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4-05-22 17:2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技术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人格心理学》,作者:柏格;
3、《心理学与生活》,作者:理查德·格里格;
4、《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作者:库恩;
5、《心理学与生活》,作者:理查德·格里格;
6、《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作者:M·艾森克;
7、 《图解心理学》,作者:曾宝莹;
8、《社会心理学》,作者:戴维·迈尔斯;
9、《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作者:David M.Buss;
10、《Introduc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y》,作者:Dylan Evans;
11、《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作者:Keith E.Stanovich;
篇2
1.现代化信息技术下的历史教学的技术准备
1.1 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完善。
1.1.1 校园硬件设施的改善。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我校计算机网络从无到有,学校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不断改善。我校建设有现代化的多媒体微机室,设有教师电子备课室。在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学校筹集资金为我们2013届的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在高一和今年的高二所有教室都安装了投影仪。学校还为我们买了几个教学资源网站,为中学教师大胆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1.1.2 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普及。信息技术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列入中小学课程表,随着我校硬件的不断完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使得绝大数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大增强,掌握了上网浏览、下载文件以及在网上信息的方法,更学会了如何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1.2 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
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包括计算机,中学教师的职称评审指标之一也是计算机,所以中学教师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很高,我们通过计算机技术培训和自学,掌握了多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如Microsoft Office系列软件、Flash等。我们历史组从高一就开始集体备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课件的设计,我们明确分工,即减轻了负担,又做到资源共享。积累了自行设计、制作课件、演示课件的经验,学会了搜集整理资料,创建了自己的教学资源。
2.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2.1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2.1.1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除了从书本和教师课堂所讲中学习到知识,其他渠道十分狭窄,如此一来,学生即使有疑问也会很快消失。借助多媒体教学,特别是借助现代互联网络和发达的资讯,学生可以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得其所想的答案,如此一来,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无疑是最重要的,没有兴趣的学习,再好的教师也无济于事。传统教学中,教师所倚仗的就是说、写。而历史课的内容又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学生了解历史只能通过简单书本上的文字知识和少量图片,印象极为有限。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将过去的历史通过课件制作的图像表现出来,更可以通过大量的影像资料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十分直接的感观认识,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当中,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对提高教学效率十分有利。
2.1.3 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是一次性和暂时性的,如果学生没有听到或是没有听懂教师课堂所讲,将无法再现。而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特别通过录像设备和互联网,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在家里就通过学校内部网络再次收听收看那些名师的课件和课堂教学录像,这将极大地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2.2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副作用。
2.2.1 课件制作脱离课堂教学,历史证明历史事件的主角永远是人。历史教学同样如此,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有学生的认真努力,更要有教师的认真细致。运用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课件的制作,要通过制作课件将课堂所讲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愿意学、愿意听、更愿意去思考。从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容易进入误区。一方面,为追求更高的教学效率,无论是图还是像,都翻转过快,几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虽然多媒体课件内容不多,但由于超出课堂教学内容太多,于学生的学习无用。
2.2.2 课堂教学过于倚重现代技术,在课堂上出现了教师在上面将课件放一遍,学生看一遍即算完成一堂课。教师成为一个电影放映员,学生则成为电影院的观众。
2.2.3 课堂气氛受多媒体影响过重,现代的教学理念已经由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但在一些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包括自己的一些教学行为,我发现有些课堂气氛受多媒体影响过重。为了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在课件中使用一些网络语言或网络热闹图片,虽然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但学生的心思也随之飞到课堂外。
这种教学是否具有实效呢?在实践中曾经运用过历史学科网上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内容非常丰富,一节课的时间排得很满,内容的科学性也比较高。但是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起初学生还很感兴趣,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兴趣明显下降。为什么?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太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应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思维及课件展示等为主,同时教师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既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又要恰到好处。我们学校在地区专家来我校考察过后总结了原有优秀的教学模式后,对我们提出了要创新的教学理念,其中就包括教学手段的更新,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篇3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优化配置;局域网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普及,世界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数据的时代特征,信息化成为新时代的代名词,并且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到社会交际、贸易往来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存在。企业的管理同样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愈演愈热的建筑工程行业,建筑工程不是一个单一类别的项目,在运行的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的行业,如建筑材料供应商、施工人力资源、机械设备、场地租赁等行业,管理起来也是相当复杂的,而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逐渐显示出了优越性和便利性。
一、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一)大数据时代普及的必然发展要求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信息的存在,更不能与时代脱离,忽略信息化的、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无论是通信还是计算机技术,以及纷繁多样的各类信息。建筑工程是一个容纳了多个项目和多种行业在内的大工程,涉及到的领域也有很多,如何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科学化、合理化的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对企业的项目进行管理,是大数据时代给建筑工程行业提出的新问题,同时也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趋势。
(二)提高建筑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显著提高的社会化发展水平的社会大环境下,建筑工程行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四处流动包工队,而是一个整体的、庞杂的系统(如图1所示)。传统的、单一的管理方法已不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工程项目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现实需要。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建筑工程管理起来更加系统、便利,更具有全局性,涵盖的信息更加全面,同时也能够从日积月累的数据中也能够反映出更多的问题和存在的隐患,有利于企业及时对项目规划和发展战略及时作出调整。
