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教育申报方式范文

时间:2024-05-23 17:4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税教育申报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个税教育申报方式

篇1

目前我国个税申报仅是个人税种,未以“家庭”概念为出发点,更不具备家庭联合申报性质的具体费用扣除项。我国当前实施家庭税制的条件和时机尚未成熟,但考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家庭联合申报必定是我国个税改革的未来方向,其中费用扣除更是个税改革内容的重中之重。

(一)家庭税制体现国家税制完善性与社会公平性 在税制完善和治税公平的政府或国家,纳税人是根据家庭具体情况进行税前费用项目扣除操作:规定不同名目有不同扣除额,如抚养子女数目而异;抚养子女健康程度不同等。随着我国教育、住房和社保等领域的深入改革,家庭与个人负担的相关费用也将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现行“定额扣除”税制并未充分考虑家庭和个人的各项负担,也不能合理扣除不反映税收负担能力的部分。而家庭税制能以一个家庭的实际支出情况作为基础进行申报和费用扣除,比我国现行的个人税制更能突现量能征税原则和社会公平性。

(二)家庭税制体现夫妻财产共有性与纳税合理性 根据我国2012年版布的新《婚姻法》,家庭中大多数财产具有夫妻共有性。但征收个税时,并不是就同一财产进行共同纳税,只针对家庭中个人(妻子或丈夫)所得分别课征。鉴于社会经济角度考虑,现行个税征收模式不能体现财产的夫妻共有性。以三口之家为例,假设家庭中仅妻子获工资收入,那就只对妻子赚得的工资进行缴纳税款,同时费用项目的扣除也仅考虑妻子个人费用支出,体现不出家庭税制中妻子收入应属夫妻财产共有性的特点。家庭成员缴纳税款时,应将家庭联合申报替代个人申报,把夫妇收入之和作为家庭纳税基础,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费用项目扣除更为合理,也能说明妻子(丈夫)赚取的工资为夫妻共有的性质。目前美国联邦所得税法以家庭为基本纳税单位,最后1美元无论是夫妻任何一方挣得,在家庭税制下都能较明显体现该1美元收入是夫妻共有财产的属性。

(三)家庭税制缩小家庭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性 在宏观经济学中,基尼系数是反映一个国家民众贫富差距的经济指标。联合国相关组织数据规定:若基尼系数<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若0.2<基尼系数<0.3,表示比较平均;若0.3<基尼系数<0.4,表示相对合理;若0.4<基尼系数<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若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国际公认警戒线0.4,突破了合理界限。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提出,我国现基尼系数超警戒线,应该通过家庭征税来调整家庭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性。从收入分配角度来看,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最终体现在家庭贫富差距上。近几年,我国的基尼系数突破0.5,说明我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收入差距,但同时要防止过分悬殊的贫富差距。目前我国工薪阶层个税所占个税总收入比重超过50%,而高收入者所缴纳的个税纳税额只占个税总收入的35%,这两组数据显示了中低收入阶层依旧是个税的主要负担者,同个税征收原则和宗旨“富人多交税,工薪少交税,低收入者不交税”相饽。因此,需要加强个税对个人收入尤其是对高收入者收入的调节作用,以缩小收入差距来缓和社会矛盾。家庭税制应可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防止纳税人分散所得和减少逃避税现象,实现按综合能力纳税,能缩小家庭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性。

二、家庭联合申报中费用扣除改革的挑战

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实施了家庭申报制,同时也有很多人质疑家庭联合申报是否会产生少报或漏报情况?家庭联合申报中费用扣除如何进行才为合理?现阶段我国如果全面实行家庭课税制能够弥补个税的种种弊端不足,能解决家庭税负不公现象,但实行过程中还存在较多不足与挑战。

(一)现行课征模式限制费用扣除改革 目前我国个税处于“一刀切”的分类所得税征管模式,未考虑纳税家庭负担轻重和家庭支出大小,无法兼顾不同家庭和个人的实际经济状况,未实现分类和综合所得税的结合,所以缺乏家庭税制必需的基本条件,更不能体现税收公平与公正,也不符我国国情。我国工薪族是名副其实的缴纳大户,缴纳个税比例高达50%。但我国分类所得税制只对工资薪金的费用标准进行扣除,并未考虑纳税主体家庭人口数、赡养和抚养、就业、教育、健康等必须生活支出的不同情况制定各异的费用扣除。所以,在时机逐步成熟时应该积极推动我国分类税制转向混合税制的改革,为实行家庭税制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

(二)复杂的纳税单位不利家庭费用扣除 我国家庭结构复杂导致纳税单位 “家庭”这个概念难以界定?家庭成员以户口簿上的人口?还是以婚姻关系?如以婚姻关系为基础,家庭指夫妻二人和孩子,那是否加老人?是否住一起就是一个“家庭”?如果是,外来打工群体既在外地生活,又要兼顾老家的老小,这样算一个家庭还是两个家庭呢?其家庭费用又如何扣除呢?“家庭”中有的老人无收入来源,而有的老人退休金却能拿到四五千元,这种情况又该如何进行费用扣除呢?如婚姻关系破裂,孩子抚养方和未抚养方的费用如何扣除?是否有旁系亲属孩子需要抚养?不同家庭概念的界定导致家庭费用的扣除相差甚大。总之,由于缺乏完备的信息采集技术和有效的税收征管手段,衡量家庭成员的收支较为不易,采取家庭税制会面临复杂的纳税单位不便于转换而不利家庭费用扣除的开展。

(三)家庭费用扣除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统 2010年两会上提出:“个税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将其调整纳入征管配套改革的方案,应该综合考虑家庭成员、家庭收入和家庭基本生活费再行扣税……家庭征税的标准制定比较简单,在中国难就难在信息系统的管理条件能不能到位以及家中的赡养系数如何认定?”我国目前尚未健全可操作的个人收入申报法规和个人财产登记核查制度,加上现金管理控制不利,流通中出现大量现金收付,银行间缺乏一个系统的征信系统,征管部门缺乏信息联网管理平台和相应的家庭费用扣除信息体系,无法获得个人收入和财产状况的真实准确信息资料。在家庭联合申报时,不能系统地以家庭成员收入、抚养子女数(健康情况)、教育、赡养老人等情况进行扣除家庭费用,不能为实施家庭联合申报做好基础的费用扣除工作。

三、家庭联合申报中费用扣除的改革设想

梳理目前国际上设计生计费用几乎均考虑家庭因素,通行的个税扣除项目一般包括成本费用、生计费用(家庭生计)和个人免税三部分内容。其中家庭生计即指维持家庭纳税人及其赡养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费用,是国际个税扣除制度的核心内容。各国大多以赡养抚养、婚姻、年龄等因素进行酌情扣除。

我国个税经过几年的改革,个税费用扣除制度得到了逐步的完善。以必要费用(生计费用)扣除为例,综合考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及物价上涨因素等情况下,工薪费用扣除标准由2000元/月上升至3500元/月。但从我国推促实施家庭税制的角度出发,立足民生,还要考虑以家庭作为纳税人的刚性支出:抚养孩子、赡养老人、家庭成员健康、教育、医疗、社保、家庭住房贷款利息等方面和特殊纳税人费用扣除提出了改革设想。家庭生计扣除虽然计算复杂,但家庭税制的设计充分体现量能征税原则,按家庭征收的方式将是未来税收征缴的大方向。在我国,需要完善的纳税配套工程和征管条件才有望推行家庭联合申报,建议家庭征税在广州等先进城市先行先试。因此,我国家庭联合申报费用扣除应采用“先做试点、分步改革,稳步推进”的改革思路。(见下图)

(一)扩大“家庭生计费用”扣除范围,完善费用扣除标准 结合当前民生问题,有待扩大家庭生计费用项目的扣除范围,本文以赡养、医疗、教育、首套房贷款利息等扣除项目为例进行展开阐述。

(1)完善赡养支出扣除制度。目前独生子女家庭增加,一个家庭两人抚养一个孩子和赡养4个老人,甚至更多老人的现象将越趋普遍。我国现行个税规定的生计费用扣除已包含了一部分赡养支出,但未充分体现纳税人因赡养抚养情况不同而应享有扣除金额的差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一,我国平均每个家庭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减少0.34人,家庭人数规模继续缩小;数据显示二,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13.26%,老龄化进程加快,已远高于国际老龄化7%的“红线”。上述数据无疑表明我国家庭赡养负担在加重。

家庭申报费用扣除的关键是确定赡养系数,赡养系数即一份收入要养几个人,把一份收入视为“1”,一个人算是一个征税单位,税负是正收;如果两人费用,税负则应调减一半,可达到人均税负的公平。借鉴国外“抚养扣除”办法,扣除支付家里无劳动能力但需抚养人口的费用。在法国,以家庭成员结构和健康情况来确定家庭系数:成人系数为1,小孩系数为0.5。如果纳税人负担的人口数越多,家庭费用扣除系数就越大。我国赡养父母,假设每一老人扣除500~700元,如是残疾老人,应扣除1000~1500元。另赡养、抚养其他残疾亲属的,应该允许扣除适当叠加数额。对于抚养扣除的标准不应全国一刀切,一线大城市生活成本高,看病贵,老人扣除标准也相应提高,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老人扣除标准应提高至1500~2000元,家中有两老人就对各单位翻倍。值得关注的是,设计和完善赡养支出扣除时,要全面考虑被赡养老人有无退休金和医疗保障,这对家庭的税收负担差异造成很大影响。

因此,无论是借鉴国际惯例,还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都应完善个人赡养支出扣除,允许按照赡养人口的多少和扣除标准来定额扣除赡养支出。

