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债券风险防范范文

时间:2024-05-21 17:3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债券风险防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债券风险防范

篇1

关键词:企业债券;筹资风险;防范措施

1企业债券筹资风险特点

企业债券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利用企业债券筹资所要承担的风险。

1.1债券融资的风险相对较大

由于债券必须偿还本息的义务性、固定性和难以展期性,决定了债券融资必须充分依托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因此,相对于股本的无偿性、股息红利支付的非义务性、非固定性,债券融资的风险要大得多。

1.2债券融资的风险具有主观性

债券的各种发行条件如偿还期、利率等因素均是发行者主观确定的。

2企业债券筹资风险种类

2.1发行风险

企业债券筹资在发行债券阶段,由于发行单位信誉、债券发行总量以及债券发行时机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债券发行不成功而形成风险。由于债券发行时的经济条件、公众的购买能力和购买偏好、其他的债券发行数量、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个人收入调节税税率、企业形象、企业债券的可转让性等的影响因素,有可能会导致企业花费大量发行的费用、广告宣传费用、各种手续费用等,却没有筹集到需要的资金。

2.2经济环境风险

企业对所处的经营环境总是无法把握或确定其变化规律的。影响宏观经济环境的政治、文化、金融、税收、政府政策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

2.3通货膨胀风险

通货膨胀风险是指由于通货膨胀而使债券到期或出售时所获得的现金购买力减少的风险,它是形成债券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在适度的通货膨胀下,企业可以通过筹集债券来实现资金保值,从而增加了对债券的需求,导致债券市场价格上涨,但是因受到债券本身利率及市场利率的制约,这种上涨是有限的。如果过度的通货膨胀,任何市场都不会起到保值的作用,从而导致债券市场价格的下跌。

2.4经营风险

(1)企业销售和盈余是否稳定;

(2)企业是否面临原材料、能源、电力等的短缺;

(3)员工是否有不安定情况或存在罢工的潜在因素;

(4)债券期限安排是否合理。

如果利用债券筹资的目的是新建项目,应考虑债券期限的长短,如果过短,债券期限到时新项目可能刚刚建成,还未投产,或刚刚投产,还未见效益,则还本付息出现困难;如果债券期限过长,则要付出相当多的利息,给企业还本付息带来很大压力,甚至出现危机。

(1)产品是否适销对路;

(2)主要顾客是否稳定;

(3)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否稳定。

2.5可转换债券的转换风险

可转换债券是指在发行时标明发行价格、利率、偿还或转换期限,持有人有权到期赎回或按规定的期限和价格将其转换为普通股票的债券性证券。其风险特征:

(1)转股失败。如果发债企业的股价表现不好或股市低迷,正好股价低于转换价格,投资者就会宁愿承受利息的损失,要求还本付息而不转股,这会直接导致企业的财务负担过重,资本结构变差,从而增大筹资风险。因此转换价格的设计十分重要,尤其是企业分红配股的情况应灵活调整转换价格。

(2)收益削减。因为可转换企业债券转换后,需在更多的股权人中分配收益,使每股利润稀释,减少企业收益。

2.6派生性风险

派生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外部的其他因素的变异而引发出来的市场风险。它们通常是无法预期或无法预防的。

3企业债券筹资风险计量

债券筹资风险的计量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即将情况的分析判断和数据的整理计算结合进行。

债券筹资风险的计量分析常用概率分析法。由于风险与概率有直接的联系,筹资风险程度可以用概率论的方法即引用期望值、均方差和变异系数来计算。

4企业债券筹资风险分析

4.1债券利率不稳定会造成筹资风险

(1)没有恰当地估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对生产经营的长远趋势估计不足。如果按现在的情况确定的债券利率是正常的,但发行债券后,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不景气,资金利润率下降,但企业仍须按照债券固定的利率支付债息,将给企业财务上带来更大的压力。企业一旦出现财务危机,濒临破产时,债权人则有权优先索偿本息,这样就会加重企业财务危机和加速企业破产。

(2)确定债券利率时没有与企业的销售、利润指标衔接。一般地讲,当企业的销售、利润等指标比较稳定,预计未来的销售和利润将会有所增长且增资的收益率大于债券利率时,企业没有筹资风险。如果未来销售和利润收益率增长低于债券利率时,筹资将会面临风险。

4.2债券发行时机欠佳造成筹资风险

债券发行时恰逢经济不景气时期,会降低投资人的收入水平,削弱投资人的购买欲望,对债券的销售带来不利影响,难于筹到资金,面临筹资风险;债券发行时,债券的利率应该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水平,如果债券发行后,银行存款利率下调以及贷款利率下调,就会使企业发行债券筹资成本相对偏大,带来筹资风险。

4.3债券筹资顺序安排欠妥造成筹资风险

这主要针对股份有限企业。在筹资顺序上,要求发行债券必须置于普通股票融资之后,即必须先行筹措一定数额比例的股本,然后才可以利用发行债券筹措资金,并且要注意保持间隔期。如果发行时间不当或筹资顺序超前,那么必将带来筹资上的困难,为后面的筹资带来不利影响。

4.4债券发行条件考虑欠周造成筹资风险

(1)债券发行额,应考虑发行者的资格、信用、知名度以及债券的种类等因素来确定。发行额定得过高,则不仅会造成销售困难,而且对该债券发行后的流通市场的价格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带来筹资困难。

(2)发行人对综合市场形势缺乏判断会造成筹资风险。

(3)债券发行价格与票面利率相配合,来调整认购者的实际收益率,以与当时的市场利率保持一致。如果债券票面利率相对较低,而发行价格没有作到相对较低,则会造成债券难以出售,造成筹资风险。

(4)债券期限的确定与债券销售情况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期限较长,销售较困难,也会有筹资风险。

5企业债券筹资风险防范

5.1提高债券资金成本的途径

(1)合理安排筹资期限。如果企业的筹资期限和使用周期能与生产经营周期想匹配,则企业就可以避免因负债筹资而产生的到期不能支付的偿债风险。对于债券筹资来说,一般多属于长期投资,由于投资是分阶段进行的,企业可以按照投资的进度合理安排筹资期限,即通过资金占用与资金来源期限的合理搭配,用较短期的资金来满足

长期资产占用的需要,也同样会使风险保持在适当的水平,同时减少资金不必要的闲置,且能降低资金成本。

(2)注重企业信誉,提高信誉等级。企业信誉对企业的竞争地位使非常重要的,只有恪守信誉的企业才能有长远的发展。企业需要积极参加信誉等级评估,努力提高信誉等级,让企业走向市场,这样才能为在资金市场筹集债券创造条件,才能增加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有效的降低资金成本。

(3)提高筹资效率。首先是正确制定债券筹资计划,企业既要掌握债券筹资的基本法规,筹资程序,还要周密安排债券发行的数量、时间,以制定具体实施步骤,节省时间和费用;其次,要组织专人负责具体实施,以保证筹资工作的顺利开展。

5.2发行可转换企业债券,是部分企业防范债券筹资风险的一条蹊径

(1)对于可转换企业债券的发行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以避免转股失败。一般来说,由于可转换企业债券自身的优势,投资者乐于接受,发行风险不大,企业要预防的是转换失败的可能性,因此企业要选择合适的发行时机,确定合适的转换价格,此外为保护双方利益,还要制定有关赎回、回售的附加条款以及转换补贴等措施,以确保转换的成功。

(2)合理利用筹集资金,正确选择投资项目。无论在可转换企业债券转换前还是转换后,企业都面临还本付息的压力,而转换后,又面临更多股东对收益的分配。因此,企业发行可转换企业债券后,要合理利用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利润较高的项目,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收益,从而使债券人增加信心,顺利实现转换,并且避免转换后股利的稀释,可以通过配股继续融资。

参考文献

[1]杜萍,周剑杰.筹资风险与防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王化成、张新洪.现代企业筹资实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抵押物 查封

