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保险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5-21 17:3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保险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保险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商业保险;社会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5日

商业保险是由保险公司和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订立保险合同,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形式。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保险公司根据合同约定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从功能上看,两者都是社会风险化解机制,社会保险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补充。区别在于,社会保险是政府主导行为,具有强制性和非盈利性,商业保险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具有自愿性和灵活性。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 “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即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但是,我国人口众多,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社保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因此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养老保障需求。这在客观上为商业保险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我国社保体系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1年到2020年是人口老龄化的集中阶段,每年将增加600万左右老人,到205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20%。按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具有规模大、速度快、负担重的特点。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在不久的将来,421结构的家庭比比皆是,将使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越来越大的养老需求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深刻变化,会导致养老负担系数大幅增加。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必将受到冲击。

二、居民医疗费用支出逐步上升

近年来,医疗费用的上涨普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看病贵对普通百姓来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改变,各种慢性疾病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具有低龄化的倾向。大型医疗机构高科技医疗设备的增加、检测手段和水平的改进,在提高医疗水平的同时,也带动了医疗费用支出的上涨,并且医疗服务费用的增长明显快于药费的增长。尽管有大额医保制度,但高额的医疗费仍然令中低收入家庭不堪重负,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看不起病或因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人员就业形势灵活多样

随着近几年就业格局的变化,大量劳动者以灵活方式就业,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吸纳新生和存量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传统的以单位为对象的社保制度显然不能适应这种分散化、流动性强的就业格局。劳动关系中的新情况层出不穷,也迫切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四、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保险覆盖面较窄

个体工商户、城镇居民和农民工尚未完全纳入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应该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群体,尽管通过农民养老、新农合和农民工保险的推进,可以解决劳动者医疗和养老金问题,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仍不能完全解决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险覆盖农村依然是个难点,亟待商业保险发挥补充作用。

商业保险作为经济的助推器和社会的稳定器,在辅助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能、提升社会管理效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我国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1、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水平。我国已经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商业保险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加大对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社会保障等群众切身利益攸关领域的业务发展力度,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提供更高层次和更高保障水平的保险保障,才能既为国家财力所承受,又可动员各方力量提高社会保障整体水平,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有利于丰富社会保障体系的层次结构。随着我国社会的多元化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需求的差异化将越来越明显,商业保险可以利用自身专业化优势,细分保险市场,扩大经营领域,不断开辟新险种,提供多样化的商业养老与健康保险产品、增值服务以及更高的保障程度,有效地弥补社会基本保障的不足,满足更高层次的差异化社会保障需求。

篇2

(一)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保险是保险公司获得更深层次发展的主要渠道保险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金融与经济发展大融合的背景下,商业保险参与到养老保险中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保险这一主体的盈利空间,在另一方面还发挥着资金融通,提高投资效率等积极作用。截至2014年底,瑞士再保险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新兴市场的商业险保费每年以14%的比例上升,是发达市场的2-3倍。与此同时,中国商业险保费以32%的比例呈直线增长,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但是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中国保险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两者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倘若站在保险行业的角度来看,衡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保险业发展水平的两个重要参考依据是: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在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我国实际后发现,我国2008年-2014年,我国的保险密度从629.12元上升至1323.13元,增长近乎两倍;保险深度也由2.43%上升至3.75%,从中也就不难发现,保险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而社会各阶层民众接受和运用商业保险的程度也不断提高。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社会保险市场存在的空白不能简单依靠国家和政府予以填补,相反需要商业保险的加入,无疑为各个商业保险公司获得更深层次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商业保险之间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基于此种背景下,商业保险要想在同行业中获得更大竞争优势,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投资回报和服务质量外,还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准确预测市场的扩容方向,明确市场定位,进而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养老体系的构建,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服务于民众。个人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元素,养老更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从传统的养儿防老逐渐向投资防老的转变,所透露出来的种种都反映了人民更多的关注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财产分配。加上商业保险个性化一直是社会各阶层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提高自己养老的隐形替代率水平。与此同时,个人商业保险也是建立在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并没有违背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理念和原则,当然也需要商业保险自身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发展计划,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开发新产品,用市场运营效果验证商业保险的竞争力,因而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保险具有必要性。

(二)个人养老的选择就我国目前形势而言,养老保险在原有基础之上都有了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但是从社会保险的性质和运作方式来看,其不能够有效解决新形势下每个人的社会养老问题。与此同时,基于现收现付的社保体系下,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存在的“空账”问题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早在2013年7月,社会科学院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就明确指出:“城镇养老保险个人记账金额在2012年底为2.9万亿,其中实账部分仅为其十分之一,“空账”高达2万亿。从中也就不难看出。“空账”金额巨大,从某种意义上也就透露出“裸老”人口的养老问题还存在或者潜在着巨大风险,因而新形势下为孤寡老人或者是失去劳动能力的部分人群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保障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新形势下和谐稳定社会建设是一项科学化、系统性强的工程,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相反其需要长期努力和探索。站在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其不仅整合了各方面因素,其还为构建和谐稳定社会提供了内在动力,而保险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甚至可以说其实社会民生的“必需品”,是建设和谐稳定社会的助推器和剂。从中也就不难发现,缓解我国矛盾需要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两者相互作用,因为养老保险解决了民众“共性化”需求,而商业保险则解决了民众“个性化”需求,两者都在养老产业链上扮演者着重要角色,基于此商业保险在实现自身发展过程中,要明确自身定位,在这个基础上与新农保、企业年金甚至于城镇养老保险试点等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为更好更快促进我国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商业保险的高效率运行有助于降低空账率众所周知,商业保险公司是市场的企业法人,其初衷和目的便是追求市场利润。同养老保险相比,不管是在组织形式或者是人员服务上都有着绝对优势。当然者都依赖于垂直经营的商业保险公司组织模式和直接性的全国统筹管理,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能。保险公司能够依据市场变化调整发展计划,并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对各个地区的保险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再者,商业保险能够充分利用自身存在优势,例如:服务网点、人员服务等,在这个基础之上收集相关养老信息,结合精算技术能够准确计算出不同种类的保费率,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出新产品,满足民众高层次要求。从另一方面来说,养老保险出现的“空账”效应会“倒逼”商业保险,使其全身心投入到管理和运营当中,唯有如此其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而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商业保险公司可以针对市场需求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管理,在这个基础之上成立商业养老保险基金,而此类基金运作应当交由专业人士进行监管和执行,为养老基金保值增值创造一个有利环境。从养老保险所特有的社会功能考虑,稳定、风险小是养老基本首要考虑的因素,自然而然的债券成为投资的首选。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形势变幻多端,很难保证养老保险能够真正发挥出其养老作用,而商业保险参与到养老保险中,在各方面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为社会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加上各保险公司的积极参与,不断推出新养老险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满足了民众高层次要求,延伸了社会成员可选择的途径,为商业保险更好的参与到养老保险中奠定坚实基础。

