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两委班子建设范文
时间:2024-05-21 17:3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两委班子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两委”干部基本情况
1、“两委”干部总数:我镇15个村(社区),共有83名“两委干部”,其中党(总)支部委员50人,村(居)委会委员80人。
2、“两委”干部年龄结构情况:40岁以下37人,41至45岁10人,46至50岁15人,50岁以上21人。
3、“两委”干部学历结构情况:本科及以上学历6人,大专学历49人,高中、中专、中技学历19人,初中及以下学历9人。
4、“两委”干部性别结构情况:女性16人,男性67人。
二、“两委”班子工作情况
我镇各村(社区)“两委”班子运行工作情况好,较好发挥作用,积极主动联系服务群众,改善生活环境质量,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精心组织谋划各项工作,加强沟通协调、团结协作,凝心聚力,认真贯彻执行镇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格尽职守,廉洁自律,遵守当纪党规,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落实工作,办事公道正派,敢于担当作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公开,民主评议,做到党务、村务、财务公开透明。
三、两委”干部存在问题
1、“两委”干部年龄偏大,年轻富有活力的青年人较少,不利于长期发展。
2、“两委”干部文化程度偏低,科级素质差,对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知识匮乏。
3、“两委”干部服务意识不强。个别干部服务意识不够强,工作标准不够高,存在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情况。
4、“两委”干部对自身创新发展的意识不强,听安排的多,主动谋划的少,内生动力不足。
四、“两委”干部提升措施
1、加大培养致富带头人、年轻党员、优秀返乡大学生等后备干部力度。
2、加强村(社区)“两委”干部培训教育。一提升整体素质为目的,通过以会代训,专题讲座等形式,举办各种类型的专题培训,不断提高村(社区)“两委”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工作能力,提升整体素质。
3、完善考核机制,严格执行年终考核,增强班子干事激情,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班子成员职责,促使班子成员能够相互寸金、合作共事,切实推进村(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篇2
一、工作目标
按照区委部署要求,认真履行“包班子、包稳定、包发展”职责,严格遵守包村工作各项制度规定,不断加强所包村的班子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一)包班子。一是年内协助街道园区开展一次村居“两委”班子考察,全面掌握所包村班子运行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班子整顿措施。二是要保持与村“两委”班子及成员的经常接触和沟通,每月至少面对面座谈、谈心一次,教育引导村“两委”班子成员理顺关系、消除隔阂、增进团结,理清思路、推动工作、抓好落实。三是加强对村干部、党员群众的教育培训,年内依托家长学校举办一次专题培训,帮助所包村的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一次专题培训,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十精神,增强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四是要严格落实“六个必到”工作要求,参与村级事务,指导农村工作,提高包村实效。监督所包村严格落实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各项制度和村级重要事务决策全程录像制度,确保村级事务规范有序运行。
(二)包稳定。一是坚持联系户制度,把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等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户以及上访户确定为联系户,局主要领导带头入户了解民意,排查隐患,每季度把联系户走访一遍,全年把所有住户走访一遍,并将有关情况及时记入《民情日记》。二是加大矛盾隐患排查化解力度。着力做好稳定工作,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区,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对得不到妥善解决的隐患问题,逐一建立明细台账,及时与村两委、街区沟通联系,实现信息共享、工作联动,并共同协调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办法。
(三)包发展。一是帮助制定发展规划。从两村实际出发,因村制宜,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推进措施。会同园区,协助村与探讨旧村改造事宜,争取项目尽早启动。与初家街道共同积极推进松岚社区旧村改造。二是通过组织外出参观等方式引导所包村党员干部比先进、找不足,拓宽致富路子。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帮助村引项目、引资金,拓宽就业渠道,增加集体收入。三是帮助改善村居环境。积极帮助争取资金、政策支持,加强所包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协助村完善文化大院设施,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依托松岚社区现有条件,协助村居进一步开展好群众戏曲等文化活动的开展。四是协助村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场所功能。
二、具体措施
为更好的推动我局包村工作抓出成绩,今年将继续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一)继续坚持包村工作领导小组制度。由局长任组长,负总责,亲自过问,亲自调度,统筹各方资源做好包村工作;副局长任副组长,经常性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并选派得力人员作为包村干部,把主要精力投入其中。
(二)严格落实各项规定、不断完善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细化原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更好的指导实际工作。
篇3
作为共青团闽安村团支部的支部书记,我在上级团委及村党支部的领导和支持下,能较好完成上级团委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充分调动团员年轻蓬勃的特色,发起并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有影响的活动,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主要事迹汇报如下:
一、狠抓班子建设。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变化,我始终把加强团支部班子建设作为重点来抓。特别是选好配齐配强团支部成员。在2006年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中,经组织推荐,团员大会选举,我们团支部选出了5名委员,各司其职又互相协助。首先我们从理顺团员组织关系入手,团结带领全村团员青年,大胆创新,积极工作,为我村的团工作带来了新的特色,做到我村广大青年工作有人抓有人问,得到了村两委的肯定和团员青年的信赖。二设置团分支部。我村团员有很大一部分是幼儿园老师,为便于工作开展和日常联系,我们将幼儿园团员编为一个团分支部,设立一名团副支书,委员2人。日常的作他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开展,我们团总支给予帮助和协调。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比较成功的,大家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共同去完成团支部下达的每一项任务。 三、充分调动团员积极性,努力开展工作。今年我村团支部在上级团委及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先后组织了校级一些大型的活动。如“元旦汇演”及“九九重阳百叟宴”活动、“正月踩街活动”等。吸引了许多团员青年参加,极大地增强了农村团员青年的团员意识,他们切身地体会到参加团日活动的欢欣鼓舞,由衷地感到支部是学习的摇篮,联谊的场所,自己真正的家。而且通过这些活动,加强了团组织的凝聚力,锻炼广大团员了的能力,培养了同学们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为青年人德育教育增光添彩!得到了上级团委和村两委的一致好评,在社会上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四、与兄弟团支部通力合作,搞好支部共建。07年我牵头将我村团支部与福州公安边防支队船艇大队公边某艇团支部、闽安社区团支部进行共建,并开展了一系列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如在07年八一,我们举办了一场“军民一家”篮球友谊赛、10月份组织团员上艇参观,船艇官兵教导我们防身术、春节开联欢会等。特别是今年大年初一,我发动并组织了一场大型的“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大家精诚协作,不遗余力,活动开展的风风火火,有声有色,受到上级团委及共建单位级团委的高度赞扬。
闽安村团支部在大家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今后我们一定要与上级团委保持一致,克服困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篇4
一、柏万城社区的基本概况
柏万城社区位于鲤溪镇南部,东与仙马石村接壤,西与狮子畴村紧接,南与龙泉村相邻,北与桑梓头村隔界。柏万城社区由上柏万城村、下柏万城村、虎形村、新厂岭村组成,下辖39个村民小组,709个农户,总人口3254人,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34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983亩;林地面积4798亩,退耕还林面积459亩;水面面积39亩,其中上柏万城火洋塘32亩(小二型),小山塘面积7亩。
劳动力状况:全社区农业劳动力1683人,外出务工人口1097人。五保户3户,4人;低保户18户,41人;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88户,318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口1687人;参加新农合3208人。
基础设施:全村自来水覆盖 709户,电改已完成,村民生活用电安全。全村公路实现通达,网络已覆盖上柏万城、下柏万城、虎形,新厂岭。社区综合服务平台2018年8月已完工,属普二型,现已搬入新办公楼办工,各种制度牌已委托雷鸣广告公司制作,下周即可安装完成。
