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5-22 17:2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研修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研修重要性

篇1

关键词:校本研修;问题;对策

一、校本研修所存在的问题

1.学校与教师未能给校本研修足够重视

课程改革后,教师的培训方法主要就是校本研修,并在此过程中达成同一目标,形成课题,最后开发成课程。校本研修过程中开发的过程是教师集中课程的成果,具有针对性及实效性。但实际上,在培训的过程中却有很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开展校本

研修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虽开展了各项活动但只有形式,并没有

实效。

2.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部分学校的教师在工作中确实有不少工作,而且很多教师的教育教学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众所周知,教师专业发展及成长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学反映,其可以帮助教师从日常的教学方式和行为中发现自己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所以,许多学校把教学反映当成教学管理的重要。但是,校本研修推行至今,学生管理的很多办法与原来的初衷不相符,比如,为反思而反思、盲目追求等都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二、校本研修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构建校本研修的意识

校长作为校本研修的首要责任人,直接策划并指导教师的继续教育。所以,校长要提高对校本研修重要性的认知,要为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专业发展多花时间与精力。只有校长重视了校本研修的工作才能建设起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确保课改的顺利进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学校要拟定出发展规划,并为教师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

2.构建校本研修的网络

校本研修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假如没有保障的方法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所以,网络建设是省时省钱的工程,利用网络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专业以及研训教师的各种

指导。

3.丰富研修活动,提高教师水平

基层教师经验丰富,通过交流的研训可以获得多种信息,让创造与思想更加多样。学校可以采用读书交流、视屏案例等方式建立起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相互信息与支持的共进关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项新工作中存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校本研修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只要采用了相应的对策,就会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校本研修;问题;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130

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教师素质成为学校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关键。依据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执教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切实解决或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是学校校本研修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

事实上,教师职业的特点之一便体现在它的研究上,这一特点决定着教师研究的日常性、必要性和实践性。就教学与校本研修的关系而言,两者是“共生互补”的关系。“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一方面,就教学的本性而言,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一种带有不可穷尽的研究性的劳动,教学内在具有研究性;另一方面,教学如果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深化和提高,就容易在固守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巢臼里不能自拔。从实践层面来看,没有基于研究的教学,很容易形成一种惯性、惰性,从而销熔教学生活原有的别开生面和新鲜光彩,使之失去应有的新意和情趣,只有在工作的背景下研究,解决身边的问题,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才会不断改变教学的行为、状态、习惯,不断提升教学的品质、水平、境界,让教师尝到研修的甜头,从而使教学始终富有生机、充满活力。

一、当前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研修已成为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然而,在实践中校本研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一些学校对校本研修的管理松散,校本研修情况流于形式。这些学校的校本研修虽然也搞得轰轰烈烈,但是未能与具体校情相结合,主题研修流于形式。甚至有些学校由于主、客观双方面的原因,缺乏明确有力的实行措施,使校本研修形同虚设,流于纸面的活动形态。

2. 部分学校对校本研修不重视,有的学校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校本研修对于教师发展的重要性,仅仅是把它当成一种形式或是应付检查的工具,只是把工作布置给教科室、教研组长,自己没有亲自参与活动。

3. 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活动存在困惑。学校校本研修的主流虽然是以教师课堂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教师们也认识到将自己在课堂中碰到教学问题和同事们一起讨论研究对自己的帮助很大,但仍存在教师“不愿研修”与“不会研修”现象。部分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已经算是“高效率、高水平了”而不愿研修,部分中年教师由于升学压力大、教学负担重、时间和精力不够而不愿研修,相当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渴望自己的专业有所发展却不会研修,缺乏进行研究的能力。

4. 在推进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上力度与深度均显不足,管理出现了“三无”现象,即“无规划、无过程、无成果”。制度有效性差,制度形式化,在制度指向上片面强调教师的义务和责任,没有更多地考虑学校如何为教师的研修提供保障,在制度内容上多要求教师“做什么”而忽略了指导教师“怎样做”,在制度实施上没有实施规划,没有过程监控与指导,没有研修结果的考核与评价。研修活动针对性差。在实际的研修过程中不考虑不同层次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际经验之间的差距,统一要求统一模式,采用一刀切的办法,致使校本研修与教师的发展需求脱离,无法启动教师自觉研修的内驱力,无法保证教师全员全程专业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几点探索和实践

针对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校本研修是对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这三个概念的整合和发展这一特点,可以以研修阵地、研修主体、研修内容为抓手,通过反思实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来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总结提升教育教学经验,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理论素养,构建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制度。

1. 健组织,定制度

学校要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管理,为校本研修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机构保障。成立如学术委员会和教科室等类似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校本研修的组织实施,制定“校本研修制度”、“校本研修专业引领制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 、“校本研修集体备课制度”、“校本研修自主学习制度”等研修制度及考核细则,对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情况进行考核,建立个人研修档案,使管理上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由校长(或主管校长)――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组成的四级校本研修管理体制,责任分工到人,明确各级职责,具体落实,确保校本研修工作稳步推进。

2. 抓阵地,保实施

教研组、备课组是校本研修的主阵地。教研组是以学科为单位,实施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的重要组织机构。首先要选拔管理能力强,学术上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名、优、特、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其次是明确教研组长的主要职责: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团结本组教师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和考试说明,指导全组教师制定教学计划,选择确定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教研组配合教科室着力抓好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展示课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课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每节公开课的探索和示范作用。让中老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帮助青年教师认真备课深钻教材,通过集体备课和经常性的互相听课,及时纠正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青年教师在这样的团队中,全面学习不同风格的教学方式,起点高、进步快。同时,青年教师可以帮助老教师在电子备课,多媒体教学方面得到提高。教研组成为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共同体,使教研组真正成为校本研修的主要阵地。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是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集体讨论,相互研究,集思广益的创造性活动,可以解决本年级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不断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可按集体备课“七环节” 程序统一要求:(1)明确任务:备课组长以学期为单位拟定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计划,时间、地点、内容、主讲人统筹安排好。每位教师都要轮流承担主讲人,提前明确主讲内容,让每位教师心中有数。(2)自主备课:每位教师都要以单元或课时为单位按照备课要求提前备好课,写出教学预案,同时,要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解决。中心发言人提前备课的材料要印发给每位教师。(3)中心发言:主讲人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中心发言:①解读“两纲”、教材和学生。诠释“大纲(课程标准)”、“考纲”要求;教材的编写分析,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分析,新旧教材内容的对比,教材素材处理,需补充的素材;学生的知识基础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及素质分析、学生已有基础对本节学习的影响分析(好的影响与不好的影响)。②解读教学任务和目标。③讲解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流程,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策略,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④讲解课堂练习题的设计意图等。(4)集体研讨:在集体备课中,全组教师根据主讲人的发言,结合自己的思考,共同讨论、研究,相互补充,形成共识,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5)完善个案:教师再将集体智慧与个人风格结合起来,根据各班的学情,完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案。(6)课堂实践:同组教师之间观课、议课,进行交流,取长补短。(7)反思总结:教师对集体备课后的教学方案课堂实施后,写出课后反思,通过评判性反思、研究、总结,为后继教学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同时,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根据本学科本年级教学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确定校本研究课题,报教科室立项后实施行动研究,有计划地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与指导作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发展的突破口。

