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与设计范文
时间:2024-05-23 17:4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与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实践教学 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我系与多家用人公司合作,打破传统应试教学模式,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专注于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办公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开发了一系列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实践教学案例,“实战第一”的培训理念,帮助教师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助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可以获得相应的授课资格鉴定证书,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效果;能够开展职业认证考试,将现实工作环境移植到实验室,让学生有一个全新的体验,真正使学生在实验室中打造一身过硬的真功夫,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进而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1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实践教学设计新思维,就是要充分体现出综合性规划与综合设计理念,要提倡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认真分析。
1.1 课程设计的理念
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根据现代办公需求,利用Office办公软件工具,实现用户现代办公应用的能力(如图1)。在这一目标指引下,根据现代办公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要求,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做一体化为实现途径,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与设计了学习领域课程。在课程设计中我们遵循的理念是:(1)内容选取:以工作需求为目标;(2)内容组织:以工作过程为主线;(3)表现形式:以真实项目为载体。
1.2 课程设计流程
通过到九江及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100多家企业访谈调查,跟踪毕业生,调研市场人才招聘,召开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委员会议等方式,及时跟踪IT行业发展趋势和动态,参加计算机行业的标准,确定了计算机应用知识主要面向白领;从事社区管理、论坛编辑与财务、主管、文员、公务员等工作;从事信息加工处理等岗位。
1.3 推导典型工作任务
我们从知名企业(如广州鸿程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四通计算机有限公司)邀请技师、高级工程师等一线人员,组成专家小组,召开访谈会。最后确定由粗到细、由模糊到精确的典型的工作任务(如表1)。
1.4 教学设计
确定了学习内容的任务后,接下来便是如何设计这些内容的教学。教学设计是按照“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主线方式进行了展开。
2 课程设计特色
(1)职业性:本课程设计源于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分析,最终服务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教学内容以企业行业的要求为标准,以国家对本课程制定的标准为依托,以基于设计的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和任务导向为实现途径,教学效果是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标准,充分体现了本课程的职业性。
(2)实践性: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创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行家共同指导学生,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坚持“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内容采用真实的项目,学生到企业顶岗锻炼,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
(3)开放性:教学内容与时代技术的发展同步,坚持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原则,多模块的组合能体现出课程设置和课程选择的动态性,可拓展性,突出了课程的开放性。
3 实践教学实施
实践教学实施需要建立课程设计、实验、实训各环节循序渐进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才有可能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实践教学才不会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为此,提出以高素质的“双师教师队伍”和实验实训室、实习基地为基本支撑的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实验教学
编写实验大纲。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实验大纲制定是必不可少的,阐述实验目的、具体内容、实验要求、实现目标。如果可能,可根据实际需要编写实验指导书,使实验的进行更加有序。
实验课的组织。教师在每次实验前简短讲述实验内容,布置实验作业,要求学生自己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室(或实验室),讲中练、练中学、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实验课的考评。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最终实验课的考评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做考评时,需将学生实验内容是否完成、是否有创新性、学生是否迟到早退等作为打分的重要依据。
3.2 实习、实训
结合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实习、实训的实施可考虑采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本课程是一门公共的基础课程,一起外出实习难度较大,因此以校内停课一周的实训为主。
实训前的准备工作和教师的实践运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训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实训方案、实训案例、实训考评方式及考评细则的制定和科学性验证;教师的实践运用能力则体现在对突发问题的处理品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实训指导老师应选择有多年教学经验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为佳。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集中实训。在实训单位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实训单位的生产、服务、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流程。
学生自己也可寻找实习单位进行分散实习。将实习单位的相关情况报指导教师和学院备案,便于学校检查及联系。
实习结束,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和实结,实习单位则根据学生的表现,写出实习评语。上交学校实习管理部门。
4 结束语
将课程的实践分为基本实验、实训基地实训和实习单位实习三个层次。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深度的实验和实训,确定项目、内容,明确要求和目标,制定相应的指导、训练、考核办法,并最终落实到技术等级证书上。
依托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顶岗锻炼、工学结合、社会实践等方法,使学生在思想观念、应用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锻炼。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改课题“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研究”(编号:JXJG-10-33-16),课题主持人:赵红洲
参考文献
[1] 李向,朱莉,刘远兴.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设置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
[2] 孙海龙,宋淑芝.新形势下农林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09(12).
[3] 王春红,刘紫玉.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效果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家,2010(3).
篇2
关键词:教学案例;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4-0068-02
案例教学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去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求解答案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判断和决策“干什么”的问题,来锻炼学生“怎么干”的职业行为能力。
案例是把实际经验引入课堂的一种有效工具。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承载着大信息量、少课时的教学矛盾,承担着大学生信息化核心基础能力的培养任务。而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是获取知识,知识和能力不能等同。可以通过引入真实的工作案例,将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变无形知识为有形的结果,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
计算机基础课信息量大、知识零散、操作性强,但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脱节,作为一门各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供了应用工具,其教学案例的设计应遵M如下几个原则:
1.1 实用性原则
教学案例应来源于企业实际需求,通过调研和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和社会需求,把企事业单位实际生产的产品和生产流程制作成案例,给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提高利用计算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教学案例只有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实际应用,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课程充满活力。
1.2 先进性原则
构建案例的知识和技能要舍弃过时的、失去用途的内容,及时引进最新的技术。案例能反映当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及时跟踪信息化发展潮流、与时俱进,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升级,各种新技术、新功能不断涌现,知识点的选择上就应具有先进性,如搜索引擎的使用、文件的上传与下载、邮件收发与管理、实时通讯等是Internet的一般应用,而FTP服务器的架构、网络U盘的使用等就是新增功能,案例设计时要灵活选择知识点,充分体现新技术给社会带来的便利。