二、新形势下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保险的发展建议

(一)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计划,确保养老金改革工作稳步推进新形势下要想根本性解决或者缓解社会养老问题,推动养老金体系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就我国目前形势而言,建立健全养老金制度具有紧迫性和有利性。紧迫性表现在我国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化率上升至50%以上,换一种方式来说,城市化的稳步推进割断了传统社会保护网络和土地之间存在的关系,因而加快养老金制度改革具有紧迫性。有利性表现在,我国有一部分城市人口呈现出幸福指数不高的特点,当然这也给予国家和政府逐渐推进养老金制度改革预留出一部分时间,但是这个时间是相对短暂的。在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实际发现,截至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上升至65%,倘若纯粹依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将难以支撑其养老机制的可持续运作。新形势下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保险,直接关乎到中国千千万万民众的切实利益,而这也是其受社会各阶层广泛关注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涉及到政府、企业、保险公司等,这也就需要相关部门充分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改革计划,进而为商业保险获得政策支持创造条件。

篇3

关键词: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88-02

引言

随着黑龙江省滑雪运动的快速发展,滑雪运动员受到重视,其医疗保障工作也日益凸显出重要性,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工作成为滑雪运动发展关键。当前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工作发展还不足,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研究仍然缺乏科学完整的体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于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的现状进行了梳理,为未来我国运动员医疗保障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本文以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滑雪运动员2016年医疗保障情况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对象的构成

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共有队员120名,其中只有80名运动员有雪上运动队编制。有男性队员68名,女性队员52名。按运动项目划分,有越野滑雪运动员13名、高山滑雪运动员21名、跳台滑雪运动员25名、速度滑雪运动员29名、自由滑雪运动员19名、滑板滑雪运动员13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检索,图书馆借阅等方法,阅读大量有关于滑雪运动员和运动员医疗保障的文章、书籍,包括论文、期刊、新闻、政府文件等。以医疗保险、滑雪运动员为关键词,利用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查询系统和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为论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例材料。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内容。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情况调查问卷涉及热莅括:滑雪运动员性别、年龄、从事运动项目;滑雪运动员伤病类型及发生伤病次数、医疗保险参与情况、伤病成功赔付经历等。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本次问卷调查在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进行。全队共120名运动员,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8份,回收率98%,且全部为有效问卷。此次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符合论文进行客观分析和研究的要求。

二、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基本现状

(一)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概况

2016年,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用于医疗事业支出的资金共计41.25万元,其中,29.13万元用于滑雪运动员伤病治疗,12.12万元用于伤残运动员的抚恤。

从调查来看,未发生伤病的滑雪运动员仅占全体运动员的14%,共有15名滑雪运动员。其中有103名滑雪运动员的伤病经历有一到三次,更甚者有11名滑雪运动员受伤次数达到4次或已经超过4次,这个比例高达9%。

(二)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实施情况

工伤保险方面。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按照国家政策要求,落实运动员社会保险待遇,队内正式运动员在2010年加入工伤保险。目前,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为80名正式队员缴纳工伤保险,40名集训滑雪队员因没有正式编制,也没有工资收入,所以没有参加工伤保险。参与工伤保险的滑雪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过程中发生意外伤残事故和罹患专业病的,通过工伤等级鉴定后,由工伤保险基金按规定给予相应待遇。

商业保险方面。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只有在参加全运会、锦标赛等重大比赛时,赛事组委会才会为参赛的滑雪运动员购买具有商业性质的医疗保险或者意外伤害险。除赛事险之外,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没有商业保险。一方面,雪上运动队和省体育局没有为滑雪运动员购买商业保险;另一方面,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也没有个人购买商业保险的行为,运动员的商业保险购买率为零。

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方面。黑龙江省滑雪运动队内发生过意外伤病的37名运动员成功申请了伤残互助保险的赔付,伤残评定等级多为十一级、十二级,得到1 000元或者3 000元的补助。部分滑雪运动员为了进一步治疗,申请第二次互助保险时,没有通过互助保险基金的审核,影响了受伤滑雪运动员的治疗。运动员互助保险的低赔付率、第二次赔付申请困难这两个方面,成为影响滑雪运动员对现行保障体系较低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的影响因素

(一)滑雪运动员参保积极性不高

从制度角度来讲,现阶段实施的各项目优秀运动员医疗、伤残保障都是由国家统一管理,所需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运动队和优秀运动员本人基本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这使滑雪运动员形成了依赖思想,使滑雪运动员的保险意识匮乏,认为医疗保障工作是政府的事情,让国家为自己的保险买单。事故一旦发生,滑雪运动员们首先想到的是根据国家保障政策来赔偿或补偿,很难会想到通过保险来降低伤病风险,也就不会为自己加一份医疗保障。

从经济条件来讲,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的基本收入普遍偏低,大多数运动员月收入在2 000元左右,而无编制的参训运动员则只能按照运动员级别领取60―8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滑雪运动员在这种收入水平下,很难有积极性参加各种保险。

从主观认识上来讲,滑雪运动员依然对医疗保障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虽然俱乐部、运动队为队员购买了保险,但是实际访谈表明,运动员们自身对保险的条例也不是很清楚。大部分运动员们对医疗保障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对运动风险都抱有一种侥幸的态度,自身也就没有购买保险的主动性了。

(二)法律意识与制度缺乏

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文化水平较低,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不知道享受医疗保障属于自己应有的权利,这使得滑雪运动员不会主动通过法律途径来满足自己的医疗诉求,不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滑雪运动员对关系到自身利益的法律没有展现出迫切需求,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程也就不会提上议程了。

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只有《国家对运动员伤残保险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定义细则》和《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试行办法》这两部有关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保险的法规,在《体育法》和《保险法中》只有部分条款涉及到运动员医疗保障且缺乏针对性。黑龙江省也没有针对运动员颁布地方性行政法规,国内更没有完整全面专业的法律来强制滑雪运动员投保且必须买保险。没有法律制度的规范导致我国体育保险市场发展缓慢,专业运动员发生意外损伤事故时找不到确切的法律条文作为理赔依据,滑雪运动员也就难以得到较好的医疗保障。

(三)商业保险发展不足

黑龙江省商业体育保险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现实情况是商业保险公司将高山滑雪、滑冰等项目列为高风险运动项目,保险公司考虑到赔付概率和支付成本等问题很难为滑雪运动员推出专项的保险产品,或者在保险合同中增加附带条款,通过各种形式、方法将保险公司赔付率降到最低。

商业体育保险市场为专业运动员推出的保险有竞技保险、体育保险、运动员伤残保险、运动员人身伤害保险、运动员医疗保险等保险。但保险公司推出的体育保险大多存在详细条款不够全面,许多潜发病或者伤病并发症等不在保险范围内。而滑雪运动员有膝关节磨损、半月板劳损等慢性伤病时,考虑到购买商业保险后却不能得到赔付的情况,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没有购买商业保险。从保险公司推出险种来看,竞技运动高风险性必然导致出险率高,所以保险公司很难针对滑雪运动员推出保U产品,大多保险公司只针对普通民众推出体育意外伤害险,这使得黑龙江滑雪运动员难以在保险公司购买到满意的商业保险。

