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活动范文

时间:2024-05-22 17:2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经济活动

篇1

关键词 市场经济及其缺陷 伦理道德 社会边际成本 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识码:A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这无疑证明了只有运行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振兴我国经济。但窥视我国的经济运行状况,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仍存在缺陷。市场经济在经济和道德上具有双重属性。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经济人”都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人们以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牟取自身利益。因此它可以是高效率的源泉,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可能造成总体财富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参与者以自由市场为导向可以进行公平竞争,但又无法避免弱肉强食,导致贫富悬殊;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市场经济并不能保证所有进入市场的“经济人”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起点公平。正是市场经济的这些缺陷和不足表明其自身必须要包括必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因此,我们不仅要综合利用各种经济杠杆来调节经济,也要让伦理道德发挥其对经济的软调节作用。

众所周知,伦理道德体系在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为了解决让路纠纷,降低让路成本,“靠右走”制度从伦理道德的层面被提出,用以维持良好的公共秩序;因为资源的稀缺性,人们总要通过竞争才能获取相应资源,为了解决由竞争而产生的拥挤问题,“排队”制度被社会广泛应用。①“靠右走”制度和“排队”制度都是从伦理道德的层面来约束公众的社会行为,它们均不是法律上的硬性规定,但都取得了很明显的社会效果。本文则针对我国经济现状,分析伦理道德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机制。

1 伦理道德降低经济活动中的社会边际成本

在市场经济中,不同的市场参与者都本着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生产者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运用各种手段压低生产成本:压榨劳动者工资,降低劳动者工作环境标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并肆意排放废气废水污染环境而不予治理,产生极大负外部性。②消费者同样也是希望以最少的支出获得最大的效用,对于私人物品这无可厚非,但对于公共物品的消费,则多是通过“搭便车”来享受其效用,忽视自己理应承担的那部分成本。上述两种情况,明显是“经济人”缺乏伦理道德的表现,这大大增加了社会的边际成本。针对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政府强制规定“谁污染,谁治理”并对污染较大的产品征收高税额。硬性的规定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企业的污染行为。市场参与者是“经济人”同时也是道德人,其承担着对社会的责任,只有让伦理道德发挥其作用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社会的边际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2 伦理道德降低商品交易中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商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流通过程中的耗费。在成熟、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费用相对低廉,交易渠道相对简便畅通,但在我国商品交易中,商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要经过众多的中间商,中间环节极为繁琐复杂,存在着高昂的交易成本。大大阻碍了商品高效率的流通。

由繁琐的中间环节而产生的正常交易费用已经很高昂,再加之中间环节中因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引发各种违约行为,从而在无形中进一步提高了交易成本。③这在我国金融市场和保险市场普遍存在,例如向银行去积极借款的企业往往都是自身还贷风险较高,本身信用存在问题,而那些信用良好,发展稳健的公司一般不会向银行高利率借款,除非遇到很紧急的情况,因此银行通常会把贷款发放给积极贷款的高风险企业,不可避免地形成呆账坏账;而在保险市场中,以汽车保险为例,当投保人向保险公司投保后,往往不再爱惜汽车,随意使用,也不再小心翼翼地注意驾驶,对本可以避免的交通事故不以为然,这就加大了保险公司所需偿还的费用,产生交易后的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究其本质都归结于伦理道德的缺失。伦理道德的缺失轻则使合同终止,重则产生各种法律纠纷,进一步引发高昂的法律成本,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产品的交易成本,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损失。这唯有让伦理道德发挥作用,才能有效地避免上述行为的产生。

3 伦理道德规范厂商的市场行为,引导消费者进行合理消费

在市场经济中,相同属性的商品,价格决定其需求量,厂商的成本低,定价低,需求量高,利润也就高。因此厂商会以各种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更有甚者会制假造假,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利益。以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为例,达芬奇家具本是国人心中的奢侈洋品牌,但经曝光后,达芬奇家具只是由深圳制造商生产,在产品生产完成后,先出口到意大利,然后再从意大利进口到中国,最后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国外奢侈品,漫天要价,可谓赚足了国人的血汗钱。不仅如此,达芬奇家具所用原料与其宣称的名贵实木白杨荆棘完全不符,而是用高分子树脂材料、大芯板和密度板制成。达芬奇家具不仅违背了企业的生产伦理,而且反映出企业信用的严重丧失。④

从达芬奇事件中,透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国人那种崇洋,盲目消费的病态心理跃然纸上。消费者只注重所谓的品牌、名牌,而忽视了产品本身的质量,享乐主义,攀比成风,这无疑是伦理道德缺失的表现。据统计,每年我国用于国外奢侈品的消费超过六百亿元人民币,英国人亲切地称国人的钱为“中国元”;为了赚足中国人的钱,在英国的奢侈品店中会专门配备中文翻译,甚至在今年龙年,国外奢侈品牌以“龙”为主题,专门针对国人设计奢侈品,矛头直指我国消费者的腰包。消费者这种盲目、虚荣、攀比的消费心态,造成大量人民币外流。唯有通过提高消费者的伦理道德素质才能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才能使市场经济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一个健康有效的经济体制必须让市场和伦理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市场、政府、法律制度等对经济活动实行硬调节,而伦理道德则辅助硬性措施发挥其软调节作用,从“经济人”的思想深处约束其不道德的经济行为,真正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我们要争取做到经济发展道德,在经济发展活动中得以确立道德指令。⑤我们要加大对伦理道德建设的投入,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构建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协调,不断增强市场参与者的诚信意识、竞争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在处理各种经济往来关系中,能首先以伦理道德的基准要求自身;在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时考虑社会总体的效益,必要时要做到放弃自身利益而去实现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

注释

① 段文斌.制度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85-100.

