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技巧范文

时间:2024-05-22 17:2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教学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教学技巧

篇1

数学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而引导之法首先在于善问,所以数学教师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和策略。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能让学生明白哪些内容是学习重点、难点、关键点,能把学生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思维达到适当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运用题组式提问 巧妙构建知识网络

这种提问通常是在一堂课课末或一个章节学完之时。因为一堂课或全章节的知识点比较散,课末或章末时运用题组式提问,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得更加连贯、完整、系统,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完函数定义、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等内容后,可设计如下题组进行复习:

案例1、函数的定义域为R,对x,y∈R都有

f(x+y)=f(x)+f(y),f(3)=5,当x>0时,f(x)>0.

(1)f(0)的值是多少?(2)f(x)的奇偶性如何?(3)f(x)在R上的单调性如何?(4)f(x)在区间[-3,6]上存在最值吗?若存在,如何求?你还能求函数在哪些区间上的最值?

生1:(1)对x,y∈R都有f(x+y)=f(x)+f(y),取x=y=0,得f(0)=f(0)+f(0),f(0)=0.

(2)对x,y∈R都有f(x+y)=f(x)+f(y),取y=-x,得f(0)=f(x)+f(-x),又由⑴知,f(0)=0,

f(x)=-f(-x),f(x)的为奇函数。

(3)设x2>x1,则x2-x1>0,又由已知,当x>0时,f(x)>0,f(x2-x1)>0,即f(x2)+f(-x1)>0,即f(x2)+f(x1)>0,

f(x2)>f(x1),f(x)在R上为单调增函数。

(4)由⑶f(x)在区间[-3,6]上也应为增函数,且f(x)min=f(-3)=-f(3)=-5,f(x)max=f(6)=2f(3)=10。由已知条件,还能求f(x)在[-3,3],[-3,9],[-3,12],…,[0,3],[0,6],[0,9],[0,12],…,[3,6],[3,9],[3,12],…等区间上的最值。

解答上述各题,分别将函数、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值域等概念复习了一遍,这样做要比单纯地提问:“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值域等概念分别怎样?”更有效,而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情绪兴奋,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另外,通过第⑷题后面的一道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发散性。

二、针对关键词提问深刻理解概念定理

通过“关键词”提问可以定向控制教学活动,使学生思维按照正确方向积极主动发展。数学中,因“关键词”引发的提问不胜枚举。

案例2、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平面平行”,即“若a?埭?琢,b?埭?琢,a∥b,则a∥?琢”(如图1)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2:定理中的关键词是“平面外”,“平面内”,“平行”。

师:根据关键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2:(1)将“平面外”三个字去掉,结论如何?

(2)将“平面内”三个字去掉,结论又如何?

(3)将条件中“平行”两字去掉,结论又如何?

师:谁来回答上述各问题?

生3:(1)结论有可能为“线a在面?琢内,如图2”;

(2)结论有可能为“线a和面?琢相交,如图3”;

(3)结论有可能为“线a和面?琢相交,如图4”。

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和解答,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时,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根据关键词提问并答疑,符合青少年学生好胜心强,喜欢挑战,敢于发表意见的特点,可使教学更具竞争性和刺激性,教学效率自然提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那绝对是教育的悲哀,故鼓励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强化其问题意识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进行悬念性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悬念提问可使学生精力集中,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学习虚数时,可采用如下引入过程。

案例3、已知a+=1求a2+的值。

生4:a2+=(a+)2-2=1-2=-1,

(但很快,该学生对结果产生了怀疑)a2+怎么会小于0呢?

师:a+没有实数根,但有虚数根,而当a取某虚数时,a2+可使值小于0.那么什么是虚数呢?

这样提问,能激起学生的悬念,让学生产生急于想知道的心理需求,听课会更加专注,比直接给出虚数定义要自然合理得多,教学效率也自然会提高。

四、进行拓宽性提问强化思维的深刻度

这种提问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仅掌握课堂上和书本中的知识,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不高,且也适应不了高考的要求,所以提问时,要有意识地提问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拓宽性问题。问题深度是指提出的问题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而问题的广度是指提出的问题与其他知识联系较多。如,在学习“恒成立问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串,强化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4、(1)对于任意k∈[-1,1],函数

f(x)=x2+(k-4)x-2k+4的值恒大于零,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⑵对于任意x∈[3,5],函数f(x)=x2+(k-4)x-2k+4的值恒大于零,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生5:⑴此题应将k视为主变量,x视为次变量。

令g(k)=(x-2)k+(x-2)2,它是关于k的一次函数,则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g(k)>0对k∈[-1,1]恒成立。

g(-1)>0g(1)>0,解之得x3. x的取值范围是{x|x3}。

师:还有其他解法吗?

生6:此题也可用分离参数法,且把x当作参数(即次变量)。

对于任意k∈[-1,1],函数f(x)=x2+(k-4)x-2k+4的值恒大于零,

对于任意k∈[-1,1],(x-2)k>-x2+4x-4恒成立,

对于任意k∈[-1,1],(x-2)k>-(x-2)2恒成立,

①当x-2=0,即x=2时,上式不可能对任意k∈[-1,1]恒成立,故x=2舍;

②当x-2>0,即x>2时,对于任意k∈[-1,1],k>-(x-2)恒成立,即对于任意k∈[-1,1],-(x-2)

-(x-2)3,又x>2,x>3;

③当x-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即对于任意k∈[-1,1],-(x-2)>k恒成立,(把-(x-2)作为一个整体分离出来)

-(x-2)>1,x

综合①、②、③得,x的取值范围是{x|x3}.

