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工作模式范文

时间:2024-05-22 17:2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护理工作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护理工作模式

篇1

李洛丽: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改进护理业务查房模式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影响

李洛丽

摘要目的:改进护理业务查房模式,提高临床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及工作质量,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方法:组织护理人员开展以多媒体加问题讨论模式的护理业务查房。结果:拓展了护理人员的思维空间,锻炼了护士的临床评判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主动关注护理学科新进展,培养学习兴趣,营造学术氛围,提高临床科研意识;提高了护理人员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体现多媒体技术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实用性,提高了护理业务查房的效果。结论:护理业务查房模式改进从根本上提升了临床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及工作质量,使优质护理服务更加贴近临床、贴近患者。

关键词 护理业务查房;多媒体技术;问题讨论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50

随着护理学科发展,多方面、多举措、充分挖掘护理人员的专业潜质和创新能力,拓宽思维空间,增加专业内涵,提升专业水平和工作质量已逐步成为护理管理的重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业务查房是一种注重护士参与性的培训方式[1],也是迅速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如何组织高质量的护理业务查房是护理管理者关注的重点。2011年7月以来,我院护理部为了提高和培养各层次护士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能力[2],对以往“补充完善”的护理业务查房模式进行了改革,实行以多媒体汇报加问题讨论的业务查房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方法

1.1查房准备科室按护理部业务查房计划,在规定时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病例提前2~3 d将查房资料上报护理部,护理部安排护士长、护理骨干或高年资护士参加查房,查房者在查房前已通过文字材料熟悉患者病情及相关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借助网络工具等了解疾病相关内容,做好发言的充分准备。

1.2查房程序查房开始,由责任护士以多媒体形式汇报患者的病情,在责任护士介绍患者病情的过程中,从症状、体征,到辅助检查结果、中医辨证分析、诊断、治疗用药、护理问题及措施,不断提出疾病相关联的问题,涉及基础护理理论、护理实践操作、学科护理进展等。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讲解,引导参与者带着问题进一步直视患者的病情。如心内科业务查房时,我们的相关问题有盐酸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心律失常的观察及护理,恶性心律失常的观察;肿瘤科查房中随机提问化疗药物性静脉炎的中医护理措施以及护理人员对临终关怀认识;肾病科查房有涉及到支持诊断的重要辅助检查及其意义;在妇产科查房中会针对性地提出围手术期的重点护理内容及术后观察要点等问题;周围血管病科查房中提出如何将中医辨证施护运用于皮肤伤口护理和如何预防住院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发生,以及低血糖反应的处理流程、胰岛素注射技巧等。针对问题随机提问任何一名护士进行回答,引导护士认真思考、踊跃发言,护士长纠正和补充完善,最后问题被各个击破。在病床边,通过规范细致的阶段性病情评估,与患者及家属的零距离交流,真正了解了护理服务效果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护理问题,在拓宽护士思考空间的基础上,提高了临床护士的正确评判能力和沟通技巧。

2讨论

以多媒体技术汇报病情,不仅要求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要有一定授课能力和多媒体使用技术,促使护理人员向多元化人才方面发展。

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动态的、充分的、多层面的提供护理业务查房的信息知识[3],动静结合的信息表达,客观的图片介绍,便于责任护士讲解,使在场查房者更加清晰准确的了解患者病情,提高查房质量。

“以问题为基础”的业务查房是目前被认为能较好促进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4]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往的护理业务查房是由责任护士背述患者病情,提出护理问题及措施,其他人员补充完善或做适当修整,不能调动参与者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而“以问题为基础”的护理业务查房,有效地吸引了护士的注意力,使护士及时观察、感知、发现问题,讨论、辨析、解决问题,同时一些护士对未能理解的内容和环节大胆地提问、回放,认真细致的评判,多方面分析解决,充分拓展了护士的思维空间,使讨论达到了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锻炼了护士的临床评判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对临床护理科研、学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指导作用。

多媒体加问题讨论模式的护理业务查房进一步拓展了查房内涵,使查房形式更加新颖化、科技化。通过查房前准备激发护士学习的兴趣,使其根据病案有针对性详细查阅资料,搜集临床信息,了解相关新理论、新知识、国内外新进展等,更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幻灯制作的成就感及获取知识的满足感,使单调、乏味的护理业务查房成为一项活动,避免了查房流于形式的弊端,使优质护理服务更趋于精细化。

3小结

护理查房是护理管理中评价护理程序实施效果,了解护士工作质量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最主要的方法。针对护理工作中的难点、疑点问题,需要完善改进的环节,运用护理业务查房的形式,从护理的各个层面,包括护理理论、护理技能、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及护理临床教学等进行讨论分析,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及共同参与的意识,以提高护士业务水平和护理质量[5]。近两年来,我院护理部通过改进护理业务查房模式,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培养了护士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的能力,激发了护士的学习兴趣,锻炼了护士的评判性思维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护理科研、学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与患者的零距离接触,规范细致的阶段性病情评估,增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使护理服务更加贴近临床、贴近患者。因此,多媒体技术加问题讨论模式的护理业务查房不仅提高了临床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及工作质量,更是扎实有效地推进了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婵兰,陈楚芬,庄秀,等.护理业务查房对护士综合素质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0,31(5):637-638.