② 雷定安.经济发展中的伦理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03-108.

③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3-160.

篇2

两年来,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总体发展思路,在落实"两个依托"上下功夫,在盘活用好土地资源上做文章,在扩展深化服务领域上使实招。已成功收购地块2665亩,收购合同金额23亿余元;已落实开发土地2055亩,金额10多亿元;准备推出地块29块,600亩推行了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投标拍卖。已成功招投标土地4块,360亩。迈出了土地供应市场化路子。

回顾两年来的工作,在实践"两个依托"上,尤其是在高校园区、国企改革及市政重大工程、旧区改造的土地置换服务上作了有益探索,具体做到了"三个服务"。

服务高校,支持大学城建设。在土地置换工作中,只有服务好区域内的高校和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校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更好地为杨浦发展作出贡献,实现"双赢"。如财经大学因教学需要建造一个室内体育场,而与其仅一墙之隔的上海自行车三厂武川路厂区因企业改造导致停产,职工面临下岗的困境,急需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以取得资金来安置企业下岗人员,并已经与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谈妥,准备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为此,我们积极撮合该厂将地块的使用权转让给财大。通过多次反复协商,取得厂方理解。最后,我们以收购价转让给了财大,而学校仅以280万元的投资将原有建筑物改造成了室内体育馆,远远低于学校的预算。不仅为学校节约了开支,也缓解了学校教育用地的困难。

通过土地置换,促进了大学城的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国有资产达到了有效、合理的配置。我们用实际行动支持了大学城的建设,树立了政府为企业、为高校服务的良好形象。李岚清副总理还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我区支持大学建设给予了表扬。

服务企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近几年,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要谋求发展、摆脱困境,往往又遇到资金不足的突出矛盾,阻碍了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制工作。对此,我们从实际出发,放开搞活并依法处置破产企业用地,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如在第十八毛纺厂的土地置换过程中,由于该厂债务多达亿元,土地使用权被银行抵押。通过我们的参与,依靠法院、银行和企业上级控股公司等部门的配合,提出了在土地出让金中,将归还银行欠款,终止土地抵押,用于解决职工的"两金"等问题,其余债务由其上级控股公司负责的方案,圆满解决了十八毛纺厂的土地置换工作,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国有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上海电机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送来锦旗,称赞我们"心系企业、无私奉献","拳拳一片真情、心系国企改革"。

服务"旧改",推动城区形态优化。我们从杨浦的实际出发,按照"活地兴企"、"腾笼换鸟"的思路,在旧改时搭配企业用地进行"捆绑式"改造,从而既降低整个地块的平均成本,实现了整街坊开发,提升了城区品味,如定海地区的129、130街坊改造与国棉十二厂土地置换捆绑,改造成本降幅近50%;146街坊与"十七毛"土地置换捆绑,改造成本降幅39%。去年,结合工业用地调整、重要项目和景观道路的建设,旧住房成套改造累计开工22.07万平方米,拆除旧房20.18万平方米,实现旧改目标翻一番。今年,新一轮旧区改造全面展开,拆除旧房将创历史之最,而且许多重点、难点都集中在今年,如"二万户"14幅地块年内基本拆平。截至6月30日,共启动50个基地,实际拆除建筑面积17.78万平方米,动迁居民5798户,其中"二万户"基地8个,实际拆除76711平方米,动迁居民2408户,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

下半年,我们围绕以盘活土地资源和搞活土地有偿使用为"龙头"、变资源为财源的总体思路,继续深化"两个依托",并突出以黄浦江岸线杨浦段开发、杨浦大学城建设、新江湾城重新规划和五角场副中心规划建设等重点工程,更加积极主动做好对高校园区、国有企业土地资源管理和服务工作,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知难而进,拓展服务高校园区、服务国有企业的内涵和方法。在今后的土地置换服务工作中,采取更加务实灵活的方法,优先支持科技产业、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双优化。如对有一定生产能力的企业,又不急于开发的地块,采取签订土地转让合同,尝试土地赎买政策,使企业用土地出让的资金,还清银行的借贷款,土地证归政府所有,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使企业有一个过渡期继续开展生产,支持企业继续经济结构的调整。

篇3

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成效如何,最终体现在能否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实际需要上。在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后,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要坚持开展经常性的远程教学活动,为党员干部素质提高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有效服务。

远程教学的组织模式要科学合理。要加强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的研究,克服重视建设、轻视管理、忽视培训的倾向;加强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的研究,根据建点方式、模式的不同,合理制定学习培训规划、计划,搞好教学规划。要坚持把集中学习培训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把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因材施教,避免教学活动走过场、流于形式。坚持远程培训与基地实践相结合,以“课堂+基地+协会+项目”为载体,促进学用成果转化。要注重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站点和各类人员对学习的不同需求,科学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力争在内容上要贴近农民需要,在方式上要符合农村实际。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科学的“学用”考评体系,细化考评内容,明确方法步骤和领导责任。要突出抓一批远程教育示范县、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建设,做到边管理、边使用、边示范、边总结、边推广,带动面上的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远程教学活动的安排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季节和农时的变化,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夏秋农忙季节适当减少教学活动的次数,冬春农闲时间要多安排教学,特别是春节前后,外出打工党员回到家乡,可以集中时间安排开展教学活动,让更多的党员干部有机会接受培训。要根据不同站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模式。村校合一站点协调好组织者、参训者、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平时的教学活动尽量安排在周六周日,避免与学校教学相冲突。要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开展分类分组学习。村级站点可以设立培训公告栏,让党员群众提前知道培训的内容和时间,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远教培训工作中来。

