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概念范文
时间:2024-05-23 17:4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技术新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新型微灌系统中,一套好的技术模式,可以帮助农民对农作物各生产技术环节进行精确的设计和管理,进而实现增产、节本、高效、增收。例如,微灌技术对肥料的影响,因为水量有限,水能溶解的肥料量也有限,肥料如果过多,就对作物产生危害,所以不得不降低施肥量。再就是灌溉施肥技术的应用,在品种、栽培、土壤管理等方面都随之发生变化,病虫害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山东省一个好的微灌条件下的节水栽培技术模式,可以实现大棚西红柿产量5 000千 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技术简称为交替灌溉。这个概念和理论基础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以,
在植物生理学中传统的分根实验发现,如果一边老是干旱,植物可能会死亡,所以就是一边灌水,一边干燥。从而提出交替灌溉的概念。
根系局部供水分为干燥区和湿润区。由于干燥区土壤干旱会刺激根系产生一部分ABA。它是干旱信号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使叶面孔开度降低,同时只灌了一半的根系,这样湿润面下降,无效的蒸发量降低。另外侧向人渗,深层渗漏也会减小,尤其刚灌溉的时候。同时干燥区和湿润区交替进行,可以高效利用根系区的水分和养分,从而达到节水优产的效果。
篇2
1 函数内容处理方式的新要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仍将函数的基础知识安排在高中起始年级,但在内容要求和处理方式上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如何在继承传统教材优势的基础上,在展现函数概念的概括过程、揭示函数概念的本质、加强函数的应用以及适当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函数概念等问题上锐意创新,以突破函数概念这个难点,这是新教材的新要求。
2 函数学习背景的新要求
以往教材中,将函数作为一种特殊的映射,学生对于函数概念的理解建立在对映射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既要面对同时出现的几个抽象概念:对应、映射、函数,还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践表明,在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上,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大困难。新要求是从具体实例进入知识的学习,从函数的现实背景实例出发,加强概念的概括过程,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建立函数概念、理解函数概念内涵。
3 函数思想方法应用的新要求
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因此,函数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加强函数的应用,既突出函数模型的思想,又提供了更多的应用载体,使抽象的函数概念具体化。如新增加的“不同函数模型的增长”和“二分法”,前者通过比较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把握不同函数模型的特点,在面对简单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它们的特点选择或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反映实际问题中变量间的依赖关系;后者充分体现了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它是运用函数观点解决方程近似解问题的方法之一,通过二分法的学习,能使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学会用函数的观点看待和解决问题,逐渐形成在不同知识间建立联系的意识。
4 函数概念理解的新要求
函数概念并非直接给出,而是从背景实例出发采用归纳式的教材组织形式引入。在分析典型实例的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概括出函数定义后,通过讨论函数的表示、基本性质初步理解函数。它们分别是从函数的表现形式和变化规律两个方面丰富对函数概念的认识。以三类基本初等函数为载体巩固函数概念,在学习了函数定义、基本性质之后,从一般概念的讨论进入到具体函数的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都是一般函数概念及性质的具体化。以一类具体函数为载体,在一般函数概念的指导下对其性质进行研究,体现了“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是函数概念理解的深化。从应用的角度再一次巩固并提升对函数的理解。对一个概念真正理解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是看看是否可以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教材最后安排函数的应用,包括二分法、不同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以及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期望学生能在“用”的过程中提高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5 函数概念难点突破的新要求
函数概念的理解贯穿了函数内容学习的始终,同时它也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对于形成函数这样抽象的概念,应该让学生充分经历概括的过程。教材选择了三个有一定代表性的实例,先运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详细地分析前两个实例中变量间的依赖关系,给学生以如何分析函数关系的示范,然后要求学生仿照着自己给出第三个实例的分析,最后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概括三个实例的共同属性,建立函数的概念。在这样一个从具体(背景实例)到抽象(函数定义)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从分析单个实例上升到概括一类实例具有的共同特征,更能理解概念内涵。
6 函数概念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新要求
篇3
理念把原来的6条精炼为5条,第1条是总纲,核心思想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什么是良好的数学教育?这是解读课程标准的关键,其他几条理念是对总纲的具体阐述。
教什么?学什么?理念的第2条给出了解释,确定课程内容的原则是“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次修改提出要处理好几个关系: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在处理几个关系时,希望教师在组织课程内容过程中,应“重视过程,重视直观,重视直接经验”。
如何教?如何学?这是理念第3条说明的问题。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有几个关键词:“兴趣”、“数学思考”、“创造性思维”、“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追求,是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也是衡量教学的基本标准。
“重视学习”是标准修定强调的内容,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帮助学生会“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以及用数学语言“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这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本领。
教会了吗?学懂了吗?这是学习评价,理念的第4条阐述了对评价的指导思想。理念的第5条强调了信息技术,这两条与原课程是一致的。
