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4-05-22 17:2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诊护理新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急诊护理新技术

篇1

近年来,国外大量研究证实,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更迅速而持久地恢复梗死相关血管(IRA)的血流,挽救濒死心肌,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1】。我院心血管介入中心针对AMI 患者形成了一套急诊介入救治配合流程,在此流程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导管室护士的综合素质与护理配合是保证急诊介入手术安全的重要因素。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导管室护士应具有的综合素质

1.1敏锐的观察力

AMI患者在开通闭塞血管时,往往存在心肌再灌注损伤,这是心室颤动的高发时刻【2】;心动过缓、频发早搏二联律、三联律、成对室早、短阵室速等都是可能的致命性心律失常。而医生在手术时大部分只专心顾及导管、导丝和影像变化,所以导管室护士要密切观察手术进程,熟悉手术操作步骤及手术者的意图,准确及时向医生报告心电图波形和动脉内压力波形的改变情况,对术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主动处理,争取做到分秒不误。另外,大多数患者在发生室颤时会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随即出现面色青紫、意识丧失,抽搐和呼吸停止。因此护士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重视患者的主诉,赢得抢救时机。

1.2 超前的预见性

高龄、高危及复杂病情和病变是心血管介入手术的高危因素,高危患者在进入导管室的路上、手术操作过程中及术后返回CCU的途中,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护士要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意外事件做出预测,做好充分的准备,能灵活自如地配合医生处理突发事件。例如患者在来回导管室的路上有可能发生室颤,所以除颤器必要时跟车。急性下壁心梗时易发生低血压休克和房室传导阻滞,备好异丙肾、多巴胺、临时起搏器。在进行右冠状动脉操作时,导管容易挂住窦房结动脉诱发室颤;左主干病变时容易发生开口嵌顿而造成室颤;支架放入前降支及回旋支动脉内,尤其是前降支近中段时易发生室颤【4】。所以除颤器电极板常规涂湿备用,尤其是在进行这些高危的操作时,要更加重视。

1.3 丰富的专科知识

能识别恶性心律失常,能熟练掌握导管室各种仪器尤其是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例如除颤器、临时起搏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泵等。熟悉术中常见严重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抢救药品及措施 ,如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低血压及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动过缓、严重高血压、过敏反应、穿刺局部大量渗血及血肿以及循环呼吸骤停,以利于配合医生抢救。

1.4 熟练的操作能力

心导管室采用的大都是高新技术,设备多,材料复杂,这就要求护士对手术所用的特殊器材做到熟记、熟递,能熟练使用血管造影仪、心电监护仪、多导心电生理记录仪、心导管工作站等设备,熟练完成专业常规护理操作和各种登记统计工作。熟悉介入操作步骤,与医生配合默契。

1.5 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于X-线照射、频繁的紧张抢救、长期负重站立配台、长年加班加点、不定时的急诊介入手术工作,造成的饮食睡眠不规律、精神高度紧张,加之消耗性材料的物流管理等,面对这些压力,要求导管室护士要做到紧张有序,训练有素,并且要做到能吃苦耐劳,学会自我调节。尤其是抢救时做到沉着果断,临危不乱,密切配合,积极应对,迅速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

2 导管室的救治配合流程

2.1术前配合

接到手术通知后,一名护士负责按无菌要求铺台;准备术中用药;心电监护、抢救仪器等处于备用状态;抽取多巴胺、阿托品、地塞米松等药物放于易取处备用;除颤仪的电极板涂湿,调300J待用。另一名护士到CCU接患者。病人积极良好的心态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濒死感、焦虑、恐惧等自觉症状明显,因此要关注患者的主诉,通过简单的语言交流了解患者对手术的要求和顾虑,主动传达以下信息:这只是个微创手术,不会有太大的痛苦,而且进行手术的医生和护士都有丰富的经验。患者进入导管室后,要热情接待,注意保暖,以一举一动感染患者。简单介绍手术环境、手术过程及配合要领,做到忙而不乱,给病人训练有素的安全感。指导患者平移至导管床后,按要求摆好,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并检查液体通路(留置针一般位于左上肢)。患者头偏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造成窒息,口边放置塑料袋。躁动患者用约束带将双上肢固定在身体两侧,以免影响手术、发生坠床等意外。将监护仪声音打开,操作中能够听到患者的心跳,有助于心律失常的及时发现与处理。粘贴电极片时避开除颤区和锁骨下置管区;左下监护线最好从腋下穿过,以免因患者抽搐扯脱导线影响心电图描记;各种导线放置位置以不影响采集图像、不影响抢救给药和除颤为宜。

2.2术中配合

协助消毒,为术者穿衣;根据手术进程,配合医生,准确、熟练递送各种器械;根据病情及医嘱,准确执行各项处置。AMI患者发病数小时内血流动力学多不稳定,因此术中须严密监测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5]。一名护士负责站在床边观察患者心电及有创动脉压力的变化;在医生完成锁骨下置管后,及时将液体改由中心静脉途径输注,以保证紧急情况下快速大量的补液。另一名护士负责完成介入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及器械材料的传递。密切注意手术的进程,对可能的高危操作进行预测,随时做好抢救准备。行球囊扩张时,冠脉血流暂时中断,患者会有胸闷、胸痛等症状,告诉患者不要紧张,这是手术过程中的正常反应。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如心率缓慢,要嘱患者咳嗽,促进造影剂排空,同时准备应用阿托品。出现室颤时,大声告诉同事,随即准备配合医生除颤,如未能成功复律,立即准备再次电击,并准备应用肾上腺素、胺碘酮等药物。室颤复律成功后,患者意识恢复,护士应给予亲切的语言安慰,消除其恐惧感,以免紧张、焦虑而增加已梗死心肌的负荷。做好排尿观察及护理,防止肾损害,患者不习惯在床上排尿,加之情绪紧张,会加重膀胱括约肌痉挛,易发生短暂性尿潴留【6】。

2.3术后护理

询问患者症状缓解情况,指导患者在保持术肢制动的前提下移向平车。由一名手术医生和护士护送患者回CCU,期间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及保暖,察看术区是否有渗血或血肿。针对患者患病的主要因素进行简明扼要、有的放矢的健康教育,如戒烟限酒,二级预防的药物治疗及术后康复期的注意事项【7】。嘱患者适量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以免发生造影剂肾病。到CCU后,与病房护士认真做好床头交接班,术中用药、术后结果、液体通路及其他管道,搬运过程中尽量轻柔。

3 讨论

AMI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行急诊PCI时风险大,难度高,而且由于冠脉血管梗死相关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在我院介入中心的这种程序化的急诊救治配合流程中,我们体会到,导管室护士自身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护理过程中能够与医生默契配合,各交接环节做到有机衔接,是保障急诊介入手术安全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De Geare VS,Dangas G ,Stone GW,et al.Interventionalproceduresina cutem yocardial infartion[J].Am Heart J,2001,141(1):15.