远程教学的方法要坚持行之有效。要进一步推广运用“远程教育五步法”开展远程教学的经验。一是调查了解,按需下载。站点工作人员通过深入基层,调查掌握参训人员的实际需求,并据此下载教学资源,制订阶段学习计划。二是分类收看,座谈讨论。每周提前下发远程教育节目播出时间表,参训人员按类别及从事生产项目情况,有选择地收看,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收看需要,收看后组织讨论。三是跟踪考察,征求意见。远程办工作人员跟踪考察教学活动产生的效果,重点是参训人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征求下一步远程教学活动的建议。四是专家答疑,指导服务。对基层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县乡两级远程教育工作部门定期邀请专家下基层给予解答。五是双向反馈,深化循环。基层的意见及时上传,上级的精神及时下达,基层的要求及时答复,为群众解决困难的实际举措及时到位,形成双向互动,良性循环。

教学活动的内容要突出服务农民增收致富。远程教学要以“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为主题,在抓好党员干部培训的同时,让现代远程教育增加农民夜校的功能,满足农民求知求富的渴望。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信息传播优势,向广大党员干部宣传全市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营造人人关心、关注项目建设的舆论氛围。要通过远程培训,开拓农民的视野,更新农民的观念,鼓励农民早上、多上致富项目。各县(市)区要多围绕农村现有的致富项目设计远程培训内容,解答农民在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题,满足农民在项目建设中的实际需求。要善于总结远程教育工作服务项目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培养和选树远程教育服务项目建设的优秀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篇4

一、基本情况

20xx年3月份以来,××中心城市开展星级规范市场(超市)创建竞赛评比活动,通过对业主加强行业管理,有效提高了食品经营者的诚信和守法经营意识,促进了中心城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深入开展。××区共有---家参评单位,其中:开展创建活动单位---家,未开展创建活动单位---家,停业超市----家。---月---—---日,××区工商局对辖区---家参评单位的创建成效进行了初评,并于---月---日报送了《××区工商局开展星级规范市场(超市)创建竞赛活动初评情况汇报》。----月---日,市工商局组织市管科人员严格按照《××市星级规范市场(超市)创建竞赛评比考评标准》,综合日常监管情况,对××区工商局推荐的××市场、××超市(××店)、××市场、××市场等----家星级规范市场(超市)进行实地复查。综合对照内页资料完整性、创建制度规范性、管理办法科学性等各项评比指标,成效显著的单位是××市场和××超市(××店),对创建活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镇镇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先后投入资金35万元用于××市场的改造,营造了良好的农村购物环境。

二、主要成效

1.内页资料详实完整,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业主单位建立健全索证索票、经营台账和票证公示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质量承诺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食品质量检测等项制度;从市场主体准入规范、上市食品准入规范、市场日常规范管理、消费者维权服务、市场员工和经营户教育培训、市场业主与工商共建规范市场、市场管理做法及奖惩等方面,建立了----本创建星级规范市场的内页资料,为创建星级规范市场、规范市场管理提供制度保证。

2.硬件设施逐步完善,改善美化购物环境。业主单位在创建活动中,投入资金对市场(超市)设施进行维修;对摊台台面、橱柜、水电设施进行维修;对市场墙体部分进行粉刷;对各种牌匾进行统一规范。部分业主单位还新制作了上墙制度牌、索证索票公示牌和商品价格牌,对消防设施进行维修,增配了干粉灭火器、更新了安全出口指示灯和照明灯等设备。如××市场投入8万元资金、××市场投入2万元资金用于上述硬件设施的完善和改造。

3.日常管理规范有序,建立维权服务站点。调整充实市场管理人员,对市场进行综合管理,对市场内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违反用电规定等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制定了维权服务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并在市场内设立了意见箱、公平称、公示栏、“敬告消费者”牌及12315投诉电话,指定专人配合工商部门做好消费者的投诉调解处理工作。做到“投诉有门,维权有人”。如××市场、星光市场、梅园市场均调整充实了市场管理人员,加大了管理力度。

4.市场主体准入严格,上市食品安全放心。对《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和《健康证》按时进行年检,协助工商部门对经营户入场经营主体资格进行审查把关,与经营户签订了《摊位(店面)租赁合同》和《食品安全责任书》,建立市场经营主体台账和档案,监督市场经营户持证持照经营。对上市食品的票证和建立经营台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票证公示后由经营户保存,每半个月由食品安全员对经营户公示的票证进行收集,分类装订,保存备查。

5.上市食品日常检测,检测结果当日公示。对市场检测室工作进行完善,建立了检测室工作制度,明确了每天必检的水产品、水发产品、蔬菜的品种和批次。聘任了专职检测员,配备了蔬菜农残检测仪和水产品甲醛检测仪一台,每天对上市食品进行抽检,并在超市、市场醒目地点或产品上方设立公示栏(牌),公示当天检测结果,公示内容包括所检测产品的经销商、产地、产品数量、检测结果等内容。

三、存在问题

通过多次明查暗访发现,一些市场(超市)业主在创建活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业主积极性低。尽管市、区两级工商局多次召集市场、超市业主进行动员宣传,并且多次组织明查暗访和工作检查,仍未引起业主充分重视。如××超市(体育店)的创建工作内页资料均用供货商的检测报告背面打印敷衍了事,部分业主未制定创建方案,工作杂乱无序,甚至未开展创建工作。

