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治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4-05-23 17:4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内涝治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内涝治理措施

篇1

关键词:雨水排水,内涝防治,工程管理

市政建设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建设和防内涝的各种措施是否切实有效,则事关人民群众自身利益和整体城市的对外形象,政府关心、舆论关注、公众关切。

2011年发生在武汉和北京的内涝现象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城市焦点问题。由此可见,城市内涝问题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层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城市内涝并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渐消失。相反,快速发展的城市所带来的局部性气候的变化以及随着城市硬化率的日趋增长和城市地面天然蓄水调洪错峰能力的逐渐减弱,反而加剧了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和内涝后果的严重。

一、南宁城市雨水排水基本现状

南宁市市区(六城区)面积6476平方公里,城市建城区面积170多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共计330万人。目前南宁市的水网结构是“一江、两库、六环、十八内河”。

一江:邕江。

两库:老口梯级水库和邕宁梯级水库。

六环:石灵湖环、大相思湖环、南湖环、凤凰湖环、亭子冲环和五象湖环。

十八内河:大岸冲、马巢河、凤凰江、亭子冲、良凤江、良庆河、楞塘冲、八尺江、石灵河、石埠河、西明江、可利江、心圩江、二坑溪、朝阳溪、竹排冲、那平江、四塘江。

南宁市雨水排水体制为城市雨水径流排入各干渠,然后汇入九条内河,最后泄入邕江。

目前全市雨水排水设施总长度为1162公里,已初步形成了较合理的新城区雨污分流、旧城区截流式合流制的排水管网系统。已建成排涝泵站24座、防洪闸19座、交通闸27座、穿堤涵管93条。

雨水排水系统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六个片区:

1、沿江片:民族大道西、江北大道、临江路一带,经南环路、植物路两个排水出口排入邕江。

2、南湖、竹排冲片:(1)中山路以东,民主路以南,长罡路两侧,雨污水汇入“七一”总渠,经竹排冲排入邕江;(2)滨湖路以东,金浦路以西区域的污水经污水管道入琅东污水处理厂处理排放,雨水分别经南湖和竹排冲排入邕江。

3、心圩江、可利江片:(1)大学路、鲁班路、部分江北西堤的雨污水经心圩江排入邕江;(2)大学西路、部分江北西堤的雨污水经可利江排入邕江。

4、二坑溪片:大学路东段、北大路、龙腾路、明秀西路、新阳路西段等雨污水均经二坑溪排入邕江。

5、朝阳溪片:本片分南、北段,北段为整个铁路以北地区,雨污水经秀厢大道、明秀路、北湖路、衡阳路、唐山路排入朝阳溪。南段为铁路以南,雨污水经友爱路、朝阳路、人民路、江滨路排入朝阳溪截污管。以上雨污水经朝阳溪排入邕江。

6、江南片:(1)电厂、铝厂、糖厂等处,雨水等经五一路、南建路北段、星光大道排入亭子冲;(2)亭洪路、南北公路、南建路南段排水管渠汇集的雨污水排入那洪江;(3)白沙大道的雨污水排入水塘江;(4)五一路、富宁路、沙井大道的雨污水排入凤凰江。江南片所有雨水汇入以上几条内河后排入邕江。

二.内涝防治的整治措施

(一)工程措施

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对市政排水工作高度重视,对市区内河水系、排水管网、内涝片区(点)加大整治力度。自2006年以来,共安排整治项目49项,计划总投资326725万元,整治项目主要包括内河清淤及整治、污水管网配套、内涝点整治及排水干渠清淤、排水管网普查等内容。现已完成的世行贷款项目有衡阳西延长线、亭江路、柳沙片的滨江路等新建、改建雨水排水系统。

(二)管理措施

如何有效地把内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在大力进行市政雨水排水工程整治的同时,还需要一系列比较完善和全面的管理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增强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指挥部职能,落实机构、编制、人员、经费,打造高水平的内涝应急抢险专业化队伍;按照应急抢险预案,强化日常抢险突击演练。提高应急抢险队伍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2.建立健全内涝应急制度建设

防治城市内涝拥有社会性、机动性、应急性等特点,任务重、责任大、牵涉部门多,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依据《南宁市防内涝应急管理预案》,落实各级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组成部门职责,并按照应急预案,推进应急准备工作、物资调拨、处理内涝应急事件的处理流程化、提高预案可操作性。

3.建立防内涝预警机制

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综合信息平台;提升局部地区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道路排水的实时监测水平;建立内涝预警体制,通过手机平台及时暴雨预警信号和内涝预测信息。

4.提高工程设计标准

为提高河道整治和新建排水管网设施的有效性,在设计的层面上要有超前的观点,按照城市实际情况提高暴雨重现期和汇水时段的标准。2004年2月出版的《给水排水设计手册》中,只有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及山东省等补充复核整编了70余座城镇的暴雨强度公式。

5.完善物资管理,建设防汛物资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全市范围内物资统筹和信息共享。加强气象局、消防大队、市政工程管理处、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等直接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防汛、防内涝、消防等统筹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完善物资调拨与更新办法,确保物资的质量合格、数量合适、分布合理。逐步实现综合城市抢险的机械化、智能化、科技化、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王运辉,防汛抢险技术[M],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

篇2

【关键词】城市内涝;成因;影响;防治对策

城市在国民经济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随着城市功能的复杂化,城市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核心而又脆弱的环节。城市内涝频发,不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也严重影响到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对城市内涝原因及相应对策进行研究分析是迫切且具有深远意义的。

1、城市内涝的内涵及影响

1.1 城市内涝的内涵和特点。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城市内涝灾害发生时,城市交通、通信、水、电、气、暖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瘫痪,社会经济活动中断,其灾害损失已远远超过因物质破坏所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城市内涝的特点:①城市内涝在我国比较普遍,以前主要发生在一些沿海地势低洼地区,现在内陆城市也经常发生。②城市某些特定地点的发生率较高,如立交桥底、过街地下通道、铁路桥、公路桥等。

1.2 城市内涝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出现的频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不利影响突出表现在:①冲毁房屋、公共设施,给人民和公共财产造成巨大损失;②造成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运转失灵甚至瘫痪。③引发城市水电、通信等地下电缆故障;④造成地下停车场、地铁站、地下商场、仓库被淹;⑤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⑥可能引起社会秩序混乱和公众恐慌。

2、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2.1 城市化运动引起城市局部降雨量增加。影响城市降雨的因素主要有3个:①充足的水汽供应;②气流上升达到过饱和状态;③足够的凝结核。第一个因素属于大气环流范畴,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有限,但人类活动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及气候变暖,间接对局部范围内水汽供应造成影响。第二个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大规模推进,城市人口工业集中,交通工具剧增,钢筋混凝土覆盖面增大,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上方空气结层不稳定,引起热力对流。大量的城市建筑物,加大了地表粗糙度,阻碍降水系统的移动,延长了降雨时间,增大了降雨强度。第三个因素,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大量污染颗粒物为城市降雨提供了充足的凝结核。

2.2 城市扩张导致河湖水系调储能力急剧下降。城市扩张使得原本具有自然蓄水调洪错峰功能的洼塘、湖泊、水库等被人为地填筑破坏,降低了雨水的调蓄分流功能,同时打破了原有的城市自然排水系统,特别是沿江平原地区本来地势就低洼,雨水自然出流往往难以做到,而大量采用淹没式出流,导致排水不畅,引起上游积水。城区地面大量硬化,地面截水能力大大下降,在汇水面积和暴雨强度相同的条件下,地面径流系数越大,雨洪流量就越大。雨水只能通过排水系统排除,增加了排水系统的压力。特别在老城区,由于排水管道最初设计是按当时的地表径流系数确定管道管径,而对旧城区的改造导致如今的径流系数已大大超过以前的数值,在流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必然出现旧管道系统不堪重负,局部出现水涝灾害现象。

2.3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不协调。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城市功能区域安排和建筑布局,对城市暴雨灾害应对和排洪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城市快速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科学性。城市防洪规划的制定除了水利部门外,还涉及到道路、工商民用建筑、市政、绿化等多个部门的多项工作。但实际的情况是,在防洪规划上往往都是水利部门独揽,而与其它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

2.4 运行维护的缺陷。排水系统运行过程中,良好的维护管理对于系统的健康运行必不可少,而实际运行时出于各种原因却存在诸多问题:①排水管道错接,雨水管道错接到污水管道中。由于同一段路污水管道管径往往大大小于雨水管径,暴雨来临时就可能导致局部积水甚至内涝;②不文明行为。一些城市餐饮业集中地区,含有大量菜叶、瓜果皮、动物皮毛、油脂的餐饮废水随意倾倒,严重堵塞雨水口和管道;③排水管道清淤不及时。

3、城市内涝防治对策

3.1 加强城市内涝防治管理的法规建设。目前我国城市内涝或排水方面的规定,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标准、规范,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有关部门在监督地下设施规划建设时,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我国应广泛借鉴国外城市防治内涝的立法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专门性的城市排水、防涝法律,做到城市内涝问题的预防、治理等均有法可依。以美国为例,该国的法律将城市排水列入其中,各个州都实施《雨水利用条例》。该条例规定,新开发地区的雨水流量,不能超过当地开发前的水平,这就意味着各地政府必须要从排水设施上着手来解决这一问题,用这种方式“强迫”政府增加市政排水设施的投入。