(三)有利于建筑公司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家建筑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会有自己的施工队,还要有很多的部门和职工一起才能完成一个建筑项目,如策划部门、宣传、外联、财政等,也可能兼营其他的行业,如房地产、旅游、广告、金融投资等。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逐渐被时代所淘汰,信息技术的融入应运而生。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建筑公司的所有数据整体归纳在了一起,部门之间通过电子设备的联系也更加的密切,设计制图等软件操作更加便利,同时建筑公司节约了很多没必要的财政支出,有利于实现企业人力、物力、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化水平的提高,通过我国无数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建筑工程上应用的也越来越广泛,逐渐的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水平缩短了距离。但是,由于我国信息技术起步晚、底子薄,各方面发展的还不是很健全,制度、技术水平和设备也有限,致使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显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具体如下所述:
(一)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逐年上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贸易往来也涉及到各行各业,由此带动了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随着经济市场激烈的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大环境影响,发展的同时也深刻地了解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之间所存在的差距,无论是电子产品、科学技术,还是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等都存在这很大的差距。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和对先进技术、先进思想的引进,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管理水平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正在不断的破除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影响和桎梏,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努力地向世界先进建筑工程企业看齐。在我国有很多建筑工程企业率先实现了企业内部局域网、资源传输和共享,极大地便利了企业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如何对建筑工程企业实行现代化、信息化管理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普遍、认识不到位
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在看到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取得成就的同时,还要对其当前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说,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管理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是很普遍,对于信息化管理理念的内涵认识不到位,还停留在基本的聊天、发送、接收邮件的初级层次上,使信息技术的更多功能都未能发挥出效用。例如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内部管理系统、规范各部门工作流程、统筹企业内部资源、实测工程成本、识别项目风险等功能,这些功能都没有普遍的运用到建筑工程的实际当中。传统的粗放形式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得很多程序更加冗杂重复,且浪费时间和资源。而且很多建筑工程公司认为,引进信息技术需要增加额外的成本来用于信息技术部门的成立和建立信息系统的财政支出,这些都是企业所不愿的,对信息化管理没有一个长远的预期,看不到其未来发展的潜在价值和利益点。
三、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应用的强化措施
(一)更新理念,加强对信息技术的重视
加强建筑工程企业信息化管理,首先就要更新企业的管理理念,以此来影响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自产自销、闭门造车的年代早已成为过去,建筑工程企业的领导层要对信息技术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转变经营管理理念。作为企业管理人员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能带领企业走的更远,才能为企业构建更大的舞台。要从自身加强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并着力于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先进设备和管理理念,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对其未来的发展和潜在产值要有一个长远的、全面的认识,以及能够给企业带来的预期效益。
(二)构建建筑工程管理一体化的信息系统
信息化管理发展到现在,比较流行、应用的比较普遍的就是构建企业内部独立的局域网,不仅能够实现企业资源共享、意见沟通、传达,同时还简化了很多不必要的程序,节约了成本和时间。建筑工程不是一个单一的项目,涉及到很多的方面,其中还要运用到很多项目申报、成本估算、建筑计划设计图等一系列的事项,还有大量数据收集、归纳和计算的环节,那么在建筑工程企业内部建立现代化的局域网、构建建筑工程管理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就很有必要。如图2所示,是某家建筑公司的资料管理系统,其中包含了建设单位、分包单位、申报材料、在职人员等相关的资料,不仅将企业的相关资料归纳在一起,便利于查询和记录、修改,实现资源共享以后其他部门也能随之阅读相关的材料,或者下载相应表格进行材料和项目的申报,省去了很多手续和环节,让企业能够更高效率的运营。
(三)开拓创新,引进和研发信息化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促进自身发展、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现代化、科技化的大时代,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手段来武装企业。成立专门的部门,如网络部、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研发等部门来重点进行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将信息化管理融入进企业的发展战略里,在政策和制度上的侧重。同时还要着力于加大对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的投入,不仅要招揽更多相关的人才,还要对其进行培训,为其研究深造提供机会和财力、人力、物力的支持,位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人才,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四)建立健全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家企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建立属于自己企业独有的管理制度和企业特色文化,这样才能构建企业核心凝聚力,吸纳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企业的建设当中。同时完善的信息技术管理制度,也能够为信息技术的全面引进和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企业环境。管理责任到人,人人有责,完善竞争机制,提高企业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益,实现信息技术全覆盖,让企业向着严格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管理迈进。结语信息化技术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还是一场科学技术的变革,是企业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制度的变革。企业要想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就必须要与时俱进,转变思维模式,紧跟时代的潮流和脚步,将信息技术提高到战略上的高度,方能打赢这场信息化的管理战争。
作者:邢丽 单位:广东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凌机.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05年01期.
[2]袁青,王超.浅淡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福建建材,2007年05期.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功能作用;注意的问题;有机结合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所起的作用是许多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计算机信息技术可替代其它一切教学媒体。只有结合使用,才能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把抽象的语言材料形象化、直观化,利用声、色、形等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加深记忆,提高教学效果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要优点之一。
例如:在教学单词“pear、cake、banana、apple、orange”等水果时,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实物图片,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把英语单词与事物直接联系起来,避免母语的干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随着计算机所展示的图片,说出单词,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记忆。待学生已基本掌握读音时,通过计算机展示物品成象的过程,让学生迅速、大声说出将要成像的物品的单词。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
形象、直观的单词能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促使学生大胆开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解决长期困扰学生的难题(单词记忆)提供坚实的保证。
