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4-05-21 17:3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纪律教育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纪律教育问题

篇1

关键词:旅游餐饮;营销;产品;服务;环境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海南省作为全域旅游试点省份,而三亚作为海南省旅游发展的先进城市,更应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立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城市。旅游餐饮作为旅游六要素的首个要素,直接影响着旅游者对旅游行程满意度的评价。旅游餐饮是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发展旅游餐饮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点。下面从营销、产品、服务、环境四个角度分析旅游餐饮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

1营销方面

1.1存在的问题

1.1.1营销理念落后,宣传力度不足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三亚多数旅游企业营销理念落后,宣传力度不足。三亚本地的餐饮主要依靠丰富的海洋产品和本地资源,而外地游客由于缺乏对本地文化生活的了解,导致很多美食只有当地人知晓,对外宣传力度不足。三亚对外的城市形象宣传一直保持着“美丽三亚,浪漫天涯”的形象,主要宣传三亚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缺乏对当地美食的宣传,在游客心中未能形成美食印象。同时,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商业利益,餐饮营销需要投入较大资金,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因此,旅游企业在权衡利益的情况下对餐饮产品的宣传投入不大,主要依靠口碑或者团购平台来建立知名度。最后,目前三亚的旅游餐饮在宣传方面各自为战,尚未形成整合营销。企业更关注的是自身利益,仅仅从企业自身角度进行宣传。

1.1.2营销渠道不健全

旅游餐饮营销渠道不健全,营销方式落后,尤其是团队游客。旅行社在团队餐饮的安排上,主要考虑到经营成本,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八菜一汤,十人一桌”,缺乏对旅游特色餐饮的推荐,未能向团队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个性化餐饮服务,使得团队游客无法做出更多的决策。而针对散客和当地居民的旅游餐饮企业,规模较大、年数较久的餐饮企业主要依靠口碑效应进行宣传,通过口口相传来招揽生意,吸引游客和当地居民。规模较小的餐饮企业主要依靠新媒体,如微信点赞、团购平台等进行宣传,通过折扣来吸引年轻游客。新媒体营销相对传统营销而言,成本低,传播速度快,能够快速招揽客人。但相对而言,出现负面信息传播速度也快,而且多数游客会关注餐饮企业的排行和评价,需要进行后期维护。

1.2对策建议

1.2.1转变观念,加大旅游餐饮推介力度

政府部门、旅游协会和旅游餐饮企业等要不断转变观念,加大对旅游餐饮的推介力度。首先,政府部门不仅仅要树立“美丽三亚,浪漫天涯”的城市形象,还要将三亚的饮食、养生、绿色、环保等理念融入城市形象中,在官方宣传片和门户网站中要突出餐饮比重。其次,旅游协会要发挥协会的作用,目前在旅游协会下已经建立海鲜排档协会,来促进三亚海鲜企业的发展。在协会内部不断树立营销理念,培养企业家的营销意识,引导其关注企业营销,树立餐饮企业品牌;对外要积极宣传本地特色餐饮企业,加强跨区域之间的沟通交流。最后,旅游餐饮企业要转变观念,注重企业宣传营销,提高餐饮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企业品牌。

1.2.2丰富旅游餐饮营销渠道

不断丰富旅游餐饮的营销方式,建立立体完善的销售渠道,加大对三亚旅游餐饮的宣传力度。政府部门可以针对三亚,甚至是海南省的旅游特色餐饮进行宣传,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方式加大宣传。首先,政府的旅游宣传片和旅游推介会中,可以增加对海南美食的介绍,增加其知名度。其次,要加强与国内知名度高的娱乐节目合作,提高海南餐饮的知名度。2016年,三亚蜈支洲岛景区与《十二道锋味》合作,取得较好的节目效果。因此,可以与国内知名度高的美食节目、旅游节目、娱乐节目合作,共同宣传海南的旅游餐饮。最后,要注重新媒体营销,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在政府官网、官微、门户网站等设立餐饮板块,并不断丰富内容。积极鼓励企业建立微信公众号等,加强对旅游餐饮的宣传。

2产品方面

2.1存在的问题

2.1.1产品体系不完善,餐饮品牌尚未形成

三亚的旅游餐饮主要集中在海鲜、琼菜、当地小吃以及外来餐饮。三亚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外来餐饮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如东北菜、川菜、湘菜、粤菜等,受到游客和本地居民的青睐。外来餐饮的蓬勃发展,对本地特色餐饮而言有着较大的冲击。目前,三亚旅游餐饮品牌尚未形成,例如海南餐饮龙头企业龙泉集团在省内有数十家分店,火车头万人海鲜广场在省内有两家,但对于外地游客而言,知名度不高。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小店蓬勃发展,如海南粉、抱罗粉、后安粉、陵水酸粉等早餐店,通过多年经营日趋品牌化,但由于各店味道存在差异,难以向更高层次发展。从游客角度来看,三亚本地餐饮特色不明显,缺乏其自身的特色。因此,总体而言,三亚的旅游餐饮品牌尚未形成,游客在选择过程中缺乏较明确的目标,且容易出现投诉等问题。

2.1.2旅游特色餐饮空间分布不合理

三亚旅游特色餐饮主要依托海南餐饮,海鲜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如三亚湾、红沙码头、后海等地区,本地特色小吃集中在市^,农家乐集中在各村落和旅游景区。旅游餐饮企业由于考虑到经营成本,分布较为零散,在空间分布上不太合理,未能形成集聚效应。

2.1.3忽视餐饮文化的开发,产品附加值低

中国饮食文化中,人们对“味”的重视都是一致的,菜品的核心是一个“味”字。“味道好坏”、“好吃不好吃”是中国人评价食品好不好的第一标准。因为海南天气较为炎热,烹饪手法又为白切、清蒸、清炖、原汁、净涮等,所以其传统的特色菜都很清淡。因此在味道上较其他菜系,不占优势。但海南菜由于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非常符合时下人们追求健康的需求。然而,餐饮企业在菜品的开发上忽视了其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因此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2.2对策建议

2.2.1不断开发产品,建立立体化的产品体系和特色餐饮品牌

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不同档次的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因此,三亚旅游餐饮要不断进行产品开发,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产品体系。首先,旅游餐饮开发要与景区特色相结合。根据各知名景点文化特色,整合旅游资源,将旅游餐饮与景区进行组合,不仅可以凭借景区的客源优势,扩大三亚美食在游客中的影响力;而且可以通过旅游餐饮产品的开发,进一步完善旅游景区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游客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提高游客的消费水平。如三亚南山寺结合佛教文化推出素斋,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其他景区也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开发特色餐饮。其次,完善旅游餐饮产品配置,实现高、中、低档兼顾。针对商务游客为主的高端市场,注重餐饮品牌、就餐环境和服务水平;以家庭度假为主的中端市场,注重保健养生功能;以大众观光游客为主的低端市场,注重方便快捷、卫生营养。最后,加快发展特色食品商业化。不断完善餐饮特产,能够让游客带的走,如文昌鸡、黄灯笼辣椒酱等,提高旅游餐饮的知名度,建立旅游特色餐饮品牌。

