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笔记范文

时间:2024-05-21 17:3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设计笔记

篇1

1.1硐室位置永久避难硐室是指在井底车场、井下大巷及采区或盘区避灾路线上设置的,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专用硐室,永久避难硐室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少于5年。避难硐室宜在稳定岩层中设置,并应避开地质构造带、地温异常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危险区,确保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避难硐室前后20米范围内巷道应使用不燃性材料进行支护,保证顶板完整、支护完好,并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根据晋华宫矿矿井灾害类型,参考矿井井上下对照图、井下巷道布置形式、井下工作人员分布及矿方意见,设计利用原有7-4#-11#层行人斜井回风绕道作为永久避难硐室。硐室服务区域为7#层、7-4#层、11#层307盘区,服务半径1000m。1.2设定人数根据规定,设计额定避险人数50~100人为宜。根据晋华宫矿307盘区井下最大工作人员人数安排,本次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为100人。1.3硐室构成永久避难硐室由生存室及过渡室构成,硐室设置向外开启的两道隔离门。两道隔离门之间为过渡室,第二道隔离门以内为生存室。硐室底板高于相邻巷道底板至少0.2m。硐室设置有两个通道同时作为硐室安全出入口,分别与11#层集中轨道巷及7-4#-11#层行人斜井连通。生存室内部设有储物室、医疗室、设备室、储气室、卫生间。(1)储物室主要配有食物、饮用水、工具箱、灭火器及自救器等;(2)医疗室主要配有床、担架、急救箱等;(3)设备室主要配有电池箱、电源等;(4)储气室主要配有氧气瓶;(5)卫生间主要配有便携式集便器。本次设计硐室3.6m(净宽)×2.6m(净高);通道2.4m(净宽)×2.6m(净高)。过渡室4m(长)×2.4m(宽),净面积9.6m2>3m2,满足要求。生存室30m(长)×3.6m(宽),净面积108m2>1×100=100m2,满足要求。1.4支护参数硐室及通道均为矩形断面,采用锚杆、锚索加11#工字钢梁、砼背板背顶的支护形式;顶帮间隙用C15混凝土充填;喷浆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片石墙及顶板用标号为M10的水泥砂浆抹面,厚度20mm。

2永久避难硐室内部相关系统

避难硐室除配有独立供给系统外,另与矿井六大系统接入。2.1通风系统日常中避难硐室供风量120m3/min。2.2氧气供给系统采用矿井专用管路供风时,压风管路设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控制阀,出口压力0.1~0.3MPa,供风量不少于每人0.3m3/min,连续噪声不大于70dB(A)。采用自备氧供氧时,供氧量不低于每人0.5L/min。在整个额定防护时间内,避难硐室内环境中O2浓度在18.5%~23.0%之间,空气压力始终高于外部环境空气压力100~1000Pa。避难硐室配备两套供氧系统,分别为矿井压风自救系统供氧、自备氧供氧。2.3气幕喷淋系统为防止有毒有害气体进入硐室,硐室内部采用正压设计,过渡室中设置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装置。2.4空气净化系统空气净化系统采用悬挂化学药剂药帘,通过气体自然扩散的方式去除有害气体。CO2处理能力不低于0.5升/分钟·人,CO处理能力应保证在20分钟内将一氧化碳浓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在整个额定防护时间内,硐室内CO2浓度不大于1.0%,甲烷浓度不大于1.0%,CO浓度不大于0.0024%。2.5温湿度调节在整个防护时间内,避难硐室内体感温度不高于35℃,湿度不高于85%。通风、围岩吸热吸湿自然降温。2.6供水系统避难硐室配备两套供水系统,分别为矿井供水施救系统供水、自备饮用水。2.7环境监测系统在避难硐室内部配备独立的内外环境参数检测、监测仪器仪表,在突发紧急情况下人员避险时,对避难硐室生存室及过渡室内的O2、CH4、CO2、CO、温度、湿度及避难硐室外的O2、CH4、CO2、CO、温度进行监测实时掌握室内外环境参数变化情况,有利于避险人员根据监测数据安全避险和及时出室脱险;也有利于地面救援人员把握被困人员现状、通话调度和策划最佳救援方案。硐室内设置监控分站,接入矿井监测监控系统。2.8通讯系统硐室内设置直通矿调度室的有线电话,硐室内及两个出入口设置工业视频摄像头,可进行视频、音频双向传输,接入矿井通讯系统。2.9人员定位系统在硐室两个出入口设置分站,实时监测井下人员分布和进出避难硐室的人员情况。接入矿井人员定位系统。2.10供电系统避难硐室分别配备有矿井供电系统供电、自备蓄电池供电两套供电系统,避难硐室供电分为正常供电和事故供电。正常供电接入矿井供电系统,并做直埋安全保护,照明采用矿用隔爆日光灯;事故供电采用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和矿用隔爆型本安直流稳压电池供电,供给避难硐室内所有用电设备。供电时间不少于96小时。2.11防灭火系统硐室内部配有灭火器等消防器材,以应对硐室内可能引发的火灾。2.12排水系统硐室向外设3‰自然流水坡度,过渡室门墙上设置单向排水管,并加装手动阀门,生存室设置不少于一趟单向排水管,并加装手动阀门,用于排出硐室内积水。2.13排气系统硐室内过渡室门墙上设置单向排水管,并加装手动阀门,生存室设置不少于两趟单向排气管,并加装手动阀门,硐室内气压始终高于外部环境100~1000Pa的正压状态。2.14生活系统食品:发热量不少于5000KJ/人·天,按额定避险人数100人进行设计,额定防护时间96小时,备用系数20%。饮用水:避难人员的正常饮水在正常情况下由供水施救系统提供,若供水施救系统损坏,饮用备用瓶装纯净水,饮用水储备量不少于1.5升/人·天,按额定避险人数100人进行设计,额定防护时间96小时,备用系数20%。卫生间:设置一个卫生间,内设两个不锈钢集便器,集便器自带集便箱,脚踏式打包。2.15医疗救护设有一个医疗室。医疗室内配备急救箱、担架、急救工具、药品、器具等。

3结束语

篇2

关键词:目标分阶段 过程管理 指标控制

中图分类号:TD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70-02

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培养阶段;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学习阶段,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工程、科研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工程设计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一直是许多院校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教学资源紧张,师资、设备和实验室空间不足,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等各种原因,致使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呈下滑趋势。如何加强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使毕业设计工作真正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成为全面检验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达到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化与升华,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1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项常规性内容,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改革取得一些成绩和进步,并制定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给毕业设计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教研室教师人数有限,其他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对指导时间有限,无法做到亲自指导每一名毕业设计学生,对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指导,致使学生的问题积累,影响设计的正常进行及设计质量。

