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4-05-23 17:4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艺术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艺术就业方向

篇1

关键词:广西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双导师制”

播音与主持艺术曾经只是极少数公办院校才会设置的特殊专业,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媒体影响力的提高,这个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都开始兴办,不少民办高校也争相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广西最早进入这个领域的民办高校是湘思湖学院,接着北航北海分院、漓江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也紧随其后开设了这个专业,还有部分民办高职高专院校也加入这个队伍。可是在这几年的竞争中,广西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明显不如公办高校的毕业生受欢迎,打开电视和广播,几乎都是看到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艺术学院这些公办院校的毕业生,这种现象如何改变,广西民办高校如何开辟新的道路,保证这个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就业无忧呢?

1 广西民办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存在的问题

1.1 本专业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对于广西而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广西高校专业设置中还属于较新的专业,但是在近几年却得到了高速发展,广西各高校纷纷开办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而且逐年扩招。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该专业开设时间不长,本专业如何培养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不仅是民办高校,就连公办高校也还处于探索的阶段。而就业市场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总体素质和经验的要求较高,当学生面临工作岗位的选择时,大部分人都无奈转行,甚至待业在家。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更是求职无门,大批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这使得在校生也失去了学习的激情,对未来的发展失去了信心。同时根据我们对本专业的就业市场调查情况来看,广播电视主持人岗位属于稀缺岗位,与此相对应的是逐年增多的播音专业毕业生涌向社会,电视台根本解决不了这么多人的就业,在就业市场上,民办高校更是处于劣势的地位。

1.2 民办高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公办高校的生源质量普遍高于民办高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公办高校历史比民办高校悠久,在各方面都强于民办高校。目前社会上都有惯性的思维认为公办高校比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好,导致优质的生源都流入公办高校,尤其大部分民办高校在各个省份招生时,都被划归为所谓的“三本”,录取顺序是在公办高校之后的,也就是报不上公办高校的学生,才有可能落到民办高校,所以民办高校生源质量不如公办高校是一个普遍现象。

1.3 民办高校教育资源相对缺失

民办高校教育资源不足,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传统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都是为电台、电视台培养人才的,所以对设备的需求是比较高的,购置这些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都是以自筹为主,资金并不能保证设备的不断更新,在短时间内很难配齐传统的播音主持方向所需要的所有设备。

2 广西民办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方式

2.1 民办高校需跳出惯性思维,为学生寻找新的就业方向

民办高校虽然年轻,但是却因为年轻,所以思路会更加活跃。在传统的培养模式面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无法进入原来单一的就业岗位,那就要对整个社会的就业市场进行新的研究,从就业市场的需求来考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首先,除了传统媒体,很多新媒体也应运而生,这些新媒体如移动传媒、户外视频、网络电台电视台等,都对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敞开了大门。

其次,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文化艺术活动,每个单位都需要能够组织策划文化艺术活动的人才。随着广西与东盟的交流活动日益增多,许多文化传播公司和公关策划公司也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主持各种会和大型户外活动。

再次,广西作为方言区,大众对语言艺术的学习愿望也日趋强烈。艺术类的培训机构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从少儿培训到成人培训都开设了主持和语言艺术专业,这也是很好的就业市场。

2.2 针对就业市场,设定新的培养方向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就业市场分为传统媒体、综合艺术人才需求单位、文化艺术传播机构、艺术培训机构,针对这四个就业方向,我们可以设定新的不同方向的培养方案。在保留为传统媒体培养人才的基础上,要敢于大胆创新,把主要阵地开始转移到新的行业和岗位。

(1)广播电视播音方向。这一方向是面向电台、电视台的传统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方向进行培养,侧重播读技巧和新闻理论的学习,主要从事新闻相关工作。无论是哪个台,都不可能脱离新闻单位的性质,所以新闻类的播音员主持人是每个台都必须配置的,但是目前需求的量并不是特别大,作为民办高校只能是少部分适合的生源进行培养,不能以该方向作为主要培养目标。

(2)舞台综艺主持方向。这一方向侧重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和舞台表现力,面向娱乐节目主持,商业活动主持和庆典主持等方向,不局限在传统媒体工作,可以从事现场活动的主持,为各大企事业单位培养文艺骨干,也为现在蓬勃发展的商业演出培养急需的活动主持人才。广西作为西部省份,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但自从与东盟各国的交流增多后,文化交流活动也开始复苏,同时带到了各种商业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行业刚开始都是较为业余的主持人在参与,质量并不高,很多传统的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又似乎与这个舞台格格不入,需求与产出不能很好的对接。这么大一个就业市场的空缺,是民办高校可以大力发展的舞台。

(3)传媒策划方向。这一方向是与日益兴盛的文化传媒行业接轨。该行业主要组织和策划文化艺术传播活动,与媒体交往密切,需要一批懂得传媒知识,能够与媒体接洽的专门人员,同时这些人员还要具备活动和节目策划编排能力,能够参与活动的策划与执行,往往在活动现场能够控场的最佳人员就是活动主持,所以具备策划能力,并能全程参与策划的主持人是非常紧缺的。

(4)语言艺术教育方向。普通话语音和口语表达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广西这样的方言区,普通话的普及单靠学校是完全不够的,很多艺术培训机构都捕捉到了这个市场,加上人们对自己以及子女的素质提高越来越重视,迫切的需要在语言魅力上完善自己和子女。具有语言艺术教育能力的播音与主持的毕业生一定会受到这个市场的欢迎。

2.3 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施“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

篇2

目前艺术职业教育面临着办学规模与质量、招生与就业、职业教育与升学教育、高职与中职人才质量矛盾。同时还面临着师资资源与经费不足的困境。怎样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更好的解决艺术职业教育所面临的这一系列问题呢,笔者认为不妨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确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目前遇到的困难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问题。

为普及高等教育国家从99年开始大规模的扩招,各大音乐院校、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都成为广大考生的首选目标,高职教育受到冷漠,生源吃紧成为所有艺术高职院校的通病,而没有好的生源又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另外,艺术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方向性与目标上与普通高校无区别。办学无特色也是艺术职业教育走入低谷的重要原因。因此,笔者认为艺术职业教育必须走一条与普通艺术院校完全不同的人才培养道路。即明确其办学定位。

何为“职业教育”从字面理解“职”指职务,分内应做好事;“业”指事业,指从事的工作。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就是一种“实用教育”。培养能适应艺术工作多方面素质要求的人才是艺术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明确办学定位后,我们便能十分明了的区分艺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的不同,即:艺术职业教育是培养更具实践或实战能力的人才。围绕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市场需求,我们便能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教学细分环节上有地放矢的开展工作,从而体现艺术职业教育的特色,明确发展方向。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报考,除了要有特色的办学定位外,教师队伍建设也是重要的一环。目前艺术职业院校大多面临着师资力量缺乏,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继续学习深造。制定严格的教师考核制度。艺术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既能教学,又能上台表演。为尽快的提升教师整体实力,可外聘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帮助学院提高教学质量。

