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纪律教育范文

时间:2024-05-29 10:2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纪律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纪律教育

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伤害事故;法律责任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学生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本文试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探析,并指出一些相关建议。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的分类及其法律过程构成

体育教学中的学生伤害事故是指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可分有以下几类:①学校责任事故。②意外事故。③第三方责任事故。也即可归责于第三方的原因而产生的学生人身损害事故。

由于体育教学的固有特征,使得其伤害事故在法律构成要件上也表现出一些特殊性:①受害人是未成年学生。②事故发生在课堂教学生活中。③必须有导致伤害事故的致害行为或不可抗力。④客观上造成了未成年学生人身伤害的后果。⑤主观上,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绝大多数是过失,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是故意。⑥致害人的行为与伤害结果具有因果关系。

二、体育教学学生伤害事故中各主体的认定及其法律责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明确把学生伤害事故的民事责任主体规定为三类,即学校、学生及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第三人。主体认定为其法律责任的承担提供了依据。

民事责任主要有侵权和违约责任。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伤害事故实际上是人身权受到伤害的一种侵权责任。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及公平责任原则。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在学生伤害事故责任认定中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因此在下面的归责分析中将以过错责任为主。

1.学校责任

学校责任主要是学校或者教师的过错行为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主要有:学校的场地、学校提供的教学器具不符合规定的标准或有明显的不安全因素;教学中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学生有特意性体质或特定疾病不宜参加体育运动教师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教师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体育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责任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其他规定的。

2.学生及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的责任

体育教学伤害事故中学生及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的责任是指学生由于自己的过错造成的伤害事故而应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性,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②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意性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学校并因此而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

3.第三人责任(其他学生及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

它一般是指由教师及受伤害人之外的主体即第三人(一般为其他学生)的过

错造成的伤害事故应承担的责任。由于中学生多为未成年人,所以这类的承担者一般是其监护人。

三、学校与体育教师签订事故责任合同的效力

学校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体育教师作为学校的教职员工,他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履行职务的行为。我国行政管理法明确规定,依法履行职务的主体其履行职务活动所产生的后果应由其所在单位承担。学校与体育教师签订的事故责任合同只是转嫁风险的一种形式,规避了法律法规的相关责任主体及其责任承担的规定,因而是无效的。

四、体育教学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防范及处理对策

全面地了解过错的成因及其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做好防范措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而需要做好伤害事故的防范工作。

1.加强安全教育、以防为主

加强安全意识时刻不放松。体育教师不但自己应注意安全自查,同时也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重视体育活动中的保护。

做好准备和整理活动,严格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注意检查教学器材,发现问题及时向学校报告;严密组织,严格纪律,加强责任心,端正教育思想,增强法律意识,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3.发生伤害事故后应及时、妥善地处理,做到依法、公正、合理、适当。

体育教学中发身了学生伤害事故,首先体育教师应当及时、妥善地做好救护工作,并及时向学校报告。同时学校在伤害事故发生后亦应明析各方责任,以事实依据,做好依法公正客观的善后处理工作。

4.积极参加保险

学生和学校都应加强保险意识,积极参加保险。学生可以参保意外伤害人身事故保险,把体育教学中产生的学生人身伤害责任的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这样做即合理合法,又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体育教学中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产生的相关法律问题还有很多,由于篇幅、立论点的关系,在此不能一一分析、详述。本文仅以上几个方面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发生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后各主体的民事责任及有关问题作了一些浅析,并提出以上相关建议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释义及实用指南》.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中国青年生活出版社,2002年9月

[2]钱星民、温世杨主编.《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

[3]沈宗灵.《法学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

篇2

关键词:中学生;基本规律;思想政治

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所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活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其是否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头脑将决定学生日后的发展。而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进行规律总结能够有效帮助中学生提高思想政治头脑,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由于规律的本质不能够被准确把握,因此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研究仅存在于表面研究。所以,为了能够准确研究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必须从问题入手,从而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归纳与总结。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选择能够准确让中学生形成思想政治品德的规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学教育者必须要利用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来影响中学生的品德养成。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程度制约。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中学教育活动能够顺利进行通常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情况。一旦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情况符合教育标准,那么日常的教学活动就起到帮助学生升华思想政治品德的作用。而一旦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情况达不到教育标准那么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选取能够让学生真正提高自身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及内容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发挥出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真正作用。不然,就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脱节,导致学生产生抵触的学习心理。但另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又能够显著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由于中学政治教育具有长远性、超越性,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必要要做到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精神世界需要,从而推动其思想品德朝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由此可见,中学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中学思想品德状况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共同推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地不断发展。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1.双向互动规律。

即中学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中学生,而学生的思想政治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战略布局。为了能够让中学生迎合社会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教师就必须从学生的基本需要入手,争取做到让中学生从思想深处进行思考,从而实现对自我进行教育的教学目标。

