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初中数学范文

时间:2024-05-22 17:2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研修初中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研修初中数学

篇1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辖22镇,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立足县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一五期间,在充分调研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申报立项安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探寻出“创新课标教材学习方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三项策略,引领全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人文化生态课堂,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努力探寻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合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尝试将学科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经过反复探索求证、筛选提炼,构建了具有开放探究特点、能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和人文和谐的“三部五环”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盲区和死角,极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过于倚重现成资源,忽视个性化创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计策、谋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核心指向为“有效”,即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一定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

1. 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经验,建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和各类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师突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2.探索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强力推动学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领学科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专业发展。

3.探索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助推学生在“善学——乐学”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得以优效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不断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持续发展。

1.研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课型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覆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2.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数学课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课例研修质量有效

策略。4.研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与管理长效机制。

1.研究假设: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体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与学行为,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1)构建“三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六类课型教学设计进行统摄性研究,从而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有效性。

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实现“学、思、习、行等智力条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条件”达到高度统一。终极指向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问题诱导、自主探究、交互评价”三个部分横向展开,具体实施则按照“导、探、变、结、展”五个环节纵向延伸,从而架起“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桥梁,扬 “生命灵动”之帆、行“知识探秘” 之船,体现在文本上,则按 “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横向贯通,且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问题诱导,探究新知(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变)——全课小结,细化新知(结)——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展)”活动序列展开。从而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为有效课堂学习引擎式 “学习指南”,既规避了因预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符合以学定教理念,层递性问题序列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与教学设计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减负增效,而且有利于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案(课)例研究模式为学科教师深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优化提供了操作要领和技术支撑。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初中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和学的模式。

1、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3、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采用 “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校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沟通的研修共同体。本课题以县师训教研中心组织由片校学科教研(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和有代表性初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设计、跟进实践、优化提升。

2.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科专家,成立由县域初中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策划指导、流程监控。

3.在课题组指导下,县、片、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研究。

4.边研究边改进,因需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难题会诊等系列活动,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一)课题研究时限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2012.9---2015.9)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9——2013.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重点工作如下:

(1)拟定调查问卷,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开题会,进行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完成实验校的布点。

2.实施研究阶段(2013.9——2014.6):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参研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分课型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样例。

(2)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总课题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分年级、按章节开展优化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编写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并在比较实践中修改完善。

(3)修订《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制定《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完善阶段(2014.7——2015.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汇编,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整理校本教学设计案例、制作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应任务。

4.应用推广阶段(2015.9——):本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文献法、调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阳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和《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修改完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2)按照“个人申报,片校筛选,县级展评”的程式,组织优秀成果评推,特优成果推介参加上级成果评选。

1. 成果预期

(1)建立完善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设计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管理与评价策略。

(2)建构描述性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建构导学案设计基本框架和学案导学实施策略。

(4)修订完善初中数学课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有效开展课例研修。

(5)形成覆盖初中数学学段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包括:章节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

2.成果呈现方式

(1)阶段性成果

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实施方案

③《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窥(论文)

⑤《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⑥《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

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教与学系列成册)⑦《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报告

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论文、叙事、反思集》(装订成册)

(2)最终成果

①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窥(论文)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结题报告(报告)

③《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见阶段成果)

本课题研究是在县师训教研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本中心及时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课题负责人及各初中教研联片组长校校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参研教师的选定和研究进程的督察。成立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参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实施组。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立项,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参研人员的选定,负责子课题选定及任务分解,承担对片校参研教师的业务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跟进调控。各片区数学教研联组协助实施组负责辖区所承担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督查、成果收缴、展评遴选、汇总上报等。各中学、九年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或带头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务外,负责组内任务分解、收缴、审核、修改与上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可通过“青蓝共进”方式结对协作)参与既定成果的优化完善。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不仅要进一步确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地位,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在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政色彩”,增强管理的“观念点拨”、“心灵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设法为参研教师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进学科教师真心实意地、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担当参研教师的支持者、服务者,体会教师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专业造诣、人格魅力感召教师、吸引教师、带动教师积极前行。

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__

(2)课题研究工作实施组

__

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数学教研组长明确职责、认识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拉动作用,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运行。通过专题培训、提供资讯、难题会诊等引导学科教师认识到生源日渐锐减、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日渐强烈、教师准入政策日渐拓宽等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发展,不能不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师应充分感受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引领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能力、明确研修方向、丰富专业智慧、塑造专业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从而增强参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修时效性。

课题负责人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践跟进等为教师提供资讯服务,做到“六个及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咨询或资讯服务;及时发现、遴选推介优秀研究成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征集、汇总、求证、解决问题;及时组织过程性监控和展评引领;及时向上级专业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推介优秀作品;及时引导学科教师在规范中优化,在优化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升华,在升华中发展。带领学科教师在辛勤中收获智慧,在矫正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成功。

篇2

备课担负着完成教学任务的总体策划和设计的重任,是解决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朔北乡中心学校将讲学稿设计作为备课的契机,将学案、教案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讲学稿模式。

为确保讲学稿设计的质量,我们每个备课组做到“三定三有”: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我们的备课模式可以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主备教师提前一周将“教学案”草稿交备课组,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对教学环节、教学目标、课前练习、当堂检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课后练习、课后拓展都进行认真的研究,提出修改意见,主备人根据建议再次对讲学稿进行修改,最后由教研组长和教导处进行审稿、定稿后,发给每位授课教师。

讲学稿编印完成,教师将讲学稿提前发至学生手中,学生预习后交给教师,教师批阅后课前再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用这一文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讲。教师主要讲重点、难点、迷惑点、易混点,然后进行适量的练习,教师引导全体学生边练习边订正错误,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提高。课后,教师在讲学稿上填写课后记。

为了提高讲学稿设计的质量,数学教研组开展了许多校本教研活动。我们的校本教研以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题。我们的研修活动,每次都先定主题、定课题、定主备人、集体备课、定讲课人、定主持人、分配观课点。然后由主讲人进行教学说课、授课、教学反思、再议课、形成成果,最后将存在的问题作为下一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将讲学稿设计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将存在的问题再次进行研讨。

精心设计讲学稿为智慧课堂增添了重要的一笔,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不再“居高临下”。许多教师都说“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由教书型向教书育人型转变;由重视尖子生向同时重视中等生、学困生转变。

