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管理的要点范文

时间:2024-05-21 17:3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日常管理的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日常管理的要点

篇1

开车时,我们需要不断地看汽车仪表盘,以了解汽车的水温、油量、速度、转速,以及其它信息,从而使那些原本看不到、无法判断的车况直观地显现在我们眼前。同样,业务的运转也需要有仪表盘和显示屏,来告诉经营者、管理者,目前公司业务的各项功能正处于怎样的状态。

因此,我们也一样需要展开各项终端功能,即细分功能,来设定相应的管理项目,利用这些管理项目来评价各项工作达成的情况、检查各项业务结果的好坏并判断产生这些结果的流程是否该做出相应的改善。

这意味着,企业运营中要设定与业务功能相对应的管理项目。

事实上这并不容易。企业经营者通常会将设定管理项目的事情轻易地交给人力资源部门,让他们设定所谓的KPI或者考核指标。毫不客气地讲,人力资源部门很少能够切实理解每一项细分功能的基本流程、做法,以及它对于整体而言应该承担的职责和发挥的作用。尤其是,某些职能始终只能定位于“幕后英雄”、“龙套”或者“导演”,而人力资源部门的所谓KPI则往往将这些角色推向了“前台”,弱化甚至否定了它的服务职责,却强化了它的产出职能。实际上这也是造成局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大于整体利益、部门之间互相争斗而各守堡垒,形成条块分割局面的症结所在,这与经营者的初衷是完全相背离的。

改善流程比考核人更重要

当人力资源部门武断地设定了KPI之后,便会进一步设定繁琐、苛刻而无操作性的考核条款。这就导致各部门对于压给自己的指标只能采取消极的手段以避免受罚,从而激发了人的“避害”本能,造成我可以没有功劳、没有业绩,但是只要不犯错就会比别人好的情形。当企业文化整体因此转向消极一面的时候,甚至会陷入互相攻讦、勾心斗角的局面,为此所消耗的“能量、弹药”,就都需要企业埋单了。

但是,考察和改善的着眼点始终在于流程,而不是“人”上,做到这一点在很多企业也还是一大难点。很多企业经营者认为:不对人考核,人就不会好好干活。一定要严格考核,才能让大家有压力,再由压力产生动力。这或许有点儿作用,但总归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是“事倍功半”的笨方法。因为,它失去了对流程进行考察的动力和基础,甚至还有经营者为了有理由考核人,而一味地肯定流程。

我们应当基于公司整体最优的基本原则,设定不同的业务功能并进行细化后,再设定能够直观地考察和了解流程运行状况,并能够对其进行分析改善的管理项目。然后,将这些管理项目中的重要点整理成管理项目一览表,基于一览表来进行日常检查、确认,并对偏离的部分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研发部为例,我们来看一看应该有哪些管理职能和管理项目(如图)。

从研发的基本功能开始,如“高效的研发能贡献业务扩大的商品”,向下分解,可有“商品技术的开发”、“研发出具有竞争优势的商品”、“提高商品的效率”、“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5大项;而后,进一步细分到2级、3级功能,再针对3级功能即终端(基础业务)功能设定管理项目,确立定量化的指标;在日常业务活动中则根据需要设定检查的频率进行检查和改善,这就形成了日常管理的基本内容。

落实分部门的“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实际指各部门针对自己所承担的业务,为了高效地达到目的而必须日常加以实施的所有活动。它以维持现状为基本内容,也包括为了达到更好的状态所进行的改善活动。

所谓维持现状的活动,就是遵守了各项基准标准的状态。如果现状(基准标准)未能得到维持,就意味着发生了改变,我们就需要追究原因,看是要采取防止再发生的对策,或就此加以改善。

作为日常管理内容的一部分,对部分业务进行改善,有时也会上升到方针管理的范畴。

简单地讲,激发通过方针管理(根本性的改善或者革新)所达到的理想状态,然后加以维持和做部分改善,就是我们日常管理的基本内容。

日常业务来自于功能的分解和在日常工作中的落实,所以每一个终端功能都毫无例外地与其它的业务责任人、部门,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人为造成的条块分割和所谓泾渭分明的职责分工,会使日常业务中总是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机制不清晰,沟通不顺畅,就会造成业务的停顿、失误。因此在推进日常业务的过程中,基本要遵循以下原则:

1.善于固化业务运转的机制和流程;

2.将方针管理的改善成果形成新的基准标准,并加以贯彻,让其效果得以持续;

3.在日常业务的PDCA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慢性病,要有意识地加以改善,对于其中重要的问题课题,可以提升到方针管理的高度去改善。

而在推进日常管理时还要遵循一些基本方法:

1.给予组织应当发挥的作用,明确组织内每个人每一天要做的工作;

每个员工随时能毫不迟疑地,且以基本相同的质量完成工作。要达到这种状态,就需要将工作的做法做成我们通常所说的“作业指导书”,并根据需要进行培训使员工掌握。

2.守业务操作的各项基准标准,把决定要做的事情按照决定的要求做到;

3.照预先决定的方法和预先决定的日程、频率,切实实施检查;

4.将检查、确认的结果,尤其是其中超越了管理限定值的异常,在通过应急处置排除问题的同时,对发生问题的原因,基于事实和数据加以追究,防止同样的失误再次发生。

落实分职能的“日常管理”

落实日常管理,要明确不同级别的管理者负责不同的管理范围和管理项目。比如同样是研发部门,部长、科长、组长、具体业务责任人,其担负的日常业务应不同,日常管理的项目也要明确。

这是目前困扰众多企业的一个大问题。很多部长、科长成了“孙悟空”,他们日常工作的内容竟涵盖了从部长到一般业务主管的全部内容,既包括管理全部门的研发业务推进,也包括具体操作每一个商品每一个步骤的研发设计。厂长也不例外,除了不亲自操一线的作业,组长以上的活儿基本全都事无巨细地揽在了自己身上,倒是很有诸葛亮“事必躬亲”的风格。殊不知,这大大降低了管理效率,甚至因小失大,拣了芝麻丢西瓜。

而基本的方法应该是:明确从部长到一般业务主管各自业务的范围、分级和各级岗位的实施事项,加以明文化和可视化,并切实执行。我们举个例子。

研发部的开发功能中,包含“开发领先其它对手的商品”这一项业务,那么管理要点就是“新商品销售额”。作为部长,管理的项目应是A、B级别的新商品研发贡献率(开发数量),使用的管理工具应是“开发进度表”。部长要做的事情则包括:

1.全部门各开发完成项目的预测销售额汇总,不达标的对策,每月一次;

2.确认每个开发课题的情况,并提出要求、发出指示。如:a)收集信息,将需求建议具体化;b)提升商品功能性能的创新;c)开发商品的目标及程度的评估;d)开发业务的技巧、经验积累,专利申请;e)技术标准化;f)问题预测和防范。等等。

作为科长,就要对本科室所负责的课题进行进度管理,对未完成的项目进行补救和处理,重点项目每日一次,一般项目每周一次进行确认和检查,并向部长汇报/请示,重大问题要立刻汇报。其次,要确认每个研发项目并发出指示,必要的时候召集相关负责人和相关部门开会探讨,等等。

作为组长,则要每日一次确认自己小组所承担的研发项目的进度,并对未完成项目追究原因,制定对策。其次,向每个业务主管确认项目进展并做出相应指示,确认其作业日志,根据内容不同决定是否需要与该主管单独沟通。

而作为承担具体研发工作的技术人员,则要按照每天的计划开展研发工作,并通过作业日志等工作记录向上司汇报。做不到或者发生异常时,及时汇报,等候指示。

篇2

关键词:规模性地籍测量;地籍管理;无缝衔接

中图分类号:P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 言 :目前,日常的地籍管理工作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和各种图件资料的过时,严重地阻碍了地籍发证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国土管理部门为寻求地籍管理工作瓶颈的突破,相继适时地开展了规模性的地籍更新调查工作。在调查过程中,国土部门及专业队伍大胆地突破常规的作业方法,高起点、高效率地完成了调查工作,并建立了完善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但几年以后,通过对相关国土局的回访,近63%的土地部门未能充分地利用已建立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人工丈量绘图和发证的阶段,最新数据不能及时地进行入库,已发证的宗地信息在数据库内也不能保证经常性地更新,这样时间一长,就造成了数据的时效性较差,频繁地出现图、表、册和实地不一致的状况,给每年的汇总统计和上报工作造成了影响。

1无缝衔接的前期工作

1.1 技术规范方面的衔接

要保证做到无缝衔接就必须使日常管理工作的技术依据与规模性地籍测量的技术规范完全一致。而技术规范包括了基本依据、参考标准和数据标准三个方面。

1.1.1 基本依据

a. 1998 年 8 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b. 1998 年 12 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1.1.2 参考标准

a. CJJ8-99《城市测量规范》(下称《规范》);

b. GB/T 7929-1995《1:500、1:1000、1:2000 地形图图式》(下称《图式》)。

1.1.3 数据标准

a. GB/T13923-92《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b. 《城乡一体化数据字典》;

