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治理论学习范文

时间:2024-05-21 17:3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政治理论学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政治理论学习

篇1

关键词 认知神经心理学,失语症,词汇提取,治疗。

分类号 B842

1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认知神经心理学理论(以下简称“理论”)与对失语症治疗(以下简称“治疗”)之间的关系,即这些理论是否能够有效地指导治疗以及治疗是否有助于促进理论的发展。近10年来,对于理论能否指导治疗出现了大量的争论[1~9]。大家普遍认为理论推动了治疗的发展,但Basso和Marongolo却对此持怀疑态度[1]。尽管如此,人们在某些方面还是达成了统一共识,那就是,虽然理论并没有告诉我们在治疗中具体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但它的确可以帮助我们筛选出有科学根据的治疗方案,以及对治疗结果给予合理解释。曾有人把理论对治疗的作用具体归结为: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大大减少了临床上对治疗的备选方案,一些认知功能详细的理论能够使我们摒弃那些没有科学根据的治疗措施。而且,认知模型越细致,对治疗方案的搜索范围就越集中。而治疗是否有助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呢?实践证明,我们通过比较不同理论之间指导治疗效果的好坏,便以此作为检验理论好坏的标准。而且,治疗还能够促进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总之,认知神经心理理论与治疗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下文就通过一些具体的研究实例来阐述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

2 理论对治疗的指导作用

我们首先来介绍当前比较认可的言语产生理论,然后再来介绍它对治疗的指导作用。

2.1 言语产生理论

图1 言语产生的理论模型

图1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言语产生理论模型,它显示了言语产生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激活语义网络或者特定的语义特征以提取词汇的意义;第二个阶段是提取词汇的语法知识,比如词汇的类别、词性、时态等;第三个阶段是提取词汇的语音形式,词汇的读音、重读等;第四个阶段是计划语音序列或者进行语音编码,计划相关音节的产生;最后读出该词。对于从提取词汇的语义到通达语音的过程中,是否必须通达词汇的语法信息,也就是必须要经历第二个阶段,目前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又由于该阶段也并不是本文重点关心的认知过程,所以在我们的图1中并没有把它包含在内。

2.2 治疗

在此,我们选用对词汇提取障碍的失语症治疗为例,来说明理论对治疗的作用。这里对词汇提取损伤的治疗,不包含对发展、言语的精神性失用症、构音障碍等的治疗。一般来说,尽管词汇提取障碍的患者均存在提取词汇困难,但是不同的患者可能在提取词汇时,犯不同的错误类型。比如,当让他们完成图形命名任务时,即说出图中事物的名称(如蜘蛛、潜艇),有的患者主要犯语义错误(semantic errors),他们把目标词反应为一个语义相关的词。例如,把蜘蛛(spider)命名为蚂蚁(ant),把衣兜(pocket)命名为袖子(sleeve)。而有的患者主要犯语音相似性错误(phonological similar errors),他们把目标词反应为一个语音相似的词。例如,英文患者把英文词汇Submarine(/subməri:n/,潜艇)命名为/supterbunen/、/subberbree/、/sub mar renn/,把Elephant(/elifənt/,大象)命名为/efel/、/efelten/、/alfenent/、/alfunent/、/alfuten/、/alfent/、/elufen/、/efulunt/。

在词汇提取过程中,同样是图片命名任务为什么不同患者会犯不同类型的错误呢?初步分析表明,我们能够根据图1中的言语产生理论做出合理解释,这是因为词汇产生过程中损伤发生的具体阶段不同,犯错误的类型也有所不同。解释之一是,由于语义信息既作用于言语产生,也作用于书写过程,所以言语产生和书写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语义错误。又由于言语产生和书写是两个分离的过程,如果患者的语义错误只出现在言语产生过程中,这说明该错误反应不是因为不理解语言表达的意义所致。如,患者看到蜘蛛(spider)的图片能够正确地写出蜘蛛(spider),却说出来的是蚂蚁(ant),这说明患者已经正确通达了蜘蛛的语义信息,只是在通达蜘蛛的语音形式时,出现了错误,把蜘蛛通达为蚂蚁。随后是语音编码阶段,如果这一阶段出现障碍,患者容易犯语音错误,提取语音时语音编码出现障碍,比如,把Submarine(/subməri:n/,潜艇)命名为/supterbunen/、/subberbree/、/sub mar renn/。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针对不同的错误类型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呢?Hills和Caramazza曾假设:“语言产生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损伤都能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案得到矫治[10]。如果词汇意义受到损伤,便可以采用语义任务进行语义方面的康复训练;如果对语音形式的提取存在障碍,那就集中进行语音通达方面的康复训练;如果是语音编码阶段的损伤,就加强音素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一治疗思路,本研究主要对词汇提取障碍障碍的失语症进行了康复训练[11]。

例如,某失语症患者存在找词困难,他主要是由于通达语义过程受损所致,这就需要进行语义方面的康复训练。同时,也需要给该患者实施语音通达方面的训练,因为语义通达和语音通达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康复训练过程。为此,对这类患者进行训练时,应该同时实施语义任务和语音任务。比如,选用的语义训练任务是词/图匹配和词/图核证任务。词/图匹配任务的做法是主试说出(听觉呈现)或者书面写出(视觉呈现)一个目标词(如狗),并同时给被试视觉呈现三幅备选图形(如狗、猫、大象),要求被试从中选出目标词对应的图。词/图核证任务的做法是主试给被试听觉或者视觉呈现一个目标词(如狗),同时给被试呈现一幅图形(如猫),要求被试判断目标词与图形是否表示同一事物。另外,语音训练任务包括复述、提示语音线索和提示正字法线索。如命名“kangaroo”时,复述是主试把该词完整地说出来,然后让被试跟着把它说出来;提示语音线索是主试只说出该词的部分语音线索(如/k/),然后让被试把该词说出来;提示正字法线索是给出被试部分正字法线索(如该词以k开头之类的信息),然后让被试把该词说出来。这些任务均已被证明对找词困难的失语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12]。

