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工作模式范文

时间:2024-05-22 17:2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护理工作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护理工作模式

篇1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临床护理;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6(b)-0150-02

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作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内涵是由责任护士实施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为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进一步加强临床护理工作,落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该病区从2010年7―12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开展工作中对临床工作模式进行调整,取得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在介入病区住院的916例患者,将上半年未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的435例作为对照组,下半年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的481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5.2±2.5)岁,实验组患者平均年龄(57.5±1.8)岁,两组病例分布情况见表1。

1.2方法

1.2.1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的确立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质要求及优质护理服务的责任护士实施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的核心内涵,参考舒适护理理论确立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及护理组工作重点以指导临床工作。

1.2.2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①护理工作以组为单位实行责任制大包干的模式:一个大组由2名组长、6―7例护士组成,每位护士分管2―3张病床,并24h负责制。实行APN排班工作模式,一个组的护士分为两班值班,当班护士除负责自己所管的2~3个病人外,同时相对固定分管值夜班及轮休护士所管的病人。两个组长原则上分开夜班,管床护士在下夜班前对所管病人先查房,开护瞩,交接班时将病人情况与该组组长及当班负责护士交接班,即管床护士轮休日由同组另一名组长及护士负责管理,有特殊情况电话交接班,必要时回病房查房处理。②一个组按27张病床计,白天每班由3位管床护士负责,每人每班分管8个病人,管床护士负责自己所管病人的所有护理工作,包括除到药房取药外的所有护理工作:如晨晚间护理、生活护理、治疗、服药、注射、输液、病情观察与处理、健康教育、护理记录等所有护理工作。

1.2.3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的实施①护长、组长做好交接班前的评估工作:交接班前检查各种治疗本、护嘱本、生活护理本、注射本及服药本等,了解各项工作完成情况,确认下一班需完成的工作。②护长、组长带领组员进行床边交接班:评估病人舒适度及护理质量:生活护理是否到位,如床铺是否整洁、病人身体是否清洁干爽无异味、病人是否舒适等生活护理质量,对上一班护士工作质量进行评估,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巡视病房时,对特殊治疗、用药、病人等提醒下一步应注意的事项。并指导与提醒下一班值班护士工作重点、应注意的事项及重点观察对象。对现行护嘱有效性进行评估,对有需要的护嘱进行修改。③接班后:护长、组长根据该组护士工作能力,结合该组病人病情、用药、治疗、检查等情况,将该组本班工作及人员根据所管病床进行合理的分管,原则上以高年资护士负责重病人,低年资护士负责病情较轻的病人,以落实管床责任制,保证安全完成各项护理工作。④各项护理工作的落实:每组组长及组员负责自己当班所管病人的晨晚间护理、生活护理以保证住院环境整洁及病人舒适。完成各项护嘱、治疗、注射、输液等,保证各项护理工作的有序完成。⑤护理记录实行即时记录模式:对完成的特殊护理工作,观察到的病情变化,护理治疗效果等由管床护士即时记录。⑥各项护理工作质控方法:在执行过程中由科、区护长、护理组长加强现场指导,区护长每周至少1次到病房征求病人及家属意见,对新入院病人实行48h访视制度。

1.2.4效果评价标准及方法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改变临床护理工作模式实施前后效果评价一是以病区自制的“住院期间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在病人出院时进行派发并回收,调查表内容包括住院期间护士的晨/晚间护理落实情况、住院病人对入院介绍的满意度,对生活护理满意度、对护士定时巡视主动观察病情的满意度,对管床护士责任心的满意度,对护长与病人交流指导的满意度,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及病人对病区的总体评价的满意度9个项目作为评价指标。

1.3统计方法

使用SPSS11.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xz检验。

2结果

①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的开展,使病人对护士的各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调查项目的9项中其中有8项与开展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②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落实实时点式记录,减少了护理文书书写时间,每班护理文件书写需花费书写时间60min以上的比例从36.64%下降到2.31%,需花费书写时间30―60min的比例从50.65%下降到21.11%,需花费时间

③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使管床护士所管的病人相对集中,缩短护理半径,减少护士无效行走时间,增加直接护理时数,护士每班在病人身边时间达5.6h,响铃次数明显减少。

3讨论

3.1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对护理工作模式的调整,提高了工作效率及病人满意度

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根据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及要求,结合本病区护理人员及病人病情实际情况对临床工作模式进行调整,落实责任制大包干模式,使护士对该组病人的病情及病情变化、治疗、护理、检查、心理状态等更加熟悉,在临床工作中能根据病人情况及病情变化合理安排各项护理及治疗,使各项护理工作做到有序进行。同时工作模式的调整使护士所管病人相对集中,缩短护理半径,减少护士无效行走时间,增加直接护理时数,护士每班在病人身边时间多了,响铃次数也就相应的减少,病人在有需要时能得到及时的帮助。

篇2

在临床实习教学中采用核心能力教学模式,以培养护生的护理核心能力为目标,整合合作、互动、情境模拟、个案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护理临床教学质量。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但具有普通教学能力的共性,更有着护理学科教学能力的特殊性。为了适应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要求,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临床护理教师应具备以下教学能力。

2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对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2.1专业能力临床实习阶段护生主要进行基础护理的实践,同时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专科护理进行学习。临床护理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丰富的基础护理和整体护理知识及实践技能,熟练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护理知识,并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护生正确评估患者病情,用医学术语对病情进行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指导护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充分的评估并给予治疗处置、健康教育、康复指导、药物相关知识宣教等。

