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护理服务模式范文

时间:2024-05-22 17:2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家护理服务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家护理服务模式

篇1

关键词 居家护理 政策与制度 思路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2-0030-03

Policy suggestion and thinking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service care

JIN Qi-lin1”,HU Dong-gen2,CHUI Ming3,WANG Ying-li4,CHEN Fen-hua1,LU Gui-ping2,CHEN Yuan-hong3

(1.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2.Hudong Elderly Nursing House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200082; 3. Daqiao Community Health Centre,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4.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Centre of the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ABSTRACT For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this article gave the idea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adjusting home care charges,encouraging home care,allocation of human resource and introduction of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team management and so on. It proposed establishing the home care evaluation,the nursing assistants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quality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others.

KEY WORDS Home nursing care;Policies and systems; Ideas and suggestions

我国老年护理服务主要分为老年护理院、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四个方面,据统计在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后选择的护理方式意向中,希望在家中护理者占47.16% ,选择老年护理医院者占19.12% ,选择建立家庭病床的占13.19% ,选择养老院的占19.13%。享有医保的老年人中22.18%的生活不能自理者选择老年护理医院[1]。课题组通过随机向平凉和大桥街道6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发放《杨浦区介护式家庭病床居民需求咨询表》,在3 226份的有效问卷中,对介护式家庭病床护理服务有需求的有2034份,需求率为63.05%。在需求人群中,生活完全自理的占68.53%、基本自理的占15.93%,需要他人部分帮助的占5.48%,完全需要他人帮助的占3.81%。有80.63%的老年人均为家庭养老,74.00%的老年人患有2种或2种以上疾病。可见大多数的老年护理服务需要通过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的途径来展开,显示出以家庭为单位的老年护理服务具有确切的现实需要。

1 日本介护员制度[2]

日本作为世界上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于1963年制定出老年人福利法,提出了介护一词。日本的介护实行保险制度,建立了介护员(介护管理者和介护士)培训制度,并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介护员相当于国内的为老服务者。区别在于国内的为老服务没有形成统一正规的培训机制、职业准入和保障机制。

2 居家护理的实践

居家护理应包括专业基础护理、心理与人文关怀和生活照顾。借鉴日本介护理念,课题组实施了“沪东模式”即家庭病床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和“大桥模式”即项目化介护式护理服务模式。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分别为125名、195名患者提供了服务,取得了“节约资源、减少费用、亲情回归、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效果。

其核心为“以医学专业护理人员定期为居家、患有慢性疾病和疾病后遗症、独立生活有困难的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心理和人文关怀服务,并通过示范带教,使家人或社会人(保姆、志愿者等)学会专业的、非创伤性的、个体化的基础护理技能,成为既掌握一定专业基础护理技能,又能照顾老人日常生活起居的‘介护员’,形成专业护理服务与生活照料(professional nursing and life care)为一体的、适合国情的居家护理团队和模式”。也为建立我国社区护士队伍,使护士进社区和家庭服务提供了思路。

3 政策建议

3.1 调整护理收费

居家护理收费价格要区别于机构护理价格,要考虑护理人员与介护员及其他医务人员上门的时间和出行成本,合理的收费标准,是开展居家护理的基础,并列入医疗保险;目前本市家庭病床收费和单项护理收费远低于成本,且目前家床的基础护理费不列入医疗保险项目中(表1),不利于推广居家护理工作。

3.2 鼓励居家护理

制定鼓励居家护理和养老的政策,进行居家护理和养老的患者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居家护理费纳入医疗保险目录,拉开居家护理与医疗机构护理的自费承担比例,节约医疗卫生资源,减轻政府和社会的投入负担。

3.3 人力资源配置

居家护理必须由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担任,目前公立护理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政府编制的限制,已经很难承受居家护理的工作。解决上门护理的人力资源难题,可通过聘用刚退休的护士作为护理人员来解决,她们护理技术功底深,有丰富的沟通经验,搭配通过培训的医院护工、家人和社会人(保姆、志愿者等)作为“介护员”,组成居家护理团队,开展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成本由医疗保险、财政预算和个人或家庭共同承担。

3.4 介护团队管理

在当前政策和诚信环境下,居家护理工作由公立医疗机构承担,更能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居家护理团队由各区护理医院统一管理,有利于统一服务标准和质量控制,并且有利于双向转诊(医院―护理院―家庭、养老院)。将家庭与养老机构和护理机构结合成为联合体,使社会资源得到了更有效地利用。

4 加强制度建设

4.1 建立居家护理等级评价制度

建立适合国情和上海市实际情况的“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需求等级评价、收费标准和筹资补偿机制。建立“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等级评价标准是介护服务计划制订和实施的首要步骤,根据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情况和实际服务需要,按照介护需求等级评价标准确定介护服务内容,并进一步核算收费标准,是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得以持续实施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要解决多数居民尤其是处于经济弱势群体的老人,要承担家庭护理的费用确实存在困难,及其导致的居家护理服务出现的“高需要、低利用”的现象[3]。目前有关研究均认为,发展和完善居家护理服务,必须将其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加大政府的基本投入、将其纳入医疗保险的范围并提高其限额,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3][4][5][6]。

4.2 建立介护员培训制度

培训出一支规范的介护服务队伍。一方面要结合院校护理教育,积极开展社区介护工作人员的师资培养;另一方面要扩宽培训渠道,开展社区护士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社区护士师资上岗资格制度,进入社区和家庭,广泛开展家庭人员和志愿者护理老人的技能培训,使有老人护理需求的家庭人员和志愿者都能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都能成为基本合格的“介护员”。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配合专业的社区医疗护理队伍开展居家护理工作,从而保证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更适应国情、上海的实际情况,同时保证工作开展的质量。

4.3 建立质量评价标准

建立适应于需求等级评价的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标准。应结合社区家庭护理服务的特点,充分考虑影响家庭护理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如服务方式、服务对象、环境条件、工作时间等,研制适用于社区家庭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体系,使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业务管理和绩效评估有科学正规的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需求评估标准,明确责任范围和服务内容,确立服务规范,研究制定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 施永兴,王光荣,杨芬红,等.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服务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551-554.

