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的理念范文

时间:2024-05-22 17:2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研修的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研修的理念

篇1

我有幸参加了“省培计划”的培训学习。在这次培训中我感到我们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共聆听了许多位教授专家的报告讲座,每一场讲座都好比一份美味大餐,既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也获得了很多新的理念。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得到广泛认识,但怎样开展、怎样运作、怎样评价很多时候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

很多时候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通过培训,我了解了校本研修的内涵、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校本研修的基本理念、校本研修的基本特征、校本研修主要模式及过程、校本研修具体操作方式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校本研修的内涵简单的说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关注教师进修与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四个关键词:校本,进修,研究,专业成长。是在日常工作中为解决实际问题展开的一种朴素的研究。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有7个方面: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eent know,简称PCK)、学习者及学习者特点知识、教育情境知识、关于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他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知识。校本研修的基本理念有发展理念、需求理念、管理理念、合作理念和特色理念等。校本研修的基本特征是:校长是校本研修的主要设计人和第一负责人,教师在工作中学习为显著特征,教师个人主动学习为关键,同事共同学习和研讨是主要形式,与校外机构合作是保障。校本研修主要模式及过程是: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模式,包括三个阶段(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新行为阶段)和两个反思(反思已有行为和先进理念、先进经验之间的差距,反思理想饿教学设计和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以追踪教学问题为主的“行动研究”模式,包括扣问教学细节、追踪问题、收集积累资料、探索解决策略、实施解决方案、逐步澄清问题、及时总结提升、成果共同分享、不断澄清问题、跟踪问题前行、问题串引导教师专业发展。并强调:教育行为研究过程是“问题—设计—行动—总结”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校本研修具体操作方式有:以观课研课为主的观察研究、以反思记事为主的叙事研究、以学习借鉴为主的案例研究、以教育博客为主的网络研究、以教科研课题为主的实践研究(微型课题研究)。

设计方案为①校本研修方案基本内容:本校师生发展现状分析、校本研修目标、校本研修内容、校本研修措施。②基本要求:现状分析实事求是,研修目标形成序列,研修内容要分解,研修方式与考核要多样灵活,研修措施要立足校情、周详。③校本研修方案目标的设定:学校发展困境之所在就是研修主题之所在,学校发展之优势就是研修主题之所在。④拟定校本研修方案程序:现状分析、起草方案、讨论交流、修改定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不致于落伍,教师尤其应该如此。校本研修应与时俱进,从了解教师需求方面入手,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重在指导教师学会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对教师们顺利实现“发展规划”大有裨益。

篇2

关键词:校本研修;校本性;实效性

教育要发展,教师为根本。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一项关系到学校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而校本研修则是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助推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校本研修中,农村学校如何有效融合教育科研、教师成长、学校发展呢?笔者以为,必须洗尽铅华,摒弃跟风,在“贴近”二字上下工夫,让校本研修“接地气”。

一、潜心“反思化”,凸显“校本性”

1.贴近教师,张扬个性是核心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没有教师专业的成长,就没有优质的教育。学校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就必须以校本研修为支持。但是,校本研修绝不是“大一统”“一刀切”“千人一面”,而应立足教师的不同起点、不同个性、不同特长,分层递进、因人制宜开展。特别是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教师,校本研修更需“校本”特色,才能引领教师向专家型、学者型过渡。例如,对新任教师开展“适应性”研修,通过青蓝工程、外派学习等方式,帮其快速适应课堂,缩短过渡期;合格教师开展“发展性”研修,通过课例研究、教学反思等途径,促其形成教学风格、提升教学水平;骨干教师“主题性”研修,通过课题的开发、立项、研究、总结,提升其研修内涵,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贴近教师,建设团队是关键

顾明远教授说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构建研修团体,建设“特色”教研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是开展校本研修的必由之路。目前,在农村,不少学校由于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居住分散等问题,研修举步维艰,效果不佳,甚至出现“萝卜炒萝卜”的低效研修。为此,学校应认真选拔、精心指导,建立一支业务精湛、理念超前、适应新课改的教研组长队伍,在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等研修方面,积极发挥他们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合作者的作用,使他们成为开展、推动校本研修的中间力量。同时要推倒围墙,挪走屏障,外引内联,树立大教研意识,建设“校际”研修组,加强专业引领,确保“校校”有骨干、“级级”有指导、“科科”有引领。

3.贴近学校,打造品牌是灵魂

校本研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它“根”在校,“本”在师,为与不为应源于学校实际需要。有的学校师资强,平行班多,可发挥资源优势,侧重开展集体备课、“请进走出”“同课异构”、课题研究等研修活动。有的学校师资弱,包班多,那就需要在研修的内容、深度、方式等方面另作考量。研修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绝不可舍本逐末,生搬硬套,一根标尺量到底,而要寻找适合“本校”风格、特色、品牌的研修形式。所以,学校如何开展校本研修?是通过课题研究,还是研修培训呢?是应该仔细琢磨的。

二、锐意“多元化”,体现“丰富性”

落实校本研修,必须坚持活动引领,评价助推,必须搭建展示、交流等研修平台,必须走多元化、全方位发展之路,才能不断提高研修质量。在研修时,开展业务技能竞赛活动,组织课堂观摩,引领不同层次教师认识自己、了解同伴。开展结对促教活动,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带动教师整体提高。组织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案例分析报告或教育叙事,让更多的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研修能力。

三、立足“体系化”,增强“实效性”

