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业务管理范文
时间:2024-05-22 17:2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境业务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随着境外市场利率持续低迷以及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强化,境内银行充分发挥境内外资金价格和客户资源优势,通过贸易融资嫁接金融衍生产品,适时创新推出一系列表外无风险套利组合产品。在微观监管层面,部分表外融资存在构造交易套利以及规避外汇管理的现象。在宏观调控层面,跨境表外融资规模的急剧扩张加大了外汇资金净流入压力,加剧国际收支不平衡,亟待监管者从监管政策上予以规范,从市场化的角度予以疏导。
一、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表外业务尽管当期不改变资产负债状况,但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或有负债并影响未来银行经营。本文的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为企业对外贸易提供的外汇融资服务,这类业务主要是通过银行信用将表内资产负债转化为表外代收代付业务,在外汇管理领域突出表现为各种代付类跨境贸易融资。主要包括: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备用信用证、融资性保函、贷款承诺、内保外贷、出口进口代付以及上述产品与远期结售汇搭配的组合融资产品等。根据商业银行在跨境表外融资业务中的角色不同,本文将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分为三类,并从跨境资金收付角度分析此类业务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一)“境内银行居间+境外银行提供融资”
在境外融资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境内银行利用其海外分支机构的融资优势,为境外银行和境内企业提供居间服务,并不提供融资和担保,该类业务纳入居间业务统计和管理。具有代表性的业务有出口海外代付和进口协议付款[1]。
1.出口海外代付。类似于传统的出口贸易融资,但区别在于出口海外代付的融资来源于境外银行。境内银行指示其海外合作银行将融资款项支付给出口商,待出口商从境外收到货款后再通过境内银行偿还境外银行融资本息。该产品于2011年初在江苏辖内首次出现,此后规模迅速增长,主要以人民币形式为主,之后在银行的大力推广下扩展至外币形式。“出口海外代付”融资资金流入和偿还流出均申报在资本与金融项目的“从境外银行及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项下,融资资金流入时引起跨境资金流入增加,还本付息时造成流出增加。随着“出口海外代付”业务量增长,资本与金融项下净流入增加,并造成该项下资金大进大出。如果是外汇形式的“出口海外代付”,企业可能将融入的外汇资金结汇或用于对外支付,还会引起当期结汇增加或贸易购汇减少,增加贸易净结汇规模,加大货物贸易顺收顺差缺口。
2.进口协议付款。在境外融资利率低于境内的条件下,境内银行指定其海外分行先向境外供货商支付货款,融资到期后境内进口企业将本息支付给海外银行。“协议付款”的融资主体为境内企业,银行是中间人而不是第一还款人或担保人,因此90天以上进口协议付款不占用银行的短债指标,而占用企业的短债指标。协议付款从2010年开始在江苏辖内发展起来,且发展非常迅速,币种以美元为主,但自2011年以来人民币形态的业务也开始快速增长。协议付款会引起实际对外支付时间和贸易购汇时间延迟,造成当期进口与贸易对外支付、贸易购汇偏离,货物贸易顺收顺差差异扩大,资金净流入、净结汇增加。
(二)“境内银行担保+境外银行提供融资”
境内进口企业以进口项下应付款项从境外银行获得融资,境内银行为企业提供担保,在境内企业无法履行还款义务时承担还款责任,属于银行内保外贷业务。典型业务有委托付款和进口代收保付。
1.委托付款。进口企业委托境内银行向其海外分支机构提出申请,进口企业向境外付款行承担第一还款责任并由境内银行承担第二性保付责任的条件下,在托付或电汇付款结算方式下,由付款行为境内进口企业先行支付进口货款或服务项下付款而提供的融资服务。该业务不受境内银行外债指标约束,委托付款会引起实际对外支付时间和贸易购汇时间延迟,造成当期进口与贸易付汇、贸易购汇偏离,货物贸易顺收顺差的差异扩大,资金净流入、净结汇增加。
2.进口代收保付。在进口代收结算方式下,境内银行应客户申请,担保其将履行在进口代收项下的付款责任。该类业务属于担保类表外业务,具有境内担保、境外融资的特征。一般情况下,在境内银行担保情况下境外出口商即可在境外获得出口项下的贸易融资,对进口商而言,进口代收保付业务会引起实际对外支付时间和贸易购汇时间延迟,造成当期进口与贸易付汇、贸易购汇偏离,货物贸易顺收顺差差异扩大,资金净流入、净结汇增加。
(三)“境内银行开立远期信用证+境外银行提前融资”
境内银行为境内进口企业开立并承兑远期信用证后,由境外银行根据协议向境外出口企业提前支付货款,实现远期信用证项下境外融资,融资成本由境内企业承担。主要产品有远期信用证买方付息贴现和远期信用证即期支付。
远期信用证买方付息贴现是指开证行开出远期信用证并约定对跟单汇票承兑,开证申请人承担贴现利息和费用,由贴现行对汇票进行贴现,向出口商银行或出口商即期付款的付款业务。该项业务会引起实际进口对外支付时间和贸易购汇延迟,造成当期进口与贸易对外支付、贸易购汇偏离,货物贸易顺收顺差差异扩大,资金净流入、净结汇增加。
远期信用证即期支付系汇票为远期,按即期付款。付款银行同意即期付款,贴现费用由进口商承担。该项业务与远期信用证买方付息贴现对跨境收支和结售汇的影响类似。
二、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的主要特点
(一)银行占主导地位
结合政策环境、汇率及利率走势,各商业银行总行及时研发各类嫁接型或是创新型的外币贸易融资产品,这类产品多是打通境内外市场,赚取汇差和利差双重收益,银企双赢。银行是创新型贸易融资产品的主要推手,多数企业对贸易融资产品运作的具体流程并不了解。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多为银行获取,银行不仅获得中间业务收入和利息收入,而且通过全额质押业务吸收大量本外币定期存款[2]。
(二)以套取人民币升值和利差收益为主
银行跨境表外业务随着人民币汇率和境内外利率走势的阶段性变化而变化。在2005年汇改后至2008年三季度,境内外利率水平差异较小,而人民币汇率单边快速升值累计幅度达18.7%。跨境表外业务以进出口押汇、远期信用证等传统外币贸易融资业务为主,通过这类融资方式实现早结汇和晚付汇以获得人民币升值收益。在2008年三季度至2010年中期,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境内外利差开始走高,2010年中期境内外利差扩大至2-3个百分点。而人民币汇率则稳定在6.82-6.83元的水平。这一阶段贸易融资主要是追求利差,主要产品是境外银行代付类贸易融资业务,通过境外银行代境内企业支付进口期限组合产品。200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将90天以上的海外代付和远期信用证纳入银行短债指标,银行开始为企业大量办理“90天以下远期信用证+90天以下海外代付”业务,实际融资期限超过90天。2011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又将90天以上“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组合纳入指标限制,但目前仍有“90天以下远期信用证+90天以下进口押汇”等形式的组合融资可以在规避管理的同时延长融资期限。2011年以来境内外利差约2.5%至4%之间,监管中发现部分企业在无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假借出口贸易融资之名而从境外低成本借入资金,银行通过全额保证金、协定存款等理财方式,可确保企业获得1%至1.5%的无风险利差收益;而银行方面,除获得利差收益和手续费收入外,吸收了大量人民币定期存款。
(三)利用本外币监管差异,发展本币贸易融资
目前,本外币跨境资金监管呈现松紧不一的格局,本币业务管理相对宽松,人民币海外代付类业务且不纳入银行短债指标管理。多家银行依托其香港分行向境内企业提供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将香港作为货币兑换和融资的平台。日常监管中发现,境内A企业通过境内B银行,获得境外C银行发放的出口代付融资8000万元人民币,折合1262万美元。A企业申请融资业务时,使用了17笔金额合计1336万美元的出口报关单作为该笔融资的交易基础,经查,其中14笔金额合计1201万美元的报关单已于申请融资日前收汇。A企业存在利用已收汇的贸易单证虚假融资的行为。
(四)规避银行监管规定,发展表外融资业务
2009年起,海外代付业务凭借不占用信贷指标和低成本优势迅速发展。2012年8月,境内同业代付和海外代付纳入表内管理后,代付类产品规模受到贷存比限制,各银行创新推出了居间和担保业务。如中国银行协议融资、工商银行出口代收保付等,融资款提供方为境外银行,境内银行在融资中仅起中介和担保作用。这类业务与代付类业务尽管融资作用相同,但不纳入表内管理。如江苏某集团公司转口贸易信用证大多为80至90天之间,且通过延长信用证承兑期等方式,实际付款期限均在120天以上,有效规避银行90天以上信用证短期外债余额限制;再如银行出口项下境外贸易融资因不涉及同业代付仍旧纳入表外核算,不受银行信贷规模及资产负债比例限制[3]。
(五)更加注重境内外银行机构间联动
创新型贸易融资多是境内外银行联合为企业提供的融资,资金提供方多为境内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境内外银行合作既发挥了境内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又利用了海外低成本资金。前述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协议付款等居间业务等都是海内外银行机构联动实现的。
三、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对外汇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放大了市场价格信号对跨境收支和结售汇的影响程度
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的创新在客观上会放大价格信号对资金流动和结售汇行为的影响程度。在人民币持续升值时期,企业“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倾向较强,人民币全额质押的贸易融资产品进一步延迟了企业购付汇时间,加大了当期结汇和远期购汇;而当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甚至出现贬值时,企业呈现“资产外币化、负债本币化”倾向,外币全额质押的贸易融资产品为企业提供了套利机会,降低了企业的结汇意愿,进一步加大了当期购汇和远期结汇。
(二)造成货物贸易项下顺收顺差差异的变化
进口项下全额保证金质押的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延付担保等产品,延迟了当期的进口支付时间,形成了进口延付。在境内外利差较大的情况下,此类套利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随着产品规模的增长,助推了货物贸易项下延付行为,造成进口货物流与资金流偏离,加剧了顺收顺差差异。贸易项下境内融资组合产品,通过获得境内外汇贷款替代当期的购汇行为,造成货物贸易项下购汇与对外支付偏离,加剧顺收顺差差异。当境内外融资达到一定规模后,融资余额的变动对顺收顺差差异的变化往往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弱化外汇监管效果
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创新的过程实质上是与监管博弈的过程。诸多表外融资组合产品为规避短债指标限制,将延付期限控制在90天以内。相较于外汇监管的人民币跨境管理政策较为宽松,人民币形式的境外借款和融资性对外担保等不受短债指标和对外担保余额指标限制,因此,此类业务的结算币种由从外币转向本币。境内外联动保理、进口保付加签等以非融资性对外担保之名行内保外贷之实,规避了原先需通过内保外贷方式融资的额度限制。在监管中发现,银行在设计创新型贸易融资产品时,并未考虑到融资背后的贸易真实性,仅仅是从资金的安全性和风险性角度出发,部分企业的贸易融资和还款并不具备贸易的真实性和自偿性。
(四)影响外汇资金有效配置
从实践来看,获取跨境表外融资的大部分企业资金都较为充裕,借贸易融资之名,银企共同运作境内外资金套取境内外利差和汇差,实现银企综合收益最优化。但从金融资源配置最优化角度看,有限的外汇资金并未投向进出口加工型企业,而是投向省属大型外贸集团,使得跨境资金流远远大于跨境货物流,实质上产生金融脱媒现象。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如果将业务发展局限于传统的存款规模扩张和以套利为主的产品创新上,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推进,利润空间将逐步收窄,商业银行的此种盈利模式将不可持续。
(五)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汇率双向波动加大,银行外汇头寸中对汇率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将不断增加。企业在多家银行循环融资,在不同银行间借新还旧,一旦在一家银行的套利资金链断裂,数家银行将面临企业授信融资信用风险。此外,跨境表外融资业务不受银行外汇贷款规模限制,若无限度扩张代付规模,到期时汇率波动幅度加大或变动方向逆转,银行将面临远期合约平盘亏损的风险。