[2] 刘雪琴.日本老年介护介绍[J].中国护理管理,2005,5:54-55.

[3] 孙敏,刘丹萍,李宁秀.高龄老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6(1):492-511.

[4] 陆燕飞,邵宝蓉. 家庭病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价值和改革思考[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9):478-479.

[5] 杨柳,吴涛,张菊英. 我国家庭病床的现状与展望[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6):821-822.

篇2

【论文摘要】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护理需求增加,如何保证“老有所养”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迁、人口流动性的加大,传统的家庭照顾模式又面临挑战。医疗护理与生活护理的边界不清,带来过度住院问题,造成医疗保险基金的严重压力。建立老年护理制度,成为探索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一种途径。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进步,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生育率大幅下降,导致中国从1999年末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社会的护理需求日益紧迫。

1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家庭养老难以为继,而设施养老不仅不符合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且严重不足。至2006年末,上海共有养老机构560家,床位6.98万张。设施养老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只能以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方式应对未来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以居家养老为主,90%以上的老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美国95%的老人过着家庭生活,英国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因此,我国探寻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就成为一种必然。发达国家在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同时,也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提供老年人所需各种服务,进行社区照顾,这种家庭与社区结合的模式可以作为我国养老模式的借鉴。

目前我国社会化的居家养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老年护理服务提供不足;二是护理费用负担沉重。据老龄办13前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满足率却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务满足率为22.61%,护理服务则仅为8.3%。居家护理不足,导致老年人及家人常以医院护理代替居家护理,符合出院指征但是拒绝出院的情况经常发生,理由就是出院后无人照料。仅以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为例,其所负担的上海城镇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比为1:3.5,医改实施前为1:2。对2001年_2o07年医保支付范围内医疗费用分析可知,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门诊次均费用无显著差别,而住院次均费用有显著差别。老年人医疗费用高,既是生命周期规律的必然,也有可能是由于缺少其他护理途径而过度住院,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由于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往往并无明确的边界,导致监管困难,而过度监管又会造成社会矛盾,因此,为控制过度住院的费用必须另辟蹊径。

在老年护理保险推出以前,各国无论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均不负担护理费用,参保人为转移护理费用而过度住院,出现制度缺陷下的投机行为。投保疾病保险或养老保险之类保险的老年人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大量老年人长期的住院费用加剧了各国医疗保险支出。为规避道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者也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对此,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通过护理保险将解决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问题,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节约医疗保险基金。

相同的背景和需求,启示我国建立老年护理保险既有必要也很可行。护理保险是指借助国家或社会力量,对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护理服务。与养老退休金从经济上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不同,护理保险是集治疗、护理、生活于一体的一种保障方式,通过对老年人的身心护理,使其度过愉快的晚年。通过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把护理问题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有护理需求的人员,特别是老年人的护理问题。由于国情和传统不同,各国实施的方法也各具特点,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1)单独作为法定的护理保险制度,这以德国、以色列等国为代表;(2)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部分,这以荷兰等国为代表;(3)实施基本以实物给付的护理服务制度,这以丹麦等国为代表;(4)实行以公费负担的护理津贴制度,这以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以上(1)、(2)都具法定地位;(3)是以法律作后盾(生活支援法等),税收作财源(居民税);(4)是以严格的给付条件为基础,属于老人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德国和日本。

美国以商业性的老年护理保险为主,一般采用现金直接给付护理费用。目前美国老年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一样,有向“管理式看护”方向发展的趋势,许多保险公司介入护理服务市场,将保险服务与护理服务结合起来使得实物护理服务的给付增加。德国建立了单独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员都必须参加护理保险。护理保险提供在宅和住院两类护理,并承担一些相关的其它费用。日本实施强制性的护理保险,65岁以上人员保险费从养老金中直接扣除,4O~64岁人员在缴纳医疗保险费时缴纳护理保险费。护理保险采取实物给付为主,现金给付为辅,按照专门机构认定的等级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2上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试点的设想

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为提前,且呈现出高龄化、发展迅速等特点。根据市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8万人,占总人口的8.9%;15~64岁的人口为1408万人,占79.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2万人,占11.9%。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检测统计信息的数据,至2006年末,全市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28.1%。虽然尚处于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但对未来的挑战不容忽视。

为解决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上海打造“9073”服务格局,即90%家庭养老、7%居家养老、3%机构养老。2008年起居家养老的对象从主要面对6O岁以上、生活自理困难并有低保的老人,放宽到8O周岁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的本市城镇户籍、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老人,经过评估给与养老服务补贴和养老服务专项护理补贴。但相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符合目前居家养老申请的老人只占相当小比例,且有相当大部分人群并不重叠。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退休职工普遍存在的居家养老问题,有必要进行老年护理保险试点,探索符合上海情况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2.1制度设计原则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2.2主管部门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2.3资金筹集模式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2.4服务范围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2.5保险支付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2.1制度设计原则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2.2主管部门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2.3资金筹集模式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2.4服务范围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2.5保险支付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2.6给付条件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需要按照对参保对象的评估情况设立不同等级的给付比例和时限。评估必须坚持公平、公开,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牵头在医院设立专门评估部门,并有一定的社区工作者参加。每~年或两年重新进行一次评估,以使护理等级适应实际情况。可以参照日本模式,65岁申请护理的参保人必须在限定的情况种类中。65岁以上参保人申请护理时,经过专业机构评估护理等级。可以探讨将ADL作为确定护理级别主要依据的可行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等级评估标准。护理保险按评估等级支付相应护理费用,并确定一定的自负比例。

2.7相关措施

护理保险不仅涉及到保险费用给付,更重要的是护理水平的提高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增加护理人员包括专业和非专业、增加护理培训,以满足护理需求。护理保险所筹措的资金使用分为三部分:一是支付专业护理机构护理费用;二是支付以社区服务为代表的非专业护理机构服务费用;三是购买其他护理服务。通过资金使用的导向作用,增加社会对护理服务的投入。

