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5-29 10:2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科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科发展规划

篇1

  《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全省多渠道科技投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到2015年,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以上。力争建成1个国家实验室。突破核心关键技术600项以上,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500个以上。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家。建设10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高端科技人才50名,新增培养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名。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云南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云南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群众体育突出云南特色做亮,竞技体育抓住重点项目做强,体育产业融入发展大局做特,队伍建设完善制度机制做实。推动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为主要内容的公共体育服务覆盖城乡,促进以国际国内重要比赛成绩为衡量标准的竞技体育提升实力,加快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为核心的体育产业提质增效,激发各类体育人才为重点的体育队伍更具创新活力,统筹以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外事、体育宣传等为基础的各项体育工作协调发展,为建设云南特色体育强省奠定基础。

教 育

《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建立健全现代教育体系,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一年和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85%和5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毛入学率达到30%。两个主要综合指标是: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提高全省教育普及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5年。

社会民生

篇2

【关键词】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问题; 对策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of Standardized Resident Training in China/LI Jian-qin, SUN Bin, MIAO Po, 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28):086-088

【Abstract】 Standardized resident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levels of resident doctors. In recent years, we do make great progress in standardized training,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we still have some problems, only we take some measures, our medicine will be faster and better.

【Key words】 Resident doctors; Standardized training; Problems; Measur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 Soochow University Affiliated Children’s Hospital, Soochow 215003,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8.030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特有阶段,属于医学生毕业后医学教育,指医学院毕业生完成医学相关教育毕业后,再继续某特定临床学科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相关专业培训。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包括3个部分,即医学生的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专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即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医院人才培养和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医学生掌握相关医疗活动应具备的诊疗知识和临床技能、提高医疗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始于19世纪末德国,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均已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善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现代医学发展迅速,对于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要也愈加重要,经多年实践经验证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1]。我国最早是1921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首次实行住院医师培训[2],随着1993年卫生部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后,各省市相关部门也随之陆续颁布了数项临床医生规范化培训方法,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开始步向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1 我国住院医师规培的目标及现行培训办法

1.1 规培目标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使参加培训的住院医师在完成培训后达到二级学科的低年资主治医师水平,能灵活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并结合实践经验,可对本二级学科的多发病及常见病进行独立诊断。儿科病种复杂,服务对象特殊,我国儿童人口不断增长,对于相关卫生需求也愈加强烈,而我国目前儿科医师严重缺乏,因此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化培养儿科医师任重而道远,提高民族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要求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的住院医师能独立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常见及多发的儿科疾病,并能进行常规儿科诊疗操作,在临床能力方面可以达到低年资主治医师水平。

1.2 规培模式和方法 2003年卫生部提出了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本模式为“3+X”,即前3年为普通专科培训,参加规培的儿科医师3年之内必须进行所有儿科亚专科基本训练,完成各科室轮转,使年轻医师得到更全面的培训;“X”为亚专科培训,培训时间为1~4年不等,此阶段规培医生以参加亚专科培训为主,在掌握该亚专科的基本医学知识同时,进行大量临床实践,此阶段安排总住院工作。

儿科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以加强临床技能为主要目标,学习儿科相关技术和技能,要求熟练掌握骨髓穿刺、腰椎穿刺、胸腔穿刺、静脉穿刺和气管插管等操作,并掌握各项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相关知识及处理原则。同时还需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危机处置等能力的培养。

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还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儿科基本知识,包括儿科的基本概念,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因此需进行理论课的学习,课堂时间尽量安排在工作之余,不影响正常工作及临床培训。我们医院则安排每周1次约1 h的课程,先由住院医师开讲,然后该专科高年资医师再点评,并进行拓展和深入,此举更利于年轻医师对知识的巩固。

现阶段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开始注重加强临床思维等方面的培养,以提高年轻医师的工作兴趣,开阔临床思路。目前进行较多的是疑难病例讨论,以本医院为例,住院医师规培办公室经常鼓励年轻医师将自己轮转科室的疑难复杂病例分享,建立住院医师群,网上发帖或群内讨论,定期举行病例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巩固了临床基础知识,也利于年轻医师拓展临床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另外,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读书报告和科研讨论会也是提高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开阔视野,了解国内外最新进展的重要方式,可以提高年轻医师的科研能力。医学作为一门跨国界的科学,需要常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掌握国内外最新技术,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更好的服务患者。我院规范化培训要求年轻医生经常阅读国外的文献,做读书笔记,与国外实习生和研究生交流,加强听说等实用技能。

2 我国住院医师规培存在的问题

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再20世纪80年代就进行过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研究,后来卫生部于1993年颁发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并在部分医院进行住院医师培训试点,总结各试点单位的工作经验,之后陆续颁布了数项住院医师培训试行办法和培训大纲,以加强和完善我国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我国在历经2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4],但在规范化培训,特别是儿科医师的培养模式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2.1 培训基地条件的欠缺 现阶段,我国的儿童医院多设在省会大城市,普通的地级和县级城市很少有独立的儿童医院,综合性医院的儿科师资力量薄弱,且多以儿内科为主,少有儿外科,专业性欠缺,所以我国很多医院难以承担起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任务。并且儿科相对收入水平较其他专科低,工作繁杂,风险大,导致医院对儿科投入少,儿科医师人员少。另外住院医师培训经费不够,带教老师没有报酬,现在医患关系紧张,许多患儿及家长不愿意配合做“示教”,住院医师没有机会实际操作,这些都制约了住院医师的培养[5]。住院医师培训期间奖金极少,而临床工作负荷大,待遇相对低,影响了学员的积极性,影响培训效果。

2.2 培训方法的不规范 规培医生投放到临床科室后,大多开始繁忙的临床工作,部分临床科室也把规培医生当作临床基本人力来使用,医院也将精力放在提高经济效益及医疗质量等方面,以致忽略了对他们的规范化培训,任其在临床的实践过程中自行摸索,并且很少对规培医生进行该专科理论教育及科研教育,整个科室缺少学术氛围,学术交流活动少,重医疗,轻学术,满足于完成每日的临床工作,缺少积极进取的氛围。另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大多数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没有执业医师资格,临床经验有限,医患沟通技巧欠成熟,容易引起医患沟通障碍,造成医疗纠纷,甚至危害自身的身心健康[6]。

2.3 考核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现行的住院医师考核制度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评估、临床操作技能考核、1年结束后的国家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培训结束后的理论考和操作考、合格者颁发“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书”。另外还有由各基地参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暂行规定》自行制定考核标准和方法。大多采取评分、学分累积、笔试和临床技能考核等多种方式组织考核,考核结果在培训登记手册中记录[7]。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缺少高效先进的考核方法,更缺乏对培训教师和培训医院的考核。

