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4-05-23 17:4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前教育的价值观

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本科生;职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7/08-0050-07

所谓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1〕职业价值观是一个多元的心理结构,受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2〕有研究指出,职业价值观对人们的职业选择、工作投入程度以及自我实现等方面有重大影响。〔3〕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生和本科生已经逐渐成为幼儿园教师的主要来源,这些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在职前阶段是否对自己已经基本定向的职业有高度的认同感,直接关系到未来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是幼儿园教师能否不断追求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整个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4〕因此,本研究对学前教育专业即将毕业的专科生和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两者又具有哪些方面的差异?本研究拟针对以上问题展开研讨,以期为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者在河南省三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中抽取了176名学前教育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专科生87名,本科生89名。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蒋晟编制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是在参照西南师范大学于海波等编制的“高师生职业价值观问卷”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研制者报告,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问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评价,有愉悦、声望、发展、物质、贡献五个维度,共17道题,采用5级评分法。“愉悦”主要指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的身心状况,“声望”主要指幼儿园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发展”主要体现为幼儿园教师的个人前途发展状况,“物质”与幼儿园教师的物质、福利条件密切相关,“贡献”主要表现为幼儿园教师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第三部分是职业选择,该部分把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所考虑的条件分为人际关系、贡献、自我发展、物质生活、威望、家族等六个维度,共33道题,采用5级评分法。“人际关系”维度主要考量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所期待的人际关系状态,“贡献”是指学生择业时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价值以及自身对社会贡献的判断,“自我发展”表现为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与自我价值体现的要求,“物质生活”体现为学生在择业时对物质条件方面的要求,“威望”表现为学生对幼儿园教师职业所能带来的权利、名望等的要求,“家族”则体现学生在择业时所考虑到的诸多家庭因素。〔6〕

在实施调查之前,通过与调查对象的访谈,发现他们在评价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和进行职业选择时,的确主要考虑的是声望、发展、物质、贡献等因素,因此,本研究选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中职业评价和职业选择两个维度作为学前教育专科生和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得到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7和0.92。职业评价维度问卷各部分的相关系数在0.50~0.61之间,各部分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在0.58~0.80之间;职业选择维度问卷各部分的相关系数在0.53~0.70之间,各部分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在0.70~0.82之间,两个维度问卷的各部分之间以及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均存在中高度相关,说明两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较高。

(三)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76份,有效问卷176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8%。数据通过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价值观的均值差异检验

1.职业评价的均值差异检验

职业评价的均值差异检验结果(见表1)显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在声望和物质这两个因子上的差异极其显著,并且,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在这两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要显著高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

2.职业选择的均值差异检验

职业选择的均值差异检验结果(见表2)显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在贡献和家族两个因子上的差异显著,并且,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在这两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要显著高于学前教育R当究粕。

(二)学历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及其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

1.学历对职业评价的影响及其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

以职业评价各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分别检验学历、对专业喜爱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实习情况等因素影响职业评价的主效应以及学历与对专业喜爱程度、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学历与实习情况对职业评价的交互作用,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学历对职业评价的声望、物质因子的影响主效应显著,与均值差异检验结果相同;对专业喜爱程度在愉悦、发展、贡献上有显著的主效应;家庭人均月收入对职业评价各维度的影响不存在主效应;实习情况对愉悦、声望、物质、贡献4个因子的影响主效应显著。

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对愉悦因子的影响显著,不同的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学前教育专科生对愉悦的认同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的家庭人均月收入的本科生对愉悦的认同程度差异显著。事后比较发现,家庭人均月收入为500~1000元的本科生对愉悦的认同程度显著低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为1500元以上的本科生。

2.学历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及其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

以职业选择各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分别检验学历、对专业喜爱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实习情况等因素影响职业选择的主效应以及学历与对专业喜爱程度、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学历与实习情况对职业选择的交互作用,结果见表4。

结果显示,学历对职业选择的贡献、家族这两个因子影响的主效应显著,与均值差异检验结果相同;对专业喜爱程度在贡献和自我发展上有显著的主效应;家庭人均月收入对职业选择各维度影响的主效应均不显著;实习情况对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因子影响的主效应显著。

学历与对专业的喜爱程度的交互作用对人际关系因子的影响显著,对本专业喜爱程度不同的专科生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对本专业喜爱程度不同的本科生对人际关系重视程度的差异显著。事后比较发现,对本专业非常喜欢的学前教育本科生对人际交往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对本专业不太喜欢的本科生。

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对人际关系、贡献、物质生活、威望、家族5个因子的影响显著。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对人际关系、贡献的重视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物质生活的重视程度差异显著,家庭人均月收入为1500元以上的学生重视程度低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为500元以下的学生,而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专科生差异不显著;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对威望、家族的重视程度差异显著,家庭人均月收入为1500元以上的学生重视程度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为500元以下的学生,而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本科生差异不显著。

学历与实习情况的交互作用对人际关系、贡献、物质生活、威望4个因子的影响显著,专科生和本科生对人际关系、贡献的重视程度均是实习过的高于没有实习过的,而本科生中这种分化趋势更加明显,差异更大;专科实习过的学生对物质生活、威望的重视程度低于专科没有实习过的学生,而本科实习过的学生对物质生活、威望的重视程度高于本科没有实习过的学生。

三、讨论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学历差异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评价的学历差异