3.2 统筹规划,提升城市整体排涝能力。城市的排水能力既有城市排水系统本身的功能问题,也涉及城市整体地形营造。由于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部门,迫切需要由规划、水利、城建、市政等部门联合编制用地竖向规划、防洪排涝规划及雨水系统规划,统筹安排道路、防洪排涝设施及雨水系统建设,改变以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就地块论地块、就路论路、就排水管网论排水管网的倾向,使有不同部门分管的规划建设工作实现有机协调,从而彻底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系统性差,道路竖向与排水系统不协调,投资浪费等问题。通过系统合理的规划从源头上减少产生内涝的隐患。

3.3 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内涝。城市内涝治理是一项特殊的系统工程,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破解城市内涝的难题,可以通过“渗、滞、蓄、用、排”五个字来实现。

一是渗。渗是指回归雨水的自然属性,让雨水降落之后尽可能渗入地下,维护城市水循环系统平衡。有关部门应当加大修建城市雨水渗透设施的力度,如修建透水路面、透水广场、渗水井等。

二是滞。滞主要是通过建设湿地等手段,减缓洪峰形成时间,减少洪峰峰值,尽可能避免大的洪水出现。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应该保留足够多的湿地,以增强城市暴雨的调节能力。

三是蓄。蓄是指利用低凹地、池塘、湿地等收集雨水,既能减轻防洪压力,还能改善城市小气候。荷兰鹿特丹部分地区采用干湿两用的“水广场”方案,水广场本身有比较浅的沟槽作为排水沟,下小雨时这些沟槽会形成天然的水景,下大雨时整个广场充满了水,形成一个大蓄水池,本身成为城市水景和水上游乐场。中国城市少有专门用于调蓄雨水的设施,今后应该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在城区内规划建设低运动场、低公园、低草地等城市蓄水滞水设施,以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四是用。用主要是指丰富雨水利用范围,可以用来灌溉、洗车、景观用水、道路清扫、冲厕、消防等领域。

五是排。排主要是指畅通排水管道和河道,让雨水能顺畅地排出城区。

4、结束语

城市内涝既有气候变化、暴雨强度加大的客观原因,更有城市规划统筹考虑不够,防洪标准确定不够科学,基础设施系统性不强等主观因素。要改变城市内涝频发的现象,我们必须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统筹规划好城市竖向及防洪排涝系统,加强雨水的综合利用,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管理,留足生态空间,减少洪涝隐患;同时应借鉴国内外内涝防治成功经验,编制城市防洪减灾规划,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高效的应急抢险机制以及排水系统GIS数据库,以应对洪水侵袭,保障城市安全。

【参考文献】

[1]郭雪梅,等.我国城市内涝灾害的影响因子及气象服务对策[J].灾害学,2008(2).

[2]刘茂云.影响降水的因素分析[J].决策管理,2007(6).

[3]柳笛.城市化对雨洪径流的影响[J].科技创业,2009(1).

篇3

关键词:城市内涝排水系统优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发造成我国多个城市发生内涝灾害,这些城市一旦遭遇特大暴雨就会发生城市内涝,严重时造成人员伤亡,致使交通系统瘫痪,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转和经济发展。为了减少内涝灾害的发生频率,有必要对城市的内涝原因进行探索,并研究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措施。

一、我国城市发生内涝现状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频发,我国城市内涝以普遍化的态势发展,且区域越来越大,以往只在沿海和地势较低的区域发生,近年来内陆地区发生城市内涝的频率明显增加。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城市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的城市占据城市比例的21%;其次,城市内涝的危害日益严重,给城市造成的损害越来越大,如2013年7月18日,昆明市遭遇城市内涝,全市交通瘫痪,102个点片区被淹,造成8亿元的损失,像昆明市这样因城市内涝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还有北京、重庆、广州等城市。

二、城市内涝的困境溯源

2.1都市化与空气污染造成城市降雨量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规模逐渐扩大,由于城市内部的建筑多由钢筋混凝土建造,所以城市内部的温度比郊区高出许多,造成地面的热气上升,与空中的冷空气形成对流,此为热岛效应。而交通工具的增多与工业的聚集造成了空气污染,污染物在空中形成大量的“凝结核”,加之热岛效应引发的热力对流,在城市内部水汽充足的情况下,极易形成强降雨。

2.2城市规划不合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扩张态势越来越紧张,一些城市由于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造成城市内土地使用紧张,一些低洼区被规划利用,一遇暴雨侵袭,就可以看到“水往低处流”的景象。除此之外,一些错误的城市规划使原本具有蓄水功能的水库、湖泊、洼地、山塘等被填平,大大降低了城市的整体蓄水能力,为城市内涝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2.3城市排水系统的缺陷

2.3.1整体规划缺不合理

城市内的合流制下水道在泄洪功能和排污功能上分工不明确,明显削弱了下水道的泄洪能力。除此之外,与之相配套的排水设施也不完善,比如急流槽、排水沟、引水沟渠等,造成城市排水系统不能达到排水要求。

2.3.2下水道年久失修

在一些城市内,很多年的老河道依然担负着泄洪的工作,这些河道存在时间久,在功能上早已不能承担现阶段的排水压力。由于本身存在很多损坏,加之在修复和保养方面存在缺陷,泄洪功能每况日下,严重影响着主系统的排水功能。

2.3.3排水管网系统落后,修补和重建工作难度大

一些城市内的排水管网存在布局不科学、排水管质量差、排水管径和片区人数不匹配等问题,使得排水管网系统不能满足城市的排水要求。对于排水管网的修复及重建工作,政府和城市规划部门都提高了重视程度,并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加强了投资力度,然而排水管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仅仅依据图纸对排水管网进行研究,造成修补和重建工作出现一系列的误差,同时,对于排水管网的监测一直是困扰政府及城市规划各相关部门的最大难题。修补和重建工作难度大,严重影响了排水管网的正常运行与功能发挥。

三、治理城市内涝的路径探析

3.1治理城市环境,减少强降雨的形成

增加绿地面积防治热岛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城市中的绿地可以吸收一部分热量,从而减少热力对流的形成,其次,扩大绿化面积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城市内涝的发生几率,因此,城市规划部门要加快城市绿化的步伐。除此之外,减少空气污染程度也是降低降雨几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城市要加大治理力度,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降低交通排放量,将污染企业迁移至郊区,降低空气中的凝结核分布,降低强降雨的形成几率。

3.2合理规划城市

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减缓城市扩张的步伐,并对建设用地进行规划,加大审批力度,严格检查申请用地的合理性,避免在低洼区、下陷区进行城市建设。并杜绝城市建设对绿地的侵占以及对水库、湖泊的征用,从而保证城市的整体蓄水能力不受破坏,从而增强城市抵御内涝的能力。

3.3优化城市排水系统

3.3.1重新规划排水系统

政府要提高对排水系统的重视程度,要加大对排水系统的资金投入,并协调各有关部门对排水系统进行重新规划布局,改变城市内合流制下水道的功能混乱状态,提高下水道的泄洪能力,同时对急流槽、排水沟、引水渠等与之配套的排水设施进行改建,直至达到城市的排水标准。

3.3.2改建、修复下水道

对于存在时间久远的下水道,采取改建措施,增大输流直径,加强承受水压的强度,同时进行大面积补修,统一修补损坏位置,之后对下水道进行测试,确定下水道功能满足城市的排水要求。

3.3.3优化城市排水管网系统

(1)优化排水管网布局。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排水管网的布置,将新旧管网分别编制规划。(2)结合工程实际条件进行设计。充分考虑给排水地形、水源、调节池等位置,并考虑各种市政设施的影响,尽可能使管网线路简短,布置成环状。(3)采用先进技术。以排水管网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为出发点,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辅助设计,如matlab、GIS等信息系统方法。以GIS与排水管网结合为例:GIS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范围广,如图3是GIS交叉学科图。GIS综合采集、更新、管理、综合分析等功能于一身的应用系统。因此,充分利用GIS技术,构建城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是优化城市排水管网的有效途径。

图3.GIS学科交叉图

要构建城市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首先需要对图形显示内容进行整理,其内容包括城市排水管网图、居民区范围图、建筑物、城市交通路网等。其次,收集相关资料,包括由地形图数据和排水管网各自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对于排水管网属性数据的收集要尽可能全面,包括铺设日期、编码、水管型号、所处地段等。

设计过程包括建立页面布局和构建专业图两部分。首先建立页面布局,通过城市近期规划的地图,找到准确的坐标进行配准,然后对城市内建筑物、交通路网、居民住宅区等的变更进行及时的更新。其次构建专业图,专业图的构建是在页面布局的基础之上,对城市排水系统更加详细的描述,包括雨水管线、排水用户、污水管线等,并对专业图上的所有组成元素进行分析、记录和标注。

GIS在排水管网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为城市的排水管网提供全面的管理服务,包括及时报告排水量和排水强度、准确检测排水管网阻塞、损坏的位置、提供最新最快的资料等,解决了城市排水管网修补和重建工作的难题。

结论: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城市内涝越来越普遍,危害性与日俱增。城市内涝对城市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危害,优化城市排水系统亟待进行,重新规划排水系统、改建下水道、优化排水管网等都是有效的解决措施,加大对排水系统的优化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昆明市的城市内涝问题,保证城市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参考文献:

[1]谢映霞. 从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看排水规划的发展趋势[J]. 城市规划,2013,02:45-50.