除此之外,我们也采用了易化范式对词汇提取障碍进行康复训练。所谓易化是指执行一项任务使得紧接着的另一项任务变得更容易执行了。我们使用了两种易化实验条件:语义易化条件(语义特征确认)和语音易化条件(语音重复),并外加一种控制条件。在语义易化条件时,呈现一幅图形(如袋鼠),并在图片下方附有一个有关该图形的语义特征的提问(如“它是用单脚跳吗?”),要求被试对该提问做出正确与否的判断,由此对其语义进行了易化。在语音易化条件时,与图片同时呈现的是该图片名称的读音,要求被试重复该读音,从而使得其语音得以易化。我们选了10位有图形命名障碍的失语症患者,流畅性失语症和非流畅性失语症各5人,其中8人表现出理解障碍。实验过程是,首先,让每位被试分别命名300幅图片直到犯了第95个命名错误为止,然后,从他命名错误的图形中选出90幅,按图形名称的词频和词长匹配成3组,每组30幅图。然后,把这三组图形随机设计为语义易化条件、语音易化条件和控制条件,每组图形被设为其中一个条件。一周后,让被试接受相应的康复训练。训练结束后10分钟,分别对这3组图片和30幅填充图进行命名。结果发现,与控制条件相比,10位被试的平均命名正确率,在语音易化条件下和语义易化条件下均显著高于控制条件,表明语义易化和语音易化均对词汇提取障碍有疗效。其中,2位被试在语音易化条件下正确率显著高于语义易化条件,1位被试在语义易化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语音易化条件。

上面我们示例了理论对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们举例说明治疗对理论发展的贡献。

3 治疗对理论的贡献

在认知神经心理学领域中,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是在人脑的心理词典中,同音词的语音表征是如何进行的,对此目前存在一定的争议,让我们先来简介一下这方面的理论。

3.1 同音词的语音表征理论

所谓的同音词就是两个词的相同的发音但却有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含义的词。同音词包含两种形式:同音异形词和同音同形词。前者是指两词的发音相同,但字形和意义却不同,如英文词汇flower(花)和flour(面粉)。后者是指两词的发音和字形都相同,但意义却不同。如英文词汇tank,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为坦克,另外一个水槽(见图2)。那么,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是,同音词之间共用同一个语音表征,还是各自有不同的语音表征。共享理论认为二者共用同一个语音表征(见图2a),而独立理论认为二者具有彼此分离的语音表征(见图2b)。

3.2 治疗

为了解决这一个理论争论,我们通过对患者进行同音词命名的治疗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我们的假设是,如果同音词之间共享同一个语音表征,那么我们通过训练其中同音词之一(如tank,坦克),另外一个同音词(tank,水槽)也会有相应的提高;相反,如果同音词的语音表征是独立的,那么结果只能提高被训练词汇的成绩,而那些不被训练的词汇成绩均不会同步提高。

a. 语音共享理论

b 语音独立理论

图2 同音词的语音表征理论图示

我们选择了2名失语症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他们都存在严重的图片命名障碍。我们的实验材料是三组图形,一组为同音词的图片对(如tank(坦克)和tank(水槽)),另一组为语义相关的图片对(如disc(唱片)和frisbee(飞盘)),第三组为语音相关的图片对(如bell和bed)。实验过程是,首先让被试命名所有的三组图形,其命名成绩作为前测成绩。随后是治疗训练,对一半的同音词图片(每对同音词图中选取一幅图)进行语音任务训练。最后,让被试对所有的图形再次命名,作为后测成绩。结果表明,两位被试都表现出了相同的结果模式,即,在三组图形中,语义相关组和语音相关组的后测成绩都没有比前测成绩有显著提高,而对于同音词组来说,不论是经过训练过的项目,还是没有经过训练的项目,后测成绩都比前测有显著提高(均为p

总之,认知神经心理学增进了认知心理学和认知损伤研究之间的交流,从而使两方面的研究彼此结合,相互受益,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认知损伤及其治疗,而治疗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

参考文献

1 Basso A, Marangolo P.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Neuro-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2000, 10: 219~230

2 Caramazza A.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An unfulfilled promise? In: X Seron, G Deloche (Eds). Cognitive Approaches in 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Hillsdale N J. Lawrence Erlbaum, 1989

3 Hillis A E. The role of models of language processing in rehabilitation of language impairments. Aphasiology, 1993(7): 5~26

4 Howard D.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aphasia therapy: the case of word retrieval. In: Papathanasiou (Eds.) Acquired neurogenic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A clinical perspective. London: Whurr, 2000

5 Wheeldon L R, Monsell S. The locus of repetition priming in spoken word produc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92, 44A: 723~761

6 Mitchum C C, Berndt R S. The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treatment of language disorders. Neuro-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1995, (5):1~16

7 Shallice T.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Is pessimism justified? 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2000, (10): 209~218

8 Wilshire C E, Coslett H B. Disorders of word retrieval in aphasia: theori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S E Nadeau, L J Gonzalez-Rothi, B Crosson (Eds.), Aphasia and Language: Theory to practice. New York: Guildford, 2000

9 Wilson B, Patterson K. Rehabilitation for cognitive impairment: Does cognitive psychology apply?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0, (4): 247~260

10 Hillis A E, Caramazza A. Theories of lexical processing and rehabilitation of lexical deficits. In: M J Riddoch, G. W Humphreys (Eds.),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1994

11 Nettleton, J. and Lesser, R. Therapy for naming difficulties in aphasia: Application of a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ical model.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1991, (6): 139~157

12 Coltheart, M. Bates, A. and Castles, A.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In: Humphreys G W, Riddoch M J (eds).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1994

13 Biedermann B, Nickels L. The representation of homophones: More evidence from the remediation of anomia, Cortex, in press

篇2

一、经济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所有权关系的本体论基础

所有权在经济领域体现的是人与劳动对象的法定关系,是人们一切经济行为的基础。马克思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时开始其研究思路由哲学向经济学的转向,所有权关系成为其讨论中的基本关系。这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是人与劳动对象的关系,其二是人与自身活动对象化结果的关系;前者体现为劳动与资本、自然资源(土地等)的关系,后者体现为劳动与劳动结果的关系。在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马克思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关注这一问题:一方面是纵向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是横向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展开;《大纲》的魅力也许正在于此。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以下简称“《第一分册》”是马克思在《大纲》基础上尝试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六分册中的第一册,实际上也是这一计划中出版了的唯一一册;该分册出版后,马克思的整个研究计划发生了改变。我们在该分册的初稿片段中能够看到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思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的反思,这其中就包括所有权问题。