均值差异检验和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职业评价中的声望和物质两个因子存在显著学历差异,且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对这两个因素的认同程度高于本科生。这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对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确定职业社会地位排列模式的指标是经济待遇、职业声望和社会权益。〔7〕之所以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在职业评价的声望和物质维度存在差异,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更加了解我国目前幼教工作者地位不高、待遇不好、社会期望值高、认可度低等现状,加之不同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待遇相差无几,易使其产生负面情绪和功利思想;〔8〕另一方面,相较专科生而言,本科生学历较高,对于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所获得的声望和物质也会有更高的期待,然而,目前幼儿园教师声望与物质的现状可能还没有达到本科生所期待的那样,所以本科生对幼儿园教师物质和声望方面的评价比专科生要更低一些。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选择的学历差异

均值差异检验和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职业选择的贡献和家族两个因子存在显著的学历差异,且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对这两个因素的重视程度高于本科生。这与王立新、廖冰(2003)对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结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王立新等把对高师专科学生的调查结果与余海波对本科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平均数差异检验发现,高师专科学生和本科生在贡献和家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在家族维度上,专科生得分明显高于本科生,但是在贡献维度上,本科生得分显著高于专科生。〔9〕这里的不同是因为他们对高师专科生和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所使用的并不是同一批被试数据,而且他们研究的被试与本研究的被试也不一样,存在不一致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在贡献维度上显著高于本科生,可能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教育不再是少数“天之骄子”专享的权利,但部分本科生依然抱有浓重的“精英”情怀,自我定位高,片面地认为幼儿园教师工作是简单、机械、琐碎的重复劳动,因而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价值抱有否认、怀疑的态度,而专科生因不具备这样的心理优越感,因而自我定位更为准确,在贡献方面显得更积极。〔10〕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对家族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本科生,这不仅仅是学历层次不同造成的,主要是客观实际的就业形势影响的结果。〔11〕本科生的毕业去向除了幼儿园,还可以去中等师范学校任教或者可以考研继续升学,而专科生基本上只能到幼儿园任教,就业范围比较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更多地考虑家族因素。

(二)学历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r值观的影响

1.学历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评价的影响

学历与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学历与实习情况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职业评价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对职业评价的影响却十分显著,这主要体现在对愉悦的重视程度上。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本科生对愉悦的认同程度显著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本科生,而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专科生所表现出的差异不明显。这反映了不同学历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家庭经济条件上的差异对职业评价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一定的满足,就会进一步关注精神层次的需求,而幼儿园教师在工作时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加之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所以他们认为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会获得更多的快乐,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对愉悦的认同程度高于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而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学生当中,本科生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本科生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不同所表现出对愉悦的认同程度的差异更明显。

2.学历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1)学历与对专业喜爱程度的交互作用

学历与对专业喜爱程度的交互作用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上。对本专业喜爱程度不同的专科生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本科生对专业喜爱程度不同所产生的对人际关系重视程度的差异更加明显,并且对本专业非常喜欢的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对本专业不太喜欢的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对本专业非常喜欢的学生会对工作投入更多的活力和热情,遇到问题时也乐于请教身边的同事和朋友,能在工作中结交更多的朋友,也能够与领导和同事融洽相处。而那些对本专业不太喜欢的学生对于工作可能会从内心存在一定的抗拒,往往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就很难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对本专业喜爱程度不同所产生的工作态度的差异导致其在职业选择上的差异。

(2)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

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主要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人际关系、贡献、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的重视程度。在人际关系和贡献方面,家庭人均月收入不同的专科生和本科生差异不明显。在物质生活方面,本科生表现出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而专科生表现出的差异不大。在威望和家族方面,专科生表现出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重视程度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而本科生表现出的差异不明显。本研究样本中大部分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学生中农村学生占比为71.1%),由于其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因此更加注重生活条件的改善,在职业选择时更加关注物质生活方面的因素;而身居大城市、父母有稳定收入、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因为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比较优越,因此对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而对声望和家族更为重视。〔12〕本科生比专科生对于物质生活有更高的期待,而且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本科生与家庭经济条件差的本科生对物质生活重视程度的差异更明显。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甚至重点院校扩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就越来越严峻,对于条件好的家庭,父母常常预先为子女的工作做打算,因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专科生与家庭经济条件差的专科生对家族和威望重视程度的差异更加明显。

(3)学历与实习情况的交互作用

学历与实习情况的交互作用主要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物质生活、威望、人际关系、贡献的重视程度。在物质生活和威望方面,专科生中没有实习过的较实习过的更为重视,而本科生中实习过的较没有实习过的更为重视;在人际关系和贡献方面,专科生和本科生均表现出实习过的比没有实习^的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本科生的这种差异更大。这两个学历层次的学生实习与否在职业选择的物质生活和威望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科生和本科生专业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相比较专科生而言,本科生不仅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实习的时候会比专科生表现出更多的优势,所以有过实习经历的本科生对物质生活和威望有着更高的期待,再加上目前幼儿园本科学历的教师数量较少,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获得更高的物质报酬和威望。与未实习过的学生相比,实习过的学生对于幼儿园教师职业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不仅能更加理解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和自身所承担的重大责任,也能更多地明白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身专业成长可以带来的裨益,特别是优秀教师指导和帮助能让自己更快适应幼儿教师工作,所以实习过的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和贡献,而本科学生中实习过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约占80%),其实习与否所表现出的差异也就更大。

(三)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与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共同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职业价值观在个别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更多地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不同的职业评价因子重视程度的一致性。专科生和本科生都一致认为幼儿园教师的贡献很大,均将其排在第一位,也都认为幼儿园教师所获得的物质报酬不高。这一发现与蒋晟、李纯(2010,2012)关于学前教育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13,14〕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生和本科生之所以认为幼儿园教师的贡献大可能是由于幼儿园教师不仅承担着幼儿的教育工作,还要做好对幼儿的保育工作,甚至还肩负着幼儿的安全责任。同时,随着公众对幼儿教育的普遍重视,幼儿园教师所要做出的贡献可能更大。另外,专科生和本科生普遍认为幼儿园教师的收入不高,这也比较符合目前幼儿园教师薪资报酬的实际现状。