第二,部分学生出勤率较低,毕业设计的时间难以保证。毕业设计时间正好是学生求职择业的高峰期,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已经找到就业单位的同学,很多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工作已经落实,只求及格就行,没有找到就业单位的同学,面对各种招聘信息,难以安心,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毕业论文(设计)。导致部分学生开题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对题目的理解不够深刻,致使设计(论文)或图纸与设计任务书有较大的偏差,有时出现图纸和设计说明书对应不起来的情况。

第三,学生的基本理论不够扎实。对设计题目缺乏总体把握,解决问题能力较差,例如不能够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设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清,内容绘图、编写说明书的规格及内容、国家标准的运用、技术语言的运用、引用资料的规范等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答辩中有一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课题和工作表述思路不清、语言逻辑性差、技术用语不准确。

所有这些为毕业设计的正常进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连续几年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设计了分阶段细化任务,逐步实施、按指标检查的过程管理方案,提出了设计目标分阶段实施,按指标完成的新模式,强调对任务的细化,分阶段实施的方式,使设计任务更加具体。采取了指导教师值班,学生带任务考勤的考勤方式、优秀及不及格设计均进行二次答辩的答辩制度。以下就毕业设计制度建设、设计过程控制、学生考勤及答辩等问题展开讨论。

2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探索

2.1 提高对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的认识加强制度建设

高校应从提高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认识入手,使毕业设计的参与者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在总结深化学生所学知识、提高指导教师业务水平及评价高校办学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提高到与组织课堂教学并重的地位。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是整个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是评价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检测标准,也是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测。

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实践过程,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领导、指导教师指导资格的审核及职责、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撰写要求及书面格式、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的管理及检查监督、答辩资格审查、答辩程序规则及成绩评定等进行详细的规定。建立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进而使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就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使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和管理更具有了可操作性。

2.2 设计目标分阶段实施

由于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大纲要求做关于矿井设计方面的内容,任务较重,对于一个给定的题目涉及机电、地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查阅大量设计规范及手册,学生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或是将重点放在自己所熟悉的部分,而其他部分考虑较少。对此,要求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将毕业设计按内容划分为设计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教研室在上报设计计划时,对设计任务进行细化,首先根据设计内容制定设计分阶段实施计划表,即将设计任务按阶段进行划分,制定出本阶段需完成的主要任务及主要的考核指标,然后在制定设计任务周历表,将每阶段任务按设计周进一步细化,制定相应的周设计计划及考核指标,结合周考勤表来掌握设计的完成情况,同时将较为复杂的设计任务分解为可操作的小目标,可加深学生对设计任务的理解,减小其畏难心理。使整个设计任务在完成小任务的基础上轻松完成。系部也可以通过各指导小组提交的计划表对学生涉及进展及完成情况进行随机的抽查,以便掌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

篇3

关键词:市政隧道工程;BIM技术;设计阶段

BIM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下的产物,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兴起,BIM在房建领域的运用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市政建设方面的应用还有很多不足,范围也较小。隧道工程对设计和施工更是高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隧道按时按质的完工必须借助新型的技术,在设计阶段利用BIM技术能有效的帮助提升隧道工程完成的效率和质量。

1BIM技术概述

BIM技术是一种数据化的工具,通过对建筑的数据化和信息化,帮助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解。BIM主要是通过电脑建立虚拟的三维模型,再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建筑工程信息呈现出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库。在这个数据库中,对建筑项目有着功能性的数字表达,贯穿整个建筑施工的周期,在整个过程中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相关的知识资源。BIM有五个特点,分别是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这些优点都为建筑工程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平台,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程度。BIM技术的运用能有效协同设计团队、施工单位和其他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建筑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2BIM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BIM技术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在建筑行业里也在不断走向成熟,但是在市政隧道工程里的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市政隧道工程中传统的手工绘制图纸的模式逐渐被计算机辅助绘图给取代,但是效率仍然不高,设计水平也有所欠缺,整体还处于一个资源管理较松散的状态。隧道工程的长度很长,呈带状分布,和一般的建筑施工有所不同。隧道工程都处于地下施工,对技术要求比较高,需要良好的地址勘测技术,监测出实际的地质条件才能保证隧道的设计质量。因为隧道工程和一般建筑的差异性较大,所以并不能直接复制BIM在一般建筑行业里的应用经验,导致隧道工程设计阶段没有较好的利用BIM技术,阻碍了隧道工程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兴起,我国越来越重视BIM技术在市政隧道工程设计阶段的应用,总体在呈一个上升的趋势,但应用并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和尝试。

3BIM技术在市政隧道工程设计阶段的应用

3.1隧道工程设计阶段BIM应用概述。在运用BIM技术之前要构建人员组织架构,梳理出各项负责人,从技术到项目管理,每一项都应该清晰的标注出来。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设计人员和BIM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该具备全面的BIM技术知识以及管理技能,需要对整个项目负责;另外设计人员要进行更细的区分,将结构、道路、桥梁、建筑和机电工程师明确划分出来。市政隧道工程设计阶段首先要对各个方面进行模型设计,给出符合实际条件的骨架、隧道主体、路基面等模型架构,以此指导后期工程的具体实施;另外再根据模型完善建筑、机电和桥梁等方面的设计内容。BIM技术在隧道工程设计阶段还应该顾及到工程的完整性,对与隧道相关联的其他专业之间要进行相互测试和检查,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通过BIM技术实现隧道全面的技术应用和检查测试,因此优化设计方案,降低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误差。工程设计阶段利用BIM技术创建隧道的三维立体模型,将单环和多环的建模方式都设计出来,对每一个中心坐标进行勘测和定位,根据实际的地质情况开展最适合的隧道设计。市政隧道工程比一般的建筑工程要复杂,涉及的范围较广,需要设计和考量的方面较多,如使用传统的一些软件平台并不能清晰有效的展示出来,但是BIM技术能帮助解决很多问题,通过先进的技术建立清晰的各类模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优化设计,呈现出最合适的方案,有效提高隧道工程的完成质量和科学合理性。3.2隧道工程设计阶段BIM技术具体的应用。BIM技术在设计阶段可以采用ProjectWise协同管理平台,此平台能够规范的整理整个项目的文件,通过清晰的目录结构展示出来,为运维人员管理相关图纸和文档提供了便利。同时也能更加安全高效的保管数据,所有的信息数据都能确保安全、完整和准确,在需要的还是也能及时的根据目录找到文件,节省时间提高了效率。隧道一般为地下施工,勘测阶段的地质条件会比较差,可利用无人机去开展测量作业,根据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的数据创建出高精度的工程实景模型,便能清楚明了的对设计的每一个点、实际的地形地貌进行分析,得出最佳的方案。BIM技术还可以提供行车模拟测试,通过模拟软件展示出行车的画面,准确分析设计的出入口等隧道各方面,判断其准确性和可行性,为工程的实际开展提供更多有效的科学依据。可视化方案设计能够帮助确定隧道的灯光外观对整个地区的影响,通过BIM呈现出隧道贯通的不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可以优化出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景观设计,在不影响市民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体景观的舒适度。同时可视化方案设计还能提供隧道方案的对比,根据BIM技术呈现,选择合适的长度和宽度,选择出最优化的工程造价和合理的道路设置。