师:第(2)应怎样解?只要说出解题思路即可。

生7:(2)此题应将x视为主变量,k视为次变量。

法一:需对对称轴直线x=的位置分三种情况(在区间[3,5]的左、中、右)进行讨论(过程略)。

法二:分离参数法(过程略)。

此题答案:k的取值范围是(-1,+∞)。

五、进行层次性提问突出思维的渐近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循序渐进,有层次感,将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如在学习过函数奇偶性概念后,为了让学生理解深刻,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案例5、(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①f(x)=x-;②f(x)=5;③f(x)=0;④f(x)=;

⑤y=x2,x∈[-1,1];⑥y=x2,x∈[-1,1);⑦y=.

⑵函数f(x)=3x-3-x在区间[-3a+2,a2]上的奇偶性如何?

⑶若函数y=ax+b,x∈(1-2a,a2)为奇函数,则a,b的值分别为多少?

生8:(1)①奇;②偶;③既奇又偶;④非奇非偶;⑤偶;⑥非奇非偶;⑦非奇非偶;

(2)f(x)=3x-3-x,f(-x)=3-x-3x=-f(x),

函数f(x)=3x-3-x在区间[-3a+2,a2]上为奇函数。

师:上述解法正确吗?

生9:⑵不正确。只有在-3a+2+a2=0,即a=1或a=2时,f(x)=3x-3-x才是奇函数,否则此函数为非奇非偶函数;

生10:⑶函数y=ax+b,x∈(1-2a,a2)为奇函数,

,(1-2a)+a2=0b=0,即a=1,b=0.

上面的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循序渐进,把一个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和充要条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对定义域内任意x,都有f(x)=-f(x)(偶函数)或f(x)=-f(-x)(奇函数)”揭示出来,这样提问要比直接提问“一个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分别是什么?”要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学效率也随之提高。

六、进行开放性提问强化思维的发散性

条件或结论不唯一的问题称为开放题。开放性问题具有挑战性,它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和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奇的想法,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进行开放性提问,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产生大量的、新奇独特的答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学习过映射概念之后,为了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可提出以下开放性问题:

案例6、(1)已知集合A={x|-4≤x≤-1},函数f(x)=x2,你能构造一个集合B,使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构成映射,且对应法则为f吗?

(2)已知集合A={x|-4≤x≤-1},集合B={x|0≤x≤5},你能构造一个函数f(x),使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构成映射,且对应法则为f吗?

生11:⑴集合B是不唯一的,只要{x|1≤x≤16}?哿B即可,如B={x|1≤x≤16},或B={x|0≤x≤16},或B={x|-3≤x≤19}等均可;

(2)函数f(x)是不唯一的,如f(x)=|x|,或f(x)=|x|、

f(x)=x+4、f(x)=x+5等均可。

七、进行陷阱式提问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针对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等方面理解不够深刻和透彻而导致解题失误的现象,可有意识地在易错处设计一些迷惑性问题,让学生充分暴露其不合理的思维过程,再引导学生过渡到正确解法,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如在学完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后,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此定义,可以提问:

案例7、(1)到定直线2x+y=4的距离与到定点(1,2)的距离相等的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2)到定直线2x+y=4的距离与到定点(1,1)的距离的比为2的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生12:(1)由抛物线定义,此动点的轨迹为抛物线;

(2)由双曲线的定义,此动点的轨迹为双曲线。

师:上述解法正确吗?

多数学生很迷惑。

师:请同学们再次回顾圆锥曲线的统一概念。

部分学生恍然大悟。

生13:(1)中的轨迹应为直线,因为点(1,2)在直线2x+y=4上。

(2)中的轨迹应为椭圆,因为动点到点(1,1)的距离与到定直线2x+y=4的距离的比为0.5,而0

通过上述提问,先让学生误入“歧路”,再回归原概念,让学生进行反思。

其实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应给学生充分暴露其思维的机会,若正确,则给予肯定与表扬;若有误,则可引导学生找出错因,并纠正错误,这也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实践表明,恰当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恰当的课堂提问,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领悟到数学的真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为了在课堂上能提出好的问题,教师必须多了解学情,多钻研教材,多学习一些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只有教师辛苦地钻研,才有学生轻松、高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沈明强.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技巧.中学数学月刊,2010(4).

[2] 陈万龙,元正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扬州:高中数学教与学,2008(4).

[3] 唐惠斌.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技巧探索.西安: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8(5).

[4] 张振华,孙尚阳,韩春冈.数学教学设疑探讨.扬州:高中数学教与学,2001(9).

