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发展范文

时间:2024-05-22 17:2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建设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建设发展

篇1

关键词:城市发展;生态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增多,从而引发了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关注。对生态城市规划进行探讨,能够更好的实现生态和谐,同时也能更好的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1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当下,我国生态环境整体呈下降趋势,只有在极少地区小范围改善,但是总体上说来,治理的速度远远小于生态破坏的速度,已经到了生态濒危的程度。像山区盆地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矿产资源曾经丰富的地区。现如今,水土流失严重,沙化严重,耕地状况变得恶劣,草原急剧减少,森林植被大面积砍伐,动物种类和数量锐减,地表水污染,地下水亏空,江河湖泊污染严重与面积缩小,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全年雾霾天数攀升,工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顾排放量,以上环境破坏造成了生态大范围的恶化,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经济受到了损失,健康带来了威胁,幸福指数锐减,俗话说破坏易治理难,生态破坏的警钟已经长鸣,我们必须从现在紧紧抓住最后的时刻,努力改造生态环境,争取早日构建生态城市。

2城市发展中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建设,每个城市的发展都有其不同的环境,包括气候与空气湿度还有就是生活环境中的日照光线。这些客观环境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是环境,环境不复存在的时候人根本生存不了。

2.1生态城市的建设要保证引入自然元素。在自然元素能够有效的体现生态发展的需求并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继续发展。

2.2城市的生态发展要拥有整体的效果。进行科学的配置和整套的生态类型和发展布局,在生态总量上保持最大幅度的提高。对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2.3生态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对环境的要求尤其重要,环境是从人类的角度来评判的,所以能源的获取和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2.4生态环境的建设要保证所规划区域布局合理,要保证规划地区的布局合理,低能耗,污染小。规划过程中,保证区域建设布局能够合理,对城市的水源、供气都能有较远的规划和发展眼光[2]。

3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措施

3.1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在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时候,城市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编制城市规划的时候要非常的科学,这样能够更好的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在新的时代,城市规划发展也要与时俱进,现在,人们对生态保护是非常重视,因此,在城市规划方面要对生态环境进行重视。生态城市建设不仅仅能够在经济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在生态经济方面也能够获得更好效果。在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和环境质量改善都非常重视,这样就使得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对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分析,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3.2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时候,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城市生态建设目标,同时,对不同的城市进行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的时候都有不同特点。在进行基本设计的时候,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设计方面要实现建筑和园林共同发展,可以将街道建筑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进行有力的结合,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江河湖泊进行保护,同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能更好的对生态环境和城市文化进行更好的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景观效应更好的结合。对生态示范园区建设也要进行重视,可以以高科技产业作为主导,建设循环经济,同时在旅游、教育、医疗和文化建设方面也要进行重视,建立生态产品开发,同时也能对产业格局进行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能够提高生态经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比重,同时对企业的发展也要进行环境信用评级,这样能够保证企业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对环境保护更加重视。

3.3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我们的祖先将城市建在有水的地方,大江大河的沿岸都是城市的聚集地。所以,我们的城市都有很好的生态基础。对于这样的状况,对我们建立生态型城市是十分有利的,我们不仅要利用,而且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任何人工建造的都不可能比它更好,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的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还有在保护的基础之上,对原有的生态资源进行提升,通过人工来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完善。只有充分的利用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型城市,才可以更好地建设城市的发展。

3.4保护城市内外生态廊道体系

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包括城市内外环境的设计。在城市层面主要内容应包括确定城市的发展边界和缓冲区、保护城市内外联系的生态廊道,具体到更小尺度上应涵盖控制地块的绿色容积率,绿色容积率是城市规划和建筑的生态量度。近些年,规划设计者已经认识到了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渐的将绿色生态概念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将植物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建筑物的更全面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扩展建筑景观,还能同时为建筑物降温,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现象。在水文方面的优势则表现为,能够有效的锁住降水,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城市绿化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规划质量的考核指标,并在城市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城市的绿色容积率,即综合绿化面积,已经成为有关部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重点问题[3]。

3.5积极推广绿色运动

目前一段时间,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地掀起了所谓的"绿色运动",同时总结出了一套特别具有新意的环保理论。其中的要点有下列这些:合理的利用绿色能源。运用地热能、太阳能、温差能、风能、生物能、水能以及潮夕能等不具有污染或只有很轻污染的能源。而且这些能源是可再生的,运用这些能源代替那些污染比较严重而且没有再生可能的能源,例如用于燃烧的煤炭和石油等等;同时在工业生产当中积极开展绿色工艺的推行,生产的产品尽量以绿色产品为主,并将各个城市的废弃污染物加以处理以及进行再生利用;运用绿色的交通系统,使用有轨电车、地铁、公共汽车、太阳能和电动汽车各种交通工具的行为进行鼓励。对绿色建筑加以积极推行,绿色建筑不仅可以节能防噪以及减少污染,还能在建筑中运用隔音和隔热等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是非常重视,这样就使得在进行城市发展的时候要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进行结合,这样能够更好的保护居民的生活环境。要让城市化和生态化同步推进,只有打造生态城市才是城市长久生存发展的前提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明白.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19):185.

篇2

关键词:低碳;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之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也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成为了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诞生于1971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提出了从生态学角度创造出一个低碳、高效、和谐的城市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不仅要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要极大的重视城市生态效益,通过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打造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平衡的人类城市生活环境,从而实现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围绕城市能源消耗、经济模式和环境改善等多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

2.我国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2.1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当前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与发展挑战就是以气温升高为主的全球气候变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城市发展建设面临着可持续发展力不强,环境资源竞争压力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挑战,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年的增加,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而城市建设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载体,转变发展方式、提倡低碳城市建设,避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合适我国国情的低污染、低排放、抵消耗的新型城市发展道路。

2.2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不断的扩张,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和改善,但是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却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水污染、空气污染、电力供应紧张、油价不断攀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而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就是使人类的发展回归自然的发展规律、符合自然发展的方向,达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真正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3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生态城市的理念与实践得到了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正是强调以人为本,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在保障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减少碳的排放,实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有力实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3.重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缺乏一套完整的规划与设计。在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中,城市规划在政府决策的设计与城市建设的引导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自重庆提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以来,并未出台一套完整的如何建设、怎样建设的规划与设计。