四、结论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参保意识

一般地,滑雪运动员都知道竞技运动存在的风险,但积极投保的滑雪运动员却不多,原因在于滑雪运动员对运动风险和医疗保障没有全面准确的认识。相反,西方国家运动员有强烈的保险意识,积极主动为自己购买保险。因此,提高参与医疗保障意识势在必行。政府、商业保险公司应对滑雪运动员做保险知识、体育意外风险、医疗保障等方面知识的普及,使滑雪运动员、教练员和运动主管单位树立风险意识,正确看待医疗保障花费,使他们真正投入和参与到体育保险市场,成为体育保险市场的主体。同时,保险公司和保险机构也应加大商业体育保险、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讲解购买商业保险的优点,使滑雪运动员认识到购买商业保险的重要性,让其自愿购买保险[1]。

(二)完善法律体系,加大监督力度

法律是社会有序发展的保障,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体育领域的法律建设既能保证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亦能保障滑雪运动员的人身权益;既能完善法律体系,也能保障滑雪运动员的基本人权。国家或者黑龙江省级政府应单独颁布有关运动员医疗保障的法律,明确规定所有运动队、体育俱乐部、体育赛事举办方和政府在体育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强制要求运动员进行比赛和训练时都有购买保险。

(三)发展商业保险,完善保险市场

在竞技体育领域内中,商业保险是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稳定器”和“助动器”[2],具有保障运动队的稳定和提高建队质量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运动员保险市场产品单一,多为团体险和赛事险,运动员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保险公司应该根据滑雪运动员的特性和运动员医疗保障需求,推出符合滑雪运动员利益的保险产品。针对滑雪运动员可以推出人身意外伤害险、伤残险、身体部位损坏险等险种。

黑龙江省体育局及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应在保险监督委员会和体育总局的双重监管下,积极参与保险市场,主动用下拨基金购买商业保险。发展黑龙江省体育保险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完善黑龙江省体育保险市场。在体育保险体系中建立符合滑雪运动员需求,设计收费合理、保障齐全的产品。

参考文献:

篇4

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目前,全国各地的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还不广、社会知名度还不高、征缴保险金还有一定难度。为此,广州市易明市场策划有限公司与广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协调合作,共同对广州地区进行了一次关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方面的调查研究。这次调查研究,为有关具体决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为政府行为也需要专业市场调查研究作了一次有力的没注。

一、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可以清楚地知道公众对于社会保险了解熟悉程度及认识盲点,以选准最终对象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工作。

市场调查的品牌(企业)提及率,是反映公众或消费者对某项事物、产品或企业(机构)的了解熟悉兴趣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从本次调查中反映出:尽管社会保险在覆盖人数方面,无疑要比商业保险高得多;但在社会知名度方面,社会保险却比商业保险低许多:在第一提及中,社会保险机构(包括广东省、广州市社会保险管理局及基金管理中心,单选)的总提及率为18.6%,而商业保险公司(包括中保寿险、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友邦保险等)的总提及率为81.4%;第二提及(经提示,复选),社会保险机构的总提及率为62.5%,商业保险公司的总提及率为137.7%。这种情况是由多方面原因所造成的。据被访者说,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很少组织职工干部学习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方面的文件,个人也无办法进行更多咨询了解。因此,约76%被访者对于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应有权利和义务不甚了解。远远没有了解商业寿险公司和购买寿险保单的兴趣高。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还有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等),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型养老制度:即由个人、企业、国家合理分担费用以取代过去由企业、国家包揽的传统型退休养老制度。正因为它是国家推行的社会保险事业,若公众对于关系到将来个人长远利益的社会养老保险及缴费事宜膜胧无视,当所在企业、单位经营困难或其他原因而不参保或欠缴社会养老保险金从而侵犯公众个人权益时,就不可能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和切实维护。因此,把社会保险宣传教育的重点从以企、事业单位为主转变到以公众个人为主,这是从社会范围提高社会保险意识、解决社会养老保险统筹金征集困难、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的最根本途径之一。

二、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可以了解社会公众对于社会保险制度认同程度及自我保障意识水准,从而使政府意志和公众倾向达到默契统一。

认同性评价,可以反映被访者对某项事物不同看法,经过统计该项数据即可得出被访者(代表整个地区公众)的主要评判倾向。(1)在关于“社会保险是一项政府行为”方面(复选),被访者对此表示了较高认同率:社会保险具有“政策性”为54.8%,具有“保障性”为62.6%,具有“社会性”为36.9%,具有“福利性”为40.1%,认为“随生活指数提高调整性”为11.6%。(2)在关于被访者对于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重要程度方面(复选):认为“参加社会保险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为55.4%;“社会保险是国家规定必须参加”为51,9%;“在经济上可以接受”为51.3%;“可以续上以前工龄,不会感到吃亏”为47.8%;“个人所承担的费用比例比较合理”为47.5%;“社会保险有国家立法作为保障、没有风险”为39.1%;“咨询活动/广告宣传/宣传资料”为25.1%;“看到别人参加也想参加”为16.7%;“亲戚、朋友、熟人的推荐”为12.6%。(3)在关于参加社会养老保险预期目的方面(复选):同意“为了将来退休养老有保障占83.4%,同意“为了‘失业’时能够继续享受社会保障的福利权利”占79.5%,这说明了公众在对待“养老”和“失业”问题上已经有了较强的自我保障意识;同意“参加社会保险势在必行”占78.8%,表明被访者对于国家进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有较高的认同感;同意“为将来所作的一种投资行为”占26.4%;同意“因为人民币降息原因”占13.3%;选择“其他”仅占0.3%。

由此可见,政府行为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得到了被访者的较高认同,它与公众在新型社会养老制度条件下实现个人年老退休的期望目的,本质上并无矛盾。

三、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可以准确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保险和商业寿险的竞争关系,因势利导地加快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

社会保险首先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尽管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在立法范畴、实施目的、范围对象、保障水平、权利义务、支付方式等方面有着很大不同,但从稳定社会、减轻风险等方面来说又有着共同相似的作用,客观上形成了“基本”和“补充”的竞争关系。广州地区本次被访问者,已经参加社会保险和未参加社会保险的分别占66.5%和33.5%。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与参加社会保险其他险种的比例约为:社会养老保险占96。6%,社会失业保险占18.3%,社会工伤保险占12.4%,社会生育保险占7.0%,社会医疗保险(待开展)为o%的险种格局。一般情况下,购买商业保险者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参加社会保险,而参加社会保险者也可以通过自愿方式购买商业保险以在更大范围内提高抵御风险的承受能力。目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连续工龄可以视为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因此社会保险普遍得到大多数企、事业单位以及30—55岁职工、干部的特别重视。同时,他们又是商业保险公司的业务代表进行游说争保的主要对象。