[2] 陆雅娥.冠状动脉诊疗术中发生心室颤动的救治配合和护理[J].现代实用医药,2008,20(3):229-230.

[3] HerniquesJP,OttervangerJP,et al.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 farction before and during primary PCI[J].Int J Cardiol,2005,105(3):262-266.

[4] KernMj,RothR,DelionulU.Thecardiaccatheterizationhandbook[ M].Missouri:Mosby,1999.3-50.

[5] 李洪稳,周继新,尚秀英.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118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4.

篇2

【关键词】门诊输液;心理护理

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门诊护理内容更加丰富,心理护理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方法应用于输液的整个过程中。这就要求门诊护士在输液时对患者需要加强心理护理,做好心理安慰,使患者在输液时充满信心、积极配合,消除紧张焦虑情绪,从而达到输液治疗的良好效果。本人通过在门诊多年的工作经验,将心理护理的体会总结如下:

1患者的心理临床表现

1.1恐惧心理:

多见于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3到7岁的独生子女,他们受家庭的影响,唯我独尊,娇蛮任性,不愿接受静脉穿刺,甚至大哭大闹,拒绝治疗[1] 。

1.2怀疑和焦虑心理:

几乎所有门诊患者都希望尽早明确诊断得到治疗;企盼得到自己熟悉的技术水平较高的医生诊断治疗;希望医生在接诊时耐心倾听他的主诉,仔细认真地检查。有些患者通过书本、电视 、网络等渠道自我诊断,过高、过重地估计自己的病情。当有些要求得不到满足,再加上疾病的影响,患者就会产生怀疑心理和焦虑心理。

1.3孤独无助心理:

部分患者因怕麻烦别人,一般都是一个人前来输液 ,通常这样的患者就会有种孤独无助感[2] 。

1.4其他心理:

有些诊断不太明确,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常常会出现反常心理,这时患者可表现为 :无能为力 、绝望 、敌意和愤怒等。

2心理护理体会

2.1创造舒适的输液环境

输液室内要干净、整齐、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温暖舒适,并配备趣味性强,内容健康的书刊、报纸、杂志、电视、VCD供患者观看,使患者能够消磨时间,转移对输液的注意力,消除长时间输液的疲劳感。

2.2服务周到,技术娴熟

输液护士应态度热情、耐心、和蔼,使用通俗易懂的医学用语介绍输液的一般知识、治疗原则及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样可以提高病人在输液治疗时的信心,在心理上获得了满足感和安全感;同时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消除病人的顾虑,为输液治疗营造一个良好的心态。护士在操作时必须沉着熟练,认真选择血管,进针要准确、轻盈、快速,尽量做到一次成功,从而减少因穿刺疼痛造成患者对输液的恐惧心理。

2.3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采取不同心理护理方法

对于儿童,根据年龄从小到大,分别采用注意力转移法 、鼓励诱导法和说服教育法。5岁以下儿童应用注意力转移法效果较好,静脉注射前护理人员患儿进行充分的语言交流 ,抓住儿童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与患儿沟通;穿刺成功后,要立即用周围事物吸引患儿注意力 ,防止患儿哭闹使静脉穿刺针偏移、脱落影响治疗;鼓励诱导法适用于学龄儿童,用“勇敢”、“坚强”、“漂亮”等词汇,树立患儿自信心;说服教育法适合于年龄较大的儿童,用“输液可以消除病痛”的概念教育患儿配合治疗。

对于老年人,因其身体衰弱、储备力差,对疾病的抵抗力显著降低,对医疗护理的依赖明显增加。作为门诊护士,首先要做好接诊前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老人的信赖与合作;其次,在为老年患者治疗时,要重视其患病后出现的不同心理反应,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对待疾病;第三,要尊重老人,做好亲属和陪护人员的思想工作;第四,要帮助老人消除反差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第五,对老人要多一份关爱、体贴,解除老人的后顾之忧[3] 。

3讨论

运用现代医学模式加强对门诊输液室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处于最佳的身心状态进行治疗,是我们每个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对门诊输液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和配合,从患者的赞扬声中我们也看到了自己的工作成绩,更增加了努力工作的信心。实践证明: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不仅有益于患者的身心健康,还可提高我们自身的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伟瑛,韩丽芳.门诊输液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346-347.

篇3

近年来,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综合医学模式对临床医疗和护理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近10年来在综合医学模式的前提下,加强对门诊输液室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晕针、输液不适、医患矛盾等方面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1 现代医学模式与护理新理念

现代医学模式的观念认为医学是关于人的科学。一个人不单是一种生物状态,也是一种社会状态,人的一切活动包括疾病和健康是在社会环境中存在和转化的。健康不能单一考虑生物学的因素。它必须结合心理、社会因素来综合考虑和说明。所以,治疗疾病和护理患者应该在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中进行。各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护理贯穿整个治疗康复过程.1980年美国护士协会对护理学做了定义。这一护理学的新概念实际上是综合医学模式在护理学的延伸,它所强调的是整体的人,因此护理的目的是以增进或恢复服务对象的健康所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活动。

2 门诊输液室患者的心理

门诊是医院的第一线,患者多且病种复杂,患者对门诊诊疗程序陌生,再加上疾病的困扰等,了解门诊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做好门诊输液室患者心理护理的关键。

2.1 烦躁 :门诊患者复杂,人流量大,患者在经过挂号、就诊、检查、交费、取药等过程后,往往身心俱惫,心情烦躁,输液作为患者治疗的最后一个环节,如稍有疏忽,患者或家属很容易把就医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满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同时因候诊患者多,在医生诊治过程中,患者许多相关疑问未能得到更多详细的解释,如治疗药物的作用、毒副作用、疾病预防、注意事项等,更加重患者的烦躁。

2.2 焦虑心理:几乎所有门诊患者都希望尽早明确诊断,尽早得到治疗。企盼得到自己熟悉的技术水平较高的医生诊断治疗。希望医生在接诊时耐心倾听他的主诉,仔细认真地检查。全面详细地了解自己的发病史。有些患者通过书本、电视、网络等渠道自我诊断,过高、过重地估计自己的病情。当有些要求得不到满足,再加上疾病的影响,患者就会产生焦虑心理。

2.3 恐惧心理:患者一走进医院就有一种恐惧感。患者之间可相互感染。发病的突然性,疾病本身的痛苦折磨,有时家属和朋友的各种询问,患者对各种检查和治疗措施的不理解等诸多方面,都会引起和产生恐惧心理。

2.4 怀疑和不信任心理:对护士配药的准确性,担心自己的药液与他人混淆、替换以致输错液体。患者多有强烈"药到病除"的心理希望一打针病情就能马上缓解,否则即产生抱怨、烦燥和不信任心理,认为此药物无效、或立即怀疑医生的医术,并会把对医生的不满发泄到护士身上。对护士的穿刺技术不信任,特别是小儿的家长,如护士未能一次穿刺成功造成患儿哭闹不合作,家长心疼患儿往往引起争吵或纠纷。