[2]王微.多媒体技术在护理查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9):106-107.

[3]徐宝兰.应用多媒体护理业务查房强化年轻护士的专业能力[J].上海护理,2009,9(6):82-83.

[4]张红霞,成守珍,伍淑文,等.PBL护理查房对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09,9(4):59-61.

[5]罗小娟,宋志梅,钟惠琴.护理业务查房对血透室护士业务水平的促进作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5):683-684.

篇2

关键词微机;护理;应用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计算机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已日趋广泛。很多医院已形成了完整的微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使复杂的护理工作变得有序、快捷和简单,逐步实现了护理工作的标准化、整体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将现代护理工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国内外应用现状

1.1国外应用情况

国外对于微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经历了很长的摸索过程,特别是在应用护理程序的过程中。护理文书书写是护理程序应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医疗活动的一项重要资料,但也是医疗活动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1]。鉴于传统的手写护理文书有书写质量低、病人信息记录易丢失、浪费大量时间用于数据管理等缺陷[2]。国外对手写护理文书和微机记录文书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3],表明微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有助于护理程序的高质量应用,减少了处理数据的时间,提高了护理文书的书写数量和质量。尤其在应用了掌上电脑后,加快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护士可以随时掌握患者的相关检查信息,及时为患者制定和修改护理措施,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并可为循证护理提供依据[2]。

1.2国内应用情况

国内对于微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早期的护理资料存储、护理质量管理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从20 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陆续开发出一批大型、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其中涵盖了病房床位管理、医嘱处理、计费等护理工作,提高了护理文书的处理效率和程序化效率。目前,很多大中型医院的护士已告别了手工处理医嘱的年代,医院的各个部门之间也已形成局部网络,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快速传播,大大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的效率。

2临床护理工作应用微机的优点

2.1降低医疗差错,促进了护理文件记录和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传统的医嘱处理是通过手工转抄后,再查医嘱单,对医嘱记录单等有关记录进行核对。而通过微机,只需准确输入,各种医嘱执行单和治疗卡可自动生成打印,这样不但减少了护士重复多次的手工劳动,还减少了由人工转抄所造成的护理差错,以及人为的遗漏[4]。另外,体温单,医嘱单等文书由电脑打印,提高了护理文书的质量,使护理文件记录和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2.2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了临床护理工作和管理质量的提高

通过微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规范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了护理病历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内涵质量。第153医院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检测的结果显示采用计算机后平均书写每份初始护理病历仅需用15min;对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92%的护士认为临床应用微机更科学、更快捷、更有利于患者[5]。应用计算机减少了护士因反复修改记录而做的重复劳动,缩短了时间,节省了大量财力物力,加快了工作节奏,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患者得到了更多的护理时间,提高了护理的内在质量和管理水平。

2.3促进了护理程序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于护理工作,完成了部分护理工作从“人管理”到“机管理”的转型,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护理队伍的人员素质,符合整体护理提倡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进一步做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的目的[6]。研究显示[5],应用计算机操作仅占用护士工作时间的3%,从而使护士能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落实护理措施,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应用计算机书写护理病历,把护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书写工作中摆脱了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病人,进行直接护理,促进了护理程序的应用。

3临床护理应用微机的必然趋势

3.1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计算机网络在临床护理的应用,为护理工作适应当今医学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士的工作重心也从以“各种任务”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的健康”为中心。这些转变要求护士必须有充足的时间深入病房,全面了解病人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各方面状况,系统地解决病人不断出现的各种健康问题,为病人提供适合其个人需要的最佳护理和健康指导。研究表明[7],计算机网络在临床护理使用前,直接护理占比例只为32.1%,间接护理所占比例67.9%,即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无效劳动,如反复抄写医嘱及执行单、计算收费,将时间浪费在划价、记帐、来回的路上,而只有少部分时间直接护理病人,更谈不上深入细致的做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指导。而开展电脑网络以后,将护理形式倒转过来,直接护理占比例51.4%,护士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病人进行直接护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