2.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设置悬念,启发学生
“悬念”就是悬而未解的问题。在开始讲课时提出一个学生凭现有知识无法回答的问题,造成学生渴望知道答案的状态,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可创设出图文并茂,声像齐全,生动易懂,新颖多样,情节动人,幽默搞笑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悬疑式的教学,寓教于乐,既能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双赢目的。
3.巧用信息技术,扩大学生视野
根据新课标,教师应补充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观察到西方的文化风情,从中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了解到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爱国热情,扩展国际视野。巧妙利用电教手段,能创造出让小学生感受外国文化的环境氛围,学生观看后,不仅可以锻炼说,而且可以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真实生活,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及文化交际意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交互性强,利于学生各科知识的整合
电教教学实际上是基于计算机基础上的一种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快速学习英语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有关知识,达到计算机教学与英语教学相辅相成的目的。另外,也能达到和其他科目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减轻教师工作强度,提高课堂效率
外语教学讲究听、说、读、写训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工作量大,学生训练机会少。运用信息技术技术这种辅助学习系统,就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借助学习系统可实现“一对一”式的教学,学习者只需在键盘上输入几个命令,即可得到详细的教学内容。
6.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无疑给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通过网络课件的相互交流,教师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准。
总之,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网络功能,对于提高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是有很大益处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更有利于培养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件使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确让我们的课堂得到了最优化,但纵观目前多数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本人以为仍有几个问题需引起人们的重视:
1.正确处理计算机和教师的关系
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颠倒。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之间应是和谐的,不能顾此失彼。教师不是“放映员”,英语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是教师敲敲键盘,击击鼠标。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不能完全失去教师的作用,全权以机代人。有的内容仍需老师讲解,计算机只能起辅助作用。
2.正确处理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关系
在教学中各种媒体要互相配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应该有机结合,互补互助,相互促进,才能有效的发挥媒体的功能。不能为了形式而追求时髦,从而忽视了传统的媒体,也不能固守传统的观念而排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备课要多方位考虑。
3.正确对待教学课件和教师的关系
教学用课件在课堂上不能代替老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因此信息技术课件提供的素材必须要适应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所以课堂教学用的课件必须要具有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用和编辑。使信息技术课件的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信息技术课件又为教师的课堂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使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教育性、直观性和活泼性。
4.正确处理老思想和新观念的关系
观念认识上的偏差,使部分教育工作者对计算机存在恐惧感,认为计算机太复杂了,学起来太麻烦,加之目前仍存在“高考”、“中考”的压力,多数人忙于应付日常教学,突击性工作等,或各类文化进修,对计算机这种“可有可无”的教学媒体置之不理,导致一些教师不努力探索,与现代教育失之交臂。
5.正确处理急于求成的不良心理
制作一个信息技术课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现存的课件 使用又不能得心应手。以至使一部分教师心存反感,故相当一部分教师拒绝使用这些先进的教育手段,并认为这些“新玩意儿”没给他们的教学带来多大的改进,也造成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较少涉足信息技术教学。这样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不仅没有解放教师,反而使教师感到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教学只能敬而远之了。桑新民教授谈到:“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
6.正确处理教学成绩和评选职称的关系
相当部分的教师为了能在公开课或评优课时取得好的成绩,达到评选职称的目的,才使用或临时请人帮助做上课时使用的教学软件,匆匆学一点有关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的本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了解甚少,操作环境又不熟悉,课件设计、制做别人做,上课出现些失误,甚至造成干扰。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将信息技术权当作单一媒体来使用,放一段录像、一段音乐,出现一些文字内容,课堂整体效果可想而知。不但教学成绩提不上去,更使教师自身增添了一些功利心理,得不偿失。
制作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件和使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件都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为使每一节课都能让孩子们愉快的学到丰富的知识,为使知识的大容量、情感的高投入、思维过程的图象化等诸方面融于一体,创造学生获取知识的高效、合理、快捷的途径,需要每位教师在制作和使用上都要下大功夫,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外语教学的辅助手段,只要合理利用,便能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具有无穷的魅力。
1.《外语电化教育》1997.2.4
2.《外语电化教学》1997合订本
篇5
[关键词] 管理创新;企业文化;GPS;PTS;激励;约束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2-0043-03
[作者简介] 魏利国,嘉兴数科测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测绘技术、企业管理;(浙江 嘉兴 314000)
陈剑萍,浙江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电能质量、电力市场;(浙江 杭州 310023)
张利庭,嘉兴电力局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线路、电力市场。(浙江 嘉兴 314001)
当下,高科技日益向传统企业渗透,企业的发展和创新也日益要依靠知识型员工。这对传统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冲击,对其管理方式带来了挑战。怎样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生产力?怎样对知识型员工进行管理?这是横置在传统企业引进高科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共同课题。本文以电力线路勘察测量企业为例,旨在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并求教于大家。
一、企业管理的重心应当从对物的管理转向对知识的管理
在电力线路勘察测量中,由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尤其是其中的实时差分技术(PTK)的运用,几乎颠覆了传统的电力线路测量方式。首先,是效率高。以往的中线测量需要先确定平面位置后再确定高程,即必须先放中线,然后再做中平测量。而GPS技术具有三维坐标信息,无需要进行中平测量,从而使测量效率大大提高。其次,是覆盖面广。一个参考站有10KM左右的作用半径,因此整个线路上,只要设首级控制网,便可覆盖整个路线,而不必布设以下几级的控制网,如一、二级导线。只要保存好首级点,即可随时放样中线或恢复整个路线,因此也不必担心一些重要桩位,如交点的丢失而给线路测量带来困难等。第三,节省人力。一个参考站可服务于多个移动站。移动站可由一个人单独操作,从而大大节省了人力。第四,测量精度量高。由首级网与中线直接联系,不存在误差积累,能达到很高的精度,且适合高等级线路工程建设需要。第五,基本实现了数据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大量的测量费用,使勘测工作变得更加容易了。毫无疑问,GPS、PTK技术逐渐成为了电力线路勘察测量企业的核心生产力。
根据世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定义,知识型员工属于那种“掌握和运用符号或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知识型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带来附加价值,从这个概念出发,在电力线路测量企业,其核心技术的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都应当是知识型员工。