卫生和民政部门需要联合制定护理事业发展计划表:首先理清上海目前专业设施护理总量、建立专业护理人员名册。兴办一批专业护理机构,为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护理产业,开办民营护理机构,提升护理总量。其次增加专业护理人员,与卫生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护理人员,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第三,鼓励家庭护理,发展和培训非专业护理人员,推广“时间储蓄”概念,增加社会对护理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发展NGO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提供多种护理渠道。第四,增加社区老年护理服务设施,5年之内,做到2.5公里半径内都设有一所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助老服务社。

篇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逐步建立、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社区护理的健康观、预防观与中医护理的整体观、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以其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能很好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1 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1],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1].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 应用现状

    2.1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2].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2.1.1 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2.1.2 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3].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着,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2.1.3 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2.1.4 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2.2 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3 小结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

篇4

关键词 居家养老 冠心病 健康管理 德尔菲法 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8-0014-05

冠心病是世界人口死因构成比最大的疾病,被称为“第一杀手”[1]。近年来,我国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呈迅速上升趋势[2]。预计到2020年,冠心病将成为全世界最首要的死亡原因和最大的疾病负担[3]。源于第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3年中国35~74岁人群冠心病直接经济负担为157.1亿元。因冠心病防治知识普及不够,冠心病存在三高一多现象:即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居家养老造成的疾病治疗管理不利,导致有效生命年的减少,疾病负担沉重,因此冠心病防控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本研究旨在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构建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整合卫生资源,减轻患者负担,达到优化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健康管理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专家咨询法的特点与研究目的,确定专家入选条件及专业特长。纳入标准为:①冠心病专科医生、冠心病专病护理专家、社区护理专家或二/三级护理管理专家;②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副主任护师、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③愿意参与本研究两轮专家咨询。上海市范围内15名函询对象最终入选,其中女13位,男2位;年龄(38.8±6.3)岁;工作年限(19.3±5.4)年,从事管理工作年限(8.3±5.5)年;职称为正高7人,副高8人;博士2人,硕士3人,本科8人,大专2人。所有专家均认为构建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非常有必要。

1.2 方法

1.2.1 第1轮函询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和质性访谈结果,由研究组成员初步拟定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第1轮函询信。问卷内容包括:①问卷填写说明及要求。②构建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健康管理模式的问卷。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中一级管理指标3个、二级管理指标6个,专家对每个条目的赞同程度分为“完全同意”、“修改后同意”、“不同意建议删除”三个等级,并设有修改意见栏,专家可对条目进行修改、补充、删减。③专家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专家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职务、职称、从事管理工作年限、总体工作年限等)、对居家养老工作和冠心病的熟悉程度与对本研究的判断依据、对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必要性的认可度等。结合专家意见和统计学结果对第1轮问卷进行修改、删减与补充,形成第2轮函询信。

1.2.2 第2轮函询

第2轮函询内容包括:①对第1轮专家意见的反馈。②问卷填写说明及要求。③构建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问卷。每个条目的重要性评价标准同第一轮,并附上第1轮的统计结果。让各位专家参考第1轮的结果反馈再次进行判断,并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

1.2.3 函询信发放

采用电子邮件和纸质函询信相结合的方式发放和回收函询信,专人进行电话或邮件填写指导,确保函询信的有效率。

1.2.4 筛选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4-5],以重要性赋值均数>3.5,满分比>20%和变异系数>20%为筛选标准,结合专家意见和统计结果进行条目筛选。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条目的算术平均数、满分、变异系数,各级指标的肯德尔(Kendall)协调系数(W)并对其显著性进行检验,运用专家排序法原理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2 结果

2.1 专家的积极系数

用函询信的有效回收率表示。本研究第1轮发放问卷15份,回收有效函询信1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第2轮发放函询信15份,回收有效问卷15份,有效回收率依然为100%。

2.2 专家的权威程度( Cr )

由专家对问题进行判断的依据(用判断系数Ca表示)和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用熟悉程度系数Cs表示)两个因素决定[6-7]。这两项指标值的获得以专家自我评价为主。计算公式为Cr=(Ca+ Cs)/2。本研究Cr=0.86,一般Cr>0.70为可接受,由此可见专家对本研究具有较好的权威性,函询结果可信。

2.3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及显著性检验[8]

第2轮专家咨询后,计算专家意见的肯德尔(Kendall)协调系数(W)并对其显著性进行检验,检查专家对各级指标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表1)。

2.4 两轮专家函询指标修改情况

在第1轮专家函询中,共修改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一级管理指标0项,二级管理指标6项。通过第1轮函询之后的修改和反馈,已经对于一些统计结果不符合筛选标准的指标给予删除。因此在第2轮函询后,结合统计结果、筛选标准和专家意见,未进行指标修改。

2.5 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构成

函询最终形成构建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包括冠心病居家养老健康管理小组(包括全科医师、家庭护士和健康管理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综合性医院3个一级管理指标;上门服务,直接实施治疗和护理工作、随访管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心血管疾病病例进行登记和报告、落实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以及健康促进工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冠心病居家养老健康管理小组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以及落实远程医疗、远程咨询等指导工作6个二级管理指标(表2)。

3讨论

3.1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德尔菲法又称为专家函询调查法,是通过采取匿名的方式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经过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修正,使专家的意见逐步趋向一致,最后根据专家的综合意见,从而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预测、评价方法。本研究两轮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均在100%,不仅满足统计学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专家对此项研究的关心和支持。在调查中,专家均提出了多项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反映了专家对此次调查的参与程度。选择专家是利用德尔菲法进行研究的成败关键,专家应具有较好的学科代表性和地区代表性。选取15名上海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冠心病专科医生、冠心病专病护理专家、社区护理专家和二/三级护理管理专家,同时要求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副主任护师、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优秀护理和心内科专家作为函询对象。经统计,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6,证明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从表1中不难看出,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各级评价指标的专家协调系数显著性检验均P