第二,政府政策制定不合理,政策结构混乱。重庆市由于缺乏太阳能、风能等绿色环保资源,导致重庆市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采取“拉闸限电”、减少柴油供应、临时关闭重污染企业等不得当的应急方式,不仅没有达到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和节能减排目标,而且民怨沸腾,失去人心。

第三,片面认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立,认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必然影响到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步伐。尽管重庆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但是,区县政府为了加快当地经济发展,过多考虑经济因素,并片面认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必然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在执行政策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持消极怠慢态度。

第四,低碳交通、低碳出行实施难度较大。重庆由于受地形条件的制约,道路坡度相对较大,道路条件恶劣,这就大大限制了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的推广使用。而且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出行的方式也出现了由公共交通向私家车转移的趋势,由于私有车辆的增加远远快于道路设施的建设,这不仅造成了交通拥堵常态化,更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也不符合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和设计。

第五,居民低碳环保意识薄弱。低碳重庆、宜居重庆的建设要求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但是大部分市民低碳意识淡薄,甚至少数市民对低碳生活有抵触情绪。低碳生活并不是以牺牲居民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为代价的,其是鼓励居民选择低碳产品,选择低碳出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有利于城市与环境健康、和谐发展的居民生活消费方式。

4.重庆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对策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参照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重庆低碳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合重庆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体系,树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

第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重庆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基地,要想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必须结合两江新区的战略布局优势,借助国家政策优惠,加快传统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由于重庆新能源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高新技术也以引进为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技术化人才,发展新兴学科,做好新能源人才的培训规划。

第四,加强低碳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城市居民是城市社会发展的主体,在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低碳生态城市理念的宣传,发动、组织重庆市民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建立环保教育基地,培养市民低碳环保意识。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然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重庆的城市建设正在逐步由高碳时代向低碳,甚至零碳时代前进,但由于目前经验的缺乏,规划的不完整、低碳意识的片面性以及自身条件的一些原因,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我们只要明确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全民参与的合作互动机制,大力支持发展低碳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能源产业,正确引导市民低碳环保意识,就一定能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个山水田园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 李迅,刘琰.低碳、生态、绿色——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城市规划学刊,2011(2)

[2] 戴亦欣.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3] 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J].建设科技,2009(15)

[4] 徐渝.低碳城市:重庆绿色发展的新目标[J].决策咨询.2011(1)

[5]杨李宁、付祥钊.关于重庆低碳型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J].城市住宅.2010(9)

篇3

关键词:园林绿化;城市建设;发展

1.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1.1生态作用

一是园林绿化可以有效控制城市中CO2的含量,从而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同时绿色植物会发挥出自身的光合作用,吸收CO2并释放出O2。二是,调节小范围气候。最明显的表现在树荫下的温度要低于阳光直射的地方,植物叶面通过蒸发可以将空气的温度提高。三是,夏季可以降低高温。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高楼林立,导致热岛效应,而园林绿化可有效降低温度。

1.2社会经济作用

园林绿化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随着城市绿化的增加,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了居民的环境意识,促进了人们主动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园林绿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为城市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1.3文化作用

园林绿化的文化作用体现在可以熏陶人们的身心,城市环境的主体就是人,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身心疲惫,所以需要一个可以休憩的场所来缓解这种疲惫和压力,而城市园林绿化就可以为人们提供这样一个场所。另外,园林绿化的文化功能还体现在教育方面,表现在城市的人文景观和品味,而城市中的人们也正在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

2.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发展策略

2.1提升园林施工队伍专业素质

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园林施工队伍专业素质不高的现状,应通过提升园林施工队伍专业素质来应对这一现状,聘请具有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园林专业人员和园林施工管理人员,成立园林建设研究小组,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提供技术高、专业强的队伍。此外,还要通过有效的培训来提高园林施工人员的专业性,开设各类培训课程提高施工人员素质,确保施工人员高效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在园林施工管理工作中施工人员并没有直接参与,但他们是管理者的主要管理对象,施工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对施工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加大园林绿化建设资金投入

根据园林绿化的要求和规模,深入分析研究,并确定园林绿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其对于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发展发挥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要加强园林绿化的管理,有效处理环境投资效益与园林绿化,并直接与效益挂钩,做好长期工作规划,从而使得园林绿化水平和质量得到提升。总之,加大园林绿化建设资金投入,对于促进城市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3推动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的法制进程

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开展需要加强推进法制进程,因为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没有统一的法规制度,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所以,加强园林绿化的法制建设非常重要。在编制规章制度时,要对园林绿化规划基础进行分析,在城市大的环境下开展园林绿化建设,统一确定园林绿化质量的验收标准和建设要求,确保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并充分发挥出园林绿化的功能性,

2.4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

城市建设规划要将园林绿化纳入其中,从而体现出地方的特色,不能只注重园林建筑物,还要注意园林绿化的方式和程度,促进城市的发展,改善城市的空气和环境质量。目前,园林绿化工程的成效并不明显,还需要考虑更加全面的问题。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包括合理配置园林小区设置,结合当地气候和实际情况来选择本土的植株和树种,不能单方面考虑外观的美观性而多样化选择植物,特色固然重要,但是合理适宜更加重要,切记不要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在园林绿化建设中要从整体上进行规划,植物种类要分布合理,进而为人们建设出优美的园林绿化工程,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道靓丽的色彩。

篇4

2000年以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环境;加快新区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总体城建战略构想和部署,紧紧结合本区实际,以建设成吉思汗大街、哲里木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为起点,以府兴营、麻花板“城中村”改造为切入点,全面拉开了以成吉思汗特色景观区为重点的城市建设序幕。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品位和功能明显提升,城市建设已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为实现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城区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后,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成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城区需要人们更深刻地思考和探索,但追其根本是立足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实践,统筹好各方面关系。

一、确立新的城市发展理念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城市发展要始终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也就是说,城市发展中必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环境。

