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4-05-21 17:3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设计院 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设计 实现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2-0008-03
Design Institute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WenZhou Plan Design&Research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ZhuSuzhi 325000)
[Abstract]The design and use cos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o the system from a manual calculation of statistical changes. Detail of the system's design goals, design principles, design ideas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Set out to run results, and propose future directions.
[Key words]Institute Cos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design Implementation
引言
成本核算是企业财会管理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本人所在单位是从事公路交通工程专业设计、规划、咨询和服务,成本核算关系工程设计项目承包科室与个人的分配额度及收入,涉及的内容较多,数据采集的时间跨度较长,对统计计算的要求也较严格,人工手动作业可以说难度很大,也易产生误差。为此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工程成本信息实现自动化管理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但可以方便地实现数据的输入、查询、共享、汇总和列表输出,大幅度的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为未来单位财务管理全面信息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1 系统的设计目标、开发原则与指导思路
1.1 设计目标
利用现有的单位内部局域网及NAS网络存储服务器,以供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集中交换和存储。完成后的工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工程项目成本数据的分类输入、快捷查询、内部共享、批量汇总和列表输出,方便单位管理层对工程项目成本信息的检索,及时掌握项目支出情况,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1.2 开发原则与指导思路
系统的开发围绕“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的原则,并贯穿整个系统设计过程,对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有一定的要求。由于成本信息管理主要针对数据的有效管理,因而系统的设计始终坚持以“数据为中心”的指导思路,使用户可以随时修改、添加、查询和计算统计相关数据,及打印所需的列表。
2 系统分析
工程成本核算是单位工程设计项目内支出的各种费用的核算。以一个工程设计项目为单位,分列该设计项目内支出的各种成本费用,并汇总单个工程设计项目的支出成本,提供单位管理层该项目设计科室及设计人员承包及分配比例计算额度的方法。首先,采集单个工程设计项目的各种数据,如成本信息(包括项目名称、合同收费、已经收费、成本分析表等)、业主信息(如合同编号、业主单位、地址、联系人等)、工程规模信息等,由财务室及经营室人员输入相关数据,以方便管理层及相关科室查询该设计项目的基本情况。而成本信息内的成本分析表,主要集中了摘要、财务凭证号、收费收入、工程出包支出、费用支出、奖金支出、经手人、负责人等相关信息,录入之后,可以在成本信息内进行实现各种成本信息自动分类统计。数据流程图,见图1。
2.1 主要计算公式
系统主要的即时计算功能,体现在成本信息界面内。成本分析表输入的工程设计项目发生摘要,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自动并在成本信息各栏目内显示,便于工作人员查询。主要计算公式,见表1:
2.2 计算机系统资源配置
2.2.1 硬件系统
利用单位现有的NAS网络文件存储服务器,型号为Thecus N5200PRO。该服务器建立有RAID6模式的磁盘阵列,数据可靠性较高,并具备千兆网络通讯能力。为确保数据访问便捷、安全,设置专门的存储目录存放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文件,并设置访问不同权限的帐户。各客户端以工作计算机为主,通过内网交换机互连。
2.2.2 软件配置
数据库文件存储服务器为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Web操作界面。数据库为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文件类型MDB,开发工具为Borland Delphi7,客户端操作系统为Windows2000或WindowsXP。
2.3 系统结构设计
系统功能结构图,见图2。
2.4 主要功能模块分析
2.4.1 系统管理模块
是对整个工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设置进行管理。
系统设置包含了数据库的路径设置、数据备份路径设置、系统注册信息等。界面管理提供了窗口皮肤更换功能。系统日志记录用户操作内容,便于查询系统及数据的操作历史。
2.4.2 数据管理模块
是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集中了工程设计项目各种相关数据的输入、查询、汇总和列表输出等功能。数据录入提供基础数据的输入界面。检索查询涵盖了所有工程项目成本数据的关键字检索、查询等功能。统计汇总功能可以通过设置统计条件汇总出所需要的数据报告。格式导出提供了以TXT文本文件、Excel电子表格形式输出统计报表。列表打印提供资料打印功能。
2.4.3 用户管理模块
是系统的安全性设置模块。
帐户管理可以为用户设置帐户的名称、密码及基本信息等。
权限管理为用户帐户提供不同级别的数据操作权限设置。可以根据岗位职能分工给予相应的权限,如管理、查询、编辑、删除的权限等等。
3 数据库系统的设计
考虑到mdb数据库现今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与其它数据库格式之间的转换兼容也较方便,有助于今后在系统的功能变化、升级时的数据转移,所以本系统决定采用该类型的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设计共分为工程设计项目基础信息数据表、成本分析数据表、数据汇总计算中间表等三大类。由于工程设计项目每年不会超出一定的数量,基础信息数据录入之后基本不会发生变动,数据维护量很小,如工程设计项目的合同号、项目名称、合同信息、业主信息、工程规模等等。成本分析数据表按项目成本发生情况进行输入、维护,如收费收入、工程出包支出、费用支出、奖金支出、经手人、负责人等等。数据录入完成后,计算结果自动生成并存放在数据库文件中,便于随时查询、导出。
数据表的处理是按不同的工程设计项目进行,每个项目的基础信息数据表、成本分析数据表都属于其所在的工程设计项目,各个项目之间的基础信息数据、成本分析数据独立存在,互不关联。
数据表都包含“日期字段”,按“YYYY-MM-DD”结构设计。同时将工程设计项目基础信息数据表内的项目成本发生“开始时间”作为该项目的年度归类指标,方便查询。
工程设计项目的生成遵循一定的次序,如先生成工程设计项目基础信息数据表,输入基础数据信息,后生成成本分析数据表,然后通过数据汇总计算中间表形成结果,数据冗余比较小。不按次序操作无法形成工程设计项目的建立,也无法开始数据的输入和汇总计算。用户若发现原始输入数据发生差错,可以随时进行修改,然后再由管理系统自动完成计算。
3.1 数据库安全
由于mdb数据库是安全性能方面较弱,只要入侵者得到数据库的存储路径下载得到数据库文件后,再结合暴力破解工具可以查看数据库文件内容。因而对数据库文件的保护,采取了长字段特殊字符密码保护、数据库目录访问隔离、数据库文件访问与用户访问权限双重密码防御等等措施保障数据库的安全。同时采用专业级防火墙隔离单位内网与外网的连接。
3.2 数据的接口设计
对数据的输入、输出接口的合理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工程设计项目信息数据输入量不大,系统界面也较直观,因而不再考虑采用文件导入的方式输入数据。输出接口方面,大部分数据表可以输出TXT文本文件或Excel电子表格格式,提高了系统的操作和使用效率。
4 系统运行
4.1 系统运行架构
工程设计单位计算机硬件配置普遍较高、性能较好,因此本系统所有程序直接安装运行在客户端计算机上。通过NAS网络文件存储服务器共享网络映射盘,按不同的共享目录登录权限设置及本系统的用户帐户权限访问服务器上的数据库文件。系统运行架构图,见图3。
4.2 系统运行界面
本系统运行界面,见图4。
5 结语