篇3

一、始终坚持了指导思想不动摇的原则

本学年,我校根据《宜宾市翠屏区2010——2011学年度中小学教师研训工作要点》《翠屏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中学部工作计划》和《翠屏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继续教育办公室2010——2011学年工作计划》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师、教研组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研、继续教育工作。我校始终紧扣“课堂效益年”这一主题,确定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选择校本研修、项目研修课题;切实抓好远程非学历培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积极开展了读书活动,从而实现了教研活动、继续教育活动真正服务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成长这一目的,初步了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研、继续教育文化,较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好了务。

二、精心组织,严格管理

1、学年初成立了继续教育领导组,确保了教研工作和继续教育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组长:(校长、书记)深入教研、继续教育第一线,亲临现场指导工作,有效地促进各项活动的开展。

副组长:(教科室主任),始终坚持踏实工作的原则,深入各教研组调查了解,及时安排任务,全程监督实施。

成员:。各教研组长对本组工作尽心尽职,充分发挥领头作用,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2、继续教育辅导员:精心准备,认真辅导。

3、继续教育工作组,分工明确,各尽其职。

三、本学年完成继续教育内容概述。

本学年,我校依据翠屏区教师培训与研究中心之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以下继续教育活动。

1、组织指导教师参加了第二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教科室安排部署下,指导教师按时参加培训并督促上网学习。我校语文、数学、英语各有5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地理、生物各有2名教师参加了培训。

2、开展了读书教育专着活动。紧紧围绕“课堂效益年”这一主题活动,全体教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阅读。读后各教师撰写了心得体验文章来归纳、整理收获。

3、青年教师培训。根据青年教师培养方案,确定了4个培养对象及指导教师。采取一对一的培养与教研组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经过一年的培养,青年教师成长较快,培养效果明显。在片区及以上教学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特别是李宇指导学生科技发明获市级一等奖。

4、骨干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区级骨干培训,本校也加大培训力度。

5、远程非学历培训。本学年,我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采取教师网上自主学习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参加培训后各教师都撰写心得文章归纳整理学习所得。

6、开展“高效课堂讲坛活动”。在业务学习会上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及时了解高效课堂,魅力课堂的相关理论。

7、参加中学二片区组织的各种活动。我校积极参与中学二片区文科、理科说课竞赛。参加宜八中学科培训。

8、参加师训中心开展的各项活动。

9、本学年我校派遣等11人次到外地学习。

10、全体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开展上课、评课活动。

11、各教研组积极开展项目研修活动。

政史地组:农村初中政史地知识过手最有效的方法探寻

数学组:如何实现“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

艺体组:农村初中课间操改革初探

语文组:重视课堂提高效益的研究

英语组:宗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语境创设探索

理化生组:农村初中科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

三、不足与反思

篇4

下面,针对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第18章《平行四边形》数学活动――《黄金矩形》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有效的数学活动课教学模式”。

【课前准备】

计算器、矩形纸片

【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提问:你们小时候折过纸吗?都折过些什么?

教师展示班级部分学生的手工作品,提问:漂亮吗?

师:这些精美的折纸作品,展现了同学们精巧的手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折纸得到一种特殊的四边形――黄金矩形。

二、展示目标,引导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黄金矩形的相关知识;

2.通过折叠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全等三角形、勾股定理、四边形等知识的理解;

3.经历折叠、观察、推理、交流、反思等数学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重点:折叠黄金矩形

学习难点:黄金矩形的证明

三、观察计算,设置悬念

1.观察:下列矩形中,哪些比较匀称?

师:大家的结论各不相同,大多数同学认为①④⑥⑧看起来比较匀称,现在我们来研究大多数同学所得到的结论的特性。

2.计算:请用计算器计算①④⑥⑧矩形宽与长的比,说出你的结论。

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①④⑥⑧矩形宽与长的比都接近于0.618。那么,0.618是不是一个很神奇的数字呢?请同学们欣赏以下几个事例。

四、事例欣赏,开拓视野

事例:维纳斯女神雕塑

维纳斯女神雕塑――世界艺术珍品,她是公元前一百多年希腊雕塑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她的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比值接近0.618。

五、归纳总结,应用推广

1.黄金矩形定义:如图,点B把线段AC分成两部分,如果=那么称线段AC被点B黄金分割,点B为线段AC的黄金分割点,B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约为0.618)。

宽与长的比是____,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

2.黄金矩形的美感:黄金矩形给我们以协调、均匀的美感。世界各国许多著名的建筑,为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都采用了黄金矩形的设计。

六、动手操作,证明结论

1.利用折纸得到黄金矩形。

第一步,在一张矩形纸片的一端,利用图1的方法折出一个正方形,然后把纸片展平;

第二步,如图2,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两个相等的矩形,再把纸片展平;

第三步,折出内侧矩形的对角线AB,并把它折到图3所示的AD处(点B与点D重合);

第四步,展平纸片,按照所得的D点折出DE,矩形BCDE就是黄金矩形(图4)。

2.以小组为单位折叠黄金矩形,比一比,哪个组的速度快且准确。

3.证明四边形BCDE是黄金矩形。

七、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1.据有关测定,当气温处于人体正常体温(36―37℃)的黄金比值时,人体感到最舒服。因此,夏天使用空调时,室内温度调到什么温度时最合适?

2.在人体下半身与身高的比值上,越接近0.618时,越能给人以美感。遗憾的是,即使是身材修长的芭蕾舞演员也达不到这样的完美。班主任高老师身高1.68米,如果她的下半身长1.02米,她应该选择多高的高跟鞋看起来更美呢?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①探究黄金矩形的尺规作图法;

②利用网络了解维纳斯女神、巴特农神庙等的更多知识。

【结束语】

篇5

彭东老师坚守教坛近30年,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伟大的教育事业。他遵纪守法,廉洁从教,自尊、自爱、自律、自强,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展现了一个人民教师的人生价值。鸡场坪民族中学于1998年9月成立,各项工作连年上台阶,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成绩喜人,全县榜上有名,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彭东等老师们的默默奉献。他2001、2002、2003、2004、2007、2008,年度考核均为优秀;2006年被学校评为数学学科带头人,同年被评为数学优秀辅导员;2007被评为乡级骨干教师;2008被评为乡级先进教育工作者;2009年被评为乡级两基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被县招办评为招生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被列为县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2011年被评为乡级先进教育工作者;2012年被列为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像。