3.2 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基本特征

3.2.1 既满足居家愿望,又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逐渐升高,冠心病患者数量日益增加,而老人子女却逐渐减少,因此人口老龄化面临着双重挑战,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正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提出的。它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进行有机结合,顺应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满足老人居家的愿望,通过社区服务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同时也利用二、三级医院的专业诊疗资源实施远程咨询和管理,是解决城市老年人养老的经济适宜方式。同时,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运用现代的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及时发现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协调整合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任务的医疗机构资源,从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的目的。

3.2.2 三级联动,实现续、动态、全程的健康管理

通过冠心病居家养老健康管理小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综合性医院三个层面的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对为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提供高效、安全、优质、无缝隙的一体化健康和疾病相关服务,从而促进患者的健康,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对冠心病高危人群开展定期检查和危险因素监测,争取早发现、早治疗;对现有的冠心病患者开展个性化治疗、健康教育和定期随访,控制慢性病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现对社区居民连续、动态、全程的健康管理。

3.3 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意义及优势

3.3.1 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

即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运用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开展防治工作,集中于转诊、保健、康复、健康教育4个方面。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针对社区人群开展了冠心病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活动,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针对性的对冠心病患者开展了监测和干预实验,这都充分发挥了社区卫生的六位一体功能,引导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积极转变。

3.3.2 提高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诊断率,减少慢性并发症

冠心病诊断水平治疗技术的提高依赖于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使冠心病防治科研工作如虎添翼。各种科研突破、创造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如放射技术、超声技术、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明显提高了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运用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二、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例如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传递冠心病的疾病信息、预防方法、开展系列讲座或社区义诊咨询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核心内容,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诊断率,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也将对慢性病的管理起到深远的影响。

4 总结

随着我国老龄化产生的不仅有“空巢老人”现象,还有“患病空巢老人”现象。这是现今社会医疗和养老模式面临的新挑战:养老和治疗双重问题都亟待解决。当然,社区养老和养老机构养老是目前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但这并不能够解决我国现有的所有患病老人的治疗和养老问题。因此多元化的养老方式和合理有效的治疗途径会成为我国养老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单从冠心病居家养老患者的健康管理出发,初步建立了居家养老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希望借此模式的开展,抛砖引玉,将慢性病居家养老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进一步进行发展,从而有效应对养老资源紧缺的现状,通过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把患病老人养老问题“转危为安”,在让老人安度晚年的同时,整合医疗资源,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郭燕宏.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抑郁状态调查[J]. 护理学杂志, 2005, 20(3): 19.

[2] Moran A, Zhao D, Gu DF, et al. The future 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aging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China:projections from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olicy mondel-China[J]. BMC Public Health, 2008, 27(8): 394.

[3] 王穗琼, 廖广仁, 赖华伟. 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药房, 2008, 19(11): 874-875.

[4] 关勋强, 李瑞兴, 刘运成. 医学研究生教育评价研究与实践[M].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1: 80-84.

[5] 郭秀华. 实用医学调查分析技术[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 35-37, 237-239.

[6] 曾光. 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4: 250-270.

[7] 梁万年. 医学科研方法[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37-238.

篇5

关键词:老年人 长期照护 护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227-01

世界卫生组织将长期照护定义为“保证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继续得到满足其个人喜欢及较舒适生活质量,获得最大可能的独立程度、资助、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1]。长期照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人,且以患有慢性病的孤寡和伤残老年人为主[2]。在家庭、社区、养老院和福利院等机构中,为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长期照料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主要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解决特定的医疗问题,用于满足基本需求而非特殊需求,是介于老年养老服务于医疗服务之间的一种中间照料服务,一般可达半年或数年以上,甚至在生命存续期内都需要他人给予各种帮助。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迅速推进,“如何养老”已成为政府和全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这需要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完善养老照护模式,整合全社会各种资源,合力应对老龄化问题,实施长期照护模式。为此,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的类型及实施现状研究综述如下。

1 我国长期照护模式的应用现状

根据服务提供对象、服务发生场所和所实施服务的专业化程度,目前我国国内长期照护主要实施的模式有家庭式、养老机构式和社区-居家式三大类。

1.1 家庭式长期照护模式

以单个家庭作为长期照护的基本单元,家庭成员独立进行和完成长期照护。鉴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要求和老年人传统养老观念的需求,它成为目前我国老年长期照护的基本模式,此种模式为: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的家庭中,由家庭成员对老年人承担经济、生活和社会心理支持的全部责任。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居住方式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家庭结构小型化,“4-2-1”的倒三角格局,使空巢老人家庭比例不断升高,居家养老功能弱化,“空巢家庭”的出现、人口流动性增加和住房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老年人越来越难以得到足够的舒适的照料,家庭在提供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方面的负担也日益加剧。因此,寻求家庭之外的,对家庭长期照护起辅助支撑作用的的长期照护模式势在必行。

1.2 养老机构式长期照护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多种性质和形式的老年长期照护机构相继涌现,如老年公寓、敬老院、福利院、托老所、老人服务中心等。然而,长期照护机构对服务对象的照护不规范化不专业化、分级制度不规范也备受人们的诟病。国家行业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根据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不同性和需要,将机构中的照护对象分为自理老人(一般照顾护理)、介助老人(半照顾护理)、介护老人(全照顾护理),现状却是部分机构执行自定分级标准或根本没有分级。长期照护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分为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护理专业服务和特别照顾服务三大类,一些机构往往只实施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康复、日常保健等服务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机构内的专业护理人员只占少数,大部分照料人员以一般的护工为主。杨建军指出机构式养老虽可以减轻老年人家庭负担;有能力提供专业化、科学、及时的护理,但却使得政府和社会财政负担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且目前老年人观念上不太接受,不愿远离自己居住的家庭和社区去机构接受长期照护。这些都严重影响并削弱了长期照护机构服务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不高,没有实现机构和服务对象的“双赢”。