本系统已经在我院投入运行多年,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有利于管理层动态控制设计产品的生产成本,为各工程设计项目在负责设计科室、设计人员承包及收入分配等方面提供了准确的依据,用户反应良好。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界面直观、友好;(2)适合职能相近的工程设计单位使用;(3)查询汇总功能强大,可以按不同时间段及不同工程设计项目来查询汇总成本信息;(4)列表生成快捷、灵活;(5)硬件配置要求低、占用系统运行资源小;(6)安全功能完备。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单位总体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成本核算方面新的要求的提出,持续完善和改进的成本信息管理系统,将有力促进单位成本信息管理工作的成熟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晟,万科.Delphi数据库开发经典案例解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 低碳 生态 能源 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到“低碳经济”,这是“低碳”一词最早出现在政府文件里;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等一行撰写了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同年,联合国气候峰会在巴厘岛召开;2009年年底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峰会上,城市“低碳化”再次被提上联合国议案。
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生态环境的建立成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2007年APEC会议上,主席提出了要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国务院强调要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提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他将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相结合,提出要把低碳城市和生态目标相结合,走自己发展的模式-C模式,建立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生态城市。
低碳经济与生态城市的概念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正式出现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在白皮书里,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2010年CO2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城市作为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导致温室效应等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生态城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所谓生态城市就是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居形式,是把自然、城和人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分析起来,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因此相对来说生态城市内容更宽泛、更综合,而低碳城市则侧重强调减少碳排放,提高碳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个子集。有时,人们把二者合二为一,称为低碳生态城市。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实践,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
在考虑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经济资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各种人文因素的同时,对城市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规划也很重要,它们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着重低碳减排等远期规划,规划“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我国城市众多,格局、历史、文化和产业各有千秋,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时,则要根据这些特点,在不影响现阶段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针对各地的地理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扩大生态城镇绿化空间,加大社区绿地、湿地、城市广场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可以扩大步行和使用自行车的面积,提供雨水蓄积与排散之地,改善水循环,利用绿色植物大量吸收CO2,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中,优化生存环境,减少碳排量。以实用低碳技术为技术主体,以绿色建筑为建筑主体,以新兴产业为产业主体,以交通导向为主导的土地利用为开发模式,做到可循环、可持续、可改进,大力推动城市近郊和远郊的绿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从而加快城市的低碳生态化进程。
第一,能源规划节能优能、开源节流是能源规划的重点,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是能源消耗的大户,节约现有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研究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地热、氢能等生态能源的利用率和产业化,支持制造业进行低碳装备革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
第二,交通规划交通模式推陈出新,改造传统的交通模式,开发多样化的交通系统,例如规划高效的地铁、轻轨和brt公交系统的规划以及安全、方便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将地铁、轻轨、brt实现方便快捷的无缝换乘,政府也鼓励居民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率,使用清洁的低碳燃料及新型环保车辆,低碳出行,此举降低交通能耗,减少了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到节能减排。
第三,建筑规划建筑设计与施工,严格遵从建筑节能标准,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要尽可能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排水等设计理念。推行低碳建筑设计理念,提高低碳建筑的市场份额。加强城市垃圾废弃物处理设施,大气净化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和噪音弱化设施的维护与升级。在建筑规划方面,不能局限于城市内部的设施完善及自然绿化带、城市绿洲建设,还应综合考虑城市内外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让太阳能电源建筑一体化成为建筑节能先锋。
第四,水循环规划规划“低碳生态”城市时,在生态用水节水方面,对于严重缺水和严重水污染的规划防治,需要建立更为长远和实效的目标。国家在对“低碳生态”城市的硬性规定中明确指出:开发建设不得对地表和地下水造成危害和冲击,不得恶化水源质量。对相应技术要求也有规定:要求“低碳生态”城市必须实施“可持续的排水系统”(SUDS)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水再生利用工程以及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循环利用方面,不仅要考虑水量和水质问题,保证有足够的水量和洁净度;还要考虑空间分布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废水的就地再生和就地利用的生态化发展;提高灌溉水的生产率,修建水库,收集雨水,提高非农业用水的生产率;解决和改善供水的质量,从“高碳”到“低碳”,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降低过去高碳发展带来的环境危机,还可以避免由于能源过渡消耗带来的资源危机。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低碳理念,给我国的城市建设规划增添新的元素。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不仅提升了城市的自身层次,也增强了我国应对能源危机、化解环境风险的能力,是大势所趋。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一项范围广、时间长、新兴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的一些新型的理念有悖于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不同领域的科研合作,因地制宜,更灵活更有效地规划“低碳生态”城市。对整座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进行整体构思安排的规划师来说,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李平 康怡【经济观察网】本文网址:省略/zt/dtcsbd/zjgd/2010/05/18/170361.shtml,2010-05-18