校本研修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自发的、无序的、个人的随意行为,而是体系完善、评价科学的长效机制。在研修中,必须狠抓保障,努力做好制度保障,形成良好的制约机制;做好活动保障,提供各种研修的平台;做好评价保障,促进研修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强化指导落实,通过自我反思,让教师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反思能力和研究意识;通过同伴互助,树立合作意识,建立协作关系,形成团队学习氛围;通过专业引领,带动教师发展,形成学科梯队,培养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重视考核评价,把过程性考核与教师评优树模结合,把成果性考核与教师绩效挂钩,科学衡量研修的度和量,有效评价研修的效果。

总之,学校是培育学生的地方,也是培养教师的地方。校本研修只有更新观念,以“师本”为出发点,走“草根化”之路,以“校本”为落脚点,贴近“地气”,不断“注射”专业的“兴奋剂”,才能点燃教师内在的学习之火,研究之火,创新之火,才能推动学校办学效益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网络研修;校本研修;互联网+培训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教育部2013年推出的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子项目,该项目以教育技术信息化为基础,以走向校本服务为目标,研修内容涵盖义务教育阶段各科目,研修时间跨度长达一年之久,是一种迥异于以往的国培项目,是教育部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作为一种新的培训模式,它将网络研修的优势与校本研修的优势进行整合,既强化双方优势,又避免两种研修模式独立运行所存在的劣势,使1+1产生远大于2的效果。

一、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培训目标大致经历了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等阶段。培训的内容主要包含专业能力知识和公共课程。如教材教法过关、聚焦课堂、师德师风、心理健康、公共安全等。在培训方式上主要有短期集中面授、校本培训以及新世纪以来的远程培训。从总体上看,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两者的培训质量和实效性要高于远程培训,但亦非令人十分满意。集中培训需耗费较多的经济投入与时间成本,培训经费是集中培训组织者面临的第一道问题,工学矛盾则会压抑培训参与者的积极性。校本培训立足学校,志于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问题,较为有效节约培训成本和解决工学矛盾问题,是一种参与式、同伴互助式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的局限在于它是相对封闭的,是小团体之间智慧火花碰撞,该培训模式存在教育理念更新缓慢、专家引领不足、课程资源稀缺等不足。远程培训模式是互联网+培训的有益尝试,它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专家讲座、视频等生成性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中,学员通过网络跨越时空与地域限制,可重复研习,在网络上完成作业和开展教研活动,受众量大和经济性是其最大优势,其劣势在于它是一种“空”对“空”的培训形式,对学习欲望不强的学员约束力不足,容易“出现学习资源打开着,人却不在电脑前”的现象。在培训工作推进困难境况下,既要考虑培训承受能力,扩大培训数量,又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培训与校本培训的对接成为培训模式创新的探索方向,其创新路径就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该整合旨在推动网上研修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这也是教师培训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

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情况

2013年,教育部启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建设网络社区,从各省选出50000名左右教师,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专项培训。培训学科共22个学科。其中小学品德与生活等9个学科,初中思想品德等13个学科。本次研修采取分阶段的形式进行:第一阶段为培训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培训方案的细化和完善、培训平台功能优化、培训课程资源整理等。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集中和线下的培训方式对该项目的培训者进行培训,旨在提高各地区培训者对整合培训模式的了解和运用,以指导本地区学员开展研修活动。第三阶段为全员远程培训。由学员组建群组在网络平台开展课程学习、在线研讨、在线问答等活动;围绕网络上的研修心得在线下进行基于教师个体经验的备课、团队互助的协同备课和课后反思性备课等三次备课,并围绕三次备课和上课,跟进开展计划研讨、备课研讨和分工观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第四阶段为项目总结反思阶段。各地区各学校做好培训总结,研究此类研修模式之弊益,深入探索培训模式创新之道。2014年,教育部完善和创新网络研修,依托网络社区,从相关省份选出50000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不少于120学时的线上线下培训(80学时线上学习+40学时线下学习),重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创新远程培训模式,形成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提高校本研修质量,促进教师学用结合,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2015年教育部将继续实施该项目,拟通过建设示范性网络社区和教师工作坊,对80000万名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和培养400名工作坊主持人,引领40000名各地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工作坊研修,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

三、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

首先,培训理念创新。培训理念在培训系统中起方向性指引性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培训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培训效果。一方面,传统的培训大多采取单一的集中、远程或校本的培训模式,割裂了这三种培训模式的关联,在发挥这些单纯培训模式的优势时也难以避免的陷入自身局限性的困扰,无法克服培训模式本身携带的矛盾。网络与校本的结合,打破长期以来困扰网络培训的质量不高和校本培训的引领性不足的问题,它是一种新的理念,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实用性、持续性。另一方面,以往的培训更加注重“培训”,或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或以提升教育教学技能、课题科研技能等强调教育技术技能为主的培训,即“授之以鱼”或“授之以渔”。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更加注重“研修”而非“培训”,即以学员自我体悟为主的 “内生式的研修”,强调在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下,学员自我修炼、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培训方式的融合。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的趋势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通过网络研修社区和教师工作坊的形式,将研修教师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构建起学习共同体。通过大力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现场实践结合,推进高等学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结对帮扶,引进优质培训资源,直接将最新知识理念、学科前沿知识传给一线教师,又通过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打开校本培训封闭之门。