2015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信用风险不断蔓延至商业银行,导致不良贷款激增,风险防控及贷款清收情势严峻。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清收与处置中,经常会遇到抵押人因对外负债较多,抵押物被其他债权人申请先行查封、扣押,甚至轮候查封等情况。从法律上看,虽然抵押物被先行查封不影响商业银行作为抵押权人的优先受偿权,但从实践看,抵押物被先行查封将增加商业银行抵押权实现的时间和成本,影响商业银行债权的顺利实现,导致抵押贷款代偿能力下降,信贷资金潜在损失不断增加。

一、当前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抵押人资产被其他债权人先行查封的主要情形

一是受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影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蔓延。工业产品市场需求疲软,价格下跌,在成本增加和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出现盈利能力下降,资金链紧张而引发贸易合同违约导致涉诉,其资产(含抵押物)被查封。二是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盲目扩张,因多元化投资或临时周转困难向银行过度举债或高息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后引发借款合同违约导致涉诉,抵押物被查封。三是借款人利用关联企业,先行查封银行抵押物,恶意逃废银行债务。

二、人民法院可以因其他民事诉讼和执行需要对商业银行享有抵押权的资产进行查封、扣押等措施,但不影响商业银行的优先受偿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02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抵押物、留置物可以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但抵押权人、留置权人有优先受偿权”;《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0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所有的其他人享有抵押权、质押权或留置权的财产,可以采取查封、扣押措施。财产拍卖、变卖后所得价款,应当在抵押权人、质押权人或留置权人优先受偿后,其余额部分用于清偿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5条规定,“已经设定抵押的财产被采取查封、扣押等财产保全或者执行措施的,不影响抵押权的效力”。上述规定和司法解释明确了两点:一是商业银行不能以资产已被设定抵押为由来对抗人民法院对抵押物的查封、扣押行为。二是商业银行对抵押物的优先受偿权不因查封而受影响。

三、商业银行抵押物被其他债权人先行查封后的风险及影响

虽然抵押物被先行查封不影响商业银行作为抵押权人的优先受偿权,但抵押物被诉请法院先查封后,就可能引发抵押物优先受偿权和法院执行权的冲突问题,最终影响商业银行抵押权的顺利实现。

(一)抵押物被其他债权人先行查封后商业银行将不能与抵押人采取协议方式处置抵押物

根据《物权法》第195条的规定,抵押权人实现抵押权的方式有两种,即与抵押人协议处置(折价或拍卖、变卖)或通过申请法院处置(拍卖或变卖)。在实践中,商业银行通过与抵押人充分、有效沟通后,以和解、协议方式处置抵押物将比法院判决处置更高效,且时间和费用更低。如果抵押物被其他债权人先行查封后,抵押物的执行分配应由首先查封法院主持进行,商业银行采取协议方式处置抵押物将无效,只能通过法院处置途径才能实现抵押权,无形中增加了处置成本和难度。

(二)商业银行实现优先受偿债权或因“无处分权”或“无益拍卖”陷入僵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明确指出“对参与被执行人财产的具体分配,应当由首先查封、扣押或冻结的法院主持进行。首先查封、扣押、冻结的法院所采取的执行措施如系为执行财产保全裁定,具体分配应当在该院案件审理终结后执行”。因此,当商业银行抵押物已被其他法院先行查封时,商业银行申请优先受偿债权的执行法院对已查封财产无处分权。同时,已查封的抵押物拍卖保留价在清偿优先债权和强制执行费用后可能所剩无几,采取先行查封的其他债权人可能无法从查封财产的处置变现中受益,所以其一般不会申请对查封的财产进行拍卖。在这种情形下就形成了无论是先行查封法院还是商业银行的执行法院均无法处置查封财产的僵局,最终影响商业银行债权实现的效率和效果。

(三)商业银行实现优先受偿权的时间进程受制于首先查封法院对其他债权人的诉讼程序

《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指出对抵押物的具体分配由首先查封法院主持进行,并在首先查封法院案件审理终结后进行。这将给抵押权实现进程带来两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在先行执行查封的法院为异地法院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与法院协调、沟通的效率和效果都会受到不利影响,尤其是在个别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地区,商业银行合法权益将难以及时得到充分的保护。二是在先行采取查封措施的法院对相应的债权纠纷未完成审理、判决及执行程序的,商业银行的抵押权难以实现,而此进程是商业银行不能控制的。如果先行查封法院案件审理时间长,或其他债权人怠于案件审理和执行,将严重影响商业银行对抵押物的处置时机和效率,造成不良资产长期挂账,难以处置等问题。

(四)商业银行实现优先受偿权的经济成本因首先申请查封的其他债权人而增加

《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90条规定“被执行人为公民或其他组织,其全部或主要财产已被一个人民法院因执行确定金钱给付的生效法律文书而查封、扣押或冻结,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或其他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的,在被执行的财产被执行完毕前,对该被执行人已经取得金钱债权执行依据的其他债权人可以申请对被执行人的财产参与分配”。当抵押物的价值有限,尤其是在抵押物的预计变现价值仅能满足或部分满足商业银行优先受偿权的情况下,申请先行查封的债权人预计变现后自己难以受偿或受偿份额极少,便会在与商业银行协商查封财产处分权转移的谈判过程中增加要价砝码,否则就怠于案件审理和执行,恶意影响轮候查封生效时间、抵押权实现期限、抵押权受偿份额等,使得商业银行虽享有法律上的优先受偿权,但在优先处置权上失去有利地位。通常情况下,为了尽快实现债权,商业银行不得不做出让步,对申请先行查封的债权人给予一定的补偿,导致实现优先处置权的经济成本大大增加。

(五)抵押人通过与关联企业的虚假债权纠纷申请将抵押物先行查封,商业银行优先处置权受到阻滞

清收处置实践中常见抵押人为了逃废债务,与关联企业虚构债务,恶意诉讼。关联企业以此为由申请将抵押人核心资产(包括商业银行抵押物)进行先行查封,然后关联企业采取怠于行使债权;故意将债权诉讼过程复杂化,拖延案件审理、判决和执行进度等各种方式来对抗商业银行行使抵押权,使商业银行的优先处置权无法顺利有效实现。

四、商业银行应对抵押物被其他债权人先行查封的防范措施

(一)深入核查借款人或抵押人涉诉情况、信用状况以及抵押物情况

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摒弃“抵押物崇拜”思想,不要盲目认为办理了抵押担保,就能保障债权顺利实现,从而忽视抵押物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一是依托全国被执行人查询系统、法院裁判文书网等公共平台以及房产、土地部门等行政机关,严格加强对借款人和抵押人对外融资(银行、民间借贷),对外担保,涉案涉诉涉纠纷等或有负债事项的贷前调查,及时发现拟设定抵押的资产已被其他债权人先行查封的情况,将抵押物风险扼杀在授信准入阶段。二是尽量避免采用异地抵押物抵押担保。异地抵押物被查封冻结的信息难以及时获取,容易造成信息严重不对称,不利于商业银行及时、有效防范抵押物风险。

(二)密切监控押品变动信息,及时防范抵押物风险

商业银行在贷后管理中要对押品信息有效性进行跟踪和监控,一旦出现风险,要及时保障和主张抵押权。一是商业银行为避免因没接到法院关于抵押物被查封的通知而导致自身遭受损失,应在借款合同及抵押合同中明确规定抵押人有义务将抵押物被查封、冻结等信息及时告知抵押权人,否则因此产生的损失由抵押人承担。二是定期从房产及土地登记机构等相关部门获取被查封、注销抵押登记的押品变更信息,核查比对是否为存量贷款的抵押物。及时发现抵押物存在的重大风险事项,及时采取风险化解措施。三是商业银行贷后抵押物检查频率不高,难以在第一时间掌握抵押物被查封、冻结的异常情况,一般在贷款欠息后才引起重视,法律诉讼程序滞后,而民间借贷债权人信息渠道广泛,处置手段灵活多样。因此,为防范抵押物因民间借贷等纠纷被先行查封,商业银行应切实履行贷后管理职责,及时、全面掌握抵押人民间借贷、对外担保等隐性负债情况,对风险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加大其抵押物信息的核查频率,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