篇3
摘要: 本文从城市规划设计、管理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中,阐述了城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建设具有指导性、控制性的设计阶段,建筑设计要服从城市规划设计,提出城市规划执行的关键在决策者的水平。
关键字: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 关系
一、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二、正确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 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汁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2 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3 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这里的关键是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的价值取向,不能把独一无二、标新立异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
三、从城市规划到城市设计
与建筑师同样关注“城市设计”的还有规划师。对“城市设计”进一步定位研究,以及经历了一段操作实践之后,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的本质差别必然被逻辑地揭示出来。显而易见,约去“城市”公因子,这个差别其实主要在于“规划”与“设计”之间。“规划”运作的特征可以总结为是社会的、经济—数据的、官方的、布局的、二维(加上“限高”,暂且视为三维,但平面与竖直是机械割裂而非有机组合)的,还有是功能的和严格理性的,等等。相反,“设计”活动的特征则可一一对应概括为:个性的、技术—形体的、专家的、操作的、三维(今天已经扩展为四维时—空)的,以及充满着艺术的灵性。“城市设计”所设计的对象毕竟是建筑物以外的城市空间(或环境),是城市的各种“场所”,是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因此,规划部门需要通过“城市设计”来把握和控制构成自己工作对象的主要要素——建筑及其设计。
规划部门所遇到的障碍依然是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实质上是“城市”与“建筑”之间的矛盾,如尺度大小、空间开闭、综合单纯、公共私密……“城市设计”的范围很大,大到可以是整个城市。但是整个城市地进行设计,这样的机会极少,因为它触犯了“城市”作为人类群居的一种聚落形式,乃是一个历史积累和逐渐生成过程的“本质”。而且在整个人类的城市史上,实例也屈指可数。在国外,古代如雅典卫城,现代如印度昌迪加尔,都十分极端;在中国,先秦至元明多有“营国建都”大业,但那更像“城市规划”,却不像是“城市设计”。看来,以整个城市作为设计的对象,并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城市设计”更经常地是面对一系列次级的对象:社区、区域、地段、场所等。如果这是些尺度范围不等的“面”的设计,则它们还都可以连带“线”(交通)的设计和“点”(设施、小品)的设计。作为城市设计对象的,能够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小品,唯独不能够是一个建筑。因为,正如牛津大学莫伦教授所说,城市设计“是有关公共领域的物质形体设计”。言外之意:① 建筑设计主要涉及非公共的私密领域;② 城市设计中的“建筑”只具有界面与量体的意义。也就是说,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之间的城市设计这座桥梁并没有完全架起来。
四、结语
“建筑设计”这个词顾名思义,首先能让人想到某一幢具体的房子:“城市设计”能让人想起一群房子,再就是街道、广场……可是“块域”能让人想起些什么呢?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我们的确非常迫切地需要这么个中介。那就让我们搜肠刮肚,尽量把“块”想像成成群的建筑形体,而在“域”里填满道路、绿化、铺地、行人、车辆……符号能指与意义所指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约定俗成的。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意图绝不在于提出一个新概念来掀起有关命名的大讨论,而是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发更深入、更广泛的关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在设计实践和操作方面的思考。
作者简价:李伟姓别:男
出生年月日:1979年月12月9日
出生地:黑龙江省依安县
篇4
高校建筑学专业现行的专业理论课体系中,和绿色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
《建筑概论》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开启建筑学习之路上的第一道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初入大学,对建筑既陌生又好奇,同时也不乏希望和遐想。相当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会在大学里受到思维方式上强烈的冲击,他们将要身处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传统教育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转化;紧接着,又要从纯视觉思考(构成、造型训练)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传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全面而概括地了解建筑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熟悉民用及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及构造原理等内容。此课程中,应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发展与趋势,为之后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理论基础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分析、案例解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在实践与设计过程中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应开设绿色建筑设计原理的专题,从建筑外部环境、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几个方面详细地剖析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的展示与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在《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课程中亦应介入绿色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从选址的基本原则、自然环境因素、节约用地方针、乡土文化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
《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技术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推导、实验数据演算与分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工程技术基本知识。而这些技术知识恰恰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物质载体与手段。如《建筑物理》的三大主干课程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均与绿色建筑设计中室内环境品质及控制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及技术等内容密切联系。再如《建筑设备》课程中,给排水部分应融入建筑节水技术、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等知识;暖通部分应融入室内新风系统、自然通风技术、高性能空调设备的运动、能量回收等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电气部分应考虑适时适度照明、高效节能灯具、待机能耗控制等绿色环保理念。《建筑材料》课程应增设绿色建材篇章,系统介绍绿色建材的概念、绿色建材的选择与运用、建筑节材技术与方法等课程内容。而在《建筑构造》课程中,通过对最新材料、最新技术构造节点大样的剖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段和操作方法。
