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医疗新办法范文

时间:2024-05-21 17:3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补充医疗新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补充医疗新办法

篇1

被征地农民保障老办法是指:2013年11月30日以前,执行省政府2005年颁发的26号令,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的一项制度。按基本生活保障老办法,如皋市被征地农民进保人数有10.5万人(其中:规范征地进保3.25万人,土地流转进保7.25万人)。被征地农民保障新办法是指:2013年12月1日之后,执行省政府2013年颁发的93号令,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企保或居保)范围的一项制度。按社会保障新办法,如皋市被征地农民进保人数计5523人。至目前,按新、老办法全市被征地农民共计办理进保达到11万人。根据省人社厅有关“新人执行新办法,老人执行老办法”,有条件地区可按省政府93号令进行衔接的精神,如皋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创造条件,将老办法养老年龄段被征地农民计3.3万人待遇领取标准,调整到与新办法领取标准相一致,目前新、老办法养老年龄段被征地农民待遇领取标准,已统一达到本市农村低保标准的1.1倍(即:每月420元*1.1=462元),另可叠加享受每月115元的城乡居保基础性养老金,现合计月领取待遇标准为577元,此项新、老办法对接,本级财政每年虽需多支出4200万元,但较稳妥地解决了如皋市新、老被征地农民之间待遇不平衡的问题,得到了基层群众的普遍拥护。目前,如皋市被征地农民保障现年支待遇为3亿元,保障资金收支相抵累计结余19.65亿元。

二、遇到的矛盾和困难

1.流转进保欠款特别严重。2009年实施沿江大开发期间,为加快“三化”互动进程,一些市、县对主功能区未正式批准征地但实际已全失地的农民,大多采取是土地流转进保办法(又称:“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具体方式是:土地流转参照规范征地,按基本生活老办法标准计算,应一次性缴纳的被征地农民个人账户资金,经批准分期解缴,社保统筹金缓缴,在今后正式征地时缴纳。这一土地流转进保做法,与当前省政府要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参照社保基金有关规定管理,社保基金不得减、缓、免的规定有明显冲突,同时还导致土地流转进保镇区,一旦纳入被征地农民保障发放“笼子”后,今后就再无按期履约主动还款概念,拖欠保障基金现象十分严重。

2.基金缺口越来越大。由于按基本生活老办法如皋市进保人数已高达10万人之多,因老办法人员办理进保时个人账户很低,而老办法人员养老补助金待遇现已调整到与新办法人员一致,老办法人员个人账户资金将在1至2年内会全部支光;且大量的土地流转进保,保障资金分期缴款,还导致老办法进保的被征地农民保障个人帐户资金都是空账,目前,如皋市被征地农民保障资金每年的“硬支出”为3亿元,即使不考虑今后人员待遇增加支出因素,如皋市被征地农民保障结余资金,也会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全部用光,且今后新发生征地将越来越少,被征地农民保障资金收入源头严重不足,加之,如皋市被征地农民保障资金还未实现省级基金统筹,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基金出“险”,必将影响到全市11万被征地农民保障待遇的正常发放。

3.新办法补偿标准调幅过大。按老办法,如皋市被征地农民人均个人账户(包含了70%农用地补偿费)仅为2.1万元;而按新办法,被征地农民个人分账户(不包含70%农用地补偿费)人均水平现已达到7.3万元,如加上新办法另可领取70%农用地补偿费,新、老办法补偿待遇人均水平相差达7万元以上,造成了新、老被征地农民个人账户资金上的严重失衡,加大新、老办法个人账户资金补差的衔接难度;而且新办法本身还存在征地时间越早,个人分账户资金就越少,征地时间越晚,个人分账户资金就越高矛盾,变相鼓励被征地农民拖延交地和拖延办理社保。

4.与企保无对接激励优惠政策。如皋市按老办法已进保的10万被征地农民,因南通市和相邻海安早在2011年有优惠政策已与企保对接,故如皋市被征地农民要求参照南通、海安兄弟市、县办法对接企保、叠加享受待遇呼声较高。而按新办法规定,选择享受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金人员,不可叠加享受企保和城乡居保个人缴费性养老待遇,被征地农民因无任何与企保和城乡居保衔接激励优惠措施,新办法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若参加了城乡居保,帮其代扣代缴城乡居保费,因省城乡居保个人缴费性养老金无正常调整机制,今后将会出现这类被征地农民领取待遇达不到农村低保标准1.1倍的现象,新办法制度上出现自身矛盾,导致新、老征地即使保障资金到位,不少被征地农民仍然不愿意办社保,全市新、老办法均有保障资金到位但未能落实到人进保现象,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即征即保”。

5.顶层设计有待改进。新办法重新将被征地农民划分了三个年龄段,在制订被征地农民女性领取养老补助金年龄时,是按新农保领取60周岁年龄来确定的;在制订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金标准时,是按不低于农村低保标准1.1倍享受的;在制订的被征地农民社保资金提取标准时,也是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1.1倍乘以139来确定的;被征地农民全失地后人员身份理应由农民变为市民,但新办法仍以农村低保为基数,其身份导向仍然是农民,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在新办法中既无可享受城镇下岗职工或城镇自由职业者方面明确的优惠政策,又无帮助缴纳医疗、失业保险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安排;新办法将养老年龄段被征地农民单独管理,既不属企业退休人员,又不属城乡居保养老金领取人员,其养老补助金是失保资金中单独核算发放管理的,由于顶层政策设计,对人员管理归类不清,不利于征地保障工作整体落地及今后人员的社会化管理。

三、结语

1.做实个人账户。新办法是实账管理,而老办法仍维系的是空账管理。老办法要与新办法衔接,最大的瓶颈则是资金补差,做实个人账户。建议一方面今后不办理土地流转进保,对拖欠保障资金特别长久,数额特别巨大的需加大资金清欠,责令限期缴纳。另一方面建议专门出台补充老办法人员个人账户资金办法,由市、镇两级财政共同承担,每年划出资金专门用于老办法人员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同时强化留村30%土地补偿金使用管理,共同出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

2.改进补偿方法。对农民承包土地被征为国有,支持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已经全失地的被征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其人员身份上级政策导向应等同城镇下岗职工或城镇自由职业者,并在就业创业、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要出台优惠政策,直接引导他们转入参加企保更为妥当,建议国土部门改进征地补偿办法,征地补偿若要与社保挂钩,则建议取消新办法规定按人头提取人员安置费和将70%土地补偿费发给被征地农民做法,统一改进按城镇自由职业者最低缴满15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标准来安排,将被征地农民直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从根本上解决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

篇2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在职人员的知识更新与补充。拓展创新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建立自身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领导重视是搞好继续医学教育的关键。应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亲自抓,业务科室具体承担的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此,安庆市卫生局、人事局成立了以杨金奎局长为主任、卞宜心副局长、人事局纪检组长汪久芳为副主任、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下办公室,负责全市继续医学教育的领导、协调、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工作。同时还成立了以卞宜心副局长为主任的安庆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项目评审委员会,负责全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审的领导工作。