(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债权顺利实现

商业银行要及时对享有抵押权的资产采取查封等保全措施,确保享有优先受偿权和优先处置权。一是积极主动,确保首先查封,保证抵押物优先处置权。在贷款出现风险后,商业银行要及早、全面了解借款人或抵押人的所有资产情况,迅速采取查封等资产保全措施,对债务人的抵押资产采取首轮查封。不能因为费用、精力等各种原因贻误先机,而最终在抵押物处置权上处于被动地位。二是抵押物被其他债权人先行查封后,要及时主张权利。首先,要核实其他债权人的查封行为是否合法合规,如发现先行查封不符合有关规定,商业银行应及时向执行查封的法院提出异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其次,若未能首封而仅为轮候查封,则商业银行应及时与首封债权人协调并关注抵押物的查封顺位,尤其是不同法院对于启动评估拍卖程序的标准把握不一,如能做出充分协调,则有可能及时推动执行程序。再次,商业银行要通过多方沟通与协商,尽快请求法院协调,尽早解除对抵押物的查封;或者积极与承办法官沟通,争取由承办法官发函予在先查封案件的法院,尽力争取推进案件执行程序。

参考文献

[1]贾纯.抵押物被其他债权人先行查封对抵押权人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2008(8):62-64.

[2]孙宏涛.抵押物查封后不影响抵押权的效力[M].物权法案例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洁.抵押物因他案被法院先行查封的法律风险防范[J].中国农村金融.2015(6):76-78.

[4]许建添,张玮栋.《关于在先查封法院与优先受偿债权执行法院处分查封财产有关问题的解答》简评[DB/OL].东方律师, 2014-12-08.

篇3

关键词:金融风险;规避措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稳定是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石。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各金融机构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金融风险的种类越来越多,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复杂,成为影响最大的越来越集中的社会风险,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经济问题之一。为此,我们应在吸取国内外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挥我国自身的优势,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保证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 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和社会信用制度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银行为了追求利润,不惜降低放贷标准,这一点我国金融机构应引以为戒。金融机构要加强内部员工金融伦理道德教育,加强普通公民的金融风险意识教育,使其认识到金融风险会对自身及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从而有意识地避免风险,做一个稳健的参与人和投资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制定金融法律的实施细则,逐步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金融法制环境,依法实施对金融机构的设立审批和市场退出管理。同时,应积极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等级制度,通过社会信用机构建立起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缺失行为进行记录,从而对其获得资金产生一定的限制,对企业和个人形成软约束。[1]

2 加强监管

市场不是万能的,监管极必要且起着重要作用。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这对我国来说是重要警示。应扩大监管范围,完善监管体系;通过央行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企业的定期沟通联系制度,加强三大监管机构之间协调监管能力、信息交流共享能力和共同行动能力;构建一个为各监管机构共用的金融信息平台,实现风险监测的电子化、规范化、程序化,从而强化联合监管体系、修复以往存在着的不能很好处理大量信息的缺陷。同时,我国金融监管的政策措施必须具有现实可行性,尽快地对这些属于“过多、过死”的政策法规作调整,否则金融监管的严肃性就会遭到破坏,违法违规就会成为正常现象。[2]

3 建立完善我国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银行风险预警系统,适时掌握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积累程度,预测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为防止或化解金融风险提供科学依据。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体的内部风险监管制度、授权授信制度、信贷风险与金融交易风险制度,采用定量的方法定期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等级进行测评,并按照风险等级进行经济决策和业务管理。

4 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

加快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规范发展我国股票市场,要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改善上市公司整体结构,健全上市公司自我约束机制,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同时,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要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完善债券管理体制、市场化发行机制和发债主体的自我约束机制,加快形成集中监管、互通互联的债券市场。通过债券市场的发展,增加企业直接融资比重,相应减少企业对银行资金的间接融资需求,从而分散银行信贷风险,弱化银行体系的金融脆弱性。此外,还应大力发展各种票据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改变我国金融风险相对集中于银行体系的现象。[3]

5 推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控制化解不良资产,强化信贷管理控制

强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调整银行资产结构。适当增加高流动性资产,大力发展商业票据业务,通过贴现再贴现等来增强银行资金铁流动性,促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趋于对称。

另一方面更要积极采取措施化解不良资产,增强商业银行自求资金平衡的能力。首先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不良资产的善后补救工作,对以前担保手续不够规范的要及时进行规范。其次,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积极探索多元化、市场化、批量化处置不良贷款的新渠道,加快不良贷款的处理进程。

强化信贷管理机制。应改革信贷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贷款有效投放的机制,实行贷款审贷部门分离,按照“集中有度,审批及时”的原则,在明确信贷风险责任的前提下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要提高信贷准人条件,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将信贷资金投向信誉好、效益高、有市场的企业。[4]要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不但要继续加大对违规贷款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力度,而且要逐步扩大责任追究范围。

6 规范政府行为

政府应准确定位、有所作为,减少对金融市场的不当干预,制定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完善金融机构的退出制度;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率;要完善中介机构职责,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7 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建立符合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加快转变经营机制,健全有效的制衡机制,建立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强化基础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尤其是国有银行的改革应按照现代产权理论的要求引入现代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将利润约束目标变为其经营的首要目标。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把国有独资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8 循序渐进地进行资本项目开放

资本项目开放会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弥补储蓄缺口,进而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但亚洲金融危机证明,国内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治理结构,否则很可能会引起国内的金融危机。我国将逐步放松外汇管制,并最终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性。但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只有当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稳定并适应国际变化之时,当中央银行调控能力成熟之际,才有条件实施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完全自由兑换。

参考文献

[1]毛远信. 《探讨我国金融风险的规避与化解》[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4): 32~32

[2]胡茂才.《WTO 背景下我国金融风险问题探讨》[J].财政金融2008(6): 45~45

篇4

关键词:企业债券 筹资风险 防范办法

一、现阶段企业债发行状况及特点

(一)2012年我国企业债发行市场状况

2012年,我国对企业的融资加强了宏观调控政策,企业的直接融资行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提倡,因此,企业债市场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去年我国企业债发行的企业债累计484支,相比2011年增加148%,共同招募积累到的资金共有6499.31亿元,相比2011年增加161%。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表明,去年负责企业债销售的中介金融企业(券商)共有62家,相比2011年增加了9家。根据募集资金的多少计算,在所有62家券商中,排名在前几位的是国开证券、国信证券、中国银河证券,宏源证券、中信建投、平安证券。国开证券之所以能够在2012年激烈的企业债发行市场竞争中夺得头名,在于其具有强大项目资源开发能力,国开证券对于小的项目自己独立开发,而对于规模比较大的项目采取了联合开发的形式,从而占据了企业债发行市场的头名位置。而国信证券排名第二,虽然国信证券独立经营的企业债项目比国开证券还多11个,但在联合经营的企业债项目方面却远远少于国开证券,因此屈居第二。中国银河证券是老牌的券商,在企业债发行市场的竞争中,主要依靠一些传统的老客户为主,以国企为主,因此占据第三的位置。

(二)2012年我国企业债发行市场特点

2012年,我国企业债发行市场除了市场规模巨大之外,还具有以下的特点:

1、企业债发行市场构成有了很大变化

平台债依然是是企业债的主力,2012年,平台债占企业债的比例达到80%以上。信用债快速增长,去年,信用债发行的比例急剧上升,已经达到了45%,而2011年信用债只占企业债比例的37%。利率债则有所下滑,相比2011年,下滑了将近9%左右。