2.2教育教学能力实习过程中护生要接触丰富的病例,了解前沿临床知识。临床护理教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典型病例和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互动的讲解,对护理技能操作进行详细示教。学生入科前,各临床科室要根据本专业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根据核心能力培养要求提出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进而制定入科教育、教学查房、业务讲座的内容。这就要求临床护理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应用多媒体的能力等。2.3领导能力领导能力包括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沟通能力、亲和能力等。当前医疗市场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需求更高,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实习护生自身存在护理技术操作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基础知识及临床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同时,护生的年龄普遍偏小,实习过程中遇到繁琐的实际工作和意想不到的困难时,往往会出现挫折感。在这种情况下,临床护理教师要有较高的领导能力,才能带领护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良好的沟通和亲和能力,有助于临床护理教师与护生的沟通,及时发现护生的心理波动,并疏导护生的心理问题,提高护生对专业工作的认同感;较强的协调能力和指挥能力,能使临床护理教师合理安排日常护理工作和护理临床教学,实现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共赢。

2.4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临床护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并制定教学目标、重点,结合临床工作和教学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面对患者及家属对实习护生工作能力的质疑和维权。这就需要临床护理教师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公平、公正的评估护生的工作;对日常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有敏锐的判断力,合理安排协调日常护理工作与护理临床教学的关系,避免护理纠纷发生。

3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对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

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实习医院各科室的支持,实习医院建立护理教研体系专门负责实习护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医院自护理部到临床科室分别设立内、外、妇、儿、五官等护理教研室,设置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并设立教育学院对护理临床教学质量全程监督。医院制定教研室各级人员岗位职责、护生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估制度等,对临床护理教师进行相关管理和培训。

3.1定期业务培训实习护生入科前,有教学任务的临床科室,按照实纲要求制定本科室的实习教学计划和具体内容、题目,并上报教育学院统筹安排。实习教学计划和内容确定后,在护士长支持下由教学秘书组织科室临床护理教师分别准备具体的教学内容。临床护理教师作为临床护士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为护生提供前沿的临床知识,但综合专业理论知识、人文学科知识不足,对疾病相关知识点缺乏结合临床病例进行突出的、系统的、互动的讲解能力。因此实习医院和科室定期组织临床护理教师进行专业和教学相关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要求各科室临床护理教师均应按照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要求进行实习带教,规范入科教育、业务讲座模式,规范实习护生考试及评价模式。教育学、心理学培训可帮助临床护理教师更好的了解实习护生的心理变化,因材施教、合理组织教学,更好地传授临床知识。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对知识点的学习更加直观,通过应用多媒体课件将知识灵活多样的展现给学生,可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及多媒体使用培训,可帮助临床护理教师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熟练应用于授课中。科室常用技术及最新进展培训,可提高临床护理教师的专业能力,更好的适应临床教学的要求。

篇3

床边护理工作制主要指的是在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引导下,最终创建新型护理管理制度,主要于医院病区内部创建组长制,针对护理人员于医院进行分层管理以及分级管理,通过护理车有效完成床边护理记录的开展,最终保证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过程中有效表现出责任制整体护理的特点[1]。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消化内科患者,临床选择床边工作制护理模式完成护理后,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02月~2015年02月消化内科患者110例,将其设为A1组(观察组);选择2013年01月~2014年01月消化内科患者110例,将其设为A2组(对照组);在A1组患者中,男65例,女45例;患者的年龄16岁~8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5±12.9)岁;在A2组患者中,男67例,女43例;患者的年龄19岁~86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9±13.1)岁;对比两组消化内科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出均衡性(P>0.05)。

1.2方法 针对A2组消化内科患者,临床选择传统责任制护理模式实施临床护理。主要要求总责任护士对本病区中有关的护理工作进行认真负责,针对有关治疗、护理方面的工作、护理文书的书写以及记录工作等由其他护理人员有效完成。在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的过程中,要求将用到的药物存放在治疗室,在使用的过程中,由护理人员带入到患者病房[2]。针对A1组消化内科患者,临床选择床边工作制护理模式的方法。具体步骤为:

1.2.1创建责任组 针对责任组,主要包括组长1名,责任护理人员3~4名,助理护士1名。针对病区护理人员实施认真考评,最终有效选出责任组组长,要求其需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以及较强的责任心,针对有关事项能够进行有效处理[3]。

1.2.2有效应用三级质控系统 针对相关人员有效完成自查以及自评,一经发现相关问题后,研究有效方法进行解决。

1.2.3要求在每一小组,需要配备1辆流动性护理车,将其放置于医院走廊,于车上需要安装治疗物品以及护理物品;将人车制度进行有效统一,要求将责任护理人员以及护理车有效安排在患者旁边,保证可以随叫随到。

1.2.4有效创建责任包干制度 要求每一责任护理人员需要对2~3个病房进行负责,要求针对本组的患者,责任护理人员进行有效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实施必要的生活照料、对患者实施治疗护理、对患者进行饮食用药指导、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等,针对患者给予必要的个性化优质护理。

1.2.5于患者床边完成相关的记录工作 在进行护理文书书写过程中主要选择表格式记录的方法。护理人员在患者床边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认真观察,针对患者情况进行准确记录,能够做到动态观察,实时记录。

