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4-05-23 17:4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价值观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生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人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友谊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价值观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孩子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意味着他可以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做出正确的选择,意味着他是一个有道德、讲诚信、负责任,是一个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人。所以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是判断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
二、造成孩子价值观的社会现象
独生子女――这些中国的“小皇帝”、“小公主”大都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和基本道德教养,他们自私、脆弱、虚荣、懒惰、偏执、冷漠、不礼貌、不守信、耍心眼、怕吃苦、讲排场、乱花钱,甚至于随便偷窃和。更有一些父母仅仅把注意力停留在孩子的学习上,总是坚信“孩子长大了,那些道理自然而然会懂得”的观点;还有些父母怕自己教育不好孩子,所以只关注好孩子的吃、穿、用等问题,把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做事的责任全推给了老师。
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重要性
(一)定力作用
价值观具有定力作用,它决定着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将会走什么样的道路,决定孩子未来人生道路的走向。价值观还决定孩子和外部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跟他人、跟社会、跟自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二)推动作用
价值观的树立可以推动孩子的长远发展。孩子为什么要好好读书,因为他有目的和追求。如果他没有目的和追求,就会特别不情愿读书,就会感觉读书特别烦,没有意思。
(三)提升作用
如果把人按精神状况来分,有两种类别:一种叫做幸福的人、快乐的人;一种叫做痛苦的人。除此之外,人还可以从道德上分类,会有高尚的人和卑劣的人。家长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是什么在推动着孩子不断提升自己人格的层次呢?简言之,是价值观,是为什么活着以及怎样追求幸福的方式。
四、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形成健康、正确的价值观
1 父母的正确引导,可以影响孩子一生。在生活中,父母要有自己的原则,光明正大、实事求是;对的事情一定要坚持,错得事情不要人云亦云;在工作生活中,如果有不同意见时,当面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2 让孩子力所能及地参加家务劳动,明白要生存就要劳动,无论是体力或脑力劳动。
3 从小教育孩子说真话,培养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引导孩子学会简朴。必要时还要引导孩子正确理财,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初步的经济意识。
4 使孩子择善而交,适度得体。我认为只要把道理给孩子讲清楚,一切让孩子自己拿主意,自己把关。看到孩子不妥的事情,给予提醒。
5 让孩子学会爱、培养团队精神。针对我们国家当前的独生子女现状,我们应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会宽容、容人容事,逐步接受和培养团队精神,主动团结协作。
6 培养孩子坚韧不拔、再接再厉的心理品质。让孩子学会在坎坷中前进,增强孩子抵御挫折的能力。就是在孩子顺利的时候,我们尽量帮孩子成为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不骄不躁,泰然面对困难。这样几次挫折后,孩子承受能力有很大提高。
7 引导孩子不与人攀比,不拜金主义。让孩子明白“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走上工作岗位后才不会职务犯罪。
8 父母要负起监督孩子的责任,及时对孩子不正确的价值观予以纠正。当父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表现欲很强时,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纠正这一行为。鼓励孩子多学多听,而非马上表现。相信自己才是最好的、合乎规范的,这样孩子的大胆表现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
9 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生活。同时也要教育孩子碰到难题时,报告老师或请示家长,再灵活处理。尤其是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课余时间能够自我安排得当。
10 培养孩子敢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在家庭中,让孩子逐步明白长大后赡养老人等责任和义务。
11 学会尊重别人,文明社交。使孩子懂得友谊和礼貌,以礼待人。这方面如果父母素质尚好,就对孩子影响很大。
12 减少压力,快乐成长。目前,一对夫妇一个孩子。个个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学业负担,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尽可能地让孩子轻松快乐。
篇2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目标 教学改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把知、情融为一体,使认知和情感彼此促进,和谐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数学教学的精神根基,应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励影响下,主动地、有效地获取日新月异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各项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自觉积极地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谈几点浅见:
一、以身作则,以情感人
作为教师每节课要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以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蔼可亲的教态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让学生精精神神、心情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中,“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被感染,充满兴趣地学习。
二、灵活导入,激趣探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方式形形,要根据具体内容灵活设定。
1.故事导入。小学生个个爱听故事,如能把数学知识变成故事用于导课,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阿福的新衣”时,让学生发挥想象,编故事,看谁的受欢迎。学生们在强烈的竞争中,积极去编,兴趣十足,引出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游戏比赛导入。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如果课堂上创设游戏情境,学生会特别喜欢参与。教学“认识周长”时,把正方形和圆形的花坛设计成两个不同赛道,让两个瓢虫比赛跑步,最后同时到达,让学生体会到同时出发,同时到达,但周长不同,速度就不同,从而初步体验周长,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思索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
3.生活问题导入。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生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事也会感兴趣,可以设计生活问题导入新课。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以老师买新房为例,让学生提建议,引出面积,使学生意识到学习“面积”知识的价值,学生就集中精力学习新知识。
三、适时鼓励,培养信心