2.5 其他心理:有些慢性病患者病程长,疾病的恢复过程也较慢。有些诊断不太明确,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常常会出现反常心理,这时患者可表现为:无能为力、绝望、敌意和愤怒、孤独等。

3 心理护理

3.1 热情的态度和行为:医务人员要用热情的态度接待,主动进行语言问候,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用安慰性语言询问病情、有无过敏史和特殊要求、有无进食、是否需要如厕等。 其过程护士以愉悦,积极的情绪跟患者交流,传递给患者轻松和信赖的感觉,使其消除紧张、焦虑情绪,达到心理舒适。

3.2 周到服务,在对患者一视同仁的前提下应注重个体化:输液室工作繁忙,治疗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病情变化,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等。患者身心变化各不相同,心理护理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在与患者接触的每一阶段,每一个治疗环节都含有心理护理的内容。我们在进行繁忙的输液操作的同时要对不同患者的不同需要尽可能地满足,心理护理还应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性别、病情及心理需求等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3.3 良好的业务能力与娴熟的技术: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不仅可以在治疗疾病时减轻患者痛苦,还会使患者感到满意,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有时静脉穿刺一次失败后,一定要关注患者的感受。此时可更换他人操作。并用恰当的语言安慰或道歉。良好的工作能力与娴熟的操作技术会使心理护理的效果更好。

3.4 认真做好三查七对 配药前,查对姓名、液体、药品及质量,转抄输液卡、瓶签的速度要快而准确。 实行首接药护士负责制,从接输液单、药液到药液配制结束,均由首接护士负责,做到中途不转交其它护士;配好的药液连同药瓶、安瓿交与另一护士再次核对,双签名。配药室采用透明玻璃装置,使不放心的患者能清楚观看到其药物的配制过程,打消其疑虑。根据患者就诊输液高峰,合理安排工作班次、职责,增加输液台,提高输液流程中各环节的工作效率,有效的缩短了患者等待输液的时间。

3.5 注重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是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健康及舒适所进行的自我实践活动。医务人员在对患者治疗的每一个环节都应适时地用医学专业知识,医学心理学知识向患者宣传、解释。使他们了解自己的疾病。从而消除对疾病的错误观点和认识。帮助启发和指导患者尽可能早的进行自我护理。保证输液环境的舒适,输液室内要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环境清洁、安静。 室内放置一些专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和健康常识资料,既分散了患者对注射部位的注意力,不再感到输液时枯燥无聊,也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各种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心理需要的护理宗旨。

4 讨论

篇4

【关键词】手外伤 应激反应 心理护理

手外伤是较常见的急诊手术,病人由于剧烈的疼痛和较重的心理负担,多数表现过度紧张、焦虑。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有应激反应。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85例手外伤有应激反应的患者。除按一般外科急诊护理常规护理外,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语言护理,心理调适,行为放松疗法,观察病情和遵医嘱对症处理。由此减轻了患者的应激反应,取得了比较满意的心理护理效果。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3年1月―2006年12月急诊外科收治手外伤有应激反应的患者85例,其中男56例,女29例,年龄18~73;平均年龄26.7±12.6岁。

2心理护理

2.1术前心理护理:由于手外伤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发的。因此,患者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加之面对陌生的环境及面孔,容易出现极度紧张及恐惧的心理。因此,必须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初步了解病情,热情解答疑问,并说一些宽慰的话。由于病人多由重物挤压所致,手部末梢神经较丰富,表现为剧烈疼痛,并且对手术成功与否及术后是否影响生活等问题颇为关心,因此要向病人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介绍手术医师及成功病例,使之消除顾虑,产生安全感,正确面对手术,积极配合麻醉。通过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情绪反应如焦虑、担心的问题,给予耐心、细致、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教,指导患者如何进行心理放松,例如:做深呼吸、分散注意力[1]。病人手外伤后往往出血不止,导致患者过度紧张,易出现休克状态。因此,做每一项操作时,均应先告知病人。防止微小刺激加重病人的恐惧心理,导致意外的发生。娴熟的技术也能减轻病人恐惧,增加对手术的信心。

2.2术中心理护理:手术开始后,及时询问病人的感受,观察病人反应,借以了解麻醉效果。同时密切注意手术进展、生命征及输液情况。并及时反应给麻醉师。术中不可谈论与手术无关或对病情不利的话题,以免使病人产生焦虑或恐惧心理,特别对严重手外伤病人由于突然中断工作,丧失劳动能力,面对病情颇为关心,注意力全集中于医护人员的谈论中,任何坏消息都会对病人造成心理伤害,所以在病人清醒时尽量不谈论病情,实行保护性医疗措施。

2.3术后心理护理:术后回访病人时,仍然要以鼓励性语言为主,让病人减轻对手术后遗症的恐惧,增强对手术成功的信心。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在不违反保护性医疗制度的前提下,要给患者以满意的答复。通过这样的心理护理,一般患者均能平静地面对手术的结果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实施行为放松疗法,使患者的焦虑得以缓解具体方法是:训练患者的自我分析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联想能力,嘱患者合上眼,慢慢深呼吸10次,再10次,重复至患者自我感到已经放松不再紧张[2]。另外,保持手术室的整齐、清洁、安静,光线柔和,通风良好,维持适当的温湿度,可帮助患者减少恐惧感和紧张感。同时,给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使家属心理平静。可以避免或消除患者家属存在的不良情绪影响而加重患者的应激反应。85例手外伤有应激反应的患者,经过心理护理,71例减轻,12例消失,2例无效。总有效率97.6%。

3讨论

整体护理观是将服务的患者视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人。从而根据不同的个体,给予与之相应的护理。对手外伤有应激反应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心理护理。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能更有效的促进患者的康复。手外伤有应激反应的患者,除遵循急诊外科的一般护理常规外,应用心理护理措施在时间上和顺序上、要具有灵活性,并因人而异。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适当而充分的心理护理,病人对手术的顺从性明显提高,应激反应显著降低。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手外伤的早日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急诊护理信息系统;无线物联网;条码技术

Abstract:From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hospital information,mobile and barcode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hot destination of hospital bining these two technologies to construct the emergency 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is committed to solve a serie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emergency work process and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System utilizes advanced wireless networking and barcode technology,targeted for emergency work in process and to control the quality of orders.Ensure medical safety,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hospital emergency rescue and work efficiency,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Emergency 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Wireless networking;Barcode Technology

1.项目背景

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同时,急诊科接诊急重症患者多,来诊患者就诊病种复杂,患者病情变化快,也是医院医疗纠纷的多发之地。由此急诊科护士往往都处于高度戒备,工作节奏紧张的状况。而另一方面,急诊科室的突发事件很多,这就又需要医护人员采取果断决策和快速实施救治。如何提高抢救工作的水平对医院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不仅取决于急救医师和护士的技术和技能,取决于急诊科仪器、设备及药品配置是否充分、合理、完备,同时也需要医院从管理角度去加强建设,如利用信息化系统来提升急救人员的工作效率、借助先进的IT技术来提升急诊科的管理水平等等。从国际上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来看,移动化和条码化已经成为各国医院应用的热点。移动信息系统融合了移动计算、条码识别等技术,并且通过移动终端快速的进行病人识别、药物核对及诊疗过程的全程控制。