1.3 典型性原则
教学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工作事务,能突出软件的主要应用功能、反映办公事务的常规事务和主要特点。学生通过一典型案例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具备解决相关工作事务的能力。如在文字处理软件中重点设计文档编辑、图文混排、实用文档的制作等功能,而在电子表格中则突出数据计算、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在演示文稿中主要表现幻灯片版式、设计模板、动画效果的设置功能。
1.4 服务性原则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要使学生掌握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办公事务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后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工具,为学习专业知识提供方便,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信息化服务平台。
计算机基础案例应融合更多的专业知识,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教学时把通用的教学案例和专业特色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使不同的专业选择性地学习服务职业岗位的专业案例,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 教学案例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2.1 案例的设计方法
(1)开展社会调研、分析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根据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和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2)根据职业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
(3)独立职业岗位信息化能力,根据认知规律重构课程结构体系;
(4)根据完整思维和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分工撰写案例初稿;
(5)举行案例会议,对所写的案例内容和形式进行讨论,提出个性意见;
(6)最终确定案例编写的形式和内容。
2.2 案例的设计技巧
以案例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体系,需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应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二是知识点的组织问题,应该以一个完整的职业行为过程为主线,重新串连知识和技能。
(1)内容的取舍
姜大源教授认为“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来解决内容的取舍问题”。
教学案例是对生产一线工作情景的加工,必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典型工作任务所内涵的知识和技能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是要重点突出的知识点;同时要注意舍弃过时的、陈旧性的知识,补充新的技术和功能。
在知识点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将知识点划分为不同的层面。基础层面是主体部分,必须保留的,并要突出表现的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挑战空间,提高层面的内容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内容的重构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是“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教学案例要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顺序,重组课程内容。
如“制作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案例,就把搜索引擎的使用、文件的下载、文档编排、图文排版、复杂文档的制作、电子邮件的收发、网络实时通讯等知识点按照论文书写的进程进行了序化和重组,改变了传统的学科式教学顺序,更突出了工作的过程性。
3 教学案例的创新
3.1 综合案例的创新设计
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是一种“平行结构”,课程教学往往以知识点讲授完毕为标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多呈现单一性。
而以案例为载体组织的课程内容是一种行动体系的课程,其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知识和技能的组织通过案例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案例中会有交叉和重复。教师一般会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选择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布局。
同时,教学中必须考虑到事务的综合复杂性,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体现这种综合性,必须设计一类涵括学习领域主要知识和技能的案例,既锻炼学生各项技能的综合运用,又提高学生处置复杂事务的条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如在计算机基础中设置投标书文档制作案例、就可以将课程中的主要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事务的能力。
3.2 职业化案例的创新设计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思想更强调课程的通用性,这也是本科教育典型之处,而在职业教育中,基础课程同样是为职业岗位提供服务,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因此,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职业化。
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不同的职业特征,分析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其信息独立出来,进而设计教学情境,开发教学案例,使计算机技术和职业岗位进行紧密融合,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如汽车专业,教学时进行汽车说明书的设计和制作;建筑专业,设计制作工程造价概预算表;经济管理专业,制作会计实务报表等,可以直接实现计算机技术对职业岗位服务的功能。
4 案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的设计应该根据知识和技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顺序合理布局。案例要对学生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2)设计的案例要来源于实际工作环境,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工处理。
(3)设计的案例应避开感情的宣泄。应避免使案例的问题重心转到个人的情感层面上去。
(4)案例的表述语言要精练,充分地表达教学思想,提供的细节不要太多,以免混淆了学生的视线和思维。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WAP技术;网站设计与实现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2-0069-03
一、引言
随着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和PDA等便携设备已经成为大多数人获取资讯的重要工具。使用手机上网具有许多其他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如不易受物理条件的限制和黑客的攻击。WAP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手机业务的快速更新与发展,各类手机的新功能也推动了手机移动业务量的增长以及新业务的不断推出。本研究开发的WAP网站,结合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内容免费开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与教学进度同步。同时,本网站还会将新知识新技术以拓展知识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利用网络论坛、留言等方式加强生生互动。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理论知识,把课堂空出来,教师可用其扩展教学范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构建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放式教学体系。本次研究立足于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存在的知识更新速度过慢、教师讲解未体现个别化教学等问题,设计开发了基于WAP技术的网站。通过移动平台,该网站的覆盖范围更广泛,让所有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并且可以自己定学习进度来学习网站中的内容,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得大学的课堂不再拘泥于死板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开放化,并让计算机领域的前沿知识不断进入网站,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最新前沿紧密联系。
二、WAP概述
WAP是一项全球性的网络通信协议,常被翻译为无线应用协议。WAP 的目标是要把拥有丰富信息和先进业务的互联网上的内容引入到现有各种移动终端中,它的出现使得移动网络有了一个通用的标准。它只要求移动电话和WAP服务器的支持,而不要求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做任何改动,因而可以广泛地应用于GSM、CDMA、TDMA、3G等多种网络[5]。本文网站选用了以移动平台为载体的WAP技术。
手机用户可以通过嵌入无线手持设备中的浏览器来获取所需信息。 WAP支持绝大多数无线网络,所有操作系统都支持WAP,其中专门为手持设备设计的有EPOC、Windows CE、FLEXOS、OS/9及JavaOS,一些手持设备如掌上电脑安装微型浏览器后,借助WAP接入Internet[1]。用于显示手机网页的微型浏览器,需要解决手持设备内存小和网络带宽限制的问题,所以这一类的微型浏览器文件很小。
WAP是一种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技术,需要在客户的移动终端中嵌入一个微型浏览器,把较多智能化事务的处理环节交给与之相适应的WAP网关。
三、基于WAP的《计算机基础》网站的设计
本网站的目的,是让学生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可以安排自己的时间,如抽出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获得所需或感兴趣的内容。
1.网站设计原则