(二)着眼于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是统筹城市和农村的规划和建设,突破就“三农”论“三农”的传统思路,用工业化、城市化的理念来谋划“三农”,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三)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城市发展带来巨大效益、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并使人类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等负面作用。城市建设普遍存在的“城市病”,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用地紧张、供水不足等问题日益显现。近年来,失业、贫困、治安、教育、医疗卫生和防疫等问题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坚持以人为本,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注意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要在加快经济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步伐,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同步发展、互相促进的,没有工业支撑的城市是没有活力的城市,应处理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市是关键。应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中心城区,实施以城带乡战略,以中心城市的发展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村发展。首先,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发展规划,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城乡规划编制的指导方针,统领城乡建设的各项规划,使各项规划的内容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其次,要处理好城市扩容与提质的关系,扩容与提质同等重要。再次,要处理好完善设施与塑造精品的关系。在积极配套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时集中物力、财力,打造一批城市亮点,提高城市品位。

(四)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5

关键词:港口城市城市建设 港口规划核心战略资源协调发展总体目标港为城用城以港兴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港口与城市关系密切,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利用天然河流创造出一代又一代的人类文明。世界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港口如何依托所在城市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而城市总体发展又如何与城市港口规划协调一致,利用港口门户走向世界,“港为城用、城以港兴”,应该是我们在世界经济新的挑战面前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港城关系的内涵

港城关系的深刻内涵港口对促进和推动一个城市的总体发展至关重要。从港口本身来看,港口作为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对城市的发展起着“龙头”作用。国内很多港口城市在城市发展战略中突出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将港口经济作为港口城市的龙头经济,将港口作为城市的核心战略资源。

1.1从港口功能的角度看港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装卸储存、中转换装、运输组织、临港工业、客运服务、现代物流、信息及生产生活服务等是港口具备的基本功能。正是港口所具备的特殊功能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有利条件:

(1)港口作为海陆交通枢纽,具有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作用,可以通过海上运输把本国市场同国际市场有机连接起来;

(2)城市发展可充分利用港口强大的辐射力,增强城市的功能。港口一般具有双向腹地,并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港口所依托的城市;第二层次是通过各种集疏方式与港口联系的内陆地区:第三层次是港口之间通过航线相连接的向海外所能涉及的区域。第一、二层次是陆向腹地,第三层则是海外腹地,港口腹地的第二、三层次的范围往往超过了城市经济辐射能力所达到的范围。

(3)港口城市较非港口城市而言,具有显而易见的发展优势:

港口作为流通领域资金往来的汇集之地,具有融资方面的便利;同时,港口通过能力的扩大,物流、客流量的增加,可使港口成为信息汇集的中心,便于各种信息的获得和处理。与此同时,港口本身作为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着“龙头”作用,特别是使临近港口的产业具备诸多优势:一是临近港口的产业因为其生产经营的运输环节少,费用较低;二是港口基础设施,如码头、库场、公路、铁路、通讯等配套设施,为临港产业所共享;三是港口经规划确定的岸线与陆域,为港区其它很多涉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聚集发展的空间;四是港口为港口区域的土地增值创造了条件。五是由于港口所在城市具有发达的交通条件和国内、国外双向经济腹地,使港口城市经济外向型程度显著。因此,许多港口城市都建立了临港工业区,发展制造业,发展进口原料的出口加工业等产业。从国内外港口城市的现状分析,港口城市的自身物流占港口吞吐量的比重一般都比较高,城市本身对港口条件利用较大。

现代港口的发展对港口的服务功能要求越来越高而使城市与港口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一方面城市作为港口设施的载体,成为港口产业发展的依托;另一方面,港口产业由于关联度大,经济带动性强而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当港航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成为城市的主要支柱产业时,城市的主要功能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如我国的深圳、广州、上海、青岛、天津、秦皇岛、大连都是因港口的突出功能,“港兴城兴”,形成广阔的经济辐射面,从多方面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港口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港口正成为开展国际贸易和服务业的集聚场所,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

1.2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港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港口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运输服务,工业依托港口的运输功能可以很好地为工业提供国际化服务。世界上85%的国际贸易都是通过海上运输来完成的,因而港口与国际沟通的便捷条件正是吸引工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从运输成来而言,港口也是理想的制造业基地和能源基地。虽然通过内陆运输同样可以完成国际国内产品和原材料的运输,但是其运输成本远远高于水运;港口由于历来的“商埠”功能,一直就是人口繁多、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另外,港口城市通常具备充足的工业用水和工业用地(包括填海造陆),这也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港口建立工业不仅可以利用港口便利的运输条件进行产品的装配、配套以及原材料的集疏,而且,以港口为跨国制造企业物流的集疏中心将有利于降低整个系统工业物流的成本。因此港口具备的良好条件和区位优势成为吸纳工业的理想场所,使得大量的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落户港口,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契机。

综上所述,港城关系内涵基本可以概括为:港口经济是城市经济的一部分;与其他行业一样,港口同样产生国内生产总值;港口产生新的就业机会,上缴国家和地方税收(包括可观的海关税收);港口为工业、贸易和其它部门之间提供了装卸、堆存、运输、包装、装配等相关服务;从港口的角度看,港口和这些部门之间存在着前向联系效果;港口自身也消耗着本地和外地的工业、贸易等行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因此从港口的角度看,港口与工业及服务业之间存在后向联系效果;港口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具有的多种功能,因而港口对制造业具有诱发、产生和集聚的作用;对人口也具有吸纳的作用,因而在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港口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我省拥有河流众多,对内河港口而言,目前港口发展现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1)航道通航条件制约港口发展

内河港口中,例如通顺河、东荆河等航道存在航道枯水期水深严重不足的情况,仅能季节性通航,严重制约了港口的发展。

(2)港口技术状况简陋。

内河港口中除部分近年建设的码头技术状况较好外,绝大部分技术简陋。码头结构型式以自然岸坡为主,所占比重达85%。绝大多数码头装卸工艺落后、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能力差。码头装卸货物靠肩挑背扛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3)港口布局不合理,中小型泊位过多。