在《第一分册》的初稿片段中,马克思对所有权问题的关注对象,除了洛克的劳动本体论,即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对其劳动对象的所有权解释之外,还列举了其他经济学家对所有权问题的认识,并对这些观点进行了归纳,指出:无论是偏重于经济学还是法学的所有现代经济学家们,都把个人自己的劳动说成是最初的所有权依据(即洛克观点),与此相应,把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所有权说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前提,亚当?斯密就持这样的观点。(cf.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II/2,S.48;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2版,第348页。下引只标卷数和页码)

不过,他们的这一理论解释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被颠覆了。因为,劳动所有权作为经济交换关系的前提,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是建立在以交换价值为前提、而并非以简单交换关系为前提的基础上的。(ibid,S.48-49;同上,第348-349页)言下之意,由于劳动力的交换价值与其创造价值的价值不相等(这在《手稿》时期并没有得到充分论证),劳动所有权的基础受到了侵犯。

显然,马克思的批判并不是指向劳动所有权这一原则本身,而是指向劳动所有权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经济交往关系中被颠覆的现象,而政治经济学原理则试图论证劳动所有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与政治经济学家们的区别所在。

在马克思看来,古典经济学家们把来自资产阶级社会本身的观念,即劳动所有权理论,称为一般规律,又把这一规律的现实性延伸至还不存在所有权的黄金时代(原始时代)(ibid,S.49-50;同上,第349-350页),也就是说,将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权占有规律看作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一切发展进程中的永恒的规律。

与国民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则从资本主义的经济交换关系中去理解这一观念的形成,将其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交换关系的产物。那么,资本主义经济交换关系的基础是什么呢?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此进行解释。

马克思对经济学家们的批判不是指向他们对所有权的劳动基础的解释,而是指向他们将所有权规则抽象为永恒的规则。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学家们的这一认识方法在两个方面引起麻烦:第一,从不存在所有权的史前社会那里去寻找所有权的本体论基础;第二,看不到劳动所有权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存在着的悖论。(ibid,S.50;同上,第350页)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去解释资本主义所有权理论的生成,进而从社会生产发展状况去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学家们的两个麻烦:第一,以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只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第二,这一所有权被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颠覆。

不过,在这里我们同样应该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形成的历史条件与这种经济关系形成的内在机制,是解读这一问题的两个不同的认识维度:一方面,我们看到以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及其被颠覆的客观性,这是马克思尝试去论证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进一步看到并且分析这一悖论现象之所以产生的内在机制。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家仰赖于普遍原则的批判,促使他关注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历史演变,这是第一个认识维度。他对以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悖论现象的揭示,促使其关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内在机制,这是第二个认识维度。前者是纵向的,后者是横向的;对前者的分析维度能够包含后者,但是不能够取代后者。

从横向的意义上来看,这一劳动所有权原则的被颠覆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从纵向的意义上来看,这一条件是历史的,而非永恒的。对这一条件的形成历史和运行机制的分析,一方面进一步将马克思的研究思路与古典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将这一研究思路与哲学家的思路区分开来。从横向的意义上来看,这一条件实际上涉及到两个因素:其一是与劳动相关的对劳动对象(如土地、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对外化了的劳动结果(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其二是劳动与资本的交换(并非简单交换)。前者是前提,后者是程序;在一定的程序中,前提成为占有他人劳动的条件,被资本雇佣者的劳动所有权受到颠覆。对于自然劳动对象的占有问题,马克思在更大程度上是通过人类学的历史资料来关注的。

国民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是以这一原则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他们既然没有将资本的利润看作是工人的剩余劳动,也就不会去关注劳动原则的被颠覆问题。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的所有权原则是对自然状况下存在着的原则的延续。而哲学家只是提出了抽象的原则,而没有去分析这一抽象的原则为什么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被扭曲;哲学视角中的异化劳动并不能够对这一扭曲现象进行论证。

根据马克思对财产与劳动所有权分离的历史程序及其结果的阐述(cf.Bd.II/1.2,S.367-369;参见第30卷,第2版,第450-452页),我们可以理解,劳动所有权原则的被颠覆为什么能够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增加了的物质财富在一部分人手上集中起来,而大多数人则陷于贫困(或者相对贫困);而且这些集中起来的财富能够成为进一步颠覆这一原则的客观条件。

显然,与国民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历史进程中来理解所有权的形成及其原则。但是我们同时应该看到,原则的形成与原则的实现条件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其一,扭曲原则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与原则形成的历史路径,涉及的是不同的问题。其二,扭曲原则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并没有否认原则本身的存在,它仍然能够成为其自身被扭曲了的社会制度的理论支撑;尽管这一原则本身已经成为“幻想‘幽灵'被颠倒了的意识形态,但是仍然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支撑着这一社会。

二、经济关系中的哲学问题:原则、程序与悖论

我们看到,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对所有权问题在认识上的分歧,并非产生于对所有权形成的自然基础在认识上的差异;虽然马克思强调的是其形成的历史性,不过这是纵向意义上的。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早期生产方式、财产权形式的认识,并没有一个先入之见或者抽象原则: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晚年的人类学笔记,马克思都非常关注历史资料和人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家们对所有权问题在认识上的差异,植根于对一定历史条件下这一原则的一致性及其背离在认识上的分歧。这一分歧缘起于对异化劳动的认识,有待于对剩余劳动的论证。这里已经存在着如何理解观念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中,所有权原则与现实之间的悖论进一步构成了自由和平等原则与现实之间的悖论。在《大纲》中,马克思的研究思路进一步深入到经济关系之中,从原则的形成与原则实现的程序上来分析悖论的形成:

在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程序,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dieFreiheitundGleichheit)的现实基础。作为纯粹观念,自由和平等是交换价值程序中各种要素的一种理想化的体现。作为在法律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自由和平等只不过是从另一个方面再现出来。(Bd.II/2,S.60;参见第31卷,第362页)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产生了自由和平等的观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这些观念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法律的和政治的方面再现出来。这是马克思的理解思路,对于马克思而言:一方面,观念是现实的产物(cf.ibid;同上),但是另一方面,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对这些观念的背叛(cf.Bd.11/1.2,S.685-686;同上,第230-231页),体现出来的是不平等。

那么,反映现实的观念是如何形成于被扭曲了的现实的?换句话说,既然观念是现实的反映,为什么不直接反映被扭曲了的事实,而是反映被扭曲前的假设?