四、政策建议
(一)对跨境表外融资业务设定一定的宏观容忍度,区别对待合规经营和违规套利行为
跨境表外融资业务的创新和发展是理性经济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管理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的基本原则应给予一定的宏观容忍度,防止银行跨境表外融资行为加剧跨境收支波动风险、影响国际收支平衡以及金融稳定,减少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对微观经济秩序、统计和决策活动的干扰。对合法合规的企业财务运作和违法违规套利行为予以区别对待。对企业财务运作主要通过调控套利空间和贸易融资授信期限进行管理;对纯套利行为主要通过管控信用杠杆、授信期限、套利成本等系列措施限制其负面影响。
(二)控制套利空间,加强宏观层面的调控和政策协调
第一,相关部门应从宏观调控层面,评估政策导致的套利空间对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统筹和协调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管理政策等,避免出现过大的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价格差异。第二,减少监管套利空间,加强本外币监管政策、银行表内表外业务、正规银行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政策的协调,防止不同领域的监管力度不一。统一外汇管理项下有关跨境表外融资管理口径,约束规避监管的套利行为。扩大银行短期外债管理覆盖面,将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境内银行居间担保业务、非融资性对外担保类贸易融资产品等均纳入银行短债指标余额规模管理,对不同业务类型赋予不同权重,根据全国跨境资金流动形势、各行国际业务结算量以及外汇业务合规性情况确定余额指标,确保银行在额度内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明确贸易融资项下外债或融资性对外担保管理口径,将境内外联动保理、进口保付加签等或有负债业务纳入内保外贷余额管理。第三,相关部门应创造有利实业经营的良好环境,促使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投向实体经济,压缩经济主体的套利动机和空间。
(三)运用外汇头寸管理等措施调节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信用杠杆总水平,有助于将套利活动控制在宏观可容忍度内
国家外汇管理局汇发〔2013〕20号文规定外汇贷存比超过参考贷存比的银行需相应增持外汇头寸,但存在未考虑境内贸易担保类业务、跨境贸易融资及担保以及中小银行因外汇存款来源匮乏需增持头寸等问题。建议可综合考虑外汇贷存比、银行境内外贸易融资(含担保)总量/银行经办的贸易总量以及其它指标综合判断银行信用杠杆总水平,将银行的信用杠杆指标控制在合理水平内,防止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脱实向虚。
(四)提高贸易套利运作成本,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领域和环节的微观管理和检查力度
篇2
[关键词]跨企业协同;ASP物流管理模式;企业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045-02
1引言
现代企业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其中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协同管理能力,将直接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发挥和提高。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是提升物流管理水平的必经之途。
2跨企业协同物流管理信息平台
2.1当前企业环境分析
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企业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方式。现代企业竞争实质是速度的竞争。电子商务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供应链中信息流和资金流所占用的流通时间和流通成本大幅缩减,甚至接近于零,供应链中流通时间和流通成本,绝大部分将被存储和流通环节所占用,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为此,企业必须寻求最适合自身的物流管理模式。
2.2我国物流行业现状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表示,制约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首要瓶颈是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主要问题是大多数物流信息系统的价格比较高,而中小企业的起点很低,市场上缺少适合中小企业起步的信息系统。
2.3企业对物流管理的当前实际需求
在中国运输协会关于工业生产企业未来寻求物流外包可能性调查中,有62.5%的企业表示主要基于以下因素,它们未来会寻求物流外包:
(1)高层次物流人才的匮乏。
(2)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降低库存,缩短资金流转周期。
(4)借助物流公司的网络拓展新的市场。
2.4跨企业协同物流管理的最佳实现模式:ASP物流管理模式
ASP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商业应用模式,是指供应商融软件、硬件、网络和技术为一体,以互联网为媒介,以门户网页为切入点,为客户提供配置、租赁和管理的应用解决方案。
ASP跨企业协同物流管理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企业外包物流需求和物流现状之间矛盾的解决办法。采用ASP模式,可以将所有物流管理应用软件安装在第三方应用服务提供商的数据中心,由服务商根据客户要求来定制开发、管理、维护和更新系统,并负责数据备份、运行管理、软件和硬件升级换代。后三者经授权,通过广域网连上ASP应用服务器,在供应商开设的窗口按一定的标准付费后使用所需的物流应用软件,不必占用企业自身资源去开发和管理物流信息系统。
2.5ASP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优点
ASP物流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线物流管理应用服务,可以同时为多个用户服务,具有诸多优势:
(1)整合物流信息资源。
(2)统一标准,集中管理。
(3)IT投资风险小。
(4)节约社会资源。
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以服务中小物流企业为主,核心是物流应用软件服务。同时平台还具备门户站点功能,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远程培训等服务。对于那些想实施物流信息化改造但又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的中小物流企业来说,ASP模式可以协助中小物流企业向信息化平稳过渡。
3蒙牛公司ASP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实证案例
蒙牛公司是国内乳业界销售额上升最快的公司,在国内有很大影响力。通过分析蒙牛公司物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可作为提升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有益借鉴。
3.1物流管理水平制约蒙牛进一步扩张
蒙牛公司的原奶主要产于内蒙古农牧区,而其消费市场则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和内地大中型城市。“北奶南调”是对蒙牛物流管理水平的严峻考验。蒙牛公司在全国有300多个销售分支机构,管理着近3000家各级经销商。物流管理主要由蒙牛公司在各大区域(省会城市为主)的办事处及仓库协调,是典型的分销型企业。
随着销售收入和销售半径的快速扩张,蒙牛的物流链被拉得越来越长,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已逐渐成为制约其进一步扩张的瓶颈环节。牛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对物流管理要求很高,信息化是蒙牛实现高品质物流管理的必然选择。
目前蒙牛公司物流问题主要有:
(1)物流信息不畅通。订单处理过程烦琐而缓慢。
(2)高库存和市场缺货同时并存。
(3)物流链上组织之间协同程度低。
(4)需求预测和计划工作几乎没有开展。
为解决以上问题,蒙牛公司意识到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在物流方面强化对各级经销商和各地销售分支机构的支持、管理、控制,以达到协同运作,统一行动。
用社会资源发展自己是蒙牛一贯的做事方式和经营思想。公司决策高层敏锐地意识到物流管理应用软件同样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果断选择ASP物流管理模式,导入了第三方公司研发的“跨企业协同管理信息平台”,来提升其物流管理水平。
3.2蒙牛实施ASP跨企业协同管理信息平台
蒙牛利用第三方提供的开放式平台技术从企业供应链基础出发,由内到外整合企业资源,使企业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开发、使用和增值,并以动态价值链为载体,让所有的基于这一链条上的企业能够随时随地自由组合与断裂;同时,由于单体与部分链条的完全开放性,它可以随时随地修复破损链条。
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借助第三方的“ASP跨企业协同管理信息平台”,蒙牛公司成功解决了企业内部、经销商、运输和物流公司之间的协同管理难题,强化了对经销商和销售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整个管理平台覆盖了包括库存、订单、产品、计划与预测、绩效、渠道结构、客户关系管理、业务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十余项协同管理业务,相关信息能够在物流链上迅速有序流转,跨越地域和部门等物理和人为限制,见下图。
4ASP物流管理模式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
采用ASP模式管理跨企业物流,对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具有多方面的提升作用。
4.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和巩固
根据企业内部资源的特点,去发现、选择、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合适的商业联合形式来优化其资源配置,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反映。同时,集中自身资源于竞争力的核心业务,来发展和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2降低库存成本和交易成本
库存实际上是低程度协同物流链的工作沉淀,一般包括库存成本和交易成本。ASP物流管理模式依赖信息平台利用订单管理和预测分析功能,共享采购、生产、存货、发运以及其他信息,并根据物流链上各节点的存货信息,按订单驱动方式组织生产,及时补充,不需要维持高存货,极大地降低了整条物流链的库存量,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现金流转周期。
4.3速度优势和顾客满意
新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制胜的武器就是,最快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甚至可以这样说,是物流创造了核心客户服务价值。通过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平台提供的订单管理功能,对销售渠道反馈信息的快速集成和分析,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现有和潜在的需求并予以量化,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产品提供给顾客;并捕捉顾客反馈意见,及时提高产品和服务水平,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外汇管理
目前依托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的新型商业商务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引领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推动支付新浪潮,催生新的支付需求。如何顺应电子商务发展新需要,规范电子商务跨境支付行为,建立相应的监管政策措施,势在必行。
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和支付业务管理的现状