思路决定出路 点滴铸就辉煌

弹指一挥间。这个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子――彭东,陪伴他渡过30个春秋的是叽叽咋咋的粉笔声和三尺讲台,一届届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同学们。现在的他,额头上布满了皱纹,黑发变成了白发。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一如既往地坚持在教育岗位,孜孜不倦。他的精神食粮是“教书育人。没有知识教什么书,没有学生育什么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彭老师就对班级贫困生开始帮扶,他的理念是“少抽一包烟,少喝一瓶酒,成就一个人”。那怕是小小文具,微小的点滴都能给学生带来无限的生机。一位离校较远的学生星期六放学后饿着肚子赶回30里路的老家才吃饭,他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留住学生在他家吃饭再走。这位学生就是现在华夏中学的李向阳老师。开学一月不来上课,经过家访,他得知孩子含泪祈求,父亲在沉默,差20元学费不敢来报名,彭老师当时表态:“我出。”这就是现在在盘县看守所工作的朱家兴。还有民中的教师王春艳、金华维、卢国栋等人都有他付出的爱心,他不让一个学生因困难而退学、停学。近30年来,他帮扶过学生400多人。在他的爱心帮扶下,每年在班上举行一次献爱心活动,无论多少,有爱就行,成就了一个个学生的求学梦。1996年,彭老师受到大连来我校支教的张冰、曹玲老师的高度评价,感化了身边的一批人,致使这根爱心“接力棒”一年一年的传下去,把爱心献给最需要的人,实现了心连心共同克服暂时困难、手拉手共同走完学业路。他的点滴行动,正践行了金秋助学募捐活动的爱心工程,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实践,也是他的人生价值的具体体现。

刻苦专研 提高自我

彭老师在上课之余、工作之余,总是挤出时间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洗脑,加码充电,更新观念,目前正在接受专升本函授教育。他对记者说:“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才能浅出。只有登上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只有技术高超,方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趋势下,对传统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不学习,教学无新颖。为此,他于2006年9月主动参加“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教育培训项目”学习培训,把学到的新思想、新理念应用到教学中。2007年7月又参加了“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初中数学课程的学习,表现良好,成绩优秀。他的课堂教学富有活力,语言生动、流畅、通俗易懂,管教善导。在教学中求创新,在活动中促发展。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做到了在教书的同时又体现育人。所任教学科成绩跟同级同类学科相比均居全乡第一,全县榜上有名。他多次上公开课、观摩课,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听过他的课的人都说,他的课轻松易懂,课堂充满生动和激情,充满智慧和生机。

彭东2005年撰写的《班主任工作点滴之我见》在六盘水报刊发表,2006年撰写论文《启发式教学初探》在盘县九届教师教学论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008年撰写论文《农村中学生辍学原因与对策》在中国基础教育系统课程改革成果大赛活动中荣获三等奖,2009年撰写论文《浅谈教育改革中名校的成长过程》在国家级《学周刊》发表并且荣获二等奖,2010年撰写《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会寻求“长流水”》在《中国教育科学》发表并且荣获一等奖,2010年撰写《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国家级《学周刊》荣获二等奖,2012年撰写的教学设计《一元一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在全国教育系统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2012年论文《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在中国基础教育系统“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荣获二等奖,2012年撰写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反比例函数及其图像》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他2009年4月申报的《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课题已被审批,将于2012年12月结题;2012年申报的《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研究》2012年7月已被审批,将于2015年结题。结合校本教研,他提出的“把学习当成享受”、“个性化教学”、“感恩教育”等课题正在讨论和申报之中。

舍小家 顾大家 爱校如爱家

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教授曾说过:“一个好校长决定一所好学校,一个好老师成就一批好学生。”接近30年的教育历程的彭老师,拥有一颗爱心,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他是领导放心、同事喜欢、学生尊敬、家长赞誉的优秀教师。在条件艰苦的民中倡导搞校园建设,作为后勤主任,他带领师生捡石头、铺校路;共植树、造林荫;铺草皮、当绿化;铺砖块、砥硬化;挖高处、填凹处。每天迎着阳光来,踏着月色归,度过最困难时期,为学校节约资金上几十万元。他与民中同成长、共患难,今天的发展规模离不开他洒下的血和汗。民中14年来的校长看在眼里,想在心间,他是多么的敬业啊。彭老师工作细心、出色,被借用两基办主抓两基工作,他不推诿,他的信念就是服从。2003、2004年的两基工作人人知晓,他办公室灯光通宵达旦是常事。数据要准确,逻辑要严密,佐证要齐全……他全身心投入两基,忘我工作。自己80高龄的母亲,生病被多次送进医院,他却无时间照顾。曾记得2004年5月18日的这天,他妈妈昏倒几次,可他在椅柯小学查资料,带残疾的兄弟无法照管,妻子埋怨、儿女反对、寨邻讥讽。此时此刻工作的压力与妈妈的病情就像刺在他心上的双刃剑。老家(普古乡)离学校30多公里,晚上用摩托车带步看望母亲,陪伴他的是星星、月亮,真是令人感动啊。第二天清晨忙碌而归,依然挚着地工作。没有星期六、星期天,只有昨天、今天和明天,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2010年孩子高考不能去看望,他在筹备中考工作。别家孩子办状元酒,他在梳理两基资料。别人父母送孩子上大学,他孩子呢?只能孤单而去,他太忙,要报送两基大表。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工作干好了就是他的心愿。他的工作得到乡党委、政府的认可,县教育督导室主任杨应学、方德耀,县教育局党组书记王德克,市教育局崔股长、杨秉云股长、朱大权局长、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皮处长等领导检查他的工作后,表示非常满意。2010年县里把他评为两基先进个人,他却把指标让给其他同志。别人说他傻,他却说:“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只要同志们积极配合工作,觉得快乐,我就满足了。”