2、企业债发行金融中介市场竞争加剧

券商为了争夺企业债发行市场,不断发生激烈竞争,使得发行企业债的佣金价格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发行债券的行为,使得不同企业在债券市场上进行融资的积极性大大增加。

3、企业债发行主体更加多样

城司积极入住企业发行债市场。由于看到了企业发行债市场的巨大商机,很多城司也纷纷进入企业发行债市场,并且主要利用自身强大的资金实力作为担保,选择增长潜力大的企业,为企业进行中长期融资,从而对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除此之外,一些实力强劲的民营企业纷纷投身债券融资市场,使得企业债市场上债券的供给量非常旺盛。

4、企业债发行市场的监管得到加强

由于企业债发行市场的火爆,越来越多的券商和城司纷纷投身企业债发行市场,一度使得企业债市场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出现了金融冲击,因此,国家发改委对企业信用和后续监管更加重视,对债券存续期间的信息披露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强调对债券发行主体信用情况进行审核。

以下原因直接加剧了现阶段企业债发行市场的繁荣,第一是债券市场的不断成熟使得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的意识不断增强,第二是国家对企业债市场的积极政策,第三是投资者对企业债券投资需求的大幅增加。

二、企业债券筹资风险分析

(一)债券利率不确定会造成筹资风险

由于企业对自身的生产经营趋势和状况估计不准确,因此按照当前的债券利率进行筹资活动势必带来债券利率不确定的风险。企业经营状况大大超过预期,则债券利率相对企业的增值过低,因此,限制了企业的最大收益。而企业经营状况大大低于预期,企业所受到的债券利率压力倍增,会加速企业财务危机的出现,将使企业陷入到更加困难的地步。

(二)宏观经济因素产生的企业筹资风险

中小企业对外界经济环境的依存性较大,因而中小企业除对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有着较强的敏感性外,国家经济制度安排,宏微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行业竞争态势的加剧,也将增大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最终影响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宏观经济状况也会对企业债券的发行产生严重影响。债券发行时恰逢经济危机,会降低投资人的收入水平,削弱投资人的购买欲望,对债券的销售带来不利影响,货币紧缩使得风险投资额减少,企业很难筹到资金;而且此时发行债券,利率一般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水平,而即使企业债券发行后,宏观经济好转,银行存款利率会进行下调,也会对企业融资带来不利。

(三)债券发行条件考虑欠周造成筹资风险

债券发行额,应考虑发行者的信用、资格、知名度以及债券的种类等因素来确定。发行额定得过高,则不仅会造成销售困难,而且对该债券发行后的流通市场的价格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带来筹资困难。

债券发行价格与票面利率相配合,来调整认购者的实际收益率,以与当时的市场利率保持一致。如果债券票面利率相对较低,而发行价格没有作到相对较低,则会造成债券难以出售,造成筹资风险。

债券的发行人对具体市场形势判断的欠缺会造成筹资风险。

三、企业债券筹资风险防范

(一)建立筹资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应及时确定风险预防目标,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对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企业必须对市场融资环境和自身的融资能力进行判断,保证融资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能健康发展。企业应结合风险预警目标和风险管理队伍水平,合理选择风险评估方式,对风险程度、结果等进行分析,便于及时做出融资对策。

(二)提高债券资金成本

企业发行债券一方面要要合理安排筹资的期限,在筹资时要考虑将筹资的期限与企业自身的生产周期想吻合,这样就能使得资金产生最大效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筹资风险。另一方面,企业筹资以后,要大力提高筹资效率,对筹到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减少资金搁置,提高资金利用率。最后,企业还要提高自身的诚信度,加强形象和品牌建设,从而能够坚定投资人的投资信心,即使企业遇到金融危机,也可凭借良好的企业和品牌形象获得投资人和消费者的大力支持,从而度过难关。

(三)加强自身的资本和财务管理

首先企业要优化优资本结构。优化的资本结构能够使得企业的资本成本降低,获得合理的资产负债率。一个企业如果债务资本过多,则企业的总资本成本虽然可以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筹资风险却加大了,只有权益资本而没有债务资本,虽然没有筹资风险,但总资本成本较高,收益不能最大化。

其次,企业要自觉地调节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强化财务杠杆的约束机制:当资产利润率下降时,适时调低负债比率,以防范财务风险;在资产利润率上升时,提高财务杠杆系数,调高负债比率,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鹤,杨溢仁.私募债提速信托潮暗涌地方融资平台急觅资金缓解压力[N]. 中国信息报.2012

[2]刘丹.企业债市场与企业融资方式转变[N].上海证券报.2012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 债券融资模式 风险防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债券市场在经济金融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债券融资已成为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渠道。2007年11月,我国首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后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开辟了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新途径,2009年11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了中小企业集合票据,2011年5月证监会推出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一系列中小企业债券产品的推出,为有效利用债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开辟了新的途径,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现状

(一)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类型

1.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是指以多个中小企业所构成的集合为发债主体,遵照“同一命名、分别负债、统一担保、集合发行”原则,企业各自确定发行额度分别负债,向投资者约定到期还本付息的一种企业债券形式。集合债券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采用核准制进行发行,承销商以证券公司为主。

2.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是指2个(含)以上、l0个(含)以下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按“同一冠名、统一担保、分别负债、集体发行”的原则,发行的约定到期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集合票据由人民银行授权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实施自律管理,采用注册制发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为其主要承销商。

3.中小企业私募债券

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是指中小微型企业在中国境内以非公开方式发行和转让,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公司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由证监会指导,审核方式采取备案制,在沪深两大交易所发行,符合工业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非房地产和金融类企业均可发行。

(二)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模式比较

1.产品特征比较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债券发行管理机构主要有国家发展改革委、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在发行人条件、信用增进措施和发行期限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由于各债券品种管理机构的不同,三类中小企业债务融资产品有诸多差异(见表1)。

从发行审核方式看,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审核最严格,审核时间最长。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采取审核制,相比其他两类产品的注册制和备案制,要求更严格,审批需要从省级地方发展改革委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往往需要6个月左右时间才能获得批复,而注册制(约3个月)和备案制(约10日)大大短于审核制。

从发行规模看,非公开发行相比公开发行限制少。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采用公开发行方式,相关管理规定限定单个企业发行规模不能超过其净资产的40%,而私募债采用非公开定向发行,发行规模不受净资产规模限制。

从信息披露要求看,公开发行相比非公开发行对信息披露要求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采取注册制,交易商协会只对注册文件的完备性、合规性进行评议,不对集合票据的投资价值和投资风险作实质性判断,而完全由投资者判断,因此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对信息披露要求最高。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采用核准制,带有一定政府信用,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只对定向发行人进行信息披露,因此信息披露相对于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较低。

表1 中小企业债券产品特征比较

类型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中小企业私募债券

监管机构 国家发展改革委 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证监会

审核方式 核准制 注册制 备案制

发行人条件 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 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 符合工信部《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中小微非上市企业,上交所规定不包括房地产和金融类企业

单只债券涉及企业家数 多家 2~10家 1家

信用增进措施 一般为担保 多种形式,由主承销商协助发行企业自行选择 多种形式

发行方式 公开发行 公开发行 非公开发行

审核时间 6个月左右 3个月左右 10天左右

发行时间 核准后6个月内完成,不可分期发行 注册后2个月内完成首期发行,可在2年内分多次发行 备案后6个月内完成,可分期发行

发行规模 单个企业不超过净资产的40% 单个企业不超过2亿元且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单只金额不超过10亿元 无限制

发行期限 一般为中长期 短期或中长期 1年(含)以上(深交所);1~3年(上交所)

信息披露要求 较高 高 低

2.产品发行情况比较

2007年至2013年6月底,共有712家中小企业发行了323期中小企业债券,共计融资545.99亿元,单个企业平均融资0.77亿元,平均发行年限3.43年,平均利率7.2%。