(2)扩大医疗支出税前扣除。世界各国对强制医疗保险和全部医疗支出都规定了扣除标准。我国已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允许税前扣除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但基本医疗扣除范围受限过多,其他医疗开支在税前不允许扣除,会造成家庭医疗支出负担较重。卫生部网站显示,2005年以来,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的比例下降了14.8%,但个人负担的绝对数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了7000多亿元。2005年人均负担卫生费用662.3元增加至2011年人均负担卫生费用1490.1元,均超出政府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可见,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还不能满足居民实际医疗保健需要。借鉴国际惯例,我国应扩大和丰富医疗支出扣除范围,允许在税前扣除补充的医疗保险费用;允许在税前扣除其他医疗支出;允许扣除重大疾病医疗保险支出中个人负担的部分限额。假如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的应纳入生计扣除范围,参照目前医保政策分慢性病和特定病种,应从家庭总收入中扣除设定的家庭成员月固定医药开支后,再进行征税。

(3)增加税前扣除的国内正规教育支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家庭较少承担九年制义务教育费用,对家庭个税税前扣除影响不大。各国教育支出税前扣除最大的差异在于因各国经济实力不一,引起各国高中及大学教育支出税前扣除和后续(再就业)职业教育支出税前扣除的不同。如德国、英国和美国享受免费的高中教育,除德国外,其他两国的大学教育都要收费,但政府有相关资助政策,比如奖学金、免息的教育贷款或助学贷款利息可税前扣除等。除了家庭子女正规教育外,德国、日本和俄罗斯的家庭成员后续(再就业)职业教育支出允许在税前扣除相关限额。

当前我国逐步加强了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力度,由于人口数量之多,教育事业资金投入还存在较大缺口,除义务教育外的教育均为收费制。子女就学费用在我国家庭费用支出中占据较重份额。因此,我国应在个税家庭申报中扩大家庭成员税前扣除的国内正规教育支出范围,允许税前扣除家庭子女国内正规教育支出和其他成员后续职业教育支出。

(4)家庭首套房贷和利息支出的部分税前扣除。纵览国际,大多数发达的高福利国家具备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把全部低收入群体和部分中等收入群体纳进住宅保障范畴。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住房保障制度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当务之急是解决低收入户的住房问题。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决定住房支出能否在税前扣除以及扣除标准高低。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将原有福利分房改为商品性货币分房,城镇居民住房支出占居民总支出很大一部分,这种现状决定我国大部分居民都通过自购房产居住。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普及率低、缴存基数低、缴存比例低,现时房价又高涨,贷房者大多每月需要缴纳3000元以上的房贷,工资扣除房贷后只剩不足一半,但依然按照收入总额扣税,难以满足个人及家庭购买住房的实际需要。现为减轻广大工薪族负担,支持居民自主购买普通住房,对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家庭,在今后几年条件成熟时,借鉴发达国家家庭征税经验,可以进行人性化考虑的“抚养扣除”,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房贷,应将家庭首套住房的部分房贷和部分利息支出列入税前扣除范围,从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一定比例房贷后再行征税,或参考目前实行增值税发票抵扣原理,每月纳税人的应税所得扣除了基本的个税免征额外,再根据纳税人提供的居住支出证明,另行扣除该纳税人当月的居住消费支出,最后进行计税。这样不仅可解决全国各地住房支出水平不一的问题,即使未来房地产价格即使有变化也可即时以当下的开支来进行抵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频繁修改免征额标准的问题。当前根据住房联网登记信息来掌控居民住房支出的技术障碍也不是非常大。至于房贷能扣除多少比例,税务部门应按照征税额和年度CPI指数的联动影响制定家庭消费性支出,从而确保一般家庭的衣食行需求。

(二)允许家庭纳税人特殊费用税前扣除 考虑家庭纳税能力,除家庭抚养和赡养支出扣除外,还需完善家庭纳税人特殊项目中的特殊支出扣除:个税家庭申报费用扣除要体现鼓励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应当允许家庭纳税人税前扣除一定比例的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数额,并设立最高扣除限额,比如纳税家庭捐赠贫困山区失学儿童读书基金,捐款予重灾区;允许税前扣除家庭遭受自然灾害后发生的损失,损失当年不足扣除部分可结转至以后不超过五年内扣除,比如纳税家庭处于台风肆虐的沿海地带;家庭中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可享受一定额度特别费用税前扣除政策。操作费用扣除时要与相关政策相结合,制定合理的费用扣除政策,才能体现各个家庭状况不同的原则,实现税收公平。

(三)建立和完善个税家庭申报费用扣除信息系统 2011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中强调“加强税务网站与工商、房管、人力资源和社保、证券机构等部门的协作和信息共享”。 2012年3月,中央拟进行以家庭联合征收为核心的个税改革,全国各地方税务系统启动了个人信息联网工作,推进了改革个税家庭征收的费用扣除技术准备工作。

首先,借鉴美国“税务号码制”,建立中国式的“个人经济身份证制”,即每个家庭成员凡是达到法定年龄(本文认为年满十六周岁为宜)须到政府机关领取纳税身份号码并终生不变的制度。为减少成本我国应把家庭成员第二代身份证号码作为税务号码,在“金税工程”三期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家庭申报的费用扣除信息系统。凡涉及家庭成员就业、经商、投资、储蓄、保险、买卖房车等财产的办理均使用实名制,家庭成员收支信息均通过每人唯一的税务身份号码编入个税家庭申报费用扣除信息系统进行申报操作。同时全国范围内各银行账户应联网实名制存取,加快使用信用卡和个人支票,尽量减少现金交易,提高家庭成员收入的显性和透明性,尽快实现税务、金融、民政、保险、证券、社保、公安、企业、工商、房管、海关和其他款项收支单位的系统性联网,实施有限度、有条件的家庭成员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全面的个税家庭税制费用扣除信息系统。其次,要求家庭纳税人每年申报一次家庭状况:成员增减、健康状态、抚养赡养、教育情况等来更新家庭税制费用扣除信息系统的相关必要信息。并要求提供情况属实的年度家庭成员的抚养人口数、成员收入报告和支出标准等,这些将成为费用扣除信息系统是否合理操作的标准。在国外家庭征税主要按人口平均数设定费用扣除起征点,但也会区别人口构成的情况,两口之家、三口之家……根据家庭申报人数的不同都有不同的费用扣除起征点。

在实施个税家庭联合申报的费用扣除过程中,以下几点值得思考:一般试点大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确定每个家庭成员、收入等具体情况有一定难度。但思想意识上,我国传统家庭观念较重,一般家庭成员的收入都能有效聚拢;操作性上,完善的户籍制度加上系统的全国人口普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人口信息系统,并为银行等系统提供认证服务,中央拟筹划中的家庭申报信息系统能逐步解决和完善这个问题,但进度时间是个挑战?运行家庭申报信息系统需要高成本,建议在家庭申报联网信息系统运行高成本和完善个税两者之间进行科学权衡?要想降低家庭税收负担,个税改革应把以家庭为单位计征个税作为突破口,而家庭申报中的费用扣除更是实现家庭征收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石坚:《关于改革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建议》,《财政研究》2010年第7期。

[2]张焕波、王铮:《中国基尼系数预测和分析》,《管理评论》2007年第6期。

[3]赵惠敏;《家庭课税——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单位的另一种选择》,《税务与经济》2004年第6期。

篇2

2022年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具体怎么操作

市税务局表示,2022年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已经确定。纳税人可下载并登录个人所得税App进行修改确认。

场景一:如果2022年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没有变化,只需在2021年基础上确认即可。

打开个人所得税App首页,选择了解或填写专项附加扣除,选择一键带入,然后选择扣除年份2022。根据提示“将带入2021年度信息,确认是否继续?”或“您已有2022年专项附加扣除信息,如果继续确认,将覆盖现有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确认后点击确定。在待确认状态中打开专项附加扣除,查看信息:如有修改可点击修改,信息确认后点击一键确认。

场景二:2022年,已经填写的信息需要修改。

例如,如果您需要修改申报方式、扣除比例、相关信息等,则需要点击确认,进入相关修改页面进行修改。以下情况需要修改专项扣除信息:我想修改2022年供养老人、子女教育、住房贷款利息的扣除比例。

场景三:2022年需要取消专项附加扣除。

例如,2021年老人去世,2022年不能再申请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点击需要确认的老人信息,点击删除,点击一键确认。

场景四:2022年需增加专项附加扣除。

比如2022年新增儿童教育扣除额需要申报和填写。一步确认之前申报的其他专项附加扣除信息不作修改后,点击App首页,填写专项附加扣除项。

场景五:2022年第一次填写专项附加扣除,只需在首页选择专项附加扣除填写信息即可。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是指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赡养老人六项专项附加扣除。是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的配套措施之一。

篇3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问题;建议

1.引言

2011年6月30日,人大常委会决定将个税起征点从现行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并将工薪所得9级超额累进税率缩减至7级。至此,我国已是近五年内第三次对个税起征点进行提高调整。个人所得税在筹集政府收入同时发挥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是其重要性的最为核心的内容,然而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并没有真正起到对收入差距进行适当调节的作用,而是已出现了“逆向调节”现象,即高收入者缴税少而工薪阶层成了税负的主体。

2.个人所得税内涵

(1)个人所得税的定义

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它1799年诞生于英国,作为以“劫富济贫”为立法初衷和主要功能开征的一种税种,200多年来在全世界迅速发展起来。

(2)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

个人所得税作为一个税种,征收的历史并不长。1980年9月《个人所得税法》颁布后,个人所得税正式开征。1981年个税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同时规定了800元为个税起征点,我国的个税制度至此方始建立。2005年8月,第一轮个税改革落定,其最大变化就是个税起征点从每月800元调至1600元,同时高收入者实行自行申报纳税。2008年3月,在个税第二轮改革中,个税起征点由每月1600元提高到2000元。