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技巧

新课标强调促进学生的长足发展,主张把握有限的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研究数学学科的结构特点,保障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一、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一般来说,教材都已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统一的安排,但是,由于每名学生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每名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所差异,所以对于一些知识容量较大的课程,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拆分.例如,在教学“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这一节时,其中包含的知识点较多,如,同位角的定义、利用三角尺怎样画平行线、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等等.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弱,当教师利用一节课时间内教学完以上内容时,学生往往无法全部接受和消化,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似懂非懂,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不如将这一时知识分成两个课时,第一节重点讲解“同位角的定x”“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等,剩余的第二节再讲,这样一来,知识点变少了,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练习题加以巩固,尤其是多种情况中的“同位角”,也可以让学生描述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平行线作图”和“两个特征”可以单独组成一节课,同时,让学生说明两个特征的形成依据,以及正确与否等.面对这样的课时安排,不但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鼓励合作探究实现师生合作

合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在学习中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成果,如果将学生收获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共享,学生可以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实现更大的进步和成长.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走得更远,收获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大的进步空间.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这节课的时候,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操场测量旗杆的长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积极讨论,自行设计实践方案,学生们凭借生活的经验和集体的智慧最终得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案,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一举两得.再例如,在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对垂直平分线集合定义理解得不深刻,针对这个难点,借助几何画板将垂直平分线形成的过程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学生对集合定义的认识和理解.再例如,在学习“圆周角”这节课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圆心角和圆周角数量的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归纳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归纳结论,强化理解感悟,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多媒体辅助以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面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时会比较吃力,难以把握概念的共性与本质特征.而且传统教学都是采用语言交流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不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知识.所以,我们要发挥多媒体教学动态演示的优势,对文字内容进行动态化处理,动静结合,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揭示知识规律,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比如,我们完全可以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给学生提供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掌握逻辑概念.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几何画板分别画出三角形的三条线,通过拖动一点向学生展示三线合一的现象,这样远比教师口头讲解给学生带来的印象深刻,同时,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数学从课堂走向了生活,使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易懂,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缓解了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意识.但我们也要端正思想,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两面性,合理使用多媒体,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推进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数学课程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作为数学教师,要积极尝试有益探究,促使三维目标获得有效落实,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杰远等.初中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洪顺.创设生活情境 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4):37.

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能力;技巧;兴趣

“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不处不在。要掌握技术,先要学好数学,想攀登科学的高峰,更要学好数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搞好研究与教学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让人痛心的是,长期以来,一些本来生动活泼的数学知识,由于被淹没在大量的“加、减、乘、除和乘方、开方运算”、“分式、繁分式的化简”、“解方程的技能训练”以及“大量的人为编造的以致脱离实际的所谓应用题”和“各种各样的解题技巧、解题模式的训练”中,而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学生也许学到了不少具体的数学知识,但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领悟到其内在的本质,只有知识的“躯体”,缺乏知识的“灵魂”,要搞好初中数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认真研究初中教学的各种规律,并加以有机综合,形成适应自身教学的有效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一、 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生学习和创造的动力之源,是成功的催化剂。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下去。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 创设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既是学习认知的过程,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过努力成功地解决问题,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发现数学奥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知识。

(二) 优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等逐步形成,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一些独立思考的机会,发展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使他们的技能得以表现,兴趣得到升华。

(三)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我们要抓住机会多表扬、鼓励,特别是后进生我们要把他的积极的情绪转化到学习上,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 实施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精神

教学应该是创造性的活动,要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发展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方法,为培养其终身学习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奠定基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的教学策略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课堂逐渐地被还给学生。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性质》时,我将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去研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互相补充,最后总结概括出结论。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任务,又有了完成任务的机会,自然会精诚团结,互相帮助,共度难关。课堂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我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你想的课堂定位使原本被动、沉闷的课堂大为改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的深刻性、探究的精神均得到了培养,这节课采用的“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遵循了“创设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规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思路来组织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改变过去那种“接受式”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 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想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达到练习的目的,教师必须把握好上课的前20分钟,因为这一时段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机首先,上课时教师要精讲,在课堂上以训练为主。让学生多动脑,勤动笔。有句话说得好“数学,只有自己做对了,才叫做真正学会了”。要想使练习效果明显,课前必须精心筛选与本课新授内容紧密相关的练习。练习题要有一定的坡度,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同时练习要适量,确保学生能完成。对于新授课的课堂练习必须规范学生的表达,在第一次必须形成正确的表达,不能只对答案不注重表达习惯,练习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作业,教师一定要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四、 复习要有计划,有目的,要因材施教

无论是平时复习,还是中考前的复习,教师必须制定一个比较详细的复习计划。计划具体到每周、每一天复习的内容,每一课时解决的知识点,每一课时要解决的问题。有了计划,就要严格按计划行事。复习时要因材施教,可以将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编在同一组,留给他们一些基础的知识练习,比如计算题,书上的练习题,他们可以反复练习,达到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而其他同学,可以跟教师练习一些有难度的题,这样可以有助于优生思维的拓展。

五、 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是靠增加课时,要靠提高每堂课的效益,减少无效劳动造成的时间浪费。要想提高课堂效益,必须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对必学内容、选学内容、基本要求、较高要求等,每年的课程变化都要心中有数。

作者简介:

秦学兴,男,汉族,生于1967年10月,工作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建设九年制学校,研究方向:初中数学。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语言表达 基本功

