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实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4-05-23 17:4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行业实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矿冶特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73-02
一、前言
矿山冶金机械包括采掘机械、选矿机械、起重运输机械、筛分机等冶炼机械设备,具体有凿岩机、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破碎机、工程起重机、冶炼设备、通风排水等辅助设备,广泛用于矿产品的开采与加工、公民建设、国防建设、救援等多领域,通常也称为工程机械。我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彻底打破大型和超大型工程机械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中核心能力最强的代表,产品研发不断向高端、大型化、智能化方向挺进。生产的工程机械占据亚洲的半壁江山[1]。对于行业而言,整机与配件技术一直处于畸形发展的状态,在国际工程机械的舞台上,拥有世界响当当的工程机械整机企业,而零配件乃至核心技术在国外也很少能够找到值得骄傲的看点[2]。当前,我国矿山冶金机械行业存在的问题包括下列层面。
1.矿山机械行业企业综合实力不强,大多数企业在科研、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精力和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匮乏。
2.国内矿山冶金机械产品品种,尤其是国家建设急需的关键设备不能满足要求,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质量不稳定,全员劳动生产率低。
3.传统矿山冶金机械质量差,效率低,耗能高,污染大。研制和改进矿山冶金机械设备急需矿山冶金机械专业人才。
二、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学校采用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以学分代替学年,以弹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代替刚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有较大的时间弹性和选课弹性。以选课代替排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由于资源短缺和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要求,不可能存在完全学年制或完全学分制,在资源配置上,学分制与学年制两种配置方式可能并存。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的变化也不只是简单的取代方式,而是在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之间寻找某个最佳的结合点,从而获取最大的质量效益。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在规定的四至六年的学籍时间内,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学课程自由,只要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完成必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并选学选修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且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可毕业。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课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能够真正地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有利于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发潜能。目前本科毕业总学分为160~190,除思想政治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践课必须开出外,一些专业课只能作为选修课开出。但有些学生对选修课并不重视,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培养模式的思考和研究
1.我国高校很多专业设置雷同,采用统编教材,学计划。结合办学特点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优势,建立分方向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自愿选择。
2.矿山机械专业和冶金机械专业是原江西冶金学院的传统专业,拥有强大的师资和设备资源。加强教学改革,以科研促教学,努力提升办学层次,突出办学特色,培养更专业、更实用的专业人才是高校的办学目标。(1)在人才培养上,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重视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个人能力的协调发展,培养能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液一体化设计、矿冶设备维护与管理、科技开发与应用研究、运用管理且具有三实品质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融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管理等方面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综合运用于矿山、冶金、工程机械检测、使用、管理和机械化施工行业。(3)紧扣产业需求,建设多维度的教学平台,最大可能地扩大受益面,使专业内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受惠,培养矿冶特色机械专业人才。(4)以学生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加强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实践等环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机械专业人才。在课程内容设计中,进一步加大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专业岗位的调研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来调整方案,使课程内容能够较好地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3.专业特色。矿山冶金机械专业的方向是以机械为主,以电为辅,机电结合,以为冶金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学校和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战略合作计划,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建设工程师培训基地和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市场升级的优秀工程机械行业人才。这不仅可以解决学校专业教育中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更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强化教学师资力量,增强高校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同时也为企业进一步开发拓展市场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通过事业发展培养人才,通过人才培育创造事业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国际化人才而努力。
四、方案实施
1.经过市场分析、调查和研究,以2011级、2012级、2013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增设机械工程专业矿冶机械方向,根据课程体系分专业方向教学。矿冶机械专业方向是以机械为主,以电为辅,机电结合,以冶金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可以在冶金设备等机械设备检测调试、安装维护、故障诊断、运行管理、技术革新和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教学计划,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设立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增加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冶炼机械、工程机械等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如图1。
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首先要将这种培养方向定位于面向工程实际。机械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指进行过工程师、技师初步训练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面向生产一线从事设计、制造、施工、维修、测试等工艺和管理工作。校企合作的推进有利于强化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岗位竞争能力,推动重点专业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有助于培养一批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骨干。校企合作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合作理念,以培养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2.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制定教学计划和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来落实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要求,在订单培养、科技研发、互享资源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与更广泛的合作。
3.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真正推进校企合作关系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
4.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和锻炼,让教师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学院与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等省的矿山冶金企业进行长期合作,采用学生主动报名、学校和企业筛选的形式,让大四学生在企业相关岗位实习3~6个月,与一线师傅亲密接触,由师傅手把手地教学生实践知识,强化他们的动手能力,当学生和企业双方都满意时可直接签订就业协议。通过企业工程师授课、安排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多种有效措施,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他们进入社会的竞争力,达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和运作,可以增加学生与企业的沟通了解,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帮助企业培养人才和稳定人才队伍。企业对学院的办学理念及力行推进校企合作表示赞赏。
