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3-04-03 07:5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于是在许多著作中、文章中、报告中乃至政策性的文件中,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字样。惹人麻烦的是,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特别是当那些著作向读者提出任务,要大家来批判、继承、发扬或弘扬传统的时候,更有无所适从、无可施技之感。因为,至少从字面上看来,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如果进而追究内容,则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媲美。
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各传统文化在其各自发生的当时,本系应运而生的,因而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的黄花和垢土。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礼失而之野;也有的生不逢辰,昙花一现,未老而先夭。但是,不管怎样,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
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分别在于理之正逆。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因此,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以明辨其时代风貌,以确认其历史地位,以受拒其余风遗响。在我国,所谓的发掘抢救、整理清厘、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一套套办法和方针,都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礼教、东方的智慧等等,一大摞贬褒不一的议论,也多是围绕着传统文化而发。对此大家耳熟能详,无待赘述。现在需要仔细讨论的是文化传统。
二、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Cultural tradition),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摩,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如套用一下古老的说法,可以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这种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因而,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不会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纵或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有时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而互相激荡,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
所以,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正像肉体超不出皮肤一样,个人意志超不出文化传统之外。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以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
三、财富与包袱
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其情景当然是不堪设想也不忍设想的。因之,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是不为过分的。
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是一大学问,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和虫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绝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
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抽刀断水水更流,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不仅于徒劳无功而已,更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那么人们是否只能坐享其成、静观其变呢?倒也又不是。
这里似乎用得上“创化论”。创化和进化的不同,主要在于进化论认为变化是受动的、机械的,而创化论则认为进化是生命冲动的绵延,是创造性的。创化论能否解释生物和生命现象,还可以争下去;若借以解说与意志的人密切相关的文化传统,也许倒合适。传统随生活的进化而进化,但无论生活的进化还是传统的进化,都离不开人的意志,或者叫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传统的进化上,被传统笼罩着的人们并非总是无能为力的。问题在于人们在多高多大的程度上认清了未来和过去,从而拿出什么样的对策,以及在多广多深的程度上动员了群众一起来实行创造性的进化。
篇2
在玛雅人预言世界末日的前一天夜晚,北京飘起大雪,积雪在路灯的映照下发出闪闪光亮,世界仿佛更为静谧。王升和朋友顺着雪地里的脚印走进雍和宫五道营胡同,没有打伞,任由雪花落在肩头。与往常一样,晚餐后的小聚是他的既定活动,去会会传统文化小站的朋友和惠量小院的老客人。
传统文化知多少
当晚的主题是分享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翰墨荟萃一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主讲人并非具有专业的学术背景,只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分享。“‘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这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为一幅名画题的诗。众所周知,赵孟頫是书法家,可鲜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位画家,他在绘画上的成就并不比书法低……”刚踏进小院,便听见浑厚的声音从未紧闭的门内传出,在两层小院里回荡。
走进被黄色灯光照亮的里屋,人顿时觉得暖和起来。王升主动提出当晚上的泡茶小生,大家笑着,待陆陆续续的客人进来,彼此打了招呼,落了灯,墙上的PPT才显现出来。
没有严肃的、陈词滥调的开场,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淡淡的笑意,分享会在茶气升腾之时悄然开始。“在中国画史上有两种画,一种为行家画,一种为文人画,文人画又称戾家画,经唐、北宋、南宋的发展,题材、笔法和风格都得到充分提升,历代皆有大家出现,到了元代,似乎再也找不出能够超越前人再创高峰的路子了……”在近两个半小时的分享会里,有人低头做笔记,也有人举手发问。