3. 抓问题,定课题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校本研修的出发点,解决问题是校本研修的终极目标。在教学工作中,每一个教师都会碰到许多问题,这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希望教师做的是不但能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能解决问题。因此,在备课组或教研组活动中要有意识地鼓励教师多提自己平时在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困惑,大家共同探讨解决,以培养教师的问题研究意识,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是教师最棘手的教学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典型性,是共性问题,是相对多数人(教师或学生)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不同阶段教师问题的层次性及需要解决主题的特殊性;问题要有潜在的价值,解决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问题的设计还要有解决的可能性,所选问题通过校本研修能得到解决或局部解决。问题提出后,要使教师能通过专题学习,专题研讨,合作探究,有效地解决问题。学校还可以倡导教师开展以身边问题为先导的课题行动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的条路。”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之路,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充分调动教师投身科研的积极性,构建国家、省、地、县、校、教研组六级课题网络,做到学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

参考文献:

[1] 王志军.校本研修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项目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3-0039-05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整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满足信息化进程中教育变革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各种致力于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育方式也随之受到教师教育部门和研究者的关注。然而,近年来的相关调研表明,以传统面授培训为主的各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初步解决了我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中的信息素养及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问题,但如何进一步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如应用与创新),依然是信息化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难题,亟待深入研究解决。

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由于有别于传统培训项目,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信息化进程中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培养的要求,而受到了研究者和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的认可,在中小学中得到了大力推广。但相关研究也表明,现阶段该方式虽在理念和操作模式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其成效尚不显著。显然,这除了跟教师主体自身的能力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外,也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研修项目的组织。而实际上,系统的设计和规划一个校本研修项目,以提升教师研修实践的整体实效性,也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突破口。

鉴此,本文试图结合相关理论和具体的实践,探索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校本研修项目设计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二、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校本研修及其特点分析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重心从群体的被动专业化转移到个体的主动发展,教师个体的能动性越来越受重视。校本研修以实践反思、生态文化为基本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信息化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于常见的传统面授培训,更加强调立足于校本环境推动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及专业引领等活动中提升专业水平,具有重实践体验、教学创新等特点(详见表1)。

然而,在实践中系统地设计和规划一个高质量的校本研修项目,对于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是校本研修作为融教师教学、学习和研究为一体的活动,其设计不等同于传统培训项目或科研项目,当前尚无可直接移植到校本研修项目设计中来的经验。二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变革及其应用,不仅推进了人类学习文化的快速发展,也对教师教育思想、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可以说,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介入不仅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手段,也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在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上,而这在赋予校本研修新使命(详见图1)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校本研修项目设计与规划的难度,由此也难免产生一些制约其实效性的问题。

三、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现状分析:以广州天河区为例

为了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选取广州市天河区13所学校(小学9所,中学3所,职中1所)开展调查,发放问卷145份(教师卷130份,负责人卷15份),回收教师卷130份,有效卷120份,有效率92.31%,回收负责人卷14份,有效率93.33%。其中,教师卷由教师的基本信息、参与研修的情况以及教师的需求三部分组成。负责人卷由学校基本信息、研修的设计与组织情况两部分组成。此外,还访谈了3位一线教师、3位校本研修项目负责人。所参与调研的教师在教龄、职称、学历比例都与广州市天河区的教师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研修内容:面向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研修较为薄弱

在内容的设计方面,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该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内容多以现代化教育理念、信息化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等偏理论的通识内容为主(50.00%),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及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内容偏少(16.67%),且与教师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有近六成教师呼唤立足于“本校”的实践性内容,详见图2)。

追溯其原因,我们发现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本研修项目设计普遍存在“一刀切”的简单操作现象,如部分设计者对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校本研修的内涵及其特点缺乏准确的认识,在缺乏对教师的需求进行深度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机械地将传统面授培训的内容搬到校本研修中来,从而偏离了教师校本研修的实践性要求。此外,没有充分考虑各学科、老中青教师在信息化专业发展中的不同需求,而以相同的内容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也是制约校本研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活动策略:聚焦信息化教学现场的跟进式研修相对欠缺

在活动的组织方面,数据显示,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中的活动有听课评课(79.17%)、专家讲座(71.67%)、专题研讨(56.67%)、集体备课(55.83%)和集中培训(54.17%)等。而从教师的实际需求来看,课例研习(55.83%)和专题研讨(53.33%)是教师的主要选择,其次是听课评课(45.83%)和集体备课(44.17%),与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存在显著差异(前后两者的卡方检验结果为27.958,大于理论值14.07,可判断上述多种校本研修组织形式在“现实应用”和“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为进一步明确教师的需求,本研究从活动载体、情境性、操作模式及其特点对上述活动进行分析(详见表3),发现课例研习主要以教师自身或同行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为范例,重视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和解决策略,教师在其中易受到各种启发,因而受教师普遍欢迎;专题研讨虽然其实践情境性较弱,但由于其重在就某个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有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能够从其他教师的观点中获得共鸣,而受到教师的青睐。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校本研修强调问题解决及教师体验的特点。由此可见,在研修项目的设计中要尽量避免受传统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的影响,而将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聚

焦在课堂教学实践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上。

(三)资源工具:支撑教师自主研修的信息化工具及资源相对不足

正如前文所述,丰富的资源和有力的技术工具是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然而在现有的校本研修实践中,资源工具的设计与开发却往往被忽视。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校本研修资源建设在整体上比较薄弱。在数量上,约30,00%的教师认为学校为其提供了大部分资源且能满足个人需求;而有65.00%认为学校只提供了一部分资源且未能满足个人需求(详见图3)。在种类上,当前学校为教师提供的研修资源多局限于书籍报刊,而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数字化资源则相对较少。可见,目前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项目在资源及工具的设计与规划上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管理机制:促进教师研修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推行

研究表明,以校为本的研修是一个长期而持续地过程,建立完善的研修机制不仅有助于为教师参与研修提供基本保障而且有利于教师研修活动的常态化。然而,在所调研的13所学校中,有7所学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本研修机制,有6所学校初步建立了校本研修机制,但不完善。当进一步问及教师对各项机制的满意度时,结果显示(详见表4),虽然各校基本建立或者初步建立了相应的校本研修机制,但是教师群体对当前校本研修活动各项机制的满意度并不高,教师对当前学校在校本研修的管理制度感到满意的占33.33%,表示基本满意的占66.67%,对激励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的满意度调查结果相同,分别有33.33%的教师表示满意,有58.33%的教师表示基本满意,而不愿意发表意见的占了8.33%。可见,当前中小学在校本研修机制的建设和推行尚需进一步完善。

四、信息化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项目设计与实证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结合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校本研修的特点,从研修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设计、资源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项目设计的策略(详见表5),以期为后续的研修项目设计实践提供指导。

(一)内容选择与目标制定

石牌小学于2005年开始在教学中推行思维导图工具,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后,我们调研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应用上,则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应用层面上(如复习、总结),如何将思维导图有效地整合到课程教学中,是该校教师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鉴此,本研究在进一步的调查(听课、问卷、座谈等)基础上,确定了将新课程改革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面向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的校本研修”项目;接着,制定了“依托校本研修解决思维导图教学和学生学习应用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及学生学业水平”的研修目标,并融合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进一步分解为“第一阶段重在理论学习,第二阶段以技能培训为主,第三阶段则重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开发,第四阶段则主要是信息化教学实践和跟踪”四个阶段性研修目标;随后,围绕上述目标,建立了“思维可视化和知识建构理论、常用思维导图实用工具操作方法、整合思维导图的信息化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整合思维导图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与跟踪”的内容框架(见图5);最后,再将具体的研修内容和目标下放到科组和教师个人进行细化,最终形成系统化的、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师校本研修内容与目标体系。而经过两年多的研修后,对该校教师进行的调查显示,有92.23%的教师表示上述研修内容有一半以上的内容符合自身的需求,几乎全部教师都认为有一半以上的内容对自身的工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见,本项目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大部分教师的研修需求。