六、总结
构建矿冶特色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升机械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有助于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械基础;课程改革
一、研究的意义
经济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素质与数量。高素质创新人才形成了国家国力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潜力。“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方针与“工业贵州”的强省目标开创了工业行业进步的新纪元。机械工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工程人才的培养是工程教育的核心。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是指工程力学基础、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等,兼有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测绘实习、金工实训等)。这些课程既自成体系又互有交融,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理论性、操作性,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机械知识、先进制造理念和创新能力具有指导性意义。但多年的传统教学使学生缺乏对所学知识点的应用,对产品的设计思路、结构确定、材料选用不明确,无法达成学习目标,教学整改迫在眉睫。哈佛大学教育主任戴维•波儿比姆说:“一所伟大的大学必须永远处于改革状态。”我们必须对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培养具有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制造型人才。
二、研究的思路
本校设有工业机械人、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及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四个专业,涉及加工生产组织与管理工作,制造装配、安装、调试、技术管理与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岗位。这些工作岗位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计算能力及构件的受力分析能力、对常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工艺的认知;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工作流程确认、沟通协作、语言表达、责任心与职业道德、安全与自我保护等社会能力。依据机械类专业对职业能力和知识的要求,课程设计突出专业背景,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就业为导向,遵循“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的原则,以能力目标为主线确定本课程的内容。
三、研究的内容
1.明确机械基础课程的改革思路,建立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2.编写《机械基础》校本教材,主导教学实施。依据教育部高职高专“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办学条件及生源素质,将传统的《工程力学基础》《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三门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兼顾机械行业近几年新理论、新设备的发展,优选教材内容,设计整体架构,精挑教学案例与插图,形成具有严密逻辑并井然有序的校本教材,力争满足教学需求并实现培养目标。3.制作多媒体CAI课件辅佐教学。根据校本教材精选内容以及PPT的编写原则,规整PPT风格,添加补充动画、视频,并进行有效的文字编辑,以制作完善的课件内容。4.编写习题库及试卷库,拓展教学素材。一方面是以开阔知识视野、深化知识程度为目的,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综合;另一方面是实现题库的目的:建库、划定出题范围、检索出题、编卷与评卷,以适应学校考试改革的方针。5.创建《机械基础》微课课堂,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补充和拓展教学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为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及达成结果,拟采用如下研究方法。1.事实研究法:总结机电工程系机械专业多年的教学成果及弊病,为人才培养与机械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提供事实依据。2.比较研究法:比较单科教学与整合教学的特点及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比较贵州与全国其他同行业院校的机械专业类教学,找出自我特色及差距,及时修订完善教学改革方案。3.专家访谈法:拜请省内兄弟学院机械学科专家,借鉴他们的教学经验与方法;拜请企业能手,听取机械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机械基础课程改革的最佳路径。4.经验推广法:把研究的成果总结出来,向学院及全省其他职业院校推广,以期在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研究的特色
1.精准培养模式,确保基础夯实。将培养模式定位于“厚基础、宽专业口径”原则。本系所有机械类专业均完成《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综合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无论专业去向何方,学科基础知识相对稳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不会改变。2.自编校本教材,体现改革思路。根据教学课改理念,将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及创新能力三个目标有机结合。教材编写突出本校特点,有助于使用本校现有教学设施;体现“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具有代表性、趣味性,助于学生个性发展。3.贯彻“面向工程”的思想,强调实践教学。“面向工程”的思想贯穿教学全程,从课堂教学到金工实习,从技能训练到课外创新活动,体现“认知-实践-创新”的学习规律。4.以改革为契机,推进教学软硬件的建设与完善。《机械基础》作为我校机械类通识平台的首批试点改革课程,将推进微课、PPT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库、试题库、考核标准及实验实训中心建设,构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机械基础教学平台。
作者:欧敏 单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机械专业 实习教学 创新意识
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所职业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已成为职业中学的共识。随着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的运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我们也要看到机械专业学生的实习与我们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实习中创新意识不强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在机械专业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安排实习时,往往习惯于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的实习技能训练几乎都是按照教师制定的操作要领、工艺方案进行的,使学生在实习中成了“演员”和“道具”;过分重视实习成绩的优劣,评判学生的操作方法和工艺方案,答案是单一的和预设的,严重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意念;另外学生对教师的盲目迷信使学生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和“本分的演员”,学生一味服从、模仿,形成一种机械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要克服上述障碍,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人才,必须重视学生在实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转变观念,在参与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构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共同参于、共同创新的伙伴,支持并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良好氛围。不仅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在参与中培养创新意识。例如,我在组织机械专业车工实习教学时,先明确本次实习所要训练的内容、范围,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和讨论后,由学生画出图纸并确定有关技术要求的侧重点,在选题确定后,指导学生进行工艺分析,提出加工和训练的实施方案,包括工艺流程、工序步骤,工量具的配备、测量手段和测量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二、榜样引领,在责任中强化创新意识
1.榜样引领,树立创新信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实习教学中经常介绍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并不神秘,这不是极少数人的天赋,人人都可以创新,应该告诉学生凡是其他人没有做过、想过的,如果我们做了、想了;或者自己以前没有做过、想过的事,现在自己做了;或者别人的创新内容加以改进,使之更具体、生动,这都是创新的具体表现,从而使学生树立创新信心。如:从职校走出来的知识型工人楷模――邓建军,是1988年的中专毕业生,工作17年,参与技改400多项,从小改小革如手,不断破解纺织机械行业的全国性、世界性难题,攻克重大技术难题23个,终于成就了中国制造,破解了世界难题,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技术能手“、新世纪全国首批七个“能工巧匠”之一等荣誉称号。邓建军在给职校生的回信中曾说到:“中华民族复兴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工人,希望你们能够与我一起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咱们中国工人了不起’”。