3.2建立数字化医院的需要

计算机硬件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建立数字化医院奠定了基础,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为建立数字化医院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建立数字化医院,首先需要各科室独立的数字化,逐步发展到科室之间的数字化,医院内部整体数字化以及医院面向社会的数字化。科室内的数字化需要从医疗工作和临床护理工作的现代化开始。临床护理工作是医院医疗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微机自然成为建立数字化医院的一个先决条件,对促进整个医院实现数字化管理具有决定作用。可见,微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更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建立数字化医院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Ammenwerth E,Kutscha A,Eichstadter R etc.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computer-based nursing documentation[J].Medinfo.2001,10(2):1102-1106.

[2]Hardwick ME,Pulido? PA,Adelson WS. The use of handheld technology in nurs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J]. Orthop Nurs. 2007 ,26(4):251-255.

[3]Stengel D, Bauwens K, Walter M etc. Comparison of handheld computer-assisted and conventional paper chart documentation of medical record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Bone Joint Surg Am. 2004,86 (3):553-560.

[4]孔维荣、李晓予.护理病历在计算机中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杂志,2001,18(3):39-40.

[5]陈丽环、叶瑞珍.微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7):1789.

[6]李艳、鲍鹤玫、贾雪红.计算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护理研究,2002,16(11):667-668.

[7]吴燕萍、覃惠英、刘宝琼等.计算机管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6):328-329.

篇3

关键词:护理服务试点病区护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138-02

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医院声誉[1]。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关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我院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成立以医院领导任组长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领导小组,以五个科室为试点。制定并下发《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实施方案》,修订完善基础护理工作规范,并通过提升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着力改革临床护理工作模式,完善支持系统,使试点病区“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取得良好成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5个病区为第一批试点,分别是神经内科、呼吸内科、产科、新生儿、ICU。每个病区平均开放50张床位,床位使用率95.4%~100%,床护比在1:0.5以上。

2方法

2.1 营造优质护理服务的良好氛围

2.1.1深入动员部署召开试点病区骨干例会、病区护士大会,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及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医院领导亲自动员部署。组织试点病区骨干赴有关经验及做出成绩的医院参观学习,为开展示范工程建设活动奠定基础。

2.1.2修订基础护理工作规范根据上级通知要求,制订了《基础护理基本内容及标准》,对不同护理等级病人的护理项目、项目内容,完善了基础护理工作内容,使基础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

2.1.3加强人员培训集中对试点病区护理人员,尤其是年轻护士,进行分层,全方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礼仪,沟通技巧、人文知识、专科护理常规、三基理论及技能的培训等。

2.1.4加大护理人力资源配备将重症监护室病房、新生儿按照卫生部标准配置护理人员,其他试点病区床护比按照1:0.5配置。

2.2 着力改革临床护理工作模式

2.2.1实行小组包干制。试点病区根据病区的情况,分几个责任组,分别分管5-10个病人。每个责任组的组长为高年资护师,并配有护师、低年资的护士,将护士分层使用,各班岗位职责明确,责任组长需对患者住院期间各个阶段进行评估,对患者做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等,根据病人的病情、自理能力及心理需要制定计划,并督促检查低年资护士对各项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各组负责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在内的全部护理工作。

2.2.2 改革工作排班。病区护士长负责全面、弹性排班,除了医嘱班,治疗班在各自己岗位外,其余护士作为责任护士全部分管病人,深入病房,走近病人,全面负责病人的治疗性护理和生活护理及健康指导。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加强中午班、夜班等单独班人力,保证重点时段的工作质量。

2.2.3 落实基础护理。试点病区多措并举,加大基础护理工作落实力度。制定《基础护理执行单》,分为四个时段,17项护理内容,班班交接,确保基础护理工作全部由护士完成。

2.3 完善支持系统

改善病房环境,配备足够的基础护理用具,成立外送服务队,负责血标本送检,预约辅助检查、申领科室物品,减少护士外出从事非临床工作,使护士更专注地从事病人的直接护理工作。

3效果

3.1 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明显提高

进行分层,全方位培训及分组责任制,极大的提高护士学习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热情,也强化护士以病人为中心、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试点病区规范化培训考评合格率从原来的95.2%上升到97.17%。

3.2 护理质量明显提升

在2011年第3季度的质量检查中,试点病区的达标率均在98%以上,列居全院前茅。

3.3 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改善

根据医院医德医风专项调查显示,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由原来的95.10%上升到98.42%