1.3 社区-居家式长期照护模式

社区作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和照料护理服务的基础平台,往往起着承接公共服务、提供便利服务、组织教育培训、进行健康教育和实行行业管理的重要作用。杨建军指出居家-社区式长期照护模式使得老年人可以不离开居住的家庭和熟悉的社区,又能得到相对专业化和多方面全方位较完整的养老照护服务,老年人的服务满意度非常高。由于老年人的传统养老观念和中国老龄化的基本特点,对居家养老非常偏爱,使该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社区-居家式长期照护模式应该是适合国情且被社会接受的最主要的长期养老照护模式。

2 影响老年人接受长期照护服务的因素

2.1 多数老年人对长期照护费用承受能力有限

田申在其调查中指出,老年人由于退休、自身劳动能力减弱等原因,退休工资和自身存款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经济来源单一,收入欠佳,经济承受能力较差,无法承受机构高昂的护理和服务费用。现行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明确规定不予支付特别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的费用,明确将长期照护费用排除在外,这无疑阻碍了老年人对长期照护服务的利用。

2.2 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些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心里秉承“养老归根”的理念,不愿去服务较好的养老机构,宁愿呆在家中接受不正规不专业的护理或者缺少照料,而且还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此外老年人之所以不把养老照护机构当作首要选择,还因为家里感觉温馨热闹,而养老机构没有亲人的陪伴与呵护,老人感觉失落与寂寞,心理满意度与愉悦度不高,这也会影响他们的身体恢复和精神慰藉。也有部分子女认为送老人去养老院是不孝行为,极不体面,宁愿置老人于家中,自己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担当照顾老人的责任,让家里的老人在晚年生活可以感受家的温馨温暖。

3 结语

老年长期照护在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已经完善得比较成熟,而在我国目前正处于不断探索之中。综合三种模式的优缺点,评估我国的基本国情,分析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和养老需求,社区-居家式照护模式既符合国情,又能迎合老年人的传统养老观念,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要,能被社会广泛接受,应该成为我国社会首选的长期照护模式。

参考文献

篇6

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399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老年失眠患者对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服务项目的利用情况。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咨询专家及结合当地的情况的编制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服务的利用状况调查表。随机抽取社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200人,进行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的利用情况入户调查。结果 对诊疗利用166例,对药物指导利用59例,对健康教育利用33例,对居家护理利用8例,对心理护理利用0例;影响服务利用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宣传力度,患者自身素质,全科医生团队的服务能力。结论 大多数社区失眠患者缺乏对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服务的认识和利用,对社区失眠患者推广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的服务内容成为必要当务之急,全科医生应依照患者需求着手,关注失眠患者的心理健康,深入家庭,主动服务。

[

关键词 ]居家;失眠患者;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服务利用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2(c)-0185-03

Investig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somnia in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Service of Family Responsibility System

YIN Jun ZHANG Tao PENG Xiaolian ZHANG Chunchao YAO Meimei

Huin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Pudong New Area,Shanghai,201399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utilization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Family Responsibility Service Project for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somnia in HuiNan town of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Methods Through literature search, consulting specialists and combined with local conditions to prepare questionnaire for the utilization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Family Responsibility Service Project. Randomly select 200 elderly people aged 65 or over in the community and visit their home to survey the utilization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Family Responsibility Service Project. Results 166 cases of clinical service use, 59 cases to utilize guide to use drugs, 33 cases use the health education, 8 cases use home care, and 0 case use psychological c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ervice utilization includes: policy propaganda intensity, the patient’s own quality, the service ability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team. Conclusion Most of the community patients with insomnia lack of the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ation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Family Responsibility Service, It is the first imperative to promote the service content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Family Responsibility Service Project to the community patients with insomnia. General Practitioner should proce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patients, an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with insomnia, go to the families, and provide active service.

[Key words]Home care; Patients with insomnia; General Practitioner Family Responsibility Service Project; Service utilization

[项目基金]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委卫生创新项目基金(PKJ2012-Y39)。

上海市浦东新区卫计委优秀医学青年人才培养基金(PWRq2014-13)。

[作者简介]尹君(1984-),女,安徽蒙城人,大学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社区老年护理和健康教育。

老年人由于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长期失眠减弱精神和体力的恢复,造成精神活动效率的下降和社会功能的降低,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从一定意义上反应了整个社会的健康状况[1]。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养老是传统的家庭服务功能[2],俗话说:“家有一老,好比一宝”。目前,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一项重要实践和探索,以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社区高龄老人和失能老年人等为重点[3]。该中心护理部针对居家养老失眠患者的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的服务利用情况,自2013年1月开始成立调查小组,采取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12月在社区门诊健康信息管理软件中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年龄≥65岁的失眠症病人200人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65岁以上被诊断为失眠症患者;②社会心理因素较稳定,无显著人格障碍;③有良好的沟通能力;④排除精神疾病引发失眠;⑤调查对象对调查内容知情同意。

1.2 调查方法

问卷的内容在文献检索、咨询专家及结合当地的情况的基础上设计,正式使用前随机选取了惠南镇20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失眠患者进行预调查,D量表信度系数Cronbach=0.90,经四名副主任医师及四名主管护师讨论修改而成。服务利用调查问卷包括:对诊疗的利用、对居家护理的利用、对用药指导的利用、对健康教育的利用、对心理护理的利用,答案采用有/无两种组成,便于老年人回答,所有问卷由二名主管护师入户面对面交流法进行调查。

1.3 统计方法

利用Excel2003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总回收率为100﹪,总有效率100﹪(200/200)。

2.1 一般资料

200名失眠居民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64~85岁,平均74.5岁。学历:高中及以上42例,初中48例,初中以下110例。病程3个月~20年,平均10.125年。失眠程度:轻度失眠61例(30.5%),中度失眠83例(41.5%),重度失眠56例(28%)。居住情况:独居者74例(37%),夫妻相伴54例(27%),与子女居住72例(36%)。与家庭医生签约情况:签约114例(57%),未签约86例(43%)。收入水平情况:农村低保110例(55%),小城镇保险44例(22%),城镇职工退休46例(23%)。