2.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激发创新动机。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对实习过程能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了解实习目标和内容,对实习目标的实现负有主要责任,当学生感到肩负一种责任时,其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就有了不竭的内在动力。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不断采取多种形式、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如:在实习教学中,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批引进外国设备中由于零配件的尺寸问题,加之技术力量的薄弱,坏了以后无法加工,而必须再花大量外汇找国外的生产厂家购买,这样以来,使大量外汇流失,甚至使设备无法再运转而变成一堆废铁,使国家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和耻辱,来激发学生好好学习专业知识、练好过硬的本领、报效祖国的精神,使学生意识到民族的强大与振兴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又如,2009年6月1号,具有百年历史的通用汽车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这也意味着这个曾经作为美国梦象征的百年老店一夜之间从神坛跌落到了凡间。这个创建于1908年的企业从1927年以来,通用汽车在长达80年的时间里一直占据着全球汽车行业“老大”的地位。我决定抓住这一重大热点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通用在新能源方面的孤军突进,却踏空了全球能源结构转变的关键点,在传统产品市场,尽管研发作出很大努力,然而却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落败是导致其破产的重要原因,也为我国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学生听后若有所思,起到较好效果。
三、质疑解惑,在问题中渗透创新意识
篇4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248-01
西南科技大学于201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于2011年作为试点单位,获得国家教育部的批准。西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国际、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依托“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重点学科、四川省特色专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借助绵阳科技城、董事单位的优秀资源,以培养“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未来优秀工程师为目标,以校企联合为平台,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系统理论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采用“3+1”培养模式,制订本培养方案。
“3+1”培养模式,是指对本科学生而言,前三学年在校内学习,学完本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并完成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工程训练、课程设计等除毕业设计(论文)以外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最后“1”学年根据学生志趣或学习的特长,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实施校内强化与校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多模式培养。
“机械卓越工程师培养”具有三个要求:一是知识要求,要求具备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电工学、外语基础、人文社会素质科学和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等公共基础知识;以及接受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初步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二是能力要求,要求具有能适应进一步深造及终身学习需要的较强自学能力,解决制造业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等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三是素质要求,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竞争与合作。
由此,我们必须在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培养等方面改革创新,并在图书信息、校园文化、过程管理等方面加以辅助,才能真正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的最终目的。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的制定应总结吸收前人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充分发挥西南科技大学学科优势,增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和国际意识。
培养方案突出机械专业导论、制造科学与工程专题课程群、工程应用类课程、工程训练、企业实践等教育内容,使学生有兴趣、有研究、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教学方式方法上,改变以前理论先行的惯例,让实验先行或同步,在理论教学的方法上更加加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三个学生安排一个校内导师,建立个人培养档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从入试点班开始一直到本科毕业全程跟踪,企业实习阶段安排一个企业导师,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完成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通过自主选课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擅选择专项,确定自己在机械行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将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与专业、职业和就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均纳入成绩考核计算体系;部分保研生可提前修读硕士阶段课程。
2 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以及运行模式的改革
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学生在企业学习所得学分不少于36学分,累计40周。制订三门校企教师联合授课的主题特色课程6学分,顶岗实习16周(获得8学分),在企业制订的选修模块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制订,设置六个工程项目实践模块(设计、制造、控制、材料、过控、工业),每个模块6学分,第七学期进行,授课方式灵活多样,逐步构建由“课堂实验—专业实验课—核心的课程设计(校内或企业都包含)—机械金工专业实训(校内或企业)—专业认识实习(企业内)—机械工程生产实习(企业内)—机械工程毕业设计(校内或企业)”组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在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上,我们采用开放型的运行模式,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因材施教,将实践与就业结合起来;并形成局部的企业化运行模式,使学生能够以特定的企业角色在参与企业生产运营中,基于工程项目而学习知识,锻炼实践能力。
3 师资队伍的建设
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进一步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每位教学一线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学院选派2~4名青年教师在第7、8学期带队参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教师在企业带领学生全程服从企业的作息时间,参与企业各部门的实际工作第一线,不断提升自身的工程意识,早日成为“双师”型优秀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并认真做好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和安全管理,以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根据教学大纲,会同企业有关人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企业学习阶段执行具体计划,拟订日程表,提前印发给学生,报教学办备案;企业学习阶段结束前,应与企业导师一起认真做好实习成绩的考核工作,并将全面考核的学习成绩提交教学办。学院给予带队教师全年满工作量的待遇。同等条件下,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公派出国、教改项目申请等方面享有优先权。设置专项奖励,对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进行奖励。同时,吸引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一起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从而保证实践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素质。
4 加强企业学习过程的管理
在企业培养过程中,指派带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以企业培养环节各部门的主管监督为主,教师的监督为辅。要求学生针对所学每天写工作日志,记录当天的生产实践概况,特别是学习了新的工艺内容,遇到的工程问题,以及采取的解决方法等;要求学生每周写出一份报告,对一周的学习进行总结与思考,分别提交给企业部门主管与校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对于重大问题提出参与讨论。
要妥善处理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与学生找工作、报考研究生之间的矛盾,在企业培养中,在保证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更灵活的时间安排,如有松有紧,有条不紊地规划和落实企业培养环节的内容,达到企业培养的目标。