不辞辛劳播桃李 只为秋硕满神州

他除了致力于教学及相关工作外,擅长于学生管理,18年的班主任工作做到了“爱、严、细、实”相结合。他在一次值周时,顾常路同学想逃脱晚自习推病请假,他的方法是“你先休息一下”。过几分钟,他把药买来了。该生感到内疚,对不起老师,久而久之由差生转变成了优生,现已在政府工作。他对后进生转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转化率达100%。特别是初三,学生的心理、思想变化大,他注重思想与前途教育,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友爱互助,带出了一个又一个班风正、纪律严、学业优秀的班集体,输送到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上千名。他得到的评价是:“我们的孩子交给彭老师放心,即便不能成为优质产品但也不会是次品。”2001年班级一位基础、智力都不错的学生施建平,却好动、无组织纪律观念。该生受其教诲后初中毕业考上了贵阳师范学校,现任我乡移山小学校长。2006年秋季开学时,有两位学生无兴趣学习,还曾经几次想退学。彭老师多次找他们谈心,且进行家访,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认真做出了劝导,帮助他们完成了学业,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盘县二中。他们经过三年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入学后给彭老师来了第一封信:“彭老师,我迷惘时,你给了我勇气和信心;我成功时,你给我敲响了警钟……我非常感谢你!彭老师,没有你的辛勤劳动,就没有今天的我。对于老师的感恩之情,我无法用文字表达……”很多学生受其熏陶纷纷投身于教育事业当教师,有的回到盘县这块大地上与他成为同事(如民中蒋家红、六中牛开江、板桥中心校郭政、滑石中学黄琳等),一起并肩耕耘“圣坛”。他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赢得了党和人民的无数赞誉。许身孺子终不悔,呕心沥血育英才。他迎来一批批学生,又将一批批学生送进高一级学校深造,他感慨:“能将全部的爱倾注到学生身上,在传授给他们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我真自豪!我甘愿化作无声的细雨去滋润那一棵棵幼苗,促其茁壮成长!”

鲜花只有佩带在像彭东老师这样的人胸前,才永远不会枯萎。这样的老师被评为优秀老师,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组织。

篇6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范文合集,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范文一

转眼间,紧张、繁忙的一学期又结束了。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们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顺利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研任务。工作中每位老师都能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根据教学工作计划,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转变教学观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提高本组数学教学水平。现将本学期来的教研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计划以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依据各年级特点,在征求了教师的意见后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计划本着务实的原则,力争有效指导本学期组内教研。为了更好地开展教研活动,我们还通过讨论,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每次活动有内容、有中心发言人。

二、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

1、交流探讨本册教材。开学初,全组老师认真学习教材、课程标准,全面掌握本册教材的目标、重点、难点,就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做了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定出了全期的教学计划,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教研活动中,我们除了制定计划、确立重点,大家还提出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困惑进行探讨,组内教师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位老师,平时教学中都严格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到位,经常抓,并且经常交流,相互借鉴一些好的做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学期下来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通过平时教学、听课以及日常的学习生活的情况看,有的孩子在许多方面仍然做的不够好:上课有的学生不认真听课、课上随便说话,这就不得不使我们每位老师静下心来反思,今后的工作该怎样去做才能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2、搞好每周的教研活动。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我们都坐在一起,结合自己的实践,交流心得体会,对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共同商量计策,对每一个老师每个单元的把关课都做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一起编写教案,准备课件。我们教研组在集体备课时,大家各抒己见,一同讨论研究教学方法与策略,在讨论中提高认识,在讨论中促进教学。在讨论中肯定、学习好的教学方法,这对课堂教学起到了非常有利的指导作用。教学中,我们采用实践与反思相结合的方法,每单元上完后大家都能够积极认真地进行单元教学反思。教师们能够畅所欲言,毫无保留的将自己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与大家交流共享,教学中不足的地方大胆地说出,大家及时地讨论,提出应对的措施。

3、上好教研课。本学期进行了全组示范课和年级组研讨课,李静老师上课之前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制作课件,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新课标理念贯穿于教学实际中,上出了自己的风格。为了上好教研课,教师提前说课并进行了3次试讲、修改教案、修改课件,组内老师不厌其烦、积极听课,针对她教学设计及讲课中存在的问题献计献策,帮助修改完善,并把四年级《位置与方向》这节课作为第八联盟数学同课异构研讨课,教师在这次活动中取得了进步。每位教师在这次活动中都能积极参与,大力协助。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家会更加努力,取得好成绩。

4、认真听评课。每位教师都认真的听课和进行深入的评课,评课中每个老师都积极发言,纷纷指出每一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从而取长补短,受益非浅。在进行组内相互听课评课的同时,我们还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认真观看优秀教师的录象课,及本校教师的教研课,并认真记录,认真研讨,领悟、学习他们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总结反思,也使本组教师的教学理论业务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5、及时、认真地检查教案、作业。本学期互查了三次作业、教案,在检查中看到本组老师能够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并能根据教材的特点,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

6、运用直观性教学手段,创设活泼生动的教学课堂。

我们在教研组活动别强调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及课堂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辅助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6位老师运用本班多媒体教室之便,经常运用课件辅助教学,常常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今后努力方向:

1、合理安排工作、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2、更好地做好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3、加大对本组教研活动的开展力度,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

4、针对班级及学生的个别差异,抓好培优补差工作。

四、教研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作为数学教研组的组长,我能力有限,教研活动水平和经验不足,在各位教师的支持和努力下完成了各项教学教研工作,许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总之,每一位老师都能踏实,认真地工作,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在今后的教研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找出不足、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多反思、多总结,并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活动,促进各方面工作效率的提高,让教研组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范文二

本学期的教研工作即将结束,通过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学期来,数学教研组全组教师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为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以下就针对本学期数学教研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坚持理论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深深认识到,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本学期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立足校本,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校本培训,措施得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要求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及《数学教学理念》,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教学中的热点和冷点教学问题,从而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认识教学新策略,并组织教师利用新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让教师从经验型向专业型、科研型转变。

刻师们把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教学中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注重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们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二、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1、我们组的教研活动每两周开展一次,每次教研活动事先都经过精心准备,定内容、定时间、讲实效,多次组织学习教育理论和本学科的教学经验,充实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每位教师都能加强自我研修,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加强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各位数学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反思,互相听评课,教师认真听课,集体评议,相互研讨,共同促进,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2、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倡导分内容、分章节、分头备课,力求备精品课;倡导利用网络资源寻找资料,以达到资源共享之目的。目前,积累了一定的教学资料,有的是老师们自己拟定的,有的是多方搜集的,不但本年级使用,还传给下一年级使用,做到资源共享。集体备课结合了各类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形成了教的合力,提高了数学教研组整体教学教研水平。

