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范文
时间:2024-05-22 17:2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应该不应该构建一个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学科理论体系问题,而是怎样构建这一体系。根据上面分析的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学科性质,笔者认为,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应由如下若干部分构成。
1.课堂教学管理学概述
简要叙述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定义、研究它的意义、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理论发展和研究方法等,从而使读者对课堂教学管理学在整体上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
任何一种管理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方向,目的就是应达到的预期标准。目的明确,才能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优化环境、组织学生、创造条件,提高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心灵的绩效。这一部分主要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讨论课堂教学管理的出发点、课堂教学管理应达到的标准等。
3.课堂教学管理规律
与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并且必须遵循规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样,课堂教学管理也必然存在着客观规律,并且只有遵循它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而,对课堂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就必然成为课堂教学管理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和具有前提性的内容了。列宁认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规律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客观性和必然性,我们应据此来认识和揭示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例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安排教学活动的规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等。这一部分主要阐述规律的特性、课堂教学管理规律体系等。
4.课堂教学管理原则
管理原则是管理者应遵守的准则和要求。制定原则的依据之一是规律,因此,原则和规律是密切关联的。只不过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和遵循规律办事,而不能创造规律;而原则则是人们根据规律制定的。正确的课堂教学管理原则,既体现了按规律办事的要求,又体现了管理经验的作用。探讨和制定正确的课堂教学管理原则,有利于教师按准则和要求办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实效。规范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谐性原则等是这部分内容所要重点探讨的。此外,在这一部分内容中,还应讨论制定原则的依据、制定原则的方法、贯彻原则的要求等。
5.课堂教学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是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为了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和措施。与人类的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活动一样,课堂教学管理方法也是来源于课堂教学管理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管理规律的自觉运用,是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经验性的结晶,并在课堂教学管理活动中经受检验和发展。
课堂教学管理方法应是多系列的,其中常规方法有:说服方法、集体教育的方法、自我管理的方法、分组控制的方法、制度约束的方法、环境熏陶的方法等。激励的方法有:目标激励方法、情感激励方法、榜样激励方法等。这一部分主要阐述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的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的类型、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的运用等。在课堂教学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中,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原则和方法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从理论层次和逻辑关系来说,管理规律处于上位,管理原则处于次位,管理方法则处于下位。
6.课堂教学管理艺术
管理艺术是一种管理技巧,它比管理方法更有策略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难免会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纠纷,以及其他一些处理起来难度较大的事件。要化解这些矛盾和纠纷,处理好各种事件,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艺术。课堂教学管理艺术通常有相互沟通的艺术、化解矛盾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批评的艺术、提醒的艺术(眼神提醒、语言提醒、动作提醒)、指导的艺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艺术、评价学生的艺术等。这一部分主要对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含义、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特性、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意义、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内容进行系统的阐述。