篇4

关键词:城市内涝;成因;治理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flood season, due to the greenhouse effect in atmosphere, climate is gradually warming and air currents presents abnormal, which led a great alteration in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and volume, causing strong attacks by the rainstorm in many regions and cities this year. Under the attacks of rainstorm, our cities became vulnerable: traffic gridlock, communications interrupt, airport closure, roads, squares, bridges suddenly sinked into a vast expanse of water, who were joked on-line to be the "oriental Venice" ------ this is the city waterlogging. After the rainstorm, the economic losses reachs up to billions or tens of billions. Were those just natural disasters? or have not we had a little of responsibility? No, we should reflect on it, or more a study on the solutions.

Key words: city waterlogging; caus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V69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概述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长时间降水超过城市的排水能力产生大的地表径流,使城市出现严重积水并且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现象。今年进入汛期后的几场降雨,使许多城市出现严重内涝现象,7月4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调侃报道“上班办公室观海,下班地铁中看瀑布”,“水中有鱼可能也有电,水中有井可能没有盖”调侃之外,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反思。

2、城市内涝的原因

我们这里姑且不谈城市内涝的危害,只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出现城市内涝的原因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下雨太大、太急”,另一种是城市功能不足,排水能力太差。

“下雨太大、太急”是客观因素,是自然现象,我们无法彻底改变,只能顺其自然,我们能做的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预防和指导。

至于城市功能不足,排水能力太差造成城市内涝,我们就得深层次的挖掘原因,因为它是主观因素,是人的因素。它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

城市排水管网设计标准太低:

我们排水管网设计大多是“一年一遇”,它是什么概念呢?它是指我们的排水管网设计排水能力为每小时只能排走36mm的降雨,面对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突如其来的降水,我们的排水系统能应付的了吗?而外国如:纽约排水标准为10-15年一遇;东京为5-10年一遇;巴黎排水标准为5年一遇。

我们国家的排水管道直径超过3m的几乎没有,而在一些国家,排水管道中可以行使汽车,深达60m。

排水管道老化,排水设施不健全,不完善:

我们城市的排水管网有的始建于明代,简直可以称的上“古董”了,长时间的服役,使得污水侵蚀管道,管道内淤积堵塞严重,排水不畅。排水设施只注重于“排”,忽略了“蓄”,没有使“蓄”“排”系统的结合起来,造成排水设施不健全、不完善。

(3)城市地面硬化多,绿化少,渗水性较差,形成积水: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泥混凝土地面也越来越多,城市大面积硬化后,雨水只能由高处向低处流,降雨没处去,于是公路变成排水沟,立交桥下、隧洞等地势低洼处大量积水,形成城市内涝。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城市内涝就会一直存在。

(4)城市建设理念存在误区,注重上面建设,忽略下面建设。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的发展思路存在不小偏差。为了追求开的见、摸得着的政绩,大多城市建设者都追求地面上的形象建设,这可以直接带来城市外表的提升,于是高楼大厦座座拔地而起。而忽略了对地下排水管道的建设,我们陷入自然的窘态之后才开始反思。

(5)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重光回答记者: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建设是公益事业,不同于地面上房地产开发直接带来利益,因此很难把民间资本吸引进来,地下管网建设及维护只能完全靠政府投入,而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很不够。

3、城市内涝的整治

针对城市内涝以上成因,我们谈谈内涝的整治方法。

(1)对于城市排水管网设计标准太低,我们只有在新的城市规划中提高排水设计标准,而对于现有的排水系统,只能通过改建、扩建来提高管道排水标准。

(2)针对排水管道老化,排水设施不健全、不完善,我们采取统一检修所有的下水管道,该换的换,该修的修,清除管道内所有的淤泥、垃圾,使得管道排水通畅。同时在地面上修建蓄水池,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是治理城市内涝的方向,通过分散式蓄水来减少排水管道的排水压力。

借鉴外国屋顶绿化经验,它是指在屋顶平台或露台上做2-3层防水,然后在防水上面铺填20cm厚的土层,上面栽种蔬菜等绿色植物。这样屋顶上的土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把雨水滞留在土层之中,同时也使室内冬暖夏凉,节能环保,还可以时时享受纯天然绿色新鲜蔬菜,这个做法简单、实用而且费用很低,值得借鉴和推广。

(3)城市地面硬化多,绿化少,渗水性较差的现象,路面用透水性沥青混凝土替代钢筋混凝土,广场、停车场或便道采用孔型铺地、砾石铺地、砖或石块留缝式铺地、透水砖铺地、网格铺地等,这样可以使雨水直接渗入地下,减小地表径流,同时透水地面还能过滤地表污物,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使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

(4)制定相应的法律来约束城市的规划,如:地下排水管网没有建成验收之前,地面建设不得开工;落实财政投入,依法实行行政问责制;把城市规划中的排水作为考察相关领导的一项重要政绩。这样通过立法,做的依法可依来强制纠正城市管理者的建设理念。

篇5

关键字:城市内涝;灾害原因;解决措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5.6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从2013年6月29日20时至7月1日12时,遂宁市遭受了特大暴雨袭击。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此次暴雨范围广、强度大、降水时空密集,遂宁市78个测点雨量达50毫米以上,其中76个测点雨量超过100毫米,52个测点超过200毫米以上,38个测点雨量在300毫米以上,13个测点雨量超过400毫米,7个测点雨量超过500毫米。最大雨量在遂宁船山区老池乡,达到588.7毫米,创遂宁雨量的历史极值。

1、内涝情况简介

特大暴雨洪灾已致遂宁市5个县(区)、102个乡镇(街道)、108.98万人不同程度受灾,2人死亡、4人失踪;损坏房屋2096间,倒塌房屋520间,农作物受灾44368.4公顷,道路损毁622.3公里,桥梁受损51座,损坏水库11座、堤防4.4公里,损坏通讯基站156个,6条供电线路受损、2160户居民用电受影响。目前,市城区部分地下车库和低洼地段积水,百余户个体经营户店铺店面、商品严重受损,经开区33家工业企业厂房进水,机器设备、原材料及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暴雨给我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6.49亿元。

2城市产生内涝灾害的原因

2.1难以预测的极端天气状况,恶化的城市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污染气体的发大量排放,社会的环境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危害,导致气候急剧变化。全球温室效应的发生,增加了发生暴雨天气的可能性,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城市发生内涝灾害的可能性。同样,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人口众多的城市,气温上升较快,易形成一种“热岛效应”,导致城市区域的上层空气层热力对流,云层不稳定,且当城市水分充足时,就会产生对流降雨。城市一般都是高楼林立,这些大型的建筑的建设,增大了城市地面粗糙,阻碍了水的流动,造成一定的排水困难。另外,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上空,大量污染物也会促进降雨的发生,更加产生降雨量增加的现象,造成排水困难。

2.2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够完善,过硬的路面建设,天然水道人为破坏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也处于高峰时期。城市人口的不断富集,造成城市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城市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排水设施不健全,不完善。以前用于排水的河流、沟渠,蓄水的农田、湿地等,被硬质路面、水泥地和柏油路等所替代,阻断了水向地下渗入的通道。原有的沟塘水系具有天然良好的调储雨水、涵养渗流的功能。在城市建设中,缺乏科学考虑和论证,昔日沟塘河网已全无踪影。原有自然水系统遭到破坏、切割、萎缩,使得区间暴雨产生的径流无法及时下泄,造成地面的径流系数不断的增加,地底水循环系统的渗透系数则不断的减小。在具有大量水流的过程中,难以短时间排水,对城市的排水系统造成严重的压力。

2.3城市发展中轻视地下水系统,重视地面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城市面积不断扩充。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往往仅重视城市的面貌建设、城市区域的不断延伸,而忽视了地下水系统的建设。陈旧的地下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的步伐,承载负荷远不能承担城市扩大产生的负担。这种轻视地下水系统基础设施,重视地面建设的思想,会使城市不断建设发展的同时,为排水的地下管道建设留下严重隐患。

2.4缺乏相应的的排水规划,具有较低的设计标准

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进程中,对城市整体的前期规划和未来发展,没有确定的目标和方向,并且在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中,也缺乏相应的规划设计。另外,较低的设计标准和残缺的排水规划,都会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造成一定的弊端。《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是我国城镇排水建设的标准要求,但是该设计标准较低,不能使城市排水管道达到科学、系统、可持续和长远的要求。另外,极端天气的变化、城市环境的恶化以及不断扩张的城市版图,都使得陈旧的排水系统不能达标,难以对城市的内涝灾害起到有效作用。

