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保计算方法范文
时间:2024-05-21 17:3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保计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区“老农保”开展情况
(一)**区城乡居民基本情况
**年末,**区总人口为79.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77万人,非农业人口5.22万人。财政总收入89989万元,地方财政收入7805万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41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12元。
(二)老农保政策
**区实施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属于区级统筹,以“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和谐**”为目的,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将本区行政区域内,具有常住户籍的男年满16周岁至60周岁、女年满16周岁至55周岁,目前尚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范围的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纳入保障范围。具有公平性、普惠性。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以参保人员个人缴费为主、财政给予补贴、集体经济组织适当补助,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实行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办法。养老保险费按规定的缴费基数和比例缴纳,采取按年缴费方式。缴费基数为区统计局公布的上年度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设三个档次,分别为缴费基数的100%、150%、200%。缴费标准的档次由参保人员自主选择,缴费比例为20%;缴费年限越长、缴纳金额越多,享受待遇越高。城乡居民参保缴费时,区财政分别按当期缴费基数的2.5%给予补贴,补贴年限最多不超过15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财政补贴的比例。其中1.5%用于建立参保人员的补贴账户,1%用于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同时考虑到为社会作出了特殊贡献的复退军人约4.5万人、独生子女父母约7.9万人、在职村三职干部1557人,出台了旨在解决复退军人、独生子女父母、村三职干部参保问题的配套政策,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既是对他们作出成绩的肯定,也是与国家相关政策的有效衔接。具体政策一是对复退军人参保,在计算待遇的时候,军龄视同缴费年限,增发养老待遇;二是对独生子女父母参保,在计算待遇的时候,按照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增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标准0.1%的养老金;三是对在职村三职干部参保,实行参保给予补贴,村支书、村主任各补助200元/年,村文书补助150元/年。
(三)参保情况
**区于**年10月31日启动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截止2009年10月31日,全区累计参保人数已达40178人,征缴养老保险基金累计达到16590.96万元,享受待遇12915人,累计发放养老金1789.26万元。
二、问卷调查情况
(一)对参加了养老保险居民的调查情况
据调查,**区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呈现以下特点:
1.以男性参保为主,被调查者收入适中
被调查参保的36人中,有26人为男性,占被调查人数的72%;女性有10人,占28%。被调查的36人中,家庭人均纯收入为4420元,比全区**年农村居民人均全年纯收入的4170元略高。
2.参保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被调查的参加了养老保险的26位男性中,有16人的年龄已经超过60岁,占62%;10位女性中,年龄超过55岁的有8人,占80%。并且被调查的参加了养老保险的36人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仅2位,占5.5%;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6位,占16.7%;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28人,占77.8%。
3.乡村干部的宣传是农村居民了解养老保险的主渠道
当被问及你是从什么途径知道可以参加养老保险的时候,回答从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有12人,占被调查者的33.3%;回答乡镇或村干部的宣传的有20人,占55.6%;回答听别人介绍的仅有4人,占11.1%。
4.参保资金主要来源于自己积攒
在被问及你的参保资金主要来源于哪里时,有34人的回答是自己积攒,占被调查者的94.4%;只有2个人的回答是来源于子女帮助,仅占5.6%。
5.相信政府的人多,但对国家新农保政策知道的少
当被问及你认为交纳的保险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时,回答不存在的有28人,占被调查者的77.8%;回答存在安全隐患的有8人,占22.2%。可见政府的公信力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相当高的。但当被问及你是否知道国务院今年将在全国10%的县(市、区)试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时,回答知道的仅有10人,占被调查者的27.8%;而回答不知道的有26人,占72.2%。
(二)对未参加养老保险居民的调查情况
1.没有参保资金是被访者未参加养老保险的主要原因
当被调查的36位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居民被问及你为什么没有参加养老保险时,有28人回答没有参保资金,占被调查者的77.8%;回答不知道情况的只有2人,占5.6%;回答其他原因的有6位(主要是超龄),占16.6%。
2.多数人未到领取保险金年龄是未参保的又一原因
被调查的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36人中,有10位女性,26位男性。10位女性中,只有一位年龄是55岁,其他9位年龄都在55岁以下;26位男性中,有16位年龄在60位以下,只有10位年龄在60岁以上。男女共25位没有达到领取养老保险金规定年龄,占被调查者的69.4%。同时据部分被调查者反映,他们没有参加养老保险除了没有多余的资金来交养老保险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还没有到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如果现在交,还不能立即领取现金,心理多少有些不踏实。
3.多数人愿意参加养老保险,并认为值得在全市推广
未参加养老保险的被调查者多数人是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的。调查发现有28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占被调查者的77.8%;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的有4位,占11.1%;说不清的有4位,占11.1%。同时,被调查的所有人都认为这种养老政策值得在全市推广,也值得拥护。
三、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金的计算方法过于复杂
老农保中关于养老金的计算方法过于复杂,既不利于基层工作人员的宣传,也让很多只有小学文化的老年人不容易理解。调查显示,参加了养老保险的人中,完全知道养老金计算方法的只有6人,占被调查者的16.7%,并且多数是村干部;回答部分知道的有10人,占27.8%;回答不知道的20人,占55.5%。
(二)对上限年龄的限制有违“广覆盖”原则
按**区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局的规定,超龄的(男在60周岁以上,女在55周岁以上)在2009年6月30日后就不能参加老农保。这一规定虽然意在限制那些不到领取养老金年龄就不参保的人,但它同时将那些虽然超龄,但由于特殊原因(如不知道政策、暂时没有资金)没有及时去办理参保手续而又愿意参保的人拒之门外。
四、几点建议
(一)尽快出台新农保实施细则
结合《四川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尽快出台适合**的新农保实施细则,做好老、新农保各项政策的衔接,让新农保政策更加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和宣传,确保做到“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为推动**“三个加快”、建设“四个**”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加强新农保宣传
通过电视、广播等农村常用的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新农保政策,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动用镇、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等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来进行宣传,让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居民真正懂得新农保的优惠政策,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消除其后顾之忧,让其自愿主动参保。
(三)政策惠民逐步提高政府补贴标准