(二)模式建构与活动设计

在研修模式与活动形式的设计上,本项目设计首先在分析常见的教师研修模式的基础上,以上述研修目标为导向,确立了以“理论引领+技能培训+教案设计+教学实践+阶段反思+教案修改”为基本模式的实践体系,以期能够在注重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的同时,推动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探索思维导图与学科课程教学相整合的方法和策略。在此基础上,以集体备课、主题研讨、听课评课、课例研习、案例开发为主,以读书沙龙、专家讲座、区域集备为辅,多种途径共同推进教师参与研修实践。后续的调查结果显示,上述操作模式和活动设计在一定层面上满足了教师们的要求,有53.85%的教师对学校所组织的各种校本研修活动表示非常满意,46.15%的教师表示基本满意。

(三)资源建设与工具设计

在资源工具的设计上则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提供支撑教师开展研修活动的资源和工具,如系列书籍、思维导图电子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案例设计模板等。二是发挥“天河部落”资源集聚、交流研讨等功能开展网络研修,利用QQ群开展各种研讨和答疑活动。三是随着研修活动的推进,为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和策略,引进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力图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以及研修创建良好地条件。四是注意将校本研修过程中的各种生成性资源收集汇总起来,形成一系列学习资源,如基于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的教学设计、自我反思、教学总结、公开示范课、论文、获奖课例等等,同时也在学生中也形成大量的可视化作品,如《开启智慧之门》、《反思践行记》(教师版)、《我们学习的好帮手》、《图记世界》(学生版)等思维导图图册,这些资源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见证,也为教师的研修和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而后续的调查显示,对于学校提供的以及研修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有15.4%的教师表示完全满足个人需求,有84.6的教师表示基本满足。可见,本项目中资源工具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在一定层面上是可行的。

(四)组织建设与机制设置

一个项目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相关人员的有效配合和共同努力,在校本研修中,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的研修共同体将有助于发挥各方才智、获得共同进步。本项目设计首先任命该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第一负责人,接着引入天河区教研员、华南师范大学专家参与研修,最终形成了“以各科组骨干教师及校长为核心的实践组,以天河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区教育局教研室为协作组,以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相关专家为指导组”的研修共同体,聚焦课堂教学,三方力量协同研修。此外,还从研修的需求出发,制定了科研引领机制、年级+科组的交叉推进机制、活动组织承包制、成果可视化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制度,以期能够为教师参与各项研修实践提供支持和保障。如表6所示,后续的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教师对该校现行的各种研修机制表示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

此外,促使教师转变被动发展的心态,形成主动专业化发展的意识也是校本研修的最终目的之一。如图6所示,在开展研修活动前,问及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主要原因时,有83.33%教师主要出于配合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而参与到各种研修活动中;而研修后,当问及上述问题,几乎全部教师认为参与研修是为了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水平。由此可见,教师在参与研修的过程中也逐步转变了被动参与的心态,对校本研修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五、结语

诚然,石牌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着实开展并非仅仅得益于项目的有效设计与规划,该校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相比于严格地按照既定方案实施培训的传统面授培训,校本研修显得较为开放和灵活,它更为重视的是教师在自我反思以及群体交流过程中思想碰撞的火花,因而支持教师根据需要自主调整研修进程,从而使得教师的研修实践不再是项目方案的“表演”,而这也恰恰印证了校本研修的特点。

但需要明确的是,强调校本研修实践的开放性,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甚至是忽视校本研修项目设计的重要性。实际上,现阶段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实践的思路及其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修项目的总体设计与规划。因此,校本研修项目的设计与规划工作不容轻视。而在当前持续快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形势下,校本研修项目的设计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应的方法和策略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篇4

【关键词】中老年教师研修方式调查对策

一、调查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方式和模式的改革也到了关键期。温州市瓯海区中小学的中老年教师(35周岁以上)约占35%左右,在学校担任重要角色。虽然他们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他们在思想上面临新理念的冲击,在实践中遇到许多新的困惑和困难。同年轻教师相比,他们更加需要通过研修培训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增强教学理论水平,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温州市瓯海区还是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大部分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根据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省农村骨干教师的领雁工程和温州市教师素质年――中老年教师基本功升级活动等项相关要求,瓯海区非常关注中老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在2007年9月,组建了瓯海区首届中老年骨干教师培训班。

优质教育需要优质教师,需要优质培训,培训中最不容忍“豆腐查工程”。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优化已有的教育资源,探索有效的研修培训方式,我们对温州市瓯海区中老年教师(35周岁以上)研修方式进行调查。调查表参考浙江省首期教研员培训中的一张模板,请教专家进行修正设计而成。我们随机抽查了初中和小学各五所学校,其中省示范小学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和村小各二所,市示范初中一所,街道初中一所,农村初中二所,民办初中一所。共发放150张调查表,回收131张,有效131张,其中小学教师61人(男16人、女45人),初中教师70人(男44人、女45人)。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供研修活动组织者参考。

二、结果与分析

1.有效促进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

表1表明:有效促进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的选择排序是经验案例类占61.8%、现场分析类58.8%、同行座谈类57.3%、专题报告类18.3%和研修作业类12.2%,男女中老年教师的选项差异相近。说明中老年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研修三种形式的校本研修中,认为有效的研修是同伴互助形式,如经验案例类、现场分析类和同行座谈类。同伴之间经历相近,经验相仿,能易于沟通、易引起共鸣和深度交流,效果自然较好。

专题报告类的研修方式是专家引领形式,部分的专家精于理论、疏于实践,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效果大大折扣。专题报告类往往出现专家滔滔不觉、口若悬河的高深理论引领,听者一头雾水、一脸茫然而不知所措,“供”和“需”没能较好协调成一致,思维的“交叉点”不多,思维交流碰撞的“火花”也就不多,研修的效果可想而知。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是一种自主研修形式,需要较好的毅力和时间,中老年教师一般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又受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琐事限制,研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毅力大大受影响,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的研修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表1有效促进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2.专题报告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2表明:中老年教师在专题报告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53.4%选择专业授课,如针对学科专业的培训授课等等;有45.8%选择专家对话,如针对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困惑与专家直面对话;有35.9%选择专题讲座,如专家的新课程理论、通识、教学方法等专题讲座;有30.5%选择专题论坛,如结合专题进行阐述交流碰撞等。说明中老年教师离开校园较久,学科专业知识比较陈旧,难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需要与专家交流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困惑,寻求解决的办法。

表2专题报告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3.经验案例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3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经验案例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4.1%选择经验交流,如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等;有46.6%选择课例研究,如对教学实践中典型的课例进行交流和研讨等;有42.8%选择案例研究,如对教学实践中经典的案例进行交流和研讨等;有40.5%选择教学设计,如对精心预设的教学设计进行交流和研讨等;男女选择的顺序差异相同。说明中老年教师还是习惯于一般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主题不明确,目的性不强,针对性不够;没有重视把教学中的经典课例和案例进行交流和研讨,忽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忽视对教学预设的交流。以上现象要充分引起组织中老年教师研修活动者的重视。

表3经验案例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4.现场分析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4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现场分析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9.5%选择听评说课,如现场听课、评课、说课,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形成共识,写出心得等;有46.6%选择课例剖析,如现场对课堂教学进行课堂实录,并进行详细的分析、交流、改进等;有42%选择实践考察,如外出观摩学习,撰写学习体会等;有29.8选择生成智慧,如现场对预设与生成的现象进行分析、交流、讨论等。听评说课研修方式的选择远远高于其它选项,说明还是习惯于同学科之间、比较传统的交流方式。生产智慧研讨的研修方式选择只有29.8%,要引起组织研修活动者的思考。可能中老年教师对研修方式选择和认可也是比较传统的,对教学实践中预设和生成发生冲突、思考解决冲突的办法而现场生产智慧或教学机智的有效教学方法不够重视。