3.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1)公民个人纳税意识淡薄

我国公民纳税意识普遍淡薄,是本已淡漠的法律意识中最为淡漠的一类。个人在纳税时因直接感受“牺牲性”,成为征收困难的各个税种中最为困难的。“人的一生中,只有两件事不可避免,一个是死亡,一个是纳税。”这是反映西方国家公民纳税意识的一句谚语,它既表明纳税是无法逃避的,也反映了人们对税法的强制性和纳税的必要性的认识。由于个人所得税征税项目复杂,政策变化快,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不易掌握,导致许多该申报的未申报、该扣缴的未扣缴、该并入工薪收入申报的不懂得并入申报,甚至故意以各种名目隐瞒不申报,个税往往成了凭良心申报或扣缴的“良心税”。

(2)税负不公,无法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原则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即按照所得类型不同分别使用不同的计征方式,如不同的扣除额或税率等,难以考虑个人全年各项应税收入综合计算征税,不能真实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无法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实际上造成了纳税人的税负不公平。同时分类所得税制广泛采用源泉课征,容易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用纳税或少纳税,所得来源少的、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却要多纳税的现象,导致税负不公、征管困难和效率低下。

(3)费用扣除方式不科学

实行总收入减去固定扣除部分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税办法,标准规定过于简单,在精细化和人文化方面不够到位,无法反映纳税人的真正纳税能力和负担水平。对个人所得征税只有建立在“净所得”概念上才有意义,为得出应税净所得,必须在调整后的毛所得中如实扣除纳税人应该扣减的费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纳税人取得相同收入所支付的成本、费用所占收入的比重不同,且每个家庭的总收入,抚养负担,用于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支出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规定所有纳税人均从所得中扣除相同数额或相同比率的费用是不合理的,很容易造成税负不公。就目前税法而言,有些所得是没有扣除劳动力成本的,即个体工商户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以及偶然所得。

(4)计算方法不科学

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税前扣缴并根据不同所得分别按年、月综合计算和按次单项计算应纳税款,既容易造成对一些纳税人的不合理征税,又会使一些纳税人合法避税。现实生活中,纳税人由于众多原因各月获得的收入是不均等的,有的人是分散获得个人收入,而有的人则是一次性获得收入。在总收入相同的情况下,分多次和多月取得收入的纳税人可能不必缴税或缴较少的税,而集中一次和一个月取得收入的纳税人则要缴纳较多的税。同时,纳税人可以在总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变一次性发放为多次发放,或转移不同项目收入等办法合法避税。这样不仅无法体现税法“多得多征,公平税负”原则,还易造成一些高收入者分散一次收入,以便适用低税率,造成合理避税,导致国家税源流失。

(5)征管制度不健全,征管乏力

1)个人收入透明度低,征管难度大。纳税人同一纳税期内取得哪些应税收入,在银行里没有统一的账号,且以现金方式取得的较多,与银行个人账号不发生直接联系,同时一些灰色收入往往不直接经银行发生,税务部门难以通过银行系统掌握,又缺乏其他有效的监控手段,在公民纳税意识相对淡薄的情况下,造成大量的税收流失。

2)征管信息不畅,征管效率低下。受征管体制局限,目前税务机关征管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准确,纳税人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甚至同级税务部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同时由于税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缺乏实质性的配合措施,信息不能实现共享,造成外部信息来源不畅,对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取得的收入,税务部门无法统计汇总并让其纳税,形成较大的税收流失。

3)执法力度不严。虽然刑法中有关于偷漏税达到一定数额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偷漏税行为的追究却远远轻于对诈骗、偷盗等犯罪行为的追究。现实中偷漏税行为非常普遍,而真正受到法律追究的案例却非常少。这使得很多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偷点税被查到后顶多再补交,没什么更多的麻烦。

4.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建议

(1)提高公民的纳税观念和政府的服务意识

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强税法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体公民依法纳税意识,增强其纳税自觉性,为依法治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扩大纳税人知情权,增加政府财政预算、财政开支的透明度。政府用税应更多转向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方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大程度满足纳税人最基本的需要;税款应合理公平均衡地分配应用;政府采购应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投资应更倾斜于基础设施、高新产业、并可逐步设立完善听证、专家咨询等程序,使纳税人真正感受到是国家的主人。

提高税务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业务技能,简化申报环节及申报方式,有效提升纳税服务质量,为纳税人自行申报提供快捷、良好的服务环境。针对不同的征税主体,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目的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各种内容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培训,对税务部门而言,更应强调从严治税,制定针对性措施,严查细管,减少和防止税收流失。

(2)选择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制模式

单纯的分类征收税制模式既缺乏弹性,又增加了征管难度和成本,几乎没有国家再采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努力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逐步采用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所得税模式。应考虑在征管水平可能的情况下,将尽可能多的项目纳入综合课征的范围,以个人为计税单位,以年度为课税期,以个人的全部收入为税基并全面进行纳税人的统一登记,给予每个人一个纳税编号,个人的全部收入汇集在相应的纳税号下。同时,对个人的非劳动所得如股息、利息、租金收入等,实行分类征收时可运用特殊的税率。对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要强制其建立健全账证,采取建账与核定相结合,严把发票关。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要冲破传统观念以工商营业执照认定企业性质的原则,严格按照实际经营性质认定,征收个人所得税。

(3)确定计税单位,实行动态化、指数化的免征额

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不应局限在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而应将征税的主体由现行的个人改为家庭,在我国,家庭是最基本的利益共同体,家庭的收入状况比个人更能全面反映纳税能力,以家庭为单位纳税,更能增强家庭观念,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将个人所得税与养老金相挂钩,将个人所得税按一定比例专户存储作为养老金之用,纳税越多,未来受益越大。同时免征额的确定应以人为本,力求公平,实行指数化。指数的制定应考虑到纳税人为取得纳税所得发生的支出、家庭基本生活费用和纳税人的发展费用和CPI的上涨等因素。家庭基本费用的扣除应考虑到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国家的基本政策和需要特别照顾的家庭成员如残疾、智障人员和重病号成员。这样既体现了不同地区的生活成本的差异,又照顾到了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体现了税制的公平,让个人所得税发挥调节作用。

(4)科学确定税基,合理应税所得

个人所得既有劳动性所得,又有资本性所得。我国目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项目主要是劳动性所得。在个人所得中,随着新的所得的加入,其构成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针对这些现实,应在原有所得项目基础上增加以下几项所得:

1)资本性所得。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不断发育和扩大,使得个人投资于这些方面的资本性所得不断增加,这也是引起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增加国库券利息、金融债券利息、证券交易所得作为应纳税所得。

2)附加福利所得。我国应税所得还包括个人收入之外的福利,如供劳务人员使用的汽车、休息场所以及为其支付的医疗保险和人寿保险等附加福利所得。

另外,对某些可能产生避税问题的用货币表现的实物性收入也应纳入征税范围。

(5)完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征管

1)完善个人信息管理制度,加快建立重点纳税人的监控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针对高收入重点纳税人的档案管理系统,主动进行重点追踪管理和纳税提醒,促进重点纳税人年终自觉自行汇总申报,并将所有数据存入纳税档案中。同时,税务机关的个税监控系统要与政府其它公共部门实行网络对接,以充分利用政府各部门与纳税人有关的公共资料和数据。

2)部门协作,建立健全协税护税网络。税务部门应加强与财政、银行、工商、海关、边防、公安、法院、检察院、新闻媒体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定期掌握并登记纳税人个人的有关涉税信息。应将个人的个税违法行为与其诚信记录联系起来,这样不仅从税收角度惩罚了其违法行为,而且在其他方面给违法行为给予了一定的惩罚。

3)充实稽查力量,加大处罚力度。强有力的税务稽查制度是个人纳税申报制度得以高效运行的关键。应为稽查人员配备现代化的稽查手段,实现科学管理和高效运作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稽查质量。同时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熟练掌握税收政策,充实稽查力量,开展各项征税内容的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对查出的偷漏税者要严格执法,严厉惩处,增强税法的威慑力。

5.总结

个人所得税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税种之一,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也要求较高的征管和配套条件。全面改革个人所得税法,使改革一步到位是很难做到的。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应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不能超越我国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特别是在税收诸多征管和配套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必将呈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应树立长期改革思路,不宜要求一役全功。

个税改革的根本问题,其实既在个税之内,也在个税之外:说在个税之内乃是通过纠偏正弊建立合乎法律而又不失情理,鼓励创造而又宽厚体恤的个税制。说在个税之外是政府要充分发挥完善社会保障,缩小能力的差距的作用,如果个人所得税改革能使每个人的能力充分发挥,使人性和谐的一面得到彰显,这才真正达到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

总之,尽管存在种种局限,在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日益加大,通胀压力激增,民生问题凸显的背景下,个人所得税的修订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在减低中低收入阶层税负,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上发挥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使民众看到政府为百姓谋福的信念,从这个角度看,这次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上调在当前具有深刻的必要性。当然,从长远看,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完善及其收入分配调节功能的发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

[2]李红霞.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理性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1):14.

[3]夏仕平.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难点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1(23):58.

[4]贾康,梁季.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问题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3):38.

[5]黄银利.我国个人所得税研究[J].财会通讯,2011(2):131.

[6]周洁.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解读和展望[J].会计之友,2011(6):64.

[7]潘孝珍.从基尼系数变化看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取向[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3):108.

[8]刘畅.公平视角下的个人所得税改革设想[J].经济问题探索,2011(2):186.