调查发现,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参加养老保险合算,但还不能解决养老问题。36位参加了养老保险的被调查者中,有26位认为参加养老保险合算,占被调查者的72%,他们认为比存银行收入要高;认为不合算的有4人,占11.1%;认为说不清的有6人,占16.7%。当被问及你认为养老保险能不能解决养老问题时,回答不能的有20人,占被调查者的55.6%,回答说不清的有10人,占27.8%;回答能的只有6人,占16.6%。可见老农保政府补贴还相对偏少。在新农保试点中,要明确地方财政对农民参保应予补贴,尤其是对特殊困难群体的补贴还要提高。
(四)严格管好用好养老保险基金
切实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在确保基金安全的情况下,实现有效的保值增值。探索一些风险小、收入高的基金增值办法,包括对国家重点项目的投资,适当部分用于资本市场投资等。
篇2
从理论上看,新农保制度为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提供55元/人/月的基础养老金,该部分是独立于个人缴费并由国家财政提供的具有福利性质的转移支付。其一,处于领保阶段的老人每年的收入至少会增加660元,对于完全没有经济来源的老人而言,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其二,如果这部分基础养老金收入能够使接受者摆脱流动约束的困扰,投资于健康、教育等生产性活动,还会产生收入的放大效应。[14]其三,养老金的发放可能会对子女提供的代际支持金额产生“挤出效应”[13][15],与收入增加相伴的是私人转移支付的减少[16],此时新农保制度对老年人口的增收效果会被削弱。然而,处于缴费阶段的参保农民则可能面临不同的际遇:除了不能领取养老金,每年还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参保费用(最低标准为100元/年/人)。虽然地方政府给予不低于30元/年/人的缴费补贴,但要计入个人账户到60岁才能领取,并不构成当期收入。因此,从短期来看,处于缴费阶段的农民一旦参加新农保,就意味着经济支出,相应减少了其可支配收入,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甚至可能因为缴费挤占了其生产和生活资金,给贫困家庭造成经济负担[9],对其减贫增收效应是负向的。当然,政策制定者也考虑到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要求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因此,对缴费阶段农民而言,新农保的减贫效应可能是中性的,甚至是负的。整体而言,社会养老保险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范畴,新农保制度可以说是一种从增加农村老人收入、提高老人生活水平的角度缓解老年人贫困状况的措施。再加上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模式,社会统筹的财政补贴部分体现为代际的再分配,个人账户部分则为代内的再分配。因此,从理论方面看,新农保制度必然会对农民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数据和研究方法
(一)样本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CHARLS是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导的对中国中老年人进行的家户调查,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的家庭中45岁及以上居民,该数据覆盖全国150个县、区的450个村级单位,访问了10257户家庭的17708位个人,总体上代表中国中老年人群,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以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型微观数据。就本文的研究问题而言,CHARLS数据具有下列突出优点:一是调查对象与新农保的主要参保人群一致,新农保的参保人群主要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二是覆盖面广,涉及全国28个省区,与新农保全国的开展情况相统一;三是农户样本数量大,以此为基础得出的分析结果具有代表性。进一步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将CHARLS的社区数据、家庭数据与个人数据匹配后,形成了包含28个省区的404个村级单位,共计农村家庭7351户、12195位个人信息的综合数据集。
(二)变量设定与统计性描述
1.被解释变量(1)贫困(Poverty)。《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农村贫困标准为人均纯收入1274元,据此,若受访农民的个人收入低于1274元,即为贫困,贫困变量为0—1变量,受访者处于贫困状态时取值为1,非贫困状态时取值为0。(2)个人收入(Income)。包括个人工资收入、个人获得的转移支付、家庭人均收入,其中,家庭人均收入由家庭总收入(家户农业纯收入、家户个体经营纯收入、家户政府转移支付收入、家庭经济支持)除以家庭人口规模计算所得。2.关键解释变量(1)是否参加新农保(Nrpsdummy)。该变量为虚拟变量,参加新农保赋值为1,否则取0。(2)参保年限(Partyear)。由问卷中受访者的“参保年份”和受访时间计算得出。3.其他解释变量根据现有文献和尽可能外生的原则,本文在数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取了以下变量:(1)个人特征:年龄(Age)、是否完成高中教育(Highschool)、是否为女性(Female)、健康状况(Health)、是否已婚并与配偶同住(Married)。(2)家庭特征:包括家庭是否领取政府补助(Subsidy)、家庭人口规模(Hhsize)、人均家庭耕地面积(Gland)。其中,家庭人口规模使用CHARLS问卷中“最近一周,家里几口人吃饭(不包括客人)”的变量替代。(3)村庄特征:包括所在村庄人均纯收入(Gvincome)、村外出打工比例(Workout)、是否纳入城镇规划区(Cityplan)、村农业人口占比(Agripopu)、村占地面积(m1)、村高中文化程度比例(Vhighschool)。其中,“村农业人口占比”由村常住农业户口人数除以村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数计算所得;“村外出打工比例”由村外出打工人数除以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数计算所得。(4)为了控制地域的固定效用,还引入了省份虚拟变量。表1比较了样本中参保农民与未参保农民的基本特征,初步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整体样本中有27.05%的受访者参加了新农保,参保者的平均参保年限为1.96年。全样本中约有48.66%的农户为贫困人口,平均而言,参加新农保的农户中41.72%为贫困人口,平均收入为4617.6元,而未参保的农户中贫困人口则为51.27%,平均收入为3719.84元,相比于未参保的农户,参保的农户贫困发生率较低,收入也高于未参保农民。除了人均家庭耕地面积和村占地面积之外,参保群体与未参保群体的控制变量差别不大,但参保农民所在家庭领取政府补助的比例要高于未参保农民,说明领取政府补助的家庭对政府政策的信任度更高,也更容易参保。
(三)计量模型与方法
1.多元回归鉴于新农保政策只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众多因素之一,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本文引入尽可能多的解释变量进行多元回归,以减少遗漏变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其中,在研究新农保政策的减贫效应时,由于被解释变量“是否贫困”为二值虚拟变量,我们采用Probit模型对回归方程进行估计;而研究新农保政策的增收效应时,农民收入是连续变量,则采用OLS回归估计方程系数。参考现有文献研究,本文采用以下回归方程对新农保的收入效应进行检验:其中,为被解释变量,分别表示受访者是否处于贫困状态以及个人收入状况,下标代表受访个体、代表省份;为关键解释变量,分别表示受访者是否参加新农保与参保年限,为其他解释变量;是省级虚拟变量;为待估计参数;为误差项。2.工具变量法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回归方程进行估计时,关键解释变量“是否参加新农保”,可能会因为反向因果关系和遗漏变量而出现内生性问题。以农户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为例,一种可能是,收入较高的农户由于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来缴纳保费,为了使自己在年老之后更有保障,因而更加倾向于选择参加新农保;另一种可能是,穷人因为更加需要获取新农保的养老金来提高自己的收入,从而更加倾向于参加新农保,此时内生性问题可能导致系数估计值有偏差。为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选取“受访者所在村庄领取新农保养老金人口比率”作为是否参加新农保的工具变量,其计算方法为村庄领取新农保养老金人口与村庄常住人口之比。村庄领取养老金的比率与受访者是否参保显然高度相关,因为只有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才有资格领取养老金,而且村庄层面上养老金的领取比率对受访者的收入并没有直接关联,也不会与影响农民收入的其他不可观测变量相关,其外生性是可靠的,符合作为工具变量的条件。需要说明的是,当考察新农保减贫效应时,我们面临的是在二值选择模型中存在内生解释变量的情况,忽略被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而直接使用线性概率模型的工具变量法将会导致不一致的参数估计量,很容易得到错误的系数估计值[17]。另一方面,由于本文的内生解释变量为离散变量,并非连续变量,因而并不适合采用控制方程估计方法(Controlfunctionapproach)。参照Dong和Lewbe(l2012)的做法[18],我们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Maximumlikelihoodapproach)和特殊回归变量方法(Specialregressorapproach)来估计存在离散内生解释变量的二值选择模型。使用特殊回归变量方法进行估计时,由于农户年龄变量为连续变量且条件独立于扰动项,我们选择农户年龄变量作为特殊回归变量,因而最后回归结果中并未出现其系数估计。当考察新农保增收效应时,则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对回归方程进行估计。