(1)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本研究开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主要针对的是大一年级学生,在开发前要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设计网站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所需的不同学习资源,并把这些学习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学习内容的科学性原则。本网站学习内容的选取主要是围绕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网站上所显示的内容都是精心筛选的,都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可保障学习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3)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原则。交互是学习者进行认知建构的基本条件,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3]。网站设计有留言板板块,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或者不太清楚的计算机操作过程可及时得到讲解。
(4)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原则。在用手机上的WAP网站进行课程学习时,学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章节,已经掌握的地方不用多做停留,把时间留给自己有问题的章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性化学习。
2.网站风格定位
(1)整体色调选择。网站色彩处理的好,可以在网站内容传播上锦上添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设计出精美的网站,就要从网站风格、色彩搭配下手[4]。本网站主要适用于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缺乏沉稳的性格,所以网站设计以具有“沉稳”特性的蓝色为主,让学生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网站的内容上。由于网站主要是手机浏览,手机CPU的能力有限,所以正文部分没有背景色,就用手机浏览器自带的背景颜色(白色),以降低手机浏览网站时耗费的内存。
(2)网站长宽的界定。网站主要用于实现学生的移动学习,所以本网站的长设定为320px,适合于现有的大部分手机屏幕,即使会有滚动条,也较短,宽度不超过两屏,实用性比较高。
(3)字体颜色的选择。本网站是以蓝色为主,导航的字用纯白色,与导航的背景色差较大,显示效果较好,正文部分由于是白色背景,所以字体选择了黑色。网站的主体内容会由于这样的色彩搭配而更加醒目,从而达到吸引和维持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3.网站功能设计
基于WAP技术的《计算机基础》网站主要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网站的功能上主要分为新闻公告、Word专题、Excel专题、PPT专题、留言板五部分:
新闻公告:主要包括最新上传的内容公告、计算机领域的时事以及近期计算机领域的会议和计算机考试等相关的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同时,更多的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信息,与现实生活接轨。
Word专题:包括Word菜单的学习、文章排版、Word特效及Word常用的模板四大部分,这个专题主要进行Word软件的学习,通过详细讲解常用的Word模板格式,把Word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
Excel专题:包括菜单学习、Excel效果学习,本专题主要服务于Excel的学习,学习了解该软件的基本功能,
PPT专题:主要包括菜单学习、PPT特效学习两大部分,并且带有丰富的案例和详细的案例讲解,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本的PPT技能。
留言板:主要实现学生的在线留言功能,普通用户会有登录、留言发表、留言回复和留言查看这四个权限,网站管理员拥有用户管理和留言管理两大权限。
4.网站结构设计
通过对本网站内容和权限的分析,综合考虑各类因素,网站的整体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四、基于WAP的《计算机基础》网站的实现
(1)开发工具:Microsoft Visual Web Developer 2008 Express Edition
Visual Web Developer2008是使用 Web应用程序并且是多种配置创建的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该软件提供了一种生成网站,并形成将其到宿主网站的理想环境。使用这种开发工具能够方便地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开发出 网站。使用Visual Web Developer 时不用安装 Internet 信息服务 (IIS),由于它本身包括了一个本地的 Web 服务器, 网页所需的全部功能都能在本地的 Web 服务器上进行测试和调试。
(2)数据库:SQL Server 2005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是一个使用集成的商业智能 (BI)工具,提供了企业级的数据管理的数据库平台[5]。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的数据库引擎可以构建和管理用于业务高可用和高性能的数据应用程序,此外该数据引擎也为关系型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存储功能。本网站用SQL2005数据库来存放后台数据资源。
(3)网站首页
网站要用于手机浏览,在首页的设计上要体现网站的整体风格、主要内容以及手机中不能占用较多内存的特点,又要充分体现网站每个链接中的具体功能。本网站的页面设计如图2所示。
五、结束语
本研究开发的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主学习园地。学生学习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缺陷,可以减少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浪费,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移动设备学习。本网站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习,所以学生的学习成果检测需要所在高等院校按照计划安排时间进行集体测验,这种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所在高校很好地控制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效果。
基于WAP的学科学习网站是一个新生事物,笔者对其认识还比较肤浅,在基于WAP技术的《计算机基础》网站的设计与实现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6]。比如由于长时间的网络学习很容易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容易减退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后续研究中仍需要做进一步探究来解决这类问题。
参考文献:
[1]高鹰,梁文聪,胡晓等.WAP环境下的移动学习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09(1):55-57.
[2]张燕宁.基于WAP技术的教务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09.
[3]安晓飞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版),2003(4):21-23.
[4]马莹莹,杜暖男.色彩搭配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1):20-21.
篇4
2013年新浪微博的用户就已达5.39亿,随后各大门户网站也相继推出了搜狐微博、网易微博、腾讯微博等。随着微博的广泛普及,微小说、微电影、微调查、微媒体等一系列“微”事物不断涌现出来,全民开始迎接“微时代”的到来。“微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资源表现形式,其具有“短小精悍”的鲜明特征,具体表现为“情景真实、主题突出、资源多样、形式灵活、交互性强、动态生成、便于传播、应用简单”等优点。因其围绕某一个知识点、一个例题习题、一个现象、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案例而展开教学,因此,微课程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应用和学生的个性化、碎片化学习创造了便捷条件。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院校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微课程的出现为这门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信息素养。
1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理念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同于传统的一节公开课、示范课的视频拍摄和录像,也不同于一个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一节完整微课程的开发,包含着多个环节,既要包括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同时也应该包含微课程的实际应用过程,只有把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开发的微课程才具有真正的应用价值。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有其自身的规范化流程,在深入调研该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基础上,结合著名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型ADDIE模型,形成了下面的微课程开发流程。该研究者认为,微课程的开发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2)细分知识点;
(3)分析学习者特征;
(4)微教案设计、微课件设计、微练习设计;
(5)撰写视频拍摄/录制脚本;
(6)教学活动实施、拍摄/录制教学过程;
(7)微视频后期编辑;
(8)微教学反思;
(9)形成微课程资源包并上传到微课程平台;
(10)微课程教学应用;
(11)微学习、微反馈、微教研;
(12)微课资源动态优化和完善。
需特别说明的是,微课程选题和知识点的确定都要紧扣一个“微”字:一节微课程只讲一个知识点,体现微课程短小精悍的特点;主要针对知识点、举例、练习等环节进行讲授、演示、分析、操作、答疑等选题,建议围绕某个具体的点,而不是抽象、宽泛的面,真正做到“小而精”。
2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应用
选择“演示文稿的制作”这章中“动画效果的应用”这个知识点来说明微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2.1 教学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该微课程的对象是江苏广播电视学校2013级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就是一门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信息素养的实用性课程,当前高职的学生大部分从初中开始学习计算机课程,更有部分地区从小学就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因此,我们所教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但高职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走神。传统的课堂教学机械性强,学生积极性不高,所以使用新型的教学形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教学目标与内容分析
通过前几次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在幻灯片中输入文字、插入图片的方法,该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掌握在幻灯片中“设置动画效果”的各种操作。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同时确立该微课程的重难点。