基层组织:社区总支下辖3个网格支部:上柏万城村支部、下柏万城村支部、虎形村支部,共有党员58人,其中女党员8人(上柏万城村党员18人、下柏万城村党员20人、虎形村党员16人、新厂岭党员9人)。广大党员活动正常,制度能够坚持,并能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经济状况:2017年农村人均收入3300元,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水稻、玉米、花生、发展养猪、养鸡以及外出务工为主,其中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85%以上。2018年社区种植烤烟100多亩。组建多个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如宁远县柏万城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宁远县向荣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宁远县华姿养鸭专业合作社、宁远县兴利养鸭专业合作社。
二、柏万城社区贫困状况
今年6月动态调整时,张石金1家5人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系统,新识别蒋维六1家2人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现该社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8户318人。经过努力,2014年脱贫6户17人、2015年脱贫13户54人、2016年26户100人,2017年脱贫35户132人,2017年脱贫验收后贫困发生率降为0.52%.。2018年预脱贫4户10人。
三、2018年工作成效
1领导重视
① 党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扶贫问题。组建驻村常年工作队,局党组书记姚涛亲自抓,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朱松青任第一书记,蒋迎辉任工作队队长,张杰为队员。
② 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倾斜。扶贫村已落实资金近10万元,5万元用于柏万城村的基础设施建设,4.6万元扶贫专项开支,如走访慰问。
③ 搞好结队帮扶,局里干部职工,一一对应未脱贫的贫困户,送知识、送信息,帮资金,邦技术,因户施策。组织多次走访活动。
2搞好社会扶贫。局领导联系长沙宁远商会参与柏万城的扶贫工作。走访慰问贫困户、老党员老干部,推出养蜂、土鸡土鸭土猪养殖暨回收、中药材种植、苗木花卉培育等项目。
3加大宣传力度。将党和政府的决心、党的扶贫优惠政策,传达到老百姓心中。悬挂宣传横幅、制作永久宣传标语牌、入户政策口袋书。
4强化社区班子建设。利用去年村支两委换届的契机,选出配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坚强领导班子。新的两委班子上任以来,工作扎实开展,很得群众拥护。
5七个一批建设取得实效。
① 稳步推进扶贫支柱产业建设。本社区集体经济有一定基础,原上柏万城有个砖厂,年收入2万元,下柏万城有果园承包2万元。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好2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组建莲藕种植及复合养鱼专业合作社,种莲藕50亩,采摘莲子4000多斤,产值30000多元。虎形的兴利养鸭合作社,向荣水稻种植合作社,新厂岭华姿养鸭合作社,采取种植大户加村主干积极入股,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的模式,88户贫困户均加入合作社或分散种养,共计27.16万元。
② 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将政府教育扶贫优惠政策宣传到每个贫困户中,让贫困户读得起书。全村共有46人享受这一政策。
③ 加大医疗救助、医疗保障力度。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特大大病救助范围,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对贫困人口大病实行分类救治,采取“先治疗、后付费”的救助方式,大病保险补偿起付线降低50%。贫困户因病住院的,新农合就医报销比例提高10%。今年享受医疗助医疗救助158人。
④ 加强基本生活保障。社会兜底保障8户17人。
⑤ 参加小额信用贷款3人,为贫困户提供获得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⑥ 加大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力度。2017年全村享受危房改造的共13户46人,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的5户21人,2018年准备易地扶贫搬迁的4户16人。
⑦ 公益林生态补偿23258元。
6 加大村民文化道德建设力度。制定出台文明的村规民约,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禁止黄赌毒,杜绝奢靡浪费,文明办红白喜事。建设村民休闲娱乐健身中心,组建社区腰鼓队,丰富村民业余生活。
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胡红灯出面协调20多万元,已建成柏万城文化健身广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全面提升健康素质。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办事。安全饮水工程全部完成,村民饮水得到保障。新修村道5公里,拓宽村道8公里,为新厂岭村安装30盏太阳能路灯。
8 努力运用电商扶贫平台。新增两个电商便民服务网点,直接带动4人就业,同时大大方便村民生产生活,降低成本。柏振宇的农村淘宝店去年3月份开业以来,每月的营业额都超过40000元。为新厂岭村接入宽带网络,实现整个社区宽带、移动网络全覆盖。
篇5
一、以村级班子建设为核心,全面抓好基层基础工作
以“村级规范化管理提升年”活动为载体,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水平,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要加强后进村整治。按照8%-10%的比例倒排出年度内需要整治的后进村,成立专门的党建工作队,开展综合整治。因村制宜,确定整治目标、整治方案和时间任务,群策群力,重抓落实,确保存在的问题逐步减少,为2014年的村居“两委”顺利换届打好良好基础。
二要抓好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双流程一记实”同步操作法,按要求将村级重大事项、合同、低保、待遇发放等议题全部纳入“双流程”。严格执行按时记账和财务公开制度;加快推进清产核资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建立完善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做好新签订合同的程序履行、层层把关和上报备案工作,切实促进村级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要发挥好多元社区党委作用。动员多元联合党委副书记积极参与到片上的工作当中去,充分发挥他们的干事能力、社会地位和人脉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做好本村工作的同时,把自身的先进经验进行广泛交流,帮扶本片的弱村、穷村,在班子建设方面给后进村出点子,在经济发展方面帮薄弱村找门路,在维护稳定方面积极为工作片出谋划策。要让他们的能力从一个村辐射到整个工作片,真正的实现以强村带弱村。
四要规范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加强培训,规范操作,严把程序关和质量关。重点解决三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力争比例数降低到10%左右。年内重点关注桥上、庄子、官道丁、马刘、河南孙、梁家6个村的党员发展,坚决杜绝发生因党员发展引发的隐患。
五要加快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升级改造工作。严格对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标准,多方筹集资金,对庄子、圆璧宋等8个村活动场所不达标的村抓紧实施改造升级,力争2013年10月底前完成整体升级改造要求,完全达标。
二、以为民办实事为着力点,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
按照《激励农村干部干事创业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以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为突破口,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为着力点,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一要抓好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对筛选上报的16个整治村庄,按照整村改造、整治示范、梯次推进三个类型,围绕硬化亮化、景观点建设和公共服务等重点,分类分片滚动推进,确保走在全市前面。同时,要继续全面推进垃圾一体化处置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清扫保洁、收集、运输、处置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扎实做好困难救助、弱势群体帮扶等工作。强化措施,力争全区农村养老保险投保人数占适龄人员的比重达95%;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防止因病致贫、无钱养老等问题的发生。
三要全力壮大村级经济。以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为突破口,以资金扶持、考核奖惩为杠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村居发展投入少、风险低、拉动就业力强的项目,促进集体增收、群众致富。要深入开展“村企共建”活动,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与村居“联姻”,采取“帮就业、帮项目、帮公益事业”等模式,确保“村企共建”取得实效。年内重点抓好邢家与道恩集团、河抱与兴民钢圈等村企共建工作。争取街道集体经营可支配性收入低于3万元的村居减少至3个以内。
四要落实办实事公开承诺制度。指导各村居围绕群众关注、反响强烈的道路出行、排水饮水、绿化亮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活动场所改善等民生项目,确定3件以上民生实事,进行统计备案。年内重点抓好圆璧张、海岱仲、北皂前村、官道丁等村1.8万平米的村路硬化;和平、兴隆庄、泊张等村的自来水改造;大牟家、甲王等村的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改造;河南孙、后徐等村健身广场建设工作,促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三、以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为突破口,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重点加以推进。
一要坚持示范带动,重点突破。对市级备案的北皂前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千方百计争进度、抢时间,加紧推进土地复垦工作。对龙海社区逄家回迁区建设,要按照规划要求,抓好拆迁协议签订、回迁安置等具体事项的落实,确保将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成样板工程、示范工程,带动全区面上工作整体开花。
二要坚持分类指导,规划先行。使集中规划改造或建设的村先行启动,让经济条件好、建房积极性高的农户率先启动,分期分批、有序开展。年内,重点督促引导土城子等有集中建设意向的村居,抓紧形成具体方案,列出时间表,以利于适时启动。
