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业务管理范文
时间:2024-05-23 17:4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业务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教师业务档案 建立 管理
教师业务档案是学校档案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和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在个体上,反映了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科研能力及工作业绩;在群体上,反映了学校师资素质、队伍结构、科研能力和办学水平。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浅谈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一、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的意义
加强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可以充实、丰富教学科研档案的内容,有效地防止一部分重要教学档案的遗失;可以弥补人事、组织档案的不足,共同构成选择人才的信息库;可以为正确评价教师业绩,形成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在深化学校改革,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中具有深远意义。其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可以全面了解学校师资队伍现状,研究制定合乎实际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措施,培养一支结构合理、质量优良、适应学校教学、科研需要的师资队伍,从而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
2.加强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为教师的考核、晋升、培养选拔等提供确凿的原始材料和数据,真实地反映每一位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最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比性,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仅凭大概印象、靠关系等弊端。有助于促进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不断提高,使学校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3.管理好教师业务档案,可以使教师职称评定更具有可操作性。业务档案以其真实的内容和准确的量化尺度,来公平、公开、公正地评定职称,体现了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4.做好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可以为学校领导综合掌握学校人才的情况,合理配置和利用人才资源提供可靠依据。如在学校内部各层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各类骨干梯队的建立或为上级机关、用人单位推荐人才的过程中,真正做到选贤举能、择优录用,更好地服务于领导的决策。
二、教师业务档案的主要内容
教师的业务档案不同于人事档案,它主要是教师教学和科研情况的如实记录,是教师评优、评先、评职、聘任最原始的证明材料和依据。立档的具体内容如下:
1.各类教师本人的基本情况。
教师基本情况登记表、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以及任职、评职等情况。
2.教学档案收集。
(1)每年度的教学、科研学术情况,主要有教师每年度的教学、科研情况。包括专业课、公开课、实验课、实习课、讲座等的授课数量、优秀教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2)教学科研文献的收集。主要包括论文的收集:教师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各种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论著的收集:教师公开出版的专著、合著、教材,优秀教师的教案,著名教师的手稿、画作等;科研课题的收集:科研课题是反映教师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有的已公开发表、有的尚未发表,科研课题由于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保密性,可由本人提供摘要或获奖情况,但一经发表就要立即收集。
3.反映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材料的收集。
包括教师参加各类各层次的业务培训,进修的毕业证书复印件、成绩单、鉴定表,以及综合反映教师在培训期间的表现及业务水平提高的证明材料。
4.奖罚情况。
教师在教学、科研情况过程中获得的各种奖励、荣誉称号、获奖证书复印件、奖牌、奖杯的照片、声像资料等,以及对教师教学事故处理的结论等。
三、教师业务档案的管理
现代教育的发展对教师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做好业务档案管理的五个要素,即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提供利用等以外,还有赖于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实现。
1.正确处理经常性收集与集中收集的关系,明确和规范业务档案的建档范围,是做好管理的重要前提。
每个教师的个人简历、业务能力、科研水平和教学工作不尽相同,而且是发展变化的。散存在学校各部门或个人手中的文件、照片、音像资料,在尚未归档立卷前,还不能算是档案,只有收集起来,经过整理、鉴定、统计、归档、编研等一系列工作程序,才能转化为档案。因此,档案工作人员要处理好经常性收集和集中收集的关系。档案工作人员在平时要了解有关部门的工作动态,掌握材料形成的信息,例如科研成果、论文、获得的奖状证书。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材料要随时收归档,对于职称评审、评比先进、年终总结和业务考核,所形成的材料比较集中,就抓住时机进行集中收集。
2.严密科学的保管是做好业务档案工作的关键。
教师业务档案的管理在强调材料完整性的同时,要在教师业务档案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抓住重点门类、重点项目、重点材料,取其精华,严把质量关。业务档案的保管应按以下四个程序进行:
(1)以“人头”为建档单位实行组卷。将学校教师各教学实体(部、室)的教师以“人头”为建档单位,实行组卷,档案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上架。这样既能避免遗漏,查找起来又简便快捷。
(2)分门别类,编写目录。业务档案要按材料分类,编写卷内目录,以时间先后顺序装进档案袋中即可,同时,按各教学实体教师姓名的姓氏笔画顺序编写出档案目录,以便索骥。
(3)建立索引卡片,便于把握。将每一位教师的业务档案都建立一张索引卡,卡片上将教师的姓名、业务档案有效的位置、出生日期、学历、职称等具体情况都反映清楚。
(4)及时剔除增补,进行动态跟踪保管。离退休教师退出教学工作岗位,其业务档案的记载也随之终结,并将其档案单独上架,作为历史资料保存。调动离校的教师的业务档案也随之移送给对方单位职能部门。外单位调入的教师,及时向对方职能部门索取业务档案。对新分配来的教师及时建立业务档案。
3.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大力开发信息资源,提供利用,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
篇2
一、构建管理型财务模式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一直是以“报账+算账”为特征的核算型财务模式,该模式在财务管理初期曾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其缺点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
(一)业务水平总体偏低,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许多学校财务管理的重心定位在单一的会计核算上,“学校财务管理就是财务核算,学校会计就是财政出纳”的观点已成为财务人员的固化思维。财务队伍的业务水平总体偏低。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不严格。
预算是学校经济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在学校财务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很多学校没有树立起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大多仅仅是为了满足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的报送需要,缺乏科学安排和周密论证,预算内容不全面、预算项目未细化、预算支出没有科学的定额和标准、学校的整体预算与各科室的预算之间不够统一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重钱轻物、重购轻管”,造成国有资产管理混乱。
很多学校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责任不明确;学校在财务管理中只重视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忽视对实物资产的管理。
(四)财务人员孤军奋战,财务管理缺乏执行力。
财务管理是全校性的系统工程,学校财务管理与各处室及全体教职工息息相关,但不少教职工对学校财务状况漠不关心,各处室也从部门利益出发,不断要求开口子,财务工作得不到有效的理解和支持。计财处要求相关部门按制度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时,常常不被人理解,致使财务人员在执行制度时望而却步,难以进行有效的执行与控制。
可见,原有的核算型财务模式已不能适应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构建以“核算+管理”为特征的管理型财务模式,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加快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及抗风险能力,迎接挑战的迫切需要。