从融资规模和参与企业看,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进行融资的企业最多,占全部发行企业的57.6%,融资规模占全部融资额的51.5%。而单个企业平均融资规模最高的品种是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达1.07亿元,超出平均融资规模的38%。

从发行期限和利率看,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平均发行年限最长,是其他两类债券品种的2倍。而由于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采用非公开定向发行,其发行利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类债券,最高利率达到14%(见表2)。

表2 2007以来中小企业债券发行情况(截至2013年6月底)

债券类型 发行期数(期) 发行企业数(家) 发行金额(亿元) 企业平均融资额(亿元) 平均发行年限(年) 平均利率(%) 最低利率(%) 最高利率(%)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13 103 52.02 0.51 5.23 6.57 4.66 7.85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111 410 281.37 0.69 2.55 5.93 3.6 8.68

中小企业私募债券 199 199 212.6 1.07 2.5 9.1 5.5 14

合计 323 712 545.99 0.77 3.43 7.2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网、上交所、深交所

目前中小企业债券融资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5000万家,而通过债券融资的企业仅有7百余家,不足0.01%。究其原因,目前中小企业债券融资还面临着如下问题:

(一)参与门槛高,多数企业不能开展债券融资

首先,对企业净资产规模要求高。参与中小企业债券发行的单个企业必须符合一般企业债券的净资产规模要求,要满足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不低于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和其他类型企业净资产不低于6000万元的要求,而在实际债券发行中对此要求更高,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达到这个要求。其次,对企业主体信用级别要求高。从目前已参与集合债券发行的企业来看,主体信用级别最低为BBB-,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主体信用级别达不到这一最低要求。

(二)融资综合成本高,中小企业多数难以承受

企业发行债券的融资成本主要包括利息、担保费、承销费、信用评级费、审计费、律师费、发行登记服务费、兑付费以及公告宣传费等,其中利息、担保费和承销费占发行成本的比重最大。企业债券融资综合成本一般每年在11%左右,其中包括票面利率6%-9%,担保(增信)费用2%-3%,含承销费等在内的其他中介费用1%,这还不包括企业在申请发行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对于这么高的成本,一般的中小企业都难以承受,而资质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成本较低的融资方式,如银行贷款等,不会选择发债融资。

(三)发行程序复杂、耗时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目前,中小企业债券发行前期手续繁琐,准备时间长,尤其是集合发行的主体由多个具有不同背景的企业组成,而其中各个企业的信用等级和偿债能力都不相同,组织难度较大,发行企业之间的依托和制衡关系均较弱,实务中常出现参与各方资料都已齐备,由于某个企业的退出而使得整个项目搁浅的情况。同时,在债券审核管理上排队等待发行的情况较为明显,等待时间过长不利于企业资金安排,影响企业资金的及时使用。

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发展的思考

(一)适时形成统一监管,提高债券申请发行效率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还处于割裂状态,不同类型债券发行分别由三个部门归口管理,而在二级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参与机构和竞价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多头管理、市场分裂的状况,使得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衔接与协调,从而造成了注册审核标准不一、发行利率差异和重复监管,制约了企业债券尤其是中小企业债券的发展。因此,笔者建议加强部门之间协调沟通,统一监管理念、统一规则,逐步推动监管发行的制度规范统一,进一步简化注册审核流程,缩短中小企业债券的上市时间,提高中小企业债券的管理效率。

(二)设立中小企业债券交易市场,引导更多企业参与

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时设立中小企业债券交易市场,降低准入门槛,提高中小企业债券流动性。通过制定中小企业债券发行法规,设计更多符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债券品种,有效降低融资成本,逐步扩大发行人范围,将发债主体由集合发行逐步发展为单个企业,使有需求的中小企业都可以发债融资。同时,扩大合格投资者范围,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提高市场参与度。

(三)注重风险防范,推动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可持续发展

加强市场信用环境建设,提高市场各方的风险意识,有效规范和约束主承销商、评级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行为,引导企业诚实守信、投资者合法,对违规行为严厉处罚,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同时,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产品,形成有效的风险隔离、分散机制,推动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债务风险 风险防范

一、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防范及创新研究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防范及创新研究的相关研究。国外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Hana Polackova Brixi (1998)阐述了直接债务、或有债务、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的具体概念,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著名的财政风险矩阵。William Easteriy(1998)对传统的财政预算体制进行研究,提出了“财政机会主义行为”的概念,他认为大多数西方国家政府具有财政机会主义特征,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官员在任期之内有不断使地方政府财政风险扩大的欲望和动机,政府在表面上减少了直接显性债务,而其实却导致了等量的政府隐性债务的增加。Allen Schick(2000)从政府预算的角度出发,探索了致使财政风险不断增长的原因,并提出了缓解财政风险的建议和对策。Elizabeth Currie, Jean-Jacques Dethier,和 Eriko Togo(2003)在总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政府债务管理的制度安排,重点讨论了政府应当如何设计其融资结构和采用何种调控机制的问题,为新型市场国家和正处在转轨时期的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Arnaud Mehl 和 Julien Reynaud(2010)通过对33个新兴市场国家1996-2008 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方式,找到了国内公共债务的构成及其风险来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二)国内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防范及创新研究的相关研究。首先,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自身角度出发,研究其风险类型及产生的影响。例如,陈利(2009)主要研究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财务风险,并提出防范与控制政府投融资平台财务风险的途径。李侠(2010)运用数据和事实深入分析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潜在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对宏微观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林文顺(2010)指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量与规模急剧扩张,从而带来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吴思琼(2011)专门针对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的债务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其次,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自身角度出发,研究其风险管理方法。例如,张朝阳(2010)认为在扶持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规范是化解风险的有效途径。宋德润(2010)建立了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控制的模型,为地方政府平台合理控制负债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常友玲、仲旭、郑改玲(2010)从统一法律规范和完善投融资风险约束机制角度,提出缓解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方法。师灿亮(2011)重点研究了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生成的机制。李坤(2012)运用 GA-PSO 混合规划算法构建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预警模型,同时认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和商业银行这四个主体应当共同努力来防范风险。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和困境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增长迅速。2009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始大量向融资平台提供贷款,平台贷款余额迅速增长,融资平台特别是市县一级的融资平台负债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1月,2013年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总规模将增至约13万亿元,目前31个省级国资委中有28个省份都设有融资平台,地市设立的融资平台更多。自2010年至今,随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的飞速发展,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负债规模也在急剧膨胀,大规模的投融资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居高不下的举债。不仅如此,一些地方政府在融资平台贷款被迫压缩规模之后,变相通过将地方债务转移至银行表外,如通过城投债、信托等形式继续滚雪球。以武汉市为例,2012年武汉市的财政总收入为2093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828.58亿元。按照武汉市过往的偿债经验,财政性资金是最重要的来源,占到偿债资金来源的90%以上。也就是说,2013年和2014年,武汉市需要拿出接近40%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用于偿还债务。国家审计署、财政部等部门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地方账务审查,武汉从2012年至今的债务状况还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前述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30日,武汉的债务余额为2037.05亿元,其中,相比2011年年末的1964.47亿元增加了72.58亿元,增长的主要领域为地铁债务和城投债务等。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情况不实。融资平台公司因为贷款期限长,潜在风险大,一些地方平台也频频出现利用虚假的经营情况数据、抵押品等不实信息来进行违规融资。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发行债券总规模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0%。因此,城司的资产规模大小将影响其发行规模,同时,资产规模也是债券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地方政府为了增大城司发债规模并提升其信用级别,往往会向城司注入更多的资产,包括注入一些土地,兼并公共事业一些单位等等。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注入不实资产对地方政府也会产生危害。很多企业债券偿付以及项目投资都须靠未来的土地收益,土地价值被抬高。这种虚高的评估会导致当地经济泡沫的积累。2012年武汉土地出让金收入为949.9亿元,同比增长61.2%,收益总额在全国排名第二,增幅全国第一;2013年截止到9月15日,武汉土地出让金收入达到46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降低。随着城中村改造工程接近尾声,武汉可供出让的土地正在逐步减少,推地成本却在逐步走高,土地出让金收入的空间正在缩小。