1.及时鼓励,体验成功。要创设机会,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日积月累,感受、体验与内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要指导学生自己去实验,自己去观察,去体验,得出结论,不但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教师多运用一些激励性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句激励性的评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鼓动上进的动作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新授课的尝试练习中,我会说:“你有勇气独立完成这道题吗?”当全班同学都做对时,我又说:“多么细心的孩子呀!”也许这是很不经意的语言,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是很大的鼓舞和推动,而且能发展师生的感情。只有及时、准确、真实的鼓励与肯定,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自主的天空,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生命力。
2.锻炼意志,增强信心。自信受到成功率的制约。一个人的自信程度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弱。对班里的后进生,我尽量挑一些适合他的问题让他回答,并适当地鼓励他,他逐渐有了自信。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意外地发现他在这方面的理解能力特别强。有一次大部分学生都对一道应用题的另一种解法感到困惑,这时他站起来不紧不慢地说:“其实这很简单……”他自信的语气和清晰的思路令我惊喜不已,激励的作用不容忽视。
四、良好习惯,受用终生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句话突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习惯影响着人的能力与性格的发展。就学习习惯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会学”。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今天的数学教学中,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等等。放手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请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评价伙伴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进而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篇3
与原来的生物教学大纲相比,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情感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可操作性更强。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初中生物的基础上,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要达到如下标准:
1.“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3.“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5.“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从上面的要求可以看出,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不仅具体、明确,而且在要求上体现出层次分明,角度多样的特点。很显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所谓情感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态度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而对价值观则连片面的理解也很模糊或者干脆没有把价值观放在心上。这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和评价具有很大影响。
那究竟什么才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呢?笔者认为,在新的教育理念背景下,情感态度价值观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要素的内涵应该是十分丰富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情感不应仅指学习热情和兴趣,还应该包括每个健康人所应有的各种积极的、丰富的内心体验,这些体验包括审美情趣、爱和快乐等;同样,态度也不应仅指学习态度,还应包括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甚至还应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宽容大度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虽然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从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它包含了个人价值观、科学价值观、人文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人类价值观与自然价值观等,同时强调这些价值的统一。
二、尝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一)联系生活,鼓励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都很清楚,解决问题仅仅是运用固有知识的一种技能,提出问题才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个人、社会、科学等都是在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进步和发展起来的。同时,问题意识、问题兴趣还是情感教育的一些具体体现。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兴趣,我们必须注意在创设情境时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只要贴近学生,他们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在一定的生产、生活实际的情景下,提出问题出并记录下来,让他们养成提问题的习惯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二)搜集新闻,关注发展。组织同学们在课下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多种途径查找生物科学方面的相关资料。把搜集的资料分组进行整理,上课各组都把精彩部分讲给同学们进行交流。之后让他们谈论或写出感想。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崇尚科学、尊重事实、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科学态度。
(三)开好实验,张扬个性。充分利用生物科学的学科特点,开好每一个生物实验。锻炼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发现新的实验现象。对于学生认真真实的观察、个性的表达,都要及时的给予鼓励。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观察细致、表达个性想法,使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热爱科学。
三、探索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一)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安排时间要求学生写出他们关于生物及自然科学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想法和感受。这种方法操作比较简单,但是评价很容易受到学生的意愿以及外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师观察。观察是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但是生物教师一般任教的班级及学生数量都比较多,所以在观察的时一般需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计划和观察指标,并做好记录。对于观察的记录,可以记录单位时间内出现某事件的次数,也可以记录典型事件。最好是两种方法共用。
篇4
关键词:宝贵;教育;学校;价值观
生命是宝贵的,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是一个国家历史永恒的话题,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文教育的体现。青少年不仅是一个家庭生命的延续,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已经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了。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我们老师的职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珍爱生命的意识淡薄,自我保护的能力低下,属于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弱势群体。为此从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价值观的启蒙教育。提高他们对生命意义和目的的认知水平,增强他们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他们自我保护生命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教育。