一方面,抽象的观念是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以等价交换为基本内容的经济关系体现的是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要的生产和交换活动,它自发地依据于自由原则和等价交换原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由观念和平等观念;另一方面,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扭曲了这一观念,但是这一观念仍然是其奉行的原则,是其基本的理念支撑。

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非始于马克思,当时的其他思想家已经提出了这一问题:自由和平等的观念为什么带来的是非自由和不平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尝试揭示这一观念被扭曲的现实依据。

如果说自由和平等观念是支撑资本主义体制的理念,那么作为经济关系的产物,它们形成于前资本主义阶段。简单的经济交往关系即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和等价(值)交换为基础,自由和平等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这种简单商品经济的状态存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社会形态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前资本主义社会就不存在资本因素,也不意味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交往关系就是一种平等的交换关系;经济关系并不能独立于整个社会关系。

但是,当这些观念被高举着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意识形态用来支撑资本主义社会时,在现实中它们实际上已经走向了自身的反面。这一发生转折的契机,存在于简单商品交换向劳动与资本交往关系的发展进程中;这是历史的程序。

在《手稿》中,马克思比较充分地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形成的历史进程,并且揭示了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交换与资本主义经济交换的区别:

关于公平和正义的空谈,只是要用适应于简单交换的财产权关系和法的关系的标准,去衡量交换价值的较高发展阶段上的财产和法的关系。(Bd.II/1.1,S.236;参见第30卷,第279页)

将前资本主义经济交换关系与资本主义经济交换关系区别开来,是为了彰显后者在质上所发生的变化:正是这一变化使得简单经济交换关系的理念不再符合于资本主义经济交换关系。对于此时的马克思来说,他已经清晰地看到劳动与资本交换的表面平等与实质不平等。

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这些观念在用来评价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时,实际上包含着三个基本内容:自己拥有(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自主权),规则平等(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所强调或者政治经济学所讨论的平等观:这里的平等并非指收入或者物质财富的分配平等,而是指经济交换关系中的原则平等),等价交换。前者体现为自由原则,后两者体现为平等原则,三者缺一不可。

从现象上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似乎符合这三个基本条件,但是实际结果为什么走向了反面呢?换言之,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不断分裂的资本主义现实社会是由于其前提而走向了反面呢?

马克思的批判并没有针对前提本身,而是从前提进入其得以实现的程序:马克思的分析对从价值的形成(劳动)到价值的实现(工资、利润)的整个过程的程序进行层层解析、剥离,将问题的症

结归结于劳动力与资本的交换这是_个不等价(值)交换。不过,这_认识本身也有着一个过程,而并非是一下子完成的。这可以从马克思所使用的“劳动”概念向“劳动力”概念的变化中看出。另外,从马克思在手稿中所留下的一些没有得到回答的问题以及对抽象的价值概念的论证问题等等中,我们又看到问题并未完结。

显然,对原则与其结果之间的悖论关系,从原则的实现程序中去进行批判,与对观念的虚假、颠倒进行的批判比较起来,要更加具有说服力、更加深刻。后者是哲学领域的批判,前者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批判。

三、经济关系中的伦理问题:个别性与普遍性

个别性与普遍性是抽象的哲学概念,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是经济伦理概念,对后者的问题在抽象的意义上进行讨论,或许就是(政治)经济哲学问题。这样的区分可能显得机械、累赘,但这个问题是在反思基础上必然要生成的问题:对于古典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家,或者对于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性研究的马克思来说,他们对这同一个问题的讨论有时是在非常不同的层次上进行的。

对于马克思来说,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下,以普遍性形式存在着的自由、平等原则在现实的资本关系中被颠覆,与此同时,社会财富的增长同时意味着社会分裂的进展,对象化了的劳动脱离其创造主体而日益集中于其他少数人之手。马克思看到的普遍性是以个体、阶级之间的对抗为基础的。

与马克思的时代不同,在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上述情况既可以通过生产领域也可以通过非生产领域发生,例如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信息产业与信息消费现象的出现,后者预示着新的需要进行研究、发掘的领域。

黑格尔在哲学观念上对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从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的不同层次进行推论,用抽象的普遍性统一特殊性、个别性。这其中的具体关系并不在他的关注视野之内,他的使命似乎是构建一个能够把握社会的概念体系,用自在和自为的统一预测未来的社会。

而对于古典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家甚至今天以所有权、契约原则、等价交换为基础的自由主义理论家来说,原则的普遍性是最重要的,是构建现代社会的基础。至于现实社会为什么会因为普遍原则的实施而日益分裂,他们对此又有着非常不同的解读和认识。诺齐克并不认为普遍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受到了颠覆;相反,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在原则上具有逻辑一致性。罗尔斯也没有认为普遍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受到了颠覆,但是他试图在原则的现实化程序中对其极端的社会分化结果加以矫正。

各类非理论家并非诉诸于一种有违伦理的理念作为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支撑,相反,在他们看来,只有普遍的原则才能符合伦理的基本要求。至于奉行普遍原则的资本主义社会在现实中为什么不断强化着贫富分化、从而产生整个社会的不断分裂,这似乎没有进入他们的关注视野。至少在信念上,他们并不认为这些原则在现实社会中被颠覆,或者反过来说,他们并不认为社会分化是因为奉行普遍原则的结果。

马克思与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尝试揭示使普遍性原则受到颠覆的现实社会条件,而不是仅仅将这些普遍原则作为虚幻的、颠倒的意识形态并且满足于抽象的批判。即使从古典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甚至当今自由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如果不是借助于整个社会关系体系,那么只依靠一种抽象的普遍原则,少数人是不可能仅仅凭着一种能够积累起来的符号(从实物货币到数字信息)而占有整个社会、自然的大部分资源的。

因此问题就在于:这一普遍的原则借助于什么样的魔力,在合法的途径下产生了社会分化的现象?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人们在自觉意识中又是如何认识这一矛盾的现象的?