所谓跨境电子商务,就是一种较为高级的电子商务形式,不同国别或地区间的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及其相关信息平台实现交易,实际上就是将传统国际贸易加以网络化、电子化的新型贸易方式。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而以中小企业占主体的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也呈现出喜人的态势。并由此带动了跨境第三方物流、外海仓库租赁等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所谓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产品所在国家以及国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类型
当前的跨境电子商务存在以下两种类型:一是境内用户在境外网站购买商品或服务,即境内用户通过国际性的电子商务信息平系卖家购买境外商品或服务。二是境内商户通过互联网向境外销售商品或服务,通过国际性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向境外买家出售商品。
(二)跨境机构的支付方式
一是由第三方支付工具统一购汇支付,即支付机构集中代客购汇结算给境外卖家,或者境外的电子支付平台接受人民币支付。二是依靠境内外第三方支付工具收款结汇流入。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目前已经开展真实贸易背景下的结汇服务,境外买家直接汇款到支付宝公司的境内银行账户,然后通过支付宝系统集中统一到银行结汇,以集中结汇或居民个人名义结汇流入,付款给国内商家。
二、国家政策支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一)当前国内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
目前全国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的城市有11个,分别是上海、重庆、杭州、宁波、郑州、广州、苏州、深圳、银川、平潭、长沙。
(二)当前国内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试点地区
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是指支付机构通过银行为小额电子商务(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交易双方提供跨境互联网支付所涉的外汇资金集中收付及相关结售汇服务;不包括支付机构提供的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相关服务。人民银行对支付机构实施主体管理,外汇局对其电子商务跨境外汇支付行为所涉结售汇及跨境收支等业务进行规范。
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13年2月1日《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业务试点指导意见》,在上海、北京、重庆、浙江、深圳等地区开展试点,允许参加试点的支付机构集中为电子商务客户办理跨境收付汇和结售汇业务。至2013年末,共有包括财付通、支付宝、汇付天下在内的22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得外汇局批准,成为首批跨境支付试点资格企业。
三、宁夏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基本情况
2014年1月2日海关总署批准银川市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工作,以支持宁夏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宁夏抢占国际新兴贸易业发展先机找到新的着力点。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规定,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是指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下列部分或全部货币奖金转移服务:(一)网络支付;(二)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三)银行卡收单;(四)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
开展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地区需具备的条件:辖区内有依法取得中国人民银行《支付业务许可证》(许可业务范围含互联网支付),具有跨境互联网支付实际需求、业务量较大且技术条件较为成熟的支付机构可开展试点业务。
四、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外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定位和市场准入问题有待明确。第三方支付企业主要为收付款人提供货币资金支付清算服务,属于支付清算组织的一种,不属于金融机构。但在跨境的外汇收支管理中,承担着与外汇指定银行类似的职责,既是外汇管理政策的执行者,又是交易行为的监督者,如何界定这类机构并对其所经办的跨境外汇收支业务进行管理,需要在外汇管理法规和外汇管理制度框架层面予以规范。
(二)交易真实性的审核难以把握。由于跨境电子商务通过网络传输电子交易信息,没有传统的合同、发票等纸质单证,导致货物和服务贸易传统的纸质单证审核失去基础,跨境交易真实性审核的难题为资本项目混入经常项目办理电子商务跨境收支提供了途径,也为非法资金流出流入提供了可能。
(三)外汇收支信息准确性难以保证。第三方支付机构直接充当跨境电子商务的收付款方,境内外交易主体不发生直接的资金收付行为,因而国际收支申报的收付款主体是第三方支付机构,而不是实际的交易对手,从而导致这部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信息失真。
五、有关跨境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所涉及外汇管理政策建议
为更好地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业务发展,将网络跨境外汇资金纳入监管体系,外汇管理部门应积极研究,制定统一的《电子商务及电子支付外汇管理办法》,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结汇购汇的资格、真实性审核职责、外汇收支统计等方面做出统一明确的管理规定。具体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跨境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市场准入管理。从经营跨境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业务主体承担的职能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企业实质上是代替了网下的银行承担了部分监管以及清算服务。因此,可以考虑参照商业银行办理外汇经营业务的准入标准,从外汇业务经营资格、业务范围、外汇政策监督等方面建立准入标准,防止不具备条件的第三方组织办理跨境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及相应的结售汇业务。
(二) 重点监管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交易的真实性。保障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交易的真实性应该成为外汇管理的重点。要指导第三方支付企业从国内外买卖双方的资质、贸易合同信息、交易货物品种方面,做好交易主体的识别、交易信息的完善、交易货物的合规等工作,保证贸易的真实性。同时,要督促经营网上跨境交易业务的第三方企业健全内控制度、业务操作规程,做好对网上跨境交易业务的统计监测和风险防范工作,保证业务的顺利开展。
(三)有序开放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业务品种。在业务品种管理上,本着既积极支持又严控风险的指导思想,稳妥、有序推进的总体办法,可以先放开个人网上跨境交易,后放开企业网上跨境交易;先放开有市场公允价格的物品网上跨境交易,再放开不易把握真实性的物品以及服务贸易的网上跨境交易;先放开出口贸易,后放开进口贸易。
(四)完善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收支统计制度。要求第三方支付企业严格执行外汇收支信息统计监测制度,如实、准确地向银行提供交易双方的信息,如名称、资金属性等,特别是改变目前以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国际收支申报的做法,实行以实际交易主体名义办理跨境外汇收支信息申报,确保申报数据与交易实际情况一致,保证统计申报数据信息的准确性,防止虚假交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
篇4
【关键词】货物贸易 跨境 人民币 建议
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人民币在货物贸易跨境收支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但由于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和本外币差异化管理的现实,货物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仍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外汇管理角度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面临的问题
(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扩大结售汇差额
一是人民币跨境收入大于支出,减少当期贸易项下顺收顺差,加大资金流入压力。出口贸易采用人民币代替外币结算,意味着企业出口结汇减少,进口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意味着企业进口购汇减少,当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金额大于进口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时,就会导致结汇的替代作用大于购汇的替代作用,导致贸易结售汇差额缩小。二是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推高当期顺收顺差。如进口方面,人民币远期信用证的开立、人民币存款质押及海外代付所产生的延期付款,减少当期的购汇支付。
(二)转口贸易人民币业务隐含风险
由于转口贸易真实性较难判断,部分企业根据境内外利差和汇差的变化,通过伪造虚假合同,虚构转口贸易业务,利用信用证进行本外币交叉套利或跨境融资,加之银行履行监管职责偏弱,在业务竞争压力和利润动机的多重驱动下,银行存在借助转口贸易业务扩大存贷款规模、赚取高额手续费的行为。在这种情形下,部分转口贸易采取本外币交叉结算,通过规避现行转口贸易外汇收入“先支后收”外汇管理政策,致使转口贸易货物流与资金流不匹配,货物不入境,无相应的货物进出口报关单,真实性难以审核,可能成为异常资金跨境流动的途径。
(三)货物贸易项下人民币融资业务出现“资本化”趋势
目前由于资本项目还没有实现完全可兑换,通过资本项下向境外融资等业务仍受到限制。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后,人民币业务监管比较宽松,在境外人民币存量规模不断累积的情况下,境外人民币资金价格相对便宜,且企业以贸易方式较易获取,促使部分企业借助经常项目渠道进行融资,尤其是通过多次叙做90天以上人民币远期信用证和海外代付,将短期融资行为长期化,致使经常项下人民币融资“资本化”趋势更为突出。
二、货物贸易人民币跨境结算影响因素
(一)人民币单方向持续升值影响跨境结算人民币的使用
当前国际贸易中主要结算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汇率都经历了较大波动,人民币自汇率机制改革以来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改革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且一直保持单方向持续升值状态,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20%。大部分企业认为,人民币仍存在一定的升值预期,人民币相关汇率避险产品也不够丰富,采取人民币结算会承担较大的汇率风险。
(二)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限制了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
当前跨境人民币业务主要以融资为主(包括部分转口贸易业务),而真正能衡量境外客户对人民币接受程度的货物贸易进出口结算规模偏小。人民币还未实现完全可兑换,境外缺乏合理的人民币投资渠道和产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进一步发展。就目前而言,美元的走弱和流动性紧张使其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有所动摇,但由于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人民币想在短时间内取代美元作为国际货币被广大境外企业所接受难度相当大。
(三)境外融资成本过高及回流渠道不畅阻碍人民币跨境贸易