4讨论

4.1 改革临床护理工作模式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实行责任包干制,病人的治疗、护理、健康指导等全部护理工作全部由责任护士负责,而责任护士所管病人由病区式变成组式,使所管病人减少,进而使护士患关系更加密切。另外,模式的改革改变了原来治疗班只负责注射,医嘱班只负责处理医嘱,而对病人病情缺乏关注的模式,推动了护理工作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4.2 提升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是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实行优质护理服务,改变原有的经验模式,重视单一服务,忽视服务需求的多元化;重视技术服务,忽视医疗服务的复杂性;重视局部服务,忽视整体服务;重视静态服务,忽视动态服务;重视被动服务,忽视主动服务[2]。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娴熟的沟通技巧以及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人文知识等,最终使得满意度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护理工作;护理技术;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护理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课上由实验教师提前为护生准备好用物,上课时首先由教师示范,然后护生“照葫芦画瓢”进行练习。实验课上教师过分强调操作程序要正确、操作动作要规范,使护生缺乏应变能力,无法激发护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甚至使护生产生厌倦心理。临床实习是护生将课堂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学习阶段,也是护生向护士岗位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教师应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安排临床护理工作场景,使护生较快地适应临床工作。

1明确临床护理工作要求,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通过进入临床实践学习,护理专业教师才能真正了解临床上需要什么样的护生;如何保证带教的护理安全;了解常见不规范操作现象及原因分析;在平时教学中培训护生的应急应变能力;临床工作对规范操作的要求等。这些内容需要贯穿于平时的护理教学工作之中。教师编写临床真实沟通案例,将案例情景对应工作情景,沟通任务对应工作任务,沟通过程对应工作过程。在教学中应向护生强调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如何实现有效沟通、工作中尊重每位临床教师。因此,在实验操作环节,护生通过角色扮演,既能体验到护士的责任,又能体验到患者的感觉,从而真正关心体贴患者[1]。

1.1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采用角色扮演、小组学习等教学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护生的应急应变能力,提高护理教学效果。

1.2列举临床差错案例,对护生进行警示教育

许多临床上曾真正发生的差错案例,可以记录下来,在日后课堂上每当讲解相关知识点时可穿插其中,既可以使授课生动,又可以让护生记忆深刻,对护生有警示作用。如不按操作规程导致化疗患者产生静脉炎等。

1.3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使护理教学更贴近临床

护理专业进修教师通过参加医院内举办的各类讲座可以掌握临床基础护理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感受医院不同科室的工作特点。如在普外科病房进修学习可了解普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周转快,风险大,病情变化快,压力大,工作忙,同时也切实感受到了普外科在工作上要求“严谨、求精、勤奋、奉献”。

2加强实践,不断提高临床护理技能

护生通过临床学习后最终要走向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因此,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是关键。

2.1结合临床工作,向护生明确护理工作要求

通过参加病房交接班,可以了解病房患者的身心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使护理工作能够连续和有计划进行。在平时护理工作中要求我们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和及时做好健康宣教等。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护士在同患者接触的时候,根据自己接触的内容进行适当指导,如为避免术后肠粘连,病情允许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是较好的方法。

2.2课堂教学中融入临床新技术,使护生更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会接触许多临床新技术,如果对这些新技术一无所知,就会不知所措。因此,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临床新技术,如向护生介绍临床上PICC导管的应用,PICC置管减少了化疗相关静脉炎和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向护生介绍PICC置管的适应证、PICC置管的禁忌证、操作方法、PICC的优点。PICC置管目前已成为危重病和化疗患者长期静脉营养支持及用药的一条方便、安全、快捷、有效的静脉通路。

2.3改进评教评学模式,不断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

评教评学模式有利于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临床带教过程中促进教学相长。通过参与评教评学活动,让学校护理专业教师去认真反思在平时教学中如何更贴近护生、如何培养临床护理工作所需要的人才。听取临床带教教师和实习护生对教学实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解决教学实习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对于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改进评教评学模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使护生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

3结语

学校护理专业教师通过进修学习应将临床工作中的经验和先进的方法运用于护理教学工作中,并针对在校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教育内容滞后、教育方法单一等护理教育问题进行探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将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先进理念、技术通过有效整合后运用在日后的护理教学工作中,使护理教学贴近临床,更好地为护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作者:徐华玲 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学校