2.2.2合理规划旅游餐饮空间分布,建立旅游美食街区

三亚目前的餐饮业比较主要集中在三亚市区,这样的布局不利于三亚全域旅游的发展。因此,要合理规划旅游餐饮的空间分布。将旅游餐饮与三亚全域旅游规划相结合,三亚餐饮业未来的发展应符合三亚旅游产业发展纲要、全域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目前三亚的美食广场较为分散,规模较小,要加快建设美食街区,形成美食一条街,发挥集聚效应,提高知名度。

2.2.3加强餐饮文化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海南菜注重清淡、营养、健康,其口味略输于其他菜品,但其营养价值较高。因此,在产品开发展要加强海南菜品文化的开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海南历史上作为荒蛮之地,成为贬官之地,首先,可以深入挖掘其文化,开发相应的菜系,如东坡菜系等,发挥名人效应。其次,树立餐饮的绿色健康形象。目前我国北方环境污染严重,空气、水等受到严重污染,海南尤其是三亚作为无污染城市,其空气、水质、食品等绿色、健康、无污染。在餐饮产品的开发中,要关注其健康、养生的功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最后,将旅游餐饮与旅游、节庆、文化等相融合,不断丰富产品的外延和内涵。通过美食节等方式,不断提高旅游餐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由餐饮单一发展的模式过渡到多元化综合发展模式。

3服务方面

3.1存在的问题

3.1.1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大、缺少系统的定期培训

现阶段,许多小餐饮店经营者大多受教育程度有限,缺乏必要的专业服务知识和技能,服务仅凭经验积累,没有规范性、系统性。有些商户甚至是一张白纸,一部分服务人员的普通话不太标准,存在明显口音,影响与游客的顺利交流。根据调研结果,受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影响,海鲜广场平均每个月更换一批新的一线餐饮服务人员,人员流动性大,新上岗人员边上岗边学习业务,影响了旅游餐饮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目前,三亚餐饮企业组织的培训较少,服务人员上岗前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全市范围举行的培训名额较少,一个餐饮企业一般只有一两个名额,而参加培训讲座人员大多是管理者、行政人员,并不直接从事一线服务工作,缺少对服务人员,对典型企业的一对一专门培训,反馈效果不理想。

3.1.2服务项目单一,信息化程度不够

三亚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旅游业态的旅游城市,在整个就餐过程中,游客接受的服务项目较少,除了基础的点菜服务,席间服务、结账服务外,缺乏必要的旅游咨询,娱乐休闲等服务项目。吃这一要素与其他旅游要素的联系体现的不够紧密。缺乏权威官方的旅游餐饮网上平台,游客不能在线上看到信息推送、咨询、在线投诉等功能。旅游餐饮服务信息化程度不够,大部分商家不能做到短信预订、排号,游客在就餐中需要很长的等待时间,游客与餐饮经营者信息不对等。

3.1.3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公共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海鲜店、美食广场存在空间狭窄、拥挤等情况。旅游厕所的数量和卫生达不到全域旅游的标准,旺季时停车位严重不足、餐饮标识不清晰、严重影响游客就餐体验,阻碍旅游餐饮健康发展。全市旅游集散中心或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的数量较少,当游客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咨询。

3.2对策建议

3.2.1定期举办旅游餐饮服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政府需定期组织专业和系统性的培训,扩大培训范围,保证全市大部分餐饮从业人员都能接受相应的培训。培训还应具有较强针对性,例如海鲜大排档广场、景区餐饮等典型企业做到一对一定点培训。培训可以分板块进行,分为餐饮服务礼仪、专业技能、普通话、外语、投诉应急处理等。

3.2.2增加服务项目,打造智慧餐饮,向多元化餐饮综合体发展

打造智慧餐饮,建立互联互通旅游大数据平台,建立旅游信息公共服务与咨询网上平台,解决游客与餐饮经营者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建立的新平台要具备线上导览、在线预订、信息推送、在线投诉等功能。除了提供基础的点菜服务,席间服务、结账服务外,餐饮企业还应增加与旅游、经营项目有关的问讯服务与宣传品。能为残疾人、儿童和老年人提供相应服务,能为客人提供预订或安排出租汽车服务等。从单一的餐饮服务向餐饮、旅游、文化、节庆多元化餐饮综合体发展。

3.2.3增加公共设施

推广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一流的就餐环境,需完善配套设施。旅游餐饮要保证空间充足、功能完备,在美食广场、海鲜大排档广场等地配备一定的游憩空间,例如在等候期间供儿童玩耍的小型游乐场、供游客使用脑的上网区等。景区、美食广场、海鲜大排档广场应建设富有地方特色、功能齐全、资料丰富的旅游信息咨询中心供游客了解最新旅游资讯。停车场的规模、数量、布局要和游客承载量相适应,设计符合生态化要求,分布合理、配套完善、管理规范。加快旅游餐饮标识标牌系统建设,要完善全市主要旅游景区(点)、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海鲜大排档广场中的旅游餐饮标识标牌。标识系统外观美观、内容完整、规范、准确、清晰,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位置合理、符合规范、视觉效果良好,中英等外文对照。旅游餐饮点的厕所建设要到达全市旅游厕所标准,实现全覆盖,全部餐饮店厕所达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免费使用、管理有效”的标准。厕所的导向标识要清晰,位置合理,便于被发现,标识要规范统一,便于识别。

4环境方面

4.1存在的问题

4.1.1“五网”建设不足

旅游餐饮场所是人群大量集聚的地方,“路网”、“光网”、“电网”、“气网”、“水网”是保障游客基本生活权益的必备条件。WIFE信号覆盖率低,网速过慢是游客反应较强烈的问题,偶尔也会出现水电的供应不足现象。

4.1.2卫生环境存在脏、乱、差现象

餐饮行业对卫生环境的要求较高。目前,三亚市的旅游餐饮场所还存在一定的脏、乱、差现象。垃圾处理不够及时,污水排放达不到卫生要求。地沟油的清理工作亟待解决。部分餐厅的地面、墙壁,餐桌用具,服务桌有一定的陈旧。备餐间以及餐厅所负责的公共区卫生整体环境有待提高。

4.1.3景观环境特色不够突出

三亚是个被上帝宠坏了的地方。有着最宜人的气候、最清新的空气、最和煦的阳光、最湛蓝的海水、最柔和的沙滩……这些独特的自然资源赋予了三亚无限魅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游客对就餐环境的期待值。但三亚存在一部分餐饮场所的景观环境与游客印象有较大出入,周边景观环境差,达不到游客的期待值。

4.2对策建议

4.2.1加强“五网”建设

按照全域旅游的要求,加强对旅游景区餐饮、海鲜大排档、美食广场等主要餐饮地点的“五网”建设,保证供水供电,提高4G信号覆盖率,在全市主要餐饮点覆盖I-SANYA的免费WIFE信号。