在惠量小院,这样的传统文化活动还有许多,而且不仅仅只是课程。
“小雪初积,北国,正寂寂。篱外疏梅,香冷入瑶席。”为了举办新年花展,插花老师孙可决定带着爱好者去买花,再回到惠量小院完成插花作品。于是传统文化小站有了这几句诱人的诗句,并同时向北京的爱好者发出邀请:
“踏雪寻梅去。(请注意集合标志:红色传统文化旗帜)”严严寒冬,从热闹的花市再回到寂静的小院里,亲手剪枝、理叶、插花,感受近在咫尺的春天气息,生活之美,无处不在。
这样的活动,每年大约举办1000场次,茶会、刺绣、扎染、绘青花、篆刻、香道、书法、儒释道养生等,但每次活动的座位数一般不超过10个。这是惠量小院与传统文化小站合作的共识,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并非人人受之。但小院的老板季烨说,他希望做到从“惠”到“量”的转变,未来的目标是每年举办5000场传统文化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保护中国文化的传统与传承,让更多的人接受,再放异彩。
谈笑有鸿儒
一切缘起于2008年季烨参与北京奥运会的奥运项目后,他的思想发生了一次巨大转变。原先,季烨供职于苏州一家国内顶级游艇俱乐部,奥运会上,他所在的团队收获了骄傲,但季烨却有些失落。因为国人呈现给外国人的东西并非是中国老百姓真正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状态是每天听曲、弹琴、画画吗?好像不是。那是不是该有一个真正可以实现‘琴棋书画诗酒茶’的地方呢?”于是惠量小院应运而生,但最初却是仅限于内部友人言欢的地方,直到2011年6月对外开放。
遇上传统文化小站的田高,季烨认为是偶然中的必然。一个是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却被资金限制四处碰壁的文化小站,一个是致力推广中国式生活的非盈利机构,两人一拍即合。“以前给银行做过高端活动,也给剧场做过话剧,深知在忙碌的都市人眼里,坐下来喝茶的时间比卖茶重要得多,并且最重要是分享与开心,或许这注定是一件不挣钱的事儿。”季烨一脸洒脱。
从那之后,惠量小院伴随传统文化小站的各类活动频繁出现在豆瓣网站上。最初的合作,是以茶为载体,向其他传统文化扩展。尽管北京的茶社之多,但如今惠量小院的茶会聚集着不少文艺圈里的爱茶之人,他们在这里学习茶道,甚至举办斗茶会。
布布老师带着他的鹧鸪斑茶盏到小院了,第一款泡鹧鸪茶,品下一口,小白与同桌人疑惑地对视,“这怎么不像茶啊?像艾草的味道,这是西域的香料口巴?”众说纷纭,“这确不是茶,是产自海南的一种植物,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文化沉淀,惠量小院与传统文化小站在北京与豆瓣上享誉盛名,由传统文化聚会活动发展到相约去名山访道、到茶山猎茶、寻访古窑址、逛博物馆等,文化之旅风生水起。“谈笑有鸿儒”的中国式生活,在这里得以实现。
鱼香肉丝与桃花源
与从网络上获得的口碑与影响力相比,惠量小院的传统文化活动并非想象中受热捧,有时也会遇上空场,临时取消。田高和传统文化小站里的几个理事合作推出了APP,一边向大众普及文化知识,一边策划新颖的小活动,通过微信等多媒体渠道向会员们宣传每周的活动,希望以此培养出真心热爱传统文化的粉丝。在季烨看来,传统文化是被消费的对象,而消费是建立在愉悦的基础上,若把传统文化作为投资对象,显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与爱好,需要长期的投入资金当做工作,或许并不好走。
篇3
据此,笔者推断有关传统节日的话题仍将是今年中考的热点内容之一。
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一系列历代相传、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法定节假日的调整意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命题者也会着眼于这方面命题,不过今年形式和内容可能将更丰富一些。譬如,讨论发改委这样安排节假日的好处;谈谈在新增的这些节假日里你将会做些什么;介绍这些传统节日各地的习俗等等。总之我们复习的准备应该着重于对这些节日文化内涵的了解。
【试题回放】
1.探寻家乡节日风俗:假如你是“探寻家乡节日风俗”活动小组的成员,在展示课上,以家乡端午节为例,展示你组探寻的收获。(2005年湖北省黄冈市)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2.为了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凤凰中学八年级三班开展了一次以传统节日为专题的调查探究活动。假定你是被调查对象之一,请协助完成以下问卷。(2007年四川省达州市)
(1)从下列节日中找出我国的传统节日,并注明其具体时间(示例节日除外)。
重阳节 元旦节 元宵节 母亲节 清明节
国庆节 中秋节 愚人节 感恩节 端午节
[示例]清明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
(2)请任选一个传统节日,写出相关的一句诗,或一副对联,或一条俗语。
【示例】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节和圣诞节,你更喜欢过哪个节日?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部分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对传统节日愈来愈淡漠的情况,一些学者提出了“保卫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张。对保护传统节日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请写出一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对联,请指出各联分别写的什么节日。(2007年甘肃省兰州市)
叶落疏桐秋正半 花开丛桂月常圆()
柳枝袅袅报春意 杏花团团念祖恩()
话旧他乡曾作客 登高佳节倍思亲()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的题目。(2007年江苏省南京市)
①有的日子,值得庆祝它,纪念它,这就是节日。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境,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放。节日,给平淡的日子打上一个漂亮的领结。有了节日,日子便有了起伏。
②有些节日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它们的意义不同寻常。因某一年的某一天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重大事件,一个本来很平常的日子,便成为365天里的一个亮点,具有巨大的穿透力和辐射力。譬如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发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其后的一个多月里,运动迅速席卷中华大地,5月4日这个日子后来成为青年节,打上了爱国精神的烙印。又如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了,10月1日这个日子从此成为国庆节,凝聚了扬眉吐气的中华民族新生与振兴的希望。这类具有重大意义的节日,为人们提供了一年一度举行庆典的缘由。每逢这些节日,人们或举行盛大的聚会,或召开庄严的大会,或举办载歌载舞的晚会,用以歌颂人民、礼赞祖国,充分感受节日的分量和意义。公共场所则彩旗招展,彩灯高悬,呈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这些庆典,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回眸和眺望的机会,成了人们保持意义记忆的一种基本方式,更是人们生命智慧的一部分。