在《大纲》中,马克思在当时的语境中尝试揭示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自欺欺人的普遍性:主体还尽可以有这样一种神圣(erhebende)的意识:他不顾他人而谋得的个别利益的满足,正好就是被扬弃的个别利益即一般利益的实现。(Bd.II/2,S.56;参见第31卷,第358页)

即使在今天这也是一种很常见的观点。个别性与一般性体现在人们意识中的矛盾,是以现实经济关系中存在着的个体与整体之间在利益关系上的相关性、冲突性为基础的:自愿的交易;任何一方都不使用暴力;只是作为自身的手段或自我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最后,意识到一般(allgemeine)利益或共同(gemeinschaftliche)利益只是自私(selbstsUchtigen)利益的全面性(Allseitigkeit)。(Bd.11/2,S.56-57;参见第31卷,第358页)

马克思在这里没有使用个人的“自我利益”这一中性词汇,而是选择了“自私利益”这一贬义性词汇。这说明马克思没有简单地来看待各个个体的利益与一般利益的关系:在马克思那里,这个一般利益并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集合,在财产权占有发生社会分化的前提下,人们彼此之间的利益是分裂的、异化的。在互为手段和目的的经济交往关系中,资本的利益是在牺牲和占有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而获得的。

马克思所看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不仅使得所有权的持有原则发生了悖论,而且使得劳资关系之间等价交换的原则也发生了悖论。于是,从所有权的持有到所有权的交换原则都走向了自身的反面,普遍的原则成为虚假的观念一颠倒了的意识形态。马克思的这一批判性认识在最初的意义上是以异化劳动理念为基础的。

这是马克思与其他政治经济学家们的分歧所在。这一分歧并不产生于对抽象原则的认同与否,而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与其原则之间存在着的悖论;这一悖论在人们的意识中又以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矛盾关系体现出来。在马克思那里,对这一悖论的认识是以其劳动价值理论及其核心内容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换言之,只有借助于剩余价值理论才能论证原则及其悖论的存在。

在马克思的研究维度中,哲学问题与政治经济学问题是交融在一起的:一方面,人们的对象化劳动结果具有个别性,但是当人们将自己的劳动产品作为交换价值与他人进行交换时,他的个人劳动产品已经具有了社会性,他的个别性在一般性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正是这一对象化的程序、交换过程,或者说个别性转向普遍性的过程,孕育了社会分化的可能性。

这一可能性在资本主义交换关系取代简单商品交换关系的前提下发展成为现实性:简单商品交换关系中存在着的等价交换,在资本与劳动的交换过程中被否定。不过,这一可能性一方面并不涉及这一转折的契机,作为结果的现实本身不能够又成为原因;另一方面也不能用来解释前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形成。

这一理论解释模式具有历史阶段的局限性,它仰赖于剩余价值理论,首先仰赖于劳动价值概念的形成。马克思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那里承袭了劳动价值概念,但是已经赋予其不同的涵义。

为了更加清晰地使用这一概念去把握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衡量劳动价值的尺度(cf.MarxEngelsWerke,Bd.^,S.83;参见第4卷,第1版,第94页):个别性只有在一般性意义上被认同才是有效的,否则少、慢、差、费也在创造着劳动价值,这种一般性的认同程序自然地在市场竞争中完成。但是,这只是劳动价值概念的一部分内容,另一部分内容取决于劳动者的生存成本(同样以劳动价值来衡量)。(cf.Bd.II/1.1,S.72;参见第30卷,第84-85页)劳动者获取的报酬(部分劳动时间),不是以其创造的价值(全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而是以其生存成本(部分劳动时间)被支付的。两者之间的差价构成了能够被异化的剩余价值(剩余劳动或者积累劳动)。

剩余劳动的情况在任何社会都存在,并且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剩余、没有积累,就没有发展。直至今天,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并不缺乏这样的例子。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一剩余价值被资本占有和支配,并且是在原则平等、公平交易的理念中进行的。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个人自主活动变为被动活动,对象化了的劳动变为被异化了的劳动一这是从劳动者一方来说的被异化现象。从劳资双方来说,或者从资本主义经济交往关系中的个体来说,人们彼此之间的经济交往活动出自于个人的自由意愿,这是一种自主行为;在这一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性、共同体,从整体的意义上来说,又形成了规律性,具有必然性,超出任何个体的可控性。

对于马克思来说,这涉及到个体在经济交往活动中的自主性与异己性问题:经济规律作为外在于个体的社会存在,是个体不得不受其约束的力量,它们对于个体来说具有偶然性。这一思路的发展,就是个人的自由交换行为与客观的、异己的规律性问题,例如难以为个人所预料、所抗拒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金融危机(信贷过度)。但是,这一必然性对个体经济行为的制约与普遍原则的制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不可同日而语。

简言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马克思从以下几个不同层次涉及了经济交往关系中个别性与一般性的关系:第一,现实中个体、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关系;第二,意识到了的伦理关系及其困惑;第三,个人自主行为与其社会结果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篇3

[论文摘要] “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认为,道德的学习、道德发展在本质上是主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主动的建构来实现的,可以从其所主张的学习形式、教育原则、师生关系几方面借鉴该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道德学习理论不同于以往的道德教育理论 ,它重视对道德学习问题的研究,“道德学习”是与“道德教授”相对而言的,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讲,探讨学生在道德上的发展变化,也就是他是如何学习道德的④。“实践一建构”学习理论的观点是:道德学习的内容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实践 ,个体道德的学习、道德发展在本质上是主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主动的建构来实现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实践~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进行借鉴,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种道德学习理论,“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理论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道德学习是实践的,是具有社会性和情境性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中,有两点是比较突出的:一是缺乏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二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不够。