5 结语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因素加以思考,加以探索和改革,而且必须结合本学科的特色优势以及参与企业的大力配合,和学校多方面的政策、经费的支持,才能达到培养实施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钳工;实习教学;双师型教师;整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N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327-02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对职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职校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提高职校校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能力,必须使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提高他们的专业工种操作技能。就离不开生产实习教学这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学生成为优秀技术工人的必要过程。生产实习技能训练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钳工是不断发展的机械行业中的重要工种。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现代文化知识、高技能的钳工人才,是每个从事钳工理论教学和生产实习教学教师的任务。钳工专业的基本操作大部分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不断涌现,最终能够减轻或解放劳动力。钳工的某些基本操作确实可以用机械加工的方法完成,但是对于那些不适合机械加工,或者采用机械加工反而增加成本的操作,还是应该依靠钳工完成。由此可见,钳工的各项操作技能非但不能取消,反而应该加强、提高。另一方面制造出先进的机械设备,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从事先进的工、量、模具等工艺装备制造的工人;离不开高技能的装配工人;也离不开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维修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较高技能的机械维修人员,即工具钳工、装配钳工和机修钳工。不论哪种钳工都必须熟练掌握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攻、套罗纹、刮削、研磨、测量等基本操作技能。这些技能操作方便、加工灵活,在向现代化、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机械制造行业中是其他机械或工种不能替代的。对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说,钳工操作技能是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在钳工实习教学中,如果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即钳工工艺教学与钳工实习教学分别进行,工艺教师注重讲解理论知识,而实习教师注重技能操作,导致工艺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影响了钳工教学的质量与对学生的培养,钳工工艺学与钳工生产实习课教学的问题,钳工理论教学内容与生产实习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如下:
一.《钳工工艺学》理论内容与钳工实习课内容相重复
例如,工艺课开始都会讲钳工入门知识,包括钳工加工在机械制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及钳工工作的主要内容、钳工工作场地的设备设施等等。在学生到实习车间实习时,实习教师又会重复地讲解这些内容。再如划线、錾削、锯割、锉削、孔加工等钳工基本操作知识,工艺课上会讲,实习课上又会再次重复讲解。这样既浪费了学生的学时,也浪费了教师精力。
二.钳工理论教学内容与实习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偏差
钳工工艺课上,教师会安排讲解许多的理论知识,例如钳工部分量具的认识、基本切削的基本知识(包括各种刀具的名称、结构、切削部分的基本定义及刀具的刃磨等)、钳工的基本技能知识等等。而工艺课上讲的量具知识往往在技能训练时用不上,实习课上用的量具有时是工艺课上没见过的,这样就造成了理论知识在实习中运用不上,实习中需要的理论知识又没学过的现象。
三.钳工工艺课学时与实习教学学时之间的矛盾
目前,学生实习的学时大大低于理论课的学时,这样的安排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理论知识学得多,在实习课上用得却少,导致学生觉得职校学习主要是学理论而不是学操作技能,造成学生“在作业本上开机器”的现状。钳工理论课与实习课时间安排的矛盾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在工艺课上完或者上了一大半后才进行钳工实习。这时学生对理论知识已淡忘,许多内容必须要重新讲一遍。例如,在上实习课时教师讲到“钻孔”的技能操作时,必须要先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一次,如钻孔的机具(台钻、立钻、摇臂钻、钻夹头、钻头套)的理论知识、麻花钻的结构等等。而学生在钳工工艺课上已经学过这些理论知识,由于上完理论课后没有立即进行相关的操作训练,他们大多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
四.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间的矛盾
现在理论课教师只上工艺课,而实习指导教师只教操作技能,教师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对钳工教学没有达成共识。这既不利于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不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提高钳工生产实习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4.1 钳工工艺理论与钳工生产实习教学进行整合
1.整合教材,具体措施如下:一本好的钳工教学教材是教学成功必不可少的基础,所以教材的编制是当务之急。在选择钳工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时,应依据科学性、实用性、合理性为原则,去掉那些不合时代要求的、不实用的内容,保留实用性强的内容。为此,要按照钳工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企业的实际需要,编制校本教材。在编制教材时,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编入相关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工艺理论知识,让理论与实践在这本教材中相辅相成。避免钳工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也解决了钳工理论教学安排的内容与实习教学安排的训练内容之间存在偏差的问题。节约了人力、财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教学效果。
2.整合教师,对钳工工艺课教师与钳工实习课教师进行了整合,具体措施是对工艺课教师与实习课教师进行多种方式的培训,使教师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一个班的钳工实习和工艺课可由同一个教师任教,这样可避免上课内容的重复,
3.整合学时,对钳工实习课与钳工工艺课的学时进行整合。在学生上过钳工工艺课后,立即就工艺课所教内容进行相应的实习教学,并且工艺与实习的学时量应该达到1∶1,这样,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在实习操作中进一步理解、认识与巩固工艺课理论,让理论来指导实践,又从实践中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自己实习操作变成自己的知识。
4.整合教学方法,目前,钳工工艺与钳工实习的教学方法不外乎两种,即讲解法与操作演示法,而这种方法过于枯燥和死板,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讲钳工理论知识时,大多数学生并不是主动地学知识。为此,可以在钳工一体化教室里进行教学,边进行理论教学边生产实习。
4.2 提高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弱,家长为其包办了一切家务,如:床铺家长铺,衣服家长洗,在家很少做家务。这样的学生在刚接触到钳工实习操作时,由于思想准备不足,动手能力差,一定会觉得苦,觉得累,从而产生了不稳定的情绪,甚至出现了放弃的念头。
钳工实训课题涉及面广且复杂,主要有尺寸公差、形位精度、配合要求等,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就无法达到教学上的要求,兴趣在学生学习钳工操作技能的过程中十分重要。教师的培养是学生形成学习兴趣的外因,学生个人的努力是内因。只有内外因相互作用,才能真正形成学习兴趣。从事钳工技能培训的教师都希望培养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切入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1.从思想上强化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即学好钳工操作技能是机械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及竞争的需要。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激发学生对钳工操作技能的学习热情,促使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还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加以改进,使之生动有趣、难易适当、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学好钳工操作技能。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操作技能,钳工的实习教学实际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例如在进行锉削技能训练时,除了要规范地讲述及演示站立姿势、锉削时身体的倾斜度、锉刀的握法及锉削速度外,还要重点讲授并演示在锉削过程中左右手如何用力,这样,学生便能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
3.更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在钳工实习教学中,往往采用“教师按教课书教,学生按教课书干”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工件的加工工艺和计算公式一律按教课书的标准执行,导致加工方法单一,计算依靠背诵公式。有时由于工、量具、测量形式、计算条件的改变,无法套用书中的公式,学生便感到无从下手。这种教学内容和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所谓培养创新人才,就是对创新人才的个性培养;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创造型人才。他们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毅力,要有勇于接受挑战的勇气,要有触类旁通、善于举一反三的变通性,还要有独出心裁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在培养毅力和勇气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洞察力和想象力以及变通性和独创性的培养。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加以改进,采用指导性、提示性、启发性的教学模式,多讲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题形式允许的情况下开展互动式教学。例如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制作技能和方法后,让学生根据图样要求和学过的知识与加工方法,设计出更多的加工工件的方法。然后,由教师对那些正确可行的方法加以肯定,对那些不正确的、需要改进的方法加以分析,并总结出可行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搞“小制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多功能工具等。这样,既巩固、提高了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对钳工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洞察力以及对所学知识变通性的发展和独创能力。
