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范文

时间:2024-05-22 17:2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篇1

【关键词】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教育管理

一、概述

自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让世界都为之震惊的腾飞奇迹。随之而来的,则是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大提升,身上穿名牌,出门做汽车,假日出国游,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贫穷落后的国际形象早就被抛进了历史长河,取而代之的是崭新崛起的东方文明。

然而,在国人为我们自己的快速发展进步欢呼雀跃的同时,一些不良思想和不好的现象却仍然存在,由此引发了较多的社会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不良思想如个人利益至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仍然很有思想,这些思想对应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俯拾即是,有欠钱不还的老赖,在公安部门及法院介入的情况下,仍然东躲,转移财产,能拖一时是一时;有傍大款傍富婆的青年男女,看不起踏踏实实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更看不上凭借勤劳工作换取的收入,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轻轻松松挣大钱”;有的人钻法律的空子,用不合理的手段谋取暴利,还有地沟油、天价菜、老人倒地不敢扶,这些问题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二、高职生的特点研究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元素,自然不会脱离社会独立存在。作为学校主体的学生,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而高校的高职生更是首当其冲。

相比较中小学生,高职生年龄更大,身体和心智更加成熟,有独立的辨识事物的能力,也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高职生的教育管理,比起中小学生要困难的多。对于老师的授课,对于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说教,高职生总会有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而不是像中小学生那样全盘接受。当学校的管理教育和自己的思想理念发生冲突矛盾的时候,高职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思想,而外界的一些思想也就很容易趁虚而入,易于被高职生接收。高职生虽然从年龄上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社会经验还非常欠缺,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容易受到一些思想影响,做出冲动的举动,因此,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和问题并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高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探索和研究

我们当前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的高校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们,自身都可能陷入迷茫,遇到问题,遭受挫折,在理想与现实,以及各种思想的碰撞中寻找方向,更何况身体和心理还处于成长阶段,思想还在变换动摇的高职生了。因此,高校的老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们自己就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深入研究党的各项政策、路线、方针,保证自己教育理念和方向的正确性。

作为高职生而言,除了接受老师的帮助、督促和管理,自己也应该积极主动的站起来、走出去。坐井观天、闭门造车,只能被动接受别人的思想,没有辨别的能力,是不可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

不可否认,高校的高职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既要在学校好好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关注社会各个行业发展,考虑将来的就业、成家。高职生处于社会之中,是社会的一分子,自然不会独立存在。因此,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这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学会做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要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这是最基本的。高职生们可以逐渐进步,完善自己的人生,但是从现在就需要开始做起,争取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然,面对当今社会的各种不良现象,高职生们思想产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关键就是看我们怎样正确对待了。权势财富确实诱人,也确实是很多人一生奋斗和追逐的目标。但是,高职生们要搞明白,争名逐利不能违法,不能损害他人利益,这是底线。不能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就可以牺牲或者伤害他人的利益,乃至搞不正之风,甚至违犯党纪国法,这是其一。其二,我们的生命中并不仅仅只有权势财富,甚至财富也并不仅仅只是金钱、房产、汽车等等,还有很多其他的财富值得高职生们去努力追求,比如亲情、健康、意志、知识、技能等等。权势财富,可能让人幸福快乐,也可能让人压抑烦恼。但是,作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一个对国家发展建设贡献力量的人,他展现出了自己的价值,他一定是幸福的人。如果高职生们能牢固树立这样的思想,他们的人生规划、学习生活自然会同步完善,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小结

高职生是国家的未来,高职生强,则民族强,国家强。高职生的教育管理是摆在各个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个课题做的好,有助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最根本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帮助高职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摆正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关系,更好的发展自我,为国家、社会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斌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2

关键词:学困生人生观引导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其人格颇具可塑性,然而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信息膨胀泛滥,中学生中的学困生,辨别是非善恶能力较弱,极易受到污染,形成错误甚至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之目前中国社会家庭结构以子女为中心,长辈宠爱有加,难免疏于对孩子良好人格养成的引导和规范,使其自主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意识、进取意识、感恩意识、关心他人、吃苦耐劳、抗挫折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人格缺陷,不能以辩证的态度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因此,立足青少年成长规律,探索并有效开展学困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走出一条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健康人格教育培养之路十分必要。

学困生是教育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受到多方面影响,或多或少地存在厌学、人际关系淡漠、自私等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下面我就如何引导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策略试谈如下几点:。

一、:紧抓教育契机,做好德育工作的引导和教育

人格的变化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对学困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非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坚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社会和人生,克服片面性,疏通阻碍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节。只要注意德育工作的引导和教育,不同的教育契机、不同的教育方式最终都能殊途同归,落在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的目标上。

有一天,一位学困生我问这样一个问题:“老师,现在的社会好不好?”我反问他“你说好还是不好?”学生说:“按理说社会主义好,但是您看那些不正之风,有的当官的拼命捞钱,有的给自己的亲属子女安排好的工作,有的利用职权压制老百姓等等,您怎么看这些东西?”“你提了一个非常深刻而且有意义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要用一节班会课,全班同学一起来讨论吧。”班会课上,一位同学说“目前社会上充斥着坑蒙拐骗,打架斗殴的坏人,我觉得这个社会不好。”另一位同学马上反驳“你说的那些坏人不是有我们警察去抓他们吗?”;“我们学校都有同学打架。”“我们的老师会教育那些打架的同学,有一次三班的刘琦同学说要打我,丽丽同学及时跑去告诉老师,所以我觉得这个社会还是好人比较多的。”“经常都有人乱扔垃圾。”“每天也有我们同学把我们的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大家热烈地争论了半节课,大家慢慢地明白了: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上有坏人,就说所有的人都不好;不要因为有垃圾,就否认世界的美丽。同样的道理,也不能因为社会上有不正之风,就说一身正气的干部不好,就说整个社会不好。社会再向前发展一万年,也会洋垃圾,也还会有坏人。问题是我们应该让自己心灵的窗口对准什么。这常常决定自己心灵世界是阴暗还是晴朗。一个学生,从早到晚两只眼睛,总看到垃圾、苍蝇、打架斗殴、违法乱纪等。久而久之,他的人生价值观就收到这些假恶丑脏的东西的影响,于是他牢骚满腹,自己的内心也没有光明。反过来,一个学生,他的眼睛看到的是阳光、鲜花、团结友爱、勤奋进取、廉洁奉公等,时间长了,他的人生价值观充满了催人奋进的因素,于是他奋发向上,乐观豁达,自己的内心一片有光。通过讨论,学困生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改变。