当今社会,多数孩子自私自利。与他人相融的观念非常淡薄,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能力都比较弱。再加上社会上一些陋习的影响,让孩子们变得麻木不仁。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国内外一些学校已经开始进行了珍爱生命的教育。这些都足以说明学校在开展这一方面教育的迫切性。
伟大的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及成长。”教育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为人的生命的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个体。促进生命个体健康、幸福、快乐、和谐的发展。这样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生命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塑造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新课程明确要求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使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由此可见,学校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尤其重要。学校可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阵地,它对青少年的生命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因此,我们急需在校园中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
一、给学生直观具体的演绎、生动形象教育和潜移默化的熏陶
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生命价值的图书和资料,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和感受无数伟人和名人对于生命价值、人生态度的独到见解。引导学生收集并学习伟人和名人的关于生命价值的态度和做事方法。比如让孩子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革命英烈的故事》等,让孩子在图书资料叙述的真人真事中,去丰富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使孩子真正的感悟到珍爱生命的实际意义。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于生命价值的电影,让学生知道生命的宝贵,知道生命的不可逆,学会珍爱生命,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同时让学生在网络上搜寻关于珍爱生命的视频和资料。真真正正的体会到不仅要珍爱自己生命,更应该尊重他人的生命。
二、关注学生生命的需要,让珍爱生命的价值观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
每个人都有这几种需要: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欣赏的需要、责任承担的需要。当人们具有这几种需要的时候,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关注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就必须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只有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趣的、幸福的、快乐的、丰富多彩的,他们才能深深地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才能对未来充满期盼与希望。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这不仅体现了新课程对生命生长规律的关注。更体现了新课程中 “课程是经验”这一新的理念,使学生的课程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这些都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了条件。让学生的生命是情感的生命、价值的生命、意义的生命、
三、教师言传身教,用爱的教育和学生产生共鸣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在师生的交流中,体现生命的意义,共同得到发展。珍爱生命的教育不是仅靠说教就可以很好地传授的。在这里,通常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真正的关心学生,爱学生,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才会对他们的真诚,回报以同情、关心、信任、体贴和帮助;同时教师还要以自己的心灵感化学生的心灵,让孩子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老师的爱,教育中一些有关生命价值、意义的知识,孩子很难理解和领悟。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些知识过于空洞,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行动无意中向学生表达了对生命的轻视,以至所有的说教都成为泡沫。因此。教师要用自己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积极向向上,乐观的态度去感染学生,用爱的力量让孩子学会珍爱生命。体会到生命有多么珍贵。
四、加强心理辅导,多给孩子留一些自己的空间
篇5
【关键词】德育教学 技校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40-01
1 引言
价值观是指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开展工作、学习和生活,是决定人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密不可分,而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已形成自己的人格思想,却又容易受他人左右,若此时接受系统的价值观教育,将使他们终生受益,同时对提高社会素质、促进社会良性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技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特点,例如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纪律涣散、行为习惯养成缺失、家庭背景复杂,并且大多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自卑感,技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而非为了职业理想的选择。因此,通过德育教学手段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技校的核心理念。为社会培养并输送有道德、有理想、有技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技校教师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
2 技校学生价值取向调查
为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活动,笔者对所在技校所在班级进行了访谈及问卷调查。问题主要涉及“对价值观的理解”、“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对自己的满意度”、“对社会的认知”等几个方面。调查有效问卷120份,图1图2以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为例,反应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价值观理念,但没有清晰的价值观体系,无法有意识的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个人行为。而对于职业观,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一方面说明他们有理想有抱负,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缺乏理性、比较冲动,并且被以追逐利益为主的社会价值观所蒙蔽。因此,我们更应该通过德育教学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让他们融入社会后再将正确的思想传递给别人,从小事做起,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3 多维度的德育教学模式