2010年5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会议指出,多年来,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设立的融资平台公司,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规模增长过快、运作不够规范等问题。为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2012年2月,国资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国资委所监管融资平台公司风险防范的通知》,要求各地方对融资平台公司运行情况进行彻底清查,及时摸清底数,发现和排查风险。2013年4月,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银行控制地方平台贷款总量,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对于现金流覆盖率低于100%或资产负债率高于80%的融资平台贷款占比,不高于上年。各银行要控制平台贷款总量。按照“保在建、压重建、控新建”的基本要求,继续坚持总量控制。可见,近几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已经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防范及创新机制

(一)审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数量,严控融资公司总量。2010年6月以来,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已经就此连续出台了清理地方融资平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1、2010年6月1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 [2010]19号);2、2010年7月30日,国家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相关事项的通知》(财预 [2010]412号)。2011年3月1日,审计署l8个特派办和37家地方审计机关,开始了对31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政府性债务的全面审查。2013年10月,审计署、财政部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第二轮审查结果也将公布。

(二)治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制度性手段,深化分税制改革。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首要解决的是中央财政弱化问题,因此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划分税收收入范围上,加之当时多种因素制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事权与财权不清问题,由此成为一直困扰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在我国,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具体划分并没有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因此很多理论上应由中央政府承担的职能实际上转向了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不堪重负。

《“十二五”规划纲要》 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完善分税制”。因此,合理划分事权、财权的设想如下:1、通过立法,规定中央与地方的权责, 构建起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的法律框架,减少交叉和重叠。2、将涉及到省级资源配置和区域范围受益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划归省级政府的支出职责,并根据省、市分级体制,实行层级化管理。例如省市内交通、治安、消防、基础教育、资源、环保等支出由地方政府负责,而将国防、外交、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支出以及调控宏观经济和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等划归中央政府负责。

(三)缓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市场化手段,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筹资比较普遍,具代表性的地方债券制度是日本的地方公债制度和美国的市政债券。在日本,债券也称作公社债,是对所有发行者发行的各类债券的总称。包括由公共部门即国家、地方公共团体或政府机构发行的“公债”和由民间的股份公司发行的社债。美国的市政债券是市政债券是以政府的信用作为担保,由州和地方政府以及它们的机构和授权机构发行的债券,是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地方政府及其机构为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主要工具。

我国政府可以借鉴这些国外地方市政机构债券融资的经验,可以考虑选择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财政收入有保障、债券市场发展较成熟、拥有较广泛的债券投资群体的城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发行方式:(1)地方政府直接发行建设债券。由地方政府直接发债,政府对债券提供全面的信用支持,适用于经营性项目,也可以适用于非经营性项目。它一般都是由政府的财政收人来偿还。(2)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发行市政债券。由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发行市政债券,以该项目的收益来偿还本息。在许多城市都将一些良性的国有公共资产交由城司运作经营,交并由他们负责一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2、发行规模:市政债券的发行规模不能超过地方政府每年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而且总的债务量也不能超过地方政府的债务警戒线;另一方面,发行规模也不能太小,规模太小会影 响债券的流通性,且不能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3、发行利率和期限:市政债券的信用级别仅次于国债,其利率水平应略高于国债,但低于普通企业债券。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周期的不同,可以设计灵活的债券期限结构,采用多种付息方式。

总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产生和存对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因为自身运作的问题也产生了不小的风险。其风险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国内制度环境及其 自身存在的问题密不可分,因此那些低估投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的观点和夸大其风险并进行全面否定的言论并不准确。完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建设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一些对策措施的有效实施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以及相关制度建设的完善,需要政府、银行和投融资平台等主体的相互配合。

基金项目: 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

参考文献:

[1]薛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防范[J].现代经济探讨.2011,9.

[2]郑蓉,张俊,干胜道.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与控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8.

篇7

[关键词] 并购;债务性融资;风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3. 001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3- 0002- 02

并购就是企业间的兼并和收购,是指并购方通过有偿的形式取得并购对象的所有权或产权,从而达到以外部扩张谋求自身的发展,扩大自身的实力,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目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并购作为一种市场手段,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在现实中尤其以通过债务性融资方式来完成并购活动的居多。笔者在参考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就并购的债务性融资方式及其风险防范问题进行探讨。

1 债务性融资内涵及类型

债务性融资是指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融入资金。债务性融资需支付本金和利息,能够带来杠杆收益,但是会提高企业的负债率。一般来说,对于预期收益较高,能够承担较高的融资成本,而且经营风险较大,要求融资的风险较低的企业倾向于选择股权融资方式。而并购的债务性融资是指企业为了解决并购过程中自身资金规模有限与并购所需资金量巨大之间的矛盾,而通过取得债务的方式来筹集并购所需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其融资方式主要有3类:商业贷款、发行债券以及拍卖、售后回租。

(1)商业贷款。商业贷款是指企业通过向商业银行取得贷款的形式而进行融资。商业贷款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融资形式,它是伴随着商业银行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同时也是所有的债务性融资方式中取得最为便捷、成本最为低廉、对可以取得贷款的企业的资格限制最少的一种融资方式。因此它在并购实现的过程中也是被企业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债务性融资方式。

(2)发行债券。发行债券是指企业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企业债券,来取得企业并购所需要的资金。由于国家相关的法律对可以发行债券融资的企业的资格有严格的限定,因此该融资方式的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只有符合发行债券要求的企业才能以此种方式融资。

(3)拍卖、售后回租。拍卖、售后回租是指企业为了融入并购所需的资金,先将并购对象的所有权转卖给租赁企业,再以每年向租赁企业支付一定租金的形式取得并购对象的使用权。在租赁期满后,融入资金的企业再以象征性的价格购入并购对象的所有权。通过这种方式,企业既可以解决并购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可以通过“租入使用”的形式继续完成并购的全过程,可谓一举两得。

无论采取何种具体形式,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即都是通过取得债务或是变相取得债务的形式来融入并购所需的资金。

2 债务性融资并购中的风险类型

风险是指对未来预期的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带来收益,也可能会造成损失。虽然各种债务性融资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同,但它们带来的风险却有着某些共性,如财务风险、再融资风险等。

(1)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形成债务时不得不面对的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被迫结束经营的风险。这是债务融资并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企业的债务越多,那它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其破产的可能性就会越大。负债率和财务风险正相关。而由于并购的特性,企业往往需要融入大量的资金,企业若是全部通过债务性融资的形式来融入资金,那么企业所要面临的财务风险将是巨大的。稍有不慎,整个企业就会被拖垮。

(2)再融资风险。除了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外,企业还会面临再融资风险。在一定的时期内,企业的融资能力是有限的,企业不可能无限度地取得债务性资金。当企业的债务数额达到一定程度时,债权人会因为企业的风险过大,而拒绝再向企业借入资金。如果企业为了一次并购活动的完成,而在短时间内融入大量的债务性资金,那就意味着企业再融资的难度大大增加了。这往往会导致两种结果:①企业因完全使用了债务性融资额度而不能再取得债务性资金;②企业虽然还能再取得债务性资金,但由于企业债务规模的扩大,企业风险的加大,企业将不得不承受比以前更高的债务融资成本(这就是债务的规模效应)。