3 解决的对策

3.1 建立儿科学专业规范化住院医师培养基地 为了保证住院医师规培的质量,实现住院医师规培的最终目标,住院医师培训需在硬件和软件均达到规范化培训要求的基地进行。对于儿科医师,培训基地需要包含儿科二级专科全部的亚专科,包括儿内科、儿外科及儿童保健科等;需要有足够的培训资源,包括儿科住院病例数量,师资力量及诊疗设备;需要提供培训医师的培训经费、健康保险及住宿等基本生活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训质量,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儿科住院医师。另外还需建立有效健全的住院医师奖惩制度,对参加规培的住院医师进行轮转科室的回访,请科主任、护士长及带教老师对该规培医师进行评价,年终进行汇总,选出优秀住院医师进行奖励,进而刺激培训医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培训效果[8]。

3.2 规范住院医师培训方法 美国住院医师培训要求达到6项核心职业能力:诊治病人(Patient care)、医学知识(Medical knowledge)、人际沟通能力(Interpersonal & communication skills)、职业精神素养(Professionalism)、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改进(Practice-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基于大系统的实践(System-based practice)。美国要求住院医师100%参加必修活动,如一年住院医师系列讲座、二年住院医师考试复习讨论会、高级心脏生命支持训练;至少60%参加期望活动,如医学大查房、中午讨论会、住院医师教学会议、住院医师报告和循证医学研讨会、行为医师研讨会等;自主选择参加推荐活动,如教授查房、期刊俱乐部等。同时住院医师要求必须掌握医学科学研究基本知识、原理及实验方法等,并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我国培训重点目前还是在临床操作技术掌握、病种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病历书写等方面,而美国强调了职业道德、人际沟通等,其6项核心职业能力更能适应时代对医生的要求,值得借鉴。因此一方面应该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尽可能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实践方面采用床边实践、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对临床技能进行有目标、有标准、按照规范程序的系统培训[9];另一方面还要理论知识过硬,可由临床经验丰富,长期担任临床教学,在学科领域有一定造诣,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给年轻住院医师进行授课[10]。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邀请兄弟医院的教授来授课讲座,设立住院医师参与的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可以提高住院医师学习积极性,吸取众家所长,锻炼临床思维。同时适当加入伦理学及医学相关法规的教育,可以提高住院医师的综合素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11]。

另外,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医院之间除了医疗水平的竞争,还需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这就需要从年轻的住院医师抓起,规范化培训阶段调查住院医师的意向,在加强临床技能的同时,对有意向以后进行科研工作的年轻医师进行培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医学新技术新进展,提高自身科研水平[12]。

还要充分考虑规培医师的合理需求,在培训时间上适度区别对待本科生和硕士毕业生,规范化培训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充分调动住院医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13]。

3.3 建立规范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 美国于1876年开始不断探索和完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1992年建立了以授予专科证书为目标的考试程序。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渐形成总结与形成并重的考核理念。总结性考核一般在培训结束后进行,以评估住院医师是否达到培训的目标;形成性考核则贯穿整个教育训练过程,参与培训的医师通过带教老师的评价结果,改善其今后的学习和培训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360度评价法和MINI-CEX测验法。我国需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又机动灵活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总医院采取每月的科室阶段考核、每季度的轮转考核和每年年底的年度考核3个层面,从“学”的角度考核规培住院医师,还要从“教”的方面考核带教老师,提高双方的积极性[14]。而浙江省人民医院每年对住院医师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理论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模式,不及格者有一次补考机会;技能考试采取科室和医院分散和集中两种模式,由科室进行医院规定要求的考核项目,然后上交科教科[15]。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高医疗实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住院医师培训已逐渐走向成熟,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培训计划和措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国家、政府和医院的相互配合,坚信可以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高质量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闵新歌,孙景海.国内外住院医师培训情况浅述[J].医院管理杂志,1997,4(1):393-394.

[2]唐国瑶,陈建俞.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历史演变[J].医学教育探索,2006,5(2):99-101.

[3]魏光辉,杨锡强.积极培养21世纪高水平儿科医学人才[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2):5-7.

[4]孟群.各国专科医师培训与准入制度[J].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92-93.

[5]潘文驰,陈立新.住院医师岗位规范化培训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125-126.

[6]赵勤.住院医师现代化培训管理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09,12(7):106.

[7]赵霞,欧凤荣,于晓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评价的思考与初步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4):137-138.

[8]李家承.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与问题解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50-151.

[9]郭煜,谭剑,朱晓霞.专科医师培训入训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6):94-95.

[10]谷士贤,王冠,张艾京,等.我院开设住院医师临床基本理论培训课程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7(7):544-547.

[11]尹凤英,何芳芳.浅谈住院医师培训与管理[J].中国医学创新,2009,7(6):175-176.

[12]张文玲.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提高医院科研管理整体水平[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07-108.

[13]王星月,朱方,刘战培,等.住院医师对规范化培训的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5(9):1310-1312.

[14]徐幻,杨国斌,易学明.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几点思考[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8(8):865-867.

篇3

2013年初,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在经过几年建设后,正式开诊试运行。回龙观地区40万居民结束了无法就地享受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医疗服务的历史。

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投入使用,是北京市为解决中心城区外优质医疗资源稀缺问题、推动医疗资源合理分布、方便大型居住小区居民看病的一项重要举措。

北京市拥有66家三级医院,80%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中心城区。目前,北京市采用举办分院、整体搬迁和托管等措施,将中心城区的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进行疏解转移,以使医疗资源配置趋向合理。

北京市卫生局社会办医服务处(发展规划处)处长樊世民,向《中国医院院长》记者介绍了北京市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外疏解转移的初步规划思路。

统筹规划

据樊世民介绍,北京市优质医疗资源由城区向郊区疏解的初步规划,涉及约30个项目。围绕北京市主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呈放射状向郊区扩展。

从南城说起,北京市南城的优质医疗资源非常缺乏,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亟需加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计划从天坛公园的,整体搬迁到丰台花乡地区,目前该项目已获市发改委立项批复,拆迁工作正在推进。同样在天坛公园范围内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也计划从南二环内整体搬迁至丰台马家堡地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则将在大兴区南五环外开办一个分院,分院定位为以妇儿科为特色的综合医院。“妇儿科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优势专科,西城区优质妇儿科的医疗资源相对集中,而南城却非常紧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的建设,将大幅度提升南部地区儿科、妇产科的医疗服务能力。”樊世民进一步解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在南城开办了亦庄分院,第一期于2004年完工并投入使用。“下一步将把亦庄分院作为亦庄新城的区域医疗中心,进一步提升规模和功能,同时逐步将城区同仁医院的功能和资源向外疏解,缩小其城区内规模。”樊世民说。