3.1价值观培养之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适用于德育类课程的教学。这一类课程中,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通过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点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确对与错,再通过对课本内容的讲解,强化学生的认知。由于德育类课程贯穿于技校的教学始终,因此更利于给学生搭建整体、系统的价值观体系,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人生最基础的认知能力及判断是非的能力。例如,在哲学课程中,可通过哲学的思想和观点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个物质的世界,再通过辩证法的学习,教大家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这对于学生基础素质、基本认知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3.2价值观培养之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适用于班级、党团组织、社团等团体日常活动中的德育教学。在技校就读的学生,心理处于快速成长和稳定期,此时良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对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应多参与团体活动,在教师正确思想的引导下,在同学温暖的关怀和帮助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例如,学校爱心社组织爱心活动,此时作为班主任或德育教师,应鼓励和动员全员参与,在活动中适时的引导,活动结束后可以采用互动分享的形式,在回来的路上或者在每一个课前,由每一个学生分享活动期间感受最深的事情。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善待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将来步入社会也将是一个积极、温暖、向上的人。
3.3价值观培养之研究式教学
在正常的课程学习之外,可以利用班级活动或者班会等开展研究式的德育教学,采用团队、辩论、探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讨人生、价值,让他们自发的去剖析自我,深刻反省,从而使自己的价值观得到升华。例如,业余时间给大家播放一段励志的影片,或者挑选一本好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个课题,进行深刻的剖析从而形成一份研究报告。学生在阅读、观看影片的同时,积极参与其中,并从中抽象出某一种精神、一种观念、一种看法等,再通过讨论判其是非,最后通过文字将正确的思想整理成文。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感官认识经过思考、组织最后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并扎根在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中,有利于强化正确的思想意识。
篇6
【关键词】生物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生物课程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之一,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学习情景和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生物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
一、要有节约资源意识
1.珍惜粮食
如果有人问:“谁知盘中餐”的后半句是什么?恐怕除了不会说话的小孩之外,“粒粒皆辛苦”都能脱口而出。可珍惜粮食的意识就没有像说这句诗那么容易了。做“影响食物发霉”的对比实验时,学生们丝毫意识不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用大块的馒头、面包做实验,有的甚至用整个的馒头。几个星期过后,这些本来可以食用的白面馒头却变成了霉变食品,只能被当作垃圾扔掉。一个班的学生扔掉的馒头用簸箕都盛不下。在何种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的实验目的达了,学生也全程亲历了食物发霉过程,可是如此浪费粮食的现象着实令人心痛。
生物课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就必须提供给他们大量的可供研究的材料,当然包括食物材料,在《开花和结果》、《种子结构》等课中都要用到食物。但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养成珍惜粮食的意识,做这样的研究时尽可能减少浪费,用最少的食物代价赢得最大的效果。我国是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国,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上22%的人口,珍惜粮食责任重大,可以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作为生物教师要能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珍惜粮食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节约用水
有老师这样教学生认识“地球上的水资源”。用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画面描绘水给大自然带来的美丽,用形神兼备的语言表达水给人类带来的欢乐和享受,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快乐与满足。当同学们感到地球上的水很多时,老师又引导他们思考我们什么地方用到水。当学生发现人类离不开水,意识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比较少时,都一下子严肃起来……当老师把演示用的水随手倒掉时,却招致学生们的质疑。中学生们尚且有这样的意识,况且我们为人师表的生物教师呢?
古曰:水乃生命之源。而饮水危机已成为全球性的事实。早在1977年,联合国就召开会议,向世界发出严重警告: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资源危机!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节约使用每一滴水吧!
二、保护环境,珍爱生命
1.保护环境
生物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时还要具有环保意识。人类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环保教育迫在眉睫!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培养每一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教育要从学生抓起,从课堂抓起。具有环保意识的学生,应该能够自觉地关爱身边的环境,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
在选择实验材料时重要的做法是:变废为宝、废物利用。装馒头用的废塑料袋可以用来做“食物发霉对比实验”等,并注意要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很多生物教师有一个收集废旧物品的“百宝箱”,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大量有效的实验材料,值得推广。
2.珍爱动植物
种植和饲养是学生乐于从事的实践性活动。生物课应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从中获得直接感知、技能、乐趣方面的发展,并使他们懂得珍爱动植物。在观察鱼时,尽可能采取其他方法而不要剪掉鱼的鳍,避免血淋淋地研究鱼的行为。现在,国家出台的有关法律规定,野生动物园禁止当众投放活物,避免生物间的血腥场面上演在大庭广众之下。以上这些都是基于生命的尊重,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体现。
3.培养安全意识
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生物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指导学生选择、使用实验材料要时刻注意安全,努力减少不安全因素。避免学生受到意外伤害。使用烧杯、烧瓶、量筒等玻璃仪器时,要教育学生轻拿轻放,防止仪器破碎受到伤害;使用剪刀、解剖针时要小心不要划破手指;用盐酸、氢氧化钠时,注意不要溅在衣服、皮肤上;使用热水、酒精灯做实验时,小心烧伤烫伤;到河边水塘采集蝌蚪卵、草履虫,调查水域污染状况时,都要保护自己,注意安全,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用教材教”,强调“过程”教学,强调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能通过讲授习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可以说它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在生物课教学中,通过潜意识的渗透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文华.现代教育理论在生物科技活动中的应用.生物学杂志,2006,(6):21-24.
[2]周萍.谈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陇东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05,(3):21-23.