7.课堂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规范性。用规章制度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属于常规性或基础性的管理,这种常规性管理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常规性管理,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常规性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它对于培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部分主要讨论课堂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作用、制定方法、规章制度的内容及规章制度的执行措施等。
8.课堂气氛的营造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正气的树立和对不良学风的遏制。同时,良好的课堂气氛还是创造一个和谐班集体的基础。这一部分主要讨论课堂气氛的内涵、课堂气氛的作用、课堂气氛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等。
9.学生不良课堂行为习惯的矫正
篇2
关键词 篮球 教学 认知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1篮球教学过程
篮球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篮球教学的目的任务,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掌握篮球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并进行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培养过程。篮球教学过程从生理上来看,要通过学生的感知、思维、练习,拓通大脑中枢与运动器官的神经通路,建立运动性条件反射,形成正确动作定型,掌握篮球运动的技能。从心理上分析,学生是要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运动实践这样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的能力。
2高校篮球教学的认知规律
2.1对篮球技术动作的认知
篮球运动技术的学习、掌握、巩固和提高的过程也是练习者对篮球技术动作名称、作用、动作方法、技术原理等知识认知的过程。这种认知过程的本质是使练习者在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建立起清晰的动作表象。高质量的认知过程对练习者学习与掌握正确动作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2对篮球技术运用规律的认知
篮球技术运用是学习、掌握篮球技术的重要认知内容。对篮球技术运用的认知有赖于练习者对进攻与防守过程中攻防对抗基本规律的掌握程度。这种基本规律主要体现在练习者在身体接触的直接对抗的攻防过程中,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理解与把握。因此,狠抓技术运用规律的教学,对掌握与提高篮球技术的运用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2.3对篮球战术运用规律的认知
篮球战术运用是学习和掌握篮球战术的主要认知内容。对篮球战术运用规律的认知有赖于练习者对比赛中篮球攻防基础战术配合基本规律的掌握程度。这种认知过程的本质是使练习者通过对运动情景的知觉,在自己已有的战术配合记忆中提取经验,并根据原有的经验做出判断、决策和反应。决策的结果将更新记忆库,从而使练习者的经验更加丰富。因此,狠抓比赛状态下的篮球基础战术配合规律的教学,对掌握与提高篮球战术的运用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3高校篮球教学的教学原则
3.1启发诱导参与原则
在高校篮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诱导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技术、战术教学的讨论,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与篮球教师有了很好的沟通,达到教学相长,互相促进,创造一个平等融洽的氛围,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和教育学生把认识到篮球技术和战术的重要性,只有认识提高了,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学习篮球技术和战术,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技、战术水平。
3.2因人施教原则
所谓因人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层次、性别差异以及学习需求的不同,有的放矢地进行篮球教学。贯彻因人施教原则,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技术基础、学习态度、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状况、课余锻炼安排等,然后根据上述情况仔细分析研究,制订教学计划,最后是按照计划实施教学。
3.3强调一定量生理负荷的教学原则
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强度,并保持一段时间,使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相应的运动量,起到锻炼的作用。在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不注重一定量的生理负荷的刺激,练习者所习得的技、战术很难在强度稍高、速度稍快的对抗中有效地发挥技战术运用的水平。
