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管理细则范文

时间:2024-05-21 17:3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金管理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金管理细则

篇1

关键词:金融管理;反洗钱;现金管理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12-0096-03 中图分类号:F832.21 文献标识码:A

一、充分认识现金管理在反洗钱工作中的作用

(一)现金洗钱是最基本的洗钱形式

洗钱一般是指为了掩盖非法收入的真实来源和存在,通过各种手段使其合法化的过程。通常情况下,非法收入是以现金形态为主,但大量现金既不便于携带也难以控制和使用,洗钱犯罪分子必须用一些手段来将现金收入来源进行掩饰,使其资金转变为既便于控制和使用又能避免引起注意和怀疑的形态,披上合法的外衣,达到“漂白”的目的。

从洗钱手法看,以现金为主要内容的最常见方式。一是现金走私。利用各国反洗钱法规的差异,通过各种方式把现金走私出境,存入未建立现金交易报告制度国家的银行,对洗钱犯罪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二是将大额现金分散存入银行。对于建立了严格现金交易报告制度国家和地区,为了逃避制度限制和监测,犯罪组织化整为零,在现金交易限额下将大额现金分散存入银行。三是开办现金流量大的企业。为了取得大额现金的合理来源,犯罪分子常常以现金注入密集型企业为前台公司,如娱乐场所、餐饮、超市等。在洗钱过程中,犯罪组织以正常经营所得的名义将非法收入混入合法收入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后,犯罪收入就变成了完全意义上的正当收入。四是购置流动性较强、单位价值大的商品。如贵金属、古玩等收藏品,不仅体积小、单位价值大、易于保管,而且流动性强、保值功能强,并且使用现金是这类交易的惯例。因而犯罪分子经常选用这类物品作为替代现金载体,适当时期出售变现。

(二)我国现金使用频率过高为洗钱犯罪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长期以来,现金结算方式由于其简单、快捷、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特点,一直为我国城乡居民所偏好。尽管现代化支付体系的建设推广为向农利‘地区提供多层次结算渠道成为可能,但农村地区还存在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支付结算方式单一、结算服务手段陈旧、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比重较低等问题。尤其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均习惯以现金为主要结算手段,用现非常普遍。特别是近年来,流通中现金总量不断增加。据统计,2005年―2009年,我国M6分别为24031.7亿元、27072.6亿元、30375亿元、34219亿元、38000亿元,年均增幅达12%。洗钱犯罪分子运用了现金交易不留痕迹的特点,将非法交易与合法交易纠结在一起,给反洗钱资金交易监测带来极大的难度。

二、基于反洗钱视角的现金管理缺陷

(一)滞后的现金管理法律法规加大了反洗钱工作的执法难度

目前,现金管理所依据的主要法规是:《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和《大额现金支付登记备案规定》等。由于以上法律法规大都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和色彩,一些规定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现金管理工作的要求。一是转账结算起点和使用现金标准过低。如《条例》规定开户单位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开支可以使用现金,并规定“结算起点为1000元,需要增加时由人民银行确定后,报国务院备案”。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现金使用量越来越大,1000元的结算起点已明显过低,无法满足开户单位正常经营活动对现金结算的需要。

二是《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管理范围不能涵盖全部经济主体。按照现行《条例》规定:现金管理的范围和对象主要是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基本账户的开户单位的现金收支和使用,对个人、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的商品交易大量使用现金结算问题、通过银行卡、信用卡异地提取大量现金问题以及开户单位通过存款转账进入储蓄账户提取大额现金等问题,都没有在《条例》中反映。实际上,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没有涵盖这部分经济主体。

三是《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法律责任”内容不全。《条例》只对开户单位的违规行为做了一些处罚规定,而对作为处在现金管理第一线、具体负责现金管理的开户商业银行未做任何规定,开户银行的权利和责任不明确使现金管理中间环节出现断档,如果其不作为甚至违规,人民银行又不能依“法”对其监督,从而使现金管理责任落不到实处。

四是修改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在人民银行应履行的职责和保留的监督检查权中,均未涉及现金管理工作。上述法律法规方面的不完善,给基层人民银行依法开展现金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二)传统的现金管理模式制约了反洗钱工作的开展

从国际反洗钱经验看,现金缴存是重点监测对象,严格控制犯罪所得进入银行系统是有效防范和打击洗钱犯罪的关键。要成功识别洗钱活动,对首次进入金融体系的现金流进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最重要的步骤是在可疑现金首次进入金融体系时便能被发现。但我国现行法规对现金支取规定多,对现金缴存限制少,虽然我国《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管理办法》规定,对超过20万元的现金收付活动,金融机构必须向人民银行报告,但该办法并没有要求金融机构对客户缴存现金的来源进行严格审查。而且,当前所面临的社会信用环境,要求金融机构柜面审查客户缴存现金真实性、合法性确实比较困难。同时,由于存在着存款任务和经营业绩考核因素,各金融机构主观上也并不愿意进行严格审查、控制或拒绝受理现金缴存业务,这无疑为洗钱活动留下了空间,使反洗钱的工作陷入被动,不能有效的预防洗钱活动。

(三)落后的现金管理手段与反洗钱工作难适应

当前多数金融机构尚未建立大额现金数据库和监测系统,一直以来,现金管理工作沿用手工操事后检查、静态控制等传统的管理手段。随着现金交易量日益增大,现金管理重点向大额现金存取、防范反洗钱管理转移,以目前基层金融机构的现金管理工作岗位设置和工作机制,其手工收集、统计大额现金和可疑现金交易信息存在着随意性大、差错率高等问题,其自身难以对这些大额现金交易信息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和报告。在缺乏相应信息支援、有效监测手段的情况下,依靠金融机构日常提交的大量大额现金存取记录难以发现洗钱的线索,对推动反洗钱工作尚未产生实质效果,打击洗钱犯罪更无从谈起。

(四)组织机构和职能的不协调使现金管理与反洗钱难以形成合力

目前,现金管理与反洗钱管理职能分散,没有形

成整体合力,整体优势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民银行内部现金管理、反洗钱、账户管理等职能部门间缺乏协调配合。现金管理职能归于货币金银部门,而与现金管理密切相关的反洗钱和账户管理职能归于会计财务部门,两个部门之间独立行使监管职能,没能有机结合起来,对开户银行和开户单位无法形成应有的制衡力。部门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和工作上的配合,信息资源和监管资源不能得到充分事例利用,尚未形成合力和整体优势,很难达到齐抓共管、防患未然的监督管理目的。二是金融机构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各金融机构之间由于不同的利益主体,相互之间缺乏信息的横向交流和沟通,并且管理程序不同,这也缎带一些开户单位违规提取现金提供了空间,制约了现金管理的反洗钱工作的开展。

(五)商业银行体制的变革使得现行现金管理制度不具备可操作性,继而加大了反洗钱工作的难度

按现行管理层次,人民银行虽然是现金管理的主管机关,但管理权限于对金融机构执行现金情况的检查,真正的现金管理执行权却是由金融机构来完成。《储蓄管理条例》赋予开户银行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现金管理的具体执行,对开户单位的现金收支、使用进行监督管理。银行作为一个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决定其难以承担过多的行政性管理职责。一方面,银行对现金收付的管理与其作为企业的经营目标相背离;另一方面,银行对开户单位违规行为的处罚权与其市场经济主体地位有冲突,导致其现金管理常常流于形式。如《现金管理条例规定》严格规定了现金提取的范围,但一些金融机构为了增强竞争力,拉拢客户,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其开户单位大额支现的账户、大额支现的用途等情况不进行真实性、合规性审核,对超范围、超起点使用现金不进行限制。使得一些开户单位以提取“差旅费”、“备用金”、“还借款”、“支付农产品收购款”等为幌子,编造用途套取现金,然后把现金用于其他用途,致使企业在现金提取和使用上无所顾忌,助长了企业违规提现用现的不良行为,造成在现金管理中的监管盲点。