目前,香港虽已经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要境外市场,但由于境外市场人民币业务的市场规模和深度都十分有限,虽然部分境外企业可以选择通过关联交易、贸易融资等途径获得人民币,但因人民币贷款利率高于境外的利率,增加了境外企业的融资成本,加之目前人民币回流渠道不畅,境外企业所收人民币难以用于第三方贸易或顺利回流,部分进出口企业反映因此不愿选择以人民币结算。
三、管理建议
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开办有效地满足了企业和银行机构的实际需求,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但不少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人民币跨境结算项下套利,这其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监管、完善政策来解决。
(一)完善现有外汇系统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监测
完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及时了解银行人民币跨境结算创新产品及业务,适时配套统一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相关规定。完善账户、外债等系统的人民币监测功能,构建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建立RCPMIS系统与相关外汇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流机制,确保相关信息完整性与准确性。加强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监测与分析。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较大的企业进行涉外收支主体监测,从非现场监测角度发现收付汇行为异常的企业。
(二)完善贸易融资业务管理政策
一是加强对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和组合理财产品的监管。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的沟通,建立对表外融资理财产品的备案制度,以及对本外币融资组合型产品的准入监管,对套利意图明显的组合型融资理财产品不予准入。二是加强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全面梳理表外融资业务,构建针对性强、操作可行的风险预警指标,加强对融资性产品风险点的监测预警,为外汇分析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加强转口贸易项下跨境结算管理
篇5
关键词:资本项目
人民币
部门协调
套利融资
为扩大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规范银行和境内外机构业务操作,人民银行和外汇局相继出台了有关文件,有力地推动了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顺利开展。但是,无论从监管层面还是从业务操作方面来看,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
1.存在问题
1.1部门协调管理有待加强
①法规、系统相对独立
为配合资本项下人民币跨境业务的推出,人民银行和外汇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操作细则,但由于相关管理分布于不同部门和岗位,独立性较强,加之业务系统关联度不够,难以形成数据共享,导致部门监管合力不足。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明确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操作细则的通知》(银发[2012]165 号)规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凭商务主管部门颁发的批准文件就可在注册地银行开立人民币资本金专用存款专户,而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容易忽视外汇登记环节,直接到银行办理开户,导致部分以跨境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和开户游离于外汇局监管之外。
②双重管理加重银企负担
一是按照相关规定,直接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需要到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分别办理登记手续,信息重复登记加重企业负担。二是对于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收支信息,银行要分别进行国际收支统计信息申报、人民币跨境收付管理信息申报,如涉及直接投资,还要登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申报,资金流出入重复报送加重银行负担。
1.2套利融资加大跨境人民币监管难度
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以来,受人民币国际流通性不足,而境内外汇差、利差客观存在等因素影响,各银行充分利用海外分行优势,纷纷推出资本项下创新产品,如人民币转汇款业务、跨境汇付通、资本项下海外代付业务等,虽然名称不一,但实质都是将境内结汇移至境外,套取境内外利差、汇差,降低企业购汇成本的同时银行获取中间业务收益,在银企“双赢”的背后却对国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一定冲击。以境外直接投资业务为例,按照现行规定,境内机构办理完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后,可直接到银行办理资金汇出,由于目前没有资金汇出时间限制,因此给银行和企业预留出足够时间完成海外代付整个操作流程,虽然银行最后进行了境外投资跨境人民币流出备案,但由于投资款实际流出日与实际到账日的差异,将导致数据统计监测失真。
1.3本外币灵活出资受限
境外投资者出于资金成本的考虑,往往根据具体经济金融形势对投资资金进行多币种搭配,而依据目前规定,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来华投资,商务主管部门需在批复中明确出资货币形式和金额,并且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现有功能也不支持灵活出资操作,即在“出资形式”中必须要求填写“现汇”和“跨境人民币”的具体金额。如果受境内外汇差、利差波动的影响,境外投资者投资币种金额多次发生变动,外商投资企业需到商务部门反复申请变更批复,外汇局也需要多次为企业办理外汇变更登记,从而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1.4资本金本外币管理口径不一
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一系列加强资本金结汇审核等外汇管理文件相继出台,有效控制了资本金结汇速度和规模,为规避外汇资本金结汇审核,降低按实需结汇造成的汇兑损失,部分境外投资者纷纷由现汇出资变更为跨境人民币形式出资,外商投资企业在外汇局办理完跨境人民币验资询证后,即可在经营范围内自行支配资金,较资本金结汇管理宽松许多。另外,目前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对跨境人民币备案只限于流出、流入环节,外汇局对于跨境人民币境内使用缺乏延伸监测手段,存在监管盲区,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难以保证,容易导致“热钱”以人民币直接投资的方式流入境内。
1.5境外直接投资本外币管理有待衔接
按照《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1]第1号,以下简称《办法》)第五条规定:境内机构所在地外汇局应当在收到境内机构提交的前期费用汇出或境外直接投资登记相关申请材料之日起3天内完成信息登记手续,而目前外汇局对类似行政许可申请通常规定在20个工作日内予以办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境内机构发生各类信息变更以及增资、减资、股权转让或置换、合并或分立清算等情况,应在发生之日起30天内将上述变更情况报送所在地外汇局,而目前相关外汇政策对于境外投资发生上述变更事项的,要求境内企业在变更后60天内到所在地外汇局办理外汇登记变更手续。由于境外投资本外币管理要求不够统一,易引发行政执法风险。
1.6对银行和企业约束力不足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以银发[2012]103号文形式明确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管理职责分工,但由于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对跨境人民币业务实施联合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尚不完善,对银行和企业违规行为难以定性,并且缺乏处罚依据,容易引起行政复议,造成目前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对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出现推广强劲、监测不全、行政处罚弱化的尴尬局面。
2.政策建议
2.1加强人民银行和外汇局职能协调
针对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人民银行和外汇局今后需联合发文,加强跨境人民币结算政策与外汇政策的协调与衔接,针对外汇与人民币直接投资制定统一操作规程,对同一业务事项分别列明在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办理的流程,使得银行和企业对自己申报和登记事项能够一目了然,防止漏登记、漏申报现象的发生,从而提升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2.2健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
提高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和国际收支申报系统等相关系统关联度,以结算主体为标准建立各系统间核对机制,及时发现漏登记或漏申报企业名单,真正实现人民币结算数据共享,减轻银行信息报送负担。
2.3规范跨境人民币结算创新产品的开发
对银行涉及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创新产品,严格实行事前审查制度。对基于人民币升值、本外币利差等市场背景进行套利行为,银企“双赢”但监管不到位的创新产品,暂时不予核准,尽量减少投机性人民币跨境收支对境内银行结售汇的替代,防范银企利用跨境人民币结算进行套利交易,保障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健康发展。
2.4修改相关条款,完善系统功能
为大力支持招商引资,满足境外投资者降低投融资成本的需要,商务主管部门应允许境外投资者多币种灵活出资,将目前商务批复中必须明确投资币种及金额改为“用现汇和跨境人民币出资,出资比例自定”,避免企业多次到商务部门申请变更批复。同时,完善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模块,针对多币种出资,外汇局在登记出资方式时只勾选类别,不登记具体金额,避免反复做增、减资变更登记,提高工作效率。
2.5加强本外币跨境资金整体监测分析
外汇局应加强对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境内流转情况的统计监测,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延伸监管,加强对银行和企业人民币结算检查,督促银行切实履行真实性审查职责,从主体监管的角度整体分析企业跨境外汇和人民币资金的流动情况,提高对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的综合监测分析水平。
篇6
关键词:跨境资金;金融风险;外汇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3-0051-02
一、跨境资金流动概念及潜在风险
(一)跨境资金流动的概念及规模
跨境资金流动是一个经济体资金流出入的总体状况,即资金跨越经济体管辖区域范围流动的情况。国际上测度跨境资金流动状况,主要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不含储备资产变动)。具体到我国实际情况,更多使用宽口径指标进行跨境资金流动测算,即除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外,还包括跨境收付和结售汇数据。按照跨境收付数据计算,2001年以来我国非银行部门跨境收付总额占GDP比重呈递增态势,跨境资金流动规模不断增加。2010年该比例达59%,较2001年上升21个百分点;2011年非银行部门跨境收付总额超过4.4万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27%;与同期GDP之比为60%。2012年这一数字达到5.07万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15%;与同期GDP之比为62%,较2011年上升2个百分点。按结售汇数据计算,2001年以来。非银行部门结售汇总额占GDP比重总体呈上升态势,由2001年的28%升至2008年的45%,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有所下降,2010年反弹至38%,2011年继续增长,结售汇总额为2.8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与同期GDP之比为39%,2012年这一数字达到3.03万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7%:与同期GDP之比为37%,较2011年略降1个百分点。