表4现场分析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5.同行座谈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5表明:中老年教师在同行座谈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48.1选择案例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撰写的案例相互交流等;有45.8%选择主题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中遇见共性的小话题(主题)进行交流等;课题研讨,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的研究进行相互交流讨论或合作研究等;只有19.9%选择论文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撰写的论文相互交流、答辩等。说明中老年教师在与同行座谈交流时,认为经历相近的案例、问题相似的主题的交流座谈是比较有效的。课题研究的认可度也较高,可能认为课题研究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研究的周期较长,能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论文交流的选择很低,可能是中老年教师认为论文都是在评比和职称晋升时应付一下,对教学科研的作用不大。

表5同行座谈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6.研修作业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6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研修作业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3.4%选择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如结合平时教学实践积极撰写教学反思等;有42.8%选择课题研究,如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遇见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等;有30.5%选择论文撰写,如总结提炼教育教学经验,形成教育教学论文成果等;有27.5%选择课件研制,如探索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与方法等。说明中老年教师对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改进教学行为方法的研修方式积极认可,这是值得欣慰和肯定的。对于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选择,同上面的选项类似。选择课件研制的比例最低,说明中老年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部分学校和教师过分追求利用大量的课件来代替板书,费力费时,又不能达到高效,要引起思考。

表6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7.中老年教师对研修活动的其它要求和建议

通过提建议和要求的形式表明,有51.7%中老年教师建议要提供更多外出学习机会和多参加研修活动,有20.7%中老年教师建议学校要建立有效激励评价制度。34.5%中老年教师提议,研修活动要有效性和针对性。有20%多的中老年教师建议组织研修活动时要多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多加强理论结合实践,多加强专业引领,加强教学方法研究,搭建平台让中老年教师展示教学经验和特色等。

三、建议与对策

1.要建立中老年教师研修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要建立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制度。中老年教师是学校一支特殊群体,也是学校的骨干力量,对中老年教师的研修活动要一视同仁,要形成“合力”。如在经费上要有保障,在外出学习培训上要同待,在在职继续教育评价上要加强等。

2.要创设适合中老年教师的研修方式

适合才会有效。中老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宝贵财富。中老年教师认为有效的研修方式是教学经验和经典案例分享,同行之间座谈交流,现场问题的交流研讨。研修活动组织者在组织各种研修活动时,一定要考虑以上的因素。同时,针对中老年教师的特点,也要在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论、新的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给予专业引领,帮助中老年教师更新观念、吸取新营养。要注重中老年教师观念转变,要注重教学行为跟进。

3.要给中老年教师研修的时间和空间

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空间比较特殊。要处理好“工学矛盾”,最好在一周的时间内安排半天时间作为专门的“校本研修日”,让中老年教师们有时间参加各级研修活动,提高他们参加研修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类的研修活动更具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S].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

[3]朱万银.学校体育校本研究方法论析(上)[J].中国学校体育,2007,(3).

[4]朱万银.学校体育校本研究方法论析(下)[J].中国学校体育,2007.(4).

篇5

关键词:专业发展;校本研修;校本课程;课堂改革;常规管理

学校办学以培养人才为本,培养人才以教师为主体,学校发展原动力是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专业的良好发展可以促进学生发展,可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可以增强教师职场幸福感。因此,围绕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学科素养,学校做了一系列工作。

一、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管理机制

作为学校的领导层,必须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含义,并且引领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保障,不管从学校层面、中层的执行层面,还是教师个人方面,学校都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人人都是专业领导者”的新的管理模式,以此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二、创新做实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理论学习专业阅读

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强化教师的学习意识,达到教学理念的提升,育人水平的提高,为学生发展负责任。积极提倡以“专题阅读”为主题的读书活动,目的是让教师为解决自身专业问题而进行知识积累,强调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2.博客资源库助推教师成长

迄今为止,博客已经由原先的静态博客发展为动态博客,形成了师生、生生、家校互动的博客群。同时,资源库的建设使年级学科形成了序列化持续性的链条,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共享。

3.做好校本研修活动

把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整合形成整体的校本教研观。执行“读书学习—实践反思—科研解疑—博客写作”的教研思路,引领教师进入研究状态。形成教学问题集中汇报研讨制,让科研成为学校管理的常态。

三、深化课堂改革,助推教师成长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进行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构建自主高效人文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

要求教师做到自主高效人文课堂的“七优化”原则,彻底杜绝课堂因追求活跃而失序,因强化有序而少趣,因套搬模式而低效的现象。要求教师科学决策课堂,坚决把课堂还给学生,目标直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落实课题过程化管理

继续推行“3+1”三级课题管理模式(“3”即指科研处、学科组、备课组,“1”即指科研骨干教师),侧重突出跨学科研究,成立由各学科科研骨干成员(名师工作室成员等)组成的学校科研攻关小组,及时汇总一线课改中的难点、困惑点,突破课改的关键环节。

3.建立微型课题研究机制,发挥教师个性特长

结合本组子课题和构建生命课堂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教研思想,展开积极“行为研究”,建立微型课题申报验收制度,实现教育科研的过程化、常态化,为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提供梯度式的教研平台。

四、校本课程开发,推动教师成长

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执行好学科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构建学校课程特色,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努力为学生提供最大化服务,更好地挖掘、发挥学生潜能,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有效地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将开发成功的22类校本课程列入学生选择的菜单式目录,为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视野得到有效拓展。

五、探索完善评价机制,以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引领教师成长

结合目前的教育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师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形成学校特色的制度文化,使制度起到导向性和激励性作用。建立有利于教师主动发展的评价机制,采取教学过程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建章立制,结合省教育厅对教师评价的指导意见,我们出台了《张店七中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指导意见》,此意见分为六大板块二十五个模块,并以此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方向。

篇6

从一个常见的镜头说起:

通告栏中,贴出了教研组长的通知:×月×日×点×分在××班听×老师的公开课。于是,到了那天,老师们进教室听课。听课可以十分认真,也可以打打瞌睡,没有研究的主题,也没有具体的任务。课后,组长召集进行评课,几个优点,几个缺点,几条建议。爱说的多说几句,不爱说的不说也罢。执教的老师,从一开始就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从没指望这次活动能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带来多少帮助,有时听课的人提了不少意见,可是执教者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偶有“触动”,但等这事一过,也慢慢淡忘了……

审视上述此类校本教研,这其实是一种粗放式状态。这种教研方式往往就课论课走形式,缺乏以教为本的教研主题,注重具体技能方法,忽视具体的课堂情境,忽视发挥教师群体的创造性,忽视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建构,显然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和教师发展的要求。

对策:基于网络的“改进”

新课程背景下,富有个性化的校本教研实践已经变成了一种迫切需要,愈来愈受到重视。建立校本教研机制和管理模式是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特色化办学的必由之路。这对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意义重大。“谁看不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谁就是在根本上不理解教师的劳动;同样,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也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语)

我们认为,当前学校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改进”是其主要特征。关键在于寻求一种校本化的教研模式,解决存在的种种问题,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形成一种教育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学习化组织。在这个信息和网络时代,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基于网络的改进和构建是优先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

平台:基于Blog的研修社区

明确了对策,相应的网络研修展示和保障平台就成为关键了。我校运用Web2.0理念,在校园网校本研修专栏(省略/lyqxxx3/ljzm/Index.asp)的基础上建立了校本研修专业社区。这实际是个基于全校教师个人Blog的网络平台(club.省略/)。