三、新农保的减贫效应
(一)新农保对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的平均影响
新农保对农村居民贫困发生概率影响的全样本回归结果显示:“是否参加新农保”对贫困发生率的单变量回归系数为-0.173,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控制个人、家庭、村庄特征及省级固定效应之后,参加新农保的系数为-0.147,仍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参加新农保对农民陷入贫困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参保年限”作为关键解释变量时,单变量系数估计值为-0.069,引入控制变量后的系数为-0.060,估计值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这意味着参保时间越长,贫困发生的概率越低。引入工具变量后的最大似然估计(ML)及特殊回归变量估计(SR)结果显示,“参加新农保”的系数分别为-0.569和-0.112,具有负向的显著性。因此,从平均影响来看,新农保具有降低参保人群贫困发生的效果。其他解释变量方面与现实情形也较为吻合。“年龄”和“家庭人口规模”的系数显著为正,对于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村居民而言,年龄的增加意味着身体素质和精力的下降,劳动参与的减少使得贫困发生的概率增加;家庭规模越大,生活的成本越高,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越大。“完成高中教育”和“村外出打工比率”的系数显著为负,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主要因素,可以提高生产的能力,从而增加个人收入;寻求更高的收入是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的直接动机,外出务工的比例越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对缓解家庭贫困有积极影响。
(二)按年龄分组考察新农保的减贫效果
表2报告了新农保减贫效应按年龄分组的估计结果。第(1)、(3)列显示,在年龄大于60岁分组下,以“是否参加新农保”和“参保年限”为关键解释变量时,参数估计值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第(2)列为引入工具变量后的结果,关键解释变量的估计值在10%的水平上仍然显著为负。这是因为对该阶段的农民而言,无论之前是否缴费,每年大约700元的基础养老金补贴直接增加其收入,特别是对于个人收入较少或者几乎没有收入的农民,这笔收入无疑能够缓解流动性约束,改善生活状况,降低农村老年人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表2(4)—(6)列中年龄小于60岁组“参加新农保”和“参保年限”的多元回归估计值均为负数,但在统计上不具有显著性。这表明,农村居民并不会因为缴费而加剧其贫困,他们完全有能力承担新农保制度的缴费,不会处于缴费困境[19][20]。该结果同时也说明,政府在公共财政内的适度补贴能极大提高农民的缴费能力,对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养老保险费这一制度设计,可以有效避免困难群体因参保而致贫返贫。值得注意的是,引入工具变量后“参加新农保”的估计值显著为负,这一结果与理论预期相悖,究其原因,可能是新农保参保实行“捆绑式”原则,即“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该原则使得很多中青年农民参保是为了家中老人可以领取基础养老金。已有研究证明,普惠型养老金的发放会增加参保老人的经济独立性,降低老人在经济来源和照料方面对子女的依赖[12][13]。因此,家中如有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可以减少子女的养老负担,也就增加了家庭中青年人口外出务工的可能,青年家庭获得更多的收入,减少了贫困的发生。
四、新农保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新农保对农民收入的平均影响
表3是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的全样本回归结果。(1)、(2)列报告了“是否参加新农保”为关键解释变量的多元回归结果,参保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3)、(4)列显示了引入工具变量后,参保变量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新农保具有显著的增收效果,使用工具变量后的估计值比OLS的估计值要大一些,这是因为参加新农保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造成OLS估计中的估计值偏小;(5)、(6)列则报告了以“参保年限”为关键解释变量的结果,其系数估计值同样显著为正,说明参保年限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参保年限越长,农户收入越高。“年龄”控制变量的系数均显著为负,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逐渐减少,与减贫部分得到的结果一致,为确定新农保对不同参保阶段农民收入的影响,本部分将按年龄分组进一步讨论。
(二)按年龄分组考察新农保的增收效果
表4报告了新农保增收效应的分组估计结果。年龄大于等于60岁组的参数估计值在以“是否参加新农保”和“参保年限”为解释变量时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引入工具变量后结果同样显著为正,表明对于60岁及以上的农民而言,参加新农保确实具有显著的增收效果,且参保时间越长,收入增长越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源于个人账户的完全积累性,缴费年限越久,个人账户累积储蓄越多,60岁之后可得的养老金收入也越多;另一方面源于新农保影响的时滞性,其政策效果要在一定时间后才能更好地显现出来。小于60岁年龄组的变量估计值同样为正,但在统计上不显著,说明新农保制度收入效应体现在不同阶段,但囿于养老金支付的低水平对中青年人的影响仍不明显。因此,全样本结果表明,新农保的受益者主要是处于领保阶段的农村老年人,并且政策实施的时间越长,老年人的收益越大。综上所述,本文的实证结果与理论预期基本一致,新农保政策对于农村居民具有减贫、增收效果。分组估计结果的差异也证明,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确实存在异质性,即不同参保阶段的农民受益程度有显著差别:处于领保阶段的农民从参加新农保中受益更多,也更为显著,既减少了贫困发生的概率,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而处于缴费阶段的农民并没有因为参保费用陷入贫困或增加经济负担,从某种程度上甚至起到了减贫的效果。此外,从结果的稳健性来讲,本文实证部分运用多种计量方法估计的结果一致,证明本文的实证结果是可靠的。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篇3
【关键词】农村银保合作 机制 辽宁
一、银保合作概述
银保合作从广义上来讲是银行保险企业股份或保险公司购买银行股份的形式,建立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共同的销售策略。不断创新业务品种,致力于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从狭义上来讲是指保险公司通过商业银行来代销保险产品、代收保险费、代付保险金等一系列的业务。近些年,政府提出了惠民的政策,要着力贯彻落实三农政策,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二、农村银保合作现状
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对金融市场的管制逐渐开始放松,银保合作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开放,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和保险业开始互相融合,这种新型的金融模式成为当时金融市场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但是和国际金融市场相比,我国的银保起步较晚。1996年,在国家政策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出现了农村银保合作机制,并且在20世纪之后迅速发展。但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限制,我国农村银保合作机制发展缓慢,当前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目前,我国银行业与保险业的合作机制在业务的环节和产品种类开发的环节都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了促进农村银保深度合作,要对当前的形式进行分析,提出合适的解决对策。
三、推行农村银保合作的重要性
在国家三农政策的推动下,政府开始着力建构农村银保合作机制。建立农村金融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因为它容易受到自然环境风险和市场经济风险,所以需要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的双重支持。
(一)农业生产自然环境风险和市场经济风险
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每年都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2015年受干旱灾害的影响,辽宁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自然灾害使农产品的供给减少,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农户也可能遭遇“一朝滞销,一年亏本”的影响,这不仅给农户造成了经济损失,也打击了他们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下一年的市场供给情况,使市场价格产生较大的波动。