(3)学习评价设计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形成性评价,通过巡视课堂,观察学生操作的情况,通过询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教学结束时进行了总结性评价,即布置测试题,通过答题情况评价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
2.2 微视频设计
篇5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各个中职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均开设了诸如PhotoSHOP、CorelDRAW、3DSMAX、Auto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与传统的设计教学相比,在引进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后,实现了设计的数字化,教学的效率大为提高。但是,受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中,仍然是采用分段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作为美术教研室专业课教师,我根据多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及专业教学的工作经验,试图通过对此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实验性操作,以求在今后的艺术设计教学工作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在本学期前两个单元的教学中,在07、08级艺术设计班的教学上不再分段教学,而是采取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与专业课程互相混合的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授《图案》与《CorelDRAW》这两门课程时,我们不再是按照例先教授《图案》后教授《CorelDRAW》,而是先明确单元教学目的,共同授课。在上课时将两门课合理的糅合在一起,共同教学。原先两门课程各4周共计8周,采用交互式教学后,各课程教学时长、及总教学时长缩短为6周,在具体教学安排上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先告诉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程的目的、意义及学习重点难点,同时,将两门课程的作业合并在一起。《图案》的作业基本涵盖了《CorelDRAW》的常用工具,而《CorelDRAW》的小练习也与《基础图案》的内容相关联。这样,学生能掌握学习重点,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的要求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遇见的不同问题分别指导,操作问题在软件教学中解决;设计上的问题在专业课上指导。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互相沟通,课堂上能够互相配合,学生遇见任何问题均能快速的解决。另外,到了学习的最后阶段,根据学生的作业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作业的具体情况,将《CorelDRAW》的部分内容再次讲解,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练习上不会感觉到使用工具的困难,能够全身的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
计算机软件是作为工具而不是目的来学习的,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专业设计的学习上,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学生在学习设计专业课程的同时学习了与之相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两者很好的实现了无缝结合,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课程结束后的作业展览来看,本次混合教学的课改实验是非常成功的。同时,也为第二次混合教学实验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和宝贵的经验,将《色彩构成》与《PhotoSHOP》课程共同教学。
教师在《色彩构成》教学的同时,教授《PhotoSHOP》的教学中,也将《色彩构成》的部分内容引进去,在指导方式上与上个单元交互式教学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本次交互式教学更加注意凸现专业教学的地位。在软件教学时仍然是以专业教学为主,因为我们深知既然计算机是辅助设计的软件教学,就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软件功能与设计运用之间的各种关系,以便充分、合理的发挥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PhotoSHOP》是大型平面设计软件,功能强大,滤镜繁多,但具体用到《色彩构成》中,使用到的滤镜效果是有限的。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上不再全面的、平均的介绍软件的功能,而是以《色彩构成》平面设计的制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详细的讲解,在《PhotoSHOP》中只做简单的介绍,通过《图案》、《色彩构成》的作业,全面地将《CorelDRAW》、《PhotoSHOP》这两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里面的常用命令,一一加以应用。而且由于专业设计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交互式教学,教师准确到位的课堂指导,在短短几周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均能运用这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设计,且软件掌握得较为熟练。由于在教学上能做到目的清晰,学生学习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学习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篇6
【关键词】课堂导入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62-03
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有多种途径,学生在学校通过课堂学习获取知识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比较有限,特别是职高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每周只安排3课时,而课堂课程容量又非常大,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已经变得很重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够承上启下,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因此,课堂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
一、理论依据
课堂导入在设计时,需要体现它的三个主要方向:一是要有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 "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要有针对性,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课堂导入不是为了导入而导入,而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所以课堂导入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要新颖,与实际应用联系,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完本课后可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怎样高效地导入课题,精彩开始每一节课,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课堂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以及学生本身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课堂导入方法在国内外的教育教学中都有研究,方法多钟多样,如:"情境导入法"、"游戏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图像导入法"、"案例导入法"、"任务导入法"、"悬念导入法"等。
二、实践研究
针对职高《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以及职业高中学生的特点与专业特色,以及本人从教十多年的经验,结合职高《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些课堂导入的实际案例,谈谈自己的设计方法、设计意图与实践研究效果。
(一)针对不同课题选择不同的课堂导入法。
职高《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涉及计算机应用的方方面面,包括硬件知识、操作系统使用、Internet应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应用、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应用、多媒体软件应用等,范围广,内容多。对于每一个模块应该根据内容选择不同的情境导入法。
如:在第三章操作系统使用中,对于"初识操作系统"这一节内容,由于计算机的普及,许多学生从小学2、3年级就开始操作计算机,对于Windows XP这个操作系统非常熟悉,那么这里的课堂导入就设计了一个"拼图游戏"。使用Flash软件制作一个小程序,将Windows XP的经典桌面保存成图片,并将这张图片分割成若干个小图片,散乱的分布在游戏界面上,让学生直接来"玩"这个桌面图片的拼图游戏,谁将这些图片准确地摆放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他就会得到"You Win!"的奖励,同时在游戏过程中展开班级竞赛--看谁最快。通过这种游戏导入的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完成游戏的同时找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对接下来学习的内容产生亲切感,更容易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完成本课的任务。而班级竞赛的方式,又让学生找到了成就感,肯定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
再如:在第四章Internet应用中,对于"进行网络交流"这节内容,课堂导入设计为"任务导入法"。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通过网络交流已成为现今人与人之间最常用的联络方式之一,如QQ、MSN、微博、E-mail等。在上本课之前,先了解了一下任教班级中学生对网络交流的认识情况,结果发现一个班40个学生中,有37人有QQ号码,有21位学生曾收发过E-mail邮件,有14位学生"玩"过微博,在这种前提下本节课的课堂导入设计成任务导入法是最合适的。首先设计如下的任务单:
然后在课堂导入时就将任务单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明确本课的任务与操作要求,由于学生本身有一定的网络交流能力,看到任务单后他们会感到任务不难,而且能接触到网络,有自己动手的机会,学习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都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任务1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的QQ账号来完成(对于没有QQ账号的学生,教师提供给他们几个前期已申请好的账号可使用),而对于任务2由于有新的软件需要设置就有一定的难度,但有第1个任务做铺垫,学生还是可以在教师的提示下完成的。任务3其实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聊天"对他们来说是很兴奋的一件事情,而且是很难得机会,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这里选用MSN而不是使用QQ,是因为学生对QQ相对较熟悉,通过学习使用MSN让他们多掌握一种通讯工具,扩展知识面。本课学完后,学生都说他们现在能熟练地运用多种工具来进行网络交流,QQ已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了。