三、把握新时期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替,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过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风格。当时的中国在文化、艺术上是辉煌与自信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在文化艺术上出现了严重倒退,中专特别是时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破坏了许多文化艺术古迹、古籍。使中国人对本民族的文化缺乏自信。改革开放后随着开放程度的扩大,目前我国已处在一个新的文化自觉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是对民族文化艺术的重新认识与定位。表现为多种文化的大融洽,大发展,大繁荣。

在这一背景下,笔者认为艺术职业教育要取得大发展,就应当做到以民族文化为根;以市场需求为本:以全面培养为方;以舞台实践为法。从而更好的适应新形式下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

1 以民族文化为根

以民族文化为根要求我们在注重民族传统文化时兼顾其时代特性。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重要性,越有民族特性的艺术文化,越能受到世界的欢迎。民族文化艺术最直接的代表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与思想情感,是深深印在这个民族人们思想深处的思维烙印。因此,人们便能很容易的接受本民族艺术表现形式与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的戏曲、音乐、舞蹈在很长一段时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是因为它能很好的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表达人们的情感。但有人会问:“为什么现在传统艺术形式并不吃香,反而遭遇冷落?这就要谈到其时代特性。笔者认为“艺术、文化的表现形式,内涵应符合当时的文化大环境,才会有市场,才能生存,中国改革开放30年了,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正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成工业强国,信息强国。与世界交往也越来越紧密,随之而来在思想上也越来越开放,思维变得活跃多样。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节奏感强,更能直接快速的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便会受到更多人的喜欢。所以民族艺术在注重传统的基础上,也一定要注重民族艺术的时代性。两者相接合,才能不断的推动民族艺术的繁荣

艺术职业教育能否得到社会的欢迎,培养的人才能否得到社会认可。就在于能否准确的把握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2 以市场需求为本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艺术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艺术人才。首先我们要明确艺术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是培养艺术人才,另外就是要让培养出来的人能受到社会的认可,能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以市场为导向能很好解决学生的就业,能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实用本领。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市场道路,培养职业型人才。走一条与普通艺术学院完全不同的新路子。

3 以全面培养为方

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文化自觉、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精神享受。这样就给艺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多方面艺术技能的人才受到市场追捧,因此。艺术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多面手,具备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所谓艺多不压身,多方面的艺术能力,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的灵活性也大大提高。在教学科目安排上,要做到全面涉及。不单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涉猎相关艺术门类的知识。所以学声乐的学生也要开舞蹈课、开钢琴课、台词课,表演课、播音主持课,甚至还可以开设美术、书法等有益于提高艺术修养的课程,做到全面培养。

4 以舞台实践为法

根据艺术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的要求,做为艺术职业教育来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是职业型人才,即当他们走出校园就能胜任岗位需要,无须再进行培训,招之能战,战之能胜。因此,必须将舞台实践做为重要环节来对待。培养的学生最终是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能,被社会认可。因此,从学校起就培养,积累学生舞台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篇3

目前,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专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和成熟阶段,专业结构和发展已日趋完善,综合艺术院校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艺术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综合分析各方面条件以及当今社会对该领域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对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优化艺术教育学科的结构与布局,突出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艺术课程标准》,对于从事艺术课程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极为具体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多门艺术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基础,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综合各种艺术形式的能力。艺术教育专业与从事艺术创作是有区别的,要求我们在尊重艺术个性教育与发展的同时,还要遵从艺术教育特有的普及性特质,艺术教育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对大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艺术教育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同时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使其在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以及正确的政治思想、文艺审美观点、审美鉴赏力和坚实的艺术理论基础,并具有艺术解读、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以及设计实施艺术教学的能力。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为例,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探索和确定了自己的办学模式与方式,形成本科、硕士纵向学科结构体系,骨干专业方向横跨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学科,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相关领域形成独特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尤其注重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地域文化艺术的传承,展现出不俗的学科特色与魅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使得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在吉林省同类院校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学院还完善了艺术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以及相关的教学设施,为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打造了优良的教学环境。

二、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就业优势

依据国际经验,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大学毕业生的教育现状与就业不匹配、就业率低等问题就会逐渐显露出来。近年来,内地高校持续扩招使得更多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许多专业虽然在报考时是热门专业,但由于诸多学校跟风扩招,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必然导致学生毕业时出现就业市场饱和情况,而且这种状况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以艺术类表演专业为例,近年来的大幅度扩招加剧了专业的结构性过剩,多数艺术院校面临严峻的表演毕业生就业问题,本来就属于低就业率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表演等专业学生,随着扩招人才需求市场趋于饱和,导致大多数艺术表演毕业生成为自由职业者。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其核心是调控专业的供应量,通过对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同时积极主动干预和调控个别专业结构和招生指标,是有效提高内地高等教育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历年来编撰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9.6%;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虽上升为90.2%,但其中却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12年的吉林省高校本科毕业生2012年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5.47%。与国内高等教育总的就业率相比,艺术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直保持很好的就业率,如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2012年半年后就业率为92%;同类专业的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更是从1998年以来,连续多年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始终稳居教育部直属高等师范院校排行榜前十位。因此,综合艺术院校要积极主动地向具有就业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倾斜,艺术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无论是从生源还是就业来说前景都非常乐观,日益飞速发展的时代迫切需要大量具备综合艺术素养并且胜任基础艺术教育的专业师资。

三、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设置

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准确定位、重点创建并突出专业特色,通过艺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让学生既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又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还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教学理念,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能够独立实施基础教育综合艺术课程的具有本科学历层次的高素质人才。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重点指出要加大地方院校特色化课程建设。以此为依据,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除原有的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还增添了东北地域特色文化系列课程,力图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倡导学生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培养;在课程结构方面,确保必修课程达到本科生培养要求,选修课则充分开阔学生的视野。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综合艺术院校更要充分发挥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课程的设置要合理利用区域优势,为地域音乐文化培养传承和保护的接班人。内地的一些综合艺术院校如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都以传统音乐教育为热点扶持建立了相关专业学科,既弘扬了中国传统音乐,又走出了民族音乐本土化的路子,对传统音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吉林艺术学院的所在地吉林省,地属东北地域,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学院依托地域优势,通过系列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把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中,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同时,还通过系列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深入到传统文化艺术实际环境中去,在实践中提高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及艺术风格的把握,既兼顾知识的传授与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实现艺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既融合多样性的文化艺术资源,又形成特色教学传承模式。