二、对学困生进行必要的人生价值观教育

由于学困生对学习缺乏明确的计划目标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自我控制能力差,自我约束力弱;学习上敷衍了事,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遇到疑难绕道走,不愿动脑思考,依赖思想严重。如果没有老师亲自督战,就不会自觉学习。他们对学习只有被动接受,疲于应付,时间一长,导致自主学习能动性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困难也就越来越大。于是产生自卑心理,悲观失望,缺乏自信,很难获得教师同学信任,最后形成破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学习方法呆板,不会灵活运用,结果是花费时间不少、学习效率不高、事倍功半;而自己又缺乏相关的参考资料、工具书,不能释疑,因此对那些疑难问题就只好束之高阁,结果问题越积越多,困难也就越来越大,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就产生了厌学情绪,不思进取。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部分同学对青春期的一些生理现象不能正确认识,对异性产生朦胧向往爱慕,思想不单纯,精神恍惚,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对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甚至家务事等也概不关心。甚至还出现早恋现象,当然这和现在的一些电影、电视、录像、歌曲等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分不开的。因为现在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这类文化品实在是太少了。正是这样,才导致他们去盲目崇拜那些歌星、影星、球星,所以无心学习。于是有些教育专家惊叹:“现在的教育滑坡了,青少年变得不爱学习了。”学困生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知识观不正确,从而导致对学无所谓,产生了厌学、畏学的思想。学困生个体意志品质、自控力不强。上课易“走神”,课堂上自行其是,该节课学习其他科目,结果是鸡飞蛋打,得不偿失;做小动作,看课外书,完成作业自觉性差,正是该因素的普遍表现结果。部分同学自尊心过强,“面子主义”严重,有疑难问题羞于向老师同学请教,许多学困生或因基础差未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或因遭遇冷遇、排斥等而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不良情感和心理,影响了学习。智力薄弱,思维能力发展迟缓的学困生。他们有学习好的愿望,但受自身智力、条件的限制,导致学习被动,以致学习成绩不佳。此类学困生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因自身努力但成绩一直未能提高,或因未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或因遭冷遇、排斥等而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不良情感和心理,影响了学习。家庭教育影响。这方面也有多种类型,诸如:有的家长太自私,以至影响孩子,使子女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更不关心集体,在个人利益方面斤斤计较;有的家长给孩子灌输“强梁得吃啥,利害有人怕”的观念,造成他们的孩子说话粗野,欺侮同学,顶撞老师的严重缺点;有的家长夫妻间经常吵闹、打骂基至闹离婚,使孩子心灵上遭受严重创伤,他们无心学习,无心工作,看什么都不顺眼,这样要不了多久也会出事;有的家长溺爱、娇惯孩子,大把给钱,过多的买衣物用品,使其根本就不知道艰苦朴素为何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成长的榜样。我所接触的一些学困生,其父母大多有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和、离异、沾染不良习气,价值观不正确等问题,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孩子的人生觀、价值观、知识观不正确。

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健康会影响自身的行为和认知,当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正确时,他的行为和认知会出现偏差。当这种情况严重的话会出现错误的行为,这就不仅影响到他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响到他人的生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身有着一种深远的影响。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影响他的判断能力和选择,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做出最适合人生的选择,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人生能否朝着正确的方向航程。

三、运用情感手段促进学困生转化的人生观

(一)热爱学生,促进情感的交流,用爱的力量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学生往往由喜欢老师开始,而喜欢老师上的课,对学习感兴趣,从而接受老师的教育观点。学困生一般特别注意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会意的眼神,都是一种情感的交流,都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很多教育家也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学困生来讲,这种爱就是一种动力,在思想上鼓励,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取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使他们愉快的接受教育和批评。每个学校,每个班级中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这样的学生:学习差、爱捣乱,大事不犯、小事不断,同学不理,老师难管,家长也是无可奈何,加上教育方式的偏激等等,使得他们很是自卑,人也变的颓丧,破罐子破摔。但通常他们身上也有着许多闪光的地方,比如:热情,乐于助人,爱劳动等,只要好好引导,他们会有很大变化的。于是,我便利用所教学科的特点,和他们做朋友,课上悉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多发言,多上台表现,多交流学习方式,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及时解决和疏导,从内心把他们当成可教育的人,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是真诚的。在情感和谐的基础上,将爱与合理要求相结合,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慢慢引导他们去探索和思考,使之体验学习的愉悦和集体生活的快乐,在教师的关爱中得到无尽的爱。这种愉悦的情感使得他们进步了,从不爱学习、排斥学习,变得会积极主动的来配合老师的教育,有效的排除了与个体发展不相和谐的因素。教师就能以人为本,塑造学困生的主体人格,对学困生进行人格教育,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聚焦正面能量、携手家校合作等方面探讨了引导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信任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价值观。

一般来讲,学困生最苦恼的是得不到老师的信任和同学们的关心。在现实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成绩好的学生犯点错没什么,成绩不好的学生犯点错要么是狠抓不放,要么是不予理睬,放任自流,使他们心理产生严重的不平衡。当几个同学在一起时,首先会把嫌疑的目光投向学困生,这样使得他们在心理和情绪、以及行为上产生了更多的抵触。教师的不信任也影响了其他的人,于是把这些学困生当作另类孤立起来,以至于这种矛盾变的日益强烈。这种不信任,对学困生造成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信任他们,相信他们的能力,有了信任,学习才能有动力,态度才能变的积极。其次,要学会放手,放手不是放弃,在学习中应注意其意志品质的养成,教师应以自己为基点,通过影射的作用,让学生学会清点自己的生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价值观。情感教育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像花香一样沁人心脾,但对学困生的转化和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一个过程。作为教师,对他们应该多一些沟通、尊重、宽容和耐心,学会用情景交融,以真情来感动,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建立一种和谐的、温馨的师生关系,让他们沐浴在老师的爱和同学的友情当中,相信他们会改变,相信他们最终会成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价值观。