核心能力支撑着企业的成长和持续发展。然而,企业的核心能力从何而来?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创新,创新是如何实现的?显然,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是以人力资本为主体的,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程度对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影响至关重要。创新是企业综合各种资源进行变革的持续过程,尤其是一个知识型员工发挥其聪明才智的过程。因此,企业管理的重心应当从对物质资源的管理转向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只有知识型员工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夺一席之地。
二、建立能适应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激励机制
知识型员工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帮助企业在激烈地市场环境中赢得优势。但是,他们在给企业带来欣喜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烦恼。对于知识型员工而言,市场上机会很多,诱惑也多,从而时常有跳槽现象发生。而关键员工的跳槽,轻则增加了企业的培训成本,重则失去部分市场,甚至使企业陷入困境。对于企业而言,留住知识型员工,进一步提高知识员工的自身素质,其手段不过是其激励机制。然而,传统的激励机制毛病太多,主要体现在:绩效参考以静态考核为主;过于注重人才的资历,以员工的工作资历作为职业等级晋升的主要依据和薪酬发放的唯一标准。因此,必须针对知识员工的需求特性,采取恰当的激励方式,建立新的、合理的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是指管理者针对下属的需要,采取外部诱因进行刺激,并使之内化为按照管理需求自觉行动的过程。如何给被管理者的情感的、心理的、物质的、智能的,以及行为的激励是人本管理的关键一环。激励机制建立的原则应以物质激励为核心,同时注重精神激励。
知识型员工的需要与普通员工的需要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知识型员工通常更重视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电力线路测量企业,其员工往往追求工作的自主性、工作参与和工作成就,有着强烈地自我实现愿望,更注重内在的自我满足。美国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卜的实证研究发现,知识型员工最注重的前四个激励因素及其比重分别是:个人成长占33.74%;工作自主占30.51%;业务成就占28.69%;金钱财富占7.07%。因此,对知识型员工而言,在满足其基本的物质追求前提下,更应重视其非物质需求,提高工作本身对员工的吸引力,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激励。
电力线路勘察测量工作具有不完全监控性、连续性、创新性的特征,也要求对员工进行激励,以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的工作不可能通过一纸书面契约来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全面监控。当然,组织与员工之间事实是靠一系列契约来联结的。这一系列契约不但包括正式的、明确的雇佣契约,还包括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心理契约。正式的契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合同等,所反映的是员工希望达到的最基本的生存、安全需要等。而心理契约除了上述需求外,还包括对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只有在这些较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员工才会增强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现代企业有很多种激励方式,如全面报酬战略、成就激励、机会激励等。不同的企业往往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据笔者所知,有些电力线路勘察测量单位采取机会激励方式已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所谓机会激励,首先是为知识型员工提供恰当的工作内容。管理者应了解知识型员工的兴趣所在,让员工在自己所擅长的方面充分发挥其才能,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其次是要帮助知识型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拓展个人发展空间。再次就是为知识型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满足员工追求知识,追求提升自身所具有的知识资本以及高层次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愿望。同时,通过培训,还可以提高员工实现目标的能力,为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富挑战性的工作及提升到更重要的岗位创造条件。另外,还可以实施内部流动制度。由于知识型员工本身就有较强的流动倾向,其流动性具有某种必然性,他们或者是由于对原有工作失去兴趣,或者是想尝试新工作以培养新技能。针对此种情况,企业可采取内部流动的方式来适当地迎合这种需求。企业可实行工作轮换,从而帮助员工消除对单调乏味工作的厌烦情绪,使工作内容扩大化、丰富化。或者通过企业内部的公开招聘,使愿意尝试新工作岗位的员工有机会获得新的职位,以满足其流动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意愿。
三、完善约束和控制机制
毫无疑问,有激励措施,也必然要有约束和控制措施,两者互为前提和因果,为的是避免陷入知识型员工管理的困境。
首先,要利用合同进行约束。由于知识型员工通常掌握了企业的某些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因此,企业可以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利用合同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知识型员工流失而可能对企业造成的损害。其次,应建立工作分担机制。通过建立工作分担机制,一方面,由于项目开发是通过运用工作团队来完成,整个项目的动作过程是团队中每一成员工人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因知识型员工流失而导致关键技术泄露的风险,因为每个成员都不可能单独完成整个项目。再次,应规范工作程序,变私人知识为组织知识。对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程序进行详细定义,并在工作中加强知识分享,可以获取和传递知识型员工的私人知识,使之成为组织知识。因此,即使某员工跳槽,其知识资本也仍能为企业所用。对于知识型员工所拥有的显性知识,企业可以通过员工手册、操作规则等加以明确规定。而对于知识型员工所拥有的隐性知识,企业应努力使其其转化显性知识,通过对知识的总结,将显性知识固定下来,使之成为企业的组织知识。第四,应建立人才储备机制,企业应依据实际情况逐步培养和备份关键员工的人才储备机制,以保证企业不会因某些关键知识员工的流失而中断正常的工作。一些高、新、精的技术引进或攻关,至少要有2人以上同时学习或者攻关,从而避免某些关键技术或关键业务被一人独占。
四、以人为本,实行柔性、人性化管理
由于电力线路勘察测量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其管理一直与一般企业有较大地不同。电力线路相当一部分要通过山区,队伍有时要到条件较为艰苦的地方去作业。引入GPS和PTK技术之后,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原有的硬性管理方式和方法逐渐失去功效。因此,其管理也应与时俱进,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总体来说,就是要以人为本,适时实行柔性、人性化的管理。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志,也是其重要内容。实施每一项管理措施,制度,方法时,不仅要看到所取得的经济效果,同时更要注重制度对员工精神状态的影响,促使员工的精神状态更健康,人性更加完美,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员工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要求管理者围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实施管理活动。从管理角度来说,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定要转化为规则,溶入到整个企业文化管理体系中去,只有如此,才能在日常的管理生活中真正地体现组织的人文关怀精神。
其次,要科学地制定人力资源规划。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方面对各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人员流动更新也不断加快。而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人力资源的占有上,这就要求围绕企业总体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科学预测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制定出长、中、短期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人员的补充与使用计划,接替与提高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劳动关系计划,退休解聘计划等。克服选人、用人方面的随机性,增强前瞻性,使人力资源配置更为科学合理。
第三,要重视对职工的培训。电力线路勘察测量单位引入GPS、PTK技术的过程,既是一个创新过程,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企业有责任为员工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尤其是要对员工进行持续性的培训,通过培训,不仅可以使职工掌握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自信心增强,使他们感到管理层的关怀和重视,使得士气、产品品质和安全水平都得以提高,而且可以减少事故,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如职工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辅助教育等方式,对职工加以培训。
第四,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知识型员工管理的具体体现和进一步升华。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确立并为企业职工普遍接受、自觉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是企业历史的结晶,是企业现实的写照,也反映着企业未来的要求。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增进企业职工的团结和友爱,而且能够促进企业长期稳定经营,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筹码。正因为企业文化具有这些功能,所以它引起了企业界的普遍关注。电力线路勘察测量企业更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把培育企业精神作为构建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来抓,并由此入手,从根本上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忠谟.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修订版)[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4.