③有些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它们从历史烟尘中逶迤而来,浸满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弥散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霏霏细雨,浸湿了祭祖怀亲的心绪,使中华历史长卷笼上一层淡淡的哀思。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千家万户共享一轮明月,吃月饼,叙家常,念亲人,表达浓浓的祝福和思念,成为每个家庭最温馨的生活亮点。“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节日旋律中最高的音符,人们心灵深处的情绪在这时得到彻底爆发。灯笼、爆竹、春联成了节日的经典形象,绚丽的色彩和欢庆的声浪使春节尽情绽放。围绕着辞旧迎新的喜庆主题,各地衍生出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欢庆方式,一浪推一浪地渲染着春节气氛。其中,南京的金陵灯会就颇为有名。金陵灯会始于六朝,盛于明清,延续至今。现在的灯会集中在夫子庙举办,自春节始,为期一月。尤其在元宵夜,灯如海,人如潮,一派盛世景象。传统节日承载了古老而年轻的文化气息和地方风情,像水一样拍打着你,让你感到一种无形的东西已经穿透你的肌肤,进入你的灵魂深处。
④人的生命之树缀满了节日的彩灯。有些节日不具有公众性而具有个体性,只属于你自己。生日,就是隶属于你名下的日子。若干年前的这一天,时间老人认领了你,你从此来到莽莽天地间面对尘世的快乐和忧伤,你踏着这个日子成熟。这一天,是你年轮的标志,是你生命的刻度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的加减法规则越来越明晰而透彻了。婚庆日,也是隶属于你的特殊日子,它是婚姻的里程碑。因为婚姻里有太多的酸甜苦辣,有太多的跌宕起伏,这婚姻的常青树,使婚姻充满盎然的绿意。这些个体性节日也许不像公众性节日那样有确切的指向和鲜明的主题,但它们依然蓬勃在你的生命家园里,不管你珍视还是遗忘,它们总是按时来按时去,脚步匆匆而踏实,使你的生命丰满起来。
(1)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2)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③段中的划线句,按要求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
a
b
①分别写出句中隐含的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
历史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统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a、b两处划线词语中任选一处,作简要品析。
对()处简要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写春节的部分提到南京的金陵灯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节日,给平淡的日子打上一个漂亮的领结。”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句话意思的一项是()。
A.每逢这些节日,……公共场所则彩旗招展,彩灯高悬,呈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
B.中秋佳节,千家万户共享一轮明月,吃月饼,叙家常,念亲人,表达浓浓的祝福和思念,成为每个家庭最温馨的生活亮点。
C.若干年前的这一天,时间老人认领了你,你从此来到莽莽天地间面对尘世的快乐和忧伤。
篇4
“中医文化”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指中医是对人体病理、生理、防病治病规律的探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科学术语大文化,所以受中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狭义指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汉民族的医学。
二、传统中医文化
(一)传统中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有关医药起源的说法,最早在皇帝时期就出现了。在经过了长期与病痛的斗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医学知识已经是非常的丰富了。关于在大众嘴里经常说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就是对我们祖先的医学医学回忆。医学早在夏朝、商朝跟周朝就已经是处于萌芽发展期了,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是在战国、秦与汉三国时期形成的,其中标志性的理论著作有《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跟《伤寒杂病论》等。
从理论到实际临床的中医学新发展,最早出现在两晋至隋唐,并且还不断完善了中医学的文化内涵。晋王叔和着了《脉经》,关于脉学的一些理论还有基本知识记载都是十分丰富的,《备急千金要方》最为我国最早医学百科全书由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邀着。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的发达兴盛时期,形成了“寒凉派”、“攻下派”、“补土派”、“养阴派”金元四大家。革新趋势的医药学最早是在明清时期开始发展的。温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术发展又取得了突出成就。
(二)传统中医文化以医家为传承载体
从历代名医大家著作中看出中医文化经过长期累积形成了特有人文关怀与伦理价值,唯物辩证思想、哲学思想、和衷共济思想等。
1.中医文化的形成受到儒家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汉朝的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儒家思想始终贯穿于我国历史的变迁,儒家经典更是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趋向。儒家思想影响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文化活动无不和儒学紧密联系,同样中医也离不开儒家思想对其的积极影响。到了汉灵帝时出现了我国非常著名的与华佗齐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因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流传于后世。张仲景在汉灵帝时举孝廉入朝为官,曾经官至长沙太守,经常定期为百姓坐堂义诊,当时以及后世都被称为医学大家,他也是儒家文化的发扬着,是亦医亦儒的典范,所以“儒医”角色起到了以儒学帮助医学、改造医学的关键作用。
2.传统伦理思想的价值取向等内容,大量渗透于中医学著作中。大量的伦理学问题、众多探讨医生行为规范跟医患关系的行为准则等学术理论都在很多医学论著中出现。唐代孙思邀在其所着的《大医精诚》中就有许多的记载。通过及其简短的语言叙述,就能非常深刻的描述出中医文化的精髓之处,这样的行为规范被以后的医家记载传承。