篇7
做真实的自己,就不会有委曲求全的感觉,自然是可以长久的。做真实的自己,对生命的态度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态度得到的体验,使个人感觉对生活的胜任感和力量感,甚至是美感。
如果老师回到真实的自己,学生自然回到真实的自己。一个人,回到真实的自己,周围的人也会回到真实的自己,“同气相求”,相互吸引的法则如此。
回到真实的自己,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要搞清楚自己的价值观。说到价值观,我就想到人生的信条,但是卡尔罗杰斯关于价值观的理论,大大丰富了价值观的内容,就人格教育来说,这是重大的突破。
今天我们面临的价值观危机不是源于我们丧失了价值观,而是我们的价值观与人生经验的矛盾和分离,事实就是事实,没有对错,我们的价值观与事实不符,不符合社会现实,不符合自己的经验,一定是我们的价值观错了,我们的价值观错了,社会的价值观就错了,我们是社会最直接的组成部分,是对社会直接产生影响的部分。价值观错了,人格出现分裂,痛苦和抱怨就产生了。
关于价值观
生物体通过行为表现出对某个客体或者目标的偏好性,这种偏好性称为操作性价值观,他不需要任何认知和概念性思维的参与,仅仅是有机体通过选择某客体、拒绝某客体的价值选择。好像把蚯蚓放在Y型迷宫里时,蚯蚓就会选择往光滑的一边爬,而不会选择铺有砂纸的一边,这就是操作性价值。
比如,我的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吃脆性的凉菜,喜欢吃酸的东西,有的孩子抓岁,多次抓相同的东西。
操作性价值观也可以处理复杂的事情。曾经有人做过实验,把20多种食物放在婴儿面前,孩子自己会取符合自己身体健康的食物。
第二种价值叫构想价值,也就是机体对文字符号(佛法称为名相)客体的偏好。比如“真诚至上”的信念,就是一个构想价值。
通常我们的道德信条都是构想性价值观,可能不是自己真正喜欢和接受的,是虚假的,是“高要求”的,但是我们跟着它走了,久之我们自己也分不清楚,什么是真实的自我,什么是虚假的自我。
案例:一个大孩子去抢小孩子的东西,小孩子不同意,结果大孩子咬了小孩子一口,小孩子的东西被抢走,大哭。这时候,小孩子的妈妈非但不保护自己的孩子,反而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不哭,你要学习孔融让梨,把你的东西让给哥哥玩。”小孩子由于没有得到安慰,一直哭个不停,妈妈对孩子孩子说了六次要学“孔融让梨”。小让大,是妈妈的价值观,但是在小孩子的眼里看来,自己的东西被抢了人被咬了还要忍让,天理何在!
构想价值观越接近操作价值观,合理性越好。比如,按照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应该是物权主人优先原则,别人要用自己的东西,是要经过自己同意的。这种价值观是否会让孩子长大后变得自私呢?回答是否定的。一个物权得到尊重的人,他因而更有安全感,更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一个从小物质不匮乏的人,他成人后,精神层面的匮乏感就弱,大方的可能性就很大;小孩子的自私得到满足,物权主体资格得到尊重,他就会逐渐变得慷慨。所以,儒家提倡先满足一定程度的自私,来塑造一个人为公的精神。真正的贪欲,来自于精神层面的贫乏,这是一种负面的力量。如果一个人从小受到“要大方”的`教育,有可能从此就走上虚假的自我,这种人是“优秀”的,但是也是紧张的,这种紧张,感召来的人和事,终究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人生的际遇大多不够理想。有天,我对我对一位常做善事且对孩子严格的朋友说:“以你的为人来说,积了德给子孙后代,你的孩子会很有作为,但是他的人生多半是不幸福的。”
关于构想价值观,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与人。”那么“己所欲”呢?要慎施于人。
最后一种叫客体价值,就是从客体可取性方面考虑,而不管是否为他人所接受。比如:失去自我的父母,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以为给孩子的关注越多越好,结果成了关爱强迫症,让孩子痛苦不看,但是却总对孩子说“我是为了你好”。
价值观的演变与回归
操作性价值观不只是婴儿有,一个人格成熟的人,总是以操作性价值观为主导,所以孟子讲,一个成熟的人,即大人,是“保其赤子之心”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从婴儿来看,婴儿有如下现象:
婴儿饥饿时不舒服,会哭,会大声而明确的表达出来(成人经常撒谎)。
食物是美好的,但是婴儿吃饱以后,不再留恋和喜欢,甚至表现出厌恶,从来不会占有食物(成人不是这样)。
婴儿喜欢被关注、拥抱等能够带来安全感的行为。(成人喜欢被拥抱的情况极少,要选择对象)。
婴儿喜欢来自于自己身体的新奇的体验,即使发现自己的脚趾头都会快乐,探索性和好奇心都很强(成人变得保守呆板)。
婴儿不喜欢苦味,疼痛和突发的巨大声响(成人有改变)。
可以看出,婴儿的操作性价值观,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价值判断过程,而不是一个不变的固定系统。正如对同一种食物,他有时喜欢,有时厌恶,他喜欢安全和轻松,但是为了满足好奇,他又可以放弃这种环境。这种价值,来自内部的天然的感觉,是一种本有的智慧。不象我们成人,被父母的意愿,宗教的经文、某个领域的权威或者广告宣传所左右。婴儿喜欢清楚地知道喜欢哪个不喜欢哪个,哪个人对他好哪个人对他不好。而成人很多时候不知好歹,不知主次,相反,成人的的价值判断很多时候都是僵化、无效和不明确的,成人是怎么从婴儿完美而有效的价值判断状态退变的呢?