1.2 技术路线方面的衔接

如果打算确保规模性地籍测量与日常地籍管理的无缝衔接,在大规模地籍测量的技术设计阶段就应开始着手考虑,技术设计书的编写和修改完善应充分体现贴近实际、着眼运用的原则,在实地权属调查中的具体技术操作环节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既不违反规程又适应本地历史习惯的技术指标,特别是针对一些疑难问题的处理和变通办法,一定要结合日常发证工作的惯例进行衔接,从而避免造成一种情况两种处理模式的尴尬局面。 在编写技术设计书中,涉及应提交的成果资料的时候,更应从地籍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地遵循必要的不能少,多余的是浪费的原则。 另外,在大规模地籍测量结束后,必须认真地进行技术总结,在总结里实事求是地对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阐述,对工程的一些遗留问题的处理,进行详细的交代和建议,便于在以后日常管理工作中,方便地操作和使用。

1.3 技术人员方面的衔接

人员的衔接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个层面主要是技术管理人员,必须一开始就参与工程技术设计书的起草、修改和完善工作,在工程进行的过程参与技术协调和问题处理,并要求对调查工程结束后尚余的事宜了如指掌,这样一来,就能保证在技术方面的平稳过渡。

第二个层面是外业调查和测量人员,他们应脚踏实地参与从控制测量、权属调查、资料整理、细部采集和图形编辑等各个工序,概略地了解各工序的关键环节,确保日常测量工作能正常地衔接和运转。第三个层面是内业人员,他们主要参与图件的制作和输出、汇总统计以及数据入库等工作,其实他们的责任最重,因为成果资料和信息系统移交后,主要使用工作由他们承担,并充当了技术骨干的角色。

2 无缝衔接的几个要点

2.1 地籍编号的衔接

在地籍调查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由于城市建设或旧城改造的原因,造成原有的街道、街坊成片的拆迁而全部灭失或部分灭失,因此,对于全部灭失的,原街道、街坊编号不再使用;对于部分灭失的,原街道、街坊编号发生了改变,为便于日常管理工作的方便,应编制“新旧街道、街坊编号对照表”。 由于以前地籍调查工作没有大面积地统一开展,加之,频繁地进行个别宗地的发证,因此,造成了宗地和界址点编号的不统一,甚至可以说是混乱,使得资料的保存和提取极为不便,而规模性的地籍测量以后,宗地和界址点编号采用了规范的和统一的编码原则,保证了使用和数据入库的方便,但却出现了新旧编号的混杂,故在调查工程结束后,为达到无缝衔接的要求,还应编制“新旧宗地编号对照表”和“新旧界址点编号对照表”。

2.2 文件资料的合并

针对一个宗地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在历史的沿革中会出现划拨、征用、转让或抵押等变更方式,经过若干次调查测量,也形成了多套调查资料,其中不排除还有相互矛盾或抵触的地方,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各个时期的资料没有统一存放和适当合并,造成了在进行权属审核时,依据不足、判断不清、考虑不周的遗憾,为此,在探讨地籍资料的无缝衔接时,不得不提出对同一宗地的相关资料进行有效和适当合并的要求。 对此,建议不妨采用这种方法:将旧的或各时期的宗地档案汇总于新的宗地档案,在旧的档案袋封面注明宗地的变迁方式和档案由来。

2.3 数据库的试运行

在大规模的地籍测量工程全部完成并验收通过后,所有的相关成果包括数据库成果都将全部移交国土部门,如果如前所述,已做好了确保调查成果的无缝衔接的工作后,应该说高效快捷的地籍管理工作将随之登场,但在距离最后的成功前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绝对不能遗忘,那就是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试运行。通过试运行可以检验外业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可以磨合内外业方面的一些衔接关系;还可以衡量信息系统软件的稳定性;最重要的是通过试运行,总结出内业日常管理的经验,找到提高服务水平的捷径。

3无缝衔接工作的几点体会

3.1 及时抓好修补测工作

对系统的更新工作应采取被动变更和主动变更相结合的方法,即除了因日常的发证工作而产生数据变动外,应该定期地对城区范围进行全面巡视和变更调查,以便及时地进行修补测量工作。 在进行修补测量工作时,必须采用初始调查测量时建立的坐标系统,即便施测区域附近的控制点被破坏,也必须从其他地方用引点的方法,将控制点补上,否则,简单地采用独立坐标进行测量,今后其数据将无法进入信息管理系统。

3.2 确保表格数据的一致性

在日常发证时,如涉及到地籍调查表的更改, 应及时地将调查表相应栏目进行改正,同时,应顾及相邻宗地的相关信息也应随之改变。 在地籍调查表的更改后,计算机系统内的地籍调查表数据库应立即进行更改,同样,应修改本宗地所涉及的相邻宗地的数据。

3.3 定期完善数据库

定期做好信息数据库内的面积计算和汇总统计工作,特别是在数据发生变动之后。 定期做好信息数据库内的街坊图、地籍原图、地籍二底图和宗地图的相应修改工作。

4结束语

规模性地籍测量与日常地籍管理的无缝衔接探索出了如何把单一的调查测量工程变为以工程为载体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服务系统工程,把以前地籍工作的被动管理模式改变为主动和科学管理。也有利于尽早地把GIS地理信息系统引入日常管理工作,使地籍基础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一旦做好了无缝衔接工作将可以解决原来自由坐标的隐患,避免了重复征地发证的可能性,将日常发证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轨道。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要:预算管理制度在大型企业实施已久,并成为企业内部经营绩效考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更有企业将“全面品质管理”的基本概念注入预算管理制度中,融合方针管理、预算管理、日常管理的精神于一体,经由一套科学分析方法,来编制年度预算,并透过财务体系确认绩效的达成。

企业存续的目的在于获取最大的利润,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政治环境,以及日新月异的产品市场,企业如何能达成此一目的,则端赖企业组织是否对未来勾勒出明确的营运方针而定。有了具体的营运方针,还需拟订一套短、中、长期计画以及实施步骤,作为完成企业各阶段目标的指示灯。企业未来的远景,透过企业总目标、政策、方案的设定,使各部门根据总目标,具体规划该部门所应担负的责任范畴并予以数量化;该项规划过程即为预算管理制度的基本概念。

预算管理制度在大型企业实施已久,并蔚为企业内部经营绩效考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更有企业将”全面品质管理”的基本概念注入预算管理制度中,融合方针管理、预算管理、日常管理的精神于一体,经由一套科学分析方法,来编制年度预算,并透过财务体系确认绩效的达成。中小企业因限于规模、人力,实无法也不需依样划葫芦,但是,基本的预算管理观念则应贯彻至每一员工,使企业内有限资源,经由沟通协调,按事件之轻重缓急,作有效运用,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一、预算管理制度之功能

中小企业多属于家族型企业,由于是自家人的关系,平日对于费用的管控即稍嫌松散,若能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当可驱除此弊端。然而纵然执行了预算编制,但缺乏后续监控,仍会使预算制度流于形式,演变为怨声载道的扰民政策。因此经营者应先了解预算管理制度的功能,始能规划一套量身订做的预算管理运作流程一般说来,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可达到四项功能——宣示政策功能、交付责任功能、强迫规划功能,及评估绩效功能。宣示政策功能是透过损益预算与投资预算的结果,向全公司宣告未来经营的方式,比如销售预算的拟定,即传达公司未来一年核心产品、市场区隔以及价格定位等策略;第二项功能为交付责任功能,在预算拟定完成后,在公司既定总利润目标的前题下,透过损益预算来确认各部门所应担负创造营收或控制费用的责任范围;各部门主管于获知公司政策与部门所属责任后,应会同部门内主要人员共同拟订具体实施计画,以确保预算的达成。拟订计画的同时,除需检讨过去,研拟改善对策外,更应订定对策实施时程表,以定期追踪进度。此外若有需要其它部门配合的事项,应尽速与该部门协调沟通,以利计画进行,此即为强迫规划功能的真义;评估绩效功能系基于各部门对企业总目标均负有责任,因此以各部门实际运作结果的达标率来评估成绩,当属客观而公正的考核方式。当然绩效评估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做为奖惩之依据,而是藉由绩效评估结果来了解预算执行之状况,随时检讨修正,以达成公司的总目标。

二、预算管理模式

预算管理制度之执行,除了妥善规划为首要步骤外,其间由上而下、自下至上,及各部门间平行沟通、协调的过程,更独具其重要性。如此经过群策群力,始能完成一套完整的预算,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之评估基准。一般而言,预算管理制度之建立可分为二部分,即为预算管理模式与预算管理架构。预算管理模式系指预算管理制度运作的过程,又可分为预算规划基础、预算规划内容、预算实施检讨等三大阶段。预算在规划基础阶段应是针对企业所处环境,加以剖析企业所具有的优劣势与整体环境衍生出之潜在机会与威胁;企业经SWOT分析,结合企业愿景,据以拟订短、中、长期计画、实施方案及相关之营运预算,此短、中、长期预算即为预算规划内容;预算经实施后,应定期予以检讨,并经由回馈系统进行修正。