2.管理规范性差。主要表现在一些市场(超市)日常管理规范和内部食品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食品质量日常管理制度未落实;对市场经营户和员工的诚信教育、法律法规 培训未开展或未常态化开展;对日常生鲜食品和蔬菜农残的检测未按照规范要求操作,甚至存在弄虚作假现象。

3.工作不够配合。个别超市入口员工对工商检查人员持警觉态度,不让执法人员入场检查;一些市场(超市)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改正,屡查屡犯;对“临期食品”管理制度和消委会推荐安全食品专柜制度不予以落实。

4.指导不够到位。个别辖区工商所段片长对开展已近一年的星级规范市场(超市)创建活动甚至不了解,无法指导和督促业主单位开展创建工作。

四、复评结果

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管理;内涵;作用

随着经济的飞速健康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攀升,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些都得益于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经济发展秩序、调节经济活动,控制与管理经理运行的有效手段,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等弊端,抛开经济管理,单靠市场经济自身的净化与调节作用远远不够,故强化经济管理势在必行。

1 经济管理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一)内涵阐述

经济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经济管理者为达到某种经济发展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实施一些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指挥、协调与监督活动,以推动经济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好经济管理工作要求政府基于市场经济运行状况,充分发挥经济管理职能,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当调节与控制,以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特征分析

首先,经济管理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经济管理各个要素必须基于经济发展时代需求进行动态的更变,以适应经济发展与管理的需要。其次,经济管理具有复杂性、渐进性。经济管理是一个促使市场经济由不平衡到平衡的渐进过程,它要求各个管理要素之间要巧妙优化配合,以应对经济发展动态中的各类复杂问题,管理者应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与方法,提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最后,经济管理是动态性与系统性的结合体。经济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管理主体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经济管理效率。

2 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一)调节经济活动,推动经济健康运行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除了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之外,与经济管理的调节作用是分开的。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很多,其中最直接、最简单且不容忽视的作用便是调节经济活动,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工作能对市场经济发展及运行状况做系统全面的了解与掌控,并基于经济活动的动态发展进行有价值的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调节策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市场经济自身存在一定风险,在经济发展遭遇瓶颈而无法靠自我调节突破时,这时经济管理便发挥其了调节功能,帮助其克服困难,持续健康运行。经济管理除了能调节市场经济活动之外,还能调节社会经济活动,促使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正轨。国家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政策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经济政策,如价格调节、税收调节、信贷调节等,这些手段有效实现了对经济活动的调节。

(二)能有效克服市场经济自身存在风险

市场经济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特征能推动为企业生产经营优胜劣汰、市场资源优化合理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不断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但毋庸置疑,市场经济的这些特征也促使其自身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一些经济活动参与者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并未遵守市场经济运行基本原则,将平等性、公平性等抛诸脑后,无所不用其极地谋取私利,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等是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更加明显。这些经济运行弊端严重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为了恢复法治、平等、有序的市场运行状况,发挥政府经济管理作用势在必行。市场经济的潜在风险,经济运行机制的弊端等亟需经济管理进行调控与规避,科学的经济管理能有效推动经济管理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运用最实用、恰当的经济管理策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有效规避市场经济运行弊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经济管理确保政府依法行政的高效性

经济管理工作除了具有有效调节经济活动、规避市场风险等作用之外,还具有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效率的作用。政府的行政权利来源于民众,且应该服务于民众,受民众监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行使经济管理职能的过程,其实就是"依法行政"的过程,经济管理要求政府依法行政,规范行为。首先,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职权是宪法与法律所赋予的不容轻视的权利,其由法律赋予,受法律保护。但在法规规定的范围之外的一些行政管理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其次,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想高效行使职权,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行政,并使其行为符合法律精神,严禁做与法律背道而驰的事情。例如,在行政执法、决策、复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依法行政。最后,政府行政部门一旦违背法律条文对当事人造成相应损失后必须给予赔偿。因此,经济管理的有效执行,可以提升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识,确保依法行政的高效性。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也日趋完善,但经济运行问题却令人堪忧。此种背景下,经济管理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进行、高效运转的重要途径。这需要国家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管理与调节作用,严把经济发展方向,严控经济发展状况,运用多种手段提升经济管理效率,使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篇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这种体制尚未完全确立和不尽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犯罪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经济犯罪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1、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经济犯罪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让利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特征:(1)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2)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3)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4)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二、市场经济及其法制特征。特征:(1)是权利经济。(2)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3)是契约经济。(4)是竞争经济。(5)是法制经济。三、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1、侵犯经济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2、扰乱市场竞争的有序、正常运行。3、妨碍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4、破坏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四、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途径。1、严格执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根本保证。2、完善刑事立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基本前提。3、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养活经济犯罪,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经济犯罪、市场经济、法制、刑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健全,使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但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也由于商品经济本身的各种负面效应,经济领域的犯罪现象也不断出现,这极大的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了很多经济犯罪,严重的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经济犯罪也因此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这种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确立或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犯罪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思考探索经济犯罪,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法学本科生,对于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刑法的有关规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和特点 