2加强管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要高效、有序地开展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并针对具体实际,按上级的有关文件,制订详细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市继教办制订了《安庆市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安庆市继续医学教育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全市继续医学教育评估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3精心组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实施

3.1抓好项目申报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申报项目,促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此市卫生局根据《安徽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制定了《安庆市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和《安庆市继续医学教育实施意见》,上报的项目必须以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办法为主要内容,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先进性、针对性,申报时应填写相关表格。组织专家认真编写教材或讲义,在申报过程中,责任科室应组织有关专家从教材的内容,根据项目确定的授课时间以及教材质量上入手,严格把关,保证申报材料的质量,以使申报材料得到评审专家的认可。

3.2项目的实施

3.2.1统筹安排、有计划实施项目自项目批准通知下达后,应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精心组织项目的实施,做到全面掌握、顾及全局、统筹安排、落实到人;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教材,妥善安排讲课人员、场所。

3.2.2力求规范、提高效率办班前20天项目负责人必须对教材内容不足的项目及时提出补充内容,杜绝应付。为了保证应有授课时数和质量,防止压缩课时和删繁从简,尽量利用双休日时间进行考核和安排观摩学习,以解决工学矛盾,为了提高讲课效率,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讲课方式如:幻灯、投影、多媒体和现场操作演示等。

3.2.3严肃课堂纪律学员报到以及在会议开幕式上,项目组织者应将注意事项和上课纪律告知每位学员。上课前签到、管理人员在生活上关心学员,老师们在学习上要指导学员,随时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项目结束前举行考试,根据上课情况,考试成绩授予学分,对所有学员应照章办事,一视同仁,为提高授课人员的责任心和授课质量,项目举办结束时学员应对授课老师做出评价。

3.2.4征求意见、总结经验在每期办班过程中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法,征求学员的反馈意见。针对学员的反映和意见,作出办班总结,对今后办班及时间安排、后勤保障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从而使学习班越办越好。

4加强学分证的登记管理工作

4.1加强宣传、人人知晓

2004年以前我省的继续医学教育采取的是考试制度。因此,这项工作是一项全新工作,在转轨阶段,需要组织者做好宣传,市卫生局于2005年12月24~25日举办了全市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通过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干部将卫生部、卫生厅和市卫生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宣传到每个医务工作者,让每个医务工作者熟悉各项政策和制度。

4.2建立学分登记档案

每个人都应建立专门档案并按科室归类,便于查找,便于核对和校验。对单位内部和科室内部组织的业务学习、讲座、病例讨论,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整理好材料备查,切实高效地开展院内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篇3

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保障机制

乡村医生是农村基层卫生保健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是我国8亿农民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他们根植于农村基层,用最贴近、最及时、最便捷的服务,支撑着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相关政策的缺失,乡村医生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诸多困境,甚至已威胁到农村卫生服务“网底”的安全。

温建民委员说,乡村医生没有固定工资、待遇普遍不高,补偿激励机制不到位,这样就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外,执业资格缺失造成他们身份尴尬。如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和《执业医师法》,到今年,全国将有70万名村医注定拿不到医师执业资格,那么到时候他们继续行医就是非法的。第三、专业化培训与实际需求不相附。村医基本上承担着“全科医生”的职责,目前在岗的乡村医生更需要获得实际的诊疗技能和临床指导而非学历。但是,现阶段村医专业化培训是以获得学历或行医资格为主要目的,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第四、“新农合”制度带来的冲击。当前“新农合”提供的补偿主要是村以上医疗机构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许多地区村卫生室提供的服务并未完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畴。第五、养老保险缺失。当年,与“赤脚医生”一起吃工分、拿补贴的民办教师和民办兽医现在大多数已解决了养老保险问题,而村医在大部分地区这问题还没解决。第六、乡村医生队伍已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一些地区老村医退了,年轻村医补充不进来,一些村医一有机会就马上弃医改行;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网底”已出现了25%左右的破裂,面临着“人走网破”的危险,一些地区面临关门停办的局面,甚至出现了一些村医“空白村”。

面对这种情况,温建民委员建议:第一、健全乡村医生培养机制。优化在岗队伍结构,在政策上、体制上、运行机制上解决在岗乡村医生的结构性矛盾,通过业务培训、资格认证、岗位考核、职称晋升等引导在岗村医逐步向执业医生过渡;通过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免费培养大专层次全科医学专业人才,造就扎根农村、服务农民乡村医生,并纳入财政预算;返聘城镇医院退休医生服务农村,并鼓励他们培养接班人。第二、加大村卫生室的投入与管理力度。政府要把村级公共卫生体系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发展项目,逐步将村卫生室向公办性社区卫生服务站转变;将村卫生室纳入当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编制统一管理,提高乡村卫生组织综合服务质量和卫生资源利用率。第三、提高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加强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要采取有效手段,安排一定时间对乡村医生进行以农村适宜技术、中医药和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为重点的免费轮流培训;鼓励乡村医生进行学历进修。对乡村医生实行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对参加学历教育取得高一级学历并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给予奖励;为乡村医生创建“无经济负担”的培养环境,在免费提供教育培训的基础上,适当给予误工、交通、食宿等合理性补助,确保乡村医生参训率和培训质量。第四、卫生部要尽快开设单独的乡村医生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体系,以改变目前多数乡村医生无照行医的状况。同时严格规定其职业地点和范围。第五、把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门诊机构中。把村卫生室定为新农村合作医疗和医保定点单位,其报销比例与乡镇卫生院相同。第六、解决好乡村医生的待遇及养老问题。人事、卫生、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共同研究制定乡村医生从事基本医疗服务的工资标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补助标准,保证乡村医生得到应有的报酬;加快建立乡村医生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兼顾老中青村医利益。

进一步推广无创体检

除了关注乡村医生的困境之外,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建民委员还就进一步推广无创体检问题提出了建议。他说:“‘治未病’是医疗改革的必然之路,检测是必经之路。只有及早地预知预防,科学地、合理地对每位公民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管理,才能加强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而无创体检是最为快速、环保和安全的检测方式。”温建民委员说,无创体检,因为没有耗材、快速简便、节约时间,可以得到迅速普及,从而能实现为全民建立健康档案的目的。

篇4

11月23日到26日,按照集团主要领导的安排,潞安环能股份公司、集团组织部、人力资源部、企业管理部、财务管理部、信息化管理部等相关负责同志,组成学习考察团,一行12人,就重组后潞安化工集团的制度建设专程赴福建能源集团、福建石油化工集团(以下分别简称福能集团、福化集团)两个福建省属国企进行学习调研。

福建能源集团于2009年12月由原煤管局、煤运公司和省建材公司改制而成。2015年7月起控股福建石油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能集团是福建省属综合性企业集团、中国500强企业,集团聚焦“能源、材料、医疗健康和金融”四大 主业,提升“建工房地产、非金属矿制品”优势辅业,拥有全资及控股企业40多家。

