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数据分析范文
时间:2024-05-23 17:4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数据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对数据库设计领域的研究与工作经验,在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与研究基础上,对远程分布式数据库查询系统的设计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设计方案及应用对策。
【关键词】远程分布式数据库 查询系统 设计与应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通过利用现代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使人们可以利用通讯网络实现不同地域、时段的沟通,并且这些信息传递的速度、容量及便捷性极大的提升。而这一快速传递促使了云储存技术与方式的普及与多元化发展。云储存技术依托互联网与数据库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虚拟的大储存数据库,以方便信息的传递与沟通。而如何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将决定云储存信息传递、输出、输入的速度,从而能够更加便于信息使用者的利用。为此,结合当今时代背景,作者针对远程分布式的数据库系统开展研究,并对其中查询系统的设计做出自身的贡献。
1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来促进不同地域数据库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促使数据库内信息能够根据使用需要进行定向储存,以便于信息使用者的利用。但是,也正是由于分布式数据库的这一特性,致使分布式数据库在形式上看是逻辑统一的,可对于实质而言其在物理、地理上是相互分散的。这一日常运作与实用的模式导致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更加复杂,其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1 远程处理框架和
对于这一方面的设计而言,其主要涉及的是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开发问题。在对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进行开发时,通常呈现在开发者面前的是如下两个问题:第一,如何保证处于不同地域之间的数据能够维持良好的通信,以便于信息的内部传递;第二,如何实现对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操作及应用管理。在现实设计过程当中,设计人员通常是使用C#语言,并充分利用 所具有的特点,来促使这两个问题得以解决。
1.2 Net的远程处理框架
通常对分布式数据系统进行管理时都需要保持数据和命令远程传递的可靠性,而利用Net远程处理框架将能够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进行可靠的保证。其大多数数据库系统管理都会采用报文,或者是消息的方式。这一方式要求首先将传输的数据转化为信息流的形式,进而使用套接字编程的方式,来对上述报文或者是信息形式的数据传递到数据库系统的远程主机当中。虽然这一模式比较简单,但却会浪费大量的资金与时间,促使数据库的使用与管理效率较低。但是,如果使用.Net的远程处理框架这一数据库技术的话,就能够有效的避免浪费数据传递时间成本的增加,并且能够节省远程调用系统技术的设计过程。
2 创建数据库及其服务对象
对于上文使用新技术来设计的数据库,其应当具有如图1结构:
针对图1结构的设计之后,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
2.1 创建数据库及其服务对象
对于此方面的设计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1)创建数据库与注册表;
(2)进行DbServe的初始化设置。其主要又分为三个步骤:与当地数据库进行连接;对服务的对象进行重新命名,更易于对不同地域对象进行有效区分;对这些对象进行获取、储存;
2.2 DbServer的查询方法
其主要可以分为本地查询与异地查询,并且还需要针对本地与异地查询的数据设置联合数据库,以便于三者数据之间的相互对比,给信息使用者提供帮助;
2.3 根据DataSet创建临时表
针对此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对所获取的myconfig 表进行重新命名,并将文件定义为temp;
(2)对上述表格中的TID字段进行重新的修正与更新;
(3)将上述所需要转化的表格进行DataSet信息的提取;
(4)对上述字段信息进行重新使用,并为其创建临时记录表格;
(5)将新设置的临时表格中所包含的数据记录到DataSet当中;
(6)再对其中数据进行新的更新操作。
3 运营环境与测试
上述系统所应当具有的运营环境如下列示:
测试办法:
(1)配备三台电脑,在电脑当中设置处于中国不同省市的IP地址,然后对对三台电脑进行同时的运行与操作,对数据库当中的DBB表格中的Location表格进行修改与设置,从而就能够实现处于不同地区的计算机数据库实现无缝连接,可以对其中数据进行自由查询;
(2)通过对本地的数据库进行查询之后,就会顺利显示出当地的数据信息。通过对异地的数据库进行查询之后,就会顺利的显示出当地的数据信息。通过对联合数据库进行查询之后,就会显示出环境信息,如其他省市地区的数据。如果上述数据库显示出错,就应当对每个数据库进行检查,而对于联合数据库的信息出错就需要对三个数据库进行分别的检查与维护。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数据库对于当代企业的发展、国际的交流而言,发挥着越来越为重要与关键的作用。但是,使用传统技术一方面会造成大量时间成本的浪费与流失,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人工成为的增加,偏离了大数据时展的根本要求。为此,作者在本文当中针对远程分布式数据库查询系统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远程处理框架来有效解决当前传统数据库日常管理、维护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当代数据库管理及使用提供更加便利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吴财军.C# 经典范例50讲[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
[2]黄承安,谢东文,等.C#网络应用案例导航[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3]桂思强.Access2002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王文婧,女,山西省太原市人,2010年7月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研究生学历,现为山西金融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数据库。
篇2
关键词关键词:气象卫星;时效性;产品生成;数据库
DOIDOI:10.11907/rjdk.162162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1008404
0 引言
风云三号(Fengyun-3,FY-3)气象卫星是我国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遥感的第二代极轨业务气象卫星[1],可实现全球、全天候、三维定量遥感,在气象、海洋、水利、农业、交通以及环境等领域广泛应用。随着FY-3数据和产品在全球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中的广泛应用,其各级产品的时效也逐渐成为衡量整个星地业务系统设计合理性和数据处理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FY-3星地业务系统数据传输与处理的环节较多,地面系统的平台多为异构且较为复杂[2],影响其时效性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