三、防范洗钱犯罪的现金管理策略选择

(一)出台新的现金管理条例,完善反洗钱的法律体系

新的法规要结合反洗钱工作要求,调整我国现金管理目标。在规范现金交易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基础上,主要注重防范洗钱行为。一是新的现金管理条例应扩大管理对象,将个人的现金效果纳入其中,同时对新的结算起点、新型支现工具的管理应为其管理范畴。二是注重新的现金管理条例要与现行反洗钱法律法规相衔接,确保其管理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三是突出现金管理以人民银行为主导,各监管部门监管职责为辅的现金管理模式,有效界定人民银行、各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在现金管理的作用和处置权,切实解决现金管理的可操作性问题。四是进一步完善相关对违反现金管理的处罚措施,加大违规成本,树立现金管理权威。

(二)改变现金管理方式,拓宽反洗钱监管渠道

现金管理要立足于反洗钱,实行现金存取并重的管理方式,改变目前现金管理片面强调现金支取而忽视现金缴存的做法,突出对客户资金来源和真实性的监测。建议要求客户存人大额现金,提供大额现金的合法来源证明,使得犯罪分子利用现金首次进入金融体系时便能察觉出来,控制好资金链的源头。鼓励金融结算工具创新,疏通结算渠道,减少大额现金交易。配合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推广,大力发展支票、汇票等转账结算方式。探索大额现金存取收费控制,提高客户使用现金的交易成本,限制客户使用现金频率,有效控制洗钱犯罪源头。

(三)建立大额和可疑现金交易实时监测系统,提升现金管理技术手段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手段,革新现金管理的技术手段。建立覆盖整个金融系统的现金交易实时监测子系统,实现大额现金交易联网,并把大额现金交易实时监测系统纳入反洗钱监测分析网络系统下,自动筛选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通过动态管理改变人民银行现金管理时间滞后的局面,从而实现对洗钱活动的及时发现和堵截功能。并可进一步将现金管理系统、账户管理系统、公安部门的联网核查系统进行资源整合,形成相互支撑的反洗钱信息平台,提高反洗钱工作能力。

(四)完善组织结构,促进反洗钱工作的深入开展

人民银行的反洗钱工作应统一负责部门,对现金管理、反洗钱、账户管理三者操作方式进行整合,合理调整人民银行职能部门分工,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形成综合、独立的反洗钱工作办公室,并进一步明确其工作职责,使反洗钱工作形成强有力的合力,更好地打击金融领域的洗钱行为。

篇2

自恢复办理国内人身保险业务以来,原人保公司在寿险责任准备金管理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规定了计提方法,年度决算时按照规定计算提留,专项管理。但是,从当瓣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积累情况看,保险业务迅速发展,而寿险责任准备锪积累却未能与之同步,与其所承担的风险责任不相适应。如中保寿险系统自机构分设以来,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积累下降,1997年该项指标为负数,而这几年中保寿险业务却突飞猛进地发展。1996年保费收入212.9亿元(人民币,下同),较上年增长40%;1997年保费收入迅速增加到389亿元,较上年净增长176.1亿元;1998年保费收入达到53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4.3%.业务扩大,保险所承担的风险责任同时增加,而用于给付的奢险责任准备金在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

对寿险责任准备金管理没有真正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寿险业务的特点是保险期限上,一般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的,因此,寿险责任准备金在部分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以后才实现给付。由于时间长,公司经营效益和成果不能很快地反映出来,因此有的管理者,更多考虑的是解决眼前的困难和问题,对远期偿债能力如何并不那么关心。加之寿险业务是全国统一核算,一级法人制度,公司是否具有偿债能力、寿卫责任准备金积累率高低等等,似乎与下面各级公司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形成基层公司注重局部利益,而不重视全系统的整体利益。如,有的基层公司为了搞好地方关系,便于开展业务,宁可将资金留在当地银行,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也不愿将资金上调给利息高的省公司,增加资金积累。由于管理者在思想上认识不足,没有真正的、将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管理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故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导致寿险责任准备金管理问题重重。

寿险责任准备金被挤占挪用。中保机构分设前,由于产、寿险业务长期混业经营,在经营指导思想上重产险,轻寿险;重速度,轻管理,造成寿险责任准备金被挤占挪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寿险责任准备金支付产险业务的应分摊的费用,形成寿险费差损,减少了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积累。第二,因超额使用发展基金,安排和购置在建程和固定资产而挤占了寿险责任准备金。1994年新旧会计制度转换时,在制度接轨中安排的基建项目和一些清理出来的超规模在建工程、帐外固定痢疾,大都挤用了寿险责任准备金。固然,这些占用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折旧逐年摊回,但因为是公司自用的固定资产,不能生息增值,因而造成寿险责任准备金利息损失。第三,寿险责任准备金相当部分已变成风险资产,收加难度大。前几年,在资金运用上出现了不少数量的不良资产,主要是逾期、呆滞贷款,亏损的“三产”投资、房放投资。这些资金运用项目多由寿险责任准备投主,也成为寿险责任准备金的损失。

受寿险业务核算特殊性的影响。由于寿险核算规定,寿险利润年终全部转为特种责任准备金,因此,中保分业经营后,寿险公司购置房屋、业务用车、电脑设备等固定资产主要的资金来源没有正常渠道解决。从费用上看,保险条款除营销业务外预定费用率都偏低,如,养老金保险、地方性险种条款预定费用率为6.6%、5.5%,手续费仅1.5%,实际开支费用大大超过预定费用,超支费用也无法解决,这些最终都导致寿险责任准备金的减少。这就提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即:以往寿险责任准备金被挤占的现象不仅没有得到很她解决,而新的占用却有所增加,寿险责任准备金难以随着业务发展而扩大积累。

具体操作中寿险责任准备金计提不准确。目前计算寿全责任准备金的基础资料大多仍依靠手工逐级汇总完成,由于寿险责任准备金是分险种、按承保年限逐单逐笔计算,内容多,工作量大,容易产生错误,一是手工操作中失误;二是一些公司对此项工作缺乏认真态度,计算中未按规定执行,人为造成的错误。这些往往引起计算基础数据不准确,必然造成寿险责任准备金计算不准确,形成寿险责任准备金计提问题。

政策因素导致利差亏损。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目前寿险资金绝大多数存入银行,银行利率的高低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寿险资金收益水平。1996年以来银行利率连续六次下计,同时取消了对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特定利率,寿队公司因此减少相当一部分的利息收入。而寿险条款预定利率普遍偏高,多为8.8%复利,相比之下,两项悬殊太大,寿险公司支付给保户的利息,无法从银行存款或购买国债中得到弥补,因此产生大量亏损,使寿险公司背上沉重的包袱。

解决问题的对策

转变思想观念,认真执行《保险法》,维护保户利益。加强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管理,首先,要林思想上入手,认真学习、执行《保险法》。世界上各国都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极为重视,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由政府或有关部门直接进行监管。我国《保险法》也作了明确规定,足额提取寿险责任准备金,不断提高承保质量和资金效益,切实提高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积累。其次,在工作中真正树立保户第一的观念,树立局总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观念,管好用好寿险责任准备金,以最大可能去实现其保值增值。同时,要通过开展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控制费用开支,增收节支,以增加寿全责任准备金的积累。

尝试改革寿险财务核算办法。在完善保险责任准备金计算的基础上,对寿险财务核算办法可试行利润核算,即半目前寿险核算中“死差、费差、利差”作为单独考核。通过利润核算,从公司盈利中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以解决基本建设、固定资产购置的资金出路问题。对分业后占用的寿险责任准备金应尽可能地通过逐年消化,加以填补。