这一平台从规划上分为三大群落。第一个群落是专业研修体系的建立,由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研修网页构成,它源自教师个人Blog规范化建设的一个板块,既是教师日常教学常规的落实体现,又是日常研修成效的积累。随着不断地充实,逐步形成本研修社区的教学设计资源库、课件资源库、教材资料资源库等。第二个群落是富有个性化的个人Blog,它的呈现形式多元而丰富,储备内容贴近教师本色的思想,体现介入成长的足迹。这个群落体现的是自下而上,反映的是一种草根研修文化。第三个群落是区域研修,即各级研修圈子的建立和完善。这个群落既有校级层面的各处室工作研修圈子,也有各年级组、教研组建立的圈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真正起到相互之间沟通共享的作用。

实践:“灵江争鸣”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

从2006年开始,我们立足于现有装备基础(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校内开通无线局域网),进行了“灵江争鸣”主题式校本教研的探索实践。该模式表意为灵江(流经学校西侧的一条河流的名称,也是龙游的母亲河)之畔,百家争鸣,撷灵江之秀,汇众人之长,共促专业发展。实质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关注教师的实际需要,为教师提供一个“争鸣”的平台,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这一模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研究探讨――交流设计――课堂展示――反思评议――完善提升(包括二度设计与二度教学展示)”共五个板块。

1 基本板块

板块一:研究探讨

根据学校主干课题或日常教学中较有争议的现实问题,各教研组于开学初一起讨论确定本学期研讨的一个主题内容。教研组内成员根据这一主题内容分别自主进行学习研究,写出书面(电子)材料,于研修圈子,然后组织本教研组的老师进行讨论,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提炼出相应观点或意见。同时确定课堂研试老师。

板块二:交流设计

执教教师根据提炼出的相应观点及本班学生实际,发挥自己个性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并于校本研修网(个人Blog及圈子)。在此基础上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组员以研讨交流会或网络日志跟贴等形式对该设计进行探讨、改进,发挥教研组集体互补的作用。

板块三:教学展示

教师带着对同一主题的相应的观点、相应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在展示中力求凸显提炼出的相应的观点。同组教师则携带笔记本电脑,借助“QQ”群评系统,即时评价意见。

板块四:反思评议

运用多媒体和“QQ”群评网络,采用互动评议的方式,先由执教教师进行主题发言,内容包括对提炼出的观点是怎么理解的、课堂设计中是如何体现的、教学中体现得如何等,及对本堂课的教学作自我反思。与会教师结合自己所持观点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效果进行讨论、质疑、分析,重点是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板块五:完善提升

由教研组长负责汇总讨论意见,总结活动过程,形成书面材料上传校本研修网。执教者对在探讨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再次整理,作为二度教学设计的主题内容,并实施二度课堂展示或形成反思文章,开始第二轮研修过程,从而使“灵江争鸣”模式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此外,课堂即时评价记录,所有参与活动教师的听课后感、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也要求及时上传于校本研修网交流。

2 模式透析

与传统校本教研相比,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改进一:变“无主题”为“有主题”

研究主题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学校主干课题或教师个人专题中分解提炼,二是从日常教学的课堂中择取,重点关注那些较有争议的现实问题。当主题确定后,整个教研组的成员就根据这一主题内容分别自主进行学习研究,写出书面(电子)材料,然后进行讨论,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提炼出相应观点或意见,确定教学展示的教师。

[附例]“千呼万唤始出来”:主题观点的出炉

高年级语文组承担了“灵江争鸣”校本教研展示任务。根据学校主干课题,初步拟定“有效课堂”为研究方向。在组长的主持下,16位语文教师进行了讨论。

“有效,这个口子太大了,应

该体现语文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口子不要太大”。

“其实我们每人课堂上的问题是不尽相同的,人的长短处不一,要找一个共性的问题,又值得研究的问题实在难。”

“我想是否可以先确定两位上课老师,从他们的课堂中找寻到共性的东西,这样切入比较好。”

……

主题观点的确定上,众人意见不一。但都感觉这个研讨的主题既要有针对性,又要体现实用性。于是再次查找资料,深入学习,大家认识到:语文教学,是学生与文本、与老师对话的过程,是情感润泽之学。不论教师还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势必要好好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把握文中倾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与作品中的人物休戚与共,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和作者达成心灵沟通,取得情感共鸣。于是,接下去的交流思路变得明晰:

“语文教学是要体现人文性,我觉得我们要把这人文教学明朗化。”

“我思考了很长时间,觉得我们的课堂往往少了情感,学生不能与文本共鸣,很大原因是学生走不进文本的情感。”

“是呀,我觉得我们都知道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可是往往缺少指导之术。”

……随着讨论的深入,“文本・对话・情感――语文课堂情感有效体验的探究”研讨主题渐渐浮上“桌面”。

从以上陈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研讨过程接近于课题研究。在学习、回顾、分析、交流中着着实实把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好好地剖析了一番,从中确定研究的选题。这样每个教研组就成为一个课题组,教研活动则成为了科研的阵地,课堂则成为了科研的实践基地,真正实现了“研、训、修、教”的一体化。

改进二:变“单枪匹马”为“同伴互助”

整个流程始终注重“同伴互助”作用的发挥,从上述主题观点确定的案例中就可见一斑。又如,执教教师根据提炼出的观点及班级实际,发挥自己个性特点完成教学设计后,必须借助研修网交流平台,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对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研讨、交流、改进,发挥教研组集体互补的作用。此外在“课堂展示”“二度教学设计”等环节更是如此。

改进三:变“记教学过程”为“记教学细节”

听课教师带着笔记本电脑进教室听课,听课记录主要记三点:一是对照事先下载好的本课教学方案,记下变化点或生成点,这种变化可以是课堂上教师的实际调整,也可以是听课者自己的“将要调整”,即这个环节如果让我来上,我会如何处理;二是特别有感受的地方,如成功或失败,精彩或难堪等;三是课堂上让人印象深刻的学生精彩发言。

改进四:变“课后评议”为“现场评议”

依托校园无线局域网平台,利用“QQ群评”的形式,在“语文教师群”中,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现场即时评价。评价的重点当然是对既定主题的体现及落实的措施和效果。

[附例]高年级语文组“文本・对话・情感”校本教研(第三、四板块)展示现场

参与人员:省特级教师赖正清、严丽萍,衢州市四县二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及语文教师近200人

场景描述:

主席台上,四十多位孩子正在执教老师刘俊的引领下,与文本对话,体验蕴含的情感。

主席台左边一块大屏幕正对会场,上面的字幕不断刷新着:

曹明祥(56854135)08:18:04

课前的师生对话不是无用功,导入新课,不露痕迹。

季素琴(496516737)08:18:51

教师可以敏锐地抓住这位女同学说的话,引导深层次对话,体会“画”一样的美,而不要轻易放过这种生成性资源。

王芳(379315122)08:9:35

今天刘俊老师是借班上课,学生和老师间有一定的距离。刘老师组织课前谈话很有必要。而且课前谈话与乡情美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以聊家常的方式拉近学生的距离,这对于师生间课堂的平等对话有一个铺垫的作用。

台下前几排的座位上,一溜儿摆着十七八台笔记本电脑。一张张专注的脸,一双双忙碌的手,不时地抬头看看台上,又在键盘上快速地敲打着。笔记本电脑泛着蓝色的荧光,映亮了他们的笑脸。这些都是学校高年级语文组的老师,屏幕上的评课发言就是他们传上去的。

改进五:变“漫游式反思”为“主题式反思”