三要坚持统筹兼顾,扎实推进。切实处理好社区建设与农民群众、社区建设与综合配套服务、建设进度与工程质量的关系,全力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将好事办好,实事办事,促进我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四、以创新社会管理为手段,全面筑牢发展保障体系
在街村干部中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通过建章立制、完善网络、综合整治等措施,努力构建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稳定上,要做好矛盾日常纠纷日常排查和不稳定因素稳控工作。要实行稳定工作的关口前移,坚持对辖区的稳定情况进行定期排查,建立不稳定因素台帐,坚持每周调度,实行销号管理。确保矛盾纠纷能够提前介入化解,不稳定因素及时得到稳控,防止矛盾的扩大和激化。
在社会治安综合整治上,坚持群防群治,加强技防村建设,逐步推行社会治安“网格化”管理,力争实现技防、人防、物防全覆盖。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确保发案率明显下降,推动全区稳定形势持续好转。
在计划生育管理上,要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主线,充分发挥计生队伍的能动性,强化内部分工,加强教育培训,找准制约因素,对症下药,切实做好人口出生统计上报、流动人口管理、计生服务等基础性工作,力争不发生计划外生育。
在社区建设管理上,针对城区人口多,人员素质不同,认真分析,大胆探索社区工作新路子,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确保新增的鑫龙、樱花苑、西海岸等6个社区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要创新服务模式,通过日常管理、日常服务,让居民信赖,感到温暖。
五、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
要坚持不懈地抓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教育引导各级干部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一要提升境界,争创一流。要全面强化“争创一流”的意识,保持高境界、高目标、高追求,开展好“三查三比”活动,通过查思想境界、查精神状态、查用心程度,比工作干劲、比工作成效、比工作位次,引导全区上下昂扬争一流的斗志。
二要强化素质、提高能力。要强化学习意识,提升广大干部的工作能力、基本业务素养和技能,做到业务精通、服务高效、基层认可、群众满意。要强化纪律意识。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会议纪律、生活纪律,坚决守住“思想、道德、法律”三条底线,旗帜鲜明、一把不松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确保不出问题。
篇6
一是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
1、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在巩固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动态管理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加大低保家庭定期走访核查工作力度,坚持区、镇(街)、村(居)三级复核相结合,区、镇(街)抽审与村(居)自审相结合,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开展特困群体的临时救助,实施低保提标扩面工作,全面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的救助标准,从2012年7月1日起,低保标准统一提高至400元/人月。截止2012年6月,我区城市低保发放保障金204.3万元;农村低保对象年放保障金121.3万元。城市重残无业生活救助对象发放救助金150.5万元;农村重残无业生活救助对象发放救助金148.2万元。积极实施城乡医疗救助,一季度对我区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城乡困难对象实行“手工救助”93人,计75.7万元。2、保障困难老年人生活。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增长机制和城市“三无”老人供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城乡困难老年人基本生活。力争通过努力,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70%。3、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修改完善镇街、村居《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新培育2—5个防灾减灾示范村(社区)。综合利用农村、社区公共设施及其他公共场所,采取确认、修缮、新建等方式,建设城乡避灾场所。通过开展“消防进(村)社区”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村)居民的日常防灾减灾能力。4、加快推进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有效落实老年优待政策,着重对尊老金发放人员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及时增减数据的准确性,确保尊老金有序发放到位。上半年,全区80周岁以上老人享受尊老金344万元。巩固和落实孤儿养育标准增长机制,提高孤儿养育水平。目前全区56名孤儿,按每月800元标准享受生活补助。积极创办福利企业,着力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全区现有福利企业17家,安置残疾职工555名,其中上半年新增1家,新安置残疾职工11名。发放60周岁上农村籍退役士兵生活补助,上半年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籍退役士兵发放生活补助27万元。继续推行对城乡低保对象、“五保三无”、重点优抚对象等民政对象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政策。加大福利彩票销售力度,上半年预计实现彩票发行公益金159万元。
二是扎实推进多元化元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1、加快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高标准建设泰州社会福利院,确保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并运用其辐射作用,带动镇街敬老院、老年公寓规范化建设,2012年,建成一所拥有100张床位的半能、半失能老人的民办养老机构,目前正按行业标准进行装修,全年力争全区养老机构床位数增加780张。2、开发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研究制定切合我区实际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规范,充分发挥居家养老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日间照料室运行模式,以工人、莲花社区就餐入托服务模式在全区进行推广,确保每个街道有2个以上社区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积极做好省级、AA级、AAA级等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站评估验收准备工作。全年创建成23个AA级以上居家养老服务站。对“电子保姆”安装使用情况进行核实,健全完善相配套的社区服务制度,运用其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社会化、市场化居家养老服务。3、发挥社会组织平台作用。继续推行“以奖代补”的激励举措,积极引导专业社会组织参与村(居)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努力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三是稳步推进双拥优抚工作。
1、完善优抚对象保障机制。积极开展走访慰问和“一助一”帮扶活动,“两节”期间慰问补助重点优抚对34万元,发放一季度重点优抚对象物价补贴3.2万元。2、加大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和安置力度。精心组织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在确保学员“双证”获取率、就业率达标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和退役士兵的就业能力。上半年,共接收2011年冬季退役士兵完成了档案信息的录入工作,组织153名退役士兵参加技能培训,定期开展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巡查考核工作,确保退役士兵参训到课率。3、拓展和丰富优抚对象精神抚慰举措。在社区推行建立“双拥工作站”,为创建双拥工作模范区打下坚实基础。及时调整提高抚恤补助标准,建立重点优抚对象春节、“八一”等重大节日慰问制度,把对优抚对象的慰问关心制度化、常态化。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退役士兵经济补助金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努力实现退役士兵补助标准城乡一体化。
四是基层社会管理初见成效。
1、完善基层民主自治长效监督机制,认真落实进一步深化村(居)务公开,《关于在全区各村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实施意见(试行)》文件精神,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推行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机构和机制,确保村(居)务公开率100%。上半年,对苏陈镇镇东、夏郑、双岸等23个村(居)的村(居)和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情况进行了抽查,从检查情况看,村务和财务能够按时公开。对城西街道朱庄村财务管理及两委班子建设工作进行了巡察。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指导和督查工作,并组织村(居)干部培训班,加强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重点向村(居)“两委”讲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相关政策制度,同时对村(居)务公开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全区村(居)务公开率100%。2、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社区创佳争先达标建设活动。加强对社区创佳争先达标建设督查指导,每月定期组织召开创佳争先工作月度例会,各镇街(园区)汇报交流工作,对撤村建居、社区区划调整、创佳争先、达标建设等工作任务进行逐一过堂,并明确各镇街(园区)下一步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泰州市区社区共建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推进泰州市区物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时召开共建工作例会,启动物业服务进街道、进社区试点工作。上半年,我区社区创佳争先和达标建设工作在全市排名第一,莲花、工人等8个社区进入市区十佳社区前十名,57个社区通过了市创佳争先和达标建设资格审查验收。全面推行到户网格化管理,所有的村(社区)启动、建立、完善到户的网格化管理体制。整合社区各条线上中心户长、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建立规范统一的中心户长队伍,建立了“片区-中心户长-居民(单位)”网格化模式,并研究制定《区村(社区)中心户长管理办法》,明确中心户长人选条件、产生方式、工作职责、报酬待遇、考核办法等。目前,共有76个社区完成了中心户长整合工作,71个社区完成了社区居民户(单位)基础信息采集,63个社区完成门牌清理工作,具备警用地理系统对接条件。完成了林南、十里铺、凌窦、周桥、双墩、渔行、东石羊、西石羊、麒麟等10个村撤村建居工作。根据社区用房建设计划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社区用房,目前,全区在建和装修改造社区用房达7450多平方米、正申报审批5470平方米、已获批2826平方米。3、推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以社会组织年检工作为契机,加大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力度,上半年注册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5家,社会团体2家,变更8家。同时将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登记备案工作列为对镇街(园区)考核内容之一,明确每个城市社区登记备案社会组织不少于5个、撤村建居新建社区不少于2个,为下一步启动“三社联动”工作做好准备。