一、语用学有关知识

1.语用学的概念。语用学(Pragmatics)是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是研究语言运用的科学。它研究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运用和理解,并找出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的原则和方法。这里,“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是指说话人针对不同的语境把自己的意图选用恰当的言语形式表达出来;“话语意义的准确理解”是指听话人依据说话人已经说出来的话语的字面意义和特定语境推导出说话人话语的真实意义。言语交际是双向的,语用学强调听话人的准确理解,因为只有听话人理解了说话人所说话语的准确意义,才可能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2.语用学含义及应用。语用学对意义的研究不同于语义学对意义的研究。语义学研究的意义是句子和词语本身的意义,不受语境环境的影响。而语用学研究言语使用上的话语意义,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确定话语的准确意义,因而语用学非常强调语境。语境指人们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它作为一个综合、整体的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的子系统组合而成的。语言的运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完成的,语言交际离不开进行这一活动的主体――人,离不开交际的时间、地点、话题、目的、场合等情景因素,也离不开具体的社会文化氛围。在言语交际中,要准确地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所传递的信息,仅靠言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是不够的,还必须依据当时的语境推导出言语形式的“言外之意”。在言语交际中,语境对人们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理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的一句话“Is this your pencil?”, 它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如果把这句话放入具体的语境,它就会有很多不同的意思了。

语境(1)如果是在课堂上,老师指着掉在地上的铅笔说:“Is this your pencil?”,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把它丢弃”。

语境(2)如果是在家里,妈妈指着掉在地上的铅笔对孩子说:“Is this your pencil?”,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捡起来”。

语境(3)如果是在火车上,一个人对坐在对面另一个陌生人说:“Is this your pencil?”,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可以使用一下你的铅笔吗?”。

在这种情况下,听话人就要听懂说话人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要明白说话人的意图到底是在直言不讳还是话中有话。所有这些,都是在语境中语言具体运用的结果。

二、英语教学中语用学知识的应用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慨:为什么老师的话,学生不受听;父母的话,儿女常反抗?我觉得我们还是缺乏语用学知识,说话不讲究方式,缺乏艺术性,尤其是我们教师从事的是语言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它不但要求我们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我们怎样用恰当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言可承领,我们说话的动机,是要让学生乐意接纳领受。如果我们缺乏语用学知识,讲话不讲究说话方式,即使我们的说话内容多么正确,我们的思想多么高尚,学生也不会领情,甚至很可能产生敌对情绪,达不到我们与学生的交流目的,更不用说提高教学质量了。

如何才能让别人乐于接受我们的言论呢?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语用学知识,讲话时要讲究方法策略,提高我们说话的艺术性,既要适时适地,简洁透彻而明白清楚,又要让学生心生欢喜,心甘情愿地接受,让学生在幸福快乐中学习知识,不用说,我们的英语教学质量会大大提高。所以,如果我们把一些语用学知识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去,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们看看这个例子,Tom 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但是他的书法不太好,Smith 是他的老师,语用学知识掌握的很好,说话很讲究方式。一天,在课堂上Tom问Smith:

“This is my handwriting. How do you like it?” ( 这是我的书法,你觉得怎么样?)

Smith回答说:“ Sorry Tom, I don’t have an eye for beauty, I’m afraid. However you can have beautiful handwriting if you work harder”(对不起,汤姆,我怕我没有审美眼光。不过,如果你再努力一点的话,你就会写一手漂亮的字。)

因此,语用学知识是我们提高语言技巧基本功的理论依据,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一下。

三、结语

语用学知识对于教学来说非常重要,作为老师,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为了更好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同学们,我们有必要学习点语用学知识,提高我们的语言修养,提高我们的说话艺术,增强我们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使学生们能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我们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2007.

篇5

一、练习的设计要体现人文性

伟大的教育学家卡罗琳认为游戏就是孩子们的工作,孩子可以在游戏中让思维更活跃,他们愿意在这种形式下接受数学知识。我也认为,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参与数学活动的形式之一。我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引入一些喜闻乐见的游戏辅助教学,比如他们常做的找朋友、猴子摘果、小动物找家、如果你快乐就拍拍手等等游戏。我在教授“十几减九”的这一内容时,设计了拍拍手的游戏。同桌的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个学生说:“我说12。”另一个学生说:“我对3。”两个学生合起来说:“9和3合起来是12。”并且边说边相互拍手。通过动作与感官配合的活动,学生全身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加深了“十几减九”的印象,提高了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不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二、练习的设计要体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教学的价值性,认为只有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以及原有的知识体验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才是有价值的。把数学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实现价值教学的第一步。让生活中的每一个点都可以与数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引发他们从生活的情景进行思考,在生活中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数学是才最有用的、最有价值的。比如,我在教授估算这一内容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际生活题:下周我们学校组织389个学生去参观盐渎公园,找来了若干辆能乘坐45人的车,如果这样的车只有9辆,能不能把学生全部带去?这道题有一定的特点:第一是有趣味性,学生对游玩很感兴趣;第二是有一定的实践性,学了数学知识就是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三是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开动脑筋,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练习设计的技巧

1.以巩固为主要目的设计练习

学习数学不是单一的用脑活动,也得靠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在学习的一开始先形成一个表象认识,进而在接下来的练习中要多次反复应用,以加深对该知识的认识,只有这样新知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思维里的知识。所以,给学生设计练习时,并不仅仅设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这样会孤立新内容,不利于知识的串联,而是要设计那些与新知识相关的在一定的周期内多次出现的题目,如果在练习题中适当穿插一些以前学过的内容,学生在做练习时就可以悟到更多的知识,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做既巩固了学过的知识,又能轻松导入新内容。

2.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较为简单,多数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这一优势。在设计数学练习时就要考虑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实际问题出发,使学生学以致用,并在应用中加深理解。比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对图形的认识这一内容,在生活中学生见过的图形真是太多了,上课时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数一数家里有哪些图形,分别有多少条边,会不会有哪些东西是没有边的呢?这样,学习的知识就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做到以自己的探索为主进行学习,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练习设计要利用对比性找出所学知识的细微差别