三、预算管理架构

企业之营运系以产销作业为血肉,而以财务作业为骨干,因此预算管理架构亦依此划分为营业预算与财务预算二大体系;举凡销售预算、销货成本预算、销售费用预算及管理费用预算等均囊括在营业预算范围内;而财务预算则包括现金预算、资本预算等二项目。预算制度规划要点如下。

一套完整的预算制度应包括了预算编制、预算控制及预算检讨三个环节;其规划是否严谨,串连运作是否得当,则是企业目标是否能达成,预算制度是否落实的重要关键因素。

(一)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是企业的年度大事。每到下半年度开始,企业就必须为次年度的预算编制做热身工作,将公司政策解读成各个不同的预算科目及数字。

1.订定预算编制时间表预算编制首应订定预算编制时程表,以确定在新年度开始时,所有业务运作均有所依循。

2.搜集资料预算编制准备之首要工作应为搜集当年度资料,并予以分析统计,作为次年度政策布达之参考。

3.订定各项政策与目标透过经营管理会议,参考过去统计资料,订定来年方针与目标。

4.制定预算编制表格财务人员应汇总公司来年政策与目标,据以制定各类预算编制表格,并召开说明会,说明预算编制之方法与注意要点。预算编制所使用之表格,应力求与日常管理报表格式一致,以利未来汇总、比较。

预算编制过程中,各级主管及各部门间之争议在所难免,预算修改次数之频繁自不在话下,然而良性的沟通与检讨以及合理预算之订定,对于预算编制过程及企业目标之达成均有极大助力。

(二)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应落实于日常管理工作上。因此为便于预算控制,最好能将年度预算分割成月预算,并于月报表中设计本月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字段,以便于将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作比较,遇有重大差异,应要求该部门主管解释差异发生原因,提报因应对策,由管理者指派专人定期追踪该对策之落实性与有效性。

(三)及时进行预算检讨

预算检讨预算编制完成后,也并非不能修改,但是必需经过检讨过程,若为外在因素的变迁,致使原始预算数为一不合理目标时,应透过预算编制流程,免得做大幅度修正。一般而言,通常一季做一次预算检讨,是预算制度中不可或缺的过程。

在今日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下,如何能在不可知的未来,掌握绝佳契机,其成功关键因素就在于企业营运规划是否具有前瞻性,而预算制度为营运规划的一环,其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预算也并非万灵丹,有了它就保证企业经营成功;但不可诲言的,透过预算过程,使企业于平日就做好应变准备,藉以提升成功机会的实力;因此预算制度的规划与落实,应为中小企业强化其内部管理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篇4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县局工作总体要求,以确保粮食安全为总目标,加强仓储制度、仓储设施、仓储技术和仓储队伍建设,贯彻新标准,推进规范化,全面推动我县仓储工作科学发展。

二,主要任务:认真贯彻粮食仓储各项制度,整改现在仓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治理仓储工作中不规范行为,加强粮食仓储企业管理,强化检查监督措施,创新仓储工作,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实现整体上水平。

三、工作要点

1、认真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根据储粮技术规程、规范要求,狠抓不同季节的防治工作,即春抓密闭保管,夏抓防虫治虫,秋抓防霉结露,冬抓通风降温。确保“一符四无”粮仓比例达95%以上。

2、建立健全粮情分析制度,抓好安全储粮检查工作。储粮单位要坚持每月检查一次,县局坚持每季度普查一次,准确掌握粮食库存状况。

3,强化市,县级储备粮,中央代储粮质量管理。必须实行专人、专仓、专帐管理,必须做到数量、质量、品种、地点四落实,县局对储备粮的管理要直接管到仓间,并建立数量、质量档案,县局对市县级储备粮的检查要做到每季度一次,做到档案记载,要随粮情变化及时变动,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4,做好粮油仓储安全工作。加强对安全储粮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对库存粮食,要加强粮情监测和日常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化学药剂要按照专人保管,双人双锁制度执行,执行领用报批制。严格操作规程,严禁带毒保管,防止药品丢失、泄露、爆炸,防止药品流入社会。要督促各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建设,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各种应急预案,加强隐患排查和整改,确保安全无事故;入库粮食坚持质量,坚持标准,对不合格的粮食不许入仓入库;对入仓粮食坚持不许超粮线的要求。

5做好保管员培训工作,县局年内至少组织开展两次仓储管理技术交流活动,组织面向全社会的粮油保管人员从业资格培训和仓储业务骨干的专业培训。在县局保管员队伍中弘扬爱岗、敬业、乐群,奉献精神。适时组织企业单位内部互查,相互交流保粮工作经验。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6做好防雨汛工作,总结历年防雨汛工作经验,掌握粮情变化,准备充足的防汛物资。

四,保证措施。一是充分认识仓储管理的重要性。紧紧围绕确保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的核心任务,认真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我们的职责。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粮食监督检查工作,叫政府放心,人民放心。二是保证坐好仓储管理的连续性。严格落实粮食仓储管理的有关制度和规定,明确各个承储企业对粮食安全的责任,加强粮食安全的日常管理,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仓到人,坚决杜绝库存粮食结露,发热,霉变虫害和其他可能导致粮食减少,品质变差等储粮安全问题的发生。三是着力体现仓储管理的科学性。采取预防为主的方式,通过检查帮助企业查找管理中的漏洞,及时进行整改,防范风险于未然。在做好常规例行检查的基础上,加大专项检查、突击抽查、不定期随机抽查的力度,必要时通过暗访方式了解粮食库存管理的真实情况。粮食库存检查时突出重点,加大对重点单位重点环节的检查力度。

小编推荐与 储运科年度工作计划 关联的文章:

篇5

在班级管理中,要完成教育管理的目标,必须经过充分的管理预设。而充分的管理预设恰是开发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准备和基础。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班级管理的预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预设好班级与个人的发展目标;②预设好相应的教育主题;③针对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预设好相应的教育方法。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应对教育过程中各种偶然性和差异性。充分的管理预设能帮助班主任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激发精彩的生成。总之,预设和生成是一组对立统一的概念。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应服从于有效的班级管理、正确的导向和学生的发展。

二、九年级毕业班班级日常管理中生成

性教育资源的特点和分类生成性教育资源最大的特点是偶发性和即时性,九年级毕业班学生压力大,心理敏感性强,各种即时的、偶发的事件更是时有发生。这些资源还具有以下特点:①量大面广,具有多样性的特点;②很多教育资源还存在着类型化的特点,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③毕业班中蕴含的生成性教育资源中往往还存在着较多的敏感话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班级管理实践中,可以根据生成性教育资源的价值取向把它们分成正面资源和负面资源;也可以根据生成性教育资源与预设管理目标的关系把它们分成一致性资源和干扰性资源;还可以根据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利用价值把它们分成高效资源、一般有效资源、低效资源三类。

三、九年级毕业班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应用策略

班级管理中预设的精彩在于班主任老师的精心设计和临场组织,班级日常管理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无法预见的、与事先预设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需要教师做出及时的合理的反应。首先,把这些现象当作工作负担还是教育资源是在观念上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在一些老师看来,这些日常偶发事件花费了他们巨大的精力,浪费了他们的时间;而在一些有经验的老师看来,这些即时、随机、意外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情境就是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教育资源。正确处理生成性教育资源对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面对这些凭空而至但往往稍纵即逝的宝贵动态性生成性资源,我们应该根据生成性教育资源的有效程度和表现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策略去捕捉、思考、利用它们。

1.正面高效型资源的开发要及时、充分生成性教育资源就像是一座金矿,而正面高效型资源就是一块含金量极高的金矿石。它一旦出现,就应该及时抓住并予以充分地利用,否则,它也会像一块普普通通的矿石一样淹没在矿渣里。例如,对于珍惜时间,尽管做了一些预设的教育管理措施,但都有些干巴巴,和学生似乎总隔着一层膜。因此,要及时充分地开发、挖掘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并能乘热打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布置教育举措,及时高效地生成教育管理的目标,并做充分的展开。

2.负面敏感型资源的开发要适时、适度生成性教育资源中有正面因素,也会有负面因素、敏感因素。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但对于负面因素、敏感因素也不须畏之如虎,殊不知正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些反面教材在生成性教育管理中也极具利用价值。相对于九年级毕业班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开发利用此类资源时,要适时、适度。有时只需要点到为止,留下一点余地,埋下一个伏笔,效果也许会更好。例如,班级中出现“伪早恋”问题,在了解各种情况的时候,笔者非常注意时间、地点及相关人员,不胡乱扩大事态。等事态基本平息了,再找当事人个别交流,把影响降到最低。在解决敏感问题的同时,要帮助一部分同学提高认同感,促进班级学生对情感的认识,加深班级同学之间的情谊。