篇7
1、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农村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深,认为只需搞一些活动、抓一下教育、稳定一下人心就可以,农村改革发展了解和参与一下就够了。二是由于基层组织外部工作环境较差、干部兼职过多等主客观因素,服务经济无有效载体。三是部分盟员还存在认识上的模糊,认为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与民盟工作关系不大;习惯于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面对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存在畏难情绪、创新意识不强,使得服务新农村建设处于被动状态。
2、服务农民缺乏有效途径。一是在发挥作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合理配置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还需要树立科学、全面、和谐发展的意识,找准影响和制约民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提出有效办法,使民盟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取得重点突破,并实现全面发展。二是服务手段单一。对农民急需的科技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等缺乏实质性的帮扶措施,影响大、生命力强的品牌工作不多;三是服务机制僵化。深入农村、贴近农民不够,整合资源能力不强,社会化的服务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
3、组织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对民盟工作体制机制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在服务“三农”方面,需要进一步健全区位联动、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在组织和支持盟员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还缺乏长效机制;在发挥盟员作用方面,办法和措施不够多,不能完全满足他们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农村改革实践和新农村建设的新期待。
三、对策与思考
如何根据农村改革发展需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从农民生产、生活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寻求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因地制宜、扎实有效推进民盟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取得实效,确实还有不少紧迫而现实的重大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调查,认真研究,用心策划,狠抓落实的。
(一)提高认识,增强推进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 2、真心实意地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切实增强统一战线的凝聚力。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认真学习,加强舆论宣传,使广大盟员充分认识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要更好地发挥民盟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引导盟员立足本行本职,发挥自身特长,从各个方位、各个角度为新农村建设谋务实之策,拓发展之路。要为盟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要支持、帮助盟员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过程中,使自身的事业也获得应有的发展。
3、发挥民盟优势,群策群力,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一是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相当部分盟员本身处于农业经济建设的第一线。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组织广大盟员主动深入农村地区,开展决策咨询、人才开发、项目协调、投资推介等活动,为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如推广实施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培训农村实用型人才、引进资金、引进投资项目、组织科技下乡、科技咨询活动、发送农业实用科技资料。二是发挥广泛性和包容性优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以人为本的民本意识,全面协调处理好各类关系,推动新农村建设走入健康的发展轨道。三是发挥盟员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为农村地区发展牵线搭桥,协助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是民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结合工作实际,针对性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当前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成本过大、农民增收乏力、村财薄弱,农村教育不公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村民民主自治,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民盟服务新农村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的培训和指导。村级班子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建设自己家园的关键所在,村级“两委”主要干部与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为人品质、法律意识、工作能力以及带领致富能力是关键。针对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功能、农村党的核心战斗堡垒作用有所弱化,农村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有所抬头的,制约着农民生产发展、生活提高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等问题,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盟可以在强化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与指导,提高村级班子成员管理村务的素质能力,尤其是民族示范乡镇和示范村的村班子建设,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2、加强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适应广大农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切实改善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教育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群众文化人才,逐步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提高其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能力,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二是支持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使农民群众逐步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培训辅导,努力在文化教育、政策宣传、提供娱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以“三下乡”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共建联动活动。五是推进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闽台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台胞和海外华人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六是积极倡导、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农村文化站、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
