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萤映雪范文

时间:2023-03-20 12:5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囊萤映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车胤、孙康。讲述的是因家境贫困,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车胤发现夜晚的萤火虫十分耀眼,便捕捉萤火虫当灯用以便于学习。由于他勤学好问,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孙康半夜梦醒发现大学映照出来的雪光比屋内亮,便不顾寒冷,立刻起来看书。这种苦学精神,促使他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当上了御史大夫。

车胤:

东晋南平郡江安县西辛里人,东晋大臣。清同治年间编修的《荆州府志》《公安县志》记载: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因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自此学识与日俱增。之后,人们便将他这种刻苦读书的精神用“囊萤夜读”来概括。后人编的《三字经》的“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之句,其中的“如囊萤”便是指的车胤。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因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自此学识与日俱增。风姿美妙,敏捷有智慧,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宁康初年,迁中书侍郎,累迁侍中,转骠骑长史、太常,进爵临湘侯,因病离职。起任护军将军,出拜吴兴太守,迁丹阳尹,入朝拜吏部尚书。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输尿管囊肿;静脉肾盂造影;超声;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输尿管囊肿是泌尿系统少见的先天发育异常,是输尿管末端在膀胱黏膜下囊性扩张,并向膀胱内突出,也称为输尿管膨出。根据输尿管开口部位不同输尿管囊肿有异位和正位之分。

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的12例输尿管囊肿的临床资料,就有关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加以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26~53岁,平均39.5岁,囊肿大小1.0~2.5cm,临床表现:尿频、尿痛7例,反复腰痛6例,全程肉眼血尿伴下腰疼痛3例,间歇肉眼血尿1例,排尿困难2例,排尿不尽感1例。

1.2检查方法本组12例患者检查中,腹部平片12例,IVP12例,超声检查12例,CT2例,MRI2例。

2结果

2.1腹部平片腹部平片12例,仅3例在患侧肾区及盆腔中部见结石影。

2.2IVPIVP12例,均明确诊断。表现为膀胱内一侧或双侧圆形充盈缺损7例,随膀胱内造影剂充盈完全,充盈缺损越清楚,边缘越光滑、锐利,大小在1.4~2.5cm,其中3例见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2例左侧,1例右侧;4例囊肿侧输尿管下段扩张;2例囊肿内含结石,此例临床上罕见,另外5例显示“蛇头征”样充盈,大小在1.5~2.2cm,边缘见环状透亮影。

2.3B超检查B超12例,11例明确诊断。6例见患侧输尿管下段明显扩张,输尿管末端囊性扩张呈液性暗区,大小在1.0~2.1cm,5例囊肿者有间断收缩及膨胀。3例见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1例有肾盂积水。2例发现输尿管下段结石。B超11例明确诊断。8例为正常输尿管开口部位的膀胱内膨出,3例为异位开口的膀胱内膨出。

2.4CT表现CT检查2例,CT平扫囊肿为类圆或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缘较光滑,位于膀胱轮廓线以内,囊内密度均匀,与膀胱内尿液等密度,囊壁厚度均匀一致,为环形。

2.5MRI检查MRI检查2例,患侧肾盂扩张,全程输尿管扩张,患侧输尿管末端可见约1.0cm×1.2cm大小类圆形病灶,边缘呈环状T2低信号,中心部分呈等信号。

3讨论

3.1分型、病因及临床表现

3.1.1分型根据输尿管开口部位不同输尿管囊肿有异位和正位之分,正位输尿管囊肿多发生于单一输尿管,囊肿常常较小,多见于成人女性;异位输尿管囊肿的开口于膀胱内或异位开口于膀胱颈或更远端,囊肿多较大,常见于女性婴幼儿,左侧多见,80%发生在重复肾上极肾的输尿管异位开口末端,常合并有上极肾的发育不良和积水。

3.1.2病因关于输尿管囊肿的发生,儿童是由于先天性的原因,而部分成人则可能是后天性因素,其可能的学说有:(1)在胚胎第4~7周时,自中肾管分出的输尿管,其下端有分隔,输尿管和膀胱的薄膜正常情况下薄膜可被吸收,如果不能被完全吸收,可以造成输尿管异位开口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继而逐渐形成囊肿。(2)输尿管下端壁的先天性薄弱合并输尿管开口狭窄。(3)输尿管膀胱壁段过长、过斜,过于弯曲。(4)输尿管口本身和周围炎症、外伤等引起的瘢痕狭窄,因为本病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因此可以伴有泌尿系统的其他畸形,特别是异位输尿管囊肿者[1]。

3.1.3临床表现此病早期无症状,如果有则为囊肿梗阻及其继发感染引起,输尿管及肾积水能导致腰腹胀痛,囊肿增大阻塞尿道内口可导致排尿不畅,尿液潴溜,女孩由于异位性输尿管囊肿的开口部位多低于尿道外括约肌,常因不断滴尿而裤裆常潮湿,而男孩异位开口的部位通常高于尿道外括约肌,往往不见此现象;有的学者将正常排尿、持续尿淋漓及一侧肾功能低下列为此病的三联征,认为有此表现提示存在此病;而最常见征象往往是泌尿道感染,肋腹部疼痛,也可出现脓毒症、脓尿、血尿、膀胱刺激症状、副睾炎以及因肾盂积水而扪及“肿包”,女孩若囊肿脱出可见粉红色“肿物”堵于尿道口等[2]。

3.2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3.2.1腹平片腹部泌尿系统平片无诊断价值,可作为常规检查项目,若囊内形成结石,可于平片上相当于输尿管末端部位发现结石,并根据结石部位偏高或靠外,不随改变发生移动的征象,提示为囊肿内结石[3]。

3.2.2IVPIVP是显示输尿管囊肿的基本方法,单纯型输尿管囊肿:可以清晰的显示膀胱三角区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的异常密度影,其密度取决于囊内尿液的所含造影剂的浓度(与膀胱内尿液所含造影剂浓度对比),浓度高其密度亦高,反之亦然。在膀胱内造影剂与囊内充盈造影剂的衬托下,囊肿的壁所形成的环状透亮影即光晕征,加之输尿管下端扩张,全长片显示整条输尿管酷似头向下潜入膀胱内的“眼镜蛇头”,此为输尿管囊肿的典型X线征象[4]。本组5例可见此征象。当肾功能受损时,囊肿显影的密度比膀胱的密度低,呈淡薄而边缘光滑的充盈缺损。异位型输尿管囊肿:膀胱内仅见透亮的充盈缺损,做逆行造影或膀胱尿道造影,有时可见异位的输尿管开口。患侧重复肾下肾之肾盂肾盏向外下移位,肾盏数较正常少,其最上缘与肾上缘距离增大,输尿管偏离中线较健侧远等表现,提示输尿管囊肿合并肾、输尿管重复畸形[5]。IVP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肾脏形态、功能,输尿管的走行全貌还能借助监视系统观察其排泄情况,可作为诊断输尿管囊肿的首选方法。