3.低效干扰型教育资源的转移、搁置、回避策略干扰型生成性教育资源是指对班级学生的教育与正在进行的教育管理内容无关,或虽然有一定相关性但不适合所有学生的健康发展,或耗时费力也难以有效利用的教育资源。对于这种教育资源,班主任应采用转移或搁置乃至回避策略。这样既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鼓励他们继续探究问题,保证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1)转移策略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正面说教的场面,班主任就需要转移话题,把学生的思维转移开,如果能向预设的教育管理目标转移,就更能体现教师的管理艺术水平。巧妙地转移话题,本来会干扰我们教育教学目标的事,不也能生成新的教育管理目标吗?从学生抱怨作业多的议题中,挖掘出“老师负责、辛苦,要感恩”这一教育主题,并用自我解嘲的语气和对未来的想象,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树立人要学会感恩、学习不怕艰苦的思想,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原本只会起干扰作用的低效教育资源。

(2)搁置策略在日常管理中,有时还会遇到一些不需要太多解释的问题,我们教师应该及时地采取搁置措施,避免在此类问题上纠缠不清,浪费教育的精力和时间。所谓解释就是掩饰。越解释原因,就越会让学生觉得老师不真诚,还不如搁置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损失的只是老师一时的面子,换来的是学生真诚的理解。

篇6

(一)概念

全面预算管理是通过全面预算这一主线对公司各部门、各种资源进行控制、反映与评价等的一系列活动。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作用是落实股东会、董事会以及各部门乃至员工的责、权、利关系,明晰它们各自的权限空间和责任区域,因此,全面预算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控制管理,是一种机制安排,是以效益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作保障的全面控制公司经营活动的一种管理模式。以准电公司为例,以公司及各部门的职能定位为基础,根据所承担的预算责任,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可划分为四级责任中心:一级责任中心―公司,二级责任中心―预算归口管理部门,三级责任中心―预算费用的实际使用部门,四级责任中心―班组或个人。

(二)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全面预算管理包括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两部分:业务预算:是预算管理的基础,按照“谁执行、谁编制”的原则,根据预算责任中心的划分,由三级和四级责任中心根据最基本的业务活动编制,并列出优先级次,财务部门根据公司各职能部门审核的业务预算,按照公司下达的预算目标情况确认业务预算,据以编制财务预算。财务预算:是在业务预算的基础上,综合反映各项业务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用于规划现金管理、盈亏管理和资产管理,具体包括:损益预算、资产负债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

(一)有利于落实企业的目标

通过编制全面预算,将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具体化,以量化的形式分类体现,并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落实责任,带动全体员工从各自的岗位职责出发,积极完成各项任务,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工作的计划性

预算的基础是计划,预算能促使企业的各级负责人提前制定计划,避免工作的盲目开展,因此,制定和执行预算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用量化的工具使自身的经营环境、自己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

(三)有利于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全面预算管理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从全局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的未来经营情况进行预测,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来确所需要的资源,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有利于加强企业对经济活动的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按照职责设立不同的责任中心,全面落实企业的经营目标,起到对经济活动的事前控制作用;为各个责任中心设立预算标准,在过程中通过将实际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确保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起到预算对经济活动的事中控制作用;期末通过将实际数和预算数对比,分析企业整个经营期目标的完成情况,超到预算对经济活动的事后反映作用。

(五)有利于企业绩效评价的实施

全面预算为业绩评价提供了标准,以量化的形式分解了全年的工作目标,便于对各部门实施量化的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也方便了对员工的激励与控制,为企业绩效评价提供了依据。

三、全面预算管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包括:组织体系、目标设定、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计量、预算分析、预算反馈、预算调整、预算考核与评价、管理与技术支持等方面内容,需要统筹规划,细心组织。全面预算管理从流程上划分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考核三阶段,公司编制预算遵循“统筹兼顾、量入为出,分级管理、明确责任”的原则。预算的执行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要保持实时的信息沟通,动态监控各部门预算完成情况,不断纠正偏差,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预算外的项目要按程序逐级申请批准后才能实施。预算的考核内容包括预算完成情况、预算编制准确率等指标,奖惩要落实到位,使考核成为真正有效的激励措施。

(一)全面预算的编制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包括损益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资产负债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等,预算表的编制要细化,预算责任要细化,费用归口管理要细化,费用定额要细化;预算编制要准确,采用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的方法,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水平和预算的准确性。我公司预算编制主要包括:

1、年度预算的编制

财务部作为公司预算管理的牵头部门,每年10月初组织各部门按照公司预算管理制度中各级责任中心所管控预算项目的职责编制年度预算,根据对损益情况、资本性支出情况、资产负债情况、现金流情况等的预测编制下一年度业务计划,以业务计划为基础编制年度预算,要求所有的预算项目都要有具体的业务计划做支撑,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损益预算从电、热产品产量预算开始,编制各相关指标、成本费用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从一般技改和重大技改项目的前期调研及可研立项、生产辅助项目的建设、零购需求、科技信息项目支出等几个方面统筹考虑;资产负债预算主要侧重于有关财务指标的控制,如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的要求;现金流预算根据利润预算、资本性项目预算及有关资料编制,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

2、年度分解预算的编制

年度预算经上级公司、董事会审批确定后,为了便于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提高预算的可执行性,需编制年度分解预算,将年度预算按照全年预测情况分解到每个月,形成全年12个月的月度预算,作为实际执行中的控制依据。

3、年度调整预算的编制

由于年度预算是在上一年度编制,因此预算不可避免的会与实际存在较多差异,因此,为了提高预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每年的下半年重新对全年预算情况进行测算,编制年度调整预算,从而更为实际的预测全年的利润情况,为公司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调整预算经上级公司、董事会审批确定后,编制后几个月的分解预算,并严格执行,确保完成年度各项工作目标。

(二)全面预算的执行

1、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预算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控制,预算控制要严格,所有支出都必须纳入预算,只有出现不可控因素时,如电力需求变化、设备检修变化、煤炭和电力市场价格变化等,才能进行调整,并且要严格遵守预算调整的范围、权限和流程。

为了及时反映预算执行情况,每月初财务产权部编制月度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整体经营成果,包括指标完成情况、利润影响因素分析等;收入分析,包括电力、热力及其他收入分析;成本费用分析,包括燃料成本、固定成本和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税费支出、其他费用等分析;资产管理情况,包括资产负债情况、资本性支出分析等;现金流分析,包括经营、投资、筹资现金流量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是对公司生产经营情况的全面的分析,涉及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每月初在公司定期召开的经济活动分析会上,财务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分析发现的问题进行管理提示,确保预算分析能够发挥其指导作用。

2、季度预算情况

为了更准确的、实时的预测全年的经营情况,可采取季度预算管理的方式,以季度为周期进行预算的调整编制工作,每季度的上一个月由财务部组织各部门编制下一季度的季度预算,经上级公司审批后执行,每季度滚动编制,并将季度预算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

3、预算外项目管理

严格控制预算外支出项目的发生,预算外支出项目的发生需基于公司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实际需要,并有充分的理由及相关支持性材料。日常管理中需加强预算外支出项目的事前审批,预算外支出项目的管理实行一事一批,业务部门必须在业务事项发生前,事先履行预算外事项审批,落实费用预算后方可实施;加强预算外支出项目的事中控制,日常实施中严格按照公司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相关要求,加强项目的日常管理,确保达到预期效果;加强预算外支出项目的事后分析评价,项目实施完成后,业务负责部门要对项目的实施情况、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项目的支出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从而实现预算外支出项目的闭环管理。

(三)全面预算的考核

为了确保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闭环管理,需建立预算考核体系,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预算完成情况、预算编制准确性与及时性等指标,通过分析评价,掌握预算的运行状况、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查明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为堵塞漏洞、纠正偏差提供依据;通过分析评价,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评判并兑现奖惩,为下一年度预算管理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

四、全面预算管理的要点

(一)健全预算管理体系,明确各级责任

为使全面预算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公司内部专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审核和批准预算各项制度;组织对预算目标进行预测、审查、研究、平衡和协调各种预算管理事项;审议并向董事会提交年度预算草案,下达执行董事会批准的预算;协调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审核上报的预算考核意见。同时明确各级责任中心的职责,对各级责任中心所管控的预算项目一一列示,定指标,明任务,确保责任层层落实。

(二)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发挥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

公司预算涉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应当动员全体员工主动参与预算的编制和控制,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更好地实施预算管理献计献策,只有员工积极参与预算的制定,预算才易于被接受,当预算执行出现不利偏差时,及时、主动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自觉自愿完成责任预算中确定的目标,才能顺利完成公司的经营目标。

(三)细化业务计划的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业务计划是预算的基础,对纳入预算的一切经济事项都要编制详细的业务计划,从而使预算的编制有据可依,经得起推敲,业务计划的编制主要包括市场情况、各类技经指标情况、燃料收耗存情况、检修计划和项目费用情况、资本性支出项目情况、收入的具体构成情况、各项成本费用的具体计算情况等,通过细化各类业务计划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四)加强预算的执行反馈及考核,发挥预算的指导作用

篇7

2、稻盛和夫的经营之道:成功=专业人才+资本+技术。 答案永远在现场!