婴儿需要爱,他也同样爱父母,对父母表现出无限的忠诚性,所以他为了爱改变自己。比如,一个孩子喜欢扯姐姐的头发,他觉得听到姐姐又哭又闹很开心,但是家长会给他惩戒。多次以后,他就会形成一个概念,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好,坚持自己的偏好,可能失去成人对自己的爱,拒绝爱的行为,是反生命的。他会把别人的价值判断内化,变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为了爱,他远离了自己先天的判断机制,放弃了自己的内部评价,以别人的价值预设引导自己的行为。
已经内化的社会价值观的误区
挣钱越多越好。(来自社会,已经深刻影响到家庭)
人们最需要学习的是知识,这是精英与平庸的区别。(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
浏览和娱乐性、探索性的阅读不被人认可。(来自学校)
紧跟潮流很重要。(来自于媒体和商业广告)
爱自己周围的人是最高美德。(来自于宗教)
竞争比合作好。(来自于商业公司)
名牌产品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来自于商业宣传)
南怀瑾先生讲,人格独立,要“卓尔不群”,但是有多少人做得到呢?似乎没有人提倡过,人类作为个体,更应该相信自己的感觉和信念,我们都活在人云亦云之中。佛法提倡自己的本有的智慧,提倡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就是超越思维的感觉,但是知之者甚少,很多人都落入宗教的窠臼,可叹。
机遇
当我们寻求内在的独立,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时,转机就出现了。心理辅导发现,自主意识的出现,自己准备做真实的自我时,治愈就开始了,这是所有有效心理辅导的共同特征。当我们感到自己是活生生的人,感到有趣,感到胜任,感到自豪,我们就会慢慢珍惜和欣赏自己的方方面面,慢慢地敏锐于自己每时每刻的感受和反应,这就是活在当下,活在感觉而不是活在思维里,自我的觉醒就开始了。如此,我们会对自己的体验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甚至与自己的体验融为一体,我们的价值取向将发生巨大变化,许多婴儿期的价值取向又重新出现,即来自内部感觉的的特异性的、情境性的反应能力,这比笼统的道理强过百倍。这样,我们的言语和行为可以趋近于知时知量,趋近于中庸之道。
对于外部的价值观,我们也是要考量的,但要批判性地看待,它只是参考,远不如我们的经验和直觉更有用。对待外部的价值观,就像服中药,要看它是否能够恢复或者强化机体本有的运转机制。
成熟的人格体现
理想的价值观:我们既能调动丰富的经验与认知功能,又能相信来自自己身体内部的真实的感受。
对于成熟的个体来说,价值判断的趋向于客体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满足自己主体的需要,使自己更完美,更富有,更强壮。这听起来是自私的,是否会损害到人际关系?事实上,美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有足够真实自我感的人,他自然会保持自利利他的平衡,由于他的人格的稳定性,更能够给他人安全感和信赖感,从而与人保持亲密而互助的关系。纯粹的利己和利他,都会给人压力,从而产生人际关系的疏离感,良好而轻松的人际关系,是平等而互利的。成熟的人的价值判断,果断的特质与婴儿相似,但是前者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参考。
有时候,即使人格成熟的人,价值判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判断就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态度,正视自己的缺点,允许自己犯错误,就会更好地在错误经验里学习,使我们的判断模式不断趋近于完善,从而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如果我们信任自己,运用自己的感觉和直觉做判断,将比单纯地使用理论知识更为明智;一个完整人格的人所做的判断,要比单独的一个头脑所做的判断要敏感准确的多。
卡尔.罗杰斯根据自己研究发现,所有人格健全的人都心胸开阔,价值取向都是有利于个人、周围的人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给孩子爱和自由,得到重视,能够自由体验生活时,他来自自我的价值导向就会出现,成人也是如此。
我们不需要哲学家和统治者或者牧师从外界强加一个普适的价值观到我们身上,相反,做真实的自己,就可以从我们的经验中,浮现出普适的价值观,在把这种价值观,与《论语》诸书做个对照,发现圣人的语言,不是说教,而是可以印证我们自己真实的感受。所以我们批评社会价值观同时,更多地要从自己做起,这是现实可行的。
对自己了解多少,对社会就了解多少,自己改变多少,世界就改变多少。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价值观
鲁鲁的一个同学,他妈妈许诺说,毕业考试平均过80分,就给他买一个游戏机。结果他平均81,得到了游戏机。鲁鲁很羡慕,说自己平均已经90多了,可什么奖励都没得到。我说,你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在班上受人尊敬,对学习也更有信心,还考上了好学校,在人生道路上迈出了很好的一步,这些,如果拿一部游戏机和你换,你愿意吗?当然不愿意!