4.2.2治理卫生环境

旅游餐场所要求干净卫生整洁,无乱堆乱放乱建乱摆现象,垃圾及时清理;生活污水排放达到卫生要求。由政府有关部门在全市主要旅游餐饮地点统一建立污水处理站,解决排污问题。餐饮行业会产生大量的地沟油,清理工作是重要环节。政府要加大惩处力度,坚决杜绝地沟油在市面上的流通。避免地沟油及劣质食用油回流到加工、餐饮单位,保证餐饮食品卫生安全。厨房及餐厅的卫生要求制定标准化规定,按照国家规定的卫生要求设计和布局,每日清扫。保持干净整洁。

4.2.3突出景观环境特色

海南餐饮选址要突出自然景观特色,形成集群效应,例如美食广场、海鲜大排档等典型企业的选址要尽量靠近主要旅游线路、旅游景区、富有特色、风貌突出的旅游村镇,游客在用餐的同时感受到三亚独特的自然风光,提高旅游体验的舒适度。

参考文献

[1]唐少霞,毕华,罗艳菊.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特色餐饮资源的开发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6):6668.

[2]康丹.成都旅游餐饮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0,(05).

篇2

1.美国。长期以来,美国以美中间存在巨额贸易逆差为由力促人民币升值,尽管美国明知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明显改善其国际贸易状况,但仍然不遗余力地促压人民币升值,原因在于:一是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自己潜在的强大竞争对手,千方百计打击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最终削弱中国同美国的议价能力;二是通过促压人民币大幅升值,将全球热钱引入中国,吹大中国国内资产泡沫,并在泡沫顶峰时反手做空,使中国成为历史上的第二个日本。

2.欧盟。相对于美国而言,欧盟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一直持相对温和的态度。但自2007年初开始,欧盟的态度一度超越美国变得异常强硬。欧盟之所以突然关注人民币汇率问题,在于人民币虽然兑美元升值,但相对于美元兑欧元的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兑欧元同样是贬值的。这一方面增加了欧盟成员国对华出口的难度,另一方面却使得中国的商品进入欧洲市场比进入美国更容易,其结果是欧中之间贸易逆差的迅速扩大。为减少贸易逆差,欧盟选择联手美国共同压迫人民币升值。

3.日本。与美国、欧盟不同,日本在中日贸易中一直处于顺差地位。以2008年商务部统计为例,截至2008年10月,日本一直居于中国前10大贸易逆差来源地第3名,仅次于我国台湾和韩国。因此日本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不在于贸易差额问题,而是争夺亚洲领导权以及未来"亚元"主导权的战略举措。

可见,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合力压迫人民币升值并乐此不彼,归根结底就是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人民币大幅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西方国家给了我们巨大的升值压力,但如果我们贸然屈服、匆忙大幅度调整人民币汇率,必将给我国经济各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第一,人民币大幅升值会抑制出口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增加出口企业成本,在世界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利润的下降将影响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如果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利润而提高价格,则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对外出口一度萎缩,此时提高人民币汇率无疑是对出口的又一沉重打击。

第二,人民币大幅升值会对中国的优势产业产生严重损害。在目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中,相对于发达国家以研究开发(R&D)和服务业为主来讲,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其优势企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含量低,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极易受到汇率水平变动的影响。

第三,人民币大幅升值会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目前,世界经济整体环境依然并不乐观,这对活跃在资本市场上的国际游资而言,具有升值预期以及进入相对安全的新兴经济体尤其是"金砖四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国际游资由于具有资金规模大、流动快、趋利性强的特点,会对金融市场造成潜的在冲击。况且,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健全、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滞后,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会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直接产生影响。

三、人民币汇率自主性的国际法依据

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国家具有国内最高和对外独立与平等的特性,而国家货币就是国家在处理国内外一切与货币事务相关领域的体现。传统上,国家可独立自主地应用本国的货币,原则上他国不得干涉与反对。但随着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逐渐加深,各国之间在行使本国货币时不仅要综合考虑本国的各种因素,还要考虑到对周边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因此,货币基金组织(IMF)应运而生。

IMF作为限制和协调各国对外行使货币的专业国际组织,它规定:凡是加入IMF的成员国就意味着该国同意授权IMF行使原只属于各国的部分货币,从而使各国原有的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即要接受IMF宗旨和章程的约束,承担IMF协定中相应的义务,比如在外汇安排、汇兑措施、国际收支和划拨等方面的义务。表面上看,这种让渡会使国家的货币遭到一定的削弱,但同时,国家在让渡自身部分货币的同时却又能对等地享有、获得来自他国相应的货币的补充。也就是说,只要这种让渡是以平等互利为前提和基础,就意味着国家不会丧失本国货币的自主性。对我国而言,由于我国的承诺是保证履行IMF协定第8条款项下的义务,即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而这一早已完全兑现。因此,当前我国所实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是在已经履行了IMF协定义务的基础上,遵照其要求进行的,西方国家根本没有理由对之加以指责和干涉。这也从根本上赋予了我国自主运用汇率制度的权利。

四、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法律化解决途径

针对西方国家无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我国政府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明确IMF为人民币汇率争端解决的主要机制。近年来,西方国家因为IMF执行措施的力度没有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强硬,试图舍弃IMF而寻求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但是,汇率义务本该由IMF来衡量,不能因IMF执行规则的力度不够,就该另起炉灶。因此,西方国家的这种打算是避轻就重,试图滥用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对此,我国政府应该表明西方国家援用WTO的有关协议来挑战我国汇率政策的做法,是置IMF协定的规定及其管辖权于不顾,既有违于IMF和WTO在现有国际经济格局下的分工,也不符合WTO本身的规定。

第二,详细研究IMF有关货币汇率的争端解决机制。IMF成员国关于汇率争端的磋商程序一般包括:争议成员国将投诉或争议提交IMF理事会或IMF执行董事会审议;成员国对IMF或成员国之间对《IMF》条文解释产生争议,则提交IMF执行董事会裁决;如果执行董事会所审议或裁决的投诉和争议与某一无权单独指派执行董事的成员国有关,该成员国可以派代表列席会议,执行董事会也可以对该成员国提出此种要求;与《IMF协定》解释争议有关的成员国对于执行董事会的裁决如有不服的,可以在该裁决作出后的3个月内要求将该争议再提交IMF理事会作最后裁决。这些磋商程序看似简单,然而应用起来却无比复杂,因此,我们应该对其进行详细研究,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把握人民币汇率争端的主动权,增强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杨松.国际法与国际货币新秩序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温建东.从IMF和WTO规定看人民币汇率[J].金融研究,2004,(6).

[3]陈斌彬.从国际法的视角看我国当前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合法性[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5).

[4]方蕾.对西方关于人民币汇率指控的国际法解读[J],经济研究导刊,2006(6).