2.2 利用结果

该调查中诊疗有166例,药物指导59例,健康教育33例,居家护理8例,心理护理0例,见表1。

2.3 对七项优惠措施利用分布

由表2可以看出利用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免费健康体检169例(35.4%),优先双向转诊88例(18.4%)及居家电话健康咨询66例(13.8%),而优先建立家庭病床仅为4例(0.8%)。

3 讨论

因生理代谢功能特点决定了老年人和青年人精神思想因素不同[4],所以家庭医生对老年失眠人群的服务要更加有针对性,为居民就诊提供便利、实惠,真正的建立家庭医生-居民之间的信任。有调查研究[5],居民不愿意签约的主要原因还是“对社区家庭医生不信任”,所以作为提供服务的全科医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增加宣传力度

该调查中发现社区失眠老年患者100%合并慢性疾病。有研究表明睡眠障碍问题以及慢性睡眠不足可增加慢性病的风险。而调查人群中86例未签约人群中有66人对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政策不知晓,而另外20人是因为对服务内容不了解而拒绝签约,所以加强对政策和服务内容的宣讲是提高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对居家养老的失眠患者,发放家庭医生大头贴(内容包括姓名、电话、门诊时间、服务项目),提高家庭医生知晓度,使失眠患者在日常保健和疾病诊疗时,能及时与家庭医生团队联系。

3.2 依照患者需求着手

从收入水平来看,收入越高的失眠老人的利用率越高,因为收入的高低决定了个人的支付能力,低收入者限制了利用需求,所以要关注低收入人群的健康需求并给予提供经济合理的服务。从文化程度上看,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服务利用率越高,因为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对政策的理解度和健康管理意识,低文化程度则限制了老年人对其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服务的利用。对于居家养老失眠患者,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收入水平和身体状态都大不相同,所以全科医生应从失眠患者的健康需求出发,指导居民对现有的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服务合理利用,真正做到健康和医疗基金的双重守门人。

3.3 深入家庭,主动服务

调查中,独居的失眠老人有37%,夫妻相伴的有27%,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家庭护理,老年人在无法得到身心照顾和满足时,会增加心理负担和焦虑情绪,加重失眠的发展。在当前,卫生部医改办针对全科医生如何做好家庭医生制服务,提出了“4R战略” [6]即关系(relationship)、节省(retrenchment)、关联(relevancy)、回报(reward),这是全科医生实现角色转变的指导原则。所以全科医生应采用“4+1”的工作模式[7],即4 d全科门诊(中心、站点)+1 d社区综合服务,整个团队要对失眠患者的家庭睡眠环境、照顾者信息、健康情况、及心理需求等进行全面评估,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制定个体化、针对化健康管理方案,再根据老年人的特殊性制订护理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心理辅导等针对性护理[8]。本调查中的诊疗、药物指导、健康教育全是在全科门诊实施的,全科医生开展居家服务几乎为零。享受居家护理的只有8人,也是因为建立了家庭病床的患者,而服务内容限于上门送药、抽血、测量血压和血糖。邓跃辉、周琳认为以社区为基础、以护士为主导的社区老年人健康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观念有积极作用[9],加快社区护理在全科医生团队中的建设很有必要。

3.4 关注心理健康

由于独居老人的生活依靠较少,心理孤独,渴望得到全科医生团队的照顾,该研究中独居失眠老人对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的利用率最高,所以要加强对社区独居失眠老人的健康管理和心理护理。该调查对居家护理、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的利用很低。其中心理护理的利用为零,突出了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的不全面性。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10]。在利用项目中优先建立家庭病床的仅有0.8%,明显服务利用不足。李敏[11]建议养老资源更多地向社区配置,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

但是目前家庭医生服务的规范内容尚没有出台,鉴于全科医生人力资源配置,全人群服务模式在服务内容上还无法保证服务内容的覆盖和质量[12]。上海是我国首先进入老年社会的城市,家庭医生如何为社区失眠患者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模式,促使居民主动与全科医生签订契约,并积极参与到家庭医生的健康管理,是医改新形势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内涵的提高探索方向。

[

参考文献]

[1] 耿滢.关于家庭医生式服务维护老年人健康的调查报告[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7):126-127.

[2] 敬乂嘉, 陈若静.从协作角度看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与管理创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3-140.

[3] 余澐,张天晔,刘红炜,等.上海市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可行性探讨[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0):7-11.

[4] 金哲顺,金明龙.老年人失眠的基本特征及其治疗[J]. 医疗前沿,2014(3):116-117.

[5] 张波.上海浦东新区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认同度的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8):53-57.

[6] 梁万年.“4R战略”让全科医生走向家庭医生[N].健康报,2011-06-16(007).

[7] 杜兆辉.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服务在社区健康管理中决策原则的思考[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3,12(5):346-347.

[8] 刘俊超.社区居家老人护理需求调查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11,8(17):166-167.

[9] 邓跃辉,周琳. 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7):17.

[10]李玉玲. 社区居家养老[J]. 江海纵横,2008(1):29.

[11] 李敏.社区居家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4,20(2):102-106.

篇7

关键词 高校;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模式

本文就以高校医院为依托开展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的优势、服务形式、内容、人员等方而作了些探讨。高校医院对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开展医疗服务的优势

首先,随着新医改的深入,高校医院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必然选择,为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提供医疗服务,是拓展医院业务,促进医院发展,更是高校医院的职责所在。其次,因为高校医院就近、方便及专业性,长期为高校老年教职工及社区老年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方便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别近些年国家重点针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医院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和综合服务能力。此外,高校医院隶属于高校管理,能同时得到卫生部门和高校政策、资金、人员等的各种支持,如高校强大的教学科研力量及设施,有的高校还设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健伞的基层组织机构,如工会、离退休工作处、学生会等,将为校医院管理、开展志愿者和社工作、全科医护人才培养等提供支持。因此,高校医院开展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优势可谓得天独厚。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模式思考

