环境创设
29.《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第一、二学段的内容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增加或加强的方面体现在( )
A.提高了计算的要求
B.强调了估算的学习、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C.强调了“数感”和“符号感”的培养
D.强调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的融合
E.增加了负数的认识和计算器的使用
30.小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途径有( )
A.观察 B.触摸
C.操作 D.实验
E.测量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31.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可以用日常语言的词义解释概念。
32.对统计与概率第二学段学习内容的评价主要应是计算统计量。
33.实践和综合应用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教师的指导并不重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4.简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关于“对数学课程的认识”的理念。
35.简述运用演示法需注意的问题。
36.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启示。
37.简述“空间与图形”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总体目标。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篇6
凭心而论,如果参与教研活动的是八年级或是九年级的学生,让其略作思考后进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程序还是可以的。但此种近乎公式化的教学流程同样会出现在七年级的语文教研活动中,这就不但有点强学生所难,而且有哗众取宠之嫌。
作为长期在一线教学的我,对这种只为自己名声而置学生实际和教学规律于不顾的做法是不敢恭维的。
记得新课改刚开始时,几位资深语文教师曾告诫我:备课之前既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又要深钻《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登载的“七~九年级教科书总说明”(以下简称“总说明”)。因为只有真正体会到三者的精神实质,才能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实施近十年来,不管是在哪个年级教语文,在不忽视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我都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七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做,不但贯彻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和《纲要》以及“总说明”的精神,而且让我和我所教的历届学生获益颇多。我教得轻松,教得洒脱,教得舒心;学生学得自在,学得扎实,学得快乐。
首先,要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不致尴尬。毋庸置疑,要想较为顺利地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就必须让学生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上课时有话可说,不致尴尬。为此,我每次准备上新课前,都会根据学生实际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
如前年秋季开学后不久,在准备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捅马蜂窝》时,我布置了下列预习任务:1、认真阅读课文,试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简述“捅马蜂窝”的过程;2、在所有动物中,你最害怕最厌恶的是什么动物?你和它(它们)之间发生过什么冲突?请准备在班上说给老师和同学听;3、读完这篇课文后,你对这些厌恶的动物是否有了新的看法?
这样的训练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一般学生上课时不管是合作学习,还是点起来回答问题,大都能说几句,不致于让同学或老师都感觉到非常尴尬。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较之刚开学时有了明显的好转。
其次,要让学生做到有话想说,不吐不快。根据教学规律,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有话想说并且不吐不快的感觉,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
我在进行作文《心事》的训练时,首先让学生复习本单元的《羚羊木雕》,让学生再次说说小主人公有着怎样的心事,自己是否也有过相类似的心事;其次让学生回忆自己从记事起到现在,在与家人或他人交往中有过怎样的心事,并说说是什么时候有了这个心事、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个心事,试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将其说给同学或老师听;再次就是让平时性格比较开朗且发言比较大方的同学带头在课堂上简述自己的心事,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通过多次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向同学或老师敞开心扉谈想法,大大方方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最后,要让学生做到会说想说的话,力争不出现语法修辞上的错误。根据教材安排“口语交际”的八次训练,我着力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因为这些口语训练的话题来源于现实生活,与学生生活实际很贴近,既注意到了交际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又注意到了交际过程中文明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经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训练,除极个别生性孤僻的学困生外,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自主学习、踊跃发言。记得去年春季六月中旬的一天,我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会说不”的训练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并且基本上做到了语言表述简明、连贯,没出现什么明显的语法修辞上的错误。在众多发言的学生中,周雪婵的发言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上个星期五下午放假离校走到李集街转盘时,一个同村的同学邀我一起去‘心动网吧’上网玩游戏,并表示由她买单。当时的我,急着回家看望最近身体一直不好的奶奶。面对真心实意向我发出邀请的她,我微笑着说:‘谢谢你!本来我也喜欢玩游戏,但因为我奶奶最近身体一直不好,我爸妈又长期在外打工,所以我奶奶很想一个星期才能与她相处两天的我早点回家。真的很不好意思!你自己去玩吧。’”
篇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学生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呢?调查和研究发现,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度会比较高.例如,在和学生学习“圆周运动”、“摩擦力”、“曲线运动”等章节内容时,都可以给学生播放一小段“汽车的漂移视频”,透过这个现象,学生自然很好奇想知道其中的物理学原理是什么?这种生活中本来就很惊叹的镜头搬到课堂上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度被有效激发,探究自然很积极.