[5]郑玲丽.人民币汇率的国际法思考[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本文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原因国际法解决途径

摘要: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事关我国进出口形势、国内优势产业的生死存亡等,中国必须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国际法要求的范围内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应争取遵循国际法途径,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争端机制内解决问题。

篇3

高三的课堂教学很容易流于一般性的程式,尤其是语文复习课难上。首先,教师讲解高考考点,分析命题趋势,对照近年高考试题,讲授应对策略与技巧,最后练习实践,强化训练……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讲的多,学生动脑少;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兜售”知识欲望强烈,学生接受知识无动于衷。刻板的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三复习的课堂上很难得到应有的体现。

认真想来,主要责任还在教师。很多教师很少或未能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著名的时装设计师范思哲曾经说过:“时装的美丽,不在于它的面料如何高档,也不在于模特的表演如何的出色,而在于时装设计师的精心设计。”认真充分的备好一节复习课和设计一套时装一样,需要教师付出一定的劳动,语文课才能和时装一样精彩、生动、亮丽。

高三语文,基础知识是复习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难点。字音、字型范围广,少有技巧,所以,基础知识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得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好坏。有位教师上课组织教学,对学生说:“同学们想不想吃上一顿免费的午餐?”学生回答说:“想。”教师接着又说,如果你想吃到免费的午餐,就必须把黑板上的字加上拼音。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都被调动起来,这节复习课的导入就很好。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较为生僻的字,结果上去的两个学生都注错了音,不过老师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这么写,有什么依据。然后分析高考是否有这样的生僻字,教师又拿出近几年的高考语音题,学生再琢磨,然后发现考的都是常见字和易错字。最后教师又分析对策,并强调切不可想当然地认为仅仅以形声字的声旁作为依据给生僻字加上注音。

从开头的巧妙,到过程的精练,一节课下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恰到好处的过渡,由两个字的注音自然过渡到了对高考命题趋向的分析,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一、精讲多练,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上课之前,教师的具体知识储备一定是非常充足的,所以高三语文复习课“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变成“灌输”式教学,教师就只注意“讲”了,而忽视了我们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授”。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同样需要下一番功夫组织教学。

教师心中首先应当时刻都装着学生,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置上。教师是在教育,在唤起他们,是在启发引导他们,而不是灌输;是在做知识的“导游”,而不是做知识的“传输器”。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维,想学生之所想,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获得、提高。这样,课堂气氛要活泼很多,课堂教学效果也肯定比一味的灌输要强得多。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应当注意教学艺术,如果能把课堂教学当作是一门艺术的话,教师肯定会多动动脑去寻找传授知识的最佳方式,让学生能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肯定会充满活力。

运用艺术的教学手法,在高三语文复习课的课堂上去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去塑造学生的学习品格。持之以恒,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也会是成功的教育者。

二、用微笑与热情去缓解压力

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势必会加重学习的负担。学生整天生活在紧张和繁忙之中,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发挥调节的作用,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体味到课堂的趣味和活力,让学生有兴趣去接受旧知识的更新。这时就需要教师来把学生“激活”,而要“激活”学生,教师就应当用微笑去面对学生,用热情去激励学生,使学生始终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了,这个课堂才能充满活力,这一课才是成功的。如果学生整天都生活在紧张和忙碌之中,而教师整天都“坚持不懈”地保持一副刻板和冷漠的面孔的话,是很难把课堂搞活的。教学效果,我们可想而知。学生只有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至于才能够发挥其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三、形象幽默的语言是课堂的催化剂

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教学效率,教师的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上语言是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能把语言变得生动的话,无疑可以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师资建设

拷问一:如何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建立独立的阅读学科理念,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习得阅读能力,包括收集、选择、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鉴赏评价、怀疑探究作品的能力,为他们具备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创造性应对社会的能力打下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这样表述“阅读与鉴赏”的要求的:1、在阅读与鉴赏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4、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拷问二、怎样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一是“主体教学观”。这是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得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是“民主教学观”。教学要民主,要尊重学生,不搞独断专行,不搞一锤定音,让学生消除压抑感,体会和谐感,产生能动性。

三是“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要大视野、大渠道、大容量、全方位,要解放学生学习的时间,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四是“思维教学观”。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是“分类教学观”。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分类教学,让学生相互积极影响,相互促动,形成“能走的就走,能跑的就跑,能飞的就飞”的局面。

拷问三:怎样建立以“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1)自学辅导式。以自学为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辅导。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为:自学―质疑―讨论―点拨―自结。

例如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自学辅导式学习为特征的“四环八步学习法”。这种教学法强调:学习过程自动化,即学生在学法的指导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步骤。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质疑,参与讨论和总结,自始至终做学习的主人。学习知识规律化,即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遵循知识本身的科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这既是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两件“法宝”,也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案的两件“武器”。学习步骤程序化,即“四环八步”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逐步达成目标。知识体系结构化,即让学生学会整理归纳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板块。“四环八步”分别是:第一环:预览(第一步)定向(第二步),第二环:自学(第三步)质疑(第四步),第三环:讨论(第五步)答疑(第六步),第四环:测试(第七环)小结(第八步)。

(2)质疑探究式。以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思路,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宗旨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结构设计为五个步骤:设置问题―探索问题―讨论问题―归结问题―问题迁移(由一个问题引入另一个新的问题)。

(3)分层递进式。课堂教学中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实行分层教学。教学贯穿一个基本思想,即“承认差异,适应差异,面向全体,分类推进”。教学设计实行“四分”:①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差异,将学生分为a、b、c动态的三类。②目标分类。教学目标的制定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③训练分层。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类训练。④评价分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如a层学生90分为优,b层学生85分为优,c层学生80分为优。

(4)点拨导引式。对学生相机诱导,进行点拨教学。教学中注意“启发诱导,拔开迷雾,画龙点睛,开启思维”。点拨教学的操作结构设计为“六步”:①吃透两点,摸清障碍(重点、难点、学生心理障碍);②认清方向,选准“口子”;③相机诱导,适时点拨;④讨论交流,理解消化;⑤双向反馈,总结提高;⑥迁移训练,举一反三。

(5)学教结合式。让学生先自学,然后由老师来教,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教结合”的课堂结构设计为五个阶段:①准备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②自学阶段。学生围绕目标自学。③议论阶段。让学生自我表现,相互质疑,相互交流,启发理解。④点拨阶段。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心领神会,豁然开朗。⑤延伸阶段。这一阶段是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升华。延伸阶段要做到“三化”,一是知识的深化,二是知识向能力、技能的转化,三是学习方法的固化,即演练巩固,牢固掌握其方法。

以上五种新型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实施,打破了分析式教学法、串问式教学法和练习式教学法的传统结构模式,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尝试,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过去以教师的分析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由过去以教师信息单向传递为主转变为以师生的双向传递或多向传递为主;由过去以面向少数尖子学生为主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特点,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拷问四:如何实施依循层级训练,进行分步教学