内河港口中例如仙桃港生产性泊位中存在着中小型泊位占有过大比重,布局混乱等问题。造成目前码头泊位虽然占用了大量岸线,然而码头实际通过能力却非常低的局面。

(4)港口客运吞吐能力相对过剩。

由于水上客运与公路客运存在着运行速度的差异的潜在因素,运输市场放开后,公路客运取代了部分水上客运。以仙桃港为例:14个港区中仅汉江仙桃港区,通顺河袁市、彭场、沙湖港区,东荆河杨林尾港区等区间存在少量水上客运量,因此显得客运吞吐能力相对过剩。

(5)港口结构性不合理,码头公用化程度低。

内河港口大多存在专业化码头建设滞后、能力严重不足的情况。货主码头与公用码头之间比例失衡,码头公用化程度低,不利于实现港口资源最大化。

(6)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以仙桃港为例,仅汉江各港区的通信纳入汉江系统的通信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导致信息不能快捷流通、共享。

3、港口规划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和要求

综上所述诸多因素严重制约了港口的发展,港口发展现状与城市发展目标不相协调,因此,规划建设现代化的港口迫在眉捷。而港口作为港口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港口能更好地服务于腹地经济建设,促进城市总体发展,在其建设规划中其总体规划应与腹地国民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协调一致。遵循的总的原则和要求是与港口所在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开发利用规划、防洪规划、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相协调。通过合理的充分利用和保护港区水域和近岸陆域等岸线资源,经过分期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设施齐全、机械化程度高、功能完善、协调发展、运输畅通的现代化港口,以满足港区码头正常生产的要求,保持港口经济腹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的需求。具体而言:

(1)港口总体规划应注重远近结合,在水、陆域布局上给远景发展留有余地,同时应当贯彻节约用地的方针,尽量少占土地。各水平年岸线利用规划在充分考虑各港区不同岸线的自然条件的同时,也严格遵循岸线规划与城市发展总体布局必须协调一致的原则,码头建设不占用城市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所确定的水源保护区岸线以及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活动和生活空间、进行沿江和滨河绿化建设所需生活岸线,合理分配不可再生的岸线资源。

(2)按照客货分流、散杂分离,化危品泊位布置在规划岸线的合适区域等原则进行码头布局规划,避免相互干扰,便于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3)充分挖掘现有码头的生产潜力,按照功能调整、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形成港口的吞吐能力。

(4)满足集疏运的要求,使港区外部与内部的交通线路要相适应,内外联系方便,水路与陆路配合密切,发挥各自优势,真正实现“宜水从水,宜陆从陆”的水陆并举的交通运输格局。

(5)体现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

(6)港口规划的建设和发展不应以破坏城市生态环境为代价,其建设和发展应与城市环境生态建设保持一致。

4、结束语

港口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港口规划必须协调港口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遵循港口规划建设与港口所在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开发利用规划、环境规划、防洪规划、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相协调一致的原则,做到良性互动发展,才能真正发挥港口对所在城市发展的优势,推进港口城市以尊重自然环境、以人为本、社会生态、适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杨华雄.论港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中国港口,2011年

篇6

【关键词】低碳城市,绿色建筑,城市可持续发展

前言

目前全球空气质量日益恶劣,主要是由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城市发展中通过减少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利用风能、核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转变能源利用结构,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低碳城市的核心是节能减排,通过发展绿色建筑,必定能为低碳城市做出贡献。

一、绿色建筑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一)绿色建筑的含义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人类社会对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设之时能做到最大化节约自然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及木材资源等等,减少建筑时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同时又能保证居住的舒适度、健康度和安全性,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持续多年,成果显著。1986年,政府《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拉开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序幕。十三年后,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促使北京颁布了《北京》,现代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在各地都陆续开展并有了一些实践。就目前来看,发展现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评价标准不完善。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主要有六大指标,分别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外环境质量以及运营管理。但在实际评价中没有具体指标,基本依靠主观判断,同时只关注了节约资源的方面,不重视居住的舒适性和自然协调性,造成了评价的片面性和低质量;第二,缺乏激励发展绿色建筑的机制。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行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机遇。如果没有政府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和认证体系,开发商在投资时面临着的风险就更大,得不到政策保障,就不会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最后,政府和大众方面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性。政府的忽视导致了开发商迟疑进军绿色建筑市场,民众的忽视造成了绿色建筑的消费市场窄。

二、解决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

虽然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已持续多年,但社会大众对此还不够熟悉,节约资源的意识还不够深入,政府或开发商应加强宣传绿色建筑的力度,让民众了解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比如,在城市中的地铁站、公交车上做广告,广告的形式可以是平面广告,也可以是视频广告。通过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人们重视绿色发展,关注绿色建筑。

(二)确定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的六大评价指标在实施过程中太过粗化,不具体,评价过程强烈主观化,且评价范围片面。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建立健全绿色建筑评价制度,在办理施工许可证前应严格审查施工项目,组织专家团队监督并检查建筑过程中的节能问题。在项目建成后,还要重视评价建筑居住的舒适度、安全性及自然协调性,并严格将之纳入评价体系。

(三)研究推广新技术

除了现有的建筑节能设计,在建筑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及技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及新工艺,不断提升建筑的节能水平,同时可以开展示范点,在示范点试验新技术和新设备。

(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各地区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规划设计绿色建筑,研究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路线,规范化设计标准、施工标准和管理标准,鼓励绿色建筑人才之间的学术交流,保障绿色建筑的发展。

(五)完善激励政策发展绿色建筑

除了《节约能源法》、《建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政府还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政策,明确表明政府对绿色建筑的态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各方主体责任、各项管理制度等等,将配置市场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六)规划发展绿色产业

在绿色建筑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体化的绿色产业发展,比如,以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资源为主要利用资源的产业,节水设备生产企业,太阳能电磁板生产企业等等,在税收、财政等方面放宽管制,促进绿色产业一体化的发展。

结束语:新时代下,社会对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设之时能做到最大化节约自然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及木材资源,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同时又能保证居住的舒适度、健康度和安全性,与自然和谐共生,也就是绿色建筑。对我们而言,积极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及技术,不断提升建筑的节能水平,保障绿色建筑的发展,促进绿色产业一体化的发展,不只是为了建筑的节能性和长久发展,更是为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这片天地能真正地与自然相融。

参考文献:

[1]费衍慧,林震. 低碳城市建设中的绿色建筑发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S2:169-172.

