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设计范文
时间:2024-05-21 17:3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城市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 living in modern urban environments have higher requirements, the author engaged in specific urban design process, and gradually found that people in modern citi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demanding humane, in this combined with my experience in the work of urban design, which to summarize and conclude. From the visual, rest facilities, layout, and other aspects of green design discussed in more detail.
Keywords: human design of modern urban design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存的现代城市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现代城市设计人员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之中,秉承传统的优良设计作风的同时,要对于现代社会的新需要作一番考查,并且在不断学习之中取得长足的进步。在从事的城市设计工作过程之中,我逐渐发现人们对于现代城市新需要之中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即对于所生活的城市人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就此结合本人在城市设计工作之中的经验,对此进行部分归纳。
一、现代城市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设计,其前身是人体工程学的出现与发展,最早起源于欧美。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工业化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人与机械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设计之中,人们开始有意识、有目的的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来和方法进行实践,进而达到人、机器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开始将人体工程学的实验与研究成果,有效地运用到了工业生产、空间技术和建筑、室内设计之中,进而促成了现代城市人性化设计理念的最初萌芽。时至今日,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对于现代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现代城市设计之中,更为重视人性化设计,能够积极的向“以人为本”和为人服务方向努力。因此,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城市设计人员更应当重视现代城市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养成。
二、现代城市设计的人性化设计的体现与提高途径
现代城市设计之中对于人性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我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发现,现代城市设计的人性化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视觉方面的吸引力
从建筑设计角度来看待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整体需要的重视程度而言,在视觉方面的吸引力无疑是第一位的。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人类对于空间的需要是多元化的,丰富多变的空间对于感情相对比较丰富的人类,具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因此,作为城市设计人员要首先能够对于空间进行必要的了解,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之中,能够将不同空间的元素相对完美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丰富、高低错落而有序的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例如,绿化地带、喷泉、雕塑模型等等)去合理的创设不同空间层面的空间视角效应。
(二)休息设施的布置
在城市设计之中,对于一些场所的设计,尤其是像广场一样类似的较大的空旷的场所进行设计时,要注意对于休息设计的布置设计,在此方面将很好的体现出现代城市设计的人性化设计理念。相关研究表明,“(在广场中)人们坐在任何可以坐的地方,除了舒适的座椅,长凳,还包括台阶,喷泉、或花坛边缘,在极缺少坐处时,也有人会坐在草坪等维护栏杆上,甚至也有人直接坐在地上。”因此,如果在一个较大的场所没有相应的休息设施或者对于休息设施的设计不合理,一方面表明城市设计人员对于现代城市设计的人性化设计理念的掌握层次,另一方面,则将对城市之中其他设施的使用周期将带来极大的威胁。同时,我在对于休息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观察时发现,对于不同身份、年龄、习惯的人群的使用情况并不相同。例如,许多年轻人和小孩儿对于休息设施并没有严格的选择,只要是有休息的地方均可,而老年人则更偏向于选择一些有靠背的舒适椅子。因此,作为城市设计人员在设计具体休息设施时,应当对不同的人群的需要(例如,材质、椅子构造、椅子的分布,等等)尽可能满足,同时也要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的季节进行综合考虑。
(三)在绿化方面的设计
对于生活于现代社会城市之中的人而言,对于绿化地带具有着普遍的向往。多样化的花草树木对于改善人们的健康、心情、对人们工作之余的情感自然释放具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同时,许多植物呈现不同的色彩、形态,可以使人人觉得更加亲近大自然。目前在城市设计过程之中,对于绿化方面的设计已经得到了设计人员的重视,例如,对于不同的植物进行选择方面,对于草坪的铺设方面、对于不同地型的绿化方面,都有着较为系统的绿化措施,可以大大的改善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但是,在具体的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之中,还应当注意几点。第一,对于城市绿化的设计不能流于程序化。对于城市绿化设计而言,许多人对其认识还存在着意识观念上的不同,片面认为城市绿化设计只不过是弄一弄花花草草,认为城市绿化没有科学性,第二,对于城市绿化设计,要实事求是,要能够真正对于所设计的城市进行深入的考察。我在工作过程之中发现,一些城市设计师在没有考查当地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就贸然的进行城市设计,这是不科学和极端不负责任的。因此,作为城市设计人员,我们的设计方案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布局,甚至是人民的生活、生产安全,其具体效果的实现将受到整个城市居民的共同监督,因此,广大城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之中,应当更为注重设计之中的人性化,进而促进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亮. 中国城市规划变革背景下的城市设计研究[D]. 清华大学, 2006 .
[2]杨坤,欧阳范鹂. 基于天人合一理念的城市设计新方法[J]. 山西建筑, 2010,(01) .
[3]王非.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研究初探[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
[4]祁丽艳, 王云霞, 朱一荣. 我国详细城市设计的作用与意义的再认识[J].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0,(04)
篇2
1.1对城市夜景观认识的两种误区
误区1:城市夜景观=城市夜景观照明
城市夜景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并反映为城市夜景观照明,但照明在意义上仅属于科学文化的一种表现手法。舞台背景表现得再好,但如果主题的展开却不能令人满意,那么其总体效果也不算是成功的。城市夜景观与城市的交通体系、文化背景、市民的消费及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误区2:城市夜景观会造成经济与能源的浪费
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节约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题,而城市夜景观照明需要大量的电力能源无疑是与这一主题相悖的。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率和犯罪率的高低与之有着相当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夜景观照明。另外,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灯光照明技术来改善城市夜景观会对发展城市的旅游观光业、改善居住环境等产生积极影响,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所以,提高城市夜景观环境质量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1.2城市夜景观是城市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的集中体现
夜晚的城市为夜空间环境提供所需的必备机能,如:商业机能、娱乐机能、休闲机能、交通机能,并通过各种高科技演光手段对城市夜间景观环境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适的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环境。城市夜景观可以表现自我,也可以通过城市夜间的各种物质组成要素间接展现出来,如:灯光、建筑、广告、橱窗、小品、绿化……一个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整体审美层次。
如果说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是舞台背景,那么社会科学文化表现则是夜景观的主题,背景始终是为了主题的展现而烘托气氛,并随着主题的展开而不断变换。它通过人的各种夜生活行为来展现,如:商业活动、娱乐活动、交通活动、节日活动……同时它还决定着自然科学文化的表现形式。高质量的城市夜景观环境可以通过它的夜间照明水平来体现,但现代城市夜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高质量的城市照明体系,它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交融在一起。
1.3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规划师在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经济历史社会和区域发展的前提下,对城市夜环境提出总体的及分区的宏观意向构思,并提出详细要求和限定条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城市建设的不同情况,有两种操作系统:一种是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独立操作系统;一种是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或已建成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传统街区或城市已建成区域的夜景观规划设计采用第一种操作系统较直接一些,而且见效快;而对于新兴城市或城市某一区域的重新改造,采用第二种操作系统会使城市夜景观特色更加统一、完善。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夜景观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第一种操作系统实际上是对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补充完善。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夜间环境形态作出的合理组织,是城市美学在夜晚中的体现。之所以把城市夜景观从城市景观中提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是因为城市夜晚的景观与白天的大不相同,规划设计者必须熟知这些变化,哪怕是极微妙的一点,如果运用得当,也会创造出令人感动的城市夜空间效果。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从城市空间在白天的特征这一角度来考虑,还要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改变日光下形态很差的空间及相互间没有关联的存在形式。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跨越多门学科,最成功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作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美国,主要通过完善的教学体制、法律制度、雄厚的财力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体制来使其夜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付注于实践。在我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与城市不同的建设发展历史给夜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成果纳入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便使其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性、可依据性和政策性。此外,在进行夜景观规划设计时要依据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来进行,所以说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本身也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
2我国城市夜空间环境的现存问题
2.1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们的活动势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应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机能,如:旅游、购物、散步、娱乐、休闲……有活力的城市夜景观必具备丰富的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夜空间环境往往围绕着商业机能展开,其中又以购物为主,这样势必造成了城市商业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数居住区、文教区或其他无明显经济效益的城市片段却漆黑一片。可就是那些夜景观环境较为丰富的城市街道、商业地段,也存在着盲目西化、千城一面的倾向,这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我认为在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表现城市的以下六点来形成特色:
(1)自然景观特色
城市自然形体是城市夜景观形成的基础;是背景;是活跃城市夜景观气氛的要素之一,更是表现力极强的夜间标志点,最能增强城市在夜间的可识别性。但在景观利用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
(2)季节特色
季节的变化对北方城市街道结点处的水池最有影响,这些水池在冬天大都放空停用,从而改变了该点的夜景观特征,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做出相应的冬季夜景观变化措施。例如,哈尔滨城市街道充分利用冬季积雪,制作成冰雪雕塑,把雪作为突出街道夜景观个性的背景,来形成具有寒冷地区城市特色的夜间景观。其实对于大自然中的季节变化、气候、晴雨天等天赋的因素,只要认真加以研究利用,都会成为丰富城市夜间景观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3)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即使到了夜晚也是如此。夜景观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光对城市空间进行二次设计,考虑到建筑的文脉,从弹性驾驶城市夜空间的管理法规和艺术入手,包括对建成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材料质感、风格及色彩的二次表现。这种驾驶并非是硬性、僵死的,而是弹性、动态、阶段性的,这正是“规划”概念的体现。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与以往的城市夜景观照明规划相比,在处理夜间建筑物形态及其组合方式方面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更注重物质形态背后隐含的深层文化底蕴。
(4)科技特色
利用高科技演光手段美化城市夜空间。即便在没有艺术品点缀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美化市容的效果,甚至建立独特的空间个性,如各种激光灯的灵活使用等。
(5)节日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的确定和节日娱乐的安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步臻于定型,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习俗。每个节日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而这些节日的游戏娱乐活动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色,如舞龙灯、除夕夜、元宵观灯、中秋赏月……这些活动均需要有一定的设施与场所来支持。
(6)人文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间活动特色,所以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组织人文景观时,可与当地的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夜生活”场所。
2.2缺乏尺度感
主要反映在夜间硬质景观的表现上,普遍的问题是宏观有余而细部不足。许多在白天为行人设置的小尺度设施到了夜间反而成为路障,而且灯具无论在造型还是尺度上均缺乏细致的考虑。事实上,城市空间中的各种灯具是联系白天与夜晚景观的纽带:白天可以点缀空间特色;入夜则是人类的“第二只眼睛”,能充分发挥其指示和引导作用,而且其本身的造型也是夜间标志城市尺度与特色的活跃因子。