4.3 课题的选择要适当
课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个班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课题的设置也不会相同,但总体上要注意几点:(1)先易后难,课题的选择要适应学生技能的发展。刚开始钳工实习,不应选择难度较高的课题,否则,学生会遇难而丧失信心,指导教师应随着学生技能水平的发展逐步提高工件的难度,让课题难度与学生的操作能力相适应。(2)各种类型的课题都要尝试做一下。学生在学习时都存在一个“新鲜感”的问题:不会的,没见过的,才有兴趣去探究,反之,就没有学习的热情。所以,指导教师选择课题时应尝试各种不同的类型,不可同一个课题反复做,这样既达不到练习的目的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损失,真是得不偿失。(3)课题的选择应注意针对性与典型性。钳工实训的课题有很多,但学生的实习时间却有限,不可能每个课题都练习到,这时,就牵涉到课题的选择问题,课题的选择既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而定,又要考虑到课题的典型性,例如某个班级学生的尺寸控制普遍较差,就应选择一个尺寸加工较多的工件;某个班级的学生不注重形位精度,就应选择一个形位精度要求较高的工件,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有针对性的弥补。
4.4 精讲与示范
精讲是指课题讲解要抓重点、抓难点、抓弱点,工艺分析清晰、透彻。示范是指老师为学生做的示范操作。这是体现教师作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钳工实训中最忌盲目操作,如果学生对所加工的课题不是十分了解的话是做不好的,但是,光靠学生自主理解课题往往会产生偏差,导致在加工中出现错误,所以,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在课题加工之前一定要帮助学生充分读懂图纸,讲明课题的重点、难点、注意点,尺寸、形位、配合,为学生一一分析,清楚加工步骤和解决“为什么这样做”这个问题,工艺上的充分准备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示范的要求是准确、到位。教师的准确演示是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前提,然后才是学生的模仿,通过教师的巡视观察,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只有规范的操作和准确的测量才能加工出高品质的产品。
总之,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对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操作技能。事实证明,这样的学生参加工作后,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参考文献
篇6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是一门从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又直接为生产服务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是它还是个倾向于叙述性质的课程体系,有着高度浓缩的基础理论。理论性强,微观概念多。《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不像物理、力学等有着严密的逻辑推导和计算过程,也不像机械制图等相关课程,比较直观生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总的特点是理论性非常强,涉及的原子、分子水平的微观概念很多。特别是与金属学相关的部分,如晶体结构、晶体缺陷、位错运动以及凝固结晶、相的概念、组织转变等,这些概念都是微观和抽象的,学生无法通过推导计算获得,更无法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和亲身体验到,有时候需要通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它们。这样就导致教师讲授起来有一定困难,而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难以理解,从而感觉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本人从事《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多年,就其学习方法谈点个人体会。
1贴近学生喜好,引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学习动机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护和发展对于激发高职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许多学生不是不想学,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时间一长甚至发展到厌学的程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程体系相对独立,与其它学科衔接不多,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对其了解不多。因此,教师给学生上好第一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注重介绍:能源、信息和材料早已被列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三大支柱,材料对科技进步、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是一个关键性领域,起着先导和基础作用,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例如在课堂中可列举同学们熟悉的实际事例,结合授课内容潜移默化、正确引导,让学生体会材料科学的奇妙性和材料的重要性,认识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另外在课堂中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是现代化教学的非常有效的辅助工具,教师要注重利用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点,制作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对那些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又难以讲解的比较抽象的内容,比如晶体结构原理、合金结晶过程、位错类型及运动过程等,通过收集以及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画,生动形象地来演示复杂的变化过程。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对钢铁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等,注意并积极收集工程训练实习以及工厂企业的热处理工艺过程的录像资料,在讲解课本内容的同时辅助播放实际热处理过程录像,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课程内容具有真实感,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贴近生活,使抽象的问题生活化
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隐含内容,力求用俗语来总结描述纯理性的知识,上课时用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或者大家耳熟能详的生活常识、成语来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学习。例如:在钢的热处理教学过程中,在讲解“钢的淬火”时可以引入每个学生都玩过的“木头人”游戏,更好地了解淬火钢的不稳定性和残余内应力的产生;把“钢的回火”可以说成是对淬火钢进行温室按摩,根据按摩时候的温度和放松程度的不同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钢,让学生在很轻松的气氛中了解了热处理的方法和作用。学生进行车工实习时,让学生从实践中亲身体会了材料丰富的知识内涵。又比如,在讲到铸铁的时候可以引出“恨铁不成钢”的俗语,再简单分析众多家长对孩子的殷切希望,在调动每位被寄予厚望的学生学习情绪的基础上,提出:“钢和铁有什么联系?”“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钢比铁性能好在哪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钢与铁的不同?”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程很容易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当讲到铁碳合金相图应用时,先问为何要“趁热打铁”,在学生积极思维状态下,把钢加热到1000℃至1250℃,此时钢组织为单相奥氏体,塑性好。并由此实质内容作适当引伸,以提醒学生把握良好的学习机会和人生机遇。
3教学结合实习与实践,紧密联系实际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因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结合实际、带学生下车间参观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在车间的生产实习和对生活中机械产品的认识以及对周围机械行业的大体了解,让《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内容与之对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进行车工实习之后,将“车削下的铁屑为何变成蓝黑色”等问题也可以引到热处理中。再如:学生钳工实习之后的小作品小铁榔头敲击后,铁榔头工作面凹凸不平,而另一个被热处理过的铁榔头工作面平整如初。同种材料所制的两个铁榔头为何性能不一样?让学生从实践中亲身体会了材料丰富的知识内涵。
篇7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管理和评价体系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是多层次的,包括“985”大学、“211”大学、地方重点建设大学和一般学校等4种不同类型。参与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长,肩负着不同层次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参与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院校,如何依托行业背景,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制定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探索与实践的。
河南科技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下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轴承设计与制造、液压传动与控制4个专业。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该专业依托地域和行业优势,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与特色。特别是轴承、液压专业方向,在机械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2011年,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校将参与国家“卓越计划”作为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全面开始实施试点班的培养工作。