2.内化外化规律。

即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规律。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阶段来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实现内化和外化,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内化就是中学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认识的过程。外化就是中学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3.协调控制规律。

即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学生不但受教学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学生在这些影响的共同作用下便对思想政治产生了大致的轮廓。学生能够通过环境因素影响区分思想政治的正确性与错误型。由此可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将学生的自觉影响与外界影响进行统一协调,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体系。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立体的过程,是各种自觉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由于中学思想教育具有包容性,因此中学思想教育工作通常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党、学校、团组织等,而这些因素通常在无形中对学生的自觉影响产生作用。但是,由于中学生的个体通常存在差异,因此学生之间的思想深度也存在差异。学生在面对如此多的影响因素时通常会感到不适,有些学生甚至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抵触的情绪。这严重违背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必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对应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外界因素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起到促进的作用。此外,由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教育内容十分复杂,因此便具有宽广的包容性。具体体现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教师工作者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均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消极或者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此过程中,只要受教育者能够积极的将消极影响进行消除,那么就能够不断地将积极影响强化并将其放大,从而让其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觉影响发生有利融合,进而让自身的思想政治符合社会的道德方向发展。综上所述,在研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要深刻分析教育工作本身与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将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的规律进行归纳。这样就有助于分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而利用这一规律应用于正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

作者:李晨旭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春香,万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综述[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篇3

1、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首先要求老师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关怀人的成长为目的,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同时要尊重学生生命个体差异这一客观事实,尊重生命的不同成长节奏,宽容地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失误,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当有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耐心地帮他分析问题,让他真正理解——用诚心的帮助代替毫无意义的指责;当学生考试不理想时,可以引导他们寻求改进的对策——用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来代替埋怨……,用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感受到尊重和关爱之后去尊重和关爱他人,由“内省”进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地。

2、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知识与价值融合的语文课程观。在教学中要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结合,让学生的认知学习过程伴随着积极的情感活动。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孤立地传授知识,结果出现学生考前背知识点,考后全还给老师的现象。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不难发现:真正被学生理解的、融入在他们生命主体之中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当中的意义”。这就要求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借助各种手段、利用丰富的文史资料或影象资料等课程资源,创设语文教学情景,将知识学习放在特定的语文情景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知识的意义。要真正落实将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密切联系,让学习过程成为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知识对生命的意义;正如朱小曼教授所说“知识是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作为一种智慧的知识,它必然是渗透了人的生命,与此相应,由这种知识所创造的财富就不只是物质的或精神的,它同时也包含了本体的人的生命的丰满与提升”。

3、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符合时展的语文教学观。所谓有“生命的语文”就是体现在语文知识生成所蕴涵的“进步的真理”和“活生生的社会精神、社会能力”等方面,体现在“面对语文,我们可以哭,也可以笑;可以追思,也可以戏说;可以唱歌,也可以怒骂。语文给了我们宣泄情感、升华体验、升华认识的处所”;语文“给了我们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的广袤的空间,给了我们的心灵自由地舞蹈的宽阔舞台”。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语文教学所要教给学生的,就必须也必然是“有思想”的语文、“有情感”的语文和“有生活”的语文。而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交融,才有可能使我们感受到“人”在文本和生活之中真切“跃动”的生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二、二期课改下语文生命课堂的特点

1、语文“生命”课堂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课堂

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校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点”。而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更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课堂教学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机会,而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学习状态。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生命”课堂要求我们由“精英”教育到“平民”教育。我们的目光要下移。我们尽可能的采取一切方法和手段,使得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语文“生命”课堂是生活的原课堂

语文“生命”课堂是生活的原课堂。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语文“生命”课堂是面向生活的教学,它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努力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使学科世界不致因遗忘生活世界而丧失其存在意义。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捕捉、观察、实验,对信息进行查找、选择、分析、加工和有效利用,提高获得、交流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信息素养,学会在生活、生产和各学科中发现问题,完善知识建构,培养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与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语文“生命”课堂要求把课堂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3、语文“生命”课堂是动态的生成性的课堂

语文“生命”课堂反对严格控制式的师生关系和模式化的教学过程观。语文“生命”课堂要求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语文“生命”课堂主张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学生向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发展过程。因此语文“生命”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语文生命课堂是生成性课堂。学生在实践、体验、感悟、探索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4、语文“生命”课堂是对话式课堂

传统教学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作为教学的核心目的,最后陷入“教师教死书、死教书,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生命”课堂是对话式课堂。它可以是学生和教师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使一个人生命质量提升的过程。这种对话并不是把某种真理、意义、态度等传递给另一方的方式和手段,对话过程本身‘揭示’了真理,它使真理显现出来,从而通过学生的理解而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思维与情感的流动之河,激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闪现出新鲜的见解;由此可见对话培养是学生的思品、个性、合作精神的土壤。

三、建构语文生命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燕国材先生在《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中认为它是生命教育一种“在生命活动中,通过生命活动和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由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与实践: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实施生命课堂的重要前提