[9]秦秋菊,余秀丽.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与完善[J].税务论坛,2011(10):19.

篇4

当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已经调整到了3500元,虽然这个标准与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现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适应性问题,但这个起征点但对于高收入人群的抑制作用已经十分明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及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收入水平超过3500元的纳税人征收3%以上的个人所得税,在累进税率之下收入越高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也越高。显然,这种个税实施方法,对于高收人人群的收入水平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因为依据这种规定,会迫使高收入人群在获得了高收入的同时也要缴纳更高金额的个税,这就很好地平衡了高收入人群与低收人人群间在收入上的差异,有利于缩小高、低收入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的和谐公平发展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个人所得税调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所得税低于我给经济发展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在迅速发展,国民财富也在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增长度已经高达以往的百倍以上,1980年只征收了18万元,现在接近4000亿元,但是其占税收总额比重却很低。1998年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为3.4%,2009年这一比重提高为6.6%.而美国这一比重超过50%。我国周边的国家,如韩国、泰国、印度、印尼的比重(一般在10%—20%之间)均超过我国水平。目前来看,随着当下物价的不断上涨,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大,居民的生活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因此,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分析,3500元的个税起征点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了,我国的个税起征点还有待于提高。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对于加强个人所得税在调节贫富差距中作用将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制度问题

从1980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征得个人所得税,在1994年开始了进一步的修订,才开始实行新的纳税制度。于此同时,各级的税务机关不断的进行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税管理,这样的做法也使得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得到增长。不过,从宏观来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在我国的社会当中,那些经济条件好的人,正常来说,应该是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纳税情况来看,纳税主力成了非高收入群体,同时,在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逃税的情况连年发生,比例在不断上升。国家税务局的资料显示,从全国的纳税统计数据来看,工薪阶层的个人所得税占了国家税收的一半以上。像是一些企业的大老板或是电影明星歌星等,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了国家税收总收入的少部分。那么这种情况就是我国的贫富差距拉大,使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也就证明这个人所得税没有发生发挥调节贫富悬殊的作用。

三、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建议和对策

(一)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首先,在对于个税起征点确定时应综合考虑费用扣除标准宽泛程度问题,形成全国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将医疗、住房、教育、以及养老等相关费用也列入到基本的扣除因素中,在扣除过程中不能忽略纳税入的实际税负能力,比如家庭成员及婚姻状况等因素,统一了税率,再确定不同的免税额,保证那些家庭生活开支较大的纳税人的正常生活。其次,对于个税的起征点,应建立起一种递进的机制。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于一个相对高速发展的阶段,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加大等问题会一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尽量缩短对个税的调整期,以年为单位来确定个税税率将更符合我国当下经济发展形式的要求。第三,在确定个税起征点时,要结合不用地区间的经济水平差异,做好各地区消费水平的普查和摸底工作,依据不同地区间的不同情况来确定相应的修正指数,形成地区特征的个税起征点。

(二)采用混合税制,将分项与综合相结合

在发达国家,有一种常见的个税税制--混合税制,它融合了分项至于综合制的特征,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对已劳务为主的,收入相对较固定的应税收入实行综合征收,并将综合征收与实际费用合理的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大大增强个人所得税对于贫富差距的调节作用。对于个税扣除方面,除了基本的扣除外,还要综合考虑其它的一些扣除,比如医疗保险金、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住房保险金等,捐赠给慈善和公益事业的部分都是可以扣除的。当然在扣除这些内容时需要按照相应的费用标准,以此为基础对应税项目采用累进税率的方式,纳税人需按月预交,年终的时候汇算清缴,多了退还,少了补交,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个税征收效率低下的现象。对于相对不稳定的应税收入,如说股息及股息分红等,可以分类进行征收,采用比例税率、源泉扣缴和按期计算的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因收入不稳定而引起的逃税问题。

(三)加强个税制度建设和完善

篇5

工薪阶层成申报“主角”

被专家称为“象征个税新时代到来”的个税申报,2007年初就已经开场,但是直到法定申报截止时间――3月31日的前些天,陕西省各报税厅才委实忙碌了一番。

由于3月31日恰逢周六,按照税法有关规定遇到节假日须向后顺延,所以2007年个税申报的最后期限是4月2日。西安某私企老板陈先生就是在这最后期限日的早上,匆匆忙忙赶到报税营业厅进行申报。据陕西省地税局所得税管理处处长董天学介绍,那天,像陈先生这样非要拖到最后申报日的申报者在全省有2000多人,约占申报总人数的13%。

据陕西省地税局统计资料显示,截至4月2日24时,全省共受理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者13310人。各市具体申报人数依次为:西安10846 人,占到全省81.5%;榆林675人;宝鸡425人;咸阳384人;渭南275人;商洛161人;汉中151人;延安143人;铜川122人;安康89人;杨凌39人。

由于自行纳税申报者来自于社会各行各业,很多自行申报的纳税人不愿暴露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或职业,因此根据已填报情况来看,陕西省纳税人最多的行业分别为个体工商业(大型综合市场的商品零售与批发)、电力、科研院所、金融、石油石化、电信、烟草、医药生产并销售、航空、有核心技术的制造业等10个行业。

从已申报人员的结构来看,工薪阶层为自行申报的“主角”,私企老板、演艺明星等高收入群体,申报人数相对较少。此前被社会广泛关注的陕西书画界基本都进行了申报,已有1000多名书画家进行了自行申报。

工薪阶层为什么会成为申报的“主力”?董天学分析认为,工薪阶层的每一笔收入都在工资列表之中,一查即明,想逃税不容易,而对于私营业主、演艺明星等群体的收入情况,想查清就不会那么容易。

申报人数与实际差距有多大

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现行税制框架中征管难度最大的税种之一,有的专家把它称为“征管第一难”的税种。正像陕西省地税局所得税管理处副处长李永明所讲,以前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全省的各个单位,现在新增了个人,要掌握每个属于高收入人群的情况,面临的难度和压力是巨大的,而且是来自多方面的。

为此,陕西省地税局要求各级税务机关要克服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做到6个到位:认识到位、培训到位、宣传到位、辅导到位、服务到位、保密到位。

李永明告诉记者,他们通过调研,预计自行申报人数大约在1.5万,从4月2日截止日统计数据的13310人来看,基本接近了这个目标。

这个数字与实际高收入人数距离有多大呢?全省有多少人符合个税申报条件?具体的数字似乎很难统计。而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宝通、西安交大经济金融学院教授刘曼红等一些经济研究专家认为,根据最新的申报统计数字和近些年陕西省经济发展状况,肯定还有一部分人仍在观望等待。

是什么因素导致他们没有自行申报?对此,私营企业主陈先生向记者透露,他所知道的大部分人心存侥幸、攀比、等待等心理,还有一部分人害怕暴露隐私。

张宝通教授认为,造成这种情况也属意料之中。这是中国第一次实行个税申报,人们还有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大多数纳税人也还没有养成申报的习惯,纳税人主动纳税意识比较淡薄。从实际情况来看,纳税人一年中的各种收入来源比较复杂、零碎,一般来讲,很少会有人有记录明细账的习惯,要求每个人像专业财会人员那样把税法意义上的所得汇总起来的确存在难度。

刘曼红教授认为,目前我国企业记账系统不健全。如今全国各地的企业90%以上都属于中小企业,其中一大部分企业的记账系统不健全。那么这部分人收入的信息,税务部门就无法获得。信息不对称,客观上造成税务部门很难掌握每个纳税人的情况。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张火炎认为,这说到底是纳税意识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私营业主、律师、演艺明星等高收入者,他们的收入来源多样,收入形式或明或暗,不易掌握。有些人变着法偷税逃税。有些私企老板表面上工资拿得很少甚至不拿,可是个人的各种花销都从企业账上支出。有些自由职业者的收入则是大量以现金方式支付,自认为可以逃避税务部门的监管。

缺席个税申报必定受罚

西安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4月8日她接听了好几个咨询电话,据他们讲都是忘了或不知道申报截止日期,咨询的目的就是看是否会受到处罚。

今年的自行申报工作结束了,而对于未申报的人来说,处罚是肯定的。董天学告诉记者,对于未能按时申报的人,应该立即到当地地税部门继续自行申报。按照税法有关规定,逾期未申报的,将受到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目前此项工作进入了新阶段。陕西省地税局对这次自行申报结果进行了全面评估,特别对烟草、电力、电信、房地产、殡仪馆等高收入行业,以及上市公司管理层、名牌广告代言人、知名律师、医生等高收入人群进行重点稽查。根据已掌握信息和第三方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对于有可能未按照规定进行自行申报的个人,将有针对性地开展约谈和检查。

对于那些至今还心存侥幸、观望的高收入者们,陕西省地税局提醒,还是尽早去申报。据介绍,尽管有些高收入者的收入来源状况,税务部门一时很难掌握,但是他们消费时就会显现出来,比如购置高档车辆、豪华住宅、名贵珠宝等一些高档消费品,一旦消费就能查到,随着结算方式信息化的发展,查起来就会越来越容易。

申报标准合理吗

自行申报被税务专家称为贫富差距的“调节器”,是国家建立融收入与调节功能于一身的新税制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之举。

据了解,目前社会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理解。一些人认为年所得12万元以上作为强制申报起点,有些僵化。中国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巨大,12万元是否都适合?另外,每个人的经济负担不一样,单身者与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支柱是不是适用同样的标准?就像对个税费用扣除标准到底是1200元还是1600元的讨论一样,一些人质疑:年所得12万元以上自行申报有什么依据?年所得12万元以上就是富人的标准吗?