3.4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原则
高校篮球教学的方法不能整齐划一,而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要做到因人、因时制宜。在篮球教学实践活动中,既可以集中教学,又可以分小组、分层次教学;既可以讲解,也可以示范;既可以进行对抗练习,也可以安排无对抗的练习;既可以进行理论讲解,也可以安排素质练习;既可以观摩录像,也可以把比赛实战与讲评技、战术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方法灵活运用。
3.5强调在对抗中运用技、战术的教学原则
篮球比赛是攻守双方有直接身体接触的同场对抗比赛项目,主要表现为有球队员、无球队员的攻守及争夺篮板球的对抗。而这种对抗是在绝大部分的时间内,几乎所有的双方攻守队员都密集在靠端线的篮下6-7m半圆的范围内。篮球比赛的对抗形式与区域的特点就决定了技术运用必须具有强烈的对抗意识与对抗性。因此,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单兵对抗、2人和3人的局部对抗,乃至5人全场对抗的教学。
4结论
篮球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篮球教学的改革,首先是教育者教育思想的转变,真正实现以教师、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活动为中心;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技能、素质培养、创造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全面教育全面发展的两个根本的转变。科学合理地处理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关系,探索篮球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建立一个有效可行的教学过程优化结构,真正提高篮球教学过程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篮球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兴伟.对高校篮球教学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
篇3
关键词:立定跳远;发展规律;教学设计
一、高中生立定跳远动作发展规律分析
(一)准备阶段动作发展规律
立定跳远的准备阶段也称为预摆阶段,即两腿自然直立,上体前倾,两臂由下向前再向上慢慢摆动2~3次,之后迅速举过头顶,深吸一口气并憋住,踮脚抬高重心。在准备阶段,核心关键是上肢配合下肢蹬伸协调摆动,上肢的预摆对提高立定跳远成绩具有显著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师在示范之后,学生能初步掌握上肢摆动的技巧,但处于被动模仿的状态,对动作之间的相互联系不理解,容易出现上肢摆动与下肢蹬伸协调性不够的问题。在通过逐步的练习之后,上肢摆动与下肢蹬伸协调性提高的同时,则容易出现上肢摆动幅度不够大,下肢蹬伸速度不够快的问题。
(二)起跳阶段动作发展规律
在起跳阶段,学生迅速下蹲成半蹲状,双臂摆至臀后,然后两臂从后向前上方做有力摆动,两脚用力蹬地,向前上方跳起。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高中生在立定跳远起跳阶段的动作发展规律为首先双脚依次起跳,髋膝踝关节成一条直线,再到双脚同时起跳,膝关节弯曲。在上肢动作方面,一般为先存在耸肩、两臂外展不过头的问题,再到两臂外展过头,到直臂侧摆成屈臂外展不过头,到最后直臂前摆成屈臂外展不过头。因此,从以上立定跳远动作发展规律来看,立定跳远的起跳阶段重在平衡性的把握和上肢的快速摆动及下肢的充分蹬伸。
(三)腾空阶段动作发展规律
在腾空阶段,身体向前倾,两侧髋关节和膝关节迅速蹬伸,两臂前摆,双腿用力蹬离地面。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高中生立定跳远腾空上肢出现了四种状态,从低到高四个层次依次为上肢没有动、上肢展开在身体两侧、上肢在身体后、上肢在身体前方;下肢出现的四种状态从低到高三个层次为大腿上抬小于45°、大腿上抬大于45°、大腿上抬接近90°。该阶段,下肢充分的爆发力和身体的平衡性是影响腾空动作和腾空高度的关键因素。
(四)落地阶段动作发展规律
立定跳远落地阶段的身体基本动作为两腿屈膝高抬,上体前倾,在脚触沙坑前,两腿尽量向前伸直。在高中生立定跳远落地阶段动作发展规律中,双脚落地次序一般为先出现双脚依次落地的状况,再出现双脚同时落地;在小腿前伸方面,先容易出现小腿前伸不明显,后逐渐发展为小腿前伸;在上肢位置发展方面,先出现上肢在身体重心后,接着发展为上肢在身体侧,最后发展为上肢在身体重心前。在落地重心移动中发展规律为,先出现落地后重心不稳定、身体后倒或前移,经过训练发展为落地后身体重心稳定。
二、高中立定跳远教学设计探索
高中生立定跳远动作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下肢动作较上肢动作发展快,原地动作控制能力较空中动作发展较快,协调性和平衡性以及下肢爆发力是立定跳远成绩的关键。高中立定跳远教学中,要结合立定跳远的动作发展规律,合理设计教学方案、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上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规律性原则,要遵循立定跳远动作发展规律,依据规律制定教学方案。第二,针对性原则根据动作发展规律,安排好教学的顺序以及重难点。第三,发展性原则,既不过度超出学生现有的立定跳远运动发展水平,又提供适当的关键发展区,给予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高中生立定跳远教学模式设计为:根据学生立定跳远运动能力分为两个运动水平。两个运动水平的学生均对立定跳远整体动作进行连贯教学的基础上,水平一以上肢动作教学为主,主要包括摆动、屈伸、绕环,对这些动作的用力顺序、动作轨迹、动作速度以及动作力量等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水平二以立定跳远腾空环节的上下肢的平衡、控制能力锻炼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水平一、二两个层次的学生可以双向流动。
参考文献:
[1]巩怀增.提高中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的方法[J].田径,2019(11):35-36.