(二)推行农村银保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目前,国家在财政税收上对农村贷款和政策性农业保险都是支持的态度,但是相对于欧洲各国政府来说,我国政府保险发展方面的推动作用明显不够。农村银保行业在深入发展方面缺少政府政策支持。同欧洲各国政府所采取的税收优惠政策相比,我国对保险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还是比较少。负税高使保险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同时对参加的农民保户也没有减税的政策,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也影响了保险行业和农村银保的发展。同时,农村银保合作一直都没有纳入到农业保险范畴。所以使银行业和保险业都形成各自的体系,商业化气息严重,没有起到促进“三农”发展的作用,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稳定合作的机制。
(三)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风险高
农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所以就造成了农业信贷的高风险。农业生产存在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使农民的收入减少,资金状况出现问题,无法按时还贷款。使农业贷款出现不良还款记录,同时给金融机构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很多金融机构因为担心资金不能按时收回,不敢再将钱贷出去。没有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农业生产就会产生资金不足的问题,严重的会影响到下一年的农业生产,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四)监管政策有待完善
我国的农村银保合作属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监管政策不是很完善,加之农村银保涉及的主体和环节较多,在监管政策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漏洞。银行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经常是不断变化的,一些保险公司为了取得和银行的长期合作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搅乱了整个金融市场的秩序,影响农银保合作机制的发展。同时,银行业和保险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开发一些不适合农业发展的产品,增加产品价格,导致农民获得的优惠减少,影响了银保合作的健康发展。
四、建立农村银保机制的对策
(一)建立农业保险制度
国家应该对农业保险进行立法,填补农业保险在立法方面的空白,保护农村银保涉及的各个主体的利益。构建适合农银保合作机制发展的制度和规范,同时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在保险制度中要明确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各主体应该以何种方式参与、保障的范围、保险费的分担方式、精算方法、国家财政补贴的计算方法、出现自然灾害应该如何赔偿。国家应该协调各个部门,配合农村保险制度的建立,加快农村银保制度的发展,维护好农民的利益,与此同时也要维护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利益,建立长期发展机制,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二)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曾过相关指导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同保险公司的合作,希望通过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合作能够分散农村信贷的风险。但是目前农村银保合作产品还没有完全纳入到农业保险的范畴中,具体的合作内容也不是很清晰。要将银行、保险公司和农民真正的联系到一起,实现业务的融合,构建农村银保制度。政府可以将惠农的政策和银行保险联系起来,例如可以让所有的农户必须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已经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户可以享受优先贷款和利率优惠的政策。在农银保机制建立方面可以加大力度宣传,让每一个农户都了解农银保的优势,调动农户积极性,让他们主动的加入到农银保的队伍中去。在税收优惠和费用补贴方面政府可以针对不同的保险项目采取不同的补贴方式,重点支持大、中型生产规模的农户,保证其资金充足。通过这些政策,使农村银行保险的覆盖面更广,从而实现农银保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监管合作政策
当前银监会和保监会没有具体的制度对农银保业务进行监管,市场环境比较复杂,为了追逐利益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相关机构难免会产生不自律的行为。所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保监会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监管,规范银行和保险机构的行为,对业务流程、业务往来和资金流动情况都进行及时的监管。定期对银行和保险业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违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从而保证农银保业务健康发展。各监管部门要相互合作与协调,共同营造一个有序和谐的市场环境。
(四)创新银保合作产品
篇4
一、引言
养老保险,又称老年保险或年金保险,是指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依法获得经济收入、物质帮助和生活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1〕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险种之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剧,养老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使养老保险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政部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1130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5%,比去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671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5%,比去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①由此可见,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在农村,我国农村人口有8亿左右,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人口老龄化趋势尤为严重,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更为突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国家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村适龄公民老年基本生活的专项储备基金。作为一笔特殊的保险基金,能否实现其有序和规范化的管理,确保农保基金的正常运营,实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关系到整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我国的农保基金在管理方面比较混乱,基金运营管理存在问题。因此,亟待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更期待一套有效的管理模式。目前,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资料还不多,本文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现状