张火炎介绍,12万元的标准是税务部门经过长时间的调查、论证得出的结果。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根据一种普遍的观点,所谓的高收入者,应该是人均收入的10倍。因此税务专家初步拟定,将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的列入中等收入人群,将高收入者的门槛定为12万元。

董天学说,政府规定强制申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和纳税状况、职业和地区构成,并为下一步个税制度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12万元只是申报的门槛,并不意味着12万元以上要交更多的税。只要平时依法纳税,这个规定对纳税人没什么影响。

对于个税颇为关注的西安某广告公司总经理刘先生认为,很多国家向高收入群体实行自行纳税申报,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比如美国常规个人所得税共有5种申报状态,即单身申报、夫妻联合申报、丧偶家庭申报、夫妻单独申报及户主申报,起征点随纳税人申报状态、家庭结构及个人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我国是否也应该学习国外的这种申报方式呢?

事实上,人们所获得的每一分钱都与付出的劳动成正比,收入越高表明付出的代价越大,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人同样如此。刘先生说,年所得12万元以上可能是个人收入,也可能是全家的收入,因为不少家庭只有一个人就业,而对于一个家庭尤其是处于物价比较高的地区来说,一个家庭除了需要维持基本的生存外,还要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养老、看病、买房、买车等,而这些费用在当前都比较高,即便是年所得12万以上的家庭也不会有多少节余。并且还要为以后的较大预期支出进行储蓄,如果是个体经营者,还需要拿出其中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

因此就有这样的观点,如果对年收入12万元以上者过度索取,很可能会挫伤这些人的创富积极性,消减他们通过努力改善自身生活的动力。若果然如此,就会使这些人及其家庭的收入受到影响,而这对于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及人们普遍收入水平的提高并无益处。

刘曼红认为,国家税务部门界定高收入个人及行业是相对合理的,全国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标准,但是不能全国一个模式。由于中国东西部的总体收入有明显差距,不同阶层的个人收入有明显差距,所谓高收入者,统一界定是很难的。

个税申报之路如何一马平川

对高收入群体推行自行申报纳税政策,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也是我国依法治税的必然要求。如何提高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税务部门如何更好地进行监管,专家们有如下看法――

张宝通认为,纳税意识要想提高,必须让申报纳税的人获得相应的回报,不申报不纳税者会遭到相应的惩罚。就前者而言,纳税越多好处越多的前提是,社会上要有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这一好处,但目前中国显然不具备这一条件。我纳税了,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哪里还有动力?这样也就失去了国家为调解贫富差距制定这项政策的意义。

董天学认为,应建立科学的约束机制。因为税务部门想摸清高收入者的收入,本身就是一个难题。由于收入的隐蔽性强,判定谁是高收入者时,肯定会有疏漏。仅靠税务部门,很难对所有高收入个人和行业进行监管。一些高收入个人想尽方法偷逃个人所得税,要使高收入者真正做到自行申报纳税难度很大。建立相对成熟的约束机制非常重要,各个相关部门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监控作用。

李永明建议,应建立更加信息化的结算体制,减少现金交易额。就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消费者出门身上装的是各种银行卡,就是带现金也只是零用钱,他们的每一笔消费都是通过银行卡走账,这样自然而然就会留“底”,当然就给税务部门稽核、征税提供了方便。

张火炎认为,应加快建设纳税人编码制度,将税务编码卡与居民身份证配合,居民身份证同时就是一个人的税务编码卡。每个纳税人只有一个编码,其从事各种活动的收入(如不动产获得的收益、继承遗产的收益、银行利息收入、工资薪金收入等)都必须填写该代码。这些信息最终将从各方面(社保部门、银行、海关、公司、企业雇主等处)汇集到税务部门。税务机关则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集中处理,方便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各项收入情况,从而有效地控制和审核个人的纳税申报。

刘曼红认为,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不同项目的收入,适用不同的税率,管理不是很科学。所以应该加快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转轨的步伐:除一部分以个人存款利息所得为代表的特殊收入项目继续实行分类所得税制之外,其余的收入统统纳入综合所得税制的覆盖范围。以此为基础并与之相对应,前者继续实行代扣代缴制,后者则实行自行申报制。

据了解,国家此项立法,目的就是为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管理,提高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为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税制创造条件。

当然,制度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目前而言,首先应该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其次要加强税务执法,提高税务服务水平,大力宣传;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要主动出击,建立科学的监管体制,掌握个人收入信息,同时加强推行税收体制、社保体制等改革,达到公平立税效果。如此,个税申报之路方可一马平川。

链 接

解读“个税申报”新规

《西部大开发》特别邀请陕西省地税局所得税管理处处长董天学对个税新规进行了解读。

哪些人必须申报?

凡具有以下五种情形之一的,都应当按照规定自行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从中国境内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取得应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的;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

年所得12万元指哪些收入?

《办法》规定,年所得12万元以上,是指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取得以下一项或数项所得的合计数额达到12万元: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申报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主要申报个人基础信息和收入纳税信息:个人的相关基础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照类型及号码、职业、任职受雇单位、经常居住地、中国境内有效联系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如果是外籍人员,除上述内容外,还需填报国籍、抵华日期等信息;收入信息包括申报各项所得的年所得额、应纳税额、已缴(扣)税额、抵免税额、应补(退)税额。

如何计算全年收入?

1.劳务报酬所得按照未减除费用(每次800元或者每次收入的20%)的收入额计算。

2.稿酬所得按照未减除费用(每次800元或者每次收入的20%)的收入额计算。

3.财产租赁所得按照未减除费用(每次800元或者每次收入的20%)和修缮费用的收入额计算。

4.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照收入额全额计算。

5.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照未减除费用(每次800元或者每次收入的20%)的收入额计算。

6.工资、薪金所得按照未减除费用(每月1600元)及附加减除费用(每月3200元)的收入额计算。

7.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按照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计算。

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申报?

主要采取以下三种:一是直接向税务机关申报(上门申报);二是通过机构向税务机关申报(申报);三是通过邮政部门向税务机关申报(邮寄申报)。其中在这三种申报方式中要以上门申报为主,辅之以申报和邮寄申报。邮寄申报要使用邮寄专用信封,挂号邮寄。申报以邮政部门挂号信函收据作为申报凭据,以寄出的邮戳日期为实际申报日期。

篇6

比起代扣代缴、分类分项征收的征管模式,实行自主申报与综合申报相结合,逐步实现全民自行申报,是个人所得税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件具有进步意义的举措。可是,从自行申报制实施近三个月以来的实际情况看,人们似乎对其中蕴含的道理还不太理解。既然自行申报是体现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进步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却为何“碰壁”呢?人们常说纳税人是国家的主人,可是,如果纳税人连自己该纳什么税、纳过多少税、税款如何使用等都不不清楚、不关心,又谈得上什么国家主人的权利和地位?

税务机关也在着急。近日,国家税务总局网站通告,呼吁人们抓紧最后的时间申报,并警告,如果没有在纳税申报期内办理纳税申报,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其效果显然相当有限。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是人们嫌麻烦、怕多缴税,还是制度本身存在问题?笔者认为,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报,一方面,税制本身应当尽可能完善以获得纳税人的普遍接收,并应具备相应的配套条件;另一方面,这个制度的实施需要高素质的纳税人群与之密切配合。然而现实情况告诉我们,这两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和缺陷,这是自行申报“出师不利”的主要原因。

一是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备。个人所得税的自行申报需要金融实名制的支持,建立严格的个人收入、支出结算信息系统,实行信用证和个人支票制度,并要在这个前提下,将纳税人所有的收入都归并在一个身份证号码之下――所有金融信息在银行和税务机关的电脑里都能够顺利而准确地查到。这才能形成“综合”成为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这是税务机关搜集个人应税所得信息和实现交叉税务稽核的基本条件。居民身份证同时就是一个人的税务编码卡,他取得各种收入都必须填写该代码,他所有的大额支付都必须以转账方式进行,尽最大可能减少现金流通。否则,整个支付体系就难以发生作用,税务机关就不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集中处理,不可能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各项收支情况,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控制和审核个人的纳税申报。

金融实名制的建立、个人信息系统的完备、金融机构与税务系统的协调配合,每一步都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构建和磨合过程。在相关法律不完善,纳税人意识相当淡薄,纯民间资金流转难以监控,隐性收入、灰色收入被成功地大量隐匿的情况下,自行申报这一步却抢先迈了出去,怎能不“碰壁”?更要命的是,自行申报的贸然“登台”,无助于纳税人权利和义务意识的觉醒和加强。逃税的照样逃、不愿申报的也就不申报,税务机关对这种“法不则众”的局面无可奈何。三个月过去,最后也只能是杀几个“猴”给“鸡”看,一时难以拿出什么高招来。就像下了一步“臭棋”,不着手制度的设计和完善是很难收到成效的。

二是税制本身的缺陷未加修正,这是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学者反复指出过的一个老问题。我国实行的是总收入减去固定的扣除部分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税办法,标准规定得过于简单,没有认真考虑不同纳税人的赡养人口、子女抚养及教育、医疗费用、住房购置费用负担等因素。这些“大头”费用,过去很多都是由政府承担的,现在转由个人承担,那么,政府就应当把这笔钱留给个人,在税前予以扣除,而这恰恰是个税设计者久久没有认真加以考虑的问题。他们没有认识到,增加这些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项目,按照最低生活标准抵扣个人所得税,也就相当于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标准的提高,可以在调动纳税人自觉性和积极性上取得实际效果。在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方面,英国的扣除项目以规定细致而著称,有个人扣除、已婚夫妇扣除、子女税收宽免、工薪家庭税收宽免等。以个人扣除为例,他们是按照一定的年龄界限分档界定的。65岁以上到74岁的老人,扣除标准比普通纳税人提高了32%,75岁以上的老人扣除标准则进一步提高了6%。这一规定实际上是以税收优惠的形式体现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以及对他们一生为社会所做贡献的尊重与肯定。这些宝贵的经验本来都可以成为我们改革个人所得税制的参考借鉴。