篇4

【关键词】城市结构与空间设计;北京市;兰州市;集中式城市;分散式城市

1引言

集中式和分散式是中国典型的城市结构特点,集中式城市容易造成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分散式城市主要问题为各个功能分区会延长,不利于城市功能的整合[1]。本文以北京和兰州为代表城市进行分析,并按照不同指标因素进行比较探究,以期优化促进社会发展的城市结构与空间设计。

2城市结构与空间设计的类型

2.1历史起源

初期的城市一般位于河流交汇处,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城市的出现和繁荣。工业革命以前,城市结构与空间设计为围合的新城、庄重的形态和自由的形式。近现代城市结构与空间设计特点逐渐多样。

2.2类型

2.2.1集中式的城市结构与空间设计集中式的城市结构与空间设计主要表现在城市功能用地的汇集分布上。虽然集中式城市拥有林荫大道和轴线景观,但是这种美丽的代价不免会导致“城市病”的形成[2]。北京集中式城市结构越来越明显,为集中式发展的典型代表。2.2.2分散式的城市结构与空间设计分散式的城市结构与空间设计主要表现为功能用地扩散分布。分散式城市利于缓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现时,许多大城市开始效仿分散式城市。兰州是受地形影响的典型分散式城市。

3北京与兰州的城市结构与空间设计

1949年5月,北京成立了都市规划委员会[3]。之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结构[4];《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提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结构[5]。从中可以看出,北京在试图解决集中式城市结构带来的问题,构建新的城市发展格局。兰州城市规划经过40年发展,第一版城市总规划分明确的功能分区,建立带状群体的城市结构[6];第二版城市总规确定了“带状群体分布”的城市用地配置和建设发展原则[7];第三版城市总规扩大周边的城市空间,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8];第四版城市总规实现区域多中心发展,构建“两城五带多区”的城市结构[9]。在过去40年的规划历程中,兰州为了平衡城市发展,着力构建多中心分散式的城市结构。

4对比探究

北京是集中式城市,这种城市结构与空间设计会导致“大城市病”。所以,开创新的城市结构与空间设计改善“城市病”问题,是目前许多城市的规划新趋势。兰州是沿山谷发展形成的分散式城市,由于地形条件使得城市可建设用地被限制在山谷地区范围内,限制了城市的发展。这也是兰州城市发展比北京滞后的重要原因。

4.1土地利用分析

北京的管辖范围从市区逐渐向内环外的农村和山地扩展,形成现在的城市区域。1980年,北京总的城市用地面积为47900hm2,占比3%;1989年为90400hm2,占比5%;2020年为165000hm2,占比10%。北京总的城市用地面积连年增长,城市用地规模也在连年扩充。目前北京的城市用地面积大约只占城市总面积的10%,但是北京城市的土地利用已经逐渐扩展到农村,集中式城市有利于城市的扩张并加快城市化。兰州受地形因素的限制,形成分散式城市结构。兰州市区的建设用地面积在2011年为16451hm2,到2020年约为24998hm2。兰州因地形原因受到发展限制,纵轴发展导致运距加大。兰州的城市功能分区非常明确且均匀分布,也不易产生环境和交通问题。兰州的城市空间设计相比北京较均匀,北京呈集中式发展,城市内聚力强;兰州呈分散式发展,城市内聚力薄弱。相比北京,其城市功能分区优化的区间会更大,且兰州的用地布局比北京均匀。可以看出,分散式城市的用地布局比集中式城市均匀,而集中式城市比分散式城市更易扩张和发展。

4.2绿地系统分析

北京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33.2%,增长到2020的40%;自然保护区面积由2002的12万hm2,增长到2020年的16.6万hm2;森林公园由2002年的4.3万hm2,增长到2020的7万hm2[10]。集中式城市不可避免导致“城市病”。集中式城市要合理地布局绿地系统,发挥绿地系统在城市中的作用。兰州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造就了相同地区有不同的生态环境。2011年,兰州的绿地面积为1974.27hm2;规划到2020年,兰州的绿地面积为4044.48hm2[11]。由于地理因素,兰州朝纵向布局发展,可以很好地防止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又过分集中,绿地分布均匀,利于保护环境。相比北京而言,兰州的绿地分布比较均匀,有利于保护环境。而北京的绿地分布不均匀,不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和美化,且对中心城区的环境保护有影响。因此,城市结构与空间设计会影响绿地系统的分布,分散式城市绿地系统在空间分布上比集中式城市有一定优势。同时,一般情况下分散式城市的环境质量比集中式城市较好。

4.3道路系统分析

在现代城市中,道路设计是交通系统的重要部分,也会影响市民出行效率和方式。北京城市道路系统从1953年初创,基本沿袭旧城环形放射状的道路结构[12]。2020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约700km2,计划到2035年约850km2。根据《2020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北京2019年—2020年单程平均通勤时耗为47min,单程平均通勤时耗较长,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严重。在最新的规划中,北京的道路路网由中心向外发散。同时,道路组织路网密集是导致城市交通堵塞的重要因素之一。北京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与集中式城市结构特点密切相关。兰州是西北重要的交通要道。2011年,兰州市区道路面积为19km2;规划到2020年,兰州市区道路面积为39km2[13]。兰州的道路在不断扩增,道路系统呈分散式带状发展,且分布均匀。根据《2020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兰州2019年—2020年单程平均通勤时耗为33min,单程平均通勤时耗较短。因此,目前看兰州交通拥挤与堵塞问题相对较轻。尽管如此,作为西部工业城市和枢纽的兰州,道路路网呈带状,纵向距离长,使得运输距离和成本增加,这是分散式城市兰州在交通上的不足之处[14]。通过对比分析北京和兰州的城市道路系统得出: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结构与空间设计会相互影响。北京为环形聚状的路网易导致城市交通拥挤与堵塞,出行通勤时耗较长。而兰州为集散方格式的道路,道路系统呈带状形式分布且相对均匀。兰州交通堵塞问题比北京相对缓解,交通出行时耗也更短。因此,分散式城市道路路网比集中式城市道路路网分布更均匀,集中式城市交通出行通勤耗时不仅比分散式城市更长,也易产生交通堵塞问题。