从表面看,被访者对于购买商业保险比参加社会保险的兴趣高;但在深层心理上,被访者对于两种不同保险重要性的潜在选择意向上,普遍认为社会保险更为重要。市场调查的比较性指标,可以评价出被访者对两项相关事物之间的选择倾向,如被访者认为“社会保险重要”占56.2%,认为“商业保险重要”占12.7%,认为“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次”和“认为商业保险为主社会保险为次”分别占7.2%和2.0%,认为“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重要程度各为一半”占12.1%,“无所谓或不知道”占9.8%。该项统计分析研究,可以大致反映出广州地区群众对“基本”保险和“补充”保险之间重要程度的比较选择倾向,这是处理“基本”和“补充”保险之间竞争关系,加快社会保险改革事业所独特具有的深厚社会基础。

四、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可以知道未参加社会保险者的具体原因,改善服务、创造条件以提高社会保险覆盖率。

多项选择性访问,可以分析未参加社会保险者的主要原因(单选):“我无单位不知道怎么参加社会保险“占20.9%,“我已经购买了商业保险认为它更有用”占14.5%,“企业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我没有办法”占12.9%,“我不知道是否应该参加”占12.9%,“现在国有、集体企业陆续破产我对社会保险没信心”占9.9%, “我不能负担保费”占9.7%,“我不需要社会保险”占4.8%,“不相信社会保险有真正保障作用”占3.2%,“社会保险属于温饱型作用不大”占1.6%,“国家企业强制参加而我自己不想参加”占1.6%,“我有足够财富不需要社会保险”占1.6%,“其他”占6.4%。概括其中原因有二:第一,与企业单位有直接原因者占45.3%;第二,与个人认识有直接原因者占54.7%。由于社会(养老)保险是强制推行的政府行为,在许多情况下就业者个人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必须参加,因此,扩大和疏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途径”就显得更为重要。市场调查本身就是一次宣传广告活动。经过访问调查后,大部分被访者对于了解或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增加了兴趣和意向。未参加社会保险的被访者今后意向是:表示“肯定参加”和“有可能参加”占78.8%;表示“可能参加也可能不参加”占11.9%;表示“不会参加”和“肯定不参加”只占9.3%。另外还有一部分被访者,在这次调查结束后,已迫不及待地到有关单位及机构进行查询。

五、通过市场调查,可以认识宣传“渠道”和参加“途径”两者之间关系,在加大宣传广告的同时,努力提供更灵活、更有效的服务。

社会保险宣传渠道与公众参加保险途径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广州地区公众对于社会保险的了解渠道如下:“在工资中扣除”为50.7%,“报纸介绍”为42.9%,“电视节目”为24.4%,“咨询活动/宣传资料”为23.2%,“熟人朋友介绍”为21.0%,“企业、公司组织学习”为19.1%,“广播电台”为9.7%,“户外宣传”为6.9%,“杂志内容”为3.8%,“其他”为4.7%。

而广州地区公众在参加途径上如下:“国有、集体单位/企业、公司”57.2%;外资、三资企业/公司”6.6%;私营、个体企业/公司”3.5%;“行政、事业单位”27.2%;挂靠单位如“人才交流中心”等2.7%;“自己到社会保险基金中心(交费)”1.6%;“其他”1.2%。

被访者还建议:社会保险机构应该采取更灵活方便的措施、简化交费手续和增加参保途径(注:广州市社会保险机构从1998年7月开始办理“自由职业者”个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等手续,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欢迎);同时,中央、省、市各级的社会保险机构所执行的有关程序标准也应该趋向统一,做到相互接轨,以方便社会、企业和个人,也同时方便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和扩大覆盖面本身。

六、通过市场调查,可以把握公众个人养老缴费(比例)观念的发展趋势,大胆而谨慎地推进社会保险改革事业。

随着我国近几年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等等,职工、干部已经有了比较强的合理分担费用的适宜能力和不可逆转的自我保障意识,他们认为:“国有集体企业过去是‘铁饭碗’,现在竞争激烈不能依靠一辈子;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是个人出小头、企业国家出大头,储备个人将来的退休养老金是应该、值得的!”

被访者在认为可以接受的个人缴费比例方面:他们由于职业收入、工作经历、文化水平、参保险种的情况不同等,故认为个人缴费额占工资收入的百分比标准也有所不同。他们在该项比例的认同方面,各级档次的比例差距不大,远远末形成思维定势,实质上反映了广州地区一般公众对该项分担费用标准的模糊评判意向。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广州地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负担费用部分目前一般在5%以下,而按照国家要求兼顾社会公平和企业效率原则实现个人缴费比例每两年增加1%、最后达到8%的比例增长指标方面,是极有潜力可挖和风险不大的。这对于广州地区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率的同时,适时提高个人养老金比例的政策决策及具体操作上,提供了可靠的社会市场依据。

篇5

随着收入的逐步提高,家庭财富的不断积累,对于越来越多的家庭而言,保险已经显得愈发重要。在选购保险的过程中,以下三个常见误区应避免。

误区一:不看保障只谈收益

“我最近刚买了一份保险,缴费20年,每年8000多元,以后每3年就能返还9000元,到了60岁还能……”刘小姐很是高兴地向朋友们介绍她最新购买的保险产品,“很划算的”、“收益率不错”是她对这款产品的理解,不过,要说这份保险的保额是多少、保障范围是什么刘小姐反而不知道了。

其实,这是刘小姐第一次买保险,她并非出于保障的目的,而是觉得手头有点闲钱,又不知道该如何投资,所以在保险公司营销员的推荐下购买了这款产品。

不难看出,刘小姐对保险有着一定误解,而这种“重收益、轻保障”的现象在投保人中比比皆是。很多人在购买保险时的第一句提问就是,“收益率怎样?”而实际上,尽管很多保险产品具有保障和储蓄的双重功能,但对投保人来说更该重视其保障功能。

保险的基本作用是规避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如果一份保单无法起到这样的作用,那么对投保人来说意义不大。相对来说,消费型的保险产品一般保费都不高,但保障作用却较强,投保人可以花更少的钱买到更高额度的保障,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就能获赔高额保险金。这时候保险才能真正发挥保障、救急、弥补损失的作用。

误区二:保险越多越安心

蔡先生曾有过一次保险理赔的经历,也由此体会到保险的重要性。自那之后,他开始不断买保险,为太太和自己都投保了重疾险、养老保险、意外险,为孩子也投保了少儿重疾险、意外险、教育金保险,各个险种相加,每年的保费就要花费3万多元,而他和太太的年收入不过15万元。“虽然每年缴费还挺吃力的,不过想想都是很重要的保险,就算紧一点要买啊。”蔡先生说。

其实,蔡先生虽然不错的投保意识,也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保单的重要性,但在安排全家人保障时,却犯了“保单越多越安心”的错误。

诚然,每一份保险的累加都会为个人、家庭堵住一个又一个财务漏洞,但还需根据自身需求合理投保。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根据收入来合理分配保费开支,不然,在享受保险对不确定风险保障的同时,反而会面临经济压力,影响日常生活的消费能力。

像蔡先生这样的家庭情况,建议关注自己和太太的保险保障,以意外险、定期寿险、重疾险为主,稳定财务状况,至于其他保险,则可在经济能力进一步提升后考虑。

误区三:有社保就不需要再买保险

“我们单位已经给我交了‘五险一金’,保障还挺全面的,我自己就不必掏钱买保险了。”冯小姐是一个典型的年前白领,收入不错,公司提供的福利也不错,这让她觉得不必自掏腰包买保险。