二、明确优势和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
人才培养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人才培养方面所独有的、优于其他院校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优良特性,是该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办出专业优势和特色,所以参与高校要立足于自身长年办学形成的优势和特色,最大限度地运用好“卓越计划”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得到具体体现,进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切实加强和进一步发挥。
河南科技大学是全国培养轴承技术高级人才的唯一一所高校,“人无我有”,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目前,轴承专业方向已经培养了5000 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75%以上从事轴承技术、管理与销售工作。根据初步统计,成为企业技术、管理与销售骨干的毕业生约占95%,担任企业中层领导的毕业生约有45%,5%以上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高层领导,还有部分毕业生自办轴承企业,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私营企业家,也有在国外从事轴承技术研究和国际贸易工作的毕业生。这些校友遍布整个轴承行业,为学校在轴承行业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更重要的是为我国轴承工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一种行业优势与办学特色。所以本项目计划从20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5名同学中,采取学生自由申报和学校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选取40名左右的同学组成“卓越班”,按轴承专业方向进行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实践,以期使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更加鲜明。
三、依托行业背景,加深校企合作深度
“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是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将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该计划的前提。虽然“卓越计划”规定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责,但目前还没有像国外那样以立法和制定法规来强化企业参与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相关职责的有关政策,所以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在选择专业领域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必须注重本校人才培养所具有的行业企业背景。
洛阳是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林立,科技力量雄厚,机械工业发达。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轴承研究所、洛阳第十设计院均是轴承专业化生产、研究与行业规划单位,与河南科技大学高级轴承专业人才教育一起,形成了我国轴承行业的技术与教育中心,为实施校企深度合作教育奠定了地域优势。目前,校企联合建立了“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轴承陈列馆”“ENERPAC(美国)超高压液压实验室”“固高科技(深圳)运动控制实验室”等 7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18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香港白马轴承有限公司、美国实用动力(上海)有限公司、美国铁姆肯(上海)有限公司、浙江新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在校设立了专项奖学金。校企联合的“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应用”和“复杂地层特大型竖井钻机及成井工艺关键技术”项目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卓越计划”方面,已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舍弗勒投资有限公司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三家签订了“卓越计划”的联合培养协议。其中,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了“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四、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提出了“3+1”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广义来讲,“3+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狭义来讲,“3+1”人才培养模式指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学习工作学期总课时分配不小于3∶1,注重的是学以致用,工读交替、学用相长。
“卓越计划”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基础教育的任务;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职业教育的任务。校内学习阶段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基本的实验和实训;企业学习阶段以实践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理论学习。该培养方案实施的主要特点、难点和重点是企业学习阶段,因为合作教育的目标是在真实的企业和岗位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企业参与的程度和学习的效果是“卓越计划”成败的关键。
河南科技大学结合专业的客观实际,在“卓越计划”构筑的宏观指导框架下,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依托签约的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和校企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提出了“校企全程互动”的产学研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全程互动”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具体来讲,构建公共基础教育、工程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企业工程实践、课外素质能力拓展的五个层次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打破传统的授课顺序,实行2.5年(学校)+0.5年(企业)+0.5年(学校)+0.5年(企业)的教学方式。其中,2.5年(第1~5学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理论、工程基础理论;0.5年(第6学期)在企业进行工程认知、生产实习、现场操作及分析、专业工程课程及其课程设计;0.5年(第7学期)再回校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课程,完成全部实践报告及总结答辩;最后0.5年(第8学期)在企业进行以工程项目设计和综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毕业设计及操作加工实践,使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项目达到100%。课外素质能力拓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该模块设置了4个素质能力学分,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素质能力学分的获得途径为:参加学术讲座、自主学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工程训练等活动或参与教师、企业的科研课题并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
五、校企互动、相互渗透,构建新型的教师队伍
构建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为此,河南科技大学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 派遣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做科技特派员或实践进修,提升中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聘请有丰富工程经历、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师为学校的兼职教授,来校作技术讲座,担任企业学习阶段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目前,学校聘请了中国隧道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王梦恕院士担任名誉院长,28名企业、科研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通过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六、改革管理与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招生、选拔、学籍管理、实践实习和就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为该计划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合培养协作组;学院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小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校、院两级的领导机构负责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组织、指导与管理。
建立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建立以课程、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
七、结束语
“卓越计划”从根本上讲,是为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新要求而进行的工程教育改革和转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大胆实践探索。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和试点专业形成的自身优势和特色,依托行业企业背景,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3+1”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体现承载学生工程素质与工程能力的课程体系,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总之,以试点专业为对象,进行全面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加凸显专业的优势与特色,为机械行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3]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教育探索,2010,(12).