3.中国崇古尊经的治学方式,对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亦起了重要作用。儒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崇古尊经,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并且还是中医学非常大的一种特色。从《伤寒杂病论》跟《内经》出现以后,在中医学界就在沿袭着这样的作风,到清代的时期崇古尊经的作风更为突出。
三、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虽然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中医的血液里任然流淌的是中国传统的血液,其中无不渗透的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神。中医与其它形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一体。中医在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表现。
(一)“心身合一”的有机整体观。儒家、道家、佛家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家都把世界万物跟人看做是整体统一的,认为世界万物都在追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整合,也就是所谓的“人天合一”
中医学中强调理论上“神形合一”“天人合一”, 诊断上“司外揣内”“四诊合参”,治疗上“辨证论治”,体现了动态、联系、和谐的有机整体观。
(二)人贵论一的人文医学观。儒家提倡的是无为而治,其中“仁”是根本,也是人本质特征的体现。“仁”其最本质的就是“爱人”和尊重人,是对人文精神的最好诠释。孔子还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贵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值得提倡的思想。
中医思想始终受到“人贵论”的影响,认识到人的“七情”“人格”“体质”和“行为”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从医疗模式上来,更趋向于个体化的治疗,不只是把疾病或者人当做一个单纯的生物体,而要把病人看作是失去健康并且有感情活动的复杂人体。把“人”置于外部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文化之中又关注“人”的身心健康。
(三)道法“中庸”的和谐均衡观。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这里,孔子把中庸理解为人及自然之“德”的最高标准。所谓“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儒家提出的处理一切事物的总法则。在历史的长河中,推动天地万物生生不息运动不止,中庸所体现的正是这些过程。
(四)“忧患意识”下的防病养生观。“ 忧患意识”――以对未知事物将会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为一种警示,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化解忧患,趋利避害,遇难呈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未雨绸缪”。在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主要包括对自然的忧患,对社会的忧患,和人自身的忧患。
这种“忧患意识”同样影响了中医思想,“治未病”就是人关于自身生命本体的忧患意识。“治未病”其首要思想是防病于未然,强调养生、摄生。其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部分。
“治未病”其首要思想是防病于未然,强调养生、摄生一一即未病先防。这方面的专家孙思邈是贡献最大的其中之一,他最早把疾病分为3个部分,分别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载有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梅国强.伤寒论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 滕荣欣.传统中医文化与现代中医医院文化建设[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篇5
中华传统文化——剪纸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但我最感兴趣的是剪纸。
舅妈会剪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窗花,非常漂亮,我很羡慕,于是缠着舅妈教我剪一些简单又漂亮的窗花。那天,舅妈拿出两把剪刀和两张白纸,要教我剪一个“喜”字。舅妈让我把纸对折,再写上半个“喜”字,然后慢慢地剪下来。一开始,我怎么剪都剪不好看,在舅妈的帮助下,我终于剪出了一个大的“喜”字,我喜出望外。舅妈不但会剪“喜”字,还会剪“凤凰”、“喜雀”、“蝴蝶”、“小鱼”、“小鹿”……个个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
妈妈还特意让我上网查找了一些有关剪纸的资料。原来剪纸艺术是从唐代一直流传到今的,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有些人,还能把一张张普普通通的纸,剪成一张张“花草树木”、“山山水水”、“活泼的小孩”、“年迈的老人”等等,真是太神奇了。
剪纸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还训练了我的动手能力,更发挥了我的想象力,设计出一张张美丽的剪纸。
篇6
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认同传统文化,其实只要从身边做起,比如我们现在对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出过去60年的总和。这说明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已经得到了社会性的认同。
2、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事情,有些事物必然在历史中会被洇灭。这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历史的必然性。比如中国的建筑特色是一项传统文化,那么我们通过博物馆一些旅游景点的塑造可以让文化产业化。
3、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
我们通过观看韩其实就看到了一种传播文化的形式。韩剧中的古代文化其实很多都是来源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韩国人通过韩剧把这部分文化伪装成了自己的文化,我们主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文化通过影视文学作品进行发扬,让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去。
4、传统文化的机制。
政府的文化部门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保护是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责任。还可以利用一些民间组织行业组织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