篇5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脑梗死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38-01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类脑血管疾病,也是目前致死的重要疾病之一。研究显示,目前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为500/10万人口,而死亡率则为120/10万人口,存活患者也常常存在各种后遗症。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展,发病后的各种护理措施不断完善并显著提高了脑梗死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及恢复水平。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将各种护理措施标准化制度化,并顺序程序性执行的护理工作理念。为探讨路径式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实践对策并评估护理效果,笔者设计了相应的临床护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自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患者均经过脑CT及MRI检查确诊。对所有患者采取随机数抽样分组方式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58-73岁,平均年龄62.14岁,发病后就诊时间0.3-2.8h,平均1.7h。其中意识障碍16例,肢体运动障碍者24例。治疗组40例,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9例,患者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7.22岁,发病后就诊时间0.5-2.7h,平均1.6h。其中意识障碍13例,肢体运动障碍者27例。两组患者性别比、病情、发病后就诊时间、临床症状等无显著差异。

1.2 研究方法

首先对进行路径护理的专职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明确路径护理的工作方法及人员分工职责。向入组家属说明本组的护理工作目的、流程及优点取得其同意。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对照组入院后按照常规护理工作要求,在医嘱的指导下开展各项护理工作。

1.3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医护人员评价客观评价及患者主观评价两部分。其中医护人员客观评价由主管医师在患者出院前完成,评价内容为患者语言、一般运动恢复能力。分为完全恢复(3分),基本恢复(2分),部分恢复(1分),无恢复(0分)。患者主观评价由患者出院前完成,评价内容为对于自身恢复的满意度,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3分),比较满意(2分),部分满意(1分),不满意(0分)。

1.4 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计数资料输入SPSS 13.0软件包,计数资料使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医师客观评价情况比较

治疗组医师客观评价得分(3.20)显著优于对照组(2.35),两组间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具体情况见表1。

2.2 患者主观评价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主观评价得分(2.63)显著优于对照组(2.10),两组间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分析

传统护理方式,主要是以医嘱为中心,被动的执行各项医师下达的医疗指令。在这种医护工作模式下,护士仅仅作为医疗工作的被动执行者,缺乏主动参与。导致患者不能及时全面的得到相应的护理治疗。而临床路径护理则是一种主动的“管理式护理”新模式。该护理模式应用循证医学的相关研究结果,制定最优化的临床护理工作策略,并将其制成程序化表格,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患者个人病情予以专科个性化干预改良,形成最优最全且又方便全程执行的工作路径。路径式护理,不仅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也做到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减低了临床工作的负担。

脑梗死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病程复杂易反复等特点。因此,开展全面规范的护理,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在传统护理模式下,护士疲于应付各种突发的,不可预知的新情况,工作效率偏低,工作质量不满意。在路径式护理下,护士对于护理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可以主动的,可预知的开展每一步的工作,因此,护理治疗及护理效率均得到了提高。此外,规范的护理路径也确保了护理工作的全面性和高质量,从日常护理工作,疾病针对性护理,原发病护理到并发症防治、健康教育及康复护理,患者的治疗过程更加优化而科学,进而护理效果及患者主观满意情况也显著提高,总而言之,笔者在脑梗死护理中应用路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临床路径护理是一种值得全面推广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丽文. 实施临床路径对脑梗死治疗的效果分析及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30): 186-187.

篇6

【关键词】临床护理管理;层级管理;护理人员

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不仅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还能大大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鉴于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学历以及临床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性,医院管理无法采用统一的方法,管理方式呈现多样化。常规管理模式存在较多的缺陷的不足,很难满足患者的各方面需求。而层级管理模式主要通过统一性的管理医院护理人员,从而更好的满足患者的护理需要提高其满意度和整体护理工作质量[1]。本文选取我院48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48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4名。对照组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1.8±2.3)岁,学历:本科7名,专科17名,职称:初级护士8名,初级护师12名,主管护师4名;试验组年龄22~44岁,平均年龄(30.6±2.2)岁,学历:本科8名,专科16名,职称:初级护士9名,初级护师13名,主管护师2名。两组护理人员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由护士长负责全面了解和掌握护理人员的不同性格特点、日常工作能力,根据其综合评定结果,为其合理安排日常护理工作任务。试验组实施层级管理,首先将本组护理人员分成3个层次,即基础护理护士责任护士护士长。护士长的日常工作是对特殊疾病及危重患者开展护理指导,并监督和管理责任护士的护理工作情况,对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和完善,对护理新技能进行学习和推广,分析并总结临床经验。责任护士将患者的疾病变化、治疗效果、转归及预后等相关信息及基本护理工作想护士长报告,以患者病情需要为依据,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护理方案,监督指导基础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情况,确保临床护理工作得到顺利实施,加强病房管理质量,积极与护士长进行交流沟通和协商,待意见统一后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并对其进行“一对一”健康宣教指导。基础护理人员对责任护士安排下来的护理工作必须认真严格的执行,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情变化,对患者日常饮食、休息及心理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发现特殊情况及时向主治医生或上级部门汇报,以便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