我国于1991年1月正式决定由民政部负责开展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1991年6月研究制定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明确规定:(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管理模式采用完全积累制(基金制),资金来源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为基本原则。养老金待遇根据个人帐户累积额确定,体现“自助为主,互助为辅”的原则。此外,还规定了参保人每月交纳养老保险费的标准有十个档次,即2、4、6、8、10、12、14、16、18、20元,以供不同的地区以及乡、镇、村、企业和参保人选择;(2)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分层管理模式采用政府集中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县(市)成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处,经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业务,管理养老保险基金,基金运作主要是存银行、买国债;(3)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给付模式属于确定缴费制,领取养老金从60周岁以后开始,根据交费的标准、年限,确定支付标准。1991年,民政部在山东省首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至今已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出台了各种规章制度与操作方案。2009年国务院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从总体上来说,这项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97年,农保发展到高峰,积累金额140亿元,全国参保人数超过8000万,试点县(含县级市、区)达2000多个,约占全国县一级地区的2/3。2005年底,全国有5442万农村人口参加,积累基金总额310亿元,对解决我国养老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正在逐渐下降,这样结果导致了农保基金的规模也逐渐缩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效果不理想,收益率总体偏低,养老农保基金管理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由于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制度不健全,因此养老社保基金管理不是很规范,存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违规投资和拆借挪用问题,资金的投资风险过大,投资收益偏低。养老农保基金管理模式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财政支农力度不足
资金的筹集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和首要环节,政府财政支出水平低是我们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之一。我国政府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比例在世界上都是较低的,而且国家在养老保险资金较低的投入中也是把很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而真正投入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非常少。所以,资金缺乏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关键问题。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贡献水平低,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实际上是相当于纯个人储蓄积累保险,从而影响了农民参加养老保障的积极性。政府对养老保险的重视乃至社保机构的工作,主要还是针对城镇职工,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没有得到政府的充分重视。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帐卡、帐证设置不齐全大部分乡(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混乱,没有单列帐目反映,经办机构不仅办理保费收取、支付及帐户管理等业务,而且同时负责基金管理和运营工作,引起基金管理上的混乱。乡(镇)收取村上交的农户保险费有的摆在乡财务帐上,有的挂在乡民政所帐上,有的乡(镇)没有建立农保基金明细帐,没有单独以村为单位将农保投保情况列帐反映,甚至有的还没有将保险证发至保险农户手中。所以,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还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社保基金的帐卡、帐证的建立和设置情况。
3.基金违规投资和私自挪用
在我国,由于一些农村乡镇农村养老社保基金管理混乱,个别地区由于财政困难,基金被挪用的可能性很大,而且至今难以收回,农村养老社保基金的违规投资和私自挪用基金的现象时而发生。有的地区违规使用农保基金的情况比较普遍,大量动用农保基金建造老年活动中心,或挪用基金搞其他基建项目。其实,养老基金只能解决老有所养问题,尚不能解决老有所乐问题,大量的基金被挪用,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养老金的支付能力,同时也影响了基金的保值和增值能力。在我国农村许多的乡镇将收取的农保费不是如数上缴而是挪作他用,严重影响了农村养老社保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4.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难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负债资金,这些负债将以各种形式返还保险对象,这一特点决定了基金运营要以稳妥无风险为核心原则。有的地区、部门却将被称为“养命钱”的农保基金投向有风险的各类企业,甚至以此搞不正当的交易,使基金的安全保值受到严重的威胁。国家宏观政策限定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只能存银行和买国债,但有的农保处却将基金存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存在着一定的隐患。从长远来看,基金难于保值增值,基金保值增值的关键是有关政策、认识、办法、操作等不适应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所伴随的较高通货膨胀的情况。因而,难以保值,更增不了值,全国大部分基金运营的收益率比国家权威部门公布的保值标准低3-5个百分点。其原因是由于没有国家优惠政策,没有树立科学的保值概念与标准,没有建立随通货膨胀变化动态的基金运营的保值增值机制,还有一些地方不具备保值增值的条件。
5.基金流失现象严重
近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现象时有发生,比如,2004年河北省劳动保障厅农保处把4000万元农民养老保险本金,委托亚洲证券石家庄自强路营业部购买国债,此后被违规用于证券投资。2007年5月,亚洲证券宣布破产,4000万元投资不仅难获收益,连本金也难以收回。即使是正常的国债投资,也发生过大额投资无法收回的情况。2002年,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农保处累计拿出2.3亿元,通过银行委托大鹏证券购买国债,由于大鹏证券此后被破产清算,2.3亿元农保基金难以收回。虽然这只是个案,但可以反映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不完善。据推测,全国已流失基金达数亿元之多。
四、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方面,国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智利、美国、英国和新加坡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一些成功经验,对于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智利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经验
智利的养老保险基金由过去的现收现付模式改革为完全的个人帐户制(包括基本个人帐户和补充个人帐户),个人将其纳税收入的10%的养老金投入作为其基本个人帐户,个人在基本个人帐户基础上为将来得到更多养老金而进行更多储蓄,所设立的帐户为补充个人帐户,参保人个人帐户里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由私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PensionFundAdministrators,AFP)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务,私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将基金投入到资本市场进行有偿运营。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定期将个人帐户上的基金投资盈利状况告知参保人,以便于参保人对其进行监督。智利政府还规定,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每月的投资收益率,不得低于过去12个月全部养老金平均实际收益率2个百分点,如果低于最低收益标准,可用收益波动准备金和现金准备金予以弥补。采取这些措施提高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回报率,有利于解决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和增值难的问题。
2.美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经验
美国是世界上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认为,基于精算原则,与就业、工作业绩、缴费等相关联型的企业保险应该推崇,私人性质的、完全依靠个人缴费的个人养老保险得到鼓励和发展。经过不断地改革和探索,美国逐步形成了由国家法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以及个人退休储蓄帐户构成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美国退休者按照指数化的工人平均收入累积计算方法领取养老金,可以进行收入分配,调节收入差距。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方面,美国的一种成功做法就是引入了TSP计划,其全称为节约储蓄计划(ThriftSavingsPlan)。TSP基金实行完全的积累制,储蓄是自愿的,退休后的给付额由退休前的储蓄决定,实行税前储蓄,投资收益免税。这样,一方面促使企业不断积累养老基金;另一方面又减轻了政府支付养老金的财政负担。TSP基金在法律体系、管理模式、投资运营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英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经验