(二)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课堂导入法。
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要以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从人才市场的需要为切入点,全面做好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职业学校中各专业都有各自的特点,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又有着不同的专业取向,所以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对于课堂导入也应根据专业不同有所区别。
如:在第五章文字处理软件应用中,对于"表格操作"这一节内容,由于知识点比较广,操作步骤比较灵活,产生的操作结果又各不相同,而相对于图文混排来讲这一节内容又是比较枯燥的,所以为了尽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最有效地快速掌握操作方法,对于三个专业的学生做了三种课堂导入的设计。
(1)机电、数控专业学生。这个专业以男生为主,有的班级甚至没有女生,学生喜欢比较直观的任务描述,有了喜欢的任务并且这个任务又是他们能够完成得了的,他们的操作积极性就来了,所以此处设计了图像导入的方法。先展示一组实训工场中的安全警示标志(如下图1),当看到这组图片时,学生马上说出了这些警示标志的意义,然后提供给他们一个表格版式(如下图2),要求他们把这些标志通过表格的形式将其名称、概念与特点罗列出来,最终完成一个"车间常见安全警示标志列表"(如下图3),并将效果图展示给学生看。这些安全警示标志他们在实训工场每天都能看到,比较亲切,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提供了制作版式,学生操作起来有针对性,完成任务的成功率较高,从而能让学生专心学习知识,掌握操作方法。
(2)幼教专业学生。这个专业目前全部都是女生,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到幼儿园等地方从事幼儿教育工作,需要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心思比较细腻。针对这个专业的学生,给出的是一个案例导入――小娟现在是一名幼儿园的教师,她工作很认真很受小朋友的喜爱,她刚刚给幼儿园大班学生上了一堂美术课,课上完了,要写总结报告了,为了能体现这堂课的成果,她设计了一张"XX班学生美术课能力展示表",这张表中不但体现出小朋友们在课堂中的表现,还展示出了他们的作品,同时老师的评价内容也都包含在里面,如果你是小娟你会怎样设计这张表格呢?当这个案例一出现,学生马上来了兴趣,因为这个就是以后自己工作要面对的事情,所以她们把自己相象成一名幼儿教师,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表格的形式来展现所需表达的内容,带着"学以致用"的想法来学习知识与操作方法。通过教师的分析、提示,这一节课结束后,她们的设想全部都体现在了表格中,这种成就感与能力的体现就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
(3)财会专业学生。这个专业学生男女生比例比较协调,但这个专业对于数值数据的处理能力较前两个专业的学生来得强,而且财会类的学生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财务报表,所以在课题导入时选择任务导入法--分析银行的各种票据样本(如下图4、图5),并在Word2007中通过表格制作完成。由于这些票据样本与他们的专业有密切的关联,所以学生在这课一开始就打起了精神,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把操作方法学会并为自己以后的工作积累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选择不同的课堂导入法。
知识起源于日常生活,而生活实例既生动又具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编写的宗旨之一是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可以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生活中,使计算机真正成为他们工作或生活中的有用工具。
如:第五章文字处理软件应用中的"图文混排",这节内容是要求学生在Word软件中输入文字、插入图片、制作艺术字、插入文本框、处理表格等,将Word文字处理功能综合应用,让文字等内容"活"起来。一般这一节内容的课时会安排在每年的12月期间,那么课堂导入的设计就可以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了。"圣诞节"是现在受大多数年轻人追捧的节日之一,也是12月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能在圣诞节收到礼物是让人开心的事情,所以此时设计了一个情境导入。一开始上课就给学生看一段小Flas短片,讲述学生A与学生B是好朋友,中考后学生A到了重点中学,学生B来到了职高,分开快半年了,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少了许多,圣诞节就要到了,学生B在职高学习了Word文字处理软件后,学会使用Word制作电子贺卡,他就利用学到的知识给好朋友学生A发去了他精心设计并制作好的圣诞贺卡,让学生A很开心同时也很羡慕。这个情境设计首先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虽然中考失利但在职高能学到很多技能;然后是让学生明确本课时任务就是学习用Word设计制作电子贺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允许他们使用网络通讯将自己的贺卡送给家人、朋友或同学,让他们有成就感。当学生感觉自己比别人"强"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上来了,从而能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与操作技能。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能力增强了许多,很多技能都是他们自己模索着掌握的。本课的作业反馈也表明,学生的确是精心设计了自己的贺卡,有95%的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意图明确地体现在了贺卡中。课后学生反映,他们还要自己动手制作新年贺卡家人朋友,让他们在过新年时也能"得意"一回。
三、运用导入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导入,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教学就能自然流畅。导入要合情、合理、合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导入的时间。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环节,在整个课堂中经常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时间要控制在三到五分钟,这样才能保证正常有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熟悉教材,把握学生已知知识。教师导入时如需用新的知识,应以学生所熟悉的旧知识作为载体或作铺垫,所举案例也必须有启发作用。
(3)导入的真实性。现代教育强调情景教学,教学中往往需要学生配合去创设情景。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为学生创设的情景最好是在学生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这样学生才会深有体会,导入才会自然有效。
(4)任务的合理性。导入时列举的任务必须由简入繁、由易入难,这样学生才会有信心去做这些任务。有了自信心才会有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更有效更快速地掌握操作方法。
四、结束语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在导入新课中妙用方法能使教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是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种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操作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导入的过程共有五步: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进入学习课题的过程。这是一个完整的导入过程。在具体操作中,必须灵活运用,不能机械照搬,。事实上,各种导入方法并不相互排斥,有时几种方法的融合会使教学更加自然、和谐,更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达成有效教学的宗旨。
参考文献:
[1]周宏、高长梅《学校教育科研热点研究全书》[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首要教学原理;混合式学习
2007年9月,作为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试点,华南师范大学依据学校特色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三层次”课程体系[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等方面都需要作出相应的改革。
在此次教学改革中,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由原来“集中讲授+上机试验”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由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依托“纸质教材―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学习辅助光盘―技能实训”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通过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并经第三方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考试管理中心执行),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计算机实用技能得到提高。同时,该门课程的自主学习尝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主动以计算机为工具,开展专业学习的自觉性[2]。
然而,即使经过改革,我校艺体类专业(美术、音乐、体育)学生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第三方认证通过率仍不理想,这给后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并有针对性地为这些特殊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已成为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解决上述难题,笔者在2008~200年下学期为我校体育科学学院学生开设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以动机理论、首要教学原理为指导设计教学活动单元,并借助Moodle平台开展混合式学习模式试验。
1学生分析与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制订
1.1学生分析
本次试验班的学生共有69名,在2008―200年上学期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第三方认证中,只有18名学生(26%)通过第三方认证,远低于华南师范大学2008级第一次第三方认证平均通过率71.4%。除3名没有参与认证的学生外,66名学生的成绩分布直方图如图1所示,本教学班学生的特征为:通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平均水平还比较低;低分数段学生占了较大的比重,但也存在部分高分段学生。