采用多样化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形式,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医疗服务需求:①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高校医院提供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形式,特点是政府通过为居家养老居民购买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券、健康保险或居家护理险(如长期护理保险、临终护理险)等确保居家养老人群享有健康服务。我围尚不富裕,由政府全部承担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并不实际,但可通过发放政府购买的部分医疗项目免费服务券、提高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报销比例、提供专项补贴鼓励老年人购买健康保险及长期护理保险等保险产品、针对弱势老年人开展无偿或低收费的基本保障社区医疗服务等等,以体现尊重生命,人人享有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②按生活自理程度分类服务形式:根据生活自理程度把居家养老老年人分为生活自理、半自理、不能白理3种人群,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特点是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各取所需。有研究提出对生活能够自理者主要开展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组织适宜的体育锻炼康复训练等活动,与居民订立契约式健康保健合同;半自理及不能自理老年人应开设家庭病床,定期上门巡诊,为照护者提供护理常识和技能培训,外出就医时提供上门接送等特殊服务。③按病症种类服务形式:根据老人所患病症种类,提供专项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特点是有很强的针对性,方便同类患者一起管理,提高效率,针对病症不同阶段的健康问题南医疗服务团队修订实施健康促进计划、健康日标、评价效果等。如美国有专门为社区老年痴呆症患者提供的特别护理服务。研究表明通过实施多因素干预措施可降低社区老人跌倒发生率,居家医疗服务可强化城镇高血压患者依从性,促进血压的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篇8

【关键词】 脑卒中; 居家护理; 常规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fi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home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stroke.Method:40 stroke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s of neur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2 to January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egular nursing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ome nursing after leaving hospital.Within one month after leaving hospital,the situations of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home nursing.The average hospital stay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to home nursing was surveyed by questionnaire.Result:Patients’ situations of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better than before after they left hospital for one month.The mean scores of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troke; Home nursing; Regular nursing care

First author’s address:The Bra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1.025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存活的患者中70%~80%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卒中后患者存在心理障碍者高达36.08%[2]。这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由于受到医疗资源、患者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出院后仍然存在功能障碍,后续需要大量的康复训练和指导。许多家庭缺乏康复护理知识和方法,致使大部分患者无法获得持续的照护和治疗,错过最佳康复时间而处于后遗症期[3]。本院自2012年5月以来,为出院后的脑卒中患者提供居家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与神经康复科出院的脑卒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初次发病;(3)出院时改良巴氏指数(ADL)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出院前准备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出院时予以出院指导,出院后电话回访患者康复情况。观察组由居家护理团队与患者及主要照顾者共同制定康复计划,并与患者约定首次访视时间,之后每周访视1次,共4次。

1.2.2 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开展居家护理

1.2.2.1 居家护理团队的组成 居家护理团队由1名康复医学科医师与2名康复医学科护士组成,其中医师是由主治以上担任,护士由工作8~10年,具有本科学历的专业组长担任,均具备熟练的脑血管病相关知识、康复训练技能、沟通技巧。重点关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功能障碍、可导致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与疾病康复相关的护理技能。

1.2.2.2 上门前准备工作 首先由护士电话联系患者及家属,查阅患者病历资料,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准备血压计、听诊器、血糖仪、体温表、手电筒、量尺、伤口敷料、管道、记录单、各种量表及自制满意度调查表等有关用物,与医生共同来到患者家中进行访视。

1.2.2.3 居家环境改造 针对患者残障情况和对家庭的环境评估给予改造建议以提高患者居住的便利性。如增加门厅及房间内照明,夜间光照要充足;各种开关、桌面应略低于一般高度,移去不必要的家具,保持患者活动区域无障碍物;地面要平坦、防滑且没有高低差;卫生间、厨房内增加防滑垫,墙壁上安装扶手;患者卧床时床旁加靠背椅予保护等。

1.2.2.4 康复训练指导 针对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根据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及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期,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如指导其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纠正其异常模式;进行Bobath握手进行患肢的自助训练,避免肩关节半脱位;毛线压迫性向心性缠绕,缓解肩手综合征引起的手部肿胀;教会患者转移训练,患肢负重训练,穿脱衣服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进食能力指导,个人卫生训练,排便功能训练等,作为住院护理的一个有效的延续和补充。康复医生和护士一起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对患者及主要照护者进行培训,直到熟练掌握为止。

1.2.2.5 提供疾病相关健康指导 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测量生命体征,了解在家的生活情况、心理状况,并进行饮食、用药、活动等方面的健康指导。包括跌倒和误吸等风险预防、排痰方法、皮肤与伤口护理、导尿管护理、鼻饲管护理、预防疾病复发的相关措施等。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出院前及4次访视结束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宗式焦虑量表(SAS)、宗式抑郁量表(SDS)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4次访视结束后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1个月的ADL、SAS及SDS的评分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出院前后ADL、SAS、SDS评分比较 两组出院前ADL、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的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所提高,焦虑、抑郁程度改善,观察组出院后ADL、SAS及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及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平均住院日短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居家护理积极效果

3.1.1 确保患者得到有效连续而无缝隙的康复护理指导 据有关研究显示,大约98%的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希望在出院后能够得到医务人员的指导与照顾[4]。居家护理可以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家庭情况,通过有效的家庭改造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顺利的从医院式康复环境过渡到家庭式康复环境。确保患者按时用药,合理饮食,坚持康复训练,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功能障碍对患者的影响,降低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金秋月等[5]通过对63例脑卒中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证明延伸护理服务能够有效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3.1.2 患者焦虑和抑郁减轻,生活自理能力提高 脑卒中患者进入康复期,常遗留各种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惧等。出院后一方面与家属朝夕相处,家属的关心和照顾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都起到了积极作用[6]。另一方面通过居家护理对患者进行SAS、SDS评定,了解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较好的面对现实,增加患者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决心。熟悉的家庭环境是患者进行ADL训练的最佳场所。根据患者自理能力和家庭条件,居家护理团队帮助患者及家属制定康复计划,指导康复训练的步骤和方法,使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整个ADL训练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研究显示,有康复意识并能够自行坚持锻炼的患者生活质量较高,生活态度比较积极,心理状态较好[7]。