3.2.3超声检查输尿管囊肿表现为光环出现,呈圆形、椭圆形位于膀胱三角区偏一侧,光环时而膨大,时而缩小,有节律性改变,光环内偶尔可见一移动性虚线光点,是由输尿管排尿所致[1]。B超由于具有快捷、方便、分辨力高,价格经济并可观察囊肿变化,诊断正确率亦较高。但有时受仪器性能及检查者水平的限制,同时;对于异位型输尿管囊肿与来源于盆腔的囊性病变,如附件的囊性包块、膀胱憩室、前列腺囊肿等鉴别诊断有一定的难度,其诊断价值不如IVP[6]。

3.2.4CT表现平扫表现为边缘光滑的类圆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如果囊肿内并发结石可一起显示。CT检查不做为常规检查项目,因其检查费用高,无法动态下进行观察,不能显示囊肿的舒缩变化。

3.2.5MRI及MRI水成像检查可清楚显示肾、输尿管、囊肿大小及囊壁厚度,可准确诊断囊肿开口及囊肿分型,当囊肿内液体与原液信号相同时,定性诊断较为困难,检查费较高,临床应用较少。

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IVP和B超联合应用,相互补充,可对此病作出准确诊断。

【参考文献】

1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822-823.

2陈炽贤.实用放射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91-692.

3吴恩惠.贺能树.李景学,等.泌尿系统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17-218.

4ChavhanGB.Thecobraheadsign.Radiolofgy.2003,225(3):781-782.

篇3

改善临床症状,对抗心肌缺血

根据文献报道,经初步统计,地奥心血康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共3 970例患者。观察其中3 648例冠心病症状疗效结果:显效1 526例(41.83%),有效1 642例(45.01%),总有效率为86.84%,明显减少了患者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硝酸甘油的用量,患者胸闷、气短、心悸、乏力、头晕、头痛等症状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心电图疗效:共观察3 237例,显效885例(27.34%),有效1 157例(35.74%),总有效率为63.08%。可见,地奥心血康胶囊在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抗心肌缺血方面疗效显著。

改善心脏和血管的功能

根据临床研究报道,地奥心血康胶囊能使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流入道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VE)、峰值速度比值(VE/VA)、舒张期最大充盈率和标准化最大充盈率均明显增加,表明左心室舒张充盈功能显著改善。同时,心率减慢,血压、平均动脉压、总外周阻力、肺血管阻力均降低,心脏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左心室心肌能量有效利用率均明显增加。

此外,地奥心血康胶囊尚能明显增加血管弹性扩张系数和冠状动脉灌注量。

由此可见,地奥心血康胶囊能有效增强冠心病患者心脏收缩功能,改善血管功能。

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

临床研究表明,地奥心血康胶囊能使冠心病患者的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红细胞比容明显下降,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经过地奥心血康胶囊干预后患者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同时能有效地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微循环,使微循环半更新率、微循环半更新时间、微循环平均半潴留时间均明显缩短;甲襞微循环明显改善,改善率可达80%。

Ⅲ期临床试验及其他临床研究表明,地奥心血康胶囊能使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

调节血脂水平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种受多因素影响的疾病,血脂异常是动脉硬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诱发冠心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地奥心血康胶囊能使患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下降,同时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ApoA1/ApoB)比值,这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对抗作用。

剂量及疗程

地奥心血康胶囊Ⅰ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单次服用地奥心血康胶囊850 mg时,受试者均无明显异常,所以在Ⅱ期临床试验中用药剂量确定为200 mg,3次/日。Ⅲ期临床试验中观察了不同疗程对地奥心血康胶囊疗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对心绞痛症状疗效,疗程2个月和6个月差异有显著性,说明随着疗程延长,效果更明显。

篇4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用于瘀血内阻,头痛或胸痛,内热瞀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急躁善怒。

用法用量 口服。胶囊,6粒/次,2次/日;口服液,10ml/次,3次/日。或遵医嘱,1个月为1个疗程。

临床应用

胸痛 证属血瘀胸中,气机不畅。

症见胸部憋闷疼痛,痛有定处,兼见烦躁,或胸部异常感觉,舌黯红有瘀点,脉涩。

头痛 证属久病滞络,或外伤瘀血内停,脉络不畅。

症见头痛日久,或为偏头痛,头晕,兼见烦躁,失眠,健忘,口干苦,舌有瘀点,脉弦或涩。

痛经 证属血分瘀滞。

症见月经前后,或经期小腹胀痛,血色紫黑夹有血块,经量少或淋漓不畅,胸胁作胀。

应用鉴别

功能类同药物鉴别 ①与复方丹参滴丸的鉴别:两药同属活血化瘀代表方剂,有化瘀止痛之功,对于血瘀气滞的胸痛、头痛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复方丹参滴丸以三七为君药苦降开泄、散瘀和血、止痛功良,辅以丹参既能活血化瘀、通心脉,又能凉血活血、兼清瘀热,冰片芳香走窜、开窍醒神,故其为治疗瘀血阻滞的胸痹的良药。血府逐瘀胶囊以活血祛瘀为主,还有理气解郁的枳壳和川芎,既有牛膝引血下行,又有桔梗载药上浮,一升一降,以复气机升降之常。全方配伍,气血双调,解气分郁结,行血分瘀滞,活血而不伤阴,祛瘀又能生新,对于气滞血瘀胸中之诸疾患极为合适。②与通经甘露丸的鉴别:两药均为活血祛瘀之剂,两者均有桃仁、红花、当归、牛膝等活血祛瘀之品,均可治疗瘀血阻滞所致的痛经、闭经等疾病。所不同的是,血府逐瘀胶囊方中用“血中之气药”川芎活血行气,柴胡、枳壳疏畅气机,桔梗载药上浮,故而全方气血双调,解气分郁结,行血分瘀滞。而通经甘露丸中与上述药物搭配的是三棱、莪术、牛膝、酒大黄、丹皮等破血、活血之品,以及温经活血之肉桂,功专于血分,并无入气分之药物,全方共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功。

主治类同药物鉴别

胸痛 与丹七片的鉴别:两药均为治疗胸痛的常用方剂。丹七片所治之胸痛为瘀血阻滞所致,常见于胸痹。发作时常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等症状,且兼有心悸怔忡。血府逐瘀胶囊亦可用于胸痹,除了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外,常伴有胸闷,因暴怒疼痛而加重等气滞之征。

头痛 与复方丹参滴丸的鉴别:两药都有化瘀止痛之功,对于血瘀气滞的头痛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血府逐瘀胶囊所治之头痛,多为久病入络,脉络失养,亦可为外伤后瘀血内停所致,可见头痛日久,或为偏头痛,或见患处刺痛,兼见头晕、失眠、健忘等髓海失养以及烦躁易怒等气机不畅的表现。而复方丹参滴丸所治之头痛为瘀血头痛,疼痛时发时止,病情较轻,没有气滞和髓海失养的表现。