2将教材中的信息化为任务式问题
有时候,具体的任务让学生的探究有目的性,同时也有利于自我检查学习的效果.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必修二中的“行星的运动”这节内容时,从教材分析来看,这节课主要是介绍“天体物理”的发展.如果课堂上直接和学生照本宣科式地进行物理学史讲解,学生的印象不深,下课了说不定就忘了,为此,笔者提前布置了任务式问题,让学生课前自主准备:(1)简述哥白尼之前对行星运动的描述哥白尼对行星运动的描述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2)自主收集哥白尼、第谷、开普勒、伽利略与行星运动研究有关的小故事;(3)通过上网、查资料,收集并打印太阳系行星运动的真实规律的图片.通过这几个任务的布置将原本信息介绍,转变为学生对信息的自我搜索和探究,学习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来自于《中学物理》杂志。中学物理杂志简介详见
3将规律探究性内容转化为可操作性问题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倡导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知,那么,这里面也就涉及到探究什么、怎么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将探究性内容转化为可操作性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指引,学生能够自主实验,在实验中获得问题的答案,感悟研究的过程.而且这种做法能够有效地将抽象、理论性强的物理规律转化为学生可以操作的问题,简化难点,重点也在探究过程中得以有效突破.
篇8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电场强度 物理规律
物理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中的核心内容。由此可知,物理规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用科学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物理规律知识。
一、高中物理规律的特点
(一)只能被发现,不能主观创造。
通常情况下,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实验和思考就可以发现事物存在的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们只能被发现而不能被创造。我们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方法发现物理规律。归纳推理法从认识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推出事物的一般原理,能够体现事物的共性。演绎推理法由定义的根本规律出发,层层递进,从一般到特殊,逻辑严密结论严谨,能体现事物的特性。
(二)物理规律反映物理概念间的联系。
物理概念组成物理规律,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物理规律反映各个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就拿欧姆定理举例:电阻、电压、电流等物理概念组成了欧姆定律,研究导体时,可以通过测量电阻、电压、电流这三个物理量的数值得到导体的性能报告。欧姆定理反映出电流强度和导体电阻成反比又与导体所受电压成正比,即反映了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
(三)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局限性。
物理规律普遍具有客观性和局限性。由于物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是在实际的客体通过简化后得到的,而且实验人员对实验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和仪器自身的精确度都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因此物理规律只能够在一定的精确范围内反映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二、物理规律教学的阻碍
(一)感性认识不到位。
物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物质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也是当前被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基础科学。部分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有思维障碍,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联系生活实际,将物理这门学科排除在了生活之外,把物理想象得过于复杂和专业,在学习前就对物理产生了恐惧心理。要想学好物理,必须联系客观实际,实事求是,让学生以生活为基础,理论为依据,多动手勤动脑,增长他们的见闻,帮助物理教学回归生活。
(二)前学科观念的影响。
前学科观念就是指在学习之前,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某些问题已经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概念。有些前学科观念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有些则严重干扰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比如学生总是认为一斤棉花比一斤铁要轻;在惯性分析问题上总认为惯性的大小和运动物体的快慢成正比;在摩擦力的探究中,学生总是认为摩擦力方向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而且摩擦力总会阻碍物体运动;在自由落体问题上,认为较重的物体比较轻的物体要下落得快。物理的学习就是将学生脑海中的错误意识消除换上正确的新意识,如果不能达到好的效果,物理学习就会失去意义。
(三)不利的思维迁移和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迁移分两种,一种是先前学习的知识对后续学习的顺向迁移,另一种是后学知识对已学过的知识的逆向迁移。思维定势是指大脑被外界多次刺激后产生的固定的思维方式。思维迁移和思维定势都有可能对学习造成不利影响,这就要求老师教会学生变通地学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三、高中物理教学对物理规律教学的探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老师毕生致力于教书育人,但当前的应试教育模式将知识功利化,“填鸭式”教育成了老师应试教育下的无奈之举。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尝试摒弃传统的开门见山直接切入重点的教学方式,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慢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解答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老师这种抛砖引玉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记忆知识点,比起死记硬背效果更显著。就以探究“电场强度”这节课为例,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我不直接切入重点,而是问他们是否清楚电荷相互作用力的产生原理。之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课本上的图14-5。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发现电荷A和电荷B在没有直接接触的情况下相互影响。学生分小组讨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先大胆假设,然后小心论证。在一问一答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掌控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课时感觉听懂了,换个题目又不知如何下笔。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根本上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明白物理规律的深层意义,防止学生只记住公式而不能将公式灵活地应用于各种题型。以“电场强度”这节课为例,电场强度的公式是E=F/q。对于这个简单的公式,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下公式的内容,也不能仅仅告诉他们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成正比,与电量成反比这个事实,更要让他们明白是如何推导出这个公式、得到这个结论的。
(三)让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成立范围和条件。
物理规律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成立的,它具有自己的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学生往往都只会一味地套用公式而不管公式在题目中是否试用,使得考试成绩不理想。在“电场强度”这节课中,学到真空中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E=KQ/r2,该公式的并不是对于所有的静电场都是适用的。在学习这节课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调“点电荷”这个概念的相对性,严格来说点电荷是不存在的。
综上所述,本文简述了高中物理规律的特点,指出了当下对物理教学有阻碍的因素,最后以“电场强度”为例谈了对高中物理规律的探究成果。由于物理规律本就复杂难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让学生适应物理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物理规律,理解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雷怡.以“电场强度”为例谈高中物理规律的教学[J].中学物理,2013(04).