3、精益生产就是要用最少的资源,最短的时间,持续地实现最大的价值!

4、充分竞争的多元化市场环境决定了企业必须以降低成本来提升利润空间(成本减法)

5、企业的两大经营主体 :市场和现场

6、企业控制成本的有效途径 :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通过改变工作方法来降低成本、通过对企业存在问题的持续改善。

7、精益生产是贯彻以人为中心的思想,通过管理模式、人员组织、制造过程、产品结构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

8、5S 基 础 管 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9、精益的五大核心思想: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浪费 ;使问题可视化、一目了然 ;复杂事情简单化, 简单事情标准化;使价值流动起来,产生附加值 ;以使品质为先,满足客户的需求。

10、精益生产的五大原则:价值、价值流、流动、拉动、完美。

11、精益改善工具:5S及目视化 、标准化作业 、准时化生产、全员设备保全、全员质量管理、七大改善手法 、消除七大浪费 。

12、推行5S管理的目的 :改善工作环境,提升企业形象 ;增加员工归属感和组织活力 ;减少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差错,保障安全和质量 ;减少查找与等待,提升工作效率 。

13、推行目视化管理的目的 :工作现场一目了然,提高工作效率化 ;使异常情况和问题点能够及时直观反映出来,便于迅速控制风险 ;便于监督实施。

14、5S---整理的实施方法:使用频率区分法 、物品特性区分法 、价值分析法、 红牌作战定点照相.

15、 5S---整理的实施要领 :暂时不用,长期不用,随时使用的物品要区分;常用品---经常使用,马上就用的物品;非急品---有使用价值,但使用频度很小的物品;不用品---没有任何用途,即要废除的物品;要有勇气敢于抛弃可有可无的不用品。

16、定点摄影法:目的:横向比较,给予后进单位压力和动力; 纵向比较: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及改善。 原则:同一位置、同一高度、同一角度拍摄。

17、红牌作战法特点:对实施现场各角落的“问题点”张贴红色标签,整理阶段可用于寻找现场不要物。“红牌作战”可操作性强,应用不单限于整理阶段,适用于5S活动推行过程各阶段。

18、红牌作战法中红牌张贴对象: ①现场所有不要物; ②物品摆放违反三定原则; ③ 所有安全隐患点 。

19、5S—整顿与目视化管理实施方法:定置管理(定位、定品、定量) 、目视化管理、看板管理 、定置率检查。

20、5S---整顿的三要素 :场所 、方法 、标识

21、5S---清扫实施方法:划分区域明确责任、清扫方法标准化、根据对象准备工具、定检管理、每天清扫5分钟。

22、5S---清洁实施方法:三不原则 :不恢复、不制造、不扩散脏乱;管理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工具标准化。

23、5S---素养实施方法:机会教育;专业训练;天天教育5分钟;时时5S,事事5S;5S文化的建设。

24、5S---精益改善是素养提升的关键 :引导员工细节中消除浪费降低成本;培养作业员的问题意识和改善意识;创建文明健康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改善员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员工工作环境,促进员工满意。

25、改善提案的定义:个人或团体在日常工作中,将对公司经营有利的革新、改善、合理化建议提出且实施并书写在规范的报告上的一种自主改善活动,分为一般提案(是指效果一般或经济价值不明显的提案)和重点提案(是指效果明显或经济价值高的或可以推广的提案)。

26、5S推进的四个阶段 :文化阶段 、习惯化阶段 、行事化阶段、形式化阶段 。

27、生产标准化:将每一个流程的要素和动作标准化,确保流程不因为人为因素而发生改变。是以人的动作为中心、以没有浪费的操作顺序有效地进行生产的作业方法。

28、为何需要“生产标准化”:先是通过制订作业标准,才能实现标准作业;只有标准化才能保持流动的稳定;标准化的效率最高,浪费最少。

29、标准化作业目的 :低成本生产、用作目视化管理的工具、用作改善的工具

30、标准化作业---三要素 :标准节拍时间、标准手持、标准作业顺序 。

31、何为设备管理:通过对设备生命周期内的成本、效能、安全三方面为侧重点,以有效满足企业生产为出发点,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来实现设备全面、系统和科学管理的过程。

32、TPM---设备管理的三全思维:全效率、全系统、全员。

33、TPM---设备管理的目标 :用最少费用获得最大的设备效益 。

34、设备的六大损失 :停机损失、换模调试损失、暂停机损失、减速损失、启动过程次品损失、质量缺陷和返工。

35、TPM---设备管理的关键点 :提升人员的技能 、改善设备的性能 、改善运行环境 。

36、TPM---设备管理的四大内容:设备日常管理、设备的点检管理、设备的管理、设备的维修管理。

37、TPM---设备的日常管理 :设备资料管理 、设备日常维护 、有效生命期维修 、备品备件管理 、全员设备管理 。

38、TPM---设备的点检管理 的目的:尽早发现缺陷,预防故障于未然,通过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可查明故障原因,提出消除故障的措施,确定故障修理的范围、编制工程实施、备品、备件供应等精确合理的设备维修计划。延长设备寿命,提高设备效率。

39、TPM---设备点检工作 的8定:定点、定人员、定方法、定点检表格、定项目、定周期、定标准、定纪录。

40、TPM---设备点检处理原则中专职点检员必须记住的原则:有隐患或有故障的设备,不过夜。

41、TPM---设备点检“三位一体”:指岗位操作员的日常点检、专业点检员的定期点检、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密点检三者结合起来的点检制度。

42、TPM---设备点检五层防护线是:岗位操作员的日常点检、专业点检员的定期点检、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密点检、对出现问题的要进一步通过技术诊断等找出原因及对策、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精密检测。

43、TPM---设备维护保养原则:及时性 、正确性 、可追朔性 。

44、TPM---设备保养要求 :整齐 、清洁、、安全。

45、TPM---三好原则:管好、用好、修好。

50、TPM---对设备操作人员的要求:会使用 、会保养 、会检查 、会排除故障 。

51、TPM---设备的作用 :减少摩擦,降低磨损;降低温度;传递动力;冲洗作用;减少振动,起到缓冲防震作用;密封作用;防腐防锈作用。

52、TPM---设备的分类 :气体 、液体 、半固体 、固体 。

53、TPM---设备要求:定点、定质、定量、定期、定人。

54、TPM---设备管理的分类 :事后维修 、预防维修 、生产维修 、维修预防 、年度检修 。

55、TPM---设备预防维修与维修预防的区别 :维修预防是在设备制造初期就开始采取措施对设备故障进行预防,而预防维修是对设备制造后出现的设备故障规律进行总结,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56、TQM---质量管理发展趋势 :质量检验、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全面质量管理。

57、TQM---全面质量管理特点 :全面性、全员性、预防性 、服务性 、科学性 。

58、TQM---全员质量管理内涵:强烈的关注顾客 、坚持不断地改进 、改进组织中的每项工作 、精确地度量 、向员工授权 。

59、TQM---全员质量管理内容 :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 、使用过程。

60、TQM---工序质量控制的三个重点 :针对生产工序或工作中的质量关键因素建立质量管理点;在企业内部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QC小组,并对之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培养工作;由于制造过程越来越依赖于设备,所以工序质量控制的重点将逐步转移到对设备工作状态有效控制上来。

61、TQM---全员质量管理推进步骤:设立专门质量管理机构,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完善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制订严格的流程和标准;通过培训教育使企业员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顾客第一”的思想;做好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工作,包括现场监测、分析、结果检验等,保证准确统一;推动全员参与,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调动积极性,推进全员参与;做好质量信息工作,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定期分析与改进。

62、价值流:即是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从开始到结束所经过的所有过程(包括增值和非增值的)。

63、价值流分析方法 :客户需求逆推法、工作增值流动法、当前流程分析法。

64、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有四种增值的工作: 使物料变形、组装、改变性能、部分包装。

65、常见的七大浪费:动作浪费 、搬运的浪费 、过度加工的浪费、过量生产的浪费 、不良的浪费 、等待的浪费 、库存的浪费 。

66、过量生产造成浪费的弊端 :占用生产场地,物流阻塞;库存、在制品增加;产品积压造成不良发生;资金占用、周转率降低;影响计划的灵活性及生产系统快速应对的能力。

67、如何消除过量生产的浪费:提升内部制造能力;均衡化与流程调整。

68、产品不良造成的损失 :产品报废;挑选、检查、维修带来的损失;企业信誉的影响;延伸的复合损失。

69、不良浪费产生的原因 :标准作业欠缺(设计原因) ;过分要求品质,增加了不良(过度加工) ;人员技能欠缺;品质控制点设定错误;认为可修理而不认真导致不良 ;检查方法、基准等不完备;设备、模夹器具造成的不良。

70、不良浪费的消除:自働化、标准作业生产;愚巧化(防误防呆)的装置;“三不政策”的实施 (不制造、不流出、不接收);品保制度的确立及运行;定期的设备、模夹具保养;持续开展“5S活动”。