本文通过卫星数据获取、地面站数据接收与传输、原始资料的汇集与预处理以及对各仪器L1(Level-1)数据的加工,对L2(Level-2)产品生成环节的信息进行采集与处理,构建数据生成时效分析系统并建立数据生成时效性数据库,能够对星地业务系统各类产品生成时效进行客观的量化评估,为业务优化与改进、相关业务数据时效指标与周期的制定等提供有效支撑。
1 星地业务系统数据生成时效分析系统构建
1.1 星地业务系统数据处理流程分析
(1)数据记录与下传阶段。生产实时数据中的高分辨率图像传输数据(High Resolution Picture Transmission, HRPT)和中分辨率图像传输数据(Medium resolution Picture Transmission,MPT),然后直接通过卫星数传系统下传广播;生成存储回放图像传输数据(Delayed Picture Transmission, DPT)后记录在FY-3卫星的固态存储器中,根据卫星程控方案与地面数据接收站点位置布局,在地面接收站指定的俯仰角范围内进行下传广播。
(2)数据接收和传输阶段。地面站接收卫星数据后,根据不同信道(HRPT/MPT/DPT)按固定时段切块,形成原始分块数据文件(RAW),并向处理中心进行同步并行传输。
(3)数据汇集阶段。处理中心将各地面站传输的原始分块文件进行处理,包括分通道拆包解包、多站数据去重复、优化拼接等作业,最后根据各种仪器使用要求生成不同时间粒度(分段、分弧段、按轨道)的L0(Level-0)数据。
(4)产品生成阶段。以L0为数据源,依照实时或延迟数据处理调度策略处理实时数据和延迟到达的数据;启动各仪器各阶段的产品处理作业流程,生成经地理定位和辐射定标后[3]的L1预处理产品及根据不同科学算法所反演生成的不同地球物理量L2产品,并同步进行数据分发与存档。
1.2 时效分析建模
针对FY-3业务系统数据处理流程中4个阶段的数据生成过程,定义4个阶段的数据生成延迟时间,分别为星地延迟( Delay_StoG)、传输延迟(Delay_GtoC )、汇集延迟(Delay_CtoL0 )和产品生成延迟(Delay_LtoL ),其中:Delay_StoG =目标数据地面接收时间(timeForReceive )-目标数据仪器观测时间(timeForObs )Delay_GtoC =目标数据到达处理中心时间(timeForCenter )-timeForReceive Delay_CtoL0 =目标数据汇集完成时间(timeForL0 ) - (timeForCenter )Delay_LtoL =高级别数据生成时间(timeForL_high ) -低级别数据生成时间(timeFor_low )。
数据生成时效性分析系统将星地业务流程中的数据生成信息采集后,根据Delay_StoG、Delay_GtoC、Delay_GtoL0、Delay_LtoL分析判别各个环节的数据生成时延。
1.3 系统构建
星地业务系统数据生成时效分析系统主要由4个功能模块以及数据库组成,即星地数据信息获取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数据整合去重复入库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和时效分析数据库,如图2所示。其各自功能如下:
(1)星地数据信息获取模块。负责原始数据采集,需要从业务系统各个环节中采集原始数据信息,包括地面站数据接收时间表信息、与时效相关的工程遥测信息、地面站数据接收信息、中心原始分块数据汇集与处理信息、各级产品文件生成信息等。
(2)数据传输模块。负责将星地数据信息获取模块收集到的信息传输到星地业务系统运行时效分析系统所在运行服务器的指定存储位置。
(3)数据整合去重复入库模块。将星地数据信息获取模块收集到的原始信息进行加工,逐条解析,去掉重复部分,并将信息按类别输入至时效分析数据库中的各个表中。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分析方法;城乡规划;综合素质提升;实践意义
《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是一门年轻且正在发展中的课程,在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城乡规划转型背景下,西部地区适应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诉求的《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的开设院校较少,多数学校都在摸索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模式,以期能够实现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方面建立完善、独特的课程体系。这对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且在城乡规划转型背景下对于推动学生就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符合社会发展对综合专业人才发展的需求。
因而,本文将从课程发展现状和课程发展背景两个方面对《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实践意义展开探讨。
一、课程发展的现状透析
通过对陕西省《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的开设情况及对西安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学习状况的调研与了解,总结出现阶段该门课程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课程设置与学生学习均注重物质空间设计而轻视前期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也急剧攀升。从高校教育角度来看,表现为各高校纷纷开办城市(乡)规划专业,或进一步扩大原有规划专业招生规模。通过调研,了解到各高校规划专业办学背景包括综合性大学、建筑类大学、理工类大学、农林类大学、师范类大学等,学科背景涵盖了建筑学、地理学、艺术学等,形成了色彩纷呈的课程设置与办学模式。
就西安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成立与发展来看,其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学习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目前,在专指委设定的专业知识体系中,西安科大在城乡空间规划方面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教学体系,包括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城市设计等课程,在物质空间规划的课程设置方面已较为完备。
城乡规划专业是基于工科学校土建类学科背景而设置的,其课程设置借鉴了建筑类大学的课程体系,表现为学生在大一、大二的专业课与建筑学基本相同,而面向城乡规划分析能力的训练缺失。具体表现为在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分析类课程上还有所欠缺,包括规划中经济与产业的分析方法、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城市系统工程以及信息技术在规划中的应用等内容。而这些分析能力正是土建类背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所欠缺的。因而积极完善规划分析类课程的内容对于优化《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体系、进而增强整个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大有裨益。
(2)从学生角度来看,一方面,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了解,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注重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O计而忽视定量分析的问题,表现为在规划设计理念与图纸中出现错误、与现实情况不符、设计的随意性较大以及未遵循规范等系列问题,这都是理论基础不扎实、不牢固的表现,也是缺乏必要、可靠的前期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的表现。另一方面,通过对近几年学生在就业和实习过程中的调研获知,在实际参与项目过程中,学生都会遇到规划前期分析,但他们往往无从下手,认为定量分析比物质空间规划更有难度。可见,此方面知识欠缺或基础不牢固已对学生的工作信心和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