篇9
【关键词】教学环节 逻辑 思维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71-01
教学环节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构成,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托和凭借。在课堂教学不断追求简约和高效的今天,如何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确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在复习了“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后,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
一、教学环节简述。
环节一 ——“试试看”:描述当年赵桂艳投身养鸡售蛋行列时可能的市场形势以及她能进行薄利多销的原因。设计意图:在交流合作中,利用价值规律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进行判断和说明。
环节二 ——“说说看”:赵桂艳是怎样利用价值规律生产“本草蛋”获得很好的市场效益。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结合事例,认识利用价值规律的做法及重要性。
环节三 ——“想想看”:赵桂艳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你身边利用价值规律的事例。设计意图:整体把握,形成认识,达成教育意义。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注重从整体立意,体现逻辑的美。
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以精炼、浓缩的编排方式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作为教材的开发者,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背景,通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将静态、结果性的内容,设计成丰富、生动、过程化的教学环节。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需要站得更高一点,既要让教学环节有助于对具体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还要能够跳出某个教学环节、某个知识点的范围,从教材整体甚至课程的高度来设计教学环节,着眼于整体,对各个环节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巧妙设计和安排。
在第一个环节的认知铺垫基础上,用赵桂艳的事迹对第二、第三和第四个教学环节进行贯穿相接,不仅可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教学材料,同时,各个环节的设计意图符合知识的全面把握、理解判断、调动应用和感悟内化的认识秩序。四个教学环节虽有不同的设计目的和要求,但在实现整体教学目标方面又有着内在的联系,是和谐统一的。通过这些环节把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得以不断推进和延伸,不仅拓展和深化了教学主题,更显示了教学环节的逻辑力量。
三、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展现出思维的美。
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实施的载体,是为了服务和强化教学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学环节还应该是锻炼学生思维的载体,它要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扩张,要有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环节二“试试看”中,学生要想描述出当年赵桂艳投身养鸡售蛋行列时可能的市场形势,就要全面理解价格与供求的变化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赵桂艳投资养鸡的这一行为,来推测出当时的市场形势:可能是鸡和蛋的价格很高,鸡和蛋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还有学生想到了国家有可能出台了扶持养殖业发展的有利政策等。
要说明赵桂艳能实行薄利多销的原因,就要全面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知识鸡蛋的价值量由生产鸡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赵桂艳由于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生产鸡蛋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时间内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能够降价销售,进行薄利多销。
笔者通过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在课堂操作中引导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帮助学生深入、全面地把握了价值规律的内容,它不仅丰富了教学过程,更活跃了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立足学生能力的发展,追求知识的应用美。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几个道理,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更好地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力求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服务,让它成为学生获取和应用知识的重要途径。
教学环节三的设计就是在学生在掌握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说明,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应用能力的。在课堂操作中,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从市场供求关系、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质量及其交换等角度对赵桂艳的事例进行了说明,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个环节对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起着积极作用,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和提升。
五、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充分挖掘情景材料,追求教育的美。
教学环节的创设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寓教育于知识之中的要求更高。教学环节的设置相当程度上都是借助一定的情景材料来实施的,教学环节应该是既有“情”又有“景”的。“景”是载体,“情”才是活动的归宿。情景交融,才能实现教育有痕,润物无声。
对越桂艳的事迹,学生虽有很多想法,但对以下几点学生是没有异议的:赵桂艳的成功来之不易,是她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结果;她能成功是她利用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的结果;我们要学习她致富不忘乡亲,带动众多人走上致富路的高尚情怀。这就是“想想看”环节教育的落脚点,也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和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第四个环节中要学生说说身边利用价值规律的事例并不难,课堂中,学生举了很多如“水果集中上市再去买很便宜”、“冬买夏衣很合算”等生活中的实例。它的设计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价值规律其实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经济生活,自觉遵循价值规律的意识。
总之,设计出高效的教学环节让教学目标以最优化的方式达成,这应是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它不仅体现了教师自身的专业修炼,更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学环节就如一个个支架,不仅支撑学生向上发展攀升,还能尽现设计之美,支撑出魅力动人的课堂。
篇10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试题
课程代码:0927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不得分。
1.下列对目标动词“理解”解释正确的是
A.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
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B.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C.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D.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2.用字母可以表示一定范围内的任何数,这表明了数学学科具有