2.总体设计方案

急诊护理系统是建立在医院HIS、LIS等基础数据之上的二次应用平台,系统以无线物联网为数据传输链路,使用手持数据终端(PDA),将医院各种基础数据源通过无线网络与PDA连接,实现急诊护士在病床边实时输入、查询、修改病人的基本信息、医嘱信息和生命体征等;通过将二维条码标识技术应用于病人腕带、药品标签、生化标签和标本标签等,采用手持终端设备扫描腕带等标签信息,快速准确的实现病人、药品和标本等识别。还可以为急救设备、急诊医护人员佩戴特制的资产标签及医护人员标签,可以定位跟踪急救人员及急救监护设备的最新位置和活动状态,了解病患和医护人员在手术室、观察室等重点区域的进出时间及停留记录,记录其详细活动轨迹,为提升抢救效率提供重要数据依据,当发生急救情况时,医护人员和病患均可通过按下人员标签的呼救按钮进行紧急呼叫安保或者监护人员;为重症病人佩戴特制的温度传感标签,可以实时记录病人的变化记录信息,代替了繁杂的人工使用体温计操作,当病人体温超过预警值时,也可以自动提醒医护人员。

2.1 无线网络架构

我院的物联网基础网络设备提供了最大300Mbps高速的传输速率,兼容802.11a,802.11b,802.11g,无线设备,具有丰富的用户安全认证/数据加密传输的功能,配合医院的医疗管理系统(HIS),可为整个医院提供了最大300M网络信号的无隙覆盖,使整个医院处于整体的电脑网络系统管理之下,加快医生对病人病况信息的查询,认识和处理。无论是对医生、护士还是工作人员,整个工作的进程都将是可控的。如图1所示:

图1

图2

图3

2.2 软件架构

系统采用C/S(客户机/服务器)架构模式。基于真正的SOA三层架构体系(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库层)。服务器为JavaEE环境,客户端为.net环境,两个异构环境之间的通信采取基于SOAP的webservice传输协议。业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处理。整个应用程序为多层的技术架构,表现层为基于Win Form的富客户端,分别有桌面版(PC)和移动版(PDA),业务层以及数据持久层基于JaveEE技术实现,其中核心业务层为各个子系统所共享的数据总线,业务方法通过Web服务提供给客户端调用。这种体系结构的好处在于各个层次非常清晰,也符合当今技术发展的趋势,如图2所示。

2.3 基于物联网的应用

急诊护理系统基于无线物联网和条码技术构建,通过在急诊科室部署无线网接入点AP,实现对所需的场所进行无线覆盖,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如图3所示。

(1)身份确认

将信息印制在RFID医疗卡上,由病人随身携带。当该病人入院诊治时,医院只需用二维条码扫描器扫描医疗卡上的标签信息,就可以完成病人的入院登记和病历获取,因此为急救病人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由于RFID技术提供了一个可靠、高效、省钱的信息储存和检验方法,因此医院对急诊病人的抢救不会延误,更不会发生伤员错认而导致医疗事故。

(2)人员定位及监控

人员定位包括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定位和追踪,将腕式RFID标签佩戴于工作人员和病人手腕上,就可以对他们的位置进行持续的定位与追踪,同时也可以和门禁控制的功能相结合,确保只有经过许可的人员才能进入医院关键区域,如限制未经许可人员进入药房、儿科和其它高危区域等。腕式标签还具有防拆卸功能,预防病人佩戴的标签被非法拆卸或破坏。病人出现紧急情况时,可通过标签上的紧急按钮进行呼叫。

(3)移动医疗监护

智能化无线医疗监护服务是以无线局域网技术和RFID技术为底层,通过采用智能型手持数据终端为移动中的一线医护人员提供“移”触即发的随身数据应用。医护人员查房或者移动的状态下,可通过智能型手持数据终端的护理人员端软件,透过Wi-Fi无线网络实时联机,与医院信息系统数据中心的数据交互。使医护人员随时随地在手持数据终端上获取全面医疗数据的信息服务系统,而病人可藉由佩戴在手上的装有RFID的手环,在与PC连接的RFID读卡器查询显示该患者目前的检查进度,并可获取全面医疗数据的信息服务系统,根据历史记录和临床检查结果,对比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当机立断地会诊和制定治疗方案。同时系统会自动记录各项预检、留抢、离抢和护士护理信息以生成各种报表供医院管理层查询分析用。

(4)生命体征采集

利用嵌入式传感器和特殊软件使医生可以实时了解到他负责的病人的血糖、血压情况。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医生可以随时了解被监护病人的病情,进行及时处理,还可以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长时间地收集人的生理数据。

(5)运动状态侦测应用

例如通过心电监护仪器等设备,连续24小时智能检测病人的坐、走、跑、趟等运动状态,记录人体心电数据和运动数据,并且能够显示、存储、打印心电图和运动状态,能够对佩戴者位置进行GPS定位监测,实时位置结果以电子地图方式显示在网页上,还能进行摔倒识别,异常事件报警等。

由于无线网络信号的发散性,系统软硬件设计与抗干扰性存在的局限性,运动状态心电信号的侦测过程中会产生运动伪迹干扰,严重影响计算机分析和医生诊断。我们通过在硬件部分增加定位器同步采集信号,在软件分析部分利用自适应滤波处理技术消除运动伪迹噪声,得到基线稳定的信号。实现了精确侦测定位,扩大了受监护患者的活动范围,为患者提供了舒适可靠的监护服务。

3.系统优势

1)相对条形码,系统采用的RFID标签具有良好的非接触性,防止电磁干扰、断电、设备故障等威胁,不易受干扰;标签上的信息能够进行重复的写入和擦除,应用方便。

2)系统可以实现定位设备和人员的自动清点和活动轨迹查询,可以根据医院需要进行特殊区域对特殊人群或者特殊设备的智能报警和越界提醒。

3)大范围覆盖,每个物联网AP覆盖范围可达30米以上的覆盖半径,同样的区域可以用更少的数量的设备,节省用户成本,便于实施。

4)利用物联网基础网络,医生和护士在病房,诊室,急救室,手术时可以不必带着沉重的病例资料,使用笔记本电脑就可以实时的记录、查询和传递信息。

5)利用物联网基础网络,药剂师将适时的根据医生制定的药剂配方,正确的配置药品剂量。可以避免看不清楚或看错医生的处方而造成不必要的医疗差错。

6)通过该急诊护理系统在医院的部署应用,避免了人工核对患者身份、减少了医护人员手工记录、修改医嘱信息、实时记录生命体征信息以及打印医嘱信息、生命体征信息等流程,不仅大大减少了急诊科医护诊疗过程中医疗事故的发生,有效降低可能的医患纠纷,同时也全面优化了整个急诊科医护流程。

7)医嘱执行时的人工查对由条码扫描匹配来进行替代,这不仅提升了医嘱给药查对的工作准确性,同时也可有效降低护士的工作压力,让护士能有更多时间给病人提供更细致的医护工作,有效提升病人满意度。

8)系统能通过对大量临床数据的挖掘,提供各项统计数据和分析报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这类定制化的分析报表能够真正为医院管理层所用,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极大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

4.总结

随着新型医疗模式的出现,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无线定位系统在医疗机构的应用将具备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医疗物联网应用于医院追踪资产、设备和病人,及时了解和掌握关键工作人员、资产和医疗设备的实时位置信息已成为医疗保健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这能帮助医疗机构降低成本、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曾凡.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0,20(7):28.