《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课程为开始在五年级毕业班的专业理论课。作为建筑学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即将告别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涯,走向建筑师的职业岗位,担负起建筑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绘制再到各专业配合,以及与甲方、施工方各方面配合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之中。在这些课程中,应通过增加建筑环境心理学、绿色建筑相关法规、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等知识点的章节,帮助学生完善绿色建筑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他们今后的实践与工作中积蓄发挥作用。
二、总结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ature of the subject of city planning, city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planning,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elaborated between city plan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design influence each other,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to city planning, city design guide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review system.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国际化大都市、全球城市、世界城市、信息城市、数字城市、生态城市等新的概念不断涌现, 沿海大都市带迅速发展,城市间的协调竞争成为重要问题。城市规划体系强调城市生态环境,注重城市形象;强调以人为本、公众参与,建立和谐社会;强调城市遗产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筑是组成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 处理好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二者之间的关系, 将直接对城市的形象和景观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 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系,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 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
城市规划是一项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科学性、专业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建筑设计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
城市规划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 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二、 正确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 1 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压德( D APPLeYard) 的观点, 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 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 交通流线, 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 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 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 要执行十年以上, 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2. 2 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 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 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 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观注、对环境的观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 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 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 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 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 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 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 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 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 相互协调的观点, 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 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重视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末的百余年中,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所呈现出的是一场颠覆性变革。其间充斥着无数由逐渐演变而引发的突变,突变而构成的嬗变。“嬗变”是一种发展、一种由矛盾双方交锋而产生的推进状态。一种呈螺旋式或波浪式的上升或前进动势、一种总体上积极的趋向,是实践的作用及其相互间渗透的结果。更是在人类起源、成长、壮大进程中的一种必然性的体现。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相互激发既促成嬗变, 又产生巨大的动能, 影响波及广泛,对建筑、城市及整个社会进程和人类发展都发挥强劲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的召唤下, 现代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也必将与规划、景观设计及相关领域密切结合朝着人性化、 多元化、复合化、互通化、生态化、长效化等更优化的设计方向。
城市规划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协调城市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城市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在定性、定量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方法。可以直接指引到具体建筑单体的设计层面。城市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过程,。特点在于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物,它是弹性而非具象地引导建筑设计。从总体上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保障生活环境的优良品质,促进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同时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
四、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这里的关键是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的价值取向。不能把独一无二、 标新立异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