2.3缺乏整体性
受经济观念的影响,许多行业在夜间不同程度的利用各种灯光技术树立自身形象,这样就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景观问题。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指出:“……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唯有整体才是美的。”整体概念是审美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不令人满意的夜景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体观念造成的。
2.4缺少规划
在许多大城市,单体建筑照明百花齐放,但缺乏统一,具体表现在:色彩杂乱;照明灯具、广告灯箱随意摆放,影响行人的心理舒适度与人身安全;缺少发展眼光,照明技术落后,以至于经常性地进行更换,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浪费。虽然从另一角度来说,大大小小、色彩纷杂的照明广告(尤其是霓虹灯招牌)也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但如果在毫无规划的情况下,并不会令人引以为豪。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把无序的混乱变为有序的丰富。
2.5交通不便
城市多数居民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停车场、步行者安全性与夜生活时间成为影响市民夜生活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
3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体系构想
如何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认为,可以把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其中每一步又均可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融。
3.1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从宏观上解决城市夜间景点的分布,景点之间的联系,主次的确立,性质特征及照明技术上的和人文活动的宏观问题,以及节假日夜景观系统问题,即在宏观上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限定。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直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以下内容进行:
(1)城市人口、用地规模、规划区范围;
(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布局结构、市中心区位置;
(3)城市道路系统、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广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4)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总体布局;
(5)需要保护的自然地带、传统街区等的有关保护措施;
(6)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中,包括总体规划文本和图纸。在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时,应对城市夜景观实现所带来的一系列技术、经济问题也有所涉及,并提出其实施步骤和方法建议。
当总体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与框架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调整或修改时,对有关的夜景观总体规划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因为城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城市夜景观规划实施与实践的直接影响因素。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还有一部分内容反映在城市分区规划中。当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分布;城市主、次干道形式;绿化系统、河湖水面、风景名胜的用地界限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后,要对城市夜景观做出进一步的规划安排,为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这一部分成果也应纳入分区规划文件和图纸中。
城市夜景观总体布局是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是在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在市民夜生活的基础上对城市夜间各景区、景点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城市夜景观总体布局是城市一定历史时期、自然条件、一定的经济、生活要求下的产物,通过城市夜景观建设的实践得到检验,不断发现问题,修改完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规划布局所表现的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2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
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景区(商业街、校园、居住区……)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到景区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立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创造整体效果。
在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过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就是:结合城市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及历史背景,充分考虑到人对夜生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成果相应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和图纸中;在当前开发修建地区,则是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
3.3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是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对景区景点的夜景观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景点设计要以造型、美学等为出发点,但与前两部分内容相比较,它更需要与电气工程师的紧密配合。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成果可以作为城市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每一步工作应在充分尊重以下五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即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受:
城市性质的制约;
城市规模的制约;
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的制约;
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
(2)城市整体美的原则;
(3)以人为本的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环境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高质量的城市夜空间环境是城市设计理论与照明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同于城市景观照明设计。虽然夜景观离不开光,需要通过合理的照明来表现,但光的因素只是景观空间特性中的一种,而且单从光的特性来讲,它又包含了美学与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传统城市夜景观照明往往会由于景观设计师与照明工程师之间的互不理解与让步而带有令人遗憾之处。
高质量的城市夜空间环境与规划设计师、电气工程师的协调合作分不开。规划师在考虑城市各方面因素基础上对照明提出适宜的要求,电气工程师则需做出相应的配合,提出具体实现方案,但规划师所提出的要求应建立在经济因素与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基础之上。
城市夜景观由规划师在宏观层面上首先展开有利于城市相关系统的协调发展,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便于部门管理。建筑师、电气工程师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的基础上各尽其能,更能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
篇3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因素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恶化、特色缺失等一系城市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城市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我国,城市景观规划管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城市景观”从全新的意义上阐释着城市物质形态空间,应该怎样建设我们的“城市家园”,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一、城市景观的内涵
景观是人们通过视觉、知觉,对景物产生的生理及心理上的反映,可分为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由此可见,景观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城市景观指在城市范围内的视觉总体,是实体环境所反映出来的城市形象,是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结合体,其构成要素有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以及人文要素。其中自然要素包括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典型气候、植被、水体等;人工要素包括建筑、广场、街道、公园绿地等,其中建筑应当是它构成的主体;人文要素包括不同城市人们独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生活等。由此可见,城市景观的形成是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共同塑造的结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历史的积累和文化的积淀。城市景观是人们历史生活场景的印记,又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所在,更是现代生活的空间和系统。不同的社会生活对环境的不同需求导致了景观的多元化:从形式层面上到意义层面上隐藏在形象结构中的内在文化含义,都呈现出多彩缤纷的多元景象。
二、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目前的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现状城市景观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一部分,是指政府通过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管理措施等手段,对城市建成环境的公共干预,主要是针对城市形态的建立和发展及城市景观形成的公共价值领域。但是目前城市的景观管理还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1 落后的景观规划设计制约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管理的发展。西方的城市景观设计思潮大体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正在讨论的新现代主义的过程,呈现出一种纷纭复杂的现象。而在我国,景观设计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过去长期停滞不前,从事景观设计的所谓景观设计师也仅限于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建筑学等半路出家的人员,符合专业要求的设计、施工力量远远不足,城市的景观环境管理迟缓滞后。
2 控制措施的不明确抑制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管理的发展
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是城市景观控制的指标体系。控制内容主要是建筑密度、高度以及容积率,还包括建筑形式、色彩、风格等城市景观方面的要求。有了控制性详规,对城市景观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控制性详规只注重指令性指标忽略了指导性指标,一些规划管理者的素质水平和喜好往往制约了设计方案的发展,单凭几个数字指标的控制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城市景观的要求。景观规划大多处于被动管理,他们对景观实施的主体追求是经济利益。以城市景观构成为目的的控制规划还没有普及实施,急需我们从景观的角度来制定我们的城市规划,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
3 城市化妆式的景观规划设计造成了大量的污染。目前中国大地上的"城市美化"风起云涌。建大广场,修宽马路,做雕塑,搞喷泉,席卷大江南北,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城市"化妆"浪费了大量的宝贵的资金,丧失了城市的特色,造成了空气污浊,水体污染,生态平衡破坏。
三、完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措施
1 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控制依据
(1)以城市设计为控制依据
城市设计对城市景观规划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它将很多元素元素综合在一起并取其优势,对城市的地块街道有重点的整体综合设计。城市设计要考虑城市形态的结构组织、城市的自然与人工环境、城市整体特色、历史文物的保护、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工业区等重要区段划分,加入了形体对人的感应、社会环境意识行为对人的感应等人的感受因素,还有地块内道路的结构关系、时空结构、文脉联系,形象符号系统、微观运动体系等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2)实现城市景观规划控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合理定位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不能只做绿化和美化的表面文章,要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个过程必须贯入景观设计的思想,具体体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都要有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思想,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作用,取得最佳效果。
2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1)民众参与的原则。民众对环境质量的高度认识和强烈参与意识,是发展城市设计控制工作的强大动力满足人的活动要求。
(2)满足个性化的人的需求。城市景观规划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的活动要求,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和建设各项设施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设施和设备,并考虑外观美,以增加环境视觉美的趣味。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要反映人类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必须符合人与自然的友爱关系。遵循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把人视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真正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友爱的我们的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要遵循生态原则。
3 制定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管理机制
(1)制定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法规,强化城市景观规划控制的法律地位,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考虑自然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
(2) 建立景观规划设计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成立适合于城市景观发展的规划设计机构,不断壮大景观规划设计队伍。政府一方面要提供更加宽松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景观规划设计机构的管理,切实提高我们的景观规划设计水平。
城市景观规划管理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一部分,要靠一系列的运行机制来实施,其中法律与行政机制是根本保证,通过我们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利用行政手段落实到建设项目中去。
参考文献
[1] 刘文忠.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理念的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1):134 - 135.