四、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艺术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教师的理论讲述和示教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入体会、理解并把握其中的本质内涵,并能很好地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应该尝试打破传统的分步式课程体系,采用以实践为基础的互动循环式教学模式,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建立多样化实践平台开展教学实践,科学地发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作用,通过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采风、演出等形式作为学生实践课程的训练,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和拓展,进一步活化理论知识,直接促进学生把专业课堂所学的单一的、零散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加以理解、领悟和消化,由过去传统的单纯重视知识掌握转向考核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真正做到产、学、研、用的结合。

五、结语

篇4

一、社会需求“热”与学生报考“冷”

近年来,我省各地都确立了文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文化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名城申报、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化惠民、文化旅游等都急需民族文化专业人才,文化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我省艺术类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已经多年保持在98%以上。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学生和家长对文化发展的不了解,甚至对民族文化人才存在片面认识,认为民族文化专业人才没有发展前途,玩的是“手工活”,吃的是“青春饭”,所以不愿意报考民族文化相关专业,有学校的地方戏剧专业由于招生困难已经停办。2013年某校依托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民族民间工艺专业方向,但报考人数很少,与该校服装设计、影视动画、视觉传达、主持播音等专业招生火爆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专业设置“热”与专业师资“冷”

目前我省艺术类职业学校一共11所,设置了包括戏剧戏曲、舞蹈表演、器乐演奏、民间工艺等多个专业,涵盖了锡剧、评弹、昆曲、淮剧、琵琶、二胡、竹笛、古筝、乱针绣、留青竹刻等地方民族文化类型。多年来,我省艺术类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鼓励、要求现有教师通过在职学习等形式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二是引进高学历专业教师;三是聘请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和技术能手满足民族文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但从目前情况看,我省艺术类学校专业教学队伍中名家大师还是稀少,专业学科带头人紧缺,在戏剧戏曲表演方面更是出现严重断层现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有关部门只按统一的公开招聘程序办理,过多地强调硕士、博士学位,从行业引进的难度大,对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明显考虑不够,民族文化人才培养面临师资短缺的窘境。

三、艺术表演“热”与工艺美术“冷”

我省艺术类职业学校表演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有专业院团、企业作为依托,而且起步也比较早,比如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的前身即为常州市戏剧学校,早期的京剧表演、锡剧表演、滑稽戏表演都是为当地的京剧团、锡剧团、滑稽剧团定向培养戏剧专业人才;后来的舞蹈表演和民乐演奏则主要和常州市歌舞团合作,现在该校又与当地文化旅游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常州恐龙园、嬉戏谷、东方盐湖城、天目湖等旅游景点培养具有艺术表演专业能力的复合型文化人才,受到家长、学生和企业的欢迎。而工艺美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则相对滞后,大多采用家族式的传帮带或者作坊式的学徒培养等形式。近年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犹如阵阵春风,各地民族民间工艺的申遗和产业化力度不断加强。每一种民间工艺都有其特殊的形式、内容和技法,但就我省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而言,还很少把这些民间工艺作为专业来开设,有也仅仅是作为一门课程来教授、训练,民间工艺人才成批培养所需的师资、实训场地等条件比较薄弱,与产业需求还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

篇5

【关键词】综合艺术院校 艺术教育 培养优势 就业前景 学科建设

一、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势

原国家教委在1989年和1992年先后颁布了《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和《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对艺术教育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明确提出高等院校要培养出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艺术师资队伍,为响应国家的政策,国内大多数艺术院校及师范院校相继开设了艺术教育专业。随着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以及受越来越火爆的艺术高考影响,许多综合大学也开始兴办艺术类专业,但与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艺术院校和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师范院校相比,在综合大学开设艺术类专业显得有些盲目。中国内地的综合大学多是1952年全国院系第一次调整后,在原有的文理科院校基础上以学科扩展方式组建而成的文理学科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当时并不包含在内。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全国第二次院系调整,提出要“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从这时起,艺术专业才在综合大学里出现。因此,内地综合大学的艺术专业普遍存在学科设置时间短、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结构不合理以及教学配套设施不健全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有的综合大学为提高艺术教育质量,或聘请知名专家教授,或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硬件,有的甚至为迎合就业增设热门专业等,但结果都收效甚微。因为学科建设并不能代替学术建设,其根源是综合大学现行的艺术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等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艺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的学生既缺乏艺术演出团体对学生表演技能的要求,又缺乏师范院校学生普遍具备的教育能力。

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和艺术资源,许多艺术院校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及成熟的办学经验,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充分利用艺术学科间的优势互补进行特色人才的培养。如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综合高等艺术院校,学院在1995年就成为具有吉林省首批省重点学科的院校,学科建设水平一直位居省内领先地位,无论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数还是省级重点学科数以及硕士点数,排名都位居国内同类艺术院校的前列,建院以来先后为社会培养了万余名各类型的艺术人才,涌现出大批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优秀的艺术家,师生共同承担了各类艺术创作、设计项目、国内外大型展演项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学、科研和创作成果,在国内艺术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7年,为加强艺术教育学科的建设还兴办了艺术教育学院,充分体现了从专门性高等艺术教育到通识性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宏观架构,顺应了国家艺术教育体系的全面改革与发展。2012年,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升格为新的学科门类,为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在综合艺术院校开设艺术教育专业,既可以培养艺术人才又可以培养艺术师资,艺术教育专业毕业生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又能成为从事艺术教育及相关领域工作的一专多能的艺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目前,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专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和成熟阶段,专业结构和发展已日趋完善,综合艺术院校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艺术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综合分析各方面条件以及当今社会对该领域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对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优化艺术教育学科的结构与布局,突出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艺术课程标准》,对于从事艺术课程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极为具体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多门艺术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基础,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综合各种艺术形式的能力。艺术教育专业与从

艺术创作是有区别的,要求我们在尊重艺术个性教育与发展的同时,还要遵从艺术教育特有的普及性特质,艺术教育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对大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艺术教育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同时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使其在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以及正确的政治思想、文艺审美观点、审美鉴赏力和坚实的艺术理论基础,并具有艺术解读、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以及设计实施艺术教学的能力。

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为例,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探索和确定了自己的办学模式与方式,形成本科、硕士纵向学科结构体系,骨干专业方向横跨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学科,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相关领域形成独特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尤其注重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地域文化艺术的传承,展现出不俗的学科特色与魅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使得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在吉林省同类院校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学院还完善了艺术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以及相关的教学设施,为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打造了优良的教学环境。