现代研究

篇5

胰腺实囊性肿瘤(solid and cystic tumors of the pancreas, SCTP)是近年来被人们逐渐认识到的新的肿瘤实体。据手术标本和尸体解剖材料的回顾性统计,该肿瘤仅占全部胰腺外分泌肿瘤的0.2%~2.7%。1959年Frantz描述的3例呈状结构的胰腺肿瘤被认为是此病的最初报道。之后人们对其报道的增多,相继有不同的名称,分别称之为状囊状肿瘤(Papillary and cystic neoplasm),胰腺实性状上皮性肿瘤(solid and papillary epithelial neoplasm of pancreas),胰腺囊实性腺泡细胞瘤(solid and cystic acinar cell tumor of the pancreas),胰腺囊实性肿瘤(solid and cystic tumor of pancreas),胰腺状囊实性肿瘤(papillary cystic and solid of the pancreas)[1]。随着临床、影像及病理学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该病已成为一独立的临床疾病。因具有良性或低度恶性的临床病理及较高的手术切除治愈率而引起人们的重视。

1. 病理

1.1 大体标本 肿瘤多为卵圆形或圆形,边界清晰,周围常有较厚的纤维性假被膜,可突出于胰腺表面。多数肿瘤较大,平均直径为9.0cm~10.3cm,大者可至20cm,小者可至2.5cm左右。94%的肿瘤为囊性或囊实性,肿瘤切面的特点表现为因坏死出血产生的囊性或假囊性裂隙与实性区以不同比例混杂。坏死程度并不一定与肿瘤大小成比例,大的坏死可形成假囊,其内充满血性或胶冻样物。实性区呈灰褐色,散在的小坏死灶使其呈现出海绵状外观。部分肿瘤因广泛出血几乎完全呈囊性,其内除大量液体外,还可见从囊壁向内突出软而细小的组织碎片[2]。多数肿瘤包膜完整,厚约2mm~4mm,壁均匀光整。少数肿瘤无完整包膜,偶可侵入囊壁、胰腺实质、静脉或侵及邻近脏器,并在腹腔内形成多数转移结节,尚可发生肝及淋巴结转移[3,4]。有人认为浸润生长方式的肿瘤手术后虽无复发,仍提示其恶性程度可能比普通SCTP高[5]。

1.2 组织学 SCTP的组织学表现较一致。肿瘤多有较厚的纤维性包膜,内由实性区、假区及两者的过渡区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实性区在纤细的纤维血管束周围肿瘤细胞排列成片状、索状,瘤细胞较一致,中等大小,圆形或卵圆形,胞浆弱嗜酸或透明,内含糖原(PAS反应)阳性的细小颗粒或小球。核卵圆形,位于中心,染色质细,核分裂极少见。假区肿瘤细胞以纤细的纤维血管为轴心形成分枝状假,其表现细胞呈复层排列,远离血管周围细胞产生退行性变,并表现不同程度的坏死、出血、囊性变。一些非肿瘤性改变也是SCTP的特征之一,实性区与假区之间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形成假菊形团排列。肿瘤间质可有微囊和异物巨细胞反应,并可在坏死边缘见到集聚的泡沫细胞和胆固醇肉芽肿。

1.3 电镜观察 肿瘤实性区内由多角形或略长形瘤细胞巢组成,外有不完整基膜,瘤细胞核较大,偏位,圆而规则,有的可见核仁。胞浆中绝大多数肿瘤以嗜酸性细胞为主,散在出现透明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外分泌细胞。嗜酸性细胞中充满肿胀的线粒体。透明细胞浆内含透明基质、核糖线粒体。外分泌型细胞内可见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和酶原颗粒。内分泌细胞浆内含小的、有致密核心的界膜颗粒。多数肿瘤可见“环形片层”,为平行微管结构[6]及有界膜包绕,内有平行管状结构的长圆形小体(weibel-palade小体)。

1.4 免疫组化 研究发现多数肿瘤细胞中α-AT,α-ACT,NSE,Vimentin呈弥漫阳性,这与腺泡肿瘤相似。尚有少数表达S-100,CK,SS及Chr为阳性。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胰多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均为阳性。而CA199、CEA测量数值在正常范围内。由于SCTP的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因而推测雌孕激素在其发病机理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一些研究结果PR为阳性而ER为阴性,另一些结果示PR和ER均为阴性,有人认为是由于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上的差异所致,目前尚无定论[7]。

2. 组织来源及临床表现

对于SCTP的组织来源目前尚有争议。其假说有导管细胞起源,腺泡细胞起源,内分泌细胞起源和多能干细胞起源等学说。而研究结果支持多能干细胞起源学说的占多数[1,2,8]。SCTPX显示多形性分化,即导管、腺泡或内分泌结构的分化。可能是多潜能干细胞在不同阶段沿着不同方向发展的结果。

SCTP多发于年轻女性的胰腺,偶有报告发生于老年妇女、男性和胰腺外的部位。据130例[2]和292例[1]统计,女性占90~94%,年龄范围2~75岁,平均年龄为21.8~23.9岁 。恶性病例中以老年病人为主[7]。肿瘤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常见于胰体和胰尾(58~64%)。也有异位胰腺组织发病的报告,可位于腹腔。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腹部不适,腹胀,上腹部及腰背部疼痛,少数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关节痛、体重减轻等症状。有些病人无明显症状,于体检时偶然发现腹部肿块。由于该肿瘤生长缓慢,梗阻性黄疸少见[9],极少数肿瘤破裂出血可导致急腹症[10]。

3. 影像学表现

3.1 X线检查 腹部平片可显示正常或见肠腔明显积气并移位,乃肿瘤压迫推移所致。少数可见肿瘤区或肿瘤周边出现钙化灶。胃肠钡餐检查可显示有胃、十二指肠或横结肠受压推移。

3.2 超声检查 以囊性和实性两种成分为特点。肿瘤多为低回声占位性病变,内部回声不均匀,显示包膜完整,界限清晰。临床可在B超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来确诊。

3.3 CT检查 CT扫描可观察肿块的大小和形状,识别囊实性区,观察周围脏器组织是否有浸润,是术前手术切除评估及术后随访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CT扫描见胰腺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楚,瘤体一般较大,呈圆形或分叶状,CT多表现为囊性结构为主、实性结构为主、囊实结构比例相仿的肿瘤,呈不均匀低密度,增强后肿瘤的实性部分和包膜明显强化。囊性部分罕见纤维间隔,其CT值较单纯性囊肿略高,通过大体标本对照证实为陈旧性出血或组织坏死液化。多数文献都提到了肿瘤的钙化,约占所有病例的30%左右,且均出现在周边部位,钙化可呈细条状或斑点状。一些报道CT发现该肿瘤可转移至其他腹腔脏器。CT上显示大部分SCTP的包膜都完整,如包膜不甚完整这提示低度恶性的SCTP肿瘤细胞浸润包膜向周围组织扩散的可能。