二、构建管理型财务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创新管理理念,优化岗位设置。
面对新的管理环境,要求学校财务人员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将视野扩展到财务管理活动的广阔领域。财务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算账、报账等基础核算工作,而应重视对学校资金结构、状态、效益的分析,充分利用学校自身资源,借助市场机制和金融市场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效益。
岗位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财务机制运行的效率,构建管理型财务模式应对计财科的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大多采用以会计核算为框架的岗位设置,管理型财务模式要求除核算功能外,还要突出财务规划、控制与协调、分析与考评等功能。因此,应按照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两个功能区来设置岗位,会计核算工作主要包括日常账务处理及核算资料的统计,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实现资金运筹及效果分析,包括财务规划、预算、分析和绩效考评。岗位结构的优化将促使学校财务工作的重心由原来的核算转向管理,为全面绩效评价体系的创建提供基础。
(二)提高队伍素质,组建高效团队。
财务人员是学校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主体,学校财务管理的先进理念、方法、技术和手段,必须通过财务人员来实施,因此加强学校财会队伍建设,是搞好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保证,也是构建管理型财务模式的关键。
按照《会计法》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学校应按照“三个层次、三个方面”打造一支政治思想过硬、职业道德高尚、业务素质精良的财会队伍。三个层次是指财会队伍的人员层次,包括,主(分)管财务工作的校领导、财务科长、会计人员。三个方面是指队伍建设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学历教育和会计业务水平培训。
(三)创新财务管理方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并非仅仅依靠财务人员就能做到,财务管理的最好办法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调动全体员工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质量管理体系于90年代初开始大量应用于我国企业,其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及提高质量的系统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对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以扎实有效的过程管理,确保目标的达成。在财务管理中,我们可以借鉴其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创造性地建立起适用于学校管理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坚持全面、全员、全程管理。财务管理可以将凡是影响管理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基本实现“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二是把学校各部门都作为“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三是抓好过程管理,紧紧抓住财务管理每一环节、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使学校财务管理真正从静态管理走向动态管理,从部门管理走向全员管理,保证所有财务活动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核算和事后有分析,切实形成实时理财、全员理财。学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中财务管理要重点把握三个环节。
1 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随着政府以部门预算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的确定,预算管理逐渐成为学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预算是学校经济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关系到学校的财务状况和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构建管理型财务管理模式应首先从预算管理人手,建立科学、民主、严格的预算管理机制。
(1)科学统筹,全面合理编制预算。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第一个环节,编制学校经费预算的过程,实际上是落实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步骤,也是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的过程。科学编制预算应从预算编制的目的、范围、方法、程序等方面不断规范。
预算编制的目的并非仅仅解决一个资金分配问题,而应该通过预算研究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通过预算促进推动各项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变消极的、被动的预算为积极的、改革的预算;预算编制的范围应全面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要统筹预算内外的财力,将所有预算内外收支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编制、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强化项目管理,细化项目支出预算;预算编制的方法应改变增量预算的传统办法,引入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的绩效预算和零基预算,由重投入式预算转为重产出式预算,预算编制的程序应按照从“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不断提高预
算的透明度,以增强全校教职工执行预算的自觉性、主动性,充分体现预算资金公正、透明、规范的分配目标。
(2)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预算是财务工作的指挥捧,学校各项经费收支应按部门预算来执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保证预算的权威性、严肃性,杜绝随意开口子、批条子,不按预算安排使用资金,造成预算变更频繁、预算执行刚性不强的现象;也应杜绝各分管领导缺乏全校一盘棋观念,从自己分管部门或事务出发,不按部门预算使用经费,使部门预算丧失了约束力的现象。
2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管好国有资产,关系到学校教育资源是否优化配置、教育事业是否健康有序发展。学校要充分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加强领导力度、广泛宣传,充分运用内部控制制度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
对国有资产管理应重点做好对实物资产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应推行岗位责任制,实行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三重管理,即:单位会计进行总账管理,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资产明细管理,资产使用部门进行实物管理,并定期对国有资产要进行全面清查盘点,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3 加强教育成本管理,建立财务绩效评价制度。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教育机构作为非赢利性组织,具有不计盈亏、不核算成本、不提供成本信息等传统。但是,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深入,教育投资体制的不断创新,学校成本管理不仅是完善学校会计核算的客观需要,也是学校开展绩效管理、考核评价财务运行绩效的必然要求。
学校成本管理主要包括教育成本的预测和计划、教育成本的核算和分析、教育成本的控制和评估三个步骤,其中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核心,在学校经济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成本控制通过预定的成本目标,对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过程中的劳动耗费进行约束和调节,发现偏差,及时纠正,以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促使成本不断降低,提高办学效益。
篇3
关键词: 高校大学城;物业化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52-02
0引言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已有50多个。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强,大量的学生公寓和其他生活设施的建设,物业化管理在带来一定好处的同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加强和改进学生公寓的管理,创建文明、和谐、安全的生活环境, 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1目前高校大学城物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学生活动的场所和必要的活动设施,导致学生课余生活的匮乏物业公司为了尽量的节约成本,对整个生活场所的活动场地建设投资甚少,没有大型的活动场所供学生使用,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的网络俱乐部。学生的课余时间都浪费在网吧里,没有了集体活动,学生之间的集体主义精神,团体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得不到培养和锻炼。