三、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就业优势

依据国际经验,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大学毕业生的教育现状与就业不匹配、就业率低等问题就会逐渐显露出来。近年来,内地高校持续扩招使得更多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许多专业虽然在报考时是热门专业,但由于诸多学校跟风扩招,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必然导致学生毕业时出现就业市场饱和情况,而且这种状况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以艺术类表演专业为例,近年来的大幅度扩招加剧了专业的结构性过剩,多数艺术院校面临严峻的表演毕业生就业问题,本来就属于低就业率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表演等专业学生,随着扩招人才需求市场趋于饱和,导致大多数艺术表演毕业生成为自由职业者。  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其核心是调控专业的供应量,通过对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同时积极主动干预和调控个别专业结构和招生指标,是有效提高内地高等教育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历年来编撰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9.6%;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虽上升为90.2%,但其中却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12年的吉林省高校本科毕业生2012年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5.47%。与国内高等教育总的就业率相比,艺术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直保持很好的就业率,如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2012年半年后就业率为92%;同类专业的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更是从1998年以来,连续多年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始终稳居教育部直属高等师范院校排行榜前十位。因此,综合艺术院校要积极主动地向具有就业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倾斜,艺术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无论是从生源还是就业来说前景都非常乐观,日益飞速发展的时代迫切需要大量具备综合艺术素养并且胜任基础艺术教育的专业师资。

四、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设置

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准确定位、重点创建并突出专业特色,通过艺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让学生既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又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还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教学理念,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能够独立实施基础教育综合艺术课程的具有本科学历层次的高素质人才。

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重点指出要加大地方院校特色化课程建设。以此为依据,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除原有的音

乐教育和美术教育,还增添了东北地域特色文化系列课程,力图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倡导学生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培养;在课程结构方面,确保必修课程达到本科生培养要求,选修课则充分开阔学生的视野。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综合艺术院校更要充分发挥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课程的设置要合理利用区域优势,为地域音乐文化培养传承和保护的接班人。内地的一些综合艺术院校如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都以传统音乐教育为热点扶持建立了相关专业学科,既弘扬了中国传统音乐,又走出了民族音乐本土化的路子,对传统音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吉林艺术学院的所在地吉林省,地属东北地域,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学院依托地域优势,通过系列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把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中,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同时,还通过系列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深入到传统文化艺术实际环境中去,在实践中提高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及艺术风格的把握,既兼顾知识的传授与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实现艺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既融合多样性的文化艺术资源,又形成特色教学传承模式。

五、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艺术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教师的理论讲述和示教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入体会、理解并把握其中的本质内涵,并能很好地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应该尝试打破传统的分步式课程体系,采用以实践为基础的互动循环式教学模式,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建立多样化实践平台开展教学实践,科学地发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作用,通过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采风、演出等形式作为学生实践课程的训练,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和拓展,进一步活化理论知识,直接促进学生把专业课堂所学的单一的、零散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加以理解、领悟和消化,由过去传统的单纯重视知识掌握转向考核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真正做到产、学、研、用的结合。

结语

综合艺术院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艺术资源,大力发展艺术教育专业,做到既培养艺术人才又培养艺术教育师资,这不仅是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需要,更是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提高综合艺术素质的需要。综合艺术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规范教学大纲和专业课程设置,打破陈旧的教学思想与观念,注重学生艺术教育普遍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在培养艺术教育专业人才方面探索出成功的经验,对发展艺术教育专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本文系2013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艺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与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关注高等艺术教育——高校艺术类专业设置与调整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设计艺术,2002(1).

[2]吴文霞.综合性大学高等艺术教育的专业设置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8(6).

[3]王建平.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艺术探索,2010(2).

[4]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中国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研究课题组.201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r].2011(6).

篇6

关键词:社团文化 多元化 载体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大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开展有品位、多品种、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和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可以极大地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摇篮,相对于其他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作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连接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课余兴趣、社会需求的便捷枢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促进其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为其技能成熟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社团多元化的组织和表现形式,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以及课外阅读所获得的知识,综合运用到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和社会实践之中,将理论与实践融洽地连接在一起,不仅激发其兴趣,锻炼其思维能力,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养成其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好习惯,而且还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于校园、服务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其职业能力,是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一专多能型高职人才的重要载体。

相对于一般高校,河南省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文化起步相对较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受地域位置、经济条件、开放程度等多方面影响,发展和分布很不均衡。随着近年来我省高教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规模化发展,社团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社团类型呈多样化趋势发展。2009年2月24日,团省委了河南省高校学生社团的最新发展情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高校的各类学生社团已经超过3900个。①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普遍存在递增速度快而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文艺等传统意义上的兴趣爱好类社团依然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尤其以文化艺术类、社会科学类社团增加较快,这些社团起步较早、数量多、规模大、活动多且活动层次高、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而一些有较强专业知识背景的学术科技类、理论学习类社团,以及新兴的志愿服务类社团,正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但是相对于文化艺术类的社团,这些学生社团起步较晚、数量少、活动少且活动层次较低,缺乏创新性和创造性,难以达到承载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拓展,突出技能培养的作用。而恰恰是这类社团,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一般社团所不具备的。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社团活动不能仅仅追求兴趣爱好,还要考虑到自身将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学生社团要坚持高职教育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发展导向,坚持社团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多元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坚持社团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促进社团文化建设和谐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数量的增多,社团种类和参与人数剧增。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大体可划分为文化艺术类、社会科学类、学术科技类、理论学习类、志愿服务类、就业创业类等类型。社团类型的多元化要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元化以及管理目标多元化,要积极开掘学生潜能,营造适应各类人才成长的环境,拓宽学生成才的道路。社团文化要多元化和谐发展,不能脱离高职院校的现实,不能超越高职学生现有的文化水平。社团文化活动要贴近高职学生生活实际,以增强凝聚力、号召力,从而促进社团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宽阔、兴趣广泛,各个社团可以根据社团的宗旨、成员各自的兴趣爱好组织各类活动,使社团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且各有侧重。社团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可以把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有利于学生丰富课余生活、开阔知识视野、提高自身修养、增进同学友谊,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增强集体观念和创新精神,有助于他们将来在各自工作的起跑线上前进和发展。

社科类社团的活动,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技类社团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志愿服务类社团活动,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心理咨询类活动,可以排解学生就业压力,树立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为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就业创业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及时找到自己在社会的定位,为其以后求职择业或自主创业积累一定的经验。社团文化多元化发展,兼容并蓄,可以繁荣校园文化的内涵,为有不同爱好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实践活动场所,营造适应各类人才成长的环境,拓宽学生成才的道路,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长处,找到在社会上的定位,为其以后的工作提前做好走向市场的准备。