4.4城市宜居指数分析

城市宜居指数会影响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而城市环境治理率是影响城市宜居指数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根据北京市2015年—2020年环境监测数据显示,PM2.5年平均浓度值在逐年递减,城市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在逐年递增,环境在不断优化,生态可持续发展越显著[15]。根据兰州市2015年—2020年环境监测数据显示,PM2.5年平均浓度值在逐年的递减,建成区城市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在逐年递增,城市治理率也在逐年提高[16]。通过对比分析北京和兰州的城市治理情况,得出城市治理率都在呈上升趋势。北京是集中式城市,易造成城市热岛效应,引起环境污染。而兰州是分散式城市,其城市的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不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根据《2019中国100座城市宜居指数排行榜》数据显示,北京位列第五名,城市宜居指数为1.7277,而兰州未上榜前二十名。可见,北京比兰州更适宜居住。虽然北京环境污染度比兰州更大,但是北京城市治理率比兰州城市治理率提升较快。北京环境污染度随着城市治理率的提升,与兰州逐渐接近,在未来几年或许会低于兰州。

5结论与讨论

篇5

【关键词】山城区;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规划

1 山城区垃圾收运现状

山城区是鹤壁市老城区,辖两乡五办,面积176 km2,总人口30万人。城区内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事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近几年来,山城区强力推进以棚户区改造为切入点的旧城改造。

城区内的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商业垃圾、集贸市场垃圾、街道清扫垃圾、公共场所垃圾和沿街各单位垃圾等。垃圾的收集、运输,目前主要由山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现有7座垃圾转运站、22个垃圾箱点,日清垃圾200t。转运站采用地坑式作业,集装箱由电动葫芦起吊至垃圾运输车,而垃圾箱点的垃圾则由摆臂车完成起吊和运输工作。城区内所有生活垃圾均运至临时垃圾堆放地点,再由大型运输车运至鹤壁市生活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由于垃圾收运设施没有密闭,收运过程中蚊蝇滋生,臭气四溢,沿途抛洒,卫生状况差,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和城市环境。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生活垃圾物理成分见下表1。

2项目建设背景

2000年以来,河南省生活垃圾处理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城区内收运设施严重不足。为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根据河南省的统一规划,山城区不再新建生活垃圾处理厂,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至鹤壁市生活垃圾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该处理厂位于鹤壁市淇滨区和山城区之间的蔡庄附近,采用卫生填埋工艺,设计规模为530t/d,设计库容273万m2,设计使用年限13年。目前,该项目已经建成并运行。从山城区到鹤壁市生活垃圾处理厂约20 km。由于运距较长,需要对垃圾进行压缩运输。

2.1设计规模的确定

目前,山城区生活垃圾收集采用混合收集方式,垃圾大都由人力车运至设在路边的垃圾箱或转运站,并由垃圾车运至垃圾临时堆放场,再由专门的运输车运至鹤壁市垃圾处理厂。

根据《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采用人力方式进行收集时,收集服务半径宜为0.4 k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1.0 km:采用小型机动车收集时,服务半径宜为3.0 k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5.0 km。新建4座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取1.0km,则每座转运站收集范围约3.14km2,服务人口按1万人/km2进行预测,则每座垃圾转运站服务人口约3.14万人。垃圾产率按1kg/d入计,则每座垃圾转运站服务范围内垃圾产量为31.4t/d.

根据《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并结合山城区实际,转运站设计计算公式如下:

QD Ks,/sub>·Qc

式中:QD一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Qc一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年平均值),t/d:

Kc一垃圾排放季节性波动系数,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

1.3~1.5。

上式中,Qc=31.4t/d,Kc取1.4,经计算QD为43.96 t/d,故每座垃圾转运站的设计规模应大于43.96 t/d,据此进行设备选型。

2.2垃圾转运站的类型选择

现行的垃圾转运技术(模式)主要分以下几种:a.敞开式;b.封闭式;c.机械填装/压缩式(压缩转运)。综合考虑,山城区生活垃圾转运站宜采用压缩式:a.箱内垃圾有较高的密实度;b.对所转运的垃圾成分适应性强;c.实现全封闭化操作;d.设备投资、运行费适中。

压缩工艺选择:压缩式分为水平式和垂直式。垂直式在压实密度、占地面积等方面有较大优势,但运行功率稍大,运行时垃圾暴露时间较长。由于山城区的转运站均位于路边,占地面积受限制,征地费用较高,应选择垂直压缩式。

2.3垃圾转运车辆的配置

根据垂直压缩转运站的需要,配置适宜的垃圾转运车。转运车规格如下:名称:集装箱式垃圾运输车;外形尺寸:6500X2490×2880mm;发动机功率:136kW;车厢容积:10m2;最大总质量:12500kg。

根据前述的每座转运站服务范围内平均垃圾转运量为31.4t/d,按照每车装8t垃圾计算,垃圾不均匀系数取1.4,垃圾产量最高时共需5.5车次/天。山城区距鹤壁市生活垃圾处理厂约20 km,往返约需1.2h。每处转运站配置一台车,每天往返5~6次。

3 结论与建议

在鹤壁市山城区建设4座垂直运输垃圾转运站,包括配套设施、运输车辆及合建公共厕所,4座转运站总的平均垃圾转运量125.6t/d。

3.1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应满足垃圾压缩站和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入运行的“三同时”要求,避免生产废水污染环境。

3.2该项目拟采用的各项环保措施能够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为确保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小,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施工,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应加强监督。

篇6

1.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受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由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两部分组成。由于我国高校长期受“知识传授型”固有教育观念的影响,一直沿袭闭门式的办学模式,没有树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办学理念。其次是没有设立固定的毕业实习基地,实践环节受到校企实践基地条件的限制,使得“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思想占了主导地位,认为高校主要是培养高层次、研究型的人才,而忽视了培养应用型的及能解决企业实际生产、运行中技术难题的工程人才。

2.本科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主动。

工科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专业选择、课程选修、参与科研项目、科技大赛科研团队及实习基地选择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我校办学常规:学校是主体,给出安排,学生是客体,按部就班的做。特别是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没有留给学生考虑自身发展、对专业学习提升及就业方向的自主选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兴趣。

3.教师的主动性发挥存在相对短视的行为。

毕业设计应参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程项目设计、科研项目。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是教师拟定的与专业相关的最新科研、设计项目的研究,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尽管高校教师都已认识到“产学研”合作项目教学的重要性,目前也有一部分教师已在实践,但要突破固有的执教理念和教学方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一些教师或因条件有限不易尝试;或担心失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不了科技服务项目而要承担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其结果使得教师很少主动地将“产学研”的合作理念和研究方法运用到毕业设计中去。这些人为因素扩大了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的难度,也很难迅速地将“产学研”项目、校企合作等先进的理论与创新思维纳入到现有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当中。