1.2 物业与学校之间的管理协调问题在现行的物业化管理模式中,物业对学生实行的是物业化小区管理模式。物业管理企业受学校的委托,依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对物业的房屋建筑及其配套设施、设备、绿化、卫生、治安和环境容貌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和整治,并向业主和使用人提供综合性的有偿服务。在对学生宿舍的管理过程中物业只是单纯的实施硬件管理,在学生的思想纪律教育上不具有管理权限,在学生出现违纪现象时还得通过学校进行教育管理,从而在管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上都存在着不足。
1.3 学生在大学城居住很分散,给学生管理带来很多麻烦大学城针对的是它周围的几个学校,整个大学城实行的是开放式管理,学生住宿较为分散,有时一个学校的学生被分住在几个园区,这样对学生的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由于一个学校的学生分住在不同的公寓园区不同的寝室,因此,班委会、团支部和学生会的监督作用有所削弱,各个学院的管理相对松散,这样发生公寓内的违纪违规现象较多如:晚归、违章用电、损坏公物、不讲公德等等,学生工作部门和各学院学生工作组难以较早知道,往往等问题发展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以后,学院和学校才得到信息,这就错过了及时教育与管理的良机。
1.4 公寓在物品维修时间上冲突,在维修费用上也时常发生矛盾物业维修人员的上班时间和学生的作习时间一致,致使学生需要维修时维修人员也已下班。在物品损坏的维修费用上,由于物业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维修费用相对较高,学生经常因维修不及时和维修费用过高与物业发生冲突,长此以往双方的矛盾将不断加深,严重影响学生在园区的生活安定。
1.5 现代物业管理到底能否突破传统的“福利型”后勤管理模式与传统“福利型”的后勤管理模式不同,学生不再感激学校的安排。他们对学校提供的普通住宿条件感到不满,对“有基本设施就行”的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倾向于“花钱买舒适”的平衡心理和现代消费观念。他们反对物业管理人员拿钥匙擅自开门检查卫生、查处违章电器,反对维修工人在房间没人时进门工作。物业管理人员某些“粗暴”的管理手段被学生认为是对个人权利的肆意侵犯。对于公寓内经常出现“不请自来”的推销人员以及个人财物“离奇失踪”的遭遇,学生们也纷纷抱怨物业管理人员的失职。甚至有些地方因此发生了学生与物业管理人员的群体性冲突。
1.6 物业化的管理致使园区商业气氛过浓,文化氛围不浓为了最大化的追求利润,大学城的学生公寓绝大多数是商住两用楼,一、二楼的商用楼开满了各种商店、饭店和网吧。每个店都营运到很晚,为了招揽生意有的店高声放着各种世俗的歌曲,严重影响学生的休息。
1.7 管理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与学生沟通困难物业管理方为了降低运行成本,许多公寓管理员是外聘的临时工,他们普遍存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问题,学生也多以某师傅、某阿姨相称,客观上存在难与学生交流、沟通的问题。这些管理员没有经过正规的业务培训,管理艺术和水平都很低,而服务、管理的对象又是思想活跃的青年大学生,所以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时显得无处适从,工作中也放不开手脚,遇到有明显违章违纪学生也不愿大胆去管,学生也不服他们管。
1.8 大学城学生公寓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大学城的建设,学生住在学校外面,拉开的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距离,心理、感情、氛围上的距离也被拉大了,从而割断了学生与校园文化间的脐带。大学城随处可见的是商业化的气氛,学生所及的都是一些急功近利的场面,整个校园文化氛围荡然无存;另一方面公寓的物业管理者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培养教育学生的社会责任。
1.9 大学城的外部社会复杂性增加由于学生公寓社会化,学生的活动时间及空间都较公寓社会化前自由。公寓周围的网吧、舞厅、卡厅成了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社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另外,高校学生公寓的电脑设备和上网条件,为大学生提供了方便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但是这些信息中也充斥着一些内容不健康的信息,“网络文化”现象更是成为高等教育领域越来越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些都使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空间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如何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公寓管理,是摆在学生公寓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2构建符合我国高校公寓物业管理的和谐服务体系
2.1 转变思想观念,完善制度建设①转变思想观念。从中国传统的高校管理范畴来说,学生公寓的管理部门是学校行政机关的一个职能部门,学生公寓的管理带有行政管理倾向。具体由管理部门依靠高度集中的行政职权和管理制度来保证学生公寓正常的生活秩序。而高校大学城的后勤社会化管理对以上观念产生了重大冲击。物业管理部门一般不再是学校行政管理的一个部门,面对学生的管理方也不再拥有行政措施或处罚的权利,更多的是将学生作为“顾客”进行服务。与学校的关系更多是服务顾客的问题,只是这主要依靠协议的方式来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但同时,学生公寓的管理没有完全脱离学校,其工作仍然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城学生公寓的运作要符合高校的运作规律,不能将学生公寓的管理和运作看作纯粹是一般社会的企业管理,完全以经济利益来衡量工作效果。②建章立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学生公寓的管理岗位职责和操作。学生公寓的管理者必须将必要的管理予以程序化、制度化、透明化、公开化。
2.2 建立学生公寓的自我管理体系学生公寓自我管理是指学生围绕国家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校教育的特定模式,根据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地调配公寓资源,有效地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等管理手段,成立学生公寓自律委员会,开展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公寓管理实践活动。
2.3 引进物业管理公司的先进理念与设备①引进物业管理公司的先进的服务技术。提高公寓管理人员知识素质、工作能力,树立敬业精神,增强工作责任感,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方面,我们要充分配备具有较高学历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要增加现有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学历深造的机会。因此,面对公寓学生这个群体,必须掌握管理的技巧。物业管理人员一方面必须以微笑服务来打动学生,用文明服务来获得学生的配合。另一方面,物业管理更应当在必要的时候给大学生提供一些贴心服务。②引进物业管理公司的综合管理理念。学生公寓综合管理也称公共服务、常规管理,是一种具有广泛服务对象,并保证学生公寓正常运转的最基本需求的管理与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物业维修管理:房屋日常维修、养护以及整体的维修、养护,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建立24小时的保修制度。2)设备管理:良好的设备管理有利于设备的安全运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3)环境管理:环境的形成要靠建设,更要靠管理,变被动的适应环境为主动的创造环境,主要包括卫生保洁、保安消防、园林绿化、车辆交通、公共设施以及违章行为的管理等。③引进物业公司“服务为本”理念学生公寓管理部门引进物业公司“服务为本”理念,始终将服务学生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通过服务不断培育和拓宽市场,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再通过扩大的市场带动和促进学生公寓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学生公寓管理部门要树立这样的理念:以服务求生存,以经营求发展,以品牌拓市场,以机制促高效,以管理增效益,以人才为基础。实行“后勤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负责制”,提出“零缺陷服务”,争取“零投诉”。
2.4 加强大学城学生公寓的物质基础与文化建设①学生宿舍类型多样,设施齐全。各国高校虽然提供的住宿资源不是很多,但是在学校拥有的学生公寓中,大多设施齐全,公寓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有许多专门为己婚学生准备的公寓。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统一的学生公寓建设和学生公寓改造,公寓类型显得较为单一,需要进一步考虑学生的不同住宿要求。②加强大学城学生公寓的文化建设。大学生公寓文化设施建设应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求知创新能力。公寓内可以建立报刊阅览场所、教育电视网、学生微机房、社团活动中心、讲座报告室、“创新思维园地”等设施,使学生在高雅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各种文化娱乐、休息健身、辅导咨询、科技创新、阅读欣赏等活动。
3结束语