71、搬运浪费的表现形式 :过度搬运(频繁搬运);过多的搬运设备(配置过多或使用过多);大面积储存区(暂存区或是仓库使用);过量配送人员(人员成本增加);仓储质量降低(区域过度及空间影响);过度能源消耗(油、电、气消耗);损坏或丢失物品(搬运磕碰与储存时效)。

72、搬运浪费产生的原因 :集中布局与生产模式 ;布局设计缺陷;局部布局细致度;生产批量;布局缺乏连续性;搬运方式和工具。

73、搬运浪费的改善 :机械化原则;自动化原则;标准化原则;均衡原则;直线原则;安全第一原则。

74、动作浪费指生产中在动作上的不合理而导致的时间、效率、场地、人员及人身等方面的浪费。不必要的动作、无附加价值的动作,及较慢的动作。

75、动作浪费的表现:两手空闲、单手空闲、作业动作停止、动作幅度过大、左右手交换、步行多、转身角度大 、移动中变换动作 、未掌握作业技巧 、伸背动作 、弯腰动作 、重复及不必要的动作 。

76、动作合理原则(人体的动作方面) :双手并用原则、对称反向原则、排除合并原则、降低动作等级原则、减少动作空间限制性原则、避免动作突变原则、节奏轻松原则、连续圆滑的曲线动作 、利用物体的惯性 、降低动作注意力 。

77、作业配置原则:材料、工装的定点、定容、定量;材料、工装预置在小臂的工作范围内;简化材料、工装取放;物品的移动以水平移动最佳;利用物品自重进行工序间传递和移动;作业高度适度以便于操作;满足作业要求的照明。

78、等待的浪费表现 形式:自动化机器作业中,安排人员“监视”的等待;作业不饱满产生的人、机等待;设备故障、材料不良的等待;生产计划不准产生的人、机等待;上下工程间未衔接好造成的工程间的等待。

79、等待浪费产生的原因:来料不及时造成等待浪费 ;生产不平衡造成非瓶颈处的局部等待;生产计划导致的等待;生产线切换造成的等待;生产中设备原因造成的下游制程等待;人机不平衡造成的人或机器的等待;品质问题造成的停机等待;最小搬运量定额太高,搬运批次少;管理造成的人、机等待(如安排不当、开会、操作不熟练等)。

80、等待浪费造成的影响:延长交货时间;成本压力增加。

81、等待浪费的消除方法:平衡产能 ;减少搬运批量, 提高搬运频次;减少来料、生产计划、设备故障、品质异常等原因的停线 ;缩短切换时间 ;人机平衡 ;对于管理造成的人、机等待,我们需要做的是合理的工作安排,作业员培训及操作机能及作业熟练度的提升,产线基础管理水平的提升等。

82、库存浪费的表现形式 :不良品存在库房内待修;设备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安全库存;怕换线时间太长,便大量生产;采购过多的物料变库存。

83、库存浪费的消除方法 :库存意识的改革;均衡化生产,产线产能平衡改善;生产流程调整顺畅;快速换线换模;生产计划安排考虑库存消化。

84、库存管理的“三不”:不大批量生产、不大批量搬运、不大批量采购。

85、发现浪费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浪费;识别工序中哪里存在浪费;使用合适的工具来消除已识别的特定浪费;实施持续改进措施,重复实施上述步骤。

86、IE七大手法:防止错误法 、动作改善法、流程程序法、5W1H法、人机配合法、双手操作法、工作抽查法。

87、目视化管理车间--通道要点: 走道通畅,干净整洁,无堵塞占用情况;有明显的作业区以及人流物流通道的划分,标识清晰准确,无脱落损坏。

88、目视化管理车间--生产线要点: 整体布局紧凑,设备状态清晰,物流通道标识清晰、通畅无堵塞;线边物料根据生产节拍安排,不能有过多物料的堆积且有清晰准确的定位标识;物料尽可能靠近生产线,避免过多的搬运;地面或设备上洒落的物料要及时清理或有相关防范措施,避免地面或设备的污染。

89、目视化管理车间--暂存区要点:暂存区整体布局清晰,区域划分明确,物料严格按照定位区域整齐摆放,不得压线或 随意摆放;暂存区物料状态(包括名称、批号、数量、合格/待验等)标识清晰;对划分的货位实行编码管理,对可移动的货位牌同样进行编号,且一一对应,防止交 叉混淆。

90、目视化管理车间--容器具要点:容器具根据使用频率和物品特性合理存放,方便取用和放置;容器具按规定的定置方法和数量放置在相应位置;文件记录填写及时准确,摆放整齐;地面保持清洁,无明显污渍和水迹。

91、目视化管理车间--制水间要点:制水设备设施摆放安全有序,无杂物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 设备设施状态标识完整准确,控制柜各类按钮标识清晰明了;桌面试剂、文件等摆放有序,标识准确齐全,防护用品柜内物品分类整齐摆放;对制水设备的各类管道进行颜色标识,标明管道内容物及其流向。

92、目视化管理车间--洁具室要点: 抹布要根据清洁设备或区域的洁净等级要求分类存放,并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分;车间内拖布要清洗干净后统一挂在洁具架上,并做好标识;悬挂的洁具下方要有托盘或水槽,避免洁具架下方积水。

93、目视化管理-----文件要点: 日常填写的记录、文件统一在墙上指定区域管理,标识清晰准确,一一对应;《三定管理表》张贴位置合理,便于点检(张贴位置即为照片拍摄的视角)。 且现场物品状态要与照片内容一致。

94、目视化管理-----看板要点:公司级宣传看板内容包含企业精益管理方针、规划以及其他精益相关知识;车间管理看板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看板内容,不拘泥于一种模板,所涉及内容一定与本车间相关;生产现场看板每日更新,含当日生产任务,排班情况、实时进度或完成情况等信息。

95、目视管理安全--消防栓要点: 消防栓要有简洁明了的使用方法指示;消防栓前不允许堆放其他物品;消防设施有点检基准、责任人等,定期点检以确保消防设施的有效性。

96、目视化管理实验室--移液管要点: 将常用移液管进行分类,按实际情况确定使用数量;在移液管架上划分相应类别的区域,通过不同颜色进行区分并张贴对应规格的标识;多余移液管(使用次数较少或者备用)应在收纳在仪器柜或抽屉,妥善保管。

97、目视化管理实验室--大型仪器要点: 大型检验仪器要有设备管理卡(设备名称、型号、责任人等);设备线路要捆扎整齐,并做好标识;对废液桶要定位管理,并做好液位的警示线标识。

98、目视化管理---仓库要点: 仓库要有平面布局图,明确指示仓库分区情况以及各区域存放货品的相关信息;仓库内货品摆放状况与平面图一致,无不明信息的货品(即无货位卡);货位及通道规划合理,托盘整齐摆放,不得占用通道或者压线;对各区域进行编号管理,区域指示标识牌清晰易见;货品不可直接放在地面上,托盘或者货架上的货品堆放不可超过限高线。

99、仓库--五金库要点: 有整体的平面布局图,便于快速查找物品存放区域; 对各区域进行编码管理,将五金劳保品分类存放并有区域指示牌;每个货位要有相关货位卡,有入库和发放的相关信息;货品摆放要根据遵循安全易取的原则,常用轻质物品放中层或上层,不常用或者较 重物品放下层;同类物品也要按规格细分管理,不可混杂存放。

100、目视化管理---设备要点: 设备表面无积尘、无明显油污,状态牌指示准确;设备上不能有散落的零件,随意放置的修理工具,(半)成品以及其他物料等;设备危险部位或者比较重要的核心部位要有警示标识;操作流程较复杂的工序,在设备上要有简洁明了的操作指引,每条指引不超过一行;设备要有设备点检基准,每日要进行点检并记录。

101、目视化管理设备----气瓶要点:气瓶要有清晰准确的标识;气瓶靠墙立放,并用铁链固定或其他固定措施,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气瓶带有阀门和仪表的要有明确的开关标识和仪表安全范围指示标识。

102、目视化管理设备----仪表要点:仪表盘面用不同色带标识出指示范围,黄色一般为未到达正常值或警戒范围,绿色 为正常范围,红色为超标范围;温湿度记录表要实时填写。

103、目视化管理设备---工具要点:如有工具陈列柜,将工具分类摆放并在存放工具位置上画上它的形状(形迹管理);在工具柜或工具箱上贴附工具清单,个人工具箱要有物品管理卡(包括使用者、工具 清单等)。

104、目视化管理设备---管道要点:管道标识清晰准确,包括内容物名称、方向、颜色等;排列的管道标识张贴整齐,张贴位置便于观察。

105、目视化管理办公区域——桌面要点:

桌面无杂物,只摆放常用办公用品及当日使用的文件,非当日使用文件应纳入文件夹 存放;物品摆放整齐,定位清晰(可采用隐形标识的方式进行定位);线缆捆扎整齐,不可凌乱堆放桌下,避免安全隐患;保持桌面干净整洁,人离开半小时以上时应将桌面收拾成规定状态。