3.4 MR检查 肿瘤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不均匀高信号或混合性信号。MR对于出血坏死有更高的分辨率。在T1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则提示肿瘤中的出血区或血性碎片。T2加权像上的低信号也可见于陈旧性出血的含铁血黄素沉着。Peter提出在T2加权像上肿瘤边缘有非连续性的环形的低信号,经Gd-DTPA造影剂增强后,部分病例表现出周边增强。在MR上另一特殊的征象是流体成分中的血性碎片,往往可在肿瘤内显示分层现象。这可作为囊实性肿瘤有诊断意义的直接征象,为诊断该胰腺肿瘤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影像形态学诊断依据。

3.5 血管造影 对胰腺囊实性肿瘤的病人,在血管造影方面的报告结果不甚一致。有报道发现肿瘤的血供较丰富,其供血动脉主要来自胰动脉的分支或脾动脉。但也有人认为肿瘤无血供或少血供。

3.6 ERCP 若肿瘤位于胰头体部,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检查显示主胰管有不同程度的受压移位,远端主胰管扩张。

4. 诊断和鉴别诊断

SCTP在B超、CT和MRI上常无特征性表现,术前往往不易定性诊断。影像学上表现为胰腺部位实囊性肿瘤,边界清晰,包膜完整,肿瘤实性部分和包膜有钙化,增强后明显强化,MRI显示肿瘤内有分层现象,结合临床发病为年轻女性则要高度怀疑为SCTP。该肿瘤须有与有囊实性表现的肿瘤鉴别,如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和胰腺黏液性囊腺瘤、无功能性的胰岛细胞瘤、胰母细胞瘤、有钙化的胰腺出血性假囊肿以及罕见的胰腺结核等。胰腺浆液性囊腺瘤、胰腺黏液性囊腺瘤多见于胰体尾部,包膜较薄,单房或多房。可见纤维条索间隔呈放射状排列或呈蜂窝状,CT平扫时呈低密度,囊内有分隔,有时肿瘤壁不均或见结节状突入囊内并有囊壁壳状钙化,有别于SCTP。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虽发生于中年以上的人群,但无女性发病倾向。由于不引起内分泌症状,发现时往往瘤体较大,可表现出肿块中心坏死囊变,出现钙化,恶性者甚至肝内已有转移,这些都易与SCTP混淆,有时需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发生在儿童的SCTP需与胰母细胞瘤鉴别。后者多在7岁左右发病,无性别差异。由于中央的坏死,病理上可见囊性成分。胰母细胞瘤比SCTP更有侵袭性,常常拌有肝脏转移。胰腺的假囊肿表现为胰腺内或外,囊壁薄而均匀,偶见周边钙化,临床上有胰腺炎、外伤或饮酒史可以鉴别。胰腺结核十分少见,可发生在胰腺的任何部位,胰头颈部较多见。B超和CT显示为囊实性占位,为结核脓肿形成。常被误诊为其他胰腺囊实性肿瘤。但该病人临床有结核病史或结核中毒症状,可拌有腹腔淋巴结肿大抗痨治疗后预后良好。

总之,SCTP是一类罕见的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有其独特的病理学表现,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囊实性结构,CT和MRI对本病不仅有定位而且有较高的定性和鉴别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Mao C,Guvendi M,,Domenico DR,et al. Papillary cystic and solid tumors of the pancreas: A pancreatic embryonic tumor? Studies of three cases and cumulative review of the world’s literature.Surgery,1995,118(5):821-826.

2. Pettinato G,Manivel JC,Ravetto C,et al. Papillary cystic tumor of the pancreas. A clinicopathology study of 20 cases with cytometic,immunohistochemical,ultrastructural,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ure. Am J Clin Pathol,1992,98(5):478.

3. Ishikawa O, Ishiguro S,Ohigashi H, et al. Solid and papillary neoplasm arising from an ectopic pancreas in the messocolon. Am J Gastroenterol, 1990,85(5):597-601.

4. Zamboni G, Bonetti F, Scarpa A, et al. Expression of progesterone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ten cases. Virchows Arch[A] 1993,423(6):425-431.

5. Zamboni G, Bonetti F, Scarpa A, et al. Solid infiltrating variety of papillary cystic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 Cancer, 1990,65(12):2747-2757.

6. Sanchez JA, Newman KD, Erlandson RA, et al. Papillary tumor-cystic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 ArchSury, 1990,125(5):1502.

7. Lam KY, Lc CY, Fan ST. Pancreatic from Hong kong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old J Sury 1999 Oct;23(10):1045-1050.

8. Zinner MJ, Shurvaji MS,Cameron JL. Solid and papillary epithelial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s. Surgery, 1990,108(3):475-480.

9.Zinner MJ. Solid and papillary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s. Sury Clin North Am,1995,75(5):1017-1024.

10. Jeng LB,Chen MF, Tan RP. Solid and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 Emphasis on surgical treatment. Arch Sury, 1993,128(4):433-436.

11. 张学庆. 胰腺实性假状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的诊断[J].实用医技杂志,2007,(2).

12. 邓元,张学斌.胰腺囊实性肿瘤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2).

13. 章士正,谭华桥,邓丽萍.胰腺囊实性状上皮性肿瘤的CT、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1).

14.张可仞,贾惠敏,舒红.胰腺状囊实性肿瘤的病理与临床特点[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7(11).

篇6

【关键词】牙源性颌骨囊性变;影像学;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角化囊肿

牙源性囊性变在口腔颌面部疾病中发病率较高,常常发生于上颌骨或下颌骨,因其临床表现较隐匿,发现时囊肿病变范围已较广,对术后颌骨的愈合带来了不利因素,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本文对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8例牙源性颌骨囊性变患者。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42.3±2.6)岁;发病部位:上颌骨11例,下颌骨37例;前牙区13例,后牙区17例,下颌骨升支18例。其中5例患者是自觉颌骨局部隆起,自觉不适,影响进食而发现,其余43例患者在体检或行其他治疗时无意中发现。

1.2治疗方法

根据术前检查及临床表现,分别采用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辅助检查,单纯性牙源性囊肿采用剜除术,单囊性角化囊肿和单囊性成釉细胞瘤采用剜除术+Carnoy’s液处理[1]。所有患者均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辅助诊断;术后行组织学切片复查,结合最新WTO分类标准进行确诊。

2结果

2.1影像学表现

48例牙源性囊性病变中,单纯牙源性囊肿31例,占64.52%,影像学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牙根一般正常;单囊性牙源性角化囊肿12例,占25.00%,囊肿境界清楚,牙根一般无破坏;单囊性成釉细胞瘤5例,占10.41%,牙根压迫吸收呈角形。

2.2复况

术后随访2~3a。其中31例单纯牙源性囊肿患者无复发,复发率为0%;12例单囊性角化囊肿患者复发1例,复发率8.33%;5例单囊性成釉细胞瘤患者无复发,复发率为0%。