绝大多数的犯罪行为,归根到底都与经济有关,但是人们通常并不把这些犯罪都称之为经济犯罪。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是把某些与经济活动有关联和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行为称之为经济犯罪。从严格意义上讲,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是在犯罪这一整体范畴中从经济这一角度或者层面对犯罪中部分范围的界定。而犯罪一般被认为是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违反刑法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经济犯罪中的“经济”一词本身是一个多义词,在这里应该理解为,经济活动或者财产。因此经济犯罪就应该定义为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被刑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可见看出经济犯罪的这一定义,3、具有以下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行为。只有这样的行为才可能是经济犯罪,没有这一特征的犯罪,只能是其它犯罪;二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经济犯罪直接危害着社会经济秩序和其它秩序,并且这种危害性达到了一定程度,否则不是经济犯罪;三是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这是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所决定了的,刑法没有规定为犯罪的不为犯罪,只有被规定为犯罪的才可能是经济犯罪;四是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犯罪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当然要受到刑罚的处罚。这四层涵义密切相联,共成一体,构成经济犯罪的一般特征。经济犯罪与其它犯罪的最大的区别是经济犯罪的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这一区别也是经济犯罪的独有特征。另外,我们从经济犯罪的这一特征入手,可以将经济犯罪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犯罪,它直接破坏着经济秩序,可称之为经济活动犯罪;另一类是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它破坏着经济秩序,同时也破坏着其它秩序,比如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侵犯财产罪、贪污贿赂罪,可称之为财产犯罪。

经济犯罪严重的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犯罪浮动呈现上升趋势,有其以下特点:1、经济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犯罪金额越来越大。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案要案不断出现,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以上,甚至数百、上千万元的大案时有发生。2、职务经济犯罪以及非职务人员与经济领域工作人员相勾结的共同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分子利用从事政府的公务或在经济领域工作的职务之便实施经济犯罪,其犯罪手段具有相当隐藏性,社会危害也较其他犯罪更为严重。3、单位犯罪已成为当前经济犯罪的显著特征。这类犯罪后果严重,查处十分困难,经济犯法案范围的加大,犯罪主体身份的复杂化,犯罪手段的智能化、隐藏性等特点,导致了司法机关对经济犯罪的查处阻碍重重,十分艰难。

篇7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将中国的计划经济成功的转型为市场经济,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足和法律意识的增长,我国的经济法日益在经济转型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中国经济转型和经济法的相关概念

 

首先,需要明确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法的相关概念。我国经济转型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关于经济转型主要有这么几种概念,一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二是由低级经济形态转向高级经济形态,学界一般比较赞同第一种概念。但是在今日经济转型有了新的提法,即更要利用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传统经济转变,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重创新和高科技的发展。此时我国经济法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70年代以前被称之为传统经济法,70年代之后则被称为现代经济法。

 

二、中国经济法的特殊之处

 

中国经济法的特殊在于主要是由于中外不同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中国特殊的经济法规定。西方的现代经济所出现的问题是资本主义过度的自由竞争而造成的高度垄断,自身调节失灵不断循环爆发经济危机,从而严重干扰了经济正常的发展,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家不得不挺身而出以政府手段调节市场经济。此时的经济法是国家在面对市场问题使用强制政治手段来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西方的经济法可以说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而中国在发展现代经济时所出现的问题却与西方国家迥然不同,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前期出现的一些滥用职权的行为破坏了经济活动中的竞争秩序。所以,中国的经济法在经济转型时所要解决的问题并非是简单参照西方经济法所能够解决的。中国由于改革时间比较短的原因,虽然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当中,当未达到一种成熟的高度阶段。但之前一直在强调的是政府调节经济、弥补市场经济不足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小问题。所以,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经济法应该是更注重促进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而不是去补充市场的调节的不足。经济法最主要的作用应是调整市场经济活动,政府应该注重培养经济法可以作为经济活动可依之法,纠正人民固有印象中的人治思想,使人民能够树立法治的观念,达到在经济活动中遵守法规的效果。

 

西方现代经济法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而起作用的,而中国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方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在其中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主导着经济的发展。虽然与计划经济时代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公有制的特征未曾改变。而现代经济法功能发挥的社会条件是政府尽量不干预经济,只是起规范作用,而中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不只是干预经济,其本身往往就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这就是我国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经济法的独特地位,这种独特地位主要是因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基础较为薄弱,机制相较不完善,所以中国政府必须要对市场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提前预防不正当竞争等行为,以防伤害到我国市场经济继续的健康发展,以求建设起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竞争、规范高效的市场经济。

 

三、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法的作用

 

经济法是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和民众的行为,弥补市场自身机制的缺陷,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来说,经济法就是国家以法律手段强制规范经济行为。我国虽然一直注重依法治国的方针策略,但是因为时间过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是欠缺,我国经济的转型时期由最开始的经济法律不甚完备,到后来的对法律规制的重视、完善度不够,都导致了经济活动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在经济转型时期,经济法最大的作用就在于规范经济活动的不法行为,扫清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并且我国的经济法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完全起到一个法律的主要功能,很多时候都被经济政策所取代。经济法作为一种部门法,具有一般法的作用,经济法作为一种调整经济活动的特别法,其产生根本目的之一是为了调整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特别重要。坚持市场和政府两个杠杆的调节,来保证市场经济顺利进行,可以处于健康有序的状态,来指引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同时,经济法也矫正了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缺陷。

 

四、结束语

 

中国在确定了经济转型的方针政策之后,经济法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两者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法发展,其后,经济法的反战又通过对经济活动中一些现实问题的关注来构建经济活动的法律制度。我们需要明白,经济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经济法的创建、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对于现代化仅仅百年余的中国而言,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篇8

 

在我国,以经济法为首的经济法律在国家的各项事务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在当今社会中,如何保证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引起了法学界的重视。利益是法律实施主体的自身权利的标尺,平衡则是追求利益的均等关系。本文将详细阐述经济法律中的利益与平衡。

 

1.经济法律的利益与平衡

 