有意向在东边的朝阳区举办分院的三甲医院也有不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意在垡头地区办分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选择常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看中东坝地区,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有意向在望京地区发展。

“在尊重三甲医院意愿的基础上,举办分院一般采用就近方便原则,这样医院的管理更加便捷,成本也更低。”樊世民表示,“上述几个分院都布局在东五环边缘,该地人口增长迅速,优质医疗资源缺乏,现规划的上述医疗机构将作为未来的区域医疗中心。”

北部天通苑地区,已规划建设清华大学天通苑医院(或更名为北京清华医院),再往西是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今年初已经开业。

而为配合西城区人口向回龙观地区疏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将在该地区建立分院。在该区域附近的中关村国际生命医疗园内,由社会资本投资举办的北大国际医院主体工程即将完工,拟于2014年投入运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亦拟在海淀区山后的北部新区建立分院。

在城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已合并石景山区的一家企业医院,建设朝阳医院京西院区。北京工人疗养院则将建设成为北京康复中心。

“围绕北京中心城区一周,优质医疗资源向外转移,这便是北京市医疗资源优化布局的大盘子。”樊世民表示:“这是初步规划,卫生规划跟着城市人口和城市功能变化走,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过程中。”

北京市通州区正着力打造北京国际医疗服务区。北京国际医疗服务区将建设成为高端医疗产业园区,园区不仅服务北京市民,更要成为全国的高端医疗服务中心,甚至辐射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因其受区域影响相对较小,所以选址在地理位置较偏但发展空间较大的通州区潞城镇。

方式选择

北京地坛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和北京口腔医院三家医院,选择整体搬迁至郊区。其中,北京地坛医院已于2008年完成了整体搬迁。

中医医院优质资源的配置,则多采取托管的方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托管原大兴区中医医院,成立广安门医院南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托管通州区中医医院,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郊区中医医院的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相对较低,通过与现有的高水平三甲中医医院直接配对,能快速解决大医院的发展空间需求和小医院的能力提高需求。”樊世民表示,托管模式还能规避现有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大医院派出管理团队和技术队伍,人员保持原来的隶属关系,绕过人事制度的制约,双方都能快速发展,实现共赢。”

办分院是目前采取最多的方式。“之所以选择举办分院而非更多地新建医疗机构,是因为新建一家医疗机构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技术力量从何而来?人员如何引进?”

而最为重要的是,品牌的培养需要时间的积淀,樊世民认为:“一个好的医院品牌和信誉,少说也要10~20年的培养。”即便从各大医院抽调优秀人才开办新院,也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医院文化的形成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一家缺乏统一核心价值观的医院,可能出现各种问题。”

因而,在樊世民看来,办分院的模式能够沿袭老院的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观,能立竿见影地迅速为辖区百姓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

资金出路

上述众多医疗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首先需要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按照北京市的规划,初步完成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涉及30多个大型项目建设。“这么多项目,对财政来说压力较大。”樊世民提到,资金来源方面,将来可能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除政府全资建设,还会考虑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资金来源无非三种途径:政府出资、社会办医、两者合作。”

樊世民所在发展规划处最近加挂了社会办医服务处的牌子。“优质资本和优质医疗资源如何有效合作,将是下一步探讨的重要方向。我们正在研究探索社会资本和公立医院的合作新模式。若要找到可操作的合作模式,仍需在很多制度上有所突破。”

篇4

关键词:移动平均;门诊人次;预测

小儿科门诊是医院里门诊量最大的科室之一,同时也是对季节波动较为敏感的科室,它随着季节变化而呈现有规律性的起伏波动[1],现根据这种规律性的波动采用移动平均法对门诊人次进行预测,①可以对医院、科室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②可据此来调整门诊医师的做诊班次,在患者高峰来临之前做好准备,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我院2010~2013年每季度小儿科门诊人次数据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来源我院信息科统计报表,真实可靠。

1.2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以时间序列的实际值为依据,计算出移动平均的季节比率、校正系数和预测误差,求出长期趋势线,以95%的置信区间对长期趋势值进行预测。

2 结果

2.1计算移动平均比率 依据门诊人次(Yt)计算4个季度的移动平均数,再对4项移动平均进行2项移动平均,以剔除时间数列中季节的变动和不规则变动的影响,计算移动平均比率,并计算平均指数的均值,本例为1.0010541;按平均1来校正移动平均比率,本例中校正系数=1/1.0010541。季节修正指数=各季节平均指数×校正系数,并求得调和时间序列(Tt),见表1、表2。

2.2计算调和时间序列并进行季节比率预测 调和时间序列等于每一实际门诊数值/季节修正指数。以时间序列号为自变量,以调和时间序列值为应变量建立长期时间趋势序列直线:T=a+b×t,根据最小二乘法原则,采用spss 19.0软件计算: Tt=14984.422+524.141×t。

2.3计算误差及置信区间 根据所得直线方程求出各期预测值:Yt=(14984.422+524.141×t)×季节修正指数。并再次利用最小二乘原则计算误差平方e2=(Yt-Yt)2,并对其进行合理性分析得到95%相应置信区间,得到其合理性检验并据此对14年各季度门诊人次进行预测和各季度人次分析,见表3。

3 结论

3.1模型科学性分析 将该方法算出的14年预测值与实际值计算相对误差,考察预测精度,见表3。表中可见,第四季度预测值最好,精度最高,第三季度处于小儿科淡季,门诊量相对较小,使得预测值最差,但实际发生值仍在95%区间内,具有可靠性。

3.2各季度比重分析 从历年数据可见小儿科第四季度门诊人次比重最大,同时也是各年变化幅度最平稳的一个季节;同时从表2中可见,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的季节指数>1,而其他两个季度的季节指数

3.3 2015年门诊人次预测 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模型预测和实际有一定出入,但仍控制在95%的可信区间范围内,因此模型具有可信度。但观察表3可以看出模型预测的第1、4季度为最好,第2、3季度为稍差;因此我们根据模型对15年进行预测的时侯加以修正,将各季度平均比重的因素考虑进去,得到修正预测值,见表4。

统计预测是依据历史资料和事物的发展规律预测未来,在现代化管理中的应用日益普遍。通过对门诊人次的预测,可以为医院和科室更加高效的调整人力、物力的结构,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有效科学的利用卫生资源,合理安排医师和护师的工作量,既增加经济效益又提升社会效益[4]。

参考文献:

[1]林宏,孙忠.运用移动平均比率法预测门诊人次[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6,12(3):453-456.