福建石化集团在原福建省化工厅基础上于1998年改制成立,是福建省石化产业龙头企业,主要从事炼油化工的投资、贸易,化工产品的生产、经营和科研、设计等业务。

本次学习调研的福能集团和福化集团,都是福建省国资委重点骨干企业,其中福能集团控股并表福化集团,承担贯彻实施福建省委省政府战略转型意图,是引领福建能源化工类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制度建设管理上的创新探索、积极实践,为进入新时代、承担新使命、谋求新发展的潞安化工集团提供了极佳的制度建设实范例、最好的转型发展教科书,对推动潞安化工集团以制度建设保障转型发展蹚新路、出效益、强执行具有重大深远的现实意义。

福能集团、福化集团的企业制度职能定位清晰,管理模式都是三个管理层级,清晰的管理层级架构,为推动制度治理体系和制度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治理前提和实践基础;清单管理明确,特别是制定印发《管理要素清单(试行)》明确了集团公司、权属企业及所属企业的之间管理权责及定位,对现行制度与《清单》要求不一致的按清单执行,并根据清单对现行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制度创新突出,福能集团及福化集团主要围绕绩效管理、干部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控、信息化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依照制度管人、管权、管事,推动制度建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效益和效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但可见他的含义又是显而易见的。制度是发展形势的要求,是竞争的手段,是实现目标的保障,因此贯彻落实我公司的制度势在必行。制度是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如果在工作中我们不了解制度不按制度执行,那就会导致既定的工作停歇,也会阻碍公司的正常经营,同时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只有公司员工都自觉地遵守了公司规章制度,公司营运工作才能做到合理化、规划化、制度化,公司才能够做大做强。

一家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个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制度不是为某个员工、某个职级或某件事情而制定的,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及管理者对制度的执行力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新的历时时期、新的管理体制下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十分重要。随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原来的管理办法还在一直沿用,甚至有的方面还没有相关的管理办法,因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历史阶段,应当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和重新制定来健全,才能满足现在的企业,为如今的企业所用。从福能集团和福化来看,他们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处罚力度相当强,以看出对约束员工和违规操作的打击和处理的决心,借以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的决心和信心。

我们能够理解,一个制度的执行,关键在于用什么作保障,公司的稳健经营,健康发展要有一个好的运行机制、好的员工团队,好的职业素养来维护,而这个好的运行机制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有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来作基本保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企业没有规章制度,就没有约束机制,就形成不了企业文化。

篇5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2(b)-102-02

乡镇卫生院是城乡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石”,是我国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枢纽,是农村卫生工作的前沿阵地,是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政策、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开展慢病普查普治,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是本区域卫生工作的管理与业务技术指导中心。长期以来,多数乡镇卫生院由于规模小,人才、技术、设备、资金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乡镇卫生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已显得越来越迫切和必要。本文针对乡镇卫生院现状,提出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的对策。

1 现状分析

1.1 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业务用房面积相对偏低。全市50所乡镇卫生院,虽然由2002年的2 238 m2增加到2007年底的3 117 m2,比较发达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防保科业务用房没有达到规定标准,其业务用房面积平均为147 m2。二是设备配置不齐全、落后陈旧,普遍存在设备装备条件落后和实验室检测能力不足等现象。大型设备虽然由2002年的79.5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19.98万元,但是预防保健、康复理疗、健康教育等设备极缺,难以组织有效的疾病监测和健康干预促进等活动。三是乡镇卫生院信息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服务和管理平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薄弱。

1.2 服务功能缺位

新时期,覆盖广大乡镇农村的乡镇卫生院,担负着农村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管理、计划生育、地方病防治等任务,在人们生活健康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目前,多数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模式仍在走大医院的路子,等患者上门来看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防治以及健康教育、健康干预至今还没有开展,“穿新鞋走老路”,缺乏生命力[1]。

1.3 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2,3]

1.3.1 由于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乡镇卫生院在经营与人才配比上存在重医轻防的倾向,对公共卫生知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业务技能掌握的很少,缺乏系统培训的专业化公共卫生人员,医护人员普遍缺乏必要的传染病防治知识,特别是基层防保科专业人员达不到配置标准,目前,专职防保人员(181人)与威海市政府(2005)35号威海市公共卫生规划第39条规定:驻地卫生院防保站配置4~6名专职防保人员,仍然相差甚远。

1.3.2 由于乡镇卫生院缺乏专业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且进修机会少,专业知识更新缓慢,整体素质较低,技术不精,缺乏创新能力,综合急救处理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极弱。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老化,学历(大专以上为37.49%)和技术职称(无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为25.00%)偏低等问题。

1.4 补偿投入机制缺失

尚未建立起稳定的长效投资机制,以保证政府的筹资水平随社会经济增长或财政收入增长而提高。2007年政府财政拨款补助3 901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房屋改造和大型设备购置,但与卫生部参考标准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应占财政总支出的8%相差甚远,导致乡镇卫生院主要把创收(业务收入占85%以上)放在第一位,以药养医问题突出,强化医疗服务功能,弱化预防保健功能,诸多公共卫生项目或难以开展,或流于形式[4]。

2 管理对策

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乡镇卫生院要健康、快速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政府责任,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财政投入;加强乡镇医院卫生队伍建设,重视人力资源培养,提高技术水平,拓展服务功能;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对各种疾病治疗和传染病控制能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注重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降低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从源头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1 强化政府职能,明确职能定位

建立完善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最主要、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卫生行政管理系统,要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转变卫生行政职能,明确职能定位,划分职责权限,“错位”的要纠位,“缺位”的要“补位”,老办法要改进,新办法要创新,切实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强化信息、规划、监督、政策调研、决策咨询等职能。

2.2 突出政府行为,加大财政投入

2.2.1 坚持政府主导、公益和效率兼顾的补偿机制,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卫生投入占当地财政支出的比例,使卫生投入与当地经济发展成正比,确保新增卫生经费大部分用在农村,做到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政府也可采取间接投入,如实行福利募捐、社会筹集、对口帮扶等促进乡镇卫生院的不断完善;也可采取引资分流,以政府行为将大、中医院的富余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人员,宏观调控到乡镇,逐步完善补充软硬件设施,创造提供其自身发展建设良性循环的条件。

2.2.2 各级政府应对目前乡镇卫生院运管机制进行改革,实行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有业务收入上缴财政,最大限度地保障乡镇卫生院卫生预防功能的发挥,从机制上解决职工收入与业务挂钩导致患者“挨宰”的现象。

2.2.3 实行定项定额补助,突出乡镇卫生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设立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建设经费,加大乡镇卫生院硬件建设力度。硬件建设是乡镇卫生院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各级政府应将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维修、设备更新购置、人才培养等项目支出列入预算,逐年安排,从根本上改善人才队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设立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药品零差价供应补助经费,市、区两级财政可根据经济增长情况按比例分担。设立乡镇防保专项经费,采取政府“打包”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形式,强化基层防保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重新确立以体现政府买单群众受益、新型公共卫生防护网络,以改善基层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以及行为干预工作,提高基层疾病预防保健人员的素质和控制能力。