笔者曾建议,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项目区分为必要费用和生计费用两大类。必要费用是指为取得个人收入而支付的费用;生计费用是指维持纳税人及其赡养人口基本生活的最低费用。这样区分后,还应进一步细化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项目,如实行教育扣除、残疾人扣除、住房扣除等等,但这样的建议并没有受到税制设计者的重视。

尽管税务机关一再声明,12万元只是申报标准,目的是了解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和纳税状况、职业和地区构成,并为下一步个税制度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并不意味着纳税人据此要交更多的税。但这并没有得到纳税人的响应,反而把非议的矛头一致指向了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12万元”,像一根导火索,挑起了对去年《个人所得税法》修改的不满。人们在问:一个年入12万元的单身汉,和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支柱其经济负担难道是一样的么?为何在设计税制时不加以考虑?这方面的问题还有许多,如最高边际税率、免征额标准、地区差异等,都是税制设计者忽略掉的问题,都在税收实践中一再证明着它的缺陷和与纳税者的不协调。试想,在人们普遍对一个不甚合理的税制心存芥蒂的时候,当他们对现行税制有抵触情绪的时候,又怎么可能真正尊重这个税制?怎么可能有很高的积极性按照规定的要求去自觉申报纳税呢?

三是征收办法过于简单、陈旧,加上税务机关准备不够充分,仓促上阵,难免不陷于被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由单位“代扣代缴”,并且大多不向个人开具完税证明。这种交税办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纳税人的要求了。

代扣代缴的主要特征是应纳税款不由纳税人自己申报交纳,而是由所在单位代为申报缴纳,税务部门也大多不给纳税个人开具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这就等于在国家和纳税人的关系中间增设了一个“第三人”。好处是可以切实保证税务机关的税收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纳税人的申报负担,但缺点也是明显的。它切断了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直接联系,等于剥夺了纳税人的知情权,淡化了人们的纳税意识。人们在纳税之后不清楚自己到底交了什么税和交了多少税,这使本就淡薄的纳税人意识变得更加淡薄。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单一、粗糙,很多立法环节和实际操作层面存在不足之处,使代扣代缴制度的负面效应加大,而积极效果体现得很不充分。执行过程中,一些单位的会计人员对相关政策的执行存在偏差,多扣或少扣个人所得税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在相当程度上减弱了人们对税制的信任和自行申报制的执行效果。代扣代缴制的长期执行也不利于纳税人意识的提高。自行申报制出台后,有人就抱怨说,我每天忙到很晚,哪有时间去报税?既然我的收入单位都代缴了税,申报也应该让他们代办;这个制度太繁琐了,税务部门应该考虑的是怎么减轻纳税人的负担。这些不满情绪反映出高收入群体的某种抵触心理。

长久以来,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一直难以有效提高。据说,一个纳税人的报税和退税,要有7个税务官员为其提供服务。目前全国号称100万税务官员,真正处在一线工作的大约只有40多万人,而全国的纳税人数量却数以亿计,两者的比例十分悬殊。如果不按时申报的现象十分普遍,税务机关该怎么应对?如果大家都来申报,又怎么及时而高效地处理好浩如烟海的申报材料?显然,征管水平越是低下,就显得征管人力越加不足,也就成为自行申报难以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四,我国公民的纳税观念尚为淡薄无疑也是重要的现实原因。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纳让人意识,也需要建立良好的税收征收制度,让所有纳税人都明明白白纳税,做一个合格的纳税人,这是自行申报制得以认真贯彻并取得实效的基本保证。我们的力量,应该下到这些方面。而目前,税务机关的宣传辅导工作应该说做的很不到位。

现在需要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自行申报制的出台给纳税人的税收筹划提出了新课题。在不违反现行税法的前提下,纳税人可以通过改变收入获取方式达到既少缴税又增加收入的目的,这就是纳税筹划。1935年,英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对“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一案做出声明:任何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如果依据法律所做的某些安排可以少缴税,那就不能强迫他多缴税收。这一案例被认为是纳税筹划被法律认可的发端。从法律角度讲,法无明文不定罪。纳税筹划是通过非违法行为少缴税,从而达到个人税负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这里既有充分利用现行减免税政策而降低纳税数额的手段,也包括利用税法漏洞进行合理规避的手段。例如,某一教师在外兼课,按照规定,他在4个月中每月到所兼职的学校讲课4次,一次2000元,一学期的讲课费为3.2万元。按照劳务报酬的有关税率,他需缴税5680元;而如果把每学期一次性支付讲课费调整到每月平均支付,须交纳的税额就是5120元,这就可以节省560元纳税额。这种做法放到十几年前,恐怕会被视为偷税漏税,受到税务机关的打击,但现在却是合法的行为。这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税制的完善程度。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个税代扣存在问题;加强个税管理及纳税筹划

一、独立学院特征

(一)独立学院特点

2003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规定》(即8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独立学院的名称,并界定独立学院为“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这种新机制、新模式的独立学院必须达到六个独立的办学要求,即:独立的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条件;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招生;独立颁发文凭;独立财务核算。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独立学院发展迅速,规模宏大,成为高等教育一支主力军。

(二)独立学院人员构成

独立学院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按取得收入身份不同分类:自聘人事身份人员、长期聘任合同制人员、母体学校指派或委派管理人员、母体院系代课教师、外聘代课教师专家等;按取得收入在职情况分类:有编制的在岗人员,没有编制的临时人员、母体学校离退休返聘人员、外聘专家学者等。外聘人员有中长期聘任专家,也有临时讲学的学者。但相当一部分人员在独立学院取得的收入为非唯一、非主体的。对于不同性质人员,税法没明确对其进行详尽规定,财务部门不知道其收八详细信息,只能依据个人所得税税法的相关规定及个人职业判断处理,在个税扣缴操作方面存在很大困难。

二、独立学院代扣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

(一)教职工收入项目繁多、发放时间分散

收入项目主要有:工资、交通费、误餐费、通讯补贴、值班补贴、上网补贴、监考费、出卷阅卷费、评审费、论文答辩费、讲座费。过节费、加班费、课时费、取暖降温费及各类奖金等等。实行全年或半年一次性发放的有课时费、目标奖、奋斗奖、考核奖、考勘奖、先进奖、计卫奖等;按月发放的有:工资、交通、误餐、通讯补贴;其余如监考、评审、讲座等是按次发放的。

(二)独立学院在个税代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一般不单独向税务机关进行个税税务申报,而是通过母体学校财务部门汇总申报。独立学院代扣个税具体形式:母体学校各院系在编人员课酬等发放先是通过母体学校财务进入个税代扣系统扣税,将个人扣税明细给独立学院财务,由独立学院财务发放时把税款扣除,因为这些教师在母体学校有编制i独立学院自聘人员则由独立学院财务部门进入个税代扣系统进行扣税;从社会上长期聘请代课教师课时费则由独立学院财务部门实行手工计算扣税,每月初独立学院财务部门将上月扣除个税明细转入母体学校财务部门,最终由母体财务部门汇总向税务机关申报缴纳。

在日常发放过程中,各利益部门为了寻求税负最小化绞尽脑汁设法避税,在避税方面存在各种错误认识。导致财务部门个税扣缴工作难度加大。现将个别院系的具体做法列举如下:1.各发放院系为了不缴或少缴个税,纷纷采用让广大教职工找票据报销的方式,报销票据种类繁杂。如车票、食品、服装、办公用品、用具、电器等等。应有尽有,几年前的票据都有,均为非真实业务。2.有些发放院系为了个别人利益,利用做假单据,将高收入者的报酬做成低收入者的姓名。这样进入扣税系统就会少扣税。财务部门在不知实情情况下正常进扣税系统扣税,导致税款不实。3.存在大量应扣未扣款项,如零星发放(不同活动项目)分别做发放单据,而且直接发放现金,到财务报销时,发放已成事实,是一笔不小的漏税项目。4.重复使用全年一次性奖金进行纳税申报,学期末、年度终发放的各种奖金多次进全年一次性奖金发放项目进行扣税。5.曲解了劳务报酬所得支出标准和范围。将本单位教职工的加班、值班、监考、评委等收入应纳入工资薪金合并纳税的,都纷纷做成劳务,以劳务形式每月发放800元之内不等数额,以逃避税款。6.支付外聘专家的讲座费、评委费不扣税。7.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差别,不同程度上影响个税代扣代缴数额。以上种种错误避税方法已经严重影响独立学院正常扣缴个人所得税,致使个人所得税款扣缴不实。

三、加强对独立学院个人所得税管理建议

(一)税务机关在日常管理及制度建设方面应采取相应措施

1.税务部门应重视独立学院这一类特殊的纳税群体,近几年独立学院规模迅速扩大。纳税人数越来越多,纳税数额越来越大。既然独立学院是独立的法人,实行独立的财务核算,那么税法就应明确规定独立学院进行独立纳税申报,不应裹在母体大校之中,从而可以准确划分各类人员身份,对收入分类也就明确了。同时也应出台相关政策,如教师课酬、科研奖励、超课时酬金等可以允许分摊进入各月。因为这些费用确实是教师一个学期(或一段时间)的劳动所得,并非一个月的所得,如果能合理减轻纳税人负担,可能会产生不同效果。