同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快速推进,跨境人民币收付规模迅速增加。2012年我国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增长约1倍,占整体跨境资金流动规模的12%,较上年上升5个百分点。
(二)跨境资金流动带来的潜在风险
跨境资金流动主要通过汇率机制、财富机制和资产价格机制等传导机制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从汇率机制看,汇率基本稳定是我国的主要经济目标之一,跨境外汇资金流动则会使国内货币政策效果受到一定程度扭曲,形成被迫的货币扩张或者紧缩。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后,大规模的人民币资金流出或流入,将使货币政策的内外均衡冲突更为突出:一方面,当国内采用紧缩货币政策调节或人民币升值时,会导致境外人民币回流,增加国内人民币的供给;反之当国内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或人民币进入贬值周期时,境内人民币会外流,从而减少国内货币,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从财富机制和资产价格机制看,在庞大的跨境资金流动规模中,混杂着大量短期投机资本,即通常所说的“热钱”或“游资”,这些“热钱”往往通过预付货款、个人收付汇、虚假服务贸易等形式流动,一般会重点流向股票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造成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引起相关经济体金融财富数量发生变化,最终会导致市场供需失衡,进而对我国的生产、消费产生更深层次影响。而且,由于我国经济仍处于高速增长期,人民币汇率也处于长期升值趋势,对境外投机资本具有较高的吸引力,跨境资金流动中热钱规模、影响不容忽视。
二、跨境流动资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分立监管机制下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一是作为最直接、最主要的跨境资金监管部门,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外汇局”)内部长期实行按交易项目划分的分割式管理模式,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别管理,不同部门、不同外汇业务系统之间没有建立密切的相互联系,数据信息、监测及预警情况不能实现有效地联通和共享,使监测效果、效率大打折扣。二是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交易由人民银行跨境办负责监管,进一步人为割裂了跨境资金监管的整体性。三是外汇局与其他职能部门(如工商、税务)的信息交换、政策互通、协作监管等十分有限,甚至与其他职能部门监管目标不一致,制约了外汇监管的有效性。如某些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中存在明显不合理的高溢价转让情况,汇入的资金旨在流人房地产市场,但发改委、商务委等上游部门为了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已批准该项目收购。作为下游的外汇局只能进行被动登记。使监管流于形式。
(二)监管系统分散未发挥有效的监测预警功能
一是受外汇监管机制等因素影响,外汇局内部的监管系统数量众多,但在设计上主要用于业务操作和获取管理统计数据,系统监测、预警功能不足。二是外汇局不同系统数据采集方法、口径不一致。导致数据完整、准确性难以保证,不同系统间数据差异较大,数据分析、预警工作缺乏坚实的数据支撑。三是外汇系统间信息共享性差,尚未形成对交易主体进行全方位监测的统一的监测系统,造成监管效率、效果不理想。四是外汇局内各业务系统与人民银行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个人/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反洗钱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系统完全分割,不能实现对接,一些重要的非现场分析方法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政策法规缺乏整体性且存在冲突
一是现行外汇管理政策体系由《外汇管理条例》及各种“办法”、“通知”、“操作规程”、“细则”、“指引”等构成,文件数量众多且大部分法规针对操作层面,对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规定不足。外汇管理政策体系缺乏统一设计。二是人民币跨境结算和现行外汇管理政策存在冲突之处。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发展迅速且给企业带来极大便利,但相关政策对业务办理中的细节规定不全面,客观上形成了外汇政策规定严格而跨境人民币结算政策宽松的局面,存在人民币资金大进大出现象,增加了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三、实现跨境资金一体化监管的建议
(一)逐步实现主体监管,为跨境资金一体化监管提供有效的机制保证
主体监管就是以经济主体(包括涉及跨境资金流动的企业、金融机构、个人)为单位进行监督管理。通过综合利用系统数据和外部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与判断,划分信用等级,实现以经济主体为单位的分类监管、预警监测和违规处置。
一是尽快在外汇局内部实现主体监管。外汇局应创新内部监管机制,合理调整岗位设置及职能划分,逐步推进经常项目、资本项目项下的主体监管,并最终打破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的界限,实现对涉汇主体的主体监管。二是突破币种管理限制,建立统一的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主体监管机制。首先,应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政策法规,制定统一的本外币管理框架、原则和标准,改变目前本外币业务管理松紧不一的状况,消除政策套利空间。其次,逐步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机构设置,逐步打破现行按币种划分条块式的管理模式,科学合理分工,形成监管合力。三是打破业务种类局限,推动跨境资金流动主体监管机制向纵深发展。跨境流动资金监管应与反洗钱、征信、支付结算、对银行的风险管理、产品管理相结合,从多角度、多方位对监管对象加强管理,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全面性。
(二)逐步建立本外币全方位监测系统,为跨境资金一体化监管提供有效手段
一是逐步构建统一的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系统。首先,以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为基础,整合现有的外汇局业务系统,搭建统一的监测平台。该平台应全面采集境内外汇交易主体的跨境收支、结售汇、境内外汇划转数据及非金融机构的外汇账户余额,以资金流动为主线开展外汇监管。其次,在整合外汇监管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跨境资金账户为基础的、记录跨境资金流量与存量的数据分析、监测系统,实现本外币统一跨境流动监测。二是设计科学的指标体系,使系统具有强大的预警、监测功能。监测指标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类指标。宏观指标主要对总量数据变动情况进行预警,中观指标主要对某项收支进行预警,如预付货款、利润汇出、资金结汇情况,微观指标主要对交易主体跨境资金流动情况进行预警。为提高监管灵活性、有效性和针对性,指标体系应具备一定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各类指标可分为固化指标和自设指标两种,固化指标是系统中设置好(如转口贸易毛利润率)的指标,其阈值由业务人员设定,自设指标为业务人员根据核查经验自主创建的指标,其公式设计及阈值设定均由业务人员自行完成。三是优化数据采集方式,所有的数据采集均应采用数据接口导入模式,保证数据质量的完整、准确。四是逐步引进其他外部数据,如注册资金、主营业务收入、利润规模、纳税情况等,对监管对象的各种经济变量进行横向比较,互相印证,实现立体监管。
篇7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 结算 对策
一、背景和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在与美、欧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的贸易中,绝大部分结算采用第三方货币,这使得资金流转速度慢,企业成本大大增加。金融危机后,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大幅波动,以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的需求越来越大。为顺应国内外市场的要求,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2011年8月23日,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银监会联合《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至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境外地域扩展至所有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也已从经常项目扩展至部分资本项目。截至2012年6月末,中国各银行累计办理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高达3.8万亿元。
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意义十分重大。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一是有利于逐步改变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二是有利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三是为人民币国际化铺垫了基础。第二,对进出口企业而言,一是可有效降低企业的国际结算成本,主要表现在节省了汇兑成本和外汇衍生品交易的费用;二是可以进一步加快结算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直接用人民币收付,增加了企业结算的灵活度,避免了汇率风险。第三,对银行业来讲,一是拓宽了各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的空间,有助于创新业务品种,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二是银行通过该业务的开展可获取更多优质的客户资源;三是可使银行减少其外汇储备,从而减少了由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损失。
伴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进出口企业参与其中,这对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总结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探析银行业应如何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发展,以期对该业务的后续开展有所参考和启示。
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已初见成效,其对我国银行业来讲意味着巨大的机遇,各家银行均对参与这一进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然而在推进过程中,银行业面临着来自企业和银行自身的诸多障碍,成为制约该业务顺利发展的瓶颈。
(一)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知度不够高。对企业来讲,跨境人民币结算是一个新生事物,工作难度大、政策性强,需要决策和协调的内容多。部分企业不愿改变熟悉的传统结算方式,也有部分企业想做却不知如何操作。例如某家母公司在香港的子公司希望通过跨境人民币结算将一笔大额红利支付给母公司。看似简单的交易却让这家企业充满困惑:能否用人民币支付红利?如果能,具体的操作流程是什么,与外币支付流程的区别在哪里?有哪些相关文件?而其在香港的母公司也有一些困惑:能否接受人民币作为红利?怎样在香港开立人民币账户?收到人民币后可否自由兑换,能不能作为存款?