2.2.4 建立健全严格的部门监管、社会监督的考核评价体系,经费发放与工作量和群众满意度挂钩,实行以奖代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与乡镇卫生院协作互动机制,确保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到位。

2.3 加强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一是进一步明确乡镇卫生院的地位和职能,全面落实基本医疗、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爱国卫生在内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管理职能,积极发展并不断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制,转“坐堂行医”为“深入社区”,充分发挥“六位一体”功能。二是进一步明确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方向。实行镇卫生院、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和全行业管理,坚持医疗与防保并重,提供社区性、综合,充分发挥中心卫生院对周边乡镇的辐射作用,把乡镇卫生院建设成为区域性的医疗保健服务中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避免向医院模式发展。三是进一步增强经营意识,扩大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强化服务职能,加强成本核算,主动面向社会及家庭,在保证基本医疗的同时,积极开展预防、 保健、康复服务,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4 建立符合乡镇卫生院需要和各类人才特点的培养机制

2.4.1 加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树立现代人才资源观念,把人才培养作为保证乡镇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基础条件,大力开展乡镇卫生院从业人员培训进修工作,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员的特点,积极鼓励职工业余自学、参加函授或成人学历教育;积极支持和鼓励乡镇卫生院领导参加有关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全面增强驾驭医疗市场、善于参与竞争的能力。

2.4.2 建立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人才流动机制。采取行政干预,推进“基层爱心工程”,引导卫生人才和技术向乡镇流动转移。城市医院要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为基层提供服务、业务指导、培训人员、卫生管理、经费和设备支持等,通过“一帮一”帮扶,使受援乡镇卫生院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提升乡镇卫生院常见病、多发病的综合防治能力。乡镇卫生院也可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的方法,经常性地选派业务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力争做到送出去一个人,带回一项新技术、新疗法,形成一个特色专科,学成回来一个人,带动提高一批人。

2.4.3 采取倾斜政策,吸引和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城市在职卫生机构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到乡镇服务;严格执行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晋升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前,必须到乡镇卫生院服务一年的规定。结合实际,制订相关制度,要求公立大医院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生每人每年下基层服务15 d,加快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和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

2.5 建立数字化基层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2.5.1 加强以镇卫生院为枢纽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加强县、镇、村卫生机构间的纵向合作,建立和完善以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站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促进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流动,解决乡镇卫生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实现家庭、社区、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管理部门信息互动共享。

2.5.2 加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建设,健全机构,明确职能,落实责任,制订完善的应急预案,着力配置用于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仪器、设备。建立完善调查处理分析制度,提高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现场处置和紧急救援能力[5]。采取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建立基层疫情信息网络报告制度,规范信息报告范围、内容、方式、程序和时限,加强网络直报,实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健康危害因素、食物中毒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数据采集、网络实时报告、预警监测、指挥调度统一管理,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代波.乡镇卫生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思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5):177-178.

[2]郭尧允.闽东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9):177.

[3]王茂君,何晓俊.金坛市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8):159-160.

[4]姚洁.关于加强“两权分离”改革卫生院财务监管工作的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117-118.

篇6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首先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起。

一、强化发展意识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离开发展,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转变领导方式,就是要把思想观念真正转到科学发展上来,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结合新密实际,就是要紧紧抓住当前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的发展机遇,提升新密发展空间;就是要围绕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探索实践更加有利于广大职工和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围绕新密的羲皇文化优势,全面推进文化旅游区建设,培育文化旅游、房地产等三产发展新的增长点;就是围绕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等大局,组织各级各部门创建更加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服务机制和社会环境,以此来带动全局,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二、要强化忧患意识

当前面临着困难就业人员多、城镇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险覆盖面低、文化旅游区内涵亟待丰富等诸多问题,转变发展方式既是大势所趋,更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切实树立起“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强化忧患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新密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县市经济发展的前列,但是随着我们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渐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的发展已经趋于落后,如果再不迎头赶上,我们新密市的经济发展将会落后于周边县市,所以现在到了急需转变的紧要关头,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才能迎来经济发展的有一个春天。

三、要强化攻坚意识

转变发展方式,必然会经历一段“阵痛期”,也难免会付出一些必要的代价。必须充分认识到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有敢于挥刀割病灶的勇气;又要有打一场攻坚战的准备,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我们新密市作为资源型县市由来已久,靠资源吃饭的意识也根深蒂固,要转变发展方式就是一场攻坚战,但是我们要把基础打牢,一步一步往前走,而不能为了出成绩走捷径,从而给经济发展留下毒瘤。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一要勤于学习。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学习已经成为各级干部履职尽责的迫切需要。实现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更要从学习入手。端正态度,自觉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责任、一种习惯,时刻增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紧迫感,真正把学习当作政治责任和终身任务。要学好理论,打牢理论功底,始终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要钻研业务,提升服务方式、增强领导能力;要拓宽知识面,不断补充新的科技、经济、文化、专业知识等;要注重实践,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积极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变成领导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变成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际行动。二要善于思考。能否善于思考决定着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在转变领导方式中,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经济趋势、市场规律、社会热点、思想潮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加工,不仅善于发现新特点、新问题,而且能遵循客观规律和思维规律,拿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举措,真正通过学习思考,使自己成为爱学习、善思考、会工作的新型干部。

篇7

关键词:施工企业;劳动人事制度;三项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4(C)-0331-02

在当前的国有施工企业改革中,要走出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的困惑,步入现代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轨道,需要突破传统劳动人事管理制度中的若干个难点,化解一系列利益调整中的矛盾,解决改革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才能扎扎实实地迈向成功。

一、用工制度的改革

1995年实行的《劳动法》和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打破了国有企业延续多年的用工形式,在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然而用工制度的改革并不容易。首先,有的员工不接受这种变化,对重新确立劳动关系持消极的态度。有的企业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进行折中。由于取消招工制度多年,加之每年新接收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有限,所以新增员工的比例并不高,难以起到全面改革用工制度的根本作用。由于建筑市场的变化,企业的施工任务不可能完全饱满,有的员工实际上处于待岗状态,又由于没有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所以他们继续享有原企业的工资、医疗和住房等待遇,继续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其次,实行合同制用工的本质,是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决定员工的质量、数量、结构,进行动态管理。而在实际执行中很难真正做到。实践证明,按照合同制用工,从社会上公开招聘的效果不一定理想,工作量很大,成功率却不高。与此对应,解除劳动合同也不容易,需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和业务工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矛盾的激化,引出其它问题。当企业“选择职工”时,很多人都不愿意出面去做这种“得罪人”的工作;而当员工“选择企业”时,则可以不辞而别,尽管企业制定了有关违约金的管理办法,但真正执行起来,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问题。有时当企业试图按照市场供求规律实行用工制度改革,确立新型劳动关系时,政府、企业、员工个人都对从传统体制的惯性中冲出来感到力不从心。