[4]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篇8
这个暑假,经朋友的推荐,我有幸来到一个加工车间实习,让我对机械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个车间位于西京公司那边,离家也近,老板也算熟人,到也方便,我很满意。但工作终究是工作,不可儿戏。
来到车间,空中弥漫着金属的气味,师傅们专注着自己手里的活,我想,哈哈,今天起,我也是一名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车间工人了。车间虽然不大,却也设备俱全。最另我惊异的是,三架传说中的数控机床赫然在目。无疑,我联想到了当初开学参观交大曲江实验室里的数控机床了,当初最多拍拍照,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呵呵,莫非,我有机会一展身手…
不过,凡事不能一蹴而就,要扎扎实实从基本功练起。安全生产,规范操作是第一课,否则活没干好还捅乱子,铁家伙可不是闹着玩的。比如,操作钻床不能戴手套,否则手很容易一不小心绞进去;加工工件时一定要把工件在虎钳上夹紧,否则工件松动,车刀就会迸断,工件必然不成型。机床上有很多地方是手的禁区,钻头车刀不用说,凡是转的东西都得小心为妙。像小钻床上的传送带都要加盖,呵呵,我这头发长点的危险系数自然比较高了。
好了,生产知识是时时刻刻都要学习的,向前辈请教是不能少的,礼貌的向几位师傅问好后,老板说,你先跟小吴带一下吧,年轻人好沟通,先去下毛刺什么的。
小吴长我几岁,性格也很随和,我们很快聊了起来,他以前是学计算机的,也是经熟人介绍来做机加工的,看来大学出来专业不对口大有人在,多掌握一门技巧多一门活路。我向他请教了去毛刺的技巧,就是用打磨锋利过的钢条把加工后的工件在退刀时留下毛刺挂掉。活虽简单,却也需要细心与耐心。初做几个工件时,我仔仔细细的刮了个遍,然后请教他看是否合格。他微笑的点点头,我也自信满满的去做剩下的活了。
初来乍到的人难免觉得自我有些多余,可我掌握一门小技能时,存在感立马提升了。第一天下午就在我好奇新鲜的工作和跟小吴随和的聊天声中结束了。老板关心我回家的问题,便借了我辆自行车,哈哈,也算是公司给配车了。骑着单车,微笑里,告别夕阳。
既然是上班了,就要按规矩来,暑假里起这么早还真不习惯,但好的习惯必须从现在养成。凭着我敏锐的方向感,终于找到了车间。今天是一个年长的师傅,技巧很熟练,到也不多话,只是工作时远远的听着陕广新闻。因为车间这种地方是三班倒,人歇机器不歇,小吴这周是晚班。看来我这实习的一周要在严谨的气氛下度过了。
作为大学生,不可能就光干去毛刺,也太没追求了。于是,我主动要求能否操作数控机床,毕竟我也是观察了好久的。师傅看我到也机灵,便指导作。我内心窃喜,真是无愧于咱的专业加了个自动化三个字。其实数控机床的手工操作根本不如我想的那样复杂,仅仅是拉开柜子,把工件上好,再把柜子拉上,按一个开始键就好了,然后你的工作就是等,这个时间可以用来去上一件工件的毛刺。事实上,数控机床的玄奥之处在于它程序的设计和机器的调试,做好了这些,流水线般的生产不成问题。而我们将来担当的应该就是这样的角色吧。
对外来说,做这件事最大的挑战在于它是个力气活,必须把那个尼龙工件在座上拧的很紧,我费了很大力气却还是不很合格,师傅一检查,还能在上紧一点。几次下来,手掌磨出了印子,变得通红,师傅便让我戴上手套拧。起初我对他强调一定要把工件拧紧并不非常在意,可事实告诉我,我错了。一次轻率的操作使得数控机床在切屑时蹦断了刀,师傅检查后告诉我说,是工件没有拧紧的缘故,只好换刀,工件也报废了。虽然没有严厉的批评,但我脸上却是火辣辣的,充满了愧疚,事实往往会比语言更发人深省。自此以后,我忍住疼痛,更加努力的拧,发现左手更给力,几次下来,师傅检查后颇为满意,便放心交给我去做了。看着一箩筐待加工的工件,我突然有了种使命感。
年轻的心热情来的快,去的也快,就这么干了两天以后,工件数似乎并没有减少许多,我有些浮躁不堪了。想逃离这个充满噪声,油污,刺鼻的金属混杂着冷却液的气味,无聊的重复同一个动作的机加工世界。为什么我们要呆在这些冰冷的机床的身边而不是舒适的办公室里,我甚至萌生了转专业的念头。
晚上回到家,爸爸看出了我的疲惫与无奈。大人们终究是过来人,爸爸讲诉了他身边的老总们都是怎样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底层劳动者专注于自己的行业一干就是几十年,并如同滚雪球一般把事业做大做好的。我释然了,前辈们的韧劲是我们90后们急需继承下来的宝藏。实干精神也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要在步入社会之前就应培养的。
既来之,则安之,稳定了精神,接下来的几天我又主动要求,接受了新的机床操作技能。呵呵,确实比书本上的死知识容易接受多了。
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又是另人警醒的一课,不仅是给我上的也是给所有我们这个行业所有人上的。那一天早上,我如同昨天下午一样,在做金属切削的活,依然是自动化的。当我一件一件的做,满心欢喜的倒数时,却发现和昨天做的不是很对劲,我是从园铜件的反光线看出的,我立马警醒,尺寸貌似不对。正好这时老板也刚来,我就问他是怎么回事,他一测,坏了,尺寸短了,我略显震惊之时又测了其它的工件,也是短的,额,我心里一磴,完了。再一测晚班别人做的相同的工件,额,我无语了,竟然也是短的。好吧,我昨天下午做的呢?是合格的。好吧,我瞬间明白了。我跟着一个错误的脚步埋头迈出自以为正确的步子所走下错误的路。
粗略一算,近三四百的铜工件报废了,别无它策,我之前的工作等于零,甚至是负数,其他为之付出过汗水的工人也是。我在想,如果当初我能早测一下,如果有人不动那台机床,如果……
错虽然不全在我,但却引发我许多思考,中午确实没吃好饭。我突然从这表面现象敏感的想到了管理方面的问题。
以人为本,安全生产,规范操作,科学管理,有效评估,效率优先。
这是我这几天所总结的,虽然比较套话,但要真正做到,却又何谈容易。工件出错的问题确实是管理方面的落后造成的,没有规范的操作,及时的检查与评估,只会让错误横行,带来更大的损失。不仅是机械,很多行业,无论是那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又想到了德国的机械行业为什么会如此发达,与日耳曼民族的严谨性是分不开的。
好了,我现在还不是主修管理专业的,等我学了MBA再做更深的分析。经验和教训让我在后来的日子做事更加严谨。老板和师傅们待我不薄,也并没有过多指责我什么,任然对我谆谆教导并给予厚望。
明天要报道了,最后一天下午,我坚持把一篓筐的工件做完,并打扫完车间的铜屑。一位女师傅表扬我道,小伙子很踏实嚒,额,我笑了,还第一次有人说我踏实。
篇9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在不同层次的高校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体现。作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地方省属院校,应主要培养适应社会及经济发展一线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北华大学的机械类专业是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立项建设的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开始,我们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遵循“以特色促发展、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的改革思路,集成近年来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成果,发挥机械类专业已有的办学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确立了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遵照系统性、先进性和渐进性原则,构建了通识教育阶段、学科与专业基础教育阶段和专业方向教育阶段的实践及创新课程体系。同时,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准则,构建了内容丰富、层次多样、工程针对性强、体现个性化培养的课外科技创新及实践活动体系。这些体系的构建,为我院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我院其他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发挥了示范作用。
一、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我们根据机械行业的特点、发展以及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情况,确立了“培养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在现代机械制造领域一线从事设计、制造、研发、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核心目标,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厚学科专业基础,重实践能力,个性化培养”的机械类专业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坚持强化基础、体现应用、尊重个性、注重实践和创新、整体优化、与时俱进的原则,注意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渗透与融合、课程要尽早面向工程实际、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合理安排通识教育课、学科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比例、控制课程总门数和总学时数等问题,实现了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二、遵照系统性、先进性和渐进性原则,构建课内实践及创新课程体系
按照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一体的思路,构建了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培养目标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与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方向教育平台组成。每个平台由理论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通识教育平台的实践课程模块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课由相关课程组提出任务与要求,学生在假期独立完成;英语网络自主听说训练课由任课教师监督、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工程认识实习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军训期间,由学院组织新生到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科研基地、校内外企业参观,使其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工作,增强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人文、社会认识实习对工科学生可作为选修课程。学科与专业基础教育平台加大了实践教学模块的比重,围绕基础课程实验、工程制图实践、机械基础综合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学科基础技术(技能)实践、技能训练等项目展开,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专业方向教育平台中的实践教学模块,针对实践动手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来设计,主要安排专业课程实验、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践、专业方向强化、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为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设立了创新与素质拓展模块。该模块由三个分别设于三个课程平台的子模块构成,由相关教学单位职能部门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完成。三个子模块设置的目的分别是:拓展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引入创新理念;拓展学科基础素质,加强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拓展专业素质,培养技术技能和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三、增设特色实践环节,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以科技创新为导向,设置《创造学专家讲座》和《机电工程案例解析》公选课。《创造学专家讲座》主要讲授创新、创新思维、创造原理和创新方法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科技创新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机电工程案例解析》以机电系统方案设计为研究对象,结合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理解机电系统、分析机电系统、综合机械与自动化系统的能力。