1.3观察指标

由护理部及临床科室对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工作效率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越高;通过护理人员自评护理满意度的方式,评定其护理满意度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8.95±0.24)分,工作效率评分为(95.17±2.30)分,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6.73±2.52)分;对照组护理质量、工作效率、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0.05±4.18)、(87.66±4.25)分、(89.56±2.35)。试验组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10.4136、7.6134、10.1940,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患者及其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对患者而言,疾病恢复期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对加快疾病康复,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医院方面需要对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加大和加强监督管理,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护理质量得到全面提升[2]。以往临床采用的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只是护理人员单纯的依赖医嘱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格,护理人员不仅工作态度比较消极,且工作效率明显降低,并对患者护理效果产生严重影响,大大降低了广大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3]。层级管理模式主要是医院根据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水平、临床经验高低及具体职称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评定,以此为依据开展层级管理,保证在明确分工的基础条件下,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层级管理模式的应用与发展,医院方面也相应的调整了护理人员的管理制度。因为医院的护理人员每天都要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其承受着较大工作量的同时也承受着加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因此,医院在实施层级管理时需要对护理人员的精神状态情况给予高度重视。层级管理可使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深度强化其护理意识,使其精神状态得到显著改善[4]。在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工作效率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临床护理管理中实施护理人员层级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及护理人员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杜松洁.护理人员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探讨[J].医学信息,2015,32(28):186-186.

[2]张慧玲.护理人员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4):117.

[3]古凌.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实施护理人员层级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4,16(11):60-61.

篇7

引 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医疗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患者对在医疗治疗过程中所得到护理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就要求护理理念也要随着一起发展和创新。现在护理的发展是向着专科护理和基础护理的方向发展。同样,消化科的护理发展方向也是向着这两个方向不断地发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专科护理和基础护理是相辅相成、融合贯通、紧密相连的,偏废了任何一个,都会使护理专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所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把专科护理和基础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消化科护理工作的新发展。

1改善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意识

人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人的行动方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想使护理服务工作得到新发展,首先要改变护理工作的具体执行人----护士的思维模式。因为只有使护士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得到改变,才能使优质的护理服务得到真正的开展和落实。这就需要护士的直接管理者----护士长组织全科的护士深入的学习和讨论关于优质的护理服务的内容和内涵,使全体消化科的护士能够真正的准确理解和实施基础护理工作并能够明确护理工作方向。全体消化科的护士在进行基础护理的工作中要不断的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性质进行总结并能够有效地开展和实施各种优质的护理服务。护士通过学习和总结,要不断的改变原有的陈旧的护理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增加其主动性。

人的行动方式可以反作用思维模式,在消化科的护理工作中要不断的改善工作流程,使消化科的护理新方法、新理念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去,使其护理工作程序化、专业化和秩序化。这就要求消化科的全体护士和护士长一起根据消化科的科室特点进行反复探讨,从而使得护理工作流程得到优化和改进,使护士又更多的时间参与护理工作、更多的时间留守在患者床边;同时可以使工作流程更加程序化和合理化,不让护士在护士站、治疗师扎堆聊天,使每一个护士都能过进行护理工作。

在改善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意识还要实施循证护理。循证护理是一种以有价值的科学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方法。护士在护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并作为研究题目,并为此寻找证据,对与之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临床实用性作出一定的评价,得出结论后再运用在临床护理中去,使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

2 给患者做出正确的健康指导

患者在入院之后和出院之前都要给患者做全程的、连续的、一体化的健康指导,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的变化做出针对个人的健康指导。在患者入院时要主动给患者介绍医院、科室的基本情况,使患者能安心的接受治疗。护士在给患者做基本介绍的时候要尊重、理解和关心患者,使患者的焦虑的情绪得到缓解。

在患者住院期间护士要针对患者做出各种有效的健康教育,既可以采用发放健康手册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式、同样也可以使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护士不但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还要对健康较的效果进行跟进。在患者出院前护士要交待患者出院以后的各项注意事项和进行指导,争取是患者提高其生活质量。

3 加强对护理人才的培养

护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患者的安危,所以说护理人才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必须加强护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从而使消化科的护理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前进。

在护理的临床工作中,专科护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专科护理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会关系到患者的安危,护理人才是专科护理质量高低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所以加强对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培养好了专科护理人才之后才能为患者提高更为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反复评估和密切观察患者腹痛的范围、部位、程度、性质等有没有发生变化,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用药后疼痛是否好转,疼痛的特点和性质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患者的疼痛持续存在且伴高热则需要考虑胰腺脓肿;如有疼痛剧烈,腹肌紧张等情况发生,护理人员应及时报告医师来处理。