“生命”课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它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做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这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构建“生命”课堂,教师要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

2、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实施生命课堂的保证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也是实施生命课堂的保证。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那种“视学校如囹圄、视师长如寇仇”的教学氛围必定会使教育失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参与、积极交往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中学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但他们有思想,有自己观察问题的方式,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他们的想法、观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真正相信每个孩子在他天赋所在的领域里优先充分地表现自己,学生就能产生自尊、自信、自豪感”。即使学生观点出现偏颇,教师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及教参中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正确地加以引导,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到自己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感到自己在学术上、人格上与老师是平等的,感到老师的可亲、可信。由此可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给学生一片生命的绿洲,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应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3.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所以语文教师要挖掘隐藏在语文课程和语文知识中巨大的精神财富,采取有效的手段使其变成生命教育资源,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接受生命教育熏陶,形成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1)、挖掘现有的文本资源,进行生命教育。

在课堂中恰如其分的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并有效的运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历练,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古文学习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明志”、儒家思想中的“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内容,使学生受到修身养性、谦让、和谐等的教育。如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通过讲述传奇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海伦•凯勒坚强地面对生命过程中的艰难坎坷,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让学生感悟人的生命历程总会遇到这样那样苦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每一个人要勇于面对、勇于接受挑战,生命才会更灿烂。教学《秋天的怀念》时,应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之后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回忆父母为你做的点滴小事,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你又打算怎么回报他们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可以设计:如果有一天,你也遇到难以接受的困难和挫折,你将如何面对?这问题的设计,目地让学生懂得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2)、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资源,进行生命教育

学生的身边充斥着鲜活的生命教育资源,各种新闻、报纸等媒体,对社会上珍爱生命、漠视生命的现象经常报道,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有效的把这些生命教育资源引入实施,从正反两方面引入学生身边鲜活的人与事,进行有效教育,以使学生在现实的感知中了解社会,在自我的感悟中增强生命意识。

4、丰富语文教学活动,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手段

燕国材先生在《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一文中说的:“人是自我教育的对象”即要“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是的,“生命意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学生主体参与实际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与思维碰撞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开展生命教育。可以利用每单元的活动课程,将语文学习与寻找学生身边相似的故事相结合,延伸课堂,寻找身边的人生标杆。如可以组织学生走访身边逆境成才的人,……也可以组织演讲征文等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可以将语文学习与学生自身的成长经历相结合,开展“书写自己的成长历史”活动:可以从父母及亲友那里了解自己幼年的故事——口述史;可以从自己的照片及用过的物品——“文物”来反映自己的历史等等,让学生从自身的成长历史中了解生命成长不易,其中浸润着父母、亲友、师长的关爱和呵护,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对生命的珍惜与敬畏之情,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改变评价手段,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保障

在教学中,长期受到批评或不被认可的学生,往往表现冷漠,攻击性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叙述:“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认为自己啥也不行更使儿童受到压抑、灰心垂气和郁郁不乐…….”这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不吝啬表扬,要采用多元评价及发展性评价手段,多角度、多层面地肯定学生的长处,即使学生在学习上落在后面时,我们也应该用“只要你努力,你就总能进步!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等等来鼓起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在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之中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一个还能进步的人!从而养成健康的心态。

篇4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听说焦虑 交互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说能力训练与培养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大学生在听说课堂中极易产生焦虑的情绪和被动的心理,从而影响其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导致其学习效果欠佳,未能达到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教学效果。

1语言焦虑及其产生原因

焦虑是一种经历紧张、担忧、烦乱和恐慌的不良状态和极力摆脱紧张情绪的应激反应。(Burger,1997)而语言焦虑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焦虑,它是学习者因运用目的语而产生的害怕心理。(廖英,2005)依据Horwitz等人对语言行为焦虑进行了分类,其交流恐惧、考试焦虑及负面评价担忧是外语焦虑中三个主要表现,(Horwitz,1986)而这三种语言行为焦虑相互关联、彼此作用,从而导致语言学习者焦虑心理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因此,语言焦虑心理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观与客观相互影响,内在与外在相互作用。笔者就其中与语言学习者息息相关的三方面客观原因着手,结合长期听说课程的教学观察,分析学生英语学习中焦虑情绪的客观来源。

1.1教师

由于学生自身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即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模式,而在该教学情境设置下,教师在课堂中拥有绝对主导权。学生经过长期的被动接受,已形成固定的听课思维模式。然而在大学听说课堂上,教师会要求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并做出即时反馈,学生会因此感到紧张焦虑。此外,由于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通常表现出内在化与个人化特点,学生自身听说能力良莠不齐,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很难做到因材施教,进一步加重了部分学生的焦虑感。