[2]毛洪伟,李芬,郭永聪.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改造技术公众认知研究[J]. 资源科学,2012,09:1798-1805.

[3]叶祖达. 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技术选择分析[J]. 现代城市研究,2013,10:60-69.

[4]王立. 绿色建筑: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路径[J]. 政策,2011,01:59-60.

篇7

关键词:电力线路;城市建设;电缆入地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也集中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经济、技术的主要成就。城市建设的水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速度日益加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电力建设是不可缺少、且须先行的子项,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它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本文从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出发,就城区电力线路建设怎样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电力线路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严重妨碍城市开发建设

这部分线路主要是历史遗留问题,建国初期在城区外的荒地上架设的,当时为了取捷径架设,因地制宜。但是随着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大,当初的荒地逐步被划入城市建设用地。因此,这些旧的电力线路与现行规划路网便显得格格不入,不仅线路本身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并且沿线要按规范规定预留出安全距离。开发商征用的土地无形中缩水很多,建设成本摊高,该处土地大大地贬值。

2、制约了城市道路的扩宽

这部分线路主要是在建设时未考虑远期道路扩宽规划,在距道路边石1米以上的位置架设。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道路按着规划要求需要扩宽,但因受电力线路不能移动的影响而不能加宽了。还有些新建道路或原有道路扩宽时,电力线路没有与道路建设同期改造,原有的电线杆便立在了道路的中央,时有交通事故发生,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3、既不美观也不安全

架空电力线路就像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即不美观又不安全。有些架空电力线路在双回66KV线下侧还架有10KV线路,再下侧还有电业光缆线路同杆架设,像蜘蛛网一样横挂在空中,粗大的钢管杆像烟囱一样,挡住了视线和阳光。有的线路上还飘舞着断了线的风筝和塑料口袋,摇摇晃晃,大风刮来时嗡嗡作响,凿实吓人。有些电力线路建设时找不到架空线路走廊空间,如果动迁房屋,费用太高无法实现,就在与住宅的安全距离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与住宅楼平行架设,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4、线路重复建设

在城市道路新建、改扩建中,由于各种因素致使电力线路改造不到位,道路修一修,电线杆也随之动一动,道路再扩时,电线杆又再动一下,这种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很大的人力、财力的浪费。

二、电力线路建设应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

城市电力线路的建设应与城市建设统畴规划,架空线路与电缆入地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协调城市电力线路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在城市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中,创造更加便利完善的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市容市貌的美化。

1、电缆入地与架空线路比较

(1)电气性能好:架空线路的电感与电容取决于导线的几何排列,与电压等级的关系不大,而电缆单位长度电容是架空线的20至30倍,因此电缆特征阻抗比架空线小5至10倍,有利于线路运行;(2)较长的寿命:一般来说地下电缆的使用寿命比架空线更长;(3)减少维护费用:地下电缆系统的组件具有较长的运行寿命,不暴露在露天条件下,对维护的要求很低(4)供电可靠性更高:地下电缆系统不受冰雪、雷电、大风天气的影响,因此电力传输的可靠性更高;(5)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且美化环境:土地是宝贵的资源,尤其是在市区,使用地下电缆系统大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在距地下电缆很小的距离处就可以建造大楼和其它建筑物。并且消除了纵横交错的蜘蛛网一样的电力线路,大大提高了城市景观。(6)减少消防人员的危险:当消防部门立起他们的救火设备时,不会再受到电线杆和架空线的妨碍和威胁。(7)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地下电缆的对地电压很低,消除了选项靠近高压电对生命的危险;另外地下电缆系统不使用电线杆,不会对交通工具造成障碍,也不会发生倒杆和电线断线及它种种触电事故。(8)由于电缆的芯线结构,使之呈现的感抗小;无功损耗小,传输容量就大,电磁场干扰就小。总之对中低压配电线路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来看,使用电缆都比使用架空线路效果好,随着环保呼声日益高涨,中低压配电线路选用地下电缆是城区线路建设的必然趋势。对美化城市、改善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事实上,一个城市的电缆入地率的高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对电缆入地的认识

毋庸置疑,从老百姓到城市主管领导,从业内人士到规划部门,都认为电缆供电的优点多,值得发展。近几年,随着供电设备的改进,户内式66KV变电站和10KV箱式变电站的大量使用,也客观地要求进、出线采用电缆供电。用发展的眼光看,电缆供电是必然趋势。电缆取代架空线供电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市场培育过程、成熟过程。我们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了。

3、技术的进步为电缆入地提供了有力支持

过去电缆的使用一直受到绝缘等级技术指标的制约,现在66KV、220KV电缆技术都已成熟,已投放市场。所以技术瓶颈已被打开。如果单从初投资来看,电缆线路比架空线路是高很多,但从运行维护和线路损耗以及土地的使用价值等综合总体运行成本看,电缆并不比架空线费用高。

4、电缆入地的核心问题是资金问题

由于缺乏资金,城市电缆建设是城建中推进最困难的工作,供电部门不愿负担高昂的建设费用。导致电缆建设水平和速度跟不上城市建设的步伐;与道路修建不配套且严重滞后。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各地进行了大胆尝试,比较成功的做法有“:熟地”方试(深圳方式)和管线分离方式(上海方式)。“熟地”方式就是政府建设电缆沟,无偿交给供电公司使用。电缆沟的建设同绿地等其它基础设施一样,来自于土地拍卖所得的“国土基金”。这种模式是土地储备制度的一部分。“熟地”方式的优点在于通过拍卖土地,由开发商负担了市政建设费,缓解了政府的资金压力,规划在先,既有助于提高城市电缆化水平,又避免了由于短期盲目建设引起的大量重复建设。这种方式也有不足,电缆管沟的无偿使用,造成政府投资过大,不是长久之计。如果能改为有偿使用管沟就更合理了。管线分离方式就是市政局下设“管线管理办公室”,根据市住宅局(建委开发办)的规定:新建项目必须采用电力电缆,推行的范围由市区扩大到郊县。由开发商与供电局共同出资,市区内的架空线随着道路改造一同入地;政府负责建设管沟,供电局负责敷设电缆。“管线管理办公室”监督架空线入地情况并依照地方架空线管理办法对违反入地规定者进行处罚。