2.5城市居民薄弱的环保意识

城市居民不好的生活习惯,也会对城市的排水系统造成一定的堵塞。尤其是人文因素造成的堵塞,例如:在排水管网中倒入垃圾等。较多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一些老城区的垃圾收集站不便利,往往将垃圾堆放在排水口附近,使污水将其冲走,随着时间的累积,管道就会逐渐的被堵塞。

3解决城市内涝灾害的对策和措施

3.1加强平时管理及雨季应急管理

排水是一个系统问题,不仅管道建设要跟上,控制设施如泵站、阀门等建设也要跟上。降雨是设施要及时启动,并能发挥作用,把适当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起来,还有应急体系建设。严禁占用河道填沟造地,堵塞河床;严禁向河道渠道垃圾;河道沟渠要及时清淤,保持排水通畅。气象预报及时报告,做好超标雨水防范。通过加强气象预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等减少内涝的损失和影响。

汛前全面完成排涝设施养护工作,完成泵站等配套设施的全面维修、保养和检测。重点做好市区下水管网、雨水井、盖板等清淤疏浚养护工作,特别是老城区小街巷以及低洼区的管道疏通维护,对城市主要出水口进行整治,做好城市主要过路箱涵及出水口整治检查。加大对明、暗渠清淤的监管。暴雨来临前,尽量降低河渠水位,以利排蓄水。此外,雨在短期形成猝不及防的复杂局面,城市应针对特殊情况制定应急抢险预案,确保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强排设施和抢险人员随时待命,快速应对。

3.2合理使用城市建设用地

当前排涝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与城市建设的矛盾,伴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凸显几张。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更应针对地形地貌特征,研究截洪、分流、调储措施。具有涵养水源及景观价值的沟、塘、渠是城市蓄洪、排水的重要载体,应严格保护,不能随意填埋或侵占。城市较大的洼地不适合建设名句,可做为“湿地”公园加以保护利用。在适宜地区建造雨水池蓄水,规划一定比例的蓄洪区、蓄洪塘坝增加山体植被覆盖,增加绿化面积,增加透水层,利用新方法、新技术、改善生态环境,做好雨水利用,做好超标雨洪水的防范措施。

3.3对排水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为协调排水系统与城市建设的整体进行,需要对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规划,确保能够使城市建设和规划中,排水问题的解决。较多城市对排水系统的建立标准较低,通常都是适应一年一次暴雨的系统,对于连续暴雨的情况,考虑不足,容易出现内涝现象的发生。因此,现阶段,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规划过程中,需要具有超前性和远瞻性,确保能够有效提高排水体系的规划和设计标准。同时,在城市建设之初,需要为水资源的排放,留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设计和建设排水体系,并实现污水和雨水分流排放。

3.4适当减少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广泛推进渗水材料的使用

城市建设过程中,道路及中心城区、商务区的地面硬化是必须的。但并非全需硬化,因尽量留有种花植草的空间。为了解决城市内涝危害,需要对城市路面的使用材料进行渗透问题的解决,在铺设城市道路的过程中,需要尽力选择具有渗水性能的材料进行铺设城市路面。城市河、湖驳岸在满足功能前天下,应尽量采用生态草皮防护,少用浆砌块石护岸,以利渗水。由于绿地入渗水的过程中,会减小径流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排水管网的排水压力,同时还可以对地下水进行补给。然而,绿地面积、河流、湖泊等湿地的面积不断减少,是城市频繁发生内涝现象,因此,为了解决城市内涝,就需要不断的对绿地进行建设。

3.5 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科学、客观的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及时采取相应策略和措施,降低内涝灾害的影响。第一,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第二,强化排水系统的管理工作;第三,制定应急排水方案;第四,大力宣传排水意识,加强教育力度。

4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在了解城市内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同时,通过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措施,对城市内涝灾害进行避免和减少。并根据实际的城市建设过程,对城市的防洪、抗洪、减灾系统等工作,做到提前规划和设计,确保能够有效的做好城市建设。同时,充分掌握自然环境变化,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做到未雨绸缪,为城市的长远建设和发展、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做出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胡盈惠.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内涝治理[J].公共安全,2011,23(2):6-8

[2]张悦.关于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的若干问题和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2010,26(16):41-43

篇6

关键词:暴雨天气城市道路雨水管线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全球气候异常,极端气候天气多变,暴雨成灾给城市交通和生活带来的危害极为严重,北京、武汉、重庆、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遭遇暴雨袭击而致的城市内涝随处可见,轮番上演暴雨淹城的景象,“东方威尼斯”的称号在中国多地开花。这暴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高楼林立、路网纵横的城市,在人们看不到的地下,是滞后的排水系统。

2、城市内涝问题的外因

极端天气增多城市内涝问题的外因。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气流季节性异常,我国极端天气频发,很多地方出现特大暴雨,有些城市甚至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短时内大量降雨,造成城市排水系统瘫痪。

同时热岛效应也加剧了暴雨的形成。城市建大以后,局部的小气候就会发生变化,阳光照射下来,硬化地面的温度相对来说比泥土地、草地小气候的温度要高很多,城里的温度要比郊外高好几度,人是可以很直观的感觉出来。局部的城市有热岛效应,地面的高温垂直上升,形成冷空气对流,就容易形成降雨。现在的热导效应,实际上就是有一团热气停住了,又不与外面的空气交流。所以,这些水就像一脸盆水突然浇到头上。

3、城市内涝问题的内因

3.1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大,绿地少

大规模不科学的城市开发建设是内涝灾害频发的重要诱因。城市建设的扩张, 使原本具有自然蓄水调洪错峰功能的洼地、山塘、湖泊、水库等被人为地填筑破坏或填为它用, 降低了雨水的调蓄分流功能。城市的急剧扩张,城市发展带来的地面“水泥化”“硬质化”。现在城市市区内的水塘、绿地日益减少,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或水泥、沥青路面,地面‘硬质化’了,水根本渗透不到地下,地下径流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多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每逢雨季或有大雨时,不同程度的“水浸街”现象时有发生。

3.2城市规划缺乏远见

我们的城市规划太不尊重和没有考虑到大城市布局和原来自然地理格局间的协调,从而导致了大城市病的出现,来大雨成水灾,下大雪成雪灾。

就防涝来说,城市需首先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再结合这些个性化因素,制定并实施与其先天条件相符的排水系统规划。然而,再科学的地下管网规划也不能做到一劳永逸,而必须是结合后期的细心维护,以及对城区湖泊这些先天优势的善加保护和利用。

3.3城市防洪以排为主,不符合地理水循环原理

传统的排水模式强调以排为主,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往往是在整个城市内修建排水管网系统,设置排水泵站,把雨水、洪水尽快排出城外或排入下游水系,即主要依靠工程措施来解决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传统的排水方式除了要建高标准的排水系统外,也将导致排水系统下游洪峰流量增加,使下游发生洪水的频率上升。同时,由于城市内蓄滞洪水面减少,降低了对洪水的滞洪和泄洪能力,即使在整个城市中花巨资修建了排水管网系统,防洪排涝风险仍然很大。而且传统的排水模式很少考虑把珍贵的雨水资源滞留在城市内并加以利用,即使在我国严重缺水的城市,绝大部分的雨水也是白白流掉。

3.4地下水过度开采,城市负担太大

一些城市过度开采地下水,也是造成当地容易内涝的重要原因。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城市地面沉降,一旦遭遇暴、雨水极难外排,使当地防洪能力直降一两个档次。人口增长负担过重和过快的城镇化都使得人地矛盾、人水和人与自然负荷的资源的矛盾日益紧张。尤其是这几年的内涝和水荒,就显得非常突出。对任何一个特定自然地理区域的大都市来说,它的自然负荷能力都是有限的。

4、关于治理城市内涝的建议

4、1全社会都要重视城市排水问题

提出全社会都要重视城市排水问题,并不是泛泛而谈,是有所指的,要真正重视。今年七月,部分城市被淹,专家学者纷纷议论,举一例,有人说:“《城乡规划法》对城市防涝标准都做出规定”。细看《城乡规划法》,对城市一般地提到防灾减灾、乡村规划内容提到排水,都没有提到防涝标准。这些专家是不是真正研究了城市排水问题呢?所以,提出要真正重视。在前述明确责任主体的基础上。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为城市排水创造良好条件。要解决问题,需要专业的研究,可以考虑设立专题研究,聘请专家咨询等等。

4、2保留、恢复和增加雨水的入渗

各种屋面、混凝土或沥青路面的径流系数0.9左右,是土质地表径流系数0.1~0.2的数倍。城市规划的时候必须规定保留绿化地应占的比例。已经违规占用的必须依法处理,加以恢复。寒冷地区的城市,花草难以生长,为了保留土质地面维持雨水入渗,在土层上面铺装碎石子也很美观,而且保护了表土不会扬尘。国外不少城市都用这样的办法。

还要采取工程措施,增加雨水入渗和地下保水的能力。有些城市研究建造地下水库蓄水,既可以充分利用雨水 又减少了排水量,值得提倡。同样,在规划和建设地铁、地下商场等建筑物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削减了雨水入渗和地下天然的蓄水能力。