■ 课程目标的变化
1.为什么“从双基到四基”
经过长期、反复讨论,数学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什么可以作为数学教育需要强调的基本思想?标准的修订者提出两个基本原则:对数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接受数学教育和不接受数学教育对这些思想会有本质差异。按照这些原则,确定了:抽象、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或归纳推理)、模型作为数学教育中强调的基本数学思想。
在数学教育中,有些是可以教的,有些需要在自己做的过程中不断体会、感悟、总结,形成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实践经验,例如,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包括思维经验、数学学习经验、数学思考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落实过程性目标的载体。
2.为什么从强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到强调“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创新”是21世纪最流行的词汇,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口号。国家要创新,企业要创新,学校要创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成为教育的基本任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在数学教育中体现?在数学教育中,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是无法创新的,这也是中国数学教育最大的问题,学生做了很多的习题,却很少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不仅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会“发现和提出问题”。
■ 突出十个核心概念
篇4
(一)决心书的概念及特点
决心书,也叫保证书,它是个人、单位或集体为了响应组织或上级部门某一号召或接受某项任务而提出的保证做好工作、完成任务的决心的一种实用文体。
决心书的特点有三:一是它的方向性,即通常是从下向上,从小向大。如个人向单位表示决心,单位向部门表决心等;二是它的时间性,即在组织或上级部门发出号召的最短时间内写出决心书,否则,时间过长,就会影响,甚至耽误任务的执行;三是它的非综合性,也就是说,决心书中所写的保证要完成的任务常常是很具体、很明确的,而且一般来说,其主要内容是单一的。
(二)决心书的基本格式
决心书的格式与一般书信格式基本相同,只是前者需要设标题,而后者不必。其格式是由标题、称谓、正文、结尾四部分组成。
1.标题
在第一行居中的位置写上“决心书”的字样。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写“xxx决心书”.
2.称谓
亦即台头。在标题下行顶格处写清接受决心书的组织、机关、团体、单位、领导的名称。
3.正文
在称谓下行左起空两格开始写起。这是整个决心书的主干,应认真写好。为了使行文条理分明、易读易懂,可以适当安排层次,分段书写。
4.结尾
结尾部分除了写上“此致敬礼”、“请予批准”等敬语外,还要在敬语的下行靠右署名。如果是个人,要署真实姓名;如果是单位、团体,在写清单位、团体的全称后,还要加盖公章;最后,在署名下面注明书写决心书的具体年月日。
(三)写作要求和技巧
1.要量力而行
决心书也是保证书,是为了响应号召、开展工作和完成任务而制作的,因此,这就决定了决心书的制作者一定要量力而行,自己达不到的就不必写,否则,就成了吹牛皮,使之流于形式。当然,也不能因为要量力而行就缩手缩脚,不敢有更高的奋斗目标。实际上,只要自己有潜力,有自信心,行之有效、适当地把目标定得高点,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做往往更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把任务和工作完成得更好,因此,量力而行的原则是辩证的。
2.要详细具体
决心书是将来用以检验表决心者实际兑现情况的主要依据。对于其中的具体事项,特别是具体的数字和步骤等,要在文字表达上做到清楚、准确、详细、具体。不然的话,笼而统之,过于抽、象含糊,还会使接受决心书的单位或领导无法决定是否接受,即使决定接受,也很难以具体、详细的衡量标准来检查表决心者日后的实现情况。
篇5
关键词:新时期 信息管理 有益探索
下文主要讲述了图书信息管理的概念以及用计算机多媒体做好图书信息管理。计算机多媒体做好图书信息管理的内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预示着图书信息管理的先进性、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图书信息实现有效的管理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图书信息实行管理的具体内容。
1、图书信息管理的概念
图书信息管理是指图书信息收藏单位对其收藏信息的管理。图书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将所收藏的有效信息进行分类、编目、整理和存储,使之能够快捷准确的检索出来。图书信息有效的管理不仅要确保它的及时性和真实性,还包括它的完整性,只有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才能避免图书信息的流失和浪费。图书信息管理的水平对于收藏单位和社会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做好图书信息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集体、单位或者个人储存和提供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帮助人们解决难题和疑问。
2、计算机多媒体做好图书信息管理的优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和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广泛应用在图书信息管理领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图书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储存、查找和跟踪,保障图书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最大程度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方便。
2.1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预示着图书信息管理的先进性
(1)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成为众多领域的先锋技术。在图书信息的收集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的将所需要的、最新的、最完整的图片、文字、视频及音频等收集起来,成为信息收藏单位宝贵的信息资源,并通过计算机数字多媒体技术有效的将大量复杂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客户查找资料。
(2) 图书信息的表达方式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有效结合,新时期的图书信息分为传统纸质和网络两种,无论哪一种信息,都是社会和人类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以纸质为载体的图书信息,其静态、平面和文字的传统形式,已不能受众于广大读者,而以网络为载体的图书信息则更生动、形象、具体的将其声、形、文、像动态地、有效地统一成一个易于理解和消化的信息资源。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广泛的资讯平台,还能够成为灵活便捷的工作平台。