三、做好常规检查,强化教学管理

在鼓励教师们创造性工作的同时,不放松对教学常规的指导和督。本学期,教研组配合教务处共进行四次教学常规工作检查,内容包括是否写教案,是否写教学反思和教后记,作业批改是否及时,认真等方面,检查结果令人满意。

四、存在的问题

1、对青年教师的帮助还不够,有待于加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在辅导青年教师上再投入多一些精力,多听他们的随堂课,多加强交流,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使初中数学组的教学实力提高的更快,青年教师成为我校的教学骨干。

2、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困难的要多些,从考试结果看,不及格的比例大,全组教师还要较强教学的基本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学困生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数学的合格率

时光的脚步带领我们走过了一个充实而忙碌的学期。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身上肩负的重任,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开拓进取,迎接更大的挑战。

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范文三

时光飞逝,学期即将结束。本学期,学校领导的领导下,在教研组长的精心安排下,我们组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依据开学初制定的各项教研计划,坚持以数学教学课堂为主阵地,认真贯彻落实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抓好各年级的课堂常规教育。以课堂教学质量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为主攻方向,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课改为核心,注重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从细节抓起。积极推进基础刻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工作,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使我校数学教学质量得到稳步上升。为了更好地做好以后的教研工作,现就本学期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课教学质量切入点,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本学期,我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有机结合,每位教师都有严谨、扎实、高效的良好教风,并努力培养学生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认真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切实提高备课质量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能认真备好每一堂课,随时保证有余课,课前作好充分准备,能认真探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注重教法与学法的指导,及时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并依据自己的教学感受做好教学反思。进一步规范学生作业,力求提高作业练习的效能,作业布置精心合理,作业做到批改准确,反馈纠错及时,适当批有鼓励性评语,保持作业本整洁,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坚持每月一次的学生作业量化考核检查,期末对学生作业情况进行量化积分。学校每位教师能精心合理布置作业,做到批改准确,反馈纠错及时,切实抓好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等工作。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以课改为核心,加强校本活动

刻研组重视校本教研活动。学校本着以教师为主体,校本研究为载体,培训为依托,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我们组织教师出外听课学习,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后,我们集中评价、分析讨论、交流。各位老师都写好一份好的听课感受,切合实际谈出自己今后教学发展的方向。大家一致认为,要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重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发挥团体教研的优势,加强听课、评课活动。

积极开展教研组活动,开展听课、评课的研讨活动,教师本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0节。以课题研究、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校本培训等方式开展好教学研究工作。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科研能力。每次研讨课,老师们都能认真研究教材,写出设计意图和详细教案。我们教研组尤其重视评课及反思环节,在每位老师开课之后,教研组都要在组内开展认真的说课、评课活动。首先由执教者先说课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思路、理念,同时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达到的教学效果或困惑,然后由已定的中心发言者点评,接着大家围绕执教的亮点、困惑或自己观课后的感受进行畅所欲言,最后教研组长做主题总结发言。这样组内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真正做到优质资源共享。在11月1日参加全镇小学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观摩教研交流活动中,我校程杨老师获得了数学组第二名。通过本次听课、交流、参观、学习,使我们数学组教师开阔了视野,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关注课堂,处理生成与预设等问题有

了直观的认识,激发了教师更深层次的思索。

三、存在的不足和前进的方向

1、听课及评课的制度、方案有待于改进。

2、指导教师节积极参与网络媒体教研活动,进一步深钻新课程标准,给予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的拓展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

一、问题的由来与本课题的前期研究

课程改革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尽管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方方面面众多因素,但教师是其中的关键。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的知识状况是否适应新的要求?如有不适,怎样应对?这是我们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并做出回答的问题。

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研究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现状展开。研究者认为,数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既包括显性的可言传数学知识,也包括隐性的默会知识即数学能力、素养,是两者的统一体。

(一)国外关于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研究结论

国外有关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研究,影响较大的当数美国“全国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于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全国数学能力纵向研究”所得出的相关结论。这里,引用美国学者芬内玛(Elizabeth Fennema)和弗伦克(Megan Loef Franke)《教师的知识及其影响》一文中的综述:“尽管相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尽管有迹象表明一些教师不具备相应的数学知识,但研究工作对教师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学习之间存在着直接关系的看法并不给以很大支持。”“NLSMA调查者仔细地核实了教师所学过的数学课程的数量,然后测算这些数量和学生学习之间的相关系数,他们没有发现重要的关系。5年后,艾森伯格(Eisenbeng)重复这一研究,得到了同样的结论。”[1](222)

这类研究的明显不足是对教师所掌握知识的测度不够合理。显然,用教师先前学过的数学课程数目作量化指标,难以反映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水平。正如芬内玛和弗伦克针对这类研究中关于知识测试与相关系数计算方面的问题分析后所指出的:“可能是不适当的知识测量与相对有限的研究方法隐蔽了原本存在着的教师知识与学生学习之间的相互关系。”[1](223)再者,将教师数学知识的一个自变量对应于学生成绩的因变量,使得这类研究“对教师的知识是如何综合起来的,或在所学大学课程与课堂教学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关系,没有提出多少依据”。[2]因此,“人们的普遍反应是,我们不应该轻易地去否定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而应对这一问题作出更为深入的研究”。[3](28)

(二)国内关于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研究结论

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是,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学科知识,才能应付自如地教学。“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要有一桶水”便是这一观念的真实反映。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也有研究得出与上述NLSMA调查者相类似的结论。如林崇德等人的研究(1996)称:“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我们认为,教师需要知道一部分学科知识,以达到某种水平,但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4]由于没有报告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因此无从对“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作出评估。就结论而言,可以认为只是陈述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判断:教师拥有一定的知识,对于搞好教学是必要的,但不具充分性。由此得出的推论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学科作出教育学的解释,并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接受与理解。

进一步的研究,有一项是以北京97名小学数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其职业知识进行的调查分析。该调查“根据教师的三种知识类型,结合对9名有经验的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的访谈”分别编制问卷。对于学科知识,主要从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的运用及应用题等方面予以考查。“从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来看,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科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公式的运用以及应用题等方面的答对率(题目得分/总分)都在85%以上,说明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是比较好的”,但“对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掌握都不能令人满意”。[5]