任何奖励都比不上自己从这件事本身所得到的。
物质激励是一种非常肤浅的激励机制,它将金钱设置为奋斗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所能提供的动力是非常有限的。
且不说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即使缺,也绝不是什么生活必须品,从这个意义来说,任何物质奖励都是可有可无的,一旦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得到,他宁肯放弃。所以,某些看起来生了效的物质激励,实际上只是巧合,只产生了很小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内在动力,孩子所取得的那个成绩,和奖励没有多大关系,有没有那个奖励,成绩也会相差无几。
从来没有一个优秀的孩子是靠金钱奖出来的,相反,金钱的刺激往往会起反作用。这种刺激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造成如此的印象——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而不是一种享受,学习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才需要物质补偿。这就把整个事情搞颠倒了!
篇8
1 注重培养应用意识
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就是说数学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新课程的教学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切实感知数学知识之源、数学知识之本、数学知识之用。让学生深切地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趣、有用的;新课程的教学打破了学科界限,注重感知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开展在数学文化背景下学习数学的活动,从而渗透了数学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注重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新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几代人的生命质量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改的一个重点。因此,我们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继承传统学习方式的合理部分,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访问、收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以及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 注重思维的个性化发展
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在学生那里体现。新课程注重学生思考,让创新走进课堂。在计算教学中鼓励学生解法多样化;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几何图形与其展开图和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形成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概率与统计”的教学中,提出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即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和改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了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发展。
4 注重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篇9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科生 职业价值观 培养
所谓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职业价值观在学生择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思想、行为、价值观均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前大学生就业制度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择业、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为主旨,这从观念和体制两个方面给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使他们在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寻找契合点,是教育者要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从国家到社会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关注,让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也给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择业、就业带来了“春风”。面对学前教育新形势下的各种机遇与挑战,我认为对学前教育专科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尤为重要。做好这一工作可以让学生提早进入有效的专业学习、专业发展中,为将来参加工作打好基础;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和教育体验,我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做好入学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树立专业信心
新生入学后的专业思想教育非常必要,这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开展专业形势政策教育。
举办学前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报告会,融形势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常规管理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于一体,全面阐述学前教育发展的前景及对学生个人专业成长的要求,为学生的在校发展指明方向,使同学们充分把握专业前沿信息,增强专业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2.开展主题班会。可以围绕“教师在你求学生涯中的作用”主题展开辩论,以“你心目中的教师形象”组织演讲,以“教师形象如何塑造”、“你心目中的幼儿教育”、“我经历或了解的教育故事”等话题开展讨论,通过讨论、辩论、演讲、故事会等多样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活动过程中学会思考,认识到自己思想中的矛盾,不断完善自己的学前教育思想。
3.做好入学适应心理辅导讲座。
以多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根据新生需要适应新的变化,讲述大学新生可能遇到的困惑及如何理解这种困惑,并提出所应采取的措施和技巧,帮助新生进行正确定位,完成角色转换,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学习生活,调整情绪,成功起步大学生活,以最佳的姿态迎接挑战,走向成功。
二、抓好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1.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学好专业理论。
(1)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增设选修课。
钢琴、舞蹈、声乐、美工等技能技巧是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高中生学习这些技能的时间相对较晚,身体条件的适应性相对较差,教师应该更加用心,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我校学前教育学院适应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前景,在学校各部门的支持下,开设了十多个专业技能活动小组,涉及钢琴、舞蹈、声乐、长笛、电声乐队、礼仪形象等多方面,为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提供了条件。另外,针对高中起点的学生爱好学习英语的特点,还增设了幼儿园英语教学的选修课,帮助他们有的放矢地充分发挥特长,增强专业学习的自信心。
(2)拓宽课程内容,充分发挥男生的优势。
近年来,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不断增加,学校教育教学中却没有对他们区别对待,一般都是随着本班的女生一起上技能课。现在随着男生数量的逐年增多,他们已经形成一个群体,因此有必要强调技能课的教学要男女生区别对待,针对他们的特点和能力水平提出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要求。
2.做好专业教育实习,提升专业能力。
教育实习是一项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是一个“理论遭遇实践、理想碰撞现实”的过程,是准教师体验角色、养成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的教育实习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实习使他们开始接触、认识、了解幼儿,读懂幼儿,开始体验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使实习教师获得了对教学策略应用情境的体验,获得了对教师职业文化的感悟,加快了专业心理认同和专业自主发展的步伐。通过教育实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系统地了解幼儿园教育实际,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学前教育理论综合运用于保教工作中,使职业道德素质和从事教育教学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以后的求职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育实习既是大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联系的纽带,又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必要途径,在整个师范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育实习根据不同年级的阶段性教育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实习方式。一年级新生刚学习此专业课程,不太了解幼儿的一日生活情况,也不具备组织各种活动的能力,因此见习是最好的选择。通过在幼儿园的观察,他们能够详细地了解幼儿教师工作的环境和内容,观察掌握幼儿的实际能力水平和特点,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二年级的学生更重视自我发展,有展现自己能力的要求和愿望,此时他们已经开始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因此,可以组织他们开展见习和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组织幼儿集体游戏的方式逐渐接触真实的教学活动,提高能力。同时,这一阶段的保育实习也是非常重要的,保育实习有助于幼师生更全面地了解幼儿教师的职责。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教育教学实习是必需的。现在的应聘都有讲课说课环节,招聘单位都希望应聘人员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而应届毕业生的工作经验主要来自于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