5、民间组织对传统文化也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我们知道很多民间组织自发的继承和发扬了很多传统文化他们有的是文化的传承者,有的是文化以及传统工艺的传承者。这样的传承应该予以重视和资金支持。
6、深入到教育中去。
篇7
挣扎与迷失
中国的传统文化产品由于文化和历史积淀非常厚重,这本来是优势,却恰恰是这种厚重的文化积淀,让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一直无法定位。加上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大量推销其文化产品,一方面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产品的大量输出,文化产品附带的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精神信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我国传统文化产品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过程受到了挤压,发生了异化,在狭小的空间里挣扎。
过度商业化,文化基因缺失。传统文化产品的发展迷失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以及西方文化的浪潮中。由于传统文化产品的制作工艺复杂,所用原材料珍贵,经营者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用低劣的材料来制作传统文化产品,影响了传统文化产品的声誉。例如藏族唐卡,这是一种用天然矿物质制作的艺术品,唐卡因保存千年不变色而闻名于世,其主要功劳就归功于唐卡极其考究的颜料。唐卡颜料为天然矿物质原料,好的唐卡制作时间需要一年左右,售价要10万甚至20万元以上。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唐卡的价值,唐卡的商业价值也引起了商家的追逐。目前,市场上已出现了大量靠机器印刷、批量生产的使用聚丙烯等广告颜料绘制的唐卡,每幅售价20元左右。伪劣唐卡的出现导致唐卡的文化基因受到扰乱,精神特质缺失,阻碍了唐卡的健康发展。
艺术品沦落,文化定位不当。传统文化产品作为观念形态的产品,随着人们的关注进入市场,并具备了一定商品的属性,于是文化产品渐渐定位迷失,艺术品沦为商品,规模批量生产。目前,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呈现出全国各地趋同的现象,导致自身经营陷入困局。在湖南长沙,湘绣门店充斥老虎、狮子、荷花、竹叶等。在四川成都,蜀绣作坊遍地,“芙蓉鲤鱼”、“大熊猫”遍地开花。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外的商业街里,入市的公路两旁,三彩骆驼、三彩马集群式地摆放。在上海枫泾、朱家角、七宝古镇,丝织品雷同。在北京,10元钱的北京景泰蓝镯子遍地可见。
品牌效应差,市场竞争力弱。中国生产传统文化产品的企业多数为私营企业,生产规模小。在品牌力上,这些企业不懂营销,现代文化底蕴更是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生产技术落后,专业市场管理混乱,缺乏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约束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小作坊式的经营方式,使传统文化产品的生产过于关注产品的经济价值,在定位上容易舍弃传统文化产品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特质,加上作坊式生产的资金、人力不足,品牌效应差,直接导致作坊式的生产经营陷入经济困境。洛阳唐三彩在历史上和当代都享有盛名,由于受到经济利益驱动,洛阳地区唐三彩的工厂作坊一度发展到300多家,各商家沿路摆摊,唐三彩的生产变成了流水线的作业,严重损害了唐三彩独特的文化特质,使当地的唐三彩产业曾经受到很大打击。
传承与创新
对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传统文化产品,我们要传承,还是要创新?
传承,传下来,继承。承,要有创新。如果没有创新的原动力,传统文化产品市场的发展只不过是一句空话。传统文化产品创新要按市场需求来加以变化,注意其适用性和审美性,开发要有的放矢,适销对路。现在的市场需求对品种、工艺及绿色环保的要求越来越明显,具有个性化,创造性、造型新颖独特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关注。
时代在发展,现代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经济格局正在向经济全球化发展,此时过多地强调文化诉求的多元化,反而不能迎合消费者的价值需求。这就需要对产品重新定位,产品密切结合传统文化,深度挖掘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让品牌核心价值与消费者的价值趋向一致。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消费者对于文化消费的观念也在逐步发生着改变,消费行为日趋理性。中国传统文化在群众中有着很好的文化基础,潜在的消费群体众多,具有民族丰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产品非常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对于传统文化产品的消费逐渐升温,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产品的消费行为带有投资的色彩。
北京荣宝斋,这家老字号企业在2009年春节期间一个月的时间里,销售额高达5000多万元。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和装裱修复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木版水印事业的发展方面,荣宝斋十分注重“活态”的传承与发展,创建了木版水印工艺坊,打破了传统木版水印产品单一销售的格局,建设了一个集展览、表演、互动、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文化氛围浓厚的销售环境,通过文化认知提升消费者对于传统文化产品的文化艺术价值的理性认知,并通过观看现场演示促进消费者对传统文化产品的感情融入,从而促使消费者在文化体验的过程中完成文化消费的行为。同时,荣宝斋依托自身品牌的优势,开展传统文化产品的集约经营,建立高品质的俱乐部,实施会员制来保证传统文化产品的文化品质与质量。
2008年,汴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汴绣古称“宋绣”,源于北宋,以精致、高雅、秀丽的风格闻名于世。开封汴绣艺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作的绣品《清明上河图》,令无数人为之倾倒。进入新时期,开封汴绣审时度势,准确定位,多种手段、多个渠道促进了汴绣事业的再度繁荣。汴绣通过构建文化体系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借力政府的行政优势,组织学术界、历史学家以及汴绣传承人对汴绣的传统文化艺术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风尚进行结合,主动地吸收多元的文化因素,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拓展文化表现的空间与题材,并利用新的科技手段,服务传统工艺,大力开发新的刺绣技法,增强传统文化艺术品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汴绣文化的再生。