1.3判断标准 主要选择护理质量评价方法针对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实施评分[4],要求每月完成1次测评,评价总分为100分,主要包括对患者实施病房管理、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认真要求护理文书以及对危重患者实施护理等。主要选择自制满意度调查表针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程度进行观察[5],评价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最终评价总分不小于95分;满意:评价总分为85分~94分;一般满意:评价总分为70分~84分;不满意:评价总分小于70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6.0完成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分别选择t检验以及?字2检验以 形式以及%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以P

2结果

2.1护理质量 两组消化内科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护理后,在护理质量评分方面,A1组(98.02±0.63)分高于A2组(91.02±0.95)明显(P

2.2护理满意度 两组消化内科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护理后,在临床护理满意度方面,A1组(100.00%)高于A2组(85.45%)极为显著(P

3讨论

床边工作制护理模式的有效实施,使医院消化内科的护理质量获得了显著提高,通过责任包干制,能够对护理效果进行有效优化,有效达到护理人员彼此之间技术能力的融合以及互补。

篇4

【关键词】老年病;临床护理;带教模式

随着我国加速向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病护理已经成为临床护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名合格的临床护理人员既是技术工作者,也承担着组织、管理的角色,培养优秀的临床护理人员,可以为老年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本文中,以我带教经验,探讨老年病房临床护理的带教模式,这对于提高临床护理的带教效果、提高老年病临床护理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1老年病科临床护理带教模式分析

当前临床护理带教模式日趋成熟,这为提高整个护理行业临床护理的成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老年病科与其它科室的临床护理带教相比,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人在工作实践中,采取了CP带教方法与PBL带教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证明,效果比较理想。

在带教期间,我就目前比较常用的带教模式进行了调查实证研究,将教师分为分别采用CP教学与PBL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一对一带教的模式、目标教学方法,对老年病科临床护理带教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每种教学带教方法各有50名学生和50名带教老师组成,共50名带教教师、50名学生。从患者反映效果来看,CP和PBL教学方法患者满意率达到了92%,而目标教学方法、一对一带教模式分别为60%和70%,CP和PBL教学方法优势十分明显。该方法的实施程序是:首先,由示教师老师将分配到老年病科的护生分配给各个带教老师,护生与自己的带教老师进行初步的沟通;由老年病科的带教组长介绍本科的特点及一些共性的病理知识,比如,临床病种、医护常识等等,然后,每周安排一名护士对实习护生进行小型讲座两次,主要围绕老年病的特点、症状、护理的要点等等,这些主要是运用了CP带教模式的优点。其次,在完成前面带教“课程”的基础上,运用PBL教学法的模式,以病人的疾病为基础,以实习护士为核心,具体的带教老师为引导的带教模式,向学生展示安全护理的要点、与老年病患者沟通的技巧以及具体的临床病症及表现等等,让实习护士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第二天便由带教老师进行理论考核、评分,以便实现不断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CP、PBL两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在培养合格的护生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老年病科临床护理带教模式的实施策略

老年病临床护理带教CP、PBL相结合的带教模式,与传统的带教模式相比,效果更为明显,但是,要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的带教效果,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

2.1上岗前培训老年病房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是一个不熟悉的环境。部分护理人员存在着认识偏差,存在好奇心理,因此在临床护理带教前,应当对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重点培训老年病房的服务态度、机构特点、各种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及目标、基本临床护理技能、应急方案的培训等。尤其是要强调老年病房的服务理念、病房特点、纠正护理人员的理解偏差,正确引导临床护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克服胆怯心理障碍。通过对其岗前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更好地诠释护理角色。

2.2推选优秀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作为护理人员的启蒙老师,其品德、工作作风势必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首先,带教老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具有临床护理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耐心教导学生,身体力行教授临床方法及经验,确保临床工作有序高效的运转。带教老师制定岗位培训计划,对护理实习人员热心教学,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带教老师的整体素质,充实专业知识,以带动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此外,老师还要注重因材施教,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努力学本领,灵活掌握专业知识,丰富自身实践经验,使得教与学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带教环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带教结束后,应对其进行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的考核,成绩合格者才有资格进入护理岗位。

2.3着重培养护理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做好与老年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够尽快取得患者的信任,这有助于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医护临床护理服务,加快他们身体康复的速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与病人的沟通尤为重要,是一种心理疗法。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加快老年病人的身体康复。护理实习人员进入临床,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缺乏实践经验,形成与老年病人之间沟通障碍,这样会延误病情,因此,带教老师需要教授实习人员包括怎样接近病人,怎样表达自己,如何与病人建立起良好的情感,与老年病人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够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会加快老年人的身体康健。同时,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且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学习,多多锻炼,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和病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4结合科室特点具体带教,进行综合考评利用优质资源,选择优秀的带教。老年病的临床护理情况复杂,老年病房的病种种类繁多,也各有侧重,但是老年病人都有共同点,包括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生理疾病、基本的护理程序和健康培训等。每天带教老师都要对护生进行基础护理示范,言传身教,纠正学生的不规范行为,还有每两周安排一次护理查房,教导护生应当检查临床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并认真做记录,记录下各个病房的老年病人的疾病侧重点,以便日后进行重点方面的护理与学习,这样既减轻老师的负担,又能使护生提高职业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最后实行综合考核双评,由带教老师填写实习护理人员考核评价,着重对学生的职业品德、护理水平、学习的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对待医患的态度这几个方面进行点评,打出分值,同时,实习人员也会对带教老师的执教能力、业务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形式的互评,既能提高教师的带教水平,又能对实习护理人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雪莉,李玉肖,李碧妍,等.新时期临床护理教学方法的探讨和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9(5):60.