1.2教材

一方面,学生在步入大学前所接触的英语材料大多以应试为主,而目前大学英语听说教材内容多以实际生活交际为主,内容反差给学生造成一定心理冲击,在适应新教材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因想尽快适应而产生焦虑情绪;另一方面,由于高考英语改革,很多地区不再设听力考试,加之学生平时不重视听力训练,致使部分学生在重新开始听力理解时感到力不从心。加之新版听说教材中增加较有挑战性的原声视频,越发使同学的焦虑感加重。

1.3同伴

除了来自教师和教材的压力,同伴压力也是造成学生焦虑心理的重要原因。在客观层面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于学生英语听说训练的要求各有不同,因此学生听说理解能力表现为稂莠不齐。在主观层面上,由于学生自身对英语学习兴趣、语言功底及语言学习能力不同,学生对听说课程的适应能力也有差异。英语基础较好学生对基础较差学生也会产生一定心理压迫感,间接加剧其焦虑情绪。

2应对学生焦虑心理策略――交互式教学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导致学生焦虑心理的部分原因,并就Horwitz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中所包含的交际、考试和负面评价等三方面焦虑进行实际的归纳分类,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地对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进行调整,其中,采用交互式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收效较好。

交互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以师生、生生互动为桥梁,使现代课堂教学的教师、学生、媒体等要素之间形成立体的信息交流,让学生积极构建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王喜霞,2009)从而有效缓解学生在英语听说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畏惧心理,减轻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情绪。

一方面,交互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意识到自身课堂角色的多重定位,即知识传授者、教学引导者、课堂组织者和协调者。Brown在其《交互式语言教学原理》中表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知识需要的丰富多彩性。”(Brown,1994)因此,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创造出一种平等、包容、宽松的氛围另一方面,交互式教学模式包含“生生互动”,即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基于“听说一体”的语言学习理念,教师可以在课上设置一些难度较低的口语任务来促使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讨,小组成员分配时教师要清楚学生的语言水平,语言功底较扎实的学生可以带动同组语言基础较薄弱的成员。口语活动往往能形成一个平等的信息交换过程,在与同学进行会话时,学生心理负担较小,鼓励他们平等参与,提高其主动交流的兴趣和热情。(张秀文,2012)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力能力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不自觉而渗透式的锻炼。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焦虑情绪,并帮助其缓解语言学习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敞开心扉,不再焦虑。

参考文献

[1] Brown H.D.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M]. Prentice Hall:Regents,1994.

[2] Burger,J.M.Personality[M].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97.

[3] Horwitz E.K.,Horwitz M.B.,& Cope,,J.A.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70).

[4] 廖英.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语言焦虑与合作学习[J].宜宾学院学报,2005(9).

篇5

【关键词】多元教学 初中生物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68-02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生物课程与初中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初中生物教学有必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多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从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情况来看,生物课程并没有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按照授课教师的安排进行机械的学习,以完成学习任务为主要目的。在整个学习的过程,既没有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也没有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能力。从生物课程的内容来看,生物课程应该是学生接触自然、了解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但是,传统的生物课程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主要以考试成绩为准,而生物课程在考试制度下并不被重视。因此,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热情不高。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学生知识内容的学习尚可,但是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较差,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初中生物课堂多元化教学模式

所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就是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丰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相比,教师不再只是单一的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而是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这种方式,有效的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气氛压抑,学生容易走神的问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和课程的具体情况采取多个方式进行教学拓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实现知识的传递,而且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得到提升。

3.给予多元教学模式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

3.1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情况下,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学校中开始得到开展。通过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而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学习知识。不但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而且丰富了课程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生物圈的绿色植物有哪些”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完草本植物以及木本植物等概念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森林公园中进行观察,让学生自己到自然环境中搜寻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并进行归类、拍照和做记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学习了课本知识,而且通过具体的实践提高了其认识自然、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2多元化作业设计模式

为了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统一安排作业、海量练习的作业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得到提高。有必要摒弃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改变那种单一枯燥的文本作业形式,通过合理的设计方式,使得作业更加富有色彩、趣味性。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使得学生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转变。

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写一个设计方案,或者对校园的角落、教室等进行绿化设计,让学生在巩固生物知识的同时,尽量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动手作业,让学生能够在娱乐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但对知识的记忆加深了,而且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3 分组教学模式

分组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通过分组的方式使得学生之间的思想能够得到交换,激发学生的交流学习能力。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在分组课堂上的表现往往超出教师的意料。

例如,在讲授蝴蝶一课时,教师根据情况将学生按照4人一小组进行分组,然后将蝴蝶标本发放给各个小组,并在黑板上将需要探究的内容写出,要求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组的情况进行观察、给出答案。这时,小组内部就会有记录、汇报、观察等分工,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部就自己的意见和观察结果进行讨论。由于个体和思维的差异,不同学生的观察角度不同,通过这种有效的交流方式能够形成思维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交流热情,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总之,在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采取开放式、多元化作业设计以及分组教学的方式,丰富初中生物的教学课堂。各种教学方法之间自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多元化整合,适当运用多元化教学理念,能够显著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宁立秋.初中生物多元化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9).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效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实际教学效率,从教学质量着手,搭建高效课堂。在过去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的大多是填鸭式教育,与高效课堂的理念并不相符,需要根据高效课堂的要求,针对现有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