篇8

1.1护理人员配置不足

护理人员缺编是我国护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卫生部全国注册护士信息库数据,我国注册护士已经超过200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护理人员数量标准:即每千人口中应有2名护士计算[2,我国注册护士缺口6O万,造成护士数量上绝对不足。临床岗位护士流失严重,加上护士职责界定不清,如外出取药、送血标本、陪病人检查等工作加大了护士人力资源浪费。

1.2思想认识不足

全院职工包括护士对“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认识程度不足,表现为对相关内容认知不全、科室没有具体方案等。

1.3规章制度不健全

现有的排班模式、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不能完全符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要求,部分年轻护士对相关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没有掌握或掌握不全。

1.4后勤保障不力

病房基本设施不全,如病人的就餐问题不能保障,基础护理的部分物资匮乏,如洗头用具、用品等不能满足病人需求。

1.5护理管理不规范

虽然医院有三级质量管理组织和相应的制度,但部分护理管理者因日常工作繁忙,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将质量控制流于形式。质量的细节管理落实不够,在护理管理上忽视了对基础护理工作的落实,因而导致基础护理质量有下降现象。

2对策

2.1合理配置

护理人员,解决临床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针对我院护理人员配置比例低、护理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招聘了护理人员充实临床一线工作,医院为3个示范病区增加了护理员,最大限度地保证临床护理岗位的人员数量。简化护理文书,把护士还给病人,为全面加强临床护理、落实基础护理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2.2强化思想认识

针对护士对“优质护理服务”认识不足现象,组织全体护士学习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山西省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具体实施方案》,深刻领会精神。制订我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具体实施计划并落实,要求各科组织反复学习,护理部就“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精神及进展情况对全院护士集中进行培训3次,在全院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使大家认识到加强护理工作是实现医改目标的重要措施,是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客观要求,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将《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在病区内公示,让病人监督,社会监督。通过引导、示范、推广,以点带面,总结经验,进一步在我院其他科室开展,以达到“夯实基础护理,全面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水平”的活动目标。

2.3健全规章制度

由于护理工作模式及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护理部围绕卫生部提出的16项重点工作修订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临床各类护士工作职责,完善临床护理工作规章制度、疾病护理常规和临床护理服务规范,开展基础护理操作培训,规范护士的操作规程。根据工作性质设立岗位职责,根据学历、职称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实行弹性排班、新老搭配、明确责任,改变了治疗与护理相分离的现象。护士的责任感和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自身价值得到提升,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4为确保示范病区

护理质量,做好后勤保障严格供应室的管理,做发下收下送工作;要求药房工作人员送药到科室,减少护士的非护理工作,把时间还给病人;落实病人院内订餐、送餐工作;做好解释工作,因陋就简,为不能自理的病人用脸盆接水洗头。

2.5责任到人,加强护理管理

试点病房实行小组责任制与护士责任制两种模式,由于工作模式的改变,工作落实的力度得到了加强,使病人的每一项护理工作均有效落实到具体责任护士。各试点病房结合专科特色,不断丰富优质护理服务内涵,为病人提供从人院到出院,乃至出院后的全过程无缝隙护理,认真做好病人的人院教育、住院护理、出院指导、出院后访视等工作。为落实基础护理的目标,实行分床责任制,在病人多、基础护理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基础护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全面提高了护理质量。此外,责任包干制的护理模式实行后,护理人员相对固定,医护治疗组配合默契,保证了医疗安全。

篇9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9-0043-01

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服务改革大局,夯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树立行业新风,促进医患和谐,提高患者满意度,并且特别强调把强化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作为2010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成绩,显出实效[1]。我院外一科有幸被列为“优质护理服务系统工程”试点病房,从今年4月份以来,我们在工作中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对护理工作模式进行改造,纠正偏差,达到病人、家属、社会三满意。具体模式如下。

1 充实临床护理队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增加临床一线护士的数量,最大限度保障临床护理岗位的人员配置,保证分级护理及患者的安全需要,系统病区,床护比不低于1:0.6。

2取消不必要的护理文件书写

简化护理文书,鼓励医院结合实际,采用表格化的护理文书,且临床护士每天书写护理文书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小时,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陪护在病人身边,及时为病人服务,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

3 开展弹性排班

主管护师、护师、护士新老搭配,积极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对夜班工作量大的护士,安排加强班,改善以前病人多一个护士治疗、护理不到位,病员、家属出现泄愤、围攻、吵闹的情景,这样既保证了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患者满意度提高。