[2]田园,畅小琴,张文丽等.门诊自动分诊系统的应用与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1,6(40):644-645.

[3]黄桂田,龚六堂,张全升.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2013版2012-2013)/物联网蓝皮书[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王汝林等.物联网基础及应用[R].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唐雄燕,李建功,贾雪琴.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技术及其应用[R].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篇6

[关键词] 静脉输液;门诊;急诊;心理护理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在小儿进行静脉输液过程中进行心理护理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已成为小儿治疗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研究选择398例患儿进行研究,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10年2月到2011年3月在我院进行静脉输血的小儿患者398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为211例,女性为187例,4岁以下患儿为217例,5岁以上患儿181例。

1.2护理方法按照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进行一般的护理,但不进行心理干预护理,进行常规的静脉输液处理。对照组除了进行一般护理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护理。按照不同年龄段患儿的心理特征进行对症心理护理干预,4岁以下患儿由于年龄较小,对视觉、听觉和触觉的需要较大,应进行充分的抚摸安慰,减少其由于畏惧感产生的哭闹的情绪,在必要的情况下采用玩具进行分散注意力处理。对于5岁以上的患儿由于其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且对静脉输液有一定的负面的记忆,此部分患儿对静脉输液有一定的抵触和厌烦心理。针对词部分患儿应采取做游戏、安慰和解释的心理护理方法,在进行充分的注意力转移的情况下应及时进行静脉穿刺,尽量采取技术熟练的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情况下应采取鼓励、奖励和看动画片的方式辅助进行静脉穿刺输液。

1.3心理状况分型按照患儿的表现对患儿进行心理状况评分,主要分为合作型、紧张型和拒绝型。其中合作型为患儿表现比较安静,能顺利配合完成静脉输液过程。紧张型主要表现为患者不太愿意进行输液治疗,主要表现为紧张和恐惧心理。拒绝型主要表现问哦患儿不合作,不愿意接受各种治疗[1]。

1.4统计处理本研究选择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统计方法为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2.1研究人群不同年龄段人群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分析

按照研究对象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组,分为4岁以下组和5岁以上组,两组患者在静脉输液穿刺一次成功率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研究人群小儿静脉输液患者输液情况分析

对小儿静脉输液患者进行分类,实验组合作型患儿为156例,占76.10%,对照组合作型患儿为127例,占65.80%,说明实验组患儿合作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研究人群小儿静脉输液患者输液情况分析[n(%)]

注: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少儿作为门诊和急诊科特殊的就诊人群,其具有自身的特点。针对患儿特殊的情况应注意心理护理干预的重要习惯,应尽量减少简单粗暴的护理方式,尽量依照患儿自身的情况采取特殊的心理护理方法,与患儿进行充分的互动,与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儿的病情和需求,采取有亲和力的语言进行沟通,有一定的心理护理的知识,在面对特殊情况时应采取措施得当。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有着充足的时间和自身的护理知识和素质[2-3]。医务人员应加强自身心理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患者家属的需求,对于比较冲动、有过激行动和性情粗暴的家属应采取耐心的解释和疏导,解释治疗的过程及治疗方案,让家属充分信任医务人员和治疗方案尽量平息患者家属的心理。对于紧张、不安、哭闹和畏惧的患儿应充分的耐心,把握好尺寸。本研究研究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静脉输液穿刺一次成功率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合作型患儿为156例,占76.10%,对照组合作型患儿为127例,占65.80%,说明实验组患儿合作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不同年龄患儿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有助于患儿静脉输液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少敏,樊淑梅,刘勇.牙病患儿治疗时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4,3(19):54-55.

篇7

【摘要】回顾性总结分析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PTCA+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本组病例发生低血压10例、心律失常7例、血栓形成1例、尿潴留或排便困难4例、穿刺局部损伤6例,除1例患者并发支架内血栓形成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认为术后CCU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检测,如血压、心率、心律、意识等;根据血压调整输液速度,准确记录出入水量,保证两条静脉通路,及时补充血容量;备好除颤仪及抗心律失常药物,一旦发生室颤立即除颤;对重新出现严重而持久的胸痛,备好抢救物品,警惕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抗凝治疗期间注意有无出血倾向;采取措施帮助患者于床上大小便;观察穿刺局部、肢端血运情况。尽早发现并发症的发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植入术;术后并发症;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支架植入术是在急性心肌梗死起病3-6小时最多12小时内,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频临坏死的心肌可能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对梗死后心肌重塑有利,预后改善,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措施[1]。随着介入技术的日益发展,目前急诊行PTCA+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要措施之一。2008年11月至2010年9月我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经PTCA+支架植入术后患者86例,现将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采取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9月收治86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PTCA+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其中男64例,女22例;年龄38岁~79岁。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为单肢病变33例,双肢病变39例,三肢病变14例。经桡动脉穿刺82例,经股动脉穿刺4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包括低血压10例、心律失常7例、血栓形成1例、出血1例、尿潴留或排便困难4例、穿刺局部损伤6例。除1例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

2 并发症及护理

2.1 低血压

2.1.1 《》PTCA+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最常见并发症是低血压,常发生于术后48小时内,本组病例发生低血压10例:3例因心肌坏死使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下降,心功能严重受损,发生心源性休克;3例因应用扩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硝普钠、硝酸酯类等;4例因 呕吐、出汗、失血、进食少等所致的血容量不足。

2.1.2 护理措施: 术后患者均进入CCU,每半小时监测血压1次,如有变化随时监测,并与术前患者基础血压比较,发现低血压,立即报告医生,并积极寻找低血压产生的原因,作出针对性的处理。本组病例中3例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予其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治疗,为冠脉血运重建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支持[2]。同时使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减少探视,保持环境安静,防止不良刺激,常规应用镇静剂,减轻心脏负担。3例因应用扩血管药物所致的患者,经调整扩血管药物泵入速度后血压升至正常。4例因血容量不足所致的患者,经及时给予扩容,充分补充血容量,同时使用升压药物多巴胺后血压逐渐回升。注意经静脉滴注扩血管药物或升血压药物时应使用微量输液泵泵入,并根据血压调节输液速度。术后尽早恢复进食,鼓励患者多饮水,同时准确记录患者的出入水量。保证两条静脉通路,以便及时补充血容量。