[2]赵琳,肖蓓,刘春玲,等.门急诊量和出院人数预测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和应用[J].中国病案,2014,15(11):39-40.

篇5

1.1儿科护理的建设与发展

1.1.1儿科护理模式转变与工作内涵延伸

我省儿科护理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建设,经历80、90年代的发展,儿科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以病人为中心”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以患儿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按系统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进入21世纪,儿科护理有了质的飞跃,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护士的角色特点从院内疾病照护者向全程健康促进者、专科疾病管理者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护士承担的不仅是对患儿的照顾,还要兼顾对患儿整个家庭的支持。让家庭参与对患儿的照顾,促使患儿获得生理与情感的最大满足,如设立母婴病房、家化病房,成立儿童哮喘病夏令营,早产儿延续护理、新生儿抚触、开展社区护理义诊服务等。

1.1.2儿科护理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医学的发展对护士专业照顾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以安全舒适为目标,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措施、提供专科抢救、正确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并能真实、客观、及时地书写护理记录。与此同时,儿科临床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发展迅速。早产儿微量持续喂养技术、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桡动脉穿刺、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中的应用、高频机械通气护理技术、小儿肠造瘘全程管理规范、儿童皮肤伤口护理技术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技术(PICC)在新生儿、血液病、肿瘤等推广应用大大推动儿科临床专科技能的发展,促进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1.1.3PICU与NICU的建设与成果辐射

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促使重症护理管理架构建立,特别2009年省卫生厅提出《福建省儿童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省共建立县级以上儿童救治中心定点医院51家,新生儿救治定点医院45家,进一步健全儿科120院前急救,完善急救流程和转送措施,形成重症、疑难危重患儿转诊收治网络,提高抢救水平。全省重症监护培养体系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发挥辐射作用。通过开展医疗下乡帮扶、护理技术会诊,每年定期开展全省小儿急危重症护理进展学习班、儿童PICC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班等,充分满足基层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基层儿科护士对儿童救治知识、儿童保健和急救知识的掌握,为培养基层儿科优秀护理人才,促进专科护理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1.1.4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儿童造成的损害

近年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充分认识医学救援的重要,而医院是医学救援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务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队伍中,护理人员占医疗队伍近一半比例,是参与医学救援的主力军之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儿童手足口病暴发、甲型H1N1流感暴发,儿童成为这些突发事件的主要受害者。为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对儿童造成的损害,我省儿科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里积极战斗在一线,应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配合医疗团队,合理安排抢救护理程序,做好预防处置工作。同时接受省卫生厅派遣任务,积极抽调儿科护理人员远赴安徽抚阳参加救援,得到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1.2儿科护理队伍与人才梯队建设

1.2.1儿科护理队伍结构的优化

护理队伍不断壮大,初步调查统计,目前我省从事儿科护理队伍人数达3034人,特别近几年,从事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由单一的中专教育逐步发展为多学历层次并存,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及本科学历526人,占儿科护理队伍的16%,大专学历占40%,拥有中级以上职称护理人员799人,占26%。

1.2.2儿科护理队伍的培养

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梯队建设与医疗机构的发展紧密相连,国内护理学科发展大环境也影响着儿科护理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上世纪50、60年代,医院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以合格的临床儿科护士为目标,80、90年代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层次为目标;随着护理各专业建设步伐加快,对先进的专业人才趋之若鹜,90年代中后期,儿科护理人员也有机会通过医院及省市护理学会搭建对外交流平台,走出地区、走出国门进行先进护理管理理念的学习、专科进修和专项培训等,特别近年对建立以专科、专项培训为目标的护理人才培养及应用体系更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重点,让专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发挥骨干作用,从而有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近年累计有数十名儿科护理人员前往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进行参观与学习,她们为医院护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1.2.3儿科护理临床教师队伍的壮大

注重对临床教学人才培养,全省23所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与省市专科院校协作,40多名临床专业人才走上讲台,其中教授1名,硕士生导师1名,承担大中专院校儿科专业授课任务,使得院校学生能更好地将儿科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为儿科护理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临床儿科护士的基础理论水平。

1.3开展儿科优质护理

结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2010年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及国际儿科护理发展趋势,将儿科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家庭为中心”拓展。在全省三级医院儿科试点病房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优质护理共赢协作模式。在儿科护士角色行为中,不仅充当直接护理者角色,明确儿童住院只是很短一段时间,儿童护理范畴应由医院延伸至社会家庭,涵盖0~18岁年龄阶段健康与非健康所有人群的护理工作。因此,儿科护士在充当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指导者、合作与协调者角色等方面也能实施到位。如:加强住院期间对家长照护能力的提升,是新模式下儿科护士工作的一个新内容,通过责任护士、护士长共同深入住院患儿家庭中,对患儿护理问题及家长护理行为进行诊断、纠正患儿家长的错误理念和方法,通过宣教、儿科入院指导、制作疾病相关健康教育手册,指导家长参与关于患儿安全护理要点、监护、用药、营养、心理护理、卫生活动等合作性照护项目,并及时了解患儿及家属的意见和感受,及时进行评价和再指导,帮助家长掌握必要的照顾知识与技能,有效且持续地参与患儿的护理;让家长有能力在出院后持续性照顾儿童,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好的健康促进作用。护理人员发挥护士各自的能力与角色作用,使护患双方相互理解,产生良好互动、和谐沟通、角色互补、价值认同,提升家长疾病照护和预防能力,满足父母及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满意度,同时也体现护士专业成就感与社会价值。

1.4循证护理在儿科的应用

推广儿科循证护理,伴随着儿童急重症监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儿科急重症护理工作中还需要将新的循证护理证据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患儿治疗与护理结局。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压力性胃黏膜疾病、儿童疼痛与镇静、儿童营养摄取,儿童皮肤护理、非计划性拔管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儿童监护室中关健性的医护实践质量指标,为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儿科护士们探索执行以循证为依据的集束护理干预,如定时的儿童口腔护理,抬高床头30度,气道护理无菌操作的规范等,特别强调定时的口腔护理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保护性因素。

1.5儿科护理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医院临床科室,儿科护理信息管理已是一种护理管理新方向及保障护理安全的有效手段。已有3家三级医院儿科使用移动护理查房系统、采用电子条码扫描进行患儿身份识别、对手术或医疗处置的患者身份与手术部位在执行处置前的再确认、患儿用药、跌倒的预防等,通过信息化数据管理,保障患儿安全、实现临床护理管理科学化、工作流程人性化,进一步提升儿科护理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