二、用人制度的改革

市场经济向施工企业提出了挑战,失去人才,将失去建筑市场的份额。“竞聘上岗、双向选择”启动了用人制度的改革,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然步履艰难。首先,无论是任命还是聘用,在国有施工企业都是组织行为,每个环节都要集体研究。聘任制又特别强调公开、公平。这样如果在施工企业中普遍推行聘任制,从本人申请、民主测评、公开答辩,到集体决策和报批行文,要有很大的工作量和诸多的工作环节。这种制度强调了公开性和民主性,但是没有回答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本质,进而制约着这项改革的深入进行。其次,考核的标准和方法十分复杂,仅靠有人事部门难以做到科学、及时、准确。目前企业实行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但是,综合考核指标源于企业各个部门的主要业务指标,施工企业当年的承揽任务指标源于国家对基本建设的投资,除了企业内部各项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外部的影响因素,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浓缩成几项“公正”的指标,形成动态管理,要求很高。目前的施工企业还不具有这样高标准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再者,除了企业的承受力之外,员工本人、家属、社会的承受力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按照人们的习惯思维,提升是荣誉,易于被接受;而解聘或下岗,往往被视为“犯错误”,给本人、家属、社会带来振动。“人言可畏”使人驻足不前。

三、分配制度的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是国有施工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最为复杂的一项工作。国有施工企业工资分配中存在着许多“怪圈”。例如,企业工资分配水平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直接联系;人工成本在企业核算中被视为刚性指标;与工资分配水平最为密切的两个因素:本企业历史水平和本地区或本行业的水平,互相攀比上升,而这两个因素与企业的经营成果并不一定联系密切。这也是近二十年来工资改革不能成熟的原因之一。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另一个突出矛盾是,对企业经营贡献大的单位,不一定比贡献小的单位收入多;盈利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收入,不一定比亏损企业领导者和员工收入多。这时,如果还不能给盈利企业恰当地提高工资,优秀的人才将逐步外流。同样,如果亏损企业的工资水平因财务状况恶化不能保持在原有的水平上,业务骨干也将外流,从而加剧亏损企业的经营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工资在经济运行中的杠杆作用微乎其微,甚至起负面作用。至于工资收入多年来在系统内部形成的差别,无疑给解决这个问题增加了复杂性。再者,是企业经营者的市场价值。目前,人才市场上开始形成了一个企业经营者的特定市场,并且有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标准。这个标准和他们所产生的效益密切相关。然而,目前施工企业还无法接受已经形成的市场标准,企业内部的现实和企业外部的市场呼唤出现了剧烈的撞击。国际上通行的能够将企业经营者责、权、利结合在一起的股票期权、年薪制等办法,在我国的民营企业、三资企业、集体企业已经开始采用,而在国有施工企业的广泛推行还存在着若干障碍,对国有施工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仍然难以完全到位,如何评价产生经营者,如何在对企业经营者实行激励的同时,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也没有完全解决,从而影响劳动人事制度的一系列改革。现在施工企业的工资分配经历了历次工资改革,完成了从岗位工资+技能工资+效益工资的转变,根据企业的要求,形成了管理人员岗位工资,工人岗位技能工资,农民工浮动工资这样几种工资形式共存,相互补充的形式,基本上满足了施工企业目前的需要。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和社会劳动力价格之间的差距,各岗位之间的薪酬比例等,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四、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培养专业化的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近些年来国有施工企业的人事部门的牌子发生多次演变,从人事处(科)―人事劳资处(科)―劳动人事部―人力资源部。这些尽管是称谓上的变化,却反映出施工企业发展对部门工作内涵的新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仅仅把劳动人事工作作为一项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不仅仅是对现有员工的工作岗位、工作绩效、工资分配进行一般的配置,而是要作为资源去开发、培养、使用,最大限度地有效配置,动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把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基本原则,及时调整人力资源政策,更多地考虑如何有效地调动现有员工的积极性,招募和稳住更多的优秀人才。建设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良好的施工企业文化氛围。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向国有施工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工作提出了不容回避的挑战,而目前很多施工企业从事劳动人事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和人员构成还远远不能适应这种新的挑战。改造、培养、提高从事劳动人事管理工作的人员的素质,从被动式管理转为主动式管理,从传统的管理转变为挖掘“潜能”的市场化管理。这是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前提。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激发和调动广大职工的潜能。国有施工企业完成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根本改变“铁交椅”、“大锅饭”、“平均主义”的状况,使“人工成本”与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结合起来,成为企业内部的市场法则,激发和调动员工的潜能,实现企业和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三)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需要理论上的突破。伴随着商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和企业的人才市场不可避免的出现和日渐规模。通过这些市场,实现了国有施工企业和其它所有制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推动了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纵观国内外现代企业制度的变革过程,不难看出,产权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也就是将所有权与经营权明确分离,在国有施工企业中普遍推行经营者年薪制和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制,参照市场标准和运行方式,改革施工企业内部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把市场“看不见的手”与企业内部“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带来国有施工企业资本可持续的保值增值。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国有资本的最大利益。

(四)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保证。实践表明,在国有施工企业中进行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成功者常有一些特定的因素,如企业主要负责人敢于大胆改革,在本企业任职稳定,上级能够给予有力的支持,共同承担改革振动带来的压力。如果缺少特定的因素,那么国有施工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就难以建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减少人为因素,进行全面的制度建设。从约束机制的制度建设来看,要将监督制约的重心从企业内部转移到企业外部,既大大加强企业依法经营的监督检查,又大大减少企业内部的“内耗”和摩擦,使企业经营者在法规和制度的约束下充分发挥“潜能”。

篇8

智慧型商机是开发新市场的钥匙

IBM是全球500强的大企业。它自身的智慧成长是什么样?钱大群解释说:“10年前的IBM有两个商业模式:一是服务企业,二是生产优质消费性产品,包括个人电脑。那时我们就开始认识到,做海量的电脑制造,不是IBM追求的商业模式,尽管那是很好的业务。因此10年前就把这块业务剥离而卖给了中国联想公司。同时,我们认为,与客户端接触的智慧的终端将会来临,所以我们希望为业务成长提供高附加值,以实现产业和企业成功转型。”

为了抓住产业转型和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历史性机遇,公司总结出IT(信息技术)发展的“15年规律”,即每15年IT技术的积累会引发一场变革,比如1980年是个人电脑,1995年是互联网,到2010年前后又面临互联化和智能化的技术革命。IBM公司意识到了这个趋势的来临,同时又看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世界都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IBM看到了科技革命将带来的机遇。

近三年多来,IBM制定了“智慧地球”战略,细分为包括水、交通、医疗、社会治安、安全、教育六大系统的智慧城市,以及智慧的电力、能源、商务、铁路等领域,进行了数千个与“智慧地球”相关的项目实践。IBM的智慧相关业务已遍布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50多个国家,并开发了1200多个智慧的解决方案。

在此过程中,IBM自身成功获得了智慧的成长。据钱大群总裁介绍,2011年,IBM营收达1069亿美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159亿美元,同比增长7%,其中90%的利润来自软件和服务,而不是来自硬件。产业变革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道路,即如何创造新价值,如何降低营运成本,如何预估风险。