随着社会养老负担的加重,英国对作为福利国家的传统养老保险体制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在养老保险方面主张减少政府的责任,鼓励参与私人养老金计划,发挥个人和私营机构的作用。政府在缴费、基金增值和退休金给付等方面给予减免所得税政策,积极推动企业养老保险,降低国家补充养老保险,以限制国家在其养老保险制度中越来越大的公共支出。英国政府改革了过去单一养老保险模式,建立了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通过改革,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还提高了居民的储蓄倾向,促进了养老保险事业的大力发展,截至2007年底,英国养老金总资产达到2.9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养老金总资产的11%,居世界第二位。英国养老保险体制的改革,对于我国在农村养老保险改革的进程中界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责任,发挥农民参加养老储蓄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4.新加坡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经验
新加坡养老保险基金所采用的集中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常被认为是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养老保险制度成功运行的典范。职工所缴纳的养老保险基金由高度集中的基金会组织———政府的中央公积金局集中统一管理和投资运营资金,参与社会保障的职工个人,无权自由选择投资基金管理方式。社会保障金的收益率由政府单方面确定,并支付给参与社会保障的职工。保险基金实行一次给付制,雇员到55岁时,除保留政府规定的法定存款外,可连本带息取走养老保险费用。为了避免投资者过分追求高收益率而一味进行高风险投资,新加坡对各类资产的投资比例也进行了限制性规定,养老基金可投资于政府债券、金融管理局存款、市场债券、信托公司股票和银行存款,80%以上的养老基金要投资国债。
五、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探究
在借鉴国际上养老基金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1.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管理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采取完全积累的个人帐户筹资模式,资金的筹集是采取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和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办法。目前,国家设计了不同的缴费标准,缴费标准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这样,可以满足不同条件农民的需求。但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过程中,国家给予的更多的是政策上的扶持,真正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政支出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政府应加大财政补贴,加大财政支农支出比例,合理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实实在在地增加农民现金收入,拓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渠道。在筹资管理模式上,可借鉴日本和欧盟国家的一些成功做法,国家农村养老保险补贴的资金,一部分可通过提高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办法将补贴负担转嫁给消费者;另一部分资金通过各种农产品价格计划间接或者直接从政府预算中获得补贴。
2.规范市、乡(镇)、村三级的帐、证、卡的建立和设置
据调查,我国许多乡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帐卡、帐证不齐全,甚至有的还没有将保险证发至保险农户手中。针对许多这种乡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帐卡、帐证设置的不齐全,以及基金管理混乱的情况,必须从检查管理制度入手,严格审查市、乡(镇)、村三级的帐、证、卡的建立和设置情况。看各级部门是否建立了农保代办机构并指定了专职代办员,审查农保基金是否在专业银行设立了农保基金专户,是否做到专帐专管、专款专用。审查“保险费收入”总帐、明细帐和“保险费支出”明细帐,重点审查乡(镇)、村财务所反映的农保费收取数和上缴数是否相符。
3.规范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
目前,我国单一的投资渠道很难实现基金的保值和增值。随着国内资本和金融市场的发育,应逐步降低国债购买和持有比例及银行存款比例。积极而稳步地发展和扩大投资渠道,充分利用各种投资渠道进行优化组合,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规范各地的基金增值渠道,确保基金的安全增值。对于刚进入市场化运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鉴于目前金融体制、投资环境的状况,要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如基金运营的法定储备金制度以及财务公开、绩效评级和严格处罚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竞争退出机制,通过确定指数化的投资收益指标的方法确保投资收益等。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方面,可以借鉴智利政府的做法,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收益最低线。当投资运营机构的投资收益率低于最低标准时,应用收益波动准备金和现金准备金予以弥补,这样使基金既能降低风险,又能保值增值。在农村社会养老基金管理方面,应尽快制定优惠政策和保护措施,如对乡镇企业筹集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准予所得税前扣除;按规定提取的管理费免征税费;基金运营免征营业税。
4.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分层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分层管理模式是政府集中型,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职能部门负责经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投资运营和支出管理。实际上,农保基金应由省级或市级农保部门集中统一进行管理,这样可以有效地杜绝基金的挪用现象。此外,对于违规使用养老基金的行为要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根据相关规定,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不能保证实现适当增值率的投资主体,农村养老社保基金可以允许其全部上缴,由省一级的部门负责承担基金的保值增值责任。如果省级部门还是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那么就应该由全国有关机构对基金进行管理。从全国各地的情况来看,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管理层次较高,收缴的保费全部上缴省、市、县等各级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按有关政策规定运营;有的省养老基金采取省、市、县三级管理,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上下贯通的管理体系;有的则在市、县(区)等较低层次进行管理。实际上,农保基金的管理层次应统一集中在省级层次,由于个人帐户基金完全归参保人个人所有。所以,管理层次的提高不会过多受到地方利益的干扰。
篇5
【关键词】川佛手;单因子指数法;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
目前,对于中药物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前人成果,有模糊评价法,神经网络等,而达州市有着丰富的药材资源,被誉为“川东药库”。本地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无工业污染。药农已从70年代开始在本地栽培药材,掌握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并形成了药材种植意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及科学技术不断的投入下,在达县金福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已辐射药材种植面积到2.2万亩以上,其中川佛手[1]种植面积1.1万亩,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佛手主要功能是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滞,食少呕吐等。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达州市农业局有关统计数据。
1 模型思路