2.以尽早接触工程实际为目的,设置跨年级模式的专业综合实践环节。本科生在基础课程基本结束后,已经具备了进行专业设计的初步知识基础,经过适当的培训和专业方向引导,可以为后续的专业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综合实践是把大四学生与大三学生跨年级组合在一起,由一位具有指导毕业设计资格的教师同步指导,由大三学生辅助大四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大四学生指导大三学生完成部分设计工作。在一个学期内,充分营造一种互相学习、共同探讨、优势互补、教学相长的研究式实践氛围。通过同步解决工程问题,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的技巧,使大三学生系统了解课题立项、方案论证、方案设计、参数计算、详细设计、课题总结、答辩等环节的主要内容及环节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为下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确立方向。
3.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设置专业方向强化环节。大四学生已经具备了本专业的初步知识结构,但对如何进行准确定位、确立发展目标,进而顺利就业还缺乏系统规划。专业方向强化为大四学生提供了一个顺利就业的平台。在实习期间由具有就业指导经验的教师为学生进行系列讲座,指导就业方向、面试技巧等知识,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参加招聘会。在进行求职的过程中对本专业的发展趋势、社会需求情况进行详细了解,结合自身实际感受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本专业的有关建议,为自己制定下一步学习规划,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为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四、以创新基地为依托,构建课外科技创新及实践活动体系
篇10
关键词:机械制图?必修课?学习
当今的世界,机械行业发展很快,机械类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越来越多,机械制图作为机械类专业的基础内容,与机械类其他专业课和生产实习课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门课非常重要。如果制造业学生看不懂制图,就像军人看不懂地图一样,后果不敢想象。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锻炼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习惯,为了学习好这门课,除了勤奋、苦练之外还要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
一、养成自学制图的好习惯
要想学好机械制图,自学是学好这门课的重要环节。首先对课本有个粗略的浏览,以便对教材有个初步概括的了解,要注重教材在识图与制图、工艺设计、编程、加工与制造等系列项目先后顺序,对所学部分的内容、重点、难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标记下难懂存疑的内容和自己无法理解的内容,要大胆质疑,对于不懂和不会的内容要多问个为什么;然后,整体把握,整理课本的内容层次,采用安排由易到难的学习方法,把繁杂、冗长的知识进行一层一层的梳理,注重每章每节各知识的链接、知识的贯通,抓住主线,清晰知识脉络,使知识简单化、概括化,把课本由厚变薄,激发学生学习制图的积极性;最后,要加强预习和回顾,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认真听课是学习制图的关键
制图中很多知识的学习光靠自学是很难理解的,尤其是重点和难点知识,如果没有老师的点拨,根本没法进行下去,因此,提高听课效率是学习制图的关键。
学习新课前要先复习上一节课内容,预习本次课,为听好新课做好准备工作。
听课时必须认真,时刻注意老师的讲授及所举事例,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和方法,积极地进行思考,提高空间想象力。对老师所讲的重点内容和知识要记录下来,做上记号,便于以后复习。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对于堂课内容要做到及时消化,对于画图,不要眼高手低,要反复画,在理解基础上画,必须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三、抓住制图内容的核心,掌握制图的精髓
学好机械制图并不难!制图学习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这是机械制图的核心,也是制图的精髓,无论多复杂的图纸都符合这个原则。不管图纸中的结构如何复杂,都可以根据上述原则来确定各个视图中对应图线在结构中的位置。
要掌握制图精髓,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深巩固基本内容,多看图、多思考、勤动手,学习别人如何画图,思考别人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画图,找到相对应的实体,总结绘图规律,培养立体感觉。
二是通过勤练习完成绘图基本技能的训练,制图习题册必须做到每题都要认真完成,出现错误的用不同笔做好记录,课下多看一些三维动画,以对立体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在脑海中建立起空间和立体的概念,对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或机械零件,摆好一个位置不动,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进行观察,然后在图纸上遵循绘图原则绘出。
三是制图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正确的练习实践来提高绘图技能,尤其是各个机械零件图,如果要绘制,如何下手、从哪儿入手、哪条线用实线绘制、哪条线需要用虚线,要做到融会贯通,用正确的方法完成练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制图的学习重在练习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想学好制图就要杜绝眼高手低,要强加训练。尤其是课本例题和习题册上的图形,都具有代表性,会画一个图就可能会画这一类图,只有常练习,制图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在平时一点点积累,才能够熟能生巧,到用的时候才能够游刃有余;只有多做练习,看的物体多了,画的图形多了,才能有足够的图形印在脑海,从而培养的空间想象力。在练习时,尽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根据平时积累的一些图形结构,充分利用“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把简单结构的三视图搞懂,然后把简单结构组合成体。这样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就是由简单的结构组合成,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就容易学习制图。制图中还有剖视图、断面图、连接件、标准件、常用件等画法,对于初学者来说,看着会感到很复杂,其实只要细心,确定好画线的位置、长度,按要求认真画好,不要漏画线条也不要多画线条,这一部分还是最好学的。此外,在画图时要遵守国家标准,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掌握常用的几何作图方法与平面图形画法,学会分析和标注平面图形的尺寸,做到作图准确、图线分明、字体工整、布局合理、符合国标。不要过早要求快,先要认真画好,熟练了自能生巧。
五、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学习制图时,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观察实物内部和外部,然后与平面或立体图形相结合,提高学习制图的兴趣,多看一些三维动画,以对立体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在脑海中建立起空间和立体的概念,建立一定的空间表达能力,能够随时运用所学知识及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实现理论知识向应用和能力方面的转化。在看一些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或机械零件时,先从有规则的简单的物体开始看,如长方体的储物盒、杯子、圆球等,仔细观察其形状后,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出它的样子,用不同几何体绘图方式反复练习。然后看一些复杂的实体,主要注意各个实体的连接处,比如一些相贯线、相切线、连接线等的表达。还要注意各种机械零件实物与图纸的对照,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对于制图中出现的问题,可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跟熟练掌握制图的同学分享学习经验,讨论交流,虚心学习,有时别人的一句点拨比你努力几天都有效果。再则可以借助互联网寻找解决方法,网上有很多绘图识图的视频,绘图的方法一目了然,了解他们的绘图习惯,学以致用。
此外,生活中制图的学习还必须具有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要学好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零件与机械原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内容,这些知识可以在机械制图中的零件结构、表面质量、加工方法、材料选择、技术要求和连接装配关系等方面为学习好制图奠定基础。
六、小结
总之,机械制图的学习方法因人而异 ,根据自己对制图的理解,建立一套完整的学习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仅局限于制图的概念、定义和规则,最重要的是有想学好制图的愿望,从内心喜欢这门课。只要作图时做到严谨、细心,并且会正确、合理、全面地运用制图知识,就一定会学好这门课。
参考文献:
[1]郭建尊.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制图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