篇4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化学教学;基本原则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6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26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反映了教学的规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准则。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中,部分教师过度地追求先进的教学手段,过多地追求时尚的教学模式,过分地追求所谓的高效课堂,无形中违反了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违背了化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有感于此,笔者参考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并结合高中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将高中化学教学应当遵循的六条基本原则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观察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或过程的清晰表象,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浅显的教学目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教学的直观性:教具直观,即教师通过模型、图片、实物等,形象地展示所学内容。例如,在学习乙烯的结构时,就可以让学生观察乙烯分子的球棍模型,以帮助学生理解乙烯分子中化学键的键角和∏键的不稳定性;多媒体直观,即教师借助电视、电影、动画等,将微观或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比如,在学习可逆反应的概念时,即可借助动画演示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的正反应,以及同时发生的三氧化硫分解的逆反应;实验直观,即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引导学生直接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化学反应的现象等,得出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语言直观进行教学,如手语教学的恰当应用。
二、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自觉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古往今来,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性教学。孔子在教学中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学记》中则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它们都是对启发性教学很好的诠释:即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激励、启发和点燃。比如,在进行“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定数量错误的离子方程式,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离子方程式的错误类型,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离子方程式常见的错误方式:①违背事实;②拆分错误;③量的错误;④守恒错误;⑤顺序错误;⑥隐含错误。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觉地掌握了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化学教学要按照化学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使学生逐渐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记》中“不陵节而施”的观点,就是在谈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例如,高中化学中氧化还原理论的学习,就应该分阶段逐步推进。在高一年级初学时,可以让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即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氧化性与还原性;然后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重点掌握用双线桥和单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在高二年级学习时,安排学生重点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包括一般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还原型离子方程式的配平、缺项型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信息型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等;在高三年级的复习中,教师应带领学生整合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表示、配平、规律、综合计算、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比较方法、应用等。只有通过以上循序渐进式的教学安排,学生才能真正顺利地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理论。
四、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出发,进行有差别及分层次的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比如,对于有化学天赋和特别爱好化学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或化学竞赛小组,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而对于个别学习化学有困难的学生,则可以采取业余时间单独辅导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成绩;此外,同一学校不同类型的班级,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讲解不同的内容,恰当的取舍习题,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复习方式,牢固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并转化为长久记忆,最终升华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历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知识的巩固问题。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的论断,就是对巩固性原则的很好概括。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现巩固性原则的途径主要有:首先,通过形式多样的复习进行巩固。比如,单元复习、模块复习、专题复习等;其次,通过及时的检测进行巩固,可以是课题检测,也可以是专项检测等;再次,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复习。比如,学习沉淀溶解平衡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如表1的新旧知识整合,以实现对化学平衡知识的长久巩固。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篇5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6--01
动画产业在21世纪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迅速成为了朝阳产业,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传播、媒介手段的日益丰富和快捷,世界各国文化艺术的交流变得十分广泛和便捷。不同国家的动画影片冲击着国内市场,迥然不同的风格、形式影响着无数国人。国内高校动画设计专业在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下不断面临着革新与发展,动画设计作为新的虚拟工业产品出现在各院校专业设计课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探讨。
1.动画教学的主干课程
艺术教育,离不开传授某种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动画是表现“动”的艺术,所以如何“动”构成了动画教学的主体内容;“画”是动画的手段,是形式。因此研究“动”的原理、规律、技巧就构成动画教学的重点和核心。而在人才的素质构成中,最关键的仍然是对物体运动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它既是创作二维或三维动画极为重要的艺术手段,也是今后自己编写剧本、导演影片的基础。鉴于此,我们把学习物体运动规律的课程指定其为主干课程。
2.动画人才应具备的潜能
合格的动画人才,顾名思义应该先会绘画,所以动画人才首先应具有美术功底,掌握动画、色彩、动画等各种表现技法。美术是动画设计的基础,有多少美术形式,就可能有多少种动画形式。只有美术基础打好了才能有对动画的整体把控,拥有坚实的美术基础才能使得我们的动画能力不断发展。