其次是对不同职业选择因子重视程度的一致性。专科生和本科生在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这三个维度上的排序完全相同,都把物质生活排在了第四位,都不太看重威望和家族,这与宋妍萍(2010)对幼师专科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结论一致(宋妍萍,2009)。虽然专科生和本科生都把物质生活排在了第四位,但从物质生活维度的得分(平均分都大于4)来看,专科生和本科生还是比较重视物质生活的。但与其他因素相比,经济收入多少并没有成为他们择业时最重视的因素,而是排在了贡献、自我发展和人际关系之后,这说明他们对物质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究其原因,与他们意识到目前幼儿园教师待遇普遍不高、就业压力大以及自身专业定向受限有关。而对于威望这一因素,学前教育的学生并不十分看重,这与当今社会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人才流动快,社会竞争压力大,死守“铁饭碗”的观念被打破有很大关系,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职业价值取向积极、健康的一面,相对于物质需要、舒适安逸,他们都更加重视精神满足和个人发展。另外,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都最不重视家族这一因素,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大部分是90后,还没有步入社会,没有过多的考虑家庭方面的因素。

四、建议

(一)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选择的认识水平

与学前教育专科生相比,本科生在进行职业评价时,更多地认为幼儿园教师的物质收入和声望偏低,同时在职业选择上比较忽视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贡献性。为此,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引导,以使其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同时要注意提高本科生职业选择的认识水平。首先,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入学时就应对其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以便他们在专业学习开始时就可以慢慢认识和理解幼儿教育工作所要求的职业价值观,并促使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逐渐把这些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充分认识到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贡献性,从而更加自觉、自愿地选择和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其次,在本科生毕业之前要对其进行集中的就业教育和指导,以帮助他们在客观分析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澄清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增强其职业选择能力(宋妍萍,2009)。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对本专业喜爱程度不同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都在职业选择的人际关系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而专业认同感往往伴随着对本专业的热爱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指出,教师对于本专业的肯定十分有利于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形成与提升。〔15〕因此,大学教师应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和肯定本专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喜爱程度。同时,学生自身也应学会自我调适,树立正确的心态,充分认识自我,并积极投入到本专业的学习中去,从而产生专业认同感。

(三)为学前教育R笛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学历与实习情况的交互作用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物质生活、威望、人际关系、贡献的重视程度,总体而言,没有实习过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和贡献,而较少重视物质生活和威望。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实习的作用,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以便他们能够直观地体验幼儿园教师工作的环境和内容,更加深入地了解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并更深入理解幼儿园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可以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比较客观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于海波,张大均,张进辅.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初步构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8-9.

〔2〕张玉柱,金盛华.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70-76.

〔3〕吴青枝.河南安旭地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0.

〔4〕〔5〕〔6〕〔13〕〔15〕蒋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7〕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234.

〔8〕杨群,袁熹娜,张岩,等.不同学历层次护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J〕.护理,2011,(1):26-39.

〔9〕〔11〕王立新,廖冰.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100-105.

篇2

一、知识价值

数学首先是以一种知识形态存在的。与其他所有学科一样,数学能够给我们以认识世界的基本知识。我们每天都在有意识无意识的运用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数学的发展既包括数学内部自身理论的创建,也包括数学在其他学科和社会各方面应用的扩展和延伸。传授数学的各种知识以解决问题是我们数学教师们最基本的任务。对教学实践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内部问题的过程中,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抽象概括、数据处理、空间想象等能力,也能提高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数学知识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之一。

二、思维价值

人们在知识积累中发现了数学所具有的对思维训练的价值。数学作为一种思维的体操,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同。数学也就演变成了一种训练人们思维的工具。人们认识到通过数学的训练,能够给人的思维带来巨大的启迪,引导人们在思维上有巨大的进步。通过数学的训练,人们的逻辑推演能力,思维的严谨程度,乃至于思考的周密性、条理性、逻辑性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思维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的研究和知识的进步,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数学思维有着自身的特点,具有极强的创造性、策略性、问题性、程式化、简洁化、精确化、全方位等特征。前苏联数学教育家奥加涅相曾指出:“区别于传统教学,现代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力求控制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基本的思维方式则成为学生要掌握的专门内容"。“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数学地看待世界、数学地处理问题,即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地认识问题、数学地思考问题、数学地解决问题;数学更能够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抽象化、符号化、公理化、形式化、模型化、证明与反驳、数的意识、推理意识、化归意识、审美意识等等)"。

三、应用价值

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的思维方法无时不有的信息时代,要求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是注重应用价值取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价值取向。数学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发展对数学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从根本上来说,数学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高道德、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因此,加强数学应用价值取向势在必行。应用数学是做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有用的数学基础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十分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教学,再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此外,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能初步运用数学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数学应用价值取向的具体阐释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这是由数学本身所具有的多方面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里所讲的数学的应用是一个大应用,就是说其涵盖范围是远远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用数学的结论、数学的成果或数学的思维方法,这里指的应用还包括应用数学的思想、语言、观念,乃至数学的精神。

首先,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对数学的理论性成果进行应用。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生活中生产中方方面面都是数学的影子。如果一个人没有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在现代社会他是寸步难行的,是什么都办不成功的。