道德的习得和其他知识的学习是不一样的,它必须通过人的感性实践,通过亲身的参与,才能被人直接体验、感受和建构。因为道德这种“知识”在本体意义 L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 ,认识、掌握、创造道德的根本途径只能通过亲自去实践道德、体验道德来实现。同时,道德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统一体,这些要素无法分割地统一在人的道德实践中,单纯的内部心理活动尤其是理智上的活动绝不能直面真实的道德。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都不同程度地缺乏训练和实践活动 ,单纯的知识传授现象 比较严重。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勇于实践的态度与能力。单纯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体,受教育者应该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但实际上,学生的实践活动常常流于形式,这就必然导致我们将社会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愿望落空,更难将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观念外化为品德行为。

“实践一建构”学习观认为,道德学习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在面对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实现道德的发展,这就是道德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道德学习之所以有这个特征,一方而是因为道德弥散在社会生活中、弥散在人际交往的氛围中、始终见诸于具体情境的,没有抽象的、独立于生活和实践之外的道德。从书本上、从课堂里学到的“道德”并不是真实的道德,也没有内化为学生心理、道德经验的一部分。所以,较之其他方面的学习,道德学习对环境、社会情境的依赖性更强。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学习要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积极的和消极的社会因素在个体道德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个体尽管可以选择和超越,但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它们的影响。因此,个体的道德学习始终是在真实的、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能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对大学生热衷和关注的一些颓事物、新现象不能给予相应研究和及时指导,难以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道德认知上的困惑,再加上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和心理欠成熟的时期,结果导致一些不良信息和行为方式乘虚而入,误导甚至贻害了大量学生,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现实面前变得脆弱和无力,不能全方位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二、“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从“如何学”逆向理解道德教育“如何教”的问题,必然催生了对道德教育课程、教育原则及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这些问题具有革新意义的理解。从解读“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角度来观照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会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1.“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主要学习形式及其启示。活动课程是“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主要学习形式,在一般的理解中,它又被称为“经验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其目的不是传授与实际生活脱离、与生活经验脱离的所谓系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当前认为主要的问题②。“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认为道德是人际间社会交往的需要和过程的产物,对个体而言,也只有通过个人的社会交往,通过自主构建,才能将外在于己的道德约束落实为自己的道德发展。所以,道德教育的影响只有被个体纳入到“实践一建构”的自主活动中,才会产生实际效用。在高校中,和活动课程相对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与各种实践活动,但是,这些环节和活动并没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流于形式和被忽视掉。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而:一是主观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环节和活动对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作用;二是客观上的经费 、师资、时间等投入不够。实践环节和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要把实践环节和活动纳入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与教学大纲,并付诸实施。要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增强诚信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基本教育原则、形式及其启示。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不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问题,还有一个依据什么原则实施教育的问题。从 “实践一建构”这种新的道德学习理论出发进行道德教育,必须贯彻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和心理匹配原则。

主体性的教育把学生当做主体来看 、来尊重,以发挥、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为己任,以培养主体性素质为丰要 目标。人的主体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教育的结果。因此,要使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首要的任务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主体觉醒阶段,需要给予正确的价值引导;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和社会太多的呵护下成长,有些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律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以至于少数大学生不敢直面社会。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在帮助大学生确立主体性上下工夫,使大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独立人格,又能够适应社会的人。

实践性原则是指在实践中进行道德教育,把实践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工具来使用。坚持实践性原则,意味着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自觉履行道德标准,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不排斥,但是觉得政治理论与现实实际的距离太远 ,也不知道如何用科学的理论来分析、解释现实问题。因此,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拟定周密的实践教学调研课题 ,确定实践调研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教学与每年的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等活动紧密结合 ,安排教师指导和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调研 ,组织教师对学生的调研报告进行评阅、计算成绩,逐步形成制度化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外实践教学模式。要以课外社会实践为途径,引导大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国情、民情、世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民主化是社会生活的必然趋势,民主性原则体现在德育的方法上 ,就是指主要采取平等对话、说服疏导、实际锻炼、自我评价等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师生间、学生间的平等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民主化原则主要强调的两点。我们要认识到大学生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看法,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得到关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自尊、自信,发挥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主体性。因此,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性格特点,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要和他们“互相信任”“平等对话”。我们要及时、不断地了解他们的心态,关注他们心理的发展,尤其是他们的物质观 、自由观、爱情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只有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出发,从他们的实际意图出发,正确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融入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成为朋友。

心理学的研究与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德教育者可以从心理学的研究中汲取大量养料,有效的道德教育不仅有赖于一种适当的和成熟的思想道德观念,而且还有赖于人们对思想发展过程的理解,对学生发展水平和人格构造的理解。心理学及其所揭示的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对道德教育来说,意义是重大的,心理匹配原则要求道德教育者在工作中要正确理解和对待心理学的结论。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心理匹配原则落实到实处,要做到: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心理学的规律其次,关注有关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再次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3.“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师生关系及其启示。因为教育活动是在师生之间展开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一建构”理论认为,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对话合作的关系,通过一定媒介的师生对话,产生精神的碰撞和智慧的交接,可以增加学生的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加强学生的道德意志,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与对话合作相对应的师生关系应该包含这样几个内容:平等、尊重、宽容、信任、爱。在高校中,师生之间以进行涉及内想法和真实感受的对话机会并不多。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相关课程教学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而这两种方式往往是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即大班授课或对学生的日常规范与服务,这样就使得学生和教师没有机会进行一对一的对话。而在一些集体讨论之类的环节中,由于场合、时间、自身等因素的限制,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办法去表达自己。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谈话往往也仅限于专业知识的讨论。今天 ,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者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甚至 自杀、杀人等极端事件也能经常听到,如果师生之间进行过对话,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了释放 ,不正确的观念得到了矫正 ,获得了帮助,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再有,进行对话 ,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以及良好心态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活动课形式,还是它提倡的教学原则和师生关系,都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注释]

篇4

二、要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历代中央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从新的实际出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的高度,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为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

三、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指导本职工作。学习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通过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政工干部要争做学习政治理论的模范,只有要通过政治学习,政工干部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自身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才能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不断提高自己处事能力和业务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才能在工作中切实做到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上级的命令、指示,才能讲原则是非分明,讲纪律一丝不苟,讲制度公平公正。

在以后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会努力克服以下几点:

一是理论学习不够主动,学习不能经常化。只是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去完成,不能主动地、经常地、系统地去认真学习和研读,克服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淡化政治理论学习的习惯。