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很多。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其人生观和价值觀会成为一种模式而被学生模仿、学习。因此,教师要时刻注重优化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自身的育人信念,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人生。以自己独有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要真正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经过长期的努力与引导,让学生在健康快乐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3

关键词:青少年;主体教育;主导教育;思想道德

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又逢社会转型、经济调整等各种问题,我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我校思想品德教育首要而紧迫的课题。结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一、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

由于我校为初中寄宿制学校,学生很小就离开了父母,加上学生年龄又普遍偏小,世界观尚未形成,有时他们的心理是很脆弱的,容易感情冲动,做事往往不考虑后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原则,循循善诱。对正确的情感要加以爱护,避免伤害学生的感情。同时教会他们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对学生要善于因势利导,对其积极的一面要加以保护和利用,以调动积极,同时要防止其消极方面的发展,切忌讽刺挖苦,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处理问题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因此,在进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时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学生,充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各个因素在发展方向上,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来实现的。在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指导,而且要通过不断的联系和反复的实践,逐渐形成习惯,把不太稳定的道德品质发展成为稳定的道德品质。它不仅要求向学生讲明道理,而且还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它既是学生思想内部复杂斗争的过程,也是外部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过程,而所有这些过程都是在学生全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充分弘扬民族精神

借中华“保钓”之势,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充分弘扬民族精神。落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充分弘扬民族精神月”制度,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在学生中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坚持升降国旗制度,在学校唱响国歌,每年九月十八日都进行“勿忘国耻,爱我中华”主题班会教育,把升旗仪式、唱响国歌、纪念“九一八”等活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思想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家卫国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要求,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因地制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美育、体育、科技、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与各学科充分整合,多方面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

五、实施学校课程的全过程德育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体现各学科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进取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制观念、健康意识、环境意识等教育内容。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定型时期,最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把握不好,可能毁了他们的美好未来。因此,我们的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远离网络、迷信、、校园暴力和各种电子游戏等,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为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

氛围。

参考文献:

篇4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体验历史,感悟人生

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我注意探究教材,广泛搜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各方面材料,通过材料,学生在感悟丰富历史的同时,又可以直接从材料中产生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

例如,学习必修Ⅰ第二章,第一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的斗争》一课时,我先不着急讲课,而是先向学生出示了如下一组材料:

材料一:“面对那奇特的景象,我真是大开眼界,忘都忘不了。人头攒动,肤色不一,类型各异,那是世界人种的大杂烩;他们一窝蜂地向大堆大堆的金银财宝扑去,用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喊叫着。”“一些人埋头在皇后那上了红漆的一个个首饰匣里翻找;另一些人几乎淹没在丝绸和锦缎堆里;有些人胸前挂满大珍珠串,把那些红宝石、蓝宝石、珍珠、水晶石往衣袋、内衣、军帽里满揣满掖……那真是一场印度大麻吸食者的幻梦。”“夜幕降临,我回营房时遇见一些士兵,个个都满载着战利品,从银质锅到天体望远镜……炮兵们回来时,个个身上都裹着皇后的丝袍,胸前挂满了清朝大官的朝珠。”

材料二:“10月9日,我们终于撤离了劫掠现场,身后留下一片废墟和大火,这悲惨的一幕,无论如何是遮掩不了的,它使军队失去了尊严,使一些人失去了荣誉!”

――以上材料均摘自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著《1860:圆明园大劫难》

材料三:《时局图》

接着我还是什么都不讲,只是让学生去感受,如果生存在那个年代,面对当时的种种,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你想怎么办?

接下来的课,不用多说什么,学生内心深处自然就会生出忧国忧民的情感,自然就会体会到作为当时爱国者的历史责任感。这种情感的经历与成长会逐渐的升华为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不言而喻,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是学生情感成长的过程,不能靠灌输,只能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自我体会、自我发现,反思后升华而成。故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感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课上积极地表达自己,让不同的观点互动交融,从而生成一定的价值观。

例如对“”的评价应该没有争议,但是在教学中就有一个学生提出的出现中断了,是对的一种破坏;也有同学提出学生在中充当了先锋,但是也遭到了血腥的镇压,如果保存实力有可能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会更大。针对以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我积极组织学生围绕国家前途和命运与个人前途与命运展开了简要的讨论,这无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上的思想也复杂多样,教师作为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引导者,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制定出可行的情感认知目标,承担起作为引导者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责任。

对于这一点,我的感受是最深的。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所以课堂中学生可以提出任何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都要积极地进行引导,学生才能在课堂中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师在新时代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寻找和激发学生寻找一份与时代相和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掌握历史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 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22-02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突出的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特别是专业实际操作能力教育。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地改革完善。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许多高职院校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三年制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能够适应现代旅游业、服务业工作岗位需要的,具有扎实的旅游行业日常管理必备的基本技能,掌握旅游、酒店行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礼仪风范、外语沟通能力并具有良好敬岗爱业、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自主学习、健全体魄、创新创业等方面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学校不仅要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更是要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行业发展的、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等职业素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本文试分析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加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提出加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够,职业教育过分突出“职业属性”。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界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经过两个世纪的改革和探索,21世纪我国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只注重培养规模、教学科研设备投入等方面外延式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等教育内涵方面的建设。一方面,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受“高职院校就是培养会技术的工人”思想的影响,目前部分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过分突出“职业属性”的“快餐式培训模式”教育,导致高职教育过程只注重职业技能,轻视综合职业素养,忽视人文素质培养,教育过程完全脱离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高职生是从义务教育中直接招上来的,因为只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许多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知识都没有获得,而旅游行业的综合性、人文性特点却要求其从业者拥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素养,如具有较广博的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教育要在课程设计、教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真正做到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并重,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第二,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方式单一。目前旅游管理类课程设置上过于偏重管理类、经济类和实训课程等专业基础知识,轻视人文和通识课程知识,培养出的学生知识面比较窄、综合素质偏低。