其次,我们一般有意识的应用数学是将数学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在这种意义上,数学不再是以一种成形的理论形态出现,而是以一种分析世界解释世界的方法出现,其体现出的是一种方法论。历史学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对已经发生过的,不能再重现的事情进行一种数学模型化的考察,通过对模型的分析不仅促进了新研究领域的开拓,而且使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更精确、严谨;不仅影响着对原始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及分析这些材料的方向、内容和着眼点,而且影响着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可能解决按照传统的研究方法所无法解决的难题。

再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学内在的思维对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有着巨大的价值。比如抽象化、模型化、符号化、化归意识、推理意识等等都内含着极为深刻的知识价值。虽然我们不是每个人都会从事数学的研究,从事与数学有关的职业,但是我们都会应用这些思维方式,因为这些数学的思维方式具有普适性的特点。人类社会越是往前发展,越是需要思维方式的进步。具体的知识是有限的,要创造出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最后,数学的语言、观念、精神等方面的价值也正在逐渐的被人们认识到,并开始广泛的应用。世界上的语言有很多种,几乎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甚至有几种语言,这些语言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知识、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阻碍。而数学语言却是通用的,可以说数学语言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世界通用语言,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们可以运用数学语言共同探讨科学世界的奥秘。此外,数学的观念和精神也正在被人们逐渐发掘出来,并体会着他们的价值,数学对人们的影响正在逐步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篇3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价值观教育;德育;西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20-02

外国文学在高校文科文学专业课程中,显得尤为“另类”,它可谓唯一一门与学生文化根基具有相当跨度的学科。无论其包蕴的历史的纵深、文学的繁杂、美学的诡异,还是思潮的奇崛、宗教的厚重、哲学的纠结,无不遵循着内在的文化逻辑,呈现的是迥异的文化境遇下的审美样本。鉴于此,它就不仅承载着一般文学类课程的功能,还面临着跨文化传播的诸多难题,例如,必须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并传递异质文化的文化品格、精神诉求、审美范式、文学表现,等等。而这需要的就不单是知识认知,更包括对价值观的驾驭。也正是在这个视域下,本论文讨论的命题被凸显出来,然而目前学界对该论题尚不够关注。[1]

一、概念辨析:何谓“价值观教育”

在研究展开前,首先有必要澄清,什么是价值观教育?传统上,价值观常被化约为“思想品德观念”或“道德观念”。因而价值观教育也就被推理为教育教学领域通常所说的“德育”。然而推究起来,二者却迥然有别。价值观(values)是“个体对事物及意义评价的观念系统,即推动和指引人们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价值指向和标准。在心理学中,价值或价值观是比‘态度’(attitude)、‘信念’(belief)更宽泛的概念,通常指人生观的核心内容,为人生提供理想、信念和价值导向。”[2]而德育是“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质的教育。”[3]“我国教育界一般都认为,学校德育主要有四部分组成,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4]可见,价值观教育比德育更着眼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它远非以实用目的和制度规范为圭臬,而致力于更宽泛意义上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的引领。价值观教育侧重的是如何对世间万物和潜在影响自我行为的因素做出评价,德育关注的则是从社会伦理层面规范和协调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虽然一个人的价值观与他的道德观念必然会有交集,但本文认为,价值观教育更关注“精神自我”,德育更偏重“社会自我”。[5]

不得不说,外国文学[6]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比一般文学类课程更需要价值观教育的充分施展。这主要是因为,西方文学自源头之一古希腊以来,就开始高度关注人本,以探求人生价值、丈量人在世界的位置而为文学目的之一,及至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奠定西方文化第二根基后,西方文学更是被引向深邃的精神层面,广泛探寻人的生存意义,以灵性生命和精神呼吸划定人存在的维度。尽管沿着这条脉络,文学的发展不乏畸变,但无可否认的是,对生命和世界的意义与价值的终极关怀,始终回荡在西方文学的心府,无论时代怎样更迭,文学形式怎样流变,价值观探究始终是西方文学的灵魂。

当然,西方文学所热衷思辨的价值观,绝非超验的抽象概念,而是灌注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价值观教育本质上乃是关于文化认同的教育……在这里,文化认同是指个体与社会在生活中参与性地、体验性地继承与发展某种或某些特定文化的过程。”[7]高校外国文学教学通过文本层面的意义解读和文化层面的观念传导,而使学生近距离体验了异质文化。因此,对于价值观教育来说,外国文学课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更在于提供了文化接触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文化的差异在对照中彰显,不同的价值观也在交锋中碰撞。外国文学课的一项重要功能正是引领学生辨别、体验、吸纳异质文化的价值观之精粹,将人类思想的宝贵积淀传承下去,同时也丰富、延展、调整我们自己的价值观。

二、回溯生成体系: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与方法

明晰了“价值观教育”的概念后,就抵达了问题的根本:究竟哪些才是需要我们积极认同的西方价值观之精华?我们该怎样理解和把握外国文学作品中浮现的林林总总的价值观?本文认为,西方文学具有特定的生成体系,必须将其置入所由来的文化语境,才能理解和评价它所承载的价值观念。这首先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前提。

当然,进入他者的文化语境并非易事,且不提我们主体的修养学识怎样,单就我们的阅读对象而言,同样的语义单元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下,意义完全有可能大相径庭。而且当代文学批评家布鲁姆早就指出,一切阅读都是误读。[8]这似乎使跨文化的阅读更面临尴尬的处境。但布鲁姆并非意在终结阅读活动,而只是指出阅读和写作必定是创造性的,诗(文学)的意义总是在有意无意地背离前辈中产生。我们认为,对外国文学的阅读接受也是如此,我们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期待与原作者的绝对契合,同时,倘若我们能够深入探察西方文学的源头和承继嬗变,厘清各个时期文学的基本精神,捕捉诸多观念生成的因缘际会,并以文本本身为根基,那么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学所蕴藏的价值观念是完全可能的。