(3) 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有很重要的两个特点:交互性和实时性,尤其是图书信息资源的实时性,表现在:当人们某一阶段需要利用图书信息资源时,它不仅是最新的,也是最为有效的,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要求的。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使图书信息的查找更加简单、方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想了解信息的部分内容在多媒体网络平台上进行检索,并且根据不同的要求,最终在众多的图书信息中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4) 图书信息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图书信息管理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计算机的应用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图书信息管理,变得更有效、更快捷、更实际,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原有的图书信息不仅只表现出图形或者文字,而且还可以通过丰富的影像、连续地、可逆地、可选择地、实时的表现出来,成为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的代表。
2.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图书信息实现有效的管理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1) 图书信息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是网络构建信息高速公路的必要手段,也是必要途径,传统的图书信息管理的方法是具体的人或单位对纸质的图书信息进行管理,计算机首先进入图书信息管理领域时也只是为纸质图书提供自动化服务,随着计算机对图书信息管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计算机对图书信息的管理逐渐延伸到电子图书的管理,在图书信息管理的转变中,计算机无疑成为重大改变的导火索,图书信息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也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升级而改变,图书信息的服务也跟着迈出了大门。我们开始尝试用多媒体网络信息取代原来厚重的纸质信息为企业提供服务,把不同类别的众多的资讯、图片和数据通过多媒体网络形式呈现给用户,不仅提升了信息服务的品质,还为用户提供了覆盖面广、存储量大、信息资源丰富的资讯平台,以及立体、动态、灵活多变的工作平台。
(2) 电子图书信息的出现使图书信息的管理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图书电子出版也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图书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和及时,电子图书信息的出现无疑是社会走向信息化时代的先驱力量,电子图书信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也成为促进图书业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和速率的重要前提。
2.3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图书信息实行管理的具体内容
(1) 计算机电子阅览室的出现
电子阅览室的出现以及迅速地发展和壮大,是图书信息管理实现信息化的依据,电子阅览室中,图书信息不是只有单纯的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摆脱了传统比较枯燥的管理模式,向人类社会展现了图书信息的另一个世界。
(2) 计算机检索技术为检索图书信息提供很大的方便
电子阅览室的信息来自世界各地,信息资源的储蓄量大,归类复杂,人们查找满意的信息资源不太容易,先进的检索工具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人们可以输入最关键的字眼,轻而易举地在亿万图书信息资源里面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篇6
【关键词】数学;新课标;改革;探索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仅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名词而已,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作解释,要求学生记忆。而没有看到像函数、向量这样的概念,本质是一种数学观念,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一节“概念课”教完了,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剩下的是赶紧解题,造成学生对概念含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质量。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课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2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合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各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比如我在讲“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时出示蜗牛4分钟看爬行7米,蜘蛛3分钟行驶5米。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当提出想比较两种动物谁跑的比较快时,自己去找寻答案,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循环小数的问题时,由于好奇心自己依靠课本这位“老师”找到答案。在讲“三角形面积计算”中出示课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计算不同图形的菜地的面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 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程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我在讲“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设计圆形的牛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篱笆的总长度。再如: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计算、思考得出多种解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
4 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数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和对三角形的认识,用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自己以前学过的图形,自己总结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自己总结出的知识点,可以很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5 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只有学生和老师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去除,若像教材上一样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人一样,如此没有兴趣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可以把学生分成各个小组,找到自己辩论的观点,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辨,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课程体系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方式,它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和教学方式。