每次课结束,组织反思交流评议。先由执教教师进行主题发言,对教学作自我反思。再由教研组成员结合自己本次研究主题进行专题发言,不“歌功颂德”,也不求“面面俱到”,对每个问题都要提出个人的修正建议,能对执教者改进教学有切实的帮助。

改进六:变“一次上课”为“二次上课”

第一次课堂展示结束,执教教师结合QQ群现场评议记录和听课教师的改进意见,对自己的课进行设计调整,这就是“二度设计”。然后在规定的时间,进行第二次课堂教学展示。通过对比,凸显提炼出的观点,形成有主题的反思文章,在研修社区的个人空间中。

[附例]廖老师在“灵江争鸣”中教学《乌塔》(人教课标本四上)。“一度课堂”时,同伴们在QQ群评里对教师处理和评价学生的回答提出了批评意见。廖老师采纳了,并进行了“二度设计”,一周后进行的课堂展示较好地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问题。活动告一段落,廖老师完成了《“潜心会文”方能“居高临下”》的反思文章:

篇7

一、党员示范:在骨干教师带教中践行学校精神

娄塘学校地处上海市嘉定北部,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造成了我校优秀资源较为缺乏的状况。面对此种现状,学校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教师在认真学习了上海市希望办主任吴仁杰、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何积丰同志等一大批优秀党员先进事迹的基础上,秉持“厚德达礼,持学以恒”的学校精神,锐意实践,采用了党员及骨干教师在“业务学习上率先”的措施,充分发挥了校内骨干教师尤其是党员骨干教师的这一资源优势。通过骨干带教沙龙的校本培训模式,缓解了优秀资源贫乏的现状,实现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骨干带教沙龙的校本培训模式由区级和镇级骨干教师共同组成导师团,进行集体带教活动。整个活动期间,由专人负责,按照校本培训的整体规划,经过反复的协商与沟通,结合骨干教师各自的优势才能和新教师的实际需求,为新教师开展各类业务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教育教学各个方面。每期讲座均以课例研讨和理论分析相结合,贴近青年教师需求,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在以上这些带教活动中,指导者们秉承“业务学习上率先”的思想,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炼,并不断地循环往复,在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同时,均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带教任务,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是促进青年教师业务成长的有效途径。为了让青年教师在实践中快速提升业务能力,学校党支部秉着“队伍建设有举措”的思想,通过“根据需求,因材施用,分层压担”的培养措施,给青年教师尤其是党员青年教师压担子,推荐他们到各个岗位中锻炼。在这些青年党员教师中,有担任备课组长、学科组长的,有担任年级组长、班主任的,还有通过竞聘进入学校领导班子的。如今,这些青年党员教师正在各自的岗位上时刻用学校精神鞭策着自己,努力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二、文化引领:在地域文化传承中践行学校精神

为了让学校精神融入到全校师生的行动中去,自2006年建校以来,我校党支部便引领各部门本着“传承与创新”的办学理念,因地制宜,开展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地方风格、学校特色的“娄塘食文化”探究系列活动:通过“娄塘饮食文化探源”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相关食品的故事,懂得食品背后所蕴涵的深刻教育意义;通过“食娄塘”的三性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到社会性、家庭性、风俗性的“食娄塘”的文化内涵;“特色点心会多少”的体验式探究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谦虚、友爱的态度对待师长、同学,以自信、坚韧的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的重要性,让现代“小皇帝”、“小公主”们从自己的一次次失败中逐步懂得了“厚德达礼,持学以恒”的内涵,从而化学校精神为自己日后战胜挫折的动力。

2011年9月,为了进一步继承并发扬家乡文化,党支部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党员教师要在“各项工作中争先”的热潮。在党支部的有效引领之下,学校开设了以娄塘传统点心为主、以现代烹调为辅的娄塘食文化课程。食文化校本活动课程在我校党员教师陈伟发、陈明珠地率先引领下,开始走向了自主、深化的发展模式,并于2012年“五一“劳动技能节上进行了现场烹饪及点心制作比赛,引起了众多师生的兴趣,课程影响不同凡响。尤其是比赛中选手们熟练的和面技术、老道的煎翻技艺、恰当好处的火候掌握更是给到场的师生评委和品尝观众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就像一位学生在参观留言薄上写的那样:“味道好极了,我很想多吃点!”。

此外,我校党支部还借助古镇社区资源,成立了以夏月新、邵甜华等青年党员为主体的娄塘学校师生空竹飞舞社,并聘请了社区空竹社的老师每周五下午来校指导抖空竹。空竹飞舞社的师生们用飞舞的空竹,向全体师生传达出“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如今,抖空竹已成为娄塘学校全体师生运动的首选,并逐步发展为娄塘学校特色运动项目。为进一步打造空竹特色,学校将抖空竹纳入到学校校本课程体系之中,校本教材《空竹飞舞》也即将出版。娄塘学校空竹飞舞社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区市级层面的各种比赛和表演,并均有不俗的表现。在上海市第二届弄堂游戏总决赛中,娄塘学校空竹飞舞社充分发挥学校精神“厚德达礼,持学以恒”的作用,最终以精湛的表演摘得桂冠。

三、合作共赢:在校本研修创新中践行学校精神

近年来,针对校本研修内容形式化、表面化等问题,学校党支部引领学校教导处积极创新校本研修的形式和内容,在学校开展的“校本研修”、“教学观摩课”、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中,成为了勇挑重担,探索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的先行者。

1. 身先士卒,争当教改排头兵。本学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解决学科的教学难题,学校党支部与教导处密切配合,在校本研修的形式上大胆创新,尝试开展了“同课异构型”校本研修和跨学科校本研修。

同课异构型校本研修活动,由青年党员教师邵甜华和教导处副主任刘萍老师共同展开,跨学科校本研修由党员教师郑贯英带领两名青年教师携手展开。其中,郑贯英老师、樊荣荣老师及地理教师陈小明共同执教《烟台的海》一课,与往常课堂教学不同的是,这次课堂教学展示的亮点在于跨学科协同教学与接力式教学的完美融合。

2. 深入课堂,做青年教师的引路人。为促使我校年轻教师能快速成长为教学骨干,学校党支部以诊断型校本研修为平台,开展了由党支部书记张峻峰带队、行政参与、教研组长及备课组长为指导的听评课活动。

活动主要由教研组长针对年轻教师课堂教学环节,分别从课堂组织教学、对教材的准确把握、重难点的处理、教师的课堂语言以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法、学法的正确选择等几个方面分别带领全组教师对授课教师进行了及时、有效的诊断,这对年轻教师教学提升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对新教师的起步教学、快速成长进行了有效的引领和互助作用。

3. 开展讲座,实现同伴共同成长。有竞争,才会有发展。近年来,学校党支部配合师训部本着“自我加压、敢于争先,为了今天、拼搏明天”的精神,采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利用校外资源,聘请专业人员与引进柔性人才为我校的课堂教学把脉并对症下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利用校内资源,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开展草根式系列讲座,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篇8

1.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

上海既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又是课程改革的领头雁。上海专家、学者教育教学理念新颖,于漪老师的报告从立德、立业、立人三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教育的使命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谈到立业时,于漪教师告诫我们教海无涯,学为舟,要勤于学习;备课要下工夫,下到“字不躺在纸上了,站起来和你说话”;课堂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学生学到了东西的课就是好课。关于教师的素养于漪老师说,文化是一名教师的厚度,思想是一名教师的高度;要手拿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短处。于漪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对教师专业成长有所感悟,对自己专业成长目标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更进一步领悟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无止境的要义,也促进了我教育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提升。