3、重视改革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推进农村科技进步。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农民文化、技能素质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制约因素。“建设新农村,根本要从农村教育改革入手,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培训劳力就业技能是当务之急。”教育制度设计不公平,农民教育权利受侵害,农民迫切要求尽快改革扭转这一不合理状况。要整合统一战线教育资源,着眼于服务农民成才增收,着眼于培训新型农民,着眼于增强村民法制意识,大力推进“双百工程”,努力培养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扎实推进农民素质提升,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扶持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4、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引导和扶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一是加强调研,摸清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现状,了解他们的就业创业需求。二是加大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积极组织开展返乡农民工岗前引导性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做好服务于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的转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三是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开展多形式就业创业。积极有效引导以到工业园区就业创业为主的多形式就近就业创业活动。引导返乡创业农民工立足我市农业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有效推动包装储运、农资配送、信息咨询等农业产业化配套企业发展。引导返乡农民工在商贸、运输、餐饮、旅游、娱乐等领域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现代物流、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四是切实加大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免费介绍和宣传用工信息,及时把劳动力市场的新情况提供给农民工,让农民工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和方向。
5、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互助联动活动,带动农村产业延伸提升。支持企业开展重大农业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大先进技术引进、吸收力度。协助企业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强化科技创新,通过改造提升和延伸传统农业产业,力争在更大空间、更广领域上促进我市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支持企业与农村帮扶结对,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打造工业、农业双赢的态势,实现以工补农、富农目标。通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利用资金、技术、管理、营销和品牌等优势,扶助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采取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对农产品等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带动当地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篇8
周家位于哈市平房区、双城、阿城、五常三县一区的重心位置,是双城东部中心镇。全镇幅员100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32个自然屯,1个社区,4个居民委,共有人口3.3万人,其中镇区人口1.2万人,耕地面积7638公顷。周家交通便利,镇内有火车站、汽车站和市场货物托运站,哈吉铁路、202国道、双周公路在镇内交叉通过。2005年地方生产总值6.4亿元,财政收入5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78元。
周家是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星火小城镇首批创建镇和哈市级小康示范镇。今年又被定为哈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东跃村被定为哈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二、周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一是经济结构趋于城市化。周家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为12:50:38,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88%,接近于城市经济结构;周家镇区人口占总人口的37%,并且人口的从业结构也具有城市特点。
二是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周家的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在1992年之前,周家属于农业经济时代;从1992年建立大市场到2004年,属于商业经济时代;1992年建大市场,滚动投资已达7000万,占地7万平方米,门市摊位2420余个,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年交易额达10亿,其中对俄达2亿元。从2004年到现在,周家将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围绕大市场兴建的加工业户达2000多家。由于小城镇功能的完善,来周家落户的企业越来越多,周家在经济发展上的优势越来越突出。仅2006年上半年,我们以哈五路西侧、双周路南北两侧为平台共引进工业企业8家,总投资3.5亿元,预计3年内产值可达8亿元,税金3000万元。
三是受城市经济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特殊的区位,使城市经济文化对周家影响渗透力日益增强。每天有1—2千人到哈市打工经商,平房区工业改制后,有很多企业要到周家发展,使周家居民的思想观念受到大都市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较解放,对新鲜事物较为敏感。
三、周家镇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是新农村宣传和基础调查工作进展顺利。我们在采用书写标语、口号等传统方式进行宣传的基础上,创新宣传载体,编印了《周家信息资讯》,集中宣传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及周家在经济、建设、文化、供求等方面的信息。《信息资讯》发放到各村村民代表和企事业单位,目前《信息资讯》已经发行了两期,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对各村的产业发展、资产资源、基础设施、乡土人才、致富带头人以及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登记造册,建立档案。
二是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各村确立了立村主导产业,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奶牛存栏数稳步增长,上半年已经达到头;绿色食品生产进入到实施阶段,已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下一步将规范生产流程;旅游经济的资源调查已经完成,下在进行调研和制定开发规划;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生机勃勃,上半年,在原有的七个专业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东辉村的南瓜协会。
三是村级民主建设步入正轨。为加强村级民主建设,镇党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两委”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村级工作民主公开管理的规定》,制定了《村党支部议事规则》、《村民会议议事规则》、《村规民约》等一整套民主管理制度,施行了村级领导干部承诺制,引入班子成员储备机制,实施报告、考核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了上有督促,下有监督,中间有竞争的工作格局,有效的调动了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展开。今年计划镇区内修筑5条水泥街巷路、1条通村水泥路、4条通村屯砂石路,目前镇区内的5条水泥路已基本完工,通村水泥路和砂石路正在施工中,各村承诺建设的村屯路和街巷路及文化活动室也开始进行筹资和施工设计。
五是开展了丰富的文体活动。举行了由周家镇政府组织,由万隆一中、二中、韩甸中学、周家二中参加的教学联谊活动,教师们进行了篮球赛、排球赛,学生们进行了多个学科的竞赛,促进了东西部乡镇教育教学的交流。由镇政府组织协调,由哈尔滨市志航模具有限公司主办,在双城市举行的第一届“志航杯”篮球邀请赛,促进了周家与周边市县的联系。
四、下一步打算
(一)建设开发区。由于周家经济结构接近于城市经济构成,根据我们的总体发展规划,计划到2010年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翻,财政收入翻两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加速发展工业经济,建设开发区,打造工业发展平台。我们在哈五路西侧、双周的两侧规划了占地约15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开发区分哈南机械工业园区和轻纺加工园区,先期启动5平方公里。从2004年到现在,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共引进工业企业十余家,全部进驻开发区。下一步我们将每年投资不少于200万元,完善开发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将镇内轻纺加工企业迁到轻纺加工园区,拓展发展空间,巩固前店后厂的格局。
(二)改造小城镇。目前镇区面积为4平方公里,占整个行政区总面积的4%,人口1.2万人,占总人口的37%,每天的流动人口1500人。随着经济的发展,镇区内不断增容,目前的格局已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我们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扩大镇区面积,将周家窝棚、房家窝棚、前五家屯、后三家子、铁道东等临近周家镇区的五个自然屯划入镇区,由社区管理;将东海两个自然屯,东跃村三个自然屯划入开发区,接受镇区管理。届时镇区面积将扩大到8平方公里,占行政区面积的8%;人口达到2万人,占总人口的61%。对西大街和北大街进行高标准改造,建成省内一流文化品牌商业街。加大对镇内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文体娱乐场馆(中心)和一处休闲广场,增加城镇载体功能。逐步硬化街巷路,到2010年实现镇内街巷路全部硬化,香化、绿化。初步实现环境优美、人居和谐、功能完备,