加大考核和监管力度。一是试行对省级机构偿付能力考核。可参照一级法人的做法,由总公司向中省下拨资金作为资本金管理,对资本金和寿全责任准备金等实行指标考核,进行偿付能力管理,与经济利益挂钩,发挥省级分公司积极性。二是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做好财务分析,通过报表信处掌握动态,预测各面准备金与其所承担的风险相适应的能力。建立预警制度,对达不到最低偿付能力要求的要及时发出警告,采取措施。

扩大业务发展,加大清收力度,降低不良资产比重。对于历史遗留问题,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业务,增加保费收入的途径提高资产总量。在增加资产总量的同时要十分注意防止新的风险资产的出现,确保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逐年下降。另一方面要下大力做好不良资产清收工作,减少资产损失。随着这项工作不断深入,难度也在加大,只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才能使清收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篇3

(一)管理对象覆盖面狭窄

《细则》第二条中关于“企业”的范围的概念阐述为“国营企业、城乡集体企业、联营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中外合资和合作经营企业”,未包含“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新的所有制形式。

(二)结算起点过低

《条例》第五条第八款规定“结算起点定为1000元”,即支付1000元以上现金就要履行应当以支票或者银行本票支付;确需全额支付现金的,经开户银行审核后,予以支付现金。24年过去了,物价指数、经济水平和货币形势等和当时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1000元的结算起点已经不符合现实情况。这一现实情况给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在支付现金管理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如果执行《现金管理条例》,这样难免会延误办事效率,给现金管理带来困难,为此,一些单位就没有完全履行或应付履行《现金管理条例》。审计部门在实施审计监督过程中,也不便操作。这就导致在现实中,执行单位不便执行,监督单位不好监督。

(三)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的现金监督管理不到位

《条例》中第九、十、十一条规定的开户银行对单位库存现金限额的核定、坐支现金额度的审批等,但在目前情形下很难操作。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银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环境下,开户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开户单位不敢检查,发现问题更不敢处罚;在执行大额现金支付管理制度时,一些开户银行流于形式,没有落实专人负责,账表记录不完整,少登、漏登或有意不登情况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有些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支现用途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根本不把关,不审查,不登记,敞开放行。

(四)对于大额现金缺乏有效管理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大额提取现金,从事偷税漏税、洗钱、贩毒、行贿、诈骗、携款潜逃等犯罪活动。由于《条例》的滞后,在引导转账结算、减少现金使用、监管大额提现行为、防止利用现金交易进行洗钱风险等方面尚未加以规定,导致一些金融犯罪活动脱控。目前,多数金融机构对大额现金支付的监控采用手工操作方式,尚未建立大额现金支付数据库和实时监测系统,很难掌握开户单位在本系统,特别是本辖区的大额现金支取情况,增加了反洗钱、防风险工作的难度。

(五)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实施处罚权利难以实现

《条例》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一条及《细则》第二十条中要求,开户单位若违犯《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开户银行有权责令其停止违法活动,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罚款,但由于《条例》中规定的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实施处罚权利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据。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实施库存现金监督管理缺乏现实基础。

(六)《条例》未对现金替代性金融工具加以规定

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个人支票、个人本票、网上银行、个人结算账户等结算工具的推出和普及,可以替代现金的结算功能。但由于但《条例》及《细则》未及时进行修订,未对这些新型结算工具的使用和管理加以规定,导致假借名目支取现金挪作他用的现象难以监管。

二、现金管理制度的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我国现金管理基本规章制度仍是执行1988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发的《现金管理条例》及人民银行制定的实施细则,《现金管理条例》及人民银行制定的实施细则的施行,至今已有二十四年了,对鼓励开户单位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限制使用现金支付工具发挥了一定作用,对维护全国支付清算秩序、金融秩序和征税秩序有正面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金管理的思路、重点、模式、措施已经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现金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冯卓茹(1995年)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现金管理制度措施。简锦恩(2004年)认为现金管理制度的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迁,现金管理制度蕴含着变迁的契机。丁平、孙岩(2004年)分析了现行现金管理制度的缺陷:现行现金管理制度在监管对象上产生了空档;商品流通的发展、交易行为的复杂化都对现行现金管理制度形成了较大冲击;以银行信用卡为代表的新型电子货币兴起,对现行现金管理的监管手段提出了挑战;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也对现行现金管理制度形成了冲击。丛春琦(2006年)分析了现金管理在制度建设、结算渠道、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制度落实、监控手段、信息滞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现金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建议。师自国(2010年)从保证市场的公正性、效率性和维护诚信的市场体系的角度,论述了加强现金管理的必要性,阐述了现金交易的轨迹隐匿性概念及其社会危害性,并从现金管理的主体、对象、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现金管理制度。姜志勤、李江峰(2012年)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违反现金管理规定的主要表现形式,得出结论,应及时修改现金管理制度有关法规条款。国内研究表明,现金管理制度和法规滞后于经济发展使现金管理工作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中,会对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实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以及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形成较大的冲击。因此,亟待加强和完善法规,尽快修改《现金管理条例》,从法律、法规上来重新确定人民银行在现金管理中的地位、职责、权利和义务,避免人民银行在现金管理中唱独角戏,使现金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使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都能认识到现金管理的重要性,自觉维护企业各项支付结算法律法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美国现金管理制度,以规范现金存取及现金交易为出发点,由此培育出美国公民非现金结算交易的生活习惯,为完善我国现金管理制度提供了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借鉴。在美国,现金管理的职能由联储及财政部下属的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CEN)、国税局、雕刻与印刷局(BEP)和造币厂(USMint)共同完成,并没有一个单独的机构来管理现金。在法律制度方面,美国没有专门的控制现金流通,鼓励转账结算的法律法规。联储颁布的某些规范支票和电子支付的法律法规使得转账结算变得更加安全、高效和成本低廉,对转账结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今,美国已建成以《联邦储备法》为核心的一整套的现金管理系统,包括联储Q法则、《21世纪支票清算法案》、《银行保密法》、《国税法》、《2001年消除国际洗钱与反恐法》等。美国制定严格的现金管理制度,有效的防止了洗钱等金融犯罪,并且对行贿等犯罪也起到了抑制作用。张浩(2009年),分析了美国现金管理法律制度框架,介绍了美国目前规范现金存取和现金交易的相关法律制度,为完善我国现金管理法律法规提供了成熟市场国家的经验借鉴。卢静(2011年)发现美国现金管理制度,以规范现金存取及现金交易为出发点,由此培育出美国公民非现金结算交易的生活习惯,为完善我国现金管理制度提供了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借鉴。国外研究表明,我国由于缺乏类似美国这种严密的监管体系,国内一些政府官员能够收受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现金贿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现金提取的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体系作用无法发挥造成的。由此可见,重新构建我国现金管理体系非常必要。

三、现行技术条件下现金管理制度改革的可行性

(一)现行支付结算系统的完善为现金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技术条件

近年来,银行积极疏通支付结算渠道,改善金融服务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从技术发展实际来看,我国支付结算系统已逐步完善,银行柜面转帐、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支付手段基本能满足人们日常交易结算需要,减少现金使用,基本不存在技术障碍,现行支付结算系统的完善为现金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技术条件。比如,理论上说,无论单位与个人,1000元以上的交易通过转帐完成与无技术问题。

(二)逐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现金管理制度改革必要条件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单位为了加强内部管理,实施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该制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单位的管理层和基层员工,通过制度规范单位员工的行为。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规范企事业单位中工作人员的行为,使其遵循规章制度办事,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比如财务的工作,只有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才能保护财产安全。有利于加强监督,管理层对基层的监督,让这种监督有章可循,明确责任和义务。有利于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的优化。逐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现金管理制度改革铺平道路。