第二,学习动画中物体的运动规律是动画教学的核心。在动画教学中,老师们对运动规律的教授也是重点,很多动画学生是艺术生,对于物理等理科知识,运动规律的掌握并不完善,制作动画的关键的一部分就是对运动规律的描述。对于基础不好的某些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相关运动规律的教学课程必须进行改革和学习。掌握物体运动规律的动画专业学生也能在竞争激烈的动画产业中占领一定的优势。
第三,造型能力的培养,要求动画设计者运用对艺术形象的思维、想象能力,创造性地设计出各种不同年龄、性别、身份的人物形象以及场景、道具等造型。
第四,掌握计算机图形图像学,操作上能熟练应用多种电脑动画软件。最后,还要具备一定的电影知识,运用蒙太奇镜头、声效、音乐、配音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自己编写剧本、绘制台本、自己导演的综合能力。造型能力就像创造力一样重要,创造力才是动画的关键部分,是吸引观众的最重要的一点,拥有良好造型能力的动画专业学生才是动画产业的革命者和创造着。
3.大学的动画教学改革思路
3.1大学的动画教学改革目标
大学的动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画造型和表达能力,所以对于动画的内容和形式还有时间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策划和研究,以最完美的形态出现在大学的学生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们对动画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样学生的快速造型表达能力才能有所高。
强调学生对物体的结构、透视理解能力,强化造型基本功,要求学生理解透视规律,同时要重视学生对结构动画方法的掌握与应用以及对以线造型的能力培养;掌握线条的轻重、粗细、刚柔、曲直等的对比与变化;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对物体的透视、比例的正确观察与表达能力;强调学生的严谨造型态度,避免浮光掠影,曲解物体造型。只有动画设计的一部基础扎实,动画技术的提高才不是空谈,这也正是大学动画教学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的重要环节。
另外对学生的动画计算机水平也有相关的技术要求,除了设计动画的能力,制作动画的能力也是关键,我们的目前的大学动画教育是两者结合相辅相成的,我们需要继续保持这种教学模式,加强对相关动画技术的研发,并对研发出相应动画制作技术的人给予鼓励和支持。
3.2大学的动画教学改革原则
在大学的动画教学中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 重视动画习作教学训练过程。实践训练时最关键的部分,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我们动画或造型的课程开的多好,多生动,聘请的教师多么有名,学生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想要成才也是枉然,所以实践的教学任务在大学的动画教学中应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师们应按部就班地进行培养,首先要制定长远的训练目标以及阶段性训练目标, 同时还要提出分阶段实现目标的具体要求; 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 要遵循“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原则, 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牢固地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的知识, 获得灵活而又熟练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物象的技能。
所以在大学的动画基础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守“注重基础,抓好实践,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科学合理又可以带动同学们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学硬件设施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这样大学的毕业生才能成为社会大生产中一颗合格又优秀的螺丝钉。
4.动画教学的改革途径
动画设计是一项需求电脑技术与设计灵感的能力,与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教学差别甚大。动画不仅秉承了传统绘画的艺术特点,还增加了后台编码等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这对于设计类专业的知识内容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动画教学该如何在新时期切合社会的需求,重新定位是执教者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
4.1增收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从生源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交互动画与传统意义上动画的典型区别就是后台技术的要求增加,学生需要掌握后台编程技巧和方法,如没有扎实的数理知识,学习是非常吃力的,长此以往,学生学不进去,最终就会放弃相关学习,这也是近几年在教学中时常出现的问题,所以在招收生源上,增加相关数理考核,择优录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保证,也为良好的开展后台技术教育奠定基础。
4.2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教育规划
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难度要求。即:鼓励对后台编程有兴趣的同学,深入钻研,引导学习编程吃力的学生强化前台设计能力的培养,建议对后台编程不感兴趣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规划自我学习重点和发展方向。
4.3强化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衔接。
交互动画的课程主干呈现两个方面,一是前台的美工设计,二是后台的交互结构的搭建,两者各属不同的专业,都包含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引导学生掌握要领,融会贯通,最终实现独立完成相关项目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我们专业通过反复实践、摸索,建立了“先前台,后技术,再综合”的教学模式。
篇6
夸美纽斯等学者认为,感知是获取知识的第一步.高中生物教材里面穿插了大量易于感知的图表,因此在教学中,应及时恰当地指导学生运用各种图表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对教师课堂中所使用图表的设计要与新课标要求相契合;要具备实效性、逻辑性原则;还要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学生的具体感知和想象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就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生物概念,掌握科学的生物知识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与新课标相契合的原则
生物科学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各种生物科学现象,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知.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已有了初步接触和认识,但高中生物知识内容更加有深度和广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进一步的要求,针对高中生学科多、任务重,新课标提出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正确认识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科学的素养.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有更多的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发挥,课堂的教学氛围才能改善,教师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多采用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扬团队精神,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应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只有使学生最大化的理解所学生物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才算得上完成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事实上,目前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还是让人担忧的,学生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识记,对于知识点间的逻辑联系很少问津,所以很多学生都会抱怨高中生物知识点太凌乱,不容易记忆,就因为他们在日常学习中,主动构建生物知识网络太少,学生在自己动手构建自己的生物学知识体系就会受到限制.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利用图表辅助教学,可以明显改善这一缺陷.参照新课标要求,在教案、课件的设计和学案预备中,巧妙加上各种图表,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和巩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很快地理清课本知识结构,建构起生物学知识体系.