再次,培训实效的突破。培训实效是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生命。教师能够通过参加培训使自身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使教学技能更加丰富,使自身更加专业化成长,这样的培训才是有实效的,才能够持续发展。没有实效的培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投入的财政经费和参训教师的时间精力常沉没在这些无效的培训之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具有较强的培训实效,是因为它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培训模式。问题是事物的矛盾所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将这些教学问题提出来,向共同研修伙伴或者专家请教,也可以通过网络研究优秀专家的视频课例,认真学习,认真反思,不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是一种聚散灵活现学现用的研修模式,易于达到理论学习探讨与教学实践互动相结合,教师需求差异与个性化专题研究相匹配,培训学习与教学应用无缝对接的效果;更加注重理论渗透、注重实践过程、注重针对性、注重应用、注重后续跟踪指导。参加研修的教师表示,以往校本教研,大都属于“粗放式”“草根式”的教研,缺少规范和打磨,收效甚微。而参与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教师必须经历结构化、规范化的研修打磨过程,强化校本、师本、生本问题的筛选,聚焦问题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提高了研修教师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捕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研修教师得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研修效果。

最后,培训团队的壮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作为新的培训模式,其试行和推广必然仰赖于强有力的组织力量。该模式主要由管理模块、学科模块和技术支持模块等三个并行并进的模块组成。最重要是学科模块,该模块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落脚点。学科模块中包含指导专家组、学科指导组和研修组。这些组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将专家、指导教师和学员融汇在一起,开展网上交流、讨论、质疑、分享经验、同伴互助、表达困难、获取指导和网下实践、反思、自主学习、行为跟进等活动。随着研修活动的开展,研修团队也随着参与研修人员的增加而不断壮大,从而引领和带动更多的新手参与研修。

当然,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1.区域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因经费充足,项目实施较为顺畅,欠发达地区则进展缓慢。城市设备充足,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也较好,开展有声有色,农村教师受限于设备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动力等因素,进展缓慢。2.工学矛盾依然突出。参加研修的教师大都是各个学科骨干,都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任务,在教学与研修的冲突中常因无法分身而顾此失彼,导致学员积极性不高。3.研修平台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如浏览器版本过低或过高导致平台无法打开、视频不能观看、作业评论不能提交、上课录像无法上传等,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研修平台管理功能也需优化,研修平台因功能不完善,无法督促学员学习,学情统计困难,需大力改进平台的相关技术。

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积极创造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改善生存状态,提升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教育公平不只是针对学生,对教师同样不可或缺,教师需要通过培训等形式的继续教育来促进专业发展。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而言,接受培训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会。贫困地区教师的调训率和参训率明显低于城市发达地区,许多城市教师一年内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多达数次,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从业多年依然未参加过培训,造成城市地区教师培训“倦怠感”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培训“饥饿感”的困境。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培训经费投入,改善当地培训硬件条件,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在边远地区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其“普惠性”,让培训事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这正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二)推动培训机制创新,激发研修团队活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内驱力与外驱力相结合的培训。校本研修推动整个研修团队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提升,通过研修团队内部唤醒推动个体研修活力。网络研修则为研修团队提供丰富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学习方式,为校本研修提供更高的平台,更宽广的视野,从外部引导和推动教师研修向更高水平发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能否有机整合关系到该培训模式的成败。这就需要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过程中完善制度安排和以包容的心态鼓励基层首创精神,将基层首创之经验加以提炼升华,并使之制度化以进一步促进研修方式整合。管理模块、学科模块和技术支持模块的各部分是互相关联协调,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一模块的缺失都会影响培训效果。专家指导组、学科指导组、研修组和学员之间必须构建有一套相互协调、灵活高效和良性向上的运行机制,确保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学科指导的传帮带作用。研修团队中各个角色的定位要进一步清晰,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保证研修进展顺利。此外,在培训中需要建立管理员、指导老师、学员的评优评先体系,通过激励措施,激活研修个体的正能量,让个体研修活力竞相迸发,让培训的正能量充分涌流。

(三)完善教师考核评定标准,缓解工学矛盾。教师工作量是衡量教师工作情况的重要尺度。教师工作量除了应该包括常规的教学、备课、作业批改、自习辅导、行政事务等方面的外,可将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等教研活动纳入工作量统计,教研活动是对日常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的探讨、研究、反思和提升。有效的教研活动能够诱发教师研究兴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学校改进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大有裨益。反之,教师只能依靠个体力量支撑其成长,整个学科乃至学校都会因为缺少研究团队和教学实践研究而难以得到质的提高。通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纳入工作量统计,赋予教师有更多的空档时间用于研修,才能有效减少工学矛盾,提高教师研修积极性,提高研修质量。

(四)是升级平台技术,提升研修质量。网络平台是开展网络研修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的聚集场所。网络平台的用户使用体验直接关系到教师参加网络研修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必须加快平台改进升级,破解平台兼容性、便捷性、实用性、交互性不足的问题,提升网络平台使用的满意度。要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改变教师的研修理念,提升教师的应用操作能力,减少操作失误,增加平台使用兴趣感和愉悦感。通过平台技术的完善与学员自身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促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提升教师研修质量。

(五)加快研修成果研究,推动培训模式应用。互联网+培训是培训的发展趋势,它既改变培训者的教学模式,也推动学习者学习模式的转变,因此要加强对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研究,总结研修模式利弊,推动培训模式应用。一是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评聘、考核、晋升和奖励相挂钩,从政策上为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通过整合研修示范课评选、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成果比赛和优秀课程征集等活动,大力宣传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优势。三是加快本地研修资源库建设,搭建优质资源库服务共享平台,鼓励研修教师上传自制课例持续充实校本研修资源,为研修教师提供贴近实际的研修案例。探索建立若干个研修整合创新实验区、网络研修社区和实验校,不断推进研修整合模式深入发展。