[2]本文主要从种植的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化肥污染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川佛手在种植时,质量安全风险主要是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化肥污染,通过污染指数模型及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来探讨污染状况与改进措施。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3]是一类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染物。由于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所产生的污染过程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所以当重金属通过在土壤植物中迁移转化,经过食物链的积累和放大作用以后,对生物将产生更大的毒害作用。按照目前的国际标准,中药重金属污染主要包括铅、镉、汞、铬、砷等。我国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限量指标:重金属总量≤20.0mg/kg,铅(Pb) ≤15.0 mg/kg,镉( Cd) ≤0.3mg/kg,汞(Hg) ≤0.2mg/kg,铬(Cr) ≤10.0mg/kg,砷(As) ≤2.0mg/kg。
1.1.1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依据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GB5618-1995,我们定义单因子污染指数,其公式为
1.1.2 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
1.1.2.1 计算方法
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时,重金属污染因子的权重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根据重金属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程度,计算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权重,并将其应用于平均综合指数法,我们称之为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并且污染指数定义为
1.1.2.2 重金属污染因子权重的确定
第二,利用构建的比较矩阵B,根据公式(5),求出判断矩阵C,如下式(7)。
1.2 化肥污染
川佛手在种植过程中会施加一定的化学肥料[6]以促进其生长,但化学肥料却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有损川佛手生长的物质、甚至有些化学肥料中的某些物质能够通过川佛手的根茎的渗透作用进入川佛手体内,影响其生长。另外,一些化学肥料运用在土壤中很可能会改变土壤的酸碱度,以致影响原本适合川佛手的生长环境。
土壤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很多,目前常见的主要有单因子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聚类法和综合指数法,所以化肥污染的计算也可用公式(2),公式(3)的模型去求解。用公式(3),得到结果 =0.4607
1.3 农药污染
农药[7]在川佛手的种植环节必不可少。四川达州的天气相对适宜一些害虫的生长。这样对川佛手的生长同样也会产生影响。施加的农药可能会因为时间的问题而在川佛手体内有一定的残留,在人制造川佛手或则食用川佛手过程中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准确评估农药的残留及其危害程度,对川佛手的药效有相对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量使用的化学农药约有50多种,农药总施用量达131.2万吨(成药),平均每667施用931.3g。中国农药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产品中杀虫剂占70%,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磷农药中高种占70%,致使大量农药残留,带来严重的土壤污染。对此,我们可以把农药中的成分,如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氨基甲酸酶类、苯氧羧酸类等作为影响因素,其中权重为
=(0.4668,0.1603,0.2776,0.0953)计算结果中 Max= 4.0310,CR= 0.0115
2 建议
根据上述讨论,可知达州的污染指数都小于1,未被污染,适宜发展绿色中药材。不过有些指数快超标了,例如铬、有机磷农药,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给予警示,针对这些即将超标的重金属,农药,化肥必须进行控制。根据文献[6]-[8],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改进建议:
2.1 控制重金属污染的措施
(1)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和水污染治理的宣传力度,提升它们的防治科技水平,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减少它们中的重金属成分对土壤的间接污染。对常见的重金属汞、铅及其化合物污染控制虽已有可靠的工艺流程,但是砷、铬、镉及其化合物污染控制技术需要提高并且大力度创新。
(2)根据物理或物理化学的原理来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可以采用工程治理方法、淋洗法、热处理法、电解法等方法,综合防控土壤重金属污染;根据生物的某些生物习性来适应、抑制和改良重金属污染,可以采用动物治理、微生物治理、植物治理等方法控制重金属废弃物的污染,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
(3)根据“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建立三大体系、解决一批问题,充分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与技术,对重金属废弃物进行吸收转化再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从根结上解决重金属污染对中药的不利影响。
2.2 控制农药污染的措施
(1)通过生物的作用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可以利用生物降解方法,包括动物降解、植物降解、微生物降解等;积极发展固相合成农药,实现反应的自动化,通过分混法和平行合成法,实现新农药的创制,重点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及无公害新型农药;使农药在水体环境中达到中药材环保的要求。
(2)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生物农药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和生化农药三种;利用除草剂最低致死剂量使用技术,即用MLHD减少农药污染,精确施药;减少农药残留,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有效保证中药物的土壤的生态环境。
(3)调整农药的施用结构、使用方式及施用量,调整种植产业结构,逐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鼓励中药产业化、现代化研究;注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天敌,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加大中药材的抗病虫害品种的研究,利用分子生物技术使药用植物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不再需要大量的各类农药,中药材将会成为低农残、高质量的绿色中药材。
(4)根据农药法律法规,建立与健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控制农药包装废弃物,将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相互结合,政府增大干涉与扶持,进行有效包装,避免使农约包装废弃物内的残留物造成污染;建立绿色药材生产基地,对药材生产实施规范化质量管理(GAP),保障中药物卫生安全。
2.3 控制化肥污染的措施
(1)加强肥料养分资源的综合管理,以农家肥为主,使用无机肥料时,必须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建立科学的施肥制度,利用3S技术精确施肥。从而达到生产绿色中药物。
(2)提高养分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用科学的施肥技术,充分利用化学途径、物理途径和生物途径,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采取积极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对于有机肥,可以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达到促进减少污染、保护中药材土壤质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三赢。
(3)依据模型的结论,如果加强并综合应用上述有关控制措施,达州可以占领“绿色药物”的市场优势,让中药物产业早日成为其支柱产业,使其早日实现环境保护、药物质量、经济发展和人民能拥有健康的四赢和谐城市。
参考文献
[1]王宏.川佛手GAP标准操作规程[Z].2007.
[2]魏俊岭.亳州市典型中药材产地土壤肥力与环境质量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12.
[3]余剑东,倪吾钟,杨肖娥.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2,9(5):11-17.
[4]仲维科.我国农作物的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止对策[J].农业环境保护,2001,20 (4):270-272.
[5]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S].
[6]杨丽娟,李天来,刘妤.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菜田土壤锌有效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5,36(3):395-397.