2、课程开设与授课内容参差不齐
针对本课程的开设及教学内容,笔者对陕西省内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做了调研,发现开设此门课程的学校并不多。有的学校开设了《城市规划系统工程》课程,主要讲授统计数据的定量分析、决策分析方法、线性规划方法以及GIS空间分析方法等;有的学校开设了《城市分析方法》课程,课程内容以基于excel的数据分析为主;有的学校在研究生阶段才开设此类课程;还有的学校则尚未开设此门课程,但鉴于对这门课程重要性认识程度的提高,也正在积极筹备开设。可见,在陕西高校中,《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的开设及授课内容情况参差不齐,且已开设此课程的授课内容也相差较大。究其原因在于,基于多学科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而该门课程的知识点在专指委的专业体系中也比较分散。因而将与《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内容相关的散落在城乡规划学科和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应用数学等相关学科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与整合,形成适用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
3、课程教学大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素质提升的需求
西安科技大学上一版制定的《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教学大纲将本课程定性为“培养学生对城乡规划基础问题的搜集和分析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调查分析方法的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课程。该课程性质明确了社会调查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诚然,社会调查是城市规划分析方法中的重要内容,但将其列为该门课程的全部内容似有不妥,且与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城市规划社会调查》课程内容重复较多。
二、课程革新的背景探析
1、专指委明确了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下简称专指委)作为国家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指导部门,近年来围绕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改革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把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其制定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明确提出,“城乡规划专业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理念,以城乡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城乡物质空间为核心,以城乡土地使用为对象,通过城乡规划的编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建设实施的管理,实现城乡发展的空间资源合理配置和动态引导控制的多学科复合型专业”,其目的是培养适应国家城乡建设发展需要,具备坚实的城乡规划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而,复合型专业性质背景下对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诉求就要求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其知识结构中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地理学、统计学、应用数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分析方法;在能力结构上要具备剖析城乡发展现状和预测社会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能力。
2、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的设置提出了人才培养标准亟需提高的诉求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将“城乡规划学”增设为一级学科,这就意味着城乡规划教育要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教育教学模式转向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社会综合管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即要求城市规划教育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应重视综合技能的训练。综合技能的训练既包括基本空间设计素养的培养,更应包括规划实践分析能力的提升。规划分析是规划设计的依据,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分析,规划设计将会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最终会导致规划成果落空,造成资源的浪费。因而在一级学科设置背景下,城乡规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绝不是只会表达物质空间的“画图匠”,而应是具备综合分析和设计能力的专业人才。诚然,综合分析离不开具体分析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3、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传统城乡规划分析带来巨大冲击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城乡规划行业迎来了分析方法在内容上的革新,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传统分析方法,还要掌握运用新型分析工具快速收集、处理、使用大量数据的方法,如ArcGIS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这使得城乡规划定量分析的层次和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城乡规划教育角度来看,教师要注重分析方法课程内容的建立与新方法动态的跟踪,学生要注重从课堂和课下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规划分析水平,使自己具备科学、精准、前沿的综合分析能力。
4、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明确了该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西安科技大学于今年开展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紧抓这一契机,城乡规划教学团队对人才培养方案展开了多次讨论与修改。该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明晰了该课程的先导和后续课程,有利于下一步制定更为清晰、明确的课程内容体系,避免与其他课程的相关内容出现重复而造成的教学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
三、课程完善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