1.6儿科护理临床研究与适宜技术临床应用的拓展

我省儿科护理科研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近5年取得较快发展,在新生儿护理、儿童急重症护理、儿童康复护理、儿童生长发育及预防保健护理领域逐渐形成儿科特色护理研究领域。近5年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及地市级课题9项,科研获奖3项、获得专利3项、小发明小创造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国家级刊物1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业技能测试标准与训练指导》、《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三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组织拍摄的儿科护理操作视频成为福建医科大学儿科护理实验教学辅助教材,并作为儿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教学的培训教材之一。适宜技术临床应用不断拓展。从最初一次性密闭静脉输液技术代替开放式静脉输液;从钢针静脉穿刺到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新生儿大腿外侧肌肉注射;蓝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简易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CPAP)使用;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PICC穿刺及维护;新生儿院前转运;高频机械通气技术;外周动脉穿刺及置管技术等,大大提高危重患儿救治成功率。

1.7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

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举办多场国家级的儿科及新生儿重症提高班,各地报名参加人员近1000人。结合“世界儿童日”和“六一”儿童节,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护理部组织开展深入社区及慈善机构的“世界儿童日”护理义诊与献爱心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都会组织一场医院内护理义诊活动,传授儿童家庭护理知识及儿童家庭护理急救技术等,深受家长的好评;每年定期开展儿科护理管理者联谊活动,有力促进了儿科护理管理者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2福建省儿科护理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国内先进省市儿科护理发展相比,虽然我省儿科护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与差距。为深入了解我省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由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向全省二级以上医院护理部发放问卷,进行儿科护理工作现状调查。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12份,收回问卷101份,回收率90.1%。三级以上医院占34%(其中三甲医院占18%,三乙医院占12%,专科医院占4%),二级医院占62%(二甲医院占43%,二乙医院占19%);儿科床位设置:30家三级医院拥有儿科床位共2237张,占全省儿科总床位的50%,67家二级及以下医院拥有儿科床位总数占总床位的50%,说明二级以下基层医院儿科建设还未完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儿科护理队伍不稳定,人才梯队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儿科护士3056人,编外护士1856人,占儿科护士总数的60.7%。编外护士多造成护理队伍不稳定,护士流失率高,增加医院人力成本支出,同时也不利于医院护理队伍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梯队的规划,造成护理人才的断层。职称聘任方面,全省儿科护理高级职称111人,占护士比例3%,护理高级人才比例小,主任护师占0.5%,副主任护师占2.2%,主管护师占15.8%,护师占27.2%,护士占54.3%,与医疗人员相比有较大差距。高级职称配比少,造成护理职业生涯的瓶颈及护理研究人才短缺、护理科研能力薄弱,同时也影响儿科护理学科的发展。单一繁重的护理工作量让新护士甚至不愿意到儿科病房工作,给儿科护理工作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2儿科护理新理论与新技术应用不平衡

相对三级医院,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开展较全面,而对于二级以下医院,由于医院本身规模限制及对儿科投入不足,且儿科产生经济效益少,基本只作为医院的二级分科。专科的不细化造成专科护理的很多新技术不开展或应用少,达不到提升儿科专科护理能力要求。从社会到家庭,普遍认为护理就是给小孩打打针、换换屎尿裤,是保姆式工作,没有发展前途。

2.3家庭社会需求与儿科护理存在差距

儿童作为特殊的人群,其生理、心理各方面发育还未成熟,不同于成人,不是成人的缩影,受疾病影响,小儿对家长、家庭依赖及心理影响更大,而家庭也因儿童住院这负面性生活事件受到影响,家长感到压力与负担。据相关机构调查及文献报道,住院家长的压力主要是对患儿疾病担忧、疾病知识的缺乏、疾病的影响及家庭护理照顾能力的不足等。目前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繁重,人力配置不足,护士常无暇兼顾家长及儿童的心理需要及家庭变化,忽略了家长的参与,造成家庭信息沟通的不通畅,难以满足家长的需求。

2.4循证护理在儿科应用还不完善

儿科护理人员队伍年轻化,临床经验不足,护士专业技能不熟练,提供以循证护理为依据应用于临床患者的护理实践不完善、缺乏科研意识。

3今后五年工作规划

3.1儿科护理队伍建设方面

(1)保障编外护士同工同酬,2014年~2015年完成实施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

(2)按福建省护理“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2015年三级医院儿科护理人力配比病房床护比达1:0.6。

(3)建立和完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发展专科护士、培养护理骨干人才梯队。2015年完成儿科专科护士人才库建设,为儿科护理队伍建设贮备护理人才。

(4)开展护理帮扶互助。每年不定期组织儿科护理管理专家和专科护士下乡,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及接收基层医院进修等方式促进基层儿科护理队伍人才培养。

3.2专科建设方面

3.2.1建立儿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2015年完成申请并组织建立新生儿专科护士、儿童急救专科护士、儿童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3.2.2建立福建省儿科护理质量评价的敏感性指标。

2015年前完成“护理敏感性指标”,如跌倒率、静脉外渗率、压疮发生率、给药正确率、院内感染发生率、护士离职率、护士工作满意度等。通过这些指标把关护理管理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及管理评价目标,从而促进儿科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

3.2.3建立省级儿科护理网络信息互动平台。

利用网络共享儿科护理新理论、新技术及疑难护理病例探讨。2014年~2015年开展分层次继续医学教育和儿科岗位技能培训,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联谊活动,扩大与兄弟省市的学术交流、借鉴先进的经验,开阔视野及思路,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及专科护理水平。

3.3护理服务方面

重视家长、家庭对患儿疾病康复的影响,满足家长护理需求。以“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为抓手,推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儿科中的应用,2014年~2015年在三级医院试点推广;2015年~2016年在二级医院推广;至2017年全面推广“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让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庭之间建立起合作、尊重和支持的互利伙伴关系。通过加强儿科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改善,促进家庭维护儿童健康的积极作用,达到全面、全程、连续、专业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目标,让患儿及家庭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3.4社会责任方面

积极拓展护理延伸服务,加强社会责任承担,以专业委员会为主体,借助媒体,联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预防儿童伤害的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与社区、学校配合,指导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和社区提高儿童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对儿童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和心理康复等服务;关注儿童保健服务及慢性病管理。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4政策支持与建议

首先,重视对儿科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满足儿科发展需求,减少儿科护理人才流失,稳定儿科护理队伍。