高校学生公寓大学城物业化管理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目前尚处在“婴儿期”。学生公寓的管理应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应该满足现代化高等教育的需要,加大园区的文化建设,有必要借鉴物业管理公司中有价值的东西,进一步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严曙光.高校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思考[J].湖湘论坛,2004(1).
[2]姚小波.浅谈高校物业管理[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李劲松.构建和谐高校学生公寓物业管理体系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7(2).
[4]冯世辉.关于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总464).
篇4
(一)目标设置不够清晰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全方面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够在政府、金融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以及科研、教学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人员。可以说,这一目标定位过于笼统,内容宽泛,无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无法帮助老师明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课程体系搭建混乱
目前我国财务管理学科建设主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知识和经验,因此,我国财务管理体系沿用了西方管理学的成熟理论和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国外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本土性,在我国情景下可能会“水土不服”,而且,借鉴的理论和方法之间也可能存在重复或遗漏,使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及系统性,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摄取和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课程内容的合理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
(三)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许多高校已经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仪器,使教师的教学手段更加生动与形象。但是,一些老师的思想还比较保守,认为投影仪和黑板相结合就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的真谛。此外,由于财务分析与决策软件的缺乏,许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只能选择照本宣科,无法使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果现行的教学方式不能改革,那么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也只能是摆设,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教学与实践脱节
现在我国高校很少设置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环节,仅有少数的学校在探索财务管理与沙盘模拟实践课程相互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国外的财务管理课程设置中有专门的实践课程设置,包含课内实践教学、实验室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三种形式。这主要是由下述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主观上,大多数高校并未将实践环节看作重要的教学环节,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实践环节对于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二是客观上,实践环节的开展需要企业的配合,而财务管理部门掌握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校外的实践环境很难满足,而校内设立专门的实验室需要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许多高校因此只能放弃实践课程设置。
二、重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对策
(一)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构
选择合理的教学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建立合理的教育制度,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专业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教育教学,培养“高素质、宽基础、针对性、拓展性”的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和适当的实践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迈出校门即已具备从事初级和中级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
2.专业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现代商业银行、农村金融行业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品德合格,专业素质扎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线岗位适应能力,且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出纳、会计、银行柜员、审计、税务员、存货管理员、统计员及客户信用管理等工作。
(二)搭建合理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要兼顾与相邻学科间的关系。应在设置的必修专业课程包括管理学、税法和经济法、初级、中级和高级会计学、成本与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学、内部控制以及初级财务管理等课程,专业主干课包括中、高级财务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和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为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在保证专业方向的课程特色的同时,适当开设专业限选课以满足同学们的兴趣和爱好,包括金融市场学、个人理财、数理统计与计量分析、税务会计、审计学和保险学等。解决好各门课程之间的边界交叉和内容重复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另外,应积极向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学习,引进和建立教学案例库,通过教学案例的学习和讲解,更生动和有趣的将的财务理论与实务学习结合在一起,将大量的新兴学科知识和网络技能融入到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之中,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变化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财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保证。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积极接受新的教学思维,主动探索更有效的和更合适的教学模式。为保证财务管理教师队伍能够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学校应采取责任追究和效果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岗位责任,完善考核制度,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信息沟通渠道,积极引进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打造一支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进,具备创新和改革精神、教学方法和专业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
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重塑教学方法体系:
1.ERP沙盘模拟实验课
ERP沙盘作为企业模拟工具,通过使学生组成任务小组的方式,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决策,可以作为实验室教学内容,弥补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明确企业运作流程,熟悉资金运作形态,更清楚地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促使学生的全局观,将静态教学转变为动态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2.广泛开展合作性教学活动
积极扩展各种社会资源,通过与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帮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财务管理业务,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定期向实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输送优秀的实习生,帮助学生提早适应工作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鼓励财务管理专业任课教师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使其理解和掌握财务分析和决策过程。
3.实施双语教学
篇5
关键词:课程定位 教学理念 实践教学