二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不能把政治理论学习同自己的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用发展观的思念去指导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篇5

为贯彻落实市联社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本人认真学习和领会了《关于落实案件专项治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银行案件风险的通知》(银监通[2005]6号)、《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银监发[2005]17号)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方案(银监办发[2005]77号)精神以及省协会《关于防范操作风险做好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通过学习讨论,充分了解了本次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认识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危害性,并根据自身情况展开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牢固思想防线。本人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国家的各项金融政策法规与联社下发的文件精神,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思想防线。

一是提高政治意识。能够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脚跟,经受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二是能够顾全大局,不为眼前利益所动,站在单位的角度去想问题、做工作,坚决不说不利于全局的话,不做不利于全局的事,坚决完成社里安排的工作任务。三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以集体为重,个人利益要无条件地服从。四是能够加强自身爱岗敬业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自觉接受广大客户监督,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一名合格的信合人。

二、恪守规章制度。一是能够按照国家金融法令,有关法规制度和现金管理条例,具体办理现金、有价单证的收付和调拨工作,正确办理残破币的兑换,严格库存限额,及时调拨和上解现金。二是能够自觉加强柜面监督,严格审查凭证要素,做好反假工作,准确及时编制各种现金报表、调拨计划。三是能够坚持轧帐制度,正确使用有关登记簿,做到帐、簿、款相符;严格按规定处理长、短款,发现差错能及时汇报。四是能够加强库房管理,坚持钥匙分管,明确分工,同进同出,做到“六无”标准;遵守钱帐分管和“四双”制度,按要求做好库房的管理工作。五是能够严格按照福建省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系统柜员权限卡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妥善保管好柜员卡和密码,做到保管严密,操作合规。六是能够不断增强防范意识,落实“三防一保”;认真熟记防盗防抢防暴预案,熟练掌握、使用好各种防范器械,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护信用社的财产安全。

三、严谨工作、生活作风。

在工作作风上,主要做到了以下四点:一是突出一个“实”字。工作不搞形式主义,不作表面文章;上报数字以实为本,不搞凭空捏造,无中生有;汇报工作敢说真话实话,不夸夸其谈,弄虚作假,做到说话让人相信,办事让人放心。二是牢记一个“细”字。细心做好大小票币、损伤币的兑换整理工作,做到点准、墩齐、挑净、捆紧,及时上解;严格按照金库保管制度,细心做好库房的保管工作,确保工作无疏漏。三是做到一个“快”。完成任务不拖泥带水,办理业务快而不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做到一个“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违反纪律的事情敢于纠正,自觉维护单位利益。

生活作风上,能够牢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教导,用工作纪律严格约束自己,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牢固树立“平凡”意识,忠于“平凡”岗位,保持“平静”心态,甘于“平淡”生活,勤勤恳恳办事,堂堂正正做人。

篇6

区纪委、区委组织部:

根据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我局党支部于X月X日召开了以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为主题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现将召开民主生活会情况汇报如下:

自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关于召开2002年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有关问题的通知》下发后,我局党支部立即召开了支委会,认真传达了文件精神,对民主生活会召开的形式、内容、时间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每名支委成员必须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的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查找自身思想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写出个人发言材料,并希望各支委成员要充分领会文件精神,认清形势,积极贯彻落实江总书记“5.31”讲话的重要思想,逐步在我局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中形成齐心协力,顾全大局,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更好地担负起我局各项工作的重任。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9月10日上午,我局党支部召开了由XX书记主持的支委会,支委成员XXX、XXX、XXX、XXX、XXX、XXX参加了民主生活会,会上各支委委员分别按照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的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从思想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查找不足,认真剖析和归纳,以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工作负责、对同志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地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对自己在近一时期的思想和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在民主生活会上,党支部书记XX同志首先从思想、工作、领导、生活、学习五个方面进行了认真地剖析和总结,认为自身不论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方面能够严格按照党的要求,从工作实际出发,采取了座谈、写心得等方式,加强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能够经常深入一线,了解掌握工作进展和人员思想情况,努力为职工排忧解难;注重维护班子团结,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围绕实际工作有计划地学理论、学政治、学业务,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活学活用;时刻按照党的要求廉洁奉公,没有消极腐败现象。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认真查找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缺乏一贯性,自学主动性不强;二是对人员的思想教育需进一步加强。针对存在的问题,XXX书记提出了整改措施:一是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二是以人民满意为根本,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三是从加强教育培训入手,努力践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随后,XXX局长从如何对照“三个代表”,加强作风建设做了发言。XX局长认为自身能够严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自觉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言行;能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任人唯贤;能够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做好班子成员的表率。存在的问题是:首先,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其次,宣传工作急需加强。XXX结合工作实际认为自身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两位领导的工作,对班子的决定能够认真执行;能积极深入一线,身先士卒,做好人员的思想工作;主动帮助年轻同志,做好各项工作;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廉政勤政,不。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自身存在的问题,XX同志进行了认真的剖析,主要表现在:在做思想政治工作上局限于老办法,缺乏与时俱进思想;在政治理论学习上时紧时松,理论功底不扎实。XX副局长在发言中认为:自己能够按照要求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动做好领导助手,工作效率高;能够坚持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自觉抵制不正之风。XXX副局长在会上认真对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仔细总结和分析自身在思想、工作方面的成绩和不足,认为自己通过党的教育和培养及工作实践,不论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距党的要求特别是在学习方面和思想解放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自己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开拓工作思路,更好地为工作服务。最后,XX书记对各支委的发言进行了点评,表示对会上反映出来的问题要进行认真梳理,制定整改措施,并将民主生活会的有关情况向群众通报,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

通过这次民主生活会,使各支委成员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加强了沟通,极大地增强了我局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我局完成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篇7

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市直机关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工作的要求,本人现就一年来的工作进行简要总结和回顾,请审议:

2008年,本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要求,根据我市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特点,在市纪委和委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职能分工、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努力创新、踏实工作,在各方面进一步提升、开拓、深化,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分管的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果,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部分:

一、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个人素质和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