众所周知,西方文学历经数千年演进,其内在的观念意识、价值准则等等也在屡屡进行着确立、突破、回归、重建等各种尝试。但总有一些文明的酵素沉积下来,酿造了西方文化传统最基本的精神理念,比如理性主义、人本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终极关怀等等。这些观念虽然在不同的历史话语中一再地被质疑、检验,甚至弥散不见,但它们的身影又屡屡重现,从未寂寞。即便在后现代思潮泛滥之际,本质主义的一切乃至意义、价值、真理本身都遭受了抛弃和解构,一个有意味的事实却是,那些被质疑和消解的观念、精神本身,却并没有真地死掉。[9]所以,本文认为,上述这些价值观念尽管有着芜杂的内涵和波折的接受史,却基本可以视为西方文化中最具生命力、最值得继承的精髓。而即使那些卷起千重硝烟、甚至饱受诟病的极端颠覆传统的价值观念,我们认为,也应当看到它们所独具的意义,那就是,它们抒写了高度的批判意识,而这种意识在本质上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人本主义、理性主义其实具有文化上的同源性,没有对理性、个人、人本、自由精神的高度推崇,是绝不会诞生这种批判意识的。

然而,由于文化的差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牵绊,我们在外国文学尤其是欧美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往往又面临着对上述价值观的审读困境。例如,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自由”精神是对人性和个体性的极度维护还是对人的社会性的颠覆、僭越?怎样评价那些被极端化的个人主义英雄?个体的反叛在多大程度上是正义的?宗教之爱与人本关怀是否具有不可挣脱的悖谬?悲观主义与颓废主义、非道德化等等,是富于意义的反思和批判,还是精神的逃避和沦陷?我们认为,这些富于争议且反复回荡于西方文学的问题,无不与价值判断相关,每一重尖锐的思辨,无不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必须将这些观念、概念、问题放到西方文化系统内仔细辨析,才能理解它们的真实指向。

譬如,如果从道德说教的逻辑看,则无论爱玛・包法利或是安娜・卡列尼娜都不足为训,她们无疑拆卸了传统道德的篱栅,成了可怕的纵火者。然而倘若能从爱玛的迷梦透视出她对庸碌环境的极度抗拒,从她“堕落而不以为堕落”的义正词严倾听出作者深深的反讽和叹息,则她才既不会被简单地冠以骂名,也不至于被奉为冲破藩篱的勇士。没有对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全面反思、没有对西方女性地位的历史性审视、没有对西方文学叙事方式之幽微的关注,则这个人物必定要惨遭道德之刀的屠宰,而且注定要丧失其伪浪漫主义反叛的悲剧内涵。同样,于连(司汤达《红与黑》)、阿乐哥(普希金《茨冈》)、布兰德(易卜生《布兰德》)们也都在演绎着极端的个人主义反叛,同时也在试探着自由的限度,经历着“浮士德难题”的磨砺。那么如何看待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群体性,讲究集体利益为先,重视德性修养,“从文化上讲,个人主义的思想基础在中国也极不发展。”[10]而且,“个人”首先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有其尊严和权利的个体,而是相对于整个等级制而言的渺小存在物,[11]如此看来我们传统文化系统中的“个人主义”,就缺少古希腊以来就受到推崇的价值维度――“个人主义”代表着高度的人本关怀和对制度与积习的积极反思,而并非等同于自私自利主义。

我们略以数例为证是想表明,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价值观的考量不能一概本土化,要评价某个观念,不能止步于词语标签,而要追问概念背后的观念体系。

三、结语:主体价值观的重建

外国文学教学实践证明,对他文化的评介、传播难免要面临价值观的冲突碰撞。往往,即使我们很仔细地追溯了某些价值观的来路,也未必能认同那些观念本身。我们认为,既然价值观教育关乎文化认同,那么多元文化接触中出现的抵牾、排斥、质疑实属正常。文化认同不是简单的照单全收,而是要辨析不同文化观念的精微,只有从各自内在的文化逻辑出发,才能洞观异文化价值观的真髓。倘能如此,也就达到了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那就是,通过主体的判断而包容、吸收异质文化的思想精华,从而丰富、调整、重建主体的价值观。

注释:

[1]在中国知网以“外国文学教学”和“价值观”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结果为0,以二者为主题词检索,结果只有4篇,且均不同于本论文论题的范围。

[2]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48-149.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97.

[4]赵玉英,张典兵.德育原理[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4.

[5]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人类的自我概念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本文借用了这一观点。

[6]从外国文学教学的实际状况看,一般院校该课程主要限于西方文学,故本文所讨论的外国文学教学也做此限定,文中不再逐一说明。

[7]杨柳新.大学的价值观教育与文化认同[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4):109.

[8]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M].徐文博,译.三联书店,1989:65.