经济法律的利益的概念较为易于理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得到的"好处"即为利益。而平衡的概念更多的是的对各种利益进行的比较和选择,特别是当各方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做出有效处理,均衡各方利益。平衡是法学中经常涉及的一个范畴,在探讨法律领域中,利益的分配问题,权利与义务的配比问题时,平衡范畴是一种重要的依据和标准。笔者认为,经济法律的利益与平衡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从利益平衡的定义角度出发。从利益平衡的定义角度出发,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应当注重经济法律中实施主体的利益以及经济法律调整内容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作为重点。对于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也就是经济法律保护的主体而言,他们的权利与义务是否对等,在经济活动中受到非法损害时,是否能够得到应有的补偿是人们最为关心的利益平衡问题。

 

(2丨从法律制定到实施的过程出发。法律从制定到实施的过程分为立法、司法和执法。在立法过程中,立法机关要重点做好经济法律中权利与义务的利益平衡关系,如果在立法过程中,权利与义务的利益配比不能达到平衡,那么在司法和执法的过程中,经济法律的利益与平衡就无从谈起。至于经济法律中利益平衡的"度",是一个根据社会基本经济环境,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

 

2.经济法律中的利益平衡点

 

经济法律中利益平衡点就是经济法律中确定利益平衡关系的“度"。在经济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如何保证经济法律中利益平衡,关键看如何确定利益平衡点。因此,在整个法学界,包括经济法律在内,利益平衡点的确定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根据前人研究,笔者认为,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寻:

 

(1)应当从经济活动的实际中找寻。经济法律约束市场经济活动,也就是保证经济行为主体的根本利益。经济法律的制定,包括经济利益平衡点的制定都是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主体利益。因此,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应当从经济活动的实际中寻找。经济活动直接反映了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只有充分认清经济活动中,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才能真正找到确保经济活动长期繁荣昌盛的利益平衡点。

 

(2)应当从利益的追溯中确定。利益永远是经济活动的最根本目的。利益追溯的规范和约束也是经济法律的最根本目的。利益平衡分配是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根本条件。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应当与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诉求保持一致。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是市场经济利益的法律表现。

 

(3)应当符合时代要求和客观实际。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随着时间、空间、政策、主体等活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处在计划经济阶段,经济活动中的利益以服从国家的利益安排为主。而21世纪,我国进入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更应当注重经济活动中每一个主体的利益。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使每一个主体都能得到最基本的利益保证,实现权力与义务的平衡。

 

3.如何追求经济法律利益平衡

 

经济法律的利益与平衡关系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关系紧密关联。因此,如何找到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实现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就必须要在充分认识当前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利益分配的基础上实施。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以公平、自由、效率、可持续发展为最根本的目标,因此在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的追求过程中,也不能脱离这些基本要求。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1)立法部门要充分考虑利益平衡实际。立法部门握有建立健全法律的权利。经济活动中所有行为的法律规范都出自立法部门。因此立法部门要在充分考虑当前市场经济实际的情况下,综合各方因素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法律。

 

(2)执法部门要全面反馈经济法律的不足。经济法律的实施过程中,执法部门要及时找出法律制定与事实相悖,或者偏颇之处。这样,执法的过程就成为了纠正经济法律不足的重要环节。执法过程中,执法部门发现法律中不符合经济法律利益平衡标准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立法部门。

 

(3)经济活动主体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法律的主要规范对象,也是整个经济话动中的利益诉求主体。因此,经济活动主体能够最深刻的感知到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特别是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问题。经济活动主体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对经济法律中的利益不平衡问题及时反馈。

 

小结

篇9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坚信,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虽有联系,但它们二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

市场经济反映的是社会的经济本质,它与生产资料私有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市场经济;而商品经济则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经济时代,如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它可以存在于截然不同的经济制度下,如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如此等等。后来,随着观念的转变和认识的深化,人们逐渐放弃了传统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并不反映社会的本质属性,资本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同样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而且认识到,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不同,它是国际通用的经济学术语。但是,在观念更新的同时,人们又苦苦地追寻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某种区别,苦苦追寻着崭新的市场经济理论与传统经济理论的某种联系,他们引经据典,留恋着自己过去的某些研究成果。他们在原有理论的基础__七,提出了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到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时才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是经济运行的内容,而后者则是经济运行形式,即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等等。我们的观点是:

第一,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在这里交换的客体是各种各样的商品,交换的目的或者是为了使用价值以满换主体的某一方面的需要,或者是为了价值形式本身,即增加了的价值额。在货币产生以后,货币代表着商品价值,一般等价物,除了在极端落后和封闭的地区进行物物交换(W一W)以外,任何交换都是货币为媒介的交换(W一G一W);更重要的是,任何交换都是在市场上进行的。因为,市场不单纯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这一空间概念,市场也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是联结商品的买者和卖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场来解决,等等,这些都需要由宏观经济管理来进行矫正云(l)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制定严格的市场竞争规则,这是市场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经济前提;(2)政府着力于解决外部不经济间题,迫使市场参与主体在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同时也照顾到社会利益;(3)确定社会发展广目标,使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有效地运用财政、税收、利率、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市场经济活动;(4)搞好国防建设、塞础教育、生态平衡等,以保证社会稳定,环境优化,以及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社会公平和收入均等化,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

第二,宏观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以及再生产各环节经常保持平衡,而单纯地依靠市场的作用是无法做到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加强宏观管理,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成分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它在现阶段主要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这里的“国家”,实际上指的是政府(包括各级地方政府),这样国家所有制实际上就变成了政府所有制.由此,这时的政府就具有了双重的身份:一方面,它是经济调控和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另一方面,它又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这就决定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不只是浮在经济活动的表面,它已经深入到经济活动的内部。‘这种管理在促使整个经济协调运行的同时,也要维护生产资料公有产权,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三、深化改革是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前提和保障