106、目视化管理办公区域——抽屉要点:第一抽屉内摆放一般办公用品;第二抽屉内通常放置书籍、笔记本等;第三抽屉内通常放置个人的物品,或者不太常用的参考资料、文件等;抽屉内物品通过隔断方式分类摆放整齐,便于取放查找。

107、目视化管理办公区域——整体环境要点:办公室保持干净,无废弃物或者不明物,走道通畅; 窗台无积尘,玻璃干净明亮,墙面无乱涂画、污染,看板整洁无过期文件通告等; 垃圾篓统一定置摆放。

108、目视化管理办公区域——文件柜/物品柜要点:首先对文件进行分类,常用文件放置在柜子的中层,便于放取查阅;对文件夹实行行迹化管理; 在文件柜的外面有每层文件的名称(或编号)索引; 非透明文件柜物品分类整齐摆放,外面有相应的目视化管理卡片,包括柜内物品的摆 放实景照片。

篇8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其进入了依托数据信息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基于大数据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更清晰化,员工日常管理更精准化,人才配置更科学化,员工培训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

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员工日常管理;招聘;培训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大数据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人们用“大数据”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大数据是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的捷径,而是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4V”,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所谓大数据(Big Data)又称为巨量资料,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在传统的六大业务模块的基础上发展为七大模块,即在传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六大模块的基础上,加上了第七大模块———大数据。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大数据支撑着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实现量化管理。这一变化,正推动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运作模式发生巨大变革。

一、基于大数据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更清晰化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分析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对实现企业发展目标需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和比较,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属于职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制定过程需要以大数据为依托,首先要进行人力资源外部和内部环境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供需预测。下面试分析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时常用的数据。

(一)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常用数据

1.本行业发展状况与趋势指标本行业发展状况与趋势指标主要包括盈利性指标、运营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特征性指标、行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行业投资开发水平、市场性指标、政策性指标等,2.人力资源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指标人力资源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指标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源总量、劳动力参与率、就业人口总量、人口就业率、就业弹性、灵活就业率、就业结构、失业人口、失业率、劳动力流动结构、劳动力流动率、劳动生产率、工资与人工成本等。

(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常用数据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常用数据主要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价格状况、服务状况、品牌状况、质量状况、成本状况、效率状况、学习指标等。在收集了历年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方法进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存量与增量预测、企业人力资源结构预测及企业特种人力资源预测。企业人力资源供需预测的传统量化方法有:转换比率法、人员比率法、趋势外推法、回归分析法、经济计量模型法、灰色预测模型法、生产模型分析法、马尔科夫分析法、定员定额法和计算机模拟法。这些通用的方法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撑。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调整参数,建立适合于自身的数学模型,以取得更好的预测效果。随着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运营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将有助于企业改进产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行业和竞争对手的生产、经营、管理的数据情报进行量化分析,使战略的制定更加准确,在实施时可以随时监控市场的变化并及时进行校正,实时进行量化分析,形成一个建立在学习型组织基础上的产学研智能系统,使生产、销售实现动态化管理。

二、基于大数据的员工日常管理更精准化

大数据时代对员工的日常管理除了制定制度和流程、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日常监督反馈、沟通交流之外,还需要对员工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在数据的帮助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于员工表现的分析和认定将会更加客观、更加科学。如有的企业通过记录和分析员工与上级领导及同事之间互动的频率、员工到达办公室的时间及所需的通勤时间、拜访客户的频率和时间段等数据分析,建立员工行为模式,实现数据化考核,评估职业生涯发展中员工的行为表现及发展路径。还有的企业将影响员工流失率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导致员工离职的因素排序,为招聘决策及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在以大数据为媒介的日常管理沟通中,企业可以运用大数据管理系统平台企业的规章制度、经营管理计划、会议通知、员工活动通知等相关信息,员工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向企业提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员工意见和建议及时给予反馈,对采纳的建议进行公开奖励。大数据之下的员工关系构建,更加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心理契约,实现双赢。

三、基于大数据的人才配置更科学化

大数据的运用提升了招聘的有效性,使人才配置更加科学化。专业的招聘公司也是依托大数据来进行招聘。全球第一的美国旧金山招聘软件公司Gild.com利用大数据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人才,带领人力资源服务进入了Smart SaaS时代。Smart SaaS是科技手段,HSM(Hiring Successful Manage-ment)是联接方法论和科技的纽带,可以实现机器学习、自动化、预测分析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为企业匹配合适人才,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让数据体系化,系统会变得越来越智能。中国的人才雷达、微招聘、数联寻英等企业已经开始抢占大数据招聘市场。招聘的前提是清晰的战略和明确的企业文化之下的业务需求,由此定位的人员需求是通过工作说明书和人员素质模型来表达的。招聘部门通过调阅绩效指标库中的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对应聘人员的业绩要求。遵循企业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的原则,企业招聘时有两个选择,或兼而有之:建立自己的招聘数据库和利用外部的招聘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招聘决策,可以提高招聘精度,降低招聘成本和培养成本。企业通过传统的招聘信息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及网络、微博、微信等渠道,接受各类求职信息。在每次的招聘信息记录中,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总结出针对岗位需求哪些是在招聘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哪些是作用一般的因素,哪些是不起作用的因素,以便进行快速招聘决策。通过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招聘那些对工作表现最具有预测性的应聘者的能力素质的“DNA”,建立企业自己的招聘预测模型,更加客观理性地进行招聘决策,降低招聘成本,提高招聘效果。招聘预测模型的建立有如下要点:(1)在网上申请阶段,通过简历字段对应聘者在学校、学历、专业、学习成绩、培训内容和次数、晋升次数、职位等进行界定和筛选;(2)建立网上测评系统,对应聘者的综合能力素质、个性特征及胜任力等进行量化分析;(3)对数据进行归类、编码,为后续的工作绩效分析及优化招聘流程提供数据支撑;(4)对数据进行分析。如对工作表现和某项简历字段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或应聘者绩效高低分组与简历字段的相关性分析,读出工作绩效与简历字段哪些项目具有高相关性,以决定录取率和淘汰率。

四、基于大数据的员工培训更具实效性

大数据时代的培训系统是建立在强大的数据分析平台之上的,基于对以往各类培训数据资料的分析,结合量化的培训需求调查及业务发展状况,可以更准确地定位各类员工的培训方案。以大数据为媒介,搭建员工培训学习的大数据平台,建立企业内部虚拟学习中心,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培训需求分析,编制课程安排,并采用学分制,根据岗位的不同,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大数据平台技术进行个性化培训,学习成效的检验也通过在线测试的方式完成。这将大大提升培训效果,实现员工培训的信息化,节约培训的人力和财力。大数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维、新技术。人力资源部门已成为数据驱动型部门。国外学者将企业人才分析划分为运营分析、决策分析、战略分析和预测分析四个级别。达到预测分析阶段的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员工绩效及留任的关键因素,用统计方法决定录用人员、将业务能力与薪水挂钩等。这些人力资源管理大数据领先的企业,已从大数据分析中获得了高额的业绩回报。事实证明,数据就是财富。

作者:李宝莹 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

篇9

农民在选择或者是购买奶牛的时候,不管是成年的奶牛还是小牛犊,都应该在大型的正规的奶牛饲养和繁殖场中购买。在挑选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参照标准,比如,要选择具有较强适应性、较高的生产性、较快的生长性的奶牛,从外表来看,主要就是选择娟珊奶牛或者是黑白花的、体型比较大的奶牛。切不可为了贪图一点蝇头小利就选择或者购买那些产奶低下或者是遗传性不稳定的杂种牛。同时,在选择公牛的时候也要避免用杂交的公牛进行本种,这样容易造成近亲繁殖现象,从而使奶牛的后代出现各种遗传性疾病,同时产奶性也大大降低。在选择青壮年奶牛的时候,要选择体型较大、身体健壮、骨骼舒展、轮廓呈现三角形的奶牛。从奶牛的皮肤来看,要选择那些皮下脂肪较少,皮肤有弹性、皮下血管清晰的。从奶牛的花纹来看,要选择那些具有分明的黑白花片的。除此之外,如果奶牛的结构比较的匀称、四肢比较的正直、较大较圆,这样的奶牛的产奶量一般情况下都会高于其他的奶牛。