一、当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过去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抄笔记,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缺乏主动性,这使得课堂教学缺乏活力,严重压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习积极性,对语文产生厌恶心理,同时教师也无法在教学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获得进步。

(二)不合理的初中语文教育观念的指引

开展初中语文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去背诵古诗词,而是让学生去理解古人的情操;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怎么去抓中心,找主旨句,而是让学生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学会理解文字。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更注重所谓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初中语文教育指引观念存在严重问题。

(三)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师队伍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教学水平难以满足高效课堂教学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材料陈旧,有些教师多年吃老本,在教学中依然沿用的是过去老旧的材料,脱离时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理念缺失,在教学中依然以教师为中心,无法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开展教学。

二、如何有效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一)打破传统填鸭式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初中语文课堂大多采用的是填鸭式教育,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被动性强,教师需要积极打破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课堂互动,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尝试引入各种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朗诵、演讲、话剧等,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以一种轻松快乐的方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乐趣。

比如,在开展《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阅读全文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或者班级讨论:“为什么美丽的罗布泊会消失”“我们应该为生态环境的保持做些什么?”用问题进行穿插,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思考,在思考中主动学习,从而充分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

(二)转变不适宜的初中语文教育观念,正确指引学生

初中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人文培养和教化作用不可小视,考试分数只是学习成果检验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教师需要转变过去的唯分数论,不用分数去判定一个学生的好坏,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利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师资力量

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师自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时机效果,要想打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必须要不断提升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素质。

首先,把好关口。对于参加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执有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师从业资格证书,并且熟悉语文教学相关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

其次,了解学生。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充分了解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理解青春期孩子的一些特殊行为,并及时进行开导,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再次,多媒体使用。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多媒体使用技能,通过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眼、耳等多种感觉器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效率。

最后,教师需要掌握多种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初中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出现跨越式发展,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例如,在探究老舍创作《济南的冬天》的背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投入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寻找问题答案。

相比以前,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兴趣培养,改变灌输式教学的模式,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推动语文课堂教育的改革,提高语文课堂整体效率和质量,实现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外语焦虑;英语学习;焦虑心理成因;策略分析

近年来,研究表明,外语焦虑普遍存在于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徐敏青将语言焦虑定义为“与第二语言学习有关的,包含在听、说、学习等过程中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感受。”

在国外,美国学者Horwitz和CopeJ等人发现,外语课堂学习焦虑由交际焦虑、考试焦虑、对否定评价的焦虑三部分组成。焦虑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负相关,而且语言焦虑可以导致学生无限期地推迟语言学习或者改换专业。在国内也出现了大量对英语学习焦虑的现象的研究,如任小华认为听力的不可重复性是影响焦虑成因的因素。吴秀芳的研究报告表明性格、缺乏自信、缺乏交流机会是产生口语焦虑的重要因素。李航的研究表明,学生在两次测试中写作焦虑与写作成绩均呈显著负相关。

研究普遍认为,引起大学生在英语四个主要方面的焦虑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心理素质、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课堂活动形式等。鉴于焦虑对英语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解决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焦虑心理至关重要。因此,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形式就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的焦虑心理成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

调查温州医科大学及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的在校本科生,包括临床医学、精神医学、英语、日语等15个专业的学生。问卷第1~7题研究听力焦虑心理成因,第8~15题研究口语焦虑心理成因,第16~23题研究阅读焦虑心理成因,第24~31题研究写作焦虑心理成因,第32题为简答题,大学生可对这四个方面未涉及的焦虑心理成因进行补充。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按负评价焦虑、考试焦虑、课堂焦虑、交际焦虑、偏题焦虑等类型进行分类出题。

2.访谈

分别访谈一位医学专业和一位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他们的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焦虑心理成因进行进一步的定性研究,从而验证本项目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研究对象的普遍性。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听力焦虑心理成因分析

大学生在听力方面偏向于课堂焦虑和考试焦虑。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材难度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考试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在听力播放前已存在紧张心理,在预习听力内容时,又看到大量偏僻的生词和与自身文化差异大的内容,内心更是忐忑。在第32题的简答题中了解到,由于英语听力模式的改变,学生听英语的时候更加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

2.口语焦虑心理成因分析

大学生在口语方面较偏向于课堂焦虑和交际焦虑。在课堂方面,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由于自身的词汇量匮乏、语法错误而造成紧张的焦虑心理。课堂氛围和师生互动方式的不同也影响着学生的焦虑程度。在交际方面,集中表现在因词汇的缺乏而造成的与他人交流的阻碍。

3.阅读焦虑心理成因分析

大学生在阅读方面较偏向于负评价焦虑和考试焦虑。在负评价方面,主要是因为怕自己朗读不好教材而遭到同学或教师的嘲笑,因自身基础较差而感到信心不足。在考试方面,词汇量的缺乏、时间限制是导致大学生焦虑的重要因素。

