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

时间:2024-05-21 17:3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

篇1

一、增加数学科普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许多同学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那么作为数学老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去认识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1、亲身体验身边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只是他们不善于发现,导致他们认为数学枯燥。那么我们在教授的时候就要注意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有趣的,有现实意义和富有启发性的事物和情景,让学生亲身感知数学,愿意学数学。例如讲折扣问题之前,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寻找你身边的折扣。结果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同学们举出了“不折不扣”的成语,还有超市标有“八折”的牌子,满一百元打“七折”销售等等。当我问到折扣的意思时,同学们的反应更是激烈,那么在接下来的关于折扣的一些问题也迎刃而解。我这样做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从而学会了应用数学。

2、通过阅读,了解数学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现在的数学题和以前数学不一样了,尤其初中,几乎每道题前都有一段文字,小学虽不多但也在向这个趋势发展,那么学数学也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它包括课上的和课后的,例如讲《圆的周长》这一课,当引出“圆周率”时书中有一段关于他的介绍,对于这段文字我并不是匆匆了事,我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阅读。让他们感受到祖先的伟大。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课后阅读,例如欧洲的“七桥问题”、古阿拉伯民间流传的“老人分羊问题”、中国古代流传的“李白喝酒故事”、等它们都蕴涵了一定的数学知识。通过让学生在课后阅读这些有趣的、,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去分析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问题和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注重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作为老师,在课堂上不能过多的包办学生。弗赖登塔尔说:“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那是‘坏的’教学方法,甚至是罪恶。”在这里,我们应抛弃传统的亦步亦趋的教学方式。这样能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去接受知识,比如冀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这一课当中,我做了如下安排。首先通过自学,学生知道圆柱的体积怎么算;其次通过探究,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最后通过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到了什么。环节不多,但是节奏舒缓,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非常投入,学的很主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经过分析,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获得了学习的“自由时空”

在自学时,学生可以自我调节,能理解的学生就快速往下学习,不理解的可以求助于同桌或小组。在探究过程中,空间概念强的学生可以不必借助操作,在大脑中想象拼成长方体的过程,寻找圆柱体和长方体各部分的关系。而没办法在头脑中进行想象的学生则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学具通过操作寻找关系,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方式也是自由的。这样使课堂显得更自然与真实,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2、学生操作的需要得到了激发

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一上来就是用学具进行操作。当然通过操作,能够帮助学生化抽象为直观,化静态为动态。但是有些同学并不需要借助操作,稍微动脑筋就可以完成,这样老师就就抢了同学思考的机会,对于差点的同学思考不出来的会急于通过具体操作来寻找,这样做优秀的学生获得了一次进步抽象的体会,基础稍弱的学生则产生了真正的操作需要。

3、学生有了体验,获得感悟

在学生理解了公式之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做练习,而是让学生谈谈通过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们畅所欲言,但并没有偏离主题,所说的都是学习的方法思路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对以后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科学选择练习题,能力与趣味并重

习题的选择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好的试题既能全面考查学生掌握“双基”的水平,又能够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既能够指明学生的学习方向,又能够客观的反映出教学中的问题,还能体现一定的趣味性。讲完圆柱体积这一课后我给大家留了这样一道习题:

自来水管的内直径是2厘米,水管内水的流速是每秒8厘米,一位同学去水池洗手,走时忘了关掉水龙头,(1)5分钟浪费水多少升?(2)计算之3后有什么想法?

篇2

一、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二、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4×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比其它的解题方法呢?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三、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4、在操作中强化

篇3

认真备课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第一步,教师要强化学习,首先要加强备课工作。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师备课的依据,是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师要深入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在备课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活动也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必须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当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明确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心中有课标。

教材是指小学数学课本当中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能力要求以及重难点。教材中哪些内容需要理解,哪些内容需要联系旧知,哪些知识要学会灵活运用,哪些学习能力要培养,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数学几何概念是空间形式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学生解决问题,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进行创新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的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积极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搞好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谈谈几点见解。