四、现行技术条件下现金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路

(一)宣传支付结算知识,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目前,从技术发展实际来看,我国支付结算系统已逐步完善,减少现金使用,基本不存在技术障碍,事实上障碍来自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旧的观念在作怪,一是不习惯于对新技术、新的支付手段的运用;二是好象只有手持现金才是真的拥有财富。为此,各金融机构应加大支付结算业务宣传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意识,普及结算知识,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支付结算系统的方便性、安全性和快捷性,推动支付结算业务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大众对金融服务日趋多元化的需求,达到减少现金使用,有效控制利用现金进行各种不法交易的目的。

(二)调整我国现金管理目标

把掌控现金流向、打击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作为现金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把现金管理的重点由以控制现金投放为主,逐步向以防范和打击利用现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为主转移。通过加强现金管理,规范现金收支行为,监控各类经济主体的大额现金存取和可疑资金交易,实现通过现金管理监控现金流向、有效预防打击违法犯罪。

(三)完善现金管理的具体手段

1.拓宽现金管理的对象将个人及单位均纳入现金管理范畴;把中国境内开立账户、进行现金支取活动的所有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纳入到现金管理之中,使存款人在银行进行的现金存取业务全部纳入人民银行的监督和控制之中,从而加强现金流动的管理。2.调整增加结算起点限额根据目前经济状况和物价水平,重新核定结算起点,建立采购与通胀率挂钩的现金结算起点的调整机制,实行弹性结算起点金额制,或实行固定结算起点金额制。如可将原结算起点1000元放宽到5000—10000元。3.减少现金使用范围,增加现金替代工具使用的规定应进一步减少现金的使用范围,在金融条件具备的发达地区,尤其是城市企事业单位,结算起点之上的向个人支付款项通过支票、汇票、本票、向个人结算账户转账等方式支付。同时,增加对个人支票、个人本票、银行、网上银行、个人结算账户等现金替代工具使用的规定,要加大对结算工具的宣传力度,增加公民的金融意识,提高使用结算工具的自觉性,引导转帐结算,减少现金使用,以达到有效控制利用现金进行洗钱等不法交易的目的。4.适当放宽现金的使用范围适当宽限现金使用范围,如因采购地点不固定、不便利,生产或市场继续,抢险救灾,以及其他特殊情况和必须使用现金的允许使用现金。5.实行大额现金交易申报制度规定任何人向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次性或当日累计支取大额现金达到一定金额的,应填写支取现金用途申报表,并由金融机构定期汇总、统一上报人民银行。建议建立全国性大额现金支取监测数据库,对大额现金交易实施有效监测管理;加强现金出入境监测,在出入境环节对大额现金的流出、流入进行审慎的监测,匹配现金的源头、数量及用途。

(四)科学设置现金管理职能

(一)重新定位开户银行在现金监督管理中的作用

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现金监督管理的规定及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违反现金管理规定进行处罚的规定,以明确银行对开户单位现金管理的监督责任。

(二)增加国家职能机构在现金管理监督中的作用

1.明确现金管理的主体。建议明确由人民银行统一负责现金管理工作,取消开户银行对现金的行政管理职能,规定商业银行负责对日常现金收支监测、登记,并定期向人民银行报告大额及可疑现金交易信息。

篇4

1.单位和法人客户大额现金管理。目前,我国现金管理的主要法规依据是1988年出台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尽管《条例》的规范对象是单位和法人客户的现金管理,并且许多规定已不适应当前经济金融环境和现金管理的要求,亟须修订和完善。但《条例》及《实施细则》在加强单位现金管理方面至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单位使用现金作出了严格的规定,除极小范围可以使用现金外,开户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必须通过银行转账结算,并且把结算起点规定为1000元人民币,有效限制了单位直接使用大额现金的可能。2.个人客户大额现金管理。相对于单位客户管理,个人大额现金管理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因此个人大额现金交易量相对较大,单位大额现金存取特别是支取量与个人大额现金支取量的巨大反差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只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了控制风险,加强管理,制订了一些大额现金内部管理制度,据调查,主要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大额现金支取预约制度,主要是针对个人客户。据了解,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制订了大额现金支付预约制度,即当日现金支取单笔或累计在一定金额以上的,取款人都需提前一个工作日预约。⑵大额现金存取收费制度。在被调查的金融机构中,各家银行总部都针对单位客户或个人客户制订了大额现金存取收费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执行或者选择性执行。⑶大额现金支付审批制度。此项制度针对法人客户,根据账户性质不同和取现金额的大小由不同管理层审批。虽然各银行制订了大额现金管理内部制度,但这些制度主要针对大额现金支取进行了规定,但对大额现金存入基本没有限制。银行为了追求利润和争取客户,更多地将顾客需求放在了第一位,弱化了大额现金存取的监管和管理,因此,银行制订的内部管理制度对大额现金管理作用非常有限。

二、大额现金交易原因分析

在电子支付结算工具迅速普及的情况下,大量大额现金交易依然存在,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主要源于我国居民现金偏好以及金融机构服务存在一定缺陷等因素。⑴习惯偏好。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形成了现金交易偏好的习惯,很少使用非现金交易,这一偏好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⑵缺乏非现金交易条件。我国金融服务发展不均衡,在偏远地区和农村金融服务严重缺失,导致农村和部分城镇以及一些大型批发市场和商品集散地缺少银行卡交易和网上交易等非现金交易所需的硬件设施,买卖双方只能现金交易。⑶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存在困难。由于计算机操作和网络限制,部分居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无法使用银行转账、网上银行等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增加了现金支付比例。⑷非现金支付结算收费较高,比如银行卡刷卡支付按交易金额的一定比例收费,为了节省费用买卖双方采用大额现金交易方式进行。⑸部分非现金交易支付如跨行转账或异地转账等不能实时到账,加大了非现金交易的时间成本,为了成功交易只能被动使用现金。另一方面,为了隐蔽交易规避监督检查,一些违法行为和犯罪所得使用大额现金交易。⑴偷税漏税。由于现金结算透明度比非现金结算差,部分单位、私营业主和居民个人在市场交易中更多地使用现金结算隐藏营业收入或利润,从而偷税漏税并逃避税务部门的监督检查。⑵掩盖犯罪行为。走私贩毒、贪污受贿等违法犯罪活动,都需要大量现金才能掩盖资金的运行轨迹,以达到掩盖犯罪行为的目的。

三、国内外大额现金交易反洗钱管理

篇5

一、近年来霍州市现金使用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霍州市政府抓住发展机遇,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财政收入增势强劲,人民收入稳步提高,直接影响现金投回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辖内现金投放170301.5万元,较2011年增加到4702万元,增长2.84%;现金回笼6319.8万元,较2011年增加1117.1万元,增长1.8%,净投放107103.5万元,较2011年增加3584.9万元,增长3.46%。由此可看出近年霍州市现金收入逐年上升,现金支出也在逐年增长,现金净投放基本保持在逐年上升的态势。虽然90年代以来创新了许多新的支付结算工具,各种信用卡、支付卡等电子货币应运而生。但由于我国国民特别是年龄较大的人金融意识淡薄,传统消费观、习惯根深蒂固,加之信用卡消费结算的客观环境不完善,使得电子货币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在减少现金流通方面,并未从根本上起到减少现金流通的作用,致使使用现金的客户数量和金额也在不断增多。

二、影响现金使用增长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现金净投放逐年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民储蓄增长成为现金回笼的主要渠道

近年来,居民的生活水平和住宅环境日益改善,收入不断增加,使得全市的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一是行业竞争使居民储蓄存款迅猛增长。近年来,各金融机构为壮大自身实力和竞争力,推动自身的经营与发展,借助各种手段吸收资金。二是居民投资渠道狭窄,目前办企业、服务业、种养业、承包荒山等创业性投资业务,在经济发展中优惠政策和保护措施欠完善,投资者担心出现纠纷问题后解决起来比较难,影响了居民的投资积极性,形成“储币待投”现象。四是居民缺乏相关投资知识技巧,缺乏投资安全知识,不进行投资。五是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医疗和就业形势等促使居民储蓄居高不少。