(三)建设新农村。一是调整各村产业结构布局,整合农业资源,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构建绿色循环农业,使农产品工业化、系列化、品牌化,进入城市高档次食品消费市场。目前,我们已经注册了自己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下一步要进行标准化生产,规范生产、销售行为,开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促进奶牛饲养、蛋鸡饲养、南瓜种植等立村主导产业的升级。发展招商引资,建立劳动力转移的管理服务体系,使劳动力转移合理、高效,探索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
二是完善基层民主体制建设,调动群众积极性,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我们要在镇村干部管理体制、村屯建设维护体制、《村规民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实践,创新体制,制定与时俱进的抓落实、抓管理的工作体制。要激活已建立起来的村级民主监督管理体制。建立推动机制,让整个体制运转起来,从而实现政府与村民意志的一致性,确保群众热情不削弱,保证环境整治不反弹,建设得以维护,实现管理民主。
篇9
召开这次会议是经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的,为了开好这次会议,春节前,市农办牵头组织人员到各乡镇、街道进行了调研,并组织起草了今年的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实施意见,昨天下午,市政府也专门组织相关部门对今年的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实施意见进行了论证,近期将下发。刚才,镇、镇、乡、乡府前村、乡秀峰村分别就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和下山搬迁工作作了经验介绍,此外还有12个乡镇、村作了书面交流,各有特点,解决问题的层面与角度各有不同,效果明显,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市农办姜善根主任就今年工作目标和任务作了具体部署,希望大家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再强调两点意见:
一、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去年农房改造建设和下山搬迁工作成效明显
2011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房改造建设和下山搬迁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完成住房改造5012户,其中农村困难家庭住房救助2000户;经验收的拆除旧房有5953户60.68万平方米,其中35个示范村拆除旧房2001户21.87万平方米;下山搬迁落实宅基地885户,安置农民3111人,拆除老屋1297户,建设用地复垦1526.89亩,取得了较好成效。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总体感觉我市农房改造和下山搬迁工作抓得紧、动得快、力度大,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合力共推格局基本形成。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紧紧牵牢农房改造这一农村的牛鼻子工作,增强认识、建立组织、明确任务、出台政策、落实责任,统筹推进下山搬迁、村庄整治等当前农村的重点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市、乡、村三级联动,合力共推的工作格局。
二是政策配套,要素保障体系逐步健全。2011年是我市农房改造工作的全面推进之年。市委市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注重研究制定政策,加大引导力度,努力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问题。去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市2011年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实施意见》,市农办、财政、国土等有关部门也及时研究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文件,加上近些年我市已出台的下山搬迁、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农村宅基地管理等相关政策,基本形成了以《市2011年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实施意见》为主导,以相关配套政策为补充,涉及土地、资金、规费减免优惠、金融支持等各方面内容的政策保障体系。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全市农房改造要素保障落实和全面快速推进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是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建设理念不断强化。科学规划是搞好农房改造建设和下山搬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过去的一年,我市编制完成了市域村庄布点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规修编在全省率先获省政府批准实施,有35个农村住房改造任务的村均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还有53个中心村完成村庄规划编制或修编,确保了农房改造依规布点、依规建设。同时,在规划引领下,各地坚持因村制宜,民主决策,分类指导,多类型多模式推进,根据不同的区域确定不同的建设模式。如凤林镇政棠村完善规划蓝图,推动了全村363户拆除旧房、建好新房,85%农户完成农房改造。
四是部门协调,管理服务环境显著改善。在推进农房改造和下山搬迁工作中,我市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强化服务,密切配合,探索创新,为顺利推进农房改造工作营造了良好环境。如市国土局和市扶贫办密切配合,共同研究制定了下山搬迁农户建房报批简化手续,有33户得到了及时报批;市农办作为牵头部门,主动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经常性到各乡镇(街道)进行服务指导,确保工作得到了顺利推进,等等。
我市农房改造和下山搬迁工作总体上推进顺利,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为下步提速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有些地方对农房改造的宣传不够广泛深入,没有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掌握各项政策措施,动员发动的效果还不明显。二是工作进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差异较大,有相当部分乡镇旧房拆除仅是原址拆建,集中连片拆除、自然村撤并等工作力度不够,进展较慢。三是村庄规划不够科学,有近三分之一规划存在超过修编期、覆盖面不宽、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对农房改造难以起到控制指导作用。四是下山搬迁要素制约越来越大,如建房报批进度偏慢,老屋拆除任务较重、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宅基地跟不上需求、小区缺少公共服务场所、新区管理组织建设滞后运行困难多等。
总之,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和下山搬迁工作,既是农村改革发展所趋,也是农民群众意愿所盼。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把这两项工作作为城乡融合的有效途径,作为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的重大举措,进一步深化认识、大胆创新,扎实推进。
二、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全力以赴推进2012年农房改造建设和下山搬迁工作
农房改造建设和下山搬迁工作是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工程,面广量大,任务艰巨,要将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和下山搬迁两项工作相结合,强化举措,合力攻坚,使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和下山搬迁工作全面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一)加快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
农村住房改造工作的重要意义我归纳了一下,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必然要求;二是改善民生、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三是促进农民转变生活方式的需要;四是节约集约土地的需要。因此,大家要深刻认识到加快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其作为农业农村的牛鼻子工作之一来抓。
为完成市政府去年年初提出的“奋战三五年、农村旧貌变新颜”的要求,今年的农村住房改造任务比去年要艰巨的多,难度也大的多,我们的目标是:全年完成农村住房改造5000户,其中农村困难家庭住房救助1500户;拆除旧房8000户,力争10000户;新立项建设用地复垦1500亩。为此,大家要在“完善机制、创新举措、保障落实”上下功夫,拆出氛围,拆出成效,重点突出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要健全工作机制。农房改造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协调推进。领导要加强。从2010年8月份到现在,市里已先后召开4次全市性的会议,表明市委、市政府对农房改造工作的高度重视。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努力形成党政同抓、部门联手、镇村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在工作中要尊重民意、维护民利,赢得农民最广泛的支持,确保农村改造工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责任要落实。农房改造的工作责任在市,关键在镇,基础在村。各乡镇(街道)、村要负好组织实施的主体责任,不仅要主要领导亲自抓,而且要组织骨干团队专门抓。市农房办要负好总体规划、政策制定和督查协调等工作责任,各有关部门要负好推进工作的共同责任,以最优的政策、最佳的服务、最高的效率,形成强大合力。督查要严格。各乡镇(街道)、示范村要在每月25日前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市农房办要每季度督查通报实施进度,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做法和先进事例。农房改造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年度双争先考核,年底严格考核,表彰先进,鞭策后进。