4.写作焦虑心理成因分析

写作焦虑主要是受规范焦虑、偏题焦虑的影响。在规范焦虑方面,担心自己使用的英语不地道的学生和语法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易产生规范焦虑。在偏题焦虑方面,由于英语作文的题目较广,担心自己怕受到已有知识的误导,而导致偏题。

三、策略分析

1.听力策略

针对课堂焦虑,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听力材料,培养学生的听力习惯,增加学生的听力训练。

针对考试焦虑,学生应巩固自身的语言基础,丰富背景知识,制定训练听力策略。

2.口语策略

针对课堂焦虑,老师应增强课堂活动,努力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针对交际焦虑,教师应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学生应多与他人交流,锻炼自己。

3.阅读策略

针对考试焦虑,教师应多普及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习俗,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学生应自主拓展自身专业领域,训练阅读速度。

针对负评价焦虑,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地对他人和自身进行评价。

4.写作策略

针对规范焦虑,学生应加强自身词汇和好句积累,巩固语法基础。教师应加大对学生写作练习的监督力度。

针对偏题焦虑,教师应有效地教授学生写作策略。

四、研究意义

本项目通过访谈、调查问卷、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四个方面(听、说、读、写)产生的焦虑心理成因及其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力图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四个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以便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在英语学习四个方面的焦虑心理问题,使他们全面、充实、和谐、主动地发展。

篇8

【关键词】初中体育考试;焦虑情绪;影响因素;调控

许多学生在中考体育考试时,总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变化与波动,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情绪变化为运动焦虑。运动焦虑是学生在体育考试中预感到结果会对自尊心造成潜在威胁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表现为不安、忧虑、烦恼、愤怒、紧张、恐惧等,实际上也是某种动机程度和情绪紧张所表现出来的激活水平,而事情的不确定性正是运动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运动焦虑一般以自身反馈为能源,当处于焦虑状态中的学生意识到自己这种情绪反应的迹象(如心率增加,神经质地发抖等)时,这种意识就进一步增强原有的焦虑程度,造成恶性循环,影响体育考试结果。

一、初中学生中考体育考试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分析

1.教育因素对考试情绪带来的影响。教育影响因素对于中考体育考生的焦虑心理影响是主要因素。父母的教育能力和体育教师的水平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考生个体的焦虑水平。大部分考生认为父母的教育能力很重要,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远比其他人都要多,父母的教育思想、水平、态度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的心理特点,进而影响考生的运动焦虑水平。尤其是现代教育资源仍较稀缺,考生竞争的环境比较激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极大的影响考生的焦虑水平。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较好的成绩,进而,所寄予的希望以及要求都比较高。但是,父母过高的期望,往往会使体育考生产生过高的焦虑,影响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

其次,体育老师的水平也很重要。体育老师是学生日常体育训练的主导者,体育考生中考前几乎每天都参加体育训练,在体育考生的训练过程中,如果稍不留神,就可能意外受伤,进而引发对训练和考试的紧张、恐惧等心理状态,优秀的体育老师能够通过控制训练强度和负荷,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等,确保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发展。有的考生认为考前辅导非常重要,有的考生会因考试的压力,产生焦虑过高,在完成平时都能够掌握的技术动作时出现了明显的失误。考前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师可通过传授一些基本的考试技巧,强调重复一些考生比较容易疏忽的细节问题,对于适当提高或者降低考生焦虑水平,保持焦虑水平在适宜范围有很大帮助。

2.日常训练对考试情绪带来的影响。日常训练方面的影响,包括训练的场地器材、考试的难度、身体状态的恢复、训练强度等方面。中考之前,学校都有较多的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准备参加考试。而学校的器材通常都不完善,设备配备不齐,使学生无法按计划完成训练任务,影响运动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焦虑水平上升。身体状态的恢复程度直接影响学生运动水平的发挥,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考生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打好身体基础,为体育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能够让考生发挥出正常水平,表现出应有的能力,身体状态将很大程度上决定考试的成败,焦虑状态也将随之改变,进而影响技术的发挥。在训练中,体育老师应根据人体运动规律,掌握科学的运动训练方法,根据考试时间的安排,合理控制运动量,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及运动水平在考试中达到最佳状态。

3.环境影响对考试情绪带来的影响。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是考试时的天气情况、考场的开放性、考场熟悉程度。对于体育考生而言,训练环境和考试环境都具有较大的影响。环境在人的个性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因素有诸多方面,但对体育考生的焦虑水平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天气情况、考场的开放性、考场熟悉程度。考试天气情况在很大程度使学生产生焦虑,容易引起失误,从而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体育老师应以通过模拟训练,或者创设一些特殊环境,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进行体育训练或模拟考试,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改变的天气,使恶劣的天气条件对考生的各方面的影响降到最低。