思维定势是学习数学的大敌,可小学生思考问题较为简单,往往会受思维定势的干扰而不能融会贯通地学习数学。比如,今天学习了加法,那他就会只知道用加法做就行了,等明天学减法时他就只套减法算式,于是,当加减法学完了后再做练习时就有一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是用加法还是用减法了,这正是思维定势带来的干扰。所以,在练习设计时就要有运用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和区别的题目,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4.练习的趣味性设计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药

小学生对每一项事物都有好奇心,而不感兴趣的问也不问,对于学习这项活动也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在数学练习的设计上,就要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想办法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或数学游戏让他们来玩。比如,在“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时,我利用了“找朋友,手拉手”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先算数,再根据得数找朋友。这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高了,而且注意力不容易分散。

篇6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背景

语文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变化,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近几年,在素质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教育界对这种品质的教育逐渐升温。课堂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方式和策略越来越明显,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其中,学生减负是初中教学中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学生减负的力度不断加大,素质教育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化,通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迫切需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初中学生中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十分普遍,不但令家长担忧,而且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毕业却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严重困扰当前教育研究者,同时在这种现象下,学生家长不得不未雨绸缪,提前为孩子的未来做好打算。在初中阶段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便在今后的成长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培养学生素质的专项训练与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知识积累作为教学切入口

语文的阅读教育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语言毕竟是一种抽象的工具,需要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具体的影响并且理解其抽象的含义,所以解读文本是需要个人经验作为积累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是鼓励学生对于文章当中的文字和语言进行解读,从而将文章的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解构然后重构的过程。这种理解过程,可以视之为学生和文章之间产生的对话,一旦学生依靠自身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阅读往往是运用多种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包含了直觉等,学生的知识得到应用,产生愉快的感受。但是如何应用这种情感及知识的积累,对于初中生而言并不是一种熟练的技能。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人体验,导致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个人体验解读文章的含义。

实际上,掌生的个人情感及个人的知识积累虽然不多,但是情感直觉等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发掘这方面的资源,让学生感受文章并且期待阅读,对阅读文章、解读文章方面产生更多的期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热情和乐趣。如涉及一些冒险类文章的阅读时候,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是不是也经历过一些冒险的活动,或者对于一些爱国文章或者英雄、历史类的文章,鼓励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掌握过的历史知识、英雄人物的事迹,从而使学生渐渐产生更浓厚的阅读兴趣,建构自己的新知识体系,调动经验解读文章含义。

三、让学生走进图书馆,感受图书馆的环境熏陶,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素养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最关键的因素。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缺乏能力培养的书面作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走进图书馆,让学生有精力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拓宽知识面,丰富文化信息。如通过图情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功能和布局,学会图书资源的检索和借阅技巧,学会如何向他人推荐优秀书目。同时,教师也应适时为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必读书目,例如《奇妙的沙漠》、《名人传》、《心灵鸡汤》等。教师还应为学生营造书香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广泛深度的阅读,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素养。

四、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过程,循序渐进。

1.积累阶段。积累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大量阅读一些经典的文章,扩大其阅读范围,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记录。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着手:文章的语言风格,文字的基础意思,以及文章的句子结构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为理解其他文章中更加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另外,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知识、生活经验及写作技巧的积累,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阶段。文章是由语言组合而成,因此,学生要理解整个文章,就必须准确地理解文章中的每一句话,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首先是判断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句或限制和修饰成分对学生进行训练。其次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是阅读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挖掘本文的深层内涵,对学生进行训练。再次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由某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它可以使学生通过有形的文字想象出无形的真理,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联想和想象。

篇7

一、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1.深刻领悟课标,以课标为纲。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务必认真解读,深刻领悟,恰如其分地预设课堂教学的达成目标,例如必修Ⅰ《宇宙中地球》有课标“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本条“标准”重点关注的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方面,教师在把握时应注意三点:第一,作为基础知识的铺垫,对于太阳辐射的概念、形式、能量来源;太阳大气的构成;主要太阳活动类型及其特征在教学中定要有所涉及。第二,“影响”应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由于“影响”涉及的范围太广,最好以举例的方式说明。第三,要辩证地看待宇宙对地球的影响,一般意义上讲,太阳辐射的影响是有利的,太阳活动的影响是不利的,要进一步分析,太阳辐射也有不利的影响(如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太阳活动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如尚在研究的对农业的影响)。

2.设计出的目标要能体现新课程的“新”。

地理新课标提出了“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此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为创设发现学习的情境,实现和拓展过程化教学,教师必须从情景设置出发,围绕地理概念的形成,建立学生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间的联系,完成地理概念的建构。

3.三维目标既要和谐,又要有所侧重。

由于课堂授课时间有限,教学目标要精选,短小精悍,突出落实重点目标。如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有一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根据这一“标准”,我首先确定本节的重点目标是:熟练阅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理解地壳物质互相转化关系,并画出示意图说明此循环过程。其次从人地关系主线出发,介绍岩石的形成,再设计次一级教学目标:了解岩石的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岩石,说明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最后学生在观察识别岩石标本的过程中激发的探究兴趣和作图过程中形成的求实态度,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体现。