其次要巩固已成规模的文化艺术类、社会科学类社团的建设,扶持并加强相对薄弱的技能类、科技类社团的建设。

文化艺术类、社会科学类社团是高职院校社团活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代表了学校的整体风格和气质,代表了学院所有师生的精神风貌,也是学院社团文化建设中实力最强、档次最高的活动。高职院校中的文化艺术类、社会科学类社团的建设,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弊端,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审美品质,提高学生的悟性,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从而将在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气质。

在坚持多元化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快速发展中的均衡性,不能顾此失彼。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从事高层次的文化艺术类、社会科学类社团活动;另一方面,还要对相对薄弱的科技类和理论学习类社团进行重点扶持,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创新,提升社团活动的质量和层次,创立自己的社团品牌和特色。

在这方面,一些高校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先锋的作用,在社团文化建设中注重强化科技类社团的建设。目前学院的53个学生社团中有1/4属于技能类、科技类社团。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形式灵活、新颖,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在社团活动中得以巩固和提高。从2007年开始,由这些社团成员代表参加的河南省和全国的各类设计和制作比赛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受到各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2007年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获得了全国高职高专类的最高奖――索尼杯;2009年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高职组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比赛中夺得一等奖,该学院是在这两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河南省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实现了河南省在该项目零的突破,受到了河南省教育厅的奖励,树立了自己的社团品牌。

再次是重视发展心理健康类、求职类社团的建设,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2009年4月15日,教育部通知,要求加强高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要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以提高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目标的社团,要支持学生求职类社团建设,加强对求职类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参与社团的活动和实习,更加明确未来发展和奋斗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职业技能、择业技能、求职技能,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

响应教育部的号召,我省各高职院校相继成立了各种就业创业类学生社团,并呈现异军突起的现状。但就业创业类社团不能讲求轰动效应,有名无实,而要有所发展和突破。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校园学生相对集中的优势,先发展规模较小、运营成本较小、风险较小的项目,如销售手机充值卡、学习用品、小食品和小饰品等,通过历练积累经验,由小到大,然后再寻求更大的发展。

此外,心理健康类社团在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要重视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类社团的建设和活动,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帮助学院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可以通过专门组织针对毕业生的心理危机排查、现场咨询、心理测评、心理讲座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舒缓压力、排解紧张情绪的渠道,使毕业生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关键期。

最后要坚持和谐发展与开放性发展的原则,坚持以校内为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横向联系,扩大对外交流,提升社团影响力。

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要坚持和谐性发展的原则,要以先进文化为主导,使社团文化产生一定的感召力、引导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尊重社团成员的主体地位,加强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能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从而充实社团文化的深层内涵。②

社团文化建设还要坚持开放性发展的原则,要树立一定的经济意识,通过争取政策、吸引社会资源以及有偿服务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为社团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各社团要善于利用与整合各种资源,利用社团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加强校内各社团之间的联系、协作与交流,推出跨校际联合活动,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在交流与合作中拓展活动空间,促进社团文化的发展。各社团要结合自身特点,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与社会进行对接,来充实社团文化建设的内涵,达到最后从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

仍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依托学生社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逐渐形成了社团成就人才培养的良好模式。无线电协会通过与杨中科泰的合作,实现了企业与社团的接轨,杨中科泰向该协会投资20万元设备,共建研究基地,并录用该协会的相关人员到企业工作,从而实现了社团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计算机协会的学生在学院捷普科技开发中心协助导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参与开发研制的课件达100多类。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研发和文化场景中工作、学习并获取报酬,提升了其职业能力。

各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向社会学习,推动社团自身建设,从而达到实践成才的最终目的。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寻求社会商家和厂家在活动时予以经费和研发条件的支持。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如社团可利用自己的网页、网络新闻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社团活动,提高社团的知名度,提升社团影响力,创立社团活动品牌,把社团文化推向更广阔的社会。③[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课题编号:2008-JKGHAGH-704)和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科研课题研究成果。]

注释:

①熊飞:《据统计:河南省高校各类学生社团已超过3900个》,《河南日报》,2009年2月24日。

②陈幼林:《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发展原则》、《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

篇7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74

服装设计与工程(理)

本科

27

表演

本科

40

舞蹈表演

本科

12

总计

 

153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团队意识以及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修养和较扎实的服装学科基础理论,具有传统造型与造物理念,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能独立进行服装创意设计和成品实现,从事纺织服装商品企划、服装产品设计、消费需求与流行现象分析、设计流程与管理、时尚文化研究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概论、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色彩与图案基础、服装设计表现技法、立体裁剪、服装材料学、服装纸样、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设计程序与方法、服装市场营销、时尚摄影、时装展示与陈列设计、传统服饰专题创新设计、礼服定制设计、专题设计、男女童装设计等。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与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学科前沿及服饰传统造型与造物相关理念,具有较完善的专业技能、工程素养、服装产业领域实践能力和人文科学素养的工程型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构成基础、服装CAD、服装立体裁剪、服装材料、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工艺、成衣设计、针织产品设计、服装产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等。

    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为文化创意及时尚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修养和服装专业基础知识,经过服装表演系统训练和实践,能从事服装模特、服装编导与活动策划、模特经纪管理、模特专业教育、整体造型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表演概论、服装表演、服装表演编导、镜前展示、广告表演、服装摄影、舞蹈编导、形象设计、服装设计基础、服装工艺基础、服装买手、服装概论、服装市场营销与实践。

    舞蹈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掌握舞蹈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舞蹈表演基本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较好的舞蹈创作和改编能力,较强的舞台表演实践能力,一定的舞蹈演出组织、排练与协调能力,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能够在社会文化部门、艺术团体、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舞蹈表演、编创排练与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基训、剧目排练、编舞技法、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现代舞等。

 

联系人:刘怡宏    联系电话:89626346   邮箱:412321260@qq.com

 

 

 

 

 

 

 

 

 

 

 

 

现代手工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工艺美术

本科

145

公共艺术(手工)

本科

18

总计

 

163

 

 

    工艺美术专业(共145人)

工艺美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课程群建设专业、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

本专业秉承传统工艺美术与创新艺术设计融合教学理念,在传统工艺美术振兴、新旧动能转换、产教融合、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引领下,依托校内外教研平台和社会资源,通过实训实践、项目工作室、大师进课堂、企业实习基地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能够掌握工艺美术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工艺美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艺术市场经济规律、艺术生活消费、时尚动态,具备设计实践和艺术创作能力,能够从事现代工艺品设计制作、为工艺美术产业服务的高水平创新应用型人才。