第二,加快城镇儿童医保及新农合保险覆盖,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也让基层儿科护理得到发展。

篇6

社区家庭医疗服务有利于普及科学育儿知识,能够早期发现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指导,有利于预防疾病,便于用药。社区人群中最先关注的是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使他们在社区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家庭医疗服务是社区服务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和护理职能扩大,走出医院大门,开展社区家庭医疗服务,深受群众的欢迎。现将我们开展社区家庭医疗服务情况介绍如下。

基本情况

我院家庭服务站有医生1人,护士2人,自2009年5月~2010年5月立诊服务105次,服务对象为新生儿,婴幼儿。

家庭医疗服务情况体会

儿科存在着特殊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这就需要儿科护士更要注重人文学知识的学习,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观念,这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家庭医疗服务能有助于减少纠纷的发生,化解相关矛盾。

家庭医疗服务有利于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出诊病人以新生儿为多,分析发病原因,由于年轻父母缺乏科学育儿知识,常常因喂养和护理不当而出现问题,酿成新生儿患病潜在危险。如过分强调保暖,捂得太严,不开窗通风,使居室空气不畅,有的患儿保暖不够,室温偏低,穿着单薄,经常打开包被换尿布使婴儿受凉,导致上呼吸道感染、脐炎、硬肿症,有的脐部感染发展为新生儿败血症,有的新生儿不吃奶,经检查发现,口腔内有鹅口疤等,针对上述情况,出诊护士向患儿父母指出喂养和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介绍科学育儿知识,由于上门服务就诊时间不受限制,家属有充分时间进行咨询,这种方式是社会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1]。

家庭医疗服务能够早期发现疾病,进行针对性护理指导,新生儿疾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无明显异常变化,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占新生儿死亡原因的10%~20%。与其他年龄的小儿肺炎相比有其特点,新生儿是刚离开母体的幼小生命,它的呼吸中枢及呼吸系统发育都不完善,咽淋巴组织发育不全,气管支气管狭窄,黏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部血液丰富,其次,新生儿机体的防御功能较差,新生儿肺炎可分为吸入性和感染性两类:前者包括产时吸入羊水、胎粪、血液,产时阴道黏液、乳汁,新生儿口腔分泌物及胃内容物,后者包括在宫内或产时,母体有传染性疾病时由血行或淋巴系统感染,以及出生后的感染所致,新生儿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咳嗽、不发热、阵发性青紫或苍白、呼吸困难、拒乳易呛咳,死亡率高,所以,在合理的治疗基础上临床护理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新生儿肺炎的预后,出诊护士可针对性指正疾病的症状与护理。

家庭服务有利于预防疾病,由于北方温差大,室温不恒定患儿易患呼吸道疾病,出诊护士就在预防感冒、保暖、增加患儿抵抗力、喂养方面进行指导。由于新生儿热量储备低,在病理情况下,反射及反应低下,食欲及胃纳功能低下,进乳少,同时,病理情况下的机体热量很快消耗,易造成患者低血糖及低蛋白血症。为了供给足量营养和水分,增强机体抵抗力,应尽可能的给予母乳喂养,每2小时1次,注意发生呛咳和溢奶,如病情严重,吞咽反射差,拒乳或食时呛咳严重,应给予鼻饲,每次10~30ml,每2小时1次,到恢复期,每次喂奶可30~50ml,每3小时1次,喂奶后轻轻叩背,使胃中空气排出,以免发生溢奶。是年轻父母了解常见疾病的预防。

家庭医疗服务便于做好各项护理,如脐护,臀护,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并特别注意预防并发症的护理。肺炎患儿反应低下,应经常给患儿更换,以免长期睡一侧易致肺不张。常用温水洗臀部及受压部位,保持皮肤清洁。每日洗澡后,用酒精棉球擦洗脐部,预防感染,长期输抗生素,患者易出现鹅口疮,需用制霉菌素液擦口腔,每日4~6次,直至愈合。

家庭服务便于及时用药,由于出诊护士带有出诊器,备有常用药,当医生检查患儿作出诊断后,护士可以立即给药,需要注射每天两次上门注射,有的需要每天更换药,有的遇到脐炎症患儿,护士带有脐部换药包,可以立即给予脐部换药,同时指导患儿母亲给患儿勤换尿布,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并且给予外用药,教会如何进行脐部护理,出诊服务把方便带给群众,患儿不用出家门,疾病便可得到治疗[2]。

社区家庭医疗是护理人员立足于社区,面向家庭,以社区内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为重点服务对象,为其提供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护理、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和连续性的健康护理。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人们在追求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同时,对预防保健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社区护理作为21世纪护理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的热点,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社区卫生护理是顺应国际卫生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途径。它有利于改进卫生护理服务方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护理需求,它正在改变生病了只有上医院、等病人上门护理的传统护理模式,真正实现向现代整体护理模式的转换总之,医护人员上门服务,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也扩大了医院声誉,因此,护士在社区家庭医疗服务中是有所为的以医院为中心,扩展到社区家庭,这是医学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护理学由医院扩展到社区的良好开端。

参考文献

篇7

学前教育科学素养教学方法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多国家科学教育的共同目标。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总书记在这次大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仍处于十分落后的状况。中国科协2004年了2003年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98%,而美国和欧共体在1990年就分别已达到6.9%和4%。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思考。如果我们还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素质水平,那将可能造成我们国家的危机。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国民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迫在眉睫。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形成要依靠幼儿科学教育,幼儿教师科学素养高低直接关系到幼儿科学教育质量,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高校,它所培养“准幼儿教师们”科学素养又会直接影响到将来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水平。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水平较低的现状已不适应社会及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势在必行。

国际上公认的科学素养主要指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已经被人所接受的科学知识的理解,主要是一些概念性知识,诸如一些事实、法则以及有关自然世界的理论;二是对一些科学探究方法和程序的理解,主要是了解科学知识如何产生、如何发展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三是对科学作为一项社会文化事业的理解,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科学的应用问题,了解其中的问题、争论以及它们的解决方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及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创新、思考及实践能力;具备较扎实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科学教育课程的比例很少,而且这些课程主要是分布在第一二学年,课时量也不多,到了第三四学年的课程体系中,有关科学教育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集中在学前专业主干课程和技能技巧课。所以课程建设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举措。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就应该建构新的科学课程体系,实现文理渗透。使科学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科学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而且要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