重生与发展
传统文化产品有着传统文化内涵的特质,但文化产品一旦进入市场,必然带有一般产品的性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因此,传统文化产品既要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又要不被市场淘汰,并要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发展空间,就必须注重产品价值链的研究,做好传统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营销。
品牌塑造。通过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品的发展,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营销界多通过干预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来促进品牌的营销。这其中包括打造品牌知名度、塑造品牌的表现、营造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情感以及促进消费者与品牌产品之间的共鸣等几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对品牌旧有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以及新的内涵的构建两个渠道来实现。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传统文化产品品牌的核心,打造品牌是传统文化产品文化延续与文化创新的过程,传统文化产品的高品位与品质则是保障优秀文化品牌塑造的关键。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闻名于世。河南禹州是中国钧瓷之都,近年来,禹州钧瓷在保留优质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邀请中国文化泰斗、美术大师为钧瓷的创意发展献计献策,糅合提炼中国文化中的精髓,提升钧瓷的文化品质和艺术魅力,努力把钧瓷打造成高端的文化礼品。目前,孔家钧窑设计的“丰尊”等珍品成为国礼,并被多家知名博物馆收藏。2008年禹州市的专利造型和项目就近200个,先后有22种360件钧瓷珍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禹州钧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集约经营。以往,传统文化产品在经营模式、营销方式方面大多停留在作坊式的小农形态,文化品质低,资金少,人力不足,营销理念落后,抗风险能力差。集约经营以整体的形式“抱团”出击,可以有效提高市场占有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并实现效益最大化,易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瓷器产品质地精良,有“陶瓷之都”的美誉。景德镇陶瓷依靠旧有的资源优势,对陶瓷生产进行“活化”生产经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目前在景德镇国家级、省级瓷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实体遍地开花,仅陶瓷注册品牌就有200余个,创意品牌众多,既有中国传统因素与现代艺术审美结合的高端“法蓝瓷”品牌,也有介于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的“景德烧”品牌,还有极具传统文化意蕴的“真如堂”品牌。
河南夏邑县火店乡是著名的“特色文化之乡”,生产的宫灯、中国结等文化产品畅销海内外, 该乡从事特色文化产业的中小企业达到8000余户,形成了以火店、李店、邵庄等12个村为中心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2010年,全乡文化产业产值达6.8亿元,仅此一项全乡人均纯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虽然火店乡文化产业产值较大,但一直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市场,制约了火店文化产业发展和提升;现在正在规划将产业相对集中的8个村建成文化产业基地,使工艺品生产由分散生产转为集聚生产,由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
篇8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这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感自豪的资本。然而在继承和传播这些优良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产生了偏差和误解。于是,“如何做”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最为棘手的问题。
本期所搜集到的新闻事件,都和传统文化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你都会找到不错的思考切入点。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只有保持着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写作中另辟蹊径,写出不同一般的优秀之作来。
(一)“折腾”名著还是羞辱传统文化?
在足球场搭建“倒塌”的大观园、四位“宝玉”轮番上场、“薛蟠”说起了上海话、奇异的服装造型……大型全景舞台剧《红楼梦》在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首演。这出号称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的剧目,对原著内容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舞台表演上也是标新立异。然而,如此费尽心机的“艺术创新”,引来的却是众多批评的声音,再一次引发了对名著经典改编的诸多争议。
近年来,重新解读传统经典成为一种热潮。以至于有人写诗批评说:“江湖代有才人出。扬名立万争朝夕。重拍风起遍地坑,名著新注乱失蹄。”确实如此。而且。遭劫的不只是《红楼梦》。我国四大名著都不同程度地被颠覆被折腾。
我国的四大名著,不仅是我国的文化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中许多人物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虽然不至于说动一字就能影响名著的价值,但乱改、恶搞名著的行为,无疑是在糟蹋名著,是在丑化我国的文化经典。时下,解构名著,颠覆正史,戏说人生,制造流行之风,令人深思。据介绍,舞台剧《红楼梦》融合话剧、舞蹈、歌曲、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聚集了近30位影视、戏剧、歌舞明星扮演主角,演员阵容堪称不凡。然而,由于这样的《红楼梦》与曹雪芹的《红楼梦》相去甚远。与观众心目中的《红楼梦》相去甚远,观众根本不买账一“那衣服好像布袋戏啊!”“简直是自娱自乐的恶搞啊!”以至于演出开场时的七成上座率。到《红楼梦》曲终人散时,只有两三成观众。
多维品读