篇4
关键词:城市建设;现代化;环境艺术设计
作为人类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城市是生态系统中具有较强复杂性的类型,因而受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近年来,在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城市人口密集等现象严重。因此,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并实行科学合理的环境艺术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1 环境艺术设计
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通常包括非物质环境与物质环境两种。其中,非物质环境是指艺术、经济、文化、政治及法律等环境;物质环境是指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从设计角度来说,环境通常是指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场所空间,即在全部物质空间里,生活里的人、自然因素及环境因素等进行互相作用,从而确立的人类生存主导的环境。作为现代艺术设计范畴的一部分,环境艺术通过运用艺术设计法实现对设计与规划室内外环境的目的。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创造人类生活和生存空间的重要活动,其属于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事实上,自从人类在世界存在,总在不断改造和协调自然,在处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生存环境改善和提高的目的,这一行为是对人类自身能动性的充分显示。作为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主要环境,城市在精神和物质方面具有较高的空间环境需求和功能需求,为使其各项需求得以满足,使社会、人与自然间能够和谐有效沟通,从而使友好共存、和谐统一的生存家园得以建立,人类开始将环境艺术设计应用入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2 现代城市设计内涵
从根本上来说,城市建设属于“设计城市”,即对城市的形体环境进行设计。具体来说,其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就是要系统把握城市开放空间、城市竖向轮廓、整体城市结构形态、城市风貌特色及各类空间环境,如专业塑造城市的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同时还要对环境艺术、建筑风格、城市色彩等各类环境要素进行整体对策控制。
2.2 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是指对城市设计的详细规划,即在总体城市设计做出的设计指导原则下,进行具体城市区段的细化和深化,从而使具体指导得以实施,比如某个广场的设计、某条街道的设计等。
2.3 细部或个体设计
这一设计是指对城市雕塑、公交车棚等个体环境要素的设计。
当然,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城市设计中,都同样蕴含着环境艺术。从景观塑造的角度来说,城市设计属于环境艺术创造的广义范畴。环境艺术通过对艺术手段的利用,在结合雕塑、绘画、建筑及其它观赏艺术的基础上,对人们的审美享受进行创造。
3 环境艺术设计现状
尽管在建设现代城市的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已经被广泛应用,然而其在应用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3.1 缺乏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
在我国进行的环境设计中,其公共室内设计、雕塑展示、建筑设计及景观绿化设计等,都属于个人或单位施工设计的作品,对群众想法和意见的缺失,使其较多成为长官意志或设计者进行个人宣泄的产物,这同环境艺术整体性和复杂性决定的多方协调配合共同参与设计的原则相违背。另一方面,目前很多现代城市建筑中的玻璃幕墙和帽子工程等,使人们逐渐形成了艺术特色设计的意识,其陈旧落后的设计观念和较为突出的千城一貌现象,也使各个城市意识到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设计的重要性。
3.2 缺乏较高的艺术设计品质
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往往能对城市的各个方面进行涉及,而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现状为:城市环卫部门负责对环境场所进行维护管理;城市市政部门负责对道路交通进行监督和管理;城市城建或规划部门负责管理建筑设计等工作;园林部门负责管理城市绿化等工作。我国存在的这一纵向管理模式对现代化城市公共环境空间日常管理和环境设计的协调统一形成了制约,从而使城市在环境艺术品质方面呈现较低现象,其相对较差的整体性难以对城市品位和艺术水准进行有效反映。因此,政府应该强化对城市环境的重视,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要对环境艺术设计专门咨询机构进行建立,在统一设计管理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促进其自身特点的形成。
3.3 缺乏充足的自然因素
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共环境设计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对自然较为崇尚,然而,在进行河道治理和滨水空间设计时,则对混凝土砌筑护堤的方法较多采用,这一设计能够对防洪和排泄功能的需要进行满足,但是其在进行功能满足的过程中具有较严重的简单化倾向,对环境的自然属性和整体人性缺乏充足的考虑,对生物多样化的原则也相违背。
4 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作用
当然,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有效科学的环境艺术设计也有其重要作用:
4.1 满足功能需要
对人类生活和生存功能需要的满足是进行城市建设活动的主要目的,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通过科学有效的环境艺术设计,人们的生活和生存功能需要能够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比如:上海新天地建设,在对居民休闲娱乐需要进行满足,对城市文化进行继承的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商业价值。此外,还有老三届、老转村、知青饭店及毛家菜馆等商业建筑,对玉米棒、树木及粗木桌椅等进行设计。
4.2 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和不断减少的可利用资源的今天,人们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也在日益提高。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开始致力于对合理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的寻求,在对人们需求进行满足的同时,实现对环境影响的尽可能降低。环境艺术设计在对人类实际功能需求进行满足的同时,也能对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行实现,因而成为人类建设城市的主要手段。
4.2.1 在设计理念上,环境艺术设计将对自然的尊重作为前提,在设计过程中,将对自然的尊重和生态的优化作为其基本设计内涵。环境艺术设计将传统的人类中心等较为狭隘的思想打破。在以尊重环境代替破坏环境的过程中,实现珍惜环境和共存共荣的目标。
4.2.2 环境艺术设计将整体优先思想作为其设计理论,在将局部利益纳入整体环境范畴进行研究和考察中,实现持续性利益代替实行利益的目的,在同持续发展思想相吻合的基础上,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2.3环境艺术设计蕴含着集约化设计观念,在强调将高效集约型城市建设代替粗放型的基础上,实现空间追求高效化,对于有限土地资源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立体化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将现代化城市的地面、地下和地上进行协调发展、有效连接,从而促进其立体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对空间和材料利用率的提高意义重大。
4.3 提高审美价值
环境艺术设计在将艺术、自然、人文等因素进行有效融合协调的基础上,对城市建设大环境的相关需求形成了满足。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其着重对人与自然进行协调发展,因而对人的物理、触觉、心理、视觉、听觉等形成了满足;在气候、地理及自然等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综合上水、道路及植被等因素,实现对和谐自然环境的创造。比如西安的较多传统建筑,往往具有较为浓厚的人文环境,因此其在建设现代化城市时,要对自身古城历史特点进行体现,在对当地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特点进行融合的基础上,实现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从而使居民在获得丰富物质的同时,获得充足的精神享受。
5 结语
总之,在进行现代城市建设时,要重视对有效环境艺术设计的利用,在同当地文化和特色进行融合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独特特点。同时,还要重视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保华,刘杰.也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以人为本”[J]. 商场现代化,2008(19)
2 赵云.关于城市建设规划的探讨[J].魅力中国,2009(25)
篇5
【关键词】现代城市规划;规划设计;生态城市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的经济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日益注重环保的今天,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加强生态城市的构建就显得尤为必要。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必须切实掌握生态城市规划的构成要素,认真分析和总结生态城市规划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生态城市的规划。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分析生态城市规划的构成要素
为了更好地加强生态城市的规划,首先就必须掌握生态城市规划的构成要素。其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环境生态化
在现代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为了确保城市发展能与环境的承载性能之间有效的协调,就必须将保护自然为基础,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时尽可能的确保生物的多样性得到有效的保护,生生存环境得到有效的维持。并科学的选定区域致力于生态系统和大地景观的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用和配置土地资源,确保植被的结构和组成的合理性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提高城市植被的覆盖面积,同时更好地对环境进行控制,切实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从而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有效结合,实现环境的生态化。
1.2社会生态化
在大众社会不断提倡生态文明发展的今天,只有致力于现代城市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尽可能的采取生态化的模式进行消费,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在实践行动中体现出来,并为社会生态化的实现从法律、保障以及服务等方面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促进社会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致力于人口结构的优化,降低城乡二元发展的差距,从而规划出基于社会、经济、自然为一体的人类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经济生态化
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不仅要实现环境和社会的生态化,还要着力实现经济生态化。因此,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基础的增长,还要着力提高经济质量,加强对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促进生意农业的高速发展,工业行业生产清洁化,加强先进工艺技术和清洁、节能材料的应用,尽可能的降低应用过程中带来的能耗和污染,确保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提升。降低因经济发展给人类的环境和健康带来的危害,并对能源的消费和生产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并在能源体系中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切实加强交通、旅游和居住的生态化推广,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建筑[1]。
2.现代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存在不足的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生态城市规划的构成要素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为了确保生态城市规划的效果,作为规划设计人员必须对当前城市在生意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才能确保所采取的措施的针对性。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方面,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大量的企业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新建起来,而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流入大中城市,而这些企业又不可能在短时间的搬离城市,所以其生产就势必导致大量的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被消耗,但是其所排放的废弃物又是城市的主要污染源,极大的破坏了城市的生态化环境。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城市在生态规划过程中在这方面的治理力度显然不够,越来越多的生态问题正制约着城市的生态化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很多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被忽视,部分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生态效益降低,最终引发生态问题[2]。
3.关于如何加强现代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几点浅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生态城市规划的构成要素以及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作新时期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应如何加强对其的设计呢?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加强对自然生态基础的利用力度
大自然不管是在自我维持还是在自我修复方面的能力都较强,因而作为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只有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加强对自然力量的利用,利用其着力恢复生态系统,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再生,最终确保废弃物产量降低的同时节约大量的能源,尤其在构建生态和谐的城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其的保护,在保护过程中,不仅应保留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元素,还应尽可能的再利用原有的材料,确保城市的原有的原始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同时还应采取人工的方式不断的完善资源,从而达到提升生态效益的目的[3]。
3.2对生态城市规划进行科学的编制
任何城市要想发展就必须加强建设,而加强建设就必须注重规划,因而为了构建和谐生态的宜居城市,就必须对生他城市规划进行科学的编制。尤其是在当前的新时期背景下,作为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必须始终将生态优先作为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生态城市规划进行科学的编制,在实际编制过程中,既要注重经济的发展,也要注重生态效益的提升和自身环境的改善,尤其生态环境的改善,而这就需要紧密结合城市的实际进行科学的编制。
3.3最大限度的确保自然景观要素得到保护
所谓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有山水等自然景观和历史古迹变化的环境。而且要确保自然景观能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空间,同时不断的适应周边环境的变化,从而在较大区域内确保空间的平衡,因而其保留价值较大,所以为了确保自然景观要素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就必须在意识到加强自然景观要素保留的重要性,并在加强对其保护的同时将生态自然环境与现代城市景观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塑造细小而又较强趣味性的城市人文景观的同时塑造良好的城市空间形态,从而促进生态城市规划成效的提升。
3.4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生态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4]。
4.结语
综上所述,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必须充分意识到加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结合其构成要素,认真分析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存在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效益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丽娜.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5:156.