2.3一致性结果

术前影像学与术前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情况及术后病理检查完全一致。

3讨论

篇7

【关键词】 系统性硬皮病;治疗; 参芪活血方;肤康胶囊;疗效

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derma,SSc)是一种以皮肤和内脏器官广泛纤维化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过度增生是SSc最基本的病变,所以抑制胶原纤维增生是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目前,对SSc的治疗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但这些药物副作用大,疗效亦不理想。中医学认为本病属“痹病”范畴,血脉瘀滞是其主要病机,多年来不少学者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获得较好疗效。本院采用参芪活血方联合肤康胶囊治疗SSc皮肤硬化期患者9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SSc硬化期患者1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84例。治疗组男18例,女74例;年龄17~65岁,平均(34.5±4.9)岁;病程4~90个月,中位数32个月。对照组男17例,女67例;年龄18~63岁,平均(35.0±5.3)岁;病程6~84个月,中位数31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皮肤硬度积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风湿病协会1980年提出的SSc诊断标准[1]。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自拟参芪活血方,随证加减。基本方:丹参、黄芪、当归、鸡血藤、桃仁,炙虫、川芎、积雪草、生地黄、白花蛇舌草、炒白术、羊藿、茯苓皮、生甘草、炒麦芽,每日1剂。自制肤康胶囊(腹蛇、眼镜蛇、血竭),每次2粒,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青霉胺0.25 g,每日2片。观察6个月评定疗效。

2.2 观察指标

2.2.1 临床表现 皮肤硬度积分参照Steen VD评分法[2],观察26个解剖位置的皮肤硬度,根据硬化情况按0~4分评分。0分,无硬化;1分,轻度硬化;2分,明显硬化;3分,重度硬化;4分,极度硬化。局限性硬皮病按硬化范围及硬化程度评分,每10 cm2为1个评分单位。关节功能积分参照Kaham A评分法[3],让患者完成12项动作,根据完成动作的难易程度按0~4级评分。

2.2.2 实验室指标 红细胞沉降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

2.3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皮肤硬化消退,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显效:皮肤硬度积分和关节功能积分减少 > 60%。有效:皮肤硬度积分和关节功能积分减少 > 30%。无效:皮肤硬度积分和关节功能积分减少 ≤ 30%。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χ2 = 11.02,P < 0.01)。见表1。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皮肤硬度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 < 0.01);关节功能积分亦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 < 0.01)。治疗组治疗前后皮肤硬度差值和关节功能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SR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 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 < 0.01)。见表2。

3.3 不良反应 治疗组7例轻度腹胀、胃纳减少,5例大便次数增多。对照组3例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伴痒,4例乳酸脱氢酶升高,3例血谷丙转氨酶异常,6例尿隐血或蛋白阳性,4例血白细胞下降,3例血小板下降。停药后适当治疗均恢复正常。

4 讨 论

《素问・痹论》首先提出“皮痹”的病名:“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五脏生成篇》认为皮痹形成与血行瘀滞有关。我们认为本病有其独特的病机,即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肝肾不足,标实为血瘀痰浊等。现代研究通过对血黏度、血小板功能的测定,提示硬皮病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SSc患者常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释放内皮素[4],致血管容易收缩、痉挛,故认为血瘀是其主要病证。此病病程长,病情复杂,治疗上单法单方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本院采用中西医综合分期疗法治疗此病疗效良好,其中对SSc硬化期患者采用参芪活血方治疗,疗效显著。

方中益气以黄芪为主药,补气生阳。活血祛瘀药以丹参为主药,当归、鸡血藤、桃仁、积雪草补血活血以增强丹参之效。虫活血化瘀以强祛瘀之功,白术健脾益气,川芎行气活血均为臣药。羊藿温补脾肾,祛风寒湿;生地黄、白花蛇舌草既可解益气活血药之温热,又可抑制自身免疫反应;茯苓皮健脾利湿,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并有激素样作用为使药。SSc的一大特征就是胶原纤维的增生,大量的胶原在皮肤和肺等组织器官沉积,导致组织器官纤维硬化。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分泌功能,减少胶原合成,从而减轻组织纤维化[5]。丹参、桃仁、当归等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与产生胶原的作用,还能减少胶原沉积,同时促进胶原分解,使硬化的结缔组织软化[6-7]。积雪草也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胶原合成,促进胶原降解,对结缔组织的基质和纤维成分有抑制作用[8]。

本观察结果显示,参芪活血方治疗硬皮病皮肤硬化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5 参考文献

[1] Masi AT,Rodnan GP,Medsger TA,et al.Preliminary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sclerosis(scleroderma)[J].Arthritis Rheum,1980,23(5):581-590.

[2] Steen VD,Medsger TA,Rednan GP.D-penicillamine theraPy in progressive systemic sclerosis(sclero-derma):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J]. Ann Intern Med,1982,97(5):652-659.

[3] Kahan A,Amor B,Menkes CJ,et al.Recombinat interferon-γ in the treatment of Systemic Sclerosis[J].Am J Med,1989,87(3):273-277.

[4] 陈冬冬,屠文震.系统性硬皮病的血管病变[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1):52-53.

[5] 沈权,侯筱魁,叶澄宇.黄芪对硬膜外瘢痕影响的超微结构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0,8(2):15-17.

[6] 李明,王强,杨春欣,等.丹参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31(1):22-24.

篇8

关键词:MSCT;后处理技术;四维彩超;肾脏含囊性占位性病变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都是我院健康体检人员、门诊患者或住院患者,年轻人、中年人及老年人各年龄段都有,但病因、临床症状、全身状况不尽相同。其中所有健康体检人员均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只是偶然发现,剩下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

1.2方法 采用日本东芝医疗器械生产的Aquilion16排螺旋CT及TOSHIBA680四维彩超检查。CT检查时,用腹部扫描条件,患者采取仰卧位,平扫时间3.0s,层厚5 mm~10mm,层距5mm~10mm,窗位30Hu~50Hu,窗宽320Hu~400Hu,并进行多平面重建,从而多方位展示病变。超声采用腹部凸阵低频探头进行探查,患者采取仰卧位、俯卧位及侧位等,灵活使用探头多方向多方位进行探查。

2 结果

40例患者,17例手术证实为肾癌合并囊性变;5例为囊性肾癌;8例为肾囊肿合并感染、出血;4例为肾脓肿亚急性期;3例为肾包膜下血肿慢性期合并肾挫裂伤;2例为肾癌侵犯肾盂伴肾盂积水;1例为黄色肉芽肿合并感染。结论:医学影像对肾脏含囊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准确率极高,具有重要的临床诊疗价值。

3 讨论

3.1诊断肾脏含囊占位性病变的主要影像学手段

3.1.1CT扫描 CT对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可清晰地看到肿瘤的大小、性状,是否外凸或外侵,肾的轮廓、外形、破坏及对周围组织影响等情况。还可以发现未引起肾盂肾盏改变和无病状的肾癌,可准确的测定肿瘤不同成分的密度,并可准确分期。