2.议价能力不够强。跨境人民币结算意味着原来由中国承担的汇率风险转嫁给了境外企业,这就要看交易中谁占有主导权以及国内企业的谈判能力。我国的贸易型进出口企业大多处于生产销售的中间环节,无法决定交易币种;生产型出口企业大多规模小,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可替代性强,不占有主导权;跨国子公司一般财务上收总部,无主动权。
(二)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结算渠道不畅。内地和香港之间跨地域的各家银行清算系统有所不同,这使得企业很难有效管理资金。各家银行开办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海外分支机构数量不多,且各家机构的业务熟练程度和处理速度有较大差距,影响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推广。
2.人员知识储备不足。由于该业务属新兴业务,各家银行虽然表面上对跨境人民币结算工作跃跃欲试,但实际操作能力却与现实需要相差甚远。而且国际业务从业人员的相关知识储备不够,对政策了解程度不深,创新产品操作繁杂,无法熟练指导企业人员开展业务。
三、银行业如何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发展
尽管银行业在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过程中面临着多重因素的制约,但是,由于该业务正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因此现阶段银行业应降低短期盈利预期,将其作为长期战略任务来抓,这样才能全方面推进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那么,银行业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推进该业务不断发展呢?
(一)增设境外分支机构,扩大清算网络
由于企业大多需要某一家银行的全球一站式金融解决方案。因此,各家银行应积极在全球多个国家地区增设境外分支机构,建立全球人民币清算体系,使人民币清算渠道更为广泛,从而使客户享受到更为便捷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对于在境外有多家子公司的企业,银行应为其提供完善的现金管理方案,统一管理整个集团人民币等币种资金的支付和归集,使集团资金营运效益有效提升。
(二)培养境内客户,开拓境外客户
银行应向重点企业宣传相关政策,让这些企业熟悉银行的新产品和操作流程,了解跨境人民币结算能为其带来的多种好处,如节省成本和规避汇率风险等。然而,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有效推广,主要还是基于境外对人民币结算的需求。目前,东南亚国家、韩国及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对人民币的结算需求较大,特别是我国与东南亚国家长期存在着贸易逆差,这为跨境贸易人民币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银行可以将这些区域作为突破口,努力开拓有人民币结算需求的境外企业,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融资和咨询等服务,并协助其与境内企业谈判。
(三)创新和改进产品,加大推广力度
跨境人民币结算为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它需要银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并加大推广力度。一是结算类产品。如换币种信用证、换币种付款、人民币跨境汇款和托收等。二是清算类产品。银行须大力改造内部清算系统,使以往的国际业务专用操作系统可以直接实现人民币清算,而不是由会计系统处理。这样才能为境外银行提供顺畅、高效的人民币清算服务。三是贸易融资类产品。银行要密切关注利率、汇率,适时推出顺应市场的贸易融资产品。四是资金交易类产品。推出跨境结售汇产品,让企业参与境外银行的人民币购售和拆借。
(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银行人员专业水平
强化培训、提高认知度是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基础。一方面银行应尽可能多地安排业务骨干参加上级行及外部培训机构组织的专题培训,并对其他业务人员进行转培训,为全员参与和拓展业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邀请当地外汇局及国际结算业务专家讲解该项业务的政策,以增强银行业务人员办理该业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大龙. 多措并举推进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J]. 中国货币市场, 2011(01) .
[2]国家外汇管理局课题组,李东荣. 人民币在对外交往中计价结算问题研究[J]. 金融研究, 2009(01) .
[3]梁京华. 当前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建议[J]. China's Foreign Trade, 2010(22) .
[4]史立明. 关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机遇与挑战的思考[J]. 中国证券期货, 2010(01) .
[5]杨水平.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重大意义与现实挑战[J]. 现代商业, 2010(06) .
[6]丰雷,. 人民币跨境结算对我国涉外企业的影响分析[J].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10(01) .
[7]刘书兰.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对外经贸实务, 2009(08) .
[8]王盛恩.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探讨[J]. 发展研究,2010(07).
[9]马强. 商业银行在人民币跨境结算中的机遇和挑战[J]. 中国商界, 2010(02) .
篇8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 法律环境发展形态 制约因素 运作模式
本文强调要不断加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法律环境建设,建立一系列市场监管制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搭建电商信用管理体系,整合电商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扶持第三方支付业务,探索跨境电商政策创新等多种举措,推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再上新台阶。
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形态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
跨境电子商务指不同国家的交易双方,借助电子渠道完成要约邀请、发出要约、达成承诺、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等一系列法律行为。具体来说,即通过海淘、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实现产品的展播、买卖双方进行沟通协商、达成意思一致以电子形式签订合同、买方依约付款、卖方依约发货等一系列商事行为,主要包括交易主体达成买卖合同、跨境电子支付、报关、跨境物流运转等环节。
(二)跨境电子商务的特征
交易成本低。跨境电子商务能减少供应链环节及商品流转次数,大幅降低交易主体的成本和费用,对于消费者来说,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更好的产品,对经营者来说,大幅提升了利润率,吸引更多经营者和消费者自觉参与到跨境电子商务的洪流中;跨境电子商务还可通过推特、脸书等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精准营销,有效提升品牌形象,降低营销成本。准入门槛低。传统进入跨境交易的企业必须是专门从事外贸交易的企业,且需取得专业准入资格,而跨境电子商务则为所有的企业、个人提供了近乎零准入条件的门槛。除外贸公司、生产商等传统跨境商务主体外,中小企业甚至家庭作坊式小厂主、经销商、商均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的积极参与者。交易多元性。传统跨境交易一般为双边贸易,而跨境电子商务远超过双边交易,呈现更加多元的特点,如在中国生产制造的A产品,在美国国内的电子交易平台销售,使用英国的银行卡支付,通过西班牙的物流公司流转,最终消费者是身在法国的顾客。如此一来,跨境电子商务购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竞争激烈化。传统外贸交易基本集中于江浙闽沪等占据先天沿海地理优势、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然而,跨境电子商务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得内陆地区也获得了参与外贸交易的机会,地区间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对消费者来说,商品或服务质量、使用体会和物流效率才是决定购买的关键。
(三)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
跨境电子商务进入迅猛发展阶段。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转折点出现在2013年,因进出口增速连续放缓,一大批传统企业将目光瞄准在电子商务的新契机,转而投身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当年交易规模达3.1万亿元,2017年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含零售及B2B)达7.6万亿元人民币,2018年有望增加到9.0万亿元。在优质化、个性化、多样化、注重品牌的“新消费”观念及消费升级潮流的冲击下,并随着供应链的逐渐完善和物流水平的有效提升,未来市场将得到进一步扩大。B2C模式发展潜力尤其巨大。中小企业在跨境电子商务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B2C因模式更加灵活、更容易突破国境的制约、产品更具有市场针对性、更加能吸引客户眼球、直接与消费终端接触减少营利环节等优势,使得其增长贡献较B2B模式更大。跨境电商在外贸交易中扮演的角色。从国际形势看,全球产业正在从加工制造业向全产业链延伸,为外贸交易提供了无穷动力。从国内来看,出口优势正在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大幅提升、中西部开发带来的贸易环境日趋完善都为外贸提供了内生动力。跨境电子商务支付方式更加多样。自2010年9月和12月《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17号令颁布以后,结算方式由传统跨境收入结汇方式和跨境支付购汇方式,变化为主要利用非金融机构创办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电子支付,这种更加迅捷方便的结算手段有效推动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家扶持政策更加有力度。2012年3月工信部颁布《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商务部的《关于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对外贸易的若干意见》,前者通过电子通和无纸贸易等手段,改变跨境电子商务效率低下的问题;后者提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加大对外贸交易的支持力度,实现了政府主管机构与电商经营者、物流承运者、支付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数据共享,有效解决了传统信息不对称、通关效率低等问题。2013年的7月份,国务院出台“国六条”,明确将对中小出口企业提供通税服务和通关服务,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提供了坚决的政策支持;9月份,国家外汇管理局为支付宝、财付通等17家企业颁发了跨境电子商务支付业务试点资格,在支付保障方面为跨境电子交易主体扫清了障碍。现有的跨境电商贸易模式。总体来说,分为B2B、B2C、C2C、O2O。从成交金额来看,由于B2B为大额稳定交易,故占据绝对优势。从发展前景来看,B2C由于成本低且直接与最终消费个人接触,未来的发展空间不可限量。从商品品种来看,跨境电商企业销售产品大到汽车、大型家居,小到服装服饰、珠宝首饰等均在其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购买力的提高,必然会催生出更多的各类产品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交易。
二、跨境电子商务的障碍性因素
(一)跨境电子商务法律保护仍显不足