[2]魏华申,王文兴.关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若干问题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10:211+213.
篇6
联合国最新研究资料表明,到本世纪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小于80%的国家将寥寥无几。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猛增长,必然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珍惜城市土地资源。精心塑造城市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绝不能再滥用宝贵的城市土地,给未来留下一堆混凝土垃圾。
舒适、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并不是单单靠大量植树、种草、摆上雕塑、设置座椅就能实现的,也不能仅仅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加以衡量。城市的舒适度根本上来自于其功能的合理性和空间的有效组织。来自于对城市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
源于建筑学的传统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在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面前,似乎显得“力不从心”。亟需建立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和原则。从而完善城市的各种功能。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空间,尽享城市生活的舒适和方便。
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建筑教育和营造实践中。这一根本目标常常被忽视或偏离,如城市中的很多“水景”设计得很漂亮。但往往是只能远观而无法接近,居住区绿地设计花样翻新。也是供人看的多,可参与其中的少。
不难发现,城市中的某些地段尽管很拥挤。但人们还是愿意去,而一些地方看上去很雅致。但总是空空荡荡、冷冷清清。这些都表明城市环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空间形状、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层面上,要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特点。掌握人认知和使用空间的规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使用和功能要求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城市物质环境。
与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相比较,城市环境设计着眼于城市总体环境的质量,强调与开发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环境的协调性。它涉及城市中所有公共空间,不仅包括街道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用地空间,也包括私有用地中向公众开放的、无需任何费用、可随时享用的室外和室内空间。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如购物、娱乐、商务、运动、交往等。首先考虑人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上的要求,进而进行空间组织与设计。
为人而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城市主要是为汽车而设计的,美国的洛杉矶、达拉斯、亚特兰大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北京、上海和广州也是如此。这三座城市道路越修建宽。高架桥越来越多,过马路越来越难,逛街环境越来越小。除城市规模过大、过于集中等客观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问题。
北京、上海、广州的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很快,适量的道路建设是必需的。但车多了,就需要更多的路,路畅了。又引来更多的车,从而成为一个“怪圈”。虽然城市道路面积增加了几十倍。但交通堵塞现象仍很普遍。大量的立交桥和高架路、众多的宽马路,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步行环境和宜人尺度,造成“行路难、过街难”。北京街头随处可见众多过街天桥,可以想见人们每天攀爬的不便。在普通市民看来。以往安宁的生活环境打乱了。老邻居搬迁了,熟悉的街巷拓宽了,街边小店和修理铺不见了。生活反而不如从前方便了。
国外很多大城市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拆迁民房。拓宽道路并非解决交通问题的良策,反而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其次。要积极推动各类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如与地下街系统有机结合的地铁交通(如日本东京)和地下公共汽车系统(如美国西雅图):此外,还要改进和加强道路交通系统的管理。如在所有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上设立公共汽车专用车道(如美国波特兰),从政策上鼓励各类公共交通的利用。如提高小轿车消费税、增收汽油税等。
步行环境的破坏,有些是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造成的。例如。北京东长安街与东单交叉口上的一个地铁站和横跨长安街的地下过街通道口,尽管这两个出入口的距离只有10多米,但其在地下却没有任何联系。这一交叉路口的两个过街天桥和两个地下通道之间也是桥不接桥、通道不接通道。如果从交叉口的一端到其对角线另一端,要先上过街天桥过街。然后再下到地下通道过另一条街方可到达。如果在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方面稍加改进,加强过街设施的有机联系。并在地下过街通道层面就与地铁等地下其他公共设施相连结的话。就会方便得多了。
又如,很多超高层建筑周边大都设有面积很大的广场。但由于“高层风”很大,这类广场经常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西雅图Two UnionSquare广场在设计中,通过对“高层风”的实验和研究,建立了结合地形的多层下沉式广场,各层出入口与周边道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使用方便、环境舒适、阳光明媚的“避风港”,深受市民的喜爱。营造一个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必须多替使用者着想,在设计上多下功夫。
行为与建筑环境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以下值得注意的现象 同处一条繁华商业街上的不同街坊其人流密度会有很大不同。交通堵塞总是发生在某些特定的位置,同是公共开敞空间,有些很受市民欢迎,但有些尽管植了树、种了草、摆上了雕塑,但还是很少有人光顾。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7这就涉及到环境是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环境行为学理论了。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统筹安排各种功能设施。合理组织公共空间。确定广场、休憩空间的位置。决定与可获得的公共空间面积相适宜的周边建筑的功能类型与面积体量、以及步道空间的宽度等。
建筑环境与人流分布
笔者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参与了东京银座地区的环境改善规划研究工作。于1991至1992两年间对银座地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研。通过对大量录像资料和数据统计分析与反复验证,发现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某一特定地段的机动车分布量与周边建筑环境要素之间,虽然影响要素略有不同,也有类似的关系,如果仅以人流量而论。从上式可以清楚地看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量影响较大的建筑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的功能、面积、体量分布,如零售商业。饮食设施、办公商务、居民住宅等。城市中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面积体量呈正比。建筑的各种功能类型的影响大小则反映在相关系数上。
(2)街道的空间构造。如主要大街的分布、街道间连结关系、交叉点的分布等。
(3)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的分布。如地下铁、铁路、公共汽车站点的位置等。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大容量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呈反比,即地段距离车站越近,行人分布量越多。
(4)主要商业设施的分布。如百货商场、饮食设施、娱乐设施等。远于从公共交通车站到某地段的主要商业设施的总面积。与该地段的人流量呈正比。
(5)停车场的位置与容量。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停车场的距离呈反比。 建筑环境与行为特征
建筑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人们每天利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的行为特征有很大不同。通过对东京的银座大街、上野中央街、了,歹横街三条主要商业街道(两侧多为商店和生活服务设施),以及神田大街、大手町街两条普通街道(两侧多为住宅和办公楼)的调查,商业街道24小时人流量分布曲线呈“抛物线”形。而普通街道呈“山”字形。此外。人们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上行走的平均步行速度也有很大差异,普通街道的步行速度平均是商业街道上的l 2一J、3倍。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行为特点呢7如果调查一下人们的上下班时间,午间休息时间、商业服务设施的营业时间等。就不难发现。这种差异显然是街道两侧不同的建筑功能所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有很大关系。从调查统计分析图表可以看出。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呈反比,即人流密度越高。人的步行速度越慢。
调查还发现。具有不同吸引力的商店对人的行为也有很大影响。对同位于东京银座商业街上的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岩崎眼镜店、服装店大和屋三个商店的调查,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金太郎电子玩具店的店面为开放式,商品很吸引人,每天光顾的人流不断,岩崎眼镜店的店面设计虽很雅致,但因是封闭式的。墙面又占据了店面宽度的大约一半。经常十分冷清,服装店大和屋的店面设计和客流量均介于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和岩崎眼镜店之间。调查表明。很多行人走到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前。常常被店前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很多人便自觉、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并经常有人停下来,观看放在店门口处的电子玩具商品。更增大了店前的人流密度。结果。金太郎电子玩具店间的平均步行速度只有岩崎眼镜店前的步行速度的82.5%,服装店大和屋前的步行速度介于两者其问。
了解建筑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良好城市环境的营建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处理“街道拥挤”这类城市通病时。就不会采用拓宽街道这个简单办法了。由于“拥挤”实际上是多方面建筑环境因素的结果,如步道空间和周边建筑设施体量的严重失调。沿街零售商业的管理和整治等。逐步学会“对症下药”,减少规划设计上的主观和盲目性。
广场使用的影响要素
笔者曾对日本和美国的若干城市继断续续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实地考查和调研,发现影响市民对城市开敞空间或称广场的使用的建筑环境影响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I)周边建筑设施的类别。调查表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广场,周边大都设有市民喜爱的小吃店、咖啡馆、食品店、餐馆、店铺等。与之相反,广场周边缺少商店、甚至只是大片墙面的开敞空间,不管面积多大,一般都不受欢迎。
(2)朝向。人们喜欢选择温度适中和明亮的地方逗留。在温度较低时,阳光对空间的生气和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南方炎热地区,尽管公共空间不一定非要朝南,但要注意让广场获得足够的光,如周边建筑的高层部分应逐步后退、以保证广场的天空率;广场北侧的建筑。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反射玻璃和色彩较明亮的建筑材料。此外。广场朝向设置还要考虑风向,特别要注意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