篇6

认真学习、全面理解《意见》精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省保险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省第一个全面指导保险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各部门要站在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加快我市保险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保险产业观和科学发展观。要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区域金融强省的要求,把商业保险作为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逐步建立一个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促进我市商业保险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围绕中心。加强创新,做大做强保险业

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并做大做强保险业的决心和信心。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市保险行业要把思想统一到发展是保险业第一要务”上来。制定保险发展规划和开展保险工作。要立足市情,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大力拓展农村保险业务,积极为农业产业化调整和农村合作医疗提供配套服务;要大力发展企业财产保险和以第三者责任法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机动车辆综合保险,船舶、货运保险及具有较强社会管理功能的各种责任保险,努力为经济建设承担更多的风险保障;要大力发展以学生平安保险,驾驶员、乘客、建筑安装人员和执法人员为主的各种人身保险,积极探索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健康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及补充医疗保险,为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作出贡献;要将保险业发展与扩大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增加业务规模,扩充保险队伍来增加群众收入;要大力推进保险产品创新,紧紧围绕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消费热点,围绕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及时推出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努力提升服务水平,突出解决好理赔难问题,为受损企业和个人迅速恢复生产、安居乐业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使我市保险行业的整体形象和社会信誉进一步提升。

三、行业自律。规范经营,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市保险业发展主流是好的但还存在无序竞争、误导保户等不良现象,当前。不仅损害了被保险人权益,而且损害了行业形象,增大了经营风险,给我市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了防范经营风险,使我市保险业健康、稳步、快速发展,要进一步加强保险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其自律、维权、协调、宣传和交流职能。主动配合省保监局抓好我市保险市场秩序清理整顿规范工作;要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保险诚信教育,引导各保险公司走规范经营的道路;要建立全市保险信息平台,通过内部刊物交流各成员单位的经营活动情况,及时向省保监局、省保险行业协会和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通报全市保险行业经营情况,促进行业间的真诚合作;各保险公司要增强依法经营的自觉性,理性竞争,自觉维护我市保险市场秩序,努力打造诚信经营、规范经营的良好形象。

篇7

为人父母者,既然选择了生宝宝,那就得对他负责,无论是疾病预防、医疗保健,还是知识教育、品格培养,都免不了操心。今天,我们就着重来谈一谈果果小朋友的医疗保健问题,看看如何打造一个金刚小宝贝。

了解宝宝身边潜在的敌人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父母必须了解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哪些是造成健康事故的元凶。

意外伤害是第一杀手

很难想象,超过50%的健康伤害都来自于意外事故,主要包括交通事故、烧烫伤、溺水及误吞误服等。发生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婴幼儿发育尚不健全,对危险的感知能力差,看护人一旦疏忽,就有可能酿成悲剧。根据意外事故的伤害程度不同,医疗费用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恶性肿瘤排名次席

最常见的三种恶性肿瘤是白血病、脑和神经系统肿瘤以及淋巴瘤,分别占总发病数的35.8%、17.9%、11.3%(数据来源:全国少儿肿瘤会议)。白血病的治疗成本15万~60万元,脑和神经系统肿瘤5万~10万元,淋巴瘤6万~30万元。

先天性疾病位列第三

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成本5万~10万元,先天性脑血管疾病2万~8万元。还有其他先天性疾病因所在地区、医疗水平情况不同,花费也不尽相同。

如上所列,一旦宝宝不幸遇险或患病,父母势必要承担沉重的医疗费用,如何避免“辛辛苦苦三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的悲剧?这就要求父母通过合理的保险配置,将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转嫁出去。

用组合的方式转嫁风险

单一的保险配置不足以覆盖所有风险,必须通过国家福利和商业保险的相互补充,方可抵消大部分治疗费用。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储存

适用人群:生产前的孕妈妈。

交费标准:(1)制备、检验费用5800元;(2)18年保管费11160元,可一次性支付或分期支付。

保障内容:(1)意外伤害身故及残疾责任(最高给付1万元);(2)重大器官移植身故或残疾责任(1万元);(3)意外伤害门急诊责任(100元免陪,其余报销80%,最高给付5000元);(4)住院医疗责任(200元免陪,按比例最高给付10万元);(5)脐带血干细胞移植责任(按80%最高给付30万元)。

“一老一小”(报销类)

适用人群:这一保险从2007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只要是具有北京市城镇户口,16岁以下的在校和非在校儿童以及散居婴幼儿(含出生28天以后的婴儿)均可参保;非京籍户口,按规定享受免收借读费的在校生也可自愿参保。

交费标准:每年6月1日~8月31日为交费时间,9月1日~次年8月31日为一个医保年度。首先需开通交费账户,北京银行京卡(借记卡)、邮政储蓄存折或交通银行太平洋卡(借记卡)三选其一,再存入100元。

报销标准:起付标准为650元,超出部分按70%报销,余下30%自己承担,一个医保年度累计支付金额不超过17万元。

例如:一个参保孩子,患病住院花费了10万元,可报销的金额为:(100000-650)×70%=69545元。

商业保险(提前给付类)

适用人群:如无特殊情况,不分年龄、户籍,青少年儿童均可自愿购买商业保险。

交费标准:根据保额不同,保障范围不同,各家保险公司的各款产品各有不同,费用一般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保障责任:商业保险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仅可以报销医疗费用,还可以根据保额提前给付。

例如,笔者为果果购买了一款商业保险,年交保费4990元,连续交纳20年。宝宝60岁之前一旦罹患重大疾病,可获赔30万元用于治疗或术后营养补充;宝宝平安无事到60岁,可获得20万元养老金以及不菲的分红。

全球高端医疗计划(报销类)

适用人群:对医疗品质要求相对较高的家长。

交费标准:各家保险公司略有不同,一般每年0.5万~1.5万元。

保障内容:计划涵盖门诊、住院以及全球紧急救援等。可享受签约网络医院直接结算、签约网络医院专家门诊预约、就医不受医院等级限制、就医不受医院区域限制和就医用药不受医保目录限制等服务。

篇8

关键词:农业保险 农业体制改革 政府支持 再保险

一、农业保险的重要作用

农业保险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外农经专家认为:农业科技、农业投入、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现代农业承受着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的威胁,这些风险的存在,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收益和农业经济处在一种极度不确定性状态下,客观需要创建一种转移分散风险、分摊经济损失的风险管理机制,现代农业保险应运而生。农业保险的发展,对保障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保险对农民个人的影响

农业保险可以使投保农户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灾害后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可以转移和分散风险,由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民共同分担损失,以赔偿支付的方式保障农民生活的稳定。

(二)农业保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农业保险有助于稳定农业再生产,保障农业生产过程的持续性,保护农业资源。同时,农业保险有调节农村经济、稳定物价的作用,因为农业保险的实施,可以使大额的不定的农业风险损失,转化为小额的固定的农业保险费的缴纳,可以节约部分开支。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帮助农民及时恢复生产,也可以稳定农产品物价水平,保证社会对农产品的正常消费。