3.1.2超声扫描 超声检查是最简便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可作为常规体检的一部分,超声扫描发现肾脏占位性病变可精确到数毫米,重要的是可以鉴别肿块内容物组成及性质,从而诊断是否是肾癌。肿瘤压迫肾盂时,可见肾盂变形、移位甚至中断。晚期可出现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瘤栓。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等。再加上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的应用从而可以显示病变血流情况,频谱性质,更好的为诊断服务。

3.1.3肾动脉造影 肾脏占位性病变含囊性部分可不显影,实性部分表现有新生血管及动静脉瘘,造影剂池样聚集,包膜血管增多,有时必要时可向肾动脉内注入肾上腺素,正常血管收缩而肿瘤血管无反应。

3.1.4MRI不宜作为肾癌诊断的首选方法,但当CT或其他检查难于确定肾脏肿瘤的性质时,MRI对确定肿瘤的来源和性质有一定帮助[1]。

3.1.5核素骨扫描及显像检查,核素全身扫描发现骨转移病变可较X片早3~6个月。

3.2肾脏含囊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3.2.1肾脓肿增强后为均匀环形强化,脓肿壁厚薄均匀,内壁光滑无壁结节,囊内容物均一无悬浮物,病灶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肾周多伴感染,肾轮廓模糊,结合临床鉴别亦较容易诊断。

3.2.2肾囊肿可为单发或多发,常位于肾皮质,大小不一,与肾实质分界锐利清楚,壁薄而均匀,偶有钙化,无强化,其内为水样密度,出血的囊肿内可见玻璃样变性、骨或软骨组织,当囊肿长大并出血或蛋白含量高时,密度可增高。囊肿一般生长缓慢,但亦可以迅速生长,偶有恶变。当囊肿壁增厚或不规则,出现实性成分并有强化及囊肿周围出现软组织影时应警惕恶变可能。成人型多囊肾病变常为双侧,肾脏体积明显变大,囊腔间有压迫萎缩的肾实质,常伴有继发感染及肾功能异常。

3.2.3多房囊性肾瘤由多个大小不等互不交通的囊肿构成,特点之一是一侧肾呈单个囊性病变,直径在10mm以上,其囊壁和间隔厚,增强扫描可有强化,囊液性质与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相似。需要手术病理进行鉴别。

3.2.4普通型肾透明细胞癌伴囊性变,肾癌呈囊实性占位,中心供血不足,出血和坏死形成假囊肿,"囊肿"壁厚且极不规则,多为单房。囊性部分无强化,实性部分可呈不同程度强化。

3.2.5肾囊腺癌,超声检查酷似囊肿并可能有钙化,肾癌和囊肿难以鉴别时可以穿刺,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是比较安全的,穿刺液可作细胞学检查并行囊肿造影,囊肿液常为清澈无肿瘤细胞,低脂肪造影时囊壁光滑可肯定为良性病变,如穿刺液为血性应想到肿瘤可能,在抽出液中找到肿瘤细胞且造影时囊壁不光滑,即可诊断为恶性肿瘤。

3.2.6囊性肾癌按病理组织学类型分为4种:固有的单囊性生长、固有的多囊性生长、囊肿坏死及起源于单纯性囊肿内壁上皮细胞。囊壁不规则增厚,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分隔及结节的早期强化;多数囊壁及分隔钙化明显,呈斑点状、线条状或壳状,钙化量及形态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很重要,良性钙化多呈线型,量少,薄且细;囊性肾癌的分隔常见,且粗细不均,常>1mm,与囊壁交界处呈结节状增厚;囊性肾癌病变与邻近肾实质边界不清,这与肿瘤缺乏包膜且呈浸润性生长有关;囊性肾癌病变常较大,较大的病变常有较多的恶性征象,当囊性病变较小时,恶性征象少或不明显,诊断很困难。

3.2.7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是一种少见的肾实质慢性肉芽肿性炎性病变,平扫时可见肾盂内软组织肿块影,边缘多不清楚,如累及实质时表现肾脏普遍肿大,内有不规则的低密度影,有囊变区,可多发或单发,囊变区为扩张的肾盏,坏死组织及黄色瘤样组织,注入造影剂后病变周围组织轻度环形强化,这可能系含血管丰富的肉芽组织或被挤压的正常肾组织,囊变区不强化。与囊性肾癌较难鉴别。

3.2.8肾包膜下血肿表现为新月状或镰刀状,出血多时肾实质明显受压,急性出血时,血肿表现为高密度,5~7d后为等密度,15d后为低密度;血肿吸收后,肾包膜可表现增厚或条索状粘连征象,更晚期肾周包膜下可出现环状钙化;常合并有肋膈角及腰大肌血肿或胸腰椎骨折。

3.3肾脏含囊占位性病变病因

3.3.1肿瘤呈囊性生长 肾细胞癌起源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其中一些以囊性形式生长,逐渐形成大小不等互不相通的多房性肿块,囊内有含量不等的新鲜血液,肿瘤常有假包膜。

3.3.2肾癌中心供血不足,出血和坏死形成假囊肿,"囊肿"壁厚且极不规则,多为单房。

3.3.3肾癌起源于囊肿壁上的上皮细胞,结节常位于囊肿的基底部。

3.3.4肾癌引起肾小管或肾小动脉阻塞导致囊肿形成。当囊肿增大时,肿瘤嵌入到囊肿内,此型少见。

3.3.5血肿吸收期由于血红蛋白分解、血块液化,液性成分密度减低成水样密度。

近年来由于环境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肾脏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尤其是肾脏恶性占位的成分、大小等性质不同,相应的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尤其是早期阶段很多患者没有任何表现,甚至有些肿瘤已经很大了,显微镜下尿液性质也没有任何异常,但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可以在早期发现数毫米的肿瘤病灶,这就大大的提高的该病的治愈率及患者的生存率[2],所以说影像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在患者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时发现病灶;而且可以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成分及性质进行鉴别诊断,如上述所讨论的肾脏含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尤其是对鉴别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准确率很高。肾脏含囊性占位性病变可以说种类繁多,但究其原因可分为先天性的、后天性质的,后者又分肿瘤性质的、炎性的、外伤性质的,所以在诊断这类疾病时一定得依据患者病史并结合临床表现来下结论,最后以手术为对照, 进行评价。尤其是MSCT及现代超声技术在诊断肾脏含囊性占位性病变性质的准确率极高,不但可以观察到占位本身的情况,对占位的发展趋势及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也一目了然,还可以进行引导下穿刺及介入治疗,制定肿瘤分期进一步指导临床,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和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56-01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女性常见的生殖内分泌和代谢紊乱性疾病,本文通过寻找PCOS患者临床特征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独立预测因子CRP、血脂间的关系,确立PCOS患者早期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回顾总结2009年5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PCOS患者48例。PCOS诊断根据:符合以下3条中的任意2条[1],①长期无排卵;②雄激素水平升高的临床(如多毛、痤疮)和(或)生化依据;③卵巢增大,单侧卵巢体积>10ml或超声下至少有直径2-9mm的小卵泡>12个。除以上3条外,应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雄激素增多症。