篇4

关键词:校本研修;内需性;主题性;整体性;课程性

师资专业素养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提升师资专业素养整体水平的基本途径是校本研修。目前,面广量大的农村小学尽管在管理上大多提出了“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等要求,却依然普遍存在着形式上有保证、举措上欠落实、成效上不明显的现象。为了找到有效改变农村小学校本研修困境的对策,我们就“农村小学校本研修现状”对4所学校242名教师开展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并通过统计分析,着力找出造成校本研修实效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进行了相关的思考。

一、动力:校本研修的主体缺乏内需性驱动

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工作是劳心的,一方面,社会需求、自我要求、家长期求、学生偏求等因素的特殊性使教师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农村教师在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学习习惯欠佳等因素的制约下,工作是忙碌的,广大教师普遍感觉时间不够、心力交瘁(占90.5%),久而久之,逐渐滋生职业倦怠,从而把校本研修这样一种团队协作、同伴互助式的业务研讨看成了“要我学”“逼我改”的“形式主义”,一定的抵触情绪油然而生(占17.8%)。特别要看到的是,农村小学大部分教师属于埋头苦干型,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课外辅导上,认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占40.1%),因此,把“自己尽力”看成了教学的最佳状态,通过校本研修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严重缺失。

我认为,教师作为校本研修的主体,如果对校本研修没有内在的强烈要求,仅靠外在的制度约束是很难产生实质性改变的。所以,第一要务是从理念入手,让广大教师主动做到自我审视,寻找差距;转换观念,积极进取;践行研修,着力提升。

二、目标:校本研修的内容缺乏主题性引领

调查显示,不少农村小学的校本研修缺乏明确的方向,研修主题经常变换(占38%)。我认为,正是这种状态,使得教师往往因无所适从产生随波逐流或者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弱化了对校本研修原有的期待,也降低了同伴互助、共同提高的热情。

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因此,校本研修在内容选择上首先应该从学校实际出发,凸显本土性,这是校本研修的根基和土壤。同时,应该正确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时代性,这是校本研修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在两者的有机结合中寻找切入点,才能找到符合校本实际的研修主题和内容。主题一旦确定,就应该在校本研修中持之以恒,紧扣主题,抓住主线,深入展开,不断提档,让教师真正有收获,有发展,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以生为本,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必然方向,也是校本研修的核心主题之一。但是,这样的研修主题必须在校本研修本土性基础上找到最佳切入点。通过集体研讨,我校教师普遍认为,要实践“以生为本,学会学习”的课堂,首先要在备课中把握教学目标,其次要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不管是教学目标的把握,还是自主学习机会的创设,关键的载体就是要有“好的问题”。只有把目标分解到具体的问题中,才会有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实;只有把机会留在问题的探究讨论中,才会有真正的自主合作学习。因此,我们选择了以“‘教学内容问题化’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为载体,凸显主题,形成“聚焦”,确保校本研修的持续性和发展性,从而实现“点”的有效突破,累积研修成效。

三、机制:校本研修的过程缺乏整体性统筹

校本研修的常规阵地有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此外还有学科共同体、师徒结对等等,为什么这么多的组织形式却不仅未能取得预想的效果,而且从集约角度看,还产生了抵冲性的负面效应?调查显示,校本研修形式越多,研究点就越多,深入研究就越少,研究精力就越分散,研究成果就越难显现。这样的现状在农村小学尤为突出(占85.5%)。

笔者的管理实践经验证明,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加强这些组织形式之间的整体性统筹。(1)要明确学校的阶段性研修主题,并以“课题”为统领;(2)教研组、备课组要紧扣学校的主打课题开展活动。例如,我校围绕“教学内容问题化”这个一级课题,通过备课组活动,重在研讨如何创设、选择“好问题”,以落实教学目标;通过教研组活动,着力从策略层面探究如何落实、拓展“好问题”;(3)共同体、师徒结对等活动,应该是对教研组、备课组的研究内容作更深层次的研讨和细化。教师普遍反映,这样的校本研修形式再多,也能做到思路清晰,重心明确,有条不紊。

总之,只有明确主题,贯彻主线,并寻求多种形式的有机整合,才能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才能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相应的“聚焦点”上;只有通过“聚焦点”的深入研究和有效突破,才能使教师体会到团队研修的价值,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只有使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真正有所收获,才能使多种形式的研修走向深入,走向本质。因此,在农村小学校本研修的过程性管理上,特别需要通过整体性统筹,构建更加合理的新的“校本研修”网络平台链,从而克服弱势,产生1+1>2的效应。

四、载体:校本研修的成果缺乏课程性构建

从校本研修的对象来看,直接成果是教师素养的整体提升;但从校本研修的直接目标来讲,终端成果是课堂教学的持续改进。因此,校本研修的成果,应该更加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积累和完善,而优化课堂教学资源的过程性研究,其本质就是课程的开发、实施、调整和再开发、再实施、再调整。因此,校本研修要取得丰硕成果,就必须在课程性构建上下功夫。

但就目前农村小学的校本研修来看,恰恰忽略了研修成果的课程性(占55.4%)。所以,笔者认为,农村小学在校本研修的规划中,必须落实研修成果的积累以及呈现方式。为此,我校基于最有价值的校本研修成果呈现方式之一是课程性资源库建设的理念。通过“教学内容问题化”的备课研究,实现对课程的第二次开发,有效构建起优质高效、动态发展的“教学内容问题化”备课资源库;通过“教学内容问题化”的课堂教学研究,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互动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比较科学的自主学习形态,建立“教学内容问题化”课堂教学资源库;通过“阳光银行”实践平台,创设、开展校本化的特色教育活动,并逐步积累、形成我校“阳光教育”校本特色课程。