第三,由于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致使许多学生的学习重点大部分集中在专业技能等专业知识方面,而忽视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学素养的养成。很多学生将语文、文学鉴赏、历史等基础课程视为“副科”。对于人文教育的冷漠,使得学生的许多素质能力缺失,如兴趣爱好不广泛,文字和口头表达不流畅,想象力缺乏,感性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差等,导致在初次就业时没被企业“看上”,再次就业是“劳力”的高职生就业前景不广阔的局面。

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加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旅游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更加重视知识的有用性和广博度。由于旅游的审美特性决定其与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仅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土人情文化底蕴,而且自然旅游资源也具有丰富的人文文化。旅游业的文化特性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还必须对历史知人文知识、地理文化、民俗文化等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渗透人文旅游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中外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关于人文科学方面的常识的基础素质,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人文教育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培养,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内涵、综合能力素质、价值观取向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文素质培养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加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发挥第一课堂的主导作用,把文化素质教育引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设置文化基础课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丰富全面的人文知识,提高旅游专业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视度。在教学计划中加强专业文化公共基础课、传统文化艺术选修课和文化修养的自修课的设置,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知识,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文化底蕴的兴趣和热情,加强职业素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体系不可能由两三年的高职学校教育来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做好引导,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浓郁的知识内涵,让学生真正领悟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形成独立学习人文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第二课题即课外活动的开展构建学生的人文精神系统。有组织地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情操,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如开展旅游礼仪表演或比赛、演讲比赛、经典散文诵读、摄影展出、自行车慢骑活动等,此类校园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年龄特点,学生们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同时,可以组织一年一度的旅游文化艺术节,即提高学生的旅游艺术鉴赏能力,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举办各种人文、民俗文化讲座,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为学生开设科技、文学、书画、摄影、影视鉴赏等方面知识与技能讲座;开展主题班会、辩论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通过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促进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所学的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并成为其思想意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自觉形行为。在新学年入学之初组织学生前往参观酒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行业相关部门与企业,通过参观、市场调研、座谈等方式使学生对今后的行业前景、岗位要求以及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前往景区、旅行社、酒店等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践,这对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对行业文化底蕴的认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静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与教育[J].商场现代化,2006(9)

[2]马婷婷.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与职业意义[J].管理,2012(10)

[3]刘华,曾九江.高职旅游人才职业素质结构域人文素质培养[J].职教论坛,2012(8)

【基金项目】贵港职业学院2012年教学规划课题

篇6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规律;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207-02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建设全过程。深刻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在规律,是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切实有效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的理论前提。只有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过程中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找准着力点,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过程认知、认同、践行三个基本环节的有效转化。

一、把握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系统规律,强化核心价值体系认知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首先是认知教育,使大学生系统地了解、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已经进教材、进课堂,但如何更有效地进头脑,还要在理解大学生认知形成规律和成长成才的需求的基础上,强化核心价值体系认知。

首先,根据认知形成规律将核心价值内容融入学生知识体系。认知形成是信息呈现、注意、理解、接受的过程。其中呈现的形式、切入点涉及受教育者认知系统是屏蔽还是开启,与受教育者原有认知图式的关联度决定了信息被注意的可能性大小。因此了解大学生当前最关切的问题、最困扰的问题,是与受教育者建立高效信息传输渠道的第一步。从注意到理解是阐述观点、用论据论证观点的过程,用大众化、生活化的语言,准确解读和诠释概念和原理,沟通生活和理论,让理论的凝重色彩与生活的明媚色彩之间进行有效转化,才能使学生保持久的注意,使理解成为可能。而理解能否实现取决于论据的有效性、强度和吸引力。充分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直面社会矛盾和学生的思想困惑,并精心挑选、组织最新,最有说服力的论据能够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理解的效度。从理解到接受,是受教育者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图式结合,融入到已有知识体系的过程,这一步的实现要遵循思维的逻辑原则,以理服人。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逻辑思维是保证思维结果可靠性,把握现象和本质的根本联系的有效思维工具,例如讲八荣八耻,教育者如果用彭宇案得出现代社会道德沦丧的结论,就是一个不充分条件的推理,违反了普通逻辑中的“充足理由律”(普通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则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因而出现了思维混乱,得出错误的结论。

其次,根据成长成才的需求层次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统一。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将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归纳为三个层次:生存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第一,生存需求。为满足生存需求,大学生对获得谋生技能、获得知识都有很强的动机。而教育者对学生个体这一需求的回应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理论(思维方式)、共同理想(动力源)、爱国主义(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应对方式)相结合,在动力、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等各方面给予系统引导。第二,归属与爱的需求。大学阶段,满足归属感与爱的需求的主要关注资源是友情和爱情,大学生对友情和爱情两个重要人生课题的关注度仅次于学习,课堂调查中达到70%。对这一需求的回应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选择和规范)的内容系统结合。第三,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代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获得。因而当代大学生往往以自我感受、自我判断和自我体验作为价值判断的第一标准,由于个人主观感受具有片面性,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片面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的实现。对这些错误的自我实现路经的引导在教育过程中只有与前两个层次的需求结合起来,区别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义、勤劳致富和拜金主义、享受生活和享乐主义,在尊重和肯定前两个层次的需要的合理性的基础上,强调第三个层次的需求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才能使理论更有说服力。根据大学生成长成长的需要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统一,能够使学生零散的认知向系统认知深化,认知效果得到强化。