1、我们要尊重传统,宏扬传统。一些文学名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我们要尊重它们。弘扬它们的特有的价值。任意颠覆名著、折腾名著、恶搞名著更是不应当的。这样不仅严重损害了“四大名著”的形象,也糟蹋了名著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败坏了名著在青少年心中的形象。对待名著。我们要像六小龄童所说的那样:“名著可以改编,但是要有底线。不能瞎改。”
2、恶搞不得人心,观众自有评论。随意“创新”“恶搞”的大型全景舞台剧《红楼梦》到底是不得人心,“以至于演出开场时的七成上座率。到《红楼梦》曲终人散时,只有两三成观众”。上座率是他们的关键。如果我们的观众有是非评价标准。有良好的价值观。反对他们的戏。不去看他们的戏,他们也自会偃旗息鼓。
3、我们要力克浮躁。眼光放远。目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任意颠覆名著、折腾名著、恶搞名著的做法,与一些人受钱的操纵,目光短浅有极大的关系。文艺界和出版界都要力克浮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些,把经典名著看做抚育我们成长的精神食粮,不要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把经典名著的改编仅仅当成纯娱乐、纯商业的行为。文学界和出版界应该多一份历史责任感,多一份文化担当,做个无愧于历史、无愧于良知的守望者,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中国人不要让文化哭泣
当“大唐第一古惑仔”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时,那“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豪迈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终化为泡影,飘散,飘散。
当“骗财骗色包二奶”的条幅招摇过市时,那圣洁的“凤求凰”的爱情随着历史的逝去也褪去了色彩。
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孔明先生被冠以中国最虚伪的男人时,我看到历史那双哀怨的眼睛。我听到文明在长叹。
余光中说,用了千年的文化,还是觉得不够用。可我们,却连传承的文化也无法守住。
在新加坡,孔子被奉为“至圣”,被人们竞相朝拜,外国人甚至称“21世纪的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前的儒家文化”。可在国内,我们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孔子是怀抱理想的狗?甚至有北大教授公开言称“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个孔子都有效”!这是怎样的悲哀!拿他们和孔子做对比,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曲解和亵渎。教授犹言如此,常人又何以堪?
韩国改首都“汉城”为“首尔”。究其原因不过是“汉城”听起来容易被误认为是中国的城市。可我泱泱大国,传承了几千年的“龙”图腾,仅仅因为英语翻译意为凶猛的、残忍的。就有教授蠢蠢欲动,想要篡改“龙”图腾!我们是龙的传人,又怎能允许如此数典忘祖的行为发生!为纪念屈原而形成的端午节竟被韩国申报为文化遗产,可我们又在欣然钟情于什么呢?中华大地上,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泛滥成灾。如果有一天,我们连什么时候是春节都忘了,那又何尝不是被西方殖民?!
骄傲无知的现代人,我们在消去贫穷的同时,又失去了什么?雷锋做好事过度劳累致死?被石子绊倒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被炸药上的双面胶粘住了来不及跑掉?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刺刀,甩甩头发说“我爱拉芳”……种种恶搞,次次颠覆,不仅是对历史的侮辱,更是对文化的践踏与摧残!一个不能守住自己优秀文化的民族。必将匍匐于其他民族的脚下!
多维品读
1、我们要守住传统文化的根。青年人追求时尚无可指责。他们可能只是没有认识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高科技可能会导致亡国,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却可能亡种。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要守住民族文化的根。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守住我们的根也就是守住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2、我们要尊重善待传统文化。如果我们没有深入地去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就妄自菲薄,这是对自己民族和自己的不尊重和蔑视,犹如对优缺点并存的父母的鄙视和唾弃!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以一颗尊重和善待的心来面对,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可以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
3、“文化人”要做好的榜样。一个北大教授居然说出“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个孔子都有效”这样的话来,实在让我们感到可叹、可恨、可恶。在宏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上,那些文化人的任务是做好榜样,对广大的民众作好导引,这是他们应尽的职责,也是他们的任务!切不可信口胡言,你须知。因你是文化人,你的一言一行对民众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三)让文化经典成为良师益友
近日,读一本“口袋书”成为山城重庆的新风尚。这本名为《读点经典》的小册子,每月一辑,包含古今的经典语录、诗词佳作和散文精粹。由于开本小巧,
方便携带,小册子一经推出,便成了重庆许多党政干部和中小学师生随身携带的“口袋书”。重庆近6000名市级干部和2万余名各级干部几乎人手一册。文化经典小册子在重庆受到热捧,折射出了文化经典在当前社会中的特有价值和魅力。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文化经典世代相传而广受赞誉,足以说明其深厚的价值和无可替代的作用。读文化经典,可以感受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了解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秉承的价值理念。机关干部读文化经典,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可以从文化经典中汲取智慧和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机关干部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肩负着更多责任。对机关干部来说,阅读文化经典既是一种良好的个人修养,也是职业责任的内在要求。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阅读文化经典,需要有深挖、钻研的态度。郑板桥曾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阅读文化经典,需要透过这些经典名句,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体察经典文化思想中的精髓和智慧。“学其义,忘其象。”对于机关干部来说。更要结合当前社会实际、结合工作实际开展阅读活动。不能满足于背诵个别经典名句。对待文化经典,要坚持用联系实际的眼光来看待,才能充分发挥独特功效。