2.明确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顾志跃老师的报告理论联系实际,认为教师专业成长是慢成长,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角色适应,感受职业、关注教法、学会操作,关键是要有好的教师和校风带领入轨;中级阶段是经验积累,接受职业、关注教材、学会制作,关键是找准方向;高级阶段是专业成熟,享受职业、关注学科、学会研究,关键是要从经验积累走向专业研究。顾志跃老师充分论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就是校本研修,我觉得上海基础教育领域名师的成长,都是沿着校本研修这条道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过来的。铜川市名师少,宜君少之又少,差距就是我们才上路,甚至还没上路。我个人充其量才找到了路,正是这次培训使我找到了这条路,我将沿着这条路持之以恒地走下去,“走”出成绩,并引导更多的宜君教师走上校本研修这条教师成长的康庄大道。

3.找准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在静安区教院附属学校的现场考察中,一进教室我就被一条条充满智慧的标语吸引,“变讲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抓住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教师少讲多听,学生勤议善问”击中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要害;“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讲”道破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要领;“上好能上的公开课,上好不寻常的家常课”找到了校本教研的阵地;“让作业、评价与课堂教学同行”诠释了新课程的功能作用。七年级江红老师执教的“平行线被折线所截问题”这节数学课教师讲得少,学生学得多,学得很“静”;八年级马赐敏老师执教的“钱钟书先生”这节语文课学生活动多,沟通交流观点明确,表达准确,学生回答交流后,老师说“谢谢”,我还是第一次听到。特别是张人利校长的报告“后茶馆式教学——一个以学论教的教学”,体现了一种教学模式不能包打天下的观点,使教学方式更加完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我深深地体验到了这种教学模式的独到之处,那就是“以学论教”,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就是以学论教。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是讲得多,学得少,我觉得必须穿新鞋走新路,以“后茶馆式教学”为借鉴,把我县课堂教学改革推向新的高度。

4.明确了教研员的职责

我从事教研工作已经有17个年头了,自认为对教研工作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也知道教研员工作的重要性。与叶佩玉老师的互动交流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对教研员工作的理解还是肤浅的,还很不到位。叶佩玉老师说,教研员是区域学科专业的引领者;是区域学科教学质量的监控者;是区域学科教研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协调者;是区域教师的专业合作伙伴;是区域学校领导的学科教学参谋。在叶佩玉老师的启发下,我深深地体会到教研员拥有教师的光荣,肩负研究的职责,担负教育的重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按照叶佩玉老师的教导带领宜君县教研室一班人履行好教研员的神圣职责,开创我县教研工作的新局面。

篇9

【关键词】专业化发展科研牵动校本研修教学反思 评价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中永恒的主题之一,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和基础,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一所学校内涵发展的水平和可持续性发展程度。一所学校抓住了教师发展之本,学校发展就有了保障,也有了不竭的原动力。因此,为教师搭建专业化成长的平台,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从而推进学校的发展,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根本宗旨。

一、创设展示平台,形成发展梯队

以教师专业化建设为抓手,建设一支乐业、敬业、勤业、精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所在,“十二五”期间,学校提出了培养省特级教师、市名教师1~2人,市骨干教师5~6人、区骨干教师6~8人。使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的发展目标。并根据“甘井子区中学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规划”,对不同岗位的领导和教师提出不同要求。

一是要培育一支“能吃苦、肯干事、敢创新”的干部队伍。干部队伍要在实践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教育理论,主要领导具有较高的研究、指挥、决策和协调能力,分管领导成为某一方面的权威或专家,中层干部成为教育教学一线的中坚;,干部要始终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勇于创新,扎实推进学校各项工作。

二是培养一批青年优秀教师。对于新上岗教师要求他们一年合格、两年胜任、三年成熟。对于具有发展潜力青年教师,要求他们继承和发扬名优教师优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形成教学风格和特长,由“经验―技术型”向“实践―反思型”转变。并安排他们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等职务,使其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的成长。

三是培养一批骨干研修教师。发挥他们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安排他们帮带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并使其在各年级中担任一定的要职,使其尽快成长为省、市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促成这部分教师尽快由“反思型”向“学科专家型”的角色转变为目标。

二、加强行为规范,提高师德修养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日常行为规范要符合学校有关规定,教师教学中要“以情育人,以美育人,以德育人”。要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晋升晋级、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三、抓好课题牵动 ,实行校本研修

1、科研先导,营造研究氛围

科研对教师的成长乃至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抓好科研工作,通过课题牵动,让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十二五”期间,我们除了强化《分组分享“4X”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外,将整合学校的课题,力争用课题来牵动学校的科研工作,力争让每位教师都参与研究,60%的教师拥有自己的理想课题。形成一个人人积极参与研究的喜人局面,让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2、强化校本专题研讨,形成浓厚教研氛围

教研组是校本研修的主阵地,不仅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还努力做到做好教学反思,提高教研活动效益。每个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必须拟定专题进行研究,每学期的校本专题研讨必须解决1-2个本学科存在的问题。教研日活动之前,对专题研究要做到有准备,有专人做主讲,其他教师积极参与讨论,专题研讨会上人人发言。教研处要及时展示优秀的专题研讨案例,推广优秀专题。在开展校本专题研讨中,科研主任要为教师搭好学习平台,实践平台和反思交流平台。

四、优化反思过程,提高管理策略

学校在提高教师群体反思能力研究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大分层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力度,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自,在促进反思型教师的成长的同时,促使教师个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1、实施教学反思手段现代化。开源节支,力争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学校多媒体信息化建设上,对教师进行多媒体使用技术专项校本培训,实现教学反思手段现代化。

2、搭建反思实践的舞台。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实际,召开教师专业成长汇报会、师德演讲会、反思交流会,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课题研讨、主题或专题讲座、三级教科研等活动,为教师反思实践搭建舞台,营造实践反思的氛围。

3、优化教学反思过程。以年级教研组活动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参与到反思活动的过程中。“逼着”老师反思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参与,组织教师做课、说课,交流论文,不断强化反思的过程,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五、完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潜能

篇10

【关键词】职初教师;卷入式;启航工程;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6-0056-03

【作者简介】吴静,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00)培训处副主任,一级教师。

近年来,职初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进一步关注和研究,职初教师培训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培训理念相对落后;二是培训内容缺乏整体性;三是培训管理缺乏科学性;四是培训活动缺乏实效性。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经过近四年的实践与研究,为区域职初教师量身打造了《雨花台区职初教师“卷入式”启航工程的创新实践》实施方案。方案以“卷入式”为培训理念,以区域性为组织单位,以启航工程项目为抓手,大胆实践与创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形成了区域教师培养的品牌,促进了区域职初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秉承先进理论,激发职初教师内在主观能动

南京市雨花台区职初教师“卷入式”启航工程的实施,秉承草根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田野研究理念,唤醒教师自主发展动力,解决职初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我因素。草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平凡而富有生命力。职初教师的发展应该扎根于雨花的区域特点,全员参与,固本强基。主体性教育理念,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观能动性,让教师有选择、能自主、可创新,发挥职初教师的主体性,激发其内动力,形成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田野研究理念其真正的含义是指真实的、本来的、甚至是原始的;是开放的、丰富的,甚至是完全敞开的,因而“田野研究”是实打实的。只有在“田野”里,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产生研究的激情,获取原始而真实的信息。职初教师的培训应该是原生态的“练兵场”,要能突破“瓶颈”,真正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二、渗透“卷入”理念,形成区域专项特色课程