4.学校参与社会、企业合作的内在牵动力不足。

一方面双方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合作平台,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运行成本大、费用高、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学校要进行深入、大力度的体制改革,需要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学校认为发展高等教育和培养人才所需的经费更多的是政府行为,自我发展少、风险意识较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产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主动和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积极性不高,企业参与度不够。而学校在教学任务饱满、科研任务重的情况下,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谋求自身发展的主动性不强烈。

5.工程实践教育场所缺少。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应用型工程师,要求在本专业方向有一定的实习经验,这就显现了教学型工科大学存在实践场地有限、资金匮乏等问题,大学生很难在校内拥有稳定的实习实践场所。

二、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

1.教学改革的目标。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任务是以建筑为主要对象,在充分利用自然能源的基础上,采用人工环境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去创造适合人类生活与工作的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的建筑环境和满足产品生产与科学实验要求的工艺环境,以及特殊应用领域的人工环境。针对本专业的特征,在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训练、培养工程意识与综合能力,为企业培养在工业一线生产工作、在工程技术应用领域具有特长的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员。

2.教学改革的思路。

以本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为准绳进行了培养方案的修订,将七个学期的学分分配为:第一学期22学分、第二学期29.5学分、第三学期30学分、第四学期22.5学分、第五学期14学分、第六学期14学分、第七学期13学分、第八学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第七学期课程比较少,我们尝试在第七学期后半段进行毕业设计的开题工作,同时加快专业课程进度。在课程结束与毕业设计开始之前,进行两个月的毕业实习,让学生带着设计专题体验企业生产运行过程。通过参与多项工程类课题,让学生对企业目前工程环节的难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学生可以确立自己的毕业设计研究方向。在第3~6学期也就是大二、大三阶段,学生可以参加教师工程类科研课题,承担基础科研任务,熟悉企业的管理、工艺环节,作为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完成部分毕业设计的重点章节。大四阶段,对毕业设计做最后设计方案的修改,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这种教学日程安排,既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着重强调学生毕业设计以工程实际应用为导向或与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让学生毕业设计能够尽量的贴近实际,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与质量监控。

3.教学改革的途径。

篇7

关键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作者简介:吕艳萍(1955-),女,湖北英山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查晓明(1967-),男,安徽怀宁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北?武汉?43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改项目“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090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107-01

本科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对于增强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与就业能力有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工科专业,具有强弱电结合、软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运行与制造结合的特点,因此毕业设计在该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毕业设计的质量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毕业设计选题内容过于陈旧,与工程实际或科研课题结合不紧密,多人一题等;二是指导教师思想上重视不够,对学生放任自流;三是毕业设计时间与考研、找工作的冲突,导致学生无法将充分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四是缺乏过程管理的有效措施,制度执行不到位。

针对上述问题,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结合专业教学特点与培养目标,深入分析,敢于碰硬,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认真落实执行。

一、严把选题关

毕业设计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学院非常重视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从毕业设计开始起前一年左右就酝酿毕业设计的选题,强调毕业设计选题要突出可行性、实用性与创新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为此,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及时更新毕业设计选题内容

选题多以实际工程、科研项目、新兴热点为基础,鼓励教师将自己科研课题中的部分专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淘汰往年内容陈旧的选题;同时增加反映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电力系统最新成果并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题目。

2.强化毕业设计选题审批工作

对指导教师提交的毕业设计选题申报表,经所内审批后,由学院设立的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可行性”原则,对其难度和工作量进行进一步审查筛选,通过层层把关,及时剔除或更改不符合要求的选题。

3.选题实行双向选择,坚持一人一题

学院将通过审批的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设计内容、所需人数等信息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和情况填写选择表,经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汇总整理后返给指导教师,严格执行一人一题、每个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能超过5人的规定。对于选题过分集中或较少的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进行统筹调整安排。学院在选题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对读研学生,鼓励由导师直接指导其毕业设计,以便于学生较早的进入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对参加武汉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3.5+1.5”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则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指导毕业设计,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对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允许他们到就业单位完成毕业设计,使他们能够更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实施以上措施以来,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选题质量明显提高,结合生产和科研单位需求的实用型课题所占比例大大增加,其中不少涉及到新能源、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在毕业设计总题目数量明显增多的同时保证了较高的更新率,这就大大扩充了学生的可选范围,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二、引进项目管理体系以强化过程管理

针对以往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懈怠问题,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将本次改革的重点放在强化过程管理上,学院引进项目管理体系来监控毕业设计全过程,即结合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将毕业设计过程按阶段细化为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均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学院实施“选题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开题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开发、编程实验、验证毕业论文撰写”和“每周例会中期检查论文形式审查预答辩答辩”的工作流程,跟踪毕业设计全过程,保证毕业设计工作能收到切实的成效。

1.开题答辩制度

第七学期选题结束后,指导教师马上下达任务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假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准备,了解所做课题的现状、目标,考虑拟采用的方法或技术路线,提出完成毕业设计的初步计划,撰写《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第八学期开学两周后进行开题答辩。答辩小组由研究方向相近的指导教师组成,重点审查毕业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工作量是否饱满、预期质量等,并提出修改意见。若开题答辩未获通过,则要求学生认真修改后再进行答辩,及时避免了毕业设计中可能走的弯路。

2.周志制度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从2011年开始,每个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都发一本周志,由学生填写,指导教师签字。周志内容包括:本周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取得的成绩、遇到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敦促学生日有所学;指导教师每周至少要检查一次学生的周志,掌握每个学生的进度,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困难。这一制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和教师的责任感,提高了师生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自觉性。

篇8

【关键词】 建筑工程;常见弊病;原因分析;诊断措施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本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大批的多层建筑、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进入21世纪,我国建筑和结构的设计水平、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迅速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各种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这些质量问题,有的影响观感质量,有的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严重的将影响到房屋的使用寿命。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于建筑的需求肯定会很多。有句话叫做做的越多错的越多,但这不代表不会做。所以对于工程建设常见的弊病,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对常见的弊病进行分析,并且探索出其诊断措施。

1 工程建设常见的弊病及其原因分析

1.1 框架填充墙壁梁下水平裂缝、墙柱结合处竖缝和墙面斜裂缝

这一质量通病,虽不会导致大的结构性安全问题,但却时常引起用户的恐慌和投诉。此外,若这一通病发生在外墙,也是引起外墙壁渗漏的原因这一。其弊病产生原因分析:

(1)填充墙壁砌筑砂浆产生压缩沉降,墙顶与梁底脱开;

(2)温度变化,引起梁、柱硅和墙壁砌体两种不同材料产生不同变形而在界面上开裂;