[2]宋秉红,等.PTK技术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05,(2).
[3]秦海金.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创新的方向[J].企业活力,2004,(10).
[4]文显新.人本管理――中国企业发展大趋势[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8.
篇6
【关键词】 耳鼻喉手术;患儿;心理特点;护理措施
患儿行耳鼻喉手术, 由于年龄小, 身体处于发育阶段, 此时手术会带给患儿身、心方面的创伤, 疼痛会给孩子带来恐惧、孤独等不良情绪, 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及成长都不利[1]。本文针对患儿不同心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对于改善患儿不良情绪及术后恢复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在本院选取60例需进行耳鼻喉手术的患儿, 并按照患者是否愿意接受护理干预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干预组, 每组患儿30例。患儿中年龄最大12岁, 最小10个月;男性27例, 女性23例;60例患儿分别行鼻窦手术、喉肿瘤切除术、扁桃体摘除术等。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 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患儿心理采取个性化护理措施, 比如根据患儿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 在术前、术中、术后及时与患儿进行语言及肢体的沟通, 增进与患儿间的感情;针对患儿的恐惧等不良情绪进行疏导;进行相关医疗、健康知识的宣传;为患儿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等。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的不良情绪包括恐惧、哭闹、异常行为等及配合治疗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所有数据均录入在EXCEL表格中, 并在统计学软件上予以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t值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干预组患儿通过干预性护理后, 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控制, 出现不良情绪的患儿明显少于对照组, 另有93.33%的患儿能够主动配合临床治疗, 且术后恢复良好。见表1。
3 讨论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各个器官发育均不完善, 当受到疾病影响时, 可影响正常的生理护理功能, 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2]。耳鼻喉手术部位的特殊性, 患儿年龄小, 情绪不易控制, 都一定程度的影响了手术的成功及术后疗效。
本组患儿年龄从10个月~12岁不等, 涉及到婴儿期、幼儿期等各阶段的患儿, 不同阶段的患儿给予不同的护理, 取得较好的疗效。从出生到1周岁属婴儿期阶段, 这个时期的患儿只要满足其基本的生理需要, 一般情况下较少哭闹。护理时, 在满足患儿生理需求的同时, 给予尽量多的抚触, 增加患儿情感上的温暖的同时可以减轻患儿术后生理疼痛;1~3周岁是患儿的幼儿期阶段, 这个时期的患儿心理活动比较丰富, 对情感的依赖性较强, 容易出现焦虑、哭闹、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3, 4], 这个阶段的护理应加强与患儿的接触, 让患儿熟悉护理人员的面孔, 减少陌生环境带来的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 在治疗期间摆放各种玩具等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减轻治疗中带给患儿的恐慌及疼痛;3~6周岁属学龄前期, 这个时期的患儿已经开始有自我意识, 具备一定的语言、思维能力, 生病后情感怯懦, 对母亲依赖性强, 易烦躁、发脾气, 会把打针认为是处罚, 常会把打针与疼痛联想在一起, 而拒绝治疗。这个时期的护理应加强与患儿语言上的沟通与交流, 让患儿感觉到护理人员的关心体贴, 消除心理障碍、缓解紧张情绪、勇敢地接受治疗, 对抗疾病。另一方面医者高质量的操作技术可减少患儿生理上的疼痛, 增强患儿的安全感及满意度;7~14周岁属学龄期阶段, 这个阶段的患儿对手术及治疗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 对手术的严重性及预后有一定的认识, 这时期的患儿思想负担较重, 情绪较复杂, 悲观、焦虑等负面情绪更严重, 护理时应给予更耐心、细致、积极的心理疏导, 使患儿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手术, 有利于术后的恢复[5]。
手术的成功也离不开患儿家属的配合与理解, 患儿家属的心理会对患儿造成一定的影响, 护理人员应保持与患儿家属的联系, 让患儿家属随时了解到患儿的病情进展, 配合护理人员做一些相关工作如安慰教育患儿, 疏导患儿不良情绪等。
综上所述, 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 对患儿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手段能有效改善患儿的不良情绪, 有利于患儿配合治疗行为, 对术后疗效及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碧芳, 陈静华.护理干预在耳鼻喉科术后并发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10(5):37-38.
[2] 罗晓,张静.手术患儿术前心理状况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医药, 2008,3(28):146-147.
[3] 张静.耳鼻喉科患者手术前的心理护理分析. 中国医药科学, 2013,3(1):137-138.