大数据信息时代向企业提出挑战

IBM技术创新全球副总裁B・麦约逊博士在论坛会议上说:“现在是信息数据的新时代,我们称之为大数据时代。”的确,现在是数据爆发的时代。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信息,近90%是在过去两年中生成的。据国际信息技术协会统计,全球数据信息未来几年将呈现惊人增长,预计到2020年数据总量将增长44倍。数据来自人类,现在有20亿人上网;数据也来自智能终端,移动设备和物联网爆发性成长,数据呈现空前规模和速度增长。

数据除了量的变化外,质也在发生变化。首先,很多数据都变成实时数据,比如交通状况的实时信息,这些数据必须马上发挥效用,否则就没用了。其次,现在是数据流源源不断,必须实时处理、实时运算、实时反馈。最后,数据变得越来越不规则、越来越不确定,甚至有很多废数据、错误数据,这些数据怎么综合处理,对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钱大群总裁说,要支持大数据的分析、预估和优化,就要有新的模式:以过程为中心的计算系统,需要转向以信息为中心、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认知运行模式。但基于计算模式的转换,企业需要完成和面临三大转变和挑战:决策模式由以经验直觉和职位高低为依据,升级到以数据分析和预估为依据;思维模式由线性思维升级到系统性思维,由此执行风格产生重大改变;作业模式由强调独立工作能力升级到鼓励开放协作,这种协作不仅在企业内部进行,而且延伸到企业外部。

未来,信息数据将成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企业使用大数据的能力和水平,使企业间的竞争能力产生根本差异,并最终决定谁是赢家或输家。显然,这是企业面临的极大挑战。

大数据信息爆炸导致传统市场转型

IBM公司总结“15年规律”、制定 “智慧地球战略”,给我们民营企业发展信息技术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如果我们能把大数据中的智慧发掘出来,那么数据就将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由此给企业带来诸多成长机会。

首先,为企业创造新价值。在大数据的发掘过程中,企业可以发现新的增长机会。曾经与IBM合作的武汉钢铁公司年产钢铁约4000万吨。调研结果显示,通过分析洞察和优化其整个业务线,每吨钢能产生32美元的附加效益,这样一年就能产生超过10亿美元的效益。显然,如果采用IBM的预估和洞察数据的方式,武钢就可大幅提升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竞争力。

其次,为企业提升运营效率。上海有家汽车配件销售商,有3400个仓库,管理着40万个不同的汽车零件。它分析35类不同的数据,定期对汽车上下游零件单位做需求预估和配货优化,使得它在3400个不同仓库都可以在10小时之内为客户补充所需要的配件。

再次,为企业降低风险。比如,金融危机后,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有240多条新规定的金融监管法案,对美国的金融机构进行更严格的监管。这么大量的监管规则,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提出了很高要求。如果依靠人用一条条规则去检验业务、资产状况很难做到有效管理,必须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和系统管理整个风险过程。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公共机构运用IBM的数据分析和洞察技术发掘医疗保险欺诈的效果非常明显,合作的第一年就从病历数据中发现了大量骗保行为,追回了3700万美元。

另外,在社会管理和城镇建设等方面发掘的价值和综合效益也非常突出。比如,江苏镇江市运用IBM智能运行中心解决方案来提升公共交通的效率。公交车和公交车站配备智能设备,将交通流量数据传输到智能运行中心,IBM的分析软件再利用这些信息监控管理全市80多条公交线路,公众可随时获得公交时刻信息和延误预报。

凡此种种,企业和社会公共机构都可以从大数据的有效利用中,获取新的商业机会或社会综合效益。

智慧型成长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方向

2012年IBM论坛提出的许多观念和构想,给所有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智慧成长的路径,比如,以大数据为基础,进行业务分析、预估与洞察的能力,将帮助企业、政府积极面对复杂环境所带来的诸多挑战,包括业务分析洞察、智慧云计算、智慧城市、智慧商务、移动互联等在内的新技术,为企业、政府解决大数据的挑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办法,将成为其智慧成长的新动力。

业务分析技术,就是智慧分析。智慧分析不仅包含软件、硬件基础设施的改变,而且包含技术解决方案,是一整条服务线。IBM为此成立了专业服务团队,针对各行各业的需求专门定制化,以支持管理者跨越快速与精准决策需求的挑战,帮助客户应对大数据的挑战,抢占市场先机。比如优化上海电力公司的电网信息,IBM通过其设备故障、网络状况进行物联网数据分析,挖掘出故障模式,这样就能提前预报设备故障,提前维修,使设备的可靠率达到99.9%,平均电力故障的时间减少5.24小时,由此给其每年增收达6100万美元。

篇9

【关键词】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统筹

一、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及趋势分析

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转型,根据2009年初全国人口数据资料,在全国13.28亿人口中,农村人口为7.21亿人,占总人口的54.32%,结合各年龄阶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推算出我国农村总人口中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口数,其中,0-14岁的人口约为1.249378亿人,占总人口的17.32%;15-64岁的人口约为5.275233亿人,占总农村人口的73.13%;65岁及以上的人口约为6881.6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54%(见表1)。根据表1分析可知,再过20年左右,农村的老龄人口将达到历史高峰,这一趋势在图1中反映的更加明显。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市65岁以上的老人占城市总人口的6.30%,而农村的同一指标却是7.35%,已突破了国际社会通行的7%这一老龄化标准。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急速外流,使农村人口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断层局面,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可见,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逐渐加重了对养老的需求。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目前,城镇参保人数稳中有升,截至2008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1890万人,比2007年年底增加1753万人,加上机关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其参保人数总城镇总人口的50%以上。而农村参保人数近几年则徘徊不前,截止至2006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与2005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5442万人相比下降了1.25%,这一个数字,仅占农村总人口的7.28%。

从我国农村人口人分布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可知,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是目前农村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如何抓紧时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

二、农村养老保险资金需求与基本养老金发放标准分析

为了达到分析的目的,可以做如下的几个假设:

第一,不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物价变动、利率的影响以及地区差异等因素。

第二,中国人口的寿命没有发生很大大的变化,保持目前的寿命水平72岁(当然,由于经济、医疗等方面的原因,农村人口的平均寿命可能低于国家的总水平)。

第三,投保年龄男女没有差别,从20岁开始,退休年龄男女也相同,都为60岁。

1.农村基本养老待遇标准的目标模式分析

根据上述假设,我们来分析目前农村人口从20岁开始到60岁退养直至去世(注:假设按目前中国人口平均寿命72岁计算)各年龄段养老的总需求金额。

根据表2,可以看出在以后的40年的时间里,目前的农村人口从20岁到老各年龄段的养老费用在假定每人每月为60元、80元、100元、150元、200元、300元等情况下,其需支付的总金额分别为44506.03亿元、59341.37亿元、74176.71亿元、10817.44亿元、148353.42亿元和222530.13亿元左右(平均支付年限如表所示),每年需积累的养老基金分别为1112.65亿元、1483.53亿元、1854.42亿元、2781.63亿元、3708.84亿元、5563.25亿元,即使以本表中最高额每月300元的标准发放养老金,与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相比,占比为1.85%,以1.85%的国内生产总值解决占比我国人口54.32%的农村人口养老问题,是非常划算的。