篇6
城市设计是一种广泛开展的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尤其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规划业务。其传统的建模方式基于SketchUp、AutoCAD、3DMax、Maya等软件平台,存在建模过程复杂、科学性不足、数据更新不足、效率低等问题。对此,本文探讨了基于参数化建模的三维城市设计方法,采用新兴的建模软件城市引擎(CityEngine),与具有强大分析功能的ArcGIS相结合,高效快速地将2D数据转换为3D数据,最终实现城市设计的参数化、数字化、可视化,并提高城市设计的效率和科学性。
一、传统建模方法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
目前,城市设计传统建模方法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三维可视化不强。现有城市设计主要基于平面二维设计的方法,完成方案之后,再开展三维建模。由于可视化不强,在对方案进行评价时,无法观察到很多方案细节。此外,在设计方案时,设计师往往只能凭借经验,无法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下感受建筑的尺度、比例、色彩对比等。
二是建模过程复杂。通常来说,城市设计要对一定区域内所有建筑进行三维建模,数量巨大任务繁重。传统建模对单栋建筑可以做到很精细的程度,对于大量建筑群就显得力不从心。同时,由于还要考虑到城市建筑风格、建筑色彩等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在建筑外表面上进行设计,无疑加大了建模的工作量。
三是群众参与性不高。传统城市设计是自上而下的方式,由设计方设计并交甲方(政府)评审,根据甲方意见修改设计,广大群众无法有效参与到设计之中。
目前国内对城市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有一定的研究。刘增良、杨军、张保钢(2009)探讨了目前主流的三维建模技术方法,并且在实际的三维规划中对各类三维建模技术进行了综合应用[1];阎凤霞、张明灯(2009)提出三维数字城市构建和实现方法[2];冉磊、高磊、张宇琳、杨艳峰(2010)又进一步论述了三维数字城市建立的路线、技术流程及数据处理过程,最后探讨了数据更新和维护及三维数字城市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3];王法(2011)以奉化市为例,对城市三维仿真建模的基本技术路线和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为三维地形、模型、参加的优化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提供了方法[4]。
在三维建模方法,应用最多的是基于3DGIS系统。单楠(2009)采用SketchUp和ArcGIS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三维GIS的开发,并在小区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中得到了应用[5];吴学强、孙建刚、李想(2013)将ESRI CityEngine用于大庆石油储库的场景建模中,提出基于规则的建模平台,使得使用者只需要改变模型的参数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模型或者不同的设计方案[6]。
从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上分析可以发现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研究中涉及到三维建模与城市设计的很少。大多数研究是基于三维建模的城市,以及数字城市的发展。对于如何让参数化三维建模在城市设计中起到作用,如何通过三维建模在区域场景中直接开展规划设计,并且能够实现可视化等问题的研究,涉及度以及深度都远远不足。
二是城市规划领域三维建模对新技术研究不足。目前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大多是基于SketchUp、ArcGIS及其拓展程序,而这些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当前城市设计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亟需引入新的技术方法,来打破传统设计理念的桎梏。然而,国内对新技术的研究却还没有大的突破。
二、基于城市引擎CityEngine的三维城市设计方法
(一)基本原理
参数化建模(Parametric Modeling)是用专业知识和规则来确定几何参数和约束的一套建模方法,通过简单地改变模型中的参数值就能建立和分析新的模型。本文的研究是将参数化建模建立在CityEngine这一软件平台上。
CityEngine是基于规则进行建模的软件,它的建模速度快,规则模型可重用性强,基于工作流场景画面显示流畅,并能实时、动态、有效地优化城市设计场景模型。
将CityEngine与ArcGIS相结合,协调建模。首先在ArcGIS中将建模所需的二维数据处理好,通过Geodatabase文件导入模型基底到CityEngine中;然后将已经整理好的规则应用于基底,这时初步的模型就建立起来。这里的规则是指预先对模型进行的各项定义,如建筑风格、建筑层数、道路宽度、绿化布置等,这是CityEngine的核心部分,存储在规则文件.Cga中;接着就要在CityEngine中通过修改参数来修改模型,并在这个过程中反复修改方案。在CityEngine中,一组参数对应一个规则,每个规则所建立的模型也不同,因此我们通过应用不同的规则来直观地观察不同方案的合理性;同时CityEngine也为使用者提供了大量科学的分析,如日照分析、视域分析、天际线分析等,通过这些分析来调整方案,达到建模与方案设计同步进行,并使二者产生积极的互动,最终通过参数化及可视化的方式,完成整个城市设计。
(二)方法应用
1.准备工作
(1) 二维数据
将CityEngine与ArcGIS相结合,实现二维数据到三维数据的转换,在建模之前要构建模型基底(图1),主要在ArcGIS中进行,以AutoCAD辅助。
(2) 规则
应用CityEngine为城市设计建立模型,其高效性来源于规则的使用,在真正建立模型前,要建立相应的规则库。城市引擎CityEngine建立的模型可以实现共享,因此规则的来源之一就是采用其他设计者已经建立好的规则;另外也可以预先按照设计要求自己设定规则,例如要建立一个高12米、层高为3米的建筑,就可采用以下语句:
Attr height=12
Lot——>extrude (height) Mass
Mass——>aplit(y) (~3:Floor)*
城市设计建模所包含的要素十分丰富,建筑、道路、绿化等都需要准备相应规则,而且规则不能过于单一,要建立多个规则以供修改方案使用。
2.模型建立
将ArcGIS中的二维数据通过GeoDatabase文件导入到CityEngine场景中,拖入规则到指定地块,快速建立模型(图2、图3)。
3.模型优化
为了达到三维建模辅助城市设计的目的,要开始在CityEngine中调整模型,以到达最优设计。
调整模型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在检阅视图(Inspector)中修改。当我们想要调整某栋建筑的高度时,可以选中该建筑,再在同步弹出的Inspector工具栏中调整高度参数,或者重新输入新的高度数值。二是在规则的定义中修改语句。先将规则文件进行调整,然后重新加载进CityEngine的场景中。如:修改建筑的规则高度改变最初所设定的高度,修改语句attr height=18,在规则中将原来建筑的高度由12m改为18m。三是在规则交互视图(Model Hierarchy)中修改规则参数。CityEngine中规则文件的可视管理使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改写视图参数,调整规则视图的组块结构就可以高效直观地增减或删改规则。
4.模型分析
CityEngine中提供了多种专业分析,来辅助城市设计,进行方案的修改。如参照阴影分析(Shadow Analysis)可以调整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等参数;通过天际线分析(Skyline Analysis)可以改变建筑布局、建筑高度等,由此进一步完善城市设计方案,使最终的方案更加科学,这是在普通的建模软件中无法实现的操作。
5.成果输出,完成城市设计
方案的设计和修改与模型的建立实现良性互动,当方案最终确立后,最终的效果图也同步完成。
三、结论与展望
将CityEngine、ArcGIS等先进数字技术应用于城市设计,可以弥补传统城市设计中的不足之处:
第一,参数化建模大大提高城市设计效率。Esri CityEngine可以利用二维数据快速创建三维场景,而且对ArcGIS的完美支持,使很多已有的基础GIS数据不需要转换即可快速实现三维建模,减少了系统再投资的成本,也缩短了三维GIS系统的建设周期。
第二,规则的应用使城市设计走向可视化、科学化。CityEngine最关键、最强大的功能之一,是通过提供可视化的、交互的对象属性参数修改面板来调整规则参数值,比如房屋高度、屋顶类型、贴图风格等,可以立刻看到调整后的效果。
第三,使用CityEngine进行建模实现城市模型共享。CityEngine基于WebGL技术,大多数的浏览器都无需安装插件便可直接使用。此外该软件与当前主流的GIS平台ArcGIS紧密集成,让使用者可以在工作中轻松使用海量的3D城市模型。
CityEngine开启了全新技术应用领域,新技术的出现使得规则化大规模快速城市建模成为了可能,这将大大提高城市设计的建模高效化、分析科学化、三维可视化,并对于提高公众参与度具有重大意义,使城市设计在新技术应用的领域上升到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增良,杨军,张保钢.面向城市规划的三维建模技术探讨与应用[J]. 北京测绘,2009(2):1—3.