篇5

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均较强的学科,而护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实用型护理人才。这就要求护理学教师,不仅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并有能及时洞察护理学发展和变化的能力,即护理学教师应具备“双师型”素质。本文将对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予以探讨,并试图找出解决的对策。

1 “双师型”护理教师的内涵

1995年国家教委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2004年5月卫生部和教育部颁布的《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且在专业师资配置中要求具备“双师型”素质者不低于60%,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入到高等护理教育改革中。由于社会各界对“双师型”教师内涵把握的不同,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而对于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我们可以概括为:具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临床护理经验,既能从事理论课的讲授,又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并能在临床实习中给学生指导,根据这个概念,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双师型”护理教师既是教师,又是临床护理专家。

2 “双师型”护理教师的优势

2.1 专业的知识结构,丰富的临床经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双师型”护理教师在授课之余到医院参与临床护理或医疗进修,在已有理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加强临床实践,能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护理理论知识。同时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收集典型临床案例,并对此加以修改成为教学案例,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能有效地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的相结合。

2.2 有效协调临床护理带教教师,提高临床带教水平:专职教师与临床护理人员的有效沟通对于给护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护生临床学习质量有重要作用。“双师型”护理教师参与临床实践后,即成为临床护理人员、护生及临床相关人员相互沟通联系的纽带,能及时发现护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与临床带教教师联系,确保了临床带教工作的顺利、保质保量的进行。而师生同在一个病房,也可以通过“双师型”教师的言传身教,起到榜样作用,可以缓解护生初入临床工作的紧张、手足无措状态,也能稳定护生的专业思想,督促护生圆满完成临床实习。

2.3 教材更新慢,但临床设备、技术发展较快,可以更好将临床实践应用于教学:目前护理本科用的国家规划教材内容较为陈旧,落后于临床发展,当护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时,令护生无所适从。如教材中技能操作导尿部分,仍沿用传统导尿方式,但临床上基本均采用一次性导尿包进行操作,两者的操作方式区别较大,导致护生不能尽快适应临床实际情况。目前,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新设备、新技术在不断更新,护理新理念在不断发展,尤其表现在重症监护病房、各科监护室。面对这些情况,“双师型”护理教师更显其重要性。

2.4 发现临床护理问题,有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师从“教书匠”转为“研究者”的标志。作为护理学专职教师,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而没有创新、科研能力,也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最终的结果就是制约了护理专业的发展。而“双师型”护理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后,与临床护理或医疗人员协作,在工作中善于发现临床存在的问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拓宽临床实践,研究方向也就不再局限于教学方面,而向临床方面不断拓展,拓宽了护理专职教师的研究层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利于护理专业的发展。

3 存在的问题“双师型”护理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以致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具体有如下几点:

3.1 师资来源多样:目前,护理教师队伍中有直接来自护理院校的毕业生,有临床护士调入,甚至为临床医师改为护理教师。这种情况下,尤其对于毕业后即成为护理教师者,其临床护理能力及技能操作能力不足,即使是在教学过程中边教边学不断积累,但对于临床新技术、新发展仍了解较少,在培养过程中易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3.2 培养模式问题:目前美国护理教师与临床结合的模式主要有一体化模式、合作模式、整体模式、第二职业模式、个体经营模式、联合聘用模式等。而我国还没有具体的培养模式,各地区的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导致培养的困难。

3.3 相关制度不健全:要培养“双师型”护理教师,专职教师必须去医院参加临床实践。然而,医院和护理学院没有相应的培养制度,导致专职教师进入J临床后仅参加琐碎、重复的护理工作,体能消耗较大,又相对缺乏评判性和创新性及自主性,占据了大量的备课时间,令专职教师感到枯燥乏味,浪费时间及精力。同时,对“双师型”护理教师在培养过程中,没有优惠待遇,也制约了“双师型”护理教师的培养。

3.4 心理压力大:专职教师进入临床工作后,面对相对不熟悉的环境、自己的学生、不同的患者、护士、医生及管理者,同时承担着多种角色。既担心无法完成临床工作,又担心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有所下降,因此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容易挫伤专职教师的积极性。

篇6

[关键词] 妇产科;人性化护理;应用效果

在护理服务工作中的重点就是人性化服务,将习惯性思维、语言、行为方式彻底改变,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和关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广大群众对于医疗的环境、护理服务的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人性化护理模式已经成为对妇产科患者进行护理的一项常规措施[1]。为了对妇产科护理过程中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使临床能够对人性化护理模式进行逐步的完善,使妇产科患者能够得到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使临床护理工作更加贴近人心,使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关系进一步拉近,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妇产科就诊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84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和人性化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焦虑程度和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在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来我院妇产科就诊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84例,将其分为两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57岁,年龄最小者24岁,平均年龄38.2岁;患者病情主要包括宫颈炎、子宫肌瘤、盆腔炎、妊娠合并症、月经失调;患者中病程最长者23个月,病程最短者2个月,平均病程8.2个月;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方法

将抽样中的84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2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B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焦虑程度和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1.3焦虑程度评价

采用临床上普遍使用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抽样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焦虑程度进行检测和比较。焦虑:HAMA评分在14分以上的患者;轻度焦虑:HAMA评分在7至14分之间的患者;无焦虑:HAMA评分在7分以下的患者[2]。

1.4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0.05时认为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HAMA评分明显低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