3 对债务融资并购中风险的防范

目前,上市公司利用债务性融资、权益性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进行资本并购,其实质是通过改变公司杠杆比率、优化资产组合的方式。但是如何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已成为并购主体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根据MM理论,我们得知:债务性融资的财务风险和再融资风险的大小主要是由企业的债务规模决定的。其最有效的防范途径就是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只要企业能有效地控制债务的规模,就能很好地防范财务、再融资两种风险。同时也要处理好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问题。

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加速企业的资本积累,使企业的规模迅速壮大,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反之,就会使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甚至会为市场所淘汰。相对于权益性融资,债务性融资具有以下特点:

(1)债务性资金取得的成本较低,取得的速度较快。这是因为:首先,法律对可以取得债务性资金的企业的限制较少,企业取得债务性资金的程序较为简单,费用自然较少,时间较短。其次,对于债权人来说,债务性资金的风险要小于权益性资金,因此债权人所要求的风险溢酬自然会比股权人的低。这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债务性融资的成本比较低。最后,企业每年所要支付的债务性资金的利息均可以在税前列支,企业因此可以减少纳税所得,从而减少纳税;而企业支付给股东的股利则不可以在税前列支。这就意味着支付债务利息的成本较支付股利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了。

(2)企业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效应。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取得债务而获得财务杠杆效应。财务杠杆效应是指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一定的条件下,企业从息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债务性筹资成本是相对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发生变动时,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固定筹资成本就会随之相应增加或减少。也就是说,当企业的利润率大于固定的筹资成本——利率时,那么企业的获利就会增加。在实证研究中发现,只要是企业的利润率高于债务的利率,企业就可以享受到财务杠杆所带来的收益。

篇8

【关键词】负债融资;财务效应;防范对策

负债融资成为企业的一种常见融资方式,债融资虽然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是在其背后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这时恰当的分析风险,及时的采取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简述负债融资的基础理论和负债融资的正负效应,并针对负债融资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提出积极的防范对策。

一、负债融资的概念及融资方式

1.负债融资的概念

负债融资是指企业以自有资金作为基础,为了维系企业的正常营运、扩大经营规模,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租赁以及发行债券的形式吸收资金,并运用这笔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资产不断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的一种现代融资的方式。

2.负债融资的方式

负债融资是指通过负债的形式进行筹集资金,是企业在日后需要偿还本金及利息的一种融资方式。按照负债融资的借款的主要形式进行划分,负债融资主要包括有:

(1)银行贷款:在银行取得贷款是企业利用负债进行融资的最主要的方法,也是企业取得资金的主要渠道之一。

(2)企业债券: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所需成本固定且较低,资金的使用时限长。

(3)融资租赁:融资租赁使企业在购进设备及房屋时不必依靠银行等的贷款,能够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很方便的获得生产所需的设备。

二、负债融资的财务效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负债融资是企业筹集资金的必然选择之一。但是负债融资不仅仅给企业带来利益,同时也会为企业带来一定潜在的财务风险。

1.负债融资的正面效应分析

(1)利息抵税效用。负债相对于股权最主要的优点是它可以给企业带来税收的优惠,即负债利息可以从税前利润中扣除,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而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加的效用。

(2)财务杠杆效用。所谓的负债的财务杠杆效用是企业的经营情况很好时,债券持有者仅仅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而其余的大部分利润都是股东的,增加了股东每股利益。

(3)降低股东和管理人间的冲突。管理者的经营活动并不都是以提高股东收益为目的,有时他们也会做出对他们自身有利而对企业价值提升不利的决策,此时,就会产生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冲突。而负债融资可以成为减少冲突的工具之一。

2.负债融资的负面效应分析

(1)负债压力的增加。负债给企业增加了压力,因为本金和利息的支付是企业必须承担的合同义务。如果企业无法偿还,则会面临财务危机,而财务危机会增加企业的费用,减少企业所创造的现金流量。

(2)控制股权的稀释。如果企业通过负债融资的方法进行筹集资金,这会使企业的股东权益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率大大减少,将直接使部分股东和企业本身失去企业一年来的部分或全部的剩余收益。使债权人方获得企业的全部利润,必然导致企业股东的收益的减少。

(3)投资机会的丧失。企业负债日益增多,致使企业即使面临良好的投资机会,也会因资金的不足和过多的负债望而却步。

由此可见,负债融资一方面给企业带来诸多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所以,为了更好的利用负债融资,我们需要对负债融资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

三、负债融资财务风险的防范及对策

负债融资存在着一些负面效应,为了让这种融资方式充分的为企业获益,就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去在风险发生前做到规避风险。

1.建立有效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财务风险防范测控小组,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根据企业自身资金需求对负债融资的各项指标进行测控,要清醒的认识可能引发的风险危机,及时的反映给企业管理的决策者。帮助决策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机会和经营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确定企业最佳的介入时机。

2.要合理确定负债比率

企业在做出资本结构变更决策时,应当适当的确定负债比例,理性的进行融资。在负债融资过程中充分考虑所有可能的不利因素;充分考虑筹资风险;选择恰当的负债比率。

3.要把握负债资本的成本

要根据利率走势做出合理的融资安排。在利率处于相对高水平时,企业应少融资或只融急需的短期资金;在利率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也应少融资,或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融资;当利率相对较低时,企业可以适当的扩大融资规模;在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进行过渡时期,企业应筹集长期资金,并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

4.应合理配置负债融资结构

考虑借入资金的期限结构。在企业负债总额一定的情况下,究竟安排多少流动负债、多少长期负债,才能使企业负债结构合理;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来源结构,企业可根据借款的多少、使用时间的长短、可承担利率的大小,分别选择向银行借款、或发行债券、或向资金市场拆借,还可以引进外资。

四、结论

总体来说,负债融资是企业融资必不可少的一个筹资途径。恰当的负债融资可以为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资金和利润,但如果任意的不加考虑的负债融资就会为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企业在负债融资前要对负债融资有充分的了解,对负债融资可带来的财务风险有识别、预测、防范的能力。有效利用负债融资,为企业带来更大发展,让企业的经营和运转时时刻刻都处于健康的环境之上。

参考文献:

[1]陈红丽.对企业实行负债融资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2(8).

篇9

点评:补充说明对于发债企业数量指标有进一步的突破:主体信用等级为AA的发债主体,以自身合法拥有的资产进行抵质押或由担保公司提供第三方担保的债券,或项目自身收益确定且回报期较短的债券,亦不受发债企业数量指标的限制。按照[2015]42号文件已实现市场化运营的城司开展规范的PPP项目发债融资,亦不受发债企业数量指标的限制,并建立PPP项目发债绿色审核通道。

在补充说明中,项目必须有稳定收益来源这一点被弱化。在土地价格下行、高杠杆率和实体资本边际回报率递减的背景下,有稳定收益来源的项目不好找。与之前强调发债募集资金需用于重点项目建设不同,补充说明指出,企业发债可以用于借新还旧,置换存量债务,包括偿还银行贷款,以及在建设项目举借且已进入偿付本金阶段的原企业债券及其它高成本融资。

补充说明指出,主体信用等级不低于AA,且债项级别不低于AA+的债券,允许企业使用不超过40%的募集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营运资金。发行新债券偿还原企业债和其他高成本融资,需要满足如下条件,符合国发[2014]43号文件精神,在建募投项目具有稳定收益,或以资产抵质押、第三方担保等作为增信措施;企业主体长期信用评级和债项评级不低于原有评级;新发行债券规模不超过被置换债券的本息余额。

该补充最大的亮点在于允许借新还旧,防范存量金融风险。一方面,过去集中建设的基建项目陆续到期,但在43号文使城司剥离了地方政府信用、PPP短期难放量的背景下,在建工程和建成但暂时未产生现金流的项目有流动性缺口,在存量金融风险防范的要求下,需要新的融资渠道来抵补;另一方面,在外需疲弱、房地产下行、私营部门投资意愿不强的背景下,新增基建投资又是唯一切实可行的稳增长办法。