2.现实的养老需求分析

表2是在假设农村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2岁的情况下,20岁至74岁农村人口未来总的基本养老基金需求总额。但目前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最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是农村60岁以上人口的基本养老问题。表3为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情况,目前农村60岁以上总人口达10019.55万人左右,约占农村总人口的13.89%,这部分农村老年人口形成了农村养老保障现实的养老需求,他们基本上丧失或将要丧失劳动能力,国家对他们能否提供养老帮助关系到他们能否平安的度过晚年生活,以及享受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根据假设,如果这部分人口按照每人每月60元或100元的标准国家给与养老补助,则近几年将需要大约721.41亿元或1202.35亿元的资金需求。这部分人口可以说基本上都没有参加任何的养老保险,其养老基金的来源是当前面临的、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3.农村人口基本养老金发放标准分析

如何确定适当的农村人口基本养老金发放标准,可以说关系到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健康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农民养老保险金的缴费水平以及地区差异等都是农村人口基本养老金发放标准的基本影响因素,养老金发放过多可能国家的财力跟不上,发放过少又可能影响老百姓参保的积极性。

结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基数比较大,目前如果按照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发放,特别是对于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的现实养老问题,由于这部分人口基本上没有形成过任何的养老基金,他们的养老支出可能都得由国家负担,这样,每年形成的财政支出将达到3606亿元左右,如果与我国08年财政收入6万亿元的水平相比,约占其的比重为6.01%,这样财政的负担将会比较大。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都承包有一定的土地,每年在土地上也有一定的收入(年老时子女可代为耕种等),粮食问题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农村的物价也比较偏低等现实情况,因此养老金的标准以每月60~200元为宜,解决农村老年人口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当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农村养老金的发放标准也可逐步有所提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到300元左右或者更高。

三、分年龄、分类型的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资模式分析

(一)缴费年龄的确定直接影响养老基金的筹集,关系到农村养老制度建设的成败

缴费年龄直接决定着养老基金的归集,关系到农村基本养老制度的健康发展。目前各地区缴费年限的规定各不相同,以江苏省徐州地区为例,根据《徐州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规定,其参保范围和对象是:具有本市农村户籍,男年满18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18周岁不满55周岁(全日制学校在校生除外,下同)的务农农民,以及暂不具备条件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其他各类人员。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约为72岁,而农村人口由于生活、卫生以及医疗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其平均寿命与我国总体人口的寿命相比,还可能有所偏低。假设我国的农村人口的缴费年龄从20岁开始,按照每组的组中值平均年龄测算,到退休60岁为止,具体人口分组资料数据及各年龄段的平均缴费年限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分布很不均衡,中年以上的人口占有较大的比重,逐渐呈现老龄化的趋势,因此在确定其缴费标准时,可分年龄、分类型,再根据其对养老的不同需求实施不同的缴费标准。

(二)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的基本情况和财政的支付能力,分年龄、分类型确定农民的缴费标准与政府分担责任的大小

还是以江苏省徐州地区为例,根据《徐州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规定,务农农民缴费,原则上以上年度当地农民人均纯收人为基数、缴费比例为15%,其中个人负担12%,县级财政负担3%。当然,徐州地区上述的缴费标准没有考虑农村人口的年龄和类型。根据上述标准,以2009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例(表5),每个农民每年需要缴纳430.4元,每月缴纳35.87元,以一个4口人家庭计算,每年每个农村家庭的保险费支出将接近1720元,这一数字虽然从相对数上来看并不是很大,但从绝对数看,对于大部分农村家庭来说是负担不起的,特别是对西部地区的农村家庭来说更是如此,而且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的收入并不是很高(表5为近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年平均纯收入),因此在确定缴费水平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农村的基本情况来确定农民缴费的多少和政府分担责任的大小。

如果按照农村人口每人每月交纳10元钱费用,不考虑年龄和类型,缴费年龄从年龄20岁开始,以我国现阶段人口的平均寿命72岁计算,按照年金终值的计算方法,则四十年后的养老基金总值如下表所示。下表分别为按照月利率0.3%、0.4%、0.5%而计算得到的年金终值。

以上养老基金的计算是按照年金终值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按照目前的资本收益率,这些资金如运用得当,年收益率保守估计达到4.8%左右,应该没有多大问题,根据这样的收益率计算得到的年金终值约为2.25万亿元左右,如果在农村人口达到退养的时候以每人每月按60元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总体上资金缺口仍有18600亿元左右的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与地方政府如果对每个农村人口合计配套10~15元/月,则可以在目前的生活水平下,基本解决农村人口的基本养老问题。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按照农村人口每人每月各配套15元,则如果按照中间年收益率4.8%计算,40年后的基金总额可达到9万多亿元,这是比较保守的数字。假设农村人口的养老基金按照最低标准每人每月120元的标准发放,将收支接衡;如果按最低标准每人每月150元的标准发放则将近有1万亿元的缺口,平均到每一年资金缺口为250亿元左右,以我国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计算,只占其0.083%,可见,这一数字对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应该没有多大问题。

当然,考虑到具体情况,可根据农村人口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阶层类型,按照其对养老的具体需求不同分别设计不同的养老费计收标准,来建立与完善农村的基本养老制度。

四、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体系

为有效防止和杜绝社保基金被占用、挪用,确保基金安全完整,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与国际社保基金立法现状相接轨,我国应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社会保险法草案的同时,尽快出台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个人账户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和社保基金反欺诈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规章,通过制度化和法制化措施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有效运行,并通过“增强政府职能,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与农村的扶贫制度、农业生产补贴结合起来,以养代扶,以养代补

目前我国已经取消了数千年来一直交纳的农业税,这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解放,不仅如此,近年来,国家每年还拿出一定的财力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对农村的贫困人口进行扶贫。以2008年为例,2008年国家用于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总额达1028.6亿元,而且2009年对农村的补贴还将在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5955.5亿元的基础上,增长37.9%。但从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部分的农业生产补贴其中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很必要,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特别是壮年农村劳动力来说,这样平均到每个人头上的100多元钱,对于他们在壮年时期的生产和生活来说,影响与意义并不是很大;但如果将其转化成养老基金,存在其个人的养老账户上则意义巨大,一方面直接为其将来的养老奠定了基础,解决了其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可解决养老基金不足的问题。以壮养老、以养代扶、以养代补其实可行。

当然,如果农村人口生产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也可利用这部分资金对其进行融资、低息抵押贷款,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个系统工程,应与医疗保险制度结合起来,相互提供支持

农村养老制度建设应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医疗保障制度支持的养老保险制度是非常脆弱的,否则仍有可能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的发生,达不到真正养老的目的。目前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在国家的大部分地区有效地建立起来,下一步应继续巩固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来保障农村基本养老制度建立与发展,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彻底解决农村的养老与医疗问题。

农村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应及早进行,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能够让我国社会大部分人口的农村群众享受到社会进步的实惠。

(四)多渠道、多元化筹集农村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强化资金来源,使农村养老制度健康发展