篇5

一、工作思路:

“强化科研意识、转变课程理念、落实研修实效”,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解决我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学习研究新课程为重点,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研修为主要形式,以培养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方向,以培养一批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校本研修,促使广大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学习课程标准为抓手,通过有效改革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学生养成教育的新模式,改革学生好教师的评价方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工作要点

本年度的校本研修,我校仍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内容,以《有效教学》、《有效教师》和《有效研修》的学习为载体,以“一切从教师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重点,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这一目标。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现代型教师队伍;形成一批在课程教材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上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同时,学习、发扬名师优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由“经验技术型”向“实践反思型”的现代型教师转变。

1、师德研修,将结合我校实际,以活动为载体,以案例教学、典型报告为基本形式,同时,大力开展读书活动,使广大教师爱教育,就是要做到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献身教育,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爱学生,就是要做到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先进的学生观和正确的教育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发展服务;爱自己,就是要做到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增强教师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和成就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社会的表率。

2、新课程研修,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全员课改通识研修和以掌握学科要求为主的学科教师研修。通识研修在组织集中专题研修基础上,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自学,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再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研讨交流,检查考核学习情况,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进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学科研修主要是通研教材、吃透教材、解读课标、探索教法。

3、教育教学能力研修,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对教师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基本功训练,做到常抓不懈,并有针对地对部分年轻教师和新教师强化基本功训练活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技能研修;要通过结合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研修方式,使每一个教师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引领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化。

4、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强化课堂应用、教学信息化整合的教师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活动,帮助教师树立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意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为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环境。组织青年教师学习网络知识,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提高教师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力倡导教师人人建立自己的网络空间,形成有思想、有品味、有影响的博客群落。

5、教育科研能力研修,要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研修。本期继续以“有效研究”为切入点,做到教学即研究,让老师不畏惧科研,使老师懂得教科研就在反思中,教学中,教育叙事中,提升总结中,借鉴学习提炼中……。

四、研修方式与活动

1、自主学习:教师自学,写好校本研修报告册。切实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2、专题讲座: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针对我校共性“问题”,聘请专家学者,搞专题讲座。各教研组在每月要安排一次专题讲座,专题讲座资料及时交教科室存档。

3、小组研讨:以教研组为单位,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研讨学习体会、研讨教学体会、研讨课堂教学评价、研讨教学管理等,教研组长要时时关注新的教育动态。本期着重学科教学的“互动生成”方式的理解与尝试教学。

4、教学观摩:利用教研课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扎实做好好评课活动,教研组做好详实记录;同学科、同年级教师之间要开展听“家常课”活动;各教研组在教研活动时间要组织教师观看名师录象。

5、名师指导:聘请本校骨干教师或专家等定期听课、评课,进行教学研究指导。

6、参观考察: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上级研修活动与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促进与优秀学校的合作交流,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篇6

校本研修的突出特点应是转变教师在教研活动、学科培训等继续教育中的角色地位,由受训者转变为研修者,教师的主体地位应该更加突出,活动的内容应该可以更多地来源于教师的自主需求,活动过程应该可以更充满教师的探索热情和生命活力,教师置身“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的良好成长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机会应该会更多。

在笔者接触的学校和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的评估中发现校本研修在各校开展得轰轰烈烈,许多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创立了许多卓有成效、富有特色的校本研修方式。如我区实验小学,利用校网调整后的校舍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实施阳光教育,进行多赢的校本研修;我区的人民路小学利用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向名师学习,回到学校进行“名师模仿秀”的校本研修活动等。新课程实施五年来,我区在校本研修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成绩,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反思这几年的校本研修工作,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在推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开展校本研修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师研究薄弱,理论和专业人员匮乏等,从而对校本研修工作敷衍了事。尽管各校都开展了校本研修,但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消极应对,大多停留在课题立项研究等大而空的层面上。

二、活动流于形式,缺少实效

校本研修的主要载体是课堂,因此以听课、评课、案例研究等为抓手,以课例为切入点,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应是各学校实施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但目前许多学校存在:

①交流合作的话题少,会议传达、任务部署、专家指导的声音多。没有问题的合作是最没有效果的合作。

②关注课堂教学的实境少,“引经据典”、“附庸风雅”、“照搬照抄”的现象多。

③缺乏敞开自我的相互评论,不敞开自我难有真诚的回应与对话,相互评论需要相互信任的支持性环境和必要的互动技巧。

三、先导作用难发挥,功利色彩浓厚

科研兴校是许多学校的办学理念,深入教学研究活动,加强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平台。故许多学校将教育科研当成学校工作的重要窗口,出现“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研究”的局面,但许多课题没有从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着手,没有从课堂教学矛盾冲突中选题,跟从别人的多,立足校本、师本的少,所以仅为做课题而做课题,假、大、空的现象较多,更不用说是推广和应用了。科研先导的作用难以发挥,急功近利色浓厚。

我们反思教学的校本研修,发现其中主要原因是在我们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缺少精细化管理。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个管理者都要把本职工作做到位,尽到责。要求每个参与者在日常工作中,每一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要是精品。对于学校来说,精细化管理要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全部,不管哪个环节,如果缺少了细节的管理,就等于放弃了管理的全部,对于校本研修来说,尤其如此。

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关键因素,也是学校教育持续改进最深刻的变革力量。

提高教师的素质,仅靠师训部门的几次集中性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新的教育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师的个人观念,体现在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实践中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认真组织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立足本校,充分发挥教师的团体智慧,创设教师间相互关爱与合作,相互切磋与交流的氛围,培育崇尚反思、学习实践、研究的文化,就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为实施新课程创造一个良好平台,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和专业成长提供有利条件,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地方。那么如何加强校本研修的精细化管理来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呢?