(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加大了市场现金流量

近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加大,投资结构不断完善,主要用于电力、城市建设、城中村改造拆迁和化学工业升级改造,大规模固定资产的投资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材料等,绝大部分结算使用现金,同时也就增加了市场现金的流量。

(三)煤炭经济效益增长是现金投放增加的另一因素

煤炭产业是我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在GDP收入中占重要比例。近五年来,煤炭市场出现了很大震荡,前几年市场疲软,价格下跌,原煤销售困难,煤炭企业大面积亏损,从国家实施“关井压产”政策,到开展乡镇煤矿停产专项整顿以来,煤炭价格开始稳步上扬,原煤出现供不应求状况。到2012年底,月产原煤产量为80万吨,产销率达到95%,煤炭经济效益的增长直接影响到工人工资、奖金也随之增加,同时影响到现金投放的增加。

(四)资源型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现金外流是现金支出量上升的另一重要因素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我市轻工业不发达,煤焦居民生活必需品主要靠外地区供应,不仅大件家电等商品,就是服装鞋帽、针纺日化等居民日常用品也都是拿现金到外地采购,商品外采导致现金外流。

三、现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金管理法律法规滞后

目前,我国现金管理的基本规章制度是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人民银行相应制定的《实施细则》。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通状况也不断发展变化,特别是电子货币的出现,对现金管理工作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机制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相关规章已不能覆盖现金流通的全部,也很难适应今天现金管理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条款已经过时,比如说《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结算起点为1000元,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一些条款规定得不够具体,操作性差。三是对当前的新情况、新问题,《条例》没有做出原则规定,如私营企业、个体经营者的商品交易大量使用现金结算问题,通过信用卡异地提取大额现金问题,以及开户单位通过存款转账进入储蓄账户提现问题等,都没有在《条例》中有所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就涉及到上述问题无法定性,如霍州市中镇五交化公司等多家霍州市用现需求比较大的民营企业,为了图现金交易方便、效率高,其进货、购原料等基本上是用现金结算,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有的是从基本账户中提现,有的是以个人名义或以银行卡的形式转入储蓄,用时随即提现,用大量的现金结算,在《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相关规章中对此类用现问题找不到依据,目前体现的只是对大额支付现金审批和登记备案。四是随着监管职能的分离,哪些现金管理行为属于基层人民银行管理的范畴,哪些属于银监局管理的范畴,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开户银行现金管理偏松

开户银行是现金流通的中心环节,处于现金管理的“第一线”,一切现金都是从这里流向社会,也是从这里流入人民银行发行库。从目前情况看,开户银行作为现金管理的中心环节,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随着各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为争客户,争存款,一些机构放松了对现金的管理,即使有也是应付上级检查,作表面文章,没有真正重视和加强管理,把开户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视为“上帝”,为争夺客户,在现金支付上往往是有求必应,有章不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于帮企业出点子,想办法,打“球”。一部分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库存现金不敢检查,或检查中发现问题不敢处罚,使得有些开户单位超额库存现金情况十分严重。在执行人民银行大额现金支付管理制度时,一些开户银行流于形式,没有落实专人负责,账表记录不完整,少登、漏登或有意不登时有发生。有的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支现用途的真实性和合规性不把关,登而不审,敞开放行。根据我们平时对辖内金融机构现金管理的抽样调查显示,存在大额现金支付漏登记、漏报备,超用途、超范围支付现金,支付大额现金无审批,同日超权限、化整为零等现象时有发生,如:某信用社大额支现的审批权限是30万元,而该社在同一工作日内分四次为开户单位支现50万元,化整为零,不仅没有上报审批,也没有向当地人行备案。

(三)大量现金通过非正常渠道进行流通,影响货币流通秩序稳定

一是开户单位多头开户,并编造用现名目套取现金。二是通过支票转储,套取现金。个体经营资金通过储蓄账户结算较多,增大了储蓄现金的收支额,目前,虽然新的《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中规定可以开立个人结算账户,但由于宣传不到位、开户手续复杂等原因,有80%的个人不使用结算账户。三是公款私存现金比较严重,一些企事业单位将销售款、罚没款、土地管理费、拍卖收入等公款转入储蓄存款账户,表现为储蓄存款增加,但没有储蓄现金收入,而通过储蓄存款账户提取现金使用。四是由于目前普遍存在商业信用危机,企业、个体经营者为避免结算风险,逃避银行收贷和少交费税,较多地选择“一手钱、一手货”的现金交易方式,使现金交易量普遍增加,造成现金“体外循环”。

四、政策建议

为了预防和打击利用现金结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防范和化解现金结算风险,进一步加强现金管理,调查人员提出如下建议:

(一)应加快现金管理相关法规的调整、完善工作

为使现金管理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应重新规定金融机构对开户单位现金管理的范围、职责、要求,适当放宽现金管理的某些限制规定,尽快调整、充实和修缮现金管理法规,使其更具严肃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是强化现金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建立全方位的现金管理体制

首先,促进货币金银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横向沟通。货币金银部门应加强与行内其他股室的协作,合力打造多功能,全方位的监管平台。人民银行的多项职能不是相互孤立的,也不应该各自为战,如果账户管理、信贷管理、现金管理、人民币流通管理等各项职责能够协调起来,相互弥补,形成合力,现金管理就能很快收到实效。人民银行应加大账户管理与现金管理的结合力度,调整职能部门的权限划分,创造条件,运用品种多样、安全快捷的金融工具,疏通结算渠道,提高转账效率,减少现金结算。另外,积极支持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在银行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将储蓄账户、单位账户、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性资金的基本账户严格区分,加强对单位、个体户的金融服务,以服务促管理。其次,在现金管理的具体操作中应形成事前、事中与事后管理的纵向联合。各级人民银行在现金管理工作上,应该做到事前在全社会进行广泛、深入的现金管理内容的宣传,事中经常深入到商业银行与企业现金管理实际中去进行指导,事后对违反现金管理规定的商业银行与企业能够实施有效的批评与处罚,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形成宣传、指导与查处相结合全方位的现金管理机制,使其自觉地把遵守现金管理规定与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当前,由于投机需求、结算习惯、银行宣传不够等原因,群众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现金管理各项法规的严肃性和现实意义,对银行的现金管理制度要么间接逃避,要么直接抵制。而某些金融机构显然也不明了其现金管理职责的严肃性,对开户单位违反现金管理制度的要求是有求必应、大开绿灯。加强现金管理工作,对金融机构和开户单位而言,能够加强其资金安全性,提高其结算效率,减少其不必要的风险;现金管理的各项条法,具有不容侵犯的法律效力,金融机构没有对其灵活掌握、随意变通的权利。当前,加强现金管理工作,首先应加大对现金管理条法的宣传力度,货币金银部门一年一度的“爱护人民币,反假人民币”宣传,应适当加入现金管理条法的宣传内容。第三,练好“内功”,建立健全现金管理工作的内部制度,强化现金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提高现金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促使现金管理人员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多走,多听,多看,多问,多想,使其精于业务,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创新,进行“动态式管理”。

(三)组织学习,加强培训,提高现金管理人员素质

针对当前人员对现金业务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人民银行应尽快组织现金管理人员上岗业务培训、相关条法的学习,促使现金管理人员尽快转变观念、通晓业务、提高素质的同时,明确职责,进入状态,以提高现金管理业务水平。