在学期初进行的课程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学生的认证通过率不高,但84%的学生认为通过第一门课程的学习,已经初步熟悉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习方式;80%的学生已经在宿舍拥有自己的计算机。此外,同学们认为影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成绩的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8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依托网络资源学习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BKJGZZ2008025)。
要因素分别是“由于课程以自主学习为主,没有老师的督促我觉得很不适应”(47.73%)、“由于我本人的自身态度,并没有好好学习第一门课程”(22.73%)。
图1第一次认证成绩分布直方图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基于学生对网络学习平台的熟悉及拥有便利的上网条件,本课程将采用Moodle作为教学互动平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将选取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育、体育训练中的应用为实例,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与兴趣;因学生基础能力存在两头分散的情况,我们采用“一头一尾+中间”的方式分配学习小组,使各学习小组起始学习水平较平衡,并制定帮扶奖励方法,使组内能形成互助气氛。
1.2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制订
课程教学目标根据《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中“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参考方案,从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育、体育训练的应用实例引入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技能,让学生掌握多媒体常见工具的应用及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具有在本专业领域和相关工作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为贯彻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应用,强化能力”的教学原则,结合本教学班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设计以“了解多媒体知识――收集多媒体素材――
掌握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合成工具整合多媒体素材――分享多媒体作品”为主线,利用Moodle平台为各模块学习内容设计了若干个人或者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学习,课程内容如图2所示。
图2课程学习内容安排
2学习活动与学习评价的设计
本课程是第一门课程的衔接,旨在让同学掌握实用的多媒体技术,它对学生日后从事教师职业、工作或生活都有所帮助,同时,我们力争帮助没有通过第一门课程通过性考试的同学通过考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评价活动,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1学习活动的设计
M. David Merrill的首要教学原理[3]认为:当学习者介入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才能促进学习;当激活已有的知识且作为新学习的基础时,才能促进学习;当向学习者展示新知识时,才能促进学习;当学习者具体应用新知识时,才能促进学习;当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实际生活中时,才能促进学习。
依据首要教学原理的方法,本课程共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系列课程学习活动。每一个学习活动以体育专业学生身边的问题作为学习任务,教师分析解决本任务所需的多媒体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学习资源并进行实验或小组协同完成综合性项目等环节,尝试利用多媒体技能解决学习任务,最终使学生掌握多媒体知识与技能并灵活运用这些技能解决新的问题。
表1课程学习活动表
活动名称知识与技能实验设备综合性任务
1.多媒体基础知识与素材收集了解多媒体基础知识,认识身边的多媒体,掌握媒体素材的搜索及下载的知识。个人任务:依据不同的搜索问题,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并利用Word记录搜索过程。
小组任务:以“趣味体育”为主题搜索网络视频,下载、共享、点评。
2.文本素材及其处理技术了解文本素材的概念 、文本素材的常用格式;掌握常用文字处理软件之间文件的转换方法、字体的安装方法。扫描仪、耳麦个人任务:从体育报刊杂志中选择内容进行扫描并文字识别,使用Word重新排版。
小组任务:自主浏览使用指南,选择一种输入方式学习,以“我最喜爱的体育明星”为题在论坛中输入内容。
3.图形、图像素材及其获取了解图像的基础知识、数码相机的使用,掌握使用数码相机进行拍摄的方法、电子相册的制作方法、使用网络共享电子相册的方法。数码相机、图像处理软件、视频编辑软件、刻录软件个人任务:使用视频编辑软件,生成个人电子相册,并利用网络共享。
小组任务:以“我在大学城的生活”为主题,利用数码相机进行小组拍摄。把小组作品刻录成光盘。
4.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了解Photoshop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如何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图像的修复处理、滤镜特效的技能。图像处理软件个人任务:综合利用所讲授图像处理技能,以“奥运冠军风采”为主题,对奥运会冠军的照片进行加工处理。
小组任务:小组利用扩展学习资源进行课后自主学习,选定一个制作实例,向班上其他小组讲解制作过程。
5.视频的拍摄与制作了解视频的基础知识、DV机的使用,掌握“绘声绘影”采集与编辑视频技能、利用网络分享视频。DV、视频编辑软件个人任务:从“优酷”中下载运动片段,利用“绘声绘影”进行编辑,生成2分钟配音乐的体育集锦,体验体育记者的编辑过程。
小组任务:以“大学城的运动设施/运动小知识”为主题,小组利用DV机进行小组拍摄,利用“绘声绘影”进行编辑并生成小组作品,利用“优酷”分享视频。
6.音频的处理与制作了解音频的基础知识,掌握使用音频编辑软件采集与处理音频的技能音频编辑软件个人任务:使用音频编辑软件,选择健美操音乐进行合成与编辑处理,生成新的音乐片段;选择一段体育片段,利用音频编辑软件把你的解说录制下来。
7.PPT教学课件制作了解课件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灵活运用已学PPT技能进行课件创作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个人任务:以“我的奥运会回忆”为主题,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素材,并利用PowerPoint合成一个多媒体课件。
小组任务:互相帮助,巩固PowerPoint已学知识,对小组成员作品进行互相点评与修改完善。
8.网页制作基础了解网页制作的基本知识,尝试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网站网页制作工具小组任务:利用网页制作工具,把小组成员本学习的作品、学习心得制作成网页,并最终合成小组网站。
2.2学习评价的设计
计算机基础课程注重评价学生具体操作技能及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能较好地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真实性或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问题,使教学具有现实意义[4]。
因此,本课程的每一个学习活动均采用表现性评
价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布置每一个学习任务前,都会告知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标准及评分要点,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完成个人或小组学习任务后,学习成果上传到Moodle平台中并进行课堂展示与交流,Moodle的互动评价功能实现自主评价、他人评价与教师评价,评价流程如图3所示。
学生的平时学习成果占课程总评成绩的50%,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完成每一个学习活动,争取优异的成绩。
图3表现性评价流程图
3基于Moodle 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混合式学习[5](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采用讲授、阅读、协作交流、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评价、互动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Moodle具有教学资源呈现与共享、互动论坛、作业提交、互动评价等功能,是应用广泛的开源混合式学习支撑平台。本课程依托Moodle开展如图4所示的混合式学习活动。
4效果评价
通过一个学期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得到巩固。在第二次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第三方认证中,本教学班学生又有33位同学通过认证,累计通过率为73.9%,比2007级体育专业学生通过率58.17%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平均分比第一次认证提高了近20分。
在我校教务处教务系统的教学质量调查中,有51名学生对本课程教学进行了评价,课程教学质量加权评分为91.53。表2所示教学质量评价数据统计表明,学生们对本课程针对专业特色设计学习任务并使用Moodle平台开展混合式学习活动给予了较高的
图4基于Moodle的混合学习活动
肯定。他们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学会了多媒体技术及工具的应用,也知道如何应用这些工具解决专业相关的问题。
表2教学质量评价数据统计结果
态度
评价项完全同意(+2)基本同意(+1)不表态(0)基本不同意(-1)完全
不同意(-2)Fi
课程内容尽可能联系了实践和应用42112110.9
老师的课能激励和启发学生思维34173210.79
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该课程的方法31222020.78
该课使我提高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29204130.70
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用适当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组织教学37143300.83
5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除包含一部分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外,更多的是与专业应用相关的技术与方法。本学期实践研究证明,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相关专业的融合,依据首要教学原理设计贴
近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恰当地使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混合式教学,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发展,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叶惠文,杜炫杰. 面向应用能力,构建师范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三层次教育”课程体系――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课程改革实践[J]. 现代教育技术,2009(6):114-119.