这里,透视“观念—结论”的变迁,不难发现,它实际上反映了对教学的关注,从学科知识向学科知识与学生认知整合的转移,同时也折射出教学的价值取向,从追求知识传授向追求学生更广泛发展的倾斜。这无疑是一种发展、进步,应当加以肯定。

问题在于,首先,为了实现新的追求,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应达到何种水平,才能保证在对学科知识作教育学的解释和心理学的加工时不至于出现知识性、科学性的偏差。可以说,这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诚然,要对本体性知识的“某种水平”作出泛学科的、较为一般的具体刻画是困难的,特别是中小学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进一步加大了从理论上作出这一刻画的难度。但是,对现阶段任教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的教师,如小学数学教师,他们所拥有的本体性知识水平,是否适应目前正在推行的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调研作出具体判断,却应该是可行的,也是课改推进的实践所十分需要的。

其次,用“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的运用及应用题”等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测度项目,是否有失偏颇?换句话说,用“给学生的一杯水”来测量“教师的一桶水”合适吗?那么,又如何来测量教师的一桶水呢?是测量它的量,还是测量它的质?

有鉴于上述国内外从量的视角,以静态测度研究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所存在的局限性,本研究拟从质的视角,动态考察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状况。首先从课堂观察与现象分析入手,发现调研测试的素材,然后从课改推进中的教学需要着眼,确定测量内容,力求使质的测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充分的现实意义,进而辅以访谈与个案研究,使研究更为动态化。

(三)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听课观察中发现的问题

在近两年来听课观察与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近一半的课后分析或多或少涉及学科知识的纰漏或对学科知识理解的偏差。其中除了教师教错了之外,还有两类反映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现象:一是学生提出疑问,教师难以解惑;二是按似是而非地理解加工教学内容。下面各举一例。

[案例1]

引入平角、周角等概念后,一位青年骨干教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他把学生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差不多写了半黑板。可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看哪些问题自己能解答。随后交流,大家认为满意了,就把该问题擦掉。最后还剩下一大半问题,学生无法解答或有学生试图解答,但其他同学不认可。于是教师说:这些问题,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时会明白的。

遗留下来的问题中有两个是:0°角与周角有什么区别?有没有大于360°的角?

课后,教师坦率地承认,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才能使学生明白。

[案例2]

教学被除数是0的除法,其中涉及除数不能为0,教师认为:“除数不能为0。这是一个深奥的数学问题,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理解其意思是有困难的”,就借助了一个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

“小巧每天去森林给小动物分苹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巧是怎么给小动物分苹果的。”

“森林的小屋里住着几只小动物。第一天,小巧带去了6个苹果,出来了3只小动物,平均每只可以得到几个苹果?算式怎么写?”(学生汇报,教师板演,找数量关系)

“第二天,小巧没有带去苹果,3只小动物等着小巧。可是怎么分呢?谁来说算式?”

“第三天,小巧特地带了6个苹果早早来到小屋。可是等了很长时间,没有小动物出来。(教师板演6÷0=)没有小动物在,分就没有什么意义了。”[6]

这确实是一个富有童趣的问题情境:小动物上了一次当,下一次就不来了,由此引出除数是0。颇具艺术性的教学设计。但是,数学中“除数不能为0”是一种规定。要解释它的合理性,通常依据除法的定义,分被除数是0或不是0两种情况加以说明,这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

然而,当教师采用这个教案教学时,学生很自然地由数量关系类推出:小巧没带苹果,苹果数是0;小动物没来,小动物数为0,于是得出6÷0,那么6÷0等于多少呢?有的说等于6,理由是小动物没来,6只苹果还在;有的说等于0,理由是谁也没有分到苹果。最后还是教师硬性规定“除数为0没有意义”。课后,与几个很会发言的学生继续这一话题,其中就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小巧没带苹果可以用0表示,小动物没来,用0表示就没有意义了呢?”

看来,“教材把握不好,或者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错了、偏了,还有什么艺术可言呢?”[7]

类似问题,在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内容的教学中,显得更加突出。这些问题,至少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不能听之任之的。

由此可见,在人们普遍认为当前教师主要缺失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并全力予以弥补的背景下,在教师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育理念的学习与落实的倾向下,被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的缺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尽管有研究表明,中国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方面,明显优于美国小学数学教师。[3](310—311)但这只是说明,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有一些强项。因为该项比较研究所采用的四个测试题,分别涉及退位减法、三位数乘法、分数除法、长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这些历来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强势内容,而且恰恰是新一轮课改认为“基础过剩”,应当降低教学要求或者已经删去的内容。

二、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状况的调研

(一)问卷调查及其结果

基于上述由情报研究、案例研究所得出的调研设想,同时也考虑到小学数学教师的学历已经普遍提高,上海地区40岁以下的教师已基本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本体性知识的数量,相对于小学数学的“一杯水”来说,已够得上“一桶水”的标准。因此,我们的调研,试图探明“这桶水”的“水质”如何,其中还缺少哪些“微量元素”。

为此,设计了两种问卷。A卷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应用题,题目难度控制在至少有20%的小学毕业班学生能答对的水平上;B卷着重考查教师能否应用所拥有的数学知识为小学生释疑解惑,能否较深入地把握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因此试题都以听课过程中发现的、教师易犯的知识性错误或纰漏为原型加工而成。从试题编制的角度看,这些源于课堂、带有教学情境的数学题几乎都具原创性。两份问卷均经过试测、修改。

调研样本为上海市两个区(中心城区、城乡结合区各一个)的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样本的教龄分布、学历分布与两区小学数学教师整体的教龄、学历分布大致相同。

A卷的平均答对率(题目得分/总分,下同)90.5%表明,用小学生的较高标准来衡量,教师对本体性知识的掌握是不错的。这一结果与申继亮、李琼(2000)的同类测试结果(答对率都在85%以上)基本一致。

B卷的平均答对率38.8%表明,用“能为小学生释疑解惑”“能较深入地把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要求来衡量,则现状与需要的差距较大。

两卷分不同教龄组、不同学历组的统计表明,平均分略有差异,但经检验,组际差异均不显著。这说明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状况,受教龄长短(即脱离职前教育的时间长短)、学历高低的影响都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异。也就是说,教师本体性知识方面的问题,至少是在测试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内早已存在,而且没有因为现阶段教师学历的提高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二)本体性知识缺失的内容分析