4、3核实排水管渠的汇水面积

城市排水管渠设计的主要指标是雨水管渠汇集降雨的面积。一般设计都是分区排水,排水管渠设计的汇水面积都不会太大。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使原有排水管渠的汇水面积产生变化,但是没有重新调整或扩建排水管渠,势必造成排水能力不足。因此有必要对城市排水设计进行一次复查,从核实排水管渠的汇水面积开始,如果排水能力不足就要考虑排水系统的改建、扩建。以上海和北京为例,差不多近几年新建的下沉式立交建成后一遇暴雨就淹浸至不能通车,因为立交最低层的路面,往往低于原有排水管渠,作为应急或长期措施,都要考虑加设抽水泵站。

4、4重视排水管网的建设

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因此市政建设部门应做好城市管网的建设工作,旧城区在多年前铺设的排水管网现在还在发挥作用, 这期间, 该区域大部分房屋都经过了多次翻修, 但是排水管网还是当初的管网, 几乎没有进行过系统翻修, 虽然这些市政设施是当前老城区城市改造的对象, 但从中可以看出, 城市排水管网将运行相当长的时间, 需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因此, 市政建设部门要重视城市管网的建设。

4、5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检查、疏通、维修等工作

城市的排水系统不仅仅是雨季和暴雨时节的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可靠体系,也是平时城市生活规则运行的必要。城市要随时检查其排水系统,要经常注意疏通下水道系统,对于不甚通畅的排水街道路段要及时维修,特别是非雨季要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检查、疏通、维修等工作,做到未雨绸缪。

5、国外防治内涝经验借鉴

东京的雨水有两种渠道可以疏通: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会通过各种建筑的排水管,以及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最终通过大支流排入大海;其余地域的雨水,会随着每栋建筑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雨管,再随下水道系统的净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水资源的时空和地域分布极为不均, 在缺水严重的城市建设雨水收集系统, 在暴雨时刻可以分流一部分雨水, 降低暴雨对城市排水管道的冲击, 收集的雨水也可以用于冲厕所、洗车、浇庭院、洗衣服和回灌地下水 。由于城市发展水平的制约, 雨水收集系统前期投资较大,在国内所有城市中强制推广有较大难度, 但是以立法形式在北京、深圳等一线缺水城市推广是可行的,可以有效降低这些城市受到内涝灾害的威胁。

篇7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城市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建设成果日见成效。整个城市化建设工作中,配套设施的跟进成为一项不可忽略的工作,通常,配套设施与城市建设主体工程同步进行。然而,工程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工程实施者重主体轻配套、重地表轻地下,这势必会造成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水平整体偏低,而作为城市主要配套设施的排水设施便首当其冲。排水设施建设不合理,小区等支管管护不到位,造成排水管网将运行不良,雨污水排放不畅,城市内涝、污水直排、污水冒溢问题时有发生,破坏江河水系的同时严重影响城市居住环境。因此,如何做好城市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和管护工作已成为城市规划者、建设者、管护者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管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受到相关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基本情况】

1、城市内涝

2016年汛期南岸吉祥名都小区、财富广场路段、青年街三医院后门积水严重,个别路段积水甚至没过大腿,甚至出现在街上划桨板救人的情况。2017年宜宾遭遇50—100毫米暴雨,突发暴雨导致南岸溪口路与三江路交汇口、长江大道东段、224片区大量积水,多辆小汽车在被淹积水中无法动弹。2018年普降50毫米以上大雨,部分地段出现100毫米以上暴雨,长江大道东段江源半岛小区外路面积水达50厘米。

2、污水直排

南岸东区部分街道、江北部分老旧街道、中心城区雨水管多为雨污水合流或分流不彻底,虽然雨水管、污水管分别设置,但雨污水支管未按照雨污分流排放原则分别接入主管。雨季大量雨水混入污水管网后排放,有限容量的污水处理厂无法对混流的雨污水进行收集处理,而导致污水直排入河造成环境污染。

3、污水冒溢

部分老旧街道排水管网陈旧,波纹管、U-PVC塑料管老化严重,管网材质脆化。钢筋混凝土管网长时间经污水内酸类介质浸泡后腐蚀严重,混凝土失效,管壁变薄,甚至完全粉化失去强度,近年来因管网老化导致排水管网垮塌的事故时有发生。老旧小区、沿街商铺污水未经化粪池、隔油池过滤便直排主管网,加剧主管网堵塞,污水冒溢问题日趋严重。

【调研分析】

一、城市内涝问题

1、城市排水管网设计建设过程中,管网设计断面过小,无法满足强降雨的排水要求,宜宾城区已经建成的排水管网管径多为Φ300—Φ600砼管沟或条石沟。(翠柏大道皖宜小区路段、溪口路等内涝及南岸长江大道井盖被雨水冲出井座形成的安全隐患问题均属于此类)。

2、城市排水管网建设过程中施工质量控制不严,个别施工单位未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中的标高,管网纵向坡度不顺畅,排水出水口河床水位高雍,致使河水通过雨水管倒灌,形成城市内涝。

3、城市改造建设过程中由于未系统规划管网,导致部分道路改造时设置的雨水管高程高于周边居民小区路面,小区内的雨水无法排入雨水管网产生内涝。

二、污水直排问题

1、小区等污水直排。中心城区、南岸东区部分老旧小区、江北部分老旧小区修建年代久远,当时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环境形式相对良好,对雨污水分流等要求不完善,加之技术条件限制,很大部分小区设置的化粪池容量不够,甚至未设置化粪池,污水直排进去主管网。部分设置了合格容量的化粪池的单位、小区因为长时间未开展化粪池的清掏工作,污水中夹带的生活垃圾填满化粪池后,污水直排,化粪池形同虚设。

2、雨污分流不彻底导致污水直排。城区部分老旧道路设置了雨水管、污水管两跟市政排水主管,但是在雨水、污水收集的过程中,小区、临街商铺等污水、雨水进水井的雨水未严格按照雨污分流总体要求分别收集排放,各个水源均按照“就近”原则接入临近的市政主管,导致在污水处理时必须将雨水管、污水管内的污水一并接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雨天大量的雨水进去市政主管,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而导致污水直排江河。

三、污水冒溢问题

1、管网塌陷造成污水冒溢。城区老旧街道的排水管网年久失修,已老化严重,混凝土管沟、条石沟、砖沟经过长时间的雨污水冲刷和污水中腐蚀性介质作用,逐渐失去强度。波纹管等塑料材质管网随着时间的推移,腐蚀、硬脆严重,老旧管网塌陷时有发生造成污水冒溢。

2、路基沉陷造成污水冒溢。宜宾城区地处丘陵地带,地势起伏不平坦,因城市建设需要,部分低凹路段采用回填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高厚度的回填土区域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之前未完成沉降,基础设施建好后回填土继续沉就会降造成排水管网等设施损坏,形成污水冒溢。

3、管网堵塞造成污水冒溢。未设置隔油池的餐饮店铺,未设置化粪池的小区等污水直排进入污水主管网,大量的生活垃圾、地沟油极易造成管网堵塞。加之部分街道排水管网检查井设置不合理,个别位置井距过大,排水管网交叉位置、转角位置未设置检查井,若发生管网故障不易第一时间发现处理,也无法开展正常的日常维护工作而造成污水冒溢。

【调研对策建议】

一、城市内涝整治

    1、强化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城市绿地面积相对较小,并且公共开放的面积比例不大,特别是在南方多数地区土壤的透水性很差,并且地下水位较高,如果一味的参考国外的技术标准,很多的技术设施无法满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要不同地区的相关单位应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研发出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相关技术措施。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研究属于技术应用研究的范围之内,其主要目的是能够根据现场的测试和工程应用结果,找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相关技术的适用性。

    2、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是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基本思想理念和宗旨,需要园林绿化、市政以及城市规划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密切配合,采取从源头进行控制的措施。在一些地下水位较低,并且土壤渗透情况比较理想的地区通常会采取下凹绿地以及雨水花园等相关措施来进行径流直流渗透工作,但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管理成本,还会降低景观的可观赏性。由于当前城市绿地面积不足,应当准确的找到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在投资和管理费用以及技术特征、技术难点都明确之后,制定相应的低影响开发建设的管理策略,根据国家以及当地的相关规定制定完善健全的保障机制。

    3、加强宣传全民抗涝。内涝灾情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着每个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环境,简单的几个管护单位的努力无法很好的解决灾情隐患。日常工作中,政府相关单位应该做好群众防涝避险宣传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宣传健康的生活习惯,发动广大群众爱护、保护城市排水排涝设施,降低易堵物质直排雨污水管网的概率。同时,加强内涝灾情紧急避险小知识小常识宣传,通过社区等宣传栏、广场标语等形式让内涝防范意识深入居民生活、群众内心,全民防涝,最大限度降低群众人身财产损失。

二、污水直排治理

1、部门联合管制,遏止源头直排。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各类餐饮店铺层出不穷,餐饮店铺污水含大量的油类等熔点较高的物质,排入污水管网后遇冷迅速凝固并附着在排水管网管壁,减小排水管网的过水断面,降低雨污水的排放量。寒冷冬季尤为严重,城市污水冒溢路面问题时有发生。因此,餐饮店铺的审批、监管部门必须切实履行职责,完善对餐饮店铺选址等的审查批准手续,加强过程监督管理,督促餐饮店铺采取设置隔油池等措施,减少污水中油污等物质的直排量,保证污水管网的良好运行。