新课改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篇7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概念与内涵 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全世界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研究课题。从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进程看,它一般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其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师,以及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第二阶段则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目标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形成新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我国教育部也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我从实践中获得了一些探索性的认识,在此与同仁探讨。
一、理解并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与内涵
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动态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所以清晰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以及把握好其内涵,在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学科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策略等融合为一体,从而对教学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积极的变革作用,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我们应在整合方法上强调“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教学效果上追求“产生积极的变革作用,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要把握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向,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模式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必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进行学科教学内容的变革。而信息技术,也将为这种变革提供坚实的基础。
2.教师地位的变化
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地位将被削弱,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将被充分体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受冲击。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和理念。
3.评价方法的变化
与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同,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可以全面、科学地对教学作出评测,使教育者能及时获得教学反馈。这就要求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进行革新。
4.教学载体的变化
随着网络信息的大量出现,媒体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将有力地冲击传统的教学资源观,这就带来了教学资源的变化。教学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只是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过去课本是学生的整个世界,现在整个世界是学生的课本。
5.学习方式的变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类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鲜明特点是将对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和学习方法产生冲击,使其发生变革,而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其积极性、创新精神和个性潜能均能充分发挥。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应注意的事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除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外,还应十分重视提高学习者作为文明社会成员的素质。为此,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观念要更新,责任感要加强。这是主观上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获取成功的事项基础。
2.努力丰富学习资源和改善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方式。这是应具备的客观条件。
3.从信息技术中选取的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应与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相适应。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逐步深入,我总结出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三个体现”和“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体现和三个发展阶段都符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及其内涵的。
1.三个体现
(1)体现教师教学策略的变革。
教师首先将原来的单一通过口授讲解的传授知识方式转变为利用媒体技术体现多样化的知识传授途径及呈现方式;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对学生个别辅导的工具,通过个别辅导式的教学方式,开始引入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最后发展到以教学资源为中心,体现开放式、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方式。
(2)体现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多样化的趋势。
信息技术对原常规教学方式的另一冲击,是过去教师作为几乎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局面被打破。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介入,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呈多样化的趋势,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各类媒体资源中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从学习社区、其他学习者、在线教育专家等方面进行学习内容的咨询和交流。
(3)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促进了教学角色的变化。