(三)农业保险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波动是引发国民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农业上因风险造成的损失,不仅会导致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不稳定,更会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不稳定状态。相应的,农业保险在直接促进农业生产活动稳定发展的同时,也间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农业保险的介入,会使农业生产者尽快恢复生产,从而保证农产品的供给和价格的稳定,从而安定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社会生活。

二、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一)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和供给不足

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现实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有:

1.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狭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也不愿付出现实的保险成本。

2.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还主要是由保险公司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益而言,保险费用较高,也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3.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农民的保险意识还较差。

以上因素造成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商业性保险公司无法获得直接经济效益,这就很难刺激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在萎缩的供给和低迷的需求状态下,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

(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农业保险基金主要来自于保户缴纳的保险费,而农业保险费率相对于保户的农业收入而言是很高的。根据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全国有59%的农户仍属于纯农户,这些纯农户家庭90%的收入来自纯农业收入。而投保农业险会导致农户收入持续走低,在农户收入减少的同时,农村公共品供应的弱化将使农户隐性负担逐步增长。这种单一的、不稳定的来源渠道也是农业保险实践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薄弱的矛盾

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特别是在资金方面的资助,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保险将面临资金不足的矛盾。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农业保险在理论研究上也相对滞后,在实践中发展缓慢,农业保险方面的统计资料不详。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人才,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而农业保险经营上的复杂性、艰苦性,也导致人才更是奇缺。

三、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对策

(一)加快农业保险经营体制的改革

考虑到整个行业的特点和农业的特性,农业保险不能简单地采取与其它保险相同的方式,应当建立多层保险与风险分担、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的农业保险和风险防范机制。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症结在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同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扶持之间的矛盾。纯粹由商业保险公司办农业保险,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成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才具有可行性。通过创建新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调整保险产业结构,不断扩大农业保险发展规模,尽快形成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二)加快农业保险的相关立法

农业保险法是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保证和依据。在世界范围内,各国都鉴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在实践农业保险时不应用或不完全应用针对各种商业保险而制定的《保险法》,而要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及其实施细则,确定农业保险经营的基本法律依据,以保证农业保险体系的顺利建立,使农民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我国目前尚无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予以扶持,因此,国家应根据农业保险非商品性、政策性等性质,加强农业保险立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作用和性质,以及政府在农业保险实践过程中应发挥的职能和作用,并借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这对于规范我国的保险市场,区别管理不同性质的保险活动,逐步建立农业保险补偿体制,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加强农村市场经济的基础建设,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大国家政策支持与财政扶持

作为对农民遭受天灾后的补偿,农业保险一定要由国家财政来扶持,但在具体实施中要量力而行。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应尽快建立财政支持型农业保险体系,包括利用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以及其他技术支持来发展农业保险。

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农业保险经营的经验,国家财政应对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实行财政、税收方面的支持。以下给出两点建议:(1)免除经营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业务的全部营业税和所得税;(2)允许经营主体从经营盈余中扣除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保险准备金,以增加经营主体的资金实力。

篇9

1材料和方法

1.1问卷设计

本研究参考《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设计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主观口腔健康程度、购买口腔保险意愿、口腔健康重视程度、口腔医保信息、口腔保险需求和基本信息共6个部分。

1.2调查对象及抽样设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7-8]选择成都市5所小学,其中武侯区2所,金牛区1所,双流县2所。小学内采用分层整群系统抽样方法,在每所学校各随机抽取2~5年级的各一个班对其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成都市6~14岁儿童家长。排除标准:问卷空缺大于5%或有逻辑问题。

1.3统计方法

采取双人双盲录入法录入数据,录入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以保证数据录入的正确性。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和相关性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650份,收回有效问卷562份,有效率86.46%(562/650)。男生297人(52.85%),女生265人(47.15%);儿童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者14岁,平均年龄(9.36±1.62)岁;家长年龄(37.84±4.67)岁;家长学历高中及其以上者占76.51%(430/562);家庭平均人口(3.94±1.38)人;家庭平均月收入(6.80±3.70)千元。1年内儿童有口腔疾病治疗花费的家长为176人,占31.32%(176/562),平均花费(988.13±1499.36)元。

2.2口腔健康情况

变量“口腔疾病困扰程度”反映了每个调查对象受口腔疾病困扰的主观感受,满分为50,分值越高表示越不受困扰。本研究调查结果为40.39±8.35。单个疾病的困扰程度分值为1~5,分值越高越不受困扰;同时采用二分类方法,分数小于或等于3的儿童认为受到困扰。本研究受到各项疾病困扰和有购买保险意愿的人数和比例见表1。龋齿的困扰程度分值均值为3.40,受龋齿困扰的儿童占全体被调查对象的48.40%(272/562);牙周病的困扰程度均值为3.80,受牙周病困扰的儿童占全体被调查对象的37.19%(209/562);正畸的困扰程度均值为3.74,受正畸困扰的儿童占全体被调查对象的38.08%(214/562);外伤的困扰程度均值为4.49,受外伤困扰的儿童占全体被调查对象的13.70%(77/562)。

2.3口腔保健意识

有21.89%(123/562)的家长带孩子作常规口腔健康检查,46.98%(264/562)的家长在孩子感到轻微不适时即带孩子看口腔医生;有93.06%(523/562)的家长在孩子口腔健康出现问题时选择带孩子去口腔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口腔科。家长自身做过牙周洁治术的比例为53.38%(300/562),1年以内做过牙周洁治术的人有21.53%(121/562)。

2.4影响口腔保险参加意愿的因素

本研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将因变量定义为“家长购买口腔保险意向”,为赋值法所得的每个调查对象对各项口腔疾病购买口腔保险意向的评价之和;自变量为其影响因素,将问卷中列出的口腔保险影响因素纳入模型,从中筛选出对口腔保险购买起到显著作用的影响因素。首先应用相关性检验对变量进行初筛,对影响调查对象购买口腔医疗保险的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变量见表2。为了不漏掉可能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定为0.15,从中筛选出显著性变量。通过筛选,发现儿童年龄、家长年龄、家长最高学历、家庭人口、户口类型、口腔疾病困扰程度、1年内有无口腔花费、儿童口腔就医行为、就诊医疗机构、家长上次洁牙时间和有无其他的商业保险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将这些变量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其中儿童年龄、家长年龄、口腔疾病困扰程度、1年内有无口腔花费、家长上次洁牙时间及有无其他的商业保险对家长购买口腔保险意向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表3)。方程经F检验得R2=0.320(P<0.05)。