二、把握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价值信念的规律,深化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认知不等于认同,大学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作知识来学,只求考试过关,还是内化于心,当作武器来武装自己,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攻克的瓶颈问题。我们要从理解个人价值观形成的机制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价值信念的规律切入,深化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首先,个人价值信念的生成是个体生活实践感悟与外在社会引领相互作用的过程。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对客观存在的各种价值现象总的看法和反映,尽管价值形成必须有其客观的社会基础,但价值总是同人的需要有关,是以自身需要为标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因为对个体需求的关注度不同,对个人价值信念的生成机制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注重人的个性尊严和生存权利,认为价值信念是人在生活实践、人生经历中自主选择和感悟的过程,另一种主张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认为价值信念生成是个体接受、认同必要的社会基本价值理念,并内化为个体价值信念的过程。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教育者的角色应界定为价值资源的提供者。在教育上主张采用“描述性方法”,强调程序性推理,旨在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推理能力,引导学生独立、审慎地思考复杂的现实价值冲突,进而探索、发展理性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做出自主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持第二观点的人认为教育者的角色应界定为主流价值的权威传授者。在教育观上主张采用“指导性方法”,诉诸规范解释、劝说、榜样示范,传承社会普遍认同的共享价值和行为方式,倾向于用特定的价值规范指导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帮助其辨别是非善恶美丑[1]。这两种观点的长期争论恰好说明个体价值信念的生成是两种路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要如何找到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契合点,是深化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关键。

其次,寻找需要满足的契合点,实现社会核心价值的驱动和引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清楚地阐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个人需要的满足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契合,是激发出大学生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动力的重要着力点。从大学生内在价值取向来看,虽然大学生对个人利益、个人前途倾注了更多的关心。但是从整体来看,希望“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并重”、“贡献和利益兼得”成为很多大学生认可、推崇的价值取向,他们力图在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问题的选择上找到结合点,这种并存选择的现实,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满足大学生需求基础上实现认同的内在根据。而从外在社会现实来看,需要作为人对外界对象的一种依赖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是客观地被决定的。社会性的需要归根结底要在社会的发展中得到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去实现集中反映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显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凝聚力量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利益增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促进个人正当利益满足和实现的过程。

三、把握化解多元价值冲突坚守价值追求的规律,推动核心价值观践行

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的最严峻考验不是学生对价值体系的理解,对善恶的基本判断,而是他们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面对充斥网络媒体的假恶丑,面对思想的交锋和观念碰撞,他们如何冷静思考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如何化解内心的价值冲突,坚持以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规范自己行为的勇气和意志问题。

首先,培养学生应对价值冲突的能力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担当。核心价值观教育正视和基于社会客观现实(包括“真善美”也包括“假恶丑”),并旨在超越这一现实,才能最终实现价值教育形塑人、改造社会的根本目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最终检验也体现在大学生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有效抵制,表现在对庸俗性的拒斥和崇高性的向往上。因此,在社会现实中观照个体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行为,才能客观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培养学生基于逻辑思辨的“价值理性”,引导学生独立、审慎地思考复杂的现实价值冲突,是中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当务之急。中国人长期以来在农业自然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以经验性、模仿性、模糊性为基本特征,这种自在自发的初级思维形态成为中国人价值生存现代转型的重要阻滞。因此,培养严谨审慎的思辨态度,追求清晰性、一致性、正当性和可靠性的理性思维习惯,是培养中国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决策能力的基础工程。以此为基础才使主体具备了思维工具得以应对和化解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复杂、多元的价值冲突,主体通过发现思维中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倒置因果”、“以偏概全”等)才能解构主观的、不合理的价值信念,为坚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清除障碍。

其次,坚定价值追求,在践行中成长成才。践行是促使大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与“外化”的中介和关键。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其在大学生成人、成才中的作用,必须贯穿学习、融入生活,落实到实践中。构建两化教育模式“实践化”和“生活化”,推进“三进”工程:一进网络、二进社团、三进公寓是将校园文化建设、日常行为规范融为一体为学生搭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情景和平台的有益尝试[2]。“实践化”和“生活化”教育模式,就是要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探寻人生,匡正自我,感悟内化;在参与过程中,培养爱国情怀,激发服务人民的热情,进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把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代的要求同一起来。进网络,进社团和进公寓的三进工程,是创新教育活动载体,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学生的主体观念,唤醒学生的自律意识,最终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坚定的自觉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pplication of Five Insists on Educating People in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ZHANG Fabin, FAN Xiezhen, LIANG Xiangyong, ZHANG Yaping, ZHOU Xiaolan

(Medical College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810001)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ondu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closely around patriotic, devote to work, integrity and friendly, do insist on theory to educate, culture and typical education, practice and teaching education, the core values into all aspects of school education work, lead the college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and long products in an all-round way,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the school 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为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有用、有德人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的理想信念、道德法纪、诚信教育等教育实践活动。①当代大学生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是否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能否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近年来,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我们坚持理论育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坚持文化育人,强化时代精神教育;坚持典型育人,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实践育人,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坚持教书育人,强化教师职业道德。五个坚持育人机制,在强化理想信念、时代精神、示范引领、责任担当和教师职业道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具体的做法总结如下:

1 坚持理论育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强化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紧紧围绕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提高学习效果;通读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读本,撰写读书笔记;邀请省委讲师团成员做专题辅导;指定个人发言,畅谈收获体会;利用校园广播循环播放,制作宣传展板,悬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宣传标牌;采取征文、演讲、研讨等形式,发动大学生谈认识、谈理想,打牢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扎实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思政、宣传、组织部门副高职称教师查阅大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理论讲授、观看视频、课堂讨论等方式,举办“形势与政策”和“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通过适当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等手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穿插核心价值观内容,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传承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思想。实施10%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学业辅导,借此潜移默化、教育引导;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走上思政课讲台,打造名师名课,传播学科前沿优秀理论成果,传递先进思想和正能量。

2 坚持文化育人,强化时代精神教育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塑造爱国情怀、敬业精神、诚信品格、友善待人。开展祖国意识、法制意识和团结意识教育,积极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稳健务实的心态,维护学院安全稳定;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学生申报科研项目,参与教师科研,培育科研意识;签订重大事件承诺书、诚信考试承诺书;开展校纪校规学习竞赛,时时处处规范言行,引导文明行为养成,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分享、学会合作。举办“道德大讲堂”、倡导“经典天天读”等特色活动,引导学生弘扬传统美德。精心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组建大学生艺术团、书法星期天、希望石协会等社团,打造校园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节、科技文化艺术节、寝室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品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结合重要节庆、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精心设计主题班会、主题团日和形势政策教育,强化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抓好日常思想引导,广泛传播正能量。开展梦想舞台文艺汇演、清明节扫墓等活动,让师生陶冶情操、受到鼓舞、得到教育。