篇5

一、当前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教育方法较为落后当前阶段,很多高职院校中的观念和教育方法都较为落后,大多数课堂上仍旧采用的是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欠缺;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对理论知识和法律条文的讲解,对于具体的法律条文在实际中应当如何运用却缺乏详细分析。这就使得教学活动中的“教”和“学”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仅教师的法律教育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提升,也无法调动学生法律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无法真正形成用法律的思维独立思考,更无从实现用法律的方法来分析并解决以后工作和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2、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教育模式不太科学我国现阶段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教育模式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理论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较为薄弱。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教育模式不太科学,就无法使教育对象形成严密的法律逻辑思维,同时也使得高职生法律教育与教学实践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脱节,学生面对实际案例时不能够灵活的将所学法律知识运用到其中,这就使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失去了社会价值。

3、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教材建设不力高职院校在教育层次上本来就低于高等院校,因而教育教材资源就相对匮乏并且杂乱,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教育的教材资源更是少之又少,近年来虽然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成效仍旧不容乐观。有的高职院校至今还是借用普通本科的法律教材进行本校高职生的法律教育,使得教学中教师对有关法律的讲解与本校实际结合的深度不够;有的则仍旧在使用传统中专教材,其中的法律内容明显与当前更新了的相关法律规定严重脱节;而有的甚至使用自己学校教师编写的教材,由于参编教师的素质问题,会直接影响法律教学的实效。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初探

1、转变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教育方式,推动高职法律教育途径多元化目前,笔者认为,在法律教育方法转变形成多元化教育方式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种路径可供探讨。第一,通过开展模拟法庭的方式强化法律教育。具体来说,模拟法庭是高职院校进行法律教育极为有效的一种手段,而要运用这种方式并将这种方式在高职院校中推广开来还需要获得相关法院等司法部门的支持。在组织模拟法庭式教育时,法院等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教师需要发挥各自指导作用,将学生职业生涯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常见纠纷,或者将法院审判过的经典案件作为教育蓝本,按照学生专业知识的不同安排学生扮演案件中涉及到的各种诉讼参与人,将有关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等运用其中。从客观上来说,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教育和高等院校大学生法律教育在水平层次要求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差距,这一点不论是在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层面,还是在法律的逻辑思考和分析运用能力层面都有充分体现。模拟法庭教学方式的出现就可以使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加真切的渗入到案件审理的整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知识与法律实践的融合,有效提升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教育效果。第二,通过实际法律案例来推动法律教育。从渊源来看,实际法律案例的教育方式来源于大陆法系国家的判例教学法。通俗一点来讲,实际法律案例教学就是由教师采用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司法判例引导高职生有条理的组织讨论,带动大学生将课堂上掌握的法学知识与专业工作实际的应用相联系,实现高职法律教育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实际法律案例教育相较于传统的法律教育更加新颖,对于培养高职大学生在法律方面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它将高职大学生置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使学生通过各种鲜活的案例来实现对枯燥单调法律条文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减小了教师教学的难度,达到了教学活动的双赢实效。

2、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高职大学生法律逻辑思维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对于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存在脱离实际、过于笼统化的问题。对于法律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过于重视,而忽略了法律技能和实际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从而使高职法律教育不符合社会发展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实际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就要逐渐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具体培养模式与所在高职院校所具有的生源特点、师资力量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确立起以法律理论基础为教育内容,以增加法律实践机会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法律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法律教学内容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和生活化。以贵阳护理职业学院为例,我校高职生共分四大专业:护理、药学、检验和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教育在我校的体现,是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开展的,面对着当前法治社会的时代要求,对于一线医疗卫生专业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当具备与所学专业相应的法律素养,与各自专业相结合具有本专业特点的法律思维,在高中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让高职大学生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专业工作中的法律问题,这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3、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教育教材建设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教育各环节中,法律教材是基本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工具,在培养高职大学生法律教育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此,我们就要重视发挥教材在推动高职法律教育发展方面的价值,重视高职法律教材的建设。国家司法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也都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密切配合,对高职法律教材的规划和编写进行科学细致的考虑和规划,并及时更新教材,保证教材内容与最新法律动态和现实职业和生活相吻合。高职院校要想在教育层面上获得更大的进步,就应该在使用国家规划教材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借鉴同类型其他高职院校的有关教材,有的放矢的提高所在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水平。

篇6

1.运用电子白板灵动画面,激活感官。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于一体的电子白板技术可以利用其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画面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官,利用悠扬悦耳的音乐刺激学生的听觉,激活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轻松自如地掌握文本内容。比如教学《黄山》时,教师应利用电子白板的影像功能,把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展示在学生面前,并且把课文内容配上相应的轻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不知不觉走进文本,在诗情画意中感受到文本的魅力,领略黄山的奇景,享受知识带来的无穷魅力。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电子笔设置成不同的色彩,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上进行勾画批注。不同的颜色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掌握,哪些知识点只要大体了解即可。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凸显了电子白板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2.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阅读教学中,“读”是精髓,是根本,是生命线。读可以分多种形式,泛读、初读、通读、精读,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对课文感知、理解,在读中体味出感情,在读中品味出韵味,在读中深刻理解课文包涵的意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不管在任何形式下,朗读都要置身于课文情境中。南宋朱熹曾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很多语文教师都会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讲应该用什么语气阅读,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阅读,要求学生有感情地阅读。但是单纯地强调让学生有些不知所措,不知应该到底如何读。这时借助电教手段,将课文的标准阅读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将情感的释放体味其中,然后引导学生按照标准的去阅读,这时学生就会如课文的语气、感情收放自如,对课文的涵义容易深刻理解和感知。

3.运用影视资源,丰富写作题材。写作的好坏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弱、认知水平高低的有力表现。对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而言,其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练习将所见、所闻、所感、所经验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是就目前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成效看,小学生的写作仍存在题材匮乏、表述不当等问题。究其根源,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获取直接材料的途径有限。同时很多小学生不善于观察,对间接材料的获取存在很大困难,如此便造成诸多小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和写作题材严重匮乏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影视资源便能在很大程度上给生活单调、社会经验不足的学生以帮助,为他们提供比较真实的体验与感悟,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拓宽题材。

4.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能力。教师是作文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作文教学的关键因素,因此,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储备等非常重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利用网络资源,帮助教师了解一些先进的有关作文教学的信息,促进教师学习,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二是把网上下载的作文示范课刻录成光盘,组织教师观摩,开展信息化作文教学研究;三是开展常规教研,定期开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教学的公开课,通过全体语文教师的听课和评课活动,发挥集体教学的优势,总结成绩,找出问题,探讨教育对策,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作文教学的能力。