《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是工程管理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包含了物业管理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同时还涵盖了物业管理各个阶段、业务环节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这些物业管理业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是物业管理专业岗位群所应必备的基本理论素质和专业业务素质,是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通过几年来对物业管理专业在教学理论方面的研究,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和总结,笔者认为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的课程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确立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作为工程管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有完善和补充的作用,对于学生认识、了解物业管理行业的概况和发展,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起到导向的作用。因此,本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专业课程体系定位应该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涵盖了物业管理的全过程,其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明确为:全面介绍物业管理的本质和内容及其物业管理工作各个阶段的具体业务内容和业务处理程序。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根据核心专业课程的定位,兼顾“有主有次、有所侧重”基本原则,把培养学生专业认识、提高“有所侧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目标。本课程在内容上广泛涉及了物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相关理论及其物业管理的全过程。其中理论性内容由于在前面的一些课程中已经学习和多次提及,便被确定为本课程的“次”,不是“侧重”讲授的重点;具体的实务是本课程的重点也就是“主”是本课程“侧重”讲解的内容,通过这样的课堂处理,使学生既能够对物业管理工作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和了解,也能够清楚物业管理的业务项目,所应了解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认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明确课程难点,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本课程具有知识点多、知识关联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在学生方面,由于生活实践经验缺乏,感性认识不足,知识面狭窄等原因,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困难较多,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成为课程学习和教学的难点。为此,应从增强教学的直观形象、现场氛围入手,针对课程的特点和难点。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为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要强调“情景逼近式”教学模式,突出现场作业环境,以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具体讲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情景法。情景法是根据课程需要的情景,应用多媒体设备等辅助手段再现课程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时,由于很多场景和事物是学生没看到过或者是平时没有留意的,所以可以借助辅助教学设备描绘容易联想到的场景,使学生能够较感性地、直观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点。
2. 兴趣法。兴趣法就是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结合课程相关知识并加以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自学能力,进而使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会、学好专业技能的一个重要前提,平时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但是,使用该方法时应该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兴趣点是什么,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兴趣切入点。
此外在教学中,还应广泛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现场示范模仿、项目训练法、录像演示、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内容、形式丰富,形象逼真,职业现场环境感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双边活动活跃,互动性强,有利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教学效果好。
同时要将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鼓励各类有利于学生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校企合作单位的企业活动,增加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活动,参与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和改革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方法
这一点的实现要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两条腿走路原则。随着对物业管理行业认识的持续加深,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认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实践和不断深入的校企合作,应从原有的仅重理论素养的培养,逐渐转变到对学生理论素养与技能培养的并重。不仅课堂教学的内容侧重到“实务”上。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和不足。
实践教学环节,应明确实践教学设计思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建立课程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构建现场教学、专项实训、认识实习三个实践教学模块,形成边理论边实践、理论与实践紧密关联的课程教学模式,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全程有效衔接,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为保证实践教学设计思想的实现,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构建现场教学、专项实训、认识实习三个实践教学模块,强化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关联性。现场教学时间较短、安排分散,适合于某一专项业务的观察了解;专项实训时间集中、内容专一,适合于对某一专项业务的扎实掌握;认识实习周期较长、综合性强,适合于对物业管理全过程的整体把握,尤其对各项业务相互之间的关联性的深入认识极有帮助。三个模块有机配合,能够实现边理论边实践、理论与实践紧密关联的课程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十分有益。其次,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考核标准。根据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块,编制了实践教学大纲,明确了各模块的实践内容和考核标准,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第三,坚持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保证实践教学的真正落实。第四,重视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四、改革考核体系,促进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的考核需要科学的考评体系。这一考评体系应该与行业用人考核标准相一致。考评体系上重视与行业用人标准的一致,改变传统的试卷考试模式,可以通过现场模拟,案例分析等具体内容作为考核标准,改变传统考试缺乏灵活性的弊端。总之要逐步摸索、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使之能够真实地检测学生的能力水平,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
上面观点只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和心得,毕竟物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教学理念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乐于接受,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敬、王俊松,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现代科技2009.08.
[2]宋红霞,提高高职院校《物业管理实务》,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中国商界2009.03.