(3)框架在较大温差时,由于其侧移形式为剪切变形,还会因墙与梁柱交界面剪应变过大导致墙面产生拉应力破坏形式的斜裂缝。

1.2 现浇楼梯施工缝施工错误

分析产生原因原因:片面考虑施工方便,将施工缝留在楼梯段根部。错误理解施工缝垂直,楼梯施工缝竖向留,未与楼梯段模板垂直。施工缝不认真清理、冲洗,造成施工缝内夹木块、碎砖等垃圾夹渣较多。

1.3 设计单位设计的图纸引发的质量弊病

产生原因分析:

(1)设计人员年轻化,缺乏施工实践经验。很多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到设计单位工作,没有经过生产实践,不懂施工工艺,不熟悉施工规范,不了解强制性标准。因此设计图纸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2)设计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设计校核、审定人员的资历、经验、责任心是设计质量的关键。

(3)在设计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为顺应建设方的要求,而不顾及建筑法规,违反强制性标准的事时有发生。

1.4 地下室的漏水

地下室出现漏水的状况,地下室漏水一般都是以局部漏水形式出现的,地下室所处的地质不同,功能不同,设计与施工不同,其漏水部位和形式多样。其主要原来来自结构混凝土刚性自防水局部失效、柔性防水层局部破坏或建筑构造不当三方面的原因。漏水部位有约 70%产生在底板部分,或底板最深的坑,而多数又发生在底板或坑的交角(在室内看为阴交角),少数发生在地下室外墙壁的中下部,极少数发生在地下室顶板。

2 常见弊病的诊治措施

2.1 框架填充墙壁梁下水平裂缝、墙柱结合处竖缝和墙面斜裂缝诊治措施

2.1.1 控制砌体质量和砂浆配比、强度;

2.1.2 砌体梁底最后几皮砖暂不砌(一般停7天),待砌体砂浆压缩沉降基本完成后,严格按规范的要求砌斜砖顶紧;浅析建筑工程中几种常见的质量通病;

2.1.3 粉刷前,在梁与砌体间用金属网片连接,防止温度等原因引起的裂缝(实际施下中,有的工程对外墙壁采用整满挂网片的办法,效果较好)。

2.1.4 如果条件允许,可在施工现场对不同强度的砂浆及砌体,做儿组沉降观测实验,从而较为准确地掌握各种强度的砂浆以及砌体的沉降完成时间,并根据这一时间来安排斜顶砖砌筑时间。

2.2 现浇楼梯施工缝的诊治措施

按规范规定,施工缝宜留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一般留在楼梯段1/3长度负弯矩钢筋端部。楼梯段的施工缝应倾向垂直于楼梯段模板方向留,在施工缝处应设封头板,板内有钢筋槽,使封头板能插到底,从而保证施工缝垂直。在浇施工缝硷时,应先清除松动石子、木块、碎砖等建筑垃圾,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在浇硷前,宜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与硷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使新旧硷紧密结合。

2.3 提高设计质量的诊治措施

(1)对新上岗的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应强调设计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加强对新上岗的大学生设计人员的培训、学习,年轻的大学生应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必要时可以结合专业进行劳动实习和生产管理的学习,使得大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设计这样一个过程,从而了解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设计与施工的矛盾焦点,弄清发生质量通病应该如何在设计中解决。

b.从施工、监理单位选拔有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好的技术人员充实设计队伍。

(2)设计单位应加强质量管理,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a.设计单位不仅要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而且要落实责任,要严格按审图程序对图纸进行审核,保证不走形式,尤其是要考虑各专业间的协调配合问题,要重点审核设计中是否存在常发生的质量通病。

b.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训、学习、考核和业务指导,进一步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设计人员的责任感。

c.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认真履行质量验收的责任,尤其是涉及结构安全和影响用户使用功能方面的内容一定要认真把关,是否符合设计文件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

d.坚持执行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对建设单位提出的违反强制性条文的要求,要坚决予以拒绝。

e.认真做好详图设计工作,坚持达到设计深度要求,避免由于具体问题表达不清,给施工技术人员的施工带来不便。在选用构配件或节点构造的标准图集时要认真考虑工程的实际情况,甚至可以和施工人员或安装工人协商,避免由于选用不当而产生工程质量通病。

f.认真处理设计变更文件,设计图纸在施工过程进行变更应特别慎重。尤其是设计单位不能随意按建设方的意图而违反规定进行变更,因为建设方往往考虑经济利益比较多,他不懂设计规范,设计单位千万不能为了“上帝"而抛弃原则。另外,审图机构应严格把好质量关,并根据本地区特点总结出施工图设计中易发、常犯和危害性、影响性较大的通病,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审查。

2.4 地下室出现漏水的诊治措施

2.4.1 化学灌浆法

常用的为憎水性聚氨酯灌浆料,主要成分为含异氰酸根的聚氨酯预聚体。与水接触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不溶于水的高分子凝胶。

2.4.2 填塞堵漏法

主要采用速凝砂浆,可在潮湿工作面上施工,施工性、经济性好,但施工经验非常重要,对于漏水途径不甚明确的部位无效。

2.4.3 防水砂浆抹面法

主要材料为无机防水砂浆和聚合物防水砂浆,适用于水压不大的表面洇渗治理以及堵漏施工后的补充防水,经济性、施工性好,但是对于出水量较大的涌水无效。

结束语

经济快速发展,建筑业也是飞跃高耸于地球。工程建设者用他们不断的努力和钻研,使工程中常见的弊病问题有了规避措施。当然这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只要我们有新的建筑,就会有新的弊病出现,所以我们的工程建设者将会有一个永恒的课题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肖美英.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中外建筑,2007(07).

[2] 卓建强.简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建材与装饰,2008(05).

[3] 王枝胜,卢滔.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4] 彭圣浩.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闭口型”钢承板;组合楼板

中图分类号:TU39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10-0089-03

1 导言

压型钢板与砼组合楼板是一种新型的楼板结构。这种结构已被国外广泛运用于王业与民用建筑中。近年来,这种结构在我国高层钢结构建筑,尤其是在多高层住宅及部分厂房的楼盖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而“闭口型”钢承板楼板优异的结构受力性能及耐火性能、简单迅速的施工工艺、平整的板底外观等赢得了广大设计者及业主的青睐而显得鹤立鸡群。

“闭口型”钢承板楼板在国内厂家有BARDEK的BD-40,BD-65及浙江精工的HG-200A等,截面尺寸如图所示。

其性能及优点如下所示:

(1)强劲的混凝土握裹抗剪

特殊设计的闭口肋型和腹板上的嵌扣,提供压型板和混凝土间非常优异的握裹,根据剪力载重试验结果,这种组合楼板在它的极限允许设计载重状况下,未曾产生压型板与混凝土滑脱现象。