A.严谨性 B.抽象性
C.广泛性 D.系统性
3.下列属于第一学段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是
A.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的公平性
B.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C.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过程
D.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架起儿童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重要桥梁的是
A.活动经验 B.发展水平
C.认知规律 D.数学内容
5.下列内容中渗透极限思想的是
A.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B.同样多、比多、比少
C.表内乘法和除法 D.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 B.罗杰斯
C.皮亚杰 D.斯金纳
7.学生学习9+6=?时,一边念念有词地说出“凑十法”,一边写出答案,这说明其智力技
能的形成处于
A.认知阶段 B.示范、模仿阶段
C.有意识的言语阶段 D.无意识的内部言语阶段
8.下列不属于小学阶段“数的运算”的目标的是
A.自然数的四则运算 B.分数的四则运算
C.小数的四则运算 D.负数的四则运算
9.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概括的表象指的
是
A.空间观念 B.空间想象
C.空间感知 D.空间抽象
10.通过设立的观察室观察班级学生的互动情况是属于
A.间接观察 B.直接观察
C.参与性观察 D.抽样观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不得分。
11.数感主要表现在
A.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
B.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C.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的关系
D.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E.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
1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人人获得数学方面的专长
C.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D.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E.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相同的发展
13.下列属于第一学段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有
A.感受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
B.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C.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D.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E.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
14.下列表示第一学段“数与代数”内容的有
A.数的认识 B.式与方程
C.数的运算 D.常见的量
E.函数
15.小学数学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包括
A.数学课程标准 B.数学课程目标
C.学生生活实际 D.学生认知规律
E.社会发展需要
1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启示有
A.采用“小步子”为特色的程序教学模式
B.要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需要适当的强化
C.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D.数学教学应“以人为本”,改变学科本位观
E.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体现数学的文化教育价值
17.在数学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动作的熟练阶段的特点包括
A.操作表现出高度的完善化 B.动作具有高度的正确性
C.动作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D.动作之间不协调的现象完全消失
E.全套动作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18.运用发现教学法的一般步骤有
A.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B.学生先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假设
C.引导学生利用教师和课本所提供的材料,对问题提出各种假设
D.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展开讨论
E.教师总结,得出结论
19.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达到的要求包括
A.准确规范 B.简洁严谨
C.生动形象 D.通俗易懂
E.有趣味性
20.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一般要反应的层次有
A.记忆 B.理解
C.运用 D.经历
E.探索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1.简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关于“对数学学习的认识”的理念。
22.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步骤。
23.简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24.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阅读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25.简述第一学段概率学习的总体目标。
四、辨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6.数学仅仅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的工具,它的作用只是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
27.“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8.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是影响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9.试述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原则。
30.试述10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要点。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l小题,共16分)
31.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
教学案例:
一、引导猜测
师: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宽有关,那么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呢?想想看。
生1: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关。
生2: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周长有关。
……
师:是吗?我们一起看一看。(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直观演示验证:长方形的长(或宽)拉长,长方形的面积也变大,使学生确信: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与宽有关,也与它的周长有关)
二、分组操作
师:那么长方形的面积究竟和它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呢?请各组从准备的25个1cm2的正方形中,选一些拼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并把它们的长、宽和面积记录在表格中。
(各组完成后,教师收齐表格,并展示其中的几组表格,检查填得是否准确)
三、提出假设
师:大家观察表格里的数据,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长乘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四、验证结论
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的方法来计算呢?我们再来研究几个例子(展示其他几个小组的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