除了上述所说的将部分农业生产补贴、农村扶贫款转化养老基金以外,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确立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的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有条件的地方集体可以补助,具体的缴费标准可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加以确定。

2.社会福利彩票等形式筹集资金。

3.社会捐款。国家可建立适当的农村养老基金专用账户,接受社会各界的捐款,以此来补充养老基金的不足。

4.可尽快征收遗产税,利用遗产税来促进我国养老制度建设,将遗产税转变为养老基金,达到以老养老的目的,增加社会的福利。

(五)对于农村现阶段的养老保险问题,应分别按照年龄分类别实施,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大多数农民不具有完全的缴费能力,集体力量也很有限,这意味着政府要在制度建立初期乃至更长的时间内承担更多的财政养老责任。对于55岁以上的老年农村人口,其养老问题可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由政府负责;这部分责任包括为60岁以上无积累的老人提供保障的责任,为贫困人口,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提供减免部分或全部养老保险金的责任等。

对于20~55岁农村人来说,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中央财政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普遍参保。

农村养老保险涉及8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养老保险应充分考虑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本着“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最终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保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州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

[2]席群,周星旺.建立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3]2009年国家财政政策[OL]..

篇10

一般说来,应急预案的格式包括以下几个项目:

一、应急预案标题

标题的写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适用范围(包括国家、地区、单位等)+事由+文种,如《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市特大洪涝灾害救灾应急预案》;二是期限+事由+文种,如《2005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三是事由+文种,如《供电事故应急预案》。

此外,总体预案应当在标题中注明“总体”二字,如《××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需要限定该预案所涉及的突发公共事件级别的,多在标题中提示,如《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省特大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试行性预案往往在标题这后标明“试行”等字样,并外加圆括号,如《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试行)》。

二、应急预案目录

包括一、二级序数和小标题。总体预案以及其他条文较多的预案需要加目录,显示其基本轮廓,起到导读的作用。

三、应急预案正文

(一)基本内容

有下列几项:

目的。即该预案的预期效果,大多起笔交代。写法有两种:一是用“为(为了)??,制定本预案”的句式;二是直接用一组动宾短语说明,如“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工作原则。如以人为本,依法规范、职责明确,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依*科学、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公众参与等。要切合实际、抓住要点。

编制依据。即制定该预案所根据的有关法律、法规、上级机关文件、其他情况等。用“根据(依据》??,制定本预案”的句式表述,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省防治人禽流感卫生应急处置预案》)。有时将编制依据与目的合写。

现状。简述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现状与趋势。如《××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划分了××市主要突发事件4大类13分类34种类型,概括了“以非自然因素为主,灾害种类多、损

失重、影响大、连发性强、处置难度大”等特点,并作出“大风及沙尘暴、浓雾、冰雪、强降雨和雷电等气象灾害仍将是××城市的主要自然灾害。环境灾害、地质灾害、地震、信息灾害、超大地下空间、超高层建筑等特殊场所综合事故、城市工业化灾害与重大危险源、传染病疫情等将是主要潜在灾害”的预测。

适用范围。指出适用于该预案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如“本预案适用于处置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组织机构与职责。明确领导、指挥、日常工作的机构及其职责、权限;以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多用图表描述由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构成的组织体系框架;明确与该区域内的外驻单位、军队、武警的应急联动机制。

预测、预警。包括信息监测与报告、预警、预测预警支持系统、预警级别及等。其中,按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可分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I级)四级预警,并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应急响应。包括分级响应、信息共享和处理、指挥与协调、新闻报道、应急结束等。其中,依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原则上可按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特别重大(I)四级启动相应预案。

后期处置。说明人员安置与补偿、物资和劳务的征用补偿、灾后重建、污染物收集、现场清理与处理等善后处置;明确社会救助的程序和要求;交代保险机构的职责和任务、事件调查承办机构和审核程序。

保障措施。包括通信与信息、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应急队伍、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治安、物资、经费、社会动员、技术等保障。要统筹安排、落到实处。

宣传、培训和演习。公布有关预案、报警电话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明确上岗前和常规性培训的要求;交代演习的队伍、内容、范围、场所、频次、组织、评估和总结等事项。

名词术语、缩写语和编码的定义与说明。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类别、等级以及对应的指标定义,统一信息技术、行动方案和相关术语等编码标准。

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目录。即与该预案相配套的其他预案的目录。

预案管理。明确预案修订、完善、备案、评审与更新制度以及其他方式、方法和承办机构。如“本预案由国家防总办公室负责管理,并负责组织对预案进行评估。每5年对本预案评审一次,并视情况变化作出相应修改。各流域管理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根据本预案制定相关江河、地区和重点工程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监督检查与奖惩。明确监督主体,对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明确奖惩方案,写出

奖惩的依据、主要规定。

制定与解释。写明制定与解释该预案的机构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并标注联系人和电话。

实施时间。多在最后写“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生效)”等。

上述内容在总体预案中大多载明,专项等预案则根据实际需要有所取舍。

(二)应急预案主要写法

有以下几种:

分部式。它适用于条文较多的预案。全文分成几个大部分,每个部分就是一个层次。第一部分是总则,概述目的、工作原则、编制依据、现状、适用范围等;中间各个部分是分则,具体说明有关方案;最后一个部分是附则,对名词术语、缩写语和编码的定义与说明,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目录,预案管理,监督检查与奖惩,制定与解释,实施时间等加以补充。在每个部分中,又逐级划分,分层序数依次为“1.”、“1.1”、“1.1.1”等,其中一、二级序数后面多加小标题。国家预案、省级总体预案基本上采用此种写法。

章条式。它适用于条文较多的预案。全文以章为序划分层次,第一章是总则,中间各章是分则,最后一章是附则。各章内分若干条,而且每条之间连续编号,也就是所谓的“章断条连”。条的序数可用“第一条”或者“–、”的形式编排,条下可以设款、项、目,款不编序数,项写成“(–)”,目写成“1.”等。《陕西省防御灾害性洪水应急预案》即采取此种写法,全文分11章,各章又分若干条、款、项、目。

条陈式。它适用于条文较少的预案。有两种写法:一是前言+条陈式。第一段为开头,从第二段起分条表述。例如,《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的第一段以“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禽流感,确保养殖业持续发展和人民健康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制定本预案”作前言,从第二段起分六条对“疫情报告”、“疫情确认”、“疫情分级”、“应急指挥系统和部门分工”、“控制措施”、“保障措施”作了说明。二是条陈贯底式。即从第一段起就列若干条,直至最后一段,而且多用公文的“一、”、“(一)”、“1.”、“(1)”四级序数,这种写法在单位、重大活动等预案中普遍运用。

四、应急预案附录

包括归属于该总体预案的各专项预案、其他与该预案相关的重要预案(如与各省、自治区总体预案密切相关的该省会或该自治区首府的预案〉、各种规范化格式文本(如新闻、预案启动、应急结束及各种通报的格式)、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讯录等。预案如有附录,在正文之后依次写明。

五、应急预案具名

一般写在正文的右下方。

六、应急预案日期

多写在具名的右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