[2] 叶惠文,杜炫杰,李丽萍.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效果调查分析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09(12): 154-158.
[3] M. David Merrill. 首要教学原理[J]. 盛群力,马兰,译. 远程教育杂志,2003(4):20-26.
[4] 苗广豫,杜炫杰. 表现性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5(1):62-64.
[5]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Design and Practice Study on Moodle-based Basic Computer Course in University Based on Blended Learning
DU Xuan-jie1, SHEN Yun-yun2
(1.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er,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China;
2. College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Guangzhou 510631,China)
篇8
【关键词】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 教学做一体化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确立了课程建设总体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入手,进行课程规划并确定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教学、探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创新,并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测试体系。在此基础上,为精品课程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争取出版优秀的教材、创建优秀教师队伍、树立优秀教学理念、组织科学的教学内容、开发优秀的教学手段、形成优秀的教学管理模式。
1 一体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协调教学系统的各方面因素,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作用,配合用现代技术开发出来的软件平成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力求反映最新的计算机学科的理论知识成果,通过案例来介绍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同时力争做到同一个应用针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具体表现为:
根据实际应用需要,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将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工作任务的分析和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根据相关工作岗位的信息化能力需求,整合原有课程内容,按照从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形成为主线,依据实用性、先进性、典型性、服务性的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际工作情境为载体,设计了计算机的配置与使用、认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基本网络应用共6个学习情境 。
教学活动全部在一体化实训室展开,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每个情境中通过若干个工作任务让学生进行案例同步训练、案例自主训练、案例拓展训练来让学生初识工具、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2 一体化教学模式各子系统
2.1教师队伍建设
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自成立以来,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与关怀。经过不断的锤炼,到今天打造成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这是一支职称、学历、年龄、专兼职、双师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稳定、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这是一支团结向上的团队,做到了资源共享,无私助人。课程组整体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一直保持着近距离接触,并及时将其融入教学和教改之中。目前,已形成一支具有团队精神,负于责任和使命感,以中青年教师为一线教学骨干的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其中多数教师获得过院级各类教学奖项,形成了本课程教学和建设的后备力量。
2.2 教材建设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选用自编教材《计算机实用基础情境式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计算机实用基础情境式教程》是课程组目前根据工学结合思想,基于行动导向开发的适应我校一体化教学的教材,该教材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整合在计算机的配置与使用、操作系统的应用、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PPT、基础网络应用6个学习情境中,每个情境又以情境描述、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实施、工作任务总结和技能拓展几个部分组成,能够很好地适应一体化教学,方便教师“教”“学”“做”的开展,锻炼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的各项能力。
2.3 教学网站建设
学校有很好的网络环境,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我们建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通过网站学生可以了解课程,共享优秀资源。
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应用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网站已投入使用,可以满足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交流。网络教学资源库由教学文件、课程录像、习题库等组成,其中教学文件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案、PPT课件、FLASH课件、视频教程、案例、实训项目、学习指导、历年考题等;课程录像资源包括课堂实录、案例操作录像等;习题库中主要是书上的全部习题。学生还可以上传作业、在线测试等。教师可以实现在线批阅,推荐优秀作业等。
2.4一体化实训室建设
要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建立健全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重视综合性、创新性实训课程;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5 建立综合评价和网络考试系统
为了更好地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我们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即“平时作业+期末考试方式”,两者各占50%,前者侧重于单项技能测试,后者侧重于综合运用。为了实现考试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我们开发了考试题库,并准备建立电子考试系统,以实现教考分离、实现个性化教学、标准化教学的重要工具。并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测试体系。
3 结语
高职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课程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必要渠道,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多年的实践验证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我们精心进行全方位的课程建设,使教学活动不受时空限制,以其互动性强、协作性强、教学相长等特点在为提高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培养具有高级技能实用型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1.1 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国内高校面向全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内容更新快,知识覆盖面广,影响范围大。《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训教学模块。理论教学模块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内容涉及到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方法学等学科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为学生参加国家二级计算机考试奠定理论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训教学模块主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其内容涉及到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Flash、IE和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应用。
1.2 分级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对大学英语课程实施分级教学,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研究的较多,真正开展分级教学的高校确很少。在已开展英语分级教学的情况下,如果开展大规模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拆开自然班,会增加排课难度,对自然班的其它课程冲击较大,这是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难以真正实施的重要原因。
2 实施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2.1 学习基础参次不齐
目前,城市地区的中学普遍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相当多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少部分学生对计算机非常精通,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情况则刚好相反。水平较高的学生觉得课堂教学内容太浅,没有吸引力,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水平较低的学生又存在跟不上、难以理解教学内容的现象。学习基础的参次不齐,给正常教学实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尴尬,迫切需要开展分级教学。
2.2 教学内容过于系统
计算机作为一种使用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要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而目前教学使用的教材,因考虑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过于完整和系统,从进制转换、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理论内容庞杂且难以突出重点。另外,在授课的安排上,因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内容不是面向应用的,而是一大堆的概念和术语,使学生原本认为非常有趣的得十分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应有的学习热情。开展分级教学即注重知识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2.3 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普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2.4 与专业结合的程度较低