狭义的信息技术,即原来传统的多媒体技术,主要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而对于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等方面不会产生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其对教学的整体过程的影响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和积极的学习者,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信息技术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一种辅教学工具转变为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
2.三个阶段
(1)功能式的、以演示理解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最初是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信息技术完全孤立于学科知识教学目标之外,不能成为教学整体结构的一个有机元素。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目前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
现在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2)电子式的、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我们习惯了以纸介为载体的教材,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光盘、电子书取代了纸质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为一体,成为教材发展的一种趋势。电子教材的信息存储量是纸介教材存储量的成千上万倍,包括文字、动画、声音、影像的电子教材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E-book可以把笔记本电脑和课本有机结合,学生再也不用背着沉重的书包。电子教材还可以方便地更新学习内容和改变学习形式,及时跟上信息技术及教学发展的脚步。
(3)网络式的、以虚拟教室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把教师和学生引入全新的教与学的世界,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学习,同时又与教师、同学保持着接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E-mail进行交流,学生也可以随时获得教师的指导。依靠互联网和远程多媒体技术而建立的虚拟教室将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扩大了学生学习的世界,使学生有机会接触遍布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在网上接触各类教学的专家,与他们进行交谈,及时获得帮助。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而且完全可以实现新的超越。
参考文献:
篇8
1.1 因特网环境下门户概念的兴起
近年来,随着因特网上网站数和网页数量的迅猛增长,门户网站(Web Portal)应运而生。门户网站提供个性化的单点网络接入,对本地和远程的信息进行集成,使信息高度组织化,以便用户查找和发现信息。它最大的特点是针对特定的用户,提供与他们相关的内容集成和信息推送,以及业务协作、社区服务等相关应用和服务的访问,为用户提供一种获取相关信息的简洁方式,同时又避免了信息过多的问题。它为当前海量分布式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与管理提供了令人关注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机构正在将自己的网站转变成具有门户特征的网站。门户网站也已由最初的以内容汇集和搜索引擎为特征的初级门户发展为今天的以智能化、个性化、信息与应用高度集成为特征的高级门户概念。
1.2 学科信息门户概念的提出
专业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网络化发展与新兴的门户网站概念相结合促成了学科信息门户的产生,使学科信息门户成为专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简单说,学科信息门户(Subject Portal,简称SP)是用户访问某学科资源与服务的一个单一入口或通道。它是一种网络服务,用以完成本学科网络资源内容的高度组织集成和网络应用程序的聚集,并将这些资源与应用集成在一个可定制个性化的界面中来满足每个最终用户的需要。它还提供一个统一协作的学术交流环境。从用户角度来看,它是某学科用户访问该学科网络资源和服务的起始站点或称入口。
1.3 学科信息门户的发展
学科信息门户的概念可追溯到由T.Koch等人提出的学科信息网关(Subject Gateway,简称SG)概念。由于IT界Portal概念的兴起,学科信息网关的建设已逐渐转向为学科信息门户的形式。对学科信息门户的研究、试验与推广, 在欧洲进行得最为深入和广泛。 例如:欧洲范围内开展的Desire项目、Renardus项目和英国的RDN(Resource Discover Network)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Desire项目于1998至2000年间实施,该项目联合了来自荷兰、挪威、瑞典和英国4个欧洲国家的10个机构共同协作工作。Renardus项目于2000年启动,联合了欧洲多个国家的国家图书馆、大学研究机构与技术中心,以及各个学科信息门户,提供了包括大部分学科领域64000个重要学术网站的资源检索与浏览服务。RDN学科信息门户(The RDN Subject Portals Project)由英国的JISC(The 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资助,目前共建立了社会科学类(SOSIG)、工程、数学与计算科学类(EEVL)、健康与生命科学类(BIOME)、物理科学类(PSIGate)、人文科学类(Humbul)、工艺美术类(ARTIFACT)、休闲娱乐体育旅游类(ALTIS)和地理环境类(GEsource)等学科信息门户。澳大利亚建立了国家级的多机构联合的学科信息门户,美国也建立了众多的学科信息门户。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还开发了SPT(Subject Portal Toolkit)学科信息门户免费软件包,已被广泛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开发。但项目规模较大,且对学科信息门户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的地区还是在欧洲,尤其是英国。我国国内一些专业图书馆也做了初步尝试。如中国科学院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门户及其子门户物理数学学科信息门户、化学学科信息门户、生物学科信息门户等,以及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材料复合新技术信息门户。综合来看,当前国内外学科信息门户多处在功能不完善的中低级阶段,个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的高级信息门户还处在实验阶段。
2、学科信息门户的特征
从技术上说,学科信息门户就是指采用多种信息技术,诸如跨系统检索、元数据采集技术等,对分散的分布式的学科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和合并,将整合后的内容集成到一个可定制的个性化的界面中呈现给用户。这个界面可以是Web浏览器,也可以是其他可能的方式。
学科信息门户的核心特征有以下几个。
信息和应用的集成整合:信息内容经过深层次组织加工,形成高质量的信息内容。这些信息与各种信息服务有机地集成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中。
跨系统一站式检索:用户在一个搜索界面,将搜索请求一次性输入,就可实现对多种资源和数据库信息的查询。它将各个系统的检索结果汇集起来,以统一的界面展示给用户,使用户的搜索方便而高效。而普通网站通常并未提供这种跨系统检索功能,用户不得不分别进入各个本地的或远程的检索系统来进行检索。
简单统一界面:通过共同的表达和一致的用户界面,使门户更易于使用。由于界面统一并遵循用户习惯,用户无需进行培训就能方便地发现和搜索到所需信息。
单点登录,一次性认证:用户只需要一次登录,就能使用他已得到授权的各种资源和服务,而无须记住和输入众多不同资源与服务的账号和口令。
可定制:门户根据不同的角色预设了不同界面内容。可基于用户所属的角色来提供给用户相应的内容。