[9]解构主义等后学遭受质疑不必赘言,另有文章给出实例,“时至21世纪,当20世纪的多元民主在政治思想、文化和文学领域濒临无政府的极端化时,被暂时遮掩的传统主流思想又有所抬头。其中一种表现就是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学中逐渐出现了一批宣扬和回归权威的作品。”它们都表明了“目前美国文学中权威、秩序、上帝和传统等价值观再现的动态。”刘意青《略谈文学和文学批评的道德承载问题》,《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22页。

篇4

【关键词】注重教育引导 实践锻炼 创新环境

当今,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多变化态势。对高职学生来说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如有些学生缺乏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精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不同程度地体现;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不足。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引导高职学生提高认识,消除思想障碍,增强自信、自爱、自强、自重理念。因此,对高职学生深入开展“三观”教育显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面临新的挑战,在实际工作中作了一些探索。

1.注重教育引导,提高思想认识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党的十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扎十报告单行本56-57页)。遵照这一精神,我身为大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任务更加艰巨而光荣,要把青年高职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须在高职学生中深入开展“三观”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党和国家的有用人才。

身为班主任要严格按照《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系专业和班级实际,做到思想上不懈怠、工作上不放松,明确目标任务,理清工作思路,把握重点难点,采取有效措施,设计开展“三观”教育方案,分级段组织实施,全面贯彻落实。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学生党校课等其他专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有机地把“三观”教育内容渗透到各学科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的教育引导,使学生增强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的能力,提高抵制各种不良倾向和腐朽思想影响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把“三观”教育的认识程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

2.注重实践锻炼,提高综合素质

实践锻炼是高职学生成长的成功之路。本校计算机系(01届姚籍毕业生张超毕业后当年就业于舜宇集团,他从一个普通车间工人做起,到车间主任、生产技术科长、品检科长、技术不长助理、副部长、部长……十几年间,用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刻苦钻研的精神(人脑+电脑+智慧),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创出了引人注目的业绩,在人才云集的舜宇集团脱颖而出,现成为境外上市公司“舜宇光学”总经理助理。2009年“宁波市首席工人”称号获得者,他和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试制了263个新产品,其中96%达到客户的质量要求并按期出库,创下了公司新产品试制客户满意率的历史最高纪录。企业老总说:“高职培养出来学生动手能力强,肯干会钻,咱们欢迎。”事实证明高职学生大有用武之地,大有作为,用人单位需要这样的大量有用人才。

因此,我们高职学校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所需的各类合格的专业人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坚持学校的理论知识教学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相沟通,从而把增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有机联系起来,互相融入、互相渗透。把握正确的导向,创新有效载体,搭建多方平台,开辟多种渠道,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社会大风大浪中去实践锻炼,去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寒、暑假期,学生社会实习期间,鼓励他们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体验生活,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支教帮学、暑期乐园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了解社情民意,乡情习俗,了解国情世情,通过实践锻炼开展分析讨论,畅谈深刻体会,畅谈中国梦——自己的梦。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人生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引导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去服务社会,服务百姓,贡献事业,在实践锻炼中体现自我价值,努力实现自己的美梦。

3.注重创新环境,提高正能量

篇5

学校政教处和团委应开展、组织有益的活动,针对青年学生喜欢参与的特点,通过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举办征文大赛等活动,教育、启发、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宣传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李秀丽等先进模范人物不怕吃苦、不计回报、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学校应邀请先进英模、优秀知识分子、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让青年学生以先进的模范人物为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来克服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的错误观念。还要发现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同时,因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其形象直接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所以要求教师要在各个方面起表率作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必须讲清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贡献的理由,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贡献,即就是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人的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在课堂上教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分析事例中人物的感人语言和动人的行为,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说明他的言行就是为社会或是为他人担负了责任、或是作出了贡献,受到了人们的好评和赞赏,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即是社会实践,教育青年学生要积极主动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要先想到自己的言行是否能满足社会和他人的有益需求,然后再实施。

篇6

一、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数学情感的作用,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我通过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亲自动手制作钟表,充分暴露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让学生体验到真正参与活动的乐趣,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自主拨出时刻,面对自己的作品,自主展开质疑、辨析,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让学生的思维在一轮又一轮的找错、辩论、解析中得到有效的提升,让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

二、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富有挑战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对某些数学问题作一些变动,如改变设问方式或设问方向,或隐蔽条件,或提供多余条件,或条件不完备,鼓励学生用发散性的思维解答,得到结论不是单一、固定的答案。例如,传统的问题7+5=12。改变设问的方式,变成+=12,这时学生就必须开动思维,去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由于解答这类问题起点低,层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样化,因而更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功,学生更愿意去做,去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三、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安排,提倡具有愉悦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本人在教学“商不变规律”一课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小白兔在买烧饼的路上被狐狸5兄弟的烧饼广告弄糊涂了。广告:狐老大的240元可买40只烧饼,狐老二的480元可买80个,狐老三的4800元可买800个,狐老四的60元可买10个,狐老五的24元可买4个。小白兔到底该买哪家的烧饼最划算呢?”我让学生帮助小白兔算一算。通过计算后得出烧饼的单价都一样,我及时引导学生比较这几个算式,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这样的引入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篇7

论文摘要:为适应当前高职院校打破以学科理论知识为核心的传统课程体系,积极构建以职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本文在对当前高职语文教学评价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定位高职语文教学评价的目标和功能,主张树立以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本位的多元化教学评价观。 

 

高职语文是面向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和素质教育课,作为高职院校最具综合性、基础性的课程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对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为了适应当前高职院校迅速打破以学科理论知识为核心的传统课程体系,积极构建以职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课程体系背景下的深层次教学模式改革,进行高职语文教学评价改革势在必行。在对当前高职语文教学评价的利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定位高职语文教学的考核目标和评价功能,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实行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本位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高职语文教学评价构成元素 

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基本功能是诊断与定位学生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并服务于课程目标。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是有机的统一体,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教学评价的目的、功能、内容和方法等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考试内容和方式引导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是未来教学方向的导航,考试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测定学生学习成绩,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是高职语文考核整体化的三个互为支撑的元素,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检验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调整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高职语文教学评价应符合能力培养目标 