3.1.3 缩短脑卒中患者平均住院日 患者病情稳定后不愿意离开医院,除与脑卒中引起患者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有关外,还与患者及家属的疾病知识和照护技能缺乏,患者无法得到持续性照护有关[8-9]。因此,针对患者的病情和照护需求,给予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重视患者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并关注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脑卒中一级预防[10-12];采用多种形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和照护技能的健康教育,通过一系列出院准备服务,患者病情稳定,ADL能力仍小于60分者为其提供居家护理,确保患者在家也能获得持续的专业照护和康复指导,这样患者及家属愿意出院。因此,缩短了平均住院日。

3.1.4 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患者常规出院后,医务人员只能在电话回访时,回答患者及家属疑惑的问题,而无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达到一对一康复指导的效果,最终可能因为康复效果不理想而影响满意度。居家护理除了为患者提供疾病相关健康指导外,还提供适合患者康复的居家环境改造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指导,根本上解决了患者在家继续康复的照护问题。因此,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3.2 居家护理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3.2.1 护士人力资源短缺 培养社区护士的康复理念和技能,让更多的社区护士走进患者家中,为其提供专业的康复指导,可以更好得缓解居家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

3.2.2 医疗保险体系不完善 传统康复观念认为,脑卒中发病后3个月是康复的“黄金时期”[13]。仍有部分患者认为医院人力、物力齐全,在医院每天接受康复指导会比在家中接受康复指导恢复得更好、更快,尤其是公费医疗患者经济负担轻,因此长期占床,不愿意出院。作为居家护理工作者应不断完善自身康复知识水平和技能以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政府部门也应适当给予政策倾斜,考虑将居家护理纳入医保范围内,并提高报销比例,而相对在慢性病床上的报销给付方面应多做衡量,让患者不至于占慢性病床太久造成资源浪费。

3.2.3 患者的医疗安全和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医护人员在患者家中实施护理操作时,是否有相应的配套设备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是否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都是开展居家护理业务时需要不断完善和规范的内容。

居家护理是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是住院外补充形式,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4]。王茹玲等[15]介绍了日本老年服务为主的居家护理发展、服务内容、保险政策等,为我国社区医疗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借鉴。基于时间、地点、人力、政策等限制,如何进一步跟进,制定出详细的实施居家护理标准指南以及培养高水平居家护理人才,还有待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36-239.

[2]孙永胜,刘金泉,吴花林,等.卒中后急性期焦虑抑郁共病研究现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3(9):354-355.

[3] 郑丹丹,王艳华,王淑伟.脑卒中的家庭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230-231.

[4] Bixby M B,Naylor M D.The transitional care model(TCM):hospital discharge screening criteria for high risk older adults[J].Medsurg Nurs,2010,19(1):62-63.

[5]金秋月,张金菊.延伸护理服务对脑卒中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10(24):146-148.

[6]欧明亮,张贵升,陈军辉.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状况及其生活质量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1(31):4439-4440.

[7]高霞,高磊,张雯雯,等.脑卒中慢性期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11(33):839-842.

[8]李晓兰,王育红,丁芬.脑卒中家庭照护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状况[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2(1):92-93.

[9] Sun H,Chen S,Jiang B,et al.Public Knowledge of stroke in Chinese urban residents:a community questionnaire study[J].Neurol Res,2011,33(5):536-540.

[1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11] Furie K L,Kasner S E,Adams R J,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J].Stroke,2011,42(1):227-276.

[1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卒中一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1[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4):282-288.

[13] Fritz S L,Light K E,Patterson T S,et al.Active finger extension prediets outcomes after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for individuals with hemiparesis after stroke[J].Stroke,2005,36(6),1172-1177.

[14]彭莲香,李莉,钟小辉.居家护理对控制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2):96-98.

篇9

为此,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养老服务业发展法律保障。完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等措施办法,让更多的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取得许可证。

2.构建分类施养、各尽其责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明确政府基本职责定位,按照政府托底、社会参与、市场推动、家庭支持的原则,发挥各自作用、形成合力。二是建立可操作的社区居家养老的绩效考评机制。三是养老服务中心(站)要围绕服务网络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服务队伍建设、服务制度建设、服务成效等内容开展评比检查监督,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3.优化老龄疾病防治护康体系。一是建立完善老年保健服务网络,在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科,增加老年病房数量。二是转变服务模式,鼓励开展巡回医疗服务,建立社区的全科医生、家庭签约医生等制度,推进面向养老机构和社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三是继续做好新农合的制度建设,扩大参与范围,提高筹资水平。四是鼓励和建立专业的老人医疗康复和护理机构。

4.利用“互联网+”推进“智慧养老”建设。一是建立统一的智能化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鼓励养老服务企业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二是通过软件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化、智能化和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紧急呼叫监控服务设施;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利用智能化软硬件产品,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物联网等手段建立信息共享互动服务平台,提供老人智能看护服务。

5.加强老龄学科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一是按照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领域,统筹部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社会学、临终关怀等课程。二是加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开展养老护理人员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三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

篇10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易、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1.1在慢性病人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社区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性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1.2在社区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如我科专病脑卒中是目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其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许多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对患者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对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具有较大临床意义,接受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比自然恢复率相比有很大提高,足部畸形减少、关节畸形减少、日常生活独立者明显增多,早期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瘫痪肢体的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另外,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1.3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汪潮【1】 的调查显示,家庭病床上门护理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老年人可接受的形式。随着4―2―1结构(即4个祖辈,2个父辈,1个独生子女)的家庭数量的增多,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居家护理需求也日趋增加。张建凤等【2】调查研究显示居家护理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卫生资源浪费,同时满足出院后继续康复和治疗的需求。开展居家护理能较好地符合老龄化社会的实际需要,不仅提供持续性医疗照护,较好地解决住医院难的问题,而且维持了家庭的完整性,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3】。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中医护理的养生保健 运用养护统一、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一套“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为主的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理论。针对老年人群,采用气功、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汪潮.王坤,顾泽宽.上海乍浦街道离休干部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医院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4(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