个性化:根据用户需求与偏好的描述信息,或通过用户信息访问行为的动态分析来推测用户意图,进行信息过滤和信息推荐,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内容和用户界面。
协作性:一系列门户的协作服务,如即时消息传递和团队室的访问。帮助团队共享门户网站页面、应用程序、文档、消息传递和其他协作工具。
安全性:门户采用安全性策略管理以确保用户安全地进行各种活动。
工作流:实现学科信息业务流程的集成。如学术信息的网上、编辑、评注和信息分析研究等等。
3、学科信息门户的体系结构
学科信息门户的框架由用户界面层、个性化可定制门户构件层、信息与应用集成层、信息结构层和信息资源层组成。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图书馆门户的层次结构
用户界面层:它是学科门户网呈现给用户的表现形式。它通常包括这样一些功能组件,如跨系统数据库检索、搜索引擎、信息分类导航、学术交流、专家咨询、个性化可定制服务等。
个性化与可定制门户构件层:门户构件(Portlets)是一些能生成网页片段内容的,以Java技术为基础的Web组件。它运行在门户服务器(Portal Server)中,入运行于网页程序中,用来设计和构建聚合了大量内容的组合页面。门户构件层根据系统的用户信息库(User Profiles)中保存的用户信息需求和权限信息,调用不同的门户构件,针对不同用户产生不同的页面信息内容。
信息与应用集成层:在信息集成方面,常用技术和策略有跨系统数据库检索、元搜索引擎和分类导航。跨系统数据库检索着重于对分布式的异构数据库进行信息检索与整合。元搜索引擎、智能和分类导航用于www信息资源的采集与整合。在应用集成方面,可考虑将学术交流、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和个性化可定制服务等应用集成于此。学术交流用于动态交互地实现学术信息的网上以及对信息进行编辑批注和评述,它和其他业务逻辑组件如专家咨询组件等构成了数字信息服务和业务流程的集成。
信息结构层:即元数据格式和信息组织方式。元数据的格式有很多种类,如:通用元数据格式Dublin Core元素集,描述文献的MARC元数据格式,描述图像的元数据MOA2,描述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格式IEEE LOM和GEM,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格式GILS等。在数字图书馆中最常用的是MARC和DC元素集。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组织应尽量遵循本学科的元数据规范和复用一些通用的元数据格式。
信息资源层:包括本地和远程的书目文档、全文信息、数据文档、知识库、多媒体和应用软件等多种类型信息资源。
学科信息门户的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附图
图2 学科信息门户体系结构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 兴趣
一、 营造氛围为创造力提供土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层次决定着教育的效果的高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放开的想、努力开发想象力。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有包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具有跳跃性的思维。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新能力的养成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由于角色的定位,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积极疏导,学生就很难进入到宽松的氛围,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多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性,做好课外的功课;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下传,影响课堂氛围,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以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和发挥潜在创造力。
二、 提高观察力作为突破口
首先,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心态关注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擅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仔细观察。
如在上“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状规律、特征,并比较相似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相似点。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讲述自己周边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形状,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教会学生知道观察的目的。有针对性的看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有训练的锻炼。只有带着有目的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考、才能有所收获。
最后,锻炼学生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耐心的心态,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走马观花,匆匆一眼飘过,不能在观察的细微处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地方。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形式的实地操作,让学生学会善于抓住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用鼓励使学生爱上课
新课标明确指出: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动机,激励学生的学习是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运用鼓励性的语言,通过丰富多彩的评价,给予学生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赞许,或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打开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更要学会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学会分享,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充实自我。只要有机会,就要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后,我都及时鼓励他们,生动的、充满童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跃跃欲试,大受感染,使课堂内其乐融融,如沐春风。
四、凸出个体让每个学生分享成功
一个成功的课堂首先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因此数学课上要既尊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又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或独特的表达方式。教师应注重建立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关注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里诉求,从多个角度,以积极的心态,从多个方面去对待学生,抓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哪怕一次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并给予表扬。经常给他们的潜在面和优势提供选择和参与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的成长。