科学素养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是后天培养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无形过程。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启蒙更多的是科学兴趣的培育。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常是文史类出身,高考时之所以选择文科,有的是因为理科基础薄弱,有的则是对理科知识不感兴趣,再经过专门的文科学习,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效学习科学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不能急于灌输,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去探究、去发现、去寻找科学的答案。从而改变因中学阶段过高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对科学的枯燥看法和态度,逐渐营造校园科技创新的氛围。在科学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及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地方就是学生科学教育的场所,它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课堂延伸到社会,和家庭结合,把自然科学知识以简洁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知识从生活中走来再走进生活。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从而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8

【摘要】 目的 了解婺源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影响因素,为政府部门制定妇幼保健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江西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要求,以妇幼三级保健网为依托,对江西省婺源县16个乡镇(其中:国家监测点2个、省监测点5个)2006—2010年出生的活产数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全面监测。结果 5年间婴儿死亡率为12.8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7.18‰,新生儿及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比例分别50.12%、74.70%,新生儿及婴儿死因顺位均为肺炎、出生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1—4岁儿童死因顺位为肺炎、意外及溺水、腹泻。结论 江西省婺源县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略有上升,提示我们应重点加强新生儿肺炎的防治,减少新生儿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的发生;加大宣传家长对儿童的安全监护力度,减少意外及溺水的发生;强化健康教育,提高妇幼保健质量和产儿科人员技术水平等措施,以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婴儿死亡 5岁以下儿童 监测 干预措施

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国际社会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明程度与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为及时掌握江西婺源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状况、死因及顺位,提出干预措施,制定全县儿童发展规划,对我县2006—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6—2010年以来婺源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上报的卡片及有关报表。范围是婺源县16个乡镇统计上报的数据。

1.2 方法 按照《江西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要求,每年对监测点监测人员进行一次专业培训,建立村、乡、

县直医疗单位逐级报告制度,以县妇幼保健机构为中心的儿童

死亡报告网,统一的标卡及标准将每年出生死亡情况逐级向上报告,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每年底进行一次出生及死亡漏报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死亡构成比,5年间共报活产数24617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423例,死亡率为17.18 ‰,其中新生儿死亡212例,死亡率 8.61‰,婴儿死亡316例,死亡率12.84‰,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67.09%,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50.12%,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 74.70 %。见表1。

表1婺源县2006年—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动态变化

例(‰)

2.2 5岁以下儿童死亡年龄及死因顺位 5年间新生儿及婴儿死亡前3位死因均为肺炎、出生窒息、早产及低体重,1—4岁儿童死亡前3位死因为肺炎、溺水及意外、腹泻。

3 讨论

从2006年—2010年全县3个死亡率变化趋势来看,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6年—2010年均有大幅下降,这与在全省开展“母婴安全”工程、提高产科质量、推广创建爱婴医院有较大关系。2008年全县5岁以下死亡率稍见升高,这可能与我县当年基层妇幼保健网有所变动,造成个别网点监测人员短时脱轨现象,加之社会转型中流动人口、计划外妊娠现象增加。

从死因顺位和构成看:(1)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的 50.12 %,死亡原因有肺炎、窒息、早产等。由此可见,控制新生儿死亡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关键。这就是要求我们进一步搞好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及时筛查高危孕妇,建立专家管理,预防早产及出生体重的发生,对早产儿加强出生后的监护,提高生存质量,做好基层业务能力培训,提高基层新生儿疾病诊疗技术,对产时高危因素正确识别,及时处理,加强产儿科合作,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成功率。(2)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74.70 %,死亡原因是肺炎、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分析婴儿肺炎死亡的原因,除与母亲孕期健康、孕周、出生体重有关外,还受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分娩地点、婴儿健康水平以及就医观念等社会因素有关,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父母文化程度与肺炎的密切关系已被国内外公认。因此,针对儿童肺炎死亡的危险因素,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指导家长早期识别肺炎症状,推广ARI标准病历管理和临床管理适宜技术,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及危重儿的转运技术,提倡科学育儿等综合干预措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4岁儿童死亡前3位死因为肺炎、溺水及意外、腹泻。提示我们应加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管理和腹泻的管理,提高基层保健人员的医疗水平,以减少肺炎和腹泻的发生;同时提示有关部们、家长、儿童应加强安全教育,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及时消除隐患,减少溺水及意外的发生,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参 考 文 献

篇9

(二)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本方向涉及学前儿童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各种有利于学前儿童发展的培养策略的研究。 1.幼儿科学探索过程的技能(观察、分类、运用时空、确立关系、数量化、测量、实验、解释数据、下定义等)培养与学习方式的研究 2.幼儿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及其获得方式研究 3.幼儿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及其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4.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5.幼儿想象力发展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6.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7.幼儿园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研究 8.幼儿自我概念获得方式的研究 9.不同依恋关系的幼儿入园适应教育方案研究 10.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研究 11.有特殊需要幼儿的教育干预方案研究 12.婴幼儿情感情绪表现及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 13.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 14.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与执行力研究 15.幼儿交往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

(三)幼儿园健康与安全教育 1.幼儿园安全制度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2.幼儿园保育保健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3.幼儿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研究 4.0-3岁幼儿的健康教育研究 5.农村幼儿的健康现状与教育研究 6.幼儿户外体育锻炼研究 7.幼儿体育与幼儿安全研究 8.幼儿园保健老师的专业发展研究 9.幼儿安全教育问题的研究 10.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发展特点及其教育活动设计研究 11.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活动实践研究 12.以情境为导向的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四)幼儿园的课程 本方向涉及幼儿园课程的现状与问题,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方法策略,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等研究。 1.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审核与监管研究 2.幼儿园课程评价与监测体系建设研究 3.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研究 4.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 5.西部地区农村学前一年混龄教育课程研究 6. 幼儿园课程资源创造性开发与利用研究 7.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适宜性与有效性研究 9.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研究 10.幼儿园课程管理研究 11.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研究 12.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3.运用动态评价指导幼儿学习的研究 14.整合观念下各领域教育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研究 15.各领域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

(五)游戏与玩具研究 幼儿园游戏的现状与问题,幼儿园游戏的创新与发展,游戏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幼儿园教玩具的开发与利用等研究。 1.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研究 2.幼儿园玩教具基本配置的研究  3.游戏资源及其开发的研究 4.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支持性游戏研究 5.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6.游戏中的幼儿学习、发展评估与教育支持研究 7.不同年龄班角色游戏中模拟实物与替代物作用与效果的比较研究 8.不同结构游戏材料与幼儿游戏行为的关系研究 9.结构游戏材料的投放方式与游戏中的数学经验研究 10.沙水游戏的辅助材料投放与游戏中的科学经验研究 11.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的适应性策略研究 12.幼儿文学作品鉴赏与表演游戏的开展研究 13.运动性游戏的挑战性与安全性研究 14.益智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的关系 15.幼儿合作游戏的年龄特点及其促进研究 16.农村大班额背景下游戏活动的开展研究 17.混龄幼儿共同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研究 18.幼儿自发游戏的观察、支持与引导研究