1.2 生殖激素的测定 所有受试者均于月经周期第3-4天(闭经者日期不限)采集肘静脉血,测定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雌二醇(E2)、睾酮(T)、孕酮(P)。

1.2.1 测量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kg/m2),(BMI)≥25kg/m2为肥胖。

1.2.2 测空腹血糖及空腹胰岛素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22.5,以HOMA-IR≥2.69判定为胰岛素抵抗(IR)。

1.2.3 测血脂及CRP:包括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软件。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2.1 多囊卵巢患者与对照组的血脂及CRP比较 多囊卵巢患者血脂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 PCOS患者中不同组别的血脂及CRP比较 PCOS患者中肥胖组血清TG、CRP水平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

3 讨 论

有研究[1]表明PCOS患者心梗发生率比正常妇女高7倍。如忽视对该群体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早期认识和干预措施,有可能危及成年乃至中老年妇女的健康状况。有些学者认为[2]:肥胖不是PCOS患者血脂改变的原因。有些学者则认为:肥胖型PCOS患者具有更高的雄激素水平、存在更严重的胰岛素耐受情况和血脂代谢紊乱情况。本研究资料显示,PCOS患者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肥胖型和非肥胖型PCOS患者TC、HDL和LDL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TG水平肥胖组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

参考文献

篇10

作者:李新奎,陶惠人,王全平,李明全,刘继中

【关键词】 骶尾部

关键词: 骶尾部;蛛网膜;囊肿;医学影像学;临床诊断学

摘 要:目的 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影像学和临床特点,以助于临床诊断. 方法 观察24例经手术证实的骶管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X线片,CT,造影后CT,MRI等影像学资料中的影像改变,分析该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手术中的病理特点. 结果 X线片,CT,及MRI中均可显示出骶骨的骨性改变,造影后CT囊肿内造影剂显影,MRI可以清楚的显示出囊肿呈长T1及T2信号,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囊肿与硬膜囊一般有交通孔. 结论 MRI是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生是由于先天的硬膜缺陷所致.

Keywords:sacrococcygeal region;arachnoid;cyst;imaging medicine;clinical diagnosis

Abstract:AIM To stud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age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arachnoid cyst in the sacral canal in order to improve our ability to diagnose it.METHODS The imag-ing changes including X-ray,CT,CT following myelography and MRI were assessed in24patients with operation-proved arachnoid cysts in sacral canal,and thei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e and pathologies were asloanalysed.RESULTS Bone erosion sometimes was observed in X-ray,but often in CT and MRI.CT after myelography demonstrated contrast fill-ing of the arachnoid cyst in sacral canal.Long T1and T2 signals of the cysts were clearly shown in MRI,and the sig-nal density was the same as that of cerebrospinal fluid.Clini-cal symptoms were caused by compression of sacral nerve.Generally,there were communicating holes between cysts and thecal sacs.CONCLUSION MRI allows us to predict better the arachnoid cyst in sacral canal,and the cyst seems to arise as a result of congenital defect of thecal dura.

0 引言

骶管内蛛网膜囊肿临床上少见,而且以往由于影像学手段的限制,以及对该病的特殊临床表现认识不足,常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以往文献都是个别的病案报道[1-7] .我们对1989年以来诊治的24例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该病的影像学特点,分析了该病临床表现的特征性,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自1989年开始,经椎管造影,CT,MRI明确诊断并经手术治疗的骶管内囊肿患者共24(男8,女16)例,年龄20~66(平均41)岁.

1.2 方法

总结分析患者的主诉,临床症状及体征,特别注意患者有无骶神经根受压症状,如会疼痛和大小便障碍等.所有24例患者术前均行骶骨正侧位X线片,腰椎CT检查;5例患者行骶骨CT检查;1例患者行椎管内造影后CT检查;22例患者行MRI检查.骶骨形态的改变,囊肿的部位,数目,形态及大小,并与手术中所见相比较,手术中切除的囊肿壁均送病理检查,分析骶管囊肿的临床特点.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以腰骶部疼痛,下肢的坐骨神经痛以及间歇性跛行为主诉的共22例,其中13例有会烧灼不适感,或者鞍区感觉麻木;排尿障碍9例.以单侧肢体肌肉萎缩为主诉的1例,此例患者并无疼痛和马尾神经受损表现.大便无力为主述,无其他任何不适的1例.病史1mo~10a,平均24.9mo. 2.2 影像学结果

2.2.1 X线表现

阳性者5例.骨盆平片可见骶骨中线区骶2,3平面有一椭圆或圆形透亮区,侧位片可见骶骨椎体后缘有一浅弧形压迹,囊肿较大者骶管扩大,骶管后壁很薄.

2.2.2 CT检查

可见骶管内密集的软组织阴影,密度值与脑脊液相同(CT值=5),压迫相邻的骶神经根或硬膜囊,骶骨椎板变薄,骶椎的椎体后缘受压失去正常的半月形弧度,椎管明显扩大;1例造影后的CT除了上述骶骨的骨性改变外,密集的软组织即囊肿内因充满了造影剂而与周围组织区别清楚.

2.2.3 MRI检查

骶管内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影,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呈高信号,表现为长T1和长T2像,信号密度与脑脊液相同.囊肿的数目,最多者有4个.凡囊肿呈葫芦形的,经手术证实均为两个囊肿的影像重叠所至,而不是一个囊肿.

2.3 手术病理

局麻下行常规椎板减压术,见骶骨椎板往往受压变得菲薄,有的椎板已经穿破.显露骶管后,即见囊肿位于骶管内硬膜外,近端与硬膜囊相连,张力较大,周围骶管壁的骨质有不同程度的压蚀.切开囊肿壁,自囊肿内流出清亮的脑脊液.囊肿的数目单发的18例,2个囊肿3例,3个囊肿的1例,4个囊肿的3例.其中有2例3个囊肿内没有神经走行.囊肿以单发和内有神经走行者为多.囊内走行的神经与囊壁内表面无粘连,颜色及质地正常.囊壁的外表面压迫相邻的神经根,且粘连紧密,不易剥离.试图剥离时,极为敏感,患者疼痛难忍而放弃.囊肿上极常有一小孔即‘交通孔’与硬膜囊相通,嘱患者用力咳嗽以增加腹压时,有脑脊液自交通孔流入囊内;该孔也是囊内神经自硬膜囊穿出进入囊肿内的通道.有2例患者的交通孔不明显,脑脊液流出不明显.所有囊肿切除后送病理检查,报告为: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未见上皮成分,符合蛛网膜囊肿的诊断.