法律体系不健全。仅《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子签名法》等法律规定对跨境电子商务进行了调整;直接对跨境电子商务作出规定的行政法规仅4篇、部门规章仅18篇;除此之外,均由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对跨境电子商务进行保护,不少部门以通知、部门规范形式了相关规定,但法律位阶较低,在立法效力层级上仍有不足,且因相关规定制定主体不同,难免会出现规定冲突或不尽一致的情况。跨境电子商务在合同载体、证据形式、隐私权与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界定、争议解决上仍有不足之处,急需改进。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尤显不足。跨境电子商务准入门槛低,相对自由度大,价格拼杀是主要卖点。从市场情况来看,B2C模式中很大一部分商品都是技术含量低、批量生产的中低端产品,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时有发生,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警觉性不高、法律认识不深、攻关手段不利、对竞争对手的专利权了解不够,极易产生知识产权纠纷。
(二)跨境物流业发展仍然滞后
跨境物流的主要形式和优缺点。物流速度和安全性直接影响客户的消费体验,再者物流也直接影响了电商资金流的快慢,只有消费者最终确认收到货物或合理时间到达后电商平台才会将相应款项转至电商账户。因此,物流质量决定了跨境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空间。当前跨境出口的物流渠道主要分为五种:邮政小包、国际快递、专线物流、国内快递的跨国业务、海外仓。邮政小包在价格上有优势但时效上难以满足跨境电子商务主体的需求;国际快递尤其是UPS、Fedex、DHL、TNT在时效性和安全性都有保证但费用较高;专线物流价格适中,时效性基本也能满足需求,成为大批量发往特定国家和地区的首选;国内快递的跨国业务,国内顺丰、“三通一达”也开始进入跨境物流市场,但成熟度还未达到跨境电子商务主体的要求;海外仓自身具备物流速度快、商品成本低、售后服务有保证等特点成为最具有潜力和发展空间的跨境物流方式,越来越多的电商开始在销售终端国家建立仓库,提供存储、发货、物流、退换货等一站式服务,极大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物流时效和物流成本难以平衡。五种跨境出口物流渠道都难以完全满足跨境电子商务主体对物流时间快、成本低的要求。以出口到俄罗斯的首重商品为例,国际快递一般一周内可以到达,运费高达300元;因此邮政小包仍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电商卖家选择的物流方式,但路途中的流转时间长达15天甚至30天,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体验;二是物流的安全性难以保障。国际物流从收件到客户签收,至少需要四五次以上的转运,导致国际包裹丢包、污包、损包的情形时有发生,除了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外,卖家还要承担货品补发、运输成本及可能的客户流失等风险。通关和退税服务体验差。跨境电子商务常适用传统通关手续,检验检疫等程序繁杂,直接影响了电子商务的效率。目前实践中物流多以快递、邮递小包的方式逃避关税及监管。海关总署采取的“清单核放、汇总申报”的模式及进口商品方面采取的网购保税进口及直购进口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通关和退税服务质效,但以上模式仅适用零售服务业,B2B模式仍然没有享受到这种优待,时效性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再者,跨境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在海关的监管、税收、商检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具体的管理多采用传统贸易方式,增加了我国跨境检验检疫和征税的难度,直接影响了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
(三)支付环境的安全性难以保障
跨境电子商务较普通电子商务的资金交易环节增加了结售汇环节,对资金交易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2013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为支付宝、财付通等17家企业颁发了跨境电子商务支付业务试点资格,能为客户办理跨境收付汇和结售汇业务,但还是会出现以下几类问题:一是客户信息安全性的问题。黑客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发起攻击,容易造成客户交易、支付信息泄露,甚至是财产安全隐患;二是对个人外汇管理政策有冲击。电子结汇一般由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客户名义代办结汇模式,但是在代为办理业务过程中未按《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要求提供委托书和相关证明材料。如果第三方支付机构线下以自己名义为客户办理结汇业务时,银行则无从了解第三方支付机构代为办理的情况,如此管理难以完全杜绝有心之人甚至犯罪分子利用跨境电子支付平台转移资金;三是备付金管理监管有难度。跨境交易中,由于涉及环节多、物流时间长,部分资金置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控制中,支付机构违规使用资金则极易发生支付风险,危害电商利益
三、跨境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建议
(一)创建良好跨境电子商务法律保护环
境从国际经验来看,完备而良善的立法是促进跨境电子商务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建议在构建良好的跨境电子商务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上应着重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尊重市场主体自治权利。在给予必要充分的法律保护的基础上,应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足够的空间,不能因噎废食,不能过度监管,扼杀跨境电子商务主体的自由空间;二是提高跨境电子商务法律保护的整体性。相关法律应适合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把制定新法律法规、修定旧法律、出台司法解释等有机结合,提高立法层级效力;三是充分考虑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化的特点。制定相关法律时,应结合其他国家的相关立法,充分考虑立法的可适用性,尽量避免因法律冲突导致法律适用严重打折甚至危害法律权威性。尤其是应该多研究我国跨境贸易交易相对集中的美国、日本、欧盟、韩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做到在法制建设上与相关国家无缝对接。
篇9
一、中小企业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在第115届广交会上,许多中小企业对广交会失去兴趣,纷纷转向跨境电商。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中小企业所占的份额较大,这些中小企业又有许多开展了跨境电商业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主要有两种形式:通过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开展跨境贸易或者通过自建跨境电商平台开展业务。
1、政策支持
2004―2014年十年间,国家陆续出台了几十项电商发展政策,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政策从规范行业发展逐渐向具体实施层面推进。2012年5月,杭州、宁波、上海、重庆、郑州5个城市作为国家级跨境贸易电商试点城市更成为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里程,自试点以来,跨境电商得到蓬勃发展,为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提供实践参考。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除了完善制度法规外,还对符合条件的跨境电商企业提供财政经融支持,将激励更多中小企业投入到跨境电商的大潮中去。
2、技术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跨境电商的开展成为可能。它可以摆脱传统外贸方式带来的地域限制,只需将产品信息展示在网上,买卖双方便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出售或购买产品,使交易更简单便捷。
现今,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以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为依托开展跨境业务。在第三方平台开展业务,不利于企业统计客户数据,因此发展自主平台将是未来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趋势。
3、企业需求
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的贸易方式出现,对于促进企业传统外贸转型升级,维持外贸稳定增长具有一定意义。跨境电商能够有效打破渠道垄断,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中小企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此外,跨境电商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快速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避免单一市场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阿克希龙舜华铝塑业有限公司跨境电商的基本情况
阿克希龙舜华铝塑业有限公司是绍兴一家典型的中小企业,主要生产经营口红管,90%以上的产品销往国外,对外贸易状况良好。且分别在世界工厂、EveryChina、Made-in-China.com等平台上开展跨境电商,然而网上销售状况并不可观。目前公司仍以传统外贸方式进行贸易,跨境电商业务所占比重并不是很高。公司发展跨境电商有其优势,亦有其劣势。
1、内部优势
阿克希龙舜华铝塑业有限公司发展跨境电商的区位优势明显,公司位于长三角杭州湾南翼上虞区东北部,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主要依托于杭州保税物流中心和宁波保税物流中心实现跨境物流,各大物流公司营业网点遍布整个绍兴市,绍兴EMS跨境电商示范园区也正在规划建设中;绍兴市政府各种政策鼓励企业开展跨境贸易,扩大浙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以及增强浙江自主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2、内部劣势
阿克希龙舜华铝塑业有限公司没有成型的跨境电商开发的理论体系,电商市场的开发意识比较薄弱,电商市场的开发力度比较小,亦没有相对成熟的开发策略。另外,跨境电商的各类人才缺失,人才培育、储备体系不完善也成为该公司发展跨境电商业务的劣势。
3、外部机遇
继杭州、宁波成为第一批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后,绍兴也在积极申请成为试点城市。绍兴位于杭州和宁波两城市之间,杭州、宁波成为试点城市必将带动绍兴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省市两级政府也十分关注跨境电商的发展,积极推出各项政策,激励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
“一带一路”的建设为跨境电商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首先,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将会继续得到政策的支持。其次,“一带一路”的建设使国内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业务更加密切、便捷,能够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4、外部挑战
目前阿克希龙舜华铝塑业有限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有HCP Packaging、Albea Group和洽兴塑胶。这些公司发展历史较长,与之合作的国际化妆品大牌客户较多,公司的规模较大,总体实力雄厚,但这些公司尚未开展跨境电商业务,阿克希龙舜华铝塑业有限公司可以扩大跨境电商业务,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阻碍中小企业跨境电商发展的因素
1、创新意识亟待加强