3 讨论

人性化护理模式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必然要求,人们对人性化这个词语已经有越来越深刻的理解,这使得临床医疗工作也要随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层次,故在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更应贯彻执行人性化护理模式。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患者健康状况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患者痛苦感尽可能减轻,对相关的一些疾病和并发症进行有效的预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患者已经比较对健康和保健方面有要求,其对人性化的要求也在随之提高。与临床上的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人性化护理模式则更注重对患者给予更多的人性化关怀及照顾[3]。相关文献报道显示,近几年我国妇产科疾病患者的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疾病不仅为广大临床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也给其心理和经济上造成了严重的压力和负担,对广大患者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如何对该类患者进行更加全面周到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服务已经是摆在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多种临床护理模式的普及和发展,人性化护理模式也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对临床妇产科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由原来的生物模式正逐步转向生物―社会―心理的模式,这一模式转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服务宗旨,在注重患者生理疾病的痛苦和需要的同时,也要给予患者的人格以足够的尊严[4]。

总而言之,在妇产科患者护理过程中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非常理想,可以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得到明显的改善,使患者的焦虑程度明显减轻,使临床护理服务工作更好为广大患者及家属所接受,可以将该护理模式作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护理的常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房佩娣,楼萍静.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切除术患者40例的护理[J].护理杂志,2008,25(18):255-256.

[2]丰爱芬,孙成春,李艳玲.妇科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J].护理杂志,2006,23(17):128-129.

篇7

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作用。让患者从入院到出院都按照此模式进行治疗和护理[1],属于临床路径范畴。 通过临床应用的效果比较,表明开展临床护理路径是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的可行途径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12年1 月~2013年9 月期间,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64 例计划性剖宫产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内的104例剖宫产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在年龄、孕产次、职业、经济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临床护理路径(CNP)表的制定: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实验组根据剖宫产术后产妇的需要、治疗和护理的特点,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住院天数为横轴,以产前评估、检查、化验、监护、护理措施、用药、饮食指导、活动、健康宣教等为纵轴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同时标出护理目标。

1.3 研究步骤

1.3.1 临床护理路径准备

在推行临床护理路径前对临床护理路径的概念、特点、应用价值等进行宣传教育,对科室内的护理人员开展相关知识的培训,分层次开展护士长、临床带教老师和护理骨干的重点培训,系统学习临床路径的相关知识、实施要点及处理问题的方法。

1.3.2 临床护理路径实施

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研究组由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按制订的路径表实施临床路径。由责任护士按照临床路径流程,向产妇详细讲解临床路径的目的、经过、服务和目标,取得理解和合作,征得产妇和家属的同意后,按标准确定产妇进入路径后按照临床路径表来完成各项治疗、护理、观察、健康教育等任务并详细记录,实施过程中不断了解产妇和家属的感受和意见,并定时讨论、修改。

2 结果

统计结果研究组患者满意度、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但两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与费用的比较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可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是整体护理工作的深化,对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医疗质量,节省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要作用。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3.1 提升患者满意度

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可使患者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及目标,并且可以就诊治计划提出自己的问题,增进了医患、护患之间多层面的交流沟通,有效地改善了医患关系,增加了患者的信任感,患者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在医疗护理工作面临挑战、竞争、机遇的今天,临床护理路径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3.2 提高医疗质量

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基本是通过表格的形式制定,护理工作者根据临床路径表,对患者实施自入院到出院的系统化和动态化、连续性而又有针对性的护理工作,改变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和被动地服务,主动协调各方面的工作,提高工作的主动性,促进个性化健康教育,充分显现健康教育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有效提高了医疗质量 [2]。

3.3 改善医疗品质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 促进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能有效加强初产妇母乳喂养基本知识、新生儿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及母婴保健基本技能,提高医疗品质,增进母婴健康。

3.4 缩短平均住院日

临床护理路径制定了合理的标准住院天数,并明确规定了每天的医疗计划,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合理高效的利用医疗资源,有效缩短不必要的住院天数。

3.5 降低住院费用

临床护理路径引入了成本医疗的原理,对医疗费用实行限额控制,规范医师行为,减少浪费,降低医疗成本,以达到降低住院费用的目的。

4 结论

CNP作为护理管理的新模式,通过制定和实施CNP,使医护人员达成共识,规范了诊疗和护理行为,构筑了护士主动服务平台,充分满足了患者知情权,使产妇明确预知每天治疗护理内容和进程,提高积极性,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促进产妇康复,从而缩短了住院日,降低了住院费用,同时能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因此,在提倡“优质、高效、低耗”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CNP用于护理管理中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产科护理;应用价值

社会的进步加上医学的发展,使得临床医学治疗理念也逐渐发生了改变,除了治病救人以外,医疗机构已也愈来愈关注与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1]。在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需从产妇的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并需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产妇的需求,为产妇、婴儿、家属提供全面的照顾,使产妇及其家属更好地适应家庭角色的变换,并迅速进入到为人父母的角色中,掌握相关的育儿技能,照顾好新生儿[2]。本文以100例母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50例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另外50例实施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发现母婴床旁护理的临床效果更好,现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100例母婴患者,所有产妇均是单胎头位,临床上并无头盆不称、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等表现。随机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母婴床旁护理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组均为50例。观察组中产妇的年龄为25~36岁,孕周为37~40w,自然分娩35例,剖宫产15例;高中以下学历9例,中专及大专学历18例,本科以上学历23例。对照组中产妇的年龄胃癌24~37岁,孕周为38~41w,自然分娩37例,剖宫产13例;高中以下学历11例,中专及大专学历20例,本科以上学历19例。使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分娩方式、孕产次及文化水平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护理 按照母婴护理工作需要安排不同的护士开展不同的护理工作。如三班护士主要的职责是管理病房与在夜间护理母婴;专业护士的主要职责是上白班对母婴进行专科的护理,并向产妇及其家属宣教健康教育知识;抚触护士则担负起抚触新生儿的职责;沐浴护士则是帮新生儿沐浴,辅助其游泳。其中在母亲床旁开展的护理工作包括:母乳喂养、一般护理、健康教育,其他的护理诸如新生儿的预防接种、抚触、沐浴、疾病筛查、听力筛查等工作均是由岗位不同的护理人员在不同的区域完成[3]。