1.概率统计

在小学通常用“可能性”替代数学术语“概率”。将“可能性大小”的初步认识引进小学数学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B卷中涉及这一知识的试题,平均答对率34.1%。

在新增的概率统计内容中,还有中位数、众数的初步认识。B卷内有关中位数、众数的试题,答对率更低,为23.8%。

2.图形变换

指平面图形的全等变换。原来,在小学阶段只介绍轴对称,现在趋向于在小学就引进平移、旋转。如教育部的数学课程标准将感知轴对称、平移、旋转的内容提前到了第一学段(1~3年级)。[8]上海市数学课程标准的“征求意见稿”[9]中,在3~5年级也安排了轴对称、平移、旋转的初步认识,到“试行稿”[10]该年段只保留了轴对称的初步认识。

B卷中有关平面图形全等变换的试题,平均答对率为32.5%。其中答对率相对较高的是下面的题:

两个完全一样(全等)的梯形ABCD和A'B'C'D',重叠在一起,经过怎样的几何变换(只允许平移、旋转),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请写清楚变换的过程:如平移使……与……重合,以……为旋转中心旋转……度。

该题源于小学数学推导梯形面积的常用方法。教师演示时,通常让学生看清两张梯形纸片完全重合后,就非常随意地拿在手上把它们拼成平行四边形,很少考虑按图形变换来操作。测试表明,42.0%的被试知道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但能准确叙述的只有21.5%。

3.几何证明

虽说小学数学不要求证明,但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判断其结论的正确性,或者判断某些特殊的结果是否具有一般性。诸如此类的情况在几何教学中比较多见。B卷中涉及几何证明的试题,平均答对率38.1%。

4.数论初步

指数的整除性。它作为学习分数知识的必要基础,历来是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B卷中涉及这方面知识的试题,平均答对率为38.3%。

(三)本体性知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如前所述,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失至少是在测试内容所及范围内早已存在,之所以现在暴露得比较明显,并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最主要的背景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除了数学课程标准内容更新的力度较大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主体性被激活了。本来,教师忠实执行教材,照本宣科,学生的思维相对狭窄,课前预设方案周到些,通常足以应付。现在,课改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加上学生知识的来源渠道更为丰富多样。于是,学生质疑问难、节外生枝的频率与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显露同步增长。这一原因,实际上也是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之一。

具体而言,以上述调研分析查明的缺失内容分类为线索,通过进一步的深入访谈,以及对近10位不同类型教师的个案研究,我们发现,造成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学历教育数学课程内容的局限性

有关资料显示,概率统计是原中等师范学校数学课程所没有的内容。20世纪末,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由中师提升到了大专、本科。相应的数学课程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前些年,一些学校就是开设概率统计或同类课程,也由于当时的小学数学课程中没有“可能性”的内容,就连初中数学都不见概率的影子,所以大多以教育统计为主,概率论的教学不被重视。

图形变换在以往的数学课程中,主要是在解析几何讨论坐标变换时出现。原来中等师范学校的数学课程一般不系统讲授解析几何。随着中师升格大专,有了解析几何的内容,但一般只讲坐标轴的平移。坐标轴的旋转、极坐标系与极坐标方程(讨论图形旋转的有力工具之一),常常遭到删简。

目前小学教师的大专及本科学历,大多通过在职进修获得。他们在中师阶段获得的数学知识,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与高中毕业生相提并论。以致在职学历进修选修文科的人数是理科的3倍左右(实际毕业人数更升至4倍左右)。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文科的考试较易及格等,但教师已有数学基础与大专、本科学习起点之间的差距,是一个非常客观的重要原因。即使选择了理科,多数学员主要是依靠死记硬背与模仿解题通过考试的。他们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及其长期效应,可想而知。这也可以作为A、B两卷不同学历组的平均分差异不显著之原因的一种解释。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概率统计与图形变换知识的缺乏,主要原因是“先天不足”。换句话说,主要是学历教育数学课程内容的局限性造成的。当然,这是特定时期小学师资职前、职后学历教育的历史局限性。

2.学历教育数学素养培养的局限性

如果说有些知识缺乏是因为没有系统学习,那么学过的知识为什么出现大面积缺失呢?特别是某些数学结论遗忘了,作为数学素养保留下来的数学能力,如推理、论证能力为什么亦难以表现出来?这种能力主要是在职前教育阶段,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形成的。

教师的数学能力,从数学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通常认为主要是四种,即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前三种能力教师在A卷的回答中有不错的表现。分析B卷的应答情况,就数学能力而言,教师最为缺失的是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数学知识的理解水平较低,应用数学知识分析、推理、论证能力较弱。可以说B卷绝大多数试题的应答都反映了这两个问题。在随后的深入访谈中也得到了印证。

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学素养的不尽如人意也是教师本体性知识学了等于没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也经常有所反映。举一案例。

教师提问:有没有最大的正整数、最小的负整数?为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没有,因为再大的正整数,加1还有更大的,再小的负整数,减1还有更小的。教师不置可否,继续让其他学生回答。为什么一个从不吝啬表扬的教师,面对如此出色的回答却无动于衷呢?因为教师在学生的回答里觉察不到极限思想、序数理论的影子。这里,导致教师教学表现大失水准的原因,与其说是由于某几个具体数学知识的缺失,不如说是由于数学素养的不足。

公允地说,数学能力、素养重视不够,培养不力,是我国数学教育的老问题,当然师范教育也不例外。

3.教师思维的“童化”

分析造成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职后原因,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学习的遗忘。这恐怕是几何证明与数论初步知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因为相对于概率统计和图形变换两个内容来说,几何证明是初中数学的必学内容,数论初步是师范学校《算术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不存在没学或精简、淡化处理的问题。

记忆的客观规律是,遗忘总会发生,甚至可以说没有遗忘就没有记忆。问题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不该遗忘的数学知识遗忘了。这里,仅仅是由于长期不用等自然原因,出现了正常的遗忘吗?