二、恰如其分地处理教材内容

江苏省地理教科书实行一标多本(一个课标,多个版本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给每位老师都留下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需要博采众版本之长,紧扣三维教学目标,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必修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为例,我选择了中图版“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变化图”,让学生探索黑子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来导入,切中课标,文字内容也选择了中图版,该版文字很有条理地说明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通过把内容重新整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他们就能正确地、一分为二地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三、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

1.创设富有情趣的多种教学活动情境。

在新课改的试验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的内动力,积极尝试、不断探究多种教与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湿地保护”内容我采用讨论模式,“华北地区如何解决水资源问题?”我采用探究模式,“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我采用角色体验模式,这些无不洋溢着学生在主动参与、体验、探究、表现、交流过程中的激情和活力,并不时地闪烁着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同样也带给教师激情、活力、灵感。

2.创设有趣富有探究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进行案例教学。例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的课堂上,我创设了生活问题情境:“我家夏季购买了怡景苑一楼的新房,当时小院阳光充足,可是冬季搬进去住的时候,正午阳光却被挡住,你能帮助我分析原因吗?”引入教学,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到合作、探究学习中,最后自己总结出变化规律。

四、构建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篇8

一、灵活教学,兴趣带动思维

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只是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目的就是跟着老师的讲解明白某个题的解法,而老师则是很枯燥得讲着,学生听着也乏味,甚至有些学习不太用心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滔滔不绝中进入梦乡。其实学习对于学生不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以游戏的形式将数学知识深入学生脑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联起来,例如在学习基数和序数时,老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注意在日常排队时的现象,然后在上课时可以做这样的小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的融入到学习的快乐氛围中,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更有激情和 主动性,更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所以,灵活的教学方法,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更好的带动学生的思维,丰富教学。

二、交流合作,拓宽视野

数学其实是活的,一个问题会有多种不同的解法,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会让智慧的火花更加闪耀。多交流可以更好的丰富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如下图:

已知AB=AC,AD=AE,求证:BD=CE。对于这一题,可以有以下几种解法:

①由题容易得出ΔABD∽ΔACE,再由AB=AC得出ΔABD≌ΔACE,从而得出BD=CE;②可过A点作底边上的高,如图AG,容易证得BG=CG,DG=EG,从而得到BD=CE。此题在证BG=CG时既可以用ΔABG≌ΔACG,也可以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得出,所以至少有三种解法。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不尽相同,解法也就多种多样,让学生知道一道题有多种解法,既让他们为自己的解法的正确性感到开心,又能欣赏到其他同学解题的精彩,这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启发着以后的学习。鼓励创新,积极引导

在平时的授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及知识水平引导学生学习,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思维的题型或问题,让同学组成小组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同时,对于有些同学的错误理解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其创新思维,并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探讨、观察、讨论、交流、实践、认知的时间,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可以再分析归纳,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创新、交流、观察实践、认知的内在联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课余时间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有关数学的创新大赛,让其在数学的知识海洋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充实,这不但提高了学习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认知能力。善于类比,深刻思维

在数学领域,深刻的思维可以往往是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并分析总结,可以达到对抽象进行形象化,分析问题的逻辑达到较高层次,可以很顺利得直入问题的核心部分,把复杂繁冗的现象简单化。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结构并没有完全成熟,所以不太懂把现学的知识归纳到以前所学的认知框架中,考虑问题不够深刻。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多类比,对数学有一定的分类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对各类题型的推理能力,数学的推理可以应用的物理化学等广泛的领域;再次要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结构的分析能力,任何事物都是有结构的,在教学上,对结构的分析有利于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从而可以轻松的理清思路,找到解题的方法,这在数学上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元代的杨辉的“杨辉三角”,“五五图”“衍数图”等都是通过类比方法得出,为后人创造了巨大的贡献。

敢于猜想利于独立思考能力

伟大的思想往往源于合理的猜想,猜想在数学上有很大的应用。在教学中,可以制造一些场景和情境,让学生有充足的猜想空间,引导学生向合理的方向猜想,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各自说出自己猜想的正确性,同时对猜想错误的学生给与一定的鼓励,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动手实践探索,自主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猜想的益处,感触到其中的乐趣,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大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更好的独立思考,把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

好的状态是前提

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心理障碍;疏导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化学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其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考的总分数。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考化学试题也沿着深化基础、题型新颖、方式多变的角度发展,联系生活实际的试题越来越多,重视化学思维考查,综合性探究性很强,很多适应性差的学生难以快速适应、理解及掌握,造成化学高考成绩不理想。

一、教学方式技巧

1.打牢基础,提高信心

我们不难发现有一类学生,他们平时积极学习,热衷于做题,但题型应变能力差,稍遇“转弯题”就一筹莫展。这在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当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基础概念理解不透彻、不牢固造成的。

俗话说“有备无患”,恐慌多因无备起。平时扎实的成绩是取得优良成绩的前提及基础。为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应准确理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在具体复习过程中,应首先从学生基础差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既定目标。对学生的激励性要符合实际,不好高骛远,不急于求成;照顾多数学生情况与学习进度,从基础知识上打牢化学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可对于不同难度问题提问不同水平的学生,使其跳一跳能达到,答对及时鼓励。与后进生讨论问题时也要及时表扬,循循善诱,不挖苦讽刺,呵护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研究教法,建立错题集