(3)可坐设施(空间)。与街道这种流动性空间不同,广场是滞留空间,是城市的“起居室”。因此。座椅、座台等的设置情况,是人们是否愿意在广场逗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一个未提供适量可坐设施的广场一定没有生机。美国城市学家Williams H.Whyte在纽约长达三年的调查还发现,纽约最受市民欢迎的五个广场中,两人以上成组利用的比例高达45%,而在最冷清的五个广场中,成组利用的比例最高也只有近30%。广场应是最适于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因此,广场还要满足不同规模成组利用的特点,如大小空间的有机组合、座台的成组布置、可移动座椅的设置等。
(4)树木。花草和水。植物和水是影响广场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在功能方面,树木可给人们提供荫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广场上的树荫处是人们首选的位置。与可坐设施相结合的树木和花草,还会在心理上给人们带来空间围合感。
水是另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设计元素,如瀑布、水墙、缓流、水池、喷泉等,以水为主题的设施能给空间带来生气,让人感到温馨。但水不仅仅只供观赏,重要的是人们可以触摸。可以尽情享受亲水的乐趣。遗憾的是。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了。由于卫生和安全等原因很多水景周围设置栏杆或其他障碍物,把人和水远远地隔开,这种设计是违背人的行为需求的。
(5)与主要人流空间的关系。街道是人们的主要流动空间。与街道有着紧密联系的广场空间。与城市生活的关系最紧密,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走出走进,在广场歇息之余,还可以观赏往来车辆和行人的活动,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调查表明。处理好街道与广场之间的关系。能使人的流动变得容易。例如,街角广场、与街道同在一个层面的广场等。其空间就越容易被市民利用,越容易成为人们喜欢逗留之处。一般而言,广场与街道的接触面越长越好。与街道的高低差越小越好。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下沉式广场和空中广场,所不同是。下沉式广场应与地下街空间。空中广场应与天桥系统保持最紧密的联系。保持较高的交通便捷度,规划设计中要注意强化广场空间的可达性。
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空间体系
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城市固有的面貌和水平式横向发展的模式。建筑的高层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多层面道路交通系统等。即“竖向”或“立体化”发展模式。为解决由于人口和功能的高度集聚而产生的交通问题及对建筑的大量需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城市三维多层面空间立体化是城市结构形态发展的大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此外,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环境设计。是结合地形地貌、尊重和利用城市自然形态并使之方便于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当论及多层面立体化城市设计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较熟知的地下空间和空中连廊系统。其实更重要是,这一设计理念十分强调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和条件。从三维立体多层面的视角。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同时,强化了所在地区的自然表态特征或称“地方感”、“场所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近年来,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的构思和理论还逐步影响到城市广场、公园、绿地、临水空间及住宅区公共空间等的规划设计。
多层面空间立体化设计理念。反映在城市开发建设具体形态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多层面公交系统、高架步道系统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等。
多层面道路及公交系统
随着人口、建筑及各类功能在城市的高度集聚,多层面立体道路网和公共交通系统在很多城市得到普及。这一道路交通组织方式,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为缓解机动交通车辆对城市环境和功能的影响,大力发展客运量大的公共交通系统,已成为很多城市的选择。由于普通道路层面的常规公共汽车线路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很多城市中心区规划建设了包括地铁、高架轻轨电车及地下公共交通专用道系统等多层面公共交通系统网络。
自1863年伦敦建成第一条地铁以来。芝加哥、巴黎、柏林、纽约、东京、莫斯科、旧金山、北京、大阪、天津、横滨、上海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始地铁建设。到2000年。全世界已有近90个城市修建了地下铁道,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莫斯科、芝加哥。旧金山等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铁路网,地铁在很多城市已成为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其中,东京、伦敦、纽约、巴黎和莫斯科地铁占城市客运总量达52%~7I%。同时,现代地铁线路和车站设计也有了长足进步。很多规划设计在有效利用和导入自然光、绿化、自然通风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高架轻轨或单轨电车系统成为近年来开发建设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该系统除具备地铁系统安全、快速、运量大、对地面交通无干扰等优点外。与地铁建设相比投资较少。施工期较短,但缺点是对城市有一定噪声污染。处理不当会对城市景观产生负面影响。日本最近研制并投入运营的高架式单轨电车,在减少噪声污染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地下公共交通专用道一般建在城市最繁华的中心区。鉴于城市中心地段道路拥挤,公共电汽车线路在中心地段通过转入地下,以保证公共交通的高效运营和良好服务。这种专用道一般埋深很浅,具有投资小、工期短、可被多条线路兼用、有一定灵活性等优点。同时日常维护运营费用也较低,是缓解中心区交通矛盾、改善城市环境的现实可行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多层面公交系统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强化各公交系统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便于换乘且安全、舒适。从美国和日本的情况看,车站距离一般为500~800米。各公交系统站点的联系日益紧密,车站设施向一体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现代车站已成为与大型服务设施相结合的的多层综合联运站。如地面层为公共汽车站、商场等,上层为高架轻轨客站、餐厅等,地下为与地铁站相连的商业街。车站设施与商业(务)设施融为一体。
转贴于
高架步道系统
最早的高架步道为过街天桥,它为交通繁忙的街道两侧步行道提供联系。减少人车间的相互干扰。伴随建筑高层化和人车交通的不断增加,很多城市修建了可使街道两侧建筑直接相连的空中过街连廊,在很多中心城市的商业(务)区。还进一步规划建设了与周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办公建筑紧密结合的大型高架步道系统。这类高架步道一般是在建筑的二或三层高度,大多为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外连廊或独立的高架步道平台,与设于二或三层的建筑入口直接相通,以减少人与车的交叉。实现人车分流。缓解沿街步行道的交通负荷。保证步行者的交通安全、便利和舒适。有些甚至在建筑的高层部还修建有多层面空中过街连廊等空中步道系统。以提高建筑上层部分的交通便捷度。空中过街连廊~般还与建筑内的公共走廊有机连接,形成跨街坊的空中步道系统。
从建筑形态上看,高架步行道可分为露天式步道、有顶步道及全天候步道三种形式。其中,露天式步道由于所需投资较少。应用较广。在上述三种建筑形态中最为普及,全天候步道一般都是在冬季寒冷多雪地区,此外。在人流量较大的地区,如距离车站较近的有顶或全天候步行道上。有些还设置了机械自动步道装置,便利使用。提高舒适度。
1990年代后期,经济发达的日本和欧美一些中心城市还出现了建筑之间的多层面多方位的廊道系统。即在建筑问数条横向廊道之间还设有连廊。横向廊道与地面间设有竖向电梯连接,组成复杂的、纵横交错的高架廊道空间网络,使建筑间各层面的空间联系建筑各层面与地面、停车场及公共交通系统的联系更为方便。有些廊道还进一步发展为空中连接体或称空中建筑。
高架步道系统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街道层面的景观。很多实例表明,由于高架步道的结构梁柱等建构筑物,街道层面的景观和舒适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近几年来,日本和欧美一些城市已开始注意这一问题,从规划设计等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案。如高架廊道与建筑设计融为一体,对过街天桥底面进行造型处理,建筑和高架步道之间部分透空,高架步道边沿设置造型花坛和垂吊植物等。以减少结构梁柱等的负面影响。均已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地下空间开发
由于城市中心区用地短缺。地价昂贵,对发展空间的需求量大。加之交通状况不断恶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大都是在城市中心地区。美国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主要是把地下建筑作为节约能源的措施之一。加拿大城市地下街的开发还由于其冬季漫长恶劣的气候。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除机房和仓库外。很多都是开发为商业之用。如酒吧、冷热饮点、餐馆及零售商店等。另一类是地下街道的开发。
地下街最早出现在1930年代,初期的地下街是由人行过街地道或地铁人行道扩建而成。日本是世界上拥有地下街最多的国家,全国有地下街近800条,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大阪是世界拥有地下街最多的城市,地下街每天接待顾客高达350万人次;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几个地下商业街已经连成一片。建筑总面积高达8l万平方米,可谓世界最大的地下街,法国巴黎的莱斯可莱斯地下街总长1500米。共有四层,除商店、酒吧外,还有电影院和博物馆。
从总体上讲。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个体向群体发展。设施功能也日趋齐全和综合。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的、分散的地下设施已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必然逐步向群体和综合的方向发展。但需指出的是。地下街所需投资较大,工期较长。在地质状况较羞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更为困难,代价也更大。从日本和美国的情况看。高层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一般较为经济,应用也比较广。地下街的开发大都是结合四通八达的地铁系统在车站前地区进行。多数修建在道路或广场的地下,与地铁车站和大型商业设施直接相连,街道宽度一般在6-15米不等,两侧设置有零售商店、生活服务设施和简易餐饮设施。
除地下防火、排烟、疏散等问题外。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最大课题,是如何克服没有日照、自然通风和采光等而产生的不舒适感和压抑感。最近新建的地下街在改善和提高地下空间的环境质量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巧妙利用地面的开口部分或开设大面积天窗自然采光。有些还与下沉式广场有机结合。出入口也常与绿地相连,把绿化和自然光引入地下。使地上、地下融为一体。地下街内还常布置有人造山水、色彩鲜艳的雕刻。喜阴的植物花草等,力求使人产生如在室外自然之中的感觉。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观念意识层面上,强调敬畏和尊重自然,二是在方法论层面上,主张城市环境设计要结合地形,以现状为设计前提。一切人类的创造都必须尊重自然。变化起伏较大的地形地貌,对城市各种功能的安排、市政建设、交通组织,特别是对人流交通均带来一些矛盾或负面影响。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与我们过去“愚公移山”式的城市建设方式恰恰相反,该设计理念强调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这也是我们城市规划师、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直面的挑战。
通过对美国、日本以及加拿大部分城市的调查。发现好的城市环境设计总是与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相结合,能在城市形态方面创造一种逻辑和秩序。使之方便于人、造福于人,并以此有效地解决城市用地不足、公共空问和绿化缺乏、人车交通矛盾等现代城市问题,创造出空间形式丰富的、有着强烈地方特点的城市环境形态。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换言之,城市设计师要研究如何将改造地形的土方量减少至最小限度的前提下,满足城市功能需要,创造方便舒适的城市环境。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在有效利用地形地貌方面的具体手法