1.2.2观察组--母婴床旁护理模式 采取传统母婴同室的环境,于产妇床旁开展各项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以便产妇及其家属进行观摩,并积极参与到护理当中。主要的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有:配置护理用具、健康宣教、接触护理等。①配置护理工具。②健康宣教。在产后第1d就向产妇及其家属宣讲母婴同室的意义,以获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第2d,指导产妇对婴儿进行抚摸、淋浴,并开展相关的护理工作,加强对婴儿臀部、脐带的护理,以避免发生红臀、感染的现象,告知产妇婴儿可能发生的病症及注意事项,以免造成惊慌。第3d,开展心理护理,对产妇前2d的护理疑惑进行解答,并及时与产妇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纾解其紧张、无措、担忧、恐惧等消极的情绪,使其能够快速进入母亲的角色[4]。第4d,对产妇的饮食、个人卫生、避孕等方面进行指导。③接触护理。积极引导产妇配合护士开展接触类护理工作,如帮助婴儿注射、沐浴等。初始阶段由护士示范正确的沐浴、抚摸方式,向产妇详细讲解具体的操作过程,如怎么抱小孩、正确的抚摸方式是怎么样的,给婴儿洗澡时头部该怎么平衡等;之后让产妇开始亲自实践,护士在一旁协助,最后使产妇能够自行照顾新生儿。

1.3评价指标 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所有产妇掌握相关母婴护理知识的情况与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问卷设置50道关于母婴护理知识的问题,每道分值为2分,总分100,以60及以上为合格;同时在问卷上设置关于临床满意度的问题,分为三个选项:满意、较为满意、不满意。婴儿护理操作技能则采取产妇实际操作(喂奶、抚摸、沐浴等),护士打分的方法进行考核,动作顺畅、无大错误即为合格。

1.4统计学处理 对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计量数据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经调查分析发现,观察组掌握母婴护理知识的合格例数为48例,合格率96.0%,对照组掌握母婴护理知识的合格例数为27例,合格率为54.0%,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

2.2在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上,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4.0%,对照组的满意度为76.0%,两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

3讨论

传统的产科护理模式通常是分阶段(产前、产时、产后)进行护理,且对母婴进行护理时,产妇与新生儿是分开进行的,产妇不能直接观摩并参与到新生儿的脐部、臀部、抚触、沐浴等护理过程中,该护理模缺乏整体化的护理思想,且不够人性化,不利于护患沟通,同时也不利于产妇与婴儿培养感情。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能够很好的处理这些问题,可以让产妇参与到婴儿的护理工作中,进而提高其护理新生儿的技能水平,并能增强母婴间的情感交流,促使产妇能够尽快进入到母亲的角色中,为以后的育儿提供相关的经验[5]。

本研究中,笔者对比分析了实施常规护理与采取母婴床旁护理两种不同护理模式在临床产科的护理效果,结果显示,经开展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后,产妇在掌握婴儿护理知识情况、护理技能水平方面均优于常规护理组的产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在临床产科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但该护理模式应用于我国临床产科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属于一种较为新潮的护理观念,仍需不断研究并进一步完善其应用的方法、临床程度等。笔者认为在实施该模式时,需要注意的要保持病房环境的舒适、安静与卫生,以避免干扰到产妇的休息,保证其睡眠质量,并预防新生儿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洪霞.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35(07):132-133.

[2]林波.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11(04):59-60.

[3]张士琼,李德姣.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温馨病房应用中的效果与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7(14):340-341.

篇9

【关键词】三位一体;项目驱动教学;高职护理;应用

由于传统的护理教学都是比较重视理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力培养,却忽视了实践教学,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了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为了满足临床护理的需求,培养高素质护理技能型人才,通过对教学方式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三位一体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被提出。三位一体项目驱动教学即把护理教学的各个环节看成一个整体,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为重点进行整体教学,把课堂教学、实训室强化技能教学和临床一线实践教学融入一体。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最终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型护理人才。

1三位一体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三位一体项目驱动教学法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更加注重让理论知识同实际病例情况相结合,采用“案例项目+课堂理论情景模拟训练+技能操作临床情景体验”的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在对传统高职护生教学法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三位一体项目驱动教学法中的案例项目是指以首先给出一个临床疾病案例,其次再让学生根据案例项目中的任务来对每个疾病进行实际分析。课堂理论比较好理解,就是关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案例项目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讲授。情景模拟训练是根据临床案例所布置的任务驱动、护生模拟双向的有情感的角色扮演,对医院病人活动再现的实景,这样能够加强护生对疾病的直观认识。护生再根据实际的具体病例情况进行实际演练,这样也是建立感性认识的手段和方法。技能操作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对学生而言是好的积累经验的科学教学方式。临床实验体验主要是指在医院病人中实现理论知识的转化,学生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具有在面临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的时候能快速做出决策,并且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处理临床中发生的突发性情况,同时需要保持冷静。因此,在教学中培养护生综合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对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提高为病人服务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实践