二、实效性原则
课堂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技能、提升综合素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实效如何,关系到学生是否能高质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是十分有限的,高中生物普遍一周课时固定,怎样在有限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率是师生考虑的基本问题.现在提倡高效课堂,教师要想和学生共同提高课堂45分钟的利用率,必须采取高效的教学手段,保证所用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真正需要,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能保证我们的课堂有效、高效.
使用图表进行教学时,对图表的设计要遵循实效性原则,老师在把知识呈现给学生之前,要将知识作一定的处理、变形,可以对教学插图作一定的改编,对教学知识重新编排,这会给学生带来既熟悉又新鲜的感受,更有利于引起兴趣,激发思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逻辑性原则
使用图表进行教学,可以先对图表进行设计,无论是从课前进行设计图表还是课中进行讲解图表,笔者认为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建立在缜密的逻辑性基础之上,图表教学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图表的设计要符合逻辑性原则.
图表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一幅具有较高教育价值的图表,首先要直观性强,便于学生记忆,也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教育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教会学生领悟知识和自主探究掌握知识的多少,所以一副好的图表,要让学生容易理解,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度,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图表的设计还要满足通俗易懂、辑性强的要求,要提醒学生仔细留意图中给出各种提示、具体数字或者曲线所代表的含义,并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图中的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结合文字,挖掘、剖析图中蕴含的基本原理、规律.最终达到准确理解图表的内涵和外延的目的.
四、符合高中生认知规律原则
篇7
关键词:数学;思维;发展
一、数学教学要遵循有理有据原则,揭示概念原理的内涵,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有理有据的教学原则,预设有训练价值的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教学活动,激励他们独立思考;同时,教师还要立足所学教学内容,并作出合理的引导、探究,这样就会促使意想不到的教学精彩生成。特别地,数学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重要载体之一,因为数学概念是来源生活实践的原始、基本的抽象,是人们具有多样性的思考的结果,因而最有生命力。这就是希望教师要给学生留给足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创新的机会,不要否认与教师不一致的看法。
例如,教学完复数概念后,我出示例子:已知方程x2+(k+2i)x+2+ki=0有实根,则实数k的取值是多少。在实际教学中,有学生很快给出解法: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根,当且仅当判别式
二、数学教学遵循简单化原则,把复杂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数字、字母化,探求数学问题实质,培养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真理,其本身就是简洁优美的。数学的语言是抽象的,形式化、符号化是它的特点。一方面,我们要做到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另一方面,我们在处理数学问题时,把复杂的简单化,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白了才能认识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发掘数学的简单美,逐渐理解数学形式化语言,把握数学的实质。一般问题特殊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不失为我们追求真理的一个有效方法。
篇8
关键词:认真备课;知识衔接;教学方式;探究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地开展高中物理教学迫在眉睫。如何适应新课程理念,如何有效开展高中物理教学呢?这对高中的物理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预案,教学设计要明确清晰、系统科学,教学目标应该难易适中。开展活泼严谨的课堂教学,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程下的角色定位,不断进行角色变换、角色适应、角色调整。明确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物理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开展高中物理教学呢?