利用高低差有效进行人车交通分流
在较为平坦的地段建设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人车分流设施,从经济角度看。往往会增加建设投资,从舒适角度看,很多人车立交处理都是以增加行人爬上爬下为前提的。令人“望桥兴叹”。巧妙利用高低差或周边建筑进行人车交通分流,可有效减少土建费用或土方量,从而减少投资。同时,巧妙利用高低差的设计,还可减少行人不必要的往返上下交通。人流和车流路线更加便捷通顺。
营建广场、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
在建筑密集的中心区,尽管广场、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普遍缺乏。但由于土地昂贵,营建十分困难。但在地形变化较大的城市。通过巧妙利用地形高差,使空间的多层面立体刊用成为可能。如一些城市利用周边高地势在高速公路或干线道路上部修建广场、公园,用斜地修建步道或台阶式广场等。综合有效地利用了地形地貌。发挥了富有变化的地形优势,从而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城市环境美化
具有高差的城市地形也为城市环境美化提供了竖向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如利用自然高差的植物墙、层层叠落式花坛、喷水等。使城市美化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地域性和情趣。
实例分析
东京
谈及立体化城市。自然会联想起美国费城、加拿大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地下街系统,以及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新新那提和英国伦顿的高架天桥系统。但在东京中心区。不单可享用与建筑有机结合的高架步行道系统。而且还可体验与地铁系统巧妙组合的四通八达的地下街网络。此外,除常规地面广场外,在城市新建的大型商业副都心或原有商业中心的改建中,还规划设计有空中(屋顶)广场、台阶状斜面广场、下沉式广场等多种形式的公共开敞空间。这一全方位的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结构。在东京1100多万人口的城市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0年在地铁上野车站附近建成的第一条地下商业街,是由地下车站的通道扩建而成,以后又在日本桥和银座等处建设了地下街。较大规模的地下商业街开发建设则多集中在经济高度发达时期的1950~1970年代。如建于1957年的有近1.6万平方米的池袋东口地下街、建于1965年的总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的八重州地下街,以及建于1973年的有近3.8万平方米的新宿歌舞伎町地下商业街等。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1990年代末。东京中心区内已建成地下商城20处,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高架步道系统和空中连廊等也已遍布东京的各主要商业中心区。
东京大规模立体再开发多在铁道、地铁车站的站前地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昂贵。从东京每年公布的城市建成区地价可看出,东京的地价大多以各铁路、地铁车站为价峰。离车站越近。土地商业价值越高、市场价格越贵。这一地价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经济化原理,站前再开发不得不向多层面立体方向发展。二是功能需要。站前地区是电车、汽车、自行车、行人等各类交通汇集的地区,同时,由于地段商业价值高,各行业设施云集,在这种功能高度集中的地区,站前立体再开发已成为解决道路交通拥挤等各类矛盾、满足对商业等各种空间需求的有效手段。
明尼阿波利斯
明尼阿波利斯fMinneap0Ijs)是美国中北部的重要商业城市,约36万人。该市从1960年代起按照中心区改造总体规划。在中心区建立了一个空中连廊步行系统,该系统贯穿大小街坊共15个,街坊之间通过全天候过街天桥连接,空中连廊两侧为各类商店、银行、旅馆和办公楼入口。并与地下车库也直接相连。这一全天候空中连廊天桥系统不仅适合明市冬季漫长、多雪的自然气候特点。给市民生活带来舒适和方便。而且提高了街道两侧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及办公商务设施的可达性和交通便捷度。在整体上大大提高了中心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成为恢复中心区活力的要因之一。同时。按照中心区改造总体规划,明市还对包括主要商业街一尼古莱大街在内的中心区主要街道也进行了综合改造。如拓宽步道加大面积,重新进行道路铺装,精心设计公交站点、路灯、喷泉、花坛、休息座椅、自行车架和垃圾箱等,道路层面的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全天候空中连廊天桥系统和街道网络在多个重要节点还通过多层共享大厅有机连为一体。
拿波里
拿波里(Naples)是意大利南部的港口城市。也是重要的经济和商业城市。市政府从1980年开始委托丹下健三设计所在市中心的东部规划设计了拿波里新都心。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拿波里新都心总用地共110公顷。朝向老城中心区方向规划有三条主要轴线。即从左至右的绿化轴、市政中心轴及文化体育轴。这是一个多层面的立体开发规划,利用北高南低的地貌,实行全方位的人车分流,道路系统在中心区转入地下,街道层主要为人行步道系统,机动车道和步行道之间为停车场。为保证地下机动交通路和停车场有充分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沿街设有数十个大型采光井,采光井周边设计有植物和花坛。在大型采光井处还设有楼梯、自动扶梯等,使各层面有机联系为一整体。
西雅图中心区
西雅图是一个美丽的海湾城市,其中心区从南向北沿其西侧的Puget sound海湾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面状发展,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中心区东西向的高低差起伏最大,而南北向高差相对较小。中心区东部的第7大街的地势最高。西侧的第l大街和沿海湾的阿拉斯堪大街的地势最低,整个中心区呈东高西低地形。根据这一地形特点和市民的实际需要,西雅图在中心区沿东西方向规划设计了多条由自动扶梯、地下步道、台阶及天桥组成的与地表地貌有机结合的步行系统。每条步道系统均把从第7大街到阿拉斯堪大街的几个街坊,在东西方向有机地联为一个整体环境。利用地形特点而实现的这一交通系统,不但创造了一个较为经济的、与机动车交通基本分离的步行系统。而且强化了各街坊之间的有机联系、改善了通向海湾的便捷度和交通舒适性。在冬季多雨的西雅图,这一步行系统更加受到了市民的喜爱,取得良好效果。
篇7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设计;形态特点;开发要点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城市综合体的体量大小功能的完善程度一般跟城市的经济相关,对于其功能的选择要参考城市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城市发展方向,一般情况下,最常见的组合是酒店功能同写字楼功能跟购物中心功能的相互搭配。城市综合体并不是简单的建筑群自由组合,综合体是一个具有多功能、多业态的建筑组合,各个单体彼此有机结合,从室外到室内有一定的联系性,功能上相互依赖、相互支撑,从而形成一个综合性、高效率、多功能的建筑群体。
1、城市综合体的特点
1.1超大空间尺度
由于城市综合体从城市设计出发与城市的规模有联系,与现代化城市的道路布局设计相互联系,所以城市综合体室外的尺度明显大于单体建筑。建筑规模以及尺度的扩展,相关联的室内空间也不断扩大,不但要与室外的巨形空间和尺度相协调,还要与多样化的功能具有协调性,成为多功能的聚集焦点。
1.2树型通道交通体系
城市综合体将地下层、地上层和天街整体协调考虑,把建筑群的各个空间与室外公共空间以及道路设施、城市公共设施等以及建筑内部的交通系统有机协调,形成一个完备的“通道树型”体系。树形交通系统的形态突破了传统街道单一层面的概念,形成丰富多彩的街道空间,将城市空间打造的多样化。
1.3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特征便是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运用景观小品,绿化种植等营造舒适的现代城市生活环境。同时应用现代城市的设计、环境和行为理论进行景观以及环境设计,展现一个多方位的城市空间。
1.4高科技集成设施
城市综合体不单单是建筑群体或建筑组合,其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配有先进的高科技设施配套。先进的设施可以充分的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也是综合体建筑模式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室内的交通不单单是垂直楼梯的模式,更多的是多样化的电梯将建筑空间“缩小化”;通讯则由电话、电报、电传、电视、传真、联网电脑等共同组成;安全系统包括电视系统、监听系统、紧急呼叫系统、传呼系统等,更加安全可靠的维持建筑的安全性,这也体现了现代城市综合体的超现代化水准。
2、城市综合体开发要点
近年来,经过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进行区分化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单一的地产开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居住的要求,不再适应地产的发展速度,创造一种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开发模式成为一个新的话题,综合体建筑的模式正与国外最先进的地产开发模式进行接轨。
2.1城市综合体功能分析
城市综合体各类功能都遵循独有的运行时间规范,城市综合体把24小时运行的不同功能结合在一起,使综合体能够更好的发挥效益。城市综合体内的各功能在时间上有机协调,在其各个功能有序进行的时候,同时,各功能相互配合己达到更优化的效果。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地带,城市综合体将居住、娱乐活动、工作三者相互结合,大大节约了时间精力,在某一程度上大大的提高了城市运行效率,丰富并改善了城市生活质量。
2.1.1商务
商务是现代城市的主要功能,与该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休戚相关。一个区域空间的优劣评价准则,在于该空间是否提供充分、便捷的商务空间。城市综合体能够提供多样化的空间来满足不同企业的商务需求。
2.1.2商业
商业零售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商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经济市场的扩大并促使其他行业的发展。零售主要是体现在生活性、愉快性以及丰富性,促进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增加精神文明建筑。在满足社会各个阶层人的生活需求的同时能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2.1.3酒店
酒店是现代化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而向城市综合体供给流动的居住人口以及活动的人,24小时的服务使城市综合体功能更加完善化。
2.2城市综合体开发标准
大型的城市综合体建筑必须有一个循环的完善的生活工作模式,要兼具公园、公寓、写字楼、餐饮、娱乐、会所等设施于一体。城市综合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工业化生产以及产品的多样化
之上,这就带动城市其他行业的发展,并创造就业机会。
2.2.1三大选址标准
城市综合体是综合性的物业,在城市规划方面对其建筑的密度以及容积率都有特殊的要求与标准,所以适合选址在城郊结合部或者副城区,在保证足够的空间情况下不仅能完善开发还能带动经济的发展。城市综合体项目的选址通常符合以下三项标准之一:①项目所在的位置是城市经济发展地带,有一定的人流量和购买力等。例如“蝶湖湾”,坐落在有上海后花园之称的昆山;②项目位于未来城市发展点的城市中心。例如位于京山新老城区交界处的“京汉天地”;③位于大学区,例如上海的“五角场”。
2.2.2必须有营造园林景观的基础
大型的城市综合体必须有一定面积的景观地带营造出环境和建筑之间的和谐。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对于绿化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定的景观绿化地带满足并符合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
2.2.3必须具有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
城市综合体直接和城市的经济有着“挂钩”,所以城市的不同区域之间需要快捷方便的城市交通系统,最好是与地铁或者公交系统直接联系,确保在城市综合体能够更好的提供办公需求。所有的功能使用的基础在于有足够的人流物流,要想带动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交通系统,特别是对于零售,逛街的人多了,势必会增加一定的购买力。便捷的交通能够带动周围经济的发展,利于城市综合体的活跃。
3、经典案例分析
基于以上对城市综合体的认识,我们承接了湖北京山“京汉天地”的商业综合体项目的设计。“京汉天地”位于素有“武汉后花园”之称的京山市区,项目精心选址于轻机大道与富水大道的交汇处,临近湖北京山县第一中学,交通区位、生态环境、文化氛围俱佳。所在的区域拥有国家级开发区,有着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京山的发展主题之一,京山文化产业要巩固和提升在全国领先的地位,需要有很好的载体,“京汉天地”正是秉着高品位、高规格的宗旨,广泛吸纳世界各种优秀文化元素,以提升京山的城市魅力。