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商前途广阔却安于传统外贸方式,对跨境电商这种新的贸易形式的开发意识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以阿克希龙舜华铝塑业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潜力巨大,但是公司对其重视度不高,对于跨境电商带来的竞争优势认识不深,电商市场的开发力度也比较小。
2、没有自主平台
中小企业主要通过第三方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但受制于平台条件,且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有限、融资渠道少,不足以自建平台。阿克希龙舜华铝塑业有限公司主要通过世界工厂、EveryChina等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进行贸易,没有自己的平台。显然自行开发平台受资金、技术等的制约。
3、网站利用率不高
很多中小企业虽然在不同跨境电商平台上开设了店铺网站,但实际利用率却很低,网站上的信息长期未更新,有些网站甚至没有相关产品信息,又缺乏相关网站管理人员,使这些网站形同虚设。
4、人才缺乏
语言是一国文化的载体,想要了解一国的文化,与其开展跨境贸易,应该先从掌握该国的语言入手。目前中小企业具备的外贸人员单一,随着公司业务向世界其他区域的发展,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更趋显著。同时,企业对会外语的且精通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的信息技术类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阿克希龙舜华铝塑业有限公司只具备会英语的外贸人员,随着业务发展,这些人员越来越不能满足公司的需求。
四、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商的对策建议
1、提高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首先企业要进行意识创新,认识到开展跨境电商的重要性;其次企业要进行理论创新,开发一套适合自己的跨境电商理论体系;最后企业要进行实际创新,对企业现有的营销策略、产品宣传、市场开发渠道进行创新,更好地辅助跨境电商业务的开展。
2、加快自主平台建设
目前中小企业可以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跨境贸易,但这并非长久之计。为了不受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的制约,又避免承受自建平台带来的资金压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以政府为主导推动本土跨境电商平台的建设,或者中小企业之间联合出资搭建自主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3、提高网站利用率
要提高网站的使用效率,首先要明确网站开设的目的,了解网站的职能和流程。企业需要开设专门的职位,来管理各种第三方平台上开设的店铺网站,并及时更新网站信息。同时增加产品和服务的展示、信息检索、用户互动等环节,使网站更实用、有效。
4、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
首先,对企业原有的外贸人员而言,可以改变原有的培训体系,如聘请高校教师,对外贸人员进行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课程的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企业可以向社会公开招聘小语种人才和会外语的信息技术类人才等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再次,企业可以提高薪资水平和福利水平,吸引和挽留人才。
5、充分利用外部条件
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到对企业发展跨境电商有利的条件,将这些有利条件转化为为其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外在助力,并加以充分利用,如阿克希龙舜华铝塑业有限公司可以很好地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政府的政策支持来开展跨境电商。
篇10
一、跨境电商对物流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分析
本文通过对多个典型跨境企业调研得知,跨境电商的物流支撑体系与传统贸易中的国际货运有很大的不同,跨境电商行业的参与者既有小微企业,又有大型外贸企业,此时,物流所面对的是各种分散的消费者,货品的订单也由传统贸易中的大宗货物转变成为小批量,多频次的货品。物流过程的复杂性可想而知。
(一)扎实的国际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在跨境电商的背景下开展物流职业教育,掌握物流管理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侧重国际物流方面的教学力度,特别是邮政直邮、航空专线等各种形式的国际小包裹运输业务知识体系,商品检验、运输保险、运费预算等环节的把控,另外为能够与对方客户实现更好的交流,还需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英语、其他小语种的业务沟通能力。
(二)物流业务实践能力。物流业务能力是通过实践得以提高的,跨境电商复杂环境下的物流业务更是如此,不同的国家、体制、贸易方式、运输方式、运费结算、保险等都会有所不同,只有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操作才能够顺利完成物流业务流程,保证跨境电商的正常运作。
(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跨境电商过程大多属于无纸化操作,各种便捷的物流信息系统为客户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的同时,物流从业人员也同样要非常熟悉、并能够纯熟地利用此系统完成业务操作、货品过程跟踪与应急处理、货品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处理能力,与其他系统的衔接能力,以便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传统物流、货代行业仍然是物流人才培养的主流方向。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内陆省份物流人才培养的方向大多倾向于传统运输、仓储业、物流市场营销等方向;沿海省份比较青睐于国际货运方向,真正面向跨境电商行业的跨境物流方向可以说寥寥无几,即使个别学校有所侧重,也仅仅是增加一到两门跨境电商相关的课程而已,毫无体系可言。学生对于跨境电商环境下的物流运作要求得不到充分系统的了解,则难以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
(二)校企合作形式多样,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国内传统零担物流运输企业、速递企业的蓬勃发展,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甚至有些年份出现企业“抢人”的情况,企业参观实习(1~2天)、课内企业实训(1周)、学期顶岗实训(2~3周)、暑期实习(5周)、毕业实习(10周)等校企合作形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看从学校反馈的效果来看,效果不佳,可能是由于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等原因,学生毕业后的跳槽率非常高。
(三)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性不强与缺乏企业经验并存。从师资方面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大多是在2005年左右开设的,但是科班出身的物流管理专业老师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大多教师是相关专业经过进修学习之后转过来的,他们整体上缺乏物流管理专业系统、整体的认知,对专业发展的把控可能不是很到位;另外,近几年,新进教师的专业性明显增强,但他们的企业实践经验相当匮乏,特别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毕业后就从事教学工作)。
三、跨境电商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一)借助利好政策与行业资源,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自2014年教育部推行“现代学徒制”,并在相关高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以来,国家与政府层面给予了很多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利好政策,经过两年的试运行,走访相关试点学校了解到,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地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且学校、学生都有很好的评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更要抓住机会,开展适合本学校的学徒制,一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学生情况寻找适合的合作企业;二是和合作企业衔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协议、制度保障等相关规定事宜;三是成立学徒制项目小组,组长负责制,全程跟进,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面向跨境电商需求,进一步优化课程知识体系。跨境电商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需要兼顾相关学科,比如电商、国贸等。根据跨境电商企业、为该类型企业服务的国际物流公司对物流及相关岗位的岗位职责研究,对目前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订。经过大量的调研。得出跨境物流职业岗位与主干课程对应关系分析如表1。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理念,以及专业基础课程、拓展课程、职业素养课程的三个模块,同时增加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操作实训、国际货代实训、国际快递实务、物流法律法规等专业方向课程,将更多跨境电子商务方向的物流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注重师资培训,与聘用企业一线导师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跨境电商属于这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行业,现有教师在这方面的经验明显不足,学校可以聘请跨境物流行业专家任兼职导师,同时应加强教师在这方面的培训力度,如有可能,鼓励教师去相关企业定岗挂职锻炼,提高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比如近些年来开展的国培、省培项目等。构建一支适应形势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四)完善人才评价制度,特别是实践类课程的评价体系。学校可以尝试逐步改进传统的考试定成绩的形式,根据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虑建立课程立体评价体系。着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与能力及思维创造能力,特别是实践类课程的评价,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比如:定岗导师和小组长打分相结合、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打分相结合等等。过程考核重于期末考核。
四、结语
在跨境电商环境、新需求下,物流行业需要更多具有国际商务运作、运营管理、业务操作、客户服务等及基层物流管理人才,结合学校特色,逐步转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服务地区经济,对接社会需求,实现教育之本。
作者:贾妍 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岳好山.电子商务环境下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J].商,2014,23
[2]田帅辉,常兰.电子商务环境下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4,35
[3]李丽,李永平.电子商务物流应用型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