(四)改善金融服务,实行结算电子化和票据化

各商业银行系统内发行的银行卡以及银行卡联网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大中城市减少现金投放的作用非常明显,但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县域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要通过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使普通居民认识到电子化货币和个人支票结算方式的优越性。同时,特约商户的发展以及基于网络基础的技术支持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是控制现金投放、减少不必要现金流量的关键所在。

篇6

一、从现金管理现状来看,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大额现金支付管理薄弱。商业银行的审批制度流于形式。一是漏批现象时有发生;二是责权不清不;三是手续不健全。商业银行普遍对审批制度不重视;审批权限范围不清;审批表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审批意见空缺;未盖开户单位公章,甚至为应付检查,事后补充等。

(二)登记备案漏洞较多。一是台账登记不合规,如《大额现金支付登记备案台账》没有由临柜业务人员逐笔按序记载,失去事前、事中监控效果;二是对报备时限不及时。

(三)账户违规取现严重。当前,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基本把存款任务作为一项硬性考核指标,与年终业务考核评比、领导职务晋升等紧密挂钩。为了扩大业务,实现存款数量的增长,从而放松对现金的管理。具体表现为:一是基本账户超范围用现。二是开户银行不根据规定核定开户单位的库存现金限额,致使坐支的现象普遍存在,库存限额的核定形同虚设。三是乱开设账户套取现金及公款私存。商业银行为揽存和完成指标任务,为其大开“绿灯”,致使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更有的开户单位巧立名目将生产经营性资金转入储蓄,以个人名义开立储蓄账户,用于经营销售。还有的以个人名义开立信用卡账户进行套现,在没有完税证明的情况下以发放劳务费名目支出现金。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现金业务的监管;同时,也不利于对逃废银行债务、偷税漏税、洗黑钱等违法行为进行监督。

(四)思想基础并非固若金汤,缺乏内在动力。我国商业银行普遍有规模扩张的内在冲动,这就往往把“存款立行”作为第一要务,而从严现金管理不仅不能为他们带来明显的收益,还有可能影响客户的稳定。因此,一些商业银行领导对现金管理思想麻木,认为现金管理是传统计划时期的产物,已经不合时宜,从而对现金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尤其是基层行,缺乏做好现金管理工作的内在驱动,积极性不高。

(五)检查处罚与落实执行有矛盾。首先,处罚依据较笼统,不具体,依据不足。其次,处罚起点界限较高,5~30万元的罚金,对规模小、效益差的商业银行而言,确实有些困难,人民银行如查出问题不处罚,就有责任,也达不到监管作用。

(六)管理手段与业务发展有矛盾。随着银行新的业务领域不断拓展,特别是电子商务业务的广泛发展,对现金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商业银行在现金管理尤其是大额现金审批上基本停留于手工操作,没有计算机网络作为监控屏障,效率和监管手段明显落后。

(七)专业队伍与实际工作的矛盾。人民银行的现金监管职能由计划部门调整到货币金银部门,管理职能调整后,使得货币金银部门的人员对现金管理的一些政策、法规及监管业务实际操作规程要有一个了解熟悉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金监管职能作用的发挥。

(八)网上银行及电子货币迅速发展对现金管理的范围提出挑战。随着商业银行、非金融机构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业务在我国迅猛发展,现行现金管理对象的范围显然不能适应,对此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而通过电子货币大额套现、洗钱、偷税漏税和逃税经常发生。

二、促进现金管理工作发展的对策

(一)规范和完善现金管理有关法规。针对当前现金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薄弱环节,人民银行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研究采取新的政策措施,抓紧时间对现金管理的政策、法规进行修订调整,不断完善和增强现金管理法规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金融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堵塞漏洞,加快推进现金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进程。

(二)加强学习培训,努力提高现金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现金管理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惯例,而且也是防范和打击经济犯罪的一个重要手段。金融机构要把现金管理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来抓,组织培训现金管理人员,尤其是重点组织商业银行有关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彻底改变基层行重业务、轻学习、重服务、轻管理、重操作、轻政策的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实施现金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深远意义。

(三)提高监管水平,加大查处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督促监管一线人员认真研究市场经济下现金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掌握当前现金管理的内容、方法、手段,不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坚持原则、秉公执法、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上级人民银行注意收集和总结各地区的各种监管工作方法、措施和经验,加强组织做好不同地区监管工作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积极促进现金管理水平的提高。

1、加强银行账户管理。人民银行要严格审批账户开户以及监管账户的使用情况,督促金融机构认真执行国家现金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严格监督开户单位使用大额现金情况,严厉查处各种违规行为,规范账户使用用途。

2、严格执法,加大查处力度,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人民银行应加大对商业银行现金管理的后评价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现金业务检查,对违反现金使用的机构,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罚,促进金融业务良好、有序地开展。

3、搭建金融机构现金管理平台,防范和打击“洗钱”、套现、行贿受贿、偷税漏税等犯罪行为。现金管理工作涉及很多部门,外部需要劳动人事部门加强对企业、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管理;财税部门应促使个体私营企业逐步健全财务制度,设置必要的会计科目;审计部门应增加单位是否违反现金管理规定等财务审计内容。内部需建立一支由货币金银、会计、内审、监管等部门组成的现金监管队伍,并且要认真贯彻执行人民银行相继颁布实施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现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加强内部、外部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使货币金银、会计、内审、监管等各职能部门协调起来,团结一致,形成坚强的监管合力,提高现金监管的反映速度和灵敏度,确实加强对现金业务的监管,严格执法,从重从严查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

篇7

为了有计划地调节货币流通,节约现金使用,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加强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督,国家颁布了《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一切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实行现金管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是现金管理的主管部门;各级人民银行履行金融主管机关的职责,负责对开户银行的现金管理进行监督和稽核;开户银行负责现金管理的具体实施,对开户单位的现金收支,使用进行监督管理。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现金管理制度的规定收支和使用现金,并接受开户银行的监督。

现金管理的内容是指在一定现金管理目的的指导下所要实施的具体管理事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最合理的现金持有量的确定。(二)编制现金预算。(三)建立和完善现金收支的管理制度。(四)运用科学的现金管理手段。(五)加速收款。加速收款是改善企业现金流量最直接的手段。(六)减少资金浮存。(七)有效管理资产,减少现金占用。

制定现金收支计划

企业制定现金收支计划,是通过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销售预测编制企业现金预算来进行的。现金预算是对企业预算内现金收支情况的估计和规划,是企业进行现金日常管理的指南和依据。做好现金预算工作,有利于企业在现金支出发生之前有计划可循,避免不必要的现金闲置,消除现金不足的损失。

制定现金收支计划的步骤主要包括:1p预测现金流入量,即主要包括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量和其他现金流入量。2p预测现金流出量,即主要包括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量和其他现金流出量。3p确定现金余缺,即根据预测的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计算出净现金流量,然后在考虑期初现金余额和本期最佳现金余额的因素下,计算出本期的现金余缺。

控制日常现金收支

企业控制日常现金收支的主要目的是加大现金流入速度和延续现金流出速度,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能,减少企业闲置资金,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收益率。现金收支控制包括加速现金帐款回收和控制现金支出两方面。

(一)加速现金账款合适的方法:就是加速货款进入企业银行转换的速度,从而缩短客户付给票据款项到企业拥有现金这一过程的时间,那如何缩短收现时间,加速资金周转是现金回收管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其主要方法有:

1、锁箱法,即企业在客户所在地邮局设置一个加锁的信箱,客户按要求直接将票据投入该信箱,当地银行每天分几次派人将客户放入该信箱的票据取走,直接将货款存入企业的存款账户,并且将每日的收款情况通知企业,使其可以利用已收到的款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企业大大缩短了办理收款存储手续的时间,即企业从收到票据到这些票据完全存入银行之间的时间差消除了。