5、电力线路建设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结合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7号),要求“稳步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探索投融资、建设维护、定价收费、运营管理等模式,提高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水平。随着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及对城市环境整治的严格要求,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力线路采取综合管廊的形式进行敷设,既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减少架空线带来的城市地块的割裂,同时也能更好地解决架空线周边地块不好开发的难题。目前电力线路从技术和维护角度而言纳入综合管廊已经没有障碍。

结束语

电力线路建设采用电缆应该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而且也是能够给市民、旅游者良好影响的有价值的形象工程。中国的地下电缆建设不仅是在大城市,更多的是在中小城市,在各城市政府的支持下,必将又快又好地发展。地下电缆建设对净化城市天空,美化城市环境、发展城市经济肯定能起到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是中国城市走向现代化、世界化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胡新建,罗红.国内外架空线入地方法和资金筹措模式[J].杭州通讯,2009,(11)

[2]欧伟.电缆入地美化城市,供电行业信息[J],2009,(5)

篇8

关键词:城市建设;环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322.1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不仅增加了城市的生活压力,同时给城市环境带来严重的问题。面对大量涌入的人口,城市必须进行规划建设,然而在建设过程中有必定会产生垃圾,污染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环境保护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容小视的问题。下面简要叙述城市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一、城市建设环境污染问题

1、水污染

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动植物生长都离不开水。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城市边缘的河流中,造成城市水污染严重。近年来,我国境内江河湖污染严重,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我国1200多条河流中,有大约850条河流已经被污染,在统计的132条城市河段中,已经由133条河段受到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流已经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源工人们生活引用。

2.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是目前我国面临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工业、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及石化燃料的大量应用,必定会产生大量的烟尘、颗粒物、硫化物、氮化物等,增加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最终进入空气,就是人们最讨厌的“雾霾”。我国雾霾城市逐年增加,人们已经很难经常看到蔚蓝的天空。据统计,我国大气污染以“烟煤型”污染为主,全国城市空气中悬浮颗粒物严重超标,平均浓度已经达到309微克/m?,二氧化硫含量偏高,部分城市已经污染非常严重。此外,空气中硫化物的增加导致全国很多地区出现了酸雨,损毁建筑物,同时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健康。

3.固体物污染

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污染物也越来越多。城市固体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企业、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据统计,我国每年工业产生的固体垃圾大于为6.6吨,每年生活产生固体垃圾为1吨左右,近年来仍然保持在7%-8%的增长速度。我国对固体垃圾的处理方法是露天堆积,集中燃烧,所以我国基本上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固体垃圾堆放不仅占据空间,影响美观,同时垃圾释放出来有害物质非常多,容易传染疾病,破坏土壤和水质,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4.噪音污染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交通运输、娱乐文化事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然而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噪音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都生活在噪音超标的环境中。

二、加强城市环保的措施

1.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首先,建立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联的科研单位,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对策和举措,为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将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计划,在科学发展观的大前提下,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再次,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加大科研的经费投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利一学研究。最后,培养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人才,提高环境保护人员的各项能力。

2.建立换进的监督机制

通过对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促使相关部门积极落实和贯彻环境保护的计划。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能通过分级管理,实现分工合作。监督部门可以通过对环境的监察、环境监测、环境宣传、环境信息等工作进行监督,从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各方面的建设。

3.加大城市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可以从多角度出发,第一,政府可以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项目的资金支持,直接加强环境建设:第二,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鼓励政策,通过环境保护政策的推广,间接引导生态环境建设;第三,对一些项目,比如交通运输、油气开发等实行资金补偿制度。通过这种补偿制度约束和规范相关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

总结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这对城市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更多要求。城市在建设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只有做到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领导者,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环境保护,引导社会各界加强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同时,作为城市中的一员,环境保护更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城市发展建设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建新. 辽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模式研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0(01)

[2] 高天鹏,常国华,李雪,张庆,陈宏彬,张鸣. 兰州市城市环境与建设生态城市的理性思考[J]. 河西学院学报. 2009(02)

篇9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城市是人类集中聚居的场所,也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面对自然资源紧缺以及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开始觉醒,几千年以来的环境价值观逐渐发生了变化,评判城市先进的标准由原来的“工业、技术、现代建筑”转变为“绿野、文化、传统建筑”。上世纪80年代是人们寻求高效、节能、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阶段,90年代以后又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城市观念由原来单纯的自然优美环境转向全面生态化。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国际上第四代城市发展的目标模式,很多大城市都把生态城市当作城市发展的目标,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重视生态城市建设是适应时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发展的必然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由概念向行动迈进,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不断提高。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随着深灰生产力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相应的提出更高要求,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这就使得人们对生态消费与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大力提倡生态城市建设,这不仅是适应城市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推进城市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发展绿色生产力以及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需要。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提高步入绿色科技先进领域的起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城市的整体水平和形象。

2.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和政府把“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并列实施,在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当中,应该实施并贯彻好这一重大战略。

3.是有效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要求。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活动中心,同时更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经济发展通常会导致住房紧张、人口拥挤、环境污染、交通阻塞、生态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起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与协调的生态城市,从而有效解决上述矛盾。

4.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逐步由原来的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由物质型转向精神型、由户内型转向户外型,生态休闲也逐渐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必然需求。