3 坚持典型育人,强化示范引领作用

建立10多个德育基地、实践基地等育人平台,通过校园先进事迹、“十佳大学生”、校园励志之星等评选活动,构建多渠道典型培育机制。发挥好各类先进、优秀、榜样的“正能量”,宣传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卓玛东智奖励金的优秀学生人物、优秀毕业大学生、校园励志之星等的先进事迹。邀请优秀校友来院开展励志教育,以自身求学历程、创新探索、事业发展和成功经验,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组织开展年度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班集体,优良学风宿舍等各类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在典型树立上,多角度全方位考虑,注重挖掘来自学生身边可亲、可信、可学的典型,②宣传当代青年健康成长的故事,发挥同学教育的特有优势,以榜样的事迹和精神打动青年、引领青年,引导大学生共享成功、共促成长。

4 坚持实践育人,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平台,强化青年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着力打造多个农牧区医疗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实践基地,每年组织十多支近百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调研、现场义诊、健康教育、体检和“我把健康带回家”等特色实践服务活动,暑期回家学生则分散参与各类调研、访谈、见习,基本实现学生全覆盖。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参与、切身体会、内心认同;让他们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明确使命,真正懂得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组织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实践导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实践,引导青年学生理解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组织学生参加敬老院爱心服务、废品再回收、爱心一日捐等公益活动,用爱心传递温暖,用真心呵护道德。

5 坚持教书育人,强化教师职业道德

师之德乃教之魂,教师的师德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健康成长、全面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把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对广大教师的理想信念、法纪法规、优良传统和学术道德教育,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教书育人意识。作为教师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教师带头坚守职业操守,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教师带头坚持修身立德,增强为人师表的使命感;积极倡导学术无止境、课堂有纪律的严肃教风,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明确教师基本工作要求和品德、政治、法律底线,坚守良好的职业操守。邀请老教师结合自己成长和工作经历,从不同角度回顾从教历程、畅谈人生感悟、抒发育人之乐,激励中青年教师爱岗敬业;表彰和树立优秀教师先进典型,弘扬优良师德师风,引导教师用崇高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

总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育人、文化育人、典型育人、实践育人和教书育人,力争做到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五个坚持育人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使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敬业意识、诚信意识、友善意识不断强化,教师的职业操守、师德师风不断提升。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状况关系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存方式日趋多样化,容易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念混乱、道德水平下降。③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引导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有作为的有志青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每一位高校教师应尽的义务。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实践仍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不断地实践、总结与探索。

项目来源:青海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zzx1303

注释

① 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7-75.

篇8

关键词:最美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近期,“最美现象”频繁涌现,“最美”成为网络及其它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最美人物以其善良、质朴、仁爱、无私的品质确证了道德主体的真实鲜活的存在,遂成为大众热议、追捧、崇敬和效仿的“英雄”。他们身上闪耀出的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辉,也正契合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公众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最美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是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范例,它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形象性、可学性等鲜明特点,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作为国家未来中流砥柱的青年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群体,他们既是教育的对象,也应成为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使当代大学生树立高度的认同感与信任感,形成价值共识,完成价值整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顺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我国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变动带来的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外来文化和网络信息充斥着青年学生的思维,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导致多种价值观并存,在这样开放、个性、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不断淡化、理想信念更加弱化,实用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思想以及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广泛,出现了价值理论偏重务实、价值取向趋于理性、价值追求突出个体、价值实现围绕自我的现象。金向华和方年根在基于浙江省1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中发现知其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没有表现出高度统一性,而总体处于中等水平”。陈娟在对广东高校学生调查后也指出,“总体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主导价值观相一致,但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矛盾性和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以正面说教灌输等规训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已大打折扣,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主导的价值观念要被学生接受和认同,势必存在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一般而言,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还是在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的,保守、呆板以及过于理想化的教育模式与现实社会严重脱钩,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现实效能感不断削弱,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有学者调查发现甚至有超过45%的学生不欢迎、不接受在高校进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他们认为只有合适的教育渠道和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才是核心价值体系被认同的关键。

二、“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逻辑关联

“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二者具有紧密的逻辑关联。正确把握和系统回答这个问题是科学认识“最美现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前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美现象”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任何社会都有其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主义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灵魂,在本质上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方向和性质,集中体现了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价值导向、思想基础和道德规范,理应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最美”人物正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指引下,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不断提高,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识别善恶、权衡利弊,正确认识个人的责任担当,自觉抵制各种非的干扰和侵蚀,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检验标准。

2.“最美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体现和实践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要实现自身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变,从而为广大社会成员认知、认同和践行,就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或媒介来实现自身的大众化、具体化和生动化。最美人物作为先进分子的代表、时代的先锋和社会的楷模,以其自身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体现和实践形态。“最美现象”承载和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促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人格化和具象化,成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生动范例和实践形态。最美人物以自身的感人事迹、良好形象和优良品质,生动体现和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括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

3.“最美现象”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有效榜样示范载体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指出,个体不必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可以在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中进行学习。因此,所有的教育中都要注重树立良好的示范榜样的作用。榜样是时代先锋和社会楷模,是一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运用榜样进行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激励作用,生动形象,说服力强,容易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在耳闻目睹榜样事迹中获得启迪,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认同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美人物”是新时期的时代英模,更是引领人心向善的时代楷模。“最美”人物以他们的“最美”行为,引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取向,让我们再次见证了时代英模的榜样示范作用,用形象直观、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最美现象”展示出其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之,让人们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更加自觉地接受和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

总之,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二者统一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选择、树立、宣传和推广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最美人物,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在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二者双向互动,共同发展。