一、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潜在动力和前提。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在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有效的落实和实施几何概念教学,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教学效率。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充分的把握好教学的一开始阶段,争取在教学的一开始时就能吸引学生。教学中,在导入几何新概念时,教师如能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好方法,将学生吸引到学习的美好氛围中,就能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创新之门,使他们尽快进入愉快的情绪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认知开端,使他们尽快地接受新知识。例如:在教学“点、线、面的认识”时,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对点、线、面等知识一无所知,于是我们就可以利用教室、校园、家庭中找点、线、面,在实际事物中找点、线、面,趣味导入,学生认识到一切图形都是点、线、面构成的,当他们认识和掌握了几何的基本构成后,学习兴趣就自然而来。此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的结合学生的爱好、性格等各方面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求,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积极的采用学生喜爱的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入几何新概念,做到趣味导入,降低几何概念的枯燥性,在积极的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概念感知,提高教学效率。

二、讲解引导,建立概念的表象

几何概念的学习其实就是逐步完善几何概念系统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几何概念部分的教学来说,合理的运用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建立表象,应是有效进行后继教学的关键。表象是感性认识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和桥梁,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积极的讲解引导,促使学生建立概念表象,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学中,师可以从概念所处的系统出发,唤起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并以此为切入点,增加或者减少原有概念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概念的表象。此外,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的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把握住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剔除其非本质属性,引导学生建立该概念正确的表象,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几何概念认识,提高教学效率。

三、联系生活,构建概念的数学模型

知识源于我们的生活,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得到运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将概念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取得联系,积极的在教学过程中寻找生活原型进行教学,尽可能地将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例如,学生在学习高的概念时,内心很难颠覆自己在生活中建立的关于高的表象?D?D“像楼房那样矗立的就是物体的高”。可让生活原型为学习数学模型服务,消除高的生活原型对数学模型的负面影响,实现从生活原型向数学模型的质的飞跃。这样,让几何概念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取得联系,深化了学生对概念理解,促进了概念的形成,教学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四、动手实践,深入理解几何概念

篇5

一、把握教材,用好教材

教把握教材是一门艺术。如何用好教材,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是每个数学教师的必修课?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通过对知识点的铺垫、分解、交汇、拓展、延伸,让学生明白其数学本质与内涵,而不是无创造性的“模仿”。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从问题的提出到对问题的层层深入直至问题的解决,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思维层次不断深入,不断发展,思维过程不断完善。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逻辑严谨性才能真正得到训练。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的有机结合,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与体力的活动。如果我们的教师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采用单一的“填鸭式”和“注入式”教学方法,不注重与学生互动,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教师讲得再辛苦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教师要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鞭策自己,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讽刺和嘲笑学生,多表扬和鼓励学生。教学内容安排一定要兼顾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方式要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三、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角色及其作用的巨大改变上,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填灌的对象。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调控。因此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四、灵活方法,提高效率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代小学生生活环境优越,并且接触电脑、电视、手机的时间较长,因此更具自身特色,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小学生的需求。因此,以新课改指导思想为依据,进行小学数学的互动式教学是今后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缺陷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加偏重于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以及练习,忽略了小学生内心的意愿。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常采取向小学生灌输知识的做法,对于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参与不够重视。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的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不但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文化,更需要学生的担当以及责任意识,还包括必不可少的交际以及合作沟通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单纯的将知识填塞给小学生,却忽略了对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小学生的培养。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作用

(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普遍活泼好动,自学能力不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然而数学刚好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性强的学科,这样的一门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激发不起他们求知的欲望,相较于语文、音乐等其他学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明显低很多。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用尽一切方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烈的兴趣,主动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呢?互动学习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互动学习,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例如,在教师导入新课前,可以引用一个有趣的数学小故事,让学生之间参与讨论,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教学互动,以此来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提高学习效率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互动式教学模式注重在学习上的互动。小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沟通交流彼此的学习方法以及不同观点,有利于增加小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能够及时的帮助小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与困难,有利于增加小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减少学生对老师的陌生感以及惧怕感,让学生能够在教师面前畅所欲言。除此之外,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将他人的学习经验以及成果直接应用,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知识积累速度,以及学习效率。

(三)增强学生团结互助意识

现阶段,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一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分享的意识。长此以往下去,不利于小学生的学习以及自身发展。而互动式教学能够增强小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互动过程中,小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所得,有利于增强小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的团结互助意识。