三.生态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

生态旅游循环经济是旅游业作为资源依托型产业的本质要求,是绿色旅游的必然要求,也是承担社会责任、提高旅游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生态旅游循环经济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它主要是指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来指游资源利用与保护、旅游市场的开拓与培育、旅游企业管理与运营,它是建立在环境与旅游持续利用、能源与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依据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并且结合景区的实际,生态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优化与调整总体布局。将整个旅游区划分成5个片区来进行管理与建设,也就是渔村民俗体验片区、新村综合服务片区、笔架山观光片区、古榕沙滩娱乐片区、波息湾度假片区,从而有利于强化各片区的功能,同时也有利于集中收集和处理服务设施废弃物。②建设绿色景区。新建的设施要和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并符合绿色建筑要求,住宿、餐饮企业应积极进行清洁生产。③建设绿色旅游社区。在旅游开发中老渔村要注意结合旅游需求与绿色建筑 的要求来进行改造,挖掘和展示民俗文化产品,并努力提高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④积极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多设置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比较小的旅游活动项目,引导游客绿色消费,并且适当控制游客的规模。⑤处理污水,建设污水处理站,并尽力提高运行能力,将经过处理的水用于灌溉农田,然后流入有一定旅游功能与景观效果的人工湿地。⑥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村民、游客以及从业人员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送到沼气站,所产生的沼气能够作为能源用在旅游社区于旅游接待企业,沼渣、沼液等可以用来制作有机肥料送到农田,从而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的用量。⑦处理垃圾。进行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处理,其他的则送到垃圾处理场,可以回收的则进行循环利用。能够用于造景的可以用在见者旅游景观,剩余的可以进行卫生填埋处理。建设填埋场也应该考虑到旅游功能以及景观需要。⑧培育旅游资源。挖掘老渔村民俗文化、利用人工湿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观光休闲农业等。⑨补偿旅游生态。适时评价环境影响,并及时修复受到影响的生态,保护受损的旅游资源,比如人工繁殖抗浪鱼、综合整治沿岸景观等。

四.生态城市建设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城市是充满活力、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的高级阶段、高级发展形式,它是依托于现有城市,依据生态学原理,并采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来逐步创建。建设生态城市是保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经济基础就不能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也最终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生态城市建设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环境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当中发挥重要作用,假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旅游业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确保城市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发展旅游业的生命线。此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够有效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及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从而有效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城市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相互促进、紧密结合。只有有效处理两者关系,做到旅游业和大自然、人类社会以及环境的和谐统一,才能够实现满足当前与未来旅游的发展。在保证从旅游业中获益的同时,旅游区的社会文化结构与自然环境不会因为游客的到来而遭到破坏,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湖泊是非常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更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活动在给当地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对湖泊带来污染。以往的处理方式不但高成本而且还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问题。构建以湖滨环境保护与污水处理为中心,以建设绿色旅游社区和绿色景区作为载体,考虑到绿色消费、清洁生产、补偿生态、处理废弃物等要素的生态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并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其从理论走向实践,这是确保实现湖滨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唯一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王如松.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0,(5).

[3]康慕谊.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M].北京:中国计量

出版社.1997.

[4]花明.生态旅游一江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J].江西社会科学,2002,(6).

[5]曹红平.胡杭梅等.江西应创建高品位生态旅游“后花园”[J].企业经济,2004,(6).

[6]黄跃华.试论生态城市建设[J].城市规划,2004,(10).

[71句德平、牟坚.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建设[J].城市开发。2002.

[8]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N].光明日报,1998一05―23.

[9]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13).

[10]徐军.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证[J].江淮论坛,1998,

篇10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建筑电气;智能化;发展研究

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为促进建筑智能化的发展,应将建筑电气设备运用其中,为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竞争力提升发挥作用。笔者将分别从智能城市建设分析、智能建筑与建筑电气的关系、建筑工程智能化电气设计研究、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对策四个方面来阐述。

1智慧城市建设分析

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我们应提到IBM公司,2008年该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相关概念,紧接着2009年IBM公司又提出了“智慧的地球”战略,试图实现又一次科技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逐渐演变为全球新事物,诸多国家均提出了与其相关的建设目标。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下,政府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智慧城市建设也被提上日程。自2012年以来,城乡建设部陆续公布了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各大城市根据自身特点对智慧城市努力改造。依据2008年IBM提出的相关报告,智慧地球是指将传感器嵌入到地球各个角落,如:公路、桥梁、电网、铁路、供水、建筑等物体中,物理设施可被感知,与互联网形成物联网,通过云计算对物体进行动态管理,帮助人们以精细方式进行管理,最终形成“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智慧城市相关概念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利用网络来实现互通,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实现城市发展理念的发展。如图1所示。

2智能建筑与建筑电气的关系

综上笔者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关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建筑间的关系,大部分人还未了解。实际上智能化建筑及建筑电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间存在直接联系。实际上智能化建筑作用若想得到有效发挥,通过电气技术的应用,应对智能化系统加强维护,值得注意的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二者缺一不可。基于传统模式下,建筑电气技术主要负责光电照明、电力供应、闭路电视,这均属于传统电气控制技术及电气工程。基于信息时代下,智能化建筑主要依靠电气系统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而建筑电气在这些技术的前提下发展。如若缺乏建筑电气技术,建筑智能化难以实现。

3建筑工程智能化电气设计研究

相关人员在设计智能建筑时,应将监控管理系统应用其中,从而达到监控目的,更好地满足用户实际需求,并达到电能消耗目的。与此同时该系统可及时对建筑电气设备隐患有效解决,从而确保建筑用电安全,使电力系统运行成本有效降低。与此同时,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电力配电管理中,可实现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当无人看管时可实现自动管理,将信息到网上,为用户查询提供了便利性。笔者将对建筑工程智能化电气设计加以研究。

3.1照明系统

现如今,在建筑工程中,灯光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照明系统的改善能促进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智能化系统来选择合理的灯具、光源、电线,促进照明质量的提升,使现代建筑环境大大改善。

3.2开发新能源

太阳能在我国建筑领域中得到了有效应用,污染率小、利用率高,因此受诸多人的喜爱。举个例子:太阳能热水器作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设备,从而使风能、电量的使用量得到有效降低,风能及电能的应用在电力行业十分常见。举个例子:荷兰作为风能发电最多的国家,应用风能发电具有噪音小、发电干净等特点,半导体照明技术得到了有效开发。就目前来看,半导体照明具有能耗低、应用时间久等特点,其中LED材料也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LED在我国各种商业活动中得到了有效应用,例如:交通标志灯、LED荧屏、艺术照明等。半导体照明发光率得到了有效提高,但还未得到有效普及,然而半导体技术的应用前景势头良好,并应用到各种领域。