4.自我心理素质对考试情绪带来的影响。自我心理素质包括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尊、自信、经验以及文化课成绩等。考试中个体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心理状态的变化,进而影响其认知评估。考试情境是相对开放的状态,身体状态也不会总是一成不变。一旦对考试不利的情境出现,或者在考试过程中出现失误,就会影响运动水平的正常发挥,此时,就必须有及时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通过自我调控,消除不利于自身的因素,保持考生心理的相对稳定,使考生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评价而言,能否进行自我评价,充分认识自我,给自己定合理的目标,这将影响目标的实现。具备较好的自我评价能力,才能够正视自身的不足,设定合理的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自我概念,即主体对自己在体育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同样的运动情境下,有的考生出现高焦虑,有的考生焦虑程度较小,主要与考生的个性差异有关。自信是个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信心强的考生对考试的期待更强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考试的评价和行为表现。

二、初中学生中考体育考试焦虑情绪调控的方法

1.身体焦虑调节法。身体焦虑调节法所依据的理论假设是焦虑和害怕产生时常伴有心率、呼吸和肌肉紧张的变化。因此,对这些功能进行调节和控制就能导致焦虑反应发生相应变化。在使用身体焦虑调节法时,开始是由教师传授有关技术,使他们掌握这些技术,当考生无需他人帮助,自己能运用这些方法调节情绪时,这些方法的效果才能最好体现出来。常用的身体焦虑调节的方法包括放松训练、沉思和生物反侧。

放松训练主要是采用肌肉放松和渐进性放松训练法,这一方法的程序从基本上是使各肌肉群紧张与放松,最终使考试学生会区分肌肉紧张和放松的感觉。沉思是一种平息精神激动、使人体放松的方法。

2.表象训练。表象训练是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所有感觉在脑中对过去经验进行重视或再创造的过程。利用表象训练调节运动焦虑的方法主要包括表象转移、回想成功的情景或经历、技能的心理演练。其中,表象转移是将学生从应激或失败的情景表象中转移至积极的情景表象中。回想成功的情景或经历是当一个考生体验到焦虑时,可以通过想象以前成功的经历和结果。技能的心理演练是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或在考前进行技能的演练,使考生将对考试的担忧转移至对活动的注意上。表象训练具有个体差异性,只有考虑个人的表象特征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认知调整。认知调整的直接目的在于娇正被认为是导致不适行为和情绪反应的特殊思想和信念。认知调整虽有各种具体方法,但不管哪一种方法都强调行为和情绪问题密切相关,只要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整就可能导致行为和情绪发生变化。在认知调整法中,有些方法不仅集中于对考生的认知调整上,而且也包括放松、表象或其它技术。认知调整法包括理性情绪治疗、应付技能、思维中止法、技能演练和催眠术等方法。

理性情绪治疗是让考生树立合理的观念;应付技能是帮助考生应对运动中出现的情绪问题,包括认知调整技术、生理应付技能(如呼吸调整、放松训练思维);中止法主要用于考生控制自我挫败(不合理)的思维和表象,它特别适用于反复思考过去的事情以及反复出现一些无意义的思维活动的考生。

4.行为矫正法。行为矫正也称行为治疗,它是应用学习心理的原理,特别是条件反射的规律,帮助个体破除不适应的情绪或行为,形成新的适应情绪和行为。行为矫正技术主要包括涌现法和系统脱敏法。涌现法是消除考生对引起焦虑线索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反应,要求考生面临引起焦虑的真实刺激情景,并阻止其逃避性反应,也可以让考生采用想象害怕情景的方法。系统脱敏法主要用于矫正以焦虑反应为主的不适行为或躲避反应,通过实际的训练,使克制焦虑的反应替代焦虑。

三、结束语

虽然考试焦虑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但是也要看到,焦虑情绪同时也有助于成绩的发挥,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使人处于身心活动的最佳应激状态,大大有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因此,在出现考试焦虑情绪时,必须采取科学对待的态度。

参考文献:

[1]体育院校承认教育协作组.体育心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李琪.如何调整体育专业考生考试前的焦虑状态[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12.

篇9

关键词:概率统计;学习兴趣;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23-02

由于概率统计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等特点,使多数学生普遍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有畏惧感,同时随着课程所学内容的不断推进,出现了有些学生忽视学习数理统计的现象。为了消除学生对概率统计学习的畏难情绪和不自信,学生更好地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实际应用,学会分析数据、处理数据、进行统计计算的方法,概率组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因材施教、考核方式等方面,以学生为中心[1],以学生学习效果未导向[2],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一)运用趣味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概率统计的最大特点是贴近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通过介绍生日问题、彩票问题、学生分组等趣味小案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会解决“古典概型”的方法,品尝到学习中的乐趣。这些案例的引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趣味案例教学法,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效帮助学生消除对概率统计学习的畏难情绪,增强学好概率统计的自信心。