[2]阎凤霞,张明灯.三维数字城市构建技术[J]. 测绘学刊,2009,32(2):93—96.
[3]冉磊,高磊,张宇琳,杨艳峰.三维数字城市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 城市勘测,2010(2):99—101.
[4]王法.城市三维仿真模型建模方法研究——以奉化市为例[J].科技信息,2011(7):64—65.
篇7
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
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营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生态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引导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
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更注重人类生活的提高、注重生态文明的培育。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载体,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1 前言
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提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关键时刻,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的本科院校由1998年的不足30所到目前的130余所,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要增强自己参与市场的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该充分结合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注重研究专业的科学定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培养体现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2 专业的科学定位
定位是一个专业把握自身发展目标与方向的根本;是对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分工和协作关系中所处地位的选择,是自身对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培养空间的选择和确定。科学定位首先应做到以下四个必须必须充分考虑自身所处的社会背景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必须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的历史积淀及优势;必须以差异发展的思维分析人才需求的空间,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机遇,错位发展;必须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以特求生、特中生优”的办学方略,体现优势、持续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及人才使用范畴,人们习惯将人才分成研究型、研究应用型、应用型。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应用型,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特点,强调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职能,以地方、区域经济为主,发扬优势和特色,为中小城镇的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部门服务。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定位是培养面向地方的中小城镇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部门的应用型人才。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3.1 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的关键,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要求专业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城市规划专业应有一定的专任教师获得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或获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称资格。
应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利用学校设计院(所)便利条件,让有关教师参与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更新知识,提高教师城市规划设计实践能力;选派教师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进行实践,提高教师城市规划管理实践能力。
进一步提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不断改善他们工作生活条件,如在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申报高一级职称时给予优先考虑,并把教师的实际工作阅历和效果作为聘任、加薪和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来考虑,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定期实践制度。
3.2 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如下几种类型第一,课程内的实践操作训练,如美术、计算机、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课程都安排有实践性教学内容。以课堂练习、上机、实验等形式进行。第二,独立的实习环节,如城市认识实习、美术实习、测量实习、城市规划管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第三,课程设计,如建筑设计、详细规划课程设计、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模型制作等。第四,毕业设计。
以上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由单科到综合,由假题假作到真题真作,由手绘图到计算机新技术应用,由城市规划设计到城市规划管理,形成一条从一年级到毕业的实践教学主线。再加上学生的社团活动,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则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完成了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城市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45%。
3.3 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上打破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探索“做中学”、“模拟式教学”、“大课堂教学”、“专业大讲坛”等方法。①模拟评审会是课程设计、城市规划设计评析课程的一种创新。学生将自己图纸挂在黑板上,设计者介绍自己的方案构思,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学生就必须有自己的见解,能表达出来,提高了学生的胆量、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②“专业大讲坛”是“城市问题”课的一种创新,针对最前沿的城市规划问题,由3-5位校内外知名人士坐在主席台,与学生共同讨论、探讨问题。③“大课堂教学”是将学生带到规划设计现场,由规划局、规划院领导、专家与教师共同研究现场实际问题。④集体讲评。对于学生普遍成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上届学生、本届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分阶段有步骤进行集体讲评。⑤展出、奖励优秀的实践教学成果。鼓励优秀学生,同时,为同学相互学习和参考。
3.4 实习基地建设
①建立实习基地。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主要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学习,校外实习基地除了设计院(所)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实习外,还应有50%的基地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以便确保学生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实习。②明确实习两方导师。学校为一方,城市规划管理、设计部门为一方,成立城市规划联合办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内导师由勇于探索、热心改革和丰富实际经验的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责任心的工程师担任,两方的导师共同对人才进行培养。
3.5 实践教学的管理
科学的教学管理是达到实践教学效果的保证,实践教学的管理包括①制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的、要求、内容、重点难点、成绩评定等内容。②制定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可以要求符合基本原理原则,学习设计程序和方法。毕业设计则要求既符合基本原理,又要结合工程实际,追求综合效益。同时,毕业设计要求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⑨强化过程教学。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积累的过程,而不只是强调结果。执行阶段打分,给严重滞后者亮黄牌,促其跟上进度。鼓励学生之间探讨问题,但不许代作和相互考贝图纸。④加强实习管理。制定各类实习的实习指导、实习任务书,对学生进行跟踪检查,撰写实习报告。⑤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专业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工作,对实践教学做出适时、必要的调整。
4 加强与行业的联系
4.1 跟踪和适应学科发展趋势
面对新的形势,城市规划不仅通过技术手段分析与解决城市问题,更应通过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机制来解决城市问题。从发达国家城市规划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这是城市规划教育发展的趋势。作为地方院校应用性本科(大多为新办本科)人才培养更应主动跟踪和适应这一学科发展趋势。
4.2 加强与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结合