分析教师的成长历程,刚踏上讲台,儿童语言贫乏,也不了解儿童思维。为了搞好教学,经过几年的努力,丰富了儿童语言,熟悉了儿童思维。表现在备课时、课堂上,能自然而然地想儿童所想了。这是教师胜任小学教育的必由之路。的确,要想深入了解儿童的文化,真正成为他们的学习伙伴,就要进入儿童的世界,像儿童那样思维,在自己的头脑里重建儿童的心智。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思维也有可能被儿童同化而“童化”。而且钻得越深,童化的可能性就越大。[11]

有大量案例支持以上分析。由此我们认为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职后原因,除了自然遗忘,更重要的是教师思维的“童化”,即伴随教师重建儿童心智的努力而出现的本体性知识及其思维的退化。

类似地,教师数学能力的缺失,除了“先天不足”,也有后天“童化”的原因。

三、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若干对策

(一)调整、充实职前教育数学课程的内容

随着对小学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师范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改革的深度和速度似乎仍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三年制大专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看,数学课程只有列入专业必修课的“大学数学”(90课时),以及作为数学与科学专业方向选修课的“高等数学基础”(180课时)和“现代数学概论”(72课时)三门。没有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论等方面的课程。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尚无部颁课程方案,各院校的课程设置差异较大。从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系理科方向开设的数学课程看,有“大学数学”(280课时)、“概率与数理统计”(72课时)、“初等数论”(36课时)、“数学史”(36课时),比三年制大专略多一些。其中明显缺失的是有关几何的知识,只有“大学数学”第一章“空间解析几何”讲到空间平面为止。这显然是不够的。比如,讲立体图形表面的展开,不知道还有包括球面在内的大量曲面是“不可展”的;又如,教学图形的观察,渗透三视图的内容,却没有一丁点儿的射影几何基础知识。而现实需要是,面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学习要求的变化,只有具备比较宽广厚实的数学知识基础,才有可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取之左右逢其源”,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为此,一方面,必须基于小学数学新增内容的“一杯水”,调整、充实师范院校数学课程的内容,帮助师范生储备一桶甚至一缸水。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从学科视角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驾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需要,还应添加数学思想方法论、数学史、数学文化等方面内容。考虑到目前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既要兼顾学术性和师范性(这是各种师范专业都要面对的问题),又要适应小学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以致专业方向的学科边界比其他师范专业更为模糊(这是小学教育专业特有的问题),这些内容不一定都分别开设课程,可以整合到原有的数学课程中去,或者增设一门“高观点下的小学数学”专业课,将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历史与文化融入其中。这是一个只需有限课时即可满足需要的简捷对策。

(二)改进职前教育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往,高师数学教学的普遍现象是关注学术性而轻视师范性。它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基本沿用综合大学数学系的基础课程体系,只作删简,缺乏整合;注重数学理论的系统性和结论的严谨性,忽视学生的真正理解与意义建构。其必然结果是不少学生学习时一知半解,学习后很快遗忘。现在,经过整合后的“高等数学”“大学数学”,内容精简了、易学了,但伴随而来的是数学分支的体系不见了,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这对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提高整体把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能力影响很大。除了需要教材编写加以改进之外,更多地有赖于教师的教学处理,揭示某一章节内容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作为数学科学,从原名到定义,从公理到定理,一般都是演绎呈现的。它简练、严谨、纯粹,显示了数学的学术形态。作为数学课程,为使学生能够理解教材内容,必须进行教学法加工,使之转化成为易于认知的“教学形态”。所谓“师范性”,就是要培养和锻炼未来的数学教师,学习并善于完成这种转化工作。这是学术性与师范性统一的重要体现。

如果在师范院校的课堂上,教师既重视数学知识的演绎,又不忘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观察、实验、猜想、探索与推理、证明兼顾,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帮助他们形成数学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大有裨益。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耳濡目染,日后自己踏上讲台,就会师行徒效。

类似地,如果在师范院校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将高等数学的学习与初等数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开展“研究性学习”,那么学以致用,职前获得的知识就比较容易在职后真正发挥作用。

(三)加强职后培训的针对性,弥补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失

以上两方面对策的落实,虽说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但无助于现有师资队伍的提高。当务之急是如何较为有效地弥补已经存在的本体性知识缺失,而这恰恰是目前校本研修的一个“盲区”,需要地区教育研训机构发挥作用。我们的对策如下。

1.引起教师自身的关注

弥补知识缺陷,需要外界帮助,更需自身努力。但由于前述“童化”现象的存在,教师大多并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因此,唤醒教师的警觉,提高对教学中出现科学性错误的自我监控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激发、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长善救失,让他们自觉地发现并恢复被遗忘了的学科知识,在教学困惑中分辨出学科知识的疑问,进而通过“学”与“问”,寻觅解答。

为了帮助教师清醒地认识问题所在,我们在教研活动中,一方面,公布了B卷测试结果的总体情况,并就一些典型问题作了较为详尽、深入的剖析,对教师震动较大。另一方面,全面分析教师思维“童化”现象的利弊得失。我们明确指出,它既是教师深入儿童精神家园所付出的代价,是一种忘我的奉献,也是教师学术思维和理性反思的障碍。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增强教学科学性方面的自我监控意识,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以理性的目光,居高临下地审视教与学的过程,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做到在儿童世界与理性世界之间自如穿梭、往返。教师普遍反映深受启发。

2.结合教材分析介绍有关数学知识

实践表明,结合教材分析并针对教师的困惑介绍有关数学知识,数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听得懂、听得进、用得上,效果比较明显。

实际上,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在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总是综合发生作用的。所以,将结合教学内容传授相关数学知识的过程,演变成依据数学知识探讨教学方法的过程,或者综合运用三类知识的案例分析过程,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培训策略。限于篇幅,不再举例。

3.结合课例点评揭示有关数学知识

同样道理,结合课例点评揭示有关的数学知识也能收到良好的点拨效果或示范效应。实践告诉我们,只要点评时坚持具体分析,就事论理,注意避免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或教学水平作出分等级、贴标签式的评价,此举很受教师的欢迎。

以上教师职后教育的一系列实践研究,都尚属初步,各项对策与措施,有待进一步实践的检验、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美〕D A 格劳斯.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C].陈昌平,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英〕G 豪森,等.数学课程发展[M].周克希,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14.

[3]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17—18.

[5]申继亮,李琼.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看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21(11):49—50.

[6]黄建弘,等.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教学参考资料(二年级第一学期)[M].上海: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76—77.

[7]于永正.教学艺术来自准确把握教学内容[N].中国教育报,20050325(5).

[8]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

[9]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