篇7
技术创新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确立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路径,必须依托企业的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投入。
一、问题的提出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指的是“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发展”或者“研究与试验性发展”。它是为了增加知识总量,探索新知识的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工作。
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先进性和产品创新性特点决定了它与R&D支出有着天然的联系。世界著名的高科技投资专家麦克・莫菲认为,研究与开发费用至少应占高科技企业营业收入的7%(见《高科技选股策略》)。而西方国家SIC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则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的比例应高出普通制造业的5倍,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的比率应高出一般企业的10-12倍(王少豪《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中信出版社,2002.2)。按照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DECD)的规定,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率达8-10%的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美国商务部则将R&D投入的年增长率作为衡量和比较的基础,规定R&D投入的年增长率达到5.8%的企业即为高新技术企业。我国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条件和办法》中则明确规定: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当年总销售额的5%以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R&D形成的技术资产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资产。因此,如何在会计上更加科学地核算和报告R&D支出,是予以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对企业和投资者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是当前会计界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旧会计准则的处理规定及其缺陷
2001年实施的《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对R&D支出是这样规定的:“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在R&D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按照这一规定,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对R&D支出的处理全部实行费用化方法,或者为形式上的资本化而实质上的费用化,因为企业的绝大部分研发支出都花费在了研究阶段。应当说,这种规定是针对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利润操纵现象严重、中介机构公信力差等情况和诸多技术难题做出的安排,它更加符合谨慎性原则要求,可以让企业及时收回投资,而且核算简单,便于会计人员操作。但对于R&D支出较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R&D支出全额费用化的处理方法却存在许多缺陷,具体分析如下。
(一)全额费用化违背客观性、相关性和一致性等会计原则
R&D支出信息与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未来发展潜力高度相关。如果采取全部费用化的处理方式,必然使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长期努力研发成功的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中得不到客观、真实的反映,资产负债表中所披露的仅仅是依法申请取得无形资产时发生的注册费和聘请律师费。特别是对于那些保密性强、能给企业带来巨额利益的无形资产,如自创非专利技术,企业出于保密考虑很少去注册,也就没有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因此,企业会计账面上反映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这既不符合客观性会计原则,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成本和企业的实际财富,又违背了相关性会计原则,不利于外部投资者充分了解和评价企业的发展前景,正确进行投资决策。
此外,对于同样的无形资产,因取得途径不同而使确认、计量的入账价值不同,背离了会计的一致性原则。当企业从外部购入无形资产时,按实际支付的价款确认为成本入账,而当企业自行研发取得同样的无形资产时,只能以注册费和聘请律师费确认为成本入账,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则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显然会使同一种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发生较大差异。处理标准和方法的不一致,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比。
(二)全额费用化阻碍企业正常的投资活动
当企业以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由于其账面价值只包括很少的申请费用,不能客观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由此很可能导致投资企业在双方确认公允价格时吃亏。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投资企业往往会采取“曲线”投资的战术,即先把无形资产卖出,再按照其目标价格买进,使目标价格成为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后再进行投资。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投资活动,而且增加了交易费用,虚增了企业的营业收入。
(三)全额费用化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开发活动,才能保证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优势。对R&D支出实行全额费用化处理,结果必然是高估企业当期的费用成本,降低企业的利润水平,扭曲企业的整体价值,影响企业的公众形象。如果投资者对企业利润高低的原因判断不清,很可能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对企业失去兴趣,使企业的筹资和融资活动受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进而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将R&D支出全额费用化与我国大力扶持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政策是背道而驰的。反之,如果将企业的R&D支出予以资本化而不是费用化,计算的企业盈利无疑会更高一些,当前证券市场上被认为过高的市盈率相对会趋于合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会有所缓解,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就会相应提高。
三、新会计准则的处理规定及其优点
2006年2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对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做出了新的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一定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不难看出,新旧会计准则的明显区别是开发阶段的支出实行“有条件的资本化”,即当满足既定条件时予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对于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失败或中止的开发项目,则于失败或中止时开始按期摊销费用。这样规定的原因一是失败项目从性质上看,也是一种投资,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了减值,如同建造机器设备后由于技术进步而失去效用一样;二是开发活动虽未形成资产,但相关人员在开发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将潜化到智力资本中,并在未来的R&D工作中产生效益,所以其价值是存在的,受益期表现在未来会计期间,理应采取一定方式在未来会计期间摊销而不应当全部计入当期。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具有以下优点:
(一)符合研究与开发阶段的不同特点
一般情况下,随着研究与开发过程的向前推进,研究与开发风险会不断降低。从项目立项开始到技术可行性测试,目的是调查、分析实际情况,搜集相关信息,产生研究成果,而研究成果是否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则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换句话讲,研究阶段的风险较大。因此,这一阶段发生的费用应当予以费用化。当通过技术可行性测试后,进入开发阶段,其目的是将开发成功的技术运用于实践,并产生实质性改进。开发阶段的未来经济利益较为确定,失败的风险较小,因此应将这一阶段发生的费用加以资本化。
(二)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剩余收益计价模型认为企业的内在价值等于企业账面净值与剩余收益的现值之和,从这个意义上看,判断会计准则优劣的两个重要标准是:1.是否能够使企业账面净值与企业内在价值保持一致;2.是否能够提高企业盈利的预测能力。经验证据表明,对无形资产投资进行资本化处理更符合上述两个标准,更能保证企业账面值与内在价值的一致性。对无形资产投资予以资本化,可以使各期的成本和收益确认更符合配比原则(特别是无形资产投资逐年增加的企业),客观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时,由于资本化的无形资产与其他有形资产一样列示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有助于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管理层对无形资产预期收益评估的信息, 为评价企业革新活动成功的可能性提供基础。
(三)与国际惯例更加趋同,有助于“商业语言”的形成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研究与开发活动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规定研究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则在符合一定条件时予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法国的会计制度规定,R&D费用属于特定的研究项目而且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时,应当予以资本化;即使在将R&D费用于发生时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的美国,也允许对已通过技术性可行性测试的软件开发成本予以资本化。可见,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与国际惯例更加趋同,有助于会计这一国际“商业语言”的形成。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优势;弊端
当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应当看到,不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也会给教学带来一些弊端,甚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丰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丰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避免了空谈说教。当前,很多语文教师注意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由于互联网包含的信息非常多,可以选择合适的内容来扩充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可以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在几分钟内能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也可以将学生带入其他学科领域,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并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进行解决,既学习了课本知识,也丰富了语文教学。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这节课时,让学生观看一段历史视频资料“历史纪实”,让学生根据视频资料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他们了解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加深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它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出来,比如以图片的形式、视频的形式、声音的形式以及文字的形式等,将枯燥的课本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和生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突破了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现实,使学生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主要原因就是对枯燥的课程内容“不感冒”,往往需要在教师的强制要求下,才肯去学习。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在视觉、听觉方面给了学生充分的刺激,使其思维更具有灵活性,主动学习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产生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苏州园林》这节课程时,课本中介绍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色,教师可以找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美。一幅幅优美的图片,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在课下还写了观后感。