(2)优越的组合楼板断面

此类压型板的形心非常接近板底,在相同楼板厚度的条件下,此类压型板的组合楼板比其它板型的组合楼板具有更大的楼板有效深度,也因此提供了更强劲的正弯矩抵抗力矩。

(3)板底卡槽式悬吊系统

BD-65肋底沟槽提供了一种施工简易、经济、而且永久使用的两片式悬吊零件,可供天花、水电管、空调管以及其它机电设备安装。施王时,不需要钻孔、电焊、或击钉,而且在建筑物使用寿命期间,可依需要任由移动、拆除,或重新安装。

(4)施工简单、迅速

这种组合板的闭口肋形,端头可以不需要任何堵头,在楼板混凝土浇置过程中都不会产生漏浆现象,省却安装堵头的繁琐工作,不仅降低施工成本,又可缩短压型钢板的施工周期。

(5)平整的板底外观

此类压型板平整的板底,搭配185~200mm间距的细小沟缝(或者选择性地加肋)使得板底呈现状似企口板的天花,因此此类压型板组合楼板的板底,可以和现浇板的板底处理方式一样,无论直接喷涂面漆(水性、油性均可)、刮腻子后再喷涂面漆,或者直接粘贴天花壁布、壁纸均可,可以不需要再在板底吊顶,处理上要比现浇楼板更加的经济、方便,完成后也更加的美观。

2 实际计算

在实际的运用中,按“闭口型”钢承板楼板在组合楼板中的作用,它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压型钢板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混凝土在组合楼板中仅起分布荷载和面层的作用;压型钢板则承受自重、混凝土重和外加使用荷载等全部荷载。第二类是以压型钢板作为永久性模板的组合楼板。压型钢板在施工阶段则承受自重、混凝土重施工荷载:待混凝土硬结后,组合楼板的主要承载构件是钢筋混凝土板,而压型钢板作为永久性模板留在组合楼板中。第三类考虑了压型钢板与混凝土在使用阶段的共同受力效应的组合楼板。在楼层施工阶段,压型钢板起着模板作用;待混凝土硬结后,压型钢板又起着受拉钢筋的作用。以上第一类基本不被采用,因为太浪费钢材。实际的工程实例中,如果不是因节省防火涂料的费用而采用第二类(在高层钢结构中常用到)外,一般均采用第三类。下面以第三类为例计算。

例:[设计资料]今有一车间夹层楼盖做办公区间,宽×长为7.5m×72m。拟采用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闭口式压型钢板采用Q235钢镀锌钢板,板型为浙江精工的1.0mm厚HG-200A。其上浇筑60mm厚C30混凝土,次梁间距为2.50m,共4道次梁,即2.5×3=7.5m。HG-200A板顺肋方向为主粱方向。

A、“闭口型”钢承板楼板在施工阶段的受弯承载力计算

按照计算模型来说,钢板可按三连跨计算。但要考虑实际彩板下料的长度,一般下料的长度多为12m以内(便于运输),又为安全筹备的原因,这里按二连跨板设计。

1、荷载计算:永久荷载 压型钢板:0.13kN/m2

钢筋混凝土:25×(110+0.7*20)×10-33=3.10kN/m2

可变荷载:1.5kN/m3

荷载标准值:0.13+3.1+1.5=4.73kN/m2

荷载设计值:1.2×(0.13+3.1)+1.4×1.5=4.48kN/m2

2、内力计算:压型钢板的受弯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M≤fWs Wsc=ls/xc Wst=ls/(hc-xc)

式中:M――压型钢板沿顺肋方向一个波宽的弯矩设计值(N.mm);

f――压型钢板的钢材强度设计值(N/mm3

Ws――压型钢板的截面抵抗矩(mm3);取受压边Wsc与受拉边Wst的较小值;

ls――个波宽内对压型钢板截面型心矩(mm4)

xc――压型钢板由受压翼缘边缘至形心轴的距离(mm)这里为:50-15.9=34.1mm;

hc――型钢板截面的总高度(mm)这里为50mm;

按结构力学弹性连续板计算方法,在1m板宽内,最弱截面为中间支座负弯矩处,

M-max=ql2×0.125=4.48×2502×0.125=350kNm

查《板形图集》(浙江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HG-200A板1.0mm厚截面惯性矩为66.47cm4/m,截面抵抗矩为41.79cm4/m。

则Wst=41.7947cm3,Wsc=66.47/(5-66.47/41.79)=19.50cm3。

fWs=205×19.5×103=4.00kN.m>3.50kN.m=M-max 故满足要求。

B、“闭口型”钢承板楼板在施工阶段的挠度计算

按二连跨板设计,计算公式为:δ=q14/(185Els)<[δ],[δ]取/1808。及20mm的较小值。则

δ=ql4/(185EIs)=4.73×25004/(185×2.06×105×66.47×104=7.29mm<1/180或20mm。故满足要求。

由此可见,“闭口型”钢承板楼板在施工阶段的受弯承载力及挠度均满足规范要求,故浇筑混凝土板时,钢板底无需加临时支撑,否则,则加设一道或多道垂直支撑,计算钢板的强度和挠度时,可视垂直支撑为板底支座来重新验算。

C、“闭口型”钢承板楼板在使用阶段的受弯受剪承载力计算

1、荷载计算:永久荷载 压型钢板:0.13kN/m2

钢筋混凝土:25×(110+0.7*20)×103=3.10kN/m2

可变荷载:2.0kN/m2

荷载标准值:0.13+3.10+2=5.23kN/m2

荷载设计值:1.2×(0.13+3.10+1.4×2.0=6.68kN/m2

2、内力计算:无论实际支撑情况如何,弯矩挠度均按全部荷载作用下的单向简支板计算

压型钢板一个波距的宽度b=200mm,在使用阶段最大荷载作用下,一个波距组合板的内力分别为弯矩值:M=ql2/8×b/1000=6.68×2.52/8×200/1000=1.0kN.m剪力:V=ql/2×b/1000=6.68×2.5/2×200/1000=1.68kN.

塑性中和轴位置:0.8Apfp=330×205×0.8=54120 N,0.8bhcfcd=200×60×16.5×0.8=158400N

可见Apfp<bhcfcd,说明组合板受弯时,塑性中和轴位于压型钢板上翼缘以上的混凝土层内。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为:Xcc=Apfp/(bfcd)=54120/(200×16.5×0.8)=20.5mm

压型钢板截面应力合力点至混凝土受压区截面应力合力点的距离为:

yp=ho-Xcc/2=50+60-15.9-20.5/2=88.85mm. 一个波宽组合板正截面的受弯承载力容许值为:

[M]=0.8bXccypfcd=0.8×200×20.5×88.85×16.5=4.81×106N.mm=4.81kN.m>1.0kN.m

一个波宽组合板斜截面的受剪承载力容许值为:

[M]=0.07bh0fc=0.07×200×(50+60-15.9)×15=19761N=19.761Kn>V=1.68kN.