3 讨论

3.1 骶管内囊肿的病因

骶管内囊肿的来源尚有争论[8] ,有的学者认为是由于神经根鞘扩张所致;有的学者认为和脊柱退变或创伤有关;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硬脊膜的先天性缺陷,在腹压增加或动脉搏动时,脑脊液的流体静压增高[5,6,9,10] ,使脑脊液通过蛛网膜的薄弱处逐渐流入先天性缺陷的憩室内形成,这一薄弱处即形成了交通孔.在此组病例中,仅有2例术中没有发现明确的交通孔,其余病例均有明确的交通孔.即使这2例患者术后也有明确的脑脊液渗出, 说明囊肿仍然与硬膜囊相同,只不过交通孔较小术中肉眼无法辨别而已.因此,我们认为骶管内囊肿的发生是由于硬脊膜的先天缺陷所致,而且认为交通孔有瓣膜样和非瓣膜样之分.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囊肿的交通孔可能是一个瓣膜样通道[9] ,使流入憩室内的脑脊液不能回流,随年龄的增长,流入的脑脊液越来越多,形成的蛛网膜囊肿越来越大,压迫周围的神经根,从而引起临床症状.我们在手术中观察到让患者腹部用力增加腹压时,脑脊液通过交通孔流入囊肿内,但我们没有观察到头低位时脑脊液可以回流,据此,我们认为交通孔是瓣膜样.

对个别没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交通孔不是瓣膜样,脑脊液可以自由的通过交通孔在硬膜囊和囊肿内流通,囊肿内的压力与硬膜囊内的压力一致,所以不会引起临床症状.在骶神经根鞘与硬脊膜的延续处,蛛网膜较薄弱,因此,骶管内蛛网膜囊肿常常是骶神经根囊肿.本组共有3个囊肿内没有神经根,说明骶管内囊肿是蛛网膜囊肿,而不单纯是骶神经根囊肿.

3.2 骶管内囊肿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常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或骶管内肿瘤相混淆.该组病例中,最长的1例患者误诊为椎间盘突出长达10a.骶管囊肿以压迫骶神经根为主,所以临床上也有其特点:常有骶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如骶尾部的疼痛,会的烧灼不适感,麻木感,大小便障碍;有的患者以会的不适及疼痛感为主要症状.本组25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55%)有骶神经根受压的表现.这种骶神经受压的临床症状在椎间盘突出巨大或椎间盘突出破入椎管时才容易出现,所以对于腰椎CT扫描显示不足以解释骶神经根受压的表现时,要考虑到骶管内囊肿的可能性.骶管内囊肿的临床症状是囊肿与周围骨壁挤压周围的骶丛神经引起的,囊内神经仅受囊肿内增高的流体静压影响.手术当中我们也发现,囊肿的外壁与其他神经根粘连严重,常常无法分离,而囊内神经根与内壁无任何粘连.

3.3 影像学特点

X线片对于怀疑骶管囊肿的患者,应该常规拍摄骶骨正侧位片,对于病程长,囊肿较大的患者,骶骨的骨质破坏较重的,可以有阳性发现,但是多数患者平片上没有阳性发现[1,2] .此组病例24例患者仅5例患者有阳性发现,因此诊断意义不大.CT扫描:正常的骶骨CT扫描中,骶骨椎体的后缘有一个半月形的弧度突向骶管.在骶管囊肿的患者中,骶骨CT常显示该弧度的不光滑,甚至该弧度消失,骶管明显扩大,椎板变薄;分辨率较高的CT可以显示出骶管内密集的软组织影,压迫相邻的神经根.本组25例患者仅有5例行骶骨CT扫描,均有阳性发现,所以CT扫描对于有临床症状者仍有较高的诊断价值[1,2] .但是多数患者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而行腰椎CT检查,扫描部位一般在L5S1间隙以上,而骶管囊肿一般在S2~S3以下,漏诊率较高.所以对于临床上诊断为椎间盘突出CT没有明显发现时,为避免漏诊骶管囊肿,不妨向下多扫描几个平面.椎管内造影:造影剂可以由蛛网膜下腔经交通孔进入囊内显影.本组1例造影后CT清楚的显示了囊肿的形态.但在囊肿的交通孔很小时,造影剂进入囊肿内较慢时,易造成假阴性.另外,椎管内造影的并发症,如腰痛,粘连性蛛网膜炎等,也不容忽视.本组这例椎管内造影的患者,手术后大小便及腿部症状完全消失,但腰部造影穿刺部位的疼痛使患者站立不能超过0.5h,经理疗等保守治疗2a后才缓解.我们认为,在有了MRI这种无创伤的检查的今天,应尽量减少这种创伤性的检查.

核磁共振: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极高的价值,不仅可以清楚的显示囊肿所在的部位,形态和大小,而且可与其他的疾病相鉴别.骶管囊肿信号和脑脊液相同是它的独特之处,即长T1和长T2信号[3,4,11] ,而周围的脂肪组织在T2加权像上信号低于脑脊液.在冠状位上,平行于骶神经根的位置扫描,可以清楚的显示囊肿的数目.对于X线,CT,椎管造影显示不出的囊肿,MRI均可以清楚的显示出来.许多患者因其他原因行腰骶MRI检查偶然发现囊肿,由于没有任何症状,未给与特殊治疗.

参考文献

[1]Friedman H,Weinberg PE.Imaging sacral nerve root cysts [J].Surg Neurol,1986;26:585-590.

[2]Willinsky RA,Fazl M.Computed tomography of a sacral per-ineural cyst [J].J Computer Assis Tomogr,1985;9(3):599-601.

[3]Blank W,Brawanski A.Intrasacral meningeal cyst demonstrat-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J].Neurosurg Rev,1992;15:323.

[4]Su CC,Shirane R,Okubo T,Kayama T,Yoshimoto T.Surgi-cal treatment of a sacral nerve root cyst with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in an85year-old patient:Case report [J].Surg Neurol,1996;45:283-286.

[5]Carrillo R.Lumbar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 for symptomatic sacral nerve root cysts:An adjuvant diagnostic procedure and/or alternative treatment?Technical case report [J].Neurosurgery,1998;42(4):952-953.

[6]Artels RH,van Overbeeke JJ.Lumbar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 for symptomatic sacral nerve root cysts:An adjuvant diagnostic procedure and/or alternative treatment?Technical case report [J].Neurosurgery,1997;40(4):861-864.

[7]Pleasure SJ,Abosch A,Friedman J,Ko NU,Barbaro N,Dil-lon W,Fishman RA,Poncelet AN.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resulting in stupor caused by diencepphalic com-pression [J].Neurology,1998;50:1854-1857.

[8]Goyal RN,Benoit BG,Belanger MEG.Intraspinal cysts:A classific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J].Spine,1987;12(3):209-213.

[9]Williams B.Sciatica caused by sacral-nerve-root cysts [J].Lancet,1971;1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