(3)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上课之前,语文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做成PPT课件,或者将需要提问的问题和布置的作业做成幻灯片,这样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直接呈现出来,而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再去书写。并可以给学生留出较多的时间,使他们能够完成更多的题目。在课堂上,教师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并通过学生课堂练习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时作出调整,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样,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多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提高了效率,也给学生了更多的表现机会,锻炼了学生解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4)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设置的情境和问题,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寻问题的答案,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改变了单一的讲授法,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优势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丰富课堂教学、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的确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备课时考虑欠周到,使用不得体,它的弊端也暴露无遗。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1)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传统的教学不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多媒体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成为了课件的“解说员”,上课过程受到多媒体课件的束缚,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
(2)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很多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过多,整个上课的过程成了播放多媒体课件的过程。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不能及时记录,过多的知识也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在制作课件时,应坚持适度原则,一般来说不超过十五张。在应用图片时应抓住重点,不能将相关的图片都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播放时应一张一张进行,使学生有时间看清内容,记录重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如果课件内容过多,学生不能吸收理解,那这节语文课就是失败的。
(3)削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但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由教师本人进行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运用,课文朗读大都使用了音频朗读,虽然朗读者的普通话很标准、很有感情,但是似乎缺少了一点亲切和温暖,缺少与教师的眼神以及情感的交流,疏远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了部分弊端,但总体说,是利大于弊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服务语文教学,也要坚持适度原则、合理利用,尽量减小其带来的弊端。要让多媒体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李涛.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探析[J].学周刊,
2012(2).
[2]倪雅秀.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优越性[J].中国教
育技术装备,2012(4).
[3]牛春燕.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整合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
篇9
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这既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变革,也使得教学方式走向了现代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逐渐实现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化,这无疑是有益的尝试。现笔者从实际教学的运用情况出发,就其利弊得失,对其进行分析。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
1.促进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信息传递的单一方式。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离不开教师用嘴讲、用粉笔写或画,学生就是听和记。而对中学政治课或其他学科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有时光靠说是很难说清的。而应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制作或在网上收集各种图片、视频、音频、信息等,可以使比较抽象、枯燥的知识在有趣的动态画面中体现出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理解和掌握。为学生创设出易于理解、符合自然规律的学习情境,使得原来难以讲解和理解的知识点变得比较容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更好地促进了教学的发展。
2.提高了教学效率
很多文科类的教师,尤其是中学政治课教师,都有很深的体会,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原来文科类的教师在上课时,往往是满黑板地写知识要点,时间大都浪费在板书上了,一节课下来累得筋疲力尽、口干舌燥不说,而且还讲不了多少知识点,教学进度很难跟上教学计划。而现在,只要做好多媒体课件,在上课时按照讲课的顺序放映就行了,很少要在黑板上写东西,明显增加了课堂效率。这样,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把课上得更好、更精彩,同时教学进度也能跟上教学计划。
3.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将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不仅能够营造一个活跃而又和谐的课堂氛围,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除了上课听讲,就是埋头苦读,课堂呈现的是一种死气沉沉的气氛。而引入了多媒体教学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提供的各种功能,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思维。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如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自主开展一些课堂探究活动等。这样,不但营造了和谐而又热烈的学习氛围,还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课件质量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质量。例如高中思想品德课课件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一节课内容的安排不能太多,太多了给学生带来理解和记忆上的困难。二是由于政治课的内容大多比较抽象,在课堂上举例要恰当。举例太多,学生光去听故事了,对该学的知识点反而印象不深;举例太少,又不能帮助学生理解。三是课件的制作还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如果课件制作的质量较差,都是安排一些图片、视频、音乐等,而不注重内在的知识逻辑联系,那这样的课件对学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课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2.对多媒体教学的依赖性加重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确实多媒体技术给大家带来了诸多的方便,但同时也使得很多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依赖性越来越重,而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却越来越生疏。这带来的不良影响是:一方面,教师备课时间越来越少。课件做好后,基本上按着课件上课就行了,很少再去思考怎么样把课讲得既生动又易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教师的板书质量越来越差。用多媒体多了,教师在黑板上动手的次数和机会就相应的减少,板书也就越来越生疏了。
3.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
篇10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三资企业 技术创新 评价指标 密切值法
一、研究背景
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直备受关注,许多学者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张银亭(2003)、仵凤清(2002)、秦宪文(2002)分别对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但是,没有将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对比,难以全面客观的发现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罗亚非和李敦响(2005)依据《2003年科技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采用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人才资源投入、R&D能力、生产能力和产出与效益五个方面的16个指标,应用密切值法对比分析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认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港澳台资企业较弱,集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弱。徐夏楠(2004),李志红等(2006)依据2001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数据,通过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进行初步测评,认为外资、集体和港澳台资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但是,只用一个年份的数据判断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出的结论是有局限性的。宋京(2005)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的数据,通过科技人员数量、科技经费筹集、技术改造与引进吸收投入、新产品产值、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等指标对比分析了从1995年至2002年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认为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方面已经赶超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高技术产业中的竞争力削弱,主导地位逐步被外资企业所取代。通过指标数据的绝对量的对比,分析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力量消长,研究的结论比较客观。但是,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效率方面的对比研究还不全面。本文将采用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历年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关于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的统计数据,依据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从技术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三个方面,选用10个相对量指标度量技术创新能力,对比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1996年至2005年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寻找并解决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问题提供客观依据。