工艺美术专业下设纤维工艺、染织工艺、陶瓷工艺、玻璃工艺、漆器工艺、金属工艺、首饰工艺等专业方向。

纤维染织设计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纤维染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纤维染织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纤维染织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白描、归纳水粉、立体构成、中国画(工笔写意)、新民艺学、地毯设计、织绣设计、材料实验、丝网印、手工印染与设计、染织发展史、市场学、印花面料设计、纤维艺术—平面形态、彩印、纤维艺术—空间形态、家纺产品工艺与结构、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陶瓷艺术方向(共26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陶瓷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陶瓷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陶瓷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陶瓷艺术史、陶瓷成型工艺(拉坯)、陶瓷成型工艺(泥条)、动物雕塑、新民艺学、浮雕、陶瓷釉彩、陶瓷装饰、陶瓷成型工艺(翻模、烧成)、陶瓷日用器皿设计与制作、服饰陶艺、陶瓷壁画、课题创作、现代陶艺创作、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琉璃艺术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玻璃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玻璃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玻璃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玻璃艺术史、玻璃设计表现技法、模具制作、烧成与综合材料实验、玻璃后期加工、传统工艺雕塑、计算机软件、浮雕、吹制玻璃基础、动物雕塑、窑制玻璃课题设计、吹制玻璃课题设计、灯工玻璃、玻璃产品设计、玻璃首饰设计、综合材料研究、玻璃环境设计、热熔玻璃、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漆艺艺术方向(共2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漆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漆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漆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漆艺基础、立体构成、装饰基础、漆艺史、漆艺综合材料研究、写实漆画课题创作、漆立体脱胎成型工艺、建筑环境与漆壁画课题研究、漆器皿课题创作、装饰漆画、现代漆家具设计与制作、空间与漆塑课题创作、漆艺产品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首饰艺术方向(共22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首饰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首饰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首饰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材料与工艺基础、成型工艺、首饰制作工艺、皮雕工艺、镶嵌工艺、首饰综合材料、首饰加工、金属器皿簪花、金属焊接工艺、腐蚀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首饰展示设计、首饰文化、刻铜工艺、首饰起版工艺、首饰铸造、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金属工艺方向(共2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金属工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金属工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金属工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泥塑浮雕、材料与工艺基础、表现技法、设计概论、动物雕塑、成型工艺、徽章设计、电铸工艺、铁艺设计、金属焊接工艺、锻铜浮雕、铸造工艺、金属器皿、人体雕塑、环境雕塑设计、产品设计、腐蚀工艺、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公共艺术(手工)专业(18人)

    公共艺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

    本专业培养学生从城镇化空间环境中,以艺术方式表现社会和生活公共性问题。本专业下设公共造型艺术、工艺装置艺术两个专业方向。开设课程注重拓展学生对材料综合利用的思维方式,使其在认识和了解空间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具备教学、研究以及在室内外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能力,成为能胜任城市文化艺术相关领域工作的实践型文化艺术人才,以满足相应的城市环境美化与人文关怀需求。

    主要课程:公共艺术概论、形态训练、色彩原理、中外建筑史、立体构成、写生、装饰基础、雕塑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综合材料1、环境心理学、雕塑形态、园林设计、公共艺术策划I、金属装置工艺、浮雕、数字雕刻、模型制作、城市色彩设计、陶瓷设计、综合材料2、纤维壁饰、公共艺术策划II、陶瓷陈设、玻璃环境设计、金属装置艺术、艺术实践

 

联系人:李遵   电话:89626366  邮箱:1361967895@qq.com

创新创业学院(淄博陶瓷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

专科

51

总计

专科

51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51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培养具备雕刻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传统雕刻工艺与现代制作工艺相结合设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产品设计公司、工艺美术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相关设计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产品设计师、雕刻工艺技师等职业,也可以个人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如下表所示:

职业类别

初级岗位

发展岗位

设计类别

助理雕刻设计师

雕刻设计师

助理产品设计师

产品设计师

设计绘图员

产品设计师、雕刻设计师

技术类别

初级技师

高级技师

工艺美术师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主要课程:传统装饰文化与表现、传统绘画技法、雕塑、计算机辅助设计、玻璃内画技法、玻璃灯工工艺、陶瓷成型工艺、陶瓷釉色装饰、刻瓷工艺、品牌策略、文创产品设计。

 

联系人:杨友森   联系电话:0533-4126217   邮箱:2298033374@qq.com

 

 

 

应用设计学院分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专科

33

环境艺术设计

专科

34

影视多媒体技术

专科

28

总计

 

95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  专科 (3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质、健康的体魄、较高的艺术涵养和审美水平,掌握视觉传播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完成广告、包装、品牌、界面等工作,并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设计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到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有关机构从事美工制作、书刊编辑、广告策划与设计、包装整体开发与设计、品牌设计与推广、新媒体交互设计等职业。

主要课程 :图形创意、编排设计、样本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字体设计、图形创意、书籍设计、摄影、容器造型与纸盒结构、包装设计、招贴设计、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视觉识别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 (3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室内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室内设计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建筑表现公司、房地产公司、室内设计公司、家具设计公司、软装设计公司、照明工程及设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居住空间设计、家具设计、照明设计、软装设计、装饰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图纸绘制员、三维建筑表现设计师、室内装潢设计师等职业。

主要课程 :人体工学、室内设计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建筑构造与测绘、建筑装饰预算、照明工程设计、家居设计与构造、室内设计专题、室内软装与陈设设计、景观设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  专科 (28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数码图形图像和新兴数字媒体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影像技术、网页设计等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电视台、报社、数字影视制作公司、移动多媒体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网络媒体制作部门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动画、纪实摄影、商品摄影、视频采集与编辑、影视后期特效等职业。

主要课程 :计算机图形基础、图形创意、商业摄影、数码图像后期、版式设计、分镜头设计、网络动画制作、数字音频、影像风格化设计、摄像基础与剪辑基础、平面卡通设计、三维造型、纪录影像、叙事视频创作、UI设计、影视特效与合成、品牌与栏目包装。

 

 

篇8

明确培养目标,量身定做教学计划。综合性地方院校都在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本校艺术专业的发展争相改革。如何让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特别是为本地服务,是地方院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虽然大家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但是基于很多现实原因,大部分院校还是在套用艺术院校或师范类艺术学院的教学计划,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时总有“水土不服”等问题。

目前东莞基础教育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东莞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从业者,给地方院校学生就业带来很大压力。2000级学生毕业时,艺术系学生还有不少能在东莞中小学校找到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越来越不容乐观,很多学生毕业后都改行。综合性地方院校不得不去探索一条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东莞经济发达,企业较多,各镇区的群众文化事业开展得都不错,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就业市场。为此,东莞理工学院瞄准这个大市场,重新制定了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东莞基础教育和文化事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创建一个地方特色鲜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在本校达到特色专业标准的重点专业,为东莞的基础教育和文化事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能够从事音乐教育并能组织群众文艺活动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人才,这其中,舞蹈技能非常重要和实用。针对培养目标,怎样在有效的时间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更好地胜任工作,是我们舞蹈教师理应思考的问题。