2、合理规划,分类收集。污水直排最直接的原因是老旧街道雨水污水混排,污水通过雨水管直排江河。要切实治理好污水乱排顽疾,必须对城区所有排水管网进行详细摸排。借助对已分别建好雨水管、污水管的街道,将错接的雨、污水进行分类收集,接入市政主管。对未分别设置雨水管、污水管的街道,另行增设管道,将雨污水分别收集排放。分类收集工作不仅要整治市政道路上的雨污水乱排,市政道路意外的小区、职能单位等仍要强力推进,找准问题,落实责任单位,强化监管保证市政主管上游雨污分流取得切实成效。

3、合理设置污水处理设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行,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污水量激增,原有的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装置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污水处理负荷。这就要求城市规划部门、污水管理部门合理设置集污干管、污水收集站、污水处理厂,并做好日常监管,保证污水处理装置的正常运行,确保处理后的污水达到相关的排放标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精神。

三、污水冒溢治理

1、把关管网施工质量。近年新建管线垮塌造成的污水冒溢横流事件时有发生,引人深思,鳞次栉比的地上建筑下,基础管线的脆弱显得异常扎眼。因此,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时的质量把关,从质量监管部门到工程甲方、监理单位,从施工单位到施工班组,甚至作业人员都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把质量关,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作业和工程验收,不盲目抢工期、不偷工减料,做精品工程。

2、加强日常维护。作为城市血脉的排水管网与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排水设施管护者肩负了营造美好宜宾的重任。排水设施运行不良,雨污水排放补偿将严重影响居民的幸福,甚至危及群众的安全与健康。因此,城市排水设施管护者必须尽职履责,切实做好排水设施的管护工作。做好日常巡检,防患于未然,发现运行故障积极响应,第一时间排除安全隐患,及时抢修恢复运行。

篇8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环境

目前城市内涝现象严重,很多城市遇到暴雨就成内涝,到处出现可以“看海”的现状。造成内涝的原因有很多。①防洪的标准过低、河流调蓄能力不够。②防洪排涝技术相对落后,管理体制不够健全。③群众防灾的意识淡薄,政府宣传力度不够,预防措施也不合理。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以下调整设计方案。①提高对法规制度和经济的设计,使技术更科学。②加强应急管理的设计,促进防涝措施与城市环境保护相结合。③加强防灾防涝与水环境、生态环境相结合的设计方法。相信在国家有关部门有效的治理下,会取得好的成效,减少内涝的发生。

1 城市防洪排涝的现状

目前恶劣天气较多,很多城市遇到暴雨就成内涝,到处可以“看海”。随着环境的恶化,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内涝的问题,并且内涝现象不断的严重,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广,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造成了危害。由于人们对生态的破坏,造成了大气污染,使暴雨越下越大,并且造成了对河流的污染。由于防洪设施发展落后,排涝技术得不到好的发展,并且雨量越来越大,使很多城市遇到暴雨就成内涝,到处出现涨水的现象,造成到处可以看海的现象。内涝对城市的设施也造成损害,很多人无法正常的出行,造成交通拥挤,使交通事故频发,对整个城市的安全造成威胁,因为暴雨内含有酸雨,使路面被酸雨侵蚀,造成了生态问题。因此人们的健康也造成危害,由于无法正常工作,对城市经济发展也造成威胁。生态问题的出现客观上也不利于城市的环境发展,客观也抑制了城市的文化发展。同时内涝的发生使群众人心惶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总体而言,城市排洪排涝现状比较严峻,内涝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政府要加强整治措施,以保证国家的长远、健康、合理的发展。

2 内涝产生的原因

2.1 防洪的标准过低、河流调蓄能力不够

防洪标准过低造成了内涝的发生。政府没有建立合理的防洪标准,造成暴雨控制系统出现了问题,不能通过正确的标准制定具体的防洪排涝措施,由于标准过低,也造成暴雨量过大时,相应的防范也不科学,并且数据的标准定的过低,当实际数据大于标准数据时,没有合理的采取措施,造成内涝发生,使环境遭到破坏。同时政府的河流调蓄能力也不够,没有对河流进行很好的调蓄,当暴雨过大时,水位提升速度过快,使水量大量向外扩充并且没有对水位进行合理掌控,河提的建设也不符合调蓄的发展,造成路面、河提被雨水冲蚀,雨水向其它地点扩散,甚至扩到城市中心,造成内涝的发生,使环境遭到危害。

2.2 设计含有的科学性缺失,没能与防洪现状契合

防洪排涝含有的设计方案,缺失了科学性,这是内涝的侧重成因。在多发内涝的城区以内,应当预设管控内涝的适宜方案。只有这样,才会选取出最适宜的排涝技术,化解掉常常出现的内涝疑难。然而,从很多城区现有的状态看,防洪排涝的关联设计,没能与城区的内涝状态契合,因此很难凸显出排涝层次内的实效。有关人员没能查验城市现有的内涝状态,并依循查验得来的数值,去制备适宜的方案。在这样的情形以下,很难预设出有关机制,也很难制备出好的管控机制。

2.3 群众防灾的意识淡薄,政府宣传力度不够,预防措施也不合理

群众防灾的意识淡薄也导致了内涝的发生。群众没有防灾的意识,对灾害没有透彻的理解,没有加强防范,导致有灾害征兆时无法科学防范,同时政府人员没有进行防灾的相关宣传,没有针对灾害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导致群众面对灾害常常束手无策。并且由于政府人员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对灾害的印象模糊,不了解内涝带来的危害,使整体的防治灾害的水平较低。并且预防措施也不科学,没有针对具体的灾害,采取正确的措施。在洪水发生前没有进行相关防洪预警,没有通过合理科学的监测把危害降到最低,没有对何时容易发生危害、何地危害最大进行科学的预警,造成灾害发生地的群众不能及时被安顿到安全的地点,并且没有加大防洪整治力度,没有对相关河堤及沿岸内涝发生区域采取相关预防措施,造成内涝经常发生,并得不到改善。

3 调整设计,提出解决方法

3.1 接纳适宜标准

现有的防洪标准,依循分出的城市级别和城区含有的重要性,去确认可用的标准。从这样的标准,可推知:城市选取的可用防洪标准,密切关联着城区现有的人口数目。然而,可以依循河流形状,去预设分区情形下的规划。这种分区设防,所能保护的城区人口,会比总括的人数少,城市可选用各类别的预设标准。由此可见,若要套用既有的预设标准,就应顾及到分区考量或整体情形下的考量。

3.2 确认出堤顶高程

对于层级很高的城区堤防,若算得的既有超高值,会小于两米,那么就应依循两米这样的数值去设计。处在入海口段落内的城区,或者风速偏低的那种城区,在确认出堤顶高程流程内,要接纳稍高的既有标准。若城区含有偏大的风速,或者城区位于偏内地的山区,那么就可依循惯用的规范。为缩减原有资金,在现有的超高值没能超出两米时,应设定成两米;还可在原有的堤顶,设计出约为一米的防浪墙。对风速偏低的那些城区,则应依循计算得来的数值,去确认可用的超高值。

3.3 预设自排及抽排依循的标准

(1)对城区选取适宜的自排标准。排涝关涉到的多样支流,都带有不同地形,现有的出口高程,也很难一致。然而,自排的总括设计,是在这些支流含有的出口及关联的堤防方位内,设定出适宜的防控闸门。设计出来的孔口尺寸,不会影响到总括的工程量。因此,预设的自排标准,不要小于这一堤防测定出的最多暴雨量。排涝区域内,会含有不可以被淹的预设范畴,要依循这一范畴,以及调蓄区现有的容积、排涝区现有的硬化态势等,去算出可用的自排量。

(2)对城区选取适宜的抽排标准。设计出来的抽排标准,会关联着现有的抽排量,也会关联着现有的装机容量。这两种量越大,预设的投入会越多。泵站设计用到的规则表征出:建构排水区以后,若选用10年当成重现期,并不带有科学性。这是因为,抽排用到的多样支流,以及出口配有的高程,会存留着差别。设计精准的抽排标准,要考量到排水区含有的支流状态、出水口含有的高程等,还要顾及到雨水及洪水同期态势下,城区会遭遇到的特有排频。

对多样的城区,现有的支流偏多,分出的排水区也偏多;若要逐个运算得来这样的排频,会耗费掉偏大的劳动量。通常情形下,可依循排水区现有的关闸水位,推断得来关闸后涨水的总括程序,以便运算出可用的暴雨量。然后,依循既有的暴雨量、排涝区不可以被淹的给定范畴、表面带有的硬化态势等,运算得来多样排涝区含有的抽排流量。这样一来,就维护好了泵站排涝含有的安全性,尽管必备的运算量会被拓展。