高职语文课作为基础性、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从知识、情感、审美、道德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文学欣赏和语言表达训练的想象性、情感性、思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语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拓宽学生的视野,塑造学生的品格,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交际、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判断是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未来对人生有了更高的追求。基于此,我们应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语文教学评价机制,以最大限度地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目前高职语文教学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评价中,教师以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不够重视;从评价主体上看,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不够重视;从评价功能上看,强调评价的等次评定功能,忽视评价的激励促进功能;从评价内容上看,重视对知识与技能再现性评价,忽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从评价的方法上看,重视书面考试,忽略对学生活动性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无论是目的、功能或是内容、方法都不适应新的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家庭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很多的选择,从校园走向社会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大学生的家庭观、婚恋观也逐渐的成熟,积极的引导和支持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一、大学生家庭观发展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家庭观念正在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诱惑和挑战,各种利益的冲突导致年轻人很容易迷失自己,忽视自己的家庭,无法正确的面对人生的各种选择。

经济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物质享受,但是也刺激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刺激人们对于财富的过分追求,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着青年人精神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充斥着年轻人的心态,没有脚踏实地的追求理想实现目标的勇气,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某些不正当的途径获得更多的利益追求。对于父母缺乏关爱,对于未来的家庭没有概念。没有正确的对待恋爱观念,怀着游戏的心态对待爱情,对于恋爱和家庭观念没有最好心理准备。近几年因为高校恋爱问题产生的自杀案件不在少数,大学生的家庭观念必须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落到实处,深入到大学生课堂中和生活中,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对待婚姻和爱情,正确的对待家庭。

二、加强大学生家庭观念的策略

大学生的家庭观主要包括大学生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另一方面代表大学生对于父母亲人的态度。因此,加强大学生家庭观需要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出发,深入研究提升大学生的家庭观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传统的中华美德需要不断的发扬和壮大,百善孝为先,家庭观首先从家庭出发,对于父母应该体现的是一种孝道,大学生接受了多年的教育,父母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是面临人生的哪一个发展阶段都应该对父母孝顺感恩,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认真的做好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家庭出发再回归到家庭当中去,这就涉及到家庭观的另一个方面的内容,恋爱观和婚姻观。大学生对于爱情需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不应该过于的利益化和物质化,近些年来大学生因为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选择违背道德甚至去破坏他人家庭的幸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对物质的追求,这些都是我们社会所应该抵制的。闪婚、闪离也成为了比较广泛出现的现象,近几年离婚率不断的提升,而这部分人中,对于婚姻和家庭都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一个认真的态度来经营爱情,价值观取向也是不正确的。所以从大学生出发,深入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家庭观的影响,促进和谐的家庭关系、正确的爱情观念的形成,帮助大学生需求更好的生活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课程研究,对于家庭观念的培养需要从课堂入手,专门设置课程教育的内容,让大学生了解婚姻和爱情的重要性。科学的引导学生面对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从而组建自己的家庭。在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和谐的与他人相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不断的丰富教育的内容,从社会的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层面进行指导。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细化家庭观教育这一内容板块,将家庭观教育提升到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道德层面上,紧密的联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大学生发展的现实案例,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通过对不同情况的分析和讨论找出具体的研究的对策,帮助学生在处理家庭和恋爱婚姻的关系上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才能更好的实现其效果。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夫妻关系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的,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从自身出发影响孩子,让孩子对于婚姻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责任感,自觉的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认真的对待恋爱和爱情。承担对家庭的责任,孝顺自己的父母,学会感恩和回报。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积极响应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为大学生迈入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实现对学生的婚恋、家庭观念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家庭观作为大学生人生中重要的道德选择能够促使大学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实现人生的更好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玉堂 ,哈玉红 ,海存福 .对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状况的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性道德问题的调查研究系列成果之一[J].中国性科学,2008,17(9).

[2]杨南丽 .大学生婚恋观与高校德育 [J].昆明大学学报 ,2008,(3).

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大学语文 融合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在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从国家战略层面描L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呼吁职业教育将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培养出有原创精神和精湛技艺的大国工匠之基石。在这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学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群体。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失利者,他们对高职培养目标及所学专业缺乏了解。有的缺少远大目标的激励,思想趋于实际、实用和实惠;有的渴望成才,却缺乏坚定的拼搏精神,缺少深入实际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信奉的是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价值观的缺失容易造成精神世界的空虚,一些学生成为精神世界的流浪儿,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来打发时间。除此之外,中国当下也有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存在一定的缺失,特别是一些理工类院校“重技能,轻人文”,仅以专业技能教育为主,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就交给政治老师,学生对这样的课程提不起兴趣,得到的效果可想而知。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掌握了一些专业操作技能,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小,最后只能沦为操作机器的机器,未来也无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提倡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鲜明肯定普世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涵正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概括。价值观的构建,是以人文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利用大学语文学习平台,加强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构建高职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将他们培养成为“不器”的君子,使之正确领悟为学、为人之道,无疑比传统的说教要好得多。本课题正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而提出。