原有的舞蹈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工作后,存在综合能力较差,特别是实践能力差的问题。我们针对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对问题进行了总结,发现原有的课程设置过于效仿专业艺术院校,过于考虑学生的专业水平,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为本地输送人才是我们的终极教学目标。以往舞蹈教学只是作为音乐学专业的一个交叉学科进行辅助教学,舞蹈课程一直固守学院派的教学模式,本土化教学实验探索几乎为零。随着学院音乐学群众文化方向培养计划的开展,舞蹈的本土化教学探索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针对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通过明确目标、修订制定教学大纲、妥善设置课程,进而从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革新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

根据培养目标,重新修改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目前,通过从事群众文化组织与策划的毕业生就业后反馈回来的信息中,我们认识到之前的舞蹈教学存在着很多不足,过于重视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我们调整专业课的比例,加大舞蹈编创课程的比重,舞蹈教学中汇入本土舞蹈,加强有关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欣赏方面的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策划中,艺术专业人才基本上充当了导演的角色,真正上台表演的机会比较少。其中舞蹈工作人员要像“万金油”一样,对舞蹈种类有着丰富的了解。如仅仅开设芭蕾舞、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显得远远不够。需要增加很多适应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舞蹈种类,比如国标舞、街舞、爵士舞,甚至包括健美操,特别是本土舞蹈艺术,是需要重点学习的。挖掘本土文化,增加本土舞蹈的教学模块,重点在于了解、收集、整理、模仿、组织、再造本土舞蹈的过程,学生通过本土舞蹈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东莞文化,尽快适应工作,缩短磨合期。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针对此情况安排了很多教学板块,丰富舞蹈语汇和舞种,使学生能够胜任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工作。

还要重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比重,主要针对群众文化组织与策划来开设,所涉范围更为广泛,挖掘本土文化,将本土文化与舞蹈编创有效结合,创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大力改革舞蹈创编课程,使其更具有群众性、本土性。

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策划需要“能说会写、能编会跳”的综合能力较强的全能型人才。在组织与策划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过程中,往往写方案是第一步,写出来的方案交领导审批,再决定这次活动开设与否。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策划中,写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随着文艺活动越来越多,人们对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创意和有新意的方案更能符合人们的要求。我们也开设了“大型活动的指导”这门课程,但由于基本为理论课,也没有针对群众艺术活动,所以课程形同虚设,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笔者认为,应根据群众文化的特点来开设一门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策划课程,理论联系实践,并且以实践课为主,实现从写方案到具体实施“一条龙”式的教学。

另外,增设有关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欣赏方面的课程,建立舞蹈教学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更符合地方文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对于地方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顺应社会对多元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学院实际情况,借鉴同类院校办学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9

【关键词】创造能力竞争力定位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培养目标教育方式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14-01

美术教育是人类文化教育中最早的门类之一。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把“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其中“乐”便指美术教育,是希望通过“乐”能使大家彼此相亲,彼此相同。这在《礼记・乐记》中有更深刻的阐述。美术教育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越加完善,功能意义越加深远。到今天,它也上升成为开发人创造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人类文明程度的一种作用。现在,美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已被世界各国教育界所重视。在我国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渐渐清醒的认识到积极发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高等美术院校是及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培养高等专业美术人才的教育机构与场所,大力研究发展高等美术教育便成了重中之重。

一、高等美术院校的教育特色

目前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一般设置在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和专业艺术学院中,各类大学的美术办学宗旨各有一定的差异,教学方向也不禁相同,但近些年来由于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浪潮的冲击,各国教育机构为适应时代的新原则纷纷探索改革,希望建立和扩大自身优势,提高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培养出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也不例外。

1.综合性大学的美术院系

综合性大学开办美术院系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一个新现象,对于它学科的研究,如何定位,专业如何办学,应如何与单科专业院校拉开距离,没有现成的范例供参考,综合性大学就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它应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就我个人认为:综合性大学最大的优势是其学科无所不包的广泛性,学术研究的系统性与深入性。高等美术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中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美术教育,加强美术学科的学术性,研究性。所以,大学本科的学习应为其升入研究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研究性学习的过度与良好衔接,也使本科专业的学习目标成为为作研究工作而积极准备。所以也应该加大相关专业研究教育的培养力度,逐渐形成综合性大学美术院系办学的最大特色。

2.高等师范美术专业

随着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师范美术专业的发展方向与培养目标也越来越明确,估计未来大部分师范大学将改革为综合性大学,而本来的学术教育和美术史论专业已经统一改称为“美术学”专业。所以,进一步推进高等师范美术专业对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研究,是高等师范美术专业发展的最大特色。也使我国高等师范美术专业担负起研究传播美术文化,对中小学生进行美育,以及提高综合素质等重任。

3.高等专业艺术院校

我国高等专业艺术学院则应使科学知识的推广和运用这一责任更加有利的强调和执行。随着我国改革进一步的深化,国家需要大量高级美术技术性人才,尤其是极其缺少“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高等专业艺术院校应以此为目标,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并掌握熟练的技能,使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从事生产一线的高技能操作,设计并能组织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等。这也将是我国就业发展的趋势――在知识经济基础上的高科技知识和高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就现在我国高等专业美术学院教育培养的人才多偏重于学术性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脱钩导致供需失衡,这就需要高等美术专业的教育搬入社会实践这个大舞台,使高等专业院校呈螺旋型发展,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在实践中具有更强的爆发力。

二、高等美术教育的强化

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和专业艺术学院的教学发展模式只有拉开距离,才能充分形成互补的良性互动局面。只有个性的存在才能有共性的发展与延续。无论是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或专业艺术学院都应有共同点美术办学宗旨,无论有怎样的教学特色与偏重,目的也都是为了使人类更文明更进步。在《四书》的第一本《大学》中便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在说大学教育的道理,在于使人们净化个人的心灵,陶冶个人的情操,培养个人的善良美德,在于团结群众,弃旧扬新,从而使人们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高等美术院校同样也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办学理念及办学方向,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首先,应正确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认识。考生在升入高等美术院校之前,大都自觉或不自觉的使学习目的针对高考进行强化,升入院校后需先利用一段时间使教学工作针对这样的情况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摆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美就在身边,就在实际的生活中,并调动所有的感官去细致入微的观察一切事物,让艺术与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关于学生正确对待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问题。在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要遇到这个最实质的问题。尤其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剧,有一些错觉认识,认为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完全对立或两者之间有无法逾越的鸿沟,但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传统文化大部分是保留的。例如日本、新加坡、法国、韩国等。同时现代化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传统文化也会不停的蜕变。如何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与不可替代性也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课。