三、利用“最美现象”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能否达成预定的教育目标, 主要取决于大学生的认可程度。最美人物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形象性、感染性、可亲性、可仿效性,可以弥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同构建中的功能缺憾。“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内涵的高度统一,又有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的共同理想和自觉追求。

1.正确认知:夯实认同基础

认知是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和科学内涵,则很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他们自觉的思想认识和外化为积极的行为方式。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制约和意识的偏见,对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在此背景下,利用最美人物所具有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进行价值引导, 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可以为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一条有效的认知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认核心价值。“最美现象”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鲜活的缩影,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它凭借自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感人事迹、先进思想对学习者产生影响,激励和引导大学生了解、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经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形式,在对价值观、价值体系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理性认同,从而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较为稳定且正面的印象与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于社会的价值原则、价值理想的理论概括,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来传播与普及,让大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使其“知其所以然”,这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2.榜样示范:促进自主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还取决于教育的方式、载体和话语。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由于教师主体性的存在,大学生的主体性容易受到抑制,单一的观念灌输和空洞的道德说教也容易让大学生感到厌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刘良模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认为目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话语存在空、大、全的现象,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显性教育较多,而隐性教育较少。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评价、判断、选择都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感彩,具体表现为人们总是根据事物的价值和个人的喜好,接受自我感觉有价值的东西,排斥自我感觉无价值的或有害的东西。榜样具有鲜活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激励大学生不断学习先进,追求真、善、美,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性、先进性和真理性的认同。利用“最美现象”可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使大学生在无人说教的情况下自己主动进入,可以淡化大学生的被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有效避免课堂显性教育对大学生造成的逆反和排斥心理,而且教育效果比较持久,对课堂显性教育起到很好的辅助与补充作用。以活生生的事迹和通俗的语言诠释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大家能听懂并有兴趣去接受,比单纯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只能用人来建树”。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锋、孔繁森、张海迪等英雄模范,以高尚的品德和先进事迹鼓舞和鞭策了一代又一代人, 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最美妈妈”的“惊世一举”、“最美司机”的“完美一刹”、“最美教师”的“惊险一推”,“最美爸爸”的“惊人一跃”等榜样的示范作用也必将对当代大学生起到巨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毋庸置疑,尽管没有明确要求大学生必须牢记理论,也没有创设严格的教育情境感悟精神,但是在良知、归属感、舆论和从众机制的作用下,大学生们内心必然产生潜在的动力,积极置身其中并向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看齐,自觉协调、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固化自己的意识与行为。

3.润物无声:情感陶冶中认同

人们认可一种价值体系,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们自身的情感水平和被触动的程度。如果没有这种情感动力,外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无法进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更不可能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事实上,“一种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意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主体的认知因素,而‘愿不愿意’则主要受制于主体的情绪因素,也就是主体对价值观内容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需要。可以说,‘愿不愿意’的问题始终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实现的关键和难点。”“最美现象”既有在“危急、危险、危难”特殊境遇中瞬间迸发的震撼人心、温暖社会的“见义勇为”现象,也有让人感动的“行为平凡而出人意料,动机单纯而德性醇厚”的道德行为。不管是“惊世一举”、“完美一刹”那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和灾难的关键时刻考验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道德智慧和道德勇气,还是在平凡岁月中攻艰克难、默默坚守善良德行的“择善固执”现象中展现出的长期坚守、执着奉献的朴实梦想、坚定信念和坚韧毅力都是真善美的统一,足以感天动地,令广大青年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甚至给他们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让他们在分享和体验最美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中被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之,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紧抓“最美现象”这一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其自身榜样示范的最佳优势,确保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宣传者、模范践行者和坚决维护者,始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参考文献:

[1]左晓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认同[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0)

[2]吴新颖.当代青年价值观构建与培育[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金向华,方年根.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浙江省1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4]陈昌兴,陈奇娟.从民间“ 最美现象”评价活动的显著成效看核心价值体系工程实施的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3(4)

[5]胡菊华.最美人物与青少年品德教育[D].思想理论教育2012(12)

[6]韩晓峰.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张未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9]汪荣有.“最美现象”的伦理价值.道德与文明,2013(1)

[10]邹宏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论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1]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

篇9

关键词: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其人格颇具可塑性,然而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信息膨胀泛滥,泥沙俱下,中学生置身其中,辨别是非善恶能力较弱,极易受到污染,形成错误甚至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之目前中国社会家庭结构以子女为中心,长辈宠爱有加,难免疏于对孩子良好人格养成的引导和规范,使其自主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意识、进取意识、感恩意识、关心他人、吃苦耐劳、抗挫折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人格缺陷,不能以辩证的态度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因此,立足青少年成长规律,探索并有效开展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走出一条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健康人格教育培养之路十分必要。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策略

(一) 构建书香班级

书籍是点亮智慧的明灯。好的书籍会对中学生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借助书香以施德育,不失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要从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出发,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考虑到目前市场上各类书籍名目繁多,中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自我选择图书的能力受到限制,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结合他们的认知能力,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积极向上、教育意义较强,特别是能潜移默化对学生形成正面引导的书籍推荐学生阅读。鉴于中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可根据情况在不引起学生反感的前提下为学生制定每天最短读书时间,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精神享受。

(二) 召开主题班会

哲学家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指出,任何一个人的人格都不是自然地凭空构成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是简单易行的有效方式之一。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展开讨论,通过主题班会辩证是非,提高认识,开展人格教育。为充分发挥主体班会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功能,可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并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和感悟主题班会意义之所在,帮他们助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热爱班集体,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等人格品质。实践证明,主题班会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良好的人格品质成效显著。

(三) 紧抓教育契机

人格的变化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非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摒弃空口说教的漠然形式,坚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社会和人生,克服片面性,疏通阻碍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节。不同的教育契机、不同的教育方式方式殊途同归,同样塑造了学生的健康人格,有效地促进了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 渗透学科精髓

中学有很多学科教材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教育的因素,活脱脱是健康人格教育的活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坚持以传授知识为载体,有机地渗透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对于其他学科,中学语文课程是中学所有课程中人文性最强的一门学科,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应成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渗透的重要阵地。可结合对部分语文课文及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有关联的内容进行关联总结,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既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良好途径,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敬业与乐业》中对责任心的赞颂,《生命生命》中对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提倡等等。