5.利用网络及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强弱。当今世界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信息,而信息的获取又主要依靠阅读实现。因此,识字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网络系统查找与生字有关的图片,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如玉、衣、鸟、子等生字,利用形象化的图片,出示在多媒体课件中,会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汉字的演变过程,便于识记。有些汉字还可以通过猜谜语识字的方法,通过网络这个大平台把一些复杂的汉字,利用谜语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巧妙地利用谜语记忆汉字,这样印象会更深刻。如“画”字,谜语是这样描述的:“一块豆腐切成四块,放在锅里盖上盖儿。”“金”字可以说成:“一个人本姓王,兜里揣着两块糖。”将这种生动、形象的谜语展现在多媒体课件中,学生会更深刻地记忆这些生字,这是多媒体教学带来的益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在不断更新和改进,由最初的所谓现代化手段如幻灯机、投影仪到现在先进的多媒体、电子白板这些设备的出现,使得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它的生动、直观、形象深深地吸引学生。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能力培养;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满堂问”的现象很普遍,教师总是借“问答法”来设计教学,这不仅使课堂教学呆板单一,缺少生机和活力,也会使学生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走出“满堂问”的误区,以使学生能力得到综合培养,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一、以读代讲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而教材又是和口语基本一致的现代汉语。大部分“讲”“问”是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的,应该让位给学生读。“以读代讲”应是阅读教学之本。一般来说,“以读代讲”的课堂教学结构形成了“三读”的模式:一读感知内容,二读品词赏句,三读积累语言。特级教师于永正教《惊弓之鸟》就是以“三步读”的方式完成的:初读,读正确、流利,并感知课文大致写了什么样的一件事;精读,边读边想象人物神情及语气,并辅以必要的提问与讲解,以便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进入课文境界;赏读,在分角色读的基础上,加上动作及表情,以演助读,要求学生把理解了的内容和想象到的情景表现出来。

二、以述促读

复述,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本上学过的主要语句,把课文的内容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复述,既是读、说的训练,也是理解的训练。它是以记忆和理解为基础的,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把所读课文的内容有中心、有条理、有感情地叙述出来。长期进行复述训练,将有助于学生积累词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锻炼语言的准确性、连贯性,同时训练记忆能力,发展思维的想象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复述的方式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等。不管其形式怎样,用复述法促进阅读一般按照初读――复述――评述的步骤进行。如一位教师执教《新型玻璃》时,先要求学生从“名称”“特点”“用途”三方面填表。接着要求学生或以第一人称复述,或用对话方式复述,或把两种新型玻璃放在一起复述。然后师生以正确、全面、新颖为标准加以评点。如此由理解而复述,再由复述而加深理解,既避免了许多繁琐的问题,也训练了学生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以听促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者把“听”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听话辨别力、听话辨断力、听话概括力、听话组合力等。

笔者在小学执教《赵州桥》一文时,让学生听读第二节,读时故意省去“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和“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中的词语,省去“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句话中的“还”字。然后设问:“老师读的与书上写的有几处不同?改动了行不行?”听辨之后,学生分析出:两个“拱形”的关键词,作为“大桥洞”“小桥洞”的修饰语不能少,它阐明了赵州桥精妙的设计和独特的结构;省去了“顶上的”一词就不能说清楚四个小桥洞的方位;“还”字省去了就不能反映河水在平时和发大水时流过桥洞的实际情形了。从以上教学过程看,这种听辨训练能突出讲读的重点,具有思维的导向作用,也免去了许多设问,而且在听辨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并迅速作出判断、评价和表达,能力得到了综合的培养。

四、以写促读

篇8

[关键词]旅游教育;本科;萎缩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5-0013-05

引言

以1978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一批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为标志,中国旅游高等教育拉开了序幕。到2008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已走过了30个春秋,回顾这30年来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在为教育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而欣喜的同时,也不得不为旅游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而忧虑:大学生对旅游专业的认可度不断走低,本科生旅游行业内就业率不高,企业不敢用本科生、留不住本科生,等等。这些现象说明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的确存在着严重问题。关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已有学者从多个方面进行过论述,并且提出了各自对策,但是上述问题在不同的大学里的表现及严重程度是不同的,譬如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和中国最先开办旅游本科教育的大学以及其他综合性大学,由于校情的差异,他们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限于篇幅,本文仅对旅游本科教育的问题进行分析。

1、中国大学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现象

本文所说的旅游本科教育萎缩,指的是学生专业认可度低、毕业生行业内就业率低、旅游专业教师数量相对减少或教师的职称和学历相对降低、旅游院系的地位相对降低等现象。在此没有把旅游招生规模作为衡量因素是考虑到目前高校仍处于扩招态势,学生人数的多寡不能说明问题,但是对于同一学校来说,招生规模的纵向变化可以部分说明旅游专业的发展变化情况。为了使问题呈现得更加清楚,分为著名大学、最先开办旅游本科专业的大学和其他大学三类分别阐述。

1.1中国著名大学旅游本科教育情况

“著名大学”是一种模糊说法,为了便于考察,这里以中国大学综合排名前10位的大学作为分析对象。根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武书连、吕嘉、郭石林的《2002-2007中国大学评价》的研究成果,近6年里进入前10名的大学一共有12所(因为有的大学并非每年都进入前10,所以不止10所大学),它们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这12所大学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办学水平,分析旅游专业在这些大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有利于我们了解旅游专业在利用优势教育资源方面的情况。旅游专业在这些大学里的发展及处境可以分为以下5种情况:

第一种:没有旅游及相关专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第二种:有旅游及相关专业但已停止招生――西安交通大学。第三种:虽然未停止招生,但是学科地位有所下降――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第四种:偏重于旅游文化或历史、地理某一方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第五种:设有旅游学院的大学――中山大学。

这5种情况的产生都是由其校情和专业发展的背景造成的,具体来说: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作为我国最知名的两所高校,立足于发展基础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没有开设旅游管理专业。而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理工类大学,自有其专业定位。最著名的大学里往往不设旅游专业,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是普遍存在的,譬如美国有旅游相关专业的大学排名较靠前的也在10名左右,如康奈尔大学(Connell University)和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旅游及相关研究很长时间以来并没有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研究者的视野。但是,根据吴必虎和蔡利平的研究,“旅游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起逐步向这些最高学府渗透”。

西安交通大学曾经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但是现已停招,其原因是2003年实行按照工商管理专业统一招生,由于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较少而停招。与旅游管理专业萎缩乃至消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校管理学连续6年获“管理学”学科门类排名全国第一。这种情况似乎说明:置于管理学院下的旅游专业并不会因管理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甚至强大的工商管理专业有可能“吞掉”旅游专业。

上海交通大学等4所大学虽然未停止招生,但是学科地位有所下降。下降的表现有:第一,旅游专业在学校教学机构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如浙江大学,由合并前的杭州大学旅游学院一级教学单位下降成新浙江大学商学院下的一个系,属于二级教学单位。第二,招生规模有所下降,如复旦大学旅游本科招生人数,从2002年的41人下降到2006年的30人。第三,旅游专业在横向师资力量对比中居于劣势,如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有教师5人,仅占管理学院教师总数的4.8%。

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四川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不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而是分别在人文学院、地理学院和历史文化学院。由于旅游管理专业与历史、地理、文学类的专业相比,其“管理学”的特点更有吸引力,所以旅游专业在这3所大学里的招生规模没有大的下滑,南京大学2006年、2007年旅游专业的学生数量甚至还有所上升。但是这种专业安排方式是否有助于旅游本科教育的发展还值得商榷,毕竟旅游专业与历史、地理和文学等专业的学科差异性较大。