2.全年一次性奖金扣税设计上存在缺陷。在软件开发上没考虑与实际制度相吻合,比如制度规定全年一次性奖金每年每人只能使用一次,可软件每年每人可以无数次使用,正是因为这种设计缺陷,导致发放单位数次使用。税务部门应该对软件开发商提出改进要求,建议在软件设置上通过身份证号进行识别,在同一个纳税年度某人若已使用了一次性奖金扣税,再次使用系统就会自动禁止,从而在源头上堵住漏洞,就不会有重复使用现象。

3.科学设计扣除标准,综合考察家庭负担。纳税对象应以家庭总收入为单位,而不能以个人收入为纳税基数,如综合考虑赡养费用、子女教育费用、父母医疗、住房开支等大项支出。这样个税自然而然就能起到调节收入、公平负税的作用。

4.简化工资薪金所得税税率表,减少累计级距。台并性质相同的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收入,进一步提高费用扣除标准。为故意避税堵上通道。同时适当降低中低收入区间税率总水平,相应提高高收入区间税率总水平。适当调低最高边际税率和减少税率级次。强化税收对高收入群体收入分配调节器功能。

5.税务机关缺少现代化征收管理手段。无法获取关于个人收入和财产状况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计算核实纳税人收入比较困难,而纳税人倾向于将个人真实收入隐蔽化、私有化,以达到规避税收或逃税目的。针对上述种种现象,税务机关应加大稽查力度,进行不定期抽查,加大对偷逃税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力度,增加其风险成本(惩罚成本)。

(二)学院方面采取积极纳税筹划同时,应严格加强管理,接实扣除

学院应完成对各类人员基本信息采集,并对基础数据进行动态维护,达到全员管理要求。建立与个人应税收入相对应的所得税分类明细档案。严格规范财务报销制度,对该扣税不扣税的情

况一律不予报销,并给广大教职工讲清楚扣税的范围和程序,让他们了解合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偷税漏税的法律后果。财务部门应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税务法规等相关知识学习培训,只有财务人员熟练掌握财务税法相关要求,业务办理才会得心应手。

要想取得广大教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学院在办理积极纳税的同时,要进行纳税筹划,以寻求合理合法的避税途径,对每个纳税人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纳税筹划主体是在单位中能够决定收入分配总量,制订或确认收入分配标准的部门,财务部门是执行发放部门,这就要求权利部门与执行部门通力合作,通过周密设计和安排,运用合理又合法的方法减少应纳所得税,使应纳税所得额适用较低的税率,使个人税后收益最大化。具体做法:1.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减少名义工资。即进行费用转移筹划。可为教职工提供吃住行上的方便。解决教职工日常必要的大项目开支。2.改善教职工办公条件,为其配备办公设施,此项物品设施所有权归单位,使用权归教职工。3.对工资、薪金及全年一次性奖金发放所得进行税务筹划,筹划时要利用最佳经济节税点。通过费用支出、延迟收入、均衡各月收入等多种形式,并将一次劳务报酬安排在较低税率区间发放。合理确定不同类型收入水平人员月薪和全年一次性奖金数额,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纳税人的纳税金额。4.充分利用国家对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三金一险可以在税前抵扣。独生子女补贴、差旅补贴、符合国家规定的误餐补贴均可在税前抵扣。5.税务部门不定期举办讲座,通过媒体进行税收相关知识咨询以及税收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让纳税人了解为什么纳税,纳多少税和怎么纳税问题。增强人们依法纳税意识,让他们明明白白纳税。

参考文献:

[1]周济,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3,23(8)

[2]杨春梅,关于加强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务管理的探讨,中国总会计师。2009(8):116-117

[3]陈旭,规范高校教师个人所得税管理工作探析,铜陵学院学报,2009(5):40-41

篇8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再分配;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F810.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36-02

两会期间,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的当属中国的居民收入分配问题。在对中国的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及其原因深入分析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调节作用,成为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热点问题。

一、个税制度的缺陷制约了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个人所得税是世界上税制体系中开征最为普遍的税种,一般认为个人所得税除了取得收入任务之外,它还担负的特殊任务,就是调节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差距,相对而言,就中国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看,后一方面的功能显得更为重要。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体制、结构的变化,收入分配差距会因为市场竞争和制度的缺陷而逐渐拉大,如何利用个人所得税进行调节,达到社会公平,成为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的重要目标。在中国市场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个人所得税在功能发挥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个人所得税的立法意图就很难实现。问题集中表现为:

(一)调节能力弱化

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能够课征的实际上是劳动力的工资薪金部分以及以工薪所得、股息红利等以货币形式表现的部分。对于企业家及高管的年薪制、股权激励机制、职务津贴制、职务消费制等,要及时、足额课征比较困难。实际上,能够课征的也只是纯工薪阶层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所得部分,对企业家及高管和具有特殊才能的高收入者的调节则名存实亡。加之减免优惠过多,有些征收、宽免界限划分不当。例如生计费用的扣除标准,未能按照物价指数和医疗、教育等费用的提高而相应调高。使得如何调节过高收入者和便于中等收入者,照顾低收入者,缺乏有效的措施。对于居民纳税人的收入而言,当前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隐性化特征,居民收入除工资收入(含奖金)外,还普遍含有工资制度外收入,包括货币、非货币、实物等形式的各种名目的补贴收入、福利收入,其突出特点为数额大、增长快。加上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采取列举项目征税,没有列举的项目不征税。例如工资薪金,工资薪金一般包括两部分,即:一是国家规定的工资,二是单位发的各种补贴。一般而言,税法只对第一部分的工资部分课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个人收入来源多样化,个税征收采用征税项目列举法的制度缺陷显得尤为突出。

(二)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指的是条件相同的人负担相同的税收(横向公平),条件不同的人负担不同的税收(纵向公平)。由于现行的分类所得税对不同性质的所得项目采取了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同时又采取源泉一次课征的办法,其结果必然造成收入相同的纳税人由于取得的收入类型(项目)不同而承担不同的税负,产生了横向不公平。同时,对不同类型(项目)所得的计征时间的规定不同,有的按月征收;有的按月预缴、年终汇算清缴;有的按次征收。不能真实反映纳税人的支付能力,从而造成所得来源途径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少交税甚至不交税;而所得来源途径少、收入相对较集中的人却要多交税的现象,产生了纵向不公平。总体上讲,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已不能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不能有效地达到个人所得税“调节高收入、缓解个人收入差距悬殊”的立法意图。

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强化税收调控效应的政策建议

(一)扩大征税范围

1.扩大纳税人的范围。参照国外大多数国家的做法,将认定居民纳税人的期限(在中国境内没有住所但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改为183天,以扩大征税范围,更好的维护税收筹集财政资金和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2.扩大应税所得的范围。将各类应纳税所得纳入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建立以分类扣缴为基础的综合所得税制。从理论上讲,综合所得税制更符合公平性要求,当对初次分配的结果纠正失灵后,要利用再分配手段来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须对居民收入差距有一个充分、准确的了解,要在全面掌握居民收入状况的基础上,对高收入者课以重税,对低收入者以低税、免税,甚至税收补贴政策以达到个人所得税的调节目标――公平。而在分类所得税制下,个人的收入被分解开来,单一途径取得收入的纳税人可能会比多种途径取得收入的纳税人承担较重的税负。也就是说,从公平角度来讲,由于综合所得税制以个人的全部收入为计税依据,逻辑上更能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无论是横向公平还是纵向公平都能得到直观的反映。而把分类扣缴与综合所得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模式,是把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它发挥了综合所得税制的科学性――公平性,也能照顾到中国的税收征管环境――避免因需要申报而造成课税手续繁杂,提高征税成本。从世界范围内看,分类所得税是一种过渡模式,最终还是要被综合所得税制替代。在当前的征税环境下,采取综合所得税制,税制设计要更加谨慎和严谨。借鉴国外经验:首先,应该强化源泉扣缴制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税收流失,减少税收时滞性,而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仍须以各项所得的源泉扣缴为基础,实行“多退少补”。其次,确定适当的预征率,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分类所得税制下的源泉扣缴依据将不再是各类所得的应纳税额,而是综合所得税制下的征收率。最后,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税收征管能力,逐步将各类应当纳税的个人所得全部纳入征税范围。例如,农业生产所得、外汇交易所得、网店销售所得等,从公平的角度讲,应将全部所得纳入征税范围。

(二)完善个税申报制度

1.在纳税申报环节实现家庭计税。实行个人计税制还是家庭纳计税制,涉及的是纳税单位的选择。各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单位分为两类:一类实行单一制,即以个人作为纳税申报单位,或者以家庭作为纳税申报单位;另一类实行多重制,即税法规定多个纳税申报单位,由纳税人自行选择。如美国以家庭计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单位就包括单身、单亲、已婚单独申报、已婚联合申报等多种。而以家庭计税为纳税单位申报是世界上个人所得税成熟国家的多数的选择方式,也是实现个人所得税公平性的重要途径。

2.在纳税申报环节进行费用扣除。这是一种具有鼓励性的政策措施,如果规定某些费用只能在纳税申报环节进行扣除,纳税人主动进行申报的积极性将被提高。

(三)为纳税人设立独立的税号

为每个纳税人设立独立的税号,是对个人所得税进行科学管理的最基本条件。2000年,中国开始实行存款实名制。2008年,人民银行重申存款实名制度,并在金融机关安装身份识别系统,以辨真伪,从理论上使利用假身份证取得收入的可能性降低至零。从存款实名制中看出,可以通过监控经金融机构获得的收入,并将其汇总至个人名下,进而实现超额累进征税。而实际上更为简单,只要将新增财产实名,就不会影响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缴,也不会造成个人所得税的流失。目前,制度框架已经基本能够保证新增财产实名制,因而财产实名制可在技术上支持个人所得税“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改革。