篇6
一、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现状的调查结果指出,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数量一般,但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更倾向于有丰富经验的财务管理人员,并不热衷于投入过多的资源培训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企业需要的财务人员除了能够处理报税、会计核算等业务外,还要能够结合财务专业知识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服务。当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存在诸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因此,为了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在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学习综合的经管类专业知识,以便于使自己能够站在经营管理的角度,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从而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财务管理就是会计,没有正确地区分会计与财务管理两门学科的异同。调查显示,认为财务管理的培养目标就是会计核算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是51.32%,不清楚培养目标的占20.43%。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过于抽象化,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不能很好地规划在大学期间的专业课程学习,无法真正实现财务管理培养目标,更不能满足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
(2)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相脱节。调查发现,认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与社会岗位需求相脱节的学生占54.44%,认为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不能满足企业工作实际工作需要的学生占65.01%。由此可见,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繁杂,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不强,与实际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同时,很多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践课程效果不好,学习的技能不能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究其原因,学生认为主要在于学校实践课程的环境不好,很多实习课程没有真正接触到企业的工作任务和环境,只是停留在理论实习阶段,导致自己不能掌握真正的专业技能。
(3)教学模式单一死板。调查发现,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学校的教学模式与效果不满意,尤其是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死板,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实际操作的积极性。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根据企业对相关岗位的需求调整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实际教学资源,结合实际工作环境,通过仿真模拟教学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学校学习与未来工作的衔接。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定期安排教师去企业培训和锻炼,熟悉企业最新的岗位需求,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基于就业视角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改革对策
(1)科学定位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即学生在大学学习财务管理要达到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既要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交际能力、团队的合作能力,还要掌握其他企业相关知识。例如,财务管理人员要了解企业的工艺和技术,能够根据企业的工艺技术来分析企业成本,进行财务成本管理。据调查发现,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专才+通才”的综合素质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财务分析、会计核算、利用财务知识服务于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等专业技能,还要使其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操守、人文素养和法律知识。
(2)树立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新理念。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既要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技术和方法、拥有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还要懂得其他行业的相关知识,能够完成企业要求的财务规划和税收筹划等业务。所以,学校要以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新理念,围绕着企业实际工作需要来制定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并对相关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市场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在“专才+通才”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引导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编排要体现“基础为先、能力为重、实践为终”的企业需求。“基础为先”指的是学校开设的基础课程内容要丰富,涉及的知识范围要广,完成学生的基本能力素养的培养;“能力为重、实践为终”是指在设计学生培养方案时要加强实际训练体系的构建,使得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优化教学内容及手段。教学改革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此,学校应安排教师不定期到企业进行调研和培训,让教师了解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将企业的要求编排在教学在内容中,这不仅能够锻炼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加有利于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使学校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去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应用型教学手段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校专业仿真模拟实训室的建立和完善是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标志。调查显示,很多企业从保护商业秘密的角度出发,不能接受财务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在本单位实习,也不愿意使在校生真正接触到实际的财务操作任务。因此,为了使财务管理专业在校生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学校必须建立仿真模拟实训室。具体地说,专业仿真模拟实训室包括财务信息化实训室、会计操作实训室、财务管理实训室和财务综合应用实训室等,通过建立仿真的实训环境,让学生在实训教学中逐步掌握财务管理相关的技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财务分析技能、会计核算技能、会计监督能力和利用财务管理知识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同时,仿真实训教学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综合创新能力。
四、结语
篇7
品牌,以高质量为坚实的基础,本公司把如何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作为公司经营的首选目标。企业科学发展观心得
一、贯彻按ISO体系的有效动作
公司成立之初便做好了质量的策划,明确公司的质量目标、要求,以及所想达到的目标,以最合适的服务质量去满足业主及使用人的需要。一年来,公司始终把通过ISO9000和ISO14000的审核为奋斗目标,同时也进一步向业主及使用人展示了公司相关方面优质服务的形象。
二、形成以客户满意为中心的质量体系
自公司进驻开始,一直把“客户满意,业主至上”作为工作的中心,进一步确定了公司以业主为中心的经营服务理念,今后公司将继续贯彻实施和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绩效。
三、建立天健物业零缺陷的目标
公司成立之后,经过反复讨论和研讨,认为要想做的独特,就须把工作做到零缺陷:服务零缺陷;操作零缺陷;设备零故障;安全零隐患的四零缺陷。明确了业主不总是对的,但永远是最重要的客户需求,充分做好达到需求的各种准备,积极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
内部管理
一、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公司发展的重要保证。进驻之初,因处地特殊,故人员素质偏低。但今年年初,为了提高公司的竞争力,我公司积极开展员工知识培训,使员工成为“一专多能”且达到了显著的效果。员工培训包括:企业文化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等,特别是对管理层进行的物业管理员资格考评培训和保安队伍的消防知识培训以及专业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改善了员工的工作态度,激发员工团结合作,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
目前,公司内部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储备,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出众的专业人才;能出谋划策的企业策划人员等,给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规章制度
入驻之初,因公司刚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及考核都是空白的,这给员工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按照“以法为据,有约可依”的原则,我公司迅速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各岗位人员职责,管理制度及各岗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制度的出台明确了职责,分清了权限,也给公司员工的日常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篇8