以上结果说明,组合板的抗弯抗剪承载力满足。

D、“闭口型”钢承板楼板在使用阶段的挠度验算

挠度的验算具体公式《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UGJ99-98)中未予明确,一般是采用冶金工业行业标准YB 9238-92《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来计算。即通过应用两种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的比值,组合板的截面刚度可用单质的截面等效刚度来替换。

计算参数:ae=Es/Ec=1.06×105/3.0×104=3.53,b=200mm,Ap=330mm2,Ip=1.33×104mm4

h0=50+60.15.9=94.1mm

将压型钢板换算成混凝土后的组合截面特征值,受压区高度为:

x=1/b(-aeAp+(ae2Ap2+2aebAph0)1/2)=1/200(-3.53×330+(3.532×3302+2×3.53×200×330×94.1)1/2)=27.8mm

短期荷载作用下的组合截面的截面惯性矩为:

I=1/3bx3+aelp+aeAp(ho-X)2=1/3×200×27.83+3.53×1.33×105+3.53×330×(94.1-27.8)2=7.0×106mm4

.、短期荷载作用下的挠度为:

5/384ql4(Ecl)=5/384×5.23×25005/(3.O×104×7.0×106)×200/1000=2.54mm

组合板的容许挠度为:δ=2500/360=6.94mm(>2.54mm),满足要求。

2、在荷载长期效应组合下挠度计算:qk=0.13+3.1+2×0.5=4.23kN/mx=1/b(-2aeAp+(4ae2Ap2+4aebAph0)1/2=1/200(-2×3.53×330+(4×3.532×3302+4×3.53x200×330x94.1)1/2=36.6mm

荷载长期效应组合下的组合截面的截面惯性矩为:

1=1/3bX3+aelp+aeAp(h0-X)2=1/3×200×36.63+3.53×1.33×105+3.53×330×(94.1-36.6)2=7.59×106mm4

荷载长期效应组合下的挠度为:5/384ql4(Ecl)=5/384×4.23×25004/(3.0×104×7.0×106)×200/1000=1.89mm

组合板的容许挠度为:6=2500/360=6.94mm(>1.89mm),满足要求。

3 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出,此类压型钢板的设计与计算,砼硬化后,其抗弯及挠度等一般均能满足要求,并且有较大的安全储备。最重要的影响阶段还是施工阶段的抗弯及挠度计算,尤其是施工阶段的抗弯计算,需要特别小心。由于其特殊的形状,最不利的受力地方为支座负弯矩处。需要注意的是,实际设计过程中,若果施工阶段强度和挠度二者有一方不满足规范要求时,均需要加设一道或多道垂直支撑。并且钢板的强度和挠度,可视垂直支撑为板底支座来重新验算。

篇10

[关键词]思政教育;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改革

一、引言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人才培养育才与育德是统一的整体,“德”之重要就在于它支配“才”的应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于民族、国家、社会有益之人,这就要求高校深刻认识和把握教育的灵魂,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1]。思政课程肩负着育德的重要使命,与其他各门专业课程烙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精神信仰,需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等级的建造标准展现了土木人的“才”和“德”。工程管理专业是培养当今及未来土木类人才的核心专业,兼具传递土木人担当能力、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职业素养的重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BIM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主要研究如何组织现场合理施工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它是其他核心课程的前续课程,是重要的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担当能力和工程意识。因此,BIM施工组织设计的课程思政教育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索实现其课程思政实现的路径,提升课程的育人能力势在必行。

二、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育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德育元素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提炼

从“课程思政”向“思政课程”转变,从以往单纯的思政教育转变为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所有课程模块都体现出德育元素和立德树人的功能,首先就是要仔细梳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列入重要条目,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目前仍偏重专业知识教学,已凝练的“思政元素”尚浅,需要进一步从社会实践中寻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环境的思想政治时事和热点。

(二)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尚待提高

专业教师是实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因素,承载着传播专业知识和传播德育思想的双重任务,需要德才兼备。从目前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情况来看,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1.教师对于思政入课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2]。专业课程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前提是专业教师对于思政入课本身已经达到了高度的认同,现阶段的教师团队中,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的重要性,懂得思政教育不仅是育才功能,更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理工科类课程的课堂学习增加乐趣,同时提高专业知识的转化率。部分教师仍旧认为思政教学乃思政课程的主要任务,对课程思政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无论是“思政元素”的挖掘或是课堂中“思政元素”的渗透,都需要专业教师具有完备的教学能力作为支撑。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德育元素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不是生搬硬套,需要寻找知识触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

(三)师生协同机制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和学习是师生互相引导和共同进步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协作。教师端进行引导和传播,学生端给予一定的反馈,形成师生协同机制,将德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近阶段,经过在学生群体中调研发现,教师在“BIM施工组织设计”教学中所融入的“思政元素”真正为学生形成深刻记忆的部分、学生在课余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接触德育教育并在课堂中与教师形成互动的部分有待提高。

三、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实现路径

(一)进一步挖掘和凝练“思政元素”,创建思政案例库

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挖掘和凝练“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3],搜集相关的案例形成思政案例库,为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做最基本的理论储备。表1为“思政元素”结合内容。

(二)创新教学设计,填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把控,课前明确课程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并列入教学设计中,有助于提升课程育人的效果。以“施工方案”章节的部分内容为例,填写教学设计表[4],如表2所示。

(三)研发微信小程序,形成“师生互联”思政专题平台

利用“互联网”+手段研发微信小程序,建立师生互联平台,形成师生协同机制,深度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首先在微信小程序内建立“教师随记”、“学生随感”两大专题板块,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将课堂上讲授的思政案例以及教学举措和方法、感悟、心得上传至“教学随记”板块,为学生课后温故提供平台;学生则根据课堂中教师讲授内容选取对其影响至深的一个案例、一句哲理、一段感悟或一个道理上传至“学生随记”板块,师生在小程序内形成互动,互相引导和激励。其次在微信小程序内建立专门的思政专题网站,定期推送思政相关案例,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并可以在网站内回帖抒发阅读感受以及心得。这样的做法不仅完成了师生间的互动,更体现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之快,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完善考评方法,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考评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全面落实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考评方法需要从单一的分数考核方法转变为综合考评[5]。考评方法应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以及对于思想政治素养的考核,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形式,对考核指标赋予一定的分数权重,综合打分,形成长效的考评机制。

(五)优化教师团队,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6]。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文化、文明的传播者,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在时代背景下理应具备的特质。针对目前教师团队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师团队的建设。一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强化每一位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责任意识。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充分利用学校各类活动对教师进行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化、持续化、动态化,有效推动新文科建设项目培育。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