在中国排名前10位的大学里,中山大学是唯一有独立的旅游学院的大学。最初旅游专业也是在管理学院,2004年成立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后,管理学院和旅游学院均有旅游专业。

中国排名前10位的大学是中国优势教育资源所在,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著名大学的旅游专业大多数处于萎缩状态或萎缩状态的边缘,这将影响旅游高等教育和旅游研究未来的发展,并进而对行业的发展带来长期不利影响。

1.2最先开办旅游本科专业的8所高校的情况

1981年,由教育部批准,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杭州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长春大学、中山大学8所院校最先开始开办旅游本科教育。由于起步早,这8所大学在旅游本科教育方面较其他高校有一定的办学优势,但是即使如此,现在这8所大学里旅游专业的境况也不容乐观。

1.2.1招生规模相对于其他专业没有增长甚至还有所下降

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不断扩张的趋势相反。这 8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普遍出现了下降的态势。上述大学中的多数,近年来每年招生规模维持在30人左右。

1.2.2师资规模和职称结构27年来变化不大

伴随招生规模下降的还有旅游师资的变化,虽然旅游专业教师绝对数量在增加,但是相对规模仍在缩小。旅游专业教师规模最大的浙江大学,教师人数22人,教师人数最少的长春大学仅有2名旅游专业教师。而且教师的职称结构经过27年的发展也没有很大改观,仍以中级和初级职称为主,教授人数较多的有4-5名,大多数学校的教授人数在1-2名,与各自学院其他专业的差距较明显。

1.2.3专业特色不明显

除了外语类大学强调外语特色外,各高校并没有依托师资和研究优势进行特色化专业设置,仍采取高度雷同的专业划分模式。

1.2.4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行业内就业比例“双低”

旅游专业一度是“就业率高、收入高”的热门专业,但是随着就业层次的走低,选择专业时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学旅游专业,毕业生越来越不愿意在旅游行业就业,譬如某大学2007年30名毕业生中,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人数仅8-10人;大多数大学近年来选择行业内就业的不足50%。学生旅游行业就业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看来,至少是高校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学生的择业观念和职业期望以及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和人才使用策略三方面共同造成的。

1.3其他综合性大学

在上述8所高校率先开设旅游专业后,随着中国旅游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和高校扩招,有越来越多的高校也相继开设了旅游本科。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共有旅游高等院校762所(包括开设旅游本科的综合性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性学校及专门性学校),与2005年相比,旅游高等院校增加了69所。旅游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并不能掩盖存在的问题,因为有很多学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而盲目开设旅游专业,办学条件和师资状况难尽人意,因此院校的增多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某种意义上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旅游教育规模的扩大不能视为旅游教育真正的繁荣,这种盲目开办旅游专业带来的问题更多,以至于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就限制批准高等院校新设旅游本科专业。

从对三类学校旅游本科教育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旅游专业的整体招生规模在扩大,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正逐渐淡出那些著名高校,连最早开设旅游本科教育的8所高校的形势也不容乐观,所以旅游本科教育规模的扩大总体而言是非优扩张。这种扩张正把旅游教育从优势教育资源中挤压出来,转入其他不具旅游本科教育优势的学校,这不仅进一步降低旅游本科教育的声誉,还会对旅游的研究生教育和旅游研究带来不利影响。

2、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原因分析

旅游本科教育的萎缩有部分原因是原来盲目扩张后规模上的正常回落,但是通过对旅游高等教育和旅游行业发展两方面的审视,我们认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与高等教育体制下人才的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矛盾,即旅游高等教育体制下人才的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这种不适应最终导致旅游高等教育萎缩。其实这种矛盾从旅游本科教育开始之初就存在,只不过在过去统一分配的体制下,加之旅游本科生人数较少,矛盾没有这么突出。扩招后,尤其是实行自由选专业以来,矛盾一下子尖锐起来,现在到了不得不正视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了。

2.1矛盾之一:旅游人才需求的分层化与本科教育人才同质化之间的矛盾

行业对人才需求有潜在定位,这对旅游高等教育,尤其是著名大学的旅游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差异化的要求。旅游行业对人才分层需求的潜在定位是:

(1)初级人才:劳动力市场或者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2)中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和普通大学毕业生。(3)高级人才:著名大学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和具有旅游本科教育优势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这种潜在定位是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所需要具备的不同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眼界视野而形成的。一般来说,拥有优势教育资源的著名大学的学生所获得的教育能使他们拥有胜任高级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较高的综合素质。但这一潜在定位在实际中却难以实现,原因在于现行教育体制下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的都是同一层次的旅游从业者,行业需求的多层次人才中需要高校提供的,高校却提供不了。

在顺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方面做得较好、值得我们借鉴的是香港理工大学。该校通过对旅游业用人需求规律的长期摸索,将本校的饭店及旅游管理的毕业生定位在旅游行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招生人数限制在香港每年新增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需求数量内,并通过课堂学习和实习,使学生毕业时能真正达到行业对中高级管理者的要求,学生的就业层次很高,实现了高等教育定位与行业对人才需求定位的对接。

2.2矛盾之二:行业的专业化要求与“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

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实行的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无疑对工商管理的一般专业是适用的,但是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却存在明显的弊端。按照上述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而存在,因而课程体系突出了工商管理的基础理论而掩盖了旅游的特色,由此导致学生所学的旅游行业知识只能是泛泛而论而缺乏行业针对性。不管是饭店业、旅行社业、会展业、航空业、餐饮业、娱乐业等这些大的行业,还是温泉经营、高尔夫球场管理、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管理、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等细分的行业领域,行业特性都非常强,都不是工商管理专业“统一尺寸”的学生所能胜任的,甚至也不是传统的“饭店+旅行社”的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所能应付的,所以培养模式与行业的专业化要求不适应,自然难以帮助学生在旅游行业发展。

2.3矛盾之三:行业对理论和经验的双重要求与本科教育中实习缺乏之间的矛盾

旅游行业对于从业者的经验非常看重,一般来说,企业对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的要求是理论可以弱一点,动手能力要强,要有实习经历,对本科生的要求则是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都要强。所以行业对本科生的要求是双重的,但是目前高校旅游本科的培养方案普遍重视课堂教育而忽视实习,培养的是单向度的理论型学生,使得旅游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时难以与职高生竞争。

由于缺乏实习经验,旅游本科毕业生只能从最底层的服务岗位做起,而其他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初级岗位工作则看起来要“优越”很多,这种同一学校、同一院系毕业的学生初次就业后社会地位的巨大落差,增强了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失落感,打击了毕业生从事旅游行业的信心。所以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使旅游管理的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有较多实习机会和实习经历,那么旅游毕业生职场上的竞争力就难以提高,即使在行业内就业也 无法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学生的行业认同度和行业内就业率“双低”的局面就无法扭转,旅游本科教育必将因为生源萎缩而陷入困境。

3、解决问题的措施

3.1解决问题的契机

当前旅游本科教育的问题已经到了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时候,所幸有利的外部环境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