(一)创造性实施南京市读本课程

南京市编撰了两本读本作为所有区县职初教师培训的蓝本,一本是《职初教师,从这里起步》,另一本是《职初教师,就这样起步》。我们将《职初教师,从这里起步》作为区本课程的蓝本,将《职初教师,就这样起步》作为校本研修和教师自我研修的指导手册。两本读本的内容包含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条腿:一条腿是“师德”,一条腿是“师能”。但是,如何使读本内容落地生根呢?我们采用了多种研修方式,比如通过“先学后培”“互助学习”“自主研修”“分享交流”等活动形式将学员卷入其中。如信息技术的培训,采取的是三步学习法:第一步是教师网上自学;第二步是现场学习、答疑解惑;第三步是提交个人作品,教师点评。又如师德专题培训,采用是全区职初教师“启航杯”师德辩论大赛的形式,在全区教师中征集辩题,在职初教师中招募辩手,让职初教师在辩论中提高师德认知、理清师德底线、分析师德现场,在辩论中成长。再如教学设计专题培训,采用的是脱离网络和教辅资料的“独立备课”研修模式,即让教师经历“体验―概念―实践”三个阶段,从而在“三段研修”中阶梯式成长。

(二)打造区域性“卷入式”活动课程

“卷入”即吸引进去,可以理解为对某个活动、某个事物与自己的关系或重要性的主观体验状态。我们用“卷入”来描述教师与培训体系之间的关系,是指在活动中,可以使职初教师基于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自发地卷入培训活动之中。“卷入式”可以发挥个体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发挥导向、激励、自我控制、内省调节等功能。第一类是打造“启航杯”系列活动,如职初教师专项教育案例评比与修订指导活动。第二类是打造自主研修菜单式课程,生活类的茶艺、养生、插花,专业类的工作经验分享活动,菜单式课程由职初教师参与设计、选择课程,甚至作为讲坛主讲人。第三类是打造以班级为组织单位的“团队分享”活动,如“世界咖啡深度汇谈”、户外拓展活动等。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得到集体的力量,获得抱团式发展。除此之外,职初教师还有机会亲自参与项目活动和班级活动的筹划、建议、组织、安排,并可以在一些课程中,自己为自己设计培训课程,不仅“卷入”培训活动,还能“深入”培训管理。

(三)构建启航工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一是中心课程评价。启航工程职初教师的培训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着完整的评价修订机制,针对读本课程实施调查反馈情况,调整课程计划和内容;针对“启航杯”活动的组织效果,调整活动主题、内容与组织方式。以此保持职初教师课程先进性、科学性。二是学校管理评价。职初教师基层学校的管理情况,直接影响启航工程的实施效果。南京市雨花区教师发展中心将职初教师的管理纳入校本研修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建有完整的专项考核,包含制度建立、^程管理、管理绩效等内容。三是教师个体的发展性评价。职初教师专业成长建有完整的网络体系、学时认定平台,每学年度进行优秀学员的评比,优秀率占班级总人数的20%。评价内容涵盖反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科研、信息技术等。“优秀学员”在“区教坛新秀”“区优青”的评比中可获得加分。多元的评价体系,科学地评价了职初教师的专业发展状态。

三、整体思考设计,打造区域性启航工程

(一)实施方式――完善机制,科学管理

1.精心设计启航工程。“主题引领,项目驱动”是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模式。在启航工程的项目工作运作中,集中了区域四位一体的功能优势,融合了区域、学校、基地等集体的力量。在研究与深化区域和学校导师制指导工作方式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基层校本研修工作中对职初教师的专项管理,确保管理机制落地生根,从而,形成了分层管理、行政管理、数字化管理、学术管理等良好的制度管理机制。

2.细心安排系统研修。五年的职初教师按照自然年度编班,每年度完成规定学时量的学习与活动。区教师发展中心为每个班级遴选了优秀班主任,班主任连续五年带班。区教师发展中心设有专门的项目负责人,建有《启航工程班主任职责》《启航工程班主任考核制度》,由班主任、班委会负责班级的学员管理、课程计划、会务管理、新闻、效果调查、数字平台管理等,由教师发展中心培训处负责班主任的年度考核。同时,区教师发展中心还建有《启航工程学员守则》《启航工程职初教师参训情况调查问卷》,定期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并有相应措施跟进,学时管理平台按时录入。

3.用心组织“职初考核”。区域建有完善的职初教师专业发展研修的考核方案,根据不同目的,考核评价可分为两类:一是形成性评价;二是总结性评价。0~4年的职初教师,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主要特点为“前瞻式”。它的作用是确定学习效果,目的是改进学习过程,调整培训方案。评价的重点是过程,“分数解释”凭借当年的“目标参照”,实施时间在每年6月。满5年的职初教师采用主要特点为“回顾式”的总结性评价。它的作用是评定学业成绩,目的是确定职初教师已经达到的水平,预言在后续培训过程中成功的可能性。评价重点在结果,评价手段是考试。考试的内容有笔试和竞赛,“分数解释”根据“常模参照”,实施时间在每年10、11月。满5年的教师在总结性考核的同时回应了南京市满五年职初教师的统一考核要求。

(二)实施程序――分层推进,三步落地

1.区域引领。南京市雨花区教师发展中心认真研究国家、省市级教师培训的文件精神,明确学时量的分配,拿出具体方案、做好工作动员、搭好活动平台,率先垂范引领,并做好后续管理与支持工作,使职初教师的研修工作稳步推进。雨花区教师发展中心培训处会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布置与研讨,以求保持职初教师培养的先进性、持续性。

2.学校执行。在区域工作要求中,学校做什么和怎么做以文字形式将“学时”“内容”“发展档案”和“请假规定”作出具体要求,并给予支持与指导,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职初教师的培养,已经纳入对学校校本研修的考评。因工作效果突出,这项工作已经得到全区基层学校的有力支持和广泛推广。

3.教师“卷入”。启航工程是职初教师的培养工程,职初教师是活动的主体。无论是教师的“被卷入”,还是“自我卷入”,其核心是个体自主行为,是基于个体自我发展需要的“卷入”。教师在“卷入”中开悟,在“卷入”中提升。“卷入”的核心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实实在在的专业成长,使得职初教师对未来的专业发展充满信心。

(三)实施机理――研究实践,创新创优

1.“外部控制”与“内部激发”有机整合。

启航工程职初教师培训包含“读本”课程和“卷入”课程,读本课程是通过外部控制促进职初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卷入”课程由是内部激发的促进职初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课程与活动。外部控制与内部激发,是“卷入”与“被卷入”的有机整合,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机因素的有效结合、科学结合。

2.“全员卷入”与“全程卷入”有效互动。

职初教师工作的前五年属于职业的关键时期。启航工程的实施对象是职初五年的教师,五年全部学完,五年全程管理。区域与学校联动,“全员卷入”与“全程卷入”有效作用,这是区域性“主题引领,项目驱动”工作模式的优势体现。

3.“职初教育”与“终身教育”有机连接。

教师的“职初教育”是指职初教师前5年的教育与培训,主要要求是“站稳课堂”与“带好班级”,从教育和教学的角度进行职后培训。但是,“职初教育”又要与“终身教育”有机相连。所以,我们主张夯实基础,发展能力,创新创优,持续发展。

四、突出实效功能,促进职初教师专业发展

1.人本性。《区域性职初教师“卷入式”启航工程》其含义是尊重职初教师作为“人”的、个体的、真实的、本来的、原始的发展愿望,它是开放的,也是丰富的,是实打实的。让教师个体在“田野”里呼吸新鲜的“空气”,获取原始而真实的内在动力,是尽力用教师自我发展的本能来唤醒教师个人的智慧。

2.可行性。《区域性职初教“卷入式”启航工程》具有可行性。在对大量的可靠来源的文献材料研究之后,我们认为,“卷入式”培训的实验成果是可靠的,效果是明显的,《区域性职初教师“卷入式”启航工程》的设计、组织、程序具有成功完成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