4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各班次的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明确临床护士应当负责的基础护理项目及工作规范,并履行到位。

5 对病区进行分组管理

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将科室分为两组,每组配备一名组长,6~7名护士,一名护理员,组长全面负责本组的护理质量,包床到护,每名护士负责3~5个床位,负责分管床位的治疗、护理工作。本周病区按前后分组,有效地缩小了病区工作半径,简化了工作流程,为病人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

6 落实基础护理职责

改善优质服务,严格按级别要求对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

6.1 每日为病人整理床单位至少2次,一级护理病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床上擦浴至少1~2次/日,床上洗头2次/周。

6.2晨晚间为大手术、卧床病人、老年患者洗脸、漱口、口腔护理、尿道护理等,协助完成日常生活。

6.3落实安全护理,对新入院住院期间的患者进行入院宣教和健康指导,讲解用水、电、气的安全知识,对危重、卧床、行动不便的病人上好床档,所有新入院患者佩以“腕带”,做为身份识别的标志,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6.4护理宣教,贯穿病人从入院-出院的全过程,任何操作解释到位,特殊治疗签知情同意书。

6.5采用文明礼貌用语,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使临床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7 注重加强心理护理的临床作用

对手术患者术前、术后,除了给病人观察病情和治疗外,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与病人之间进行良好沟通,讲解手术成功的例子,减少其紧张、恐惧和焦虑心理,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8 建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护理工作水平

不定期做病人问卷调查,护理组长随时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记录、改进,做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9 实施优质服务病房,支持保障措施到位

加强药品配送,器械维修、安全,膳食等的保障支持力度加大了,确保护理工作落实到位。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赋予了护理工作新的内涵,激励了护士的创新思维和工作热情,可以让护士从单纯“治疗”工作中解脱出来,真正显示“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中的“七分”作用,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个性化优质服务,推动护患关系和谐发展。

篇10

【关键词】护理效果;床边责任制;心血管内科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32-02

随着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患者及其家属在就医过程中对医疗技术水平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医院服务质量的挑战性。在实际的医疗工作中,护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心血管内科疾病,因其病情严重需要特殊照顾,促使护理质量不断提升[1]。床边责任制护理是现代医疗护理中的一种新兴模式,将其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护理之中,可显著改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2]。本文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4例患者作为观察目标,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8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4例患者作为观察目标,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54例,患者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59.6±8.5)岁。基础疾病:脑出血30例,脑梗死17例。按照抽签法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的自然资料经统计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存在比较意义。本院共有28名心血管内科护士,其中护士长2名。A组和B组各分配14名护士进行临床护理工作。

1.2 方法

A组采用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每天的24小时之中都有两名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专业的床边责任制护理,他们可轮流休息以及值班,责任护士当值期间,基本上不需要其他当班护士对患者进行护理或者管理,只需相应的完成辅护理工作即可。实施床边责任制护理工作时,应明确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以其实际病情为准为其制定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和预见性的护理方案,按照制定好的护理计划完成护理工作,以实际的护理效果为准,对护理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提高护理效率;②增强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并对其进行心理安慰和辅导,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③护理人员要对自己应该参与或执行的护理工作进行合理安排,与非责任护理人员之间的护理工作要予以充分协调,非责任护理人员要自觉配合完成相关护理工作,以便在短时间内完成护理任务。除此之外,非责任护理人员要需要将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在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告知责任护士,以便对护理方案进行调整,提高护理质量。

B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给予患者吸氧治疗,对其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嘱患者遵照医生指示用药,对其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现象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安慰和改善患者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评分,同时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以及护患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1.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包处理相关数据,以( )表示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以及护患关系评分等指标,使用t检验,若P

2 结果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护患沟通评分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相比,A组均显著优于B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人群呈现分散性,近年来愈发年轻化,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为心血管疾病多难以根治,危险性较大,导致发病的诱因复杂,病情进展迅速,所以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心血管内科的患者和护理人员都承受着较大的心理负担,若未良好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可能导致医患矛盾,影响护理质量[3]。

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是临床新推广使用的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方法,其主要指的是将护理责任落实到每个参与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的肩上,其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操作水平和责任意识,还必须充分掌握各项护理要求,综合素质要强,这样方便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全面观察,更好的处理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加医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理解程度和信任感,将护理质量提高到一个新层次,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4]。

本次研究之中,在满意度评分、护患沟通评分以及护理质量评分三方面比较上,A组均比B组更具优势(P

参考文献:

[1]涂丽霞,王静,陈冬英等.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20):28-29.

[2]侯英莉.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57-159.

[3]彭敬福.探讨在心血管内科施行床边责任制护理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4):20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