2、银行业务集中法,即企业不只是在总部所在地设立收款中心,还要在许多地区分别设立收款中心,各地客户直接将货款寄给指定的收款中心,然后各地收款中心立即直接委托银行收款,最后由各地收款中心将所收资金调往总部,同直接的集中收款相比较,这种收款法的优点是节省了客户支票到企业再到银行的中间周转时间,加速了收款过程。

(二)控制现金支出的方法:现金支出管理的控制关键在于确定支出时间。站在支付方的角度,企业当然越晚支出现金越好,但前提是不能有损企业信誉,其主要方法有:1、推迟支付应付账款。一般情况下,对方收款时会给企业留下信用期限,企业可以在不影响信誉情况下,推迟支付时间。2、采用汇票付款。汇票支付结算方式存在一个承付期的过程,企业可以利用这段承付期延缓付款时间。3、合理利用浮游量。现金浮游量是企业“现金”账户与银行存款账户之间的差额。这是由于账款回收程序中的时间差距造成的。企业应合理预测现金浮游量,有效利用时间差,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4、改进工资支付模式。企业可以为支付工资而专门设立一个工资账户,代替全部采用现金支付工资的办法。

企业在控制现金收支时还应该合理安排现金支出的时间,尽量使企业的现金收入与现金支出趋于同步;同时还应该完善企业现金收支的内部管理制度,保证现金收支工作不出差错,保证企业财产安全和完整。

现金周转模式法

假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持续稳定,现金支出基本上是购货和偿还应付账款,且不存在不确定因素,那么,我们可以根据现金的周转速度和一定时期(如一年)的预计现金需求量进行计算。

其公式为:现金最佳持有额度=预计现金总需求量/货币资金周转次数

现金周转次数=360/现金循环天数

(现金循环天数,即指企业由于购置存货,偿付欠款等原因支付货币资金到存货售出,收回应收款而收回货币资金的时间)

但该模式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能根据往年的历史资料准确地测算出现金周转次数,并且假定未来年度与历史年度周转效率基本一致。

因素分析模式法

即利用因素分析模式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是根据上年资金实际占用额以及本年有关因素的变动情况,并对不合理的现金占有进行调整,来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其计算公式为:

最佳现金持有量=(上年现金平均占用额-不合理占用额)×(1+预算销售收入变动的%)

成本分析模式法

企业持有现金必须要发生一些修改成本,成本分析模式认为,这些成本主要是投资成本、管理成本、短缺成本,三者之和构成了相关总成本。

现金余缺调整

在企业确定了适合企业自身状况的最佳现金持有量之后,在企业日常经营期间,发生现金余缺是极其正常的。这时,企业就要采取短期筹资策略来解决现金不足问题,利用短期投资策略来充分实现多余现金的时间价值。

现金是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使用范围,在流通领域中直接使用的货币。用现金直接办理经济业务的货币收币收付行为称为现金结算。现金是流动性最大的一种货币资金,是通用的支付手段,也是对其他资产进行计量的一般尺度和会计处理的基础,其主要特点是具有普遍的可接受和高度的流动性,是立即可以投入流通的交换媒介,企业可以随时用其购买所需的各种材料物资,支付各种生产费用和偿还各种债务等,也可以随时存入银行。在流通领域中,现金是唯一能够立即转化成为其他任何类型的资产。尽管现金不受任何契约性限制,使用方便,,但却不能随企业保留时间的推移而增值,并且由于现金是交换和流通的手段,又可当作财富来储藏,其流动性又最强,因而也最容易被盗窃,挪用或侵占。因此企业的库存现金应以满足日常零星开支的需要为限,不宜过多保留库存现金,同时应切实加强管理,既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现金管理制度,又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现金管理制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企业的现金管理已经成为与企业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关注点。因此,结合上文所述的现金管理流程与方法,各企业也可以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和情况,对企业中的现金管理进行更好的控制与管理,从而快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云;中小企业现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与理财;2011年06期

[2]晓平;现金流成败[J];新理财;2011年07期

篇8

关键词:银行结算账户;制度重构;思路和建议 

     一、我国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现状分析

(一)初步确立基本制度框架,相关政策法规需进一步整合

  2003年以来,根据《办法》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业务发展需要,我国又先后了《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关于规范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6]71号)、《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2007年2号令,以下简称2号令)等重要文件。应该说,这些规章反映了近年来银行结算账户的发展需要,但存在制度前后变化较大、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统一性规划。

(二)依附于银行结算账户的监管内容过多,有悖账户监管的本质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账户管理制度肩负了太多非银行结算账户监管的内容,如公款私存、现金管理、三日生效、反洗钱等职能,从近年来实际执行效果看,这种专业化管理的内容被“眉毛胡子一把抓”强加于人民银行结算账户制度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职责不清,重点不突出,执行效果流于形式的现象。

1、商业银行执行防范公款私存的监管要求难以落实。现行《办法》要求银行机构不得有允许“公款私存“的行为,但当单位以票据向个人支付款项时,银行机构碍于票据无因性原理,不知是否应拒绝受理该类业务;根据《关于改进个人支付结算服务的通知》要求,对于单位向个人转账金额超过5万元且注明付款事由的,不再需要提供收付款依据,银行在执行“公款私存”规定时有无所适从之感。

2、现金管理职能难以有效实施。《办法》中渗透了现金管理的若干要求,但与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的核心职能不相匹配。《办法》在规范账户的使用上,较多地考虑了现金管理的要求,而现金管理规定表现于以《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为核心的若干规范性文件中,人民银行及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账户管理人员普遍感觉难于完全把握。

(三)账户管理分类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缺乏对备案类账户的控制,风险隐患较大

账户分类管理有利于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具体管理措施,增强管理的针对性,但分类方法上有待进一步探讨。一是账户分类过繁,不易管理。加之人民银行放开了单位向个人银行结算账户转款的审核限制,除不能直接提现外,备案类账户与基本存款账户的功能基本相同,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强大营销攻式下,选择开立手续办理相对简便的备案类账户,并使用备案类账户办理日常结算业务,账户监管被实质性流于形式。 

(四)账户管理缺少政府职能部门的有效配合,银行“孤掌难鸣”

账户管理不仅仅是银行的责任,而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特别是在金融企业迈向国际化发展的今天,银行日趋商业化,不应再承担更多的政府职能。但由于我国历史上的客观因素,银行在商业化运作的同时,还在承担部分行政职能。由于缺乏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联动,因而赋予银行的部分职责无法有效开展。

(五)商业银行权利与义务不相匹配,执行中存在“四难”

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经营的企业,本身不具备行政执行职能,但新《办法》将诸多应由客户履行的职能,简单地交由商业银行来执行,由于商业银行缺乏有效措施制约存款人行为的问题,导致在实际执行存在账户年检难、银企对账难、账户变更难、取现审核难。

二、改革人民币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基本思路和建议

改革人民币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基本思路:从构建和谐的银行结算环境入手,以强化银行结算账户开户人身份识别为重点,进一步整合与现金管理、支付结算、反洗钱等监管主体的职能,突出结算账户管理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其他法规制度共同形成职能清晰、优势互补、监管有效银行结算支付体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升账户制度的法律级次,整合、完善现有账户管理制度

 2003年9月实施的《办法》作为一部规章,明确开立基本账户、临时账户和预算单位专用账户实行核准制度。2004年7月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规定,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能设定行政许可,存在一定冲突;而且《办法》作为我国银行结算账户的的根本大法,原本应该是行政法规。所以要尽快将目前《办法》的法律级次上升为行政法规,同时整合现有零散的账户管理规定;进一步提高账户行政许可的法律效力级次,强化银行结算账户监管力度。

(二)以对银行结算账户开户人身份真实性监管为核心,重新定位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重点