我们要尝试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

一、完善学校的校本研修的机制

1、订立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有关条例,如《教师教育培训奖励制度》、《骨干教师评选制度》、《指导学生奖励制度》、《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若干规定》等。

2、订立学校各部门人员的职责,使学校各部门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各尽其责,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人人有事负责。

3、订立教师的考试制度。考核是所有制度执行的保障,如订立《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学校领导考核条件》等,不但要重视考核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结果,而且要重视考核教育教学、校本研修的过程。

二、形成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自主行为习惯

1、营造增强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自主意识,宣传校本研修的必要性和意义,使教师明白校本研修是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

2、提供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空间和时间。如每星期安排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等。

3、推动和保障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校本研修模式的精细化管理

在反思的前提下,从校本研修的实际出发,努力探索有利于教师反思,有利于教师交流的校本研修模式。如采用“主题式持续性研讨”模式,即提出一个课例多次研讨的设想,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实施“一人组织,全体学习;一人主说,大家补充;一人执教,全组聆听;一人主评,集体评议”等。在评课时也要做到精细化管理,要求做到三个“一”,即说出一点成绩,指出一点不足,提出一点希望。再如采用“案例分析模式”:积累典型教学案例并开展讨论,每个教师都要对自己的教学或课题研究过程中成功与不足之处进行剖析,寻找教学遗憾,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便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几种校本研修模式来进行精细化管理,激活校本研修的开展。

1、专题探讨式:提出问题——分析原因——交流做法——形成对策

2、课题研究式:发现问题——形成课题——行动研究——解决问题

3、临床诊断式:说课上课——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矫正提高

4、专家引领式:确定专题——专家培训——交流互动——专项提高

5、调查征集式:设计问题——问卷调查——归纳整理——形成策略

6、学习反思式:分组学习——自我反思——大组交流——专家点评

四、几项有效的校本研修精细化管理方法

1、微格教学分析法

事先用摄像机拍下课堂教学实录,组织教师一起逐段、逐块观看,然后选择其中某个最有研究价值的片断或整体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综合各方意见,选取最佳的呈现手段和表达方式,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我区将设点尝试这样的校本研修方法。

2、跨学段、学科听课

教师应该树立整合意识,打破学科本位的观念。跨学段、学科听课,听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课后再进行校本研修,互动交流,这样能相互了解各科学、各段的教材体系,吸取各学科的优点,互相借鉴有效的方法,以拓展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学体验,促进教师自主成长。我区的五中与云健小学互派教师去对方学校上课,研讨小学、初中的教学衔接。高中教师向初中、小学教师学习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小学、初中教师向高中教师学习教学处理上的自信心和俯视手法。

3、方式、手段上适当“返璞归真”

我们在感受现代化设施和方式、手段给我们带来的快速、高效的同时,也在遭受滥用的后果。建议在有些的方式、手段上适当“返璞归真”,这样可能会带来久违的效果。如: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全依靠多媒体,坚持适当的板书和必要的演示实验,将多媒体定位为教学辅助手段,不是主要的更不是全部的手段,这样可以还原优美的、原生态的情境和防止学生过早的两极分化。

篇7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研修受到大家的关注。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研究的基地,以教师为研修的主体,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校本研修是课程改革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制约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切实开展在综合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研修,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创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新一轮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我作为学校的一校之长在校本研修的工作上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我认为校本研修至少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课程执行能力。

1.要真正树立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要把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转化成老师们的思想武器。老师的理念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多途径的学习、培训,我校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1)“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培训。学校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教研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可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讲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2)内部挖潜,择本校之能人,训本校之教师。即充分发挥我校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各级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讲座或示范课向其他教师传授课堂教学经验、展示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能,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3)做好“请进来”工作。请优秀教师到我校讲课,让我们开阔了眼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4)开展现代教学手段技术的培训。使每个老师学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服务于自己的实际教学。

2.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我校积极利用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我校在2009年就申请了自治区级小课题研究,并在2010年12月获得自治区结题认证。我校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覆盖全部学科,做到“人人有课题,年年有成果”。除此之外我校大力加强校本研修的力度。每年除了开展达标课、示范课、优质课大赛等传统教研活动,还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研讨如:“351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经验交流活动如:“我是这样进行新课改的”等。每学期开学我校都要求教师们绘制出所教学科的知识树,帮助老师把握好教材。同时加强校际交流,如:和捆绑学校进行同课异构;和县中学、县幼儿园进行衔接教研。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了“青蓝工程”。同时,我们也注意中、老年教师的持续发展问题,分析这部分教师的情况,帮助他们进行总结、提高,以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学风格。通过扎实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促进老师的全面提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改变课堂模式,注重课堂效果。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课堂上往往充斥着大量的训练,无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此,课堂绝不只是训练学生的场所,更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乐土。我们要求老师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励主动学习。(二)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三)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最终达到使学生喜欢课堂,在课堂里轻松、愉快的遨游,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我校根据课题研究的成果创立了351的教学模式。“3”指的是每堂课都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质疑的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5”指的是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初步感知-自主质疑―合作探疑―解疑汇报―检测提升。“1”指的是:老师要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全校老师都能运用这一模式进行教学。但我们同时也要求教师们对此模式能够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需要创造性地运用,不能生搬硬套,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提高才是目的。