针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实际情况,经过我们现场考察以及根据校方的要求,为确保学生能够正常学习与生活、按时作息、及时上课,我们将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日常的物业管理分为三大块: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水电及公共设施管理。
一、安全管理
1、成立有校方参与的共管机制。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以及物业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物业管理领导小组,协调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日常物业管理运作,物业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向物业管理领导小组汇报上阶段的物业管理情况,增强沟通,促进了解,有利于物业管理日常工作的开展。
2、从专业物业管理的角度提出可行性的意见,与校方联手制定学生宿舍管理规定,使学生在宿舍有一个行为规范,便利于管理。
3、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着制服、标志明显。
4、管理人员24小时值班,编排管理人员24小时值班表,我们所有管理人员的联系方式交校方一份,以务紧急事件能够联系到,24小时值班不因双休与节假日而中断。
4、抓好消防工作,把消防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和校方合作在学生宿舍每层楼设置灭火器、紧急备用灯、张贴禁烟标志成立义务消防队,做好学生的防火监督教育工作。
5、24小时全面监管。保安与舍管不间断24小时巡逻,保障学生不受侵害,保障宿舍楼内公共设施完好,保障宿舍楼内的治安环境,保障学生人身与物品安全。
6、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1)来访登记,来访人员经被纺人确认后,本校人士可入内,校外人士须在保卫处等待。
(2)男女生不得互相串宿舍。
(3)按校方规定开关宿舍大门,非规定时间一律拒绝进入宿舍。
(4)每天查寝,对外宿、缺寝人员以及熄灯后点蜡烛、讲话者进行登记,及时回报给校方。
(5)发现打架斗殴现象立即上前制止,并第一时间报校方。
(6)开展意见调查,物业定期(每季度或半年)发放意见调查表,征求学校与学生的意见,了解对物业管理的需求,确保我们能够提供及时、周到、方便的物业管理服务。
6、员工服务态度:员工以发自内心的真诚笑容热情服务,做到文明礼貌、谈吐文雅、遵章守约、移冠整洁、举止大方、动作雅观、称呼得当。
7、我方不承担因学生自身行为造成的安全事故责任。
二、环境卫生管理
1、实行零干扰清洁卫生服务,学生上课后,清洁工再进行清扫。
2、做好环境卫生宣传工作,把提高学生的清洁卫生意识、纠正学生的不良卫生习惯与环境卫生管理相结合,使学生也自觉地参与到环卫工作中。
3、遇到有损害环境卫生行为的学生,进行耐心教育和劝阻,决不因人而异,对于极少数屡教不改者采取典型暴光或让其清理干净的方法,在校方的支持下公开其不文明行为以儆效尤。
4、每天上下午各打扫一次,全天候保洁,每小时循环保洁一次,先外至内。清洁标准:公共场所无明显泥沙、污垢,每100平方米]内纸屑不超过两片,没有1厘米以上的石子;排水沟无明显泥沙、污垢;垃圾箱清运及时,清运率100%,周围无污垢、无积水,离垃圾箱两米无臭味;玻璃门窗、镜面和灯具标准是:玻璃面上无污迹、水迹,清洁后用纸巾擦拭50厘米无灰尘,清洁后的灯具无灰尘,灯具内无
无蚊虫,灯盖、灯罩明亮清洁;楼梯的标准是:保持楼梯清洁,目视楼梯无果皮、纸屑、蜘蛛网、悟迹等;卫生间标准:地面无烟头、污渍、积水、纸屑、果皮;天花、墙角、灯具目视无灰尘、蜘蛛网;目视墙壁干净,便器洁净无黄渍,室内无异味、臭味;宿舍楼层通道、地面标准:目视,干净,无污渍、无杂物。
三、水电及公共设施管理
1、建立巡视制度。每天上下午两次巡视水电及公共设施。巡视内容:
(1)检查学生生活区公共排污、排水管道有无杂物,发现后做好记录,落实清理工作。
(2)检查生活区内路灯及楼梯照明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维修。
(3)检查有无损毁公共设施,包括门窗、床铺、桌子、室内照明、电线等,如有上述情况,立即进行维修,如属人为破坏,立即进行制止并视破坏情节轻重报校方后给予一定的处罚。
(4)检查各类管道电线有无破损、断裂、生锈等情况,一经发现立即进行维修并做好记录,保证各类管道电线正常使用。
(5)检查学生生活区大门、围墙等设施是否完好。
(6)配电部分电缆沟(竖井)无水渍、杂物、鼠害,楼层配电箱外观美观、完好、清洁、开关运行无影响等。
篇9
关键词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 专业化 建设 意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的发展和教育全球化的深层次建设,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研究和探讨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一)人员队伍方面。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由专业教师兼任的,他们中既有博士也有教授;一部分是由行政岗位转岗而来的工作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只占有少部分。专业教师兼任教学管理工作,虽然他们以自身的学科和专业的优势,可以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贴近和符合学科的教学规律,对学科的管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意义,但由于是专业教师兼任教学管理工作,他们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相应的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于具体的实际工作还不能做到全身心地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提高和进步,更重要的是造成教育资源投入的浪费。另一部分从行政岗位转岗而来的工作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和工作认识,但对教学规律的深层次的发展和实践认识不够深刻,在一定程度上将行政管理经验带到教学管理规律中去,与专业教学管理人员相比对教学管理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科研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事倍功半。
(二)年龄结构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日益发展,我国人口老中青比例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年龄结构方面表现得也比较突出。老一代的教学管理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并经过数年的积累,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有较清楚地认识,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年代,决定了一部分人员学历层次比较偏低,对新知识、新概念的接受能力比较差,造成工作效率比较偏低的现象;中年一代,他们都经过良好的、较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加之是相适应的工作实践,现在已经担负着重要的工作;青年一代,虽然他们大多数接受过较高层次系统的专业教育、理论知识深厚,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各种问题和观念的相互撞击中,心理脆弱性表现的十分明显。
(三)性别结构方面。在教学管理岗位上女性多于男性,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女性具有耐心、细腻,具有良好协作的愿望优势,但也有创新方面,竞争意识差,心理上弱势的缺点。对个体价值的不坚定,形象成一种顽固的自我否认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效率和发展。二、提出的新挑战
(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分为四个方面的结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人文、社会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学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特定学科知识和技能;条件性知识,是指为了做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具有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特别是创造科学的水平;实践性知识,是教学管理人员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造最佳优化教学管理情景的能力提出了挑战。人文、社会性知识,树立正确的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所必须的。
知识能力结构还包括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要有良好的传授的能力,能将信息有效地、准确地传递给师生并且能最有效地接受,这一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其次,要有敏锐的识别能力,更是指能识别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和思想倾向的能力,以便能比较集中地提高教育管理的对策。其三,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特别是研究教学实践经验的能力,能够将经验不断升华为教学理论。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问题的解决涉及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因素。因此,要有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善于接触、观察、了解、分析教育对象和社会环境,并做出正确的决断;要有较高的理论研究分析能力,善于结合实际运用关于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科学的理论;要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能够用演绎法、归纳法及科学的思想方法对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及时地上升为理论,指导教学管理的实践活动。
(二)更新知识结构。从新课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来看,所体现的是课程的整体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等原则。各学科、各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内容相当宽泛。从学生的发展来看,他们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探究意识不断增强,感兴趣的领域愈来愈宽广,超越了课堂,超越了教材,超越了学校,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这种状况,教师们原来引以自豪的,也是所谓看家本领的知识则显得相当狭隘和单薄,已很难适应创新时代、新课程和发展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只有不断地运用知识来丰富、充实、提高自己,并使知识转化为智力因素,才可能在教学管理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三)教师学历明显偏低,专业训练亟待提高。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层次结构一直在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教师的学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大学教师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0世纪末开始的学历教育,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程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左”的影响,管理人员过分强调“政治性”,对教师的要求忽视了“专业”性,甚至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随时就可以成为教学管理人员,这是导致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学历层次比较低。尽管近几年教师学历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应该看到,通过某些学习形式实现的学历达标,其“水分”并不少。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中的这一状况将严重制约教育教学基础工作更深层次的发展。
三、专业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学管理人员是教育活动的连接主体,教学实践能否收到实效,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而不论真理的力量还是人格的力量,都是通过教师来体现。一方面所宣传教育管理的内容,必须合乎实际,反映教学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正确而深刻地体现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校建设和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又必须言行一致,带头实践,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在21世纪的征途上,我们面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学管理人员在新的实践教育中必须带头转变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发现新规律,加强对学科理论的研究和建设,以便更好地培养人才,服务于教育这个中心,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高等发展的新要求。
(二)应花大力气提高专业化水平。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刻苦钻研,不断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同时,还应当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怎样通过教育实践来达到教育目的,另一方面,学校要创造条件,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创造进修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三)要进一步调整、稳定、优化队伍。即要考虑把专业化作为队伍发展的方向,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尽快扭转非专业毕业的教师管教的现状;还要考虑教师职业毕竟仅是社会上许多职业中的一个,专业的发展受到整个社会大背景的约束,稳定队伍建设必须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中考虑,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援与认可;要通过健全、完善教师聘任制,鼓励人才流动,实行合理的竞争淘汰流动机制,实现队伍的优化。
(四)营建有利于成长进步的大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因素,社会不仅要给教师提供必要的利益保障,还要为专业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教学管理人员在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要比从事学科教育教学的教师承受更多的压力,有着更多的烦恼和困惑。如学生管理、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变化、学院的期望以及工作的特性时时环绕着他们,使他们常常处在“两难”环境中。一是既要搞好管理,又要自身“充电”,两者难以兼顾。二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学习”与传统教育的“继承”,常常令管理人员不知如何。三是新闻媒体不适当的舆论导向,让管理人员不知所措,左右为难。因此,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篇10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 学生管理 专业发展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队伍是高职院校的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学生管理队伍是高等学校教师和管理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规模扩大、学生人数激增,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也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追求个性,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必须加强专业发展,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招生人数增加,学生管理人员工作量大、任务繁重,这样要求学生管理队伍必须与时俱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更好地满足学生服务的要求。因此,面对新时期高职教育的特点,如何从生态学角度审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团队的专业发展,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的职业发展,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1.队伍整体性的角色冲突问题。
工作压力大是最突出的问题,也是职业流动性强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加,使学生工作更加困难,由于大量突发性加班和低回报率是影响学生管理人员主观能动性的两个主要因素。学生管理队伍发展空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晋升渠道上,认为学生管理队伍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更多的因素是现实中的个人关系。学生管理的角色冲突的差异反映在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上。来自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期待都有不同,这些期望转换成为压力是集结到学生管理人员身上,角色的冲突、冲突的发展,就造成了职业倦怠。
2.工作内容的复杂性问题。
高等教育的继续改革让学生管理人员内容不断扩展,学生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新的教育内容的出现,使学生管理人员感到费力。当面对渠道繁多、信息爆炸时,学生信息管理人员信息识别、过滤速度滞后于学生,经常造成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就对学生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学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工作模式尚未形成,以致不能快速适应并准确掌握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通过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改变。
3.岗位培训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学生管理人员的发展需要严格的选拔和培训机制,需要更多的标准的、稳定的学习与进修,现在大部分培训从有效性、内容、形式等方面都缺乏科学性,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是持续的、终身的,需要得到重视。如何在新形势下更有效地对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在职教育和培训,实现学生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缺乏公平的评价晋升机制问题。
学生管理工作有强烈的工作隐性、高度的责任。目前,在学生管理激励机制上,缺乏公平的评价和晋升机制。晋升是学生管理人员最关心的问题,不仅包括职务的晋升,还包括职称的聘任。学生管理人员进行繁缛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很难在他们身上看到专业教师的痕迹。因此,学生管理人员作为一个大学教师的职业还没有被完全接受,甚至有时可能会被视为临时和兼职的“过渡作用”,职务晋升和职称聘任的量化指标很难在学生管理人员身上实现。
二、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问题的措施
1.注重培养,强化培训,全面提高学生管理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打造一支符合职业教育建设要求的学管团队,是职业教育对学生管理队伍的要求。针对高职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要鼓励学生管理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德育论文,或者申报各级课题;还可对科研奖励办法修改修订,激励学管线老师申报课题,在考核、评价时予以政策倾斜。
学生管理人员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每年举办“学生管理人员培训班”,进行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高职院校积极鼓励并支持学生管理人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专业培训,每学期期末,学生管理人员都组织经验交流会,大家通过探讨问题、交流思想、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2.政策倾斜,落实待遇,通过合理的选聘机制,解除学管人员的后顾之忧。
根据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年限和业绩,可享受相应行政级别的待遇。学生管理人员在职称评定上专业限制范围适当放宽。在高职院校党政机关需选拔人员时,有学生管理人员工作经历的优先考虑。除享受高职院校规定岗位津贴外,凡承担教学任务的学生管理人员,合理计算工作量,给予相应酬金。学生管理人员为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创新人才选聘机制,把优秀人才向其他各部门输送,不仅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促进人才交流,提供人力资源支撑,而且为学管人员今后发展及去向提供保证。
3.机制变革、管理创新,通过制度创新应对学生工作新形势。
面对不断更新的学生工作新形势,对学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通过积极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学生活动项目负责制、轮值主席制、学生干部年级负责制、宿舍管理楼栋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通过修改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办法,修改调整对班级、学生管理人员的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通过采取学生党员目标责任协议书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