篇8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高职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思政课教学目标不明确、过于重视就业融合等因素,传统教育手段影响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力度和深度。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新思路和更多手段,在当前的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合理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改善高职政治课堂教学就要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中的理念开展教学设计,把新型的师生观念融入课堂教学。它不仅可以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科特点,充分运用大众传媒,电影、电视等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开辟新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而且启迪和引导学生参与到分析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开发。

2、多媒体、网络改善政治理论教学效果

政治课的基本概念教学一向是枯燥无味,“一言堂”的授课模式使教学内容的呈现缺乏生动性、直观性。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适时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贴切的教学情景,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先进性。图文并茂的讲解、视频录像的点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形像化,这种教学模式给高职生带来了全新的接受体验,更加符合高职生的自身实际。这样既拓宽了学生视野,又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政治理论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的一些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把双刃剑,在思想理论课教学效率提高的同时,在教学中出现了“人灌”变成“机灌”、重感官刺激轻理性思考、重技术应用轻教学设计等问题。

1、有些人为了片面追求学生的感官刺激,一味迁就学生的猎奇心理,满足自己的课堂成就感,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结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了视频图像的堆砌,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电脑灌输的过程。

2、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努力搜集大量的视频图片资料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却忽视和学生共同挖掘这些资料背后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演绎归纳总结等能力的训练。高职学生长期接受这种直观的知识传授方式,慢慢弱化了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使他们变得越来越“懒”。

3、教育技术不仅是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简单的技术运用,它必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相整合。有些教师只是把教育技术当成纯粹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忽略了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4、网络既给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又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有些教师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却疏于监管,导致学生过分信任和依赖网络信息,不同的舆论导向形成对学生思想的冲击,轻者影响正常的学习,重者价值取向容易发生偏差。如何在教学中针对这些问题寻找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切入口,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三、使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举措

1、更新教学理念。教师是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关键,不管采用何种手段,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都是不变的法宝。

2、把握好教学当中教师位置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体。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控制者、传递者,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这种理念的转换,必然使各种教学手段能得到合理运用。

3、把握“适时、适度、适当”原则。思想政治教师应明确,多媒体仅仅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的手段,只有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活”在课堂。应防止过度使用多媒体、幻灯片使学生感到疲劳,把课堂变成“换汤不换药”的“一言堂”。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仍离不开传统的教学互动形式如辩论、讨论等。分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在小组范围内分工协作,整合意见,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

5、充分开展课堂外教学。高职学生在校时间普遍较短,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搭建对话平台,拉近师生距离。学生遇到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在这里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通过与学生更多的沟通,教师也可以更多的关注到网络以及其他新兴事物对于学生的负面影响。

篇9

按照局党委“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交流研讨计划安排,我深入学习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和党的纪律规定等,并围绕自身“修身严不严”进行了重点排查。现就自己近阶段的学习与思考,作一个发言。

党的十以来,多次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他提出的“三严三实”明确了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为加强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严以修身”作为“三严三实”的首条,是对党员干部由内而外的约束和要求,是做人的根本、从政的基础、兴业的保障。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积极加强自身修养,慎独慎微、勤于自省,不断完善人品操行,提高人生境界。

“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对照“修身严不严”,本人进行了自我排查和反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加以改进:一是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总是借口忙于事务性工作,放松了党的政治理论的学习,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缺乏深入研读理解,平时只满足于读书、看报,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不够,没有真正发挥政治理论的指导作用。二是深入基层群众不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深入基层群众、服务基层群众的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工作创新力度不够。思想和工作存在主观性、局限性和片面性,站的不高,想的不远,工作方法简单,只安于表面,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缺乏创新精神,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对工作难点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够。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时刻对照“三严三实”这面镜子,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严以修身的丰富内涵,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强化为民负责的使命担当,树立良好形象。

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学习和运用理论,真正使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当前要深入学习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要学习领会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按党性原则办事。

篇10

一、参加作风建设活动情况。

自从开展作风建设活动以来,我能够按照县局的安排,积极参加学习,认真查找问题。在理论学习方面,无论是县局组织的职工大会,还是分管部门学习会,我都能按时参加,没有缺席。除了集体学习外,个人还坚持自学。学习之后,及时撰写心得体会。在坚持学习的同时,我还注意对照检查内容,查找实际工作中和个人思想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力职工。

二、自查自纠情况。

(1)思想作风方面:平时忙于工作,忽视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了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政治理论水平停滞不前,创新意识不强,没有加强对新问题、新情况的思考、研究和解决;作为部门工作负责人,工作中过多的体谅一线兄弟姐妹的辛苦,对于小问题视而不见,未能严格按照考核标准办理。

(2)工作学习方面:2004年8月我调入县局,担任同力公司会计,对企业财务相对来说我还是比较陌生,加之这个公司业务比较杂乱,为了适应该项工作需要,我除了参考有关书籍之外,还虚心请教他人。在这几年里,我除了要搞好财务工作,我还要搞好变电站的工作,那里也有我的一份责任,最近一段时间,新变电站正在建修,为了搞好新变电站投运,局领导要求我带领全站职工熟悉设备,并按标准化变电站的规范准备好各种资料,接受任务后,我立即进行安排部署。召开全站职工会议,传达局领导的指示精神。号召大家要有大局观念、全局意识,克服工休矛盾,熟悉新设备,掌握新技术。全站职工不管份内份外的工作,只要有任务,都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的现象。领导安排工作时,我个人没有因为工作任务重而挑挑拣拣,而是默默无闻,尽自己最大努力搞好工作,但是,由于本人精力有限,自身的能力和知识的局限,在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面前,有时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不能主动出击,只能被动应付。加之既要搞好财务工作又要搞好变电站的工作,致使我承担的两项工作业务学习不够。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1、思想跟不上形势,满足于现状,在理论学习中,自己没有很好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改造主观世界上下功夫,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信念,因此在思想上出现偏差。

2、思想认识反思不够。平时总是认为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就行,只要不违犯纪律、不犯错误,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对如何开拓性地开展工作研究不够。

3、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业务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导致业务能力提高缓慢。

四、整改措施

1、以学习教育为途径,提高政治业务素质。

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县局有关加强作风建设的指示精神,把握精神要点,提高理论素质与思想政治水平。努力钻研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夯实基础、坚定信念、提高素质。

2、在强化工作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