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取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改革伊始,我们虽然未明确提出这一目标,但实际上也是在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改革一开始,我们便放开部分计划管制的,范围,使一部分商品进入市场自由交换和自由定价,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纵观14年改革,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管那时我们承认市场经济与否,但我们所走的道路就是逐步缩小计划调节的范围,从而扩大市场交换的范围,使市场机制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但是,向市场经济过渡,确立一种崭新的经济体制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形成。这样现阶段就正处在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运行的特征是新旧两种体制同时并存,一方面是日渐消亡的旧体制,另一方面则是富有旺盛生命力的市场经济新体制。两种经济体制的同时并存和起作用,使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变得更加纷繁复杂.由于旧的集中命令型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它还在不断地渗透到市场经济活动和各种市场关系中,再加上向市场经济过渡所需要的一些基础保障设施不健全,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种种矛盾和摩擦,诸如通货膨涨严重、经济秩序紊乱、权力与货币交换等现象,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重大抉择之一。

第一,首先应当明确各种间题的存在决不是搞市场经济造成的.当前各种向题的存在,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由于旧体制运行的惯性,使现实经济运行往往偏离正常的轨道。如在旧体制中,政府对于经济活动实行指令性控制,后来,通过简政放权和缩减指令性计划,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权限大大缩小,这时政府对于经济活动主要施以指导性计划调节。但是,由于指导性计划涵义不清,而且缺乏具体实施办法,在实际执行中,“指导”变成了各级政府部门干预市赞场经营的借口。由于政府(人格化为各级政府官员)的某些行为不规范,在经济调节中出现随意性,用不负责任的长官意志代替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由此看来,旧体制虽然打破了,但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新体制还很脆弱,旧体制的惯性,旧的习惯势力随时都威胁甚至绞杀着新体制;其二,在新体制形成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各种配套机制和各种保障措施,致使市场机制难以正常运轨。市场机制本身是一种“残酷”的机制,它优胜劣汰,通过保证最有效率的生产者来保证社权会经济活动,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就不能把我国经济的主体国有大中型企业推向市场参与竟争。而我国目前之所以出现各种社会经济病症,其深刻原因就在于各种措施不配套导致市场法则无法贯彻。由此可见,由于市场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则,那么,各种利益,各种势力的碰撞和摩擦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第二,既然存在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症结在于两种体制和两种规则同时起作用,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只能是迅速地实现单一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规则。在这里,如果实行体制复归,恢复到以前的集中计划型体制,那是没有出路的,这样,我们就只有向前走,就是彻底地变旧体制为新体制,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促使旧体制迅速死亡,并使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从而过渡到单一的市场经济新体制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有四大支柱:(l)自主的企业制度,彻底割断与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2)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3)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包括科学的调控体系和灵活的调控手段;(4)开放的经济联系方式,发展统一的国内市场,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扩大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

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关键问题,一是彻底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理顺产权关系,划清产权界限;二是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商品市场,理顺价格关系,三是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加快政府职能转换。

第四、思想障碍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深层障碍

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但我们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经济还是一种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它有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要求人们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树立一种崭新的哲学观念。

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只有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才能繁荣富强,中国的经济也才能有活力.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故此,经济界才放开胆子大搞市场经济,理论界才放开胆子大谈市场经济。但这决不意味着,人们在一夜之间就放弃他们格守多年的信条而改信市场经济。事实上,由于习惯势力的作祟,有相当多的人虽然公开不反对搞市场经济;但是,他们带着有色眼镜,用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观点来衡量市场经济现象,用嫉妒和猜疑的眼光打量着周围所发生的事情,这是阻碍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股逆流。它大体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经济活动的执行管理部门中有一部分人,传统的经济理论对他们影响至深,他们习惯于计划经济下的某些做法,包括下达指示、命令、规定硬性任务等等,并对此驾轻就熟,因而在废除旧体制和建立新体制的过程中,他们仍然沿用行政的办法来管理经济。试分析一下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白条”现象吧。迄今,人们在分析“白条”现象时,都认为,“白条”的产生系由于收购副产品时资金短缺以及国家当年拨付的农副产品收购资金被一些久嘴挪用、挤占所致。然而,我们却认为,“白条”的产生有两个探层背景:其一,是忽视市场经济规律所致。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下,交换的双方都必须承认并尊重对方的所有权,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而打“白条”正是对于广大农民的产品所有权进而是对其财产所有权的蔑视和对市场经济原则的践踏。其二,在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官贵民贱”的封建遗毒,因而在与农民交换中,不以平等(经济上和政治上)作为双方交换的基础,而是在交换中渗进许多超经济的因素。这样,“白条”的产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所以,要消灭“白条”,除了要剔除一系列制度和体制上积弊,实现制度和体制上的创新以外,还要使市场经济的平等原则、所有权制度深入人心。

第二种情况,在经济学界,有相当多的人长期以来学习和接受传统的经济理论,而对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他们无所适从,无力或者从情感上不愿意吸收当今经济发展的新成果和放弃自己的陈旧理论,不愿意承认自己所学的知识过时了。制度主义大师加尔布雷恩教授有一段绝妙的分析:经济学家们之所以不愿意放弃陈旧的理论,这是因为知识分子之拥有知识恰如手工业者之拥有技巧和企业家拥有机器一样,他们都以此为凭借,都怕它过时。但手工业者的技巧和企业家的机器都是有形的和客观的,而知识分子的知识是看不见的和摸不着的,所以,他们更容易否认自己所学知识的过时。正因为这样,许多以传统经济理论所著名的经济学工作者面对新形势愤世嫉俗,怀古伤今,经常自觉不自觉地贬斥和低毁市场经济,把许多社会不良现象统统归罪于市场经济,而这部分人本身又是很有影响力的。