三、如何做好互动式教学

(一)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加入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之前,必须要做好课前准备,这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以及依据。要想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首先要做好互动教学准备。一是制定教案的时候,做好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准备,对于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以及重点,需要利用生动趣味性高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接受程度,并加强小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二是需要教师认真对数学备课进行钻研,学习新的知识以及信息,并将这些运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在进行备课设计的时候需要制定多套互动方案。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在课堂留出一定的时间,制定一些具有探讨性质的课题,引导小学生对此进行思考以及讨论,加强小学生对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互动性以及投入性。

(二)学会倾听

互动式教学模式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另一部分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学生与教师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积极引导以及耐心倾听,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主动与自己进行互动,这样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一些真正看法,从而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提高了数学教学效率。

(三)创设质疑平台

在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带着疑问来学习,有了疑问才会有自我思考,只有通过小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知识才更加深刻。因此,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知识提出质疑。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设立质疑平台,加强互动式教学,将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对知识进行思考探索。

四、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的出来,在新课改的教育方针背景下,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且不利于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以及积极性,还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动意识。

参考文献:

[1]郭志龙.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合作学习[J].新课程,2012,(01)中旬.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备课;经验

一、备好教师

我们都知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要教好一堂课,备好一堂课,教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如何备好教师自己,在我看来,首先就是自己内在的知识素养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需求不断增长,教师单单在课堂知识方面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我们需要的还有对学生情感的深入教育、对教学技巧的不断提高,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转变一些传统的观念,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做自己的责任。细分到小学数学,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多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多浏览教育方面的最新资讯,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以适应新时期教学的新要求。

二、备好教材

教材是大纲的基本体现,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知识的基本来源,教学中我们要以教材为本,同样,备课的时候也要以教材为本。备好教材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要认真钻研大纲要求。大纲规定了新时期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任务与基本要求,大纲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大纲就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而一切的教学过程都要以教学目的为最终的归宿。所以,认真钻研大纲的要求,对于整个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要系统地分析教材。我们知道,数学是一个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几乎所有的知识都能联系在一起,所以,要做好数学备课,教师就要系统、全面地分析教材,总结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做好教学之间的衔接,以便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利用,方便学生的识记与理解,增强教学的连贯性。再次,抓住教材中的重点以及难点。一般来说,教学的难点都是重点,学生难以吃透,但大纲规定必须掌握,所以教师对这部分知识要特殊对待。一节课内,要突出重点,让学生重视,师生联手一起克服难点,也可以将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提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最后,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比较难做的一点,就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死的,但教学的过程是活的,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征,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本地特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本地特色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便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备好教学过程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事前设定好规则,设定好路子,让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步入知识的殿堂。我认为,在备课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之前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因为前面说过,数学是一门知识连贯性很强的学科,以前的知识是现在学习的基础,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才能对新的课程做好设计。提问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对小学生,提问不仅可以提示他们注意听课,回答教师的问题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骄傲的资本,所以认真设计课堂问题,也是教师需要做好的一项基本功课,这样既能达到检测教学效果的目的,又可以将走神的学生拉回课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的教学项目之一,我认为,数学课上,我们要时时处处为提高学生的能力着想,比如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所以,在设计课堂教案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能力。

四、备好学生

篇8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只讲考纲规定的知识点,重视讲授概念、原理及结论,然后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而不重视讲这些概念、原理及结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具体的表现及实际应用,学生不能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总认为教材就是至高无上、毋庸置疑的“圣经”,只要学生理解了、记住了课本知识,就可以用它去应付灵活多变的习题。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将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教学上更多的教师更多的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基本上满堂灌,一个内容紧接着一个内容讲,没有认识到学习的过程不是仅仅要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思想和能力的过程;

再次,在培养能力上,拘泥于要求学生记忆、模仿,忽视了学生思维培养,轻视了学生心理世界的差异性,过于简单化、统一化的教学使得学生的理解简单片面,妨碍了学习在具体情境中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造成在考试中学生只会做类似的试题稍加改动就不知所措。

最后,在师生关系上,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如果要学生参与讨论,也只允许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思路转,不允许学生发散思维和多角度思考。因此,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要落实好课改的目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要重视生活中的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让学生乐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注重创设简洁、有趣、蕴含着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生活问题情景。例如:进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采用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找出本班画画最快与最慢的两位同学进行图正方形比赛,一个大正方形与一个小正方形,画画快的图大正方形,慢的图小正方形,结果慢的先涂完,产生了矛盾为什么慢的先涂完?生回答因为他图的面小,从而引出面积和面积单位。