城市规划工作的综合性决定了注册城市规划师必须具备较广博的科学知识,这些科学知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群。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人文精神生态平衡建筑节能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而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 打好“文化牌”,彰显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1 规划与人文精神
城市规划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发表的《雅典》中提出的,里面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影响了现代城市规划将近半个世纪。这种功能主义的原则,一方面向古典建筑学派提出挑战,使城市规划、建筑开始从古典的放射、圆形广场一类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功能主义又使城市规划、建筑逐渐陷入机械主义,它刻板地分区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破坏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其结果是使城市形态单调、布局混乱、建筑雷同。尤其是功利主义的影响,城市空间因最大限度的商业性开发,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污水、废气、噪声、交通事故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城市在抛弃了人文精神的同时,便从“文明中最伟大的创造”变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坏”,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
20世纪60年代,重新关注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中的人文理念开始复苏。与此同时,国际规划、建筑界人士开展了“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城市人民”。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将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复兴与再生,人文因素将是21世纪城市文明的灵魂。
人文因素在中国的造城运动中是历史悠久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国城市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彰显出皇权的气势和霸气。现代的城市建设也需要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在继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城市打造一种文化的底蕴。
1.1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表现
1990年6月2日,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七次大会发表了《蒙特利尔宣言》。其开头一行是:“建筑是人文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形象。”世界建筑史表明,人类的建筑活动不仅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而且还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一座城市的魅力,多数是由于建筑艺术的魅力营造出来的。建筑是时代的象征。希腊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5世纪,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保护神雅典娜帕提农神庙。卫城建筑群是雅典这个黄金般的古典时期的纪念碑,是雅典全面繁荣昌盛的见证。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主要是国家性的大型建筑,有些是专为荣耀路易十四或他的政权。这个时期建造的卢浮宫东立面、旺道姆广场、凡尔赛宫及园林,都体现了路易十四“伟大的时代”的“伟大的风格”。建筑语言常常是民族的语言,是凝固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银行香港大楼,他以“中文的构思、英文的设计”,使这幢大楼渗透着深刻的人文含义:塔身,象征着雨后春笋;风格,体现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楼的外表面,展示出宝石图案。有学者说,巴黎人民很大程度上是巴黎的建筑语言场教养、熏陶和塑造出来的。维也纳的建筑群及人文环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大师;德国的一批具有艺术特色建筑群和浓郁人文精神的城市,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哲学家、科学家、音乐家。城市的建筑具有强大的人文精神功能,一座有个性和人文魅力建筑的城市能提示城市的广大居民,提升这座城市的文明素质,使这座城市有自信心、活力和发展的推动力。
2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定义
现代生态规划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信息,从宏观、综合的角度,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决策,并提出合理的开发战略和开发层次,以及相应的土地及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从整体效益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想协调,并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很成熟,生态学的三个基本原则基本上可以作为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2.1 整体性原则。无论是生态建设还是生态规划,都十分强调宏观的整体效益,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效益的提高,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中某一方面效益的增加,而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并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全局性。
2.2 循环再生原则。将自然界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富集、转化、分解和在生过程应用与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及生态规划中,使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林业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及旅游资源)获得最佳利用,从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健康几居住环境,使废弃物对环境与人类的危害降至最底。
2.3 区域分异原则。生态建设与生态规划均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地域分异,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指定不同的生态建设和生态规划方针,对不同的资源采取相应的保护与利用对策。
3 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实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拥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的特点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3.1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点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的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
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的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
3.2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是使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
3.3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设置中央绿地。公共绿地必须大于人均1.5平方米。五是增加居住区的文化体育设施。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4城市规划低碳节能化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从资源消耗来看,全球约1/6的资源消耗和建筑行业直接相关。因此,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改善建筑护构件的保温性能,尽量避免热桥,同时采用新技术,加强外墙保温。如复合夹心保温墙体、外贴聚苯板保温墙体等。改善门窗设计,尽可能将窗面积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采用高效节能玻璃加强密封,尽量减少热量损失。在墙体建筑方面,不得使用实心黏土砖,应逐步禁止使用其他黏土制品墙体材料,应用目前新型墙体材料,如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砖块、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砌块、石膏砌块和条板、非黏土类烧结砖、轻质墙板复合保温墙板、整体式墙板、高掺量的利废制品、其他不含黏土成分的新型墙体材料。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当前和今后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条件,是高城市素质,城市文明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每个设计师不断去关注和改进城市规划,为人们的生活打造愉悦的生活氛围,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西蒙兹(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2000,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代琳. 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 山西建筑.2005年10月.43~45.