第三,有超越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艺术与外来文化艺术。在今天,不少人认为传统文化艺术是现代的障碍,也有人认为传统文化艺术无比神奇应顶礼膜拜。这样的态度都不利于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应使学生们全面认识到传统文化艺术的多元性与传承发展性,中华文化艺术不仅有中华文明代表的主流文化也有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代表的非主流文化。如何大胆的与实际相融合,并深入地理性,历史性思考、研究,增强民族凝聚力,这都应是探索的主要方向,也同是探索外来文化艺术的方向。尤其是现代外来文化艺术,更应全面研究,看清它的真面貌,不应盲目模仿。真正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也需有勇气实行“拿来主义”,加以吐纳吸收,重建世界上最优秀的精神文明。

篇10

如今,大学生在毕业之际面临三种选择:就业、考研、出国。毕业之后的不同走向,很大程度决定其在大学里的学习方向、研究重点。大学生明确自己的毕业走向,有利于提高自己在大学学习的效率以及获取各类信息的目的性,从而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一个更好的规划。为此,笔者就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2005--2014届本科生毕业去向做了深入调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为在校本科生提供具体直观的信息。

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成立于2000年,迄今为止已培养了13届本科生、8届研究生共计400余名专业人才。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修养,扎实的人文素养,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蕴,具有世界观念和国际视野,熟练掌握一门以上流利外语,能独立从事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与传播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强调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外国语言能力、文化创意与管理能力以及戏曲艺术传播能力。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与范围相对而言比较广阔,涉及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传媒、语言以及其他许多方面。为了提高本专业的教育教学针对性与质量水平,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交流以及管理人才,也为了更好地为在校本科生提供具体直观的就业信息,我们通过对本科生就业方向的调查及分析,总结出部分经验供同行参考。

毕业去向状态分析

1.就业是主导方向

根据统计数据,2005--2014届毕业生共292人,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达到了207人,占总人数的71%,考研与出国人数分别占10%与13%。可见本科毕业生近2/3选择直接就业,在本科毕业生去向中占有主导地位。

2.就业的主导地位逐年下降

由右图我们不难得出,中国戏曲学院2005--2014届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远远高于考研、出国人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考研、出国的人数逐年增加,正一步一步取代就业所占的主导地位。

3.不同就业方向所占比例

从以上图表来看,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来说,较为广阔。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大致分为六个方面:传媒方向、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文化产业、教育方向、自主创业、其他企业。如此宽泛的就业去向,恰好能够体现出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与本专业强调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外国语言能力、文化创意与管理能力以及戏曲艺术传播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大部分还是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选择与本身艺术类专业相符合的传媒方向。这充分表明,在校四年的本科学习为毕业生们提供了理论知识基础。

与此同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企业也占相当一部分比重,还有许多毕业生选择了教育方向以及文化产业方向,这也说明本专业学生除在艺术、管理、传媒方面有所专长,在其他方面也有一定的兴趣与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在国家的号召与鼓励下,正逐年提高。

就业不同去向原因分析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较强综合性。本专业毕业生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全方位的思维能力、开阔的眼界,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示自我,更好地胜任工作。

1.课程多样,定位准确

本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定位在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以及传媒等领域。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这门新兴的产业也不负众望,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占领市场。但是,在当下的社会中,真正的文化产业专业型人才为数并不多。而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正是看准了这样的文化市场大环境来定位课程,着重加强这一方面的专业教育教学。这样,本专业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选择了与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以及传媒相关的工作。

2.理论扎实,实践丰富

本专业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大学期间了解社会,也充分了解自己,尽早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尽快找准自己的定位。同时,对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严格要求,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样,本科一毕业,学生既拥有专业知识,又能以“有经验”的身份顺利投身于工作之中,为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引导与契机。

3.国家支持,鼓励创业

大学生创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与关注。本专业选择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6%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并且自主创业人数自2010年以来呈上升趋势,逐年提高。大学生创业成为就业方向中一种新兴且发展势头相当活跃的趋势。本专业学生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从课程中不同程度地学习了有关营销学、传播学、社会学、应用语言以及其他人文类学科的知识,这为毕业生毕业后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加之本专业毕业生拥有开阔视野,勇于尝试新事物,因此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其中有几位特别突出,比如经营工艺品、开办英语作文、论文修改网店等,都是本专业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较为成功的例子。

就业存在问题分析

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毕业生中,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比例正在逐年降低,直接就业正在逐渐退出其在毕业去向中所占有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选择考研、出国的方向。自2005~2014年,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出国的人数也呈逐年增长态势。由此显现出,就业难依然是困扰着当今毕业生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自身原因——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有误

现代大学生往往存在对就业单位期望值过高的问题,大部分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大城市和“更好”的就业方向。地点选择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单位性质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大型外企等,而往往忽视了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区与部分中小型企业。这就使得就业形势严重失衡,并最终导致了就业难问题的出现。

2.高校原因——课程设置问题

许多高校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虽然力求课程设置与学生实践靠拢,但是许多时候难以有真正与市场接轨、符合实际就业情况的课程设置,这就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具备许多理论知识,却没有更多能力适应社会中工作的需要。

3.市场原因——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再加之大部分企业对“学历”的关注越来越多于对“能力”的考察,使许多有能力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无法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

大学生就业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提到的现状与问题,在此为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大学生提出一些建议,供读者参考。

1.打好基础,夯实专业

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是以后工作实践的前提与保障。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以及传播等方面的需求岗位越来越多。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老师高度重视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尽量使本专业的课程达到覆盖面广的目标,保证课程含金量,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大学生一定要把握好机会与条件,不断完善自己,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理性选择,丰富实践

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它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与职业操守。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能够更加了解自我,更加明确职业意向和发展目标,能够更加找准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及规划。与此同时,大学生还能在学习和职业实践中不断修炼自己,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与条件。例如,学院每个学期为期两周的艺术实践周以及各种交流活动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3.认清形势,矫正观念

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是大学生合理、正确选择就业方向的关键条件。当前,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小的企业也有重要的岗位,而偏远地区最能磨炼人的意志,也最有可能找到发展的机遇。择业时,不要只倾向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而不愿意到基层乡镇民营企业,更不要存在“等、要、靠”的消极思想。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该以辩证、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

4.把握机遇,做好准备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所必须具备的关键部分。如今,社会已开始转变,我们在人才市场中发现,就业率高和易于找到满意工作的大学生,他们自身的就业指数都很强。这些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的适应性培养,按就业岗位要求不断完善自己,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并且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在毕业之际顺利应对各种就业的压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