2.2 心律失常

2.2.1 冠脉在阻断血流,暂停灌注后,其缺血缺氧期细胞内生化反应及超微结构改变并不十分明显,而当解除阻断,重新恢复冠脉灌注后,则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3]。以频发室性早搏和短阵室速最常见,严重时可发生室颤。本组病例6例出现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速,1例出现心室颤动。

2.2.2 护理措施:术后患者进入CCU病房后,进行连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除颤仪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利多卡因等。发现心律失常立即报告医生,6例出现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速的患者经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时得到纠正。1例出现心室颤动,经除颤转为窦性心律。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微量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在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室早、短阵室速情况,并据此调整输液速度。另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经外周静脉长期应用时容易引起静脉炎。在使用胺碘酮时要注意注射部位血管情况,避免长期经同一外周静脉输注,如发生静脉炎,可用50%硫酸镁湿敷。同时胺碘酮长期使用可使心率减慢,Q-T间期延长,在使用时应注意心率的变化。

2.3 血栓形成

2.3.1 支架植入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可发生于术后24小时内或2周内。本组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术后第3天,患者突然出现持久而严重的胸痛,伴大汗,血压下降,心电图ST段改变,心肌酶升高,进而发生室颤,经抢救无效死亡。

2.3.2 护理措施:术后每天常规予患者做床旁心电图,观察心电图S-T段变化;如患者重新出现胸痛,应立即做心电图,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完善检查。同时胸痛再次发生患者往往很紧张,加重病情,因此应予患者心理安慰,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如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立即备好抢救物品,配合医生予止痛、镇静、抗凝、溶栓治疗。另如患者出现神志、瞳孔改变或某部位的剧烈疼痛、动脉搏动减弱,需警惕血栓脱落造成的周围血管栓塞,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

2.4 出血

2.4.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PTCA+支架植入术后为预防血栓形成,需常规进行抗凝治疗,包括口服抗凝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肝素,静脉输入血小板Ⅱa/Ⅲb拮抗剂替罗非班。抗凝治疗期间容易出现身体某个部位或器官的出血。本组病例发生脑出血1例。患者突然出现头痛、呕吐,进而出现意识障碍,经抢救及针对脑出血的治疗,患者得以好转。

2.4.2 护理措施:术后抗凝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伤口、牙龈、口腔黏膜、皮肤等部位的出血,观察大小便颜色、血压、意识、瞳孔等的变化,定期测定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及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尽早发现可能的出血并发症,报告医生,早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2.5 尿潴留或排便困难

2.5.1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PTCA+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要求绝对卧床休息,大小便均在床上,尤其是经股动脉穿刺的患者,术后术侧肢体平伸,制动12小时。许多患者因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容易发生尿潴留或排便困难。本组发生尿潴留或排便困难的4例患者经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均能顺利解出大小便,无意外情况发生。

2.5.2 护理措施:①. 保护患者隐私,用屏风或被褥遮挡,帮助创造良好环境;②. 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在床上排便的紧张心理;③. 发生尿潴留的患者可采用温水冲洗会、听流水声、热敷等方法诱导排尿。以上措施均无效时可行导尿术;④. 对腹胀或排便困难的患者,术后可应用开塞露塞肛、口服石蜡油或灌肠的方法帮助排便。术后患者常规应用缓泻剂。鼓励患者多吃蜂蜜、纤维素丰富的食物。⑤. 焦虑、紧张情绪,用力排便可加重心脏负担,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心率、血压变化,甚至导致意外发生(猝死)。因此,患者排大小便时,护士应留在床旁,密切观察心电示波和血压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6 穿刺局部损伤

2.6.1 包括局部出血或血肿,主要由于动脉压迫止血方法不当引起。本组发生穿刺局部损伤6例。

2.6.2 护理措施:术后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肢端血运情况。如经桡动脉穿刺嘱患者术肢勿负重,抬高术肢,有利于血液回流,减少肿胀发生;如经股动脉穿刺,嘱患者平卧24小时,予1Kg沙袋压迫穿刺处6-12小时。本组病例3例出现手发绀、肿胀、麻木,报告医生予适当放松压迫后好转;2例出现渗血,予重新加压包扎,未再出血;1例出现穿刺局部血肿,用笔划出血肿范围,动态观察其变化。一般小血肿可自行吸收,该患者出现前臂皮下淤血,予重新加压包扎,并用软枕抬高术肢45~60度、冰敷,通过以上处理3天后皮下淤血自行吸收。

3 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诊PTCA+支架植入术使梗死的冠状动脉获得更早、更安全的再灌注,有效的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但术后仍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因此,CCU护士应掌握术后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尽早预防、尽早发现,尽早处理,采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3.

[2] 李清,吴珍,江雅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用于AMI急诊PCI围术期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172:589.

[3] 钱学贤. 现代冠心病监护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30-31.

[4] 郑耀珍.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预防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11:855-857.

篇8

关键词:点名穿刺;优质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心理干预

从生物医学模式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今天,人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更重要的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和文化的精神特征的综合体。在不断提高的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如何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和档次是医院所面临的挑战[1]。时代在发展,患者的要求越来越高,维权意识也越加越强,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输液室是门诊患者就诊的最后一站,患者将对医疗的不满全发泄在护士身上,转化为对护士的挑剔、不信任、不配合,护患矛盾一触即发。

为了进一步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我科开展了“点名穿刺”服务。由于患者是护士服务的对象,是服务质量的直接感受者[2],患者根据对护士的服务情况,选择自己认为技术好、服务好的护士,尤其是小儿患者,家长都希望甚至明确要求护士一针见血,导致护士工作压力加大。自从开展了“点名穿刺”服务后,他们的意愿得到了尊重,他们的权利得到了保护,心情比较舒畅,和护士的关系比较融洽,穿刺时能积极配合,减轻了护士的心理负担,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护患纠纷,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点名穿刺”使护士的服务理念发生转变,由被动服务走向主动、整体服务,增强了护士竞争意识和荣誉感,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1 方法

1.1科内动员 首先召开科会,分析当前护理服务发展趋势及科室现存的问题,开展“假如我是一个患者、假如我是一个家长”的讨论,大家换位思考。通过讨论,全体护士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大家一致表示正确对待患者的正当权利,愉快接受患者的选择[3]。

1.2设立标识 输液间设立点名穿刺温馨提示牌,介绍点名穿刺的好处,并且设立当班护理人员名单,上面包括姓名、工号、工龄、职称并配有照片,患者根据当班护理人员名单选择自己所信任的护士为其服务。

1.3总结考核 制定相应考核方法,每月根据患者点名的多少计算分值,与绩效挂钩,并统计患者满意度,与上月对比。

1.4统计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点名穿刺实行6个月后,随机抽取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服务情况进行调查,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服务流程,观察组实施“点名穿刺”服务,观察实施前后以下几方面的体现,见表1~表3。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科27名护士进行实施前后工作积极性比较,结果见表4。