篇10
关键词:城市绿地;规划;点与线结合
1 概念概述
1.1 城市绿地的定义
城市绿地范指城市中的自然和人工植被,是城市地表的主要存在形式。它包括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城市建设和绿化的土地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具名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包括居住区绿地、公园绿地、生产防护绿地以及道路绿地等。
1.2 点与线
由于相互的对比关系和特定的视图效果的区别,点与线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一般用于直观判断。
(1)“点”强调的是位置
在几何学中,点通常是圆形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点也可以是三角形、多边形等其他不确定形式。这主要是与周边环境的相对比而言的,比如某个设计区域相对于整个设计规划来说相对较小,这个区域就带有明显区别月其他区域的特点。平面和空间面就是由一个个独立的点相互关联的结构关系。在视觉中,点对将周围的元素吸引过来,而且点也预示向外扩张。
(2) “线”强调的是长度
线是由点的运动轨迹形成的,主要表现是点与点的连接,面与面的交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种空间,面与面的交界形成的线属于三维空间,二维空间中独立存在的线,比如纸上画的一条线,刀刻的一条线。第三种情况是面的轮廓轮廓线显示面的范围和形状特点,与面共存;根据线的走向可分为直线以及曲线,还可以根据线的性质将其分为具有节奏韵律的线和杂乱无序的线等等。
2 “点”与“线”的结合在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2.1 点与线的结合方式在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道路绿地的含义:通常指绿色土地、道路广场,包括树木带,绿带、交通岛绿地、交通广场、停车场等。景观建筑的建立秩序,感兴趣的应该是一个点(即道路景观节点)、系统的方向(即道路景观对齐),背景景观(即道路景观方面)的有机结合。
(1)景观“点”的体现
组织环境不是由公共系统方向决定,其中是由其他事物全都围绕着一个或者几个感兴趣的点。也就是说主要景观情景交融、人流车流集中处,进行重点的景观造景处理。同时,由于道路景观不同且特色功能也不一样,但是整体必须协调,最好在彼此的道路景观节点。植物造景作为主要的设计方法,他们却以不同的植物为主景元素,配以适当的园林小品,形成了“一路多景”的景观格局。比如,古木屋主题公园、路节点处的竹子主题公园等,其具有良好的景观视觉效果,也可以成为令人兴奋的兴趣点。
(2)城市景观中“线”的体现
a.道路的选线和定线。在设计前考虑规划红线外,也应该考虑原来的建筑环境及道路桥梁和其他结构对新线路的影响。针对上面情况尽可能采取避让、利用及改造等方法,使设计工程量降至最低,但是前提是在道路技术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城市景观中道路绿地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地形、地质及地物排水条件等都是影响因素之一。这就使在布线时要强调路线选择和协调的地形吻合一致,路线通过自然形式对原地区或景观的影响很小,沿天然地形展线。b.道路线形景观应与道路的功能不仅仅要相呼应,还要表现出一种流动的感觉。道路是一条狭长的线性空间,在设计上,要以使游客和司机分别有舒适美和兴奋警觉的感觉为前提,同时结合周围的山水地形,形成变化丰富的节奏和韵律。直路是没有吸引力,因为在第一印象后不久,就会显得格外单调;如果将直线与曲线相结合结合,就可以克服由单调、滞板而引起的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时刻使人保持一份新奇感觉,这就是视觉连续性给人的一种快乐感觉。c.线的道路绿化景观不应只有一个颜色,应该采取不同色泽的绿化植物合理搭配,可以设置绿色的背景。
2.2 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景观设计点线结合方式
从景观空间角度来看,居住区绿地是居民室内活动空间的延伸和补充,是供居民休闲的场所。所以,应体现亲切的氛围和尺度,借此实现人与环境的亲和。居住区绿地设计能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缓冲了单体硬质建筑环境的单调、乏味,满足居民的视觉美感,它的质量与人们的生理、心理生活有直接关系。居住区绿地设计,与其他任何艺术创造一样,都离不开美学上的基本原理、原则,创造性的设计能给空间一定的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整个绿地精彩所在就是居住区绿地中的景观“点”,这些点元素通过相互交织的道路、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使得居住区绿地空间变得有序。在居住区人口或中心等地区,线与线的交织与碰撞又形成面的概念,是居住区中景观汇集的。所以,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原则就是点线结合的景观系列。
(1)城市景观“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建筑面积,更在意的是家园的环境及特点,如何能达到居住舒适、心灵和谐宁静的效果。这就要求在对居住区的景观“点”的设计合理,既能够成为感官上的视线交点,又能够指示方向的汇聚点和转折点。比如在小区楼盘设计中,设计者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结合本地区的居民生活需求,在小区的景观关键部分体现出主题“点”,应满足居民的生活、娱乐、休憩需求。。这些散布均匀的景观“点”,不仅满足铺置软硬质地面,设置座椅、儿童游乐器具,增加老人活动场地,增加垂直绿化等物质功能,而且试图通过独特景观“点”的设计,来增加空间可识别性,强化院落空间,创造多样的生活情趣。
(2)城市景观“线”
在市民居住区的道路上绿化景观“线”将若干分散的景观“点”串联起来,这就可以让居住区内的环境连续连贯。在对高架桥的进行绿化设计时,应考虑上下层将覆盖植被,道路两旁应根据居住区的特点做重点绿化,如引入草坪、花坛、建筑小品模式。开创风格各异的街头景观,比如人行道旁课建立半圆形小广场,并且衬托上砖砌红色矮墙,墙上装饰上白色雕塑,墙壁前科设置小花坛,与雕塑相互衬托,在统一中体现出变化。这一系列绿地景观“线”,为广大居民提供了多种交流空间。路两边的小区,将公共绿化布置在道路旁,绿色从镂空的园墙里渗透出来,与道路两边绿化联成一片,不仅扩大并丰富了道路景观,同时也加强了小区与道路的联系,使整个区内绿色环境统一协调,相互交融。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探讨和研究城市绿地点与线结合规划方法,从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等角度进行了深人的分析研究,对直观地把握点与线结合的规划手法的实际操作步骤,指导理论系统研究进一步完善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晶.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居住区城市设计要素[J].四川建筑,2005(9):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