二、两者融合的可行性

(一)基于“君子不器”理念,两者的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

《论语・为政》曰:“子曰:‘君子不器’。” 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虽然最初是说明“为政”这一方面的道理,讲一个为政的人,就要古今中外无所不通。此话虽然言简意赅,但意义却广泛深远,尤其适用于高职学生。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将此句释为:“孔子说:君子不是器具。”并写到:“这句话今天可以读作人非robot(机器人),即人不要被异化,不要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人‘活’着不是作为任何机器或机器(科技的、社会的、政治的)部件,不是作为某种自己创造出来而又压迫、占领、控制自己的‘异己的’力量(从科技成果到权力意志到消费广告)的奴隶。”我们把它假借过来,发现也同样能适用于我们的高职学生教育上――不管你是从事哪种职业,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创造性,而不是沦为操作机器的机器。人应使自己的潜在才能、个性获得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的行为是受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的,因此,作为主要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学院,不能仅仅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更要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党的十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环境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应使其“文道统一”,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职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统一、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我们可以从“君子不器”的理念出发,研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使学生真正成为有见解、有情感、有追求、有生命律动的“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将两者融合是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他们的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软技能,在教学中设计学习活动,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独立和积极主动性、操作能力等软技能融入教学中。

新加坡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包容等理念相结合,既以东方价值观为本,注重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又崇尚西方先进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即“亚洲价值观”,就是强调公平、正义、有序、伦理。他们不仅将道德作为必修课,还设定了“重要阶段教育目标”。

国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成果有很多,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经验总结,如陈力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国外学术维度》,强调国家对公民的教育责任、强调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学校教育的路径和方法研究,如侯捷的《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的对策思考》,李长水的《试论高校和谐文化建设》,指出当今教育过分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过于重视现代文化的培养而轻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人为本理念、和谐发展理念落实不足,对精神文化的长期培育和深度挖掘不够,和谐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不强,等等。许多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这些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学理支撑和现实参考。

三、两者相融合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利用大学语文这一平台,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和语文实践活动去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养成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教育传播学理论:在教学中可以把教师作为信息源,学生是信息宿。人文教师在高职教育的地位同样重要,大学语文教育影响着学生走向社会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语文教师的责任。

四、结语

将“君子不器”的儒家思想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借助大学语文平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促使高职生自觉践行。而针对高生群体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具体对策,讨寻融入路径和策略,是非常有意义的。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思政“两课”的任务,利用大学语文课程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做一个品质健全、人格丰满的人,“君子不器”,干一行成一行,能更好地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反过来,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大学语文教学融合研究,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体现了课程文本的传承、借鉴与创新。这种跨学科性的融入,反映了学科课程发展过程的自洽,通过课程改革来提高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相信可以迎来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发展的春天。

(基金项目:“‘君子不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和策略研究”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一般课题,课题编号:[XJK016CZY024]。)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4-2.

[2]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4-2-12.

[3]李孔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语文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4,(12).

[4]杨正先.大学语文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4,(2).

[5]孙伟平.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途径[N].光明日报,2013-8-17.

篇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生态价值观;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一、生态价值观的内涵

(一)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的观点与看法。[1]”从中可以看出“价值观”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指个人对周围事物的价值判定,价值观是评判这些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尺度;另一方面是指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表现为个人的价值目标。个人对诸事物的看法与评价构成了价值观体系,并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社会制度的不同,人的价值观也会有所区别。反过来,人在不同价值观的引导下又会对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观就是处理生态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生态价值的表现形式:包括生态的经济价值、生态的伦理价值和生态的功能价值三个方面。其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地球上的所有物种都是相互依存的,个体之间互为生存的条件;第二,任何个体的存在都为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对人类的生存具有“环境价值”。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生态价值观培养的内容

(一)自然生态观的培养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质条件当中,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我们今天的环境已经遭到了工业文明的严重的破坏,致使生态系统失衡,人类频繁地受到自然灾害的袭击。要让学生知道自然万物之所以存在就有它们存在的道理,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都是相互依赖的,他们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同样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新课程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体现了这样的主题,要把书本中的内容与现实的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自然万物的认识,提高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并形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品格。

(二)生命敬畏观的内容

对生命的敬畏是指对自然界所有生命体的尊重,表现了人类珍惜生命的态度。人类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古来有之,佛教就提倡“众生平等”、“不能杀生”等理念。现在,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过度使用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物种的消失都为人类的未来增加了安全的隐患,决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肆意伤害其它生命。初中语文中的《斑羚习渡》这篇文章就是以珍惜与关爱生命为主题,引导学生在生命的感悟过程中体会对生命的敬畏。教材中类似的作品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三)生态利益观的内容

“生态利益观是指人对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一切事物价值的认可,以及由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形成的整体利益观念。[2]”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并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自然中的任何事物对于人类来说都具有生态价值。举个简单的例子,人类如果离开了自然界中的空气、水、阳光等资源就无法生存,人类保护自然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人类自己利益得到实现。培养学生的生态利益观,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生态对人类的重要性,并能够从自我做起,要通过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四)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通过多种措施达到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展的需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方式,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充分证明了我党对未来社会发展形势的清醒认识。比如在教学《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文时,就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来之不易,只有和它们共生互生,才能保证人类的长远发展。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生态价值观培养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首先要挖掘教材内容,将生态价值观教育融入语文课堂。生态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初中各年级的教材,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其次是要恰当地利用与语文课相关的课外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内内容的深入理解,可以通过课件、视频资料、现场考察等方式对课内内容进行延伸,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让他们认识到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只采取说教的方式很难对学生形成有效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把课内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效果会更好。比如在教学《大雁归来》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侯鸟迁徙活动进行观察,体会环境变化对鸟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师身体力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想要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教师就必须拥有良好的生态价值意识。教师一要做好自己,要在生活方面力行节俭,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二要积极参与到生态价值观的宣传当中,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四)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重要性,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比如可以带领学生观看自然灾难片、到生态保护基地参观,体验自然生态对人类的重要作用,还可以通过在社区内开展环境绿化、进行低碳环保产品的宣传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

总之,初中语文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培养的主要内容载体,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在这个方面的作用,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方法,促使学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