3讨论

3.1研究意义

口腔医疗保险是指为了在口腔疾病治疗或预防性治疗中得到一定比例偿付医疗费用的险种。虽然口腔保险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开始起步,还没有实践经验可以证实它对我国口腔医疗卫生服务的影响,但从医疗保险发展的国际经验看来,医疗保险可以显著影响人的就医行为[9],促进对卫生服务的利用以增进健康。儿童口腔健康与家长引导下的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密切相关。抓好儿童口腔健康是逐步改善人群整体口腔健康的重要举措。目前,从国家计生委到各级医院,都在强调儿童口腔预防保健的重要性。如何从个人角度来增强自我口腔保健意识,是公共卫生、卫生经济都需要探讨的重要话题。目前,口腔疾病(主要指门诊就诊)没有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也多强调大病补充保险,对口腔保险的关注程度不够。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3]显示,35~44岁年龄组口腔保健消费患者自付率占87%以上,45~64岁年龄组达83%以上,儿童则更高。高自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口腔健康需求,是导致我国口腔疾病仍然存在以治疗为主、预防为辅的治疗模式的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口腔保健意识增强,口腔保险可以很好地满足口腔保健从意识转变为行为,改善人群的整体口腔健康。

3.2影响家长购买口腔保险的因素

篇10

关键词:商业健康险;医疗保障体系;医院管理

1国际经验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商业健康险是一个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但是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原因,不同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存在巨大差异。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以商业健康险为绝对支柱,其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都以私营体系为主导;与之相反,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则以政府基本医保为绝对支柱,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都以公立体系为主导。笔者曾在2016年赴德国进行专题考察时发现,在医疗和医保领域,如果说美国和中国目前的制度体系是私立和公立的两个典型代表,那么德国则是两者的平衡,或许对于中国医疗、医保的发展更具有借鉴意义。

1.1德国医疗保障体系概览

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人口8230万,2015年GDP为3.36万亿美元,GDP增速1.4%。德国是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六的市场,2014年总保费收入达2546.44亿美元,占世界总份额的5.33%。2014年,德国保险市场保费规模1870亿欧元,其中健康险保费360亿欧元,占比约19%。德国实行社会强制性医疗保险(SHI)和商业医疗保险(PHI)相结合的双轨制度。政府针对所有工作人群(除去公务员体系和自由职业者以外)都有法定的健康保险缴纳义务,从公司工资中固定扣除,由参保人及其雇主联合承担。法定缴纳义务仅与收入水平挂钩,与承保风险无关。缴纳费率也会根据支出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偿标准是在州一级由各个自主利益集团(例如医师协会)通过复杂的社会协商来决定。所有就业公民以及其他(如领取养老金)月收入低于4350欧元的居民和他们的家属都被免费覆盖入SHI;政府公务员保险则由政府税收支付。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开始实行法定的长期护理险体系,要求除特定人群以外的所有工作人群都缴纳长期护理险。与此同时,政府也规定超过一定收入的人群有权选择纯市场化的商业健康险和商业护理险,为自己获取更高的保障。在德国,对有较高收入的年轻人来说PHI更具有吸引力,因为PHI保险可以以低廉的保费换取更广泛的保险服务,比如PHI内可以涵盖使受保人员使用更好的设施或者涵盖一些牙科护理的附加费用。因此很多德国人选择用SHI覆盖一些常规的或主要的健康保险,然后根据自身需求使用PHI加以补充。在政府的合理引导下,德国的商业健康险市场获得了稳步的发展,业务规模占总体保险市场的20%左右。德国商业性健康保险产品主要包括商业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护理保险三大类。

1.1.1商业医疗保险

2014年,商业医疗保险保费收入257.75亿欧元,占健康保险总保费收入的70.96%,覆盖人群约883.44万人。商业医疗保险是作为法定医疗保险并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安排。在德国总体人口中,法定医疗保险覆盖人口89%,商业医疗保险覆盖率为11%。覆盖人群主要是收入超过一定标准的高收入人士、自由职业者等人群。商业医疗保险涵盖了住院和门诊的检查费、诊断费、治疗费、手术费、护理费、康复费、住院津贴、海外治疗和急救、牙科和眼科治疗,甚至健康体检和验光配镜等。保障范围和水平不得低于法定医疗保险,但参保客户享有更好的医疗服务,如可自行选择医院、提供牙科保障等。

1.1.2补充医疗保险

2014年,补充医疗保险保费收入77.66亿欧元,占健康保险总保费收入的21.38%,覆盖人群约2434.24万人。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改革减少国家和雇主责任,增加个人责任,个人参加法定医疗保险之后的负担主要包括:购买处方药费用、住院治疗时日支付费用、康复治疗日支付费用、医疗辅助设备费用、牙科费用等。因此,德国约26%的人既参加法定医疗保险,又投保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主要是为法定医疗保险参保人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既有终生保障的产品,也有短期保障的产品,能提供单间病床、镶牙、选择性治疗方法、心理疾病的治疗等。从险种来看,可分为门诊补贴、非急需医院服务补贴、牙科补贴、按日疾病补偿金等。

1.1.3商业护理保险

2014年,商业护理保险保费收入20.13亿欧元,占健康保险总保费收入的5.54%,覆盖人群约947.27万人。德国从1995年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并遵循“护理保险遵从医疗保险”原则。医疗保险和法定护理保险的覆盖面超过总人口的90%,所有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人必须同时购买商业护理保险。另外,约76万人在法定护理保险的基础上又购买补充护理保险。商业护理保险保障范围和水平不得低于法定护理保险,还包含支付更高比例或全部的私人护理费用、更高的家庭护理费用、更高的住院费用等保障。

1.2德国医疗保险管理主体及运作机制

在德国,政府的法定保险体系由不同的法定医疗保险基金负责运作和管理,全国有上百支类似基金。这些法定医疗保险基金相对独立运营,同时国家层面建立一定的统筹体系。政府作为监管者并不直接负责基金的运作,其作用体现在框架设计、合同关系设计和指导建立联合管理体系。联邦联合委员会(JointFederalCommittee)是最高的决策机构,该机构成员不仅包括各个层级的医疗保险基金,还包括医院、医生、药房等医疗服务的提供方。通过建立联合自制的体系,该委员会负责建立临床指南,对新的治疗技术进行审批以及确定不同治疗项目的收费标准。通过联合自制的制度设计和各保险基金的相对独立市场化运作,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医疗赔付成本,更有助于提升医疗基金的管理和运作效率。同时,这些基础体系的建设也为商业健康险体系的运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商业健康保险领域,德国《保险监督法》规定,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和健康保险必须分业经营。专业健康险公司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经营健康保险。除去大型保险集团下的商业健康险公司,多数商业健康险公司独立运作。即使隶属于大型保险集团,商业健康险公司也完全独立运作。在德国,健康保险公司包括两种法律形式:股份制保险公司和互助制保险公司。德国有50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其中股份制31家,互助制19家;前五大德国商业健康险公司占有超过50%市场份额。商业健康保险与法定医疗保险按照法律规定各有自己的领地,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补充,但实际上,两者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客观存在,主要在于法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范围有个交叉地带,根据法律规定,高收入雇员可以选择加入商业健康保险,也可以选择法定医疗保险,因此,高收入雇员成了两者共同争取的目标。因此,法定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者也建立了相对市场化的体系,以吸引客户。例如德国BIG是一家法定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他们也非常重视客户体验,强调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为特定人群提供优质服务来提升吸引力并实现更优的财务表现,在探索数字化潜力方面也付出了积极的努力。