三、改革考试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考试评价中,我们始终践行“激励是手段,发展是目的”、“让评价与考试成为学生成功的一次体验”、“成为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一次机会”的新的课程评价理念,变评价与考试为学生再学习的过程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把考试作为查缺补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如有的同学在参加实验操作考查时,一次没做好,只要他申请,老师就允许重做,直到满意为止,考试真的成了他们成功的体验,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评价与考查,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1)考试评价与平时活动相结合。如音乐与体育等学科的评价和学校的“六一”儿童节、歌咏比赛、运动会、“3+N”活动、阳光体育活动、足球比赛结合起来。在学校运动会上年级组成绩优异者,体育可以免试;音乐天赋超常,在县级以上大型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音乐可以免试;美术作品在县级以上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美术可以免试。(2)过程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如语文学科的评价分笔试和考查。考查又分为识字与写字、古诗词背诵、课外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几个项目。我们就把识字与写字、古诗词背诵、课外阅读的考查分别落实在平时的作业、早读、课外活动中,注意考查的积累,考试以此做出综合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既引导学生不要仅仅关注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统一评价与差异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与考试中有统一的评价(如考试笔试),也有差异评价。

四、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差异发展。

篇8

笔者带领本县教师培训团队,在总结骨干研修和主题课例式全员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协同教育行政和教研科研部门,紧紧围绕县教体局“以阅读为基,创建书香校园;以自主为基,构建高效课堂”这一整体思路,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以点促面,深化培训模式改革,助推全县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

一、分类组织 面向全员

课改初始阶段,主要开展通识培训转变校长和教师观念。而在课改深化、理念落地课堂的今天,只有分类分层、分学科、分年级、分课型的精细化培训,才能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此,我们把教育干部培训和教师培训两大类,细分为名校长工作室引领、骨干校长高级研修、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和学科教师全员培训六大类32 个项目,其中初中语文、数学教师培训项目,已细化到年级、单元直至课型。

(一)教育干部培训

一是对新任的164名小学校长进行以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培训分为集中培训提升理念、实地考察互助诊断、跟踪问效考核评价三个环节。二是组织79名具有丰富管理经验、有较高理论修养和较强研究能力、办学取得一定成效的中小学校长(名校长、骨干校长),分3批去重庆市南岸区进行为期一周的校长跟岗“影子”培训,旨在培养教育教学管理专家。三是建立10个名校长工作室,充分发挥名校长工作室在校长队伍建设中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四是坚持每学期一期的中小学校长论坛制度,樾3そ涣骶验和启迪智慧搭建平台。

(二)教师培训

按照“集中县培初中保全员,重在引领校本研修;小学培养种子教师,乡镇开展全员培训”的教师培训整体思路,分学科、分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如初中语文、数学教师主要开展全员培训,把全县的初中语文、数学教师分成若干个班级,每班50人,在进修学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通过专题讲座、自主研修、互动研讨、课例观摩等形式进行全员培训。小学数学以主题式磨课研课的形式,培训教研组长,然后教研组长再辐射到其他教师。小学语文教师重在对学校的学科负责人进行培训,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展开研讨,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例观摩。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依托香港天邻基金会开展“英语口语坊”专题培训,中小学美术教师开展以笔会为主要形式的展示交流和研讨活动。

二、课题引领 尝试实验

我们以县立项课题“探寻课改理念落地农村课堂的路径研究”为抓手,探索两条路径:一个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业务引领和组织服务的策略和措施路径,一个是学校学科课堂改进的研课磨课校本路径,试图为我省县域教研培训深度融合,服务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为我省进一步深化农村县域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个行动案例。

实验行动的思路是:确定47所课改实验基地学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基地校校长―课改项目负责人―学科负责人―学科教师分层组班研修,研修成果及时运用于课堂教学改革,课改实践检验修正研修成果。

行动的第一步是, 47所课改核心校校长齐聚进修学校,用三天时间,围绕“高效课堂的特征”“如何有效利用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参与课改积极性”“高效课堂创建中如何体现育人功能”等六个问题,分组展开深入研讨,并在反复的汇报展示与补充完善中达成共识,在校长这个层面,统一认识,生成愿景,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行动的第二步是,举办高效课堂核心校项目负责人培训班,围绕高效课堂,进行问题研讨与创建高效课堂行动实施方案的制订,通过自主研修、互动交流与诊断、专家讲座与点评等形式,使课改项目负责人对高效课堂创建中的核心问题达成共识,同时通过制订、完善与研讨,对自己本校的高效课堂行动实施方案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行动的第三步是,举办学科负责人高级研修班,组建学科研修共同体。学科培训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在培训前组织教师进行了互动研讨,任务分工,针对所领任务分组进行思考交流,并拟订初步的小组培训研修计划;其次在培训期间,通过每天的课前互动,课上听讲交流,课后分组研讨,对培训内容充分消化吸收,并逐步完善小组研修计划;再次在培训后,参训教师按照研修计划,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滑县学科教学实际,开发培训课程专题,形成对学科教学的深入认识,建立学科培训初步的课程资源库;最后选出基地学校,分乡镇连片开展培训研修活动,以专题讲座、研课磨课、经验交流等形式展开,把培训学习成果嵌入课堂实践,促进高效课堂的创建。

三、落地校本 进入常态

教师培训的价值取向定位于教师专业发展,最终成效落地在常态课堂质量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上。教师外出培训的时间有限,教师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主要途径是以校为本的自主研修。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引领中小学校校本研课磨课,作为课改理念落地常态课堂的主要抓手,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是通过进修学校举办磨课研修班和外出送培,为中小学培养种子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起到引领辐射作用。