五、真心鼓励学生
清代学者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对待我们的学生,应多一些微笑,少一些呵斥;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骂;多一些赞扬,少一些批评。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苛责学生,不如用一点精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到被人关注的喜悦。这样学生就会多一点自信,多一点动力,多一点自由的呼吸,乐观而向上,活泼而富有朝气。课堂的鼓励如果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多一点尊重宽容,多一点人道的关怀,就可以多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让学生在一次次充满真诚与个性的评价中得到心灵的充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尊、自信中快乐成长。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 高中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培养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s a new discipline, it is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strumental discipline, is a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subject, the strong practicality, contents updated quickl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re closely linked, so to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requirement also is quite high. From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Provide plenty of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of time and space is the guarante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on; Independently, cooperation, and explore ways of learning is to develop innovative approach;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etc explored.
Keywords: curriculum concept,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教学由传统的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与其它学科相比,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并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
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一定愿意继续进行新的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所以,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力,尊重学生,多用鼓励赞赏的方法,少用甚至不用批评等手段,对学生的创造性给他一些肯定和赞赏,这样,学生才能敢于创新,才会产生创新的见解,才易于表现出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计算机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计算机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更新,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的课堂中无论课堂讲授、教师或学生演示还是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这种问题应该是难度适中的,学生探究才有信心,问题应属于“跳一跳,摸得到”的,这样才有探索的余地,问题还应该是有实现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形成探究问题的高度热情。
二、 提供充足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创新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学生要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没有时间保证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也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做保证。”同时创新的思维空间是指学生面对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和价值性。所以,没有思考的时空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就不能产生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当然也就不含有创新意识。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创新的途径。
自主学习就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学习结果自我反馈。自主学习要关注探索,体现自主,重在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应是“按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照书本样子,把获取的事物组织起来的一种活动。”所以教学应当是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能够对所学和已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自主探索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自主学习应重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知识。合作学习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把疑难问题提供给其他同学,通过共同讲座、探究、寻求共识。这是一种学习上的整合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整合,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进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像能力得以发挥
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地解决新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和其他课程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种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树立起创新意识。第一,鼓励学生大胆求异;第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第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五、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