考虑到新项目报批需要一两个月,预计三季度将迎来城投债发行放量。

新动态

互联网征信首获商业银行认可

互联网征信的价值正在被商业银行所接受。6月25日,北京银行与蚂蚁金服旗下芝麻信用正式签约,成为首家与芝麻信用合作的商业银行;与此同时,浦发银行目前已与腾讯征信就征信服务事宜达成合作协议。商业银行正式打开了应用互联网征信的先河。

阿里系网商银行正式开业

6月25日,由蚂蚁金服、复星、万向等6家股东发起设立的网商银行在杭州正式开业。作为首批获批的5家民营银行之一,网商银行是其中最晚开业的。这家只有300多名员工的银行,其中技术与数据人员占比约2/3。据悉,未来这家平台化运营的网商银行还将把这些技术能力和服务输出给其他金融机构。

10银行进入上市通道

6月12日晚间,证监会网站披露更新后的江苏银行预披露稿。这是自2007年北京银行、南京银行等城商行上市后,第一家进入预披露程序的银行。就在同一天,包括江苏银行在内,上海银行、杭州银行、无锡农商行等10家拟上市银行的上市审核程序也进入“已反馈”状态。

篇10

一、完善公司对外担保的法律规范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怎样重构证券市场的监管体系。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系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中。原来还存在股权分置的问题,面对的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化的市场,现在有很多格局都发生了变化,如原来的大股东可能不关心股价,现在大股东不仅关心股价,并且有能力去操纵股价。因此,新的监管体系必须要针对这些新问题和新风险进行调整。同时,在今后的市场发展过程中市场主体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地进行监管将成为一个大问题。

很显然,中国证券市场仅靠证监会的监管是不够的,我们要培养一个立体化的监管体系。这个监管体系包括证监会、行业自律组织和所有市场参与主体的内部监督等,后两者是市场约束力量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再有,监管体系也要市场化,要把监督责任分散到自律组织、市场参与主体中去。另外,监管体系的监管标准要越来越接近成熟市场的一些监管标准,这样才会更加具有竞争力。

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要知道,任何法律法规都是事后追究,但对金融机构来说,最重要的是事前的内控机制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监管到位。如果出事以后再追究,最多是追究个人的责任,对公司、市场来说已经是追悔莫及了。因此,现在的监管理念是把监管口往前移,深入到市场中间,深入到上市公司中去。

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实现担保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短期或长期的资金需求是正常的,现实经济生活需要有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途径。但是,由于担保对象的评估难度比较大,很难把握风险,因此关联担保、母子公司担保盛行。上市公司需要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对被担保企业的资信评估,尽可能缩短担保期,降低未来风险。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改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众所周知,2007年中以来美国金融市场动荡的主要原因,就是包括次贷乃至更大范围内贷款发放标准的放松。证券化相关参与者未能提供或获得足够的披露信息,信用评级机构对次级住房按揭支持证券(RMBS)和其他复杂的结构性信用产品的评级存在缺陷。一些大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薄弱,相关监管措施未能弥补商业机构风险管理的不足。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银行信贷经营对象――货币、经营方式―信用的特殊性,其经营具有高风险性。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机构逐步实现商业化运营,各级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干预能力越来越小。银行应当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在审核担保贷款时严格把关,在发放贷款时对资金安全负责,并制定相应的量化指标保护银行资金的安全性,以避免产生新的不良贷款,并尽快建立并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以达到信息共享、提高贷款安全度、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四、上市公司自身规范对担保行为的管理

担保应体现平等、自愿的原则。上市公司在行使对外担保时,首先应考虑的是担保事项的利益和对风险进行充分分析,为他人提供担保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信、互利的原则。既不能“强人所难”,也不能为顾及情面而随意和盲目担保。

对外担保要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序控制,决不能由大股东或内部领导一人说了算。建议在公司章程中对担保事项进行明确的授权和程序规定,并对担保金额予以适当的限制。具体措施包括: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批对外担保的权限必须有明确的划分,超过一定金额的对外担保必须由股东大会讨论通过;涉及上市公司大股东关联企业的担保或互保行为时,有关联关系的股东应回避表决: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对于担保出现问题和造成损失的,管理层、董事会和监事会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对担保金额予以适当限制,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总额不得超过其总资产或净资产一定的比例,也不能超过被担保方总资产或净资产的一定比例,从而降低贷款担保对担保企业风险的放大倍数。

五、加强行政监督力度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时刻提醒我们,要发挥央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有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同时要培养一个多成分立体化的监督体系。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履行金融稳定的职能,但由于缺乏一些必要的手段,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缺乏维护金融稳定的全面信息,对证券、保险等方面跨市场系统性风险大都是事后处置而不是事前预警,容易丧失处置风险的最佳时机,维护金融稳定的成本较高。尤其是在监管理念上,鉴于长期存在与分业监管和综合监管的争论,在对金融综合经营发展的支持与规范上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在今后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发展中,市场主体会越来越多,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资本市场会成为全世界最大,最重要、最有竞争力的市场之一。从监管的角度来说,要培养一个立体化的监管体系,包括央行、证监会、行业自律组织和所有市场参与主体的内部监督等,监督体系也要市场化,把监督责任分散到自律组织、市场参与主体中去。

六、对出现问题的ST上市公司的处理

2007年新《破产法》使得ST上市公司保壳成功。以2007年为例,纳入174家ST类公司中实现了利润总额1.26亿元,总资产报酬率达到了0.06%,总市值为4,588亿元,占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71%。sT类公司能有如此业绩,主要得益于新《破产法》的实施。S*ST海纳被认为是新《破产法》实施以来首例成功重组的上市公司。该公司2007年9月份破产立案,至11月底公司的破产重组计划已获得债权人会议通过并宣告成功。更为迅速的是S*ST朝华,为了保壳,仅用38天就完成了破产重组,成为sT公司破产保壳的奇迹。S*ST朝华负债10多亿元,高额债务不解决,之后的借壳上市、资产注入根本无法进行,但是通过破产重整后,该公司2007年债务重组损益和预计转会收益就高达11.9亿元,使得公司从2007年预亏

几千万变为实际净利润10.68亿元。

根据新《破产法》,有明显丧失偿债能力的企业可以申请重整,这使上市公司的破产重组具有可操作性。新《破产法》的出台之后,经历了一段被认识的过程,随着不少企业通过这一途径得到重生,破产重组的方式正在逐步得到认可。

七、发展专业担保机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大力发展专业担保机构,可以防止担保行为和风险过度集中于上市公司和商业银行身上,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我国信用担保业的环境仍不完善,业务和产品尚不成熟,业务创新和风险管理任重道远,因此需要同业担保机构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一起推动担保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

1、政府给予财税和利率的支持。信用担保机构的功能是信用增级,通过管理和经营风险获取收益。高风险是担保业的固有属性。鉴于担保业是高风险行业,因此参考各国的做法,政府应对专业担保机构实行优惠的财税政策。例如,在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减免税全额增补专业担保机构的资本。对于贷款利率的优惠,应当规定凡是由担保机构担保的贷款,银行的利率应控制在人民银行控制的基准利率范围内。这既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又可以增加专业担保机构对企业的吸引力,起到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

2、建立健全担保行业的风险控制机制。专业担保机构经营的就是风险,而且面临着多方面、复杂、变化中的风险。其中,重大风险包括不可控制、被动接受的系统性风险和可主动管理的非系统性风险两大类。系统性风险是由公司外部系统性因素变化引起的,主要包括经济周期风险、政策风险、行业风险和国际宏观环境风险,该类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是世界性难题;非系统性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

对于一般专业担保机构而言,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信用风险,最难于管理的风险是系统性风险。构建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体系,就应该树立一个全面风险管理(ERMS)的概念。担保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是机构经营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由全员参与的、各级层共同识别和管理风险、确保实现机构既定战略目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