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技术创新是指为了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借助内外部力量引进某种新技术或发明一项新技术,经过设计、研究、开发、试生产到产业化应用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技术创新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技术创新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活动,有投入不一定有产出,但是没有投入绝对没有产出。所以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首要方面。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如果有产出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是仅有产出,而没有市场需求,仍然无法实现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因此创新的效率及创新的效果是判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第二个重要方面。为了分担技术创新投入的风险,增加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企业之间往往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企业技术创新的合作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创新的效率和效果。因而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第三个方面。
1.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指标。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主要考核企业创新资源投入的力度,用R&D经费投入强度、新产品开发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比重、技术改造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比例、技术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率等四个指标反映。R&D经费投入强度(U1),即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常用指标,概括了研发人员的投入力度和研发设施的投入力度,也反映了企业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重视程度;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最终体现为新产品,新产品开发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比重(U2)能够反映企业直接针对市场需求与竞争,对开发的新技术、引进的新技术以及多技术集成方面的开发投入情况,侧重反映企业对应用研究、试验与开发的重视程度;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生产型行业,生产制造技术日新月异,更新速度很快。生产线是技术创新投入转化为产出的平台,技术改造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比例(U3),即技术改造经费的投入强度反映了企业在“平台”创新上的投入能力;我国企业与日本、韩国企业相比在创新投入方面一个很大的差距就是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远远超过了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了反映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方面投入的相对水平,用技术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率(U4)测算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相对投入情况。
2.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考察技术创新效果和效率,是技术创新资源投入产出水平的直接体现。创新效果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和新产品销售率两个指标衡量;创新效率用单位新产品开发经费新产品产值和每百人研发人员专利拥有量进行评价。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U5)可以衡量新产品开发活动的最终效果,是新产品销售额在企业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该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效果越好,企业满足市场新需求的能力越强;新产品销售率(U6)一方面反映新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是创新产出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企业的新产品营销水平和新市场的开拓能力;单位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新产品产值(U7)反映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投入产出水平的高低,是创新资源投入产出的效率型指标;百名研发人员专利拥有量(U8)主要评价企业研发人员的创新效率,从一个侧面反映研发人员的研发绩效的高低。
3.技术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整合也是一种重要能力,特别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对于技术创新就更加重要。技术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意在测度企业与外部科技资源进行合作共赢的能力。本文用科技活动费用的筹集与支出两个方面考察企业的技术创新合作效果。企业应该成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导,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来自于外部的经费越多,说明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的能力越强,因此可以用科技活动经费中外部筹集额的比重(U9)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科技活动经费外部支出比重(U10)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与其他组织开展合作的情况,比重越高,说明合作金额越大,企业整合外部资源开展合作创新的能力越强。
三、评价方法及实证分析
对比分析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方面希望做出总体评价,明确孰优孰劣,另一方面评价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在技术创新不同层面的优势与劣势,寻求提升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在总体评价方面,本文采纳密切值法分析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对优劣。密切值法是从众多的评价对象中找出最优点和最劣点,分析对象与最优点和最劣点的距离。对象距最优点越近,离最劣点越远,则评价对象所处状态越优。因此,采用密切值法对不同年份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相对排序,既能消除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权数主观分配的不同所导致评价对象优劣顺序的改变,又能回避权重确定的难题,从而达到客观研究的目的。在技术创新能力不同层面评价方面,本文采用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同年份评价指标逐一相互比对的方法,分析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在技术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三个层面的优劣势。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996年至2005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的相关统计数据,测算10个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进行统一的归一化处理,运用密切值综合评价方法,得到密切值及其排序,见表1、表2。
说明:密切值是逆向指标,数值越小则越优
说明:密切值是逆向指标,数值越小则越优
对比表1与表2可以看出,我国国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三资企业相比呈现下降趋势,但从2003年起开始逐渐得以提升,三资企业并没有体现出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但这是总体情况。将国有企业的指标数据除以三资企业的指标数据,得到表3。依据表3“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U1)、新产品开发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比重(U2)、技术改造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U3)从“九五”到“十五”期间基本上高于三资企业,因此国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强于三资企业。从技术消化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率(U4)来看,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没有显著的差异,均不重视技术的消化吸收。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方面,国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总收入的比重(U5)与三资企业对比总体上占优。国有企业的新产品销售率(U6)与三资企业非常相近。自2000年以来,国有企业的单位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新产品产值(U7)、百名研发人员专利拥有量(U8)两个反映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的指标均低于三资企业。在技术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方面,国有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来自于外部的比重(U9)均高于三资企业,说明国有企业科技活动得到了政府和银行的大力支持,从原始的统计数据可以证实。而国有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对外支出的比例(U10)均小于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合作的意愿不强。
说明:从统计数据看国有企业1997年至2001年科技活动经费几乎没有对外支出,故均简化为0。
1.从总体上看,我国国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三资企业的相比较并不总是处于劣势地位。2.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的国有企业在资金方面得到了政府、银行的大力支持,研发经费投入能力、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能力和技术改造经费投入能力均较强。我国国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仍然不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新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应在继续保证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增加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投入。3.我国国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与其他组织开展技术创新合作的意愿低,单兵作战多,产学研合作少。国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降低创新风险,重视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效率。4.当前我国国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最大问题是创新效率低,主要表现为新产品开发的效率不高和专利成果产出率较低。应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国有企业内部创新活力,通过内外部的竞争与合作,广泛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银亭: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滞后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3,(8).151~152
[2]仵凤清: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J].经济论坛,2002,(6).21~22
[3]秦宪文: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的成因探析[J].理论学刊,2002,110(4).73~74
[4]罗亚非李敦响:基于密切值法的不同类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83~85
[5]徐夏楠: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J].企业活力,2004,(7).50~51
[6]李志红徐江刘冠权高雪峰: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