“京汉天地”总用地(净用地)面积 16.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13万平方米,含住宅、商业、酒店、体育中心、水疗中心、幼儿园等综合,具有标准的现代城市综合体特征:①有完善的公共设施,创造美好的宜居空间;②车行交通便捷、通达、高效;③商业对策引入“主力店+开放式”步行街模式;④强化商业形态和氛围,强调购物的娱乐化和主题性,设计一系列的游廊、小广场,延长消费者的停留时间。复合交通模式,在室外设置小广场,建筑内部设置中庭,建筑之间通过连廊连接,屋顶局部设置绿地,既丰富商业空间的层次,又营造出舒适宜人的购物环境;⑤景观的多元化、多层次。通过景观在建筑间渗透,消除高层尺度压力。通过绿化的景观走廊,连接各楼间组团。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品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居住、休闲、运动、社交等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表现的更为重要,城市综合体的功能品质也不断得到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综合体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崭露头角,发挥着更大的作用,相信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会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聂向东.综合体建筑的功能成长、设计定位及设计经验;建筑创作[M].2011年11期.
[2]张国全,郭雁,叶松青.城市综合体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4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又如何设计出特有的城市理念,是摆在城市建设设计人员一项紧迫而富有挑战性课题。
一、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是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1、整合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经济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3、美学原则。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
4、社会原则。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所以规划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和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
二、城市规划设计策略
1、城市布局优化设计策略
(1) 从集中发展走向分散化集中
我国一些城市采用单核心—圈层的集中发展模式,由中心向周围一圈一圈的蔓延,而大量的如商业、居住、交通、服务等活动仍发生在核心处,在城市扩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加重中心城区的负荷,导致城市用地紧张、交通拥挤和秩序混乱,甚至会使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改变这种现状,需对城市内部结构作根本性的调整,让城市呈“指状”向外密集发展,并增加绿化与城市的接触面,以利于自然风渗入市区,净化城区空气,改善城区气候条件。具体方法为促进卫星城的发展,或开展大城市周围的小城镇,将一部分功能分散到周围的卫星城去,形成一些功能完善的并且由开阔绿地包围起来的城市单元,这样能在某种程度上将“母城”的规模固定下来,减轻中心区的各种负荷。在规划设计时,可适当的将工业从母城迁到新建的卫星单元去,而周围卫星城由于绿化率较高,具有生态和气候调节功能,能容纳和稀释一定量的污染,这样能有效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减轻环境污染。
(2) 建筑在城市空间上的合理布局
为防止出现“逆温层”等不良环境效应,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建筑的空间布局模式,可将高大的建筑布置在城市中心附近,将低矮的建筑布置在靠近城市边缘的区域,这样能有效避免在城市中形成藏污纳垢的城市“人工盆地”,从而恶化生态环境。
2、绿地策略
中国由于人口众多,用地紧张,在城市中留出大片的绿地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受服务半径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无视我们的基本国情,盲目照搬地少人稀少的西方国家的规划设计模式是不现实的。在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权属不明的公共绿地和公园往往被蚕食,或被各种建设切割而支离破碎,从而使我们的规划图景在实施和使用的过程中受各种力量的挤压而逐渐偏离原有的理想目标。基于现实的考量,放弃“中央公园”式的梦想,转而将其面积配置到城市各区域,结合街道、广场设置“小绿地”是更有效的选择。这些“小绿地”能为更大空间范围的人服务,提高其使用效率。另外在规划设计中,要尽可能的利用绿化廊道把“小绿地”串连起来,避免形成生态孤岛。同理,现在的居住区规划已经抛弃了传统按等级配置绿地的方法,居住区和小区中心绿地被淡化,而是强化庭院绿地,或者根据人流走向,结合步行系统设置带状的绿化带。
3、生态城市设计观念融入城市规划
工业时代是开发自然资源的时代, 城市的建立与发展侵占着大量的自然空间,现代逐步向信息、知识时代过渡,城市的规划建设应是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空间共生、互融。我们在城市规划中明确提出“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城区内部,应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态环境的质量。在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因此在设计中我们一般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环境、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2)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旧城的生态改造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激励手段;
(3)大力倡导节能,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率;
(4)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宣传活动。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的结果, 是人类住区的理想形式。对生态城市的测度即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卫生5个方面构建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生态城市的测度方法,并以此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作为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动力。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测度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测度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
4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思想与措施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从资源消耗来看,全球约1/6 的资源消耗和建筑行业直接相关。因此,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中倡导“偿还原则”;
(2)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3)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所谓优秀的现代建筑,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追求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舒适指向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经济指向建筑的建造与运行成本,节能指向对能源的消耗。在建筑节能措施中,建筑的密封性是最基本的一条。如果密封性不好,保温层内空气变冷变湿,就会失去保温的效果。在封闭的基础上,外墙的保热是护系统性能的重点。在建筑物耗费的能源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用得越多,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就越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必须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是目前公认的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将太阳能充分加以利用,则可以节省大量常规能源,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我国目前建设量巨大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当务之急应在较大程度的建筑中采用成本较低,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节能措施。
总之,良好的城市规划在当前和今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要更加体现人性化、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因素,设计者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科学研究城市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和设计,科学指导城市建设逐步实施,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山水画;意境;景观设计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城市化进程的迈进,科学技术与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时代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气候异常,生活节奏加快,各种现代疾病不断产生。在由钢筋混凝土和玻璃构成的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处境堪忧,渴望回归自然。钱学森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山水画与现代城市建设相融合,创立“山水城市”。这种思想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指明了方向。如何将山水画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相融合,实现“山水城市”,再现山水画中人类的生存状态值得我们思考。
一 山水画意境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在山水画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山水画家都把意境问题作为重点来研究。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指出“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髓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即借景抒情,经过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的美的境界、诗的境界,这就叫做意境。”[1]山水画意境的实质就是作者在画面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引人入胜、情景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二 山水画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关系
山水画创造的是一种“可游、可望、可行、可居”的绘画意境,融入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悉心观察、感悟,是情与境相结合的产物。体会山水之神晕及透过形式来感受画家的心境,寓情于景,将情感与人文因素相互融合,然后将这种情与景的组成形式融入到现代城市中,这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无疑是一种启示。山水画与中国城市景观具有共同的文化和思想基础,它们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诠释了中国的自然美学观。在发展过程中,山水画的意境又与中国城市景观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和互相补充,形成了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中保留了大量景物的布局图式,传达了古人在选择住宅,布局景物的规律。在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堪忧的现代城市,运用山水画的意境分析现代城市景观布局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 山水画意境的营造