一、认真备课,做好充分准备
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妥善地处理好教学中出现的突发状况,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打造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备课过程中,要保证教学过程的清晰与科学,明确教学内容与目标,为实现高效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无数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教师的教学设计明确清晰、系统科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学生也才能在最少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收获,实现真正的高效率。同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也要处理好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教学目标应该难易适中。
二、注意知识衔接,做到稳步推进
新编高中物理教材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教材相配套,许多知识都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引入并深化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对高一新生制定了“降低要求,放慢进度,单元过关,稳步推进”的十六字原则。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在教学别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尽量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减小知识跨度,使知识合理迁移,并在迁移中得到深化。
1.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情境,提供学生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2.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其关键是通过对演示实验和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他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但是这一本质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
3.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
三、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保证知识有效传递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灵活采用讲解、讨论、动手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简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进行“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以先让学生比赛吹硬币“过桥”,比比看,谁做得最好。一听到做游戏,学生马上来了兴致,个个跃跃欲试,反响十分热烈,课堂效果非常好。接着,让学生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动手制作机翼模型,可以同桌共同制作一个模型,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做起来十分认真,参与性很高。这样一来,不需要教师过多地讲解,学生就在自己动手和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可谓一举多得,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开展物理探究教学
篇9
一、语文教学规范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在上级对语文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已有统一规定的情况下,基层在实施语文教学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及其管理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
(一)语文教学程序规范化
一些学校和地区在推进语文教学程序规范化的过程中时常遭到非议。语文教学能否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我国当代一些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的经验证明这样做不仅可行,而且非常成功。
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程序,钱梦龙的自读教学五步程序,林伟彤的五环形教学程序,欧阳代娜的阅读教学四步程序和作文教学六步程序等。江苏泰兴洋思中学按四步程序规范(述标、达标导学、测标、补标)组织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
语文教学程序包括课前准备(例如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例如个别指导和提优补差)三大环节。语文教学程序规范化实质上就是将有关语文教学过程的成功经验和内在规律用“规范”固定下来,形成制度,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实施,使教师能够按照规范的语文教学过程的先后次序或前后步骤开展教学活动。
(二)语文训练任务规范化
语文训练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表现为或书山题海过度机械操练,效率不高又有损学生健康;或训练任务忽多忽少忽有忽无,学生忽疲于奔命忽清闲无事;或训练少而无序使得学生不能达到应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准;或语文训练完全应试化,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此,有必要将语文训练的项目和内容,训练的数量和质量,训练的时间和序列等用一系列的期量指标加以规范。期量指完成具体语文训练任务的期限和数量,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语文训练任务的期量指标,它反映着全面完成各项语文训练任务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对语文训练任务用切合实际的科学的期量指标加以规范,可提高语文训练的全面性和计划性,克服语文训练的盲目性、片面性和随意性,去除低效或无效的语文训练任务,使学生的训练负荷均衡,使语文训练处于有期有量比例恰当井然有序的状态。在这方面魏书生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他把6类34项语文训练任务落实到每天每周每学期每个学生身上,要求定时定事定人定质定量完成训练任务。
(三)语文教学的检查反馈规范化
它体现在建立并实施了一套对语文教学进行检查反馈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检查反馈的内容,如备课检查、作业检查、听课检查、教学计划完成情况检查、课外活动和课外阅读情况检查,课后辅导和提优补差情况检查、课堂常规检查等;包括检查反馈的方法,如教师自查互查、教研组检查、领导检查以及学生反馈、教师反馈、个别反馈、座谈会反馈、家长反馈以及包括检查反馈的计划、时间、次数。检查反馈规范化对于遏制随意的过多过滥的重复低效的检查反馈活动,及时真实地了解语文教学情况,及时改进和调整语文教学方案,纠正违规行为,遏制马虎偷懒现象,实现对语文教学全过程及时有效的系统控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语文教学规范化管理的基本性质
(一)概括性
它是在对零散的语文教学经验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将认为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用规范“固定”下来并加以实施后形成的一种语文教学的管理模式。这种规范要求应当是概括性的,是属于相对粗线条的一般性原则性的规定,这使得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有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否则就会统得过细过死,束缚教师手脚。
所以,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在内容、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三个方面都具有概括性的特征,它使语文教学由无序变为有序,由无章可循变为有章可循。师生据此知道何时何人应当做哪些事不应当做哪些事,哪些事应当多做,哪些事应当少做,哪些事应当先做,哪些事应当后做。如果把语文教师的组织教学看作是一种微观管理行为的话,那么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实质上就是运用规章制度对语文教学进行的宏观管理。
(二)系统性