3.3火灾报警系统

在现代建筑中火灾报警系统的作用逐渐增大,其应用率逐渐提升,根据不同工程要求可与其他灭火设施联合起来,从而形成中心控制系统。即由安全疏散指令、自动启动灭火、自动报警、消防档案管理来形成完整的控制系统。

4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对策

为促进智慧城市有效建筑,应采取防雷接地对策、解决等电位问题解决对策、对配电线和配线通病加以防治、控制安装设备质量、加强安装设备阶段施工管理,详情如下。

4.1防雷接地对策分析

为了能够充分确保建筑中电气的防雷效果,在引下线的敷设中就需要找到正确的位置,同时在安装方面需要结合实际设计情况而不断提升其质量。例如基础的接地装置中实施焊接时,就需要把桩基钢筋和基础的钢筋通过焊接连接,而且安装避雷带过程中还需要最大保持避雷带所要求的转角半径满足设计的要求。除此之外,对于屋面的明装避雷带在施工中需要注意相关的事项,如圆钢作为避雷带时就需要在安装前而实施冷拉调直,而且避雷带还需要运用200mm左右的支撑高度。再者就是针对建筑物的顶部避雷带而言,此时就需要和外露金属构件而连在一起,从而保障整体电气能够处于良好的通路,同时和防雷引下线实施可靠连接,进而提升焊接质量。

4.2等电位问题解决对策

建筑电气的施工中对于等电位系统而言,就需要从施工人员施工中找到解决的方法。首先,施工人员需要对等电位系统给予高度重视,并且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针对等电位系统的通病而找到问题的方法;其次,施工人员还需要进一步结合电气施工情况而确定等电位线位置,尤其针对的金属部分则需要保持其和接地干线之间有良好的连接性,同时还能够正确连接;最后,等电位系统施工完成之后,施工人员需要做好摇测测试,进而保障等电位系统安全性。

4.3配电箱和配线通病的防治对策

为了能够保障建筑电气的质量,其中针对配电箱和配线安全性问题而提出对应的防治方法,进而有效提升电气线路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在具体施工中可以从如下三点着手:第一,选购配电箱就需要严格地参照配电系统图设计要求进行,例如对配备箱的尺寸以及箱体机械开孔等都要做好检查工作,进而有效保证配电箱中的开孔位置可以满足进出线管需求,同时还需要严禁箱体实施气焊开孔以及扩孔、背后开孔以及侧面开孔等,而且还需要保障箱体的开孔和导管管径符合;第二,配线过程中需要根据箱内的导线颜色而设计,同时还需要将配线整齐绑扎,并保持横平竖直,且无绞接的现象,对于导线连接较为紧密的位置,则需要防止其出现不断股以及不伤芯线等情况。垫圈下的螺丝两侧压需要保持导线的截面积相同,同时将零线和接地线的汇流位置处于同一端,而且导线的连接保持在两根左右;第三,在配电箱中金属框架需要紧靠在接地以及接零,而且对安装对应的电器中需要保持开启门以及门和构架接地位置所使用的是裸编织的铜线,还需要有十分显著的标识。

4.4控制安装设备质量

第一,要细致地对工程图纸进行阅读,将会审工作做好,最后再进行安全和技术的交底。在对设备进行采购时,要对照图纸当中的参数以及设备规格和型号。针对不同设备,要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运输设备的方案。当设备需临时制造时,应安排专人监督厂家制造设备的过程,确保制造设备同图纸相关规定和要求相符。第二,应设计工程组织计划,并对吊装方案进行制定。同时,应获得相关单位批准才可开展吊装工作,且在进行实际吊装中,监察单位以及承包单位应安排人员进行监督,使吊装质量得以保障。第三,要按照设计图纸来开展预留预埋保护装置和线路设计以及基本工程的工作。

4.5加强安装设备阶段施工管理

要想更好地实现预期工程目标,不可忽视施工准备这一环节。第一,应严格审批一次原理图,然后中标商家应提供配电系统二次原理图,而作为设计图纸单位应对其严格审批。第二,检查人员应加大力度验收检查到场设备和资料。同时,相关人员应对吊装设备方案和施工设计方案进行审核,且验收预留预埋槽钢基础和线路以及保护装置等工作。第三,要对顶板工程和墙面工程进行验收。在安装设备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要点:第一,要遵照相关规范,对每道工序进行严格控制。第二,在进行施工质量管理时,应重视细节,找到问题后尽快处理。一般要检查设备的几大问题:首先,对母排支架进行检查;其次,对小元件和小零件进行检查;再次,对复位功能开关进行检查;最后,对设备的接地保护装置进行检查,杜绝安全隐患。第三,在安装设备时,要对变压器接地和高低压柜布置进行检查。第四,在对桥架和母线进行安装时,要做好以下几点:确保平整的桥架质量;对桥架布局进行检查,确保缝隙适中;对吊杆横担丝进行检查;对防晃支架进行检查。如图2所示。

5结语

综上,笔者对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概念及智能建筑与建筑电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在建筑物中,电气工程的质量对整个建筑物中其他的功能有直接的影响,尤其当前人们所使用的电器越来越多,为了能够充分保障其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在建筑电气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就需要不断提升质量,特别是针对电气施工过程中一些常见的通病,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从而促进建筑电气提升质量。在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电气施工人员需要高度重视质量,同时在实际的施工中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有效提升电气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智能建筑电气技术》杂志约稿函智慧城市电气技术专辑[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6,10(6):25.

[2]吕悦.智慧城市驱动智能建筑技术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召开[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6(6):16-17.

[3]崔明丽.住宅小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控制系统的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6(3):107-108.

[4]2015第九届中国国际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论坛在京举行[J].城市住宅,2015(6):96.

[5]许大宇,杨志超,李祖明,等.智慧城市建设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内涵发展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15,34(1):80-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