所以,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必须彻底地更新我们的观念,最最重要的是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价值观念去培养适合于市场经济需要的一代新人,这是市场经济最终确立并且深入人心的关键一步。

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相互作用

提到“近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国民财富论》这本著作。其实不然,亚当•斯密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同样影响深远。而这两本书也正是被德国学者称为“亚当问题”的主角,这一问题也正是现代意义上市场经济和道德关系问题的来源。当前我国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很大原因归结于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从而引发行为的不道德性。因此,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是一个必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使国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我国,在既没有先例学习的条件下,又没有教材的指导下,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转型发展期,我们的国家面貌日新月异,中国人民收入水平日渐提高,财富积累增加,科技水平也日趋发达,某些方面还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的金融业也逐渐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丰富,但与此同时,我国的传统道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西方思想随着经济模式的转换也愈来愈影响我们国人的传统思维,在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下,社会道德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一)诚信缺失问题

“诚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北晋南徽,不管哪一个商派都把“信用”看作是至高无上的财产和荣誉。而市场经济更是如此,市场经济越发达,越要求市场经济主体诚实守信。经济利益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市场经济主体为了追求经济利润,在经济活动中大量出现不守诚信的不道德行为,不仅干扰了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更导致了人际交往间不信任度下降,对和谐社会建设有百害而无一利。在经济活动中,制假售假、伪造假账、假币假钞、变相传销、偷税漏税等等,这些行为像“癌细胞”一样,一点点腐蚀着我们引以为荣的优秀传统美德,侵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公平效率问题

“公平”被认为是造就良好秩序和道德风尚的关键。作为价值尺度的公平,不仅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准,更是调解社会关系的道德天平。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等价交换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而公平就是这一原则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正如“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提到“公平”,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效率”问题,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大锅饭”导致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这不仅没有实现公平,而且还导致效率低下。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期,虽然我们的效率大规模地提高了,但公平与效率问题依然存在。十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要求说明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平与效率关系处理上仍有不足,需要在以后的经济活动中加以改善和提高。

(三)不良竞争问题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本身并无不良的表现和属性,但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却出现了种种不良竞争问题,比如说假冒他人的商标、企业名称,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称、商标、包装或使用相近的名称、商标、包装等迷惑消费者,政府等某些所属部门利用权利,进行权钱交易、内部招标或不公开透明招标等,更有甚者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抵制外部货源进入,以垄断扰乱市场公平竞争,这些现象不胜枚举。正是由于以上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我们才更要提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的关注,以道德规范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从市场经济特点看出现道德滑坡的原因

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并开创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模式,这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来说,无疑都是一项伟大的变革。创新带来的除了成就还有问题,这些问题既没有教科书的指导,也无从获得先例的经验。只有自己结合实际的探索,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得更远。面对当前已出现的问题,我们尝试从市场经济特点出发谈谈出现道德滑坡的原因。一方面,市场经济模式从出现之日起,本身就具有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再加上市场经济本身的开放性更是要求了市场主体竞争的平等性。但由于受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原有的陈旧观念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开放化和多元化,而且由于受西方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导致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现象屡见不鲜,此外除阻碍开放化、多元化外,过渡开放也导致不法商家进入市场,扰乱了市场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是起源于法律制度相对独立和完善的西方国家,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我国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漏洞很多,给许多不遵守市场经济活动道德原则的人开了“绿色通道”,所以从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来说,这也是导致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二)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的关系谈道德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可以说是既辩证又统一,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作为新的经济模式,同时也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和创造力的发挥,尤其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性更是有效地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落后观念,也促进了平等开放意识的推广,有利于促进新模式道德价值尺度的形成。反之,道德建设也以它的方式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存在着某些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趋向,这些腐朽的思想不仅腐蚀着人们的道德建设,而且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所以,必须注意规范合理健康的道德建设,这样才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的可行性途径

(一)道德的国家化

道德国家化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认为是对法律道德维度的建设。法律建设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的强有力保证。道德一直被认为是自觉意识下的产物,而法律则是他人规范的结果,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某些不正确的思潮影响,很多人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不得已必须通过采取强制手段使其步入正轨。在道德国家化中,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掌舵者,我们的政府必须完善好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法律意识强化于心,最后通过道德自律实现。此外,国家除了要将道德中某些部分强制为法律,更要注重价值观引领问题。赵晓在《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一文中指出:中国市场经济的是因为缺乏合理的市场伦理,没有信仰的支持致使中国经济陷入人类最贵的市场经济。这一观点与笔者不谋而合,强制作用的影响不容小觑,但终究敌不过内化于心的道德自觉的规范,所以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秉持合理的相同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想要做到这一点,国家还应加强对价值观念的深化统一,让国民从点滴感受价值观的引领,并践行于生活生产活动中。

(二)道德的企业化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它的道德化可以称得上是职业道德建设。随着分工越来越细密,每个企业由于从事不同的生产活动,受不同文化影响,形成了不尽相同的企业文化,这些企业文化慢慢升华为企业员工的自觉意识时,便形成了该企业的职业伦理道德规范。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道德建设在传统商帮文化基础上如何更好地与市场经济理论中的伦理道德妥善结合,扬弃重组后形成新时期下的道德伦理既必要又必须。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应将该企业的伦理道德践行于市场经济活动中,做到诚信、公平、开放地竞争。

(三)道德的个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