(四)优化税前费用扣除标准

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热点之一就是对费用扣除标准的讨论,特别是对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的讨论。针对当前中国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中基本费用扣除偏低、无住所外籍人员允许附加费用扣除、外籍人员扣除项目过多等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费用扣除标准,以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调节功能:(1)统一生计费用扣除标准。与分类所得税制下的分类费用扣除相比,综合所得税可以在汇总纳税人全部收人的基础上,规定统一的生计费用扣除,这样可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公平程度。在综合所得税制下,高收入者和低收人者,其可以在税前扣除的生计费用水平相同,是维持个体基本生活必需的需求。相比分类所得下的多渠道的收人、多次的费用扣除,综合所得税制可以避免个人所得税所在分类计征时产生的“逆向调节”作用。(2)建立动态的费用扣除调整机制。在综合所得税制下,费用扣除是为了满足劳动者基本的生计需要。在物价有较大变动的情况下,就有必要对扣除标准进行适时调整。可以在每年的年初,根据上一年的通胀水平,结合其他各相关因素,由国家税收主管部门公布本年度的生计费用扣除标准。为更好地体现家庭负税能力和支出需求,在基本的生计费用扣除之外,实行有差别的宽免制度,允许对家庭赡养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中个人承担的部分,正规全日制教育的学费支出,住房贷款支出等,进行据实或限额扣除。(3)对生产性投入的加计扣除。为鼓励纳税人进行独立再生产,将其收入中可能包括的下一生产周期的生产性投入,允许从有关的个人收入中扣除。例如,个体工商户的纯收入中会有一部分用于下一周期的简单再生产;工薪阶层或者劳务提供者,通过再教育、培训等手段提高劳动技能,也应属于生产性投入的范畴。

总之,完善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措施可以考虑扩大居民纳税人和征税所得的范围,建立与综合税制相匹配的个税申报制度,为纳税人设立独立的税号,进一步完善税前费用扣除标准等,通过这些措施来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进而积极推进中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高培勇.个人所得税改革前瞻[J].中国财政,2009,(11).

篇9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不足 改进 税制

自开征至今,个人所得税制度在我国存在已30多个年头。个税的征收对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调节居民之间的贫富悬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总量提升与收入来源的多元化,现行的个税税收制度已经越来越暴露出固有的缺陷。虽然新的个税征收方案即将颁布,但就所公布的草案来看,个税的征收要做到真正的合理公平尚需进一步的改革。本文首先就个税在征收方面的不足之处加以分析,再在此基础上给予进一步改进的意见。

一、我国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制度不足之处分析

(一)从居民角度看

(1)费用扣除方式不够科学合理。我国现行的所得税扣除标准尚未针对地区差别、城乡差别、物价变动等因素而设置不同的扣除标准,这样的设计未切实结合到每个纳税人的医疗、教育、住房、赡养人数的实际情况,也不能对特殊的数目实行要素扣除,因而不能体现公平的作用。

(2)税率结构太过繁多复杂。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率采用的是超额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相结合的方法,这样的设计不免出现了许多漏洞。比如工资薪金现行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仅有最低的两档在较大范围内适用,较高的几档次税率很少使用。虽然即将颁布的个税征收方案将九级改为了七级,但相对而言仍显繁多。

(3)以自然人为计税单位的计税方式不够公正。每个家庭在经济状况,年龄,赡养等情况不尽相同,家庭中一个纳税人养全家与全家各为纳税人的情况当然会有很大区别,而适用同样的纳税方式显然不尽合理。

(二)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

(1)个税税法所规定的纳税范围不够全面。我国现行的个税征收采用项目征税,未列举的项目不予以征收。在收入多元化的当代来看,11项列举所得显然不能完全包括居民的而收入来源,这样容易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

(2)税务部门难以掌控纳税人的全部应税收入。在现阶段,由于大量灰色收入的存在,居民个人收入透明度往往很低,对税务部门来说监管难度较大。尤其对于某些无账簿记录的现金交易,税务机关更是难以核查,在居民纳税意识淡薄的情况下便很容易造成税款的流失。

(3)税务部门之间对于征税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准确,共享不够到位。在当前征管体制下,纳税人的信息资料在各征管区之间的传递有一定的障碍,这样一来,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如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税务部门便无法统计汇总并让其纳税。

(三)从社会环境来看居民纳税自觉性比较缺乏

(1)居民纳税观念淡薄,对于税收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够到位。许多人对于纳税知识完全不了解,尤其对于工资薪金外收入没有形成依法纳税的观念,再加上税法宣传不够到位,造成了税款的征收不到位。

(2)立法尚需加强,尤其对于偷税漏税的惩罚力度的立法不够完善,致使许多人没有对依法纳税给予应有的关注。

二、对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进意见

(1)改革税制模式,选择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制模式。单纯的分类征收税制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征管难度以及征管的成本,同时缺乏灵活度。我国应逐步采用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所得税模式。同时,对个人的非劳动所得如股息、利息等,实行分类征收时可运用特殊的税率。

(2)改变费用扣除标准。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个税扣除尤其工资扣除应将个人差异、家庭差异、地区差异考虑在内,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费用扣除额。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专门设置赡养、房贷、捐赠等附加扣除,这样才更能体现公平原则。同时,可以进一步考虑将纳税主体由个人变为家庭,综合考虑不同家庭的具体情况,从而采用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

(3)简化税率,改进税率设置。在未来的所得税制度改革中,我国应进一步简化税率结构,增加各税率级别的有用性。对于最高税率,可借鉴国际普遍水平,逐渐降低至35%左右,对于常用税率也应进一步降低,要与经济发展,通货膨胀等因素相联系,以体现公平合理的税收目的。另外,工薪收入、个体工商业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一些同属于劳动所得的收入适用同样的税率,以体现税收的公平性。

(4)完善应税所得范围。由于对于工资、薪金以外的福利以及部分隐形、实物形式的收入难以核定计征,因此应当加强对这部分收入的征管,最大限度地实现福利收入的显性化,以促进公平和增加税收。

(5)建立制度化税收征管机制。各税务部门应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应以法律形式明确相关人员与单位的责任。建立具有共享、开放、高效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系统,使各部门之间能共享各行业各地区纳税人的收入信息,有效地对个人所得进行监督,打击偷逃税行为。

(6)建立良好的个人所得税征纳环境。加强税法宣传力度,培养居民的纳税意识。同时,提高税务部门的服务态度,业务技能,简化申报方式,只有纳税服务质量有效提升,才能更好地为纳税人自行申报提供快捷、良好的服务环境,也才能促进纳税人的自觉纳税。

参考文献

[1]武文娟.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财会月刊,2009,第4期.

[2]黄萍,蔡报纯.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探讨. 财会月刊.2010,第1期.

篇10

一、会计专业税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内容与授课时数不配比。

从毕节市的大、中专院校来看,由于基础课课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使得专业课的课时越来越少,尤其是税法课时,一般每周3课时,有的学校甚至只有2课时。而税法课程体系一般包括税法基础理论、实体法和程序法三个部分,其中实体法是重点,主要介绍各税种构成要素、应纳税额的计算与管理等。目前我国税法包括22个税种,每个税种都有各自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计算方法等,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学习税法基本理论和程序法。税法课程理论体系庞杂,知识点较多,要想让学生全面了解税法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我国现行各税种的基本内容、掌握每个税种的计算方法,只有三十多个课时是远远不够的。由于课时较少,任课教师就只能着重讲授流转税和所得税等主要税种,不得不忽略小税种的讲授,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全面、不深入。

2、注重理论教学,忽视税法实践。

由于税法实践教学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学校没有税法模拟实验室没有比较实用的实践课教材,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税法课程的应用性。

3、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现在的税法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他们有着非常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因此,在教室队伍中,既懂理论,又会实际操作税法业务的教师寥寥无几,缺乏“双师型”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为主 ,教学方法落后,缺乏灵活性、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落后。从教学内容来说,教师还是以法律规定的讲解为主,然后结合所讲内容做适当的练习题,至于如何填制纳税申报表、税款如何入账等问题就很少涉及到。

4、教学手段滞后,影响教学效果。

从教学手段来看教师都是沿用过去的“教室+黑板+粉笔”的古老形式,教学手段滞后方法陈旧,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致使税法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提高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已成为实现《税法》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

二、税法教学的改革思路

1、完善教学计划,实现内容与课时相配比

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满足税法课程教学的需要。合理的教学计划一是体现在课时分配上,二是体现在时间安排上。由于税法内容庞杂、琐碎,课时量一定要加大,从目前的税法教学实践来看,理论课最少需48个课时,实践课至少24个课时,共计72课时,才能基本保证正常教学的需要。

2、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培养。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税法课程建设方面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课堂实践教学应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在理论教学分税种介绍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教学法将不同类型企业涉及的相关税种加以归纳,系统掌握企业的综合纳税业务增强知识的连贯性,提高学生税法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二是建立模拟纳税申报实验室,采用纳税申报软件和手工填制等方法完成一般纳税申报、税收优惠申报实验。有条件的学校也可聘请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会计人员、税务部门管理人员、注册会计师等专业人员共同指导模拟纳税申报,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培养双师型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教学真正融入市场,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产教结合的育人模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可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向社会招聘高素质的税法专业人员,或者选派年轻骨干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挂职锻炼,进行实践,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提高教师指导实训的能力。

由于税法具有理论性和技术性相结合的特点,所以,税法教学必须结合课程内容运用税收案例,采用灵活多样的启发式和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积极思维,不断增强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增强实际操作的能力。

4、采用现代化教授手段,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