篇10

江苏省昆山市2006年10月荣获了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发的健康城市最佳范例奖中的“母亲友好公益”奖。多年来,昆山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简称“一法两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995年与2005年比较,孕产妇死亡率从21.99/10万下降到接近零,婴儿死亡率从12.52‰下降到6.69‰,出生缺陷发生率从19.57‰下降到7.49‰,婴儿的母乳喂养率从60%上升到90%。我们主要做法是:

1.政府推进,全社会关注,形成了“母亲安全,儿童优先”的社会环境

1.1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昆山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母亲安全工程”实施方案》、《“母婴健康社区行”活动》、《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实施办法》、《建设健康城市的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市政府对妇幼卫生经费作了明确的规定:按每人每年1元的经费标准设立母婴保健事业发展的专项基金;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产品与社会保障、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对已婚准备生育的家庭按每对夫妇280元的标准,安排出生缺陷干预经费补贴;育龄妇女实行生育保险、优生优育保险等一系列的措施。

1.2开展“关爱母亲”行动:近年来,全市推行了关爱母亲的十大行动。(1)婚前医学检查,婚育和性保健指导;(2)孕前生育健康指导,准备怀孕前3个月开始服用小剂量叶酸增补剂,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3)建立《围生保健册》,进行规范的围生保健检查,并纳入生育健康电子监测系统;(4)开展产前筛查,预防21-三体综合征儿和神经管畸形儿的出生;(5)尊重妇女生育健康权利,禁止胎儿性别鉴定,禁止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6)准妈妈培训,孕期卫生指导和心理支持;(7)介绍产妇安全分娩知识和非药物性无痛分娩的方法;(8)产后访视,进行产后康复和生理、心理指导;(9)新生儿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筛查;(10)新生儿保健管理,进行神经行为的测定,高危儿的干预。使每一位母亲从孕前开始,在产前检查、住院分娩、产后访视的不同阶段,得到关爱和服务。

1.3加强社会宣传:编写宣传材料,如招贴画、小册子、网页等,面向社会大众宣传。医院形成“母亲安全,儿童优先”的氛围,在门诊、病区的走廊、墙壁上张贴宣传画,设立宣传角;候诊大厅装有触摸式的宣传视屏。医务人员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广泛开展社会性的宣传教育。平均每年义诊咨询20多场次,发放宣传册7000多份。新闻媒体积极开展“母亲安全,儿童优先”宣传报道,电台开辟了“关爱母亲和孩子”的宣传栏目,每周由专业人员进行讲座。真正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画面,报刊有文章,引导社会群众的广泛参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妇联把爱护母亲和婴儿、普及母乳喂养知识纳入人口学校的必修课程。工会、劳动保障部门贯彻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建立企业女职工保护网络,为孕妇检查提供时间,按规定提假,保证上班期间哺乳的时间。司法部门把《母婴保健法》、《女职工劳动保护法》、《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条例》纳入普法教育的内容。

1.4建立健全评估机制:近年来,全市开展了“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妇幼卫生目标管理”、“健康城市建设”、“爱婴医院”、“母亲安全,儿童优先”工程等评估活动,采用听取汇报,考察现场,查阅资料,走访家庭等形式,监测评估指标完成情况,分析薄弱环节,提出和实施下一步的工作。通过不断的评估、整改、促进,保证“母亲安全,儿童优先”工程的健康发展。

2.完善医院机构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队伍素质

2.1调整产科资源,整合专科机构和队伍:2000年对全市设有产科的医院从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医疗质量上进行调查分析,兼并了部分医院的产科业务,接产医院从原来的19家整合为12家。加强管理,包括房屋的改造,设备的更新,人员的进修、培训与考核,做到知识技能到位,服务到家,责任到岗,全面提高助产人员的综合素质,保障母亲和婴儿的安全。2.2加大医院的硬件建设,改善住院条件:近年来,全市的产科医院都进行了硬件改造。市一院、市中医院建成了新的病房大楼,扩大了产科和儿科病区。各医院把产科病区改为爱婴小区,病房改为母婴同室。爱婴小区设有“温馨爱屋”,产妇从住院、分娩至产后护理都在“温馨爱屋”中完成。医院购置了国际上一流的医疗设备。要求产科和儿科急救药品齐全,标识醒目。2.3建立急救组织网络,开通急救绿色通道:为应对产科和儿科突发性事件,市卫生局制定了《产、儿科紧急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了产、儿科急救组织网络,开通了急救绿色通道,做到分工明确,程序清晰,120车辆畅通,急救器械、药品全齐,急救人员随叫随到,形成了个完整的急救系统。2.4强化医务人员的培训管理,提高业务素质:各医院采用送出去进修学习、请专家老师来院授课的方法,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训练,使每个产、儿科医生掌握产妇和新生儿急症的抢救要点。近年来共举办了“助产技术”、“产科急救”、“新生儿窒息复苏”等培训班10期,培训了900多人次,组织“新生儿窒息复苏”知识竞赛和操作比赛2次,使全市的产、儿科医生、助产士、护士得到了训练和考核。全市组织产科主任和护士长到日本、新加坡考察医院管理,学习改善母亲和新生儿的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2.5加强职

(下转第45页)

(上接第52页)

业道德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全市开展了“白求恩杯”优质服务竞赛、“十佳医生与护士”和“十佳服务明星”评选、“病人或保健对象选医生”、“行风评议”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医院职工为服务对象提供安全、优质、便捷、价廉的服务意识,规范母婴保健行为。推出了“文明行医”、“医患沟通”的措施,定期召开服务对象和社会监督员座谈会,向社会发放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广泛征求意见,及时改进工作。2.6改革旧的产科制度,引进了新的产时服务模式: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以“保护、促进、支持母亲安全分娩”为核心的爱母行动和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10条措施。全市启动了“母亲安全,儿童优先”的工程,改革了一些旧的、不适合产妇和新生儿需求的制度,引进了新的产时服务模式――陪伴分娩,建立助产士和孕产妇联系制度,实施孕产期全程的“一对一”服务,保障产妇安全分娩。2005年全市各产科医院分娩7218例,无孕产妇死亡发生。产科医院开展的陪伴分娩,让产妇、家属主动参与分娩工作,得到了产妇及家属的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