多年来,课程组任课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趣味案例,如色盲问题、产品的销售、公平分赌注、风险决策、病人排队、火箭的射程等案例,并将这些简单、易懂又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别编辑在校内《概率统计学习指导》、《教案汇编》和《数理统计案例及SAS软件实践》中。

(二)将数学建模思想融于教学,注重教学内容与数学建模之间的联系

多年来任课教师针对课程的部分内容编写了将数学建模思想融于教学中的教案集和小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精选这些应用案例,融入建模思想,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在讲完数学期望这节内容后,引出数学期望在风险决策中的应用模型,提出问题:某公司计划开发一种新产品市场,要想获得的利润最大,如何确定该产品的产量。求解此问题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建模过程,即从实际问题模型假设建立模型模型求解模型评价的过程,最后由模型应用,对此问题进行推广,引出相应的随机存储、报童的诀窍等问题,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达到让学生领会“数学期望如何应用”的目的,而且使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真正领会某些概念的精神实质,实现概率统计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三)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中适当提出探究性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学习的兴趣。通常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课堂上按照教学内容的进展寻机提问,对学生给予启发、引导、分析和评价。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探究式,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

(四)引入讨论式教学法,相互交流、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引导学生课下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合作研究,对小组学习遇到的问题由组长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寻求解决,教师通过课前或课下答疑等时间向各组长了解情况并及时集体解答。

讨论式教学法,充分发挥了群体的功能,合作学习、合作探索、集思广益,变“个体学习”为“小组学习”和“小组间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使不自信但努力学习的学生消除恐惧,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的分层次教学

(一)提前了解所任班级的学生状况,做好因材施教的准备

首先查阅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或与高数任课教师交流得到反馈,了解任课班级的学生状况,初步了解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根据所获信息,初步制定教学方案、研究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研究教学内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保证大多数同学按大纲较好完成的学习任务,同时兼顾学习基础好的同学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上有提高,数学基础差的同学达到合格标准,使得每个同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学有收获,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二)对于数学基础差和成绩好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利用了概率最贴近生活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如抽奖,把前排和部分过道的座位当作奖励奖给要关注的数学基础差的同学,教学过程中,注意他们的听课情况,课间随时交流,关注他们对授课内容的接收程度,及时解决或课下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多关心,多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同时,向他们宣传学校或国家的各类竞赛和实践活动,介绍我校取得的成绩,引导和鼓励他们参与到我校举办的各类竞技活动中去,再如带领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参加校内或北京市的大学生URT项目,使他们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课下积极为学生辅导答疑,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辅导答疑是概率统计课在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络的普及,使师生的联络更加快捷、方便,为学生答疑的方式也灵活多样。目前教师常用的是微信答疑、面对面答疑。然而,多数学生到了期末要考试了才去答疑。为了加强过程管理,及时得到教学反馈,增进师生感情,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主动热情并有计划的邀请某些学生前去答疑,通过答疑,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寻求良好的教学方法,充实了课堂教学成果,完善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通过答疑,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好概率统计课的自信心。

(四)充分利用W络,为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提供方便条件

学校的教育在线和精品课网站为教师与学生互相传达信息、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提交作业等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何利用好这些网站是我们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站资源丰富,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课程组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课后习题、期中和期末模拟试题、部分往届考题及答案、自测题、综合练习题、概率故事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学习。

三、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过程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合考核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主要包含两部分。

平时考核:注重对学生的过程管理,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率和课堂纪律、完成作业情况、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课堂回答问题、讨论和课堂练习等进行综合评价。

期末考试:考试的内容覆盖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几乎所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性质、简单运算以及推理,对学生是否掌握该课程做一全面的考察。概率部分闭卷,数理统计部分半开卷,即将数理统计部分的主要定义、公式、定理印发给学生,消除学生对数理统计公式烦琐、定义复杂的恐惧感,此方法减轻了学生对某些定义、定理和公式等内容进行死记硬背的负担,让学生把精力用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以提高学生运用数理统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的考试结果表明,以上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概率统计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对概率统计学习的畏难情绪和不自信,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19-22.

[2]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篇10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课对提升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该学科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时代性特征较强,常常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普遍存在思想品德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的主阵地,如何充分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提升教学效率,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借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协力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首先,作为教师,应认真备课,以“实、活、准、精”为原则,从所教班级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做好备课工作,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深入钻研并熟练把握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安排和使用教学内容,结合具体实践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开展教学,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力转变角色,改善教学方式,适当放手,将课堂主动权更多地放手给学生,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引导者转变,更多地思考如何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深入其中,融入其中,才能将抽象深奥的理论具体化和通俗化。如在讲授法律知识的内容时,可以鼓励学生着手收集一些身边的案例,并以讲故事、说新闻的形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再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应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使用投影仪,多媒体视频工具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堂常常令人感到枯燥无味,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将教学内容和图片、视频、动画等结合起来,提升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如在讲授“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时,便可以通过播放一系列图片来展示恶劣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