生活的问题情境一般应遵循:①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亲近感,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②蕴含着与新知学习有密切联系的数学问题;③具有较大的信息量使整个一个过程能在同一个情景中展开。

其次,课堂教学中注重挖掘生活的例子。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课改精神,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例子,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另外,课后进行拓展延伸使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是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将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能力,树立学生的生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要做到趣味性,娱乐性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要让学生能体验到参与教学活动的乐趣,这样的教学一定是学生所喜欢的,因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主动学,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悉心捕捉所学知识的各种信息,并加以艺术化,突出核心知识,展开联想,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

3 要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师生关系 学习兴趣

一、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和亲近,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从学生日常的买菜、买学习用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生活中到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做到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就替代乏味的课本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知识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总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变“学会”为“会学”

1、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

2、创设操作情节,调动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三、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优势互补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你追我赶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先由一人提出问题,然后由他请别的组同学回答,如答对给答对的小组加一颗星,如答错给提问的小组加一颗星,在练习时看算对的多少分别加4、3、2、1颗星,最后评出优胜组,优胜组在下节课中有优先提问的权利。这种竞赛体制,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和团队精神,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我班学生也由此形成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帮扶活动,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风。

五、学会赏识夸奖,积极唤醒鼓励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2—0080—01

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实现小学到中学平稳、和谐地过渡,是摆在中小学教师面前非常实际的问题。为了很好地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为此笔者参与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教学衔接”的课题研究。在教学知识点、教法和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三个方面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上的衔接有些认识与做法。

一、内容上的衔接

1.算术数与有理数。(1)讲清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引入负数的关键。这里,可以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使学生了解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及负数的意义。例如,如何区别零上度和零下度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2)逐步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 首先,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其次,让学生清楚有理数的分类与小学的算术数相比只是多了负整数和负分数。(3)有理数的运算,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即小学学习过的运算以及中学学习的“符号”。只要注意符号的确定,那么有理数的运算就不会成为难点了。

2.数与代数式。(1)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以学生在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说明由字母表示数能简明、扼要地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方便地研究和解决问题。(2)加深对字母a的认识。 首先让学生弄清楚符号“-”的三种作用:①运算符号,如5-3表示5减3,2-4表示2减4;②性质符号,如-1表示负1,5+(-3)表示5加上负3;③在某个数前面加上“-”号,表示该数的相反数。然后再说明a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可以是负数,亦可以是零。即,包括符号和数字。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a以及-a所表示的意义。(3)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及列代数式的训练。 如,a是正数表示a>0,a是负数表示a< 0等。

3.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在小学,解应用题采用算术解法,而中学需用代数解法。算术解法强调套类型,而代数解法则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开始往往习惯于算术解法,而对代数解法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找相等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好这方面的衔接工作,让学生明白有些问题用算术解法是不方便的,最好用代数解法。只要找出相等关系,用等式表示出来并列出了方程,再利用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二、教法的衔接

1.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教学一些数学概念时,力求语言清楚、准确。如,不将一张纸说成一个长方形,应说一张纸的正面是一个长方形;以后学习了长方体后,应说纸是长方体,它的正面和反面是长方形。

2.重视知识产生的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1)进行一些简单的论证。如“乘法交换率中,我们使用不完全归纳法,因为15×20=300,20×15=300,所以15×20=20×15,因为18×125=2250,125×18=2250,所以125×18=18×125……多次试验论证,得到交换因数位置、积不变的结果,从而归纳出定律。这不仅能使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严密性,同时也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基础。(2)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的内容比较简单、信息量不大,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较多。但初中数学课的教学内容较多、信息量较大,教学形式随之相对减少,在教学方法上多以讲授法为主。因此,对于习惯了小学教师教学方法的“准初中生”而言,突然面对的是以讲授为主的教法,难免会出现难以接受或听不懂的现象。因此,数学教师最好适当放慢节奏,让初中数学课堂添加一些小学课堂的信息,给学生一个缓冲的过程。

三、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