[7]陈苏敏,胡启山,郭鹏程,盛平.农药污染及其危害的有效防控[J].现代农业科技,2008,4:94-95.
[8]王昶,马少娜,魏大鹏,王敏.中药材中重金属污染分析以及防治措施[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5,(20)3:12-16.
作者简介:吴 骁(1991―),女,四川广安人.学生,主要从事数学研究.
篇6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结合发展现状对农业保险所产生的正外部性及其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其除了具有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双向不足之外还包括投保前的逆选择及投保后的道德风险、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寻租利益链等问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基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和经营模式的改变,同时还要进一步改善财政补贴的方式并提高财政补贴的效率以保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稳健发展。
关键词: 政策性农业保险;准公共物品;正外部性 一、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1、初期的选择性试点。2004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提出“政策性农业保险”要求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并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同时地方政府可以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为农户提供保费补贴, 2004年~2006年期间,主要是上海、吉林、黑龙江等少数地区政府对农业保险费进行了财政补贴。
2、扩大试点地区和险种。2007年政府开始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财政扶持政策,并扩大试点地区和险种,到2008年底,共签单保费110.7亿元,同比增长1125%,为9000万户次参保农户提供了的风险保障,保险覆盖面积达到5.32亿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 2008年至2012年,承保农作物从2.3亿亩增加到9.7亿亩,占我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0%。共向1.13亿户次的农户支付赔款551亿元。2013年3月1日《农业保险条例》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多家保险公司开始积极抢滩各地的农业保险市场,农业保险牌照发放也进一步加速,其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的同时,保险种类也进一步丰富。
二、由特点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保险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其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高但自身的经济效益却很低,以此看出农业保险具有明显的公益性。但参加农业保险又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缴纳一定的保险费等)这又说明农业保险同时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所以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也有观点认为,农业保险可以看作是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之间的一种物品,只是其特性更加偏向于准公共物品。
总体来说,农业保险的是不可能按照商品的实际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其违背了商品交换的一般规律,农业保险必须走政策化道路,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政府定价并提供补贴等国家干预手段来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稳步发展。
三、政策性农业保险所面临的问题
(一)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识浅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其定位尚不明确,导致人们对农业保险的认识浅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高。少数地方政府认为农业保险是额外的财政负担,由于相关政策的缺失使地方政府害怕遇到大型农业损失时无力承担,有些地方不仅没有向农业保险补贴,甚至产生了寻租利益链。
2.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过于商业化。我国的农业保险一直没有突破“以险养险”的模式,政府在提供补贴时无法准确判断经营亏损究竟是来自政策性业务,还是商业性业务,难以确定补贴额度和农业保险的实施成效,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和配套政策的实施。
(二)农户的保险意识不高。农户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广和实施过程中所面临困难的,其主要原因如下:
1.农民对政府救济的依赖心理根深蒂固。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救济灾民的政策,农民形成了依赖心理,同时缺乏主动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投保积极性差。
2.农业生产分散,经济效益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体制使得农业生产分散化经营,农民的预期收益不高,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农户不愿意在生产成本上额外添加其他费用。
(三)农业保险相关技术落后
1.农业风险监测技术落后。我国的农业风险监测技术的发展不到位,农业风险的识别、衡量、预测、预警及信息化管理难以满足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又由于风险区划分不明确,统计数据资料短缺,不能准确的反应真实的风险水平,精确定价,产生了严重的逆选择。
(四)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度不高。我国关于农业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200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只提到:“国家支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在2009年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只在第186条提到“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 2013年3月1日出台的《农业保险条例》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法律缺失问题。
(五)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方式缺乏长效机制。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执行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补贴联动”的方式,这种补贴机制虽然可以保证补贴到达农户手上,但也存在诸多弊端,由于上级财政资金拨款滞后,农民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信任度降低,农业保险的保费具体来源和划分不明确,难以刺激农民的投保意愿,并且这种补贴方式使得经济落后地区可能由于资金不足使得上级政府的补贴不到位,而相对富裕的地区会更早甚至过多的享受上级财政补贴,产生补贴累退效应。
四、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颁布法律法规,给予制度保障 。我国应加快立法进程,明确规定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障水平、运行方式、经营主体资格、农民的参与方式、精算制度、财政补贴标准及计算方法、异常灾害下赔款和处理方式等,为农业保险提供法律保障,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稳健发展。
(二)提高政策支持的效率 。政府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是支持和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农业的政策支持是国际贸易中“绿箱”政策之一。
1.提供税收减免政策。免除经营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业务的所得税,其他涉农保险的营业税和印花税采取先征缴后按一定比例返还的方式;并鼓励投保农民加大农业生产,对全年无亏损和有盈利的投保农户适当减税,降低保险费率,刺激农户持续投保。
2.提高财政补贴政策的效率。提供保险保费补贴鼓励农户参与农业保险,同时政府应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生产效率的农户给予不同级别的财政补贴,避免补贴过度。
(三)构建多层次的风险分散机制
1.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率。将部分“三农”优惠政策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相结合,例如参与保的农户可以享受贷款优先和利率优惠等,这样既能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同时也保证其他相关惠农政策的实施。
2.建立再保险机制。通过再保险的方式分散风险,由政府负责统一规划和再保险使风险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分散,根据政府精算的赔付率划分补贴范围,当超过一定赔付率时由政府的统一规划的再保险来赔偿。
(四)设立农业保险监管机构 。农业保险的监管机构可以在现有的中国保监会农业保险管理部门的人员基础上建立监管机构,统一管理各级政府的专项财政补贴,制定适应发展的政策,统计和收集相关数据,对全国的农业发展状况统一调查,并进行农业风险区的科学划分和保险费率的精算估计,监督各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情况,对每年的发展状况做科学的统计和分析,以促进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庹国柱. 农业保险需要建立大灾风险管理制度 [J] .上海保险,2013,(01)
[2]陈启亮 姚松. 公共物品视角下政府对农业保险补贴投入研究 [J] .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3
[3]段学慧. 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机制的创新 [J] .农村经济,2011,(11)-0074(04)
[4]王蓓. 浅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时代金融,2011,(18)
[5]冯登艳,张安忠,马卫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保险问题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