3.1.1契机之一:有利的旅游业就业前景

与旅游本科毕业生行业认同度低和就业率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迅猛发展的旅游业所提供的大量就业机会。据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70万个旅游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900万人。旅游业面临着巨大人才缺口,这缺口既有总量上的缺口,也有结构上的缺口。旅游就业前景看好为我们解决旅游本科教育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旅游本科教育的问题加紧研究,商讨解决方法。

3.1.2契机之二:学生就业观念正在改变

长期形成的“服务行业低人一等”的偏见和大学生“天子骄子”的看法使大学毕业生不愿在旅游行业择业。但是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出现,一些大学生已经开始转变旧有的择业观念,由“精英化择业”向“大众化择业”转变。这对旅游就业是一个利好消息。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高旅游毕业生行业内择业率。

3.2解决措施

在无法完全改变旅游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情况下,只能在体制内寻求问题的出路。

3.2.1强化旅游的专业特色,为行业培养专业性人才

首先应紧跟旅游活动和旅游行业发展进程,将旅游专业进行细化、特色化,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人才培养口径统一、却不适应行业需求的尴尬局面。可喜的是,一部分高校已率先在这方面迈出了步伐,他们通过调研行业的实际需求来细分出恰当的专业来。这其中又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从原有的学科设置中细分出一些专业,譬如青岛大学旅游学院,除了保持原有的旅游管理专业外,又从中分出了饭店管理、国际旅行两个细分专业,是立足原有专业进行的较稳妥的改进方式。第二种,是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所采取的通过具有实质性的产学合作对专业设置乃至授课内容调整、教材编撰、授课方式和实习安排所进行的较深入的改革。第三种,较为彻底的变革方式,即依托强有力的师资支持成立新的旅游院系,专业设置完全从行业实际出发,如2004年成立的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和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的华南理工大学,所设立的专业方向(系)均是广东省乃至全国旅游人才最缺乏的专业方向。它们的实践给高校在专业设置改革中提供了有益借鉴,那就是旅游管理这类应用型专业必须依托学校的优势进行细分化和特色化,才能适应行业需求,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3.2.2实行实习时间累积的弹性实习制度,缩短毕业生的基层工作时间

已有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具体做法是借鉴国际著名酒店管理学校洛桑酒店学院的学生实习方案,在整个大学期间,通过安排学生进行初级、中级实习,将学生的实习时间累积起来记入学分,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对行业的了解更加深刻,另一方面促进理论学习的针对性。这样有助于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从事中层管理工作的经验和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

3.2.3将经济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理论的课程整合,同时增设专业性强的旅游行业管理课程

在这方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课程改革进行得较为成功。该校与首旅集团进行新的校企合作办学,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深入听取企业方的意见,将课程体系完全与企业经营管理环节结合起来,并通过深入的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以达到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理解。这样的课程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与别的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要从基层干起相比,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毕业生却被企业早早聘为管理者。

3.2.4充分发挥旅游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提高旅游在其他强势学科中的主导地位

在目前“旅游管理”作为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多设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但是与工商管理专业比较,不管在学科成熟度上还是在师资方面,旅游管理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只有依靠学科带头人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作用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立独立的旅游学院,旅游专业才能获得较多的办学资源,摆脱旅游专业附属于工商管理的不利地位,真正实现“旅游人”领导旅游专业发展的局面。

篇9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关注学生身心的解放,课堂气氛要宽松而自由。在语文课堂中,充分采用角色扮演,将表演艺术引入语文教学活动,在表演中教师不再是主角,而是充当了配角,师生配合密切,这样在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置身于表演当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起来减轻了心理压力,潜能得到发挥,学生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中掌握了知识。

我曾有幸去杜郎口参观学习,那种“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气氛到今天还深深的感染着我。语文能编成短剧,课堂成了学生的天地,自由发言,无拘无束,让每个参观者为之动容。“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这种教学理念时时渗入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

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美国的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后的老师,这些都说明了培养兴趣对学生至关重要。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让老师“一言堂”和唱“独角戏”,课堂上总是让老师向学生一直不停地灌输,而使我们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上完一节课后,他们感到非常疲劳,对学习的兴趣几乎是没有了。我们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解放思想,放下包袱,给孩子留下充分的施展空间,从而做到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主人翁意识。

三、善用鼓励和赏识,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学生是人,是需要鼓励和赏识的。课堂上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动作,都会给学生以无限的动力。学生在教师的鼓励赏识中会更积极,发言会更大胆踊跃,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如在一次仿写句子专题训练课上,何凯同学仿写了一句,征求我的意见,我一看便说:“不错,很符合仿写要求。”他高兴地写到了黑板上,回到座位上又写了两句,也都符合题意,与上下文连贯。我又及时表扬了他。那节课他仿写了好几句。同学们都称赞他:“灵感太多了,一发不可收拾。”在我校教学楼上有一句话:“我参与,我快乐,我努力,我成功。”如果每位教师都做到了鼓励和赏识学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那我们每天收获的将都是惊喜。

四、加强小组合作化,提高实效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兴趣 激发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与探究活动。但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教师想方设法进行引导,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下是本人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激发和培养的几点认识:

一、利用新颖有趣的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在设计导入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精心准备课堂导语,引导学生快速走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下面老师会带你们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吗?”此时学生精神大振,纷纷提出问题:“老师,你要带我们去哪啊?”然后教师顺势在黑板上书写“桂林山水”四个大字,学生们恍然大悟:“哦!”接着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桂林在哪啊?”此时教师再顺势引导:“桂林在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那里景色优美、风景迷人、有山有水,如果你们想一睹桂林山水的美景,就跟随作者一同来领略它的风光吧。”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大增,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组织角色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泼好动、表现欲强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气氛活跃。如果仅仅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甚至失去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感。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故事情境或游戏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可以采取“找朋友”、“开火车”等游戏方式来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由此可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标准答案,以及学生能否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涉及具有开放性的题目,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就要加以鼓励和肯定。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提出不同见解,并针对标准答案提出质疑,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让学生的心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被激发出来。

四、从生活化教学中体验快乐,培养学生兴趣

曾经有位学者说过:学习的关键在于活学活用,如果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了就跟没学一样。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要实现“生活化”,指的就是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要坚持学以致用这一基本原则。练习训练所用的材料,要来源于生活;课本中的练习,也应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因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和提高。为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特点,设计一些扮演解说员、导游、推销员等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得到自然发展。例如在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选学课文后,引导学生按照学到的清晰表达一个意思的基本方法,尝试一下自己做“推销员”,把各自家乡最有名的水果推销给客户,看谁表达得最出色。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以自己的方式分别介绍了西瓜、桃子等水果,语言描述得都相当到位。这种生活化的技能训练方式会使学生感觉学习非常具有趣味性,他们不仅能够从中学到知识和技能,还能锻炼其综合能力,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自主创新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

总之,有效的兴趣教学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取知识、拓展视野、掌握技能。

参考文献

[1]陈辉 以新课标理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J].文教资料,2009,(09)。

[2]香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09)。

[3]李志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J].教育评论,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