意境的产生需要经历以情观景、触景生情、寄情于景,最后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过程。山水画意境的营造从创作之初的立意开始,立意是一幅山水画作品意境创造的基础,包括主题的确定、素材的选择、景物的造型方式和艺术的表现手法等,作品选材的是否恰当、画面构图、画面艺术处理都将影响到作品的意境表现。山水画的表现题材主要是描绘大自然的景象,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通过对画面进行巧妙的构图,将大自然中的山石、水流和树木进行组合,处理好画面的虚实关系,阴阳关系,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方能营造出“画外之意”的有“意境”的山水画作品。
四 山水画意境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表现
山水画中自然景观给我们呈现的意境多种多样,但表现的题材都以山、水、树木为主体。中国是个山脉较多的国家,在拥有山脉的现代城市我们可以直接借鉴山水画中山脉的层次组合关系,结合城市建筑的特点,追求多层次的景观。在没有山脉的城市中,我们可以把城市中的高楼大厦理解为山水画中的山脉,依据山水画中山脉的布局进行城市景观建设。山水画中山的布局规律以及山脉走向有一定的程式存在,纵观山水画,画面中主山山脉多平实,主峰两边成斜坡状缓缓下行,而居住区多位于主峰的前面,主峰可遮挡来自后面山谷的来风。主山脉顺势分为左右两支,环抱居住区,可遮挡左右两侧的大风,保持居住区的温度和湿度,又不失通风和透气。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我们可借鉴这种布局方式,将城市的高楼建设进行主次分布,这样即可保持空气的流通又富有节奏感,通过前后的遮挡使楼与楼之间层次分明,远远望去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层出不穷。
在山水画中山与水不可分离,“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水的类型主要分为动态的水和静态的水。静态的水景较为平静、凝重,其形态有湖泊、池塘等,在艺术处理上重点以景为主;动态的水景较为明快活泼可以缓冲、软化城市里钢筋混凝土建筑,增加了城市环境的生机,增强了视觉艺术之美,其形态有喷泉、叠水等。在山水画中无论是皇室贵族的居住之地,还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生产区域,都有河流分布且多位于河水曲折怀抱之处。有鉴于此,我们在城市景观设计时可借鉴这一特点,在现代城市设计时合理布置水体,且让水能够流动,这样的景观设计不仅能够美化城市设计还能够清洁空气。在现代城市景观中,由于地理因素大多数城市中缺少自然的实体水景,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多数是笔直的马路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我们不妨将笔直的马路和人群看成动态的河流,将广场看做静态的水潭,然后按照山水画中布水的方式进行安排。
山水画中,树木多点缀于山脉之间,且多围绕主体加添、布置树木的类别,这既丰富了画面内容又扩充了画面的空间层次。通过对山水画中树木布局规律的探析,可以将其规律运用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来。在城市景观设计时将树木的组合方式进行疏密、聚散的安排,把空间的层次变的更为丰富。针对不同植物的特色和不同季节呈现的色彩进行合理搭配,使其颜色在层次变化上丰富多彩,保证住所周围长期鸟语花香,让环境充满生机。树木还能起到有效分割、协调景观空间的作用,如公园绿化,小区景观等。另外树木的栽种,还能起到清新空气、调节气候、牢固土壤、吸附毒气和烟尘的作用,可以说对城市景观建设百利而无一害。
五 结论
中国城市景观的意境创造、设计风格多得益于山水画创作,景观设计师也多得益于对山水画的理解。城市景观中的景点设计常以山水画的意境作为参照。只有立足本土文化,将山水画艺术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山水城市”,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城市建筑;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个城市的建筑在很大程度匕是—个信息的载体,城市建筑构成这个城市的基本特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城市建筑设计规划的和谐性,必然成为了高扬和谐社会这个主旋律所必需的最坚固、最永恒的物质基础和最宽阔、最美丽的演奏场所。因此,从生态、和谐的角度研究城市建筑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城市建筑的特点
城市建筑指作为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实体来说,具有的能够对其外在的城市公共空间、功能、景观等的特征与品质产生影响的建筑。也就是说,当建筑或建筑群能够对城市空间环境的特征与品质产生影响的时候,那么我们可以说此建筑或建筑群为“城市建筑”;反之,当建筑并不因其自身的存在而对其外的城市空间环境产生影响的时候,我们则可称为“非城市建筑”,或者称为“郊野建筑”。城市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决定了其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
1.1复杂性
城市是由多个层次、众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体现为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作用,这必然给城市的建设带来相应的复杂性。城市系统包括城市形态和城市要素相互作用,其中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各个要素(包括物质设施、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机构)的在空间上的分布模式;城市要素相互作用是指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整合成为一个个功能各异的实体;城市建设以一定的组织规则,将城市形态和各个元素相连接,并整合成为一个城市系统。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产物,成千上万的人聚居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品味又都千差万别,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同时又不断地相互适应,结果产生了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城市功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城市建筑是认识城市、研究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独特视角和重要内容。城市系统的复杂本质使城市建设也具有诸多复杂性特征,而且随着城市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
1.2矛盾性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存在着大量代表不同利益团体或个人的冲突和合作,如政府、开发商、建筑师、用户等,各方面利益因素的拉扯和较劲共同影响着今天的城市建筑。这种利益行为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常常使城市建设陷入两难或多难的境地。参与城市建设的利益团体既存在着价值观的趋同,又存在着价值观的分歧,同时还表现有多元化倾向,所以他们之间产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等复杂的博弈现象,不可能存在任何纯粹的合作和纯粹的竞争。这些问题所折射出的深层实质则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诸如控制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经济利益与文化追求的矛盾。城市是真正的复合体,是整个文明、经济、空间环境的复合体,当过于强调一方面时,肯定让另一方面失去利益,使城市建设呈现出矛盾性。
2城市构成的建筑要素
建筑作为城市的构成角色,不仅决定于建筑自身的特征,同时也受到所处城市环境的制约,并且在不同的衡量标准下而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相对性与不确定性。建筑自身的影响因素:
(1)建筑的功能。从本质上讲,建筑功能就是建筑所支持的人的活动和这些活动的性质,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从历史上看,建筑功能曾表现为某种相对的固定效用,满足一种既定的事实发生模式,单一性和静止性是其主要特征。对于功能的片面理解,使得建筑设计一度被理解为造型设计,并导致建筑与社会生活的脱节。建筑容纳人类活动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建筑产生直接感受的人群的数量、类型与活动范围,从而影响了人对建筑的视觉感受。所以建筑功能意义上的使用者的感受,应该是衡量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的功能可以说是影响建筑作为城市构成主要的因素之一。
(2)建筑的形式与风格。是指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部体形,外部体形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反映,建筑空间又取决于建筑功能的需要,因此,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有直接联系。使用功能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建筑空间,因此也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建筑形式,从这一观点来说,建筑功能决定了建筑形式。
(3)建筑的文化意义。除了自身作为物质实体的存在之外,建筑往往还被赋予其他的内涵:历史的、文化的、商业的或是政治的意义。这种超出视觉感受之外的特质并不会对城市空间本身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却可以通过作用于作为城市空间感受主体的人的心理。来影响人对城市空间的感知,从而造成空间品质在主观感受上的变化。
3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学科创造性工作。从设计方法来说,它有别于一般的工程设计,其主要原因是建筑与一般工程物的建造目的不全相同。建筑首先是满足安全的目的,其次在于它还要创造一种文化价值。建筑的价值包含适用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总和。所以说:建筑设计=外界环境约束+功能+形式+经济。建筑一直被认为是城市构成结构的主体,因为建筑不仅是人在城市中活动的主要场所与载体,而且是城市视觉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当代建筑创作已不再仅仅表现单一建筑本身的价值,而着重于表现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甚至重新组织建筑与周围空间以重构这种关系。其基本的观点即是建筑要服从城市形态,这意味着所设计的建筑应与城市环境联系起来,在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形象构成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尽管构成城市物质实体结构还有道路、其他城市公共设施、树木植被等主要的系统要素,本文主要关注城市与建筑物质实体相关联的性质与特征。具体而言有下面几点:
3.1注重空间、景观的连续性与协调性
建筑创作通过对建筑体量、空间形态、高度、色彩、比例、细部处理等,取得与周围城市空间环境的协调,使城市整体在空间连续性与视觉景观方面都保持连续与统一,建筑与城市空间得以自然过渡与交融。
3.2通过立面设计表达城市公共空间
建筑立面以往常被看作是仅仅起到装饰与封闭作用的“外皮”,而现代城市建筑学则将其看作具有一定厚度感的空间来处理,并通过立面建立连续的空间序列。这种立面空间是建筑室内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过渡空间,是建筑与城市的一种交流与对话,通过精心的设计,往往能够更好地表达城市公共空间。
结束语
城市建筑作为城市经济和文化的集中反映,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必须要注意将城市建筑的各个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包括其历史文化、地域特点、风俗习惯等等,既要考虑到城市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功用,又要关注人民生活的安全、健康和文化传统,自觉地把建筑融合到城市大环境中去设计,在继承和深入研究当地建筑文化传统的基础E进行大胆的风格创新,推动城市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努力创造—个人工环境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境地,使建筑设计方案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文明、生态文明的城市建筑设计思想达到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博华,李敏住宅建筑设计发展方向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8(2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