4 总 结

在城市的不断发展中,防灾防涝问题日渐严重,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治理,会使城市发展进程发展缓慢,并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要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监管机制,使灾害可以减少,带动生态和环境的发展,促进更多领域的健康发展,带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历史上,德国许多城市也被大规模的洪水侵袭过。汉堡于1842年、法兰克福于1867年、柏林于1874年先后都开始修建具有现代意义的排水系统。目前,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德国全境共有515000公里长的排水管道,而据德国污水技术联合会2003前后对124家管道运行管理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估计德国有90万公里私有排水管道,约是公共排水管道长度的2倍。就各类城市管道总长度而言,截至2005年,德国城市的公共地下管道总长度达190万公里,96%的庭院内的私有管道和公共管道相连。就城市地下管线建设运行管理方面,以下四个方面的德国经验值得借鉴。

(一)推行社会化的管线全周期管理以及市场化运营模式

自20世纪50年代,德国各城市都以立法的方式对地下管道的建设管理作出了明文规定。根据《城市建设法典》等涉及地下管道建设管理的有关法规,为统一负责地下管道系统的规划、建设、运维与安全监管等相关事务,德国各城市均成立由城市规划专家、政府官员、执法人员及市民代表等组成的“公共工程部”。通过该平台,各利益相关方可对相关建设工程的多个方面,如管道设施的规划、布局情况,新建管道与周边现有管道设施的匹配情况,管道设施维修保养的政府资金投入情况等,进行讨论。对于规模较大的地下管道工程,还必须经议会审议。议会审议采取听证会的形式,由市长办公室提前10天通知所有可能受影响的居民住户、建设运营商、所涉地段的产权人等利益相关方。只有经过听证会上与会各方达成一致意见,这些工程才能被审批通过。

在管道运营模式上,德国大多数城市地下管道系统采用由多家企业参股的市场化方式共同经营。如果管道内输送的介质能够方便地与管道本身分开运营(如天然气管道),那么,通常推行管网建设运营与输送介质经营相分离的方式,而且,不论管道本身建设的主体还是管道内介质的经营主体,都存在多家竞争的局面。同时,德国相关法律规定,不论采用什么方式建成的地下管道,其最终产权均属于政府所有,但负责投资建设的企业对其所建设的地下管道及相关设施享有一定年限的管理权和收益权。若投资企业自身资金有困难,政府可引导社会资金、企业和个人闲资积极投入。这样,既有利于统一规划、协调管理,又可避免地下资源的流失或重复建设,还能弥补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投资的不足。

(二)通过完善的政策法规及相关标准实施监管

为保证管网的安全运行,德国往往通过强化或完善立法及制定体系化的标准、规范对地下管网的各类主体实行政府监管,规范其行为。例如,基于欧盟的相关政策法规,实施天然气输送、配送业务与管网运营业务之间的相互分离,实现管网运营的相对独立,推行管网第三方准入政策,通过突破管网和地域的局限促进天然气的自由流通。这样,在保证天然气市场上游价格完全放开的同时,又能对管道运输、存储和配送等环节实施严格的价格和利润率监管。又如,德国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标准开展雨污水管道的运行管理,以有效防范城市内涝和保护城市环境。在1995年通过的《室外排水沟和排水管道》(EN752-1)及其修订版(EN752-2、EN752-4)中,均对雨污水的排放标准、应具备的基本设置规范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还如,在德国工业标准中,有关燃气技术领域所用的管道材料、阀门管件材料和检测、施工安全和调节设备及燃气仪表等都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

(三)借助非政府的行业性组织实施管道运行管理

在德国,非政府的行业组织在某些方面承担了不少的公共管理职能,其在城市地下管线的安全平稳运行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例如,德国排水管道的统计调查工作就是由德国污水技术联合会(ATV-DVWK)推动实施的。该联合会于1984年就开始对德国境内的排水管道进行全面调查,以期全面掌握排水管道的状况及相关投资需求。该联合会从1987年开始每四年对排水管道设施进行一次调查和统计,从1995年开始每三年进行一次调查和统计。该联合会还通过制定相关标准来规范本行业相关主体的行为,如管道的检修频率、修复方式等。《除构筑物外排水系统状态统计、分级、评价》(ATV-M149)就是该联合会针对排水管道运行维护而的一项重要行业标准。该标准中,按管道修复整治的紧迫程度,排水管道的运行维护状况被分为5个具体等级:0级,需要立即整治修复;1级,短期内需要整治修复;2级,中期内需要整治修复;3级,长期内需要整治修复;4级,不需要整治修复。类似地,德国气、水科学技术联合会也制定了大约100项涉及燃气设备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四)运用各种政策杠杆,引导鼓励社会配合政府实现公共利益

在德国,城市内涝的发生概率小,固然与其管道设施的规划、建设及运行维护状况有密切关系。其实,通过有效运用各种政策杠杆,从而推动全社会实现公共利益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例如,征收雨水排放费就是一项很有效的政策杠杆,此政策一方面是为雨水管道设施项目的投资进行资金筹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引导、鼓励全社会站在经济利益角度,选择雨水循环利用相关技术或产品(如洼地-渗渠系统)。因为随着相关产品的采用,有利于减少雨水排放户(相关单位或居民)流入城市公共雨水管网的雨水总量,雨水排放户可因此节约不菲的“雨水排放费”(德国雨水排放费和污水排放费用一样高,以建筑物造价的2%加以征收,通常是自来水费的1.5倍左右),如果建筑房屋的雨水可以完全渗入地下,相关费用也可全免。正是借助该政策杠杆,德国不仅在大面积商业开发区内,也在各类成规模的居民小区中有效推广了各种成熟的雨水利用技术,减少了暴雨季节对公共排水管网的压力,保障了城市整体平稳运行。

二、城市地下管线运行管理的日本经验

作为中国的近邻,日本凭着对技术和人性化的完美追求,将城市地下管网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几乎推向了极致,尤其是在经历20世纪5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日本学习西方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建起了壮观而现代化的地下管网系统,东京等城市宏大而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堪称其代表作。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日本全国共埋设地下管道34万公里,仅东京都的下水道总长度就达1.58万公里。

(一)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防范城市内涝

日本是一个岛国,台风频发、暴雨不断,各主要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几乎都遭遇过因落后的排水系统而引发的内涝灾害,因而日本多数大城市都极为重视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防范与治理城市内涝问题。

首先,基于都市圈发展的视角开展排水系统建设。日本一直相当重视都市圈视角下内涝灾害的防范治理问题研究,并为此建设了大量的防洪工程,有效减轻了洪水灾害,其中堪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排水系统要数“首都圈分洪地道”(日文全名为“首都圈外郭放水路”)。该工程其实是一个巨型蓄水池来存储、排放雨季带来巨大降水而形成的河流洪涝,调节首都圈内各水系的洪峰,从而防范城市内涝。工程始于1992年,2006年建成,耗资24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92亿元),由5个深达60米、直径介于22.5-33.6米的立坑(竖井)与在地下50米处、直径10.6米,总长6.3公里的隧道以及长177米、宽78米、高25.4米共有59根立柱支撑的调压水槽组成,调压水槽处有四台由航空发动机改装而成的水泵,排水量最高可达200立方米/秒。该工程蓄洪能力达67万立方米,设有中央控制室,可全程计算机监控整个系统,平日向民众开放参观,被称为“地下神殿”。正是凭借这个巨大调节器,原来东京易受暴雨袭击而变得脆弱不堪的城市排水系统,变得无比坚强。该工程在建成当年,所在流域雨季“浸水”房屋数量从最严重时的41544家减至245家,浸水面积从最严重时的27840公顷减至65公顷。

其次,日本重视运用城市自然水系与人工排流相结合的方式防范城市内涝。一方面,日本各地政府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通常都会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水系(保留河道和湖泊等),为城区蓄洪溢洪留足空间,并挖掘一些人工水道,增强城市排涝能力。例如,东京市内多中小河流,河面宽度多在10至20米。东京水务部门将这些河道下挖硬化,一些10米左右宽的河道在枯水时的岸壁高度可达5米甚至更高,然后再连接周围区域的雨水管道,这种类似“毛细血管”的河道体系发挥了重要的行洪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倡导减少城市地面的硬化面积,运用绿地、砂石地面的吸水作用,建筑小型雨水蓄水池等举措,降低屋顶及路面水流对排水管道的压力。例如,近年来日本不少地方政府将道路路面逐渐改变为环保的透水沥青。在一些公园的小广场,还建有小型蓄水池,容积通常为数千立方米,用于雨季存水。

再次,长期维持高水平的财政投入。日本自1970年召开“公害国会”并大幅修改了《下水道法》之后,中央政府就决定每年投入大量国家预算用作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的建设及运营,而各地方政府也普遍将下水道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作为重要工作,并为此投入巨大资源。例如,作为负责下水道管理机构的东京下水道局(该局是东京都政府仅有的三家主要公营企业之一,全面负责东京都的水循环系统),每年财政支出约合人民币520亿元,其排水管网设施建设费用约合人民币100亿元,设施维护支出约合人民币120亿元/年。