三、做好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工作
针对大多数想要就业的学生,学校应当有意识地关注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及时将这些就业信息告知学生。我校每年都为毕业生举办招聘会和大型的毕业生汇报演出,不仅有利于用人单位了解我校幼师生的能力特长,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就业平台,而且有助于在校生掌握社会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需求情况,明确学习方向。
在与在校生的交谈中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想法不一,有同学选择一线幼教育工作,有同学选择与幼儿教育有关的产业,例如婴幼儿亲子教育机构、婴幼儿服装经营、婴幼儿用品与玩具的开发与经营等,有同学想自己办园,有同学想改行。从上述情况来看,学生的就业定位五花八门。因此,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想深入有效,就必须加强学生毕业前职业心理调查和辅导工作。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在学生毕业前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职业选择的调查和访谈工作,真实了解学生的各种就业设想和相关需求。在掌握了学生最前沿的想法后,就要展开及时的积极疏导和给予相关的帮助。有些学生可能会好高骛远,作为学生的就业指导教师有必要给他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引导确立正确的就业方向;对于有专业发展设想的同学做好就业推荐工作,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对于部分有创业想法的同学,可以为他们提供初步的创业知识,积极鼓励他们的创业行为。特别是学前教育被广泛关注的今天,有些学生有个人办园的设想,学校应该给予鼓励并提供信息支持,支持他们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于海波.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篇10
摘 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物理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之一,在现代教学理论中已受到一定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还存在一定误区。本文通过介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方法,说明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陶冶热爱科学的情感,并为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方法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方法,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讲究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把学生经常带到大自然中,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步认识世界。”在物理教学中,特别应当重视挂图、课本插图的应用。挂图和课本插图中有原理示意图,如力的合成图示、绳波的形成等;有情景示意图,如水波的干涉图样、运载火箭升空、布朗运动现象、失重等。这些挂图和插图集趣味性、科学性、形象性于一体,它们所描述的物理现象和原理对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学生认真看后,结合他在这方面的生活积累,会产生联想和遐想,从而形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物理图景或物理模型,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就会触景生情,诱发解题思路,顺利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
2.运用典型习题
物理教学离不开习题的讲练,物理习题不仅可以检测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习“曲线运动”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题:
【案例1】小船过河问题解析
一条宽度为l的河水流速度为v■,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那么当v■
解析:因为船速小于水速,所以不管船航向如何,总是被水冲向下游,怎样才能使船漂下距离最短呢?如图1所示,■表示水流速度,以■矢尖为圆心,船速■为半径画圆,当合成速度■与所画的圆相切时,船下漂的距离最短。
物理习题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其结论往往更具有生活实践和德育教育意义,解题不仅是为了得到结论,还应对其进行二次分析,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功能,同时把结论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增强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义。
3.利用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样,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举足轻重。例如,让学生观察“真空管中羽毛与铁片下落快慢比较”等生动有趣的实验,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其学科情感。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实验过程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浓厚兴趣,并由此升华为对科学的热爱。实验探索中往往需要经历繁杂琐碎的操作和准备随时咀嚼失败的苦果,这是对学生毅力的极好考验。
4.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也称第二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在教师指导下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开发智力,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的有效途径,物理课外活动不但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拓展,而且在很多方面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尤其在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究勇气,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物理问题的科学态度。
5.引入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内容的特点其所具有的丰富教育因素,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发挥出独特的功能,并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可以通过物理学史的介绍,使学生认识质点,并通过对质点的学习,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并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这一节中,介绍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史料,并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写出伽利略一生的传记,学习伽利略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6.架设沟通桥梁
架设起学校与家庭、社会相沟通的桥梁,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是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所不可缺少的。
许许多多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和社会监督的共同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人在参与社会实践时对各种经验的体验积累,这种体验是在个人参与实践的直接体验和外界对个人作出评价的间接体验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涵义,认识其对教学和学生成长的意义,探寻属于情意领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及评价方法,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自觉性,对提高教学实效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罗良.情景教学的心理学诠释[J].教育研究,2007:72-76.
[2]周华.对物理习题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策略的讨论[A].物理教学探讨,2007,25(28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