1.3德国医疗服务体系

在医疗服务的供给端,德国医疗服务体系目前是以公立医疗机构和私立医疗机构并存的格局。2014年,德国医院数量接近2000家,其中公立医院和慈善机制运营的医院数量占比接近65%,私立医院的占比约为35%;从床位数来看,私立医院占比为18%左右。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中,私立医院的数量和规模都显著提升,1992年,私立医院的数量占比仅有15%,而在2014年已经上升至35%;与此相对应,公立医院的数量在这20年间大幅缩减。从医保基金的用途来看,在政府医保基金中,35%用于公立医院,医生和牙医分别占比为17%和7%,药品占比为17%,其余用于其他医疗服务机构(例如急救中心等)。德国目前有三大私立医疗集团,分别是:Fresenius、Asklepios和Sana。其中Fresenius从2005年开始进入医院业务领域,先后通过若干收购成为德国目前最大的私立医疗服务集团。2015年收入约为56亿欧元。商业性医疗保险是私立医疗服务机构的主要支付来源。在德国,即使是公立医院,也可以建立专门的业务体系,为商业健康险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这种制度设计确保优质医疗服务的供给与商业健康险业务构成了完整的闭环,使得商业健康险体系得以运转。

1.4德国医疗保障体系借鉴意义

从德国医疗体系来看,目前无论是在支付端还是在服务端都形成了较为均衡的格局:支付端以政府医保体系为主导,以商业保险为有机补充;服务端以公立医疗机构(包括慈善机制运行)为主导,以私立医疗机构为有机补充。同时,无论是政府医保基金和商业医保基金,还是公立医疗体系和私立医疗体系之间,不仅有机补充,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这也促进了两个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了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有机运行,也催生了商业健康保险产业和私立医疗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

2中国商业健康保险行业发展前景

2.1我国医疗保障及服务体系现状

与德国等发达市场的体系相比,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呈现出以下三个典型特征:第一,绝对公立主导的格局。从医疗保障体系来看,政府医保基金占据了总体医疗费用总支出的绝对主导,商业性健康保险占总体医疗费用总支出的比例不足2%;从医疗服务体系来看,公立医院占据绝对主导,私立医疗机构无论是数量和床位数占比都保持在较低水平,而且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化的优质医疗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第二,参与主体的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机制不足。在德国,即使是政府医保基金的管理者也采用独立公司化管理和运作的模式,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与之相对应,我国的政府医保基金完全以政府为管理主体,运作机制行政化。尽管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借助商业保险公司的力量管理医保基金,但是总体的运作机制仍然没有实现市场化和专业化。第三,商业化保险和私立医疗机构发展严重滞后。从商业保险市场来看,我国目前的专业化健康险公司数量有限,而且业务规模很小,在整个保险体系中的作用很小。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个是传统意识转变难,老百姓习惯了几十年的公费医疗,很难在短时间内让大家普遍接受需要自己付费的商业性保险;二是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几乎观察不到医院、患者的行为,导致我国健康保险在开发、推广和应用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三是患者就医行为的随意性,使得商业健康保险费用无限上涨,多年亏损状态让保险公司望而却步;四是医保改革迟缓,政策落地的执行力度较弱以及保障措施的不完善也是制约商业健康险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从医疗服务市场来看,私立医疗机构普遍规模偏小、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在整个医疗服务供给中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伴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和支付能力的提升,人民群众对于差异化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上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差异化服务需求与有限的优质医疗供给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医疗服务行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缺乏优质医疗服务供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支付体系的支持,仅仅依靠病人自付并非可持续的筹资来源渠道。可以说,在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体系下,商业性健康险的滞后发展已经成为整个医疗服务产业发展的约束性因素。

2.2商业健康保险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3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凸显国家对商业健康保险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健康险专业化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从国内来看,健康保险市场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商业健康保险保持年均25%以上的高速增长,2015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410.5亿元,同比增长51.9%,全国有100多家保险公司开展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商业性健康险市场的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国家积极的政策支持,尽管国家已经推出了税优政策,但是在实际推行中商业性保险机构积极性不高,政策效果差强人意;另一方面,商业性保险机构也需要提高健康险业务的专业化能力。相比传统的寿险等保险产品,健康险定价基础更为复杂,道德风险更为突出,风险测算难度更高,产品开发、精算定价、经营模式、核保理赔、客户服务、信息系统与一般寿险、财产险都有很大不同,唯有专业化才能保证稳健经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各类市场化机构的努力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未来的5~10年内,商业健康险市场将获得飞速的发展,这也将为私立医疗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筹资来源,推动私立医疗服务运营机构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些变化将深刻改变医疗服务行业的运行机制,带来巨大的机会和行业变革。

3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对于现代医院管理的挑战

从发达国家医疗保险发展经验来看,在保险、医院、患者的“铁三角”模型中,作为支付方的医疗保险运营主体与作为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医院之间,存在天然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而且前者往往在双方彼此的较量中处于强势地位。在我国目前的医保体系下,政府医保基金是主要的支付方,伴随着医保基金压力的持续提升,医保控费已经成为近年来的主题。医保控费力度的加强已经给不少医院带来了巨大的运营压力,对医院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未来,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进一步释放和国家医改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支付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医疗卫生筹资中,居民自费比例将逐渐下降,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比例快速上升,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买方影响力将逐渐提高,医疗机构竞相与保险经办机构合作将成为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医疗机构具备更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来满足保险支付方的管理需求。具体而言:

3.1更加规范的医疗行为管理

商业健康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医疗保险方可以有效影响并控制医疗行为,从而达到合理控制医疗支出和赔付成本,确保医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行。我国目前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面临的一大障碍就在于商业保险公司无法有效控制医疗行为,进而无法控制合理的赔付,导致商业健康险机构“做的越多、亏的越多”。未来商业保险的发展,必然要求商业保险机构具备控制和影响医疗行为的能力。目前,商业保险机构正在基于政府医保经办业务逐渐培养和提升医保控费的能力,未来无论是政府医保经办方还是独立的商业保险运营方必然将控费作为首要任务,并且逐渐将控费延伸至医生和医疗行为本身,这要求医院建立更加规范的医疗行为管理机制。

3.2更高水平的医院精细化管理

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除了要求更加规范的医疗行为外,随着保险产品和支付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医院将面临更大的成本管理压力,通过服务项目管控、医疗流程改进、运营绩效优化来降低服务成本,扩大利润空间。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在成本控制、精细化运营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多积极的努力,但是这些距离可以对接商业健康保险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现代化的医院管理将要求更加精细化的医院成本核算和医院绩效管理。这也会对医院的运行机制产生重大的影响。

3.3更加严格的医师资质管理

出于保险控费和医院运营管理的需要,医疗费用的给付将很大程度取决于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和结果质量(包括危急重症诊疗和长期健康管理),这就要求医师诊疗手段更精准有效,传统粗放式诊疗方式必然会因医疗成本的上升而被抛弃。所以,在保险支付的杠杆作用影响下,医院只有通过更加严格的医师资质管理,确保医师具有符合要求的能力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医疗服务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4更现代化的医院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