在授课方面,教师要注意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听得进去。要求教师注意自查不足苦练内功,增强语言感染力,活跃课堂气氛,不断出现兴奋点,讲解问题深入浅出。另外,要针对学生经常出错的试题建立错题集。专门收录学生疑惑的问题及考试失分点,错题集标注错因、正解及措施、其他解题思路、题型变种等关键点。通过掌握学生化学知识理解能力、掌握程度及失分情况,建立学生化学体系,确保学生由易到难,逐渐提高考试成绩,提高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心理疏导

高考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考查,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考查。因此,有必要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考试方法的点拨与指导。

学生临近高考,备受自身、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层压力,出现烦恼、挫折和压抑心理,有烦恼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心理压力必须正视,不能逃避。实际情况是,我们有些学生心理压力很大,原因是对外界和自身的变化只看到消极的一面,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这需要教师注意鼓励学生,感化学生,引导他们多与老师、同学交流,树立自主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越是临近高考越要心平气和、不能自责,力争树立自信,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三、高考技巧点拨

1.精确审题

“出题人均是精明人”,高考不仅是比谁题做得好,还比谁做得准。而今的高考中不少学生分值是由于简答题表述不清、思路混乱,计算题结果不准,结构简式不符合关键理论,马虎草率等原因造成的。在这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试卷中信息点,包括卷首明确信息及大题指导语、题中明显条件和暗含信息等。若遗漏或看错,则使一切努力变为徒劳,造成无谓失分。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抠题眼,看清关键字词和符号,防止思维定式而曲解题意,然后仔细琢磨,体会命题意图,降低过失性失分。尽量做到审题要慢,答题要快。

2.难题的分解处理

对中等程度的考生,对难题即使不能做出全题,也要力争把能解出的部分搞定,得到相应的分数,哪怕写几个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根据题给出的条件列几个有关的方程也好,这些都将有助于提高总成绩。

3.保持头脑轻松

高考前一定要保证头脑轻松,考完单科后不要跟同学对题,要糊里糊涂地出场。尽量忘记当场考试的内容和知识,不可因一题之失造成心理情绪失落。考完一门忘掉一门,为下场考试思维出现打好基础。

4.答题过程规划

高考前引导学生养成抢分习惯,优先回答确定了正确的题目,尽量节约时间。通过平时练习尽力缩短涂写答题卡时间,充分利用草纸不杂不乱,科学、整洁地列式计算,保留原始算式、分析过程等,这样在检查时才又快又准。

通过上述经验的联系实际,在2012年高考中,笔者任课班级取得了良好的化学高考成绩,班级成绩校内第一。

总之,提高学生高考化学成绩是一项艰苦持久的工作,也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然而,此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坚持不懈,探索适合学生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时晓霞.情感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1(1):128.

[2]陈耀亭,刘知新.课堂化学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 问题教学法 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110-02

目前,我国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一直在进行着,就实际的情况来看,高中一线的化学教师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实践有余,理论研究不足。有些老师甚至把“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混淆在一起,都当成是同一类东西来用,因此常常直接套用模式,而不知变通处理。无论多好的东西,如果不会根据当地当时的环境转换使用,那么学生就不容易理解。教师要当好学生求知的引领者,而不是灌输者。而引领关键就是要懂得如何恰当地设问、提问,在此笔者作粗浅的探讨。

一、做好化学学习前期分析

问题化教学就是把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有效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质疑和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取得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务必先要进行前期系统分析。前期系统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分析教材结构,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把高中化学三年教材的结构安排的意图理解透彻,了解和掌握知识推演的规律。教师只有领会编者的意图,并且利用这种意图,才能教会学生演绎新的知识。既使自己省事,又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例如,学习了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化合价、得失电子的能力强弱后,掌握了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即氧族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跟着增加,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运用元素周期律中关于主族元素从上到下性质递变的规律,同样可以推断出上述结论。

在学生掌握了上述的基本原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已学的这些规律认识碳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名称、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等。然后,利用教材中的“讨论”,引导他们总结和归纳碳族元素性质的一些递变规律。这一过程既属于教学目的,同时也是学习需求。笔者曾在某次课堂中,精力欠佳,只是沿袭前一章“氧族元素”的教学方式,重复讲解金属性变化原理等,结果很多学生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认为笔者的讲述多此一举。此后,笔者在其他班级中授课同一章节,有意改变模式,让学生一展身手,自己运用前一章的理论规律,举一反三,推导出碳族元素的性质。学生纷纷响应,他们以为早已经掌握了的理论就应该用来推导新的知识。

(二)转变角色,成为学生思考促进者

基于问题的化学教学法,要求教师完全沉浸在问题的情境中,积极鼓励学生寻找信息,找出问题,推导问题。而不是自己牵强附会地整合体系,要求学生必须按此模式背诵。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成为配角。

这里所谓转变角色侧重于前期准备,即教师需要调整心理态度、安排学生做必要的课前准备等。笔者曾经历过一个教学程序,在讲解氯气和碱的反应时,本希望学生观察到这一现象,实验室中一般以NaOH溶液而不用石灰水吸收氯气尾气,工业上制漂粉精是用石灰乳而不用NaOH溶液与氯气作用,接着思考其中的原因,结果笔者讲述时兴头一足,忘乎所以,将各种原因和盘托出,有些学生以为自己有生活经验,正好可以解答此问题,却没有给他机会,因此不免对笔者有些微词。此后,笔者总会在课前再三对自己暗示,笔者只是引领者和设计者,并且在课前构思好设问的措辞,例如在黑板以矩阵的形式板书两个化学反应式,一目了然地呈现反应物的差别,而带出问题,最后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原因可能是反应程度、成本、工艺、产品性能等有差别。