2.科学的饲养方式

对奶牛进行精心的饲养,必须按照奶牛的泌乳阶段来给奶牛供给不同的营养和食物,才能够提高奶牛的泌乳能力。在对奶牛进行饲养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将奶牛当作役用牛来饲养,这样饲养方法严重的影响了奶牛的产奶量和产奶质量。奶牛的产奶期比较的长,所以需要的营养物质也多得多。所以必须一年都要给奶牛提供精料,给奶牛喂养含有高蛋白质和高能量的精料,比如菜籽饼、玉米、鱼粉或者是棉籽饼等精料,才能够满足奶牛的产奶需要,从而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产奶质量。在农村奶牛的喂养过程中也不能仅仅只靠精料,还要给奶牛喂养一定比例的粗饲料,粗饲料的喂养在促进奶牛的产奶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农村有大量的秸秆资源,很多的农民将秸秆直接进行铡碎或者是切碎,有许多的农户甚至连切都不切,将秸秆捆绑起来直接让奶牛吃。这样的做法使得秸秆的利用率大大的降低。所以,农民在进行秸秆喂牛的时候,要利用氨化或者是青贮等技术将秸秆进行处理,这样秸秆的利用率就会大大的提高,不仅降低了饲养成本,而且也使得奶牛的采食量和育肥效果都有了明显的改善,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收益。除此之外,还要在奶牛的喂养中保障充足的绿色饲料,尤其是在绿色饲料比较充足的季节。绿色饲料中有大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这些营养都是奶牛泌乳阶段所需要的。在进行绿色饲料喂养时,要注意先选择绿色的干草,因为这样的草也含有的营养物质最多,其次是黄色的干草,最后是白色的干草。而且还有对这三种草进行合理的搭配,为奶牛提供全面的营养物质。

3.注意季节的饲养管理差别

1)夏季农村奶牛的饲养管理要点

由于夏季的气温比较的高,奶牛的体内不再需要较高的能量,但是对各种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需求却大大的增加。所以,在夏天进行奶牛的饲养管理的时候,要注意对饲料进行调整,增加各种矿物质和蛋白质的含量,降低能量的含量。同时,由于夏季的绿色饲料比较的充足,所以要给奶牛多吃一些绿色的饲料,比如一些青绿色的干草等。此外,还要增加饲料中食盐的含量,一般情况下每头牛每天增加25克左右的食盐。由于夏天天气炎热干燥,所以要增加奶牛的饮水量,让每头牛每天的饮水量保持在100千克左右。一般情况是在保障水资源洁净的条件下让奶牛进行自由的饮水。如果气温过于高的时候,也可以适当的给奶牛喝一些盐水麸皮汤或者是绿豆茶等,这些都能提高奶牛的食欲,同时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保障奶牛的产奶量。

2)冬季农村奶牛的饲养管理要点

由于冬季绿色饲料比较的短缺,所以要在奶牛的饲料中增加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将粗饲料和精料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在喂养奶牛的时候不仅要注意饲料的软硬结合,比如面料属于软料,黄豆属于硬料。同时还要注意为奶牛喂食的顺序,一般是先喂草,然后再添加饲料。冬季天气比较的寒冷,对于奶牛的饮水水温也要控制好,一般情况都是控制在20摄氏度左右,在水中适当的加入一点食盐,一般每天加入30克的食盐,起到消炎、助消化的作用。

4.加强对奶牛疾病的预防

想要提高农村奶牛的饲养管理水平,除了在奶牛的饮食方面做好各项工作,还要加强对奶牛的日常管理,加强对各种常见疾病的预防。首先就是要保障奶牛喂养饲料的清洁以及水资源的清洁;饲养奶牛的牛棚或者是牛舍的卫生工作要做好,保持牛舍的清洁和干燥,并定期对牛舍进行消毒。其次就是要保持奶牛自身的干净,定期给奶牛进行检查,经常给奶牛擦拭身体,使奶牛的身体皮肤保持干净,每到开春季节,及时的给奶牛进行牛蹄的修理。再次就是要让奶牛享受充足的光照和保证充足的运动。最后就是在奶牛生产完后,要保证在48小时内给生产的奶牛服用驱虫药,比如服用驱虫药物噻苯唑。

5.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石油钻井机械 钻井平台 设备管理 保养维护

中图分类号:TD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325-01

设备是完成施工工程目标的重要工具,对工程项目的完成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钻井设备是否可靠,对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钻井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没有一整套可靠的施工设备,要实现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是很难的。与此同时,钻井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故障,并导致钻井事故频发,最终造成施工企业极大地经济损失。所以,必须加强和完善钻井设备的技术管理,保障钻井工程的顺利进行,实现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钻井机械设备简介

目前我国广泛采用的钻井机械设备由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保养,以保证设备的整体运行。这八部分分别是:提升系统、旋转系统、循环系统、传动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钻机底座和辅助设备。钻机的三大工作机组是提升系统、旋转系统和循环系统,它们协同合作共同服务于钻井的生产。其中提升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起、下钻柱从而实现钻头的钻进工作;旋转系统就是组装在工作平台上的转盘,这组转盘由动力机组提供动力,工作时,通过转盘转动带动钻头旋转进行钻井;循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在钻井工作中对泥浆等流体进行循环,将钻井底部的钻屑传松到地面。钻井设备的其他部分各自进行相应的工作,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石油钻井任务。

二、钻井机械设备常见故障

钻井过程是一项涉及改变土表岩层结构的工作,因此,在工作中由于设备的相互摩擦而很容易发生故障,经过长期以来对石油钻井工作的研究,可以将这些故障总结有以下几种:首先,退化型故障。机械设备零件出现老化、异常磨损、变质等。其次,损坏型故障。设备零件出现开裂、变形、断裂、拉伤以及腐蚀等。第三,失调型故障。在压力过低或是过高、间隙过小或是过大以及人为或客观千涉等所引发的故障。第四,松脱型故障。设备零件出现松动、脱落而引发的故障。第五,由于堵塞、渗漏原因而引发的各类故障。出现以上的故障时,应由操作人员或是技术人员及时给予维修处理;如遇较为严重的设备故障则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故障部位或是局部进行维修处理。

三、钻采机械设备故障的预防

钻井机械设备故障的引起除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自然因素和工程耗损,还有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操作要素。在平常的工作和维护中抓住这些要点并进行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风险,消除故障。

1、钻井机械运作中剂的使用

根据专家和工作是实际分析,过半的磨损都是没有对设备进行。保持各个零部件的空隙,是维护机械设备的精密性与准确性的保证。有了空袭就可以避免震动等原因造成设备零件的磨损,合理的就一做到被保护作用。也是控制零件温度的措施,增加设备的使用率。根据环境和季节不同,也要选择不同的剂。在使用剂时要注意两点,第一是合理利用剂,要根据需要进行处理的机械装置的结构选用不同的剂类型,同时还要考虑自然条件,如风力和温度等对剂性能的影响。第二是要及时检查剂的数量和质量,保证在日常维护和应急处理时剂能够满足需求而不至于出现意外情况。

2、严格遵守石油钻机机械的操作规范

石油钻采设备的操作规范决定着机械设备的故障发生率。主要体现在口常操作设备中。在日常工作中,要求操作人员按照机械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要按照规定操作机械,使机械的工作负荷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既要防止机械超过本身负荷工作,还要避免机械设备长时间的连续运转,保证机械处于稳定安全的工作状态中,防止发动机和其他机械设备运转情况的急剧变化,降低机械的磨损。

四、钻井机械设备管理与保养维护

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由于其价值大、设计精密、结构复杂等特征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和保养维护。正确的管理观念和科学的维护方法是做好保养工作的首要保证,同时也是进行钻井工作的基本保障。

1、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确保钻井设备管理工作能顺利有序地进行。领导要把钻井设备管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建立钻井设备管理委员会,要贯彻落实好钻井设备备管理的政策、法规,并且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建立建全各项钻井设备管理的制度,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好钻井设备管理工作。部组织开展钻井设备检查评比之类的活动,强化钻井设备的基础性管理,尽最大努力实现钻井装备资产的保值增值。各个基层单位也应该建立钻井设

备管理的领导小组,初步建立群管成网、专管成线的钻井设备管理体系,为管好用好钻井设备奠定良好的基础,并有力地保证施工目标的顺利完成。

2、开展网络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计算机与网络在设备日常管理工作的作用。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实现对运行设备涉及的化学参数、物理参数、运行参数以及机械工作参数等相关数据的常规监控。通过量化评审的方式对各种运行设备的详细情况进行衡量。针对服役时间较长的进口设备进行重点检测,为设备的正常使用提供充足的科学数据。建立企业设备网络信息系统,将动态的设备档案与技术资料作为设备管理的重点,从管理网络信息系统上可以准确、及时地查询到所需的设备技术资料,通过对设备各种数据的统计和掌握,真正做到企业设备管理与设备技术资料等方面的信息共享,以充分发挥技术资料的使用价值。

3、加强钻井设备生产使用中的风险管理。受钻井设备老化以及工艺流程改变的影响,钻井设备使用时间越长,其设计缺陷、防护缺陷以及工艺缺陷就会暴露的越明显。设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缺陷以及使用中潜在的问题,对安全生产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因根据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日常检测和报告情况,对钻井设备设施隐患进行统一排查,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改造或治理。

4、建立起完善的日常维护管理制度。 日常维护的管理制度包括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养护工作规范、激励机制,并进行明确的权责划分。先进的管理水平是工作安全高效进行的保障,制定养护工作规范为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和保养维护提供了范本和依据,能够使相关工作依照既定的流程完成,避免了工作的低效冗余。激励机制是促进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对于人才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权责的明确划分将责任下放到个人,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转变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静.加强石油钻井机械设备保养维护策略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2(09)

[2] 李武,彭晏.浅谈石油钻井机械设备保养维护[J].企业技术开发,2011(18)