表1、表2结果显示:实施点名穿刺后,患者对护士信任及配合程度明显增加,满意度也必然提高,表3、表4显示:护士减轻了心理压力,穿刺成功率大大提高,工作积极、主动。

3 讨论

3.1“点名穿刺”是我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认为只有多方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赢得患者的满意和领导的认可[4]。输液室是医院的窗口单元,而患者满意度是优质护理服务的直接体现。穿刺失败、服务态度是影响输液室患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实施“点名穿刺”服务后,切实做到了以患者为中心,尊重了患者的意愿,患者心情舒畅,消除了以往对护士的怀疑和不满,指定自己所信任的护士为其服务,主动配合护士工作,即使穿刺失败,也不会对护士恶言相对,护士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工作,服务质量大大提高,患者满意度也随之提升,优质护理服务效果明显改善。

3.2保存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护士穿刺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患者的言语,行为对护士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以致求胜心切、过度紧张而适得其反,导致穿刺失败,患者往往不能理解,甚至言辞激烈[5],引发护患纠纷。实施“点名穿刺”服务后,患者对护士态度转变,护士减轻了心理压力,穿刺成功率明显上升,患者满意、护士欣慰,形成良性循环,护患关系进一步融洽。

3.3改变了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将被动服务转变成主动服务,主动为患者提供全面、热情、全程、周到的服务,提升了护士工作的价值,护士工作责任心、主动性大大增加,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刻苦训练技能操作,能真正理解患者心理、生理上的疾苦,离开时的一声致谢,使护理人员感到的是一份责任、一份成就、一种鼓励、一种工作的乐趣。

3.4营造了竞争的氛围,充分发挥了护士的潜能。推出“点名穿刺”服务是我科管理体制改变的一部分,它把护士的工作量和本人的绩效收入挂钩,根据点名次数制定相应绩效分值,打破了魍车摹鞍垂ち洹⒅俺粕细凇钡慕缦蓿实行多劳多得,按需上岗,激发了护士之间的竞争意识,经济利益观使部分护理人员迅速觉醒,积极投入到自发的学习当中,解决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差都一样的现状,得到了患者和医院的一致认可。

综上所述,对门诊输液患者提供“点名穿刺”服务是门诊优质护理服务的一次有益尝试,对患者和护士的心理干预都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它充分尊重患者医疗服务的选择权,促进科室内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的改革,与时俱进地调整护患关系,迎合优质护理服务的发展趋势,医院和患者能实现“双赢”,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美容.病房开展温馨护理的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0):3171-3172.

[2]梅静.开展患者选护士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J].中华护理学会,2007:237-238

[3]李华娟,杨春玲,吴敏. 儿童输液中心开展患者选护士服务的实践[A]. 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05:2.

篇9

关键词:急诊猝死;患者家属心理分析;护理对策;人文关怀

对于猝死的时间界定,目前尚无完全统一,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h内死亡为猝死。多数学者认为猝死的时间应该界定在发病1h内[1]。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突发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如车祸、溺水、创伤、中毒以及心脑血管疾患等[2]。由于起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人们习惯做法是打"120"急救,急诊室便是抢救猝死患者的前沿。多数患者因伤势过重或合并其他并发症医治无效而死亡,将对家属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表现出恐惧、紧张、焦虑、悲伤、失眠等心理变化[3],家属难以接受突然失去亲人的现实,情绪易激动,常无端怀疑诊断、处理错误或不及时,在处理过程中医护人员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患者家属不满和投诉,造成医疗护理纠纷[4]。为更好的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对急诊科2013年共52例猝死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及沟通技巧。

1 心理状态分析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患者死亡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项急救医疗工作的结束,伴之而来的患者死亡告知、尸体料理、死者家属心理应激问题仍是我们急救急诊医疗活动的重要相关延伸问题。如果我们处理得好,可以顺利地使死者得到最后的医疗照顾,走完人生之路;减轻死者家属丧亲之痛,帮助他们安全度过心理危机期"。如果我们处理得不好,会引起死者家属延迟性心理疾患,行为异常的发生,引发或激化潜在的医患矛盾,导致医疗纠纷。患者的猝死对死亡者的家属来说都是极度的应激源,是灾难性事件,几乎所有的人都以同样方式反应,可表现为震惊、否认、愤怒、接受、失落、悲哀[5]。医护人员应想其所想,忧其所忧,处处表现出对她们体贴与关心,尽量创造一个温暖熟识的环境,消除陌生感与恐惧感,取得丧亲者的信任[6]。

2 护理对策

由于猝死患者家属一时难以接受亲人的突然离去,易产生不良情绪。他们表现出来对患者的期望值过高;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不理解,对抢救措施持怀疑态度。甚至将患者的死亡归罪于医护人员,轻者对医护人员大吵大闹,更有甚者对医护人员大打出手,造成严重后果,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的运行。因此对患者家属的安抚,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处理,可有效地调解和化解由此产生的矛盾。我们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护理。

2.1猝死患者接诊后,积极配合配合医生抢救,医护人员要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家属患者来院时的情况,病情以及可能的结局,帮助死者家属逐渐适应失去亲人的心理准备,对亲人死亡结局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减少亲人突然去世后的悲痛;恰当的解答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了解他们的需求。在面对患者死亡威胁时,家属往往有较弱的承受能力,护理人员应避免用冲突性和刺激性的语言,语气需轻柔、态度温和,安排情绪较激动、体弱的家属到休息室休息。留意医生宣布患者死亡时家属的行为举止,针对性的关怀和协助,以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避免意外事件。

2.2抢救过程中,要求护士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除颤仪、呼吸机等抢救仪器的正确使用,熟悉各种抢救物品的摆放位置,保证抢救时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抢救过程中如实做好抢救护理记录的书写,要求护理记录客观、真实、及时、完整。尤其是病情变化时间、抢救时间、用药时间、死亡时间要与医疗记录保持同步。娴熟的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会让家属对医护人员高度地信任,让他们知道我们都在尽全力抢救患者的生命[7]。在抢救患者时,尽量允许家属在身边,重视家属的心理需求,可减少家属盲目等待的紧张、烦躁情绪。在抢救过程中患者可能随时都会发生死亡,家属在身边可避免一些遗憾,并且目睹整个抢救过程,对必要的抢救措施的实施有所了解,可做好对死亡结局的准备,降低悲痛感。

2.3抢救结束后,护士对猝死患者的操作动作要轻稳,切忌粗暴及漫不经心。撤掉气管插管等抢救物品时首先得到医生的指示,其次是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处处体现对患者的尊重。

2.4待患者家属情绪相对稳定后,告知家属如何开猝死患者的死亡证明等一系类善后工作,告知时说话谨慎,耐心解释,避免敷衍了事。在尸体料理时,对于遗体捐献、尸体解剖等事宜要合理告知,不论是专业料理(殡仪馆太平间工作人员完成)或家属自己料理,都要充分尊重家属与死者的权力,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习俗、,不要加以排斥抵制,让他们参与对患者临终前的护理,使其更好地照顾死者,尽到最后的义务,从中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减少不安与自责。