2.1研究对象

以某校某年级高职护理专业300名学生作为实践对象,并对其进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保持两组的学生人数、性别、年龄以及背景文化知识大体无差别。

2.2实验方法

对试验组按照“三位一体”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对该组进行教学。首先是选择临床案例,通过高级模拟人芯片中编制疾病过程,学生可以现场看到病人的正常和异常表现;然后是后续的理论知识教学,包括:总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这些知识。其次是对实验组进行情景模拟训练的构建,根据课堂案例提出的任务,设计情景剧模拟训练。最后的教学方式是临床情景体验过程,组织实验组学生按系统到医院进行临床情景体验,加强对实际案例的认识,锻炼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对照组按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授课。

2.3效果评价

通过对两组学生教学效果进行比较,通过理论知识、操作技术、案例分析与情境模拟测试),案例分析,教师针对病例问题提问几个方面来对比两组学生的情况。关于学生的应对能力,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反应情况,处理问题方面更胜一筹,实验组的批判能力相比对照组也有一定提高。因此,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临床气氛,培养职业情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言沟通技巧和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3关于三位一体项目驱动方式的讨论

3.1三位一体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动适应临床整体护理模式

三位一体项目驱动教育方式中加入了临床情景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加接近临床环境,对临床中的病例情况能够具有更好地认识。除此之外,现如今护士的角色呈现多元化,护士不仅是护理技术操作者,而且需要懂得健康知识、心理调节方面的知识,因而如今对护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护理人才,课程中更加强调实践教学,将综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能够使学生更快适应临床整体护理要求。

3.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去给学生讲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听,学生习惯于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缺乏自己的思考,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被动的学习对学校的自学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而三位一体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中还加入了情景模拟,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3有利于以项目来驱动学生知识获取,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应对能力

三位一体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采用了“案例项目―情景模拟训练―临床情景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通过结合案例情景模拟训练,能够让学生对疾病认识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护生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去感受这些复杂事物,,能够逐渐把学习内容迁移、结合并应用到疾病的护理过程中去。除此之外,案例、模拟情景训练和临床的差距在临床体验步骤也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同时,通过临床体验可以将课堂理论知识在临床工作中的灵活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应对能力,适合护生离校即能上岗,上岗即能工作的所谓“零适应期”的教学要求。

4结束语

三位一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加入了案例项目、情境模拟训练、临床实验综合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此种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旨在培养出应用型护理人才,通过三位一体教学方式提高护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常金兰,于颖新,赵凤霞等.三位一体项目驱动教学在高职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12):17-20.

[2]常金兰,陈双琴,赵凤霞等.三位一体项目驱动教学在内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79-81.

[3]朱大乔,刘燕燕,封维阳等.构建教学、临床、科研三位一体的护理师资培训模式[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67-68.

篇10

[关键词]高等护理教育;临床实践;衔接对策

近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早已开始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深入改革一方面为医护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求护理人员的数量同步增加、护理工作的质量快速提升以及护理工作的结构进一步优化。现阶段护理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结合当前市场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出既符合我国卫生事业要求又能够同国际先进护理水准相当的优秀护理人员。目前,我国高等护理院校和高等护理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探索和研究如何培养出适应于社会需求和临床要求的高水平护理人才,如何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然而,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高等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的衔接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下对影响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高职护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以工学交替为主,虽然在具体实施形式上有差异,比如部分院校始终将临床见习贯穿在三年教学培养过程中,部分院校则先集中进行理论学习紧接着安排临床实践,但是总体来说都意识到二者不可偏废其一。为何需要将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专业能力来说,护生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不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会使得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无从下手。在护理理论教育的同时,安排临床实践,不仅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巩固护理理论,也能扩展临床知识视野,逐渐增强临床技能。护理教学的重点正是临床专业技能和能力的训练,护生良好的临床能力也凸显了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从用人单位角度讲,大量需求专业性强、业务能力高的护理人才,又因无法给予护理人员大量的技能培养时间,所以更倾向于选择拥有临床实践基础的毕业生。

二、影响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因素

自我国重新开始设置高等护理教育到现在,已经有不少高水平护理人才从高校走出进入医疗护理岗位,但客观上说我国的护理教育仍有许多问题,同国际护理教育同行相比仍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知识掌握好、实践能力欠缺,学校安排临床实践时间短、效果弱等。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说明影响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因素。

(一)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护理专业学生入学后开始进行护理理论技能的学习,由于多年学习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将大量时间用于背诵理论知识、准备各项职业技术考试,并不力求理解理论的使用方法和条件成为普遍现象。作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忽视所学知识的实践意义,单纯进行理论记忆无益于日后的就业。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直接造成院校安排临床实践后,学生工作懈怠、出勤率差,不仅影响学院实践安排的持续性,也影响实践医院的正常工作。