复次,注重构建精细严谨的预警应急机制。日本各地通常设有降雨信息系统来预测和统计各种降雨数据,并运用多种特殊处理措施防范、应对一些容易积水的区域或进行排水调度。例如在东京,通常会针对容易出现积水的低洼地带和下凹式立交桥等区域设立告示牌,标明“浸水想定区域”(意为“可能积水区域”) ,一旦开始积水就运用电子告示牌以醒目字幕“积水禁止通行”加以提示。同时,其充分运用手机预警、“大喇叭”广播应急而构建的预警应急体系也值得参考。

最后,以细致入微的日常维护手段保障排水管道通畅。例如,东京下水道局规定,一些不溶于水的洗手间垃圾必须经垃圾分类系统处理后才能排放到下水道,并通过专设介绍健康料理的教室和网页、宣传少油健康的食谱,告诫民众不要将烹饪产生的油污直接倒入下水道,以免腐蚀排水管道。

(二)以精细理念管理井盖设施

2010年,在日本多地因天降暴雨导致下水井盖脱落或破损,发生多起行人跌落下水井事件后,日本国土交通省综合各个井盖安全事故防范经验,专门设立包括各地有识之士和相关社会团体的“下水井盖紧急安全对策委员会”,并制订了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下水井盖紧急安全对策”。

首先,对井盖类案件加以细分,共八类:即井盖噪音、井盖破损、井盖脱落或飞起、井盖“打滑”、井盖腐蚀、井盖下沉、垃圾侵入井盖以及雨水流入井盖等。同时,对下水道的每一个检查井都有一个8位数编号,以便维修人员迅速定位。

其次,对不同井盖类案件的处置原则进行细分,即“锁定危险区域,划定危险等级,而后根据危险程度不同,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危险系数和安全隐患大的井盖;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能彻底解决的就彻底解决,不能彻底消除的以不造成安全事故为原则进行临时改进”。

最后,对具体事件的应对措施进行细分,如,提高下水井内设施的排气量,安装具有较高排气能力的下水井盖,在下水井盖上设置排气口;设置监视屏幕,防止大型垃圾进入下水井内,堵塞下水井或损坏下水井盖;在下水井内设置梯子,以利于跌落井内的行人脱险;建立下水井盖信息系统,内容包括井盖初始设置时的基本信息和管理维护、应急等相关信息等。

篇10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拥有了很多高级的技术与璀璨的文明。但是城市的排水系统却最容易成为城市发展的痛点和难点。今年夏季的暴雨,让我国诸多城市出现严重的内涝问题,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排水系统中的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对比中外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可以发现,下水道其实是多种先进技术、设计和管理的集成。不断涌现的高新技术,早已经让欧美城市的排水系统迭代更新,但是我国城市的排水系统在这方面还十分欠缺。由于城市的下水道考验着城市的“宜居”水平,所以中国未来一定要发展“下水道适用的高科技”,以此来提升城市的排水能力。

排水系统成为城市文明的“标尺”

今年6月以来,我国鄂苏皖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引发山洪暴发、河水陡涨等灾害,许多城市更是出现内涝,这一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特别是湖北、江苏、安徽等地,由于城市下水管道开发建设缺乏长期规划,且排水能力过低,城区排水管道布局不合理,导致很多城市出现严重的内涝,这些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城市的排水能力被认为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这种标尺的重要程度,甚至成为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其领导者必须事先认识和解决的问题。台湾作家龙应台就写道,如果想分辨一个陌生的国度或城市是否发达,一场大雨足矣――“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了却不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

以此来看,中国离发达国家和先进国家的确还有不小的距离。

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先进国家的排水系统建设。

法国的巴黎经常下雨,却从未出现因为下雨积水导致的交通堵塞。巴黎的下水道均处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总长2347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雨水到了地面便迅速了无踪影。而且巴黎每年从污水中收回的固体垃圾有1.5万立方米,巴黎地区现有4座污水处理厂,日净化水能力为300多万立方米,净化后的水排入塞纳河,而每天冲洗巴黎街道和浇花浇草40万立方米的非饮用水均来自塞纳河。目前,这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巴黎下水道仍然在市政排水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每天,超过1.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都通过这条古老的下水道排出市区。

再比如日本首都东京,其地下管道的排水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最大的下水道直径在12米左右。这一系统于1992年开工,2006年竣工,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东京的雨水有两种渠道可以疏通: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会通过各种建筑的排水管,以及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最终通过大支流排入大海;其余地域的雨水,会随着每栋建筑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雨管,再随下水道系统的净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东京下水道的每一个检查井都有一个8位数编号,知道编号就能便于维修人员迅速定位。

再比如德国的慕尼黑,这座城市拥有2434公里的排水管网,布置着13个巨大的地下储存水库。这些13个地下储存水库充当暴雨进入地下管道的中转站。当暴雨不期而至,地下的储水库用他们706000立方米的容量,暂时存贮暴雨的雨水,然后将雨水慢慢的释放入地下排水管道,以确保进入地下设施的水量不会超过最大负荷量。

看来,对于经济发展的程度,GDP不算数,文明的差距,很多时候只差了一条下水道而已。

我国排水系统建设欠账太多

近年来,城市内涝、内陆“看海”的现象在我国不少城市已屡见不鲜,甚至每年汛期都会发生。据统计,2012年,我国有184座城市被淹;2013年,有234座城市被淹;2014年,有125座城市被淹;2015年有200座城市发生内涝,近300万人受灾。2016年仅仅在长江中下游等地遭受的洪涝、泥石流等灾害,造成江苏、安徽、湖北等多省受灾。其中仅仅截至6月21日9时的这次强降雨就导致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0省(自治区、直辖市)39市(自治州)147个县(市、区)768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62.9亿元。

是什么原因导致城市内涝不断出现?是气象灾难吗,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久、范围集中,经常会遇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难遇的特大暴雨?是地形劣势吗,这些很多城市确实都位于地势低洼处或者滞洪区,但是为何很多城市能够避免成为“海洋城市”?

答案当然出在我国的排水系统建设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是排水系统太弱。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很多城市排水工作是参照苏联这个干燥寒冷国家建设的,相对欧美差距仍很大。而且城市排水是“小排水”的概念,通常只采用管道排除雨水,没有考虑排涝。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中则更是由于对城市的规划和开发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在城市建设中“重地表、轻地下”,导致较少资金和人力投入到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中,排水系统的完善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

第二是我国的室外排水国家标准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水平。以重现期标准为例:欧盟规定的设计重现期为1到10年;日本规定是5到10年;美国的规定设为(一般地区)2到15年,(特殊地区)10到100年。而且这些标准在美国是最低标准,而我国的3到5年则是最高标准,相比之下,我国的重现期标准滞后了数十年。来自国家防总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省会以上城市的排水标准一般只有一年一遇至两年一遇,其它城市的排水标准更低。

第三则是我国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改造,都没有讲城市防涝上升到法律层面,导致各地领导很难重视。但在一些发达国家,防城市内涝早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比如,美国防城市内涝的法律制度,对城市内涝防范、治理措施,规定得相当详尽;德国有《城市内涝保险法》,不仅减轻了政府的防洪负担和压力,也培养了公民防洪意识;日本有《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项技术指标都有严格规定。而我国在防城市内涝方面,则几乎是一片空白。目前国内在城市排水规划设计方面的相应规范也只有《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两项。

第四是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忽略了“下水道高科技”的使用。比如渗水地面和城市渗水工程的建设,管道清污机器人的使用,大口径特殊混凝土的使用等。这些技术在发达国家有独特的市场空间和开发团队,但对中国来说都是刚刚开始重视。

排水系统已经融入高科技

排水系统中的下水管道绝非铺就一条条管道那么简单,因为需要承受大量污水长时间的浸泡、冲击、腐蚀,以及要定期对管道进行清污和管理,还有对于破损管道的修复,所以不断涌现的高新技术早已体现在欧美城市的排水系统里。

比如在管道材料方面,目前中国大多数城市用的还是建国初期沿用至今的混凝土材质的下水道管,但英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玻璃纤维混凝土管,它在强度上优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管,可使商品混凝土的抗拉、抗弯、抗冲击、耐磨性、弯曲疲劳等性能得到较大地改善。

检查井和排水井在干湿的循环刺激下非常容易产生裂缝,目前中国大多数城市使用的是混凝土检查井和排水井。但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聚合物混凝土做预制检查井,树脂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区别在于,所用的胶凝材料是合成树脂,不是水泥。但是其技术性能却大大优于普通混凝土。与水泥混凝土相比,它具有快硬、高强和显著改善抗渗、耐蚀、耐磨、抗冻融以及粘结等性能。

在下水道养护方面,需要定期对检查井和收水井内堆积的污泥进行排除。其中发达国家主要用真空吸泥车和射流泵式吸泥车对污泥加以吸取和排除,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了下水道电视检查技术,但是这种技术在中国还非常罕见。在探测下水道堵塞情况中,欧美国家早已经使用先进的地下管道探测仪,依靠高科技设备探明地下排水管网畅通情况,并根据仪器提供的数据有针对性进行疏通,既避免了盲目疏通,又减轻了工人们的劳动强度。比如美国APL地下管线探测仪、声学管道探测仪使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超声探测技术,可精确定位未知地下管道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