3 人文关怀

3.1患者死亡后,如果家属痛哭,喊叫,甚至暴跳等来宣泄自己的感情,护人员可用认真倾听,采用沉默等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安慰患者家属或为家属倒杯水,递一片纸巾。

3.2对于女性家属可紧握他们的双手或轻扶双肩,必要时只需倾听让其发泄好让对方感觉到有支持和力量。

3.3护士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好尸体料理并主动为家属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3.4在家属即将离开医院时护士还可向家属介绍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吸烟、少饮酒、多运动、少熬夜、定期体检等。

3.5对生理方面本来存在基础病变的高危人群做好监测救治准备,减少应急性突发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等)的发生,做好前期的急救工作,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危害;对己表现出心理危机的人员我们可介绍相关的一些心理科室,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行为疗法等支持手段,帮助其安全度过心理危机期。

4 讨论

猝死具有意外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家属因患者的突然死亡易产生心理、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对猝死患者家属的心理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及人文关怀、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家属的心理进行评估,了解家属的需求和心理变化,行针对性的护理,给予心理上的支持,让其接受亲人病情及离去的现实。家属在面对亲人死亡时,心理较为复杂多样,护理人员需就死亡患者与家属的关系进行了解,掌握家属的性格、死者在家中的地位、家属的心理变化,采取人性化的护理,使患者家属理智的面对现实,情绪保持稳定,最大限度的降低亲人死亡对家属造成自身损害。本文通过猝死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及沟通技巧,很大程度上改善护患关系,获得家属的配合和信任,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医换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8-299.

[2]许世季.猝死患者院前急救成功率低原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6,(10).

[3]张小平.死者对同室患者的心理影响及护理对策[J].广西医学,2002,17(9):926.

[4]张立.病区猝死患者对家属的心理影响及护理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8).

[5]许世季.猝死患者院前急救成功率低原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6,(10).

[6]赵桂芬.2例不明原因猝死者极度悲伤家属的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02:162.

篇10

谵妄是以急性发作、病程波动、意识改变和认知障碍为特征。其中意识改变是谵妄的基本症状, 不仅包括警醒度下降(嗜睡、昏睡和昏迷), 而且包括警醒度升高过度警醒。认知障碍主要是指注意、记忆和定向障碍, 其中注意不集中是谵妄的核心症状[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发生谵妄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谵妄延长了恢复的时间和住ICU的时间, 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医疗成本[2];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谵妄容易漏诊、误诊[3]。护理人员识别谵妄发生危险因素及早期症状, 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 可降低或消除谵妄发生所致的各种危险,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收集了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后并发谵妄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2例, 并发谵妄者31例, 男18例, 女13例, 年龄38~78岁, 平均62.76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0例, 下壁心肌梗死7例, 前壁心肌梗死6例, 前间壁心肌梗死3例, 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5例;低血压6例,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8例。排除既往有精神病病史、脑梗死、脑出血、肺性脑病等疾病。31例患者均入住CCU病房, 经桡动脉或股动脉急诊行PCI治疗。

1. 2 诊断方法 每天由2名经过培训的固定护士使用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ASS)对本组患者在ICU治疗期间的意识状态进行评估, RASS是-3分~+4分, 则继续使用CAM-ICU对患者进行谵妄评估。CAM-ICU是专门为ICU的患者研发的一套实用可靠的谵妄评估方法。ICU护士平均2 min就能完成谵妄的临床诊断, 准确率高达98%[4]。

1. 3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15例为活动增多型谵妄, 表现为躁动、坐立不安、企图拔管、打击等;11例为活动减少型谵妄, 表现为回避、冷漠、反应减弱、嗜睡等;5例为混合型谵妄, 活动增多型和减少型表现同时或相继出现。

1. 4 治疗经过和结果 根据患者不同临床表现, 及早诊断谵妄, 结合病因采取综合护理。本组患者于48~72 h转至普通病房, 无并发症, 预后良好均康复出院。

2 发生谵妄的原因分析

2. 1 疾病本身所致 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肌持久缺血缺氧导致心脏输出减少和低灌注, 使身体内环境发生改变, 导致调节控制认知功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递质不平衡(如谷氨酸、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组织胺等)而出现谵妄。部分患者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导致低血糖、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也可导致患者出现谵妄。

2. 2 医源性导致 PCI手术及术中麻醉剂的应用、医疗护理的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后的疼痛都会给患者带来强烈的应激反应而出现谵妄。部分治疗性药物的应用可引起患者谵妄, 如利多卡因、吗啡、多巴胺等。

2. 3 舒适的改变 陌生的ICU环境和医务人员;各种仪器设备的报警声;治疗多、护理多、无昼夜节律感、睡眠倒转;活动受到限制;不允许陪护等因素刺激患者, 使患者产生心理压力出现幻觉、抑郁等。

2. 4 其他因素 高龄、原认知功能低下、营养不良[5]、炎症等。

3 护理干预

3. 1 术前护理 立即遵医嘱吸氧, 用药减轻患者组织缺血缺氧、电解质紊乱、脱水、低灌注等状况, 以增强手术耐受性。做好术前准备的同时, 加强心理护理, 告知患者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会患者减轻紧张焦虑的方法。

3. 2 术中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维持足够的氧和, 保持内环境稳定, 可降低谵妄的发生率。

3. 3 术后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维持有效冠脉血流量,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

3. 3. 1 活动增多型谵妄的护理 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防止意外发生。使用CAM-ICU评估确定谵妄, 可以增加约束用具的使用[6]。31例患者中, 10例患者使用保护性约束, 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 防止意外拔管。设专人看护, 加放床档, 防止坠床的发生。定期修剪指甲防止抓伤自己和他人。严重者遵医嘱用药, 氟哌啶醇是治疗谵妄的最常用药物[7]。对出现错觉、幻觉等感知障碍和对人物、时间、地点认知障碍的患者, 护理人员可给予认可、安慰, 正确引导, 必要时保持沉默, 重新建立患者正确的认知, 阻断负向思考, 学习新的应对技巧, 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护理的能力, 积极配合治疗, 使患者能尽早进入治疗状态[8]。

3. 3. 2 活动减少型谵妄护理 活动减少型谵妄则由于患者的反应性降低经常被漏诊或误诊为镇静状态或抑郁症[9]而不容易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谵妄漏诊的患者中, 94%为活动减少型谵妄[10]。活动减少型谵妄患者由于过于安静, 易发生压疮、误吸、肺部感染、血栓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要关注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恢复程度, 定时协助咳痰及下肢运动,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术后恢复活动,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11]。

4 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并发谵妄已不容忽视。作为临床第一线的护理人员要识别谵妄发生危险因素, 避免各种不良诱因, 早期诊断谵妄, 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Milisen 等[12]报道, 护理为主的跨学科干预虽不能明显降低手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但可使患者的病程缩短, 病情减轻, 感知觉能力改善, 住院日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