多维品读
1、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限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皇陵兵马俑……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见证。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承传。就不会有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的意义不言而喻,但它的伟大价值还在于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才能够充分体现它的伟大,它的朝气蓬勃。传统文化并不会因“传统”而过时。
篇9
古人常将自然界的事物与人类的美好意愿相结合,用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寓意将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物、吉祥图案贯穿于建筑的装饰设计中,珠宝巨匠戴比尔斯(De Beers Diamend Jewellers)出于对中国古老信仰的崇敬而专门设计打造的8Talisman Vinues系列,同样秀出不同凡响的文化底蕴——8 Talisman Virtues系列代表着八种中华民族所歌颂的美德:勇气、力量、恬淡、忠诚、希望、智慧、荣耀与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借鉴传统元素的设计,或许不是表达时尚的最佳方式,但它在仪式、社交、伦理上,却甚于装饰的功能,对于佩戴者而言,似乎更在乎于一种文化上的慰藉与信仰。
向文化致敬
龙争虎斗Enter the Dragon Brooch
设计师Stephen Webster与Dali合作作品
蛇与龙,妩媚与力量的化身,历经千年的信仰崇拜,潺潺流淌于设计师精湛的工艺中,为女性平添一丝明艳动人的美丽。设计师从历史传奇中汲取灵感,采撷原始的性感图腾,设计出龙争虎斗两件作品。其中,镶嵌有一颗5克拉明亮式切割的ForevermarkTM永恒印记美钻。这款珠宝精美别致,淋漓尽致地展示出Webster非凡的设计创新力。
颂歌XVⅢ Earrings XVⅢ
设计师Shaun Leane与Steinmetz合作作品
颂歌(Earrings XVⅢ)设计灵感源自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但是你的长夏永不会凋零。”颂扬了对新生活和永恒美丽的承诺。季节交替,生命轮回,唯有钻石璀璨永恒,颂歌(Earrings XVⅢ)耳环捕获须臾而逝的青春精粹,进生命不应虚度之谏。
怒放Bloom of Love
篇10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1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2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3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4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5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的内容: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一座巨大的宝库。包含着有剪纸、小孩穿的虎头鞋、刺绣、饺子……其中,我最感兴趣永远是钧瓷。
我有一个爱不释手的钧瓷,它是一头小象,长长的鼻子,大大的眼睛,笨重的身体。一般来说瓷器有许许多多的颜色,有白色,有黑色,有红色……这头小象的颜色总体来说是红紫色的。它是由爸爸送我的生日礼物,听爸爸说它代表着吉祥如意,大富大贵的意思。
钧瓷不仅漂亮,而且里面还藏着许多秘密呢,据网上介绍,钧瓷古代也叫“窑器”,关于钧瓷的资料,到现在还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一般认为它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以瓷土为原料。二、经过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焙烧;三、烧成后胎质坚硬致密,色白,透明或半透明,叩之有金石之声,吸水率在10%以下;四、表面上有在高温下和胚体一起烧成的玻璃质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钧瓷的国家,钧瓷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由于钧瓷洁面干净美观,坚固耐用,又具有造价低廉,用途广泛,而且原料分布广泛,蕴藏丰富。被成为人类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引起了人类物质生活革命性变化,并极大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社会上还流行起一句话叫“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
我爱中国,更爱中国的传统文化——钧瓷。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的资料:中华传统文化
糖葫芦的酸甜可口一直是很多人的最爱,男女老少鲜少有可以抵抗它的魅力的,特别是小孩子。其实糖葫芦当中也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你发现了吗?
冰糖葫芦是我国的传统美食,它酸甜可口,男女老少都喜欢吃。它不但好吃,而且好看,红彤彤的山楂果整整齐齐的排列在竹签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浆。插在粗糙的稻草棒上,沿街大声叫卖。这一串串糖葫芦既像结满硕果的小树,又像孔明的草船借箭。到了现在,糖葫芦的种类发展的很多,有桔子的,有草莓的,还有猕猴桃的……好吃极了!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有好多水果串在一起的---水果。
看着五颜六色的冰糖葫芦,我忍不住买下一串,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先是嘎嘣脆的糖浆,然后就是香甜的水果,真好吃呀!香脆的糖浆甜极了,酸甜的水果味在嘴里弥漫着,又互相融合着,真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好吃。
糖葫芦象征着幸福和团圆,它在北宋时期就十分有名。距今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可想而知当时的街市是多么的热闹啊!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买着冰糖葫芦。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关于六年级文明礼仪手抄报的图片设计
2.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
3.最简单漂亮的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