二是要完善政策保障。今年,我市在去年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土地、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首先在资金保障上,除继续整合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土地综合整治、下山搬迁、农房救助、村庄整治、中心村建设等各项涉农资金外,今年市财政将安排不少于9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以奖代补,重点奖励集中连片拆除旧房、下山搬迁撤并自然村以及低保户、困难户建安置房统一安置等。同时,在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中,对相关规费继续实行免收或减半征收。其次在配套政策上,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在坚持原有好的做法的同时,要大胆探索推进农房改造建设的新机制、新方式,加快突破一些制约因素,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农民跨乡镇跨村建房政策、农村建设用地放弃补偿标准以及撤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为农房改造建设提供扎实的机制保障。
三是要强化规划引领。编制规划是开展农房改造建设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决定农房改造建设水平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稳步推进。这里我要强调两点: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市域村庄布点规划,合理布点中心村和基层村,尤其要逐步减少行政村数量、适当增加中心村数量与规模,着力解决村庄布局散、建设乱等突出问题,使村庄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确保实现人口集聚、节约用地、环境改善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在市域村庄布点规划的指导下,按照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乡村特点、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人文景观及实用、节约、美观、协调,以及布局全面、功能完善的要求,加大村庄规划修编力度,今年重点要编制完成5个重点镇、30个中心村、60个行政村规划。在规划编制中,要注意把“是不是科学合理、有没有地方特色、受不受群众欢迎”作为衡量规划编制水平的重要标准加以落实,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切实防止出现定位偏差现象,造成规划脱节、重复建设。
四是要突出工作重点。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量力而行、示范带动、有序推进”的原则,有序推进农房改造建设。下一步重点要突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做大中心村。对村庄布局规划确定集聚发展的中心村、经济强村、大企业进驻村以及列入市级下山搬迁、移民拆迁安置点等,要按照农村社区建设标准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改造、统一建设集中住宅区,合理进行村庄功能分区,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功能齐全的中心村。二是整治空心村。村庄布局规划确定的保留村,按照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适度推进住房改造建设,严格控制新建独立式住宅,鼓励集中建设联立式住宅。要不断提高空心村拆除力度,特别是要加大连片拆除以及拆旧整理、复垦还耕工作力度,积极盘活和充分利用农村建设用地。三是搬迁撤并自然村。重点是针对明确需要搬迁的自然村,选择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作为安置地,引导农户集聚到城镇和中心村、中心镇,同时停止需搬迁撤并自然村的宅基地和建房审批,对一时无法实现异地搬迁的农户,其危房经批准后可适当修缮加固。四是扎实推进示范村。在推进过程中,重点要抓好示范村、重点推进村的建设,以点带面,为全市面上工作开展带好头。对示范村建设问题,我这里再明确两点:一是申报的示范村必须要有村庄建设规划;二是示范村旧房拆除必须分区域集中连片推进(包含自然村整体搬迁),其中每个区块拆除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000平方米以上(建筑占地面积)。
(二)扎实推进下山搬迁工作
2012年计划异地搬迁2000人以上,争取3000人;拆除下山搬迁农户老屋1500户,争取2000户,促使2010年前下山的一半农户老屋得到拆除,实现下山农户建房应批尽批。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强化老屋拆除。下山搬迁农户老房屋拆除是下山搬迁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变老屋拆除难,下山搬迁农户“一户多宅”的局面,已成为当前下山搬迁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目前已搬迁农户的老屋要采取措施坚决拆除;另外一层意思是对于新的搬迁户要坚持“先拆后建”政策,必须把原居住地房屋拆除作为农户下山搬迁的前置条件。工作思路上,要将下山搬迁与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彻底解决拆屋难问题。
二是要及时办理建房手续。下山农户建房报批工作事关农户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去年,市国土局和市扶贫办按照我的要求,在清湖镇清泉村开展了下山搬迁农户建房报批工作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目前情况看,这项工作离广大搬迁农户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年,国土部门还要再多想些办法,进一步简化下山搬迁农户建房报批程序,加快办理建房报批手续,实现应批尽批。
三是要引导搬迁户致富。“搬得下”只是下山搬迁工作中的第一步,而“稳得住、富得起”才是下山搬迁工作的最大目标。因此,各乡镇要加强对下山搬迁农民的素质培训,掌握一些适用技术,实现转移就业。在产业发展方面,可以鼓励发展一些来料加工,让一些年纪较大、没有一技之长的群众实现就业;也可以鼓励发展食用菌、温氏养鸡等短、平、快项目,拓展创业致富门路。
四是要加快宅基有效供给。目前我市山区农民下山积极性很高,许多农户等着要宅基地。我想解决宅基问题可以从三条途径解决:一是安置小区本身要加快宅基地的平整,积极盘活现有的土地,抓紧供给宅基地,尽量满足下山搬迁农户的需要。二是要注重从中心村、集镇等有升值空间、有吸引力的地方选点,如贺村镇、中部工业园区,吸引下山搬迁农户。同时,要利用好荒坡,尽量少占用耕地。这里我还要再强调一下,各乡镇要严格执行小区60%的宅基地用于抽签的相关规定,杜绝变相抬高地价,失信于民的的情况发生。三是引导城里有房或准备在城里购房的山区农户,有偿放弃宅基地。
篇10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老区;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12-0052-03
今后一段时期老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推进农业高效规模化;二是促进就业创业全民化;三是规划镇村布局科学化;四是创造人居环境卫生美化;五是探索社会管理的民主化;六是实现和谐老区生活的普及化。为此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采取措施,重点落实。
1、以项目农业为抓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民增收提供基础保障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一是做大做优农业园区。要推进农业向园区集中,坚持把做大做强农业园区作为传统支柱产业提升的载体,坚持“规模化、科技化、效益化、市场化”导向,围绕产业特色、区域优势,集聚各类资源,整合生产要素,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园区由数量型扩张向规模型、科技型、效益型发展转变,使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形成优质无公害化、规模集约化和品牌经营一体化。二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力促特色产业上规模、主导产业上水平、龙头企业上等级,提高农业的市场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以现有龙头企业为基础,以资金、技术为纽带,以品牌运作为载体,整合资源,实现强强联合,着力催生一批特色农产品示范型加工企业,培育一批有科技创新开发能力的成长型龙头企业,做强一批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支柱型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有较强配套能力的服务型农业企业。三是增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提升农产品科技水平。要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抓好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依托科技提升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农业发展中的科技贡献率。要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向高效农业,根据老区传统产业特色,走“公司+农户”、“市场+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一体化经营道路,加快建设一批高效农业经济板块。四是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以项目农业为抓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民增收提供基础保障。继续围绕畜禽、蚕桑、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蔬菜、银杏、小杂粮等优势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畜禽肉类深加工、禽蛋深加工、蔬菜果品速冻、保鲜和深加工、稻米精深加工、秸秆加工利用、畜禽粪便加工利用等项目,加快农业的工业化进程,推动农产品由卖原料向卖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不断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多层次、多方面、多环节增值增效。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和质量,提高加工增值能力。积极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项目农业发展提供广阔舞台。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区别公益性和经营性不同情况,在增加有偿服务投入的同时,切实加大公益的无偿投入,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对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用地、用水和经营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扶持。二是加强权益保护。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依法确立其法人资格,切实保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示范引导。大力营造宽松的舆论环境,抓好典型经验的总结推广,引导合作组织逐步向产前指导、产中服务、产后销售等领域延伸,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创业辅导体系,着力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财务管理、教育培训等制度,切实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综合竞争力。