二、精准、民主、简洁,教学提问自有诀窍

教师要通过提问,以解决问题作为表面的教学目的,最终实现化学知识融会贯通,必不可少的是建立学习共同体,通常这个共同体的成员能相互尊重,坚持真理既非老师,也非某个学生,而应该是理性和逻辑,而且共同体间思想开放,乐于相互批评。既然一切探讨的标注都基于问题,那么教师作为提问的实行者,都有哪些提问诀窍呢?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精准、有针对性,不节外生枝

化学学科应用性广,与人民生产生活实际、科技前言研究成果、社会热点事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可以说设计问题时,取材广泛,都是有源之水。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也极易办到。

例如,在学习“硅和二氧化硅”这一章时,需要引入这个新的化学物质,让学生由陌生到熟悉。教材中传统地介绍二氧化硅,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石英电子表、石英钟,以及自然界存在的水晶等,配有插图。事实上,如果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石英钟的构造机制是什么,并告诉学生,定时交替在石英晶体两侧导入正、负电流,石英晶体就会产生振荡,石英晶体就是根据这种振荡计时的。解决了这个生活小疑惑后,再引出石英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也就是本次探讨的化学物质。笔者发现,如按此方法循循善诱,效果不尽理想。原因学生对石英钟非常陌生,虽然大多学生家里不乏石英钟,但平时很少查看,换言之,石英钟只保留了装饰功能,实用性很薄弱。取代这种实用功能的是手机、电视、电脑等产品。因此说,这种设问没有针对性,导致旧的疑问没有解决,新的疑问反而产生。思维一直发散下去,不可收拾。

为此,笔者有意识地更换一种材料――光导纤维。光导纤维被普遍运用在通信传输中,而现在网络已经渗入到每个青年的日常生活,因此他们立即反应,平时接触很多,只知它传输速度快,重量轻,抗干扰能力强,原来这种材料的主要成分也是石英玻璃,也即二氧化硅。学生不但没有旁生疑问,而且对即将研究的内容兴致勃勃,认为学好它可以解决最切实的需求。

(二)探讨过程民主,不画地为牢

在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中,如果沿袭传统的标准答案教学,一定会挫伤学生连续质疑、提问、分析、得出结论的积极性。传统课程中,即使教师有提问方式的互动,也会随机公布最严谨的答案,看似没有丝毫漏洞。这种方式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笔者曾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位教师在讲述合金的种类和特性这一部分时,与个别学生产生了些微不愉快。

该师在切入合金这个话题时,煞有介事地向全班同学发问:“我们知道,合金的性质并不是各成分金属性质的总和,它有许多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很多方面优于单质金属。那么同学们认为你们理想中的合金如何混合?又拥有哪些令你青睐的性能呢?”问题一经提出,教室顿时人声鼎沸,不少学生都回答了常见的合金种类。有名学生却答:“我希望在Ni中加入Cu,也即在原不耐蚀的金属或合金中加入热力学稳定性高的合金元素,使形成固溶体以及提高合金的电极电势,增强其耐蚀性。”该教师立即微微一笑,反驳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两种金属熔沸点相近才能形成稳定的合金,而Ni和Cu的差别很大,这种设想实现不了。”该生因为想法被否定,面有愠色,而教师也没有理会,继续下面的内容。

显然,这种方法仍以教师权威为准则,学生的探讨空间有限,并且该教师事后偶然得知自己记忆有误,Cu-Ni合金确实研究和应用都很广泛了。可见,如果教师独断专行,画地为牢,非但不是问题探索的引领者,反而成了拦路虎。所以教师在设问时,时刻注意言行,使学生保留看法,自己求证,或者自己事后求证再与学生一起分享,务必以理性和逻辑折服学生。

(三)课堂详略得当,提问简洁

提问简洁是指,虽然基于问题教学法要以问题为基础,问题对整个探讨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提问过程必须简短,干脆,而不是拖沓冗长。提问时间太长,未免本末倒置了。

笔者亲历过一个教学片断,某教师一次课中讲述蔗糖的相关化学知识。由于他自己是资深吃货,又对各种食品的做法如数家珍,因此一节课中80%的时间都用来传授他的美食经验了。他先讲到蔗糖有冰糖、白砂糖、绵白糖和赤砂糖等种类,次之又大谈掺入了蔗糖的糕点、糖果等,以及加入不同比例对口味的影响等。最后才提问:“你们知道我们经常食用的蔗糖有甜味,这在化学上是何种原因?”由于知识程度限制,当然很多同学不能讨论到核心上,最后他不得不自己公布答案:“甜味的感受是舌头中味蕾的甜味受体和糖类等多羟基物质作用的结果。”一者讨论“羟基”目前为时过早,二者提问过程太繁琐,千呼万唤始出来,学生不能充分讨论,理性思维也得不到充足改善。

总而言之,质疑与批判是追求真理最有力的武器,化学学习中,也少不了疑问和问题。而作为教师,如何主导问题往精辟化、深刻化和贴切化发展,应该是每位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认知、质疑和知识迁移等能力,提高化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