 将银行结算账户监管重点从面面俱到转向账户所有人身份真实性确认和识别,借鉴公安部门身份证管理的思路和办法,由客户主动到人民银行进行定期“身份年检”,对于未年检的客户,依托账户管理系统和大小额支付系统的联网,直接控制其结算,同时要简化现有账户年检内容。取消结算账户制度中对现金管理、反洗钱职能等方面内容的规定,交由专门的现金管理、反洗法规制度执行,避免重复和冲突。目前单位账户开户、变更、撤销,以及更换印鉴等,《办法》均规定可由法定代表人或单位负责人直接办理,也可授权他人办理;他人办理的,须携带授权书和双方身份证件,但个人结算账户的行为目前缺乏授权规定,不利于个人结算账户资金安全的维护。

(三)简化银行结算账户分类方法,强化账户监管

 根据管理实践,对目前“四类账户”的分类方法进行整合,考虑采用“基本结算账户”和“非基本结算账户”两类进行管理,明确两类账户的不同用途,临时验资户作为基本账户的“前奏”账户,与现行管理一样,不纳入账户管理系统。对部分账户进行数量控制。对单位账户和个人账户分别给予数量限制,对超过数量的由客户提出充分理由,人民银行进行严格审批,从而达到遏制存款人泛滥开户的行为。 

(四)加强部门合作,保持金融秩序稳定 

 建立人民银行与银监、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管等行政部门合作沟通机制,加强协调沟通和信息共享,做好行政管理与业务服务,促进账户管理水平的提高,以保障对开户单位资金的管理与监控,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同时,借鉴联网核查等先进经验,放开银行、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管等客户信息的共享,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提供客户年检信息,银行直接作为年检信息,避免由客户提供而增加流程和信息不真实的现象;银监部门掌握的银行机构在账户方面的违法违规情况和人民银行掌握的存款人账户管理系统信息,通过信息共享提高监督管理针对性,双方在实施账户现场检查时先期相互通报,以避免重复检查;简化账户年检手续,提高账户管理效率。

(五)明确商业银行和客户各自职能,责权一致,强化执行

 在要求商业银行履行职责的同时,应赋予其相应权利,提供制约存款人的有效手段。同时,积极推进银行的商业化运作,将取现、年检等行政管理职能从银行剥离,银行的职责应定位为提供日常服务,履行监管报备,避免银行卷入各类经济纠纷当中。

 作者简介:朱桐新,男,本科学历,会计师、经济师,现任河南省中行国内结算部副总经理;张爱辉,男,研究生学历,注册部审计师、会计师,现任河南省中行国内结算部风险团队主管。

参考资料:

篇9

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我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在总经理领导和上级财务部门指导下,根据财政部会计年度工作思路和财会工作要点精神,在如何做好资金收付,费用控制的同时,本年度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作为非盈利部门,合理控制成本(费用),有效地发挥企业内部监督职能是我们上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年初,为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完善公司的管理机制,财务部制定了新的《管理细则》。细则中对借款、费用报销、审核等工作程序作了详实的解释。我们通过对细则的学习、讨论,把各项条款逐一与实际业务联系在一起,找问题找漏洞,并反复消化、严格把关。在出纳环节中,我们强调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讲人情,把一些不合理的借款和费用报销拒之门外。在凭证审核环节中,我们依据细则中的规定,认真审核每一张凭证,不把问题带到下个环节。通过这半年的实践,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在销售额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的情况下,三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8%.通过实际工作,我们都深刻的意识到加大成本控制的力度,尽快推出相应制度的必要性。

二、财务部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数据和枯燥的报表,但大家以苦为乐,从来没有怨言,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为了提高员工的荣誉意识 ,针对公司出台的工资考核制度,我们相应地制定了内部员工工资考核方案,由部门经理依据员工的岗位描述对其平时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判并作为参考递交会计主管。考核制度的实行有效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企业的奖励机制,合理地利用了人力资源。

三、为了更好的与部门沟通,我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发扬协作精神,积极配合总经办顺利完成了工商年检的工作,为随后通过企业贷款证年审做好了铺垫。为了配合物流中心录入费用,我们及时、准确地编制会计凭证并做好凭证传递、汇总工作。为了更好地核算营销部门的盈亏,为公司完成销售计划提供依据,我们及时记录每一笔到款,准确记录货款的清欠并周期性地与营销人员的往来帐进行核对,并做到营销、财务、物流中心数据口径一致。

四、为了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定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企业会计制度,大家互相交流心得,熟悉各岗位的工作流程,把问题摆在桌面上。由员工转达给部门经理,再由部门经理转达给主管,主管根据汇总上来的意见与建议做出相应的措施。除此之外,我们合理地安排每位员工的外勤工作,让每个人都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做到工作有里有外、有张有弛。

五、在上半年的税务工作中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通过积极参加国、地税局举办的办税人员岗位培训以及查阅大量的财务资料,顺利完成并通过了企业所得税纳税清缴、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年审工作。通过对税务筹划的学习,提高了每月纳税申报工作的质量,并且熟练掌握了统计局、财政局、税务局各项报表的填制工作。

XX年财务主管工作计划

一、参加财务人员继续教育每年财务人员都要参加财政局组织的财务人员继续教育。

首先参加财务人员继续教育,了解新准则体系框架,掌握和领会新准则内容,要点、和精髓。全面按新准则的规范要求,熟练地运用新准则等计划,进行帐务处理和财务相关报表、表格的编制。 参加继续教育后,汇报学习情况报告。

二、加强规范现金管理,做好日常核算

1、根据新的制度与准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业务核算,做好财务工作。

2、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处理好同其他部门的协调关系.

3、做好正常出纳核算工作。按照财务制度,办理现金的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努力开源结流,使有限的经费发挥真正的作用,为公司提供财力上的保证。加强各种费用开支的核算。及时进行记帐,编制出纳日报明细表,汇总表,月初前报交总经理留存,严格支票领用手续,按规定签发现金以票和转帐支票。

4、财务人员必须按岗位责任制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做出表率。

5、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篇10

现在的你,幸福了吗?是坐享昔日的辉煌,还是默默耕耘今天?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打算。然而,昔日的烂漫毕竟会有花黄时,而今日的满香春园必然会有秋的果实。一年之季在于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春天是播种的季节。

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定下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刚刚闭幕的“两会”已为金融创新谋划了新篇。作为理财机构和个人则需要搭乘政策春风,理出一份顺应市场的财富增长的规划。在这个充满希冀的季节,除了要有规划蓝图,更多地需要去辛勤浇灌。

在一般情景下,中国2013年GDP将会控制在同比增长7.3%-7.6%范围内。货币政策方面,2013年降息和下调准备金率的空间可能会有1-3次。

随着金融风险日渐增加,监管如何发力?被视为金融业未来发展“不二路径”的综合化经营怎么推?“国五条”及其细则相继出台,房贷政策怎么调整?这三大金融业悬念,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还是老百姓的苦乐:年轻人愁婚房,老年人愁养老房,打工人愁租房,住院人愁病房,孕妇愁产房,平民愁保障房,制片人愁票房,富人愁二房,坏人愁班房,连和尚们都在愁香房!

当然,全球经济也有回暖迹象。美国道琼指数有机会挑战历史新高,中国上证指数或将成为全球最有涨势的指数;人民币持续小幅升值几率高;亚洲新兴市场正在崛起、金砖四国表现出更大投资机会;黄金价格将有机会再挑战每盎司1800美元的高点;兰特期油很可能在每桶100-120美元区间震荡;医疗生物科技仍是最有潜力的投资标的。

播撒什么样的春天理财种子,将决定收获什么样的理财收益。目前市场上的金融产品日益丰富,投资者的投资渠道日益宽泛,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保险产品、房地产、黄金、外汇、信托、股指期货等都成为热门的投资产品,理财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播种应当按照不同需求,不同资产配置,配以多种方向的理财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