2、以全民创业为载体,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为农村腾飞提供物质支持
一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让更多农民变成工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工业化是推进农民非农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通过工业经济的快速崛起,引导更多农民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有一份稳定的工资收入。“十五”期间,老区工业化程度明显提升,2006年企业人均工资8820元,工业化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二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让更多农民变成股民,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对工业化进程中园区的连片开发导致不少农民失去土地的问题,要认真探索,可以采用农民土地入股建设工业园区、配套项目等多种有效途径,以地生财、保障收入。在二、三产业较为发达的镇村,通过土地人股、联营等形式,兴建园区道路、厂房和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同时,积极引导园区所在地的农民依托园区经济的辐射带动,积极发展“房东经济”,成为业主,增加了资产租赁收入。三是大力推动全民创业,让更多农民变成老板,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要全面深化农村全民创业工程,特别是扎实推进村干部“双带”工程和农村党员创业工程,号召每一位村干部和农村党员都把带头富、带领富、当好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把坚持“项目兴村、大力发展村级民营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抓手,在有条件的村可设立“村级创业园区”,作为中小企业的“孵化器”,促进广大农民在创业中增加收入。
3、以教育培训为手段,提升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为农村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搞好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措施。一是整合部门资源,完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健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领导体系,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推广灵活有效的培训制度,加强引导性培训,推进农民培训向职业技能拓展,加快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技能培训格局。二是拓展培训内涵,创新培训机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变化需求,搞好定向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做到科学确定培训对象、培训规模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现有劳务外派培训基地平台及现有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对日、韩的劳动力输出,使劳动力转移由无序流动向有序转移转变,拓宽国外就业领域,打造国外劳务市场的品牌。三是打造服务平台,畅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渠道。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信息库,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信息网络,全程为劳动力转移提供及时、准确
的信息。积极发展规范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培训与就业衔接制,加强县、镇、村劳动就业管理服务网络的规范运作,建立农民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健全政府主管部门、工会、雇主之间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同时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拓宽转移渠道,吸纳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输出。
4、以小康示范村建设为带动,促进经济薄弱村的发展,为两个率先夯实基础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按照示范村先行、后进村跟上和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思路,扎实为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
全力推进小康示范村建设。小康示范村要以发展村级经济为重点,以改善村容村貌为抓手,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快以“一村一品”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推动村级创业园建设,显著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按照镇村布局规划,率先全面启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农民新建房屋全部进入集中居住区。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抓好交通、供电、电信、绿化、亮化、环境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完善社区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商业等服务体系,围绕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设置功能,建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可按照“村主体,镇主抓,政府补助,社会共建,自主筹资,不得负债”的原则,因村制宜,努力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成村级行政管理的中心、便民服务的窗口、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和全体村民的公共乐园。全面推进环境整治,率先实现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河道、路道管护措施长久有效,小康示范村的通达工程、健康工程、农民教育培训就业工程、文化工程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五保供养及社会救助等农村社会保障工程要在老区率先实施,对面上工作起到示范带动促进作用。
着力抓好后进村的转化工作。政府对一些经济薄弱、发展缓慢的后进镇、村实行挂钩帮扶,促进转化。通过一系列措施,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后进村发展经济,推进小康建设,力争通过两三年的努力,使这些后进镇村的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赶上该地区的平均水平。为此,经济薄弱村可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有起色,三年出成效”的振兴要求,突出加快经济发展,环境社会和谐协调,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帮扶政策,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村级创业园区,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化解村级债务等方面有起色,在切实解决好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村级“两委”班子不够强、村庄环境不优美、乡风文明不和谐、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等突出问题上有明显成效。
5、以镇村债务化解为重点,增强基层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上的支撑能力,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扶持
一是严格执行减负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贯彻促进农民增收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落实控减农民负担责任追究制度。继续推行村务、政务公开。统一村务、政务公开的时间、内容和形式,不断提高村务、政务公开的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各项事务的权利。
二是努力化解村级债务。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在有条件的城郊村、镇郊村探索实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多策并举,多渠道化解村级债务,坚决杜绝发生新债。
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夯实致富基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中突出体现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体现“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注重和强调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发挥各级政府的行政职能和政策效能,加强对农村发展的宏观调控,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提高财政支持、补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水平与质量,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具体应做到“三个加大”: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造血功能”;二是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着力提高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水平,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三是加大农民直接补贴投入,扩充补贴范围,完善补贴政策,增加农民直接收入。
6、以文明创建为红线,把综合治理贯穿新农村建设始终,为农村全面小康和谐发展提供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