(五)建立班主题帖

特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相应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能够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班级管理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条件,如开展自我管理、自律教育、自主教育等,启发学生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上升为行为习惯,养成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好习惯。以我班为例,我们特意在国内知名教育网站"教育在线(http://)"上"师生共写随笔"栏目中建立了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主题帖《听,竹子拔节的声音》,期冀学生们能够像春雨后的春笋般快速成长。帖子里记录了学生们的成长故事,并由多方参与、关注,使之成为学生前进的加油站!在报道"我们的运动会"和"班委竞选"的帖子里,"新教育元老"水易老师分别为学生附送两小诗《江南好》:其一,爱健美,拼搏惊神鬼,才华须依好身体,会师要凭强足腓,赢取捷报回!其二,责存胸,任务岂怕重?奉上赤诚为集体,献出才智陶忠勇,我是主人翁。这份特殊礼物是对学生的莫大鼓舞,珍贵非常,让学生在被认同的感动中,更加坚定努力的价值和意义。

(六)聚焦正面能量

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健康会影响自身的行为和认知,当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正确时,他的行为和认知会出现偏差。当这种情况严重的话会出现错误的行为,这就不仅影响到他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响到他人的生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身有着一种深远的影响。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影响他的判断能力和选择,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做出最适合人生的选择,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人生能否朝着正确的方向航程。

1.学习浙大名人精神

每一届新生入校,我校都会进行校史教育,带领学生参观浙大名人长廊,了解浙大名人故事以及优秀品质。例如浙大名人、苏步青、竺可桢等400多著名学者教授,不仅有突出的学术成就、社会贡献,同时更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他们的言行中闪耀着浙大的"求是"精神,是青少年的学习榜样,这些名人榜样便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强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激励学生树立远大抱负,发奋图强,做最好的自己。

2.学习经典语录

"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便成了笔者教育每届初一新生的必修始业课。对孩子们来说,初中三年生活毕竟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人生要有目标,要有计划,要有提醒,要有紧迫感。一个又一个小目标串起来,就即将成就你一生的大目标,如此自身的人生才过得有意义。

笔者还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的部分章节朗读于大家听并作简要点评。其中书别提到一句话:"让大家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既是一种伟大而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更是一种平凡而朴实的实际行动。我希望孩子们能在初中学习生活中体现个人价值,给大家带来幸福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曾获奖的省国学主题班会课《走近国学之〈三字经〉》,是我们全班利用三天时间一起努力完成的,无论是主持人的积极准备,还是其他同学的全力配合,都充分体现大家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正印证了高尔基所说的"当你感到一切人都需要你的时侯,这种感情就会使你有旺盛的精力"。

3.学习同伴优秀榜样

作为班主任,务必做个有心人,善于挖掘身边的有利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典范。班级里的优秀学生就是良好的资源,他们的示范作用更直接、更直观,更能让让大家真切体会认识"该做一个怎样的中学生","该怎样做一个优秀的中学生","中学生活该怎样过才有意义",从而引起思考并加以效仿。当然,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正能量还有不少:如观赏励志影片《幸福来敲门》、《KeepGoing》,欣赏励志演讲《让世界充满爱》、公益短片《Didyouknow?》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开展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所推崇的法宝。

(七)携手家校合作

学校教育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的立足点,校外施教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的延伸点。因此,要拓宽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的星空,开辟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渠道。在校内,班主任要取得校团委、学生管理处、年级组和任课教师等多方面的积极配合,需要过程齐抓共管的态势,将人生观和价值观渗透到各门学科和班级活动中;在校外,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班主任要定期家访,或是通过电子邮件,了解同学们的家庭实际情况,传达同学们的心声,让家长们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统一,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格局,才能帮助学生们逐步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八) 加强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对中学生进行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途径。当今的初中生面临诸多心理困惑,心理矛盾较为突出:如学习上的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人前途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很难形成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这些问题适时地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排除相关烦恼,克服人格障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和学生们的促膝交谈使他们学会了自我管理情绪,并进行心理调节,有利于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养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三、结语

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很多。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中,方式和方法固然重要,教师自身人格的熏陶影响作用亦不可忽视。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会成为一种模式而被学生模仿、学习。因此,教师要时刻注重优化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自身的育人信念,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人生。教育中从不说大话、空话,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以自己独有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要真正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经过长期的努力与引导,让学生在健康快乐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中学阶段是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重要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肩负起教育者的真正使命,树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的育人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功能,培养出具有优秀品格的初中生。

参考文献:[1]孙云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杨眉.健康人格心理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齐欣.名师的人格教育力[M].九州出版社,2006.

[4]杨眉.健康人格心理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历史教学;价值观教育;初中教学 初中历史的价值观,是在历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上对于自身价值的培养以及对情感态度价值等的挖掘,是学生接触历史,明白历史是非观,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有效地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培养良好道德和社会情操的关键。

一、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学课程的灵魂

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初中历史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初中历史教学课程的灵魂所在。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远古时期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发现,尧舜禹时代的氏族社会文化以及众多的发明,各个朝代的繁荣与文化发展等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近现代史的屈辱历史又在鞭笞着当代初中生自强不息、努力奋进的价值观,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让他们能够在价值观中权衡得失,培养自身的危机意识,同时能够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

二、价值教育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教育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这是历史教育教学的特点之一,价值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将价值教育的目标放长远,例如,在近现代史中关于中国制度的问题,就是在漫长的历史探索中逐渐认识并寻求,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在潜移默化的历史教育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民主和法制,这种价值教育并非单独在课堂中提出,而是将其融入课堂当中,在许多课时中潜移默化地渗透。

三、价值教育需要历史教师和学生不断地进行沟通

初中历史课的价值教育,是初中历史教师不断进行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在不断沟通和反馈过程中得到教师的纠正,尤其是在历史观中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教师的价值教育以及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是一种人生观和情感态度相结合的特殊教育形式,但对于历史教学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