每种教学管理模式都有特定的基本结构,具有相对稳定的格局或框架。某一点两点片面孤立的规范性要求是不能构成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的管理模式的。所以,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应当是在语文教学程序、语文训练任务和语文教学的检查反馈等方面由其中诸多规范性的要求构成的较为全面的规范化的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规范化管理的整体效能。
(三)可行性
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应当具有可行性。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要做到切实可行,必须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1.不违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语文教学大纲。
如果在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中有各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有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规定,有对迟交作业不交作业不认真做作业或成绩不好的学生采取的罚款或“错一罚百”等种种以罚代教的规定;有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采取的过份加重课业负担有损学生健康的规定;有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师的工作好坏、奖惩教师和决定教师上下岗及职务晋升的最主要依据的规定等等,那么这些与有关政策法规和语文教学大纲相抵触的规定就不会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和鼓励,它必然会被遏制、取缔,因此它是不能合法存在,不具可行性的。
2.不违背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具体地说是不违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违背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因为这些原则必定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比如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精讲多练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听说读写相结合原则、文道结合原则、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活动相互促进原则和双基并重原则等等。我们即使在优秀语文教师自定的教学“规矩”中也不难发现体现这些原则的踪影。对于教育教学规律我们只能遵循,否则不会成功,因而也就无可行性可言。
3.不脱离师生实际
篇10
【关键词】中职教学,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教学原则
中职技术教学作为一个培养职业人才为目的的教学体系,中职学校在招生上实行了多元化的原则,所以学生的整体差异比较大。机械制图教学不仅理论抽象,并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这就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按照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1.机械制图中的常用教学方式
1.1 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就是在制图的过程中运用实体模型、实物、图像等直观可见的东西进行教学,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的表达,具休直观的解释,使学生可以看得见,碰得到,容易学习,记得牢固。如:在组合形体分析的课程教学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锥、圆柱棱柱等图形,用实体的图形来讲课,让学生熟悉这些空间形体所对应的视图,实现从空间到平面实体的转换,帮助学生从复杂的视图分解成简单图形,为以后的识图和图形组合绘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直观教学的实践得出,可以让学生更容易了解投影仪的规律,认识到实物与图形之间的联系。使图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的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了解图的能力,让教学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多媒体教学。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般条件稍好一点的学校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它是现代教学的一种新手段,它利用计算机和投影机等先进设备将教学所需要的图像、数字、声音等结合到一起,使学生学起来更直观,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手段在内容上更为丰富形象,表达方法更为生动,效果更加明显。它能使一些复杂抽象的东西,用生动的图画显示出来,把复杂难懂的问题并按一定比例绘制成简单且容易掌握的图像,这样就使那些较为难理解的繁复的教学问题更加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而且容易理解掌握。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老师教学也省力,减少了教学中空乏的讲解。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方便。
1.3 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的积极性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是老师以提问为主,以讲授为辅,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只讲关键的东西,剩下的由学生发挥,这样更能让学生开动脑筋,听课时注意力更加集中、积极思考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学习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提问请教师来解答或者是请其他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如此互动式的参与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教与学当中。
2.《机械制图》的教学原则
2.1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所指的就是知识的概念要清晰,语言论述要准确,论据要真实,要准确。例如在讲几何作图时,不要把“近似正方形”讲成“正方形”。“思想性”是指要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讲绪论的时候,除了要讲专业课程要讲的专业知识,对当前的形式,社会发展情况,行业机遇等,都要进行教育,让学生掌握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按照这些规律安排课时,使教者容易,听者受益,便于学生掌握。各项学习技巧和基本技能,德育教育和专业技能很好的融合,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2.2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只掌握了书本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理论的东西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中去,从理论中走出来,又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之真正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这个过程很重要,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只会学不会用,是纸上谈兵,试想一个再优秀的理论强者,哪怕是一高材生,如不进行实际操作,那么,在实践中有可能还不如一熟练技工。所以说,我们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运用。《机械制图》这门很强的基础技术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然后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如作图,生产服务等等。这一原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学生的学习是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过程,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过程。为此,落实这一原则,首先要重视理论教学,理论要联系实际。《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必须掌握好基本理论知识。但掌握好基本理论知识,是为了指导识图绘图实践,为生产服务,将来在生产一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对实践性强而又反映实际知识的章节如零件测绘、装配体测绘等内容,适当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