(二)院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等因素

院校课程设置结构和比例不合理、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陈旧、授课教具陈旧落后,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的有效对接。分别分析这三种因素,首先课程设置结构和比例不合理:虽然护理专业教育体系已经经过二十余年的改善,但仍有部分院校出于固步自封或是经费制约等原因,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设置大量的理论教学,将实践环节简化或者以护理技能讲座代替实践,教学与实践脱节,无法实现让学生知行合一、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陈旧:院校订购教材时没有询问专业教师,选择的教材编者自身脱离临床实践,将陈旧知识重复罗列于教材,看不到最新的临床理论研究成果,而学校一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味陈述课本内容,不及时补充当前的先进理论,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授课内容单一枯燥,部分教材内容跟以往其他课程内容又产生重叠;授课教具器材相对落后:2000年以来,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用于临床的医疗设备也向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加有效转变更新。一些院校没有定期与医院交换发展现状,不了解临床医学与护理学的发展动态,另一方面,由于将大量经费预算投入校园建设,购置新型教学器具经费不足,都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时面对新器材束手无策,从头学习。

(三)院校教师临床经验不足

院校教师临床经验不足,具备充足临床经验的教师比例较少成为制约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衔接的另一重要因素。各培养院校由于历史发展体制、实施政策的差异,存在教师培养的各类问题。对于部分任职时间较长的教师,长期不进行临床实践,多年重复进行护理理论授课,使得自身临床经验不适用于当前实际护理工作。此外,由于专业扩招对新教师的需求,院校选聘了缺乏临床经验的毕业生,学院又不能提供临床教学实践基地供新任教师积累经验,使得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更加脱离实际。

(四)院校临床实践模式不完善、学生实践机会不足

国内医学院校现行的两种实践教学方式,无论临床见习还是临床实习都难以完全满足扩招后学生的实践需求。护理专业学生逐年扩招,然而在每座城市能够满足实习或见习要求的医院数量却并没有相应的增长,无法满足传统实践模式的需要。

(五)病患拒绝实习生技能操作随着医患关系问题日渐进入公众视野,病人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实习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些病人认为实习生操作会不利于自身疾病治疗或者会增加疼痛感,即便实习生是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也会遭受到病患的拒绝,更有甚者对实习学生护理工作进行干扰。多数实习带教医院以及带教教师为了避免和患者造成纠纷形成不必要的麻烦,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与院校达成的协议,一再减少实习学生在医院的护理学习项目,从而使学生无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一些基本的护理技能,无法实现护理理论的真实应用。

三、巩固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对策

科学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真正实现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有效衔接,就必须在漫长的积累与前进过程中不断找准和修正教学方案,并争取使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都参与到护理教育工学并重的进程中来,让每一方都能尽己之力解决当前的制约因素。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完善课程设置

可以借鉴部分院校的成功经验,在开学伊始组织学生到医院临床、社区见习1周,使学生感受医院文化,增加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所记知识都是为最终实践所用。在教材的选择上,定时订购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最新教材供教师甄选,经多位教师查看后确认专业教材,同时也需要保持已用教材的延续性。课程设置上避免雷同科目,同时积极联系医疗机构保证临床实习在培养方案中的比例。教师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补充最新的护理理论成果,教学方法上可列举正反面护理实例供学生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拍摄制作真实临床护理工作环境、急救场景等。院校在制定经费预算时,根据具体情况逐年增加用于采购先进设备的预算,更新教学应用设备。

(二)定期安排新老教师进行临床工作

考虑到护理学本身是一门需要落实到实践、完善于实践的学科,护理教师的选择必须以优秀的护理能力作为先决条件。目前高校教师招聘将学历作为重点,强调名牌院校,殊不知对于护理教师而言缺乏实践经验,理论讲得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无法很好地启迪学生。教师脱离临床的现象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更是影响学校的总体教育水平。因此,各院校应要求教师队伍与临床紧密结合,将此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根据体制管理,要求相关医院必须接受教师参与临床工作,安排教师在不同的医院每年完成一定时间段的临床工作,同时作为一名护理教师必须通过国家护士执业注册考试,具备从业资格才能上岗。

(三)在校内外建立培训基地,落实临床实践

解决高校扩招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无法相适应的问题,客观上无法通过增加城市医疗机构的方式来解决,因此需要院校在原有基础上改变实践模式才能逐渐解决。面对医院数量有限这一问题,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至三个符合条件的医院,建立标准化实习教学基地。医院原有院室无法接纳大量的实习学生,但是通过标准化的教学基地可以使学生学习到规范的临床教学过程,提升技能水平。此外,在校内也可以设置用于护理实践和模拟护理情境的实验培训基地,设置专项护理训练项目,从而落实教学大纲上所要求的诸如基础护理、ICU技能护理、临床各科护理技能等实践教学。

(四)模拟病患、病情进行操练

解决病人不配合实习生在带教教师指导下的技能操作这一问题,除了需要向病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院校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模拟病患或是志愿者模拟病情的方法进行操练。模拟情景练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练习与病患的沟通,学生可通过言语以及观察评估病人情况,进行护理技巧训练。此外,可以购置现在市面上常见的用于模拟病患的仿真机器,在课堂上供给学生操练,结合多媒体课件,尽可能让学生在模拟操练中多角度认知临床操作技巧。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护理技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专业能力,这是护士从事护士工作所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条件。因此,对于高等护理院校而言,需要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能够践行护理理论,具备走上工作岗位的能力。显然,不断探索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制约因素,寻求巩固二者紧密结合的对策,进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有助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有助于高等护理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在工作岗位服务,有助于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国际范围内得到认可。总之,不断发现和解决制约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制约因素绝非朝夕之事,需要护理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静.以整体护理为中心的内科护理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2016(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