高等学校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对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与专业结合,更好地为后序专业课程服务,充分发挥计算机这一工具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是分级教学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分级教学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按照“因材施教,分级指导,能力为先,重视基础,强化应用”的教学观念来组织分级教学,以“精讲多练”、“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来实施分级教学,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创新能力。
3 基于知识树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
在高校大规模普及英语分级教学的基本情况下,因排课难度、机房机器设备和数量等原因的限制,开展全校范围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根本就不现实。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模块相对学时较少,教学内容多,并且大部分学生对此部分内容不够熟悉,不进行分级教学。实训模块采取基于知识树的分级教学开展分级教学,即不打破原自然班的情况下,不增加学时,也不增加师资,在原教学班型的内部开展小范围的分级教学。
3.1 与专业结合构建知识树
发动与组织全体一线教师,对计算机基础实训模块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把全部知识点按构建包含基础操作、高级应用和综合应用三个等级结点进行分类,并构建好知识点树,并对每个级别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训实例,提供实训用的原始文件资料,并做好便于学生自学的操作要点提示。
3.2 摸底考试,划分级别
在计算机基础实训的第一次课,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测试,设计一些基础理论和操作题进行水平测试,达到75分以上成绩的学生可允许申请免修本门课程,成绩以考核成绩为准,最高记80分,并取得本课程相应的学分。
对于不摸底不申请免修的学生分为ABC三层。测试成绩合格且高于75分为A层次学生(综合应用级)。A层次学生已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以自学为主,能独立创新并完成一个作品。75至60分之间为B层次学生(高级应用级)。B层次学生主要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工程训练的方式,完成一到两个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际项目,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为C层次学生(基础操作级):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技巧的应用。
3.3 分级管理
实训过程中,组织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选择知识点树结构中相应综合应用级、高级应用级、基础操作级的实训知识点完成实训,并生成电子版实训报告,进而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对于进入A层次学习的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答疑。教学过程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多提供上机和上网在线学习的机会,使这些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方式,完成知识树中综合应用级别的实训项目。
对于BC层次学生,采取教师机房授课、学生上机练习和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完成学习。尽量缩短上课学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本门课程的设定的相关实验。B层次学生,完成高级应用级的实验项目。C层次学生,加大学习内容的辅导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完成基础操作级的实验项目。
基于知识树的分级教学模式仅增加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劳动强度,即考虑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节省了师资和教育经费,也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更与当前计算机应 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将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4 分级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加强学生对分级教学的正确认识
经过分级后,被分到慢班低层次的学生或许会产生自卑心理,再加上同班同学的层次较近,缺乏一种互相激励的环境,他们中有些人可能会自暴自弃。因此,课前加强学生对于分级教学的正确认识,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分级教学是为了他们的学习,也要让他们明确经过努力学习后,低层次进入高层次学习的机会绝对是有的,分级教学对于每个学生是公平的。
4.2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分级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要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采用班级授课与学生自主网上学习相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学资源的链接到网络,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的环境。同时减少理论授课学时,鼓励学生课后上网自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权。
4.3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不但可以学习知识树中已框定的课程内容,也可以通过网上查询,链接到相关网站,获取相关的学习信息。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还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计算机应用能力。
4.4 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结合
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设计一些练习和作业,而不必采用教材中的例子或作业。如针对财会专业在讲授Excel部分时,侧重多讲些财务函数、财务报表和账单的制作;法律专业可以做一些公文排版和文字表格处理;网络专业可以适当加大网页部分的制作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意识。
4.5 分级考核
计算机基础实训模块为考查课,要根据分级的不同层次,分别制定适合的实训考试方案,进行全面的考核,进而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公平。考核结果最终由实训的机考成绩、出席率、实训报告的排版及完成情况、以及实训创新作品的完成情况和实训作业提交情况等方面来综合决定。
5 结束语
分级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分层次是教学的手段,不是学习的目的。分级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和心理冲击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和丰富知识树的内容和结构,将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兰玲,张爱国,宋平.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9).
[2] 乔晓华,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8).
篇10
1 课程目标设计
1.1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项目化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键盘输入方法和汉字录入方法,熟练掌握中文Windows操作系统、中文文字处理系统Word、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中文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使他们有信心也有能力适应护理专业相关计算机操作的相关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检索并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就业和更好的岗位适应能力。为学生顶岗就业夯实基础,为以后找工作、立足社会提供一门技艺。
1.2 知识目标
掌握正确的键盘输入方法;掌握一种汉字录入方法;理解掌握操作系统的定义及中文 Windows操作系统概述;掌握鼠标、桌面、窗口、剪贴板、菜单、工具栏、资源管理器、控制面板、录音机、Windows Media Player的定义及使用;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定义、窗口组成及空白文档的创建及修改;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字符格式、段落格式、项目符号和编号、表格、图形、样式和模板的创建方法和使用;掌握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概论及工作界面;掌握工作表、图表的创建方法、编辑方法及格式化方法;掌握Excel中数据的管理分析方法;数据排序、数据筛选、数据的分类汇总以及数据透视表的创建掌握中文PowerPoint概述;掌握演示文稿创建的方法;掌握幻灯片的管理(插入、删除、复制、移动、副本的使用、添加备注、超链接的创建);掌握幻灯片文本、文本框格式的设置,图片、艺术字、剪贴画、表格、组织结构图的插入和编辑、设计模板、配色方案的改变以及母版的使用;掌握幻灯片的放映、打印、传送;掌握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Internet的接入方式及使用(IE的设置和使用、Web页的浏览、网上信息的搜索和文件下载、电子邮件的使用)。
1.3 素质目标
(1)在操作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胆大心细、敬业爱岗、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的职业素质;(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人合作精神,总结,归纳能力;(3)培养学生工作认真负责、踏实细致的精神;(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精神。
2 基于课程内容的项目化设计(见表1)
3 第一次课梗概
(1)简介:在师生相互介绍认识后,告知学生本门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上课方式、选用的参考教材及考核办法,强调以“项目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拟定项目化教学场景假设本班为久顺电脑公司组装、维护专业技术人员,全班共分10个组,每组4~6人,设有组长(负责人),教师为公司经理。(3)明确任务和质量要求组装任务:一天内为客户组装10台新电脑。质量要求:组装机一点不比品牌机差,甚至更好!按客户需求安装Office办公,迅雷,暴风影音,QQ等软件。(4)验收并考核。(5)布置作业。
表1
4 实训室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