二是通过举办校长、主任、学科负责人培训班,研讨校本研修的方案制订、组织方法以及操作流程等。

三是充分发挥课改核心校的基地作用,组织不同学科的研课磨课研讨活动。

四是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城关镇中心校组织全乡教师,将磨课研修活动融入日常教研教学中去,总结出“三周磨一课” 的经验:教研组围绕某一教研主题,确定研课磨课课题,组织全体组员历时三周打磨,历经学课、说课、研课、讲课、议课和结课六个打磨环节,最终形成精品课,形成精品教案。枣村乡、八里营乡组织全乡教师,主动到进修学校开展磨课研修,回去后结合实际,尝试校本磨课研课实践,白道口镇、四间房乡也充分发挥种子教师的引领作用,自主开展校本磨课活动。这些乡镇在探索以校为本的研课磨课研修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全县立足校本的研修活动起到了引领作用。

篇9

学生为什么择校?表面上看是学生、家长的学习消费行为选择,实质则是教育供给质量差异。这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和存在的现象。

目前,学区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区内教育资源均衡与公平的问题,但并没有真正内生性增加优质教育供给。所以,如何真正提升学校自身教育供给的质量,成为每个学校的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4年,东城区提出“盟贯带”模式,北京171中学与青年湖小学实施九年一贯制,生均师资配比、生均资源配比成为学校提供优质教育供给的制约性因素。这个难题如何破解?路径和策略在哪?

以此作为问题切入,我们从科研视角审视和探索影响学校教育供给的科研、教研、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学校教育供给质量。

做特色教研,提升教师质量

管理者要知道教师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读懂教师想要做什么。要把教师想要做的和学校教育想要供给的形成一个价值共同体。

1.以理论为指导,以课题为抓手,确立学习型校本研修团队新理念

教师发展,首要任务是构建学习型的高效团队。而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学校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科研课题,如学案教学行动研究、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等,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问题,有层次、有侧重地采用“渐进式――议”“引领式――研”“进入式――学”“硬推式――训”“能动式――行”等方式推进。在行动研究中,使“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2.以组织变革为依托,以行动研究为途径,搭建团队校本研修新平台

通过“基于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探索出级部、班级组、备课组三级学习型组织建设模式。

级部引领,研究好“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提升级部校本研修水准。级部长要联合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做到“五位一体”。级部作为学校管理与实践层面的桥梁,要搞清楚教师需要什么,学校能提供什么。级部管理重点要从四个维度着手:级部质量分析会、级部教学经验对接会、级部考察活动、级部统领学科。

班级组连横,研究好“综合学习力的木桶效应”,形成班级团队校本研修合力。在级部下设置班级组,提出“班主任是班级成绩的第一责任人,任课教师是本学科成绩的第一责任人”。

备课组合纵,研究好“真、实、新、活”,形成备课即研究的校本研修内涵。“真”研修:专题研究、话题研究。“实”研修:人人参与、全程参与。“新”研修:与时俱进的微创新,即倡导课堂教学中的微创新。“活”研修:活学活用、迁移变通,提倡能力立意。

形成校本课程丛林效应,提升课程质量

具有丛林效应的课程体系,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所以,学校教育供给质量的核心是构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校本课程丛林。

1.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学校教育基础供给质量内涵发展的过程。学案教学、海量阅读、自主高效课堂等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效路径:变课标为学标,变教材为学材,变教案为学案,变先教为先学,变接受为探究,变独学为合作,变同质为个性。

2.特色化校本课程丛林

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学校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中,学校着眼于特色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19个艺术课程模块、13个体育课程模块、10个科技课程模块,丰富的校本课程丛林向学生开放并形成成熟的特色课程精品化的操作与实施路径,全校网络选课、全校走班、“专人、专项、专室”培养学生专长。在课程丛林中,学生至少要学习4门艺术课程、2门体育课程、1门科技课程,即“4+2+1”特色课程。

课改从改课开始,提升课堂质量

篇10

一、立足差距抓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校本研修首先是学习的研修。由于同一区域或同一学校内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结构及素质基础不尽相同,个体的学习需求及发展方向也会有所不同。针对部分老教师虽经验丰富,但理论基础薄弱,难以将教育行为上升到理论层面上来分析的问题,应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与分析能力。对于新教师来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熟悉教材,掌握教法,然后以理解新课标、新理念为中心,逐步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对于骨干教师,则应采取高标准,严要求的方法,发挥他们的优势,以点带面,同时以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来鞭策、督促他们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以自我反思为切入点,提升教师内涵发展

校本研修又是反思实践的研修。反思是要求教师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是一种基于实践的超越自我的活动。教师的成长必须培植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通过反思,一是可以促使教师在行动上摆脱机械被动地实施课程的行为,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设计自己“如何教”。二是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教师通过对其过去经验、教育价值观和教学理念的重新审视,重塑教学思想,从而真正理解、内化学校办学理念及新课改思想。

学校开展反思性教学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第一,发现问题,形成有意义反思。校本研修的基点是问题,有了问题才能进行研究。教师的反思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对问题的诠释,以及解决问题的决策和行动,它体现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基本素养。第二,聚焦课堂,开展反思实践。课堂是教学行为发生的主阵地,开展反思性教学研究必须立足课堂,聚焦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录像录音、片断回放、重点整理等方式,记录课堂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第三,全校交流,深化反思研究。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将每一轮反思结果在全校范围内交流,让教师了解教学反思的外显行为流程和内在认